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移植术后早期高胆红素血症的分类及临床意义

肝移植术后早期高胆红素血症的分类及临床意义

一、肝移植术后早期高胆红素血症分型及临床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邱英桓[1](2020)在《初步探索边缘供肝在原位全肝移植中的疗效》文中认为目的:肝移植是终末期肝病、肝脏恶性肿瘤以及急慢性肝衰竭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因供体严重匮乏,很多患者在没等到合适肝脏之前就因疾病进展死亡,因此增加边缘性供体是解决供体短缺的关键方式之一。但是对于边缘性供肝的使用依然存在着不小的争议,拟结合本中心的肝移植实际情况,初步探索边缘供肝在肝移植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湖南师范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器官移植中心接受同种异体原位经典式肝移植手术治疗患者及相关供体的临床资料和人口学资料,收集患者术前和术后1天、1周、1月、3月、半年的人口学资料和抽血指标等数据,(1)根据供体来源不同分为边缘肝组和标准肝组,其中边缘肝组根据危险因素不同分为危险因素≤2个及危险因素2个两组,根据受体术前MELD-Na评分不同,分为MELD-Na≤15分及MELD>15分两组,分别分析比较不同组间肝移植术后肝功能恢复情况。(2)对不同类型边缘供肝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分析发生术后早期肝功能不全的可能危险因素。(3)根据患者术后第7天肝功能恢复情况,分为肝功能恢复良好组及肝功能恢复不全组,分析两组间受体术前ALT、AST、INR、Cr、MELD-Na评分对肝功能恢复的影响。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48人,其中边缘肝组25人,标准肝组23人,两组受体术前性别、年龄、TB、ALT、AST、Cr、MELD-Na评分无统计学差异。肝移植术后肝功能恢复良好组18人,术后早期肝功能不全组30人,两组受体术前ALT、AST、INR、Cr、MELD-Na评分也均无统计学差异。2.边缘肝组与标准肝组ALT、AST在术后1天均出现明显上升,术后1周左右明显下降至大致正常,术后1月、3月、半年基本维持在正常值水平;边缘肝组TB在术后1天上升,术后1周、1月、3月、半年持续下降,在术后1月左右降至正常值,标准肝组在术后1天轻微升高,1周、1月、3月、半年持续下降,同样也在术后1月左右降至正常值;两组ALT、AST、TB在术前术后时间段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边缘肝组与标准肝组术后1周早期肝功能不全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月两组肝功能不全发生率差异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0.05)。4.无论边缘肝组还是标准肝组,MELD-Na评分≤15分与MELD-Na评分>15的受体术后早期肝功能不全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5.边缘肝危险因素>2个组发生术后早期肝功能不全发生率高于边缘肝危险因素≤2个组(卡方=5.218,P=0.022)。6.边缘供肝危险因素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分析中,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脂肪肝、血型不符供肝、老年肝与术前供体肝功能不全可能是发生术后早期肝功能不全的危险因素(OR>1)。结论:1.边缘供肝组术后早期肝功能不全发生率高于标准供肝组,但术后1月以后,与标准供肝组相比,肝功能差异不大。2.受体术前ALT、AST、INR、Cr、MELD-Na评分的高低对于受体术后肝功能恢复影响不大。3.对于不同危险因素的供肝对比,危险因素越多的供体发生术后早期肝功能不全的可能性更高。4.脂肪肝、血型不符供肝、老年肝、术前供体肝功能不全可能是发生术后肝功能不全的危险因素。5.在供体相对不足的目前现状,边缘肝的使用是相对安全的,选择危险因素数少的供体更加安全。

罗凌[2](2020)在《肝衰竭患者血浆置换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和凝血酶原活动度变化规律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肝衰竭患者血浆置换(PE)治疗后总胆红素(TBIL)及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变化规律,了解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至2018年8月在安徽某三甲医院住院行PE治疗的肝衰竭患者47例,根据PE治疗第12周的临床转归进行分组,生存组(n=22)及死亡组(n=25),收集两组年龄、性别、入院及PE前后的相关指标(白蛋白、TBIL、PTA、肌酐等),临床并发症等。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单因素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者Mann-Whithey U检验。多因素分析时纳入单因素中有意义的指标,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检验,使用Friedman M检验多组组间差异。结果结果在47例肝衰竭患者中,25例死亡患者年龄为(47.52±13.37)岁、首次PE前基线MELD评分为(33.53±6.09)分,PT为(35.27±15.67)s、APTT为(93.80±40.60)s、INR为(3.18±1.65)、治疗后PTA升高水平(30.25±11.08)%和PTA升高比(1.71±1.32)均显着高于22例生存患者[分别为(36.95±6.24)岁、(27.93±3.97)分、(24.32±6.67)s、(64.73±27.22)s、(2.17±0.70)、(22.37±10.67)%和(0.74±0.49),P<0.05];死亡组首次PE术前P TA为(23.82±10.10)%低于生存组(33.89±9.26)%,(P<0.05);死亡组的肝性脑病发生率为64.00%,显着高于生存组的27.27%(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年龄及术前PTA是影响肝衰竭患者短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经线性回归分析得出:PE术后TBIL下降水平与术前TBIL呈正相关(r=0.866,P<0.05),PE术后TBIL下降率与术前TBIL无线性相关(P>0.01);P E术后PTA升高水平与术前PTA呈负相关(r=0.654,P<0.05),PE术后PT A升高比与术前PTA呈负相关(r=0.678,P<0.05)。结论年龄及PTA是经PE治疗的肝衰竭患者预后独立危险因素,PE后TBIL的下降及PTA升高与PE前TBIL及PTA相关,且TBIL的下降率高度稳定。

郭凯[3](2020)在《纳米刀消融联合胆道复合支架治疗不可切除肝门部胆管癌》文中指出目的分析纳米刀消融联合胆道复合支架治疗不可切除肝门部胆管癌患者临床资料,探讨其技术优点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2017年10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20例行纳米刀消融联合胆道复合支架治疗的不可切除肝门部胆管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访日期截止至2019年7月。比较分析患者手术前后生活质量改善及生化指标变化情况;观察记录术后并发症;术后结合临床表现、生化指标、引流液数量,并通过核磁动态增强扫描、MRCP等影像学检查及PTCD造影了解胆管通畅情况。记录患者术后6月内生存情况。结果1疗效评价1.1术前、术后肿瘤标记物CA19-9变化情况:20例患者中,17例患者术前肿瘤标记物CA19-9显着升高,其余3例术前、术后均在正常范围;17例术前升高患者中16例术后进行性下降,1例手术前后无明显变化,术后不同时间多次复查,整体呈下降性趋势;术后2周、1月、2月、3月与术前1天肿瘤标记物CA19-9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2术前、术后肝功能指标变化情况:所有患者术前1天总胆红素均高于正常值,术后第1天轻度升高,随后整体呈进行性下降趋势,术后2周、1月、2月、3月与术前1天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0例患者术前1天AST、ALT均较正常值高,术后第1天所有患者ALT、AST显着升高,以AST升高较为显着,随后两者呈进行性下降趋势,术后1月时趋于稳定,术后第1天、第3天、1周、2周、1月与术前1天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3手术前后生活质量改善情况:20例患者经生活质量评分及卡氏评分显示生活质量明显低于正常,术后不同时间多次评估,生活质量较前明显提高,术后1周、1月、2月、3月生活质量评分、卡氏评分与术前1天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4术后PTCD管拔除情况:所有患者术后均可拔除PTCD管,术后至拔除PTCD管的中位时间49天,放置PTCD管至拔除PTCD管的中位时间为65天。1.5随访期内生存情况:术后随访期内局部复发3例,肝内转移1例,1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2 安全性评价2.1手术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20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消融过程中所有患者心率、血氧饱和度在正常范围内,消融开始后2min内4例患者血压迅速升高,消融前后无心率失常发生;术前1天20例患者心肌酶谱各项指标均在正常范围,术后第1天所有患者心肌酶指标均明显升高,5天内患者各项心肌酶指标均降至正常范围;术前、术后心电图对比无明显异常。2.2随访期内并发症:术后出现肺部感染1例,胆道感染2例,肝脓肿1例、胆道复合支架梗阻5例。结论1、对于不可切除肝门部胆管癌,纳米刀消融联合胆道复合支架植入治疗效果显着,术后并发症少,为侵犯血管、胆管而不可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提供新的治疗选择;2、不可切除肝门部胆管癌纳米刀消融联合胆道复合支架植入术后可拔除PTCD管,避免外引流所致胆汁流失,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陈亚宾[4](2019)在《加味茵陈四逆汤对胆道闭锁模型小鼠TGF-β1/smad及MMP9/TIMPs的机制研究》文中指出胆道闭锁(biliary atresia,BA)是新生儿和婴儿阻塞性黄疸常见的原因之一。BA的特点为肝内、外胆管狭窄或中断,导致胆汁排除困难,其病理特征是进行性炎症和纤维化。肝门空肠吻合术(Kasai术)虽可延长部分BA患儿的生命,却不能延缓和逆转纤维化。防治BA术后肝纤维化的手段非常有限。肝纤维化贯穿BA整个过程。在BA早期,肝纤维化虽然尚未出现,但其相关因子已被激活。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HSCs)是其主要的参与者。TGF-β 1/smad通路是肝纤维化最重要的调控方式之一,与HSCs的激活密切相关。细胞外基质的沉积和降解决定了肝纤维化的发展方向。而MMP9/TIMPs与细胞外基质紧密联系。MMP9是一种胶原蛋白的主要降解酶,而TIMPs是MMP9的主要内源性抑制因子,与MMPs的活性位点结合,抑制其活性。由于肝纤维化具有一定的可逆性,抗纤药物在BA早期进行干预可能有效地防治BA肝纤维化。本课题组在国内率先展开中医药治疗BA的系列临床和实验研究。临床发现,BA Kasai术后患儿有阳虚、湿困、血瘀的特点,治疗上多运用温阳化湿活血法。以加味茵陈四逆汤为基础方治疗BA患儿,发现其可改善胁下肿块性质、腹胀及食欲等症状体征及肝功能指标,减少胆管炎的发作频率,有效地降低BA术后患儿血清透明质酸、层粘蛋白、Ⅳ型胶原和Ⅲ型胶原,改善肝纤维化。同时,本课题组开展了一系列的细胞和动物实验,探索加味茵陈四逆汤治疗BA肝纤维化的作用靶点。发现加味茵陈四逆汤可下调TGF-β 1干预的大鼠HSCs-T6中smad3,collagen Ⅲ蛋白的表达,在离体条件下可以延缓肝纤维化;亦可下调肝纤维化小鼠肝脏组织中TβRⅠ、smad3的表达,上调smad7表达,抑制collagen Ⅰ、collagen Ⅲ的表达,亦可上调MMP1表达,抑制TIMP1、TIMP2表达,发挥对肝纤维化的抑制作用。本临床研究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开展BA Kasai术后患儿临床症状的总结以及处方、用药规律的分析,以期形成系统规范。本实验研究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加味茵陈四逆汤对胆道闭锁小鼠肝纤维化模型TGF-β 1/smads通路及MMPs/TIMPs的影响研究(课题编号:81373686)”的部分内容。本课题组前期完成了肝纤维化动物模型的部分实验。本次研究采用腹腔注射恒河猴轮状病毒(rhesus monkey rotavirus,RRV)的方法成功构建BA新生鼠模型,以加味茵陈四逆汤为千预药物,从TGF-β1/smads通路及MMP9/TIMPs平衡出发,探索本方治疗BA的作用靶点。目的:1.本研究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软件,对BA Kasai术后患儿的症状、并发症、中药处方规律进行数据挖掘和分析,旨在总结和分析岭南黎氏儿科治疗BA的经验,为中医药防治BA术后症状提供一定的依据。2.观察加味茵陈四逆汤对RRV诱导的BA新生鼠的治疗作用,研究其对BA的症状、肝质量、肝指数及肝脏病理组织学的影响,并从TGF-β 1/smads通路及MMP9/TIMPs平衡探寻其潜在的作用靶点。方法:1.临床研究本研究展开BA Kasai术后患儿的临床症候的总结和处方、用药规律的分析。本次纳入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33名诊断为BAKasai术后患儿。采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软件,使用“临床采集”模块录入BA患儿的医案,运用“统计报表”的“医案统计”功能,对性别、症状、并发症、药物频次、四气五味、归经进行统计分析;运用“数据分析”的“方剂分析”功能分析处方规律和新方组合。2.实验研究2.1不同滴度RRV构建BA新生鼠模型2.1.1实验分组及干预SPF级Balb/c新生鼠(51只)随机分为A、B、C组(n=17)。A、B、C组分别在出生24小时内给予腹腔注射30ul 105 PFU/ml、106PFU/ml、107 PFU/ml的RRV。记录各组新生鼠出现黄染的只数,计算黄染比例;记录各组黄染出现的天数和存活天数,并绘制生存曲线。2.2加味茵陈四逆汤对BA模型新生鼠的干预2.2.1实验分组将SPF级Balb/c新生鼠(60只)随机分成6组:空白组、模型组、加味茵陈四逆汤高剂量组、加味茵陈四逆汤中剂量组、加味茵陈四逆汤低剂量组和熊去氧胆酸组(n=10)。2.2.2给药方法空白组正常饲养。余组新生鼠均在出生24小时内给予腹腔注射30ul 106 PFU/ml RRV成功构建BA新生鼠模型,并于生后第5天开始灌胃,1次/日,连续7天。其中加味茵陈四逆汤高、中、低剂量组分别给予加味茵陈四逆汤3.47g/(kg·d)、1.73g/(kg·d)、0.87g/(kg·d)灌胃,熊去氧胆酸组给予熊去氧胆酸溶液1.08mg/(kg·d)灌胃,模型组给予10ml/(kg·d)0.9%NaCl溶液灌胃。2.2.3研究指标(1)连续观察小鼠体重并绘制体重变化曲线(5~12天),观察小鼠黄染变化情况;(2)于生后第12天腹腔注射10%水合氯醛3.5ml/kg麻醉新生鼠。采集肝组织,记录肝脏质量,并计算肝指数(肝指数=肝脏质量/体重×100%);(3)对各组肝脏组织行HE染色;(4)采用 RT-qPCR 检测肝组织中 T β R Ⅰ mRNA、smad3 mRNA、collagen Ⅰ mRNA、collagen Ⅲ mRNA 的表达;(5)采用 RT-qPCR 检测肝组织中 MMP9 mRNA、TIMP1 mRNA、TIMP2 mRNA 的表达;(6)采用 Western Blotting 检测肝组织中 TβR Ⅰ 蛋白、smad3 蛋白、collagen Ⅰ蛋白、collagen Ⅲ蛋白的表达;(7)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肝组织中MMP9蛋白、TIMP1蛋白、TIMP2蛋白的表达。结果:1.临床研究(1)对33例BA Kasai术患儿的病案进行统计分析,男女比例为5:3;(2)对症状进行频次分析,发现胁下痞块(33/33),面色少华(32/33),腹胀(26/33),黄染(23/33),生长迟缓(23/33),腹壁静脉显露(20/33),大便淡黄(8/33),纳呆(4/33),手足欠温(3/33);(3)对并发症进行频次分析,发现肝功能异常(31/33),肝纤维化(27/33),胆管炎(23/33),贫血(20/33),脾大(10/33),脐疝(3/33),肝硬化(2/33),营养不良(1/33),脾功能亢进(1/33),血小板减少(1/33),脓毒血症(1/33)。(4)对33首治疗BA Kasai术后的处方中的药物频次进行统计,处方共涉及67味中药,频次≥5的有27味中药,其中前20位分别是茵陈、甘草、木香、苍术、川芎、茯苓、猪苓、淡附片、姜厚朴、虎杖、大黄、栀子、建曲、醋鳖甲、陈皮、泽泻、蒲公英、太子参、赤芍、千姜。(5)药物四气以寒、温性为主,五味以苦、辛、甘为主,主归脾胃、肝经。(6)在支持度为25%,置信度设为0.9,共得到11种药物模式和11条规则,包含6味中药,即茵陈、川芎、茯苓、苍术、木香、甘草。(7)选择相关度8、惩罚度2,采用聚类分析,提取出6个新方组合。新方1:黄苓、猪苓、柴胡、黄柏。新方2:车前子、车前草、白术、干姜。新方3:皂角刺、蒲公英、酒萸肉、金钱草。新方4:淡附片、茯苓、太子参、金银花。新方5:蒲公英、太子参、大黄、陈皮。新方6:栀子、太子参、虎杖、大黄。2.实验研究(1)不同滴度RRV构建BA模型的黄染率A组新生鼠黄染率为76.47%,B组新生鼠黄染率为88.23%,C组新生鼠黄染率为100%。C组黄染率比A组高(P<0.01)。(2)不同滴度RRV构建BA模型的黄染出现时间及生存时间与A组比较,B、C组黄染出现时间早(P<0.01);与B组比较,C组黄染出现时间无显着差异(P>0.05)。与A组比较,B、C组生存率降低(P<0.01);与B组比较,C组生存率降低(P<0.01)。通过生存曲线分析,A组BA阳性鼠中位生存期约在14天左右,B组BA阳性鼠中位生存期约在13天左右,C组BA阳性鼠中位生存期约在10天左右。(3)加味茵陈四逆汤对BA小鼠症状的影响与空白组比较,BA模型组小鼠出现黄染,体重增长迟缓、停滞;与模型组比较,加味茵陈四逆汤高、中、低剂量组和熊去氧胆酸组小鼠体重有不同程度地增加,黄染减轻。(4)加味茵陈四逆汤对BA小鼠肝脏质量和肝指数的影响与空白组比较,BA模型组肝脏质量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加味茵陈四逆汤高、中剂量组肝脏质量均明显增加(P<0.01),加味茵陈四逆汤低剂量组、熊去氧胆酸组肝脏质量无显着差异(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肝指数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加味茵陈四逆汤高、中、低剂量组和熊去氧胆酸组肝指数均显着降低(P<0.01)。(5)加味茵陈四逆汤对BA小鼠肝组织HE染色的影响与空白组比较,BA模型组肝组织汇管区周围大量的炎症细胞聚集;与模型组比较,加味茵陈四逆汤高、中、低剂量组和熊去氧胆酸组汇管区炎症细胞有不同程度地减少。(6)加味茵陈四逆汤对BA小鼠肝组织中Tβ R Ⅰ mRNA及TβRⅠ蛋白表达的影响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Tβ R Ⅰ mRNA及TβRⅠ蛋白相对表达量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加味茵陈四逆汤高、中、低剂量组及熊去氧胆酸组Tβ R Ⅰ mRNA及Tβ RⅠ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7)加味茵陈四逆汤对BA小鼠肝组织中smad3 mRNA及smad3蛋白表达的影响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smad3 mRNA及smad3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加味茵陈四逆汤高、中、低剂量组smad3 mRNA及smad3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P<0.05或P<0.01),熊去氧胆酸组smad3蛋白相对表达量均降低(P<0.05),但熊去氧胆酸组smad3 mRNA相对表达量虽有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8)加味茵陈四逆汤对BA小鼠肝组织中collagen Ⅰ mRNA及collagen Ⅰ蛋白表达的影响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collagen Ⅰ mRNA及collagen Ⅰ蛋白相对表达量无明显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加味茵陈四逆汤高、中、低剂量组和熊去氧胆酸组collagen Ⅰ mRNA及collagen Ⅰ蛋白相对表达量无明显差异(P>0.05)。(9)加味茵陈四逆汤对BA小鼠肝组织中collagen Ⅲ mRNA及collagen Ⅲ蛋白表达的影响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collagen Ⅲ mRNA及collagen Ⅲ蛋白相对表达量无明显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加味茵陈四逆汤高、中、低剂量组和熊去氧胆酸组collagen Ⅲ mRNA及collagen Ⅲ蛋白相对表达量无明显差异(P>0.05)。(10)加味茵陈四逆汤对BA小鼠肝组织MMP9 mRNA及MMP9蛋白表达的影响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MMP9 mRNA相对表达量显着升高(P<0.01),模型组MMP9蛋白相对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加味茵陈四逆汤高、中、低剂量组MMP9 mRNA及MMP9蛋白相对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1)加味茵陈四逆汤对BA小鼠肝组织TIMP1 mRNA及TIMP1蛋白表达的影响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TIMP1 mRNA及TIMP1蛋白相对表达量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加味茵陈四逆汤低剂量组及熊去氧胆酸组TIMP1 mRNA及TIMP1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显着降低(P<0.05或P<0.01),加味茵陈四逆汤中剂量组TIMP1 mRNA及TIMP1蛋白相对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加味茵陈四逆汤高剂量组TIMP1 mRNA相对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加味茵陈四逆汤高剂量组TIMP1蛋白相对表达量显着降低(P<0.05)。(12)加味茵陈四逆汤对BA小鼠肝组织TIMP2 mRNA及TIMP2蛋白表达的影响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TIMP2 mRNA及TIMP2蛋白相对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加味茵陈四逆汤高、中、低剂量组和熊去氧胆酸组TIMP2 mRNA及TIMP2蛋白相对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临床研究(1)结合BA术后症状、证候特点、并发症,从中医的角度分析,本病可归属于“黄疸”或“症瘕”等范畴。胁下痞块、腹壁静脉显露提示患儿存在脉络瘀阻。面色少华提示患儿存在气血亏虚、脾虚。腹胀、纳呆提示存在水湿运化障碍。黄染可辨寒湿或湿热蕴结肝胆。生长迟缓、手足不温表明患儿先天肾气亏虚、肾阳不足。故本病的病机为虚实夹杂,考虑先天脾肾不足,与“瘀”、“湿”、“热”合而致病。在治疗上,当以健脾温阳、利湿、化湿、退黄、活血化瘀、行气为则。(2)在并发症中,最常见的为肝功能异常。术后肝纤维化、反复发作的胆管炎发病率高,严重影响了 BA患儿的生长发育。这表明BA患儿存在肝胆湿热、胆汁外溢,当以清热利湿治之。(3)在纳入的33例患儿的处方中,药物四气以寒性、温性为主,五味以苦、辛、甘为主,主归脾胃、肝经。这体现了黎氏儿科治疗BA用药时“温清并进”的学术思想。(4)本研究对纳入的33例患儿的中药处方进行分析,发现前20位中药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治疗BA术后患儿的指导方:加味茵陈四逆汤、茵陈蒿汤、异功散、五苓散等,为后续开展中医药治疗BA的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5)在支持度为25%,置信度为0.9时,得出11种药物模式和11条规则,由茵陈、川芎、茯苓、苍术、木香、甘草6味药物组成,其中茵陈退黄、川芎化瘀、茯苓运脾、苍术燥湿,木香行气、甘草和中,体现了岭南黎氏儿科治疗BA时“攻补兼施”的学术理念,以运脾化湿,行气化疲为主,使黄随湿退。(6)在相关度8、惩罚度2时,经聚类分析,提取出6个新方组合。在提取的6个新方组合中,药物多为寒、温搭配,这也体现了岭南黎氏儿科在治疗BA Kasai术后的“清温并进、攻补兼施”的学术思想,为BA术后患儿出现的肝胆湿热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等的治疗提供新思路。2.实验研究(1)RRV病毒滴度越高,BA阳性鼠黄染出现时间越早,黄染率越高,预示着造模成功率越高,但存活时间可能越短。(2)在出生24小时内给予Balb/c新生鼠腹腔注射30ul 106PFU/ml RRV的方法可成功构建BA模型,重复性好,存活时间长。(3)加味茵陈四逆汤可有效地增加BA小鼠的体重,促进生长发育,减轻黄染,降低肝指数,缓解汇管区炎症细胞聚集,减轻肝脏炎症。(4)加味茵陈四逆汤可降低TβRⅠ,减少TGF-β 1与T β R Ⅰ的结合,间接对T β R Ⅰ磷酸化的过程产生一定的抑制,减少smad3的分泌来延缓BA的进程。(5)由于BA小鼠生存时间较短,暂未观察到collagenⅠ和collagen Ⅲ的沉积和药物疗效。(6)加味茵陈四逆汤可能是通过抑制TIMP1相对表达量,来减少TIMP1与MMP9活性点位的结合,间接使活性的MMP9增多,从而促进ECM的降解。

李伟[5](2019)在《原位肝移植术后早期肾功能损伤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肝移植是目前治疗肝脏终末期疾病的唯一有效手段,本研究旨在探讨肝移植术后肾功能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 AKI)的影响因素,并针对其影响因素早期及时进行临床干预,降低患者术后肾功能损伤发生率,改善疾病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器官移植中心2005年01月01日至2019年01月01日期间行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共80例患者病例资料。根据术后一周内AKI的发生情况分为AKI组(n=34)和未发生AKI组(n=46)。回顾性分析比较AKI组与未发生AKI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方法,对两组患者的年龄、病因、术前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白蛋白水平、血肌酐水平、上消化道出血情况、手术时间、无肝期时间、出血量、输血量、尿量、血管活性药物用量等进行分析。统计软件SPSS22.0用于统计描述与推断,定性资料采用频数及百分比表示,定量资料采用均数及标准差(符合正态分布时)或中位数及其四分位数间距(不符合正态分布时)表示,定性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定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秩和检验),ROC曲线评价术前及术中相关临床特征对于术后肾功能损伤的诊断价值,logistic回归探索多因素作用下相关临床指标与术后肾功能损伤的关系,检验水准a=0.05,当P<(0.05时,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研究共纳入符合标准的研究对象80例,平均年龄为47.98±10.64岁,其中男性59例,占73.8%,女性21例,占26.2%,根据术后一周内肌酐水平将80例患者划分为肾功能损伤组与非肾功能损伤组,其中肾功能损伤组46人,占57.5%,非肾功能损伤组34人,占42.5%。原发病均为终末期肝病,其中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37例,酒精性肝硬化6例,丙型肝炎后肝硬化3例,肝细胞癌19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7例,慢性乙型肝炎爆发性肝衰竭5例,药物性亚急性肝衰竭1例,隐匿性肝硬化1例,布加综合征1例。1.单因素结果:肾功能损伤组与对照组(非肾功能损伤组)患者术前总胆红素、术前肌酐水平,术前凝血酶原时间、术中失血、术中尿量、术中输血量、术中输红细胞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肾功能损伤组患者术前总胆红素、术前凝血酶原时间、术中失血量、术中输血量、术中输红细胞量均较对照组高,术中尿量较对照组低。2.术中失血小于2450ml的患者中有94.1%的人不会发生肾功能损伤。3.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凝血酶原时间、术中失血量为原位肝移植术后早期肾功能损伤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前总胆红素、术前肌酐、术前凝血酶原时间、术中失血量、术中尿量、术中输血量、术中输红细胞量,术前2周内发生上消化道出血是肝移植术后肾功能损伤的影响因素,其中术前凝血酶原时间,术中失血量为原位肝移植术后早期肾功能损伤独立危险因素。

邰沁文[6](2013)在《自体肝移植的临床和相关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探讨离体全肝切除和自体肝移植术(Ex-vivo liver resection and autotransplantation, ELRA)治疗晚期肝脏泡球蚴病(Alveolar echinococcosis, AE)的适应症,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三维重建影像评估系统与个体化虚拟手术的临床意义;初步探讨ELRA术后移植物增生的规律;评价ELRA术经济和社会效益;2)建立Wistar大鼠极限肝切除模型,评价极限肝切除术后的肝再生和存活率;3)建立Wistar大鼠慢性肝损伤模型,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 BMSCs)和慢性肝纤维化肝再生修复的关系及可能机制;4)探讨TLR3通路与BMSCs在慢性肝纤维化中的相互作用和与肝纤维化肝再生修复的可能机制。方法:第一部分:1)总结2010年8月至2013年08月按纳入标准实施的10例ELRA术治疗晚期肝AE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临床资料,探讨临床适应症;2)通过术前CT与三维肝脏重建软件测量数据和手术探查所见与移植物实际质量结果分析,分析个体化虚拟手术设计的准确性和可行性。3)通过患者术中情况、并发症和住院总费用等临床资料,分析手术可行性和安全性。4)术后CT随访1,3和6月移植肝体积(GV)和受体标准肝体积(SLV)比,结合术后PET/CT检查结果,分析半年内肝脏增生变化。第二部分:对Wistar大鼠分别行70%、80%、90%肝体积极限切除,统计术后各组大鼠的存活率,并检测外周血清中ALT及AST浓度,对比术后14天存活大鼠肝脏质量。HE染色观察三组肝脏组织形态学变化。第三部分:取雄性大鼠股骨和胫骨骨髓,提取、分离培养、纯化、扩增BMSCs,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BMSCs的形态,用免疫组织化学(IHC)检测BMSCs表面CD31、CD45、CD44、CD105、CDllb、CD29的表达阳性率。用二乙基亚硝胺(DEN)配成0.01%浓度饮用水供雌性大鼠饮用16周换正常水,建立慢性肝损伤模型,第4、8、12、16周经尾静脉输注1×106个BMSCs,并设置单纯造模组及空白对照组;20周核磁共振(MRI)检查大鼠肝脏;21周处死大鼠,HE染色观察肝脏组织形态变化: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大鼠肝脏SrY表达;VG染色观察肝脏中胶原纤维量;IHC检测α-SMA、LR3; Western-blotting检测肝脏α-SMA、 TLR3、TRIF、NF-kBp65、IRF3表达,FQ-RT-PCR检测TLR3、IRF3mRNA表达。结果:第一部分:1)10例移植物均存活,符合纳入标准时手术安全性较高。2)术中探查与移植物体积和术前CT与肝脏三维重建结果一致,10例患者GV/SLV在41%-78%之间,平均60.6%,其中9例患者虚拟切除移植物体积695.11±142.14cm3,实际余肝脏体积687.78±130.81cm3(P>0.05);3)术中1例经脐静脉低温灌注外,余9例经门静脉灌注;2例无肝期下腔静脉未重建,3例行自体下腔静脉重建,5例人造血管暂时性门腔分流;手术11.5~20.5h,平均15.2h,无肝期200-435min,中位时间285.5min,术中输注红细胞悬液0~15u,术后住院时间21~58d,总并发症发生率6例(60%);住院总费用10.16~43.48万元,中位费用17.44万元;4)CT测术后第1月移植物体积平均增加14.75%;术后2~3月平均每月增加3.75%;术后4~6月平均每月增加3.08%;术后半年移植物/标准肝体积比平均87.5%;PET/CT测18氟-脱氧葡萄糖(18F-FDG)的平均标准摄取率(SUVave)0.9~1.9;随访时间2~37个月,1例术后6个月死亡,最长存活时间27个月。第二部分:1)大鼠肝切术后6h开始出现死亡,术后8-12h为死亡高峰,70%、80%、90%肝体积切除组2周存活率分别为86.7%、80%、7%。2)80%及90%肝体积切除组术后8h、12h时血清ALT、AST浓度比70%组显着增高(P<0.05),而80%与90%组之间无差异(P>0.05);80%组术后24h、3天时血清ALT及AST浓度比70%肝体积切除组高(P<0.05);术后7天左右各组ALT及AST浓度基本恢复正常。3)术后14天80%组剩余肝体积明显大于70%肝体积切除组(P<0.05)。4)三组肝脏组织形态无明显异常。第三部分:1)P3代BMSCs细胞表面的CD31、CD45、CD44、CD105、CDllb、CD29的阳性率分别为(12.0%、8%、1.2%、62.2%、1.5%、16.7%);2)原位杂交技术检测示仅有BMSCs移植组表达SrY。3)核磁共振结果示BMSCs移植组肝脏上结节数量比单纯造模组多(P<0.05);4)HE染色显示单纯造模组8只轻度肝纤维化形成;BMSC移植组中9只形成明显的肝纤维化,1只形成肝癌;空白对照组无肝纤维化形成。5)免疫组化显示BMSCs移植组比单纯造模组α-SMA阳性表达率高(P<0.05);空白对照组无表达。TLR3主要表达于肝细胞包浆中;6)VG染色BMSCs移植组胶原区的百分比数比单纯造模组高(P<0.05)。7)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BMSCs移植组比单纯造模组α-SMA蛋白水平高(P<0.05),BMSCs移植组肝脏中TLR3、 NF-kBp65、IRF3蛋白水平及TLR3、IRF3mRNA表达比空白对照组和单纯造模组都高(P均<0.05),单纯造模组稍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而TRIF蛋白表达水平在三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对于外科原位手术切除极为困难或侵及下腔静脉无法切除的晚期肝AE可以通过ELRA术治疗,适应症为本研究纳入标准;CT和三维肝脏重建软件能够在术前准确评估肝脏病灶与主要管道关系,评价病灶侵犯程度和预测移植物体积,提高手术安全性;在无肝期个体化处理进行自体或人造血管腔静脉暂时性门体分流技术,下腔静脉重建技术和离体肝切除血管重建技术等综合应用安全、有效;术后移植肝再生主要发生在移植术后半年内,尤其是术后第1个月,术后2~6月逐渐放缓,半年后基本接近患者标准肝体积;ELRA术治疗晚期肝AE有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和独特的应用前景,有助于在国内外推广应用;2)大鼠肝切除量在80%以下是安全的,提示对于正常成人极限肝切体积有可能超越70%;且肝脏切除量越大,其增生体积越多;3)BMSCs在DEN所致的慢性肝损伤模型中具有促进肝纤维化的作用,并有致肝癌的可能;4)TLR3通路上的相关蛋白可能参与了慢性肝损伤肝再生修复过程,BMSCs在TLR3通路激活的微环境中可能倾向于分化为肝星状细胞、肌成纤维细胞,TLR3与BMSCs之间相互影响,并相互作用于对方,最终导致慢性肝损伤后肝纤维化形成。

张胜[7](2012)在《肝移植术后早期肝内胆汁淤积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自从1963年肝脏移植之父美国的Starzl教授实行世界上第一例人体肝移植手术以来,肝脏移植手术已走过了将近50个年头。随着手术技术的日趋成熟及抗排斥药物的不断更新,肝脏移植已经逐渐成为治疗终末期肝脏疾病公认的有效手段。然而肝移植术后的各种并发症一直是影响肝移植术后受体和移植物长期存活的重要原因,其中术后高胆红素血症就是肝移植术后早期普遍的并发症之一。随着近年来肝移植手术技巧的不断改进、操作技术的熟练度不断提高及多种预防措施的实施,胆漏、胆管吻合口狭窄、非吻合口胆管狭窄、胆道感染、胆道结石、胆道出血等胆道并发症的发生率呈下降趋势,而肝内胆汁淤积作为肝移植术后早期高胆红素血症的重要原因日益受到重视。国外报道在非选择性的病例活检中肝内胆汁淤积的发生率高达55~90%,而国内也有报道肝内胆汁淤积的发生率高达56%。尽管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的肝内胆汁淤积病例表现为一过性的亚临床表现,临床经过有一定规律性,绝大多数病例不需特殊治疗就能自愈,然而严重的肝内胆汁淤积可能与不可逆的肝脏损害而导致受体死亡或再次移植有关。关于肝移植术后早期肝内胆汁淤积的病因众说纷纭,国内外不同文献报道一过性的的肝内胆汁淤积与缺血再灌注损伤有关,而严重的肝内胆汁淤积可能原因包括边缘性供肝的应用、急性排斥、供体器官保存损伤、外科并发症、药物毒性、受体术前不良的临床情况、术后感染等多个方面。因此,为求进一步加深对肝移植术后早期肝内胆汁淤积发生、发展规律的认识,我们对2004年8月至2011年2月期间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接受同种异体原位肝脏移植手术的225例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试图寻找与肝移植术后早期严重肝内胆汁淤积和一过性肝内胆汁淤积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治肝移植术后早期肝内胆汁淤积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第一部分肝移植术后早期严重肝内胆汁淤积的临床分析[目的]肝移植术后早期严重肝内胆汁淤积可能与不可逆的肝脏损害而导致受体死亡或再次移植有关。导致肝内胆汁淤积的机制包括边缘性供肝的应用、急性排斥、供体器官保存损伤、外科并发症、药物毒性、受体术前不良的临床情况、术后感染等多个方面。为探讨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术后早期发生严重肝内胆汁淤积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我们对225例肝移植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严重的肝内胆汁淤积对患者生存率的影响,并试图从以上几个方面找出严重肝内胆汁淤积的危险因素。[方法]1、研究资料收集自2004年8月至2011年2月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接受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手术的患者临床资料,排除术中和术后一周内死亡,术后发生胆道狭窄、胆漏等胆道并发症、失访和病历资料不完整者,共有225例纳入本研究。2、诊断标准严重肝内胆汁淤积:根据国内外文献报道,本研究将肝移植术后早期严重肝内胆汁淤积定义为排除胆道并发症的情况下,术后1月内血浆胆红素超过100μmmol/L或/和碱性磷酸酶大于术前3倍,持续时间超过1周。3、相关因素选择根据本中心经验以及国内外文献报道,综合选择41项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受体术前资料:年龄、性别、原发病、腹部手术史、上消化道出血史、肝性脑病积分、腹水积分、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 INR)、凝血酶原时间(PT)、血清白蛋白(ALB)、血清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血肌酐(CR)、血尿素氮(BUN)、血钠(Na+)、血钾(K+)、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ease,MELD)评分、术前感染。供肝指标:血型匹配情况、是否存在脂肪变、热缺血时间、冷缺血时间。术中指标:手术时间、术式、无肝期、相对热缺血时间、术中失血量、术中输红细胞量、术中输血浆量、术中输血小板量、术中输冷沉淀量。术后指标:急性排斥、肝动脉狭窄、肝动脉血栓、细菌感染(肺部、腹部、血液、尿道、其他部位)、真菌感染、巨细胞病毒感染(Cytomegaoviyns,CMV)。4、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将符合肝移植术后早期严重肝内胆汁淤积诊断标准的病例归为阳性组,其余病例归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术后6个月的死亡率,并对41项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比较阳性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初步找出与严重肝内胆汁淤积相关的危险因素,其中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不满足x2检验条件者用Fisher精确概率计算,计量资料先进行Kolmogorov-Smirnov正态性检验,正态分布资料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Wilcoxon秩和检验。鉴于某些因素可存在交互作用,将单因素分析中P值小于0.05的危险因素纳入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找出独立的危险因素。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按a=0.05检验水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一般情况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自2004年8月至2011年2月施行的原位肝脏移植手术病例中,符合纳入条件的共有225例。其中男196例,女29例,平均年龄48.36±11.21(16-75)岁。经典原位肝移植167例,背驮式原位肝移植58例。所有供肝乙肝表面抗原、丙肝抗体、艾滋病抗体、梅毒抗体均为阴性。无脂肪化的供肝203例,轻度脂肪化供肝(脂肪化程度小于30%)22例。供受体血型相同者197例,相容(符合输血原则但不相同)者28例,无供受体血型不相容(不符合输血原则)病例。术后早期共有60例发生严重的肝内胆汁淤积,发生率为26.7%。225例患者均随访至术后6个月,共计死亡57例,阳性组共60例死亡25例,对照组共165例死亡32例,两组病死率差异显着(x2=11.539,P<0.05)。导致受体直接死亡原因为严重感染、肝功能衰竭等。2、单因素分析将上述41项围手术期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发现肝硬化比例、肝性脑病积分、腹水积分、INR、PT、TBIL、AST、ALB、Na+、K+、Hb、PLT、供受体血型相容的比例、供肝轻度脂肪化比例、冷缺血时间、相对热缺血时间、术中失血量、输红细胞、输血小板、输冷沉淀、急性排斥、肝动脉血栓、肺部感染、血行感染、其他部位感染、真菌感染、CMV感染等因素在阳性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多因素分析将单因素分析中P值小于0.05的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结果显示肝动脉血栓(OR=53.203,P<0.05)、术前高TBIL水平(OR=15.824,P<0.05)、供肝轻度脂肪化(OR=7.986,P<0.05)、术后血行感染(OR=4.111,P<0.05)、术后肺部感染(OR=3.336,P<0.05)、术后CMV感染(OR=3.215,P<0.05)、急性排斥(OR=3.025,P<0.05)、术中输冷沉淀量(OR=2.878,P<0.05)是肝移植术后早期严重肝内胆汁淤积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术前较高的PLT(OR=0.327, P<0.05)、术前较长的PT(OR=0.252, P<0.05)是其保护因素。[结论]肝移植术后早期严重的肝内胆汁淤积导致肝移植术后近期(6月)病死率升高。避免使用边缘供肝,减少供体器官保存损伤,改善受体术前不良的临床情况,改进外科技术减少并发症,术后积极抗感染和抗排斥,可降低其发生率,并有可能改善受体近期预后。[目的]肝移植术后早期高胆红素血症原因纷繁复杂,其中肝内胆汁淤积作为肝移植术后早期高胆红素血症最常见的原因备受关注。而在肝移植术后肝内胆汁淤积的病例中大部分表现为一过性的肝内胆汁淤积。引起一过性的肝内胆汁淤积的原因错综复杂,不同研究发现的危险因素也各不一致。我们对2004年8月至2011年2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施行的165例原位肝脏移植手术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肝移植术后早期一过性的肝内胆汁淤积的临床特点、转归及危险因素。[方法]1、研究资料收集自2004年8月至2011年2月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接受原位肝脏移植手术的患者临床资料,排除术中和术后一周内死亡,术后发生胆道狭窄、胆漏等胆道并发症、发生严重肝内胆汁淤积、失访和病历资料不完整者,共有165例纳入本研究。2、诊断标准(1)一过性肝内胆汁淤积:根据国内外文献报道及本中心经验,本研究将一过性肝内胆汁淤积定义为排除胆道并发症的情况下,术后发生了高胆红素血症,结合胆红素占50%以上,碱性磷酶酶(AKP)、γ—谷酰转肽酶(GGT)升高但总胆红素、碱性磷酶酶和γ—谷酰转肽酶升高的程度和持续时间未达到严重肝内胆汁淤积的诊断标准。(2)高胆红素血症(Hyperbilirubinemia):是指血清总胆红素大于25.6μmmol/L、非结合胆红素大于17μmmol/L或者结合胆红素大于5.13μmmol/L3、相关因素选择同第一部分。4、统计学处理将符合肝移植术后一过性肝内胆汁淤积诊断标准的病例归为阳性组,其余病例归为对照组。首先对41项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比较阳性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初步找出与肝移植术后一过性肝内胆汁淤积相关的危险因素,其中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不满足x2检验条件者用Fisher精确概率计算,计量资料先进行Kolmogorov-Smirnov正态性检验,正态分布资料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Wilcoxon秩和检验。鉴于某些因素之间可存在交互作用,将P值小于0.05的危险因素纳入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找出肝移植术后一过性肝内胆汁淤积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按a=0.05检验水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一般情况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自2004年8月至2011年2月施行的原位肝脏移植手术病例中,符合纳入条件的共有165例。其中男145例,女20例,平均年龄48.22±11.59(16-74)岁。经典原位肝移植126例,背驮式原位肝移植39例。所有供肝乙肝表面抗原、丙肝抗体、艾滋病抗体、梅毒抗体均为阴性。无脂肪化的供肝156例,轻度脂肪化供肝(脂肪化程度小于30%)9例。供受体血型相同者149例,相容(符合输血原则但不相同)者16例,无供受体血型不相容(不符合输血原则)病例。术后共77例发生一过性的肝内胆汁淤积,发生率为46.7%。165例患者均随访至术后6个月,共计死亡32例,阳性组共77例死亡16例,对照组共88例死亡16例,两组病死率无显着差异(Z2=0.177,P=0.674)。2、单因素分析将上述41项围手术期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发现受体术前MELD评分、热缺血时间、冷缺血时间和相对热缺血时间这4个因素在阳性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多因素分析将P值小于0.05的变量(共4个)引入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最终结果显示热缺血时间(OR=8.685,P<0.05)、冷缺血时间(OR=3.548,P<0.05)、相对热缺血时间(OR=2.902,P<0.05)是肝移植术后一过性肝内胆汁淤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一过性肝内胆汁淤积是肝移植术后早期的普遍现像,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供肝缺血和再灌注损伤引起的泌胆系统可逆性的病理改变,其发生率高,临床预后较好,不提高肝移植受体的死亡率。尽量缩短冷缺血时间、热缺血时间和相对热缺血时间,可能降低其发生率。

陈虹,王旭,张庆,范铁艳,牛玉坚,沈中阳[8](2012)在《肝移植术后中远期黄疸的原因分析与治疗》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中远期黄疸的发生原因,并总结诊断和治疗体会。方法对2005年6月至2008年12月移植内科住院的822例肝移植受者进行统计,回顾性分析其中129例发生肝移植术后中远期黄疸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29例患者出现黄疸的时间为肝移植术后43 d至39个月,胆红素总量水平为27.4~503μmol/L。出现黄疸的原因及治疗:胆道并发症59例(45.7%),排斥反应36例(27.8%),病毒感染1 1例(8.5%),药物性肝损害5例(3.9%),肿瘤复发4例(3.1%),Gilbert综合征4例(3.1%),乳头肌功能紊乱3例(2.3%),血管并发症2例(1.6%),放射性肝炎2例(1.6%),肝脓肿1例(0.8%),以及不明原因黄疸2例(1.6%)。上述基础疾病得到相应治疗后,大多数患者的黄疸得到逆转;5例患者治疗无效后接受了再次肝移植,4例死于疾病进展。结论肝移植术后中远期黄疸的原因多样而复杂,临床上应首先明确其病因,及时作出正确诊断,并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才能使移植受者获得长期存活。

王营,曲明,史彦芬,刘延军,张成钧[9](2011)在《联合检测血清总胆红素与胆汁性状在鉴别肝移植术后早期高胆红素血症中的应用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联合检测血清总胆红素变化与胆汁性状在鉴别肝脏移植术后早期高胆红素血症病因中的意义。方法 对47例有病理结果或临床诊断明确的肝移植术后高胆红素血症患者的血清胆红素变化及胆汁引流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本组47例患者中出现高胆红素血症68例次,其中缺血再灌注损伤32例次,术前高胆红素血症17例次,急性排斥反应9例次,胆道并发症4例次,药物性肝脏损害3例次,肝动脉血栓2例次,原发性移植肝无功能1例次。不同病因的血清总胆红素与胆汁形状各有鲜明特点。其中缺血再灌注损伤组肝移植术后血清总胆红素逐渐下降,7~10d左右出现轻度反弹,然后再次下降逐渐恢复至正常;胆汁颜色金黄,黏稠度高,量逐日增加。术前高胆红素组术后血清总胆红素即明显下降,术后2d又开始上升,3~4d左右达高峰后开始下降,7~10d左右轻度反弹,然后再次下降并逐渐恢复正常;胆汁颜色金黄,黏稠度高,量逐日增加。急性排斥反应组术后血清总胆红素日渐下降,之后出现较高幅度的反弹,同时胆汁颜色变浅,引流总量急剧下降,每小时引流量只有几毫升甚至无胆汁分泌。结论 对肝移植术后早期高胆红素血症患者进行血清总胆红素及胆汁形状的动态监测,分析其特点,可初步判断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有利于及时采取正确的诊疗措施。

房炯泽,陆才德,吴胜东,黄静,卢长江[10](2009)在《肝移植术后早期高胆红素血症原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早期高胆红素血症原因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行肝移植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术前状况、供体质量、术后肝功能和辅助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68例肝移植有54例(79.4%)术后出现高胆红素血症,其中保存损伤38例(70%),术前高胆红素血症32例(59%),FK506毒性反应8例(15%),急性排斥反应4例(7%),胆漏1例(2%),曲霉菌感染1例(2%),移植物抗宿主病1例(2%);54例中,部分病例同时存在多个原因。不同原因所致的高胆红素血症,在发生时间、胆红素水平的变化等方面均呈现相应的特征。结论高胆红素血症是肝移植术后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其发生原因错综复杂。应针对病因进行综合治疗,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二、肝移植术后早期高胆红素血症分型及临床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肝移植术后早期高胆红素血症分型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初步探索边缘供肝在原位全肝移植中的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缩写词表
前言
第1章 临床资料和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围手术期的处理
    1.3 手术方法及技术要点
    1.4 手术后抗排斥治疗方案
    1.5 术前一般资料收集及术后随访
    1.6 统计学方法
第2章 结果
    2.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2.2 受体术前一般情况与术后肝功能恢复关系
    2.3 术后肝移植患者肝功能恢复情况
    2.4 MD组与SD组术后肝功能恢复比较
    2.5 术前MELD-NA评分对术后早期肝功能不全发生的影响
    2.6 MD组中不同数量危险因素对预后影响
    2.7 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
第3章 讨论
    3.1 受体一般情况分析
    3.2 肝移植术后边缘肝组与标准肝组间肝功能相关指标分析
    3.3 肝移植术后边缘肝组与标准肝组术后肝功能不全分析
    3.4 不同边缘肝类型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分析
    3.5 本研究的创新性、局限性及展望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2)肝衰竭患者血浆置换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和凝血酶原活动度变化规律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汇对照表(Abbreviation)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引言
2.资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本人简历
致谢
综述 血浆置换在肝脏及相关疾病中的临床应用总结研究
    参考文献

(3)纳米刀消融联合胆道复合支架治疗不可切除肝门部胆管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治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术后并发症CLAVIEN-DINDO系统分级
个人简历、攻读学位期间已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加味茵陈四逆汤对胆道闭锁模型小鼠TGF-β1/smad及MMP9/TIMPs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现代医学对胆道闭锁的认识
        1.1.1 流行病学研究
        1.1.2 胆道闭锁的分型
        1.1.3 发病机制
        1.1.4 诊断
        1.1.5 治疗
    1.2 现代医学对肝纤维化的认识
        1.2.1 肝星状细胞与肝纤维化
        1.2.2 TGF-β1/smad通路与肝纤维化
        1.2.3 细胞外基质的沉积
        1.2.4 MMP9/TIMPs与肝纤维化
    1.3 中医对胆道闭锁肝纤维化的研究
    1.4 本课题组的研究基础
第二章 临床研究
    1.1 资料
    1.2 方法
    1.3 结果
    1.4 结论
第三章 实验研究
    实验一 胆道闭锁模型的构建
        1.1 材料
        1.2 方法
        1.3 结果
        1.4 结论
    实验二 加味茵陈四逆汤对胆道闭锁新生鼠体重、肝指数和肝组织HE染色的干预
        1.1 材料
        1.2 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实验三 加味茵陈四逆汤对胆道闭锁小鼠TGF-β 1/smad通路中TβRⅠ、smad3、collagen Ⅰ、collagenⅢ的干预
        1.1 材料
        1.2 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实验四 加味茵陈四逆汤对胆道闭锁小鼠MMP9/TIMPs通路中MMP9、TIMP1、TIMP2的干预
        1.1 材料
        1.2 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结语
    1.1 结论
    1.2 创新点
    1.3 不足
    1.4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5)原位肝移植术后早期肾功能损伤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自体肝移植的临床和相关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自体肝移植治疗晚期肝泡型包虫病临床研究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1.3 手术前准备与评估
        1.4 移植手术步骤
        1.5 围移植期指标和临床路径探讨
        1.6 病例随访
        1.7 统计分析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肝切除与再生的大鼠实验观察
    1. 内容和方法
        1.1 实验动物和分组
        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1.3 大鼠肝部分切除
        1.4 术后观察指标
    2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部分 慢性肝损伤与再生修复的大鼠实验研究
    实验一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慢性肝损伤与再生修复中的作用
        1. 内容和方法
        1.1 实验动物的选择与分组
        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1.3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的提取、分离培养、纯化、扩增
        1.4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鉴定
        1.5 肝损伤动物模型的建立
        1.6 大鼠肝脏的影像学检查
        1.7 标本采集与处理
        1.8 大鼠肝脏HE染色
        1.9 原位杂交检测大鼠肝脏SrY阳性细胞表达
        1.10 大鼠肝脏α-SMA免疫组织化学的检测
        1.11 VG染色检测大鼠肝纤维化情况
        1.12 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肝脏α-SMA表达水平
        1.13 统计学分析方法
        1.14 结果判定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实验二 TLR3通路在慢性肝损伤与再生修复中的作用
        1. 内容和方法
        1.1 实验动物的选择与分组
        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1.3 方法
        1.3.1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大鼠肝脏TLR3的表达
        1.3.2 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大鼠肝脏细胞TLR3、NF-Kapa65、IRF3、TRIF的蛋白水平
        1.3.3 FQ-RT-PCR检肝脏组织TLR3、IRF3、mRNA表达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7)肝移植术后早期肝内胆汁淤积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肝移植术后早期严重肝内胆汁淤积的临床分析
    1 研究资料
        1.1 患者资料
        1.2 排除标准
        1.3 肝移植术后早期严重肝内胆汁淤积的诊断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术前受体资料采集
        2.2 供肝指标的采集
        2.3 术中资料采集
        2.4 术后资料采集
        2.5 相关因素的选择
        2.6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一般情况
        3.2 手术方式
        3.3 术后并发症
        3.4 单因素分析
        3.5 多因素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 肝移植术后早期一过性肝内胆汁淤积的临床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患者资料
        1.2 排除标准
        1.3 肝移植术后早期一过性肝内胆汁淤积的诊断标准
        1.4 资料采集及相关因素的选择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手术方式
        2.3 术后并发症
        2.4 单因素分析
        2.5 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3.1 肝移植术后一过性肝内胆汁淤积的诊断
        3.2 肝移植术后早期一过性肝内胆汁淤积的发生机制
    4 结论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发表论文一览表
致谢
附件

(9)联合检测血清总胆红素与胆汁性状在鉴别肝移植术后早期高胆红素血症中的应用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二、方法
结 果
    一、肝移植术后发生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分布
    二、不同病因的高胆红素血症患者的血清总胆红素及胆汁引流性状特点
        1.缺血再灌注损伤组:
        2.术前高胆红素组:
        3.急性排斥反应组:
        4.胆道并发症组:
        5.药物性肝脏损害组:
        6.肝动脉血栓组:
        7.原发性移植肝无功能组:
讨 论
    一、缺血再灌注损伤组
    二、术前高胆红素血症组
    三、急性排斥反应组
    四、胆道并发症组
    五、药物性肝脏损害组
    六、肝动脉血栓组
    七、原发性移植肝无功能组

(10)肝移植术后早期高胆红素血症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供体资料
    1.3 方法
        1.3.1 手术方法
        1.3.2 术后处理
        1.3.3 高胆红素血症诊断标准
        1.3.4 病理检查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发生高胆红素血症情况
    2.2 术后发生高胆红素血症病因
    2.3 肝移植受者术后血清总胆红素变化
3 讨论

四、肝移植术后早期高胆红素血症分型及临床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初步探索边缘供肝在原位全肝移植中的疗效[D]. 邱英桓.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2]肝衰竭患者血浆置换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和凝血酶原活动度变化规律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D]. 罗凌.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3]纳米刀消融联合胆道复合支架治疗不可切除肝门部胆管癌[D]. 郭凯. 郑州大学, 2020(02)
  • [4]加味茵陈四逆汤对胆道闭锁模型小鼠TGF-β1/smad及MMP9/TIMPs的机制研究[D]. 陈亚宾.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5]原位肝移植术后早期肾功能损伤影响因素分析[D]. 李伟. 昆明医科大学, 2019(06)
  • [6]自体肝移植的临床和相关实验研究[D]. 邰沁文. 新疆医科大学, 2013(02)
  • [7]肝移植术后早期肝内胆汁淤积的临床分析[D]. 张胜. 南方医科大学, 2012(04)
  • [8]肝移植术后中远期黄疸的原因分析与治疗[J]. 陈虹,王旭,张庆,范铁艳,牛玉坚,沈中阳.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2012(02)
  • [9]联合检测血清总胆红素与胆汁性状在鉴别肝移植术后早期高胆红素血症中的应用初探[J]. 王营,曲明,史彦芬,刘延军,张成钧. 器官移植, 2011(02)
  • [10]肝移植术后早期高胆红素血症原因分析[J]. 房炯泽,陆才德,吴胜东,黄静,卢长江. 现代实用医学, 2009(01)

标签:;  ;  ;  ;  ;  

肝移植术后早期高胆红素血症的分类及临床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