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七种不良心理现象分析

高职学生七种不良心理现象分析

一、职校学生七种不良心理现象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赵梦莹[1](2021)在《中职生学习力发展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 ——以J省N市部分中职学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吴敏[2](2020)在《中职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状态无聊与学习倦怠的关系及团辅干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樊香麟[3](2020)在《ACT联合绘画疗法对高自我污名孤儿干预研究》文中认为自我污名是在内化公众污名时,被污名者对自我做出的反应。自我污名所产生的负面影响阻碍了个体身心健康的发展。在自我污名的受众群体中,孤儿群体常常被忽视,因此有必要选择正确的干预技术对孤儿自我污名进行及时干预,以避免自我污名阻碍孤儿身心健康发展。在自我污名干预技术中,ACT对自我污名的干预具有良好的实践基础。而绘画疗法以其良好的干预效果及趣味的干预过程,更加容易被儿童接纳。基于此,研究选择ACT联合绘画疗法设计《ACT联合绘画疗法团体干预方案》,通过分析量化指标及儿童绘画作品等质化指标,深入研究团体干预方案对高自我污名孤儿的干预效果。2019年6月,对B市福利院孤儿进行自我污名筛查,选取高自我污名指数的孤儿为研究对象,采用实验组-对照组前后测设计对实验组10名高自我污名孤儿进行团体干预15周,每周四次,每次120min,对照组10名高自我污名不进行干预。研究期间保证两组儿童不接受除团体干预方案以外的干预措施。在量化评估方面,使用《孤儿学校学生自我污名调查问卷》、《经验性回避问卷》、《认知融合问卷》来测量孤儿自我污名指数、经验性回避及认知融合情况。在质化评估方面,通过收集干预期间实验组儿童干预前后的绘画投射测验来评估儿童心理变化。作为实验辅助性参考指标。实验结果在在量化评估中,实验组孤儿自我污名、认知融合、经验性回避三项测量评分经干预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较对照组有显着差异(P<0.05),12周后的追踪测量结果显示,上述三项评分较对照组前测有显着差异。说明《ACT联合绘画疗法团体干预方案》对孤儿自我污名改善效果显着,且干预疗效稳定性最少能够维持12周。

黄晨[4](2020)在《中职生自我调节学习对成就目标定向与学习沉浸体验的影响及干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提倡终身学习的今天,提高学生的自我调节学习能力非常重要。学习沉浸体验是发生在学习活动中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成就目标定向是动机心理学的热点问题。本研究以中职生为对象,研究自我调节学习,成就目标对象与学习沉浸体验三者的关系,并通过教学干预来提高中职生的自我调节学习能力。采用问卷调查与实验干预相结合的方法,以来自南昌市854名中职生为被试,采用《中学生自我调节学习策略问卷》、《四分成就目标定向量表》与《青少年学习沉浸体验量表》进行调查研究,探讨中职生自我调节学习,成就目标对象与学习沉浸体验的特点以及三者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探讨通过教学干预来增强中职生自我调节学习能力的可行性。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中职生自我调节学习不受是否独生子女条件影响,性别和年级、家庭所在地,是否寄宿会对自我调节学习部分维度产生影响;(2)中职生成就目标定向不受性别、年级、家庭所在地,是否独生子女条件影响,但走读学生的掌握趋近目标定向得分高于寄宿学生的掌握趋近目标定向得分;(3)中职生学习沉浸体验不受是否独生子女条件影响,在年级、家庭所在地,是否寄宿变量上会对学习沉浸部分维度产生影响,男性的学习沉浸体验要好于女性沉浸体验;(4)中职生自我调节学习与成就目标定向,学习沉浸体验两两之间关系密切;(5)中职生自我调节学习能正向预测学习沉浸体验;(6)中职生成就目标定向能正向预测自我调节学习;(7)掌握目标定向能正向预测学习沉浸体验;(8)自我调节学习在掌握趋近目标定向和学习沉浸中起部分中介作用;(9)自我调节学习教学干预能提高中职生自我调节学习能力。

卢娜[5](2020)在《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研究》文中提出大学生是学生中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他们具有较高的文化教育水平,虽然未真正步入社会,却又是学生群体中对社会关注度最高、与社会接触最密切的。他们深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和熏陶,肩负着历史的使命,承载着党和人民的希望与重托。他们的成长,关系着国家民族的未来。受主客观多种因素的影响,进入新世纪以来,在校大学生谈恋爱逐渐呈现普遍化趋势化,甚至出现了有个别大学生在本科期间结婚的现象,大学生对爱情和婚姻的认知、追求爱情、婚姻的行为方式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幸福美好的爱情与婚姻,有益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对他们更好地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然而,部分大学生对待婚恋问题的错误观念以及不恰当的行为,不仅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以及个人长远发展,还可能成为影响他们未来恋爱以及婚姻家庭幸福的隐患,进而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不稳定因子。因此,全面了解和把握大学生的婚恋观现状,高度重视大学生婚恋观中存在的问题,整合多方力量,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忽视的一个研究领域。本文对婚恋观、婚恋观教育等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对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进行了阐述,在充分利用以往相关研究成果和实证调研资料的基础上,归纳出当前我国大学生婚恋观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基本特征,即恋爱动机多元化、择偶标准多样化、婚姻态度理性化以及性观念趋向开放。同时也指出,虽然从主流上来看当代大学生在面对恋爱、婚姻以及家庭时的态度是积极向上、符合马克思主义婚恋观的价值取向和要求的,但仍然有部分大学生的婚恋观存在问题,偏离社会主导价值取向,不利于个体的身心健康和个人未来发展,这些问题主要包括恋爱动机不端正、责任意识不强、懒婚主义风气渐长、性观念过度开放,学校教育职能发挥不充分、家庭教育缺位、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加大、个体身心发展不同步是导致这些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鉴于大学生婚恋观的形成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也必须学校、社会、家庭多管齐下形成合力,同时大学生本身也要自觉发挥其做为社会主体的能动性,自觉调整其婚恋观。高校要充分发挥在婚恋观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父母要重视对子女婚恋观的积极引导,社会要倡导积极健康向上的婚恋观,大学生也要自觉树立科学的婚恋观。

严英姿[6](2020)在《低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学习不良小学生沙盘干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学习不良是指,智力发展正常、无身体或精神方面疾病,但学业水平显着落后,且常伴有一般心理行为问题。其本质是个体心理过程的自我失调,是心理发展不充分、不和谐的一种表现,具有可转化、可教育的特点。学习不良究其原因并非由病理性或先天因素引起,而是个体、家庭、学校、社会、文化、地域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学业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对学习胜任者角色的一种主观体验,具有可塑性、预测性、个体差异性,其维度结构主要包含学习能力和学习行为的自我效能感,是与学习活动最为密切相关的心理指标之一。首先,采用学业自我效能感问卷调查了 4-6年级53名学生,检验了学业自我效能感对学业成绩的影响。其次,通过问卷调查结合班主任访谈,筛选了 3名学习不良但智力正常、学业效能感较低的小学生进行了沙盘干预,研究结果如下:1.学生总体的学业自我效能感位于中上水平,与学科学业成绩呈显着相关性且对学业成绩具有预测作用,解释率为31%。2.经沙盘游戏治疗干预,低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学习不良学生在学业自我效能感水平和学业水平上均有显着提高。3.经沙盘游戏治疗干预,低学业自我效能感学习不良学生,其沙盘作品发生显着改变,一是沙盘内容、结构、布局上均发生显着改变;二是沙盘作品主题特征发生显着改变,受伤主题特征逐渐减少,治愈主题特征逐渐增多并占据主导。与沙盘进展同步,学生的学习和行为亦发生显着改善。研究表明,沙盘游戏治疗对低学业自我效能感学习不良小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学业成绩及行为具有转化促进作用。综上,以学业效能感提升为主题的沙盘干预治疗模式可以有效提升学习不良学生的学业效能感,进而提升其学业成绩,并提出如下建议:1.教师应高度重视并及时掌握小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发展动态,并通过多种有效途径,积极培养学业自我效能感,以促进学生学业进步。2.高度关注学业效能感和学业水平双重落后的学生群体,实施沙盘干预时,可设置渐进式环节和导向式主题,并整合心理咨询面谈技术以及家庭-教师的人际支持,以增强学习不良学生转化效果。

王琦[7](2020)在《健康中国背景下高中女生性教育内容框架的构建 ——基于高中女生学习意愿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课堂渗透为主的性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建立全面性教育体系可以为高中女生顺利度过青春期提供助力。该研究是立足于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在纲要中将性教育问题放在健康教育的重要部分,但目前有关中学性教育框架的研究并不充分,我国尚未出台国家级和省市级的性教育框架。而本研究则是基于学生的学习意愿再结合本土情况进行全面的性教育内容框架构建,为今后山西省性教育课程标准的设立提供相应支持。本研究运用了文献研究法、问卷法、焦点小组法、访谈法与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法。在研究中发放的问卷则是在《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的基础上结合山西本土情况的自编问卷,经由焦点小组的8次讨论与23位专家的评审,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与效度。此次问卷的发放采取分层等额的抽样方法,抽出了33所高中,其中13所完全中学,17所三年制高中,共收回有效问卷2458份,有效率为98.52%,将回收的数据导入SPSS24.0中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与方差检验。对5位人员进行了实地访谈对23位专家进行了主观题形式的意见收集。利用AMOS25.0软件对该内容框架的潜关系进行分析,进行高中女生性教育内容框架理论模型的建构。研究结果显示:(1)将问卷中的题目划分为(1)文化社会与性;(2)态度、两性交往礼仪与价值观;(3)家庭婚姻与人际关系;(4)青春期发育与卫生;(5)生殖、生育规律与风险防护;(6)健康生活与性信息决策技能;(7)道德法制与安全;(8)艾滋病;(9)恋爱关系九个主题,经过AMOS25.0的检验,该模型的X2/df为2.375,RMSEA为0.053,模型拟合指数(GFI、AGFI等)均在合理的范围内,且九个主题分别可以解释80%、90%、90%、80%、86%、92%、89%、83%与90%的性教育内容。(2)在问卷的九个主题中,均值在3.74至4.22范围内,标准差在0.61至0.75范围内;整体框架的接受意愿(M=4.05,SD=0.55)较高,学习意愿最高的主题是态度、两性交往礼仪与性价值观。高一年级对“态度、两性交往礼仪与性价值观”主题的接受意愿最高;高二与高三年级对“家庭婚姻与人际关系”主题的接受意愿最高;三个年级最不愿意学习的主题都为“青春期发育与卫生”;三个年级最愿意学习的内容是“健康的人际关系”,最不愿意学习是“遗精”。(3)高中女生的性教育接受意愿在家庭因素(家庭年收入、男性抚养人的文化水平、男性抚养人对性教育的重视程度、女性抚养人的文化水平与女性抚养人对性教育的重视程度)、GDP、不同年级、不同地区等因素的不同类别之间有显着差异(P<0.05),表现为家庭年收入10万及以上、男性抚养人的文化水平为大专及以上且对性教育较重视、女性抚养人的文化水平为大学本科且对性教育较重视、太原市、地区GDP较高、高一年级的学生学习意愿较强。(4)90%学生认为应该在高中阶段之前开展性教育课程;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认为性教育的第一责任人是家长;学生希冀的教育形式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多种性教育的形式均表示积极。访谈结果:认可性教育对高中阶段女生的发展作用;目前以课堂渗透为主的性教育模式需要进行改变。研究结论:(1)基于高中女生学习意愿构建的性教育内容框架具有理论意义。(2)高中女生学生对性教育内容的学习有强烈需求;高中三个年级对性教育内容框架的接受程度基本一致。(3)家庭年收、抚养人文化水平、抚养人对性教育的重视程度、地区、GDP与年级对高中女生学习意愿有影响。(4)性教育应该在高中之前的学段以多样的形式开展,家长也应对性教育负起责任。(5)访谈与以上结果相印证。根据以上结论,提出了实施性教育内容框架的建议。

沈芯羽[8](2019)在《中职校园欺凌现象及其对策研究 ——基于对南京市部分中职学校的调查》文中研究表明2018年4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下发《关于开展中小学生欺凌防治落实年行动的通知》,确定2018年为反校园欺凌落实年,并要求各地各校要高度重视,积极行动,建立健全学生欺凌防治工作责任体系和制度体系,完善学生欺凌防治工作长效机制,以有效遏制学生欺凌事件发生。在此之前,教育部等部门已陆续发布《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中小学(幼儿园)安全工作专项督导暂行办法》等多个文件,将校园欺凌防治工作提上日程。国家的高度重视也将校园欺凌现象引入相关学者的视野,通过实际调查与研究发现,中职生相较普通中小学生而言,陷入校园欺凌事件的概率更大,且其在此类事件中的各类行为成因具有特殊性。因此,对于中职校园欺凌现象的研究已成为当前中职学校及相关教育者与研究者的一大重要课题。本文即在查阅并参考国内外与校园欺凌、中职校园欺凌等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界定了校园欺凌及中职校园欺凌的概念,阐述了校园欺凌的主要形式与基本特点,阐明并分析了中职校园欺凌现象的不良影响与防治中职校园欺凌现象的积极意义;以挫折攻击理论、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社会学习理论与品德教育思想为理论基础,以实际问卷调查与访谈为现实依据,深入分析中职生在校园欺凌事件中各类行为反应产生的主要原因,并从中职生个人、家庭、学校及社会四个层面提出针对当前中职校园欺凌现象的防治对策。深入研究与分析当前中职生在校园欺凌事件中的各类行为成因,并提出和落实有效防治欺凌事件的针对性对策,不仅有利于中职生身心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还有利于和谐校园建设及学校整体的可持续发展,更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长治久安与又好又快发展。一举多得使本研究在现阶段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杨铖[9](2018)在《公共政策执行偏差:公民心理与行为分析》文中指出在我国现阶段,公共政策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重大问题愈来愈多的属于政策执行的范畴,或者说愈来愈密切的与政策执行相关,诸如“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国企改革”、“扶贫”、“反腐倡廉”、“机构改革”等一系列事关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公共政策能否达到预期的政策目标和效果,关键在于它们能否得到广泛的认同、支持和强有力的贯彻执行。而改革过程中的权力腐败等问题的出现很大程度上都源于许多科学合理的政策在执行过程中被扭曲变形甚至消解。再者,在法制逐步完善而尚未完善的时期,研究政策执行偏差有其特殊意义。西方学者较少对公共政策执行偏差问题进行研究,其相关论述散见于公共政策执行的研究文献。国内学者对公共政策执行的研究起步晚,仍处在初步研究阶段,理论成果较少,尚不够深入,屈指可数的文献对公共政策执行偏差问题的回应较为匾乏。人——情境互动论是心理学研究的一个主要内容。情境与人是交互作用、互相影响的,情境与特质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揭示行为。依据德国心理学家Lewin的心理场理论、美国社会心理学家Allport提及的社会情境概念,从心理学视角对公共政策执行偏差这一特殊情境下的公民心理与行为进行研究有其理论及实际意义。政治信任是衡量民众与政府关系的一个重要变量,结合张书维(2018)的“政府行为-公民体验”双轮模型,及Samuel(1967)用于解释政治信任的“社会剥夺模型”,本研究主要从公共政策执行偏差情境下去考量被试的相对剥夺、政治信任及社会适应方式(行为)之间的互动关系。本研究包含四个子研究:研究一(预研究)考察常规社会情境下公众的相对剥夺、政治信任和五种社会适应方式现状及变量间关系;研究二转换研究情境,通过实验室Scenario实验,分析在公共政策执行偏差情境下,公众相对剥夺感和政治信任如何影响遵从(非失范)、反叛(失范)社会适应方式;研究三在研究二基础上进一步深化,通过实验室模拟实验,分析在公共政策执行偏差情境下,公众相对剥夺感和政治信任如何影响温和和激烈反叛行为;研究四考察真实社会生活中,遭遇过公共政策执行偏差事件,公众相对剥夺感、政治信任和愤怒情绪影响反叛行为方式的心理机制。研究一(预研究)通过自编问卷,采用典型抽样抽取全国范围内公民进行问卷调查,收集公众相对剥夺、政治信任和社会适应方式数据,掌握常规社会情境中公民的常规心理与行为反应及变量间关系。对18个省份(省、市、自治区)1058名公民的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在常规社会情境下,公众一般兼具政治信任和相对剥夺感;教育程度和职业类型是影响公民政治信任和相对剥夺感的主要因素。个体和家庭经济收入、常驻地不影响公民政治信任,但影响公民相对剥夺感;公民一般会选择常态化的遵从社会适应方式,经济收入稳定、具有稳定工作、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公民倾向选择“非失范”的社会适应方式,经济收入低且没有稳定工作,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公民选择“失范”的社会适应方式的可能性较大;政治信任对相对剥夺和遵从、创新、反叛三种社会适应方式之间存在调节作用。研究二采用Scenario(情境阅读)实验范式,以“大学生寝室空调租赁收费”事件设置公共政策执行偏差情境,通过对高校不同信任程度和寝室空调租赁政策举措,操纵个体政治信任和相对剥夺水平,测量被试在高低政治信任和相对剥夺条件下遵从和反叛社会适应方式情况,及其中政治信任的调节作用。122名大学生被试的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在公共政策执行偏差情境下,低相对剥夺被试比高相对剥夺被试更愿意采用遵从社会适应方式,高相对剥夺被试比低相对剥夺被试更愿意采用反叛社会适应方式;在公共政策执行偏差情境下,高低政治信任被试均愿意采用遵从、反叛社会适应方式;在公共政策执行偏差情境下,政治信任对相对剥夺与遵从、反叛社会适应方式起调节作用。研究三采用卷入度更高的实验室模拟实验范式,以“大学生参与助学金分配政策意见征集”事件设置公共政策执行偏差情境,通过对高校不同信任程度和贫困生参与设定国家助学金不同发放比例,操纵个体政治信任和相对剥夺水平,测量被试在高低政治信任和相对剥夺条件下,温和集群行为(联名反叛)和激烈集群行为(静坐反叛)意向情况,及其中政治信任的调节作用,进一步细化验证研究二研究结论。104名贫困大学生被试的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在公共政策执行偏差情境下,高相对剥夺被试比低相对剥夺被试更会采用联名反叛行为和静坐反叛行为;在公共政策执行偏差情境下,高低政治信任被试在联名反叛行为和静坐反叛行为方面无显着差异;在公共政策执行偏差情境下,政治信任对相对剥夺与联名、静坐反叛行为起调节作用。研究四通过自编问卷,采用典型抽样抽取全国范围内公民进行问卷调查。考察在真实社会情境下,公众经历过公共政策执行偏差事件,分析其形成反叛行为方式的心理机制。根据集群行为的情绪聚焦取向理论,引入愤怒情绪变量,在上述研究基础之上,构建相对剥夺、政治信任、愤怒情绪、反叛行为方式之间的关系模型,进一步验证和推广实验室研究的生态效度。对18个省份(省、市、自治区)1324名公民的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在公共政策执行偏差情境下,相对剥夺显着影响反叛行为方式;在公共政策执行偏差情境下,政治信任显着影响反叛行为方式;在公共政策执行偏差情境下,政治信任调节相对剥夺对反叛行为方式的影响;在公共政策执行偏差情境下,政治信任的调节作用经过愤怒情绪的中介作用作用于反叛行为方式。本研究的意义和贡献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理论层面,一方面在公共政策执行偏差情境下探讨政治信任、相对剥夺对社会适应方式(行为)的作用,丰富了在中国本土情境社会治理视野下的心理与行为研究。另一方面,分析了公众在特殊情境下政治信任、相对剥夺影响社会适应方式(行为)的作用机理,并从调节效应角度分析在不同条件下的不同作用模式。二是方法层面,采用Scenario实验和实验室模拟实验操纵政治信任和相对剥夺水平来探究个体的不同社会适应方式(行为),丰富了政治心理领域多问卷测量少实验操纵的不足,且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了实验范式上的参考。三是应用层面,应对当下中国转型期间社会治理面临的实际问题,从心理学视角进行探讨,为职能部门的社会管理与服务工作提供了实证研究的支持,从而为政府预警和化解群体性事件提供理论参考。

陈佳[10](2016)在《中职生情商教育及其实施方案》文中提出情绪智力是个体适应现代社会生存、竞争、发展的重要能力之一。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情商教育受到了越来越多人们的关注,并已纳入学校素质教育之中。中职生是我国青少年学生中的庞大群体,由于长期生活在无忧环境之中,缺乏对社会生活的深刻体验与认知,因而他们常常会遇到许多心理困惑和情感迷惘,进而影响其人格的健全发展。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如何有效开展情商教育是其内涵优化发展的现实命题。本研究针对这一命题,展开(1)中职生情绪智力水平与职校情商教育现状的调查分析;(2)职校情商教育的路径、方法与策略探讨;(3)职校情商教育实施方案建构三项子研究。通过运用统计分析、归因分析和演绎推导等量化与质化研究方法,其中子研究一的研究结果显示:(1)中职生的心理成熟度较低,其日常言行大多被情绪化的喜好所左右;(2)大多职校的情商教育仍停留在仅辐射情绪智力理论的初级阶段;(3)不同家庭教育方式对中职生情绪智力的发展呈差异影响,其中民主型优于专制型,优于放任型、溺爱型。子研究二的结果显示:(4)职校情商教育与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的路径是实施大德育的“四求”创新;(5)职校情商教育与专业能力教育相融合的路径是追求课堂教学的三重意境和达到三大教学目标;(6)职校强化情商教育必须抓住“目标、主导、重心、落脚点”四个关键;(7)发掘了职校情商教育的五种实践指导方式。子研究三的成果是:(8)根据五个原则,贴切实际设计了职校情商教育的实施方案。本文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中等职校学校拓展素质教育进行了一次有意义的实践探讨。将会对职校系统部署和实施操作情育与德育、能育的相互融合拓宽思路和提供启示,进而对职校情商教育的常态化、系统化、有序化,以及中职生的多元智能和人格的全面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职校学生七种不良心理现象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职校学生七种不良心理现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3)ACT联合绘画疗法对高自我污名孤儿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绪论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构建
    一、绘画疗法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构建
        (一)绘画疗法的起源、发展与现状
        (二)绘画疗法的理论构建
        (三)绘画疗法的治疗取向
    二、自我污名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构建
        (一)自我污名概念阐释
        (二)自我污名的形成机制
    三、ACT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构建
        (一)ACT的哲学背景
        (二)ACT的理论构建
        (三)ACT心理病理模型
        (四)ACT心理治疗模型
    四、本章小结
第二章 ACT联合绘画疗法对孤儿自我污名干预可行性阐释
    一、ACT心理病理模型对孤儿自我污名产生机制分析
        (一)孤儿自我身份敏感的产生机制
        (二)孤儿自我懈怠的产生机制
        (三)孤儿自我疏离的产生机制
        (四)孤儿自我狭隘的产生机制
    二、ACT心理治疗模型与绘画疗法多样性的结合
        (一)ACT联合绘画疗法对自我身份敏感的干预
        (二)ACT联合绘画疗法对自我懈怠的干预
        (三)ACT联合绘画疗法对自我疏离的干预
        (四)ACT联合绘画疗法对自我狭隘的干预
    三、本章小结
第三章 ACT联合绘画疗法对孤儿干预的实验研究设计
    一、实验对象筛选
    二、测量工具
        (一)孤儿学校学生自我污名自陈问卷
        (二)接纳行动问卷第二版(中文版)(Acceptance and Action QuestionnaireSecond Edition,AAQ-Ⅱ)
        (三)认知融合问卷(中文版)(Cognitive Fusion Questionnaire,CFQ)
        (四)绘画投射测验
    三、实验设计与程序
        (一)实验设计
        (二)前测
        (三)对实验组进行团体辅导干预
        (四)后测
        (五)延时后测
        (六)无关变量控制
    四、数据统计与分析
    五、ACT联合绘画疗法团体干预方案
    六、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实验结果量化分析
    一、团体干预自我污名指数量化分析
        (一)团体干预前实验组对照组自我污名同质性检验
        (二)团体干预后实验组对照组自我污名即时后测差异性检验
        (三)团体干预后实验组对照组自我污名追踪后测差异性检验
        (四)自我污名特质在前测、后测、追踪后测三个时间点的变化统计
    二、团体干预效果AAQ-II量化分析
        (一)团体干预前实验组对照组AAQ-II同质性检验
        (二)团体干预后实验组对照组AAQ-II即时后测差异性检验
        (三)团体干预后实验组对照组AAQ-II追踪后测差异性检验
        (四)AAQ-II在前测、后测、追踪后测三个时间点上的变化统计
    三、团体干预效果认知融合量化分析
        (一)团体干预前实验组对照组认知融合同质性检验
        (二)团体干预后实验组对照组认知融合差异性检验
        (三)团体干预后实验组对照组认知融合追踪后测差异性检验
        (四)认知融合指数在前测、后测、追踪后测三个时间点上的变化统计
    四、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验组绘画作品质性分析
    一、测验主题
        (一)树木画
        (二)房屋画
        (三)人物画
    二、诊断标准
        (一)画面大小及位置
        (二)画面的线条及笔触
        (三)房树人整体解读
    三、绘画作品分析
        (一)案例一
        (二)案例二
        (三)案例三
    四、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附录
    附录一 孤儿学校学生自我污名问卷
    附录二 经验性回避问卷(AAQ-II)
    附录三 实验具体实施内容

(4)中职生自我调节学习对成就目标定向与学习沉浸体验的影响及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自我调节学习的文献综述
        1.1.1 自我调节学习的概念
        1.1.2 自我调节学习理论
        1.1.3 自我调节学习的相关研究
    1.2 成就目标定向的文献综述
        1.2.1 成就目标定向的概念
        1.2.2 成就目标定向的分类
        1.2.3 成就目标定向的相关研究
    1.3 学习沉浸体验的文献综述
        1.3.1 沉浸体验和学习沉浸体验的界定
        1.3.2 沉浸体验的维度
        1.3.3 沉浸体验的相关研究
    1.4 自我调节学习、成就目标定向与学习沉浸体验的关系研究
        1.4.1 自我调节学习与成就目标定向的关系研究
        1.4.2 学习沉浸体验与成就目标定向的关系研究
        1.4.3 自我调节学习、成就目标定向与学习沉浸体验的关系研究
    1.5 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干预
        1.5.1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1.5.2 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来源
        1.5.3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相关研究
        1.5.4 心理健康教育与自我调节学习的关系
2 问题提出与研究内容
    2.1 问题提出
    2.2 研究内容与研究假设
        2.2.1 研究内容
        2.2.2 研究假设
    2.3 研究意义
        2.3.1 理论意义
        2.3.2 实践意义
3 研究一中职生自我调节学习、成就目标定向、学习沉浸体验的关系研究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假设
    3.3 研究方法
        3.3.1 研究对象
        3.3.2 研究工具
        3.3.3 数据处理
    3.4 研究结果
        3.4.1 中职生自我调节学习的人口学变量的差异分析
        3.4.2 中职生成就目标定向的人口学变量的差异分析
        3.4.3 中职生学习沉浸体验的人口学变量的差异分析
        3.4.4 中职生自我调节学习、成就目标定向、学习沉浸体验间的相关分析
        3.4.5 中职生自我调节学习、成就目标定向与学习沉浸体验之间的回归分析
        3.4.6 自我调节学习在成就目标定向与学习沉浸体验间的中介效应检验
    3.5 讨论
        3.5.1 中职生自我调节学习人口学变量差异分析
        3.5.2 中职生成就目标定向人口学变量差异分析
        3.5.3 中职生学习沉浸体验人口学变量差异分析
        3.5.4 中职生自我调节学习、成就目标定向与学习沉浸体验的关系..
        3.5.5 中职生自我调节学习与成就目标定向对学习沉浸体验影响的回归分析
        3.5.6 自我调节学习在掌握趋近目标定向与学习沉浸体验间的中介效应分析
4 研究二中职生自我调节学习的干预研究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假设
    4.3 研究设计
    4.4 研究方法
        4.4.1 研究对象
        4.4.2 研究工具
    4.5 研究过程
        4.5.1 前测
        4.5.2 实验的实施
        4.5.3 后测
        4.5.4 数据处理
    4.6 研究结果
        4.6.1 实验组、控制组和空白对照组验前测自我调节学习、成就目标定向和学习沉浸体验得分差异比较
        4.6.2 实验组前后测自我调节学习、成就目标定向和学习沉浸体验差异比较
        4.6.3 控制组前后测自我调节学习、成就目标定向和学习沉浸体验差异比较
        4.6.4 空白对照组前后测差异比较
        4.6.5 干预效果的检验
    4.7 讨论
        4.7.1 实验组、控制组和空白对照组前后测结果分析
        4.7.2 干预效果分析
5 综合讨论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果
    6.2 研究结论
    6.3 研究不足
    6.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研究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大学生婚恋观研究的基本概念
        2.1.1 婚恋观
        2.1.2 婚恋观教育
    2.2 大学生婚恋观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婚恋的基本理论观点
        2.2.2 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关于婚姻家庭的主要观点
第3章 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现状
    3.1 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的特点
        3.1.1 恋爱动机多元化
        3.1.2 择偶标准多样化
        3.1.3 婚姻态度理性化
        3.1.4 性观念趋向开放
    3.2 当代大学生婚恋观存在的问题
        3.2.1 恋爱动机不端正
        3.2.2 责任意识不强
        3.2.3 懒婚主义风气渐长
        3.2.4 性观念过度开放
    3.3 当代大学生婚恋观存在问题的原因
        3.3.1 学校教育职能发挥不充分
        3.3.2 家庭教育缺位
        3.3.3 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加大
        3.3.4 个体身心发展不同步
第4章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婚恋观的对策
    4.1 强化高校在大学生婚恋观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4.1.1 提高对婚恋观教育的重视程度
        4.1.2 进一步丰富大学生婚恋观教育的内容
        4.1.3 优化婚恋观教育的方法
    4.2 提升父母对子女婚恋观的积极引导意识与引导能力
        4.2.1 转变家长对婚恋观教育的态度
        4.2.2 加强父母与子女的沟通
        4.2.3 营造良好家庭氛围
    4.3 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婚恋氛围
        4.3.1 加大对大众传媒的监管力度
        4.3.2 推进道德和法律体系建设
        4.3.3 开展婚恋观教育专项服务
    4.4 发挥大学生在树立科学婚恋观上的能动作用
        4.4.1 自觉提高婚恋道德修养
        4.4.2 提升自我心理调适能力
        4.4.3 处理好学业与恋爱的关系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6)低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学习不良小学生沙盘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假设
    1.5 概念界定
第二章 研究设计
    2.1 研究过程与方法设计
    2.2 研究工具
    2.3 筛选被试
    2.4 研究设计的理论基础
    2.5 沙盘干预模型的设计
第三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调查结果与分析
    3.2 干预组学生沙盘沙具和场景特征变化结果与分析
    3.3 干预组学生受伤和治愈主题沙盘特征变化结果与分析
    3.4 干预组学生个体沙盘演变过程与结果分析
    3.5 班主任调查反馈结果
第四章 讨论
    4.1 小学生学业效能感与学科成绩相关性讨论
    4.2 学习不良小学生低学业效能感问题成因的讨论
    4.3 沙盘游戏治疗机制的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7)健康中国背景下高中女生性教育内容框架的构建 ——基于高中女生学习意愿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综述
        1.1.1 研究的背景与问题
        1.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1.4 研究的内容与创新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性教育现状研究
        1.2.2 国内外性教育研究的评述
2 概念解读
    2.1 性教育的内涵与特征
        2.1.1 性教育的内涵
        2.1.2 性教育的特征
    2.2 性教育框架的结构与功能
        2.2.1 性教育内容框架的结构
        2.2.2 性教育内容框架的功能
    2.3 性教育内容框架的构建原则与策略
        2.3.1 性教育内容框架的构建原则
        2.3.2 性教育内容框架的构建策略
    2.4 性教育内容框架构建的理论基础
        2.4.1 建构主义理论
        2.4.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4.3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主体性理论
        2.4.4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3 高中女生性教育体系接受意愿的考察
    3.1 研究样本
        3.1.1 调查对象
        3.1.2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3.2 研究方法与工具
        3.2.1 研究方法
        3.2.2 研究工具
    3.3 研究过程
        3.3.1 预调查
        3.3.2 正式调查
    3.4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3.4.1 数据的收集
        3.4.2 学生问卷数据的整理
        3.4.3 专家问卷数据的整理
        3.4.4 访谈结果的整理
    3.5 数据分析
        3.5.1 性教育内容框架理论模型的构建
        3.5.2 学生学习意愿分析
        3.5.3 影响学习意愿的因素分析
        3.5.4 学生希冀的性教育开展年级与形式等的调查结果分析
        3.5.5 访谈结果的分析
    3.6 结构方程建模
        3.6.1 项目分析
        3.6.2 计算描述性统计量
        3.6.3 探索性因子分析
        3.6.4 问卷的信度
        3.6.5 问卷的效度
        3.6.6 验证性因子分析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基于学习意愿的高中女生性教育内容的理论框架
        4.1.1 模型的结构图
        4.1.2 该模型的各项数值
        4.1.3 结构方程建模小结
    4.2 高中女生性教育学习意愿分析
        4.2.1 全体学生对该框架的学习意愿
        4.2.2 高一年级对内容框架的学习意愿
        4.2.3 高二年级对内容框架的学习意愿
        4.2.4 高三学生对内容框架的学习意愿
        4.2.5 学习意愿小结
    4.3 影响高中女生接受性教育的因素
        4.3.1 家庭因素对性教育接受意愿的影响
        4.3.2 外部因素对性教育接受意愿的影响
        4.3.3 影响因素小结
    4.4 学生希冀的性教育开展年级与形式等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4.4.1 性教育责任的承担者
        4.4.2 不同性教育形式的接受意愿
        4.4.3 性教育开始的阶段
        4.4.4 学生希冀的性教育开展年级与形式等的小结
    4.5 访谈分析
        4.5.1 实地访谈分析
        4.5.2 专家问卷主观题分析
        4.5.3 访谈小结
5 结论
    5.1 基于学习意愿的高中女生性教育内容框架概述
    5.2 性教育内容框架的接受意愿
    5.3 不同因素对接受主题意愿的影响
    5.4 学生希冀的性教育开展年级与形式等的结论
    5.5 访谈结论
6 讨论与建议
    6.1 基于研究结果的讨论
        6.1.1 对模型建构中删除题目的讨论
        6.1.2 高中女生性教育学习意愿的讨论
        6.1.3 高中女生性教育学习意愿影响因素的讨论
    6.2 建议
        6.2.1 对性教育框架内容的建议
        6.2.2 对性教育内容框架实施的建议
    6.3 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A 高中女生对性教育内容框架的学习意愿调查问卷
附录 B
附录 C
附录 D
附录 E
附录 F 项目分析:题总相关法
附录 G 总方差解释与旋转后的成分矩阵
附录 H 问卷发放说明
致谢

(8)中职校园欺凌现象及其对策研究 ——基于对南京市部分中职学校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研究难点与创新之处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难点
        1.4.3 创新之处
第二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校园欺凌的基本内涵
        2.1.1 校园欺凌的概念界定
        2.1.2 校园欺凌的表现形式
        2.1.3 校园欺凌的基本特点
    2.2 中职校园欺凌的一般概述
        2.2.1 中职校园欺凌的概念
        2.2.2 中职校园欺凌现象的不良影响
        2.2.3 防治中职校园欺凌现象的积极意义
    2.3 相关理论基础
        2.3.1 挫折攻击理论
        2.3.2 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2.3.3 社会学习理论
        2.3.4 品格教育思想
第三章 中职校园欺凌现象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3.1 中职校园欺凌现象的现状问卷调查(学生卷)
        3.1.1 问卷调查目的
        3.1.2 问卷样本说明
        3.1.3 问卷调查内容
    3.2 中职校园欺凌现象的现状问卷调查(教师卷)及教师访谈
        3.2.1 问卷调查及访谈目的
        3.2.2 问卷调查及访谈对象
        3.2.3 问卷调查及访谈内容
    3.3 调查结果与分析
        3.3.1 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3.3.2 教师访谈结果与分析
        3.3.3 基于本调查的中职校园欺凌现象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四章 中职校园欺凌现象的成因分析
    4.1 个人因素
        4.1.1 认知发展水平有限
        4.1.2 人格发展尚未成熟
        4.1.3 身心需要难以满足
    4.2 家庭因素
        4.2.1 家庭关系失调
        4.2.2 家长行为影响
        4.2.3 教育方式不当
    4.3 学校因素
        4.3.1 制度保障不足,重形式轻实效
        4.3.2 培养重心偏移,重职教轻德育
        4.3.3 家校沟通不畅,偏分散缺协同
    4.4 社会因素
        4.4.1 法律制度的惩戒力度不足
        4.4.2 道德规范的正面影响不够
        4.4.3 媒体责任缺失的负面效应
第五章 防治中职校园欺凌现象的对策
    5.1 学生层面
        5.1.1 提升自我道德修养
        5.1.2 建立良好人际关系
        5.1.3 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5.1.4 提高事件处理能力
    5.2 家庭层面
        5.2.1 提升家长的教育认知水平
        5.2.2 加强亲子间有效互动沟通
        5.2.3 重视并加强良好家风建设
        5.2.4 开展实施个性化家庭教育
    5.3 学校层面
        5.3.1 持续优化德育课程内容
        5.3.2 指导开展相关课外活动
        5.3.3 积极构建良性家校关系
        5.3.4 着重加强事后心理干预
    5.4 政府层面
        5.4.1 加强协同管理以提升治理实效
        5.4.2 重视社会工作以加强社会帮扶
        5.4.3 净化社会风气以提供正面引导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公共政策执行偏差:公民心理与行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文献综述及问题提出
    1.1 公共政策执行偏差
        1.1.1 公共政策执行偏差概念及表现
        1.1.2 公共政策执行偏差对公众的心理影响
    1.2 相对剥夺感
        1.2.1 相对剥夺感概念
        1.2.2 相对剥夺感的理论基础
        1.2.3 相对剥夺感的主要研究
    1.3 政治信任
        1.3.1 政治信任概念
        1.3.2 政治信任的理论基础
        1.3.3 政治信任的测量
        1.3.4 政治信任的主要研究
    1.4 以往研究局限
    1.5 研究问题
2.总体研究设计
    2.1 研究框架
    2.2 研究主要内容
3.研究一:常规社会情境下公众相对剥夺感、政治信任与社会适应方式的现状及相互关系
    3.1 研究目的与假设
    3.2 方法
        3.2.1 被试
        3.2.2 问卷测量项目
    3.3 结果
        3.3.1 共同方法偏差控制与检验
        3.3.2 描述性统计结果
        3.3.3 政治信任和相对剥夺对社会适应方式的影响
    3.4 讨论
        3.4.1 在常规社会情境下,不同人口统计变量的公民相对剥夺感、政治信任、社会适应方式不尽相同
        3.4.2 相对剥夺感和政治信任对社会适应方式的影响
        3.4.3 政治信任对相对剥夺与社会适应方式的调节作用
    3.5 研究的不足之处
    3.6 结论
4.研究二:公共政策执行偏差情境下,相对剥夺对遵从、反叛社会适应方式的影响——政治信任的调节作用
    4.1 研究目的与假设
    4.2 方法
        4.2.1 被试
        4.2.2 实验设计
        4.2.3 实验程序
        4.2.4 变量测量
    4.3 结果
        4.3.1 操纵检验
        4.3.2 相对剥夺、政治信任与遵从、反叛社会适应方式
        4.3.3 政治信任对相对剥夺—遵从社会适应方式的调节作用
        4.3.4 政治信任对相对剥夺—反叛社会适应方式的调节作用
    4.4 讨论
        4.4.1 相对剥夺对遵从、反叛社会适应方式的影响
        4.4.2 政治信任对遵从、反叛社会适应方式的影响
        4.4.3 政治信任对相对剥夺与遵从、反叛社会适应方式起调节作用
    4.5 研究的不足之处
    4.6 结论
5.研究三:公共政策执行偏差情境下,相对剥夺对联名、静坐反叛行为的影响——政治信任的调节作用
    5.1 研究目的与假设
    5.2 方法
        5.2.1 被试
        5.2.2 实验设计
        5.2.3 实验程序
        5.2.4 变量测量
    5.3 结果
        5.3.1 操纵检验
        5.3.2 相对剥夺、政治信任与联名、静坐反叛行为
        5.3.3 政治信任对相对剥夺—联名反叛行为的调节作用
        5.3.4 政治信任对相对剥夺—静坐反叛行为的调节作用
    5.4 讨论
        5.4.1 相对剥夺对联名、静坐反叛行为的影响
        5.4.2 政治信任对联名、静坐反叛行为的影响
        5.4.3 政治信任对相对剥夺与联名反叛、静坐反叛行为起调节作用
    5.5 研究的不足之处
    5.6 结论
6.研究四:公共政策执行偏差情境下,相对剥夺感对反叛行为方式的影响——有中介的调节模型检验
    6.1 研究目的与假设
    6.2 方法
        6.2.1 被试
        6.2.2 研究程序与材料
        6.2.3 变量测量
    6.3 结果
        6.3.1 共同方法偏差控制与检验
        6.3.2 相对剥夺对反叛行为方式的影响过程——有中介的调节效应
    6.4 讨论
        6.4.1 相对剥夺和政治信任对反叛行为方式的影响
        6.4.2 政治信任对相对剥夺——反叛行为方式的调节作用
        6.4.3 相对剥夺对愤怒情绪下反叛行为方式的影响——有中介的调节效应
    6.5 研究的不足之处
    6.6 结论
7.总体讨论与建议
8.结论和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之处
    8.3 不足与展望
        8.3.1 研究不足
        8.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10)中职生情商教育及其实施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标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
    1.6 论文框架
第二章 相关理论评述
    2.1 情绪智力及其研究动态评述
    2.2 情商教育及其研究动态评述
    2.3 本文核心概念的内涵界定
    2.4 国内外情育与德育、能育结合模式
        2.4.1 情商渗透德育的相关模式
        2.4.2 情商渗透于专业知识、技能教学中的相关模式
第三章 中职生情绪智力水平及职校情商教育现状
    3.1 中职生情绪智力发展现状
        3.1.1 研究方法
        3.1.2 分析结果
    3.2 中职生情绪智力发展差异
        3.2.1 测试问卷的选择与预测检验
        3.2.2 正式测量的被试特征
        3.2.3 中职生情绪智力差异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
    3.3 职校情商教育现状调查分析
        3.3.1 职校情商教育现状调查
        3.3.2 影响职校情商教育发展的因素
    3.4 研究结果
    3.5 青少年情商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第四章 职校情商教育的基本路径
    4.1 情商教育与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相统一的路径
        4.1.1 情绪情感、思想觉悟、心理健康关系概述
        4.1.2 情商教育、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的路径
    4.2 情商教育与专业能力教育有机融合的路径
        4.2.1 情绪智力、认知学习与教学活动
        4.2.2 职校情商教育融入主课堂教学中的路径选择
    4.3 职校情商教育务必抓住“四个关键”
    4.4 职校情商教育的实践指导方法
第五章 职校情商教育实施方案
    5.1 职校情商教育实施方案的设计原则
        5.1.1 以中国优秀人文文化为主导原则
        5.1.2 突出职业学校教育特色的原则
        5.1.3 紧密联系中职生成长特征的原则
        5.1.4 情育与德、能育紧密结合的原则
        5.1.5 具有可操作性的原则
    5.2 职校情商教育实施方案
        5.2.1 中职生情商教育的内容、方法与预期目标
        5.2.2 操作重点与实施步骤
        5.2.3 运作路径与保障举措
第六章 启示与展望
    6.1 研究结果与实践启示
    6.2 研究成果的创新亮点
    6.3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职校学生七种不良心理现象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职生学习力发展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 ——以J省N市部分中职学校为例[D]. 赵梦莹.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中职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状态无聊与学习倦怠的关系及团辅干预[D]. 吴敏. 华中师范大学, 2020
  • [3]ACT联合绘画疗法对高自我污名孤儿干预研究[D]. 樊香麟.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4)
  • [4]中职生自我调节学习对成就目标定向与学习沉浸体验的影响及干预研究[D]. 黄晨.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1)
  • [5]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研究[D]. 卢娜. 大连海事大学, 2020(12)
  • [6]低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学习不良小学生沙盘干预研究[D]. 严英姿. 延边大学, 2020(05)
  • [7]健康中国背景下高中女生性教育内容框架的构建 ——基于高中女生学习意愿调查[D]. 王琦.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8]中职校园欺凌现象及其对策研究 ——基于对南京市部分中职学校的调查[D]. 沈芯羽. 南京财经大学, 2019(04)
  • [9]公共政策执行偏差:公民心理与行为分析[D]. 杨铖. 江西师范大学, 2018(02)
  • [10]中职生情商教育及其实施方案[D]. 陈佳. 江西农业大学, 2016(03)

标签:;  ;  ;  

高职学生七种不良心理现象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