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培养师范生心理教育能力

注重培养师范生心理教育能力

一、要重视培养师范生的心理教育能力(论文文献综述)

张姝卉[1](2021)在《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生心理教育能力培养研究》文中指出

刘倩[2](2021)在《“学生中心”理念指导下的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 ——基于师范类专业认证的视角》文中提出百年教育,贵在师道。我国教师教育发展已深入人心,成为时代的主流,职前教育作为教师教育改革的主要阵地、教师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应挑起对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监控的重担。今下,师范类专业认证制度实施有条不紊,对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新要求。面对如此形势,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现状如何?该做出什么样的应对?改革的核心又是什么?本研究选取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为主题,“学生中心”理念为指导,阐明在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学生,以学生为中心,针对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现状开展深入研究。本研究秉承“学生中心”理念,以相关政策、人本主义课程理论、过程模式课程开发观和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为基础,结合过往学者的研究成果开展研究工作。为了清晰了解各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笔者采用“面——线——点”结合的方式获取信息。将全国通过第二、三级师范类专业认证的221个专业的整体状况作为“面”上了解;从中随机选取化学专业通过认证的六所高师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等材料进行“线”上分析;最后,以M师范大学的七个师范专业为“点”上研究对象进行问卷和访谈调查,其中重点分析M师范大学化学专业,辅以文本分析的方法,深入了解M师范大学教师教育课程的真实情况。介于多层面的研究了解到,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之困境主要表现在教师教育课程目标过于理想化和同质化;教师教育课程结构未能有机结合,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度不高;教师教育课程内容陈旧保守且融合度低,教师专业伦理处于边缘化;教师教育课程教学时空受限,在大力提倡增加实践类课程的同时缺乏有效管理;教师教育课程评价涉及范围不够全面且评价机制效能低下。本着“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的研究态度,从社会、学校、教师和师范生个体四个层面探究原因。综合各方面的调查资料,对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四化”的破境之策:专业化层面,构建人才培养新体系,夯实教师专业发展基础;加强教师教育者资质培训,提供专业化师资保障;精品化层面,均衡课程学分比重,强化课程地位;开发与利用精品课程,永葆课程活力;实践化层面,理解教师实践智慧,擦亮师范专业育人;注重课程实践管理,保障课程高效实施;持续化层面,规划文本评价研究,完善课程评价机制;发挥自我评价功能,健全人才培养长效机制。

张贺[3](2021)在《教师工作投入的本土化概念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教师越投入于工作,学生的表现就越好,他们对未来的准备也越好。此外,如果教师投入于工作,他们就不太愿意辞职。工作投入的相关研究在西方已经较为丰富,国内学者对于“工作投入”这一西方舶来概念,提出要关注中西方的文化背景差异。但目前国内教师工作投入的本土化研究还比较薄弱,已有的本土化研究也没有关注到文化传统的影响。因此,本研究基于本土化的视角,构建了教师工作投入的本土化概念。考虑到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教师在实习阶段(实习师范生阶段)的工作经历对其后期的职业生涯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着重关注了教师的职初阶段(实习师范生阶段)。另外,本研究还关注了师范生入职后的职业发展阶段(在职教师阶段),通过两个阶段的工作投入概念及影响因素的对比,探索促进高校师范人才培养的策略。为了构建本土化的教师工作投入概念,本研究从传统文化和当下的文化环境两方面着手。借助质的研究方法,通过对传统典籍的文本分析,得到传统文化视角下的工作投入概念。同时,通过对18名实习师范生和19名在职教师的深度访谈,探索当前文化环境下教师工作投入概念。通过将传统文化视角下的工作投入概念与实习师范生以及在职教师理解的工作投入概念比较分析,建构出教师工作投入的本土化概念。教师工作投入概念包含工作活力、工作道德、工作负责、工作奉献、工作专注五个维度。研究结果表明,教师工作投入的本土化概念更趋近于传统文化,而与西方的工作投入概念不同。通过深度访谈,本研究探索了影响实习师范生工作投入的主要因素。访谈的结果发现,实习师范生工作投入的影响因素包括个人因素、工作特征因素、社会因素、组织因素、重要他人因素以及文化因素。并从师范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角度,探索了师范生入职后的职业发展阶段(在职教师阶段)工作投入的影响因素。通过对实习师范生和在职教师工作投入影响因素的分析,从高等师范人才培养的角度提出了促进师范生培养教育的相关建议。本研究的意义在于构建了教师工作投入的本土化概念,并通过质的研究方法探索了影响实习师范生工作投入的主要因素,从师范人才培养的角度提出了促进师范人才培养教育的建议和策略,丰富了师范生培养的相关研究。

夏卉芳,王毓[4](2020)在《优化教育 体系提升高校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文中研究说明为了提高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分析贵州某师范院校2014级第一批参加教师资格"国考"的师范生教师资格考试知识点、通过率及教育教学能力构成。结果表明,目前该院校教育体系不能完全满足培养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的要求。只有优化教育体系,增加教师资格国家统一考试相关知识培训教育,才能提高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

莫云云[5](2020)在《师范生反思能力的现状研究 ——以N师大学前教育专业为例》文中提出本研究以N师大学前教育专业30名师范生和4名专业教师作为调查对象,主要采用半结构化访谈和实物分析法,概括了N师大学前教育师范生反思能力的现状特征,探究分析了影响其反思能力现状特征的重要因素,综合专业教师和师范生两个角度总结了N师大培养师范生反思能力的成功经验。首先,本研究通过访谈资料了解师范生的反思现状,分析师范生反思的具体特点和差异,其中包含师范生对反思内涵理解、反思围绕的主题内容、反思的频率等方面的状况,并依据师范生反思现状对其反思能力进行初步分析。并且通过访谈分别从心理特征、行为表现、发展状况三个方面概括师范生的反思能力的现实状况。心理特征方面主要概括师范生反思能力包含的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特质;行为表现方面主要描述师范生在反思活动发生时会出现观察、合作等行为;发展状况方面则总结师范生反思能力发展包括了其反思自主性增强、反思效率提高以及反思水平的提升等。其次,本研究从积极、消极两方面总结影响师范生反思能力现状的重要因素。积极助力主要包括内容素材、发展动力两方面的因素:内容素材方面分析了师范生丰富的教育实践经历以及充实的教育理论知识使得师范生反思素材不断充实,从内容上保障师范生反思能力得以不断提升和发展;而发展动力方面则是指个体内在驱动以及外在环境的刺激推动等因素促进师范生反思能力的发展。而消极阻力主要包括了个人主观与外在客观两方面因素:个体主观方面对主动交流的畏惧心理以及个体惰性对反思能力造成了消极影响;而外在环境方面则是强调了专业上繁重课业负担、学习中与教师交流受限以及性别失衡的困扰等对师范生反思能力的造成不良影响。最后,本研究总结N师大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反思能力的有效策略和方法,即:第一,纳入培养方案,明确目标导向;第二,渗透内容环节,营造反思氛围;第三,组成小组形式,促成对话交流;第四,突出教师引领,丰富方式方法;第五,构建网络平台,共享交流指导;第六,提供实践机会,养成反思习惯。

吴彩霞,李雪皎[6](2020)在《师范生心理教育能力的现状及培养对策——以滇中地区为例》文中提出心理教育能力是作为教师必备的能力之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经之路。师范生作为未来的教师,他们入职后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教育能力从根本上决定了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因此加强高校师范生心理教育能力的培养是全面推进中小学心理教育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本文从论述师范生心理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分析滇中地区师范生心理教育能力的现状入手,了解滇中地区师范生心理教育能力的掌握情况,并提出一些相关建议。

李铁绳[7](2019)在《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演进及其逻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基础教育的质量提升与保障依赖于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教师教育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活水源头。专业化是教师职业的基础,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目标与根本旨归。教师专业化必然要求教师教育专业化。教师教育专业化是国际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也是我国新时代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论题。然而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制度不健全,导致教师教育转型脱离实际,进而导致基础教育需求侧与教师教育供给侧出现结构性矛盾——基础教育需求侧是教师队伍结构性短缺,教师教育供给侧则是教师培养供过于求,从而影响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及教育现代化进程。国内关于教师教育专业化的研究主要偏重微观分析,系统化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因此,研究者确定了教师教育专业化这一时代论题。根据掌握的文献资料和已有研究,将研究的核心问题确定为“教师教育专业化如何演进”,并聚焦于四个主要问题:教师教育机构转型与认证、教师教育专业设置与认证、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与课程设置、教师专业标准。为了全面深入地研究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探析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发展走向,本研究遵循唯物辩证法基本原理,采用历史文献法、比较分析法、历史与逻辑相统一方法,对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演变及其逻辑按照一条主线与三条辅线展开研究,一条主线是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进程,系统分析了我国师范教育初创、师范教育曲折发展、师范教育重建、教师教育转型阶段教师教育专业化的演进特征,重点厘清了每个发展阶段横断面教师教育机构转型与认证、教师教育专业设置与认证、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与课程设置、教师专业标准等方面的演进历程,梳理了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的脉络与特色。三条辅线分别为:一是我国对西方教师教育制度体制的移植、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主要表现为学习日本——仿照美国——以俄为师——遍采各国,将西方教师教育理念、体制与我国教师教育实际相结合,逐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教师教育体系;二是社会需求对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础教育师资数量与质量需求、教师专业标准与教师资格制度、教师专业发展等需求对教师教育专业化的诉求;三是师范生学费政策的演变,主要经历了免费——缴费——部分回归公费的变迁。同时对美国、英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的教师教育专业化进行了纵览与横述,以国际经验为镜鉴,启示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改革。研究最后聚焦于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分析了历史逻辑的变化,呈现了理论逻辑的特质,展现了实践逻辑的复杂。在实践逻辑方面,以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论原则,梳理了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变迁历程,对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制度体制从制度断裂与制度渐变两个维度进行了制度变迁分析,从路径依赖与路径创造两个维度进行了路径演变分析,全方位、立体式展示了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演进图景。理论逻辑方面,分析了教师教育的基本规律、教师专业发展规律、师范性与学术性的二重性,为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改革提供理论支撑。实践逻辑方面,基于教师教育治理的视角,从国家宏观层面、地方中观层面、学校微观层面提出了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实践策略,分析了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的改革走向。

梁倩文[8](2018)在《师范生与学生家长沟通能力培养研究 ——以标志性教学法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提升师范生的专业能力,是实现卓越教师培养的必然选择。师范生拥有与学生家长的沟通能力有助于师范生建立积极的职业心理准备,帮助师范生实现从准教师到教师的顺利过渡。特别是在当下来自家长群体多元异质性的挑战,加强师范生与学生家长沟通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产生教育的合力,共同促进学生发展。现实中,师范生与家长沟通能力的培养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缺少相应的构成。同时,与学生家长的沟通成为初任教师发展亟待解决的突出困惑之一。论文的第一章到第三章是论文的准备和基础。第一章绪论部分介绍了本研究的研究缘起,研究的理论意义及实践意义并对“标志性教学法”和“师范生沟通能力”进行了概念界定。同时,对关于教师沟通能力的研究、关于师范生与学生家长沟通的研究以及标志性教学法的研究文献进行了详细综述。第二章分别论述了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标志性教学法理论及生态系统理论和交互作用理论。第三章详细描述了本研究的研究设计和方法,分别描述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个案研究法的前期准备及实施过程。论文的四、五章描述了师范生与学生家长沟通的实然状态。第四章主要论述师范生与学生家长沟通的现实写照。通过调查发现,师范生及其相关利益群体认同与学生家长沟通的价值,认为与学生家长沟通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现实条件不利于师范生与学生家长沟通,师范生与学生家长沟通能力的培养不仅在教师教育课程中处于缺失状态,而且在教育实习中也处于被忽略的位置;通过个案研究发现师范生与学生家长沟通的过程充斥着复杂性,师范生的性格、实习指导教师的指导方式、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认同度等在一定程度上都影响师范生与学生家长的沟通经历。第五章论述师范生与学生家长沟通的限制因素及其必然选择。虽然培养师范生与学生家长沟通能力面临着高校学术、实习学校、师范生自身的忽视以及学生家长的不配合等限制性因素,但从客观层面上讲,师范生与学生家长沟通仍然存在一定的必然性。师范生、教师教育者、学生家长都承认师范生与学生家长沟通能力的重要性,期望师范生能够顺应时代的潮流,增强其与学生家长沟通的能力,同时教师教育者和师范生期望与学生家长的沟通能能够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培养。第六章主要是基于本研究结果,尝试从标志性教学法的视角建立、优化培养师范生与学生家长沟通能力的方法,并列举了两种适用于教师教育领域的标志性教学法,分别是案例教学法和模拟互动教学法,以期为培养师范生与学生家长沟通能力寻找、建构适合的标志性教学法。

汪洋[9](2018)在《“卓越教师”视域下的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实践研究》文中认为随着21世纪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变革,外部教育环境也发生着相应变化。全球教师教育领域对“教师专业化”呼声不断提高,同时我国基础教育领域课程改革的步伐正在加速。以上的因素正影响着我国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理念和师范生学习方式发生转变,新的形势也对未来中小学美术教师职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提出了新要求。在此背景下,近年我国教育部组织的调查发现部分师范院校不关注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课程与教学改革相对滞后,教育实践质量不高,师资队伍薄弱。同样,在高等师范院校的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中,教师教育的培养理念与中小学美术课程改革的实际需求也存在一定差距。鉴于以上问题,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等相关文件,国家希望通过政策引导,促进各师范院校相关学科加强师范生的培养。笔者认为,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作为未来优秀美术教师培养的重要阵地,理应体现国家教师教育改革的精神与要求,并及时发现课程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所针对地进行改革探索,提升师范生的培养质量,体现美术教师“专业化”特征,以适应卓越美术教师的培养要求。笔者基于以上思考开展研究,本研究共分为八章,每章节的概要如下:绪论从教师专业化发展环境、教师教育相关政策解读、专业研究现况出发,提出了我国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部分问题,指明了本研究拟解决的问题,阐明了研究的意义、目的、内容和方法、界定了相关核心概念;通过对国内外卓越美术教师培养相关文献的研究,梳理了研究成果,分析了以往研究的不足,为本文提供学术研究的基础。第一章通过文献研究,围绕国内外教育政策、文件、各国艺术教育专家对卓越美术教师相关认定标准进行梳理与比对,探讨“卓越教师”视域下的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师范生培养目标和专业素质标准,调查华东地区相关师范院校的师范生专业素质现况并做出调查结论,为后续课程与教学改革指明人才培养方向。第二章通过文献研究和调查研究,对教育部颁布的“卓越教师培养”相关政策文件中有关课程设置与教学指导的内容进行分析和解读,寻找未来专业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政策依据。通过文献的比较分析,对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中小学美术教师职前培养模式与专业课程设置进行调查,为本研究课程体系改革提供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第三章通过调查研究,探明我国华东地区9所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实施的现况与问题,并归纳课程设置与教学实施等问题的特征,从内因和外因出发,分析和寻找形成问题的根源,为本研究后续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提供客观证据。第四章从后现代课程理论研究出发,同时参考课程设置相关的政策建议,提出“实践取向的多样化课程”的改革理念、原则和策略。通过对笔者所在院校特色培养方案的制定,从理论依据与现实改革两个方面来建构“卓越教师”视域下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新格局。第五章从建构主义教学和学习理论研究出发,并参考了课程教学改革的相关政策建议,提出专业类课程“基于情境的研究型教学”的改革理念、原则、策略;通过笔者参与教学的三个专业类课程教学改革案例的分析,力求局部验证改革理念的有效性,给未来相关院校专业类课程教学改革提供新的思路。第六章从教师教育实践理论研究出发,并结合了教学实践指导的相关政策,提出实践类课程“基于反思的协同与规范型实践”的改革理念、原则、策略,通过笔者参与指导的两个实践类课程教学改革案例的研究,来部分证明改革思路的可行性,为将来同类专业实践类课程教学改革提供有效的经验。第七章从社会外部环境发生的变化出发,分析未来美术教育和人才培养所面临的挑战和转变,尝试从标准、模式、体系、方法、资源五方面,对今后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与教学的发展提出展望与建议。

曹杏田,程跃文,梁志斌[10](2017)在《新教师资格考试制度下师范生综合素质培养探究》文中指出梳理国家新教师资格考试制度对师范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新要求,分析传统师范教育受到的影响和面临的挑战,从评价体系、课程设置、专项竞赛、仿真教学和核心素养教育五个方面,提出师范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新举措。

二、要重视培养师范生的心理教育能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要重视培养师范生的心理教育能力(论文提纲范文)

(2)“学生中心”理念指导下的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 ——基于师范类专业认证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依据
        一、政策依据:建设新时代教师队伍的必然趋势
        二、理论依据:构建人本主义教师教育课程观的必然要求
        三、实践依据:探讨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现实问题
    第二节 研究价值
        一、理论价值
        二、实践价值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第四节 概念界定和关系阐述
        一、概念界定
        二、关系阐述
    第五节 理论基础
        一、人本主义课程理论
        二、过程模式课程开发观
        三、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第六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教师教育课程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中教师教育课程的现实状况
        一、教师教育课程目标
        二、教师教育课程结构
        三、教师教育课程内容
        四、教师教育课程实施
        五、教师教育课程评价
    第二节 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中教师教育课程的现实问题
        一、课程定位:地位模糊,弱化课程特色
        二、课程目标:偏社会化,忽视学生需求
        三、课程结构:比例失衡,阻碍学生选择
        四、课程内容:陈旧保守,未达学生满意
        五、课程实施:以教定学,无视学生体验
        六、课程评价:方法单一,缺失学生参与
第三章 M师范大学教师教育课程个案分析
    第一节 问卷的编制与数据处理
        一、问卷的编制
        二、问卷的调查对象
        三、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四、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五、问卷的数据处理
    第二节 访谈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一、访谈提纲的编写
        二、访谈的调查对象
    第三节 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分析——基于问卷和访谈的调查
        一、总体情况的分析
        二、各维度的调查与分析
        三、差异分析
    第四节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个案分析——基于文本的分析
        一、人才培养方案的总体概说
        二、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个案分析
        (一)教师教育课程目标的定位
        (二)教师教育课程结构的设置
        (三)教师教育课程内容的选取
        (四)教师教育课程实施的运行
        (五)教师教育课程评价的方式
第四章 “学生中心”理念指导下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困境及解决策略
    第一节 “学生中心”理念指导下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之困境表征
        一、师范生与课程目标的相遇
        二、师范生与课程结构的相识
        三、师范生与课程内容的相知
        四、师范生与课程实施的相融
        五、师范生与课程评价的相守
    第二节 “学生中心”理念指导下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困境成因之透析
        一、社会层面:教师教育“学术性”与“师范性”之动摇
        二、学校层面:教师教育课程顶层建设薄弱
        三、教师层面:教师教育者专业资质欠缺
        四、学生层面:师范生自我职业认同感低
    第三节 “学生中心”理念指导下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破境之策
        一、专业化: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
        二、精品化: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基础
        三、实践化: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
        四、持续化: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保障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3)教师工作投入的本土化概念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工作投入的概念
        1.1.1 国外工作投入的概念与测量
        1.1.2 国内工作投入的概念与测量
        1.1.3 工作投入的概念与中国文化
    1.2 教师工作投入影响因素
        1.2.1 国外教师工作投入影响因素研究
        1.2.2 国内教师工作投入影响因素研究
        1.2.3 文化对工作投入的影响
    1.3 小结
第2章 研究问题、思路及框架
    2.1 问题提出
    2.2 研究目标
    2.3 研究思路
    2.4 研究对象
    2.5 研究方法
        2.5.1 研究程序
        2.5.2 数据分析方法
第3章 教师工作投入的本土化概念
    3.1 传统经典书籍的文本分析结果
    3.2 实习师范生的访谈数据结果
        3.2.1 实习师范生的访谈数据分析
        3.2.2 实习师范生的访谈结果分析
    3.3 师范生入职后职业发展阶段(在职教师)访谈数据结果
        3.3.1 在职教师的访谈数据分析
        3.3.2 在职教师的访谈结果分析
    3.4 小结
第4章 教师生涯不同阶段工作投入的影响因素
    4.1 实习师范生工作投入的影响因素
        4.1.1 数据收集与分析
        4.1.2 数据结果与讨论
        4.1.3 小结
    4.2 师范生入职后职业发展阶段工作投入的影响因素
        4.2.1 数据收集与分析
        4.2.2 数据结果与讨论
        4.2.3 小结
第5章 讨论
    5.1 讨论
        5.1.1 教师工作投入的本土化概念的讨论
        5.1.2 教师生涯不同阶段工作投入影响因素的讨论
    5.2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访谈提纲(师范生)
附录B 访谈提纲(教师)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优化教育 体系提升高校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1.2 调查方法
2 结果
    2.1 教师资格考试相关知识技能与教育教学能力的关系
    2.2 教师资格证考试通过情况
    2.3 师范生希望新开设课程
3 分析
4 优化师范教育体系措施
    4.1 加强师范生教育教学与学科专业知识教育
    4.2 提升师范生教育技巧
        4.2.1 加强心理教育、班级管理培训
        4.2.2 提高语言表达交流能力
        4.2.3 提高师范生道德素养
        4.2.4 提高师范生科学文化综合素质
    4.3 提升师范生课堂教学能力
        4.3.1 专业综合知识能力
        4.3.2 教学设计能力
        4.3.3 加强教育实习培训
        4.3.3.1 构建“四位一体”的教育实习体系
        4.3.3.2 建立师范生教育实习训练步骤及任务标准体系
    4.4 提高教师自身的教育综合能力
        4.4.1 提高教师自主学习能力
        4.4.2 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4.4.3 提高教师科研能力
        4.4.4 提高教师评价能力
        4.4.5 提高教师心理疏导能力

(5)师范生反思能力的现状研究 ——以N师大学前教育专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研究始于个人体会
        (二)研究立于现实需求和已有研究
    二、研究目标、内容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
        (二)国内相关研究
        (三)启示
    四、相关概念界定与说明
        (一)反思
        (二)反思能力
        (三)师范生
    五、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三)资料整理与分析
        (四)研究步骤
    六、论文结构安排
第一章 理论基础及启示
    一、元认知理论——启示本研究关注师范生反思的心理状态
    二、反思性实践理论——启示本研究重视反思与实践的相互作用
    三、现象学理论——启示本研究要回归师范生自身体验
第二章 师范生反思的现状描述
    一、对反思内涵理解:逐渐与专业学习相联系
    二、反思针对的内容:自身情况以及教学活动
    三、反思发生的形式:个体反思为主,集体反思为辅
    四、反思发生的时机:多为“行动后”反思
    五、反思发生的频率:由偶发到频发
    六、小结
第三章 师范生反思能力的现状描述
    第一节 反思能力的心理特征
        一、认知特征
        (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知识相结合
        (二)批判性思维的萌发
        二、情绪特征
        (一)对专业的热爱
        (二)对问题的好奇和求知
        三、意志特征:持之以恒的毅力
    第二节 反思能力的行为表现
        一、认真观察、主动学习
        二、积极交流、共同协作
    第三节 反思能力的发展状况
        一、反思自主性增强
        二、反思效率提高
        (一)反思流程条理化、步骤清晰化
        (二)反思中技能的熟练化
        三、反思水平提升
第四章 师范生反思能力现状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师范生反思能力现状中的助力因素
        一、内容素材方面
        (一)丰富的教育实践经历
        (二)充实的教育理论知识
        二、发展动力方面
        (一)内在驱动
        (二)外在刺激
    第二节 师范生反思能力现状中的阻力因素
        一、个体主观方面
        (一)畏惧于主动交流
        (二)个体惰性的干扰
        二、外在客观方面
        (一)繁重课业的负担
        (二)与教师交流受限
        (三)性别失衡的困扰
第五章 师范生反思能力的培养策略总结
    一、纳入培养方案,明确目标导向
    二、渗透内容环节,营造反思氛围
    三、组成小组形式,促成对话交流
    四、突出教师引领,丰富方式方法
    五、构建网络平台,共享交流指导
    六、提供实践机会,养成反思习惯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不足
    第一节 本研究的结论
        一、N师大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反思能力呈现出上升的发展态势
        二、N师大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反思能力受内、外双重因素影响
        三、N师大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师范生反思能力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
    第二节 本研究的不足
        一、访谈对象的数量略显不足
        二、研究方法可以更全面多样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二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三 :师范生反思能力现状的编码表(节选)
后记

(6)师范生心理教育能力的现状及培养对策——以滇中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 引言
二 心理教育能力的具体内容
三 培养师范生心理教育能力的意义
    (一) 培养师范生的心理教育能力有助于素质教育的实现
    (二) 培养师范生心理教育能力是实现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
    (三) 培养师范生心理教育能力有助于教师专业发展
四 滇中地区师范生心理教育能力的现状调查分析
    (一) 研究结果
        1.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2.心理学类课程的开设情况
        3.对于“心理教育”的了解情况
        4.对学生常见心理状况的了解情况
        5.心理教育的运用情况
    (二) 研究结论
        1.师范生对心理教育概念认识不全面
        2.师范生不了解现有学生的心理状况
        3.师范生的理论知识与课堂实践不能相结合
        4.师范生所在高校心理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
五 师范生心理教育能力的培养对策
    (一) 加强师范生对心理教育概念的认识
    (二) 提高师范生自身的心理素质
    (三) 促使师范生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四) 推动师范生积极主动了解学生心理状况
    (五) 高校心理学课程设置的改革

(7)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演进及其逻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与问题提出
        (一) 研究缘起
        (二) 问题提出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 师范教育与教师教育
        (二) 教师专业化与教师教育专业化
        (三) 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历史分期
    三、文献综述
        (一) 教师教育专业化研究
        (二) 教师教育机构转型与认证研究
        (三) 教师教育专业设置与认证研究
        (四)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与设置研究
        (五) 教师专业标准研究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一) 创新之处
        (二) 不足之处
第一章 师范教育初创
    第一节 师范教育的萌芽
        一、师范教育思想的萌芽
        二、师范教育的初步实践
        三、师范教育理论的移植与探索
    第二节 封闭师范教育制度的创立
        一、钦定:自上而下颁布
        二、奏定:自上而下推行
        三、独立设置的师范教育体系形成
        四、师范教育公费制度与自费制度并存
        五、管理师范教育的教育行政体制建立
    第三节 师范教育机构的创立与发展
        一、中等师范教育机构的创立与发展
        二、高等师范教育机构的创立与发展
        三、实业师范教育机构的创立与发展
    第四节 师范教育的课程设置
        一、初级师范学堂课程设置
        二、女子师范学堂课程设置
        三、优级师范学堂课程设置
        四、优级师范选科学堂课程设置
        五、师范教育课程设置特点
    第五节 教员任用检定制度与培训制度
        一、教师任用制度和检定制度
        二、教师培训制度
    第六节 初创时期师范教育的特色与不足
        一、嫁接的师范教育思想
        二、封闭的师范教育体制
        三、师范教育办学质量总体不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师范教育曲折发展
    第一节 师范教育制度的曲折变迁
        一、封闭师范教育制度的初步发展(1912-1922年)
        二、开放师范教育制度的曲折发展(1922-1927年)
        三、上下结合的独立师范教育制度的探索(1927-1949年)
    第二节 民国时期师范教育机构的发展
        一、独立师范教育机构的建立与发展(1912-1922年)
        二、多元开放的师范教育机构的发展(1922-1927年)
        三、独立师范教育机构的复兴(1927-1949年)
        四、女子师范教育机构的建立与发展
        五、实业教员养成所的建立
    第三节 民国时期师范教育课程的演进
        一、封闭的师范教育课程(1912-1922年)
        二、开放的师范教育课程(1922-1927年)
        三、多元的师范教育课程(1927-1949年)
        四、女子师范教育课程设置
        五、师范教育课程设置特点
    第四节 教师检定制度与教师培训制度
        一、教师检定制度
        二、教师培训制度
    第五节 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师范教育实践
        一、根据地师范教育的创建与发展
        二、解放区师范教育的发展
    第六节 师范教育逐步走向专业化
        一、启蒙到专业
        二、探索与不足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师范教育重建
    第一节 新中国师范教育制度的探索与发展
        一、建国初期师范教育制度的建立(1949-1966年)
        二、文革期间师范教育制度的衰落(1966-1978年)
        三、改革开放时期师范教育制度的重建(1978-1999年)
    第二节 新中国师范教育机构的发展
        一、独立封闭师范教育机构的重建与发展(1949-1966年)
        二、文革期间师范教育机构严重削弱(1966-1976年)
        三、改革开放时期多元师范教育机构的发展(1976-1999年)
    第三节 新中国师范教育专业设置演变
        一、建国初期师范专业设置
        二、改革开放期间师范教育专业设置
    第四节 新中国师范教育课程的变迁
        一、建国初期师范教育课程设置(1949-1966年)
        二、文革期间师范教育课程设置(1966-1976年)
        三、改革开放时期师范教育课程设置(1976-1999年)
        四、师范教育课程设置特点
    第五节 教师资格制度与职后教师培训制度
        一、教师资格认证制度
        二、教师培训制度
    第六节 师范教育在繁荣中式微
        一、师范教育的发展特色
        二、师范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教师教育转型
    第一节 教师教育转型政策演进
        一、综合化
        二、开放化
        三、高端化
        四、一体化
    第二节 教师教育转型实践
        一、综合化:师范院校向综合化发展
        二、开放化:综合性院校参与教师教育
        三、高端化:教师教育院校和培养层次升级
        四、一体化: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逐渐融合
    第三节 师范专业设置与认证
        一、师范专业设置
        二、师范专业认证
    第四节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建立
        一、教师教育课程标准
        二、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特点
    第五节 教师资格制度与教师职后培训制度
        一、教师资格认定制度
        二、教师职后培训制度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的逻辑
    第一节 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历史逻辑
        一、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制度变迁分析
        二、教师教育专业化的路径演化
    第二节 教师教育专业化的理论逻辑
        一、教师教育基本规律
        二、教师专业发展规律
        三、教师教育的二重性
    第三节 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实践逻辑
        一、国家宏观层面:建立教师教育的专业化制度体系
        二、地方中观层面:推进教师教育专业化
        三、学校微观层面:践行教师教育专业化制度
        四、完善教师教育治理机制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8)师范生与学生家长沟通能力培养研究 ——以标志性教学法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提升师范生教育质量,实现卓越教师培养的必然选择
        1.1.2 与家长积极沟通成为初任教师发展亟待解决的突出困惑之一
        1.1.3 师范生与家长沟通能力的培养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标志性教学法
        1.3.2 师范生沟通能力
    1.4 文献综述
        1.4.1 关于教师沟通能力的研究
        1.4.2 关于师范生与家长沟通的研究
        1.4.3 关于标志性教学法的研究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
    2.2 标志性教学理论
        2.2.1 标志性教学法的特征
        2.2.2 标志性教学法的类型及维度
    2.3 与家长沟通的相关理论
        2.3.1 生态系统理论
        2.3.2 交互作用理论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3.1 研究设计
    3.2 研究方法
        3.2.1 问卷调查法
        3.2.2 访谈法
        3.2.3 个案研究法
第四章 师范生与学生家长沟通现实写照
    4.1 师范生与学生家长沟通的价值认同
        4.1.1 群体认同与学生家长沟通能力的重要性
        4.1.2 与学生家长沟通必要性的表现
    4.2 师范生与学生家长沟通的现实条件
        4.2.1 在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的缺失
        4.2.2 在教育实习中的忽视
        4.2.3 受教师教育者的影响
    4.3 师范生与学生家长沟通的复杂过程
        4.3.1 G师范生与学生家长沟通的经历
        4.3.2 L师范生与学生家长沟通的经历
        4.3.3 师范生与学生家长沟通的复杂性表现
    4.4 师范生与学生家长沟通的相关分析
    4.5 师范生与学生家长沟通的差异分析
        4.5.1 师范生与中小学生家长沟通在性别上的差异分析
        4.5.2 师范生与中小学生家长沟通在学校类别上的差异分析
        4.5.3 师范生与中小学生家长沟通在年级上的差异分析
        4.5.4 师范生与中小学生家长沟通在沟通经历上的差异分析
        4.5.5 师范生与中小学生家长沟通在不同专业上的差异分析
第五章 师范生与学生家长沟通:限制与必然
    5.1 师范生与学生家长沟通的限制因素
        5.1.1 理论限制:高校学术培养取向
        5.1.2 实践限制:实习学校“教者”培养取向
        5.1.3 主体限制:师范生对教师身份认同
        5.1.4 客体限制:学生家长配合意愿
    5.2 师范生与学生家长沟通的必然选择
        5.2.1 师范生的期待:与学生家长沟通成为解决职业困惑的前提之一
        5.2.2 教师教育者的建议:与家长沟通纳入师范生培养的范畴
        5.2.3 学生家长的建议:师范生在实习中应增强其责任感
第六章 基于标志性教学的家长沟通:理论与实践回应
    6.1 标志性教学法培养师范生与家长沟通能力的可行性
    6.2 探求与家长沟通的标志性教学法
        6.2.1 师范生与学生家长沟通的案例教学法
        6.2.2 师范生与学生家长沟通的模拟互动教学法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师范生与学生家长沟通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2:师范生访谈提纲
附录3:教师教育者访谈提纲
附录4:初任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5:中小学生家长访谈提纲
附录6: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9)“卓越教师”视域下的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
        (一)研究的背景
        (二)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的目的
        (二)研究的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与综述
        (一)国内外关于卓越教师培养的相关研究
        (二)国内外关于美术教师职前教育课程与教学发展的研究
    四、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概念界定
    五、研究的方法
        (一)文献研究
        (二)比较研究
        (三)调查研究
        (四)案例研究
    六、论文的基本架构
第一章“卓越教师”视域下的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师范生素质标准与现状
    第一节“卓越教师”视域下的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师范生培养目标
        一、国内外教育政策、文件对卓越美术教师的相关认定
        二、各国艺术教育专家对理想美术教师的理解
        三、“卓越美术教师”视域下的师范生培养目标
    第二节“卓越教师”视域下的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师范生素质标准
        一、教师专业素质的内涵与分类
        二、“卓越教师”视域下的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师范生素质结构
        三、“卓越美术教师”视域下的师范生素质标准
    第三节 华东地区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师范生素质现况调查
        一、调研说明
        二、调查量表设计
        三、美术学(教师教育)师范生专业知识水平调查结果与分析
        四、美术学(教师教育)师范生专业能力水平调查结果与分析
        五、美术学(教师教育)师范生专业态度水平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二章“卓越教师”视域下的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实践改革的现实依据
    第一节 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相关政策指导文件
        一、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
        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第二节“卓越教师”相关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政策指导文件
        一、教师教育课程标准
        二、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
        三、教育部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
        四、思考与启示
    第三节“卓越教师”视域下的发达国家中小学美术教师职前培养模式与专业课程设置
        一、美国中小学美术教师职前培养模式与专业课程设置特征
        二、英国中小学美术教师职前培养模式与专业课程设置特征
        三、德国中小学美术教师职前培养模式与专业课程设置特征
        四、日本中小学美术教师职前培养模式与专业课程设置特征
        五、思考与启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华东地区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实施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第一节 华东地区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现状调查
        一、华东地区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现状调查
        二、华东地区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课程设置的问题表征
    第二节 华东地区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教学实施现状调查
        一、华东地区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教学实施现状
        二、华东地区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课程教学实施的问题表征
    第三节 华东地区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实施的问题归因
        一、课程设置与教学实施问题的外在归因
        二、课程设置与教学实施问题的内在归因
    本章小结
第四章“卓越教师”视域下的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探索——以华东师范大学为例
    第一节“卓越教师”视域下的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理念诉求
        一、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目标与原点
        二、课程体系改革的理念基础
        三、“实践取向的多样化课程”理念的提出
    第二节“实践取向的多样化课程”体系改革的原则与策略
        一、“实践取向的多样化课程”体系改革的原则
        二、“实践取向的多样化课程”体系改革的策略
    第三节 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以华东师范大学为例
        一、方案制定的依据与标准
        二、课程结构的设计
        三、培养模式的设计
        四、课程的具体设置
        五、培养计划的设计
    本章小结
第五章“卓越教师”视域下的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以华东师范大学为例
    第一节“基于情境的研究型教学”改革的理念基础
        一、“意义性学习”理论
        二、专业类课程教学改革的政策指向
        三、“基于情境的研究型教学”改革理念的提出
    第二节“基于情境的研究型教学”改革的原则与策略
        一、“基于情境的研究型教学”改革的原则
        二、“基于情境的研究型教学”改革的策略
    第三节 学科综合探究取向的《美术作品鉴赏》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一、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美术作品鉴赏》类课程情况调查分析
        二、《美术作品鉴赏》课程的改革思路
        三、《美术作品鉴赏》课程的教学实践
        四、《美术作品鉴赏》课程的教学评价
        五、研究结论
        六、反思与改进
    第四节 社会文化议题探究取向的《新媒体艺术实践》课程教学探索
        一、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新媒体艺术实践》类课程情况调查分析
        二、《新媒体艺术实践》课程的探索思路
        三、《新媒体艺术实践》课程的教学实施
        四、《新媒体艺术实践》课程的教学评价
        五、研究结论:
        六、反思与改进
    第五节 美术教育情境模拟取向的《中小学美术教学论》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一、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中小学美术教学论》类课程情况调查分析
        二、《中小学美术教学论》课程的改革思路
        三、《中小学美术教学论》课程的教学实施
        四、《中小学美术教学论》课程的教学评价
        五、研究结论
        六、反思与改进
    本章小结
第六章“卓越教师”视域下的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实践类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以华东师范大学为例
    第一节“基于反思的协同与规范型实践”改革的理念基础
        一、“反思性实践”理论
        二、实践类课程教学改革的政策指向
        三、“基于反思的协同与规范型实践”改革理念的提出
    第二节“基于反思的协同与规范型实践”改革的原则与策略
        一、“基于反思的协同与规范型实践”改革的原则
        二、“基于反思的协同与规范型实践”改革的策略
    第三节 项目实践与教研反思取向的《美术教育实习》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一、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美术教育实习》类课程情况调查分析
        二、《美术教育实习》课程的改革思路
        三、《美术教育实习》课程的教学实施
        四、《美术教育实习》课程的评价与反思
        五、研究结论
        六、反思与改进
    第四节 校外资源合作取向的《场馆美术教育实践》课程教学探索
        一、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场馆美术教育实践》类课程情况调查分析
        二、《场馆美术教育实践》课程的探索思路
        三、《场馆美术教育实践》课程的教学实施
        四、《场馆美术教育实践》课程的教学评价
        五、研究结论
        六、反思与改进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与教学的未来发展
    第一节 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与教学的展望
        一、当代社会的全面变革
        二、未来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面对的挑战
        三、未来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师范生培养的方向
        四、未来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课程与教学发展的愿景
    第二节 研究回顾反思与未来研究方向
        一、本研究的成效
        二、本研究的局限与不足
        三、未来研究方向
        四、结语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附录五
    附录六
    附录七
    附录八
    附录九
    附录十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科研成果
致谢

(10)新教师资格考试制度下师范生综合素质培养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教师资格考试制度下师范生综合素质构成与新要求
二新教师资格考试制度对师范生的影响
    (一)新教师资格考试制度对师范生专业优势的影响
    (二)新教师资格考试制度对师范生学习心理的影响
    (三)新教师资格考试制度对师范生综合素质考察内容的影响
    (四)新教师资格考试制度对师范生就业取向的影响
三培养师范生综合素质的新举措
    (一)建立健全师范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二)加大实践课程比例
    (三)举办有针对性的专项竞赛
    (四)充分利用仿真教学
    (五)加强师范生自身核心素养教育

四、要重视培养师范生的心理教育能力(论文参考文献)

  • [1]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生心理教育能力培养研究[D]. 张姝卉. 西华大学, 2021
  • [2]“学生中心”理念指导下的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 ——基于师范类专业认证的视角[D]. 刘倩. 闽南师范大学, 2021(02)
  • [3]教师工作投入的本土化概念及影响因素研究[D]. 张贺.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4]优化教育 体系提升高校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J]. 夏卉芳,王毓. 药学教育, 2020(03)
  • [5]师范生反思能力的现状研究 ——以N师大学前教育专业为例[D]. 莫云云.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6]师范生心理教育能力的现状及培养对策——以滇中地区为例[J]. 吴彩霞,李雪皎. 教育现代化, 2020(09)
  • [7]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演进及其逻辑研究[D]. 李铁绳.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8)
  • [8]师范生与学生家长沟通能力培养研究 ——以标志性教学法为例[D]. 梁倩文. 江南大学, 2018(01)
  • [9]“卓越教师”视域下的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实践研究[D]. 汪洋.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2)
  • [10]新教师资格考试制度下师范生综合素质培养探究[J]. 曹杏田,程跃文,梁志斌. 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7(02)

标签:;  ;  ;  ;  ;  

注重培养师范生心理教育能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