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批准(认定)新品种(1)

2001年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批准(认定)新品种(1)

一、2001年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认)定新品种(一)(论文文献综述)

吉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1](2021)在《吉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吉林省农作物种子条例》等3部地方性法规的决定》文中研究表明(2021年5月27日吉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省人大常委会公告第62号《吉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吉林省农作物种子条例>等3部地方性法规的决定》已由吉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于2021年5月27日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马琨[2](2019)在《吉林省玉米种业竞争力评价及提升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更是粮食消费大国,种业安全关系国计民生,事关国家农业长期稳定发展和粮食安全。作为传统农业大国,我国已有上千年农耕历史,但放眼全球,种业发展仍相对滞后。近年来,随着科技进步、生活水平提高,如何保障口粮绝对安全、谷物基本自给,如何满足膳食结构调整升级需求,如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聚焦热点。玉米作为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是重要的粮食、饲料和工业原料来源,其潜在的巨大经济价值及战略作用在我国拥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玉米种业安全早已成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基础和最重要环节。吉林省作为我国玉米主产区,在平衡全国粮食市场中始终发挥着“稳压器”功能,玉米种业发展问题至关重要。伴随我国种业市场的逐步开放,跨国种子企业凭借雄厚的资本积累、先进的技术装备、优质的产品服务,给吉林省乃至全国玉米种业造成巨大冲击。虽然吉林省近年来玉米产量一直保持较高态势,但产品质量及生产效率却远不及欧美农业发达国家,玉米种业缺乏竞争力是重要原因。因此,在农业转型升级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如何提升吉林省玉米种业竞争力,探寻科学合理的发展路径,对推进吉林省玉米种业持续健康发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本文以竞争力评价等相关理论为基础,以实证研究为核心,深入剖析吉林省玉米种业的现状及现存问题,系统评价吉林省主栽玉米品种的生产效率和种子企业竞争力,科学研判市场需求变化和玉米品种有效供给能力,在借鉴国际经验基础上提出玉米种业竞争力提升的具体路径,主要研究工作和结论如下:一是系统分析国际玉米种业发展概况及经验借鉴。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实地调研,从玉米种业发展历程、发展现状、政策法规和生产现状四个方面,系统分析美国玉米种业发展概况,同时借鉴德国和法国玉米商业化育种模式,在差距分析基础上,提出吉林省玉米种业发展的经验借鉴。二是测度吉林省主栽玉米品种生产效率。构建了玉米品种生产效率投入-产出指标体系,并通过实地调研取得原始数据,利用SPSS22.0软件对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包括描述性统计、均值比较、方差计算、平均数比较、相关分析等,证明调查问卷可信。应用DEA-SBM模型,采用DPSV16.05软件对选取的21个玉米品种生产效率进行测度,并对结果中非有效决策单元进行冗余分析,提出改进建议。三是评价吉林省主要玉米品种所属种子企业的竞争力。构建了玉米种子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上市公司年报及企业调研获取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BP神经网络模型方法,利用SPSS22.0软件,对获取的21家种子企业数据进行处理,得到5个主成分。基于BP神经网络原理,构建一个三层的种子企业BP神经网络结构,将5个主成分作为BP神经网络的输入,运用Matlab2015b软件对构建的三层BP神经网络进行误差训练,得出吉林省21家种子企业相对竞争力指数,系统分析了竞争力差异成因。四是深入探究基于市场需求变化的吉林省玉米品种有效供给能力。基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从专用型玉米需求、高品质玉米品种需求,以及节本增效、规模化经营等方面对吉林省玉米生产趋势进行研判,分析当前吉林省玉米品种有效供给能力,深入挖掘吉林省玉米种子企业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的根源,提出提高有效供给的对策建议。五是基于国情省情,提出了基于商业化育种模式的玉米种业提升路径。商业化育种模式共分四个部分:一是构建全产业链分工机制。即以政府、企业、科研院所为三个维度,从品种的选育与改良、审定与监管、推广与应用三个阶段,针对各主体承担的具体任务,做好信息整合及育种有机衔接;二是构建信息平台。该信息平台涵盖政府管理保障平台、信息与资源管理平台和服务保障平台,以确保资源共享、分工协作;三是构建资源共享机制。包含决策机制、投入机制及运行机制,明确风险承担与利益分配、知识产权归属等问题,拟有效增强抗风险能力并保障各主体合作关系的持续稳固;四是构建商业化育种的战略联盟合作模式。提出以种子企业研发为主体,配套政府专项资金、政策及法律法规支持,通过自有及购买的种质资源库、自建及租借的试验基础设施库、聘用及兼职方式形成科技人员库及积累和转移形成技术信息库等方式,借助现代生物技术不断革新构建新品种商业化育种模式。最后提出吉林省玉米种业应坚持突出中校企业育种的主体地位、成立行业发展协会以及推进企业并购重组的发展路径。

马晨曦[3](2019)在《吉林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问题研究》文中指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人类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农业的发展。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复杂形势下,做好“三农”工作具有特殊的重要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科技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大助力。如何丰富农业科技成果;如何提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增加农业发展的科技贡献率,是当今发展现代农业不可绕过的重要课题。吉林省是我国农业大省,吉林市农业产业资源丰富,种类全面,在吉林省农业产业范围内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以吉林市为研究对象,在深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内涵、阐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的基础上,对吉林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问题进行归纳研究,并根据分析结果给出政策启示和建议。基本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第一部分,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明确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对国内外文献进行了梳理和评述,深化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内涵的认识,确定课题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和特性,为接下来的研究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第二部分,吉林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在数据的搜集和整理基础上,从吉林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环境和吉林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基本情况两个方面考察了吉林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第三部分,问题及原因。这部分考察了吉林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与不足:农业科技成果的研发与市场需求脱节;项目层次较为单一;农业企业的成果研发和转化能力不足;推广队伍素质不高;缺乏专业服务中介;市场交易量较低不活跃;农业科技成果研发的资金保障不到位。并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为下文吉林省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研究提供现实依据和解决思路。第四部分,案例分析与经验借鉴。实践与经验介绍分为国内和国外两部分,国内包括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四川省农科院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实践与经验介绍,国外包括欧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实践与经验介绍。第五部分,对策与结论。这部分结合吉林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发展现状、问题及案例分析与经验借鉴,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完善农业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将农业科技研发单位与市场对接;注重培养农业企业农业科研力量;注重人才培养强化农业技术推广;推进农业科技服务中介机构建设;创新促进农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充实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来源。

方艺润,韩建国,韩晓东,尚玉儒,郭玉炜[4](2018)在《粮饲通用型玉米新品种方玉1号选育》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选育适合东华北地区中熟玉米区种植,高产、优质粮饲通用型玉米新品种,较当地主栽品种增产5%以上。东华北中熟玉米种植区也是我国农牧交错区,对饲料饲草需求量极大,选育中熟春播粮饲通用型品种对当地农牧业发展意义重大。

石晓华[5](2017)在《遗传构成对中国水稻品种改良和生产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的逐步增加和耕地面积的急剧减少,粮食生产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优良品种的选育与推广对于产量的有效提高起到了关键作用。中国育种工作者为生产上提供了多批优良新品种,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多次品种更换。外来种质资源的利用对中国新品种改良起到了重要作用,充实了作物品种的遗传基础,增加了品种的遗传构成的复杂性。本文以水稻为例,采用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研究理念,采用遗传学、农学、农业经济学与管理学交叉学科的研究方法,通过研究中国水稻主栽品种的遗传构成的变化,分析不同来源的种质资源对水稻品种改良和生产的影响,为政府制定有效引进、管理和利用外来种质资源,提高农作物单产和稳产的政策建议提供科学依据。为达到上述目标,本研究共采用了五套数据。一是收集了黑龙江、吉林、辽宁、安徽、江苏、浙江、湖北、湖南、江西、广东、广西、福建、四川、重庆、贵州和云南共16个水稻主产省1982-2011年的所有至少一年在一个省份种植面积超过6666.7公顷的水稻品种信息及其种植面积;二是所有上述水稻品种详细的系谱信息,每一个品种追述至最老的亲本或来自国外的亲本为止;三是每一个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审定年份、育成单位等信息;四是水稻生产的投入和产出数据;五是水稻产量、干旱和洪涝灾害数据。本研究首先梳理了中国水稻品种改良历程,总结了品种改良成果,通过构建种质资源遗传贡献指数和遗传贡献率,分析中国水稻品种的遗传构成及其变化;实证分析外来种质资源对中国水稻品种改良的影响,同时结合种子产业改革等制度变量,研究不同来源的种质资源对中国水稻生产的影响;并进一步通过构建不同的遗传多样性指标,研究其对中国水稻生产及产量稳定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引进、管理和利用外来种质资源,促进中国水稻农作物单产和稳产的政策建议。本研究主要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水稻品种改良取得了巨大成就,主栽品种中新育成品种占93.5%。(2)新育成品种的产量潜力、品质等经济性状显着改善。(3)国外稻种资源引进和利用对中国水稻品种改良做出了重要贡献,对中国水稻生产的遗传贡献率为25%-40%。(4)中国育种科研人员成功利用国外资源于新品种改良。(5)种业改革激励了育种人员培育水稻新品种的积极性,增加了田间水稻的遗传多样性。然而,却导致水稻品种市场的多乱杂,未能明显提高水稻的产量。(6)水稻单产与水稻遗传多样性呈倒U型关系,产量变异与水稻遗传多样性呈负相关。在理论上,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关于遗传多样性与产量有正相关和负相关的争论。遗传多样性越大稳定性越高,品种的高度一致性会增加遗传基础脆弱性。根据上述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几点主要政策建议:(1)制定详细的国外资源引进与利用策略与政策,促进研究单位与企业对国外资源的研究与利用。(2)规范和加强作物遗传资源的研究和应用,为企业新品种选育提供优质服务。(3)改变现行高等学校和农科院系统为主体的育种体制,政府部门退出商业化育种,扭转水稻品种市场多乱杂的局面。(4)实行品种与种子质量的企业负责制,使缺乏育种能力的企业退出品种选育。

孙计平,吴照辉,李雪君,孙焕,丁燕芳,平文丽,李彦平[6](2016)在《21世纪中国烤烟种植区域及主栽品种变化分析》文中指出以2001—2014年主要烤烟种植区域及主栽品种为材料,分析了2001年以来烤烟种植区域和主栽品种变化,并结合文献资料重点分析烤烟主栽品种的演变。分析表明,烤烟种植区域主要集中在西南烟区;主栽品种单一、种植年限过长,且遗传背景狭窄,急需培育能彰显地方特色的烤烟新品种。

刘崇怀,姜建福,樊秀彩,张颖[7](2014)在《中国野生葡萄资源在生产和育种中利用的概况》文中研究表明中国自古就有采食葡萄野果的习惯。自从2000多年前葡萄的栽培种——欧亚种传入我国,国内原产野生葡萄逐渐失去重视,但其栽培利用在一些地方一直延续至今。刺葡萄是中国野生葡萄中果粒最大的一个种,因其耐湿热和抗病性强,在江西、福建、湖南、贵州等地区一直作为鲜食葡萄栽培利用至今。长期以来,毛葡萄在广西、湖北、陕西、西藏等地被用作生产独具地方特点的野葡萄酒。山葡萄在东北被用作酿酒原料的历史有90年以上。一些野生葡萄被用作抗性砧木育种的亲本材料。新中国成立以来,野生葡萄的栽培利用和遗传改良不断得到重视,实现了山葡萄的人工栽培,选育了大量优良单株,培育了一系列葡萄新品种,在我国葡萄产业发展中发挥了或正在发挥作用。本文对中国野生葡萄资源在遗传改良和栽培利用中的成就进行了总结,旨在引起葡萄育种工作者对中国原产野生葡萄的重视,加强中国野生葡萄在葡萄遗传改良中的利用。

杨成民,魏建和,隋春,卢善发,赵立子,褚庆龙[8](2013)在《我国中药材新品种选育进展与建议》文中指出本文总结近十年来中药材新品种选育和推广、新品种认证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新成绩,在此基础上提出亟待加强的几方面工作:加快完成人工栽培200种中药材品种选育的全覆盖;尽快完成中药材新品种全国认证体系建立;建立全国或省级中药材新品种区试体系,探索生物技术在中药材育种领域的应用;开展品质性状遗传规律研究等。本文是近年第一次对我国中药材新品种选育现状的全面总结。

苏日娜[9](2013)在《中国燕麦产业发展研究 ——以内蒙古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农业和农村发展正处于新的历史时期,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现代农业,保护农业资源,提高农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成为新时期农业发展的基本目标。燕麦是中国优质的粮饲兼用作物,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确保粮食安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改善生态环境和促进农业增效方面具有重要价值。燕麦产业具有巨大的生产潜力与市场空间,但是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约着产业运行效率的提高,需要从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寻求解决途径。本文以中国燕麦产业为研究对象,以产业链理论、产业组织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为依据,通过对152户农民、649名消费者和典型加工企业的实地调查以及二手统计数据分析,考察消费者的消费行为、燕麦加工业的营销管理实践和农户的生产行为,剖析燕麦产业发展的关键性影响因素,提出促进中国燕麦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全文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中国燕麦产业快速发展,但产业链自身不完善。表现为燕麦种植面积和产量逐年增加,市场需求旺盛,加工企业数量和规模也在扩张。但燕麦单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基地少,优质原料供应严重不足。高新技术应用比率小,燕麦开发利用处于初级阶段,高附加值的燕麦产品品类有限。(2)消费者消费行为分析显示,燕麦市场规模及潜力较大,形成规模需求的条件尚不具备,市场有效需求不足。消费者对燕麦产品的了解程度普遍较低,对燕麦产品的保健功能、营养价值、安全属性重视程度较高。企业营销因素中品牌、价格、包装、卖场的促销活动对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影响不大,购买地点的便利性影响较强。说明燕麦产品需求处在市场导入期,属于预期型需求。(3)消费者燕麦燕麦产品购买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显示,女性消费者、受教育程度越高的消费者、已婚的消费者、对营养价值和口感关注度越高的消费者购买意愿越强。消费者对品牌关注度越高燕麦产品购买意愿越低。表明还没有行业领导品牌,品类市场仍未形成。(4)燕麦加工业发展迅速,市场进入壁垒不高。存在加工层次较低、缺乏龙头企业带动、现代营销理念淡薄、缺少协同组合等制约因素。市场占有率不高,产业集中度低,集聚效应不明显,难以实现规模经济。(5)农户燕麦生产行为分析显示,燕麦种植比较效益低,对农民增收的贡献微弱,农户种植积极性不高。生产规模越大,燕麦的商品化程度越高。目前燕麦种植商品化程度低。(6)农户燕麦种植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表明,受教育程度越高、家庭农业劳动力越多的农户燕麦种植意愿越低,显示燕麦在家庭经营中还处于副业地位。农户采用优良品种的意愿较强,但缺乏技术培训和补贴政策,实际使用率较低,说明科技支持不足。燕麦价格的上升、产量的提高以及离中心城市距离越近,农户燕麦种植意愿越强,表明市场信息不够充分,市场环境还需要优化。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促进中国燕麦产业发展的如下政策建议:(1)建设优质原料生产基地,实现燕麦生产的规模化。发展燕麦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燕麦的商品化率。(2)完善市场体系,扩大有效需求。进行整合营销传播,引导消费,提高燕麦产品营养保健功效的认知度。注重市场营销管理,创建区域品牌,运用市场细分手段,形成较为准确的市场定位,提升燕麦产品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3)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利用后发优势,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规模经济利润。强化科技创新,建立精深加工技术体系,增强产品研发能力,开拓燕麦消费市场。(4)健全燕麦种植技术支持体系,把燕麦纳入良种补贴项目,提高燕麦产量和质量,增加农户燕麦种植的收益。

李鹏玥[10](2014)在《吉林省玉米品种推广模式研究》文中认为玉米起源于墨西哥,是世界上三大粮食作物之一。近年来,玉米已发展成为世界上重要的粮(食)、饲(料)、经(济)兼用作物。中国是世界上第二大玉米生产国,玉米种植在从东北斜向西南地区的玉米带上,有春玉米、夏玉米、秋玉米和冬玉米,被称为“四季玉米之乡”。从种植面积看,玉米已超越水稻成为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其生产水平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有着巨大影响。吉林省地处松辽平原中部,素有“黑土地之乡”之称,也享有“黄金玉米带”的美誉,具有得天独厚的农业生产条件,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粮食核心产区,也是我国春玉米的主产区。吉林省玉米年产量占全省粮食作物产量的709%以上,每年全国玉米加工产业需求量的15%由吉林省供给。近些年,吉林省的玉米生产有了长足的发展,在玉米单产、产量、调出量多年位于全国前列,多年来在平衡全国粮食供求、支援灾区、出口创汇和增加国家粮食储备等方面为国家作出了突出贡献。2000年以前,中国种业基本处于非市场比模式,种子的生产、销售基本在政府的调控和指导下进行。2000年以后,国家颁布实施了《种子法》,种业公司如雨后春笋大批涌现,繁荣、促进了我国种业市场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出现了鱼龙混杂、坑农害农现象时有发生,企业多而不强,也严重影响了吉林省农业生产健康发展,特别是玉米产业的发展。寻求一个适合吉林省玉米品种推广模式,以促进支撑吉林省玉米生产显得犹为重要和突出。本文通过对吉林省玉米品种的推广模式研究发现,吉林省玉米品种推广模式主要有四种:一是政府支撑推广模式。二是科研院所支撑推广模式。三是企业自主推广模式。四是协会组织推广模式。这些推广模式还存在着政府行为的单一性和与市场经济需求脱节、推广经费不足、农业推广效率不高、科技推广普及率低、等诸多问题。本文研究分析了美国等发达国家农业推广体系和成功模式经验,针对我国农业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总结出吉林省玉米品种推广的目标模式,最后对吉林省现有的推广模式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2001年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认)定新品种(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1年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认)定新品种(一)(论文提纲范文)

(1)吉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吉林省农作物种子条例》等3部地方性法规的决定(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吉林省农作物种子条例?作出修改
二、对?吉林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作出修改
三、对?吉林省畜禽屠宰管理条例?作出修改
吉林省农作物种子条例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
    第三章品种选育、审定、登记与植物新品种保护
    第四章种子生产经营
    第五章种子监督管理
    第六章扶持措施
    第七章法律责任
    第八章附则
吉林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生产、销售与维修
    第三章质量保障
    第四章推广与培训
    第五章安全监理
    第六章社会化服务
    第七章扶持措施
    第八章法律责任
    第九章附则
吉林省畜禽屠宰管理条例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规划与设立
    第三章生产与经营
    第四章监督管理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六章附则

(2)吉林省玉米种业竞争力评价及提升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玉米的地位和战略作用
        1.1.2 玉米种业的地位和战略作用
        1.1.3 玉米在吉林省的地位和战略作用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1 种业竞争力研究现状
        1.3.2 商业化育种研究现状
        1.3.3 玉米供给侧研究现状
        1.3.4 生产效率研究现状
        1.3.5 竞争力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1.3.6 研究现状评述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框架
        1.4.1 主要内容
        1.4.2 论文框架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种子产业与种子行业
        2.1.2 国家竞争力、产业竞争力与企业竞争力
        2.1.3 玉米种业
    2.2 理论基础
        2.2.1 波特竞争理论
        2.2.2 比较优势理论
        2.2.3 制度变迁理论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5 系统科学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国内外玉米种业发展分析及经验借鉴
    3.1 国外玉米种业发展概况
        3.1.1 美国玉米种业发展概况
        3.1.2 德国玉米商业化育种模式
        3.1.3 法国玉米商业化育种模式
    3.2 国内玉米种业发展概况
        3.2.1 国内玉米种业发展历程
        3.2.2 国内玉米种业发展现状
        3.2.3 国内玉米种业政策法规
        3.2.4 国内玉米生产现状
    3.3 吉林省玉米种业发展概况
        3.3.1 吉林省玉米种业发展历程
        3.3.2 吉林省玉米种业发展现状
        3.3.3 吉林省玉米种业政策法规
        3.3.4 吉林省玉米生产现状
    3.4 吉林省玉米种业存在的差距
        3.4.1 技术差距
        3.4.2 资源差距
        3.4.3 规模差距
    3.5 商业化育种模式经验借鉴
        3.5.1 国外商业化育种模式经验总结
        3.5.2 对吉林省的启示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DEA-SBM模型的吉林省玉米品种生产效率研究
    4.1 玉米品种生产效率测度指标体系构建
        4.1.1 生产效率测度指标选取原则
        4.1.2 生产效率投入-产出指标设定
    4.2 问卷检验与描述性统计
    4.3 DEA模型与方法
        4.3.1 CCR模型
        4.3.2 BCC模型
        4.3.3 DEA-SBM模型
    4.4 效率测算及结果分析
        4.4.1 DEA-SBM模型测算
        4.4.2 非有效决策单元冗余分析
    4.5 提升吉林省玉米品种生产效率政策建议
        4.5.1 加快种业资源整合,培植省内驰名种业
        4.5.2 加大科研投入,重视育种单位研发能力建设
        4.5.3 完善良种补贴政策,增加技术采用补贴种类
        4.5.4 加强补贴调节,优化农作物种植结构
        4.5.5 创新低成本、高产出耕作模式,加快集约化进程
        4.5.6 加大玉米种植技术示范推广,鼓励农户尝试新技术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主成分分析-BP神经网络的吉林省种子企业竞争力评价
    5.1 种子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1.1 种子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5.1.2 种子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设定
    5.2 种子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数据
    5.3 主成分分析-BP神经网络模型与方法
        5.3.1 主成分分析模型与方法
        5.3.2 BP神经网络模型与方法
    5.4 竞争力评价及结果分析
        5.4.1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竞争力分析
        5.4.2 基于BP神经网络的竞争力训练
        5.4.3 种子企业竞争力指数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市场需求变化的吉林省玉米品种有效供给能力研究
    6.1 吉林省玉米生产趋势研判
        6.1.1 专用型玉米需求稳中有升
        6.1.2 高品质玉米品种需求加强
        6.1.3 种植过程注重节本增效
        6.1.4 玉米规模化种植程度提高
    6.2 新趋势下吉林省玉米品种供给能力现状
        6.2.1 专用型玉米品种缺口大
        6.2.2 优质品种仍显不足
        6.2.3 省外品种占主导地位
    6.3 供给不足的根源分析
        6.3.1 育种与推广脱节
        6.3.2 体制机制相对落后
        6.3.3 知识产权保护不力
        6.3.4 市场竞争持续加剧
        6.3.5 种业呈现局部泡沫化
    6.4 提高吉林省玉米品种供给能力的对策建议
        6.4.1 推进培植规模化种子企业
        6.4.2 强化种子企业育种主体地位
        6.4.3 提高种子企业经营能力
        6.4.4 加快优良品种选育进程
        6.4.5 建立健全配套体制机制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吉林省玉米种业竞争力提升的模式及路径
    7.1 传统育种模式及现存问题
        7.1.1 传统育种模式
        7.1.2 现存问题
    7.2 科企合作育种模式及现存问题
        7.2.1 科企合作育种模式
        7.2.2 现存问题
    7.3 基于商业化育种模式的玉米种业竞争力提升路径
        7.3.1 商业化育种模式构建
        7.3.2 吉林省玉米种业路径选择
    7.4 促进吉林省商业化育种保障措施
        7.4.1 完善配套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
        7.4.2 加大育种研发投入力度
        7.4.3 注重科研管理人才储备
        7.4.4 聚焦特色玉米品种选育和推广
        7.4.5 建立种质资源保护共享体系
        7.4.6 循序渐进构建商业化育种体系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研究局限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导师简介

(3)吉林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文献评述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2 相关理论基础
    2.3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特性
第三章 吉林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
    3.1 吉林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环境
    3.2 吉林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基本情况
第四章 吉林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4.1 吉林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
    4.2 吉林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问题的原因
第五章 国内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实践与经验介绍
    5.1 国内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实践与经验介绍
    5.2 国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实践与经验介绍
第六章 促进吉林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发展的对策
    6.1 完善农业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创新
    6.2 将农业科技研发单位与市场对接
    6.3 注重培养农业企业农业科研力量
    6.4 注重人才培养强化农业技术推广
    6.5 推进农业科技服务中介机构建设
    6.6 创新促进农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
    6.7 充实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来源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粮饲通用型玉米新品种方玉1号选育(论文提纲范文)

1 育种目标
2 育种类型
3 技术流程
4 育种方法
5 亲本选育
    5.1 母本“F411”选育
    5.2 父本“F438”选育
6 杂交种选育
    6.1 品种特征特性
    6.2 抗病性
    6.3 品质
    6.4 丰产性
    6.5 高产示范
7 结论

(5)遗传构成对中国水稻品种改良和生产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 论文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文献的基本分布特点
        2.1.1 遗传构成和遗传多样性研究的时间变化趋势
        2.1.2 主要发文期刊
        2.1.3 主要研究人员和机构
        2.1.4 遗传构成和遗传多样性研究的目标研究区域
    2.2 作物遗传构成及其经济研究
        2.2.1 遗传构成的一般概念
        2.2.2 关于作物遗传构成的经济研究
    2.3 遗传多样性及其经济影响研究
        2.3.1 经济研究中常用的遗传多样性概念及其衡量指标
        2.3.2 遗传多样性对作物生产影响的经济研究
    2.4 与品种改良和种业有关的制度建设
        2.4.1 中国种子产业的发展和改革
        2.4.2 中国水稻品种改良的制度建设
第3章 研究方法与研究数据
    3.1 研究思路
    3.2 遗传构成与遗传多样性概念的界定与测定方法
        3.2.1 遗传构成概念的界定
        3.2.2 种质资源的遗传贡献
        3.2.3 国外资源遗传贡献的测定方法
        3.2.4 遗传多样性的测定
    3.3 研究理论框架与模型
        3.3.1 研究的理论框架
        3.3.2 不同来源的种质资源对品种改良的贡献模型
        3.3.3 种子产业改革和外国种质资源对中国水稻生产的影响模型
        3.3.4 遗传多样性对中国水稻产量及其稳定性的影响
    3.4 研究数据
第4章 中国水稻的品种改良与推广应用
    4.1 中国水稻优良品种的改良
    4.2 中国水稻品种的选育与推广
        4.2.1 中国水稻品种的选育
        4.2.2 中国水稻品种的推广
    4.3 中国水稻主栽品种的农艺性状变化
        4.3.1 中国水稻主栽品种的经济性状变化
        4.3.2 中国水稻主栽品种的抗病抗虫性状变化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水稻生产的遗传构成
    5.1 外来种质资源的引进和利用
        5.1.1 外来水稻品种的引进
        5.1.2 外来种质资源的应用推广
    5.2 中国水稻品种的遗传构成变化
        5.2.1 中国水稻品种的遗传构成变化
        5.2.2 外来种质资源对中国水稻生产的遗传贡献率
    5.3 外来种质资源对中国水稻生产遗传贡献的区域差异
        5.3.1 国际水稻研究所种质资源遗传贡献的区域变化
        5.3.2 日本种质资源遗传贡献的区域变化
        5.3.3 其他国家种质资源遗传贡献的区域变化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外来种质资源对中国水稻品种改良的影响
    6.1 种质资源与品种性状的关系
    6.2 研究模型与估计方法
    6.3 模型估计结果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外来种质资源对中国水稻单产的影响
    7.1 中国水稻单产变化
    7.2 研究模型和估计方法
    7.3 模型估计结果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遗传多样性对中国水稻生产的影响
    8.1 中国水稻生产与遗传多样性
        8.1.1 中国水稻的遗传多样性
        8.1.2 遗传多样性与水稻产量的关系
    8.2 研究模型与估计方法
    8.3 模型估计结果
    8.4 本章小结
第9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9.1 主要研究结论
    9.2 政策建议
    9.3 创新点
    9.4 研究不足与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作者简介

(7)中国野生葡萄资源在生产和育种中利用的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直接利用
    1.1 鲜食
    1.2 酿酒
        1.2.1 山葡萄(V.amurensis)
        1.2.2 毛葡萄(V.quinquangularis)
        1.2.3 刺葡萄(V.davidii)
    1.3 砧木
    1.4 其他
2 品种选育利用
    2.1 系统选育
        2.1.1 山葡萄
        2.1.2 刺葡萄
        2.1.3 毛葡萄
    2.2 杂交育种
        2.2.1 山葡萄
        2.2.2 毛葡萄
        2.2.3 蘡薁(V.adstricta)
        2.2.4 华东葡萄(V.pseudoreticulata)
        2.2.5 葛藟(V.flexuosa)
3 展望

(8)我国中药材新品种选育进展与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药材新品种育种现状
2 中药材新品种认证体系现状
3 生物技术辅助中药材品种选育研究尚待探索
4 中药材新品种选育建议

(9)中国燕麦产业发展研究 ——以内蒙古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外研究动态
        1.2.2 国内的研究动态
        1.2.3 国内外研究动态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1.4.1 研究方法
        1.4.2 数据来源
    1.5 创新点与不足
2 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燕麦
        2.1.2 燕麦产品
        2.1.3 燕麦产业
    2.2 理论综述
        2.2.1 产业链理论
        2.2.2 产业组织理论
        2.2.3 竞争优势理论
    2.3 相关研究述评
        2.3.1 关于农业产业链的研究
        2.3.2 关于农业产业组织的研究
        2.3.3 关于农业竞争力的研究
    2.4 本章小结
3 中国燕麦产业发展现状
    3.1 燕麦产业内涵及产品特征
        3.1.1 燕麦概况
        3.1.2 燕麦产业内涵
        3.1.3 燕麦产品特征
    3.2 世界燕麦产业发展现状
        3.2.1 世界燕麦的区域分布
        3.2.2 世界燕麦的生产
        3.2.3 世界燕麦消费与贸易
    3.3 中国燕麦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3.3.1 中国燕麦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3.3.2 中国燕麦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4 本章小结
4 内蒙古燕麦产业发展概况
    4.1 内蒙古燕麦产业发展优势
        4.1.1 独特资源优势
        4.1.2 绿色食品优势
        4.1.3 历史文化优势
        4.1.4 广阔市场优势
    4.2 内蒙古燕麦生产现状
        4.2.1 内蒙古燕麦生产发展历程
        4.2.2 内蒙古燕麦优势产区
        4.2.3 内蒙古燕麦种植面积、单产及产量
    4.3 内蒙古燕麦科研概况
        4.3.1 内蒙古燕麦研究现状
        4.3.2 内蒙古燕麦育种成就
    4.4 内蒙古燕麦加工与利用现状
    4.5 本章小结
5 消费者燕麦产品消费行为分析
    5.1 研究基础
        5.1.1 消费者行为及其影响因素
        5.1.2 燕麦产品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
    5.2 燕麦产品市场分析
        5.2.1 燕麦市场规模及潜力
        5.2.2 燕麦市场存在的问题
    5.3 消费者调查与数据
        5.3.1 消费者的主要调查内容
        5.3.2 消费者消费意愿的统计分析
    5.4 消费者调查结果的计量分析
        5.4.1 模型构建
        5.4.2 变量选取及解释
        5.4.3 模型回归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燕麦加工业营销管理分析
    6.1 研究的理论基础
    6.2 燕麦加工业现状及问题分析
        6.2.1 燕麦加工产品种类及市场概况
        6.2.2 燕麦加工企业现状
        6.2.3 燕麦加工业存在的问题
        6.2.4 燕麦加工业 SWOT 分析
    6.3 燕麦加工业营销管理案例分析
        6.3.1 “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
        6.3.2 构建品质为主线的产品策略
        6.3.3 实施绿色健康的品牌发展战略
        6.3.4 注重销售渠道的建设与管理
        6.3.5 积极与科研机构合作,强化科技创新
        6.3.6 燕麦加工业营销策略选择
    6.5 本章小结
7 农户燕麦生产行为分析
    7.1 研究背景
    7.2 数据来源及样本特征描述
        7.2.1 数据来源
        7.2.2 样本特征描述
    7.3 调查结果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7.3.1 燕麦的种植面积
        7.3.2 种植燕麦的目的
        7.3.3 种植燕麦的收益
        7.3.4 燕麦的品种及来源
        7.3.5 燕麦的销售及渠道选择
        7.3.6 良种补贴和技术培训
        7.3.7 获取市场信息的情况
    7.4 农户燕麦种植意愿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7.4.1 模型构建
        7.4.2 变量的选取及解释
        7.4.3 模型估计结果分析
    7.5 本章小结
8 中国燕麦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8.1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健全燕麦种植技术支持体系
    8.2 发展优质原料生产基地,规划订单农业
    8.3 深化燕麦产业技术体系,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8.4 构建区域品牌,增进燕麦产品市场竞争力
    8.5 利用后发优势强化科技创新,建立精深加工技术体系
    8.6 扶持龙头企业发展,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规模经济利润
    8.7 完善市场体系,扩大有效需求
    8.8 本章小结
研究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燕麦产品消费者行为调查问卷
    附录2:内蒙古塞宝燕麦食品有限公司访谈提纲
    附录3:农户燕麦生产行为调查问卷
作者简介

(10)吉林省玉米品种推广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主要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理论
    2.1 农业推广的概述
    2.2 农业推广原则
    2.3 农业推广方式
    2.4 农业推广技术服务
第三章 吉林省现阶段玉米品种推广模式及存在问题
    3.1 吉林省玉米品种推广的作用与意义
    3.2 吉林省玉米品种推广运行机制
    3.3 当前吉林省玉米品种推广模式及主要特征
    3.4 玉米品种推广模式个例分析与评价
    3.5 推广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国外成功推广模式的经验及启示
    4.1 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推广先进模式
    4.2 经验与启示
第五章 吉林省玉米品种推广模式的对策建议
    5.1 吉林省玉米品种推广的目标模式与思考
    5.2 吉林省玉米品种推广模式的创建原则
    5.3 创新形式,培育多元玉米品种推广模式
    5.4 相关对策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2001年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认)定新品种(一)(论文参考文献)

  • [1]吉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吉林省农作物种子条例》等3部地方性法规的决定[J]. 吉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吉林省人民政府公报, 2021(15)
  • [2]吉林省玉米种业竞争力评价及提升路径研究[D]. 马琨. 吉林大学, 2019(08)
  • [3]吉林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问题研究[D]. 马晨曦. 吉林农业大学, 2019(03)
  • [4]粮饲通用型玉米新品种方玉1号选育[J]. 方艺润,韩建国,韩晓东,尚玉儒,郭玉炜.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8(08)
  • [5]遗传构成对中国水稻品种改良和生产的影响研究[D]. 石晓华. 北京理工大学, 2017
  • [6]21世纪中国烤烟种植区域及主栽品种变化分析[J]. 孙计平,吴照辉,李雪君,孙焕,丁燕芳,平文丽,李彦平. 中国烟草科学, 2016(03)
  • [7]中国野生葡萄资源在生产和育种中利用的概况[J]. 刘崇怀,姜建福,樊秀彩,张颖.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4(04)
  • [8]我国中药材新品种选育进展与建议[J]. 杨成民,魏建和,隋春,卢善发,赵立子,褚庆龙. 中国现代中药, 2013(09)
  • [9]中国燕麦产业发展研究 ——以内蒙古为例[D]. 苏日娜.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3(10)
  • [10]吉林省玉米品种推广模式研究[D]. 李鹏玥. 延边大学, 2014(02)

标签:;  ;  ;  ;  ;  

2001年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批准(认定)新品种(1)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