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不系统治疗对脑卒中发生的影响分析

高血压不系统治疗对脑卒中发生的影响分析

一、高血压非系统治疗对脑卒中发生的影响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从祥丰[1](2021)在《中国11省队列人群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和目的脑卒中已成为全球第二大死亡原因。在我国,脑卒中已成为疾病负担最重的疾病。目前我国脑卒中现患人数1300万,约占全球脑卒中患者人数的五分之一。我国脑卒中防控形势依然严峻。有研究发现不同地区、性别等特征人群脑卒中发病及患病存在差异。因此,了解不同特征人群脑卒中发病状况,尽早识别脑卒中及其亚型影响因素是脑卒中防控的基础和关键。目前已有大量的研究证实,年龄、性别、血压水平等是影响脑卒中发生的影响因素。但仍存在一些影响因素,如高血压亚型、糖尿病前期、自评健康等,及影响因素间交互作用与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的关系因研究证据不足需要深入分析。脑卒中风险预测模型,能够综合考虑多个影响因素,有效识别脑卒中高风险人群,帮助明确预防重点。但我国基于队列研究的脑卒中风险预测模型仍较少,需要更多队列研究加入。研究目的:(1)利用11省队列数据分析我国不同基线特征人群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状况;(2)探索肥胖、糖尿病前期及糖尿病、高血压亚型、血脂异常、自评健康影响因素,以及糖尿病、高血压和血脂异常两两之间的交互作用与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的关系;(3)建立适宜的脑卒中发病风险预测模型,用于高效识别脑卒中高风险人群,为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脑卒中防控模式提供关键技术。研究方法本研究使用中国成人主要慢性病风险评估体系研究(以下简称“慢病风险评估体系研究”)项目数据。该研究是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基线数据来源于2010年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项目(以下简称“2010年中国慢病监测项目”)。调查内容包括问卷调查、身体测量和实验室检测。慢病风险评估体系研究从2010年中国慢病监测项目中选取11个项目省60个监测点(农村监测点35个,城市监测点25个)共36195名非脑卒中患者构建随访队列。2016-2017年对该基线人群进行随访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家庭问卷和个人问卷。结局事件是首发脑卒中,脑卒中亚型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连续性资料描述使用x±s,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进行组间差异比较。分类资料描述采用n(%),采用卡方检验或秩和检验进行组间差异比较。使用发病密度描述发病率,发病率置信区间估计使用泊松分布。率之间比较采用X2检验或Cochrane-Armitage方法。利用Cox 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影响因素分析。敏感性分析时剔除死亡者和第1年内确诊的脑卒中患者,模型调整因素与多因素分析一致。亚组分析交互作用检验采用似然比检验,比较有无交互项模型间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影响因素间交互作用分析包括相乘交互作用和相加交互作用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脑卒中发病风险预测模型拟合,本研究风险预测模型预测年限定为6年。根据未发生结局事件人群的风险预测概率值进行风险等级划分。利用AUC和Brier得分评价模型区分度和校准度。AUC>0.7,则模型区分度良好;Brier得分在0-0.25,则模型校准度良好。内部验证采用十折交叉验证。模型展示采用列线图。以上分析均在SAS9.4(SAS Institute Inc.)和R4.0.2(2020-06-22)软件中进行。双侧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研究对象基本情况2010年基线调查36195名研究对象,2016-2017年实际随访27436名研究对象。剔除基线癌症患者、基线腰围缺失者、随访结局缺失者、结局诊断日期错误者、基线BMI和腰围异常者,最终纳入27112名研究对象进入分析。其中死亡者576人(2.1%),男性12259人(45.2%),女性14853人(54.8%)。2.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状况本研究共发生首次脑卒中事件1333例,其中缺血性脑卒中1128例,出血性脑卒中205例。总人群脑卒中发病率为7.78/1000人年,其中缺血性脑卒中为6.58/1000人年,出血性脑卒中为1.20/1000人年。男性脑卒中发病率为7.73/1000人年,其中缺血性脑卒中为6.36/1000人年,出血性脑卒中为1.37/1000人年。女性脑卒中发病率为7.82/1000人年,其中缺血性脑卒中为6.77/1000人年,出血性脑卒中为1.05/1000人年。男性和女性人群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60岁人群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率最高;农村地区人群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率高于城市地区;东部地区人群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均P<0.05)。3.脑卒中及其亚型影响因素分析肥胖状态与脑卒中发病关系分析显示,分别采用BMI、腰围和腰围身高比三个指标评价肥胖状态,超重和肥胖(BMI<24kg/m2为参照)、中心性肥胖Ⅰ期和Ⅱ期(正常为参照)、腰围身高比在0.46~和≥0.50(<0.46为参照)人群脑卒中发病风险分别增加 17%(95%CI:3%-32%)和 21%(95%CI:3%-42%)、19%(95%CI:2%-38%)25%(95%CI:10%-42%)、18%(95%CI:-2%-42%)和 33%(95%CI:13%-57%),敏感性分析结果未发生变化。肥胖状态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关系分析显示,三个指标评价的肥胖人群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均增加,敏感性分析和亚组分析结果未发生变化。肥胖状态与出血性脑卒中发病关系分析显示,未发现肥胖人群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增加,敏感性分析和亚组分析结果未发生变化。高血压亚型与脑卒中发病关系分析显示,以血压正常组为参照,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组、单纯舒张期高血压组、收缩期合并舒张期高血压组脑卒中发病风险分别增加 50%(95%CI:28%-75%)、45%(95%CI:6%-97%)和 125%(95%CI:97%-158%),敏感性分析仅显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组(43%,95%CI:22%-68%)和收缩期合并舒张期高血压组(119%,95%CI:91%-151%)脑卒中发病风险增加。高血压亚型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关系分析显示,以血压正常为参照,仅发现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组(39%,95%CI:17%-65%)和收缩期合并舒张期高血压组(108%,95%CI:80%-140%)发病风险增加,敏感性分析结果未发生变化。高血压亚型与出血性脑卒中发病关系分析显示,以血压正常组为参照,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组(135%,95%CI:54%-257%)、单纯舒张期高血压组(223%,95%CI:72%-506%)及收缩期合并舒张期高血压组(281%,95%CI:166%-445%)发病风险均增加,敏感性分析结果未发生变化。亚组分析中仅发现年龄对高血压和缺血性脑卒中关系存在效应修饰作用(P交互<0.001)。糖尿病前期及糖尿病与脑卒中发病关系分析显示,以血糖正常组为参照,糖尿病前期组和糖尿病组脑卒中发病风险分别增加4%(95%CI:-10%-20%)和20%(95%CI:4%-40%),敏感性分析结果未发生变化。糖尿病前期及糖尿病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关系分析显示,糖尿病前期组和糖尿病组发病风险分别增加6%(95%CI:-9%-23%)和24%(95%CI:6%-46%),敏感性分析结果未发生变化,亚组分析仅发现年龄(P交互=0.017)和性别(P交互=0.030)对糖尿病和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关系存在效应修饰作用。糖尿病前期及糖尿病与出血性脑卒中发病关系分析显示,糖尿病前期组和糖尿病组均未发现发病风险增加,敏感性分析和亚组分析结果未发生变化。血脂异常与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关系分析显示,分别以总胆固醇正常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正常组为参照,高胆固醇血症组、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组均未发现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风险增加;以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组为参照,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正常组未发现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风险降低;仅发现甘油三脂在1.13~mmol/L组(以<1.13 mmol/L为参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分别增加20%(95%CI:6%-35%)和18%(95%CI:4%-35%),敏感性分析结果和亚组分析结果未发生变化。自评健康与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关系分析显示,仅自评健康差组(自评健康非常好组为参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增加,分别增加 61%(95%CI:17%-121%)、42%(95%CI:2%-97%)和 404%(95%CI:52%-1570%),敏感性分析结果均未发生变化,亚组分析仅发现年龄对自评健康和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关系存在效应修饰作用(P 交互=0.005)。糖尿病、高血压和血脂异常两两之间交互作用与脑卒中发病关系分析显示,糖尿病和高胆固醇血症存在相乘交互作用(P<0.05)和相加交互作用,RERI=1.39(95%CI:0.32-2.47),AP=0.52(95%CI:0.29-0.74),S=5.50(95%CI:1.36-22.36)。糖尿病、高血压和血脂异常两两之间交互作用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关系分析显示,糖尿病和高胆固醇血症存在相乘交互作用(P<0.05)和相加交互作用,RERI=1.50(95%CI:0.30-2.69),AP=0.53(95%CI:0.29-0.76),S=5.22(95%CI:1.35-20.15)。糖尿病、高血压和血脂异常两两之间交互作用与出血性脑卒中发病关系分析未发现糖尿病、高血压和血脂异常两两之间存在相乘和相加交互作用。4.脑卒中发病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和验证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建立6年脑卒中发病风险预测模型,本研究拟合的风险预测模型为:ln[λ(t|Xi)/λ0(t)]=0.073492934*年龄+0.168407120*文化程度+0.007396615*收缩压+0.013696342*舒张压+0.150932388*糖尿病十0.006669641*腰围+0.432685727*自评健康差。6年脑卒中发病风险预测概率值:P=1-0.999947^exp(0.073492934*年龄+0.168407120*文化程度+0.007396615*收缩压十0.013696342*舒张压+0.150932388*糖尿病+0.006669641*腰围十0.432685727*自评健康差)。风险等级:低危风险:<1.5%,一般风险:1.5%-7.9%,中危风险:8%-17.9%,高危风险:>18%。采用十折交叉验证进行模型内部验证,区分度指标AUC和校准度指标Brier得分平均值分别是0.7415和0.0475。研究结论1.我国脑卒中发病率仍较高,以缺血性脑卒中为主。农村地区脑卒中发病率高于城市地区,男女之间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老年人群发病率高于青年人群,东部地区发病率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应根据地区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脑卒中防控措施。2.肥胖人群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均增加。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收缩期合并舒张期高血压患者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均增加;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单纯舒张期高血压、收缩期合并舒张期高血压患者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均增加。糖尿病患者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均增加。自评健康差者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均增加。糖尿病和高胆固醇血症对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存在正向相加交互作用。3.建立6年脑卒中发病风险预测模型,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度和校准度,可作为脑卒中高危人群初筛工具。

韩煜[2](2021)在《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单侧空间忽略症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针刺配合康复训练对于临床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单侧空间忽略的疗效,为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单侧空间忽略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将2020年01月至2020年12月来安徽省针灸医院就诊的缺血性脑卒中后单侧空间忽略症病人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两组各有30例患者。两组患者均予以预防脑血管疾病再发基础治疗,如稳定斑块、控制血压、血糖、调控血脂、改善循环、抗血小板聚集、低盐低脂饮食等;此外,对照组:普通康复训练治疗。康复训练治疗包括:忽略侧的皮肤感觉刺激、听觉刺激、视觉刺激、练习靠左侧行走等。每日治疗一次,每次治疗30min,每周治疗6天。治疗组:普通康复训练治疗+穴位针刺治疗,取穴:百会,神庭,风府,脑户,大椎,悬钟。治疗频率一天一次,每次治疗30min,每周治疗六天,两个星期一个疗程,全部治疗过程共三个疗程。采用忽略程度评分、凯瑟林-波哥量表(CBS)、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量表记录数据,试验结束后分别进行两组间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评价、以及同组治疗前后疗效评价,分析结果,得出结论。结果:1、对照组组内治疗前后忽略程度评分、CBS、MBI量表得分较治疗前均提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治疗组组内治疗后忽略程度评分、CBS、MBI量表得分较治疗前均提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治疗组治疗后忽略程度评分、CBS、MBI量表得分均较对照组治疗后提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普通康复训练可以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后单侧空间忽略患者单侧空间忽略程度及日常生活能力。2、针刺结合康复训练疗法对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后单侧空间忽略患者单侧空间忽略程度及日常生活能力有显着提高作用。

常晓月[3](2021)在《高血压并脑白质疏松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及MMP-9对认知功能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背景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变化,高血压和脑白质疏松的患病率逐年增加,然而认知功能下降成为困扰老年人的主要问题。相关研究表明,脑白质疏松是发生认知功能下降的早期信号之一,高血压合并脑白质疏松的患者,其血压昼夜节律出现异常对于患者发生认知功能损害有着很大的影响,而MMP-9与脑白质疏松的严重程度成正相关。本研究旨在探讨高血压合并脑白质疏松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对认知障碍的影响,及MMP-9与认知功能的关系,为临床干预提供依据。目的采用横断面研究分析高血压并脑白质疏松患者,对合并昼夜节律异常的患者进行高血压分型,比较不同组间的生化指标和认知功能,进一步分析影响高血压并脑白质疏松症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因素。方法选取延津县人民医院2019年03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200例高血压并脑白质疏松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检出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分为节律异常组和节律正常组(对照组),节律异常组84例,对照组116例。收集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受教育年限、既往疾病史、血压情况。使用无创动态血压计测量24小时舒张压、24小时收缩压、24小时平均血压、白天平均脉压、夜间平均血压和夜间平均脉压。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将入组患者血压分为杓型血压、非杓型血压、超杓型血压和反杓型血压。采用Fazekas评分标准对患者MRI检查结果进行分级,采用蒙特勒认知量表(Mo CA)对认知功能进行评价,包括视觉空间和执行能力、定向、注意、命名、抽象概括、语言能力和延迟回忆。入院第二天早晨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检测其生化指标,包括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尿素氮(BUN)、丙氨酸转氨酶(ALT)、尿酸(UA)、肌酐(CR)、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总胆固醇(TC)。采用ELISA法检测外周血中MMP-9水平,MMP-9与Mo CA评分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1)节律异常组与对照组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程、既往疾病史无统计学差异(P>0.05)。节律异常组受教育年限高于对照组,具有显着性差异(P<0.001)。(2)节律异常组与对照组AST、ALT、BUN、Cr、TC、UA、LDL-C、HDL-C等指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节律异常组MMP-9高于对照组,具有显着性差异(t=-9.456,P<0.001)。(3)杓型组、非杓型组、超杓型组和反杓型组的Mo CA总分、视空间与执行能力评分、命名评分、延迟回忆评分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4)杓型组、非杓型组、超杓型组和反杓型组定向能力评分、注意力评分、抽象概括评分、语言能力评分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与高血压合并脑白质疏松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有直接相关性(OR=1.442,P=0.004),其中反杓型血压类型对高血压并脑白质疏松症患者的影响最大,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高血压并脑白质疏松症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组的MMP-9水平高于对照组,且节律异常组MMP-9与Mo CA评分呈负相关。(2)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与高血压并脑白质疏松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有直接关系。不同血压昼夜节律异常患者认知功能评分有差异,其中反杓型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最明显。

王兆忻[4](2020)在《蒺藜皂苷胶囊治疗脑梗死(中风病中经络)恢复期(风痰瘀阻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评价蒺藜皂苷胶囊治疗脑梗死(中经络)恢复期(风痰瘀阻证)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并观察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方法:遵循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符合纳入条件的脑梗死(中经络)恢复期(风痰瘀阻证)的60例患者进行临床观察,以随机对照试验为标准开展研究。将60例患者按1:1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使用常规二级预防治疗方案,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蒺藜皂苷胶囊进行治疗,共治疗28天。记录治疗前,治疗28天后、发病180天后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巴氏指数(Barthel-Index)、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及中医单项症状评分等项目。用统计学方法,通过组间对比及组内前后对比综合评价药物疗效。记录出现的不良反应,并计算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入组后,治疗组脱落2例,故用统计学方法对治疗组28例,对照组30例患者的MRS评分、B-I评分、NIHSS评分及中医单项症状评分进行分析处理。组内比较结果:治疗组患者各时间节点、各项评分组内比较,结果均P<0.05,有统计学差异。对照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28天后组内前后比较,下肢不遂、口舌歪斜、痰多三个症状评分P>0.05无统计学差异,其余各时间节点、各项评分均P<O.05,有统计学差异。治疗28天后对两组患者各项评分进行组间比较,结果:言语謇涩与痰多两个症状评分P>0.05,无统计学意义,其余各项评分P<0.05,有统计学意义。发病180天后对两组患者各项评分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口舌歪斜、偏身麻木、头晕目眩、言语謇涩、痰多等症状评分P>0.05,无统计学意义,其余各项评分P<O.05,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过程中,治疗组所有入组病例均未出现不良反应。治疗前后,生命体征、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潜血)、凝血四项、肝功、肾功能、12导联心电图等安全性指标均未出现与用药相关的具有临床意义的异常变化。结论:本试验初步证明了蒺藜皂苷胶囊治疗脑梗死(中经络)恢复期(风痰瘀阻证)患者的疗效。在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患者肢体相关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等方面作用明显。能有效改善患者主要的中医症状,减轻患者痛苦,改善患者生活水平与家庭负担。同时用药安全性较高,试验过程中未见不良反应。

马漫[5](2020)在《基于健康信念模式烟雾病患者服药依从性与生活质量干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了解术后烟雾病患者健康信念水平,服药依从性和生活质量现况,分析其影响因素,依据现况调查结果、文献回顾,构建基于健康信念模式的烟雾病患者护理干预方案。2.对烟雾病患者实施干预,探讨该干预方案对烟雾病患者健康信念水平、服药依从性、生活质量的效果。方法本研究由三个部分构成1.调查烟雾病患者术后健康信念水平、服药依从性、生活质量现况及影响因素,从郑州市某三甲医院,便利抽取2017年11月至2018年11月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对象282例进行问卷调查,共回收问卷260例,问卷回收率是92.2%.采用单因素分析、一元回归分析、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分析,寻找可控影响因素。2.基于现况调查的结果、结合文献回顾、健康信念模式构建干预方案初稿,依据该方案初稿开展专家咨询,纳入6例研究对象进行预实验,根据结果修改形成施测稿。3.本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法,抽取郑州市某三甲医院2018年11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行外科手术干预的烟雾患者136例,进入脑血管五病区患者自动纳入干预组,进入脑血管一病区患者自动纳入对照组。干预组连续进行6周,共6次干预,患者在院干预以团体、一对一形式进行,患者出院以电话和微信形式进行。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组采取健康信念模式干预方案和常规护理。在患者入院时进行基线测量,收集患者术后1个月、6个月的健康信念量表、服药依从性、生活质量的问卷资料。运用Exce12013对收集数据进行处理,运用SPSS19.0将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1.烟雾病患者术后健康信念均数为71.38分,服药依从性患者占64.6%,术后烟雾病患者的健康信念评分作为自变量,服药依从性评分作为因变量,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有统计学意义(F=411.414P<0.01),二者关系呈正相关。生活质量PCS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服药依从性、吸烟、年龄共解释了 PCS得分89.2%的变异,该模型(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烟雾病患者生活质量MCS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服药依从性、年龄、饮酒史共解释了 MCS得分87.3%的变异,该模型(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2.根据现况调查结果、文献回顾、健康信念模式构建干预方案初稿并修订施测稿。该干预方案6周内实施6次,主要包括烟雾病知识的学习、了解烟雾病危害、改变导致烟雾病复发的行为、克服自我管理存在的困难、感知自我健康受益。3.本研究共纳入研究对象142例,样本流失6例,流失率4.2%,有效样本量136例。纳入研究对象18~64岁,干预组86例,对照组50例。干预前进行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干预组年龄(44.00±10.459)岁;对照组,年龄(44.18±12.197)岁。干预后1个月、干预后6个月分析烟雾病患者健康信念、服药依从性及生活质量水平干预前后、各维度变化,对干预前后分值变化、患者一般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干预前对照组健康信念总分(70.26±7.52),干预后健康信念总分(72.26±5.49);干预组干预前健康信念总分(70.61±7.61),干预后健康信念总分(89.73±6.46)。两组比较干预组患者健康信念总分高于对照组,且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尤其是“健康动力”、“感知障碍”两个维度。随着时间推移干预组和对照组健康信念水平都有所提升,干预组的提升幅度更大。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学历、婚姻状况、吸烟史、饮酒史、居住状态、术前症状表现、自我照顾情况、家庭承受医疗费用情况、是否患有高血压等因素影响烟雾病患者术后健康信念水平(P<0.05)。干预前,干预组和对照组烟雾病患者的服药依从性之间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5.43±0.57,5.25±0.43),干预后干预组和对照组得分(7.31±0.76,5.02±0.49),干预组患者服药依从性正向回答条目人数构成比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干预后服药依从性得分提高较多,对照组服药依从性变化不大。影响烟雾病患者术后服药依从性的主要因素有:年龄、性别、学历、婚姻状况、饮酒史、居住状态、家庭承受医疗费用情况、Suzuki分期、术前症状等纳入回归方程。研究显示,这些因素共解释了 35.9%的变异。F=42.891,(P<0.05),说明该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干预前后,干预组烟雾病患者PCS得分变化(57.24±23.48,62.36±22.77),MCS得分变化(51.77±17.33,62.74±16.49);对照组生理维度得分变化(58.12±25.44,53.23±21.11)MCS 得分变化(50.52±17.74,49.26±15.78)。干预组患者生活质量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P<0.05),干预组MCS得分变化高于PCS得分变化,尤其是“情感职能”、“活力”“心理健康”等维度。另通过分析发现,对照组在未实施干预情况下随着时间推移,生活质量评分出现了下降情况。烟雾病患者术后PCS变化的影响因素是:年龄、婚姻状况、居住状态、自我照顾情况、家庭承受医疗费用、是否患有高血压、是否患有糖尿病、Suzuki分期、术前症状等因素纳入回归方程。研究结果显示,这些因素共解释了 33.2%的变异。F=41.507,P<0.05。说明该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烟雾病患者术后MCS变化影响因素分别是:年龄、性别、学历、婚姻状况、居住状态、自我照顾情况、家庭承受医疗费用、Suzuki分期及术前症状等因素,纳入回归方程。研究结果显示,这些因素共解释了 39.7%的变异。F=56.771,P<0.05。说明该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烟雾病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有待提高,影响因素较多,术后服药依从性不高,健康信念水平高的患者其服药依从性好。2.通过现况调查结果,结合文献回顾,基于健康信念模式构建干预方案,对烟雾病患者实施该干预方案,得出结论:基于健康信念模式的干预方案可以提高烟雾病患者的健康信念水平,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涂金燕[6](2020)在《基于慢病管理平台观察灯盏生脉胶囊对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文中认为目的:基于广东省中医院中风慢病管理平台,采用回顾性分析研究方法,观察灯盏生脉胶囊联合中医慢病管理防治缺血性卒中恢复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从广东省中医院中风慢病管理系统中搜索2016年1月-2018年12月建档的中风恢复期患者,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将以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西医常规治疗为主的患者收入对照组,将在缺血性中风二级预防西医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灯盏生脉胶囊治疗的患者纳入观察组,最终共筛选出230例,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15例;所有研究对象均已接受中风慢病管理,包括建立中风慢病管理档案,按照缺血性中风恢复期队列管理方案对患者进行药物、症状、高危因素、合并症/并发症、生活方式、情绪等全方位管理,并按照中风慢病管理规范进行长效随访管理、中风健康宣教管理和核心疗效指标评估等。分析和比较两组患者建档时、治疗半年和治疗一年后的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评定分数、改良的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和Essen卒中量表评分;分析两组患者治疗一年后的终点事件发生情况,包括非致死性卒中复发、死亡人数、脑血管手术情况、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外周动脉疾病等;统计两组患者建档时和治疗一年后的中风知晓度和慢病管理依从性量表评分,并运用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的差异性。结果:①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在一般情况如年龄、性别、伴发疾病,建档时mR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和Essen卒中评分,以及建档时中风知晓度和慢病管理依从性分数等组间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表明两组患者的资料具有可比性;②两组患者随访半年和一年的mR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较建档时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而组间对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经治疗一年后观察组的致残率(7.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致残率(13.0%),治疗一年后观察组BI评分为轻度依赖的比例(98.3%)高于对照组(94.8%);两组患者治疗半年后和一年后的Essen卒中量表评分组间对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③观察组治疗一年后的卒中复发人数为2例,占总人数1.7%,行脑血管手术人数为0例,对照组治疗一年后的卒中复发人数为9例,占总人数的7.8%,行脑血管手术人数为2例,两组患者的卒中复发率组间对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行脑血管手术人数组间对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病死率、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外周动脉疾病的人数两组均为0;④两组患者的中风知晓度评分治疗前后均有升高且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但组间对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慢病管理依从性评分治疗前后均有升高且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且组间对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依从性评分均值高于对照组;⑤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出现停药现象,组间对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观察组的停药人数(7人)较对照组少(10人)。结论:灯盏生脉胶囊联合中医慢病管理治疗缺血性卒中恢复期患者可以明显降低其脑卒中复发率;两种治疗方案均可以有效的改善中风恢复期患者的神经功能障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在慢病管理的基础上,灯盏生脉胶囊治疗对改善患者的残障功能(mRS评分)、提高生活能力(BI评分)有优于单纯的西医基础治疗的趋势,可增加患者的生活独立程度,减少生活依赖的发生;在慢病管理的模式下,患者对中风相关知识的知晓度有显着提高,灯盏生脉胶囊联合慢病管理可以更加显着的提高患者按时服药、定期复诊、饮食管理、运动锻炼及控制危险因素等依从性,从而显示了灯盏生脉胶囊联合慢病管理的治疗方案在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中的优势。

沈芳[7](2020)在《辣椒素雾化诱导咳嗽在脑卒中气管切开早期患者排痰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探究辣椒素雾化诱导咳嗽以促进脑卒中气管切开早期患者清除呼吸道内分泌物的有效性,以期为临床患者提供一种新的简单有效的促排痰方式,并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和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为临床随机对照试验。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治疗的脑卒中气管切开早期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最终共纳入68例研究对象,其中干预组34例,对照组34例。对照组给予脑卒中气管切开后的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62.5μmol/L的辣椒素溶液雾化,每天4次,单次雾化持续时间不超过1min(若雾化1min内,患者产生5次咳嗽后停上雾化;若1min内患者咳嗽<5次,雾化持续1min后停止),持续1周。观察干预前以及雾化干预期间两组患者每日的排痰量和吸痰次数,比较干预前、干预1周后两组患者痰液粘稠度、咳嗽功能、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P物质(SP)、格拉斯哥评分(GCS)和住院时间等各项指标的差异,以及患者在辣椒素雾化时和吸痰时生命体征的差异。所有的资料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1)排痰效果:①每日排痰量:干预前,两组患者每日排痰量无显着差异(P>0.05);干预期间,干预组患者每天的排痰量多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每日吸痰次数:干预前,两组患者每日吸痰次数无显着差异(P>0.05);干预期间,干预组患者每日吸痰次数少于对照组,但在雾化干预的第1天和第2天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第3天到第7天差异有显着意义(P<0.05)。③痰液粘稠度: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痰液粘稠度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咳嗽能力:干预前,两组患者的咳嗽反射能力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1周后,两组患者在可以被诱导产生咳嗽反射的人数上无差异(P>0.05),但干预组患者被诱导产生咳嗽反射的程度要强于对照组(P<0.05)。(3)CPIS:干预前,两组患者的CPIS得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1周后,干预组患者CPIS得分要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4)SP:干预前,两组患者血清SP水平无显着差异(P>0.05);干预1周后,干预组患者血清中SP 水平要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5)生命体征:患者在辣椒素雾化时的心率、呼吸频率和血氧饱和度与吸痰时的无统计学差异(P>0.05)。(6)其他:干预前后,两组患者间意识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此外,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也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结论(1)辣椒素雾化诱导咳嗽后可以有效地促进脑卒中气管切开患者排痰,减少被动吸痰的次数,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2)辣椒素雾化可以提高患者血清SP水平,改善患者的咳嗽功能,缓解肺部感染的发展。(3)辣椒素雾化对患者的痰液粘稠度、意识状态、住院时间无显着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张新新[8](2020)在《基于互联网的认知训练对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基于互联网的认知训练对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PSCI)患者的康复疗效,以检验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在PSCI康复中的普适性,并为PSCI康复提供新的康复模式,推动基于互联网的在线认知康复的临床应用,并应用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研究认知训练改善认知功能可能的神经机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45例PSCI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5例)、普通计算机组(15例)、互联网组(15例)。三组均接受传统认知训练,在接受传统认知训练基础上,普通计算机组增加普通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互联网组增加基于互联网的认知训练。在训练前后三组患者均进行DTI扫描,并采用简易智力状态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非语言性认知功能评定量表(NLCA)进行认知功能评定。结果1.训练后,对照组的MMSE总分、定向、语言较训练前显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oCA总分、命名、定向较训练前显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LCA总分、记忆力、注意力较训练前显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梗死部位FA值、镜像部位FA值均显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训练后,普通计算机组的MMSE总分、定向较训练前显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oCA总分、命名较训练前显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LCA总分、记忆力、视空间、注意力较训练前显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梗死部位FA值较训练前显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镜像部位FA值较训练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训练后,互联网组的MMSE总分、定向、注意和计算、回忆、语言较训练前显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oCA总分、视空间与执行功能、注意和计算、语言、抽象、延迟回忆、定向较训练前显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LCA总分及各项评分较训练前显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梗死部位FA值较训练前显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镜像部位FA值较训练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训练后,互联网组的MMSE总分、注意和计算、回忆较普通计算机组提高更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MSE总分对照组有显着性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oCA总分、延迟回忆较对照组显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普通计算机组比较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注意和计算、抽象、延迟回忆有显着性差异(P<0.05);NLCA总分、记忆力较普通计算机组提高更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记忆力和视空间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普通计算机组的MMSE、MoCA、NLCA评分较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互联网组、普通计算机组、对照组患者梗死部位FA值较镜像部位FA值显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时间与干预因素对三组患者的梗死部位FA值影响存在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前,训练方法对患者的梗死部位FA值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结果显示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训练方法对患者的梗死部位FA值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结果显示互联网组患者的梗死部位FA值较对照组显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较普通计算机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对照组、普通计算机组、互联网组中,时间因素对患者的梗死部位FA影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7.时间与干预因素对三组患者的镜像部位FA值不存在交互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方法对镜像部位FA值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结果显示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时间因素对镜像部位FA值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训练后的镜像部位FA值较训练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普通计算机组、互联网组较训练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互联网的认知训练能够有效改善PSCI,且传统认知训练联合基于互联网的认知训练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一的传统认知训练和联合普通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认知功能改善的神经机制可能与脑白质纤维束完整性在认知训练后增强有关,为PSCI患者认知康复提供了一种新的训练模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谢彦彤[9](2020)在《脑卒中后焦虑、抑郁状态与注意力、执行功能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及目的脑卒中患者常存在焦虑和(或)抑郁状态,而注意力和执行功能障碍是最常见的脑卒中相关认知障碍。在正常人群中的研究提示焦虑和(或)抑郁状态可影响注意力和执行功能的表现。既往研究提示情绪控制和注意、执行功能可能受同一个功能区控制,但卒中后抑郁、焦虑与注意力、执行功能的关系尚未明确。注意力和执行功能障碍,往往预示着患者不良的预后。但是临床上目前常用的认知筛查量表对注意力和执行功能障碍不够敏感,而专门的注意力、执行功能检查对评估场地有所要求且用时较长,在临床上较少进行。本研究通过对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相关功能的测试、评估结果进行分析,筛查出卒中后抑郁和/或焦虑的患病率,探讨卒中后患者焦虑、抑郁状态与注意力、执行功能之间的相关关系,为今后临床的进行针对性注意力、执行功能检查及相关治疗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连续纳入2019年8月~2020年1月及2020年4月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就诊并诊断为脑卒中的患者,收集所有入组患者一般资料。使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HADS)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根据评分结果将纳入的患者分为A组(卒中后焦虑组)、B组(卒中后抑郁组)、C组(卒中后焦虑抑郁共存组)和D组(无焦虑抑郁组)。使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中文版(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进行整体认知功能的评估;使用数字广度测验(Digit Span Test,DST)、Stroop色词试验维多利亚版(Victoria Stroop Test,VST)、形状连线测试(Shape Trail Test,STT)、划消任务测试(Cancelled Task,CT)评估入组患者的注意力、执行功能并记录。比较各组间一般资料、整体认知功能、注意力、执行功能测试结果的差异。分别将HADS和HADS评分与MoCA、DST、VST、STT、CT的测试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根据HADS评分,在纳入的所有67名脑卒中患者中,有9名患者处于焦虑状态(13.4%),有19名患者处于抑郁状态(28.4%),有10名患者处于焦虑、抑郁共存状态(14.9%),有29名患者未出现明显的焦虑或抑郁症状(43.3%)。除VST-C错误数、VST-C用时、STT-A用时、STT-B用时外,其余指标组间差异均不显着(p>0.05);组间VST-C错误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920,p=0.019),C组VST-C错误数高于D组(Z=2.900,p=0.022);组间VST-C用时(χ2=7.955,p=0.047)、STT-A用时(χ 2=8.822,p=0.032)、STT-B 用时(χ2=9.521,p=0.0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进一步的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分别评估HADS-A、HADS-D评分与整体认知功能、注意力、执行功能各项指标的线性相关性,其中HADS-A得分与VST-C错误数(r=0.282,p=0.021)、VST-C 用时(r=-0.258,p=0.035)存在正相关;HADS-D得分与 DST-顺背得分(r=-0.330,p=0.006)、DST-倒背得分(r=-0.296,p=0.015)存在负相关,与 VST-B 用时(r=0.292,p=0.017)、VST-C 用时(r=0.333,p=0.006)、STT-A 用时(r=0.335,p=0.006)呈正相关。结论本研究发现脑卒中首次发病1年内,脑卒中焦虑的患病率为13.4%,脑卒中后抑郁的患病率为28.4%,脑卒中后焦虑抑郁共存的患病率为14.9%,脑卒中后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的情况较普遍,需引起临床工作者注意。本研究发现脑卒中患者抑郁症状的严重程度与注意力、执行功能水平负相关;焦虑症状的严重程度可能与执行功能水平负相关,但是与注意力的关系尚不明确。对于卒中后焦虑、抑郁症状严重的患者需关注执行功能情况。抑郁症状严重还需关注其注意力情况,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检查和治疗。

张贝[10](2020)在《CRP、PLR和Lp-PLA2与急性缺血性卒中后抑郁的关系》文中研究说明脑卒中已成为我国国民死亡的第一位原因,与心脏疾病、恶性肿瘤构成了人类的前三大死因,每五位死亡者中至少有一人死于脑卒中。尽管近年来脑卒中在预防和治疗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脑卒中仍然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卒中后抑郁(PSD)是脑卒中后最常出现的精神障碍,表现为对事物失去原有兴趣、食欲欠佳、失眠、易疲劳、自我评价低、自责,甚至反复出现自我伤害、自杀的想法或行为,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巨大,这使其成为严重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PSD的发生对脑卒中的病程、恢复均有负面影响,同时增加了脑血管事件复发的几率。可见,尽早的诊断和治疗PSD对脑卒中患者预后的改善有一定的帮助。近年来国内外对PSD的研究取得一定的进展,但其发病机制十分复杂,仍未完全明确,可能是生物学机制和社会心理机制等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C反应蛋白(CRP)是机体受到炎症刺激时所产生的一种急性蛋白,它是机体对组织损伤、感染和肿瘤的早期反应的一部分。近年来一直被广泛用作全身炎症的标志物,国内外多项研究表明CRP与PSD的发生密切相关。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也被证明是一种新型的间接炎症标志物,且与脑卒中、冠心病、抑郁症均存在相关性。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是一种新颖独特的生物标志物,对血管炎症和动脉粥样硬化具有高度特异性,与脑卒中的发生也有关。Lp-PLA2是磷脂酶A2(PLA2)的一种,PLA2又是磷脂代谢分解的关键酶,磷脂代谢异常与多种精神疾病有关。但关于PLR、Lp-PLA2与PSD的发生是否存在一定关系的研究较少。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CRP、PLR、Lp-PLA2水平与PSD的发生之间的关系,并结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探讨PSD的相关发病机制及预测因子,为临床早期预测和诊断PSD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病例组选取2018年1月-2018年12月长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00例AIS患者,所有患者均按照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中的诊断标准判定,均为首次发病,并经头颅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检查为新发脑梗死。根据《卒中后抑郁临床实践的中国专家共识》诊断PSD,并依据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版本(HAMD-17)评分,将其分为PSD组和非PSD组。再依据HAMD-17评分将PSD组分为轻度PSD组和中重度PSD组。选择同一时期在我院体检者40人作为对照组。采集所有入组者一般资料包含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既往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吸烟酗酒史等。所有患者均于住院第二日在清晨空腹状态下抽取静脉血送医院检验科,测定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等指标,并根据血小板计数/淋巴细胞计数测得PLR值。采用免疫层析及双抗体夹心原理检测CRP和Lp-PLA2含量。所有患者均在入院时完成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采用统计学方法对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及NIHSS评分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将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与HAMD-17评分做Pearson相关分析,并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预测PSD的影响因子。结果:1.本试验纳入的100例AIS患者随访三个月共32例患者诊断为PSD(男性13例,女性19例),发病率32%。其中轻度抑郁19例(19%),占主要部分;中度抑郁10例(10%);重度抑郁3例(3%)。2.PSD组、非PSD组和对照组在年龄、性别、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吸烟史、冠心病史方面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PSD组、非PSD组和对照组白细胞计数(W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淋巴细胞计数、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肌酐、尿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SD组和非PSD组CRP、PLR、Lp-PLA2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SD组CRP、PLR、Lp-PLA2水平均高于非PS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SD组NIHSS评分明显大于非PS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轻度PSD组与中重度PSD组患者在年龄、性别、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吸烟史、冠心病史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轻度PSD组患者CRP、PLR、Lp-PLA2水平显着低于中重度PS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轻度PSD组和中重度PSD组的NIHSS评分显着高于非PS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重度PSD组的NIHSS评分显着高于轻度PS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对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CRP、PLR、Lp-PLA2水平、NIHSS评分)与HAMD-17评分做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CRP(r=0.592,P=0.000)、PLR(r=0.657,P=0.000)、Lp-PLA2 水平(r=0.618,P=0.000)、NIHSS 评分(r=0.612,P=0.000)与HAMD-17评分呈正相关。8.对有统计学意义的的指标(CRP、PLR、Lp-PLA2水平、NIHSS评分)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RP、PLR、Lp-PLA2水平和NIHSS评分可能是PSD的混杂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CRP[比值比(OR):1.867(95%可信区间(95%CI):1.143-3.049)、P<0.05]、PLR[OR:1.061(95%CI:1.018-1.105)、P<0.05]、Lp-PLA2水平[OR:1.039(95%CI:1.011-1.067)、P<0.05]和NIHSS评分[OR:5.808(95%CI:1.936-17.418)、P<0.05]可能是PSD患者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1.AIS后随访三个月PSD的发病率32%,其中轻度抑郁占主要部分。2.AIS并发PSD患者早期血液CRP、PLR、Lp-PLA2水平明显增高;PSD的发生与AIS患者CRP、PLR、Lp-PLA2水平呈正相关,CRP、PLR、Lp-PLA2水平越高,患者抑郁程度越重。3.PSD的发生与AIS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相关,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重,患者抑郁程度越重。4.AIS患者早期CRP、PLR、Lp-PLA2水平及发病后NIHSS评分是PSD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

二、高血压非系统治疗对脑卒中发生的影响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血压非系统治疗对脑卒中发生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11省队列人群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
二、资料与方法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1.1 样本量计算
        1.2 基线调查
        1.3 随访调查
    2. 结局事件及相关指标定义
        2.1 脑卒中结局事件的确定
        2.2 影响因素指标定义
    3. 数据库清洗与统计分析
        3.1 数据库清洗
        3.2 统计分析
    4. 质量控制
    5. 技术路线图
三、结果
    1. 研究对象特征
        1.1 研究对象基线特征
        1.2 随访人群与失访人群特征比较
    2. 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状况分析
        2.1 不同性别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状况
        2.2 不同年龄、不同地区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状况
        2.3 不同文化程度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状况
        2.4 不同BMI、腰围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状况
        2.5 不同血压情况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状况
        2.6 不同血糖情况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状况
        2.7 不同血脂情况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状况
        2.8 不同生活方式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状况
    3. 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影响因素分析
        3.1 肥胖状态与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关系
        3.2 高血压亚型与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关系
        3.3 糖尿病前期及糖尿病与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关系
        3.4 血脂异常与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关系
        3.5 自评健康与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关系
        3.6 影响因素间交互作用与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关系
    4. 脑卒中发病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4.1 脑卒中发病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
        4.2 脑卒中发病风险预测模型内部验证
        4.3 脑卒中发病风险预测模型展示
四、讨论
五、创新性和局限性
六、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单侧空间忽略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1 前言
2 文献研究
    2.1 中医学对缺血性脑卒中后单侧空间忽略的认识
        2.1.1 中医理论角度对单侧空间忽略发病机制的认识
        2.1.2 中医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单侧空间忽略的现状
    2.2 西医学对于缺血性脑卒中后单侧空间忽略症的认识
        2.2.1 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2.2.2 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
        2.2.3 缺血性脑卒中后单侧空间忽略症的机制认识
        2.2.4 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现状
        2.2.5 缺血性脑卒中后单侧空间忽略的治疗现状
3 临床研究
    3.1 病例来源
    3.2 一般资料
        3.2.1 性别
        3.2.2 年龄
        3.2.3 教育背景
        3.2.4 病程
    3.3 诊断标准
        3.3.1 缺血性脑卒中西医诊断标准
        3.3.2 缺血性脑卒中的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3.4 纳入标准
    3.5 排除标准
    3.6 剔除与脱落病例标准
    3.7 治疗方法
        3.7.1 一般治疗
        3.7.2 对照组
        3.7.3 治疗组(对照组康复训练治疗+毫针针刺疗法)
    3.8 意外情况的处理
    3.9 观察指标
        3.9.1 临床观察指标
        3.9.2 安全性指标
4 统计学处理
    4.1 数据管理
    4.2 数据分析
5 研究结果
    5.1 治疗前、后单侧空间忽略测评结果
    5.2 治疗前、后凯瑟琳-波哥量表(CBS)评定结果
    5.3 治疗前、后MBI量表评定结果
6 讨论
    6.1 相关穴位的选择依据
    6.2 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单侧空间忽略症的治疗效果
7 结论
8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综述 缺血性脑卒中后单侧空间忽略症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3)高血压并脑白质疏松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及MMP-9对认知功能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脑白质疏松症发病机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4)蒺藜皂苷胶囊治疗脑梗死(中风病中经络)恢复期(风痰瘀阻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研究现状
        1 中医对中风病的认识溯源
        2 现代中医对中风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3 现代中医对中风病诊断的认识
        4 现代中医对中风病的治疗
        5 小结
        6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西医研究现状
        1 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2 脑卒中的病因分型
        3 脑梗死恢复期二级预防
        4 小结
        5 参考文献
前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2 诊断标准
    3 研究标准
    4 治疗方案
    5 观察指标
    6 数据处理与统计学处理
    7 临床观察与结果
    8 药物安全性评价
    9 脱落病例
讨论
    1 对风邪致病的讨论
    2 对风痰瘀阻证的讨论
    3 对刺蒺藜的讨论
    4 临床疗效分析
    6 问题展望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基于健康信念模式烟雾病患者服药依从性与生活质量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1 研究背景
        1.1 烟雾病的研究现况
        1.2 烟雾患者服药依从性的研究
        1.3 健康信念的研究进展
        1.4 小结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意义
    3 操作性定义与理论依据
        3.1 操作性定义
        3.2 理论依据
    4 技术路线
第一部分 烟雾病患者健康信念、服药依从性和生活质量现况和影响因素研究
    1 研究类型
    2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资料收集方法
        2.4 统计学分析
        2.5 质量控制
        2.6 伦理原则
    3 结果
        3.1 患者的一般情况及人口学资料
        3.2 烟雾病患者健康信念量表信效度检验
        3.3 烟雾病患者术后健康信念现况分析
        3.4 烟雾病患者术后健康信念程度与服药依从性的回归分析
        3.5 烟雾病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3.6 烟雾病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4 讨论
        4.1 烟雾病患者术后健康信念水平分析
        4.2 烟雾病患者术后服药依从性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4.3 烟雾病患者术后健康信念和服药依从性的相关分析
        4.4 烟雾病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第二部分 基于健康信念模式烟雾病患者服药依从性和生活质量干预研究方案构建
    1. 干预方案初稿形成过程
        1.1 文献研究
        1.2 干预人员
    2. 干预方案施测稿形成过程
第三部分 基于健康信念模式烟雾病患者服药依从性和生活质量干预效果的研究
    1 研究类型
    2 对象及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工具
        2.3 干预方法
        2.4 资料收集方法
        2.5 统计分析
        2.6 质量控制
        2.7 伦理原则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3.2 烟雾病患者健康信念水平分析
        3.3 烟雾病患者服药依从性分析
        3.4 烟雾病患者生活质量水平分析
    4 讨论
        4.1 健康信念模式干预对患者的影响
        4.2 烟雾病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
        4.3 健康信念模式对烟雾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结论
    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2 研究的创新性、局限性及建议
        2.1 研究的创新性
        2.2 研究的局限性及建议
参考文献
综述 成人烟雾病患者生活质量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6)基于慢病管理平台观察灯盏生脉胶囊对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的研究进展
        1.1.1 脑卒中的流行病学研究
        1.1.2 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的西医治疗方案
        1.1.3 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面临的难题
    1.2 中医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认识
        1.2.1 古代医家对中风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1.2.2 现代医家对中风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1.2.3 中风病的分期药物治疗
        1.2.4 中风的中医特色治疗
        1.2.5 灯盏生脉胶囊治疗脑卒中的临床研究进展
    1.3 中风慢病管理的研究进展
        1.3.1 慢病管理的概念
        1.3.2 中风慢病管理对脑卒中二级预防的作用
        1.3.3 慢病管理的国内外发展模式
        1.3.4 广东省中医院中风慢病管理平台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对象
        2.2.1 病例来源
        2.2.2 诊断标准
        2.2.3 纳入标准
        2.2.4 排除标准
        2.2.5 剔除标准
        2.2.6 脱落标准
    2.3 试验设计
        2.3.1 病例分组
        2.3.2 治疗方案
        2.3.3 观察指标
        2.3.4 终点事件发生的评定标准
        2.3.5 统计分析
        2.3.6 试验设计图
        2.3.7 结果与分析
    2.4 讨论
        2.4.1 试验结果的分析讨论
        2.4.2 缺血性卒中恢复期的病机分析
        2.4.3 灯盏生脉胶囊的组方和疗效分析
        2.4.4 慢病管理对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的重要意义
        2.4.5 中医药与慢病管理的结合
        2.4.6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7)辣椒素雾化诱导咳嗽在脑卒中气管切开早期患者排痰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文献回顾
        1. 脑卒中气管切开患者排痰的相关概述
        2. 咳嗽与排痰
        3. 辣椒素雾化诱导咳嗽的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目的
    第四节 研究意义
    第五节 操作性定义
    第六节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辣椒素诱导咳嗽在脑卒中气管切开早期患者排痰中的应用研究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设计
        3. 干预方法
        4. 研究仪器与材料
        5. 研究工具
        6. 评价指标
        7. 资料收集方法
        8. 统计学处理
        9. 质量控制
        10. 伦理考量
    第二节 研究结果
        1. 研究对象的基本资料比较
        2. 两组患者排痰情况比较
        3. 两组患者咳嗽能力比较
        4. 两组患者肺部感染情况比较
        5. 两组患者SP水平比较
        6. 两组患者预后比较
        7. 辣椒素雾化诱导咳嗽的安全性评价
    第三节 讨论
        1. 研究对象基本资料分析
        2. 辣椒素雾化对咳嗽的影响
        3. 辣椒素雾化对排痰的影响
        4. 辣椒素雾化对肺部感染的影响
        5. 辣椒素雾化对SP的影响
        6. 辣椒素雾化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7. 辣椒素雾化的安全性
第三章 结论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启示
    第三节 研究的局限性和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脑卒中气管切开患者排痰护理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表
附录
    附录1 一般资料调查表
    附录2 格拉斯哥评分
    附录3 临床肺部感染评分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8)基于互联网的认知训练对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脑卒中后认知障碍
        2.1.1 PSCI的表现
        2.1.2 PSCI的危险因素
    2.2 PSCI的神经心理学评估
        2.2.1 简易智力状态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
        2.2.2 蒙特利尔认知评定量表(Mon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
        2.2.3 神经行为认知状态检查(Neurobehavioral Cognitive Status Examination,NCSE)
        2.2.4 洛文斯顿作业疗法认知评定量表(Loewenstein Occupational Therapy CognitiveAssessment,LOTCA)
    2.3 PSCI的影像学检查
        2.3.1 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
        2.3.2 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 MRI)
        2.3.3 磁共振波谱(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
    2.4 PSCI的治疗
        2.4.1 药物治疗
        2.4.2 传统康复治疗
        2.4.3 作业治疗
        2.4.4 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
        2.4.5 重复经颅磁刺激
    2.5 总结
3 材料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1.1 分组方法
        3.1.2 纳入标准
        3.1.3 排除标准
        3.1.4 中止或退出试验标准
        3.1.5 剔除标准
        3.1.6 脱落病例管理
        3.1.7 伦理
        3.1.8 病例入组情况
        3.1.9 样本量估算
    3.2 试验流程图
    3.3 设备及工具
        3.3.1 认知训练设备
        3.3.2 认知评定工具
        3.3.3 DTI检查
    3.4 研究方法
        3.4.1 训练方法
        3.4.2 评定时间
        3.4.3 评定指标
        3.4.4 质量控制
        3.4.5 统计学分析
4 结果
    4.1 三组训练前MMSE、MoCA、NLCA总分及各项评分比较
    4.2 对照组训练前后MMSE、MoCA、NLCA总分及各项评分比较
    4.3 普通计算机组训练前后MMSE、MoCA、NLCA总分及各项评分比较
    4.4 互联网组训练前后MMSE、MoCA、NLCA总分及各项评分比较
    4.5 三组训练后MMSE、MoCA、NLCA总分及各项评分比较
    4.6 三组梗死部位FA值及镜像部位FA值比较
    4.7 三组训练前后梗死部位FA值及镜像部位FA值比较
    4.8 三组训练后梗死部位FA值比较
    4.9 三组训练后镜像部位FA值比较
5 讨论
    5.1 三种认知训练对PSCI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5.2 三种认知训练对PSCI的疗效比较
    5.3 认知训练对PSCI患者梗死部位及镜像部位FA值的影响
    5.4 研究的局限性
6 结论
参考文献
7 致谢
附件1
附件2
附件3
附件4
附件5

(9)脑卒中后焦虑、抑郁状态与注意力、执行功能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背景
    1.1 脑卒中概述
    1.2 脑卒中后焦虑与抑郁
    1.3 脑卒中后认知功能的改变
    1.4 脑卒中后焦虑、抑郁状态与注意力、执行功能的关系
第二章 试验部分
    2.1 研究对象
    2.2 一般资料收集
    2.3 试验评定
    2.4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一般资料统计学结果
    3.2 各组间注意力、执行功能测试结果比较
    3.3 脑卒中后焦虑、抑郁症状与注意力、执行功能测试结果的相关性分析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第六章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10)CRP、PLR和Lp-PLA2与急性缺血性卒中后抑郁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第2章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第3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卒中后抑郁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四、高血压非系统治疗对脑卒中发生的影响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11省队列人群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D]. 从祥丰.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1(02)
  • [2]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单侧空间忽略症的临床研究[D]. 韩煜.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高血压并脑白质疏松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及MMP-9对认知功能影响的研究[D]. 常晓月. 新乡医学院, 2021(01)
  • [4]蒺藜皂苷胶囊治疗脑梗死(中风病中经络)恢复期(风痰瘀阻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王兆忻.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基于健康信念模式烟雾病患者服药依从性与生活质量干预研究[D]. 马漫. 郑州大学, 2020(02)
  • [6]基于慢病管理平台观察灯盏生脉胶囊对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D]. 涂金燕.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7]辣椒素雾化诱导咳嗽在脑卒中气管切开早期患者排痰中的应用研究[D]. 沈芳. 苏州大学, 2020(02)
  • [8]基于互联网的认知训练对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D]. 张新新. 上海体育学院, 2020(01)
  • [9]脑卒中后焦虑、抑郁状态与注意力、执行功能的相关性研究[D]. 谢彦彤.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10]CRP、PLR和Lp-PLA2与急性缺血性卒中后抑郁的关系[D]. 张贝. 长江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高血压不系统治疗对脑卒中发生的影响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