煤超细喷射粉碎分级对成分和结构的影响

煤超细喷射粉碎分级对成分和结构的影响

一、煤的超细气流粉碎和分级对组成和结构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杨飞[1](2021)在《超细粉碎固硫灰作水泥掺合料的安定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循环流化床锅炉是一种先进、清洁的燃烧方式。但随着这种流化床锅炉的推广,锅炉产生的固硫灰渣会形成大量的堆积,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固硫灰本身有一定的自硬性,有一定利用价值,但固硫灰在应用到建材行业中时存在安定性不良的隐患。超细粉碎改性可以改善固硫灰的颗粒性质,消除自身存在的缺陷,提升固硫灰在水泥混凝土行业的利用。本文利用蒸汽动能磨对固硫灰进行超细粉碎加工,并对影响固硫灰安定性的f-CaO和Ⅱ-CaSO4在改性后的性质进行研究。最后,将固硫灰以不同的掺量和粒度掺入水泥中,探究固硫灰水泥的体积稳定性和力学性能稳定性,得出超细改性对固硫灰水泥安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得到了成品固硫灰颗粒的粒度与分级轮转速之间的关系。通过蒸汽动能磨对固硫灰进行超细粉碎加工,调节分级轮转速获得不同转速下对应的固硫灰颗粒的粒度,对不同成品的固硫灰颗粒测定其粒度、比表面积数据,结果表明:超细粉碎能有效降低固硫灰的粒度,使其粒度范围变窄。原样固硫灰的粒度d50=10.4μm、d90=37.4μm,经过超细粉碎后,在分级轮转速为1200r/min的工况下,粒度最细可达d50=3.72μm、d90=8.92μm;并且通过对比表面积变化的测试可知,经过粉碎后颗粒变细的样品,比表面积还会变小,这说明粉碎破坏了固硫灰的微孔隙结构,降低了比表面积。(2)得到了成品固硫灰颗粒中f-CaO含量与粒度之间的关系。蒸汽动能磨粉碎固硫灰能在一定的工况下释放并消解固硫灰中的f-CaO,当分级轮转速为300r/min和600r/min时,粉碎能释放出大多数f-CaO,当分级轮转速提升至1200r/min时,成品产量降低至42kg/h,d50降低到3.72μm。在这种工况下,蒸汽能将f-CaO充分水化,f-CaO含量降低至0.11%,f-CaO的含量大幅减少。(3)得到了Ⅱ-CaSO4的粒度与掺入水泥后的膨胀率的关系。通过测量Ⅱ-CaSO4掺入水泥后的膨胀率可得:经过粉碎后Ⅱ-CaSO4在掺入水泥后膨胀率明显降低,这是因为超细粉碎有效降低了Ⅱ-CaSO4的粒度,在浆体中更易与其他物质反应,粉碎加快了Ⅱ-CaSO4的反应速率;通过测试Ⅱ-CaSO4在纯水中硫酸根离子的溶出率,可以得出其水化反应速率变快这一现象表现在:经过改性的样品在3h的溶解时间内就可以达到纯水中的饱和溶解度。通过测试Ⅱ-CaSO4掺入水泥后的净浆块可以得到Ⅱ-CaSO4在掺入水泥浆体中溶解时,能在早期产生大量的CaSO4?2H2O,并且Ⅱ-CaSO4的含量明显降低,但粉碎并没有改变Ⅱ-CaSO4的分子结构,粉碎只是将膨胀这一过程提前。。(4)得到了粉碎可以改善固硫灰水泥膨胀率的结果,固硫灰经过超细粉磨后,能有效改善其膨胀性。这是由于固硫灰自身的Ⅱ-CaSO4快速反应,能在其硬化的3d内就生成比未经改性的样品更多的AFt,在试件还未硬化时释放了膨胀,并且颗粒变细使自身充填到小孔隙中,充分发挥微集料效应,使膨胀的分布更加均匀,这说明粉碎改性可以在改善固硫灰水泥的安定性。(5)经过超细粉碎的固硫灰在掺入水泥后的力学性能获得了明显的增强,粒度变细会加快固硫灰中的活性物质反应,提升了整体的强度。粒度是d50=4.88μm、d90=17.0μm样品得到的抗压强度最优;固硫灰的掺量也不能过高,掺量在20%时对应的强度最好,提升掺量至30%强度下降没有提升至45%和60%大,所以将掺量控制在20%~30%最优;力学性能在180d的养护时间下依旧有较好的发展。

朱子祺[2](2019)在《基于组分富集的低密度煤炭旋流分选及稳定性研究》文中认为煤岩显微组分构成直接影响其液化效率。研究表明,若镜质组含量提高10个百分点,油收率可提高4个百分点,组分富集面临大量突出难题,一是组分解离难,二是基于组分富集的煤炭分选难。由于尺度效应及其影响,重介质分选成为组分富集的选煤方法重要选项,但由于分选密度低,重介悬浮液及其分选过程稳定性差,再加上分选的临近物含量高,从而使得基于组分富集的低密度煤炭分选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极具挑战性。本文分析了低密度环境下煤泥性质及含量对悬浮液固体体积浓度的影响,提出了通过改变悬浮液固体性质为核心的低密度悬浮液稳定性控制方法。围绕煤岩组分富集的目标,以悬浮液稳定性调控为主线,研究了直接液化原料煤煤岩组分的解离分布特征,明确了不同力场环境下的悬浮液稳定性特性,并进行了煤岩组分富集的重介分选试验,形成了基于组分富集悬浮液稳定性调控的低密度煤炭旋流分选工艺。主要成果如下:论文以神东煤制油选煤厂直接液化原料煤为样品开展研究,首先研究了煤样的组成及特点,重点研究了煤炭组分解离特性及条件,研究了直接液化原料煤的粒度和密度分布规律,揭示了镜质组含量与灰分的关系。研究表明,随煤炭粒度降低,煤中幂指数增加,镜质组含量增大;不同粒度级物料灰分相同时,粗粒度级镜质组含量较细粒度级镜质组含量高;不同破碎级镜质组含量与灰分为幂函数关系,随着破碎粒度的降低,镜质组含量的增加幅度逐渐减少,合理的煤炭破碎粒度为3mm;基于组分富集的可选性分析表明,随着破碎粒度的减小,低密度级中镜质组含量逐渐增加,要达到镜质组在75%以上、镜质组回收率在90%以上的高效富集,对应的理论分选密度为1350kg/m3,δ±0.1的含量为67.82%,属于低密度极难选煤。论文研究了静态和动态悬浮液中,磁性物粒度分布、混合煤泥含量等对悬浮液稳定性的影响规律,以及悬浮液稳定性受磁铁矿粉的细度和堆积效率共同的影响,磁铁矿粉细度的影响占主导因素。在等密度条件下,煤泥加入可有效提高稳定性,且随着含量增加,稳定性增强。本文重点研究在旋流场中,悬浮液稳定性变化与煤泥含量之间关系。随着悬浮液稳定性提高,旋流场中底流浓缩度、溢流澄清度、浓缩效率以及底溢流密度差均呈总体下降趋势。磁铁矿粉、蒙脱石与低灰煤泥对悬浮液稳定性具有协调作用。磁铁矿粉与蒙脱石之间的混凝,导致悬浮液稳定性变差,但磁铁矿粉、蒙脱石及低灰煤泥的悬浮体系具有显着的结构化特征,Z值大幅提高。旋流过程中悬浮液受到高速剪切作用,但其重介悬浮液分选过程中不仅稳定性好,且表观黏度增加不大,从而为旋流分选提供了保证。论文采用欧拉多相流模型对重介质旋流器中的悬浮液稳定性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当悬浮液中仅含磁铁矿粉时,悬浮液密度在旋流器中分布极不均匀;煤泥含量对悬浮液的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当煤泥含量增加时,旋流器底流与溢流平均密度差变小,流场稳定性变好,有利于稳定分选过程,提高产品稳定性。依据数值模拟速度场估算的剪切率分布和悬浮液流变性试验结果来看,在低密度条件下,旋流场的悬浮液表观黏度波动较小,介质颗粒对煤颗粒运动的阻碍及旋流场密度梯度是影响分选的主要因素。论文开展了基于磁性物和非磁性物调控的组分富集低密度煤炭旋流分选过程强化研究,发现并非悬浮液在重力场和旋流场中的稳定性越高,分选效果就越好。过多的煤泥导致介质悬浮液中固体颗粒的数量和体积浓度增大,提高了煤粒分离迁移阻力。过少的煤泥造成旋流场内悬浮液密度梯度提高,影响分选效果。研究表明,E值在37-52kg/m3之间,随混合煤泥含量的增大呈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含量为30%时,E值最低为34kg/m3,精煤产品中镜质组含量从64.65%增加到76.69%,镜质组回收率为95.52%。本文开展了具有半工业10t/h规模的基于组分富集低密度煤炭旋流分选连续性试验系统,并进行连续试验。通过控制细泥组成与含量、实现了密度1350kg/m3的煤炭分选,精煤中镜质组含量由68.93%提高到76.45%,转化率和油收率分别提高了4.14个百分点和4.22个百分点。同时提出了旋流分选的煤岩显微组分高效富集工艺。综上,论文提出了细粒磁性物和高灰非磁性物的稳定性协调调控方法;开发了低密度旋流分选与煤岩组分富集的工艺,精煤镜质组含量>75%、镜质组回收率>90%的分离富集效果,为实现煤岩组分富集的工程化提供了支撑。该论文有图86幅,表67个,参考文献156篇。

石正祥[3](2019)在《神东长焰煤煤岩显微组分解离特性及强化重力富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神华集团旗下石圪台煤矿的长焰煤具有低灰、低硫、高挥发分等特点,低阶煤由于其反应活性好、出油率和转化率高等特点成为我国研究煤制油技术的主要煤种之一。煤岩显微组分中镜质组和壳质组是煤制油的活性组分活性组分越高,煤制油的油出率越高。因此探索煤岩显微组分中镜质组、壳质组与惰质组之间的性质差异,利用其差异完成煤岩显微组分之间解离并加以富集对能源的高效利用意义重大。本课题从煤岩显微组分间性质差异出发,通过设置不同的磨矿条件,探索各个组分在磨矿过程中的破碎解离行为,找出对煤岩显微组分最佳解离条件后,利用Falcon分选机对神华低阶烟煤解离后产物进行富集。本论文以神东长焰煤为试验研究对象,原煤灰分8.77%、硫分0.33%、挥发分35.62%,煤岩显微组分组成为镜质组含量48.42%,惰质组含量46.32%,壳质组含量1.58%,矿物质含量3.68%。煤岩显微组分中镜质组和惰质组为主要组分,镜质组含量略高于惰质组含量。通过手选、筛选和重液离心富集方式对原煤煤岩显微组分进行粗富集。通过进行棒磨和球磨磨矿试验,并设置不同的磨矿时间和磨矿入料量探索煤岩显微组分镜质组和惰质组在磨矿过程中的破碎解离行为。随着磨矿时间的增加镜质组成分逐渐被解离但磨矿时间过长会导致镜质组成分与惰质组成分的错配,10min为最佳磨矿时间,随着磨矿入料量的增加破碎效率降低但是选择性破碎效果体现出来,惰质组被优先于镜质组破碎解离至小粒级。棒磨的破碎方式导致对煤岩显微组分具有选择性破碎效果,因此选择棒磨方式对煤样进行磨矿处理随后进行煤岩显微组分分选富集。对棒磨试验后产物进行浮沉试验,将-1.35 g.cm-3密度级产物作为富镜质组产物,在棒磨时间10min,入料量100g时1.35 g.cm-3密度级镜质组含量达到81.34%。在Falcon强化离心重力分选最佳操作参数为转动频率30Hz,反冲水压0.03MPa,给料速度15ml/s条件,离心分选机下溢流产品镜质组含量为67.25%,镜质组富集率达到72.48%。

邱洁[4](2017)在《利用钢厂余热超细加工钢渣的研究》文中提出据统计,我国钢渣产生量已超10亿吨,但其利用率不足30%。大量排放的钢渣造成了土地侵占和环境污染,研究表明将钢渣超细粉碎至D50<10μm,能有效提高活性,作为矿物掺和料资源化利用。但现行的超细粉碎设备效率低、单机规模小,制约了超细钢渣粉的应用。本文利用钢厂余热蒸汽作为动力,对钢渣进行超细粉碎,为钢厂余热的利用,钢渣的低成本、规模化超细粉碎提供新的工艺与设备。利用CFD软件建立蒸汽动能磨粉碎腔(喷嘴喉径dc=3.5mm)的数值模型,研究粉碎腔内流场及颗粒加速特性;对其配套的分级机及除尘器进行系统设计,建立蒸汽动能磨的中试试验平台并进行试验;在此基础上,放大模拟了大流量喷嘴的颗粒加速特性,以指导蒸汽动能磨的工业化设计。结论如下:(1)通过喷嘴(喉径dc=3.5 mm)加速的蒸汽气流速度大于空气,入料粒度50200μm的颗粒,经蒸汽工质加速达到最大的无因次距离(气流喷射距离与喷嘴出口直径的比)为1521倍,粒度越大加速距离越长;颗粒群在轴心的加速速度最大,相对体积分数最低,但沿射流轴心向外加速速度越低,相对体积分数越高。(2)蒸汽动能磨易将钢渣粉碎至D50(指50%通过粒径)=410μm;当分级机转速一定,粉碎粒度D50=7.1μm时,随着入料粒度的增加,粉碎钢渣的产量下降,说明入料粒度对钢渣粉的产量有明显的影响,这与数值模拟中颗粒加速的特性一致;(3)喷嘴喉径dc=8 mm、dc=16 mm、dc=24 mm、dc=32 mm条件下,d=100μm的颗粒加速达到的最大无因次距离均为17倍左右,与喷嘴喉径dc=3.5 mm时相近,说明增大喷嘴喉径,颗粒加速的无因次距离基本不变,表明蒸汽动能磨放大时,可通过无因次距离来确定粉碎腔的尺寸及相关的结构参数。在相同条件下,过热蒸汽的进口压力越高,颗粒被加速达到的速度越大,加速距离有一定增加;进口温度越高,颗粒被加速达到的速度越高,但加速距离不变。

赵世永[5](2015)在《神府煤选择性破碎机理及其煤岩组分分离富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能源结构的不断优化调整,煤炭清洁高效、低碳化利用受到高度重视。煤炭分质利用是实现煤炭高效清洁转化利用的重要途径。目前,煤炭的分质利用仅限于低变质煤的热解多联产转化,从煤岩煤质方面,开展煤炭分质利用的研究仍十分鲜见。侏罗纪低变质烟煤富含惰质组,严重制约了其高效转化利用。解决这一问题的核心是阐明有关煤岩组分分选规律。因此,高惰质组侏罗纪煤的煤岩分选规律及相关技术研究对于实现煤炭高效清洁转化利用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而且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神府煤是侏罗纪煤的典型代表。因此,本文以神木王家沟煤(以下简称神府煤)为研究对象,采用光学显微镜、红外光谱、低温氮气吸附等研究方法,系统研究了神府煤煤岩组分的嵌布特征,不同煤岩组分的可磨性、润湿性、表面结构,建立了煤岩组分界面相互作用模型;系统研究了煤岩组分选择性破碎机理;并进一步研究了煤岩组分重介旋流分选、浮选分离富集的规律。(1)镜煤的灰分低于丝炭,丝炭的全硫含量是镜煤两倍。镜质组中含有较多的烷基侧链及-NH2、-NH-等阳离子型基团,惰质组含有较多的芳香结构单及含氧官能团,不同煤岩组分的界面作用主要以范德华力作用和氢键键合为主。惰质组富含中到大孔,表面积远大于镜质组。(2)惰质组显微硬度和哈氏可磨性指数都明显高于镜质组。镜煤和丝炭的初始接触角差异不大,但丝炭的平衡接触角远小于镜煤,水分在丝炭表面的扩散渗透性能较强,具有较高的润湿热。丝炭与镜煤的疏水性差异较大。(3)研究发现,随着粒度级的减小,煤岩组分解离度不断提高。当破碎粒度级为0.0750.045mm时,煤岩组分的解离度可达到92.3%。探讨了圆盘粉碎、微波辅助球磨、冲击粉碎和气流粉碎过程中不同粒度级煤炭组分的分布规律,比较了不同粉碎作用力与煤岩组分解离度的关系,建立了煤岩组分选择性破碎模型及其机理。气流粉碎对煤岩组分的选择性解离较高。(4)在实验室重介旋流分选系统上,采用先高密度分选(一次分选)后低密度分选(二次分选)的方式,研究了神府煤10.2mm细粒煤的煤岩组分重介旋流分选规律。在旋流器锥比为0.85、给料压力0.06MPa、固液比1:4时,镜煤中镜质组富集率最大为79.73%。在旋流器锥比为0.65、固液比1:4、给料压力0.10MPa时,丝炭中惰质组富集率最大为72.50%。(5)重液旋流分选正交实验表明,镜煤中镜质组平均回收率达到92.17%,丝炭中惰质组平均回收率达到39.49%,矿物质煤中矿物质回收率达到76.78%。重液旋流分选模拟分析表明,通过重液旋流方法可实现煤岩组分的连续化分离富集。(6)在单槽浮选机上,研究了矿浆pH值和表面改性剂等因素对煤岩组分电动电位的影响规律,发现了煤岩组分表面改性与捕收剂的匹配原则,通过优化得到了浮选法分离富集煤岩组分的最佳工艺参数。(7)当氯化铝用量为154mg/L,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用量为100 mg/L,矿浆浓度为100g/L,仲辛醇用量为120g/t,充气量为0.30m3/(m2?min),接触时间为3.5min,叶轮转速1800r/min时,神府细粒煤通过浮选,镜质组富集率可达到86.96%,惰质组富集率可达到70.80%。(8)借助紫外光谱、红外光谱、电动电位测定仪等研究了捕收剂的作用机理,发现阳离子捕收剂和阴离子捕收剂在煤粉表面都主要以静电吸附为主,也存在色散力等作用。

赵世永,巨建涛,周安宁[6](2012)在《神府煤煤岩组分粉碎解离特性研究》文中提出文章以神府低变质3-1烟煤为对象,根据镜煤和丝炭粉碎特性的不同,通过粉碎、筛分试验进行初步富集,并用等密度梯度离心法测定产品各密度级产物的产量和解离程度。试验结果表明,CM41型粉碎分级系统对镜质组和惰质组的解离作用优于气流粉碎分级系统。

赵世永,巨建涛,周安宁[7](2012)在《神府煤煤岩组分冲击破碎解离特性研究》文中提出煤中各煤岩组分都有其特殊的工艺性能而被选择性的加以利用,这就涉及到煤中各煤岩组分有效解离和分离富集,以便作为高附加值产品加以合理化利用。本文以神府低变质3-1烟煤为原料,根据镜煤和丝炭破碎特性的不同,通过破碎、筛分实验进行初步富集,并用等密度梯度离心法测定产品各密度级别产物的产率和解离程度。实验结果表明,CM41型粉碎分级系统对镜质组和惰质组的解离作用优于气流粉碎分级系统。

吴燕[8](2012)在《超低灰太西无烟煤的选择性粉碎及分选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旨在研究超低灰太西无烟煤的选择性粉碎及分选特性。研究了两种粉碎力方式对太西无烟煤的选择性粉碎特性的影响;探讨了在粉碎过程中改性剂的种类及含量对搅拌磨粉碎效果的影响;采用酸浸脱灰方法定性分析太西无烟煤的矿物解离度,并讨论了不同粉碎力方式对矿物解离度的影响。进而分析了采用干法分级工艺实现太西无烟煤分选降灰的可行性。以超低灰太西无烟煤为研究对象,利用行星球磨机和搅拌磨,结合粒度分布分析研究了不同粉碎力方式对太西无烟煤选择性粉碎特性的影响。采用单因素实验方法,研究了介质球与煤的质量比、中球(10mm):小球(5mm)、转速及球磨时间对行星球磨粉碎效果的影响,最佳实验参数分别为15:1、1:20、275r/min、120min;探讨了粉碎时间对搅拌磨粉碎效果的影响,最佳粉碎时间为70min。行星球磨和搅拌磨通过粉碎-团聚-打散的粉碎过程,均能获得粒度D97≤10μm的超细粉体,且在粉体团聚以前,超细粉碎过程符合一级磨矿动力学。进而提出了行星球磨的先体积粉碎后表面粉碎的粉碎模型及搅拌磨的选择性表面粉碎的粉碎模型。以马来酸酐、乙二胺四乙酸和十二烷基苯磺酸为改性剂,在搅拌磨上研究了改性剂的种类及含量对超低灰太西无烟煤超细粉碎的影响。三种改性剂以简单的物理包覆形式包覆在粉体表面,对太西无烟煤的超细粉碎过程起到一定的助磨和分散作用,从而有效提高粉碎效率;马来酸酐改性效果最优,添加量为1%时,可将太西无烟煤的粉体粒度D97由14.45μm减小到7.17μm。采用煤岩光片及酸浸脱灰法定性分析了超细粉碎过程中太西无烟煤的矿物解离度,并探讨了不同粉碎力方式对矿物解离度的影响。粒度为0.5~6mm的超低灰太西无烟煤(TX6)在4215μm之间均可实现有效解离,且冲击力与研磨力相结合比单独研磨力更利于实现太西无烟煤中矿物的解离。设计了一种分选粉碎腔,进而分析了采用干法分级工艺实现太西无烟煤分选降灰的可行性。在装备有自制分选粉碎腔的气流粉碎设备上,采用气流粉碎-分级-分选工艺上进行TX6煤样的分选降灰实验,可以制得灰分为1.44%的超纯煤,进而实现了太西无烟煤的干法分级分选降灰过程。

郝娟[9](2012)在《新型干法水泥厂煤粉粒径分级燃烧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煤炭作为我国的主要能源资源,其清洁高效利用对减少燃煤环境污染、节约煤炭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从煤的燃烧过程、煤中矿物质分布、煤粉燃烧特性等方面,对粒径尺寸和矿物质分布、煤粉燃烧特性之间规律等方面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针对目前煤炭主要利用途径——煤粉燃烧,研究了工业粉煤过程中矿物在煤粉中分布影响规律、煤粉中矿物随粒径的分布规律及其对燃烧特性的影响,以期为煤粉分级燃烧方法在新型干法水泥厂的工业应用提供基础数据,为有效利用劣质煤资源、实现煤粉高效燃烧利用提供理论指导。本文首先研究了工业单煤煤粉中矿物质分布。试验采集的河南新乡同力水泥厂(HN)、山西西城水泥厂(SX)和江苏南京中国水泥厂(JS)三个水泥厂煤粉样品是不同变质程度的烟煤,三个出磨煤粉都呈现出灰分随密度级别的增加呈递增,随着粒度增加而降低的规律。煤样的产率分布整体分布状态呈哑铃型,矿物质和有机质分离程度较高。基于煤粉浮沉试验和激光粒度分析试验结果,通过数学计算过程的推导,得到了煤粉中各粒级产率、灰分和挥发分的计算公式。该数学模型的建立为研究煤粉组成的分布提供了理论支持。对于工业现场混煤煤粉的研究表明:所采集广西华宏水泥有限公司(HH)、广西华润水泥有限公司(HR)、江西万年青水泥有限公司(WNQ)、山西威顿水泥有限公司(WD)和安徽海螺(狄港)水泥有限公司(DG)的混煤煤粉与单煤工业煤粉类似,都呈现出灰分随着粒度增加而降低的规律。确定合适的分级粒度,经分级可以得到高质量的低灰煤粉。煤粉中整体呈现出高密度级煤样产率随着粒度增大而逐渐降低的趋势,说明随着粒度增大外在矿物含量越来越少,灰分随粒度的变化是由高密度级煤样主导的。本文还研究了磨煤过程和混煤对煤粉中矿物质分布规律的影响。试验采集的安徽皖北矿务局烟煤(WB)、江西萍乡无烟煤(PX)和山西大同烟煤(DT)煤样灰分都呈现出随粒度增大而增加的趋势,贵州六盘水无烟煤(LP)煤样各个粒度级别的灰分变化不大,且与原煤样的灰分相近。同一煤样粉磨到不同细度,其灰分—粒度曲线变化趋势一致。同一煤样用不同粉磨方式制备的煤粉,其粒度与灰分的变化因煤样而异,粉磨方式对煤粉中矿物质随粒度的分布具有较大影响。利用振动磨研究了混煤对矿物质分布的影响,以5:5混配的WB与DT、WB与LP、WB与云南小龙潭褐煤(LT)混煤制备15%筛余细度煤粉,对混煤各密度级的工业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煤种混配导致产率随密度的变化不同。各混煤的灰分都随着密度增加而逐渐增加,而挥发分都随着密度增加而逐渐降低。WB与DT、WB与LP混煤各密度级煤粉的平均粒度都随着密度增加先减小后增大。混煤对燃烧特性影响规律的研究表明:在相同实验条件、掺混比例情况下,烟煤和无烟煤掺混,先磨后混煤粉除了着火性能不如先混后磨外,其他燃烧特性指标都好于先混后磨,先磨后混掺混方式的综合燃烧性能好于先混后磨掺混方式;烟煤和烟煤掺混,两种掺混方式混煤各项着火特性、燃烧特性相近;烟煤和褐煤掺混,先磨后混混煤燃烧性能稍好于先混后磨混煤。烟煤和无烟煤混煤的燃烧受掺混方式的影响最明显。无论哪种掺混方式混煤,燃烧反应性能烟煤和褐煤掺混最好,烟煤和无烟煤掺混最差,烟煤和烟煤掺混居中。先磨后混掺混方式混煤燃烧性能受煤种影响较明显。用热重分析法研究了烟煤和无烟煤各筛分粒径煤粉的燃烧特性。对不同筛分粒径煤粉样品的热重曲线、着火温度、燃烬温度、最大失重速率及其对应温度Tmax、转化率和转化速率随温度变化曲线进行了分析对比。在相同实验条件下,烟煤煤粉随着筛分粒径的减小,燃烧的热重曲线向低温区移动。煤粉的着火、燃烬性能、燃烧稳定性、燃烧反应活性等整体燃烧性能都得到改善,并且粒径越小这种改善越明显。无烟煤筛分粒径中只有小粒径煤粉的燃烧热重曲线向低温区移动明显。筛分粒径越小,煤粉的着火、燃烧稳定性、燃烧反应活性越好,燃烬温度越低,但燃烬度不是粒径越小越好。粒径对煤粉整体燃烧性能的影响,烟煤大于无烟煤。该论文有图127幅,表56个,参考文献195篇。

黄庠永[10](2011)在《超细煤粉O2/CO2燃烧及NOx异相还原机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态环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如今人类正面临着三大环境问题的困扰:温室效应、酸雨和臭氧层破坏。后二者均已爆发过严重的环境危机,如1952年的英国伦敦烟雾酸雨事件、美国洛杉矶烟雾事件和南极臭氧层空洞,因此早在20世纪60、70年代就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重视,至今已发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控制和减排技术与措施。但化石燃料尤其是煤燃烧过程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碳造成的温室效应近年来才引起了各国的普遍重视。许多控制CO2排放的技术应运而生。其中O2/CO2燃烧技术是一种行之有效且性价比较高的综合控制污染物排放的新型洁净燃烧技术。本文提出的超细煤粉O2/CO2燃烧技术将超细煤粉应用于传统的O2/CO2燃烧技术,试图将两者的优点结合起来以达到扬长补短的效果,进一步发展成为既拥有良好的燃烧性质,又具有较好的污染物排放性能的煤粉燃烧新技术,研究成果可为新一轮的高效低污染燃烧设备的开发提供技术支撑,甚至有可能成为一种值得大力推广的污染物协同脱除的新兴技术。本论文主要采用热显微镜、热天平、固定床试验台和携带流综合燃烧试验台,结合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和量子化学计算软件,对超细煤粉/焦表面性质和超细煤粉在O2/CO2气氛中热解和燃烧过程、污染物排放特性以及NO异相还原机理等关键问题,进行了一系列探索性的研究。机械力化学效应在无机物制备领域不仅是一个研究热点,而且已得到应用;但在煤研究领域却鲜有研究或报道。本文第一章对超细煤粉粉磨过程中机械力化学效应进行了研究,利用XPS对超细煤粉表面的元素种类和碳、氮、氧和硫元素存在形态进行了测试和分析,得到了它们随粒径变化的规律,可为粉碎理论和超细煤粉表面化学特性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机械力化学作用对不同元素作用的程度不同。热解过程是煤转化过程的初级阶段,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增进对煤的利用过程如燃烧、气化、液化等的理解。为此在固定床试验台上进行了超细煤粉CO2气氛中的热解试验,研究了煤种、煤粉粒度和温度对超细煤粉在高浓度CO2下的热解气体成分的影响,并分析了它们的生成机理。结果显示煤中氮主要以NH3、HCN和N2O形式析出,N2O的生成与NO的存在以及CO2气氛有较大关系;热解气氛、温度和粒径对于CO析出的影响都较大。了解燃烧特性是燃料利用的前提和基础。本文分别在热显微镜和高温热天平中研究了超细煤粉在O2/CO2气氛中的着火和燃烧特性。在改装的热显微镜系统中观察和分析了超细煤粉在O2/CO2气氛中着火形态和火焰特征,揭示了气氛、煤粉粒径、氧气流量和氧气浓度等参数对着火的影响规律。试验发现在所设定的条件下,煤柱在N2/O2中比在CO2/O2中更容易着火,火焰更明显。煤粉粒径会影响着火方式;实验条件下,平均粒径为33.68μm的煤粉是均相着火方式,而平均粒径低于20μm的煤粉都是非均相着火。在热重试验中,采用非等温热重分析方法,详细分析了煤粉粒径、升温速率、气氛和氧气含量等因素对细化和超细化煤粉在O2/CO2气氛中燃烧的影响。结果表明:氧气浓度对超细煤粉在O2/CO2气氛中的燃烧性能影响最大;煤粉平均粒径越小,煤粉的燃烧性能也越好;升温速率的增大在氧气浓度较高时对于煤粉燃烧性能的提升作用较明显。为进一步了解超细煤粉在O2/CO2气氛中燃烧的特点和污染物的析出特性,设计、建成了一个能够较好地模拟燃烧过程的携带流综合燃烧试验台。通过试验得出了煤粉粒度、炉膛温度和过量空气系数、循环NOx以及气氛等因素对CO2、CO气体和NOx排放的影响规律,对它们的影响机理进行了分析。采用灰色关联方法对过氧系数、煤粉粒径、温度和循环NO浓度等4个因素对5种烟气成分(CO2,CO,N2O,NO和NO)和氮转化率的关联度进行了排序,结果发现循环NO浓度只对NO2影响较明显,铁法烟煤的其他三种对各种母因素的影响都比较明显,而内蒙古煤稍有不同,过氧系数和温度对CO2、NO和氮转化率的影响比较明显而粒径对CO2、CO和氮转化率影响比较明显。超细煤粉在高浓度CO2气氛中热解过程中煤粉/焦表面氮官能团的变化对于理解煤粉在O2/CO2气氛中热解、燃烧时氮元素的转化过程有重要参考作用,也可为后续的量子化学模拟提供参考。本文在固定床试验台上在高浓度CO2气体中制取了不同温度下的煤焦,并对它们进行了XPS测试,得到了NO在高浓度CO2气氛下与煤焦异相反应的重要信息。基于试验结果,以密度泛函理论和有机反应理论为基础,本文从微观角度对超细煤粉在O2/CO2气氛中NO异相还原机理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气化/燃烧过程的简化煤焦模型,计算了小分子在超细煤焦表面吸附和NO在气化煤焦表面吸附的热力学、结构参数和吸附选择性,发现气体分子在煤焦表面倾向于以分子整体或部分在两个活性点之间侧向平行方式吸附;未气化煤焦表面有利于NO的吸附而气化煤焦表面相对不利。以反应热和布居数分析为基础,进一步详细分析了异相还原反应通道的各个反应步骤,最后确定出可能的NO异相还原的反应机理,可为煤粉在O2/CO2气氛中燃烧过程中NOx转化机理提供参考。

二、煤的超细气流粉碎和分级对组成和结构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煤的超细气流粉碎和分级对组成和结构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超细粉碎固硫灰作水泥掺合料的安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固硫灰性质及应用的研究
        1.2.2 固硫灰安定性的研究
        1.2.3 超细粉碎工艺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2 实验原材料及仪器设备
    2.1 实验原材料
    2.2 分析测试仪器及实验方法
    2.3 超细固硫灰粉体的生产设备及工艺
    2.4 超细固硫灰粉体的基本性能
        2.4.1 超细固硫灰粉体的粒径分布
        2.4.2 超细固硫灰粉体的微观形貌
        2.4.3 超细固硫灰水泥的标准稠度用水量
        2.4.4 超细固硫灰粉体的化学组成
    2.5 本章小结
3 游离氧化钙和二型硬石膏的超细改性研究
    3.1 超细粉碎对固硫灰中游离氧化钙的影响
        3.1.1 超细粉碎后固硫灰的游离氧化钙含量变化
        3.1.2 超细粉碎固硫灰水化产物X射线衍射分析
        3.1.3 纯固硫灰水化产物的微观形貌分析
    3.2 超细粉碎对二型硬石膏的改性研究
        3.2.1 实验室二型硬石膏的制备与粉碎改性
        3.2.2 改性二型硬石膏对水泥试件膨胀率的影响
        3.2.3 改性二型硬石膏的溶解度的分析
        3.2.4 改性二型硬石膏的分子结构分析
        3.2.5 改性二型硬石膏的水化产物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固硫灰水泥的胶凝稳定性的研究
    4.1 固硫灰水泥的膨胀性能的实验研究
        4.1.1 掺不同细度的固硫灰对试件的伸缩率的影响
        4.1.2 掺不同掺量的固硫灰对试件的伸缩率的影响
        4.1.3 养护方式对固硫灰水泥试件伸缩率的影响
    4.2 固硫灰水泥砂浆强度
        4.2.1 掺不同细度的固硫灰水泥胶砂强度
        4.2.2 掺不同掺量的固硫灰水泥胶砂强度
    4.3 固硫灰水泥水化膨胀的机理分析
        4.3.1 不同细度固硫灰 X 射线衍射与红外光谱分析
        4.3.2 固硫灰水泥净浆的X射线衍射分析
        4.3.3 固硫灰水泥净浆的微观形貌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2)基于组分富集的低密度煤炭旋流分选及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2 煤炭特性及煤岩显微组分分离
    2.1 直接液化用煤来源及特性
    2.2 原煤显微组分分布
    2.3 原煤显微组分破碎与解离
    2.4 本章小结
3 煤岩富集的低密度悬浮液稳定性
    3.1 试验系统与方法
    3.2 磁性物对悬浮液稳定性的影响
    3.3 非磁性物对悬浮液稳定性的影响
    3.5 低密度悬浮液制备方法
    3.6 本章小结
4 低密度旋流场数值模拟
    4.1 数值模拟建模
    4.2 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基于低密度煤炭旋流分选的过程强化
    5.1 试验系统及特点
    5.2 基于磁性物调控的低密度分选
    5.3 基于非磁性物调控的低密度分选
    5.4 煤岩显微组分的富集选煤工艺
    5.5 本章小结
6 低密度煤炭分选试验
    6.1 试验系统及方法
    6.2 低密度旋流分选试验
    6.3 产品组成及液化特性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3)神东长焰煤煤岩显微组分解离特性及强化重力富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文献综述
    2.1 煤岩学概论
    2.2 煤岩显微组分应用
    2.3 煤岩显微组分的破碎解离特性
    2.4 煤岩显微组分的富集
    2.5 强化重力场分选研究现状与基础理论
    2.6 本章小结
3 煤样性质和试验方法
    3.1 试验仪器及设备
    3.2 煤样来源及基本性质
    3.3 样品煤岩分析
    3.4 原煤煤岩显微组分富集分析
    3.5 XRD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煤岩显微组分破碎特性研究
    4.1 磨矿设备介绍
    4.2 磨矿试验设计
    4.3 破碎分析与评价方法
    4.4 棒磨试验
    4.5 球磨试验
    4.6 棒磨球磨破碎效果比较
    4.7 本章小结
5 煤岩显微组分解离规律研究
    5.1 解离分析与评价方法
    5.2 棒磨解离效果研究
    5.3 球磨解离效果研究
    5.4 对比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煤岩显微组分富集研究
    6.1 煤岩显微组分棒磨产品浮沉富集分析
    6.2 煤岩显微组分强化重力分选富集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利用钢厂余热超细加工钢渣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钢渣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超细粉体制备技术现状
    1.4 钢厂余热的利用现状
    1.5 蒸汽动能磨简介
    1.6 蒸汽动能磨粉碎技术存在的问题
    1.7 研究内容
2 CFD简介与数值方法
    2.1 CFD简介
        2.1.1 CFD软件求解问题的步骤
        2.1.2 GAMBIT简介
        2.1.3 FLUENT简介
    2.2 蒸汽动能磨模型建立及网格划分
        2.2.1 物理模型
        2.2.2 网格划分
    2.3 边界条件与数值方法
    2.4 气固两相流简介
        2.4.1 气固两相流基础
        2.4.2 气固基本方程
    2.5 本章小结
3 蒸汽动能磨粉碎腔内颗粒的加速特性研究
    3.1 不同工质对颗粒的加速影响
        3.1.1 空气与过热蒸汽工质的气流速度比较
        3.1.2 颗粒经空气与过热蒸汽工质的加速比较
    3.2 颗粒群的加速性能
        3.2.1 不同粒径颗粒的速度场云图
        3.2.2 颗粒相的径向瞬时速度场的对比分析
        3.2.3 不同无因次距离蒸汽和颗粒的最大速度分析
        3.2.4 不同粒径颗粒的相对体积分数云图
        3.2.5 不同粒径颗粒的相对体积分数对比分析
        3.2.6 不同粒径颗粒的平均相对体积分数
    3.3 本章小结
4 实验系统设计与试验
    4.1 分级机设计
        4.1.1 分级机叶片
        4.1.2 分级机筒体直径与高度
        4.1.3 分级轮直径与高度
    4.2 过热蒸汽袋式除尘器设计
        4.2.1 主要技术参数设计
        4.2.2 滤料选择和防结露措施
    4.3 钢渣试验研究
        4.3.1 试验设备
        4.3.2 试验参数
        4.3.3 试验原料
        4.3.4 试验结果
    4.4 本章小结
5 蒸汽动能磨的放大研究
    5.1 蒸汽动能磨的模拟放大
        5.1.1 不同喉径喷嘴的尺寸参数
        5.1.2 不同喉径喷嘴的喷射距离
        5.1.3 粉碎腔结构尺寸的放大设计
    5.2 过热蒸汽压力和温度对粉碎气流速度的影响
        5.2.1 不同进口压力条件对颗粒加速的影响
        5.2.2 不同进口温度条件对颗粒加速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5)神府煤选择性破碎机理及其煤岩组分分离富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煤的组成和结构
        1.2.1 煤岩组成
        1.2.2 煤的物理结构和性质
        1.2.3 煤的化学结构和性质
    1.3 煤岩组分粉碎解离特性研究
        1.3.1 煤和煤岩粉碎性质的研究
        1.3.2 煤岩组分解离及解离程度的研究
    1.4 煤岩组分分选研究
        1.4.1 重选法
        1.4.2 浮选法
        1.4.3 其他分选方法
    1.5 课题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2 神府煤煤岩组分特征及界面作用研究
    2.1 实验部分
        2.1.1 样品制备
        2.1.2 主要仪器及设备
    2.2 煤岩组分组成分析
        2.2.1 宏观煤岩分析
        2.2.2 显微煤岩类型分析
        2.2.3 显微煤岩组成分析
    2.3 煤岩组分化学组成与性质
        2.3.1 工业与元素分析
        2.3.2 红外光谱分析
        2.3.3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2.4 煤岩组分物理结构与性质
        2.4.1 可磨性
        2.4.2 比表面积及孔结构
        2.4.3 接触角
        2.4.4 润湿热
    2.5 煤岩组分界面结构模型及作用机理
    2.6 本章小结
3 神府煤选择性破碎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样品制备
        3.1.2 主要仪器及设备
        3.1.3 实验工艺流程
    3.2 圆盘粉碎实验
        3.2.1 破碎磨矿特性
        3.2.2 煤岩组分解离研究
    3.3 球磨粉碎实验
        3.3.1 微波辐照时间对灰分分布的影响实验
        3.3.2 微波辐照时间对不同粒级产品的密度分布的影响
    3.4 冲击与气流粉碎实验
        3.4.1 实验设备
        3.4.2 实验方法
        3.4.3 结果与讨论
    3.5 选择性破碎机理研究
        3.5.1 微波辅助选择性破碎机理
        3.5.2 冲击粉碎解离机理
        3.5.3 气流粉碎解离机理
    3.6 本章小结
4 煤岩组分重液旋流分选研究
    4.1 实验与结果
        4.1.1 原料制备
        4.1.2 主要仪器及设备
        4.1.3 物料密度组成分析
        4.1.4 显微煤岩类型分布
        4.1.5 显微煤岩组分分布
        4.1.6 可选性分析
    4.2 影响重液旋流分离效率的因素研究
        4.2.1 煤岩分选试验
        4.2.2 实验结果分析
    4.3 重液旋流分选场模拟及分选机理研究
        4.3.1 重液旋流分选流场模拟
        4.3.2 重液旋流分选机理
    4.4 本章小结
5 煤岩组分浮选分离研究
    5.1 实验部分
        5.1.1 主要仪器及药品
        5.1.2 工艺技术路线
        5.1.3 样品制备及分析
        5.1.4 结果表征方法
    5.2 神府煤岩浮选分离试验
        5.2.1 神府煤煤岩表面改性研究
        5.2.2 药剂选择试验
        5.2.3 单因素浮选条件实验
        5.2.4 正交试验及分析
    5.3 药剂作用机理研究
        5.3.1 紫外光谱分析
        5.3.2 红外光谱分析
        5.3.3 Zeta电位测定
        5.3.4 药剂作用机理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论文的创新点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神府煤煤岩组分粉碎解离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部分
    1.1 主要仪器设备及药剂
    1.2 原煤分析
    1.3 等密度梯度离心分离
        1.3.1 煤样的制取
        1.3.2 等密度梯度离心分离
2 结果分析与讨论
    2.1 粉碎结果分析
    2.2 离心分离结果分析
3 结论

(8)超低灰太西无烟煤的选择性粉碎及分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超纯煤制备技术的研究进展
        1.2.1 湿法分选技术
        1.2.2 干法分选技术
    1.3 超细粉体的制备
        1.3.1 超细粉碎技术
        1.3.2 选择性粉碎研究
    1.4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案
        1.4.3 技术路线
2 太西无烟煤中矿物嵌布特征研究
    2.1 实验部分
        2.1.1 主要仪器及设备
        2.1.2 主要原料及试剂
        2.1.3 煤质分析和煤岩分析
    2.2 结果与讨论
        2.2.1 元素分析和工业分析
        2.2.2 矿物类型分析
        2.2.3 矿物质嵌布状态分析
    2.3 小结
3 超低灰太西无烟煤的选择性粉碎及矿物解离特征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主要仪器及设备
        3.1.2 原料及试剂
        3.1.3 实验方法
        3.1.4 实验流程
        3.1.5 结果表征
    3.2 结果与讨论
        3.2.1 介质球与煤质量比对行星球磨粉碎效果的影响
        3.2.2 介质球级配对行星球磨粉碎效果的影响
        3.2.3 转速对行星球磨粉碎效果的影响
        3.2.4 研磨时间对粉碎效果的影响
        3.2.5 粉碎机理及模型推测
        3.2.6 动力学计算
        3.2.7 粒度对矿物解离的影响
        3.2.8 粉碎力方式对矿物解离的影响
        3.2.9 原位改性对超细粉碎的影响
    3.3 小结
4 超低灰太西无烟煤的气流粉碎-分级-分选实验研究
    4.1 实验部分
        4.1.1 主要仪器及设备
        4.1.2 实验方法
        4.1.3 实验流程
        4.1.4 结果表征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普通粉碎腔分选结果分析
        4.2.2 分选粉碎腔分选结果分析
    4.3 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论文研究主要结论
    5.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新型干法水泥厂煤粉粒径分级燃烧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Extended Abstract
图清单
表清单
变量注释表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内容
    1.3 本章小结
2 文献综述
    2.1 煤粉燃烧过程
    2.2 煤的主要组成
    2.3 煤粉中矿物分布规律
    2.4 煤粉的燃烧特性研究
    2.5 前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2.6 本章小结
3 不同煤化程度水泥工业煤粉中矿物质分布规律研究
    3.1 材料和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定量计算数学模型的建立
    3.4 本章小结
4 水泥工业混煤煤粉中矿物质分布规律研究
    4.1 原料和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粉磨方式与混煤对煤粉中矿物分布规律的影响
    5.1 材料和试验方法
    5.2 粉磨方式对煤粉中矿物质分布规律的影响
    5.3 不同制备方式对煤粉中矿物赋存状态的影响
    5.4 实验室条件下混煤煤粉中矿物分布规律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6 煤种混合中各个因素对煤粉燃烧特性的影响
    6.1 材料和试验方法
    6.2 热重分析中煤炭燃烧特性的判断方法
    6.3 单煤煤粉燃烧特性
    6.4 混煤煤粉的燃烧特性
    6.5 煤种对混煤燃烧特性的影响
    6.6 混煤对煤粉燃烧反应动力学的影响
    6.7 本章小结
7 不同粒径煤粉燃烧特性研究
    7.1 引言
    7.2 材料和实验方法
    7.3 不同粒径皖北煤粉的燃烧特性
    7.4 不同粒径六盘水煤粉的燃烧特性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超细煤粉O2/CO2燃烧及NOx异相还原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1.1.1 温室效应及危害
        1.1.2 超细煤粉O_2/CO_2 燃烧技术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O_2/CO_2 燃烧技术
        1.2.2 超细煤粉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煤粉超细化粉碎过程中的机械力化学效应
    2.1 机械力化学基本概念
    2.2 机械力化学机理
    2.3 固体物质粉磨过程中的机械力化学效应
    2.4 超细煤粉表面XPS 试验
        2.4.1 XPS 基本原理
        2.4.2 XPS 试验
        2.4.3 试验样品
    2.5 试验结果与讨论
        2.5.1 表面元素的含量分析
        2.5.2 表面元素形态分析
    2.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超细煤粉在CO_2气氛中热解气体释放规律
    3.1 煤热解过程的化学反应
    3.2 煤热解气主要组分
    3.3 试验部分
    3.4 试验结果与分析
        3.4.1 温度的影响
        3.4.2 粒径的影响
        3.4.3 气氛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超细煤粉在O_2/CO_2气氛中着火和燃烧特性
    4.1 引言
    4.2 着火试验设备及试验说明
        4.2.1 照明光源系统
        4.2.2 加热系统图
        4.2.3 观察摄影系统
    4.3 燃烧试验设备及说明
    4.4 着火特性结果与讨论
        4.4.1 试验过程中煤样的变化
        4.4.2 着火特征点的确定
        4.4.3 气氛的影响
        4.4.4 煤粉粒径的影响
        4.4.5 氧气流量的影响
        4.4.6 相同氧气流量下氧气浓度的影响
        4.4.7 相同总流量下氧气浓度的影响
    4.5 燃烧特性试验结果及分析
        4.5.1 氧气浓度的影响
        4.5.2 升温速率的影响
        4.5.3 平均粒径的影响
    4.6 各因素对综合燃烧指数的影响
    4.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超细煤粉在O_2/CO_2气氛中燃烧NOx 释放规律
    5.1 引言
    5.2 实验系统及装置
        5.2.1 试验系统
        5.2.2 沉降炉及温控系统
        5.2.3 微量给粉装置
        5.2.4 配气系统
        5.2.5 样品收集与烟气分析系统
    5.3 试验工况及试验过程
    5.4 试验结果及分析
        5.4.1 温度的影响
        5.4.2 过氧系数的影响
        5.4.3 气氛的影响
        5.4.4 粒径的影响
        5.4.5 循环NO 的影响
        5.4.6 超细煤粉在O_2/CO_2 气氛中燃烧时NOx 排放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
    5.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超细煤粉O_2/CO_2燃烧过程的NOx 异相还原机理
    6.1 密度泛函基本理论
        6.1.1 Thomas-Fermi 模型
        6.1.2 Hohenberg-Kohn 定理
        6.1.3 Kohn-Sham 方程及求解方法
        6.1.4 交换能和相关能校正
    6.2 超细煤粉热解过程中表面氮官能团的变化
    6.3 量子化学计算与分析方法
        6.3.1 计算硬件和软件
        6.3.2 计算方法与参数选择
        6.3.3 分析方法
    6.4 煤焦表面小分子吸附研究
    6.5 煤焦气化过程对NO 分子吸附的影响
        6.5.1 含氧气体与煤焦的气化过程
        6.5.2 气化过程对于NO 吸附的影响
    6.6 O_2/CO_2 气氛中煤粉燃烧NO 异相还原机理
    6.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全文总结、创新点及今后工作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本文创新点
    7.3 今后工作展望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煤的超细气流粉碎和分级对组成和结构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超细粉碎固硫灰作水泥掺合料的安定性研究[D]. 杨飞.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8)
  • [2]基于组分富集的低密度煤炭旋流分选及稳定性研究[D]. 朱子祺.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4)
  • [3]神东长焰煤煤岩显微组分解离特性及强化重力富集研究[D]. 石正祥.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9)
  • [4]利用钢厂余热超细加工钢渣的研究[D]. 邱洁. 西南科技大学, 2017(01)
  • [5]神府煤选择性破碎机理及其煤岩组分分离富集研究[D]. 赵世永. 西安科技大学, 2015(02)
  • [6]神府煤煤岩组分粉碎解离特性研究[J]. 赵世永,巨建涛,周安宁. 选煤技术, 2012(05)
  • [7]神府煤煤岩组分冲击破碎解离特性研究[A]. 赵世永,巨建涛,周安宁. 纪念中国煤炭学会成立50周年暨2012全国选煤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2012
  • [8]超低灰太西无烟煤的选择性粉碎及分选研究[D]. 吴燕. 西安科技大学, 2012(02)
  • [9]新型干法水泥厂煤粉粒径分级燃烧方法研究[D]. 郝娟. 中国矿业大学, 2012(10)
  • [10]超细煤粉O2/CO2燃烧及NOx异相还原机理[D]. 黄庠永. 上海交通大学, 2011(12)

标签:;  ;  ;  

煤超细喷射粉碎分级对成分和结构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