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英语新词的构成

论英语新词的构成

一、浅谈英语新词的构成(论文文献综述)

冯卓[1](2021)在《清末民初《申报》词汇研究》文中指出词汇是语言三要素中最灵活易变的,对社会文化有着较强的依附性。清末民初是汉语发展史上近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过渡阶段,社会动荡,与外界语言接触频繁,导致此时期词汇产生较大的变化,非常具有研究价值。但从研究成果来看,这一时期的语言现象显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申报》是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长、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报纸,是中国现代报纸开端的标志,作为大众传播的载体,能够快速、真实、全面地反映当时的词汇现象。因此本文以1872—1919年清末民初时期的《申报》为语料,对此期的《申报》词汇展开全面研究。本文共分为五章:第1章为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选题缘由、研究对象、清末民初《申报》词汇研究现状、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第2章为《申报》词汇的构词法研究。从复合式构词和派生式构词两个角度进行考察。复合式构词主要对偏正、联合、主谓、动宾、补充五种结构系统分析,考察分布情况和特点。派生式构词按词缀所在位置,分别考察前缀、中缀和后缀的构词情况。其中后缀是词缀系统考察的重点,分别对真后缀和类后缀展开研究。第3章为《申报》词汇的造词法研究。本章综合参考学界对造词法的分类标准,结合《申报》词汇特点,对语法造词法、仿词造词法、简缩造词法、修辞造词法展开讨论。语法造词法注重对造词理据的考察,修辞造词法比较丰富,又分为比喻造词、夸张造词、委婉造词三个方面。第4章为《申报》词汇的词形研究。主要研究异形词和同素异序词,系统考察两种词形的特点和发展情况。异形词主要从成因、音节类型、意义关系几方面着手分析,成因包括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及音译词,意义关系包括全等关系、包孕关系或者交叉关系。同素异序词主要考察了AB—BA以及A—B之间的结构类型、语法属性和语义关系可能相同,也可能完全不同。同时,本章两种词形都与现代汉语进行历时比较,观察二者在现代汉语中的发展变化情况发现《申报》中异形词和同素异序词在现代汉语中都有共存、有存有隐和共隐三种情况。第5章为《申报》新词新义研究。新词研究从外来新词和本土新词两个角度考察,主要探讨《申报》新词的来源和分类。外来新词包括西源外来词和日源外来词,西源外来词数量较多,主要来自英语,翻译的方式也比较丰富,包括单纯音译、半音译加半意译、音译兼意译、音译加义标、造字音译和字母借形几种方式。日源外来词中一部分是日本利用汉字新造的词,即原语借词;另一部分则是之前从中国传入日本,在日本流传后又回归到中国的词汇,即回归借词。本土新词包括本族新词、意译和仿译的新词。新义研究从词汇义、色彩义和语法义三个方面进行考察。词汇义的演变主要体现在“一个词的意义的演变”和“词的一个意义的演变”。前者侧重分析词的义项增加或者减少,后者侧重于词的某个义项发生词义扩大、词义缩小或词义转移等情况。另外,词汇义演变与引申有着密切联系,隐喻和转喻是引申的思维机制,隐喻的认知基础是相似,转喻的基础是紧密的关联,所以词义引申从相似引申和相关引申两个角度分析。结语:通过对全文内容梳理,分别从构词法、造词法、词形、新词新义几个方面概括出清末民初《申报》的词汇语言特色,从而归纳出《申报》词汇的整体特点,以期为清末民初词汇研究提供一些思路。

贺文鑫[2](2021)在《理据视角下英文网络语言中译研究 ——以《矛盾的互联网》为例》文中指出网络语言泛指互联网载体下使用的交际语言,其简洁幽默与背后蕴含的社会因素呈现出当代网络文化特色。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下,网络语言在日常语言交流中占据了重要地位。部分规范正向且广为流传的英汉网络语言被收录到权威词典中,成为通用词汇。本次翻译实践基于美国作家瑞安·M·米尔纳与惠特尼·菲利普斯共同撰写的《矛盾的互联网:网络上的恶作剧、古怪与敌对》(The Ambivalent Internet:Mischief,Oddity,and Antagonism Online)一书,该书运用网络语言词句撰写和举例,深入探讨了国外网络表达中暗藏的矛盾性特征。国内外网络与社会文化内核相通,但不同语言在构词表意方面微妙的差异为不断涌现的网络新词语构筑了理解门槛。按照传统翻译方法可能难以将国外网络文化还原给对其缺乏了解的目标读者,这为笔者提供了结合中文网络表达进行翻译的思路。通过对比研究笔者发现,英汉网络语言都具有简洁通俗、创新善变和社会性特征,其构词上也都表现出明显的形态理据、语义理据和社会文化等多重理据。时下很多英文网络语言缺乏精准汉译,而针对这一问题,学界中仍然缺乏深入的讨论和翻译策略研究。本文通过理据分析抽丝剥茧,以选书翻译实例为基础,提出了保留性、可读性、灵活性三大翻译原则,与追根溯源、增补删改、变音对译、同化迁移、情景补充五大翻译策略,尽可能还原文本特色,提供符合中文网络表达习惯的译文。经问卷验证,各译例在读者间取得了较高认可,展示出理据视角下翻译原则与策略的可行性。本文结合实践经验对英文网络语言的汉译方法进行探究,旨在为网络语言翻译研究添砖加瓦。选书中涉及到的各类网络语言现象也可为网络文化研究提供新的案例与素材。

刘定慧[3](2020)在《语言接触视角下汉语俄源词演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语言接触是语言演变的根本动因。在一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其从学科发展到理论建设也都日臻完善。而语言接触引起的语言演变现象更是成为当前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不过,由于语言接触现象本身的复杂性,学界对语言接触的研究存在着一定的不均衡现象。主要表现为对国内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接触、普通话与方言接触着力较多,研究得也更为深入。而对汉语与外语之间相互接触的研究稍显薄弱,而就汉语与外语接触的研究而言,也主要集中于对汉语与英语、日语的接触研究,对汉语与其他外语的接触研究则关注不够。“五·四”时期开始,很多充满时代色彩的俄源词开始批量进入到汉语中,其所携带的社会文化意义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然而,我国学者关于汉语外源词的论着中,大多比较重视英源词和日源词的研究,而对俄源词的研究则缺乏足够的关注。基于此,本文在先学研究的基础上以汉语中的俄源词为主要研究对象,从语言接触的视角出发对不同历史时期俄源词的引进特点、本土化规律和动因以及俄源词在汉语中的活力状态进行了全面细致的研究。本文共分六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通过对已有语言接触研究、语言接触引发的语言结构演变研究、语言演变中的词汇借用研究、汉俄语言接触中的汉语俄源词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分析后,指出了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第二章主要对不同历史时期俄源词的引进特点进行了研究。本章以重要的中俄(苏)交往历史事件为时间节点将俄源词的引进大致分为五个时期:恰克图边境贸易兴起时期、中东铁路修筑时期、“五·四”至解放前时期、中苏友好时期、苏联解体至今的新时期。通过参阅相关文献资料以及检索俄源词在《晚清、民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BCC语料库》中的最早出现时间,界定了现有俄源词出现在汉语中的大致时间范围,从而将其归并到本文所划定的相应历史时期对其引进特点进行了分析。本文认为,汉俄语言接触范围、接触方式和接触主体的不同是造成不同历史时期俄源词呈现不同特点的主要原因。第三章主要对俄源词语音本土化及其主要动因进行了研究。本章在汉俄语音对比的基础上,对俄源词进入汉语后在音节结构演变及汉俄音系匹配方面呈现出的规律和特征进行了全面地分析研究。俄源词语音本土化首先体现在其进入汉语后发生了十分普遍的音节结构演变现象。本文发现,不仅俄语中独有的音节结构发生了演变,而且汉俄语言中共有的音节结构也发生了演变。据本文分析,增加音位和删减音位是俄源词音节结构演变主要方式,并且呈现出以增加音位为主的特点。汉俄音系匹配则是俄源词语音本土化的又一重要体现。本文发现,用汉语声母匹配俄语词首辅音、用汉语韵母匹配俄语元音的现象在汉俄语言接触中十分普遍。并且本文还发现了用汉语韵母匹配俄语辅音的特殊情况。通过对具体匹配形式进行归纳整理后,本文分析出了汉俄音系匹配的两种主要方式:相似匹配和条件匹配。结合对具体语言事实的分析后,本文认为,汉俄语音差异是促使俄源词音节结构演变的根本动因。而词汇借用过程中的知觉映射、音系知觉原则等汉语母语者的认知因素则是促成汉俄音系出现多种匹配形式的重要原因。这些因素同时也是俄源词语音本土化的主要动因。第四章主要对俄源词词汇本土化及其主要动因进行了研究。本章利用汉俄两种语言的大型综合语料库对俄源词在汉俄两种语言中的使用情况进行了分析对比,对俄源词进入汉语后在结构和表意方面的本土化规律和特点进行了详细地分析。俄源词进入汉语后在结构方面的本土化主要体现在产生了几种特殊的构词方式。这些构词方式不仅为汉语带来了全新的构词语素、构词模式,还将特殊构词中所蕴含的俄罗斯民族所特有的心理特征、文化背景和认知方式等也同时带到了汉语中,从而对汉语产生了影响。俄源词进入汉语在表意方面的本土化主要通过音义相兼、词义变化、语用意义变化、影响汉语固有词词义等多种方式来实现。通过一系列适应汉语语言体系的变化,俄源词在实现表意本土化的同时,也在填补汉语语义空缺、促使汉语语义系统重新调整方面影响了汉语。本文通过对具体语料进行分析后,认为俄源词进入汉语后词汇本土化的动因既有适应汉语语言环境的语言内部原因,也有社会、心理及文化因素等语言外部的原因。第五章主要从共时角度对俄源词在汉语中的活力状态进行了研究。本章结合几个大型语料库的检索结果对筛选出来的近1000个俄源词在汉语中的总体活力状态进行了宏观界定。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超过半数以上的俄源词在汉语中已经失去活力,只有少部分俄源词继续在汉语中维持活力。为了进一步考察俄源词在汉语中的具体活力状态,本文从存有活力的俄源词中甄选出了被2016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收录的俄源词作为考察样本,结合其在《人民日报》(2015-2019)中的使用情况,对其活力程度和活力特征进行了研究。本文发现样本中的俄源词虽然都属于本文所界定的有活力状态,但是其在汉语中的具体活力程度却存在差异。本文通过对具体语料进行分析后认为,使用频次、语义表达、语法功能、语用范围和语用领域等语言因素以及相关的社会因素均会对俄源词在汉语中的活力状态产生影响。第六章是本文的结语。主要对全文的主要观点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本文的研究价值和存在的不足。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不仅对汉语中的俄源词演变规律有了更全面、科学、客观地认识,而且对汉俄语言接触与语言演变也有了更系统地把握。本文的研究结论有助于深化对非亲属语言之间词汇借用规律的理解和认识。词汇借用现象是一个经久不衰的常新课题,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探讨,在未来的研究中仍需不断完善和深化。

何红艳[4](2020)在《近十年三音节新词语仿拟造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2008年——2017年年度《汉语新词语》(侯敏、邹煜主编)中的三音节仿拟造词为研究对象,对这十本书中的三音节仿拟造词进行整体研究,从词汇学等角度描写分析仿拟造词,研究仿拟造词的现状、词汇发展演变规律和影响,通过分析仿拟造词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的收录情况,给新词语收录和仿拟造词提出规范化建议。此次研究的近十年三音节仿拟造词共1297个,仿拟造词中包括形式仿、谐音仿、语义仿、兼用式仿拟四种类型。四种类型的仿拟造词中形式仿有1089个,包含仿前式798个,仿后式259个,仿中式32个;谐音仿有34个,包含音仿汉语拼音造词31个,音仿英语词汇造词2个,音仿组合式词汇造词1个;语义仿有128个,包含类义仿82个,反义仿42个,近义仿4个;选取的兼用式仿拟造词有46个,包含仿拟兼缩略式26个,仿拟兼比喻式17个,仿拟兼借代式3个。其中,三个类型的形式仿也属于类义仿,因此仿拟造词中以类义仿居多。接着分析了仿拟造词的特点和影响,仿拟造词具有四个特点:原型词具有多样性、仿造词具有能产性、原型词与仿造词具有联系性、原型词与仿造词具有对应性;分析仿拟造词丰富词汇系统、预测词语发展趋势、丰富表达效果的三个积极影响,但也存在滥仿现象严重、表义模糊、给语言文字规范带来一定消极影响的问题。三音节仿拟造词的理据,主要涉及外部理据、内部理据、心理理据、认知机制。外部理据包含社会客观环境、社会文化心理;内部理据包含造词的经济原则、词汇的系统性规律、语言材料的生成性;心理理据包含联想、类推、完型与理解;认知机制包含转喻机制和概念合成理论。《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增录的三音节词语中也包含了仿拟造词法产生的词语,分成了近义关系词汇、反义关系词汇、类义关系词汇进行分析,词典收录新词语的原则,包括必要性原则、规范性原则、普遍性原则、稳定性原则、系统性原则。仿拟造词的规范化涉及原型词的选择建议和仿造词的创造策略,原型词的选择遵循常见性原则与定型性原则,仿造词的造词要注重仿造词与原型词之间的相似性,注重类推的合理性。

刘永芳[5](2020)在《中国英语年度新词语提取与同义词识别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及影响力的增强,源于中国的英文词汇大量涌现并传播,在自然语言处理中,缺少中国英语新词语料库成为研究中国英语的主要障碍,新词提取及同义词识别是建设语料库需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现有对新词提取研究的方法中,结合统计与规则的提取方法较为有效,其中点互信息与邻接熵结合的方法最为常用。本文针对点互信息和邻接熵新词识别算法中的词内部凝聚度低、点互信息单阈值设置存在的较多高阈值无效词组、低阈值新词组无法识别的问题,提出了改进多字点互信息和邻接熵的中国英语年度新词提取算法。在预处理阶段针对中国英语新词的特点,对其进行进一步的过滤处理,并将点互信息扩展为多字点互信息,设置双阈值结合邻接熵来提取新词。对同义词识别的算法中,本文将其看作分类问题来解决,对中国英语新词同义词进行分析,利用余弦相似度及路径距离相似度量化词形及词义特征,对于包含有缩略词的词组对,本文提出了规则识别缩略词的算法,基于词形和词义特征构造出了适合中国英语新词同义词识别类决策树。本文新词实验语料来自于2017年China Daily、Shanghai Daily网站全部的英语语料和测试语料,约137.2MB,约4.9万篇新闻,约229万个候选单词。实验中,本文提出改进的提取新词算法的准确率较最为传统的方法提高约6%,较没有规则过滤垃圾串、没有设置多字互信息的双阈值的算法相比,准确率有明显提升,验证了规则过滤垃圾串及双阈值的多字互信息的设置对提高新词提取的效果有明显作用。本文将新词识别获得的词条进行两两组合,并从中随机抽取100对词组用于识别中国英语新词语同义词研究。实验结果显示,本文提出的类决策树(LDT)识别算法较单个特征识别的准确率、召回率和F值有大幅度提升,同时比对未进行缩略词识别的类决策树识别算法,本文准确率也有明显提升,添加缩略词特征的类决策树可以在识别同义词中获得较理想的结果得到验证。由此可以看出,本文提出的新词提取及同义词识别算法对语料库建设是有效可行的。

陈敏航[6](2020)在《单词间谍网站“前100榜单”中英语网络新词的认知语义研究》文中指出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61.2%。网络已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网络交流因其快捷高效,成为人们沟通的首选方式,网络语言应运而生,网络新词更是层出不穷。如今,网络新词已成为语言学研究的重点。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网络新词的分类、构成、特征或其流行背后的社会或文化因素等。即使有些研究是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出发,但在意义建构的过程还是存在需要探索和丰富的地方,同时对认知理据的探索也较少。本文的语料为100个英语网络新词,皆选自国外权威的新词网站Word Spy(https://www.wordspy.com/)中“最流行的100个英语网络新词榜单”--―Top100 List‖,我们将这个榜单缩写成WST100L,这个榜单会有小幅度更新。本文采用定量分析法和定性分析法,运用概念整合理论系统分析研究英语网络新词。本文回答了下列三个问题:WST100L中的英语网络新词是如何形成的,有何语义特征?WST100L中的英语网络新词的意义是如何建构的?WST100L中英语网络新词语义建构的认知理据是什么?本研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本文语料选自国外权威新词网站Word Spy(https://www.wordspy.com/)中“最流行的100个英语网络新词榜单”,语料更具新颖性和典型性;第二,本文基于定量分析的方法,研究更具客观性。第三,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出发,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对英语网络新词做了一个系统深入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英语网络新词,同时促进第二语言教学特别是英语词汇的教学。通过详细的分析和研究,本文有如下发现:(1)WST100L中的英语网络新词的形成方式有复合法、拼缀法、词缀法、类比法和缩略法。其形式特征有两点:第一、复合词和拼缀词占比最大,分别为44%和37%。其中从属复合词和首尾式拼缀词居多。第二、WST100L中的英语网络新词的形成依赖于固有词汇,以固有词汇为基础。其语义特征有:语义具有凸显性,语义凝练度高,语义具有隐喻性,转喻性和类比性。(2)WST100L中的英语网络新词的意义建构基于其形成方式开展。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概念整合理论中的五个网络贯穿于WST100L英语网络新词的意义建构过程且大部分WST100L英语网络新词的意义建构过程都基于网络语境。占比最大的复合词和拼缀词的意义建构过程比其他构词方式的意义建构构成要复杂,其意义建构过程有四个最基本的网络的参与,分别是简单型网络、镜像型网络、单域型网络和双域型网络。其他的构词方式均只有一至两种网络的参与,其中有些词缀法形成的网络新词涉及到一种更复杂的网络—多域复合型网络。(3)WST100L中英语网络新词意义建构的认知理据包括:百科知识结构、认知凸显、认知经济性原则和社会因素。

刘娟[7](2020)在《浅析网络英语新词的翻译技巧》文中研究指明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网络也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给人们的生活生产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一个伴随互联网的发展而日益走近大众视野的是网络热词的发展。新词,顾名思义,即某一特定的时期或某一特定的地点为大众所普遍接受的一种新的词汇表达形式。新词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之间。本文主要从英语新词的特点、英语新词构词方法以及翻译技巧等方面去了解新词的出现。

王越[8](2020)在《网络新词的理据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以网络新词的“理据”为主要内容进行研究分析。通过浏览1994年以来发表在知网核心期刊上的与汉语网络语言研究相关的论文,把网络语言的的研究总结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网络语言的本体研究,主要是对网络语言的词语、修辞、句法方面的研究;第二阶段主要对网络语言的规范化以及如何对待网络语言的态度问题进行了研究;第三阶段增加了对网络语言的语文教学以及认知机制的意义生成方面的研究。鉴于过往的研究,笔者认为有必要从形态以及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和转喻理论的视角系统深入地研究网络新词的理据因素。本文以2015年-2019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中的网络新词为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分为以下三个部分进行:首先对网络新词做出明确定义,并且将收集来的网络新词根据其构成方式分为六大类:复合类、派生类、缩略类、转换类、借用类、旧词新义类。其次为奠基性的描写部分,从词的内部形式入手,运用构词法综合网络新词的语法结构和语义结构来描写和解释网络新词的形态理据。最后从认知层面运用隐喻和转喻理论分别挖掘网络新词各种构成方式背后的认知理据,并运用隐喻和转喻的认知参照活动模式加以验证。本文在撰写过程中运用了文献法、描写法以及归纳法。通过对网络新词的形态理据、认知理据以及语义建构的研究,笔者主要有以下发现:第一,构词法是反映网络新词逻辑关系的基本理据,语素组合的理据基本遵从传统构词规律。第二,网络新词的构词理据充分体现了人类的认知思维。隐喻和转喻机制的运作主要体现在偏正式和动宾式语法结构的网络新词中,同时对通过派生法、缩略法、转类法、借用法和旧词新义法途径构成的网络新词的理据性同样具有强大的解释力。基于语言的经济性原则人们不可能去创造全部的网络新词,于是隐喻、转喻和类推机制便成为了人们建构新概念的重要手段。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网络新词的生成是有理据的行为。通过构词法、隐喻理论、转喻理论的视角系统地对网络新词的生成理据进行描写和解释的内容对以往网络新词的研究作了补充,进一步巩固人们对网络新词的理解,并且可以被运用到词典编纂工作中,为其提供参考依据。然而网络新词的不断发展、更新与变化,还需要我们做更多更深入的研究。

谭星[9](2020)在《中国日报网中的英语新词语及其汉译研究》文中认为词汇的变化是当代社会发展、精神文化变迁的一面镜子,英语作为全球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其新词语更是词汇中的“弄潮儿”和佼佼者。中国渴望了解世界,世界也积极寻求与中国合作,研究英语新词语不但可以消除我国同各国的交流障碍,也对了解时代的变迁有极大的现实意义。词汇是语言系统中最活跃、最敏感的部分,而新词则是词汇富有活力的标签,了解英语新词语的构词规律、翻译方法及其意义构建的认知过程,对研究语言发展的趋势具有巨大理论意义。本文以2013-2018年中国日报网站“英语点津”频道下的英语新词语作为语料。首先,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讨论了新词的定义及界定方法。其次,以定性研究法为基础,采用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总结了英语新词语的构词方式,通过文献分析法,以翻译理论为指导归纳了英语新词语的翻译方法。研究发现,我国学者们对于英语新词语构词方式的研究大多体现在对已成型的词形进行分类分析,而对于其分类下的语义究竟如何构建的研究较少;翻译方法讨论的也多是怎样提高其翻译技巧,对于翻译者的心理认知过程的研究较为单薄。而语义构建和翻译认知构成了英语新词翻译的基础,对于两者规律的探索也是解决英语新词汉译中出现问题的切入口。在众多的理论中,我们发现认知语义学中的概念整合理论对两者具有强大的解释力。本文将概念整合理论分别与英语新词的构词、翻译方法联系起来,首先以构词方式归类,通过图表分析法分析了概念整合理论下英语新词语的意义构建过程;不仅讨论英语新词语的翻译法,还分析了译者翻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地以翻译方法作为分类,通过概念整合网络,分析了译者在不同翻译方法下翻译英语新词语的心理过程。这是本文的重点,也是最主要的创新之处。总之,本文对于英语新词语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不仅从界定方式、构词方式、翻译方法等方面归纳总结。也从认知方面入手,用概念整合理论揭示了其意义构建过程和翻译认知过程,这对于丰富英语新词语的研究内容具有一定理论意义。在实践方面,发现概念整合网络不但对于新词意义构建具有一定的解释力,而且对于翻译者的翻译过程也具有一致性。该研究有助于拓宽对英语新词语的系统研究和汉译方法的改进。

阿扎(Azza Abdelwahab Ibrahim Hassanein)[10](2019)在《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阿汉新词语对比分析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加上各国经济关系的广泛发展,全世界的人都能很容易地相互交流,世界上不同语言人们的交流机会和次数也增加起来了,所以语言障碍已经不再是一个问题。在语言的交流中,经常会出现把别的国家语言的发音和用法运用到自己语言系统中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新词语。新词语的兴起,丰富了语言的词汇系统,方便了各民族的日常交流,同时提升了新词语在词汇学研究中的地位。阿拉伯语和汉语新词语对比研究是个薄弱环节。本文选取阿拉伯语和汉语新词语,对阿拉伯语和汉语新词语的历史阶段、构词方式、新词语特点、新词语对文化的影响以及网络新词语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对阿拉伯语和汉语新词语进行总结和对比,提示阿拉伯语和汉语新词语的异同,分析一下差异产生的原因,并对阿拉伯语和汉语新词语对比的发展趋势做出预测。本研究分为八章;第一章绪论:详细描述了阿拉伯语和汉语新词语对比研究的意义及现状,包括国内外相关研究、网络词语研究现状、对21世纪新词语研究现状、新词语发展的历史阶段的研究现状以及阿拉伯语和汉语与文化关系的研究现状,选题的理由,说明研究的整体情况,包括研究背景的介绍、研究对象的界说、研究目标的制定、研究意义的阐述、以及研究设计的陈述等,其中,研究设计提出了本研究谈论的主要问题,介绍研究方法、研究难点、研究创新点,并对语料的搜集程序和构成情况进行了详实说明。第二章:主要讨论语言学界定、新词语界定、新词语产生的原因、新词语的特征、网络词语界定、网络词语的形态和构词方式特点。第三章:以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为基础,从阿拉伯语和汉语历代词汇发展的特点、阿拉伯汉语新词语的概述和新词语阶段发展三个方面区分了阿拉伯语和汉语词汇及新词语历史阶段的异同。通过分析研究者发现阿拉伯语和汉语新词语历史特点有相同点即:在近现代都从英语中借入大量新词语、两种语言吸收外来名的途径基本上是一样的,因为战争、社会变革、宗教的引进和现代因特网技术导致了大量外来地名的出现、两种语言新词语所涉语中的及的社会领域基本相同的,主要是包括经济、社会生活、政治、和科技等相同的层面。同时阿拉伯语和汉语新词语历史阶段有不同点即;从分析阿汉新词语的不同历史阶段,我们发现了阿拉伯语新词语词汇量很庞大、吸收面很广、涉及领域广泛、词汇量及其丰富,自古代以来,阿拉伯人就一直很热情,他们对外来语地名表现出开放和积极的态度。汉语被认为是一种专业思想强的语言,但在借用其他新词语时,除了语法方面的汉语外,还保留了发音的基础,所以汉语的意译词所占的比列较大,可是阿语新词语使用音译的译借方式相比中文具有很大的优点。第四章:从阿拉伯语和汉语21世纪新词语语的借入方式进行对比研究,并分析出其成因的异同点。本研究通过分析发现阿拉伯和汉语借入方法有异同,发现了阿拉伯语新词语的借入方法有全义借入法;比如((?))来自英文的cell(细胞)、全音借入法;如((?))来自法语的“helicoptere”(直升机)、半音半义借入;如((?))来自英文的“X-RAY”(X-光)、音译(义)加阿拉伯解释词借词;如((?))来自英文的“Metro”(地铁)、缩写借入法;如((?))来自英文,而汉语新词语借入方式由六种构成的,即全音借入法;如(诺贝尔)、音义结合法;如(黑客)、半音半义法;如(奥林匹克运动会)、音义(译)加汉语解释词借词;如(迪斯尼乐园)、全义借入法;如(键盘)、缩写借入法;如(丁克)。通过分析两种语言的新词语借入方式可以找出阿汉新词语借入方法的异同。第五章:第五章主要分析汉语和阿拉伯语的网络新词语,作者从阿拉伯语和汉语网络词语的分类、汉阿网络词语的构词方式、汉阿网络词语的构成特征三个方面进行阿汉网络新词语对比分析,主要目的是找出使用网络语言的原因,通过对汉语和阿拉伯语网络词的对比分析,发现阿拉伯语语和汉语都运用了丰富的网络词语、阿拉伯语和汉语网络词语的构词方法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这项研究为年轻人使用网络语言提供了实质性的见解,它为扩展和增进网络语言的使用和未来的理解铺平了道路。第六章:本章试图从汉阿两种语言中的新词语为出发、对两国在语言发展、文化特性、民族属性等各个方面的异同进行比较研究,并对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与整合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分析,作者找出中阿文化内涵的异同以及阿拉伯与伊斯兰文化和汉语与汉文化的异同。中国人民和阿拉伯人民在吸收新词语语时都表现出了极大的聪明才智和对本民族语言和文化的热爱,阿拉伯语和汉语都是按照自身语言的语法规则、构词方法和习惯,对一部分借词加以吸收、消化和变通,使得新词语总体上出现了变化,主要有:声调的改变、音素的改变、词汇语法功能的改变、构词结构的改变和音节的改变。这一章回顾了这两种语言中新词语语的历史演变及其发展情况。古代,在公元前八世纪左右,中阿两种语言都有一个辉煌的时期,唐朝的中国王朝和阿拉伯历史上的阿贝歇王朝都有一个辉煌的时期。当汉语和阿拉伯语成为一种共同语言时,欧洲人为掌握这两种语言而感到自豪,最近,这两个民族都遭受了西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侵略,强烈的文化影响在汉语和阿拉伯语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导致两种语言吸收大批的新词语语。第七章:浅谈阿拉伯语语中的汉语新词语以及汉语中阿语新词语,找出借入新词语的原因、发展以及两个国家之间在各个历史阶段的关系。中国语阿拉伯地区的关系十分密切,双方在战争与和平中合作起来,中国文化对阿拉伯文化留了很深刻的影响,导致了阿语吸收不少的汉来源的词语,中文对阿语留了很多词语。例如中国四大发明:火药、印刷术、指南针、造纸,通过双方的文化、习俗、传统的互动,中国对阿拉伯人又带来了一些中文词语比如;茶、茶杯、太极、孔子、道家、瓷器、中国丝绸等等,与此同时,从阿拉伯半岛到中国,阿拉伯文化在传播天文学、地理、医学、药学、数学和艺术等许多应用科学和科学理论方面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通过双方的文化、贸易的互动中文吸收不少的阿语来源的词语,比如没药、祖母绿、苏丹来自阿语的一些姓名阿拉丁、阿里巴巴、马、哈、伊、涂、吴等,葫芦巴,艾米尔,何黎勒等等的词语。论文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指出追求词语结果与文化的凝练是造成阿拉伯语和汉语新词语异同的原因,并分别对阿拉伯汉语新词语对比研究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和预测。

二、浅谈英语新词的构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英语新词的构成(论文提纲范文)

(1)清末民初《申报》词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现状
        1.3.1 清末民初词汇研究现状
        1.3.2 《申报》词汇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意义
        1.5.1 对过渡时期词汇研究的补充
        1.5.2 考察现代汉语词汇源头
        1.5.3 大型语文类工具书的编纂与修订
    1.6 研究方法
        1.6.1 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1.6.2 描写与解释相结合
        1.6.3 历时与共时相结合
第2章 《申报》词汇构词法研究
    2.1 复合式构词
        2.1.1 偏正式复合词
        2.1.2 联合式复合词
        2.1.3 动宾式复合词
        2.1.4 主谓式复合词
        2.1.5 补充式复合词
    2.2 派生式构词
        2.2.1 词缀界定
        2.2.2 词缀考察
    本章小结
第3章 《申报》词汇造词法研究
    3.1 造词法与构词法
    3.2 造词法分析
        3.2.1 语法造词法
        3.2.2 仿词造词法
        3.2.3 简缩造词法
        3.2.4 修辞造词法
    本章小结
第4章 《申报》词汇词形研究
    4.1 异形词
        4.1.1 异形词界定
        4.1.2 异形词成因
        4.1.3 异形词的音节类型
        4.1.4 异形词的意义关系类型
        4.1.5 异形词在现代汉语中的发展
    4.2 同素异序词
        4.2.1 同素异序词的结构类型
        4.2.2 同素异序词的语法属性
        4.2.3 同素异序词的语义类型
        4.2.4 同素异序词在《申报》中的使用情况
        4.2.5 同素异序词在现代汉语中的发展
    本章小结
第5章 《申报》新词新义研究
    5.1 新词研究
        5.1.1 外来新词
        5.1.2 本土新词
    5.2 新义研究
        5.2.1 词汇义的演变
        5.2.2 色彩义的演变
        5.2.3 语法义的演变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2)理据视角下英文网络语言中译研究 ——以《矛盾的互联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翻译书籍
    1.4 翻译工具
    1.5 本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网络语言研究
        2.1.1 网络语言及其定义
        2.1.2 网络语言的特征
        2.1.3 网络语言翻译研究
    2.2 理据研究
        2.2.1 理据的定义
        2.2.2 理据的分类
        2.2.3 理据与翻译
    2.3 网络语言的理据
第三章 翻译原则与翻译策略
    3.1 翻译原则
        3.1.1 保留性原则
        3.1.2 可读性原则
        3.1.3 灵活性原则
    3.2 翻译策略
        3.2.1 追本溯源
        3.2.2 增补删改
        3.2.3 变音对译
        3.2.4 同化迁移
        3.2.5 情景补充
第四章 可行性调研
    4.1 调研设计
    4.2 调研结果
第五章 总结与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A 选书网络语言词汇列表
附录 B 英文网络语言汉译接受度调查问卷
附录 C 调查问卷数据补充
附录 D 原文及译文
致谢

(3)语言接触视角下汉语俄源词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0 选题缘起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语料来源
    1.5 研究方法
    1.6 已有成果研究综述
        1.6.1 语言接触研究
        1.6.2 语言接触引发的语言结构演变研究
        1.6.3 语言结构演变中的词汇借用研究
        1.6.4 汉俄语言接触与俄源词研究
第二章 不同历史时期汉俄语言接触与俄源词的引进
    2.1 恰克图边境贸易兴起时期俄源词的引进
        2.1.1 “恰克图混合语”的形成与汉俄语言接触
        2.1.2 俄源词的引进与特点
    2.2 中东铁路修筑时期俄源词的引进
        2.2.1 “哈尔滨汉俄混合语”的形成与汉俄语言接触
        2.2.2 俄源词的引进与特点
    2.3 “五·四”至解放前时期俄源词的引进
        2.3.1 大批俄苏译着出版发行与汉俄语言接触
        2.3.2 俄源词的引进与特点
    2.4 中苏友好时期汉俄语言接触与俄源词的引进
        2.4.1 自上而下的“苏联热”与汉俄语言接触
        2.4.2 俄源词的引进与特点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俄源词语音本土化及主要动因
    3.1 俄源词音节结构类型演变及方式
        3.1.1 俄语A类音节结构在汉语中的演变
        3.1.2 俄语C类音节结构在汉语中的演变
        3.1.3 俄源词音节结构演变方式
    3.2 汉俄音系匹配类型及方式
        3.2.1 汉语声母匹配俄语词首辅音
        3.2.2 汉语韵母匹配俄语元音
        3.2.3 特殊匹配
        3.2.4 汉俄音系匹配方式
    3.3 俄源词语音本土化的主要动因
        3.3.1 汉俄语音差异
        3.3.2 汉语母语者的认知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俄源词词汇本土化及主要动因
    4.1 俄源词结构演变类型
        4.1.1 音译语素组合构词
        4.1.2 汉俄混合式构词
        4.1.3 借俄重组式构词
        4.1.4 喻义仿造式构词
        4.1.5 汉语简缩式构词
    4.2 不同结构类型在汉语中的竞争
        4.2.1 意译形式取代音译形式
        4.2.2 意译形式与音译形式并存
        4.2.3 音译形式独立
    4.3 俄源词表意本土化
        4.3.1 音义相兼
        4.3.2 词义变化
        4.3.3 语用意义变化
        4.3.4 影响汉语固有词词义
    4.4 俄源词词汇本土化的主要动因
        4.4.1 适应汉语语言系统
        4.4.2 社会、心理、文化等因素的促动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俄源词在汉语中的活力
    5.1 俄源词在汉语中的总体活力
        5.1.1 失去活力俄源词的分布
        5.1.2 有活力俄源词的分布
    5.2 有活力俄源词的特点
        5.2.1 活力程度
        5.2.2 活力特征
    5.3 影响俄源词活力的因素
        5.3.1 语言因素对俄源词活力的影响
        5.3.2 社会因素对俄源词活力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4)近十年三音节新词语仿拟造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五、语料来源
第一章 三音节新词语仿拟造词的类型
    第一节 形式仿
        一、仿前式
        二、仿后式
        三、仿中式
    第二节 语义仿
        一、类义仿
        二、反义仿
        三、近义仿
    第三节 谐音仿
        一、音仿汉语拼音造词
        二、音仿英语词汇造词
        三、音仿组合式词汇造词
    第四节 兼用仿
        一、仿拟兼缩略式
        二、仿拟兼比喻式
        三、仿拟兼借代式
第二章 近十年三音节新词语仿拟造词的特点和影响
    第一节 近十年三音节新词语仿拟造词的特点
        一、原型词具有多样性
        二、仿造词具有能产性
        三、原型词与仿造词具有联系性
        四、原型词与仿造词具有对应性
    第二节 近十年三音节新词语仿拟造词的影响
        一、仿拟造词的积极影响
        二、仿拟造词的负面影响
第三章 三音节新词语仿拟造词理据
    第一节 仿拟造词外部理据
        一、社会客观环境
        二、社会文化心理基础
    第二节 仿拟造词内部理据
        一、造词的经济原则
        二、词汇的系统性规律
        三、语言材料的生成性
    第三节 仿拟造词心理理据
        一、联想
        二、类推
        三、完型与理解
    第四节 仿拟造词认知机制
        一、转喻机制
        二、概念合成理论对仿拟造词的认知阐释
第四章 仿拟造词的规范化
    第一节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收录的三音节仿拟造词分析
        一、近义关系词汇
        二、反义关系词汇
        三、类义关系词汇
    第二节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仿拟造词新词语的收录原则
        一、必要性原则
        二、规范性原则
        三、普遍性原则
        四、稳定性原则
        五、系统性原则
    第三节 仿拟造词规范化建议
        一、原型词的选择建议
        二、仿造词的造词策略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形式仿
附录二 语义仿
附录三 谐音仿
附录四 兼用式仿拟造词
附录五 2008——2017年仿拟造词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中国英语年度新词语提取与同义词识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中国英语研究现状
        1.2.2 新词提取研究现状
        1.2.3 同义词识别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1.4 本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新词提取与同义词识别的相关方法
    2.1 中国英语新词及其同义词的定义与特征
        2.1.1 新词定义与特征
        2.1.2 新词同义词定义与特征
    2.2 新词提取相关理论
        2.2.1 概率论
        2.2.2 N-Gram算法
        2.2.3 点互信息
        2.2.4 邻接熵
    2.3 同义词识别相关理论
        2.3.1 余弦相似度
        2.3.2 WordNet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英语年度新词语提取
    3.1 语料获取
        3.1.1 网络爬虫技术
        3.1.2 中国英语新词语料获取
    3.2 语料预处理
    3.3 年度新词提取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英语新词同义词识别
    4.1 类决策树模型
    4.2 语料预处理
    4.3 同义词识别
        4.3.1 词形相似度
        4.3.2 词义相似度
    4.4 类决策树生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5.1 实验数据及工具
    5.2 评价指标
    5.3 新词提取实验
        5.3.1 新词提取实验结果
        5.3.2 新词提取实验结果分析
    5.4 同义词识别实验
        5.4.1 同义词各特征识别结果
        5.4.2 类决策树识别结果
        5.4.3 同义词识别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单词间谍网站“前100榜单”中英语网络新词的认知语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Introduction
    0.1 Research Background
    0.2 Research Questions
    0.3 Research Methods
    0.4 Research Significance
    0.5 Organization of the Thesis
Chapter One Literature Review
    1.1 Previous Studies of Formation of Network Neologisms
    1.2 Previous Studies of Semantic Features of Network Neologisms
    1.3 Previous Studies of Network Neologisms from Cognitive Linguistics Perspectives
    1.4 Summary
Chapter Two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2.1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
    2.2 Basic Ideas of the 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
    2.3 Applications of the 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
    2.4 Summary
Chapter Three Formation and Semantic Features of English Network Neologisms in WST100L
    3.1 Formation of English Network Neologisms in WST100L
        3.1.1 Compounding
        3.1.2 Blending
        3.1.3 Affixation
        3.1.4 Analogy
        3.1.5 Shortening
    3.2 Semantic Features of English Network Neologisms in WST100L
        3.2.1 Semantic Salience
        3.2.2 High Degree of Conciseness
        3.2.3 Metaphor and Metonymy
        3.2.4 Semantic Analogy
    3.3 Summary
Chapter Four The Meaning Construction of English Network Neologisms in WST100L
    4.1 The Meaning Construction of Compounded English Network Neologisms in WST100L
    4.2 The Meaning Construction of Blended English Network Neologisms in WST100L
    4.3 The Meaning Construction of Affixational English Network Neologisms in WST100L
    4.4 The Meaning Construction of Analogical English Network Neologisms in WST100L
    4.5 The Meaning Construction of Shortened English Network Neologisms in WST100L
    4.6 Summary
Chapter Five Cognitive Bases of English Network Neologisms in WST100L
    5.1 Basis of Encyclopedic Knowledge Structure
    5.2 Basis of Cognitive Salience
    5.3 Basis of Principle of Cognitive Economy
    5.4 Basis of Social Factor
    5.5 Summary
Conclusion
Bibliography
Appendix Ⅰ
Appendix Ⅱ
Acknowledgements

(8)网络新词的理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0.1 选题目的及意义
        0.1.1 选题目的
        0.1.2 研究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2.1 国外研究综述
        0.2.2 国内研究综述
    0.3 本文研究范围及对象
    0.4 本文的研究方法
    0.5 本文的结构安排
    0.6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1章 网络新词及理论框架
    1.1 网络新词的定义
    1.2 理论框架
        1.2.1 构词法
        1.2.2 语义成分分析法
        1.2.3 隐喻理论
        1.2.4 转喻理论
    1.3 小结
第2章 网络新词的形态理据
    2.1 复合词的形态理据
    2.2 派生词的形态理据
    2.3 缩略词的形态理据
    2.4 转类词的形态理据
    2.5 借词的形态理据
        2.5.1 英语借词的形态理据
        2.5.2 日语借词的形态理据
        2.5.3 方言借词的形态理据
    2.6 旧词新义的形态理据
    2.7 小结
第3章 网络新词的认知理据
    3.1 复合词的理据
        3.1.1 偏正式的隐喻、转喻理据
        3.1.2 述宾式的隐喻、转喻理据
    3.2 派生词的理据
        3.2.1 派生词的隐喻理据
        3.2.2 派生词的转喻理据
        3.2.3 派生词的转隐喻理据
    3.3 缩略词的理据
        3.3.1 节缩类缩略词的转喻理据
        3.3.2 紧缩类缩略词的转喻理据
        3.3.3 统括类缩略词的转喻理据
    3.4 转类词的理据
        3.4.1 转类词隐喻理据
        3.4.2 转类词转喻理据
    3.5 借词的理据
        3.5.1 借词的隐喻理据
        3.5.2 借词的转喻理据
    3.6 旧词新义的理据
        3.6.1 旧词新义的隐喻理据
        3.6.2 旧词新义的转喻理据
    3.7 小结
第4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中国日报网中的英语新词语及其汉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缘起
    0.2 研究目的和意义
    0.3 英语新词语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0.4 研究方法
    0.5 论文结构和创新之处
        0.5.1 论文结构
        0.5.2 创新之处
第1章 理论基础
    1.1 新词语的界定
    1.2 概念整合理论
        1.2.1 概念整合理论概述
        1.2.2 概念整合过程
        1.2.3 概念整合的四个网络类型
第2章 2013-2018年中国日报网中英语新词语的构成方式和汉译方法
    2.1 2013-2018年中国日报网中英语新词语的出现领域
        2.1.1 经济领域
        2.1.2 社会生活
        2.1.3 网络文化
    2.2 2013-2018年中国日报网中英语新词语的构成方式
        2.2.1 复合法
        2.2.2 派生法
        2.2.3 混成法
        2.2.4 首字母缩略法
        2.2.5 类比法
    2.3 2013-2018年中国日报网中英语新词语的翻译方法
        2.3.1 直译法
        2.3.2 意译法
        2.3.3 音译法
        2.3.4 省译法
        2.3.5 阐述法
        2.3.6 混合译法
    2.4 2013-2018年中国日报网中英语新词汉译中存在的问题
        2.4.1 以词语解释作译名
        2.4.2 过度机械的直译
        2.4.3 文化意义的缺失
        2.4.4 感情色彩的偏差
        2.4.5 译名不统一
    2.5 小结
第3章 概念整合理论视角下2013-2018年中国日报网中的英语新词语研究
    3.1 概念整合理论视角下英语新词语的语义构建研究
        3.1.1 概念整合理论下复合新词意义构建分析
        3.1.2 概念整合理论下混成新词意义构建分析
        3.1.3 概念整合理论下派生新词意义构建分析
        3.1.4 概念整合理论下首字母缩略新词意义构建分析
        3.1.5 概念整合理论下类比新词意义构建分析
        3.1.6 小结
    3.2 概念整合理论视角下英语新词语的翻译认知过程
        3.2.1 概念整合视角下直译法的认知过程
        3.2.2 概念整合视角下意译法的认知过程
        3.2.3 概念整合视角下音译法的认知过程
        3.2.4 概念整合视角下阐述法的认知过程
        3.2.5 概念整合视角下混合译法的认知过程
        3.2.6 小结
第4章 结语
    4.1 研究结论
    4.2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2013-2018年英语点津栏目英语新词语汇总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阿汉新词语对比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博士生自认为的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缘起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与趋势
        1.2.1 网络词语研究现状
        1.2.2 对21世纪新词语研究
        1.2.3 新词语发展的历史阶段的研究
        1.2.4 阿拉伯语和汉语与文化关系的现状
    1.3 论文选题的理由及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研究目标
    1.5 语料来源
    1.6 研究创新点和难点
        1.6.1 研究创新点
        1.6.2 研究难点
    1.7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第二章 新词语界定与产生
    2.1 新词界定
        2.1.1 语言学界定
        2.1.2 新词语的界定
    2.2 新词语的产生
        2.2.1 新词语产生的高峰
        2.2.2 新词语产生的原因
        2.2.3 新词语的特征
    2.3 网络新词语
        2.3.1 网络词语的界定
        2.3.2 网络新词语的特点及创建方式:
第三章 汉阿新词语发展的历史阶段及其特点
    3.1 汉语词汇和新词语发展的历史阶段及其特点
        3.1.1 汉语历代词汇发展的特点
        3.1.2 汉语新词语的概述和新词语阶段发展
        3.1.2.1 汉语新词语的概述
        3.1.2.2 汉语新词语发展的历史
    3.2 阿拉伯语的新词语历史阶段以及特点
        3.2.1 阿拉伯语历代词汇发展的特点
        3.2.2 阿拉伯语新词语的概述和发展
        3.2.2.1 阿拉伯语新词语概述
        3.2.2.2 阿拉伯语新词语的发展
    3.3 阿拉伯语和汉语新词语的相同和不同点
        3.3.1 阿拉伯语和汉语新词语历史阶段特点的不同点
        3.3.2 阿拉伯语和汉语新词语历史阶段特点的相同点
    3.4 小结
第四章 21世纪阿拉伯语和汉语新词语对比研究
    4.1 21世纪阿汉新词语借入方式对比
        4.1.1 21世纪阿拉伯语新词语的借入方式
        4.1.2 21世纪汉语新词语的借入方式
    4.2 21世纪阿汉新词语借入方式的异同
        4.2.1 21世纪阿拉伯语和汉语借新词语方式的不同点由
        4.2.2 21世纪阿拉伯语和汉语借新词语方式的相同点
    4.3 小结
第五章 阿拉伯语和汉语网络新词语对比
    5.1 阿拉伯语和汉语网络词语的现象
        5.1.1 阿拉伯语网络词语的现象
        5.1.2 汉语网络词语的现象
    5.2 阿拉伯语和汉语网络词语的分类
        5.2.1 阿拉伯语网络词语的分类
        5.2.2 汉语网络词语分类
    5.3 阿拉伯语和汉语网络词语的构词方式
        5.3.1 阿语网络词语的构词方式
        5.3.2 汉语网络词语的构词方式
    5.4 汉阿网络词语的构成特征
    5.5 汉阿网络语言造词方法的同点
        5.5.1 汉语和阿拉伯语网络语言造成方法的共同点
        5.5.2 阿拉伯语和汉语网络词构词法的不同点
    5.6 小结
第六章 汉语和阿拉伯语新词新语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6.1 语言与文化
        6.1.1 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6.2 汉语和汉文化
    6.3 阿拉伯语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
    6.4 汉语文化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比较
    6.5 小结
第七章 汉源阿拉伯语新词语与阿源汉语新词语对比
    7.1 汉源阿拉伯新词语
    7.2 阿源汉语新词语
    7.3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后续研究
    8.1 结论
    8.2 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读博士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浅谈英语新词的构成(论文参考文献)

  • [1]清末民初《申报》词汇研究[D]. 冯卓. 吉林大学, 2021(01)
  • [2]理据视角下英文网络语言中译研究 ——以《矛盾的互联网》为例[D]. 贺文鑫. 北京大学, 2021(12)
  • [3]语言接触视角下汉语俄源词演变研究[D]. 刘定慧. 吉林大学, 2020(01)
  • [4]近十年三音节新词语仿拟造词研究[D]. 何红艳.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5]中国英语年度新词语提取与同义词识别研究[D]. 刘永芳.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7)
  • [6]单词间谍网站“前100榜单”中英语网络新词的认知语义研究[D]. 陈敏航.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7]浅析网络英语新词的翻译技巧[A]. 刘娟. 外语教育与翻译发展创新研究(第九卷), 2020
  • [8]网络新词的理据研究[D]. 王越. 新疆大学, 2020(07)
  • [9]中国日报网中的英语新词语及其汉译研究[D]. 谭星. 新疆大学, 2020(07)
  • [10]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阿汉新词语对比分析研究[D]. 阿扎(Azza Abdelwahab Ibrahim Hassanein). 武汉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论英语新词的构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