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邵阳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湖南省邵阳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一、湖南邵阳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思灵[1](2021)在《二湖南邵阳市城乡融合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赵莉莉,范勋承,马文银[2](2021)在《地市级城市相对资源承载力时空差异分析——以湖南省邵阳市为例》文中认为采用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方法,分别以湖南省和邵阳市作为参照区,分析邵阳市及各市县1997—2018年相对耕地承载力、相对经济承载力和综合承载力的时序演化与空间差异。结果表明,与湖南省相比,近22年来邵阳市相对耕地承载力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并在2013年后呈明显富余状态;相对经济承载力和综合承载力在整个研究期间均呈超载状态。从空间差异上看,邵阳城区相对耕地承载力超载现象最为严重;相对经济承载力空间分布极不均匀,位于北部的隆回县超载最为严重,而位于城区东部的邵东市则呈非常富余状态,可承载人口富余66.84万人;受经济发展差异影响,邵东市综合承载力同样处于非常富余状态,而隆回县和邵阳县的相对耕地承载力已无法支撑现有的经济增长模式,其综合承载力则均处于严重超载状态。因此,及时提高该县第二、三产业比重,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才能实现人口、经济和资源的协调发展。

曹俭[3](2021)在《湖南省14地州市生态环境竞争力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时期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下,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生态环境在国家和区域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越发凸显。生态环境竞争力是测度区域发展模式先进性及其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区域综合实力的基础因子与关键要素,对区域发展影响深远。湖南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省份,《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2016)提出“一轴、两翼、三极、多点”发展新格局,给湖南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通过研读国内外生态环境竞争力文献和政策法规,界定生态环境竞争力的基本内涵,以湖南14地州市生态环境竞争力为指标层,选取生态资源、环境状况、经济社会、管理响应和发展潜力5个标准层,筛选森林覆盖率、水资源总量、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和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等27个指标,构建湖南生态环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收集2009年-2018年10年原始指标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湖南生态环境竞争力进行测算评价;然后利用SPSS和Arc-GIS软件分析原始数据,引导出图表,结合时间和空间演变进行比较分析;以便分析各地州市的比较优势和相对优势。分析结果表明:(1)湖南各地州市生态环境竞争力差距较大,整体上有待增强;(2)从总体生态环境竞争力得分来看,排名序列两端的地州市比较稳定,变化幅度不大。省会长沙市的综合生态环境竞争力一直位居全省第一,在湖南省处于“一枝独秀”的地位,总体竞争力呈现“东强西弱”;(3)就单项竞争力来看,多数地州市在各分项竞争力得分都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低水平集聚”现象明显。通过对提取的主成分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影响湖南省生态环境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在10年时间内没有发生颠覆性的转变。但根据湖南省生态环境综合竞争力得分,将湖南省14个地州市划分为五个级别进行生态环境竞争力空间演变分析,发现湖南省的生态环境竞争力体系由“金字塔型”向“橄榄型”过度,整体生态环境竞争力将逐步增强。借助反距离插值方法对湖南省生态环境竞争力进行空间演变分析。得出结论是:湖南省地州市形成了“一南一北”两个扩展中心,但总体是仍然呈现“东强西弱”的不平衡结构。对湖南省生态环境竞争力的评价和时空演变结果的基础上,提出因地制宜的对策,为湖南“三高四新”战略提供生态环境治理措施。

赵莉莉,范勋承,马文银[4](2020)在《基于土地利用的邵阳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演变》文中研究说明土地利用变化通过改变地表覆盖类型,影响着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过程,进而对生态系统服务的供应和人居环境质量产生影响。开展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量化评价,以期为邵阳市及周边区域的生态安全提供借鉴。以邵阳市为研究案例,基于1993和2016年2期Landsat 5 TM/Landsat 8 OLI影像,统计了1993—2016年邵阳市土地利用面积变化、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矩阵和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度,计量了23年间邵阳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林地是研究区的主要基质类型,耕地和未利用地不仅分别是面积增加和减少最多的用地类型,同时动态变化也最为剧烈,其动态度分别是0.77%和-2.76%。(2)1993—2016年邵阳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微弱下降趋势,林地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占整个系统的80%以上,贡献率最大。(3)各单项服务价值上,水源涵养、土壤形成与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气体调节等功能价值位居前列,相比之下,食物生产功能价值最低,说明邵阳市生态系统的服务性功能远大于生产性功能。

凡雨宸[5](2020)在《基于GIS-GWR的湖南省土地利用碳排放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温室效应所引起的气候变暖对世界的经济、社会、生态和环境都有重大的影响,已然成为全球性的难题。自二十世纪以来,土地利用已成为除因化石燃料燃烧影响而提高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之外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土地利用结构的科学性、合理性除了影响城市化发展之外,也是碳排放量的重要影响因素,这促使土地利用碳排放成为碳排放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湖南省不仅是我国实行中部崛起重要战略的省份之一,省内由长沙市、株洲市、湘潭市组成的“长株潭”城市群也是我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土地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资源保障,土地资源的利用与碳排放量的增减有着直接的影响关系。通过对湖南省土地利用碳排放时空差异的研究,能够得出更科学、合理、适应湖南省发展条件的土地利用类型结构,为促进“两型社会”发展,增强土地集约利用,实现低碳型土地利用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湖南省14个地级市,122个县级行政区的碳排量作为研究对象,通过IPCC(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碳排放系数法(折标准煤系数、碳排放系数)测算出湖南省土地利用碳排放的数据,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测算、空间探索性分析(EDSA)的空间自相关功能和Arcgis软件的地理回归模型(GWR)构建对湖南省土地利用碳排放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进行分析。具体结论如下:(1)湖南省土地利用各地类数量普遍呈增长状态,除未利用地外,其他用地类型数量的增长量依次为草地、城镇村、交通及工矿用地、耕地、林地、其他农用地、园地、水利设施用地。其增加量分别为33.5×104hm2、15.54×104hm2、30.75×104hm2、36.79×104hm2、24.2×104hm2、34.64×104hm2、0.37×104hm2,未利用地数量减少为158.98×104hm2。根据土地利用动态度的计算结果来看,其中变化速度最大的是草地,其变化度的计算结果为0.2919。结合土地利用综合程度指数的计算结果来看,2005-2009年湖南省土地利用综合程度呈逐年上升趋势,处于发展期;2009-2011年处于衰退期;2011-2017年则重新回到发展期。(2)从湖南省土地利用碳排量测算结果中可以看出,耕地碳排放量稳定逐年增加,直至2017年开始下降,此前年平均增长1.68万吨;2005-2007年草地碳排放量稳定在0.22万吨,2009年后则稳定在0.03万吨;园地碳吸收量在2005-2007年呈缓慢减少状态,2007-2009年则迅速上升18.02万吨,之后则呈逐年缓慢减少状态。水利设施用地碳吸收量和未利用地碳吸收量则与园地碳吸收量增长状态相同,整体呈递减状态。林地碳吸收量波动较大,往往在稳定递减后激增。2005-2007年减少6.78万吨,但在2007-2009年间则快速增长31.58万吨;2009-2015年逐年递减,年平均递减1.57万吨,但2015-2017年则快速增长62.66万吨;建设用地的碳排放量是湖南省土地利用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占总碳排放量的95%。在空间自相关研究中,将2010年和2017年作为样本年份,其分析结果为研究区土地碳排放量之间存在空间正相关关系,并呈现聚集分布。相较2010年,2017年的全局Moran’s I指数减少0.03,碳排放空间集聚特征减弱。其中湖南西部地区始终处于低聚集区,而湖南中部则始终处于高聚集区域,说明湖南省土地利用碳排放表现出不平衡的发展格局。(3)基于GWR模型的湖南省碳排放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总人口的回归系数的取值范围缩小,空间差异逐渐增大,可见对土地利用碳排放量的推动作用减少,但总人口的增加依然会影响碳排放量的增长;工业结构与土地碳排放量大部分呈负相关关系,回归系数的范围变化较大,影响范围呈现出越来越大的空间差异。说明工业结构虽然对土地利用碳排放量的影响较明显,但在推动碳排放量的增减上则有明显的的空间差异状态;人均能耗在GWR模型中的回归系数均为正向,但取值接近于0,且变化幅度不大,说明人均能耗对土地利用碳排放起到轻微推动作用。能源消耗取值范围变化大,区间系数正负皆有,系数间差值大,证明能源消耗对碳排放量的推动作用较大,但对土地利用碳排放的影响存在空间差异。

倪筱珈[6](2020)在《湖南省农业低碳化发展评价与优化》文中研究指明近些年来,温室气体排放增多导致的气候变暖已经成为全球日益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与此同时,对我国广大区域而言,农业生产所导致的碳排放大幅增加以及引发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受到政界、学界的广泛关注,实现农业低碳化发展将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新时期助推乡村振兴实施的关键之举。本文在系统阐述相关概念及理论的基础上,以湖南省为研究对象,2003年~2017年为研究时限,测算了全省及2017年14个市州的农业碳排放总量、农业碳排放强度,分析了时空格局;在构建农业低碳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熵值法等方法对全省及2017年14个市州的农业低碳化发展进行了定量评价和空间分异分析,运用灰色预测模型预测了2018年~2022年农业低碳化发展指数;基于Pearson相关系数法、LMDI模型、OLS方法研究了农业碳排放影响因素;最后结合湖南省省情及农业发展实际,提出了农业低碳化发展的优化建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湖南省农业碳排放总量时序变化总体呈“先升后降”三个阶段:2003年~2013年为高速增长期,共增长104.537万吨;2013年~2014年为低速增长期,增长0.938万吨;2014年~2017年为下降期,共下降3.103万吨。农业碳排放强度时序变化总体呈“先升后降、再升再降”的五个阶段。从2017年截面数据来看,湖南省农业碳排放总量及强度呈现较为明显的空间差异:农业碳排放总量总体上呈现为“南北高、中部低”,最高是常德市,最低是张家界市;农业碳排放强度总体呈现为“西低东高”,最高是岳阳市,最低是怀化市;(2)从时间进程来看,2003年~2017年,湖南省农业低碳化发展指数从0.359增长到0.580,共增加0.221。一级评价指标中,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涨幅最大,共增长0.242;农村社会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共增长0.094;能源低碳化利用水平整体呈先降后升、再持平,共增长0.006;生态环境水平整体呈下降趋势,2003年~2013年共下降0.153,2014年开始上升;从空间分异来看,2017年湖南省农业低碳化发展水平总体上呈现为“东高西低”,发展指数低值区主要集中在大湘西地区,中值区集中在环长株潭城市群,高值区只有长沙市;2018年~2022年农业低碳化发展水平有小幅度波动,发展状态不够稳定,湖南省的农业低碳化的发展潜力巨大。(3)从湖南省农业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来看,本文所选影响因素均合理且具有较高精度,其中,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因素和农业产业结构因素对湖南省农业碳排放起正向驱动作用,15年间效应贡献值分别是611.676万吨和29.565万吨;农业生产效率因素以及劳动力规模因素对湖南省农业碳排放起逆向抑制作用,15年间分别累计实现了434.109万吨和104.762万吨碳减排;(4)基于湖南省省情、省域农业发展实际以及前述研究结论,新时期湖南省农业低碳化发展的优化建议主要包括:积极发展优势农业,大力推进产业融合;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发展高效现代农业;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推动农企规模发展;完善相关法规政策,优化农业管理体系。

马肖迪[7](2020)在《基于PSR修正模型的湖南省土地利用碳排放安全评价与调控》文中研究表明作为温室气体排放中重要的碳排放源之一,土地利用碳排放及其安全问题已成为国内外生态学、经济学、地理学等学科的重点研究领域及研究热点。作为我国中部六省之一的湖南省正稳步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如何以土地利用为研究对象减少其碳排放量,保证土地利用碳排放安全水平,进行土地利用碳排放安全预测,提出土地利用碳排放安全调控措施和建议,对促进湖南省实现节能减排目标以及土地利用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结合湖南省实际情况,依托生态学、经济学、地理学等多学科理论框架,分省、地州市两个区域,时间、空间两个维度,系统梳理了研究土地利用碳排放安全问题所依托的理论基础,定量测算了湖南省及其各地州市土地利用碳排放量,分析了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以及土地利用碳排放时空格局,并采用PSR修正模型对湖南省及各地州市土地利用碳排放安全水平进行了评价,同时应用灰色预测模型对湖南省土地利用碳排放安全进行了预测,进而提出湖南省土地利用碳排放安全调控措施和建议。主要研究结果表明:(1)2005~2017年,湖南省土地利用碳排放总量为64193.64万吨,碳吸收总量为10132.34万吨,碳排放净增量为811.74万吨,平均增长率为2.07%;2017年,湖南省14个地州市土地利用碳排放平均水平为271.84万吨,其中岳阳市的土地利用碳排放量最高(1127.79万吨),怀化市土地利用碳排放量最低(-53.18万吨),各地州市土地利用碳排放整体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差异;(2)2005~2017年,湖南省土地利用碳排放安全水平呈现增长趋势,安全水平表现为不安全等级(2005年)~病态等级(2006~2007年)~不安全等级(2008~2012年)~临界安全等级(2013~2016年)~亚安全等级(2017年);2017年,湖南省14个地州市土地利用碳排放安全水平整体不高。其中:张家界市和郴州市处于亚安全等级,地理位置上没有关联性;株洲市、湘潭市、衡阳市、邵阳市、常德市、永州市、怀化市和湘西自治州均处于临界安全等级,地理位置上具有一定的关联性;长沙市、岳阳市、益阳市和娄底市安全等级表现为不安全状态,地理位置基本相邻;(3)对湖南省土地利用碳排放安全水平进行预测可知:2018~2022年,湖南省土地利用碳排放安全指数近似直线上升,安全值范围在0.7088~0.9172之间,安全等级由亚安全上升至安全,安全状态持续增强;(4)制约湖南省土地利用碳排放安全的因素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能源利用情况、农业生产环境,主要促进因素为生态资源储备量、高新技术研发以及环境治理经费投入。因此,基于上述因素提出了新时期优化湖南省土地利用碳排放安全水平的措施及建议。

吴宇轩[8](2020)在《湖南省绿色增长质量评价和空间差异研究》文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推动中部崛起工作座谈会时明确提出:“要紧扣高质量发展要求,乘势而上,扎实工作,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再上新台阶”。湖南省作为促进中部发展的重要省份,近年来,在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大环境下,不断深化生态文明改革,加快产业绿色转型,在绿色湖南、生态强省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在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阶段,湖南省更应着力探索以减促增、以质取胜的绿色增长、高质量发展新路。本文研究的绿色增长质量可作为衡量转型时期区域经济发展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故测度湖南省绿色增长质量对建设绿色湖南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回顾与评述,重点对绿色增长质量的内涵与概念进行阐述与辨析。接着概述了研究所依托的经济增长、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等相关理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明了指标体系的构建逻辑,说明指标体系构建依据,结合理论内涵和现实背景构建了包括经济增长绿化度和资源环境承载力两个子系统的绿色增长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各指标进行解释说明。然后,基于熵值法的综合评价方法测算了湖南省及13地级市2008—2019年的绿色增长质量综合指数。利用动态综合评价模型研究截面视角下各地级市绿色增长质量得分及各目标层的得分情况,进而着重分析湖南省13地级市绿色增长质量的差异变化。以此为基础,利用ArcGIS 10.7软件绘制了湖南省13地级市绿色增长质量空间格局图,对不同年份的空间格局图进行详细的比较,并对绿色增长质量排名的时序和空间变化加以研究,分析湖南省绿色增长质量的空间格局差异特征。之后得出结论:(1)湖南省整体和各地级市2009—2018年的绿色增长质量综合评价值呈现稳定上升趋势。(2)从空间区域视角看,湖南省各地级在空间上表现出较大的区域差异。(3)从指标层面来看,湖南省及各地级市仍然存在一些城市能源消耗较大、环境治理问题待改善、绿色增长质量不高的问题。最后针对湖南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的薄弱环节,分别从加快绿色产业发展、坚持创新引领战略、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三个方面提出了提升湖南绿色增长质量的对策建议。

唐沛贤[9](2020)在《湖南省生态-经济-社会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研究》文中提出中国经济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不仅要在物质文化生活上满足人们越来越高、更新的要求,还要在生态环境、社会发展等方面主动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在我国,生态环境、经济与社会发展之间互相作用,具有有极大的相关性、耦合一致性。因此为弄清楚生态-经济-社会之间的联系,协调好生态环境、经济与社会三者的发展关系,本文在对生态-经济-社会系统关系的理论成果进行梳理的前提下,融入耦合性理论和方法,在系统理论、生态经济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础上通过构建湖南省生态-经济-社会耦合协调发展指标体系,依靠耦合协调模型,采用熵值法、变异系数法测算了 2009-2018年湖南省及其14个市州生态-经济-社会系统的综合评价值及耦合度、耦合协调度,并对湖南省14个市州的耦合协调度发展进行预测。结果表明,从湖南省整体发展情况看,2009年湖南省生态-经济-社会系统发展处于失调衰退状态;2010-2011年处于失调恢复状态,耦合协调度由0.28703上升至0.39955,2012-2015年处于协调发展阶段,耦合协调度由0.51102上升至0.75977,2016-2018年处于极度协调阶段,耦合协调度由0.85481上升至0.96589;为研究湖南省区域内部耦合协调发展时空变化,从市域尺度看,根据2009-2018年各市州耦合协调度发展情况划分,长沙市为协调发展类-极度协调类,株洲市、郴州市为基本协调类-协调发展类,湘潭市、衡阳市、邵阳市、岳阳市、张家界市、常德市、益阳市、娄底市为失调恢复类-协调发展类,永州市、怀化市、湘西市为失调恢复类-基本协调类,2009-2018年间,湖南省区域协调发展程度得到提高,东强西弱的发展格局得到改善,“一核三极四带多点”的区域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通过对湖南省14个市州2019-2023年耦合协调度的灰色预测分析可知,2019年,除湘西州为基本协调外,湖南省其余市州全部进入协调发展状态;2020年,湖南省14个市州整体进入协调发展,这也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相契合;2021-2023年,湘潭市,株洲市陆续进入极度协调,除长株潭三市外的其余市州均未达到极度协调。最后,结合研究结果和湖南省生态-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提出推进湖南省生态-经济-社会耦合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期对湖南省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社会转型升级有一定借鉴意义。

张雄一[10](2020)在《基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湖南省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格局演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生态系统是支撑人类生存、发展的复合系统,人类不断地从生态系统中汲取各种资源,在享受生态系统带来多样的服务的同时,也对生态系统产生了一些不良的影响。科学评估生态系统服务的供给和需求关系,探究区域间供需格局的演变特征,有助于保障区域生态安全,维持生态系统平衡。本文以湖南省为研究对象,利用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的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分析了湖南省土地利用数量、结构变化和转变模式;运用当量因子法和综合多指标模分别对各生态系统服务的供给和需求进行了测算,并结合自然间断点法对供给和需求进行分级,将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模式划分为9种模式;通过对栅格尺度上供需等级的匹配,对2000-2015年生态系统服务的供需格局特征及其演变进行了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土地利用/覆被结构中,林地和耕地占比最高,林地主要集中在山地和丘陵区,耕地主要集中在洞庭湖平原区和丘陵盆地区域。2000-2015年湖南省土地利用格局发生了较明显改变,主要表现为建设用地和水域面积的增加,草地和耕地面积的减少。其中耕地的面积减少最多,为135312 hm2,建设用地的面积增加最多,为172304 hm2。湖南省土地利用/覆被演变中耕地主要转变为建设用地(86793hm2)和林地(32071 hm2),林地主要转变为建设用地(80591 hm2)和水域(5663hm2),草地主要转变为林地(12844 hm2)和水域(3874 hm2),水域主要转变为建设用地(3154 hm2)和未利用地(3411hm2),建设用地主要转变为林地(567 hm2)和水域(563 hm2),未利用地主要转变为水域(3544 hm2)。(2)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从2000年的1.83×1010元上升到2015年的1.99×1010元,增长了9.20%。高供给和中等供给区域分别减少了24.72%和1.6%,较高供给、较低供给和低供给分别增加了22.80%、2.85%和0.68%。高供给和较高供给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降水充足、人类活动干扰程度较低、生态环境较好的山地和丘陵区域;较低供给和低供给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迅猛、人地矛盾突出的城乡建设区和地形较为平坦的平原区。(3)生态系统服务需求指数由2000年的365480.5上升到2015年的533130.3,增长了45.87%。高需求、较高需求和较低需求分别增加了0.17%、0.90%和11.89%,中等需求和低需求分别减少了1.30%和11.66%。生态系统服务需求的高值区呈现“大集聚,小分散”、低值区比较分散的分布状况,高值区集中在人类活动干扰程度高、城乡建设区域,低值区分布在经济相对落后,人类活动较少的区域。(4)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模式时空演变中,高供给-低需求(H-L)模式面积变化最大,其面积减少了3.8%,其次是低供给-高需求(L-H)模式和高供给-中等需求(H-M)模式,其面积分别增加了2.34%、1.67%,中等供给-高需求(M-H)面积变化最少,减少了0.13%。供需模式保持不变的区域面积为167942 km2,占总面积的79.32%。供需发生改变的模式中,高供给-低需求(H-L)转为中等供给-低需求(M-L)面积最大,为10305 km2,占发生改变总面积的23.53%,其次是中等供给-低需求(M-L)转为高供给-低需求(H-L),面积为6402 km2,占发生改变总面积的14.62%。

二、湖南邵阳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湖南邵阳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地市级城市相对资源承载力时空差异分析——以湖南省邵阳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研究方法
        (1)相对耕地承载力:
        (2)相对经济承载力:
        (3)综合承载力:
    1.3 数据来源及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邵阳市资源承载力时序演化分析
        2.1.1 相对耕地承载力。
        2.1.2 相对经济承载力。
        2.1.3 综合承载力。
    2.2 邵阳市下辖地区资源承载力空间差异分析
        2.2.1 相对耕地承载力。
        2.2.2 相对经济承载力。
        2.2.3 综合承载力。
3 结论

(3)湖南省14地州市生态环境竞争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及路线
    1.4 研究方法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1 研究方法
        1.4.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2 研究现状
    2.1 竞争力理论
    2.2 生态环境竞争力
    2.3 竞争力与生态环境竞争力
    2.4 竞争力评价理论与模型研究
    2.5 评价指标和方法的研究
    2.6 本章小结
3 生态环境竞争力指标体系的构建
    3.1 构建原则
        3.1.1 综合性原则
        3.1.2 代表性原则
        3.1.3 客观性原则
        3.1.4 可操作性原则
    3.2 构建步骤
        3.2.1 评价指标选取
        3.2.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2.3 评价方法的选取
        3.2.4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3.3 指标意义与处理
        3.3.1 生态资源
        3.3.2 环境状况
        3.3.3 经济社会
        3.3.4 管理响应
        3.3.5 生态环保潜力
    3.4 本章小结
4 湖南省生态环境竞争力测算与评价
    4.1 区域概况和数据来源
        4.1.1 区域概况
        4.1.2 数据来源
    4.2 评价方法
        4.2.1 主成分分析法
        4.2.2 基本步骤
    4.3 湖南省生态环境竞争力的测算
        4.3.1 原始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4.3.2 生态环境竞争力测算
        4.3.3 各地州市综合评价
    4.4 本章小结
5 湖南省生态环境竞争力时空演变
    5.1 时间演变分析
        5.1.1 总体竞争力变化特征
        5.1.2 经济社会和生态环保潜力演变特征
        5.1.3 生态管理响应竞争力演变特征
        5.1.4 生态环境主成分竞争力演变特征
    5.2 影响因素变化分析
    5.3 结果比较分析
        5.3.1 长沙市生态竞争力结果分析
        5.3.2 株洲市生态竞争力结果分析
        5.3.3 湘潭市生态竞争力结果分析
        5.3.4 衡阳市生态竞争力结果分析
        5.3.5 邵阳市生态竞争力结果分析
        5.3.6 岳阳市生态竞争力结果分析
        5.3.7 常德市生态竞争力结果分析
        5.3.8 张家界市生态竞争力结果分析
        5.3.9 益阳市生态竞争力结果分析
        5.3.10 郴州市生态竞争力结果分析
        5.3.11 永州市生态竞争力结果分析
        5.3.12 怀化市生态竞争力结果分析
        5.3.13 娄底市生态竞争力结果分析
        5.3.14 湘西州生态竞争力结果分析
    5.4 湖南省生态环境竞争力的空间演变分析
        5.4.1 生态环境竞争力空间分异演变
        5.4.2 生态环境竞争力的空间扩散演变
        5.4.3 讨论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对策与建议
        6.2.1 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6.2.2 协同“长江经济带”加强对内对外新兴产业交流与合作
        6.2.3 加快构建“以点带面”的区域带动生态环境发展体系
        6.2.4 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和改革创新
        6.2.5 加强生态环境意识宣传教育和培育生态环境潜力
    6.3 创新点
    6.4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4)基于土地利用的邵阳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数据来源与处理
    1.3 研究方法
        1.3.1 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方法。
        1.3.2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选择和计算。
2 结果与分析
    2.1 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变化
    2.2 土地利用类型的转移矩阵
    2.3 土地利用类型的动态度
    2.4 各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
    2.5 邵阳市生态系统单项服务价值的变化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2 建议
        3.2.1 实施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3.2.2 加强建筑用地的绿化。
        3.2.3 严守生态红线,调整生态建设政策。

(5)基于GIS-GWR的湖南省土地利用碳排放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论文目的与意义
        1.2.1 论文目的
        1.2.2 论文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土地利用碳排放核算方法
        1.3.2 土地利用碳效应研究
        1.3.3 研究评述
    1.4 研究的重难点与创新点
        1.4.1 重难点
        1.4.2 创新点
    1.5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碳排放
        2.1.2 土地利用碳排放
        2.1.3 地理信息系统
    2.2 相关理论
        2.2.1 低碳经济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空间自相关理论
        2.2.4 土地集约利用理论
        2.2.5 系统论
第三章 湖南省土地利用类型时空变化分析
    3.1 研究区概况
        3.1.1 自然地理状况
        3.1.2 经济社会状况
    3.2 湖南省2005-2017年土地利用变化
        3.2.1 土地利用类型数量变化
        3.2.2 数据来源与处理
        3.2.3 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动态度变化
        3.2.4 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变化
    3.3 小结
第四章 湖南省土地利用碳排放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4.1 土地利用碳排放估算系数及方法
        4.1.1 耕地碳排放系数
        4.1.2 林地、草地等碳排放估算系数
        4.1.3 建设用地碳排放估算系数
        4.1.4 土地利用碳排放估算方法
    4.2 土地利用碳排放估算
    4.3 空间探索性分析
        4.3.1 全局自相关
        4.3.2 局部自相关
        4.3.3 热点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基于GWR模型的湖南省土地利用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及空间差异分析
    5.1 GWR模型的建立、运行与检查
        5.1.1 主要影响因子与碳排放的相关分析
        5.1.2 影响因子的多重线性分析
        5.1.3 GWR模型建立
    5.2 影响因子对土地利用碳排放影响的空间差异性分析
        5.2.1 总人口因子影响的空间变化分析
        5.2.2 工业结构因子影响的空间变化分析
        5.2.3 人均能耗因子影响的空间变化分析
        5.2.4 能源效率因子影响的空间变化分析
    5.3 小结
第六章 湖南省土地利用碳排放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建议
    6.1 湖南省土地利用碳排放存在的主要问题
        6.1.1 建设用地碳排放量过大且占用其他用地类型
        6.1.2 湖南省土地利用碳排放空间差异性明显
    6.2 湖南省土地利用碳排放优化建议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6)湖南省农业低碳化发展评价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农业碳排放对于气候影响的研究
        1.2.2 农业碳排放估算
        1.2.3 低碳农业发展评价
        1.2.4 低碳农业发展模式研究
        1.2.5 农业碳减排机制与政策研究
        1.2.6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创新点
    1.4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碳排放
        2.1.2 碳汇
        2.1.3 农业碳排放
        2.1.4 低碳农业
    2.2 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低碳经济理论
        2.2.3 生态农业理论
        2.2.4 循环农业理论
第三章 湖南省农业碳排放测算及时空格局分析
    3.1 研究区概况
        3.1.1 研究对象与研究范畴界定
        3.1.2 自然地理概况
        3.1.3 社会经济概况
        3.1.4 农业发展概况
    3.2 农业碳排放测算方法
    3.3 农业碳排放的时间演进分析
        3.3.1 农业碳排放总量的时间演进
        3.3.2 农业碳排放强度的时间演进
    3.4 农业碳排放的空间格局分析
        3.4.1 农业碳排放总量的空间格局
        3.4.2 农业碳排放强度的空间格局
第四章 基于复合指标体系的湖南省农业低碳化发展评价与预测
    4.1 评价方法介绍
        4.1.1 评价方法选择
        4.1.2 熵值法的基本原理
        4.1.3 熵值法的计算步骤
    4.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2.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4.2.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2.3 评价指标解释
    4.3 农业低碳化发展的时序分析
        4.3.1 农业低碳化发展指数计算
        4.3.2 发展水平的时序分析
    4.4 农业低碳化发展的空间分异分析
        4.4.1 总体发展的空间分异分析
        4.4.2 空间分异的具体分析
    4.5 农业低碳化的发展预测
        4.5.1 灰色预测模型GM(1,1)与精度检验
        4.5.2 预测结果与分析
第五章 基于LMDI模型的湖南省农业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
    5.1 研究方法介绍
        5.1.1 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法介绍
        5.1.2 LMDI模型介绍
        5.1.3 OLS方法介绍
    5.2 农业碳排放与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
    5.3 农业碳排放影响因素贡献值测算
    5.4 农业碳排放影响因素具体分析
    5.5 农业碳排放与影响因素的拟合关系分析
        5.5.1 基于OLS方法的回归分析模型构建
        5.5.2 农业碳排放与影响因素的拟合结果分析
第六章 湖南省农业低碳化发展的优化建议研究
    6.1 积极发展优势农业,大力推进产业融合
    6.2 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发展高效现代农业
    6.3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推动农企规模发展
    6.4 完善相关法规政策,优化农业管理体系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基于PSR修正模型的湖南省土地利用碳排放安全评价与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土地利用碳排放测算研究
        1.2.2 土地利用碳排放效应研究
        1.2.3 土地利用碳排放安全评价研究
        1.2.4 土地利用碳排放预测与调控研究
        1.2.5 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技术路线
    1.4 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土地
        2.1.2 土地利用
        2.1.3 碳排放
        2.1.4 土地利用碳排放
        2.1.5 土地利用碳排放安全评价
    2.2 理论基础
        2.2.1 土地生态学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低碳经济理论
        2.2.4 人地关系协调理论
第三章 湖南省土地利用碳排放测算与时空格局分析
    3.1 研究区概况
        3.1.1 研究范围界定
        3.1.2 自然地理概况
        3.1.3 社会经济概况
        3.1.4 土地利用概况
    3.2 数据来源与处理
    3.3 土地利用碳排放测算
        3.3.1 土地利用类型碳排放系数确定
        3.3.2 土地利用碳排放测算方法
    3.4 湖南省土地利用碳排放水平与强度时间演变分析
        3.4.1 土地利用碳排放时间演变分析
        3.4.2 人均碳排放强度时间演变分析
        3.4.3 地均碳排放强度时间演变分析
        3.4.4 单位GDP碳排放强度时间演变分析
    3.5 土地利用碳排放空间格局分析
        3.5.1 人均碳排放强度空间格局分析
        3.5.2 地均碳排放强度空间格局分析
        3.5.3 单位GDP碳排放强度空间格局分析
第四章 基于PSR修正模型的湖南省土地利用碳排放
    4.1 土地利用碳排放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1 PSR模型评价指标体系的优势
        4.1.2 PSR模型的修正与改进
        4.1.3 评价指标初选
        4.1.4 评价指标体系最终确定建立
        4.1.5 评价指标具体解释
    4.2 指标权重及评价标准的确定
        4.2.1 标准化处理
        4.2.2 指标权重的确定
        4.2.3 评价综合指数的确定
        4.2.4 评价标准的确定
    4.3 湖南省土地利用碳排放安全时间演变与空间差异分析
        4.3.1 湖南省土地利用碳排放安全时间演变分析
        4.3.2 各子系统土地利用碳排放安全时间演变分析
        4.3.3 湖南省土地利用碳排放安全空间差异分析
        4.3.4 各地州市各子系统土地利用碳排放安全空间差异分析
第五章 基于灰色预测模型的湖南省土地利用碳排放安全水平预测
    5.1 灰色预测模型及残差修正模型构建程序
        5.1.1 GM(1,1)模型构建程序
        5.1.2 GM(1,1)模型计算过程
        5.1.3 残差修正GM(1,1)模型建模过程
    5.2 湖南省土地利用碳排放安全水平预测结果分析
        5.2.1 湖南省土地利用碳排放综合安全水平预测与分析
        5.2.2 湖南省土地利用碳排放各子系统安全水平预测与分析
第六章 湖南省土地利用碳排放安全调控
    6.1 湖南省土地利用碳排放各系统安全现状水平分析与调控重点
        6.1.1 压力系统安全分析与调控
        6.1.2 状态系统安全分析与调控
        6.1.3 响应系统安全分析与调控
    6.2 湖南省土地利用碳排放安全具体优化调控对策
        6.2.1 碳减排措施
        6.2.2 碳増汇措施
第七章 主要研究结论、不足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7.2.1 研究不足
        7.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致谢

(8)湖南省绿色增长质量评价和空间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意义和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回顾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2.3 研究评述
    1.3 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论文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绿色增长质量的概念界定
        2.2.1 概念来源与内涵
        2.2.2 相关概念辨析
        2.2.3 概念界定
    2.2 绿色增长质量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经济增长理论
        2.2.2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理论
        2.2.3 生态经济学理论
        2.2.4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第3章 绿色增长质量的指标体系构建
    3.1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3.2 指标体系的构建逻辑
    3.3 指标体系的构建参考
    3.4 指标体系的具体内容
        3.4.1 经济增长绿化度
        3.4.2 资源环境承载力
第4章 湖南省绿色增长质量综合评价
    4.1 数据来源
    4.2 数据预处理
    4.3 指标赋权方法选择
    4.4 指标权重
    4.5 湖南省绿色增长质量综合评价
        4.5.1 经济增长绿化度指数变化
        4.5.2 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数的变化
        4.5.3 绿色增长质量综合指数的变化
    4.6 湖南省绿色增长存在的问题
        4.6.1 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有待优化
        4.6.2 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约束收紧
第5章 湖南省分地区的绿色增长质量综合评价
    5.1 分地区的综合得分与动态综合评价
    5.2 不同子系统指标的分地区得分
        5.2.1 经济增长绿化度
        5.2.2 资源环境承载力
    5.3 湖南省分地区绿色增长质量的时序变化分析
        5.3.1 绿色增长质量排名及排名变化
        5.3.2 不同子系统指标排名及排名变化
    5.4 湖南省分地区绿色增长质量的空间格局差异分析
        5.4.1 绿色增长质量的空间格局差异分析
        5.4.2 绿色增长质量变化幅度的空间格局差异分析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提升湖南省绿色增长质量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A 部分地级市原始数据与计算指标
附录B 绿色经济效率指标相关计算结果
致谢

(9)湖南省生态-经济-社会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文献述评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生态系统
        2.1.2 经济系统
        2.1.3 社会系统
        2.1.4 耦合与协调
    2.2 理论基础
        2.2.1 系统理论
        2.2.2 生态经济理论
        2.2.3 耗散结构理论
        2.2.4 灰色预测理论
3 湖南省生态-经济-社会耦合协调发展现状分析
    3.1 研究区域概况
    3.2 湖南省生态、经济、社会子系统发展现状分析
        3.2.1 生态系统现状分析
        3.2.2 经济系统现状分析
        3.2.3 社会系统现状分析
    3.3 湖南省生态-经济-社会耦合协调机理分析
        3.3.1 生态系统承载经济、社会系统发展
        3.3.2 经济主导生态和社会发展
        3.3.3 社会反作用于生态、经济发展
4 湖南省生态-经济-社会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构建
    4.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4.2 评价指标体系的选取和建立
    4.3 数据来源
    4.4 评价指标权重计算方法
        4.4.1 熵值法
        4.4.2 变异系数法
        4.4.3 各系统综合评价得分计算
    4.5 耦合协调模型及判别标准
        4.5.1 耦合度模型
        4.5.2 耦合协调度模型
    4.6 灰色预测法
5 湖南省生态-经济-社会系统耦合协调发展实证分析
    5.1 湖南省生态-经济-社会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时序分析
        5.1.1 数据处理及结果
        5.1.2 系统层分析
        5.1.3 要素层和指标层分析
        5.1.4 耦合协调度分析
    5.2 湖南省14个市州生态-经济-社会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时空分析
        5.2.1 数据处理结果
        5.2.2 综合评价得分分析
        5.2.3 耦合协调度分析
        5.2.4 耦合协调水平空间分异
    5.3 湖南省生态-经济-社会耦合协调预测
6 湖南省生态-经济-社会耦合协调发展对策
    6.1 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方面
        6.1.1 进一步优化生态环境质量
        6.1.2 全面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6.2 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方面
        6.2.1 坚持促进区域间协调发展
        6.2.2 大力发展社会保障工作
    6.3 生态与社会协调发展方面
        6.3.1 深入强化生态文明意识
        6.3.2 积极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
7 结论和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基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湖南省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格局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土地利用/覆被
        1.3.2 土地利用的生态效应
        1.3.3 生态系统服务供需
        1.3.4 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
        1.4.1 2000-2015年湖南省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1.4.2 2000-2015年湖南省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格局演变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数据来源
        1.5.3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概况
    2.2 社会经济概况
第3章 湖南省土地利用/覆被格局演变
    3.1 研究方法
        3.1.1 土地利用/覆被分类
        3.1.2 土地利用数量与结构变化评价
        3.1.3 单一土地动态度
    3.2 结果与分析
        3.2.1 2000-2015年湖南省土地利用数量与结构变化分析
        3.2.2 2000-2015年湖南省土地利用转移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湖南省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格局演变
    4.1 研究方法
        4.1.1 生态系统服务供给
        4.1.2 生态系统服务需求
        4.1.3 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模式判定
    4.2 结果与分析
        4.2.1 2000-2015年湖南省生态系统服务供给演变
        4.2.2 2000-2015年湖南省生态系统服务需求演变
        4.2.3 2000-2015年湖南省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格局演变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 A
附录 B

四、湖南邵阳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二湖南邵阳市城乡融合发展研究[D]. 王思灵.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
  • [2]地市级城市相对资源承载力时空差异分析——以湖南省邵阳市为例[J]. 赵莉莉,范勋承,马文银. 安徽农业科学, 2021(09)
  • [3]湖南省14地州市生态环境竞争力评价研究[D]. 曹俭.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4]基于土地利用的邵阳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演变[J]. 赵莉莉,范勋承,马文银. 安徽农业科学, 2020(19)
  • [5]基于GIS-GWR的湖南省土地利用碳排放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 凡雨宸. 湖南工业大学, 2020(02)
  • [6]湖南省农业低碳化发展评价与优化[D]. 倪筱珈. 湖南工业大学, 2020(02)
  • [7]基于PSR修正模型的湖南省土地利用碳排放安全评价与调控[D]. 马肖迪. 湖南工业大学, 2020
  • [8]湖南省绿色增长质量评价和空间差异研究[D]. 吴宇轩.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2)
  • [9]湖南省生态-经济-社会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研究[D]. 唐沛贤.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2)
  • [10]基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湖南省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格局演变研究[D]. 张雄一. 吉首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湖南省邵阳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