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信息化国防动员的浅见

关于信息化国防动员的浅见

一、信息化国防动员刍议(论文文献综述)

喻军[1](2019)在《顺应信息化发展趋势 融合构建现代化国防动员信息系统》文中研究表明军队信息化作为当今世界新军事革命的核心内容,已成为军事理论创新和军事实践的聚焦点。国防动员信息化建设刻不容缓。文章着眼当前国防动员信息化建设面临的发展机遇,剖析了国防动员信息系统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国防动员信息系统融合发展的几点思考。

韩秋露,孔昭君,邓晓童[2](2019)在《军民融合背景下的国防动员建设分析》文中提出国防动员是将国防动员潜力转化为国防实力的重要途径,亦是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间的纽带和桥梁。新时代,我们要围绕党的强军思想,以保障打赢为根本目标,以军民融合发展理念为切入点,优化国防动员体系,不断夯实应战应急保障的基础支撑。一、军民融合与国防动员

李学民[3](2018)在《以信息技术推动国防动员提质增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阐述了国防动员信息化的基本概念,介绍了国防动员信息化体系的三要素:数据、网络和应用。

李国明,应国伟,陈延敏,刘帅君[4](2018)在《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在国防动员潜力数据管理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国防动员潜力数据主要以文本、图片、报表为主的非结构化数据,缺少空间属性及位置信息。因此,关于国防动员潜力数据库的大量研究主要集中在数据采集、上报以及信息系统建设等方面。针对国防信息化建设中,动员潜力数据业务应用存在的问题,文章在分析地理空间信息技术优势的基础上,探讨了国防动员潜力数据管理模式。

贺琨[5](2017)在《集体行动视角下的国民经济动员能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代中国历史深刻表明,无论是洋务运动的表浅“革器”,还是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精英层“革制”,都未能彻底改变旧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最终迎来了新中国,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全民性的组织与最广泛的动员。这既符合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也揭示出动员能力的重大意义,更是奠定了我国国民经济动员能力生成的逻辑和历史基础。在国民经济动员领域,经济动员能力是将经济动员潜力转化为国防经济实力的本领,并决定经济动员潜力这个“自在之物”所能转化和发挥的程度。但是,在人类社会“暴力制胜”与“物质崇拜”意识倾向的战争历史中,人们对经济动员潜力的重视远远高于经济动员能力。当前,国家安全形势、经济发展模式、国防军队改革及世界科技与军事革命的最新变化,都要求重视和重构经济动员能力。为此,本研究以新制度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为基础,以博弈论为基本工具,从集体行动的角度重新解释经济动员的本质,并理清经济动员能力生成的内在逻辑和实现途径。为拓展与深化对经济动员能力的理解提供新视角,为重构经济动员能力提供理论依据。经济动员的直接作用对象是国民经济各行各业中从事经济活动的人,经济动员的服务对象经历了从“国王的战争”到“国家的战争”的发展历史,经济动员的产出则由私人产品、俱乐部产品演变为纯公共产品,由此,国民经济动员本质上是一种参与者范围不断扩大的集体行动,经济动员能力便是一种集体行动能力,经济动员能力生成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克服集体行动困境,否则,将产生严重的经济效率问题。由于引发集体行动困境的诱因复杂多样,尤其在我国经济动员能力生成过程中,还需要特别考虑社会制度、经济条件和人口等影响集体行动成败的主客观因素。经济动员集体行动符合“有条件合作”的基本假设,由经济动员的国家属性出发,建立经济动员能力生成的“领导者-追随者”理论分析框架,其中,“领导者”即担负组织职能的国家政府,“追随者”即广大民众。那么,基于该分析框架,有效实现经济动员能力生成,需要解决好两大问题。一是处理好“领导者”与“追随者”之间的共容利益问题,实现对“领导者”的可置信约束。经济动员历史充分表明,共容利益是释放经济动员能力的基本前提,但当前市场逻辑的逐渐渗透、科学技术在经济动员中地位的上升、经济动员功能的不断拓展,分别从不同层面对传统形式的共容利益带来新的挑战。根据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诉求的机制和原理,完善产权制度则是应对这些挑战的根本措施。二是进行适当的制度安排,实现对“追随者”的有效激励和约束,如强制措施、选择性激励和基于“小集团理论”的行业动员制度。其中,强制措施是由经济动员本质属性所决定的宏观制度能力,能够发挥“领导者”的比较优势,并在宏观层面实现对“追随者”无差别的激励和约束。选择性激励则是基于市场经济条件下“追随者”异质性的微观制度能力,符合激励相容原理,并实现对“追随者”赏罚分明的激励和约束。从行业层面实施动员则能避免大集团集体行动的难度,从中观层面增强经济动员能力的可实现性。博弈论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只有共容利益与适当的制度安排搭配使用,才能更好地克服经济动员集体行动的困境。通过分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经济动员史及其相关经验表明,当时历史条件下的共容利益和相应的制度安排,产生了强大的经济动员能力。同时,中国共产党这个坚强“领导者”所发挥的特殊作用,也充分验证了“领导者-追随者”模型的适用性。由此,适应新的历史条件,优化和升级我国经济动员能力生成模式,既需要夯实“领导者”的治理根基,以更好地发挥信念管理和科层治理效能;也需要推动经济动员军民融合发展,以深化“领导者-追随者”的共容利益;还需要发挥信息技术的战略支撑作用,以提升制度安排的实施效率。

付海鹏,胡海洋[6](2017)在《破除国防动员内卷化效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防动员应适应国防和军队"深改"新形势,从根本上破除内卷化效应。关键在于运用时代化思维破除固守经验的观念、运用融合化思维破除自成体系的观念、运用信息化思维破除集群作战的观念、运用实战化思维破除"为练而练"的观念、运用法治化思维破除依靠行政的观念。

冯缘[7](2017)在《美国国防动员体制的特点及启示》文中指出动员,战争之要,国之大事。国防动员是一个国家战略问题,直接影响到战争的进程和结局,关系到国家的安危。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国防动员已经成为国家安全与发展的重要因素、战争潜力转化为实力的关键环节和打赢信息化战争的重要保证。本文着重分析了美国国防动员体制的特点,以及对完善我国国防动员体制的启示。

孔慧珍[8](2015)在《流程视角下民用工业敏捷动员体系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开展民用工业敏捷动员体系建设研究的背景是现代战争日益高技术化、非传统安全威胁不断上升、我国面临的战略安全环境日趋复杂、民用工业动员体系建设普遍受到各国重视,并且民用工业动员的敏捷性不断提高。本研究不仅有助于丰富和完善国民经济动员理论、拓展民用工业动员体系的研究深度和广度,是新时期我国民用工业动员体系建设的需要,也是落实国家《工业动员“十二五”规划》,深化工业动员体系化建设的需要。本论文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界定了民用工业敏捷动员以及民用工业敏捷动员体系的概念,分析了民用工业敏捷动员体系的特点、建设目标及影响因子;构建了民用工业敏捷动员体系结构模型;探讨了民用工业敏捷动员体系在动员准备、动员实施和动员复员三个阶段的运行机理以及动员流程;以动员实施流程为重点,运用Petri网理论和方法,构建了民用工业敏捷动员实施流程的Petri网模型,结合案例研究,发现我国民用工业动员体系和动员流程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本研究的创新点和研究结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系统地界定了民用工业敏捷动员和民用工业敏捷动员体系的概念,深入地探讨了民用工业敏捷动员体系的内涵、特点、建设目标以及影响因子。认为动员响应的快速性、动员任务的适应性、动员强度的适量性、动员成本的最小化和动员结果可靠满意是民用工业敏捷动员体系的重要特征;快速实现平战转换、满足多样化动员需求、适应不同强度动员需求和降低对经济系统的扰动是民用工业敏捷动员体系的建设目标;需求因子、战略因子、对象因子、环境因子以及技术因子等是影响民用工业敏捷动员体系建设的重要因素。第二,提出了民用工业敏捷动员体系的构成要素以及要素的组织方式,构建了民用工业敏捷动员体系的结构模型;以体系的结构模型为基础,提出了体系的运行的层次驱动模型,并从动员准备、动员实施和动员复员三个阶段,分析了民用工业敏捷动员体系的运行机理,提出了“三级协同共目标”动员准备运行机理、“三层五环节一目标”动员实施运行机理以及“三层五环节一目标”复员运行机理。第三,运用体系的理论结构模型和体系运行的层次驱动模型,分析了我国民用工业敏捷动员体系结构及运行机理,发现了我国现有民用工业动员体系存在分系统内部纵向层级较多、管理方式欠灵活、行业之间配合不默契以及动员联盟成员筛选不尽科学合理等问题以及由此导致的体系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运行效率较低的问题,为优化我国民用工业动员体系提供了参考。第四,提出了动员准备、动员实施和动员复员三个阶段民用工业敏捷动员体系的动员流程,并以动员实施过程为重点,构建了民用工业敏捷动员体系的动员实施流程的Petri网模型。借助该模型,深入分析了河北省“7?21”洪涝灾害救援流程和灾后重建流程,发现了实际救援和灾后重建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如各县获得和上报灾情信息不同步、顺序执行流程较多,延长了动员执行时间,不利于提高流程执行效率等问题,以及在警情预报、不同动员流程衔接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动员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动员信息系统建设、加强动员流程优化加强动员教育、提高动员意识等建议。

高尧鑫[9](2015)在《国防动员实战化的科学内涵与战略意义》文中提出国防动员实战化,不仅是国防动员本质的内在反映,也是适应当今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国防动员系统突出实战特色、确保战斗力的基本表征,也是国防动员与时俱进的一种必然要求。通过介绍国防动员空战化的科学内涵,阐述了国防动员空战化的战略意义。研究表明,只有深刻把握国防动员实战化的科学内涵与战略意义,才能更好的建设强大的国防后备力量,才能在未来战争中赢得战争,才能真正做到"能打仗,打胜仗"。

王慧平,任选宏,杨国军,王俊超[10](2014)在《基于网络信息资源的军民融合信息系统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针对军民融合信息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对未来战争的重要性,提出了未来军民一体化的信息战争趋势及军民融合信息系统的发展方向,描述了国防动员指挥信息系统、城市防空信息系统以及平战结合的应急指挥系统的军民融合信息系统的信息化核心技术。

二、信息化国防动员刍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信息化国防动员刍议(论文提纲范文)

(1)顺应信息化发展趋势 融合构建现代化国防动员信息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一、当前国防动员信息化建设面临的发展机遇
二、加强国防动员信息系统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
三、对推动国防动员信息系统融合发展的几点思考

(2)军民融合背景下的国防动员建设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军民融合与国防动员
    (一)国防动员是促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有力抓手
    (二)军民融合是推进国防动员建设发展的高效手段
二、国防动员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在政府和军队改革进程中明确国防动员组织架构,提高组织运行效率
    (二)在全面依法治国进程中提升国防动员法制化水平,固化动员法律保障
    (三)在人才队伍建设进程中提升国防动员队伍水平,增强平战转换能力
    (四)在信息化浪潮中升级国防动员信息技术手段,加大动员信息支撑力度
    (五)在动员准备过程中强化预案体系建设,提升预案效率效果
三、政策和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动员基础性工作
    (二)进一步加强军地交流
    (三)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建设

(3)以信息技术推动国防动员提质增效(论文提纲范文)

1 基本概念
    1.1 国防动员
    1.2 信息化
    1.3 国防动员信息化
2 国防动员信息化体系
    2.1 信息资源
    2.2 传输共享
    2.3 应用系统
3 结语

(4)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在国防动员潜力数据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2 研究意义
    2.1 推进国防动员信息化的需要
    2.2 提升国防动员精准化水平的需要
    2.3 服务国防动员潜力空间可视化的必要条件
3 地理空间信息技术特点
4 基于地理空间框架的国防动员潜力数据管理模式
    4.1全关系型空间数据库管理模式
    4.2 面向对象空间数据库管理模式
    4.3 基于地理空间框架的国防动员潜力数据库设计原则
5 结束语

(5)集体行动视角下的国民经济动员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背景
        1.2.1 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要求经济动员能力制度化重构
        1.2.2 “大安全”与“大动员”呼唤基于能力的动员模式
        1.2.3 国民经济发展新常态彰显经济动员能力地位
    1.3 文献综述
        1.3.1 关于经济动员能力的研究
        1.3.2 关于集体行动的研究
        1.3.3 述评
    1.4 研究意义
        1.4.1 实践意义
        1.4.2 理论意义
    1.5 基本内容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5.3 内容概要
    1.6 创新与不足
        1.6.1 主要创新点
        1.6.2 存在不足
第二章 集体行动:理解国民经济动员本质的新视角
    2.1 无处不在的集体行动
        2.1.1 二分法:从个体行动到集体行动
        2.1.2 丰富多彩的集体行动实践
        2.1.3 集体行动的困境
    2.2 国民经济动员的集体行动本质
        2.2.1 关于国民经济动员的各种“争论”
        2.2.2 国民经济动员演变过程中的集体行动特征
    2.3 我国特定环境下的国民经济动员集体行动
        2.3.1 特殊的政治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
        2.3.2 特定的经济条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
        2.3.3 特别的人口因素:基于人民战争的集体行动规模结构
    2.4 小结
第三章 “领导者-追随者”:经济动员能力生成的分析框架
    3.1 “领导者-追随者”分析框架的构建
        3.1.1 决定于国民经济动员的主客体属性
        3.1.2 适应于经济动员主客体间的有条件合作机制
        3.1.3 “领导者-追随者”框架下的经济动员能力
    3.2 “领导者-追随者”框架的分析工具
        3.2.1 基本假设
        3.2.2 “领导者-追随者”序贯博弈模型
    3.3 “领导者-追随者”模式运行困境及其影响
        3.3.1 经济动员能力生成的困境
        3.3.2 困境产生的诱因分析
        3.3.3 困境的直接后果:效率损失
    3.4 小结
第四章 共容利益:约束“领导者”的可信承诺机制
    4.1 指引集体行动的“另一只看不见的手”
        4.1.1 共同利益的细分:狭隘利益和共容利益
        4.1.2 共容利益支撑经济动员集体行动的基本逻辑
        4.1.3 经济动员共容利益的比较分析
    4.2 我国国民经济动员共容利益的现实挑战剖析
        4.2.1 市场逻辑对共容利益的挑战
        4.2.2 经济动员科技密集化对共容利益的挑战
        4.2.3 国民经济动员功能拓展对共容利益的挑战
    4.3 基于产权的现代经济动员共容利益治理
        4.3.1 现代经济动员共容利益的产权基础
        4.3.2 我国国民经济动员的产权现状问题
        4.3.3 共容利益的产权治理之道
    4.4 小结
第五章 制度安排:将“追随者”组织起来的现实手段
    5.1 宏观制度能力:强制
        5.1.1 经济动员的强制逻辑
        5.1.2 经济动员的强制形式
        5.1.3 经济动员能力生成的强制模拟
    5.2 微观制度能力:选择性激励
        5.2.1 选择性激励是动员实践的必然选择
        5.2.2 选择性激励的基本内涵与逻辑
        5.2.3 经济动员能力生成的选择性激励模拟
    5.3 中观制度能力:行业动员
        5.3.1 基于小集团理论的行业动员逻辑
        5.3.2 依托行业协会的行业动员能力
        5.3.3 行业动员能力生成的现实经验
    5.4 小结
第六章 历史解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经济动员能力生成实践
    6.1 经济动员能力实践的历史事实
        6.1.1 1927~1949 年的根据地时期:经济动员能力生成的1.0 版本
        6.1.2 1949~1978 年的新中国“前三十年”:经济动员能力生成的2.0 版本
        6.1.3 改革开放后的新时期:经济动员能力生成的3.0 版本
    6.2 经济动员能力生成的经验分析
        6.2.1 经验一:先天的共容利益基因
        6.2.2 经验二:党坚强领导下的二阶集体行动
        6.2.3 经验三:实施了有效的制度安排
    6.3 经济动员能力实践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6.3.1 盲目性与低效性并存的突出问题
        6.3.2 外在要求与内生模式的双重挑战
    6.4 小结
第七章 路径分析:打造新时代经济动员能力生成的4.0版本
    7.1 根基:筑牢“领导者”的治理基础
        7.1.1 加强“领导者”的自身建设
        7.1.2 提升“领导者”的“办事”能力
    7.2 战略:深化国民经济动员军民融合发展
        7.2.1 溢出效应:军民融合的共容利益机制
        7.2.2 推动国民经济动员军民融合发展的措施
    7.3 工具:发挥信息技术的战略支撑作用
        7.3.1 经济动员能力生成的信息原理
        7.3.2 经济动员能力生成的信息举措
    7.4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1.1 经济动员能力是一种集体行动能力
        8.1.2 经济动员能力生成始于共容利益
        8.1.3 经济动员能力生成成于制度安排
        8.1.4 “领导者”是决定经济动员能力生成的关键变量
    8.2 展望
        8.2.1 在理论研究方面
        8.2.2 在实践进展方面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6)破除国防动员内卷化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一、运用国防动员时代化的思维, 破除固守经验的观念
二、运用国防动员融合化的思维, 破除自成体系的观念
三、运用国防动员信息化的思维, 破除集群作战的观念
四、运用国防动员实战化的思维, 破除“为练而练”的观念
五、运用国防动员法治化的思维, 破除单纯依靠行政的观念

(7)美国国防动员体制的特点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美国国防动员体制的特点
    (一)动员组织机构健全有序
    (二)动员法律法规体系完善
    (三)动员计划体系精细周密
    (四)动员注重高科技反应快
二、美国国防动员体制对我之启示
    (一)完善战时动员组织体系
    (二)加强动员法律法规建设
    (三)科学修订动员预案计划
    (四)加快网络信息动员建设

(8)流程视角下民用工业敏捷动员体系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1.3 研究的必要性
        1.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民用工业动员
        1.2.2 动员理论新发展
        1.2.3 动员体系
        1.2.4 动员体系建设
        1.2.5 动员体系及流程建模
        1.2.6 Petri网理论及其应用价值
    1.3 研究思路与分析框架
        1.3.1 研究思路
        1.3.2 技术路线
        1.3.3 章节安排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民用工业敏捷动员体系建设的基本理论研究
    2.1 民用工业敏捷动员体系及其特征
        2.1.1 民用工业
        2.1.2 民用工业敏捷动员
        2.1.3 民用工业敏捷动员体系
        2.1.4 民用工业敏捷动员体系的特征
    2.2 民用工业敏捷动员体系建设的目标要求
        2.2.1 快速实现平战转换
        2.2.2 满足多样化动员需求
        2.2.3 适应不同强度动员需求
        2.2.4 降低对经济系统的扰动
    2.3 民用工业敏捷动员体系建设的影响因子
        2.3.1 需求因子
        2.3.2 战略因子
        2.3.3 对象因子
        2.3.4 环境因子
        2.3.5 技术因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民用工业敏捷动员体系的构成及运行机理
    3.1 民用工业敏捷动员体系的构成
        3.1.1 构成要素分析
        3.1.2 体系结构分析
        3.1.3 系统功能分析
        3.1.4 分系统的结构
        3.1.5 民用工业敏捷动员体系各部分之间关系
    3.2 民用工业敏捷动员体系的运行机理
        3.2.1 体系运行的驱动因素分析
        3.2.2 体系运行的层次驱动模型
        3.2.3 体系的运行机理
    3.3 我国民用工业动员体系分析
        3.3.1 体系结构分析
        3.3.2 体系的运行机理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民用工业敏捷动员体系的动员流程
    4.1 民用工业敏捷动员体系的动员流程
        4.1.1 敏捷动员准备流程
        4.1.2 敏捷动员实施流程
        4.1.3 敏捷动员复员流程
        4.1.4 敏捷动员流程小结
    4.2 民用工业敏捷动员体系动员流程建模
        4.2.1 民用工业敏捷动员流程组成维度分析
        4.2.2 基于Petri网的民用工业敏捷动员流程建模思路
        4.2.3 民用工业敏捷动员体系动员流程的Petri网模型
        4.2.4 动员实施阶段的Petri网模型
    4.3 民用工业敏捷动员体系的Petri网模型分析
        4.3.1 模型的正确性分析
        4.3.2 模型的时间性能分析
        4.3.3 稳定状态概率分布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证分析
    5.1 案例概述
    5.2 模型构建
        5.2.1“7?21”洪涝灾害救援动员流程及Petri网模型
        5.2.2“7?21”洪涝灾害救援动员流程优化
        5.2.3“7?21”洪涝灾害救援动员优化模型
    5.3 优化后模型分析
        5.3.1“7?21”灾害事件Petri网模型正确性定性分析
        5.3.2“7?21”灾害事件Petri网模型时间性能分析
        5.3.3“7?21”灾害事件Perti网模型工作流程的性能分析
    5.4 其他问题分析
    5.5 基于案例分析的民用工业敏捷动员体系建设建议
        5.5.1 加强动员基础设施子系统建设
        5.5.2 加强动员信息子系统建设
        5.5.3 加强动员流程优化
        5.5.4 加强动员意识教育
    5.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与成果
    二、主要创新点
    三、局限性及改进方向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攻读博士期间参加的科研课题清单
致谢
作者简介

(9)国防动员实战化的科学内涵与战略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防动员实战化的科学内涵
    (一)国防动员的含义
    (二)如何认识国防动员实战化
二、国防动员实战化的战略意义
    (一)国防动员实战化, 是适应未来多样战争形态的客观要求
    (二)国防动员实战化, 是加快国防动员能力生成模式转变的推动力量
    (三)国防动员实战化, 是推进国防建设军民融合式发展的重要途径

四、信息化国防动员刍议(论文参考文献)

  • [1]顺应信息化发展趋势 融合构建现代化国防动员信息系统[J]. 喻军. 国防科技, 2019(02)
  • [2]军民融合背景下的国防动员建设分析[J]. 韩秋露,孔昭君,邓晓童. 中国经贸导刊, 2019(05)
  • [3]以信息技术推动国防动员提质增效[J]. 李学民. 信息技术与信息化, 2018(Z1)
  • [4]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在国防动员潜力数据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 李国明,应国伟,陈延敏,刘帅君.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8(04)
  • [5]集体行动视角下的国民经济动员能力研究[D]. 贺琨. 国防科技大学, 2017(02)
  • [6]破除国防动员内卷化效应[J]. 付海鹏,胡海洋. 国防, 2017(07)
  • [7]美国国防动员体制的特点及启示[J]. 冯缘. 国防, 2017(01)
  • [8]流程视角下民用工业敏捷动员体系建设研究[D]. 孔慧珍. 北京理工大学, 2015(07)
  • [9]国防动员实战化的科学内涵与战略意义[J]. 高尧鑫. 国防科技, 2015(05)
  • [10]基于网络信息资源的军民融合信息系统发展研究[A]. 王慧平,任选宏,杨国军,王俊超. 2014第二届中国指挥控制大会论文集(上), 2014

标签:;  ;  ;  ;  ;  

关于信息化国防动员的浅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