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后羲配合手法治疗冈上肌腱钙化52例

针刺后羲配合手法治疗冈上肌腱钙化52例

一、针刺后溪加手法治疗冈上肌腱钙化症52例(论文文献综述)

陈月英[1](2020)在《基于《内经》员利针关刺法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主要采取随机对照试验,通过比较治疗前后的VAS量表和Constant-Murley评分表的分值,对比员利针治疗肩周炎与常规电针治疗肩周炎的疗效差异,探讨员利针治疗肩周炎的应用。分析员利针治疗肩周炎的疗效,为临床治疗肩周炎提供一种更为快速有效的方法。方法:本研究选取在佛山市中医院针灸科门诊就诊的肩周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择其中符合标准的72例患者,根据就诊顺序采用区组随机分组法分配至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治疗组在经络查体取穴后采用员利针进行针刺,对照组则采取常规电针治疗,两组均隔日治疗1次,1周3次为1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采用VAS、Constant-Murley评分表作为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治疗前、1疗程后和2疗程后的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研究过程中,员利针组脱落3例,电针组脱落4例,最终纳入统计分析的实际例数为员利针组33例,电针组32例。两组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疗程后两组VAS评分分值均较治疗前下降,Constant-Murley评分均较前升高(P<0.05);治疗2疗程后两组VAS评分分值均较1疗程时下降,Constant-Murley评分亦均较前升高(P<0.05);员利针组在1疗程后、2疗程后的VAS均明显低于同阶段的电针组,Constant-Murley 评分亦高于同阶段的对照组(P<0.05);完成 2 个疗程后,员利针组病情痊愈18例,显效的13例,有效的2例,无效的0例,总有效率为100%;常规电针组痊愈11例,显效11例,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75%。数据经秩和检验分析,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结果证明两种治疗方法都能减轻肩周炎患者疼痛、改善肩关节功能;员利针疗法在减轻疼痛、改善肩关节功能方面均明显优于常规电针治疗,并且能够有效缩短疗程;员利针治疗肩周炎的最终疗效优于常规电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李莹莹[2](2019)在《滞动针疗法配合水针治疗风寒湿型肩周炎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项目旨在探讨滞动针配合水针治疗风寒湿型肩周炎的临床研究。观察滞动针配合水针治疗风寒湿型肩周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探索一种治疗肩周炎的有效方法。方法:本临床研究采用完全随机法进行,将临床研究中的60例患者按1:1随机分组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技术,比较两组治疗肩周炎的效果。监测试验期间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并及时处理并随时记录。试验结束后,评估疗效并随访30天。结果:1.症状、体征比疾病总疗效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0.00%和76.67%。2.两组的主要症状与体征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及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安全性评价: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治疗前后生命体征无异常,血,尿,肝,肾功能无异常,无不良事件发生。4.复发率比较:治疗组30例(复发3例),复发率10.00,对照组30例(复发9例),复发率为30.00(P<0.05)。结论:1.滞动针疗法配合水针可明显改善风寒湿型肩周炎患者的中医证候、主要症状、体征和肩关节活动度。2.滞动针疗法配合水针治疗风寒湿型肩周炎,安全可靠,无不良反应。3.滞动针疗法配合水针治疗风寒湿型肩周炎复发率低,适合临床广泛应用与推广。

于乐乐[3](2018)在《肩三针配合按时取穴治疗寒湿痹阻型肩周炎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通过针刺肩三针结合两种不同按时取穴方法治疗寒湿痹阻型肩周炎,观察其疗效,进一步探讨新的按时取穴方法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7年5月期间,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广东省中医院门诊就诊接受治疗符合入组条件的病人60例,采取随机数字法按1:1比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取肩三针配合刺卫取穴针刺治疗,对照组采取肩三针配合纳支法治疗。两组均一周治疗2次,每次治疗间隔2-3日,4周为一疗程。临床观察2个疗程后,采取陆氏肩关节周围炎疗效评定量表评估疗效,观察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肩关节活动功能及疼痛程度评分变化,采取SPSS 2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性别、年龄、病程、发病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日常生活能力、肩关节活动功能、疼痛程度评分组间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2个疗程后,两组治疗前后比较,日常生活能力、肩关节活动功能和疼痛评分均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明肩三针配合刺卫法及肩三针配合纳支法疗效确切,最终统计两组有效率100%。组间比较,治疗组改善患肩疼痛评分差值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而在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及改善肩关节活动方面两组无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改善关节疼痛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1.肩三针配合刺卫取穴及纳支取穴治疗寒湿痹阻型肩周炎均有良好效果。2.刺卫取穴在减轻肩关节疼痛方面优于纳支法,在改善肩关节活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两种方法效果无明显差异。3.刺卫取穴可以作为新的按时取穴方法,值得临床进一步验证。

张晓勇[4](2018)在《董氏奇穴联合常规针刺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观察董氏奇穴联合常规针刺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研究董氏奇穴联合常规针刺治疗肩周炎与单用常规针刺治疗肩周炎的疗效差异,以探究治疗肩周炎更有效的方案,并进一步加深对董氏奇穴的认识。研究方法将60例符合标准的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对照2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董氏奇穴联合常规针刺治疗,对照组单用常规针刺治疗。2组患者均被连续治疗2周,于治疗前、治疗1周后、治疗2周比较2组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Co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以评估2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后肩关节疼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肩关节活动度这三个方面的变化程度,并最终进行疗效评估。研究结果2周的治疗结束后,董氏奇穴联合常规针刺与单用常规针刺均可有效缓解患者的肩部疼痛,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患者肩关节活动度,疗效明确(均P<0.01)。1周的治疗结束后,治疗组VAS评分得分为(3.537±1.022),对照组得分为(4.267±1.324),2组组间比较,有显着性差异(t=-2.390,P=0.020<0.05);2周的治疗结束后,治疗组VAS评分得分为(1.173±1.334),对照组得分为(2.533±1.833),2组组间比较,有显着性差异(t=-3.285,P=0.002<0.05)。1周的治疗结束后,治疗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得分为(15.300±2.423),对照组得分为(14.767士2.674),2组组间比较,无显着性差异(t=0.809,P=0.422>0.05);2周的治疗结束后,治疗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得分为(19.133±1.961),对照组得分为(16.933±2.363),2组组间比较,有显着性差异(t=3.925,P<0.01)。1周的治疗结束后,治疗组关节活动度评分得分为(30.833±3.659),对照组得分为(28.100±3.827),2组组间比较,有显着性差异(t=2.828,P=0.006<0.05);2周的治疗结束后,治疗组关节活动度评分得分为(36.333 ±4.459),对照组得分为(31.533 ±4.776),2组组间比较,有显着性差异(t=4.024,P<0.01)。2组治疗结束后,进行疗效评估。治疗组痊愈9人(30.00%),好转18人(60.00%),未愈3人(10.00%),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痊愈3人(10.00%),好转20人(66.67%),未愈7人(23.33%),总有效率为76.67%。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董氏奇穴联合常规针刺与单用常规针刺治疗肩周炎均有效,但董氏奇穴联合常规针刺治疗在改善肩周炎患者的疼痛程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肩关节活动度方面优于单纯常规针刺治疗,临床疗效更显着,值得推广。

张敏燕[5](2017)在《透刺结合放血疗法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课题旨在探讨透刺结合放血疗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疗效。通过对透刺配合放血疗法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研究,客观、科学地探究透刺配合放血疗法的临床有效性,进一步推广针灸疗法,为今后选择治疗肩关节周围炎更有效的途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单盲的研究方法,将来自于湖北省中医院光谷院区符合本试验要求的70例患者,随机分为透刺放血组和常规针刺组,每组35例。透刺放血组最终完成34例,脱落1例,采用透刺结合放血疗法治疗肩周炎,透刺取穴为肩髃透肩前、肩髎透臂臑、肩贞透臑俞、外关透内关(以上均为患侧),条口透承山(健侧),针灸治疗每天1次,每周连续5次,5次为1疗程,两个疗程间间隔2天;针刺后对阿是穴进行放血疗法,每周2次,分别为第1次和第4次针灸治疗后进行放血疗法,共治疗4个疗程。常规针刺组最终完成33例,脱落2例,采用常规针刺疗法(参考王启才版《针灸治疗学》中肩周炎的治疗方法)治疗肩周炎,针刺取穴为肩髃、肩前、肩贞、阳陵泉、中平穴、阿是穴,每天1次,每周连续5次,5次为1疗程,两个疗程间休息2天,共治疗4个疗程。分别评估两组治疗前、治疗2个疗程后、治疗4个疗程后McGill疼痛问卷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ADL评分及进行疗效评定,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在缓解肩周炎疼痛方面:两组McGill疼痛评分比较,组内比较,治疗2个疗程和4个疗程后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均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在改善肩周炎疼痛症状方面均有效。组间比较,治疗2个疗程后,两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因此,不能说明透刺放血组改善肩周炎疼痛症状疗效优于常规针刺组;治疗4个疗程后,两组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透刺放血组改善肩周炎疼痛症状优于常规针刺组。2.在改善肩周炎肩关节功能活动方面:两组Constant-murley评分比较,组内比较,治疗2个疗程后、4个疗程后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均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在改善肩周炎功能活动方面均有效;组间比较,两组在治疗2个疗程及4个疗程后分别进行比较,均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透刺放血组在改善肩周炎功能活动方面优于常规针刺组。3.在改善日常生活能力方面:两组ADL评分比较,组内比较,在治疗2个疗程、4个疗程后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均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在改善肩周炎功能活动方面均有效;组间比较,两组在治疗2个疗程及4个疗程后分别进行比较,均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透刺放血组在改善日常生活能力方面优于常规针刺组。4.疗效评定:透刺组34例,痊愈13例,显效16例,有效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均为97.06%;常规针刺组33例,痊愈6例,显效11例,有效1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均为90.9%,两组疗效比较,经秩和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透刺结合放血疗法治疗肩周炎疗效优于常规针刺。结论:1.两种治疗方法在改善肩周炎疼痛、功能活动及日常生活能力方面均有效;透刺结合放血疗法在改善肩周炎疼痛、功能活动及日常生活能力方面有明显优势。2.短期内治疗肩周炎在改善疼痛方面,透刺结合放血疗法无明显优势,但改善功能活动、日常生活能力有明显优势。3.本课题研究表明,透刺结合放血疗法治疗肩周炎疗效确切,具有极大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临床推广。

周东侠[6](2016)在《龙虎交战针法联合小针刀治疗肩周炎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龙虎交战针法联合小针刀对肩周炎的疗效观察。方法:将168例肩周炎病人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84例,其中治疗组采用龙虎交战针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平补平泻疗法治疗,两组均联合小针刀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治疗后VAS评分、肩关节活动度及日常生活能力均非常显着优于治疗组(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显效率、VAS评分、肩关节活动度及日常生活能力均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针刺疗法联合小针刀对肩周炎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应用龙虎交战针法联合小针刀疗法对本病的治疗效果更佳。

栾莎[7](2016)在《子午流注纳子法针刺治疗手太阳经型肩周炎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子午流注纳子法针刺手太阳经型肩周炎的临床疗效,与常规针刺对照,探讨其优越性。方法将70例合格受试者严格按照随机方法随机分成试验组(子午流注纳子法针刺组)和对照组(常规针刺组),每组各35例。试验组与对照组使用相同腧穴,试验组采用子午流注纳子法按时循经取穴治疗,于昆明当地时间未时进行针刺,对照组于昆明当地时间未时之外的时间进行针刺。针刺5次为1个疗程,观察2个疗程。分别比较1疗程结束时、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包括疼痛程度、关节活动度(ROM)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在内的肩关节功能变化,以肩关节功能评价量表作为疗效观察指标,对治疗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及疗效评定。结果(1)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以及发病部位方面的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肩关节功能评价量表中疼痛、ROM、肌力、ADL、局部形态各项评分及总积方面的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者共70例,其中左肩关节发病者20例,右肩关节发病者45例,双肩关节发病者5例。将双肩拆分为左肩、右肩分别记入左、右肩进行统计、比较,共计发病肢体总数75例,包含左肩关节25例,右肩关节50例。治疗1疗程结束时,试验组治愈7例,显效6例,有效23例,无效2例,显愈率34.21%,总有效率94.74%;对照组治愈3例,显效2例,有效28例,无效4例,显愈率13.51%,总有效率89.19%。治疗结束后,试验组治愈19例,显效14例,有效4例,无效1例,显愈率86.84%,总有效率97.37%;对照组治愈13例,显效10例,有效11例,无效3例,显愈率62.16%,总有效率91.89%。两组治疗1疗程结束时、治疗1疗程后,总体疗效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愈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治疗1疗程结束时及治疗结束后,疼痛、ROM、肌力、ADL各项评分及肩关节功能评价量表总积分和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4)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1疗程结束时,肩关节功能评价量表总积分、疼痛评分、ROM评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肌力、ADL、局部形态评分比较,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肩关节功能评价量表总积分、疼痛评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OM、肌力、ADL、局部形态评分比较,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观察疗程内,两组治愈所需针刺频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子午流注纳子法针刺、常规针刺治疗手太阳经型肩周炎均有疗效。(2)试验组所选用的子午流注纳子法针刺治疗手太阳经型肩周炎,总体疗效优于常规针刺对照组。试验组显愈率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两组相当。(3)试验组所选用的子午流注纳子法针刺治疗手太阳经型肩周炎,在缓解疼痛、改善活动度方面优于对照组,改善ADL、肌力方面两组相当。(4)子午流注纳子法针刺治疗手太阳经型肩周炎可缩短治疗疗程。

周荣富[8](2014)在《针刺后溪穴不同深度对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探索》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通过一项平衡随机开放性对照试验,对常规针刺组、后溪浅刺组和后溪深刺组在接受干预前后以及随访期间的主观疗效和生存质量进行比较,旨在评价不同深度针刺后溪穴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对针刺后溪穴的具体操作进行临床优化,以提高临床疗效,对制订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优化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基于平衡随机开放性对照试验的设计,本课题纳入神经根型颈椎病有效病例共99例,使用单纯随机法分配到三组:常规针刺组(常规组)、后溪浅刺组(浅刺组)及后溪深刺组(深刺组),每组各33人。常规组干预主要根据新世纪(第二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范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王启才主编的《针灸治疗学》中相关治疗方法,取病变段颈椎夹脊穴、大椎(DU14)、风池(GB20)、肩外俞(SI14)及肩井(Gβ21),肩井刺法:斜向后方斜刺12mm,其他穴位使用直刺法,过皮后插入20mmm,手法平补平泻。深刺组干预其取穴采用“常规对照组相同穴位+双侧后溪”;手法:于双侧后溪穴垂直于皮肤进针,过皮后深刺插30mmm,施以平补平泻。浅刺组干预其取穴采用“常规对照组相同穴位+双侧后溪”;手法:于双侧后溪穴垂直于皮肤进针,过皮后仅浅刺5mm,施以平补平泻。三组在干预过程中均给予红外线照射作辅助治疗,并留针30分钟;每周3次针刺治疗,2周为一个疗程,共6次针刺治疗,疗程结束后进行评价。疗效评价采用患者报告结局(PRO)的方式,以颈痛量表(NPQ)评分为主要疗效指标,以疼痛视觉模拟评分表(VAS)和生存质量表(SF-36)为次要评价指标。分别在治疗前和疗程完成后,以及随访4周后共3个评价时点进行评价。在数据分析采用SPSS v17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分析,基线分析,对干预后不同组间的疗效数据则采用多元方差分析,对各种不同时点的疗效数据采用重复测量分析等。结果与分析:经治疗后,共有94例完成观察,其中后溪深刺组32例,后溪浅刺组31例,常规针刺组31例,脱落率为5.1%。分别对三组入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是否有伏案工作习惯、针灸治疗史、教育文化程度、病程、中医证候分布等基线情况进行比较。其中经卡方检验,三组患者的性别百分比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各组间均衡可比,三组患者的年龄、病程经方差分析提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三组患者的年龄和病程因素组间均衡可比。由于普遍认为长期伏案工作可能会加速颈椎韧带劳损和退变而诱发颈椎病,本研究将有伏案工作史,且每周需要伏案工作超过4天,每天超过4小时者定义为有伏案工作习惯的人群,三组患者中有伏案工作习惯的比例,经卡方检验,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该因素在各组间均衡可比。由于先前有针灸治疗经验的患者对针灸治疗的接受程度较高,可能导致对疗效有高估的倾向而影响评价的准确性,因此对三组患者中在治疗前有针灸治疗经验者的比例进行比较,经卡方检验提示,三组患者中有针灸治疗经验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该因素在组间均衡可比。本研究采用了患者报告结局(PRO)的评价方式,考虑具有不同文化水平的患者,可能因对调查问卷的理解有偏差而导致测量偏移,因此对三组患者的教育文化水平,按照大学及以上、中学/中专、小学及以下三个等级进行比较,结果提示,三组患者的教育文化水平构成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该因素在组间均衡可比。参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关于“中药新药治疗颈椎病的临床指导原则”的中医辨证标准对入组患者进行辨证分型。三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类型均以气滞血瘀证和气血不足为主,经卡方检验提示,三组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证候分布的基线情况均衡可比。在疗效指标数据的基线比较方面,本研究采用NPQ(颈痛量表)为主要疗效指标,次要疗效指标包括:VAS(疼痛视觉模拟量表)用以测量患者的疼痛程度,SF-36(生存质量量表)用以测量患者在治疗和随访期间的生存质量变化情况。三组患者的NPQ评分、VAS评分和SF-36的8个生存质量维度基线测量情况,经方差分析,提示三组患者的NPQ基线评分、VAS基线评分,以及SF-36的8个生存质量维度基线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三组患者基线评分均衡可比。在治疗完成后三组患者NPQ评分比较方面,在三组患者按照治疗方案各自完成1个疗程治疗后进行第二次评价,在完成疗程后4周期满后进行随访评价;三组于组内比较,同时在治疗前与疗程结束比较以及治疗前与随访结束比较中,NPQ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三组干预于NPQ评分中对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也具有疗效,且具中长期效果。对疗程结束后的三组NPQ评分进行方差分析,后溪深刺组和后溪浅刺组NPQ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后溪深刺组和常规针刺组NPQ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后溪浅刺组和常规针刺组NPQ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86),提示后溪深刺组于疗程结束后的NPQ评分中比后溪浅刺组及常规针刺组更有疗效。对随访结束后的三组NPQ评分分别进行方差分析,后溪深刺组和后溪浅刺组NPQ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后溪深刺组和常规针刺组NPQ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后溪浅刺组和常规针刺组NPQ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69),提示后溪深刺组于NPQ评分中比后溪浅刺组及常规针刺组更具中长期疗效。对各组自身三个测量时点的NPQ评分进行重复测量多元方差分析,提示测量时点作为组内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合NPQ在各测量时点的变化趋势图,可认为治疗后三组患者的NPQ评分均下降,各组自身前后对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后溪深刺组NPQ评分下降程度优于其他两组,提示疗效最佳。在治疗完成后三组患者VAS评分比较方面,在三组患者按照治疗方案各自完成1个疗程治疗后进行第二次评价,在完成疗程后随访4周,在随访4周期满后进行随访评价;三组于组内比较,同时在治疗前与疗程结束比较以及治疗前与随访结束比较中,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三组干预于VAS评分中对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也具有疗效,且具中长期效果。对疗程结束后的三组VAS评分分别进行方差分析,后溪深刺组和后溪浅刺组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后溪深刺组和常规针刺组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后溪浅刺组和常规针刺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5),提示后溪深刺组于疗程结束后的VAS评分中比后溪浅剌组及常规针刺组更有疗效。对随访结束后的三组VAS评分分别进行方差分析,后溪深刺组和后溪浅刺组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后溪深刺组和常规针刺组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后溪浅刺组和常规针刺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4),提示后溪深刺组于VAS评分中比后溪浅刺组及常规针刺组更具中长期疗效。对各组自身三个测量时点的VAS评分进行重复测量多元方差分析,提示测量时点作为组内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合VAS在各测量时点的变化趋势图,可认为治疗后三组患者的VAS评分均下降,各组自身前后对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后溪深刺组VAS评分下降程度优于其他两组,提示疗效最佳。在针灸治疗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面,以SF-36生存质量量表测量各组患者在治疗前后、以及随访后在8个维度上(即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的生存质量改变,经方差分析,提示情感职能维度在疗程结束时点于三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提示,后溪深刺组和常规针刺组、后溪浅刺组和常规针刺组在情感职能维度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此以外,其他包括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社会功能、精神健康等6个维度的三组间各时点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各组自身三个测量时点的SF-36生存质量量表8个维度的评分进行重复测量多元方差分析,重复测量分析提示,测量时点作为组内效应在各维度的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另外情感职能维度的各组治疗方法作为组间因素在重复测量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结论与方差分析一致。结合各生存质量维度的评分在各测量时点的变化趋势图,可认为治疗后三组患者各维度的生存质量评分均上升,各组自身前后对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除情感职能维度以外,不能认为不同组别患者的生存质量改善情况有差异。在评价各组治疗有效率方面,治疗结束后,后溪深刺组的临床痊愈率为56.3%,显效率为12.5%,有效率为15.6%,无效率为15.6%。后溪浅刺组的临床痊愈率为12.9%,显效率为32.3%,有效率为38.7%,无效率为16.1%。常规针刺组的临床痊愈率为22.6%,显效率为32.3%,有效率为22.6%,无效率为22.6%。经卡方检验组间两两比较提示,后溪深刺组和后溪浅刺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后溪深刺组和常规针刺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后溪浅刺组和常规针刺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对照提示,深刺组于治疗结束后的疗效明显优于浅刺治疗组及常规针刺组,而浅刺组与常规针刺组比较治疗无明显的优势。将临床痊愈、显效、有效三项均作为有效病例计算总有效率,其中后溪深刺组的总有效率为84.4%,后溪浅刺组的总有效率为83.9%,常规针刺组的总有效率为77.4%。在4周随访期结束后进行观察显示深刺组于中长期的疗效明显优于浅刺治疗组,而深刺组与常规针刺组比较治疗无明显的优势,另浅刺组与常规针刺组比较治疗亦无明显的优势。总结研究结果阳性指标可见,于NPQ及VAS评分中,与治疗前比较,三组干预于治疗后及随访后对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均有疗效,而后溪深刺组对颈椎病的疗效均优于后溪浅刺组及常规针刺组,而且具有较好的中长期疗效;而于疗程结束后在治疗有效率比较中,后溪深刺组亦优于后溪浅刺组及常规针刺组,另于SF-36结果分析中亦显示三组干预能提高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综合生存质量(QOL)。结合以上分析,在以NPQ颈椎量表为主要疗效指标,以VAS评价疼痛程度,以SF-36评价生存质量作为次要疗效指标的评价体现中,针刺后溪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具有明显疗效。主要疗效体现在深刺后溪穴组在改善颈椎功能、缓解因颈椎病评分和缓解疼痛方面;可认为后溪深刺组干预颈椎病的疗效优于后溪浅刺组及常规针刺组,而且具有较好的中长期疗效;浅刺组其干预疗效与常规针刺组无明显差异,提示针刺进针深度及手法操作等是治疗取效的关键因素,这可能揭示针刺得气程度与临床疗效之间存在某种量化关系,仍需进一步研究。同时针刺能提高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综合生存质量(QOL),治疗后三组患者各维度的生存质量评分均上升,各组自身前后对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除情感职能维度以外,不能认为不同组别患者的生存质量改善情况有差异,提示患者对针刺干预具有较好的接受度。结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针刺深度是否合适及手法操作是针灸治疗取效的关键因素,得气程度与临床疗效存在量化联系。针灸治疗可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本研究中观察到后溪深刺组干预组的综合疗效优于后溪浅刺组和常规针刺组,并具有稳定的中长期疗效。提示针刺后溪学深度与疗效存在联系,结合临床观察中深刺后溪穴患者针感较强的现象,可能针刺深度与得气和疗效直接存在某种量化联系,仍需进一步研究探索。通过治疗作为患者身心健康的综合评价指标,生存质量融合着传统医学“天人相应”及自身和谐统一的健康理念,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患者总体病情的改善情况。针灸治疗的干预改善了患者颈项疼痛等临床症状,且能综合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但三组患者除情感职能维度以外,不能认为不同组别患者的生存质量改善情况有差异,提示患者对针刺干预具有较好的接受度,可不能认为后溪深刺组和后溪浅刺组在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方面的效力优于常规针刺组,尚需在今后临床中作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尤柱[9](2014)在《针刺循经筋阿是穴配合拉伸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对近年来中医传统疗法治疗肩周炎的文献研究进行整理分析,对传统疗法治疗肩周炎的治疗方法、辨证分型、穴位选取、工具选择、针刺方法、具体操作及疗效等方面进行总结分析,从而了解现阶段传统疗法治疗肩周炎的现状。2.根据经筋理论,功能解剖学,依据《经筋理论与临床疼痛诊疗学》已经规范的定位,在肩背部共有6条经筋循行线经过,分别为手三阳经筋、手三阴经筋,通过循肩背经筋手法触诊确定阳性阿是穴共16个并以此作为针刺治疗点。根据功能解剖学原理手法触诊确定(肩胛提肌、菱形肌、斜方肌、冈上肌、冈下肌和小圆肌、肩胛下肌、三角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作为拉伸治疗肌群,进行针刺配合拉伸治疗。临床采用随机对照研究,并对针刺循经筋阿是穴配合拉伸治疗肩周炎患者的临床疗效、肩关节活动范围、疼痛程度、活动功能等进行评分及疗效观察评定,以便对其作出客观的科学评价,从而证明针刺循经筋阿是穴配合拉伸在肩周炎的临床治疗中具备优势性。3.为针灸科研提供新方向,改进现代针灸临床单一治疗方法,证明中医综合疗法在临床治疗中的优势,为临床针刺配合拉伸治疗本病提供理论和临床依据。材料与方法:将临床中符合标准的87例肩周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3组:A.针刺循经筋阿是穴组29例;B.拉伸组28例;C.针刺循经筋阿是穴配合拉伸组30例,A组采用针刺循经筋阿是穴治疗,B组采用拉伸治疗,C组采用针刺循经筋阿是穴配合拉伸治疗。分别对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肩关节疼痛变化程度、肩关节功能评分、肩关节活动变化程度进行判定,然后进行统计分析。(l)A组(针刺循经筋阿是穴组):采用针刺方法治疗。①取穴:选取肩贞次、臑俞次、肩痛点次、臑会次、肩髎次、天宗次、天髎次、肩髃次、秉风次、曲垣次、肩井次、天府次、肩内陵次、中府次、举肩次、清灵次。②针具:采用苏州产华佗牌一次性无菌毫针(规格:0.30mm×50mm)。③操作方法:患者取坐位或侧卧,充分暴露患侧肩部,将上述穴位定点并用标记笔标记,用75%酒精常规消毒做到无一遗漏,术者双手碘伏消毒并用75%酒精脱碘,将左手拇指置于所刺穴位,右手持针对准穴位采用苍龟探穴法刺入,得气后施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10分钟行针一次。(2)B组(拉伸组):采用拉伸手法治疗。(1)选取肌群:肩胛提肌、菱形肌、斜方肌、冈上肌、冈下肌和小圆肌、肩胛下肌、三角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2)术前放松:患者取坐位,术者立于患侧,以拇食指及掌根对所选取肌群进行拿、捏、按、揉等轻柔和缓手法,以放松肌群,缓解肌肉紧张。(3)拉伸操作:操作方法与正文中,B组拉伸操作方法相同。(3)C组(针刺循经筋阿是穴配合拉伸推组):采用针刺配合拉伸治疗治疗。针刺取穴、操作方法及拉伸操作分别同A,B两组。(4)以上各组患者在临床治疗期间应注意保护肩关节,避免再次感受风寒及外力损伤,治疗期间加强自主功能锻炼。以上治疗每日一次,十次为一疗程,2疗程后进行临床功能评定。结果:1.针刺循经筋阿是穴配合拉伸组疗效优于单纯针刺循经筋阿是穴组及单纯拉伸组。(P<0.05)。2.治疗前,肩关节疼痛程度用方差分析检验进行比较,(P>0.05)差异无显着性意义;治疗后肩部疼痛评分第三组与A组、B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A组与B组比较没有差异(P>0.05)。3.治疗前肩关节功能综合评分经方差分析检验进行比较,差异均无显着性意义(P>0.05);经治疗后,肩关节综合评分经方差分析检验进行比较,C组与A组、B组的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A组与B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针刺循经筋阿是穴配合拉伸治疗肩周炎具有安全、简单、实用、且疗效显着等临床实际意义,为中医综合疗法治疗肩周炎提供新的理论和临床依据。2.针刺循经筋阿是穴配合拉伸治疗组对肩周炎的疗效明显优于针刺阿是穴组和拉伸组。3.针刺循经筋阿是穴组与拉伸组治疗肩周炎无显着差异。

黄民君[10](2014)在《动气法针刺天皇副穴为主治疗漏肩风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临床上采取董氏奇穴之动气法针刺天皇副穴为主治疗漏肩风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提供可选的针灸临床治疗漏肩风方案,以便临床针对不同病情以辨证论治为原则,选择更适宜的方案进行治疗,达到更好、更快、更彻底减轻患者痛苦,改善患者生活、工作质量的目的。方法:采用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研究方法,将重庆市北碚区中医院针灸科及推拿科门诊就诊并符合纳入标准的漏肩风患者60例随机分为董氏针刺组(试验组)、常规针刺组(对照组)各30例,董氏针刺组主穴取健侧(患肩对侧)之天皇副穴,配穴取健侧之足千金穴、足五金穴及患侧灵骨穴、大白穴;常规针刺组按照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新世纪第二版《针灸治疗学》关于肩周炎的针灸治疗取穴处方,处方以肩关节局部取穴为主,取患肩同侧(患侧)肩髑、肩前、肩贞、阿是穴、阳陵泉,对侧中平穴,辨证加减;治疗疗程3周,每目1次;采用简式McGill疼痛问卷(MPQ)进行疼痛程度评定;采用杨树萱在全国第二届肩周炎学术研讨会上提出的《肩周炎康复体疗功能评定方案》,对肩关节活动度进行评定分级;采用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系统,对疼痛程度、生活活动、肩关节功能、肌力进行综合评分,并根据肩关节综合评分情况进行有效率评定;同时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对两组整个疗程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定。结果:1.董氏针刺组及常规针刺组治疗前后患者McGill疼痛量表(PRI+VAS+PPI)总得分比较,董氏针刺组t=27.494,p<0.0001,常规针刺组t=15.839,P<0.0001,提示两针刺治疗方案均具镇痛疗效,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2.两组患者治疗后McGill疼痛量表总得分组间比较,董氏针刺治疗方案的镇痛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治疗方案,差异具统计学意义(t=-2.214,P=0.031,P<0.05)。3.董氏针刺组及常规针刺组治疗前后杨氏肩关节活动度评分比较,董氏针刺组t=-15.832,P<0.0001,常规针刺组t=-17.478,P<0.0001,提示两针刺治疗方案均具改善漏肩风患者肩关节活动功能的疗效,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4.两组患者治疗后杨氏肩关节活动度评分组间比较,董氏针刺治疗方案改善漏肩风患者肩关节活动功能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治疗方案,差异具统计学意义(t=4.461,P<0.0001)。5.董氏针刺组及常规针刺组治疗前后Constant-Murley肩关节综合功能评分比较,董氏针刺组t=-17.655,P<0.0001,常规针刺组t=-12.215,P<0.0001,提示两针刺治疗方案均具改善肩关节综合功能的疗效,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6.两组患者治疗后Constant-Murley肩关节综合功能评分组间比较,董氏针刺治疗方案治疗漏肩风疼痛与肩关节活动受限综合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治疗方案,差异具统计学意义(t=5.798,P<0.0001)。7.依据Constant-Murley肩功能评分疗效评定标准,经过3个疗程的治疗,董氏针刺组治愈率24.1%、显效率75.9%、总有效率100%,常规针刺组治愈率7.1%、显效率71.4%、有效率17.9%、无效率3.6%,总有效率96.4%。8.依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经过3个疗程的治疗观察,董氏针刺治疗方案治疗漏肩风的治愈率24.15%、显效率51.70%、有效率24.15%、总有效率100%,常规针刺治疗方案治疗漏肩风的治愈率10.70%、显效率10.70%、有效率75.00%、无效率3.60%,总有效率96.40%。结论:动气法针刺健侧天皇副穴为主(健侧足千金、足五金穴和患侧灵骨、大白穴为配穴)的董氏奇穴针刺治疗方案具有明确的镇痛疗效,疗效优于对照组。动气法针刺天皇副穴为主的董氏奇穴针刺治疗方案具有明确改善肩关节活动功能的疗效,疗效优于对照组。动气法针刺天皇副穴为主的董氏奇穴针刺治疗方案具有明确改善肩关节综合功能的疗效,疗效优于对照组。董氏针刺组和常规针刺组治疗漏肩风均有显着疗效,可明显改善漏肩风患者的生活与工作质量。

二、针刺后溪加手法治疗冈上肌腱钙化症52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针刺后溪加手法治疗冈上肌腱钙化症52例(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内经》员利针关刺法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肩周炎的认识及治疗
        一、现代医学对肩周炎的认识
        二、现代医学对肩周炎的治疗
    第二节 中医对肩周炎的认识与治疗
        一、传统中医对肩周炎的认识
        二、传统医学对肩周炎的病因病机论述
        三、中医治疗肩周炎的研究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方案
        一、研究目的
        二、临床资料
        三、研究方法
        四、意外状况的处理
        五、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六、记录
        七、统计分析
    第二节 研究结果
        一、基线数据可比性分析
        二、疗效比较
第三章 分析与讨论
    第一节 员利针治疗肩周炎的理论基础
        一、员利针的来源
        二、员利针的作用部位及操作
    第二节 本研究设计的依据和思路
        一、治疗组的选择依据
        二、对照组的选择依据
        三、观察指标的选择依据
    第三节 疗效分析
    第四节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2)滞动针疗法配合水针治疗风寒湿型肩周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临床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2 受试者的选择和排除
        2.1 诊断标准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剔除及脱落和中止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试验设计
        3.2 治疗方法
    4 观察指标
        4.1 人口学资料
        4.2 疗效评定标准
    5 综合评价
        5.1 综合疗效判定标准
        5.2 安全性评估指标
    6 统计方法
        6.1 统计软件
        6.2 统计描述
        6.3 分析方法
    7 质量控制
结果
    1 受试人群分析
    2 疗效比较
    3 安全性评价
    4 两组患者随访复发比较
    5 依从性分析
讨论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技术路线图
    附录2 肩关节功能活动度Melle评分表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3)肩三针配合按时取穴治疗寒湿痹阻型肩周炎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祖国医学对肩周炎的认识
        一、命名源流
        二、辨证分型
        三、病因病机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肩周炎的研究简述
        一、生理病理
        二、治疗
    第三节 针灸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研究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临床资料
    第二节 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结果
第三章 讨论
    一、实验结果分析
    二、研究存在问题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4)董氏奇穴联合常规针刺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中医对肩周炎的认识
        1.1 中医对肩周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1.2 中医对肩周炎治疗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肩周炎的认识
        2.1 肩关节的解剖
        2.2 肩周炎病因研究
        2.3 肩周炎的病理研究
        2.4 肩周炎的临床分期
        2.5 现代医学对肩周炎治疗的认识
    3. 董氏奇穴研究概述
        3.1 董氏奇穴理论依据
        3.2 董氏奇穴在肩周炎治疗中的应用
    4. 董氏奇穴之肾关穴、足千金、足五金穴选穴依据
    5. 小结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中止、剔除标准
        1.6 治疗方案
        1.7 观察指标
        1.8 疗效判定
        1.9 统计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2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2.2 2组患者治疗前后各时间点VAS评分比较
        2.3 2组患者治疗前后各时间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比较
        2.4 2组患者治疗前后各时间点关节活动度评分比较
        2.5 2组患者治疗效果及疗效比较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1. 研究结果分析
    2. 董氏奇穴联合常规针刺治疗肩周炎疗效机制探讨
    3. 不足与展望
第四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透刺结合放血疗法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器具
        2.2 透刺放血组
        2.3 常规针刺组
        2.4 治疗疗程
        2.5 穴位定位
        2.6 不良事件的观察和处理
    3 疗效评定
        3.1 观察指标
        3.2 疗效标准
    4 统计学处理
    5 结果与分析
        5.1 两组观察指标评分比较
        5.2 治疗后两组疗效比较
        5.3 安全性评价
讨论
    1 中医对肩周炎的认识
        1.1 肩周炎的命名
        1.2 肩周炎的病因病机
        1.3 肩周炎的辩证分型
        1.4 中医对肩周炎的治疗现状
    2 西医对肩周炎的认识
        2.1 肩周炎的研究发展
        2.2 肩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的解剖特点
        2.3 肩周炎的病因病理特点
        2.4 西医对肩周炎的治疗现状
    3 选穴依据
        3.1 透刺选穴依据
        3.2 放血疗法选穴依据
    4 透刺及放血疗法的特点及作用机理
        4.1 透刺法的特点及作用机理
        4.2 放血疗法的特点及作用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二
    表一 简化MCGILL疼痛评分表
    表二 CONSTANT-MURLEY肩关节活动度评分
    表三 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
致谢

(6)龙虎交战针法联合小针刀治疗肩周炎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一、临床资料
        (一)诊断标准
        (二)选择标准
        (三)一般资料
    二、研究方法
        (一)分组方法
        (二)治疗方法
        (三)观察项目与指标
        (四)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五)统计学处理
    三、研究结果
        (一)两组总体疗效比较情况
        (二)两组疼痛疗效VAS评分比较情况
        (三)两组肩关节活动度(ROM)改善比较情况
        (四)两组日常生活能力(ADL)比较情况
        (五)两组日常生活能力(ADL)总分比较情况
讨论
    一、中医学对肩周炎的认识
        (一)内因
        (二)外因
        (三)中医治疗方法
    二、西医学对肩周炎的认识
        (一)发病原因、机理及分期
    三、针灸取穴及小针刀治疗依据
        (一)经络理论
        (二)经筋理论
        (三)取穴原则及依据
        (四)具体针法
        (五)针刀疗法理论
    四、结果分析和机制探讨
        (一)结果分析
        (二)机制探讨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子午流注纳子法针刺治疗手太阳经型肩周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选择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盲法
        2.3 治疗方法
        2.4 观察指标
        2.5 疗效评定标准
        2.6 安全性评价标准
        2.7 不良事件轻重程度判断标准
        2.8 数据的管理与分析
研究结果
    1 试验组、对照组一般资料可比性分析
        1.1 两组患者性别的比较
        1.2 两组患者年龄的比较
        1.3 两组患者病程的比较
        1.4 两组患者发病部位的比较
    2 试验组、对照组治疗前肩关节功能评分可比性检查
        2.1 两组治疗前疼痛评分比较
        2.2 两组治疗前ROM评分比较
        2.3 两组治疗前肌力评分比较
        2.4 两组治疗前ADL评分比较
        2.5 两组治疗前局部形态评分比较
        2.6 两组治疗前肩关节功能评价量表总积分比较
    3 治疗结果
        3.1 两组治疗结束后疗效比较
        3.2 两组治疗1疗程结束时疗效比较
        3.3 两组治愈所需治疗频次比较
        3.4 两组治疗前后肩关节功能量表总积分比较
        3.5 两组治疗前后疼痛评分比较
        3.6 两治疗前后ROM评分比较
        3.7 两组治疗前后肌力评分比较
        3.8 两组治疗前后ADL评分比较
        3.9 两组治疗前后局部形态比较
        3.10 安全性评价
讨论
    1 子午流注纳子法的选择理论探讨
        1.1 子午流注与子午流注纳子法
        1.2 子午流注纳子法的理论基础
        1.3 子午流注纳子法的取穴方法及运用特点
        1.4 子午流注纳子法针刺手太阳经型肩周炎的机理
        1.5 子午流注纳子法临床运用体会
    2 选穴依据
        2.1 局部取穴
        2.2 远部取穴
    3 研究结果分析
        3.1 两组基本资料的分析
        3.2 两组治疗前肩关节评价量表评分的分析
        3.3 两组治疗后肩关节评价量表评分的分析
结论
问题与展望
    1 问题
    2 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针刺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8)针刺后溪穴不同深度对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颈椎病的古代文献研究
        1.1.1 证名概念
        1.1.2 病因病机研究
        1.1.3 治疗方面的研究
    1.2 针刺深浅理论的文献研究
        1.2.1 患者体质属性与针刺深浅的相关性
        1.2.2 患者病情与针刺深浅的相关性
        1.2.3 季节与针刺深浅的相关性
    1.3 后溪穴临床应用的文献研究
        1.3.1 后溪穴的古代文献研究
        1.3.2 后溪穴的现代文献研究
        1.3.3 后溪穴的现代实验文献研究
        1.3.4 后溪穴治疗痛证的机理
    1.4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现代文献研究
        1.4.1 对颈椎病的病名认识
        1.4.2 现代医学对于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病因、病理认识
        1.4.3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
        1.4.4 流行病学资料
    1.5 国内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研究概况
        1.5.1 针灸干预为主的临床研究
        1.5.2 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机理研究
    1.6 国外对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概况
        1.6.1 对针刺治疗干预临床疗效的争议
        1.6.2 在国外开展的相关临床研究
        1.6.3 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生存质量相关研究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临床研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2.1.1 研究实施过程
        2.1.2 研究对象
        2.1.3 诊断标准
        2.1.4 纳入标准
        2.1.5 排除标准
        2.1.6 中医辨证分型
    2.2 治疗干预实施
        2.2.1 随机环节的执行
        2.2.2 基础治疗
        2.2.3 治疗干预方案
        2.2.4 疗程
        2.2.5 疗效评价指标
        2.2.6 疗效判断标准
        2.2.7 不良反应
    2.3 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
        2.3.1 结果与分析
        2.3.2 治疗完成后三组患者的疗效比较
        2.3.3 各组治疗有效率
        2.3.4 对针刺后溪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有效性的评价
    2.4 不良反应观察
3. 讨论
    3.1 针刺远端穴位治疗颈椎病的理论依据
    3.2 深刺后溪穴对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影响
    3.3 生存质量和PRO评价在针灸临床评价中的意义
    3.4 疗效结果分析
    3.5 存在问题与展望
4.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详细摘要

(9)针刺循经筋阿是穴配合拉伸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前言
材料与方法
临床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个人简介
附表一
附表二
附表三

(10)动气法针刺天皇副穴为主治疗漏肩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中医研究概况
        一、古代中医文献研究
        二、现代中医研究
    第二节 现代医学研究
        一、发病因素
        二、病理及发病机制
        三、诊断及治疗
    第三节 董氏奇穴
        一、理论基础
        二、临床研究概况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临床资料
        一、病例来源
        二、诊断标准
        三、纳入标准
        四、排除标准
        五、中止及脱落标准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临床分组
        二、器材选择
        三、治疗方法
        四、疗效评价
        五、统计分析
    第三节 研究成果
        一、一般资料比较
        二、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比较
    第四节 讨论
        一、从中医方面对本临床试验结论的探讨
        二、从现代医学方面对本临床试验结论的探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针刺后溪加手法治疗冈上肌腱钙化症52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内经》员利针关刺法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研究[D]. 陈月英.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2]滞动针疗法配合水针治疗风寒湿型肩周炎的临床研究[D]. 李莹莹.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9(02)
  • [3]肩三针配合按时取穴治疗寒湿痹阻型肩周炎疗效观察[D]. 于乐乐.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2)
  • [4]董氏奇穴联合常规针刺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张晓勇.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9)
  • [5]透刺结合放血疗法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张敏燕.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7(01)
  • [6]龙虎交战针法联合小针刀治疗肩周炎的疗效观察[D]. 周东侠.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6(03)
  • [7]子午流注纳子法针刺治疗手太阳经型肩周炎的临床研究[D]. 栾莎. 云南中医学院, 2016(08)
  • [8]针刺后溪穴不同深度对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探索[D]. 周荣富.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4(01)
  • [9]针刺循经筋阿是穴配合拉伸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研究[D]. 尤柱.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4(06)
  • [10]动气法针刺天皇副穴为主治疗漏肩风临床研究[D]. 黄民君.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4(01)

标签:;  ;  ;  ;  ;  

针刺后羲配合手法治疗冈上肌腱钙化52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