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教育铸就武魂——山西省首个县级“国防教育活动基地”成立

国防教育铸就武魂——山西省首个县级“国防教育活动基地”成立

一、国防教育铸武魂——山西省首家县级“国防教育活动基地”成立(论文文献综述)

宋骁[1](2020)在《连云港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爱国是永恒的主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则是寄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爱国”作为公民层面倡导的首要方面,推动全社会广泛开展了一系列学习教育行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重要性也更为凸显。论文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分析法和调查研究法,对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理论解释,对连云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发展历史进行了阐述,对影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调查,发现其中存在的基础设施薄弱、教育功能不完善等客观现象。如:缺乏举行升国旗仪式的场所、基本陈列不规范、讲解人才缺乏、职工教育程度偏低等。深入剖析研究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在于多头管理、人才队伍缺失、创新力不足等方面,影响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与发展。对此论文提出做好规划设计、完善经费保障、加强人才队伍培养、拓展丰富教育实践活动、健全基地管理制度等措施,来推动连云港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更好地发挥作用。该论文有图1幅,表3个,参考文献54篇。

王志达[2](2020)在《产业融合视角下昌黎葡萄小镇乡村旅游发展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务院从2009年至今,以文件的形式多次提及旅游业与三次产业的融合发展、旅游产业融合的领域和方向,为发展做好顶层设计。《2020年乡村产业工作要点》也指出要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创新推进主体融合,务实推进业态融合,实施乡村旅游精品工程。所谓分久必合,产业经历细分、划分界限后,环境、科技、需求也正在悄然发生着转变。在当今时代,产业、经济和技术相互关联且错综复杂,更趋向于多元化、多样化和多层次发展走向,以三次产业之间交叉渗透将会促进乡村旅游形成多种新型产业形态,使得产业发展空间不断拓展,产品和服务不断迭代升级。首先,本文将乡村旅游与产业融合所涉及到相关概念与理论进行梳理,对国内外乡村旅游典型案例从不同方面进行分析,并着重对乡村旅游中组织机构和发展模式进行研究,总结当前乡村旅游管理现状及经验启示;其次,在实地调查法和访谈法的基础上,对昌黎县基础现状进行简要介绍,使用SWOT分析法对昌黎葡萄小镇地理位置、资源环境、特色优势产品及现有旅游基础状况进行重点分析,对其优劣势以及机会威胁进行梳理归纳,发现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境和不足,提出昌黎葡萄小镇乡村旅游在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方面的趋势和策略;再次,结合SWOT分析结果和产业融合理论以及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经验,并以昌黎葡萄小镇的特色农产品、环境资源以及葡萄小镇的特色文化资源为基础,有针对性提出乡村旅游与农业、工业、民宿业、文化产业、教育产业和康养产业融合发展路径;最后,在前文总结的基础上,认清乡村旅游的发展特征,考虑选取从几个主体来阐述昌黎葡萄小镇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蔡新花[3](2019)在《长沙县浔龙河村集体产权改革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村集体产权改革是我国农村实现现代化必须面对的重要任务,也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方式。为了推动各地积极探索农村集体所有制有效的实现形式,2014年至今年,政府连续六年颁布了中央一号文件,都提及了对推进农村集体产权改革的相关内容。要想解决好“三农”问题的核心是解决好农村集体资产的产权问题;尤其是近年来,虽然我国农村集体产权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其范围仅限于试点地区,其他地方农村集体资产产权的权属矛盾依然存在,尚未解决好,且一些试点地区经过农村集体产权改革之后,农村集体资产并未得到妥善管理,各种问题层出不穷,所以在此笔者建议各试点地区应坚定不移的继续坚持深化改革农村集体产权。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也进入了深水区。因为历史遗留等各种原因,我国农村大多数都存在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归属不清晰、权责不明确、保护不严格,流转不顺畅等突出问题。因此,为了更好地保护农民的权益,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变革农村农业产业的结构,进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必然的。2014年的浔龙河村正是在这种趋势下,被湖南省选中了试点示范地区,进行了农村集体产权改革,此后浔龙河村一直在进行农村集体产权的改革工作。经过改革后的浔龙河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被政府评为“浔龙河”范本,其改革经验值得其他地方借鉴和学习。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实地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并结合浔龙河村的经济发展情况及制度政策环境来研究该村进行农村集体产权改革的历程。重点透过浔龙河村所采取的具体措施,研究这些措施是否明晰了该村集体资产的产权权属,村民身份的界定是否合理,对该村的集体经济是否起了积极作用,有没有增加当地农民的收入,改革有没有偏离政府的目标等。经过进一步的分析研究,笔者认为浔龙河村从14年起进行农村集体产权改革后,的确增加了该村村民的财产性收入,促进了当地的农村经济发展,激活了当地农村农业的内在发展动力,创新了该村的集体资产的管理运营方式,尽管改革过程中存在一些小问题,但从目前来看,浔龙河村集体产权的改革还是比较成功的。如果要从长期看,还需看该村继续改革执行的深度,因此本文建议该村应继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的改革,进一步将股权量化到个人,建立成熟的土地流转体系,实行管理机构政经职能分离,完善集体资产的监督管理和相关法律法规,多方位加强宣传,保障农民的权益等。

林荣国[4](2017)在《地方志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以泉州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地方志是记载一个地方古往今来的历史,内容丰富,被视之为“一方之全史”,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影响深远。地方志的生命不仅体现于文明的记述与传承,更在于服务于社会发展。当前,地方志事业发展的工作重点之一就是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但因受地方志资源自身的束缚,观念的固化,机制的不健全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在地方志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仍是差强人意,需进一步的提升。本文试图通过服务于领导决策,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于民众的文化需求,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助推构建地方城市品牌,提升综合国力等方面的探索,深挖中国智慧,讲好中国故事,更有效地发挥地方志的价值。本文以福建泉州地方志资源的开发利用作为个案研究,探索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的新思路、新途径、新渠道。论文阐述了我国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的背景和意义,并对相关研究文献进一步梳理;界定了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的相关概念和理论;梳理我国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并以个案的形式系统地梳理及分析泉州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取得的成就、存在问题及分析;通过介绍广东、汝阳、盐城、南靖、镇江等地方志开发利用的情况,得出具有指导性的经验和借鉴;进而提出我国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中可采取的措施和建议。主要建议有:找准地方志开发利用的定位,强化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功能;夯实基础,建立行之有效的方志工作机构和队伍,以及打造具有公共服务功能的方志开发平台;完善市场化、合作型、品牌化的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的运作机制;深挖及推广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的成果,提升整体效率和服务于当代社会的价值。

董一兵[5](2017)在《政府工作报告》文中提出各位代表:本届政府任期已满。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过去的五年,是我市发展史上极不寻常的五年。面对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全市上下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

张娣[6](2017)在《童年的“消逝”与“绽放” ——近30年中国少儿电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对1958年至2015年"中国少儿电视"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梳理。着重讨论了近30年间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基本情况和电视环境下中国少儿文化的基本状况,讨论了在中国电视体制和规制下,中国少儿电视与中国少儿文化重构的关系,以及中国少儿电视进入频道时代后的繁荣与危机,讨论了产业化和新媒体为少儿电视所带来的挑战与机遇。本文以"童年的绽放"为标题,在认真汲取波兹曼《童年的消逝》这一"儿童电视文化史"的经典之作的学术素养的同时,也依据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实际情况,对"童年消逝"理论的普适性问题提出了讨论和修正。依据本文的研究,无论是就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文化环境而言,还是就电视这一媒介平台所承载的中国儿童的话语权、选择权而言,中国少儿电视文化在近30年中都得到了积极健康的发展,童年的"绽放"是近30年中国少儿电视发展史的主流。全文分为上下两篇。上篇除绪论外,正文共四章。第一章,简要梳理了中外少儿电视的历史。其基本材料和节点虽然来自《美国电视史》、《中外广播电视史》、《童年的消逝》等前人的着作,但在综合叙述的过程中,本文也尽可能地依据时代背景和技术发展,对不同时期少儿电视的特点进行归纳和提炼。其中,中国少儿电视"节目时代"、"频道时代"、"新媒体时代"三个阶段的划分等,是前人所未曾明确言及的。第二章,通过对中外电视体制、媒介产权、电视规制的对比,讨论并肯定了了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制度优势与道路优势。同时,依据学术界的分类研究和个人的理解,对新闻类、娱乐类、教育类、服务类等类型的少儿电视节目的发展特征、制作方式、运营特点进行了分门别类的研究。第三章,讨论了中国少儿电视进入"频道时代"的背景、历程及意义。通过分析研究我国现阶段少儿电视呈现出的时代特征,阐释了"儿童本位"为出发点的中国少儿电视对中国少儿文化的曲折重构及贡献。认为与西方电视语境中的"童年消逝"最大的不同是,中国电视媒体兴起之后,对中国儿童的影响、对儿童本位的确立起到了促进作用。中国文化传统中相对缺失的"儿童本位",包括儿童的选择权、自主权、话语权等等,都因电视这一媒介平台而渐次建构。第四章,讨论了我国少儿电视频道进入新媒体时代的发展特征,机遇与困境,探讨其所处的政策规制、市场竞争、受众需求、互联网冲击,以及人才制约等方面的问题,认为少儿电视的节目化、少儿电视频道以及少儿电视频道产业化,是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三大里程碑,也为中国少儿的健康成长,为他们的"童年绽放"搭建了最好的平台。同时以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化为案例,讨论了中国少儿频道产业化之路的可能性与可行性,提出少儿频道突破发展瓶颈的主要策略:内部架构的重建、节目品牌化的运作、构建节目之外的产业格局以及新媒体挑战下的媒体融合。下篇为《中国少儿电视大事年表》。《年表》以"条目纪年"的方式,尽可能清晰地"复现"近60年(1958-2016年)中国少儿电视绽放与发展的真实历程。《年表》中除了极少量的内容直接采自《1955-1983中央电视台大事记》外,其余的条目均来自网络主题检索和近百种《年鉴》、《年报》类纸质资料的逐页翻检,其中包含着大量的原始资料的首次辑录。这份《年表》也是一部微型的《中国少儿电视史》,多少可以填补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

高兰会[7](2015)在《论盐城新四军文化产业的开发》文中指出在文化产业迅猛发展的当下,盐城要想跟上时代潮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而盐城丰富又独特的新四军文化资源为盐城实现这种突破发展提供了可能。本文就是基于此背景,提出了对盐城新四军文化要实施产业化发展的理念。从产出效益来说,对盐城新四军文化的产业化开发不仅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力量和增强经济竞争力的基础因素,也能从政治上形成精神合力,增强凝聚力、向心力,支持党的事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以及营造文化氛围,还能从文化上打造盐城主导文化品牌,推广盐城的红色文化资源,塑造盐城文化品牌形象,更能在社会上产生巨大的反响力,提高盐城的区域竞争实力,可以说,对盐城新四军文化的产业化开发意义重大。通过对盐城新四军文化资源开发的现状地梳理,发现盐城新四军文化资源的开发呈现出政府投资高收益低的状况,或者即使政府投入大量财力物力也发挥不了应有的功能和价值,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既包括地理、资金、资源状况这种客观性的因素,也包括思想观念、管理体制、专业人才这种主观性的因素。基于此,通过借鉴优秀的重庆红色文化产业和常熟沙家浜红色文化产业经验,探讨盐城新四军文化产业开发举措,阐明盐城新四军文化产业的开发必须在政府主导,市场支配的前提下,遵循保护历史、整合开发、继承创新的原则,通过品牌化、产业化的理念,从市场的角度,整合盐城的新四军文化资源,加大对其场馆的建设、内涵的挖掘,并要求异存同,避免同类资源的同质化竞争,实现盐城新四军文化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丁雨莲[8](2015)在《碳中和视角下乡村旅游地净碳排放估算与碳补偿研究 ——皖南宏村与合肥大圩案例实证》文中提出全球气候变暖是目前人类社会面临的最严峻的环境问题之一,以C02为代表的温室气体被认为是致使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自工业革命以来,化石燃料燃烧、土地利用方式改变等人类经济活动排放出大量CO2,人类的旅游活动对此负有责任。以乡村作为旅游目的地,在中国发展迅速,“到乡村去旅游”已是现代大众旅游的主题之一,乡村旅游地成为人们外出旅行的重要空间。围绕着旅游活动的开展,乡村旅游地诸多碳源排放C02,而另一方面需要关注到的是,乡村自然环境与乡村农业景观中蕴藏着十分丰富的碳汇资源,发挥着生态服务功能,碳源碳汇双重视角下的乡村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相关问题有待探究。论文在梳理前人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基于碳中和视角,探讨乡村旅游地净碳排放估算理论框架及碳补偿机制,并以皖南宏村和合肥大圩为例进行实证分析,进而寻找传统村落型与林果采摘型乡村旅游地碳补偿的实现途径。共分为八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本章阐释文章的研究背景与意义,明晰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交待研究的具体方法,厘清研究的技术路线,总体上解释清楚了论文的研究思路。第二章,理论基础与研究进展。本章首先对碳源与碳排放、碳汇与碳吸收、低碳与碳中和、碳收支与净碳排放、旅游地与乡村旅游地等关键概念进行辨析;总结梳理旅游业碳排放估算、旅游业碳减排、碳中和目的地及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相关国内外研究文献,为研究夯实理论基础;最后逐一阐述支撑本文的生态文明理论、低碳经济理论与碳足迹理论,为研究寻求理论依据。既把握了乡村旅游地低碳碳中和的研究趋势,也明确了论文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视角。第三章,碳中和视角下的乡村旅游地系统解构。本章中,引入系统理论,分析认为乡村旅游地系统是一个多元综合系统,构成要素众多,自然与社会要素共存,进而从碳源碳汇视角重新解构乡村旅游地系统要素。乡村旅游地碳源分为自然与人为两个部分,自然碳源由植被、土壤呼吸产生,是一个复杂的物理生物过程,人为碳源由旅游活动开展而引发,也即成为本文中碳排放的估算对象。乡村旅游地自然生态系统要素与陆地生态系统要素具有较大的耦合关系,根据陆地生境特点和植物群落类型,整理出乡村旅游地的碳汇资源,主要包括乡村农业生态系统、乡村林地生态系统、乡村湿地生态系统与乡村草地生态系统。明晰乡村旅游地碳源碳汇为净碳排放估算奠立基础。第四章,乡村旅游地净碳排放估算理论框架与方法。碳排放与碳吸收是乡村旅游地净碳排放估算的两端。本章中,首先建立乡村旅游地碳排放估算理论框架,并辨析与明确时空两维的系统边界,厘清乡村旅游地旅游碳源、农业碳源与社区碳源的估算清单。全面梳理已有的社会经济领域碳排放估算方法与陆地生活系统碳汇估算方法,在此基础上,集成乡村旅游地碳排放与碳吸收估算方法,选取出相关估算系数。理论上,建立了完善的乡村旅游地净碳排放估算体系,实践中,为不同类型乡村旅游地净碳排放估算提供有效抓手。第五章,乡村旅游地碳中和概念模型与补偿机制研究。本章中整理国内外不同层面(国家、城市、场馆及活动)碳中和实践经验,以期对探求乡村旅游地碳补偿提供有益的启示。根据前文分析,提出乡村旅游地“自然-社会”二元碳循环过程,采用净碳排放指标,构建出乡村旅游地碳中和的概念模型,为评估乡村旅游地实现碳中和提供简明思路。乡村旅游地碳补偿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依靠政府、企业、社区及游客的共同努力,而各自承担的角色又应是不同的。最后从规划、管理、市场和技术等方面探索乡村旅游地碳中和的实现机制。第六章,传统村落型乡村旅游地净碳排放估算与碳补偿研究。本章中,基于前文构建的乡村旅游地碳源碳汇理论体系及估算方法,以皖南古村落宏村为例,结合案例地实际,选取宏村风景区碳排放估算的优良指标体系,根据宏村土地利用现状,析出其中具有碳吸收功能的碳汇土地利用类型,估算出宏村风景区2012年净碳排放。净碳排放的估算旨在为寻找碳补偿路径提供依据,分析发现:旅行交通是广义视角下的乡村旅游地碳排放的最主要组成部分,此外食宿及社区居民能耗、固体废弃物处置是其另外的碳排放主要组分,由此析出宏村风景区减排的主要空间,并提出相应的减碳路径;在增汇方面,通过碳汇结构的分析,提出针对宏村风景区的护汇与增汇的路径。最后,根据传统村落型乡村旅游地的特征,提出供其借鉴的碳补偿措施。第七章,林果采摘型乡村旅游地净碳排放估算与碳补偿研究。本章中,以合肥大圩农业园区为例,通过选取出园区碳排放估算的优良指标体系以及土地利用现状,估算出园区2012年净碳排放。深入研究发现,旅行交通依然是最重要组分,其次是固体废弃物处置,再次才是食宿休闲能耗,与传统村落型有差异。在碳汇方面,园区碳汇土地资源分布相对均衡,土地碳吸收结构构成多样,因此,应着力于通过人为管理手段去提高碳汇水平。最后,根据林果采摘型乡村旅游地的特征,提出供其借鉴的碳补偿措施。第八章,结论与讨论。本章总结了研究获得的结论,提炼出论文的创新点,并阐释出研究的不足之处以及未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通过以上研究,主要取得以下的创新之处:(1)从碳源碳汇的角度重新解构乡村旅游地系统要素,形成乡村旅游地碳源碳汇指标体系,明确乡村旅游地系统中的碳汇价值,并建立了适合两种类型(传统村落型、林果采摘型)乡村旅游地碳排放估算的优良指标体系,为实际估算提供科学依据,具有创新。(2)在碳源碳汇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兼顾“源”“汇”两端的乡村旅游地净碳排放估算理论框架,集成估算方法;运用净碳排放指标,构建的乡村旅游地碳中和概念模型,是评估乡村旅游地碳源碳汇平衡的重要且简明的指标,也为其它类型旅游目的地净碳排放估算理论体系研究与碳中和旅游目的地建设提供启迪。(3)从源汇两端寻找乡村旅游地碳补偿途径,其中从“增汇”的视角,提出通过乡村四旁绿化、农田林网规划、乡村立体绿化等营造乡村碳汇旅游体验环境,以及通过合理耕作、科学灌溉等人为管理措施区增进乡村旅游吸引物碳汇效应,为乡村旅游地碳中和建设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柯友平[9](2015)在《新形势下中国高校国防生教育发展研究》文中提出人才强则事业强,人才兴则军队兴。要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没有大批高素质的建军治军骨干是不可能的。时下把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我们长期探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重大成果,是从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是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题中应有之义,这也为依托国民教育培养新型军事人才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无疑为普通高等学校国防生培养搭建了军地携手共育英才的战略平台。我国国防生教育工作虽然经历了十余年的探索和实践,但是当下还是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围绕这些问题,通过阐述中国国防生是我军人才培养的历史必然选择及其理论依据,回顾我国国防生教育工作的历史发展以及所取得的成就与经验,诠释当前我国高校国防生教育体系及其实现路径,深入分析我国国防生教育现存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我国高校国防生教育的对策建议。本文具体分为六个部分,每部分主要内容如下:导论部分主要陈述了本次研究的起因以及研究价值,分析总结了本次研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阐述了本次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揭示了本次研究的重难点、创新点、研究思路与方法等;第一章通过阐述我国开展高校国防生教育的历史背景与发展,揭示了我国国防生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实施,通过对我国国防生管理和教学模式的初步探索,深入剖析了我国国防生教育工作的发展情况与调整措施;第二章通过剖析我国高校国防生教育取得的成就,归纳出能够对我国国防生教育发展起到推动作用的经验启示。首先论述国防生教育取得的主要成就,从为实现强军目标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推动了我军干部培训体制的改革完善、为实施军民融合发展国家战略提供了抓手、为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摸索了规律、推动了军事人才培养质量效益的整体提高五个方面分析;其次,总结了国防生教育取得的经验启示,论证国防生教育必须紧紧围绕践行强国梦和强军梦目标展开、必须着眼我军干部队伍素质结构的优化升级、必须发挥其在全民国防教育中辐射示范效应以及必须注重新型军事人才培养质量效益的跃升等四个方面的经验。第三章分析了当前中国高校国防教育体系和实现路径;首先,归纳概括了我军国防生教育的总体目标,并从制定依据、制定策略以及最终目标等三方面进行说明分析。其次阐述了我国高校国防生教育的内容和原则;再次,分析和总结了我军国防生教育的主要方法,如理论教育法与实践教育法、制度管理法与心理疏导法、比较教育法与典型教育法等;最后,分析研究了我军国防生教育的主要途径,如思想政治教育、科文知识学习、军政理论教育、法纪条令教育、军政实践锻炼、文化环境教育等方面的问题。第四章通过阐述当前我国高校国防生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当前国防生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制约高校国防生教育发展的主要原因等三个方面内容,深入揭示当前我国高校国防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第五章结合我国高校国防生教育的基本现状及目标,提出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中国高校国防生教育的对策建议,具体包括突出中国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性地位、探索中国国防生军人情感和战斗精神培育路径、构建中国特色国防生教育管理模式、完善中国国防生教育考核评价体系、重视中国国防生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等方面内容。

张露[10](2015)在《基于语料库的基本动词名词形容词搭配提取计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对外汉语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词汇的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甚至被视为教学的中心,动词、名词和形容词是词汇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三个部分。基于这种情况,本文以前人研究为基础,从基本动词、基本名词和基本形容词词表中按基本序的高低截取了单双音节动词、名词和形容词各前50个,对其搭配进行语料库的提取与分析。本文首先从《人民日报》、《读者》、《青年文摘》及《小说月报》等报纸和杂志2002至2011年语料建构成的超大规模真实文本中,使用Ant Conc软件进行搭配的机器提取。而后综合搭配词的频数、MI值和T值,并结合语言学知识,对提取结果进行人工的筛选,圈定作为研究对象的各基本动词、名词和形容词的常见搭配。接下来,我们根据常见搭配词出现在节点词左边与右边的频次,结合语义特征,参照原始语料,对提取结果进行分析,建立类联接,概括这些基本动词、名词、形容词的常规语法功能。最后,本文从搭配的角度对留学生在使用汉语时发生的偏误进行分析,将搭配上的偏误分为三类:语法搭配上的偏误、语义搭配上的偏误和语音搭配上的偏误,并以双音节动词“喜欢”的教学为例,将词语搭配提取计量研究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联系起来,真正将词语搭配的教学落到实处。本文在大数据计量分析的基础上观察这些最基本的单、双音节动词、名词、形容词的语法功能,克服了以往相关研究大多依靠个人语感或有限语料所带来的主观限制性强的弊端。客观、全面的实证研究不仅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教和学提供了本文所研究词项的搭配特征和语义特征,为学习者提供了直观、科学的语言搭配板块,还为词典的编纂、对外汉语教材编写中的词汇处理及例句选用等问题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思路。

二、国防教育铸武魂——山西省首家县级“国防教育活动基地”成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防教育铸武魂——山西省首家县级“国防教育活动基地”成立(论文提纲范文)

(1)连云港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动态与评析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创新点与难点
2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相关概念界定
    2.1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的基本内涵
    2.2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的意义
    2.3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问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3 连云港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管理建设的现状
    3.1 连云港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历史回顾
    3.2 连云港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基本情况
    3.3 连云港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取得成就
4 连云港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存在问题
    4.1 管理机制体制不顺
    4.2 人才队伍水平不高
    4.3 基础设施普遍薄弱
    4.4 教育形式存在不足
5 连云港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存在问题分析
    5.1 管理制度存在缺失
    5.2 工作队伍不够健全
    5.3 建设投入缺乏规划
    5.4 基地落后时代发展
6 加强连云港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对策
    6.1 健全基地管理机制
    6.2 加强工作队伍建设
    6.3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6.4 丰富拓展教育实践
7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2)产业融合视角下昌黎葡萄小镇乡村旅游发展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1.5.1 研究角度创新
        1.5.2 研究内容创新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乡村旅游
        2.1.2 产业融合
        2.1.3 旅游产业融合
    2.2 研究理论基础
        2.2.1 产业融合理论
        2.2.2 互补理论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三章 产业融合视角下国内外乡村旅游典型案例分析
    3.1 国外乡村旅游发展典型案例
        3.1.1 日本胜沼町葡萄农场
        3.1.2 荷兰阿莫斯特丹郁金香公园
        3.1.3 案例启示
    3.2 国内乡村旅游发展典型案例
        3.2.1 北京农业嘉年华昌平草莓节
        3.2.2 台湾175 东山咖啡公路
        3.2.3 案例启示
第四章 昌黎葡萄小镇乡村旅游与产业融合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4.1 昌黎县乡村旅游资源概述
        4.1.1 地理环境
        4.1.2 自然资源
        4.1.3 人文景观
        4.1.4 经济优势
    4.2 昌黎葡萄小镇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SWOT分析
        4.2.1 发展概况
        4.2.2 优势分析(Strength)
        4.2.3 劣势分析(Weakness)
        4.2.4 机会分析(Opportunity)
        4.2.5 威胁分析(Threat)
    4.3 昌黎葡萄小镇乡村旅游与产业融合发展主要存在问题
        4.3.1 基础服务设施不完善,影响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趋势
        4.3.2 缺乏产业间结构性融合,文化资源利用不足
        4.3.3 运营宣传链条力度欠缺,导致品牌效应薄弱
        4.3.4 产业间工序性融合固化,相关衍生产品开发不足
        4.3.5 游客服务终端功能和业态单一,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4.4 昌黎葡萄小镇乡村旅游与产业融合分析总结
第五章 昌黎葡萄小镇乡村旅游与产业融合发展路径选择
    5.1 基础层融合路径
        5.1.1 “农业+乡村旅游”
        5.1.2 “工业+乡村旅游”
        5.1.3 “民宿业+乡村旅游”
    5.2 提升层融合路径
        5.2.1 “文化产业+乡村旅游”
        5.2.2 “教育产业+乡村旅游”
        5.2.3 “康养产业+乡村旅游”
第六章 基于产业融合的昌黎葡萄小镇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6.1 融合资本:强化政府引导,扩大融资渠道
    6.2 融通运营:利用网络推广,打通运营环节
    6.3 融汇资源:调控文化距离,发挥资源优势
    6.4 融洽人人:形成联盟机制,调和各方需求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不足之处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附录2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着作

(3)长沙县浔龙河村集体产权改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文献总评述
    1.3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1.3.1 相关概念阐述
        1.3.2 相关理论
        1.3.3 农村集体产权的界定
    1.4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2 浔龙河村进行农村集体产权改革的背景分析
    2.1 浔龙河村的基本情况
    2.2 浔龙河村被选为改革试点地区前的经济发展情况
    2.3 浔龙河村集体产权改革的产权及制度变迁
    2.4 浔龙河村集体产权改革的政策环境
    2.5 浔龙河村进行集体产权改革的基础
    2.6 浔龙河村集体产权改革的动因分析
    2.7 浔龙河村集体产权改革的目标和方向
3 浔龙河村进行农村集体产权改革的具体措施
    3.1 对浔龙河村的集体资产进行清产核资
    3.2 创新并构建了有力的村级集体管理治理体系
    3.3 对浔龙河村村民的组员身份界定
    3.4 改变了农村集体资产的运营模式
    3.5 实行土地增减挂钩和和异地置换政策
    3.6 通过土地的混合经营构建多元化的产业链
4 浔龙河村农村集体产权改革的成效
    4.1 创新了农村集体资产的运营模式
    4.2 土地的规模化发展激活了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4.3 方便了今后的城乡资源要素交换
    4.4 增加了农民的财产性收益和其他权益
    4.5 浔龙河生态小镇项目的成果
5 浔龙河村集体产权改革面临的问题及优化对策
    5.1 浔龙河村集体产权改革面临的问题
        5.1.1 股权设置方式不清晰,未实现将股权量化到户
        5.1.2 农村土地流转平台和体系不成熟
        5.1.3 农村集体资产存在一定的管理风险
        5.1.4 村委会和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中心的政经职能交叉重合
        5.1.5 相关配套法律法规政策不完善
        5.1.6 宣传措施不到位
    5.2 推进浔龙河村集体产权改革的优化对策
        5.2.1 明确股权量化方式,并确权到户
        5.2.2 建立成熟的土地流转平台和体系
        5.2.3 完善农村集体资产的管理监督体系
        5.2.4 分开村委会和农村集体经济管理中心政经职能
        5.2.5 政府应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5.2.6 多方位加强宣传
6 结论
    6.1 论文的总结
    6.2 论文的创新点和局限性
参考文献
致谢

(4)地方志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以泉州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一、选题的背景
        二、选题的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第四节 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地方志
        二、地方志资源
        三、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服务型政府理论
        二、公共产品理论
第三章 我国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的梳理
    第一节 地方志功能的梳理
        一、新中国成立前地方志的主要功能
        二、新中国成立后地方志的主要功能
    第二节 当代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
        一、当代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的发展历程
        二、当代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形式
        三、民众对地方志资源利用的认知现状
    第三节 当代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平台
        一、数字方志
        二、史志期刊或简报
        三、方志学会
        四、方志馆(库)
第四章 泉州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的成效及问题分析
    第一节 泉州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的优势
        一、文化积淀深厚
        二、港澳台侨亲众多
        三、实体经济实力雄厚
        四、先行先试优势明显
    第二节 泉州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条件
        一、机构队伍
        二、平台建设
    第三节 泉州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的成效
        一、服务地方领导决策的方面
        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方面
        三、服务地方中心工作方面
        四、服务地方旅游事业发展方面
        五、服务地方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
        六、服务社会科学研究方面
        七、服务海峡两岸文化交流方面
    第四节 泉州市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的调查研究
        一、问卷调查及分析
        二、访谈及分析
    第五节 泉州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一、未树立开发利用地方志的新理念和思维
        二、缺乏与地方志开发利用相匹配的运行机制
        三、地方志资源的开发利用广度和深度不足
        四、地方志资源的开发利用受到现实的冲击
    第六节 泉州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闭门修志的传统方志观念根深蒂固
        二、各级方志机构人才储备匮乏
        三、方志开发利用平台不足
        四、全社会的读志用志缺乏深度
第五章 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的借鉴
    第一节 借鉴案例
        一、南靖:服务地区中心工作
        二、广东:提供有效资政
        三、汝阳:服务经济建设
        四、镇江:开发地方文化资源
        五、盐城:提升城市品牌形象
    第二节 案例启示
第六章 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的有效性对策
    第一节 找准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的定位
        一、全国人大以立法形式明确地方志资源的定位
        二、地方政府将地方志定位为公共服务产品
        三、方志部门定位为地方公共文化建设的“主力军”
    第二节 夯实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
        一、整合方志机构
        二、探索开发利用新机制
        三、打造复合型人才队伍
    第三节 强化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的整合平台
        一、打造现代化“数字方志”平台
        二、建立开放的方志馆
        三、办好史志期刊
        四、建好方志学会
    第四节 完善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的运作机制
        一、建立市场化运作机制
        二、建立合作研究机制
        三、建立品牌运作机制
    第五节 深挖及推广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的成果
        一、强化资政功能
        二、找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结合点
        三、服务于民众教化
        四、提升城市品位
        五、优化公众传播渠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调查问卷
附录B 访谈提纲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研究论文和研究成果

(5)政府工作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二、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目标任务
三、2017年工作安排
    (一)以开发区建设统领转型升级。
    (二)积极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创新。
    (三)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步伐。
    (四)加大生态环保力度。
    (五)统筹做好“三农”和脱贫攻坚工作。
    (六)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七)下大力抓好安全稳定工作。
    (八)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6)童年的“消逝”与“绽放” ——近30年中国少儿电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起及意义
    二、相关概念阐释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四、研究思路、研究资料、研究方法
    五、创新点与不足
上篇
    第一章 国内外儿童电视发展历程
        第一节 国外少儿电视发展史
        一、"节目时代"的国外少儿电视
        二、"频道时代"国外少儿电视发展
        第二节 中国少儿电视第一个时期:节目时代(1958-1999)
        一、中国少儿电视分期的界定依据
        二、"节目时代"少儿电视发展脉络
        三、丰富、突破与交流: "节目时代"中国少儿电视的发展特征
        第三节 中国少儿电视第二个时期:频道时代(1999-2008)
        一、国内少儿频道成立之必然
        二、中国少儿电视"频道时代"的开启
        三、少儿电视频道的"绽放"
        四、精品节目与产业化:频道时代少儿电视的特征
        第四节 中国少儿电视第三个时期:新媒体时代(2008年至今)
        一、新媒体时代的少儿电视
        二、新媒体时代中国少儿电视的发展
    第二章 阳光与净土:近30年中国少儿电视的内容规制与分类研究
        第一节 社会效益至上:中国电视发展的道路自信
        一、世界三大电视体制概述
        二、社会效益至上:中国电视体制的文化选择与自信
        三、关于中国电视体制优劣的争议与结论
        第二节 不能污染的净土:中国少儿电视的内容规制
        一、中国少儿电视的内容规制与法律保护
        二、中国少儿电视保护规制的实践
        三、中国少儿电视节目的地位与作用
        四、中国少儿电视节目的分类
        第三节 少儿新闻类节目研究
        一、少儿新闻面面观
        二、少儿新闻类节目制作分析:以山东少儿《锵锵校园行》节目为例
        三、《锵锵校园行》与《新闻袋袋裤》节目比较研究
        第四节 少儿娱乐类节目研究及功能研究
        一、少儿娱乐类节目的发展与作用
        二、少儿娱乐类节目制作分析:以山东少儿《非常小孩》节目为例
        三、《非常小孩》与《快乐大巴》节目比较研究
        第五节 少儿教育类节目研究
        一、少儿教育类节目发展探究
        二、少儿教育类节目制作分析:以山东少儿《成长关注》节目为例
        三、《成长关注》与《幼儿缘》节目比较研究
        第六节 少儿服务类节目研究
        一、少儿服务类电视节目兴起与发展
        二、少儿服务类节目制作分析:以山东少儿《辣妈驾到》节目为例
        三、《辣妈驾到》与《非童小可》节目比较研究
    第三章 频道时代:少儿电视的绽放与中国少儿文化的重构
        第一节 少儿频道的建立与"频道时代"的到来
        一、余培侠与中国少儿频道的建立
        二、"频道时代"建立的政策因素与各地少儿频道的建立
        第二节 少儿频道的时代特征
        一、少儿频道的"公益性"
        二、"四级少儿频道"体制
        三、动漫播出平台与动漫产业
        四、传播平台更是教育平台
        第三节 频道时代中国儿童文化的重构
        一、儿童的缺失与"儿童本位"的艰难初现
        二、电视媒介实践中儿童权利的初步体现与成人权威的瓦解
        三、电视是儿童产生"自我认知"的助推器,赋予儿童更丰富的娱乐权与参与权
        四、频道时代电视媒介对儿童本位的确认
    第四章 新媒体时代:中国少儿电视的困境、机遇与未来
        第一节 中国少儿电视发展困境的深度分析:外部困境与内部因素
        一、政策环境:扶持与限制
        二、受众限制与发展道路的迷失
        三、来自内部的制约因素
        第二节 新媒体环境下中国少儿电视的危机与机遇
        一、中国新媒体发展概况
        二、新媒体发展的影响
        三、新媒体发展对少儿的隐忧
        第三节 产业化——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被动与主动
        一、中国电视产业化概述
        二、中国少儿电视产业化的曲折历程:理念的分歧与政策、体制的波动
        第四节 中国少儿电视产业化的四个维度
        一、产业化的基石:少儿频道内部架构的重建
        二、产业化途径:少儿频道的品牌化发展
        三、产业化创新:少儿频道构建节目之外的产业格局
        四、产业化前沿:少儿频道的媒体融合
        第五节 中国少儿电视产业化案例讨论:山东少儿频道
        一、山东少儿频道的产业化概况
        二、山东少儿频道的组织架构与管理模式
        三、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布局与创新之一"品牌活动与儿童剧"
        四、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布局之二:儿童教育产业
        五、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布局之三:亲子服务产业
        六、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布局之四:云端上的产业战略
        七、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布局之五:全面的电子商务产业
下篇
    1. 《中国少儿电视大事年表》
    2. 《山东少儿电视大事年表》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7)论盐城新四军文化产业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章 新四军文化产业开发研究的相关概念和理论阐述
    一、新四军文化产业的内涵
        (一) 文化与新四军文化
        (二) 文化产业与新四军文化产业
    二、新四军文化产业的特征
        (一) 新四军文化产业的精神特征
        (二) 新四军文化产业的市场特征
    三、新四军文化产业的分类
第二章 盐城新四军文化产业开发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一、盐城新四军文化产业开发的重要性
        (一) 政治意义
        (二) 经济效益
        (三) 文化影响
    二、盐城新四军文化产业开发的可行性
        (一) 盐城拥有丰厚的新四军文化资源
        (二) 良好的产业政策支撑和产业发展环境
        (三) 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发展潜力
第三章 盐城新四军文化产业开发现状
    一、盐城新四军文化产业开发举措
        (一) 革命遗址遗迹的修复、重建、改造、提升
        (二) 新四军研究机构的设立
        (三) 红色旅游线路的开发
        (四) 围绕“铁军精神”的内涵的挖掘利用
        (五) 史料编纂、纪念宣传、影视文学创作等活动
    二、盐城新四军文化产业开发取得的成效
        (一) 经济效益
        (二) 政治影响
        (三) 社会文化影响
    三、盐城新四军文化产业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 政府主导开发,市场配置有限
        (二) 开发形态单一,缺乏创意性理念
        (三) 资源闲置浪费,没有形成整体发展
        (四) 重视外部场馆建设,理论研究层次较低
第四章 盐城新四军文化产业开发的制约因素
    一、盐城新四军文化产业开发的客观制约因素
        (一) 资源零散,地理位置偏僻
        (二) 革命遗址遗迹损毁严重
        (三) 资金有限,长期投入不足
    二、盐城新四军文化产业开发的主观制约因素
        (一) 思想观念保守落后,产业发展认识不深
        (二) 管理体制不完善,法律法规不健全
        (三) 专业性人才匮乏,创意性人才缺失
第五章 促进盐城新四军文化产业进一步开发的策略
    一、中国其他地区红色文化产业开发的经验借鉴
        (一) “红岩联线”——重庆红色文化产业
        (二) 常熟沙家浜红色文化产业
        (三) 成功经验借鉴
    二、盐城新四军文化产业开发的主体
        (一) 政府在新四军文化产业开发中的角色定位
        (二) 市场在新四军文化产业开发中的支配地位
    三、盐城新四军文化产业开发的原则
        (一) 尊重历史,重点保护与合理开发相一致
        (二) 整合开发,实现红色文化与地域文化相结合
        (三) 继承创新,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
    四、进一步开发盐城新四军文化产业的措施
        (一) 提高认识,形成品牌化、产业化发展理念
        (二) 全面梳理,形成盐城新四军文化产业开发的整体观念
        (三) 软硬兼施,加大对新四军文化的深层次挖掘
        (四) 创新模式,打开新四军文化产业消费市场
        (五) 扩大宣传,增强盐城新四军文化的影响力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碳中和视角下乡村旅游地净碳排放估算与碳补偿研究 ——皖南宏村与合肥大圩案例实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全球气候变化要求旅游业作出积极的响应
        1.1.2 乡村旅游地已经成为人们出行的重要空间
        1.1.3 乡村旅游地碳中和建设迎来新机遇与挑战
        1.1.4 乡村旅游地低碳/碳中和机制系统研究不足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重点难点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重点难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进展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碳源与碳排放
        2.1.2 碳汇与碳吸收
        2.1.3 低碳与碳中和
        2.1.4 碳收支与净碳排放
        2.1.5 旅游地与乡村旅游地
    2.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2.1 旅游业碳排放估算研究
        2.2.2 旅游业碳减排相关研究
        2.2.3 碳中和目的地相关研究
        2.2.4 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相关研究
        2.2.5 研究评述与启示
    2.3 相关理论基础
        2.3.1 低碳经济理论
        2.3.2 碳足迹理论
第3章 碳中和视角下的乡村旅游地系统解构
    3.1 乡村旅游地碳源碳汇的相关研究
    3.2 乡村旅游地系统结构与要素分析
        3.2.1 系统理论与旅游系统
        3.2.2 乡村旅游地系统结构
        3.2.3 乡村旅游地系统要素
    3.3 碳中和视角下的系统解构分析
        3.3.1 旅游业碳源组分的廓清与陆地生态系统碳汇构成
        3.3.2 乡村旅游地吸引物要素与碳源体系的特殊性关联
        3.3.3 乡村旅游地系统要素与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的耦合
    3.4 乡村旅游地自然碳源与人为碳源
    3.5 乡村旅游地碳汇资源体系与特征
        3.5.1 乡村旅游地碳汇资源的构成
        3.5.2 乡村旅游地碳汇资源的转征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乡村旅游地净碳排放估算理论框架与方法
    4.1 乡村旅游地碳排放估算理论框架
        4.1.1 乡村旅游地碳排放估算的系统边界
        4.1.2 乡村旅游地碳排放估算的清单选择
    4.2 社会经济领域碳排放估算相关方法
        4.2.1 排放系数法
        4.2.2 实地监测法
        4.2.3 物料衡算法
        4.2.4 因素分解法
        4.2.5 总结与比较
    4.3 乡村旅游地碳排放估算方法的构建
        4.3.1 旅游碳基能源消耗碳排放估算方法
        4.3.2 农业生产能源消耗碳排放估算方法
        4.3.3 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碳排放估算方法
        4.3.4 固体垃圾焚烧处理碳排放估算方法
    4.4 陆地生态系统碳吸收估算的相关方法
        4.4.1 样地清查法
        4.4.2 通量观测法
        4.4.3 模型模拟法
        4.4.4 RS和GIS方法
        4.4.5 总结与比较
    4.5 乡村旅游地碳吸收估算方法的构建
        4.5.1 乡村植被光合碳吸收
        4.5.2 农作物生育期碳吸收
        4.5.3 乡村水域湿地碳吸收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乡村旅游地碳中和概念模型及补偿机制研究
    5.1 碳中和概念的出现与实践经验
        5.1.1 碳中和概念缘起
        5.1.2 碳中和实践经验
        5.1.3 总结与启示
    5.2 乡村旅游地碳中和的概念模型
    5.3 乡村旅游地碳补偿的主体分析
        5.3.1 政府:服务功能
        5.3.2 企业:产品创新
        5.3.3 社区:参与转变
        5.3.4 游客:消费响应
    5.4 乡村旅游地碳补偿的机制探索
        5.4.1 乡村旅游地碳补偿的规划机制
        5.4.2 乡村旅游地碳补偿的管理机制
        5.4.3 乡村旅游地碳补偿的市场机制
        5.4.4 乡村旅游地碳补偿的技术支撑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传统村落型乡村旅游地净碳排放估算与碳补偿研究
    6.1 世界文化遗产地宏村的概况介绍
    6.2 宏村旅游碳排放指标体系的选择
    6.3 宏村旅游净碳排放估算数据获取
    6.4 宏村旅游碳排放数据整理与估算
        6.4.1 旅行交通碳排放估算
        6.4.2 景区住宿碳排放估算
        6.4.3 景区饮食碳排放估算
        6.4.4 购物娱乐碳排放估算
        6.4.5 运营管理碳排放估算
        6.4.6 居民用能碳排放估算
        6.4.7 垃圾处置碳排放估算
    6.5 宏村碳汇资源梳理与碳吸收估算
        6.5.1 宏村土地利用类型及面积
        6.5.2 宏村碳汇资源碳吸收估算
    6.6 宏村古村落旅游业净碳排放计算
    6.7 宏村古村落减碳空间与路径分析
        6.7.1 宏村古村落内部碳排放结构特征
        6.7.2 宏村古村落内部碳排放减碳路径
        6.7.3 旅行交通碳减排情景及路径分析
    6.8 宏村古村落碳汇结构与增汇分析
        6.8.1 宏村古村落碳汇结构分祈
        6.8.2 宏村古村落护汇增汇分析
    6.9 传统村落型乡材旅游地的碳补偿
        6.9.1 因地制宜,合理采用低碳清洁能源
        6.9.2 合理规划,培育碳汇旅游体验环境
        6.9.3 宣传引导,源头减量化固体废弃物
        6.9.4 社区教育,推动村民低碳生活方式
        6.9.5 市场机制,购买碳汇林中和碳排放
    6.10 本章小结
第7章 林果采摘型乡村旅游地净碳排放估算与碳补偿研究
    7.1 合肥大圩农业生态园区概况介绍
    7.2 合肥大圩碳排放估算的指标体系
    7.3 合肥大圩净碳排放估算数据获取
    7.4 合肥大圩碳排放数据整理与估算
        7.4.1 旅行交通碳排放估算
        7.4.2 食宿休闲碳排放估算
        7.4.3 经营管理碳排放估算
        7.4.4 垃圾处理碳排放估算
        7.4.5 农业生产碳排放估算
        7.4.6 土地利用碳排放估算
    7.5 合肥大圩碳汇资源与碳吸收估算
    7.6 合肥大圩旅游业的净碳排放计算
    7.7 合肥大圩碳减排空间与路径分析
        7.7.1 大圩农业园区碳排放结构分析
        7.7.2 大圩旅行交通碳排放结构分析
        7.7.3 大圩农业园区碳减排路径分析
    7.8 合肥大圩碳吸收结构与增汇分析
        7.8.1 大圩农业园区碳汇结构分析
        7.8.2 大圩农业园区增汇途径分析
    7.9 林果采摘型乡村旅游地的碳补偿
        7.9.1 依托区域自然条件,培育碳汇旅游吸引物
        7.9.2 构建绿色公交网络,提倡低碳的出行方式
        7.9.3 科学生产管理方式,减少农业生产碳排放
        7.9.4 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进清洁能源的使用
        7.9.5 优化土地利用方式,提升碳汇资源的品质
    7.10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讨论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创新点
    8.3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9)新形势下中国高校国防生教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及研究价值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综述
第一章 中国高校国防生教育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 开展高校国防生教育的背景
        一、世界新军事变革推动军事人才培养调整改革
        二、军队信息化建设牵引军事人才培养战略调整
        三、实现强军梦赋予军事人才培养新的使命任务
        四、高等教育大发展为军事人才培养带来新机遇
    第二节 高校国防生教育的开展
        一、高校国防生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二、高校国防生管理和教学模式的初步探索
    第三节 高校国防生教育的发展与调整
        一、高校国防生教育的发展
        二、高校国防生教育的调整
第二章 中国高校国防生教育取得的成就与经验
    第一节 高校国防生教育取得的主要成就
        一、国防生教育为实现强军目标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国防生教育大力推动了我军干部培训体制的改革完善
        三、国防生教育为实施军民融合发展国家战略提供了抓手
        四、国防生教育为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摸索了规律
        五、国防生教育推动了军事人才培养质量效益的整体提高
    第二节 高校国防生教育取得的经验启示
        一、国防生教育必须紧紧围绕践行强国梦和强军梦目标展开
        二、国防生教育必须着眼我军干部队伍素质结构的优化升级
        三、国防生教育必须发挥其在全民国防教育中辐射示范效应
        四、国防生教育必须注重新型军事人才培养质量效益的跃升
第三章 当前中国高校国防生教育体系及实现路径
    第一节 高校国防生教育的总体目标
        一、制定国防生教育目标的依据
        二、国防生教育目标的制定策略
        三、高校国防生教育的总体目标
    第二节 高校国防生教育的内容和原则
        一、高校国防生教育的主要内容
        二、高校国防生教育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 高校国防生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一、高校国防生教育的主要方法
        二、高校国防生教育的实现路径
第四章 当前中国高校国防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第一节 高校国防生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高校国防生教育面临的机遇
        二、高校国防生教育面临的挑战
    第二节 当前国防生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国防生价值取向多元,功利思想比较明显
        二、国防生军人情感不强,战斗精神有待提高
        三、国防生教育模式多样,培养目标结构模糊
        四、国防生军政训练不实,考核评价手段单一
    第三节 制约高校国防生教育发展的主要原因
        一、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没有充分发挥
        二、军政教育训练领导体制机制还不健全
        三、国防生培养法规制度建设还比较滞后
        四、国防生培养一系列相关保障还不到位
        五、国防生考核评价体系还不完备不科学
第五章 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中国高校国防生教育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突出中国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基础地位
        一、铸牢军魂意识,坚定理想信念
        二、强化“三观”教育,夯实思想根基
        三、锻造品行操守,提升道德修养
    第二节 探索中国国防生军人情感和战斗精神培育路径
        一、尊重主体地位,发挥能动作用
        二、坚持价值引领,助推成长成才
        三、注重多措并举,突出实践磨砺
    第三节 探索中国特色国防生教育管理模式
        一、中国特色国防生教育领导体制的优化
        二、构建中国特色国防生教育管理模式的总体思路
        三、构建中国特色国防生教育管理模式的实施策略
    第四节 完善中国国防生教育考核评价体系
        一、国防生综合素质考评的意义和作用
        二、国防生综合素质考评的原则和种类
        三、国防生综合素质考评模式构想及任职建议
    第五节 重视中国国防生教育管理队伍建设
        一、选培业务干部队伍建设
        二、国防生军政教员队伍建设
        三、国防生辅导员队伍建设
结束语 构建中国特色的国防生培养模式
后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论文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等科研成果
致谢

(10)基于语料库的基本动词名词形容词搭配提取计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内外关于词语搭配的研究
        1.2.2 动/名/形容词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对象
第2章 基于语料库的基本动词搭配提取与计量分析
    2.1 基本动词的选取与跨距的确定
    2.2 基本动词的显着搭配词的选取
    2.3 基本单音节动词的搭配词的提取与计量分析
    2.4 基本双音节动词的搭配词的提取与计量分析
第3章 基于语料库的基本名词搭配提取与计量分析
    3.1 基本名词的选取与跨距的确定
    3.2 基本名词的显着搭配词的选取
    3.3 基本单音节名词的搭配词的提取与计量分析
    3.4 基本双音节名词的搭配词的提取与计量分析
第4章 基于语料库的基本形容词的搭配提取与计量分析
    4.1 基本形容词的选取与跨距的确定
    4.2 基本形容词的显着搭配词的选取
    4.3 基本单音节形容词的搭配词的提取与计量分析
    4.4 基本双音节形容词的搭配词的提取与计量分析
第5章 基本动/名/形容词搭配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5.1 搭配偏误分析
    5.2 搭配研究在对外汉语课堂中的应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读研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四、国防教育铸武魂——山西省首家县级“国防教育活动基地”成立(论文参考文献)

  • [1]连云港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问题研究[D]. 宋骁.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2]产业融合视角下昌黎葡萄小镇乡村旅游发展路径研究[D]. 王志达. 天津农学院, 2020(07)
  • [3]长沙县浔龙河村集体产权改革的研究[D]. 蔡新花.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1)
  • [4]地方志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以泉州为例[D]. 林荣国. 华侨大学, 2017(12)
  • [5]政府工作报告[N]. 董一兵. 阳泉日报, 2017
  • [6]童年的“消逝”与“绽放” ——近30年中国少儿电视研究[D]. 张娣. 山东大学, 2017(08)
  • [7]论盐城新四军文化产业的开发[D]. 高兰会. 南京师范大学, 2015(03)
  • [8]碳中和视角下乡村旅游地净碳排放估算与碳补偿研究 ——皖南宏村与合肥大圩案例实证[D]. 丁雨莲. 南京师范大学, 2015(11)
  • [9]新形势下中国高校国防生教育发展研究[D]. 柯友平. 武汉大学, 2015(07)
  • [10]基于语料库的基本动词名词形容词搭配提取计量研究[D]. 张露. 湖南大学, 2015(03)

标签:;  ;  ;  ;  

国防教育铸就武魂——山西省首个县级“国防教育活动基地”成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