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市1995—2000年餐具消毒监测结果分析

荆州市1995—2000年餐具消毒监测结果分析

一、荆州市1995-2000年餐具消毒监测结果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文慧[1](2019)在《举报人原告资格审查研究》文中提出举报答复类诉讼成为近年来行政争议的重点和难点领域,举报人的法律地位是此类诉讼中的重要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解释》(以下简称《行诉解释》)和指导案例77号在一定程度上厘清了举报人原告资格的审查,但仍待进一步论证。理论界与司法实践一般以与举报事项的关系为界分,将举报人分为公益举报人和私益举报人,并认为私益举报人作为利害关系人具备原告资格,公益举报人则不然。同时私益职业举报人因其不符合《行诉解释》关于“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相关规定,而不具备原告资格。举报答复行为包括举报回复行为和举报处理行为,《行诉解释》中的利害关系是指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向行政机关投诉的举报人与举报处理行为形成利害关系。指导案例77号的裁判要旨虽与《行诉解释》一致,但因其混淆了履行法定职责与举报回复行为以及举报处理行为的关系,使得裁判存在法律关系和逻辑混乱。利害关系理论是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重要理论,历经了从“法律上的利害关系”到“利害关系”的修改,其主要构成要件为合法权益和因果关系,举报权作为合法权益与举报处理行为存在因果关系是利害关系理论在举报人原告资格审查中运用的具体表现形式。“保护规范理论”在原告资格的起点“合法权益”的判断中加入相对客观标准以实现与诉讼资源的平衡。“保护规范理论”在举报人原告资格审查中最为关键的方面是规范的保护目的的判断,对此可以借鉴司法裁判中涉及相关领域的典型案例。同时法院在举报答复案件裁判中运用了“裁量缩减”方法,即根据所涉法益的重要性及危害的强度与严重性,对举报处理行为进行不同程度的审查。指导案例77号虽然存在一定法律关系的混乱,但也提示了举报人就举报处理行为提起行政诉讼的另一种方式,即要求接收举报的行政机关履行法定职责。原告资格的审查处理类型也是实践操作中的重要问题。举报人行政诉权的规范与保护是此类争议涉及到的重要问题,与我国行政诉讼的诉讼目的紧密相关。虽然理论上已经对职业举报人的原告资格作出了一定的界分,但仍需注意裁判的严密论证,同时行政机关间的配合也有利于更好地应对司法实践中的职业举报人。“保护规范理论”因其自身的模糊性在我国的本土适用存在困境,需要衔接现有的利害关系理论。反思举报制度,晚近举报制度的权利救济功能愈发突出,举报成为维护权利的工具,进而冲击原告资格,其原有的监督功能却日益萎缩。明确举报人原告资格的审查标准能够引导举报人在行政和司法中有序发展,使举报制度回归其固有的制度定位。

牛蓓蓓[2](2016)在《三峡工程对江汉平原西部地下水环境时空变化影响研究》文中指出地下水在维持全球和区域水循环、生态环境、工农业生产、人类生存与健康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干扰下,全球大范围地区出现了地下水储量减少、水位下降、水质恶化、地面沉降、生态系统萎缩等一系列环境问题。人类大规模的河流建坝活动使得全球超过一半的河流系统受到水库水利调度的影响。已有大量研究证实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会引起下游地表水水文形势和水文循环的改变,但对下游地下水环境的影响评估关注较少。三峡工程作为全球最大的水利工程在2003年6月建成开始蓄水,其调度模式直接控制了长江中下游径流、水位特征,传统的地表水-地下水交换状态也被打乱。下游江汉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地下水一直是该区生活饮水和工业用水的主要水源。因此研究江汉平原地下水环境的时空变化,并定量评估三峡水库蓄水对该区地下水环境的影响,对全球大坝建设的地下水环境影响研究和当地地下水资源管理都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收集了江汉平原西部46个地下水位监测点1990-2010年5天一次的63,109条水位连续监测数据,及29个地下水质监测点1992-2010年丰、枯水期18个水质参数的分析数据。在分析研究区平均降雨量、平均气温、葛洲坝出库流量、长江水位和地下水位多年变化特征的基础上,耦合运用STL季节调整和ARIMAX动态回归模型,定量评估了三峡水库蓄水对江汉平原西部地下水位季节特征和长期变化趋势的影响。运用多元统计、趋势检验及地下水化学理论,研究了江汉平原西部地下水化学时空变化特征和原因,并探讨了三峡水库蓄水对该区地下水质的可能影响。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利用描述性统计和季节性Kendall检验分析江汉平原西部各水文气象要素的多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90-2010年间江汉平原西部平均降雨量相对稳定,而区域平均气温呈显着性上升趋势。葛洲坝出库流量没有显着变化,总体水平减少了141.75m3/s。枝城、沙市、监利、螺山4个水文站的长江水位显着下降,在这21年间分别平均下降了0.89m、0.57m、0.30m和0.70m。蓄水后江汉平原西部地下水平均水位、最高水位和最低水位整体下降。35个水位显着下降的监测点年均下降速率为0.87-23.53 cm,10个水位显着上升的监测点水位年均上升0.55-13.00cm。(2)运用STL时间序列分解技术提取各水文气象要素的季节成分序列,分析三峡水库蓄水对江汉平原西部地下水位季节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江汉平原西部平均降雨量和气温的季节成分在蓄水前后基本没有变化;三峡水库的流量调度使得6月至10月(除9月外)葛洲坝下泄流量平均减少2.52×103 m3/s,12月至5月间下泄流量平均增加1.47×103m3/s。在此影响下,枝城、沙市、监利、螺山4个水文站长江水位的季节特征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但基本呈丰水期下降、枯水期上升的变化模式;通过排除降雨、气温季节变化的影响,确定了三峡蓄水引起的葛洲坝出库流量的变化是研究区地下水位季节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江汉平原西部平均地下水位年变幅被削弱了0.25 m(32.5%)。蓄水后1-4月份地下水位明显上升;5月份和9月份的地下水位相对稳定;其他月份的地下水位产生了不同程度的下降。(3)基于CCF互相关函数的水文气象要素互相关分析,通过季节调整和预白噪过程去除序列季节性和自相关性,得到各水文气象要素实际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葛洲坝出库流量主要受到前一个月份和当月所在区域降雨量的影响。长江水位主要受上游来水流量控制,枝城、沙市、监利、螺山4个水文站长江水位与葛洲坝出库流量相关系数依次为0.799、0.836、0.797和0.637。降雨量对地下水位的作用时间较长,一般可产生2-3个月的持续影响;气温与地下水位呈负相关关系,但相关程度均不高。地下水位与长江水位的相关性整体大于其与葛洲坝出库流量的相关性,且地下水位与两者显着的相关关系主要存在于距长江河岸10km内的监测点。(4)耦合运用时间序列季节调整(STL)和动态回归模型(ARIMAX),依次模拟预测了未受蓄水干扰和受到蓄水干扰两种情景下葛洲坝出库流量、长江水位、以及地下水位的长期变化趋势,进而评估蓄水对地下水位的影响,揭示影响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显示三峡水库蓄水导致2003年7月至2010年12月葛洲坝出库流量平均减少829.8 m3/s。蓄水对区域内长江水位的影响程度随水文站距三峡大坝的距离增加而衰减,蓄水后4个水文站实测的长江水位与预测的未受干扰水位相比,分别减小了0.72 m、0.71 m、0.22 m和0.56 m。三峡水库蓄水引起距河岸10 km范围内31个监测点的地下水位平均下降了0-0.25 m,其对地下水位的影响随着距河道的距离增加而呈指数衰减,在距河道6 km外基本消失。水库蓄水对地下水位的影响也随着监测点距三峡大坝的距离逐渐减弱。地下水位的下降使得洪湖石码头-小港断面土壤氧化性提高,2004-2008年该断面土壤平均氧化还原电位(Eh)上升65.81%,而亚铁浓度和总还原性物质分别下降了30.24%和31.00%。(5)利用分段(1992-1997年、1998-2003年、2004-2010年)统计、趋势检验和地下水化学理论研究了江汉平原西部地下水化学变化特征和原因。江汉平原西部地下水呈中性至微碱性,主要为HCO3-Ca-Mg型水和HCO3-Ca型水,总溶解性固体含量(287.86-1,380 mg/L)从西北到东南逐渐增大。C1-、8042-、氨氮和硝酸盐氮具有较大的空间变异性。Ca2+、Mg2+、K+、HC03-、耗氧量、Fe2+、游离C02和TDS这8个参数两两显着正相关,但是其相关性在三个时间段逐渐减弱。pH与Ca2+和C02的显着负相关关系逐渐增大。C1-和S042-在前两个时间段内仅呈现两者互相关关系,在2004-2010年,N03-与C1-、S042-构成了三者的互相关关系。季节性Kendall检验发现有一半以上监测点的pH值、硝酸盐氮和Cl-浓度呈现显着上升趋势,同时有半数以上监测点的HCO3-和游离CO2浓度呈现显着下降趋势。大量开采地下水引起的CO2逸出使得地下水中游离CO2的浓度显着下降,从而引起地下水pH的上升。化肥施用量的大幅增加是区域平均硝酸盐氮、Cl-和SO42-浓度显着上升的主要原因,Cl-与SO42-的异常高值主要由工业生产活动产生的废水引起。江汉平原地下水pH平均值突变时间与三峡大坝开始运行时间吻合,2003年后pH平均值较2003年前整体提高约0.43个pH单位。江汉平原西部地下水pH上升、氨氮浓度下降、硝酸盐氮浓度上升,与长江宜昌站同期水质指标变化趋势一致,说明三峡工程对江汉平原西部地下水质的变化产生了影响。

白晶晶[3](2017)在《湖北省2001-2015年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现状分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湖北省2001-2015年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流行特征,掌握宿主动物情况,研究湖北省HFRS发病相关危险因素,为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湖北省2001-2015年HFRS发病情况报表、疫情网报告HFRS病例数据以及宿主动物监测资料,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Map Info)对湖北省HFRS的流行特征进行分析。以宜城、钟祥、天门、潜江、仙桃和监利6个高发地区为调查点,调查各点2015年有病例报告的发病自然村人口学特征;各点以户为研究单位开展居民问卷调查,随机抽取1个发病自然村作为病例组调查30户,按照1:1的比例选取与发病村同乡镇且相邻的1个未发病自然村作为对照组调查30户。收集调查对象的消化道相关因素、接触史、气溶胶相关因素、住宅相关情况、家庭成员出血热病史等信息,采用SPSS20.0对结果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疾病危险因素。结果湖北省2001-2015年有16个市的94个县(市区)报告HFRS 4943例,139例死亡,平均发病率为0.5642/10万,平均病死率为3.04%。病例主要分布在湖北省中部的平原和丘陵地区。HFRS发病有春夏季(4-7月)与秋冬季(10-翌年1月)双流行高峰,秋冬峰病例所占比例(43.7%)略多于春夏峰(37.8%)。2004-2015年报告病例人群分布:主要集中在中年(40-59岁),占总数的53.04%;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为3.11:1;农民发病人数最多,占总数的75.87%。褐家鼠和黑线姬鼠为湖北省主要鼠种。居民区平均鼠密度高于野外,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11.345,P<0.001);秋季平均鼠密度高于春季,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0.972,P<0.001);鼠带毒率与平均发病率为高度线性相关(r=0.985);病原学监测结果表明,褐家鼠携带汉城病毒,黑线姬鼠主要携带汉滩病毒。湖北省农村常住人口和常住人口务农劳动力主要集中在中老年(40-69岁),各自占总数的50.19%和68.23%;常住人口中,40-69岁年龄组发病率高于其他年龄组(X2=31.045,P<0.001),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X2=28.297,P<0.001)。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住房围墙完好、厨房卫生好为保护因素;生吃蔬菜水果偶尔不清洗、近一年接触鼠类或捕杀老鼠、拿鼠、接触鼠粪、偶尔鼠洞附近坐卧、经常禾草上坐卧、住宅邻近打谷场和住宅邻近河流水渠均为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生吃蔬菜水果偶尔不清洗、拿鼠、经常禾草上坐卧、住房邻近打谷场、住房邻近河流水渠为HFRS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湖北省HFRS发病率与鼠带毒率呈正相关,中老年人群是今后HFRS防控工作重点关注对象,应加强对人间疫情、鼠密度以及鼠带毒率的监测,实施综合灭鼠措施,对人群加强HFRS疾病知识和防护知识的健康宣传,更好的预防和控制HFRS流行。

杨继红[4](2014)在《某铁路局餐饮服务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某铁路局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安全现状调查分析,餐饮服务从业人员食品安全KAP调查和食品样品抽检结果风险评估,发现该铁路局在餐饮服务食品安全领域存在的主要风险,探讨该铁路局餐饮服务食品安全风险管理措施与对策,为提高铁路食品安全风险管理水平提供借鉴经验和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流行病学现况研究方法,以某铁路局餐饮服务单位和食品相关从业人员为研究对象,使用自行设计的《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状况调查表》对随机抽取的3类餐饮服务单位基本情况、设施设备、证照制度及台账、加工经营过程和卫生状况进行现场调查;使用自行设计的《餐饮服务人员食品安全KAP调查表》对随机抽取的5类从业人员基本信息和食品安全KAP进行问卷调查;抽检2011-2012年铁路局餐饮服务单位食品,依据国家食品检验评价标准对抽检样品检验结果进行判断,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1)3类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安全状况:本研究随机调查餐车84组(44.21%),职工食堂54个(28.42%),伙食团52个(27.37%),共190个。①3类餐饮服务单位加工场所面积满足需要情况,职工食堂占79.6%,餐车占10.7%,伙食团占30.8%;冷藏设备满足需要情况,职工食堂占83.3%,餐车占42.3%,伙食团占31.0%。②餐饮服务许可证持证率,职工食堂为98.1%,餐车为100%,伙食团为86.5%。3类餐饮服务单位餐饮服务有效许可证的持有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伙食团的餐饮服务许可证持有率低于职工食堂及餐车。③从业人员健康合格证明和培训合格证明持有率,职工食堂为96.3%,餐车为96.4%,伙食团为76.9%;3.类餐饮服务单位从业人员有效的健康合格证明及培训证明持有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伙食团从业人员有效的健康合格证明及培训证明持有率低于职工食堂及餐车食品从业人员。④食品安全管理制度齐全比例,职工食堂占40.7%,餐车占51.2%,伙食团占5.8%;食品原辅料进货台帐齐全情况,职工食堂占40.7%,餐车占59.5%,伙食团占1.9%;无食品采购索证索票资料,职工食堂占9.3%,餐车占1.2%,伙食团占67.3%。⑤无交叉污染现象结果,职工食堂占85.2%,餐车占90.5%,伙食团占92.3%;无食品安全法禁止生产加工食品,职工食堂占92.6%,餐车占98.8%,伙食团占92.3%。⑥内外环境脏乱比例,职工食堂占3.7%,餐车占0%,伙食团占11.5%;工具设备清洁率情况,职工食堂占90.7%,餐车占96.4%,伙食团占75%;从业人员个人卫生良好情况,职工食堂占96.3%,餐车占97.6%,伙食团占78.8%。(2)餐饮服务单位食品样品抽检结果:本研究收集2011年抽检检验报告390份,2012年抽检检验报告380份。①按国家食品检验评价标准,2011年抽检1964件食品,合格数为1844件,合格率为93.9%。2012年抽检2466件食品,合格数为2375件,合格率为96.3%;2年间总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2年食品总合格率高于2011年。②2011年和2012年食品抽检合格率最低的分别是生活饮用水(81.3%)、熟食(71.4%)。除生活饮用水两年间的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食品2年间的合格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012年的生活饮用水合格率高于2011年。③2012年餐车与地面食堂餐饮具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011年餐车与地面食堂餐饮具的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12年的餐车餐饮具合格率高于地面食堂。④2012年餐车与给水所生活饮用水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2年餐车生活饮用水合格率高于给水所生活饮用水合格率。(3)5类从业人员KAP调查结果:本研究随机抽取1211人,其中,餐饮服务从业人员1180名(97.44%)、卫生监督人员31名(2.56%)。①卫生监督执法人员、专兼职管理人员、厨师、服务员和其他人员等5类从业人员中以高中/中专/职高学历为主(48.9%),食品安全知识知晓率为84.6%。②卫生监督执法人员、专兼职管理人员、厨师、服务员、其他人员对食品安全问题非常关心的比例分别为100%、95.9%、91.9%、85.9%和88.0%;90.3%卫生监督执法人员、87.8%专兼职管理人员、83.6%厨师、79.1%服务员和80.6%其他人员认为食品安全的形势逐渐好转。③卫生监督执法人员、专兼职管理人员、其他人员最担心的食品是肉类和乳制品,厨师、服务员最担心的食品是米、面、油;5类人员最担心的食品安全问题是农药、抗生素、重金属高残留。④卫生监督执法人员在检查中发现食品安全隐患只有64.5%的人帮助指出问题,29.0%的人能严格考核,仍然有3.2%的人装作没看见。⑤90.3%卫生监督执法人员、67.3%专兼职管理人员、79.0%厨师、77.4%服务人员和67.6%其他人员能从班组集中开会学习中获得食品安全知识。⑥在维权意识方面,当自己和家人遭遇不安全食品侵害时,有25.7%的男性和25.1%的女性表示无可奈何、自认倒霉。结论(1)该铁路局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安全总体可控,但存在设施设备不齐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台帐记录不完善和操作不规范等食品安全隐患;(2)食品抽检合格率总体较高,但是生活饮用水、熟食抽检合格率较低,提示生活饮用水、熟食是该铁路局餐饮服务的高风险食品;(3)从业人员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较高,但食品安全知识的知晓率总体较低;(4)设施设备、操作过程、从业人员素质是食品安全主要的风险因素。提高铁路局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水平,一是加大高风险食品的监管力度;二是提高铁路局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抽检绩效;三是加大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检查和风险评估力度:四是加大餐饮服务人员食品安全培训教育力度;五是加强铁路局卫生监督执法人员执法能力建设。

高炎坤[5](2012)在《荆州市现代畜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文中指出“十一五”以来,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畜牧业发展,以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推进现代畜牧业建设为主线,全力推进畜牧业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全市畜牧业得到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2010年,全市生猪出栏437.28万头,家禽出笼6744.93万只,牛出栏7.516万头,肉类总产量45.05万吨,禽蛋产量15.79万吨,畜牧业产值95.26亿元(现价),占全市农林牧渔总产值的22.47%。畜牧业正成为该市农业和农村经济中具有较强优势、特色和潜力的重要产业。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农业的深入推进,该市畜牧业已基本实现由家庭副业向支柱产业,由生产依附型向消费导向型,由小农经济粗放经营向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方式的转变,并呈现出现代畜牧业的一些基本特征。但总体上看,畜牧业生产方式仍较为落后,规模养殖主体少且很不稳固,应对市场风险能力弱,生产能力和水平不高,组织化、产业化程度低,畜产品存在一些安全隐患,畜牧业社会化服务滞后。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畜牧业正处于从传统向现代畜牧转型的重要时期。加快该市传统畜牧业改造,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既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又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举措,也是摆在畜牧兽医工作者面前的一大重要课题。本文开篇对现代畜牧业的内涵、发展模式和现代畜牧业的相关理论依据进行了理论诠释,使本文的研究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然后运用实地调查的资料,对荆州市现代畜牧业现状进行了分析,并运用对比分析方法对发达国家、全国的现代畜牧业发展现状进行对比分析;最后根据荆州市现代畜牧业现状、存在的问题、有利条件、必然性和制约因素,结合现代畜牧业的相关理论,提出了荆州市发展现代畜牧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对策与保障机制。荆州市现代畜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基础设施薄弱,生产方式落后;全市规模化程度不高,标准化水平不高;增长方式粗放,整体效益不高;科技创新能力弱,支撑引领能力不强;流通加工发展滞后,消费观念急需更新;环境保护意识不强,环境污染日趋严重;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带动能力不强。荆州市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现代畜牧业发展,用工业化理念谋划畜牧业发展,用产业化思路经营畜牧业,用市场化理念促进畜产品流通,以增加农民收入,发展“优质、安全、生态、效益”畜牧业为目标,以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为核心,以培植壮大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经营为重点和抓手,以培养适应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新型农民和现代养殖户(场),转变生产方式,发展健康养殖为载体,着力推进畜牧业经营产业化、饲养畜禽专业化,养殖规模化、生产标准化、服务体系化,努力实现生产方式和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畜牧业数量、质量和效益的同步增长,尽快实现荆州市畜牧业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的转型和升级。荆州市发展现代畜牧业总体目标:到2015年,全市畜牧业产值170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0%以上,生猪出栏500万头以上,家禽出笼1亿只,其中水禽出笼5000万只,肉羊出栏25万只,肉牛出栏11万头,肉类产量50万吨,禽蛋产量70万吨。畜产品、饲料加工业产值280亿元。根据荆州市现代畜牧业现状的分析,结合现代畜牧业的相关理论,提出了荆州市发展现代畜牧业的的具体对策:一是优化畜牧业区域布局,建设优势产业基地;二是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做大做强种畜产业;三是转变畜牧生产方式,全面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四是大力发展加工业,进一步提升产品附加值;五是构建可追溯体系,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六是全面推行健康养殖,创建“两型畜牧业”;七是着力完善服务体系,切实强化技术支撑;八是建立健全预警机制,增强行业应急能力;积极开拓畜产品市场,稳步提升经营能力。在保障机制上,要强化组织领导,强化畜牧业财政扶持,落实畜禽养殖用地政策,加强机构队伍建设,强化依法行政。促进荆州市现代畜牧业稳定、持续和健康发展。

潘爱明,蒋艳红,严清明,戴文生,李敏,潘葵阳,王春莲,黄艳[6](2010)在《2000~2009年枝江市餐具消毒监测结果分析》文中指出目的了解枝江市餐饮单位餐(饮)具消毒卫生状况及10年变化趋势,为餐饮服务卫生监督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方法对2000~2009年抽检的20 126件餐(饮)具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评价。结果 10年共监测20 126件餐(饮)具,合格14 304件,合格率71.07%;餐(饮)具消毒监测合格率呈上升趋势,2009年与2000年餐(饮)具消毒监测合格率比较,χ2=63.25,P<0.01,结果差异非常显着;城区与农村餐饮单位餐(饮)具消毒监测合格率比较,u=14.41,P<0.01,小型与大、中型餐饮单位餐(饮)具消毒监测合格率比较,χ2=1 403.86,P<0.01,结果差异均非常显着。餐(饮)具消毒监测合格率与气温有关,6月采集的餐(饮)具消毒监测合格率最低,为57.94%。结论枝江市餐饮单位餐(饮)具细菌污染较严重,必须进一步加强监督管理,确保餐饮卫生安全。

刘颖洁[7](2009)在《青岛市餐饮企业食品安全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命健康,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食品安全一直以来都是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近几年来,食品安全事件频发,食源性疾病造成的严重后果,使食品安全问题成为了大多数国家政府和人民关注的焦点。食品安全问题不仅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而且也影响了国家的经济发展、对外贸易和社会稳定。餐饮业是“从农场到餐桌”的最后一个环节,餐饮业的食品安全问题也倍受人们的关注。随着社会的发展,餐饮业的整体经营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有了很大提高,食品安全问题依然存在。青岛市是着名的沿海城市和旅游城市,每年要接待成千上万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餐饮业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餐饮业的食品安全直接影响着游客的身体健康和青岛市旅游业的长远发展,同时青岛市也提出打造“食在青岛最安全”的城市名片。在这样的背景下,论文立足于青岛实际,对青岛市餐饮企业的食品安全现状和问题进行了分析,借鉴国内外食品安全监管的成功经验,为提高青岛市餐饮业食品安全监管的效率、强化餐饮企业自律、保护消费者的健康提供了一些有意义的参考。论文通过理论的运用和实证分析、比较研究的研究方法,综合运用了食品安全、危机管理的相关理论,首先,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意义及研究的内容和方法,详细介绍了国内外食品安全的相关研究和国内餐饮业的相关研究。其次,分别介绍了本文研究中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包括介绍食品安全的内涵及重要性;食品安全危害的分类;HACCP理论和危机管理理论。第三,通过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发现青岛市餐饮企业的食品安全问题不容乐观,从原材料、加工和制作、监督与管理三个方面分析了青岛市餐饮企业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并详细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第四,分析了美国、欧盟、日本几个有代表性的发达国家的食品安全体系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餐饮食品安全管理的成功经验。最后,在借鉴国内外成功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结合青岛实际,从八个方面构建了青岛市餐饮企业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完善了青岛市餐饮企业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即建立健全法规标准体系;建立统一的、权责明晰的监管体系;加快监测体系的建立;完善信用体系的措施;建立危机预警系统和处理体系;强化餐饮企业自律;加强食品安全意识、发挥舆论和群众的监督作用等。

杨永才,赵建军,董建兵,张占军,高金梅[8](2008)在《平罗县2005~2006年部分农村饮食店食(饮)具消毒效果监测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平罗县部分农村饮食店食(饮)具消毒效果,预防疾病的传播发生。[方法]从平罗县部分农村的饮食店中,根据地理及经济特点,在平罗县范围内的东片、南片、西片、北片各乡镇的饮食店中随机抽取饭店42家、快餐店25家、小吃店54家,每年在相同的季节,有同一监督检测员进行食(饮)具检测1次,采样及检验方法参照GB14934-1994《食(饮)具消毒卫生标准》,采用纸片法,所用大肠菌群快速检验纸片由南京三爱实业有限公司生产。大肠菌群阳性为不合格。数据统计比较采用χ检验。[结果]2005~2006年共抽检2154份各类食(饮)具样2品,合格率63.27%。2005年的餐(饮)具消毒合格率60.00%,2006年的餐(饮)具消毒合格率65.67%,明显高于2005年(χ=5.33,P﹤0.05)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农村的饮食店餐饮具消毒合格率明显低于城市的餐饮具消毒合格率22(84.99%,χ=212.99,P﹤0.01)。[结论]应加强农村饮食店的餐饮具的消毒管理工作。2

睢党臣[9](2007)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经过五十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综合国力不断增强,非农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建设的主导力量。在经过几年农村税费改革的基础上,2005年,我国政府做出了在全国取消农业税的重大决策。这一政策的出台,实现了自唐代以来农民梦想的“均田地、轻税赋”。意味着中国从此结束了由农业向工业提供资本积累的旧的发展道路,开创“工业反哺农业”的新纪元。为此,本文以“工业反哺农业”为契机,以“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研究”为主题,借鉴国内外公共产品理论的研究成果,采用规范分析、实证分析、系统分析和比较分析的方法,探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理论,全面分析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现状,从公平性、需求结构、贡献率以及相互关系等方面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进行深入探讨,提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优先顺序、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优化的基本思路、途径,以及优化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的对策与建议。本文的基本观点是:一是在“工业反哺农业”的新阶段,“工业反哺农业”既可以表现为对农业生产、农民补贴,又可以表现为给农村提供公共产品。本文提出优化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是“工业反哺农业”的重要途径。二是相对于人类无穷发展的欲望而言,公共产品以及生产公共产品的资源是有限的、稀缺的。公共产品以及生产公共产品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人类必须做出选择。具体来说,就是要解决生产什么公共产品,生产多少?如何生产公共产品?以及为谁生产公共产品的问题。这三个问题构成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理论的基本问题,也是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研究必须回答的问题。为此,本文就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探讨。三是对于公共产品而言,由于公共产品具有不可分割性,每个消费者面对的消费数量是相同的。但是,不同的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却是不同的。我们用纵轴表示数量,横轴表示价格,把同一数量下不同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水平相加,就可以得出这一数量下的所有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总值,以此类推,就可以得出某一公共产品的社会需求曲线。四是公平性是农村公共产品的重要特征之一。本文以人均公共产品拥有量作为公共产品供给公平的尺度,对城乡之间、农村地区之间进行比较。在比较的基础上,按照不公平程度越大,必须优先供给的原则,确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优先顺序,为优化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提供依据。五是以国内学者对农村公共产品需求结构研究为基础,从农村居民需求意愿、消费支出构成、边际消费倾向、需求收入弹性等方面对农村公共产品需求结构进行分析,得出农村公共产品需求优先顺序。按照供求均衡原理,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进行优先排序,为优化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提供依据。六是运用数学模型,实证分析农村公共产品各个组成部分的贡献率,并以农村公共产品贡献率大小为标准,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进行优先排序,为优化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提供依据。七是以发达国家公共产品供给实践为例,从理论上探讨公共产品供给结构的内部关系。运用Granger因果检验和偏相关关系分析法对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内部关系进行实证分析。以此为依据,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进行优先排序,为优化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提供依据。八是采用德尔菲法,以20位专家对农村公共产品重要程度的评价作为权重,计算上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优先顺序的加权平均值,根据公平性、效益性、统筹性和协调性原则,最终确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优先顺序,为优化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提供依据。九是按照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优先顺序,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以及各个组成部分内部结构,两个层面提出优化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的基本思路,并根据农村不同地区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协同发展与非协同发展的构想。总之,本文以“工业反哺农业”为契机,通过大胆探索、潜心研究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问题,优化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提高农村公共资源配置效率,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从而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

王芳[10](2006)在《西部循环型农业发展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建立节约型和谐社会,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构想,重点在西部农村,难点在西部农业的发展。既要实现农业经济效益的快速增长,又要保证生态安全、环境和谐发展,成为西部新农村建设首要的任务。依靠大量低效投入无机化肥、农药、水资源,耗竭式地利用农地,已经成为农业发展的恶瘤,不适应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理论的逐渐成熟,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武器。循环型农业是循环经济理念运用在农业生产领域中形成的一种新模式,也是以循环经济理论为基础的新兴农业发展理论。依据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考察研究,发展循环型农业是西部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西部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这需要建立一个完整的理论分析框架,有目的、有范畴地不断总结研究现实中的问题,作出科学的抽象,形成指导农业经济运行及整个农村经济活动的理论指导思想,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有效的理论工具和方法手段。本文试图构建一套较完整、科学、规范的循环型农业发展理论分析框架,并在该分析框架指导下,运用系统分析方法,选择数据包络模型、AHP模型、熵值法以及BP神经网络模型对西部循环型农业发展进行实证研究,探讨在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同时保护生态、节约资源,减少环境污染,谋求西部农业发展、农民富裕、农村和谐的新路子。 本论文共有九章,包括四部份内容: 第一部分为导言,主要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动态、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为理论篇,包含第一章和第二章,其中第一章分析在资源约束、环境恶化的新形势下农业发展出路的基本理论,并指出循环型农业是我国农业现阶段发展的必然选择。第二章是本研究的一个重点,试图将资源环境的约束与循环经济理论相结合,阐述其对传统经济学理论的挑战,建立与完善循环型农业的系统理论分析框架,推进一种新的农业经济发展形态。 第三部分为论证篇,包含第三章至第五章,这一部分是本研究的重点,详细探寻了西部地区农业与循环型农业的实践。第三章从总体上,定量化地描述西部地区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对西部地区农业发展的动力与困境进行论证;第四章从农户系统的角度考察了农户目前生产的持续性程度,采用投入产出模型和系统仿真原理,对循环型农业系统进行物质能量流的实证演算,揭示循环型农业系统提高物质能量流产出效益的作用机理;第五章对西部循环型农业发展作出综合评价、诊断和预测。

二、荆州市1995-2000年餐具消毒监测结果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荆州市1995-2000年餐具消毒监测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举报人原告资格审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主要研究方法
    五、论文结构
    六、论文的主要创新及不足
第一章 举报人与举报答复行为
    第一节 举报人的界定
        一、举报人
        二、举报与信访
    第二节 举报人的类型与原告资格
        一、私益与公益举报人
        二、职业举报人
    第三节 行政机关的举报答复行为
        一、举报答复行为属于行政行为
        二、举报回复行为与举报处理行为
    第四节 举报人原告资格审查的规范与实践
        一、《行诉解释》中的举报人
        二、指导案例77号中的举报人
第二章 利害关系理论中的举报权与因果关系
    第一节 从“法律上的利害关系”到“利害关系”
        一、行政诉讼的“利害关系”标准
        二、以“法律上的利害关系”为基础
    第二节 利害关系的判定与构成要件
        一、理论层面的利害关系理论
        二、司法裁判中利害关系理论的运用
    第三节 合法权益与因果关系的判断
        一、举报权与合法权益
        二、与举报处理行为存在因果关系
    第四节 “保护规范理论”的引入与发展
        一、德国的“保护规范理论”
        二、“保护规范理论”与利害关系理论
第三章 举报人原告资格审查方法
    第一节 司法实践中规范的保护目的判断
        一、公益与私益的界分
        二、行政决定的考虑事项
    第二节 “裁量缩减”在审查中的运用
        一、审查限度不一
        二、重要法益与裁量缩减
    第三节 另一种方式:要求履行法定职责
        一、举报处理行为与要求履行法定职责
        二、要求履行法定职责的界限
    第四节 原告资格的审查处理类型
        一、立案阶段与审理阶段的审查
        二、形式审查与实质审查
第四章 举报人行政诉权的规范与保护
    第一节 诉讼目的与行政公益诉讼制度
        一、诉讼目的与诉
        二、行政公益诉讼与公益性举报
    第二节 司法实践中的职业举报人
        一、避免提及职业举报人身份
        二、行政机关的相互配合
    第三节 “保护规范理论”的本土适用
        一、“保护规范理论”的适用困境
        二、“保护规范理论”的困境出路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2)三峡工程对江汉平原西部地下水环境时空变化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自然因素与人类活动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的研究进展
        1.2.2 河流建坝对下游地下水环境影响的研究进展
        1.2.3 江汉平原地下水环境研究进展
        1.2.4 已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域及数据来源
    2.1 三峡工程概况
        2.1.1 基本概况
        2.1.2 三峡水库调度模式
    2.2 江汉平原水文地质概况
        2.2.1 自然地理概况
        2.2.2 水文地质背景
    2.3 数据来源
        2.3.1 地下水位和水质数据
        2.3.2 葛洲坝出库流量数据
        2.3.3 长江水位数据
        2.3.4 降水和气温数据
        2.3.5 研究区粮食产量、化肥施用量和工业废水排放量统计数据
        2.3.6 宜昌站pH数据
    2.4 小结
3 三峡水库蓄水前后江汉平原西部水文气象要素变化特征
    3.1 前言
    3.2 研究方法
        3.2.1 描述性统计
        3.2.2 季节性Kendall检验
        3.2.3 数据处理过程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降雨、气温多年变化特征
        3.3.2 葛洲坝出库流量多年变化特征
        3.3.3 长江水位多年变化特征
        3.3.4 地下水位多年变化的时空分布特征
    3.4 小结
4 三峡水库蓄水对江汉平原西部地下水位季节变化的影响
    4.1 前言
    4.2 研究方法
        4.2.1 时间序列分解理论
        4.2.2 STL时间序列分解技术
        4.2.3 数据处理过程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水库蓄水前后降雨和气温季节成分的变化
        4.3.2 水库蓄水前后葛洲坝出库流量和长江水位季节成分的变化
        4.3.3 水库蓄水前后地下水位季节变化的影响因素
    4.4 小结
5 三峡水库蓄水对江汉平原西部地下水位长期变化趋势的影响
    5.1 前言
    5.2 研究方法
        5.2.1 时间序列季节调整
        5.2.2 时间序列互相关函数
        5.2.3 STL-ARIMAX耦合模型
        5.2.4 数据模拟过程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水文气象要素时间序列趋势变化
        5.3.2 水文气象要素之间的互相关关系
        5.3.3 地下水位季节调整序列的模拟与预测结果
        5.3.4 水库蓄水对地下水位影响程度的时空分布特征
        5.3.5 地下水位变化对洪湖地区土壤氧化还原性质的影响
    5.4 小结
6 三峡水库蓄水前后江汉平原西部地下水化学变化特征及原因
    6.1 前言
    6.2 研究方法
        6.2.1 统计分析
        6.2.2 趋势检验
        6.2.3 变异点分析-Pettitt检验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地下水化学时空变化特征
        6.3.2 地下水水质参数相关性特征演变
        6.3.3 地下水水质参数变化的原因
        6.3.4 水库蓄水对地下水pH和氮的影响
    6.4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和投稿的论文
致谢

(3)湖北省2001-2015年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现状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第2章 对象与方法
    2.1 数据来源
    2.2 诊断标准
    2.3 宿主动物监测
    2.4 人口特征调查
    2.5 HFRS发病危险因素调查
    2.6 质量控制
    2.7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湖北省2001-2015年HFRS流行特征
        3.1.1 流行概况
        3.1.2 地区分布
        3.1.3 时间分布
        3.1.4 人群分布
    3.2 湖北省2001-2015年宿主动物监测
        3.2.1 鼠种构成
        3.2.2 鼠密度和鼠带毒率
        3.2.3 宿主动物病原学检测
    3.3 人口特征调查
    3.4 HFRS发病危险因素调查
        3.4.1 基本情况
        3.4.2 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4.3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第4章 讨论
    4.1 湖北省2001-2015年HFRS流行特征
        4.1.1 疫情概况
        4.1.2 地区分布
        4.1.3 时间分布
        4.1.4 人群分布
    4.2 湖北省2001-2015年宿主动物监测
        4.2.1 鼠种分布
        4.2.2 鼠密度和鼠带毒率
        4.2.3 病原学监测
    4.3 湖北省人口特征调查
    4.4 HFRS发病危险因素调查
    4.5 本研究的不足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附录3 现场调查问卷

(4)某铁路局餐饮服务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内容
        1.4.1 铁路局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安全现状调查
        1.4.2 铁路局餐饮服务单位食品抽检结果风险评估
        1.4.3 铁路局餐饮服务人员食品安全KAP调查
        1.4.4 铁路局餐饮服务食品安全对策研究
    1.5 技术路线图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餐饮服务单位
        2.1.2 餐饮服务单位从业人员
    2.2 研究方法
        2.2.1 食品抽检
        2.2.2 问卷调查
        2.2.2.1 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安全状况调查
        2.2.2.2 餐饮服务人员食品安全KAP的调查
    2.3 质量控制
    2.4 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状况
        3.1.1 基本情况
        3.1.2 三种类型餐饮服务单位设施设备
        3.1.2.1 基本情况
        3.1.2.2 3种类型餐饮服务单位设施设备情况
        3.1.3 3种类型餐饮服务单位证照制度及台帐
        3.1.3.1 基本情况
        3.1.3.2 3种类型餐饮服务单位证照制度及台帐比较
        3.1.4 3种类型餐饮服务单位加工经营过程
        3.1.4.1 基本情况
        3.1.4.2 3种类型餐饮服务单位加工经营过程情况
        3.1.5 三种类型餐饮服务单位卫生状况
        3.1.5.1 基本情况
        3.1.5.2 3种类型餐饮服务单位卫生状况
    3.2 餐饮服务单位食品抽检情况
        3.2.1 抽检各类食品总合格率
        3.2.1.1 2011年抽检各类食品总合格率
        3.2.1.2 2012年抽检各类食品总合格率
        3.2.1.3 2011年与2012年食品总合格率比较
        3.2.2 抽检各类食品合格率比较
        3.2.3 2011年与2012年餐车与地面食堂餐饮具合格率比较
        3.2.4 2011年与2012年餐车与给水所生活饮用水合格率比较
    3.3 餐饮服务人员食品安全KAP情况
        3.3.1 基本情况
        3.3.2 食品安全知识正确率
        3.3.2.1 基本情况
        (1) 不同人员对食品安全知识正确率情况
        (2) 不同性别对食品安全知识正确率情况
        (3) 不同文化程度对食品安全知识正确率情况
        3.3.2.2 食品安全知识正确率比较
        3.3.3 食品安全问题的态度
        3.3.3.1 基本情况
        (1) 不同人员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态度情况
        (2) 不同学历人员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态度情况
        (3) 不同性别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态度情况
        3.3.3.2 食品安全问题的态度比较
        (1) 不同人员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态度比较
        (2) 不同学历人员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态度比较
        (3) 不同性别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态度比较
        3.3.4 食品安全行为
        3.3.4.1 基本情况
        (1) 不同人员对食品安全行为的情况
        (2) 不同文化程度人员对食品安全行为的情况
        (3) 不同性别对食品安全行为的情况
        3.3.4.2 食品安全行为比较
        (1) 不同人员对食品安全行为的比较
        (2) 不同文化程度人员对食品安全行为的比较
        (3) 不同性别对食品安全行为的比较
4 讨论
    4.1 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安全现状
    4.2 2011~2012年食品抽检
    4.3 从业人员食品安全KAP
    4.4 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制
5 建议
    5.1 理顺监管体制,加强监管队伍建设
    5.2 健全食品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完善管理考核办法
    5.3 整合伙食团资源,加大投入,改善硬件
    5.4 提高食品抽检绩效,有效分享资源
    5.5 强化培训,提升食品安全知识知晓率
    5.6 开展专项检查和监测抽检
    5.7 转变观念,提升服务水平
    5.8 实施量化管理,提升监管效率
    5.9 落实主体责任,改善加工经营条件
    5.10 注重诚信,形成闭环管理
6 结论
7 本研究与国内外同类研究相比的创新之处
8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荆州市现代畜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2章 现代畜牧业的涵义、发展模式与相关理论
    2.1 现代畜牧业的涵义
    2.2 现代畜牧业的发展模式
    2.3 现代畜牧业的相关理论
第3章 荆州市现代畜牧业发展现状分析
    3.1 荆州市现代畜牧业的发展历程
    3.2 荆州市当前现代畜牧业的表现特征分析
    3.3 荆州市发展现代畜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4章 荆州市发展现代畜牧业的有利条件、必然性与制约因素
    4.1 荆州市发展现代畜牧业的有利条件
    4.2 荆州市发展现代畜牧业的必然性
    4.3 荆州市发展现代畜牧业的制约因素
第5章 荆州市发展现代畜牧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
    5.1 荆州市发展现代畜牧业的指导思想
    5.2 荆州市发展现代畜牧业的基本原则
    5.3 荆州市现代畜牧业的发展目标
第6章 荆州市现代畜牧业的发展对策、具体措施与保障机制
    6.1 荆州市现代畜牧业的发展对策
    6.2 主要县市区发展现代畜牧业的具体措施
    6.3 荆州市发展现代畜牧业的保障机制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6)2000~2009年枝江市餐具消毒监测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来源
    1.2 监测项目与方法
    1.3 评价标准
2 结果
    2.1 餐饮服务单位餐 (饮) 具消毒监测结果
    2.2 不同采样时间餐 (饮) 具消毒监测结果
    2.3 城区与农村餐饮单位餐 (饮) 具消毒监测结果
    2.4 不同规模餐饮单位餐 (饮) 具监测结果比较
3 讨论
    3.1 枝江市2000~2009年餐 (饮) 具消毒监测结果特征。
    3.2 餐 (饮) 具消毒合格率低的原因分析。
    3.3 餐 (饮) 具消毒效果明显受气温、相对湿度的影响。
    3.4 农村卫生监督工作是当前卫生监督工作的重点之一。
    3.5 餐 (饮) 具消毒监测合格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7)青岛市餐饮企业食品安全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本文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内外食品安全研究综述
        1.2.2 国内餐饮业食品安全研究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2 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2.1 食品安全
        2.1.1 食品安全的概念
        2.1.2 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2.2 食品安全危害
        2.2.1 食品安全危害的概念
        2.2.2 食品安全危害的分类
    2.3 基本理论
        2.3.1 HACCP 理论
        2.3.2 危机管理理论
3 青岛市餐饮企业食品安全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食品原材料安全问题
        3.1.1 青岛餐饮企业原材料采购源头控制不严
        3.1.2 青岛餐饮企业原材料验收存在漏洞
        3.1.3 青岛餐饮企业食品原材料储藏发放不符合要求
    3.2 餐饮企业食品生产和服务中的问题
        3.2.1 青岛餐饮企业食品工作场所的环境卫生
        3.2.2 青岛餐饮企业食品原料的初加工存在缺口
        3.2.3 青岛餐饮企业食品搭配不合理
        3.2.4 青岛餐饮企业食品制作中的交叉污染
        3.2.5 青岛餐饮企业食品烹制的时间和温度控制不严
        3.2.6 青岛餐饮企业员工素质与个人卫生
        3.2.7 青岛餐饮企业餐具食具的清洁消毒不被重视
        3.2.8 青岛餐饮企业餐饮垃圾处理不规范
    3.3 食品安全管理与监督的问题
        3.3.1 职能部门职责不明与多头管理
        3.3.2 卫生监管体系不健全
        3.3.3 食品安全的法规体系有待完善
        3.3.4 行政执法与处罚中存在问题
        3.3.5 信息披露不健全
        3.3.6 群众参与程度不高
4 国内外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借鉴
    4.1 美国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4.1.1 健全的法规体系
        4.1.2 完备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4.1.3 科学的风险评估体系
        4.1.4 有效的信息体系
    4.2 欧盟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4.3 日本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4.4 奥运会餐饮食品安全管理经验
        4.4.1 要求合作餐饮单位实行HACCP 系统
        4.4.2 实施不安全食品召回制度
        4.4.3 加强对餐饮卫生检查
        4.4.4 实施厨房垃圾的无害处理
        4.4.5 奥运会餐饮食品安全管理评价
5 完善青岛市餐饮企业食品安全监管机制的对策
    5.1 建立健全的法规标准体系
        5.1.1 加强食品安全的法规建设
        5.1.2 建立青岛餐饮业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5.2 建立统一的、权责明晰的监管体系
        5.2.1 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统一协调管理
        5.2.2 建立四方互通机制
        5.2.3 执行长期的规范化的卫生量化分级检查
        5.2.4 加大执法、奖惩力度
    5.3 加快监测体系的建立
        5.3.1 建立食品安全监控系统
        5.3.2 保障食品供应安全
        5.3.3 加大对食品安全监测的投入
    5.4 完善信用体系的措施
        5.4.1 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5.4.2 完善餐饮业食品安全信用标准和评价
        5.4.3 完善餐饮业食品安全信用披露和奖惩制度
    5.5 建立危机预警系统和处理体系
        5.5.1 成立危机管理委员会
        5.5.2 进行风险评估
        5.5.3 建立危机管理预警系统
        5.5.4 制定系统的应急处理机制
    5.6 强化餐饮企业自律
        5.6.1 积极在青岛市餐饮企业中推广HACCP 系统
        5.6.2 完善自检系统
        5.6.3 指导企业对员工进行食品安全培训
    5.7 加强食品安全意识
        5.7.1 对相关人员进行专项培训
        5.7.2 开展食品安全知识宣传
    5.8 发挥舆论与群众的监督作用
        5.8.1 发挥舆论的监督作用
        5.8.2 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的学术论文

(9)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
        1.2.1 国外公共产品研究现状
        1.2.2 对国外公共产品研究现状评述
        1.2.3 国内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研究动向
        1.2.4 对国内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研究的评述
    1.3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理论探究
    2.1 农村公共产品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观点争鸣
        2.1.2 农村公共产品的科学含义
        2.1.3 农村公共产品的特征
    2.2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的界定
        2.2.1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的含义及其构成
        2.2.2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结构
        2.2.3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方式结构
        2.2.4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内容结构
        2.2.5 本文研究的对象——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内容结构
    2.3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理论的形成
        2.3.1 观点争鸣
        2.3.2 农村公共产品供求均衡理论
        2.3.3 农村公共产品最优供给理论
    2.4 小结
第三章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
    3.1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现状分析
    3.2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存在的问题
        3.2.1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总量不足
        3.2.2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失衡
    3.3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问题产生的影响
        3.3.1 制约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3.3.2 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3.3.3 加重农民的负担
        3.3.4 加剧社会的不公平
    3.4 小结
第四章 基于公平性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分析
    4.1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公平尺度的确立
        4.1.1 何谓公平
        4.1.2 有关公平的理论
        4.1.3 衡量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公平程度的标准
    4.2 农村与城市公共产品供给结构对比分析
        4.2.1 城乡基础设施比较
        4.2.2 城乡基础教育比较
        4.2.3 城乡医疗卫生比较
    4.3 农村不同地区公共产品供给结构比较分析
        4.3.1 农村不同地区基础设施比较
        4.3.2 农村不同地区基础教育比较
        4.3.3 农村不同地区医疗卫生比较
    4.4 小结
第五章 基于需求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分析
    5.1 供给与需求相互关系的原理
        5.1.1 生产与消费相互决定
        5.1.2 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相互决定
    5.2 观点争鸣
    5.3 农村公共产品需求结构现状分析
    5.4 农村公共产品需求结构变动趋势分析
        5.4.1 农村居民公共产品需求意愿分析
        5.4.2 农村居民消费支出构成变动趋势分析
        5.4.3 农村居民公共产品边际消费倾向分析
        5.4.4 农村居民公共产品需求收入弹性分析
    5.5 小结
第六章 基于贡献率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分析
    6.1 观点争鸣
        6.1.1 国外学者的研究
        6.1.2 国内学者的研究
    6.2 建立模型
        6.2.1 建立多元回归模型的依据
        6.2.2 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
        6.2.3 回归模型的检验
        6.2.4 多元线性回归预测
        6.2.5 建立贡献率模型
    6.3 数据说明
        6.3.1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6.3.2 农村基础设施投资
        6.3.3 农村基础教育投入
        6.3.4 农村医疗卫生投入
    6.4 实证分析
        6.4.1 Granger 因果检验
        6.4.2 回归模型
        6.4.3 初步回归结果
        6.4.4 对多重共线性问题的修正
        6.4.5 多元回归方程
        6.4.6 贡献率
    6.5 结论与分析
第七章 基于相互关系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分析
    7.1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关系理论分析
        7.1.1 农村公共产品各组成部分相互关系分析
        7.1.2 农村公共产品各组成部分的内部关系分析
    7.2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关系实证分析
        7.2.1 Granger 因果检验
        7.2.2 Granger 因果检验结果与分析
    7.3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偏相关关系分析
        7.3.1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偏相关系数
        7.3.2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排序
    7.4 小结
第八章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优化设计
    8.1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优化的原则与顺序
        8.1.1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优化的含义
        8.1.2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优化的原则
        8.1.3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优先顺序的确立
    8.2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优化的基本思路
        8.2.1 优先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
        8.2.2 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
        8.2.3 继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8.3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优化的途径
        8.3.1 优化农村医疗卫生结构
        8.3.2 优化农村基础教育结构
        8.3.3 优化农村基础设施结构
    8.4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协同发展与非协同发展
        8.4.1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协同发展
        8.4.2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非协同发展
    8.5 小结
第九章 优化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的对策与建议
    9.1 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农结构,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9.2 明确中央与地方政府提供农村公共产品的职责
    9.3 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加大对农村基层组织转移支付的力度
        9.3.1 建立城乡统一的税收制度
        9.3.2 加大对农村基层组织转移支付的力度
    9.4 搞活地区经济,增强县、乡(镇)两级政府供给农村公共产品的能力
        9.4.1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和乡镇经济
        9.4.2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
        9.4.3 加快小城镇化建设的步伐
    9.5 建立农村居民公共产品需求表达机制,增强村级供给公共产品的能力
    9.6 实行差异化供给,建立合理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分担机制
    9.7 建立与完善政府激励机制,形成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多元化
        9.7.1 建立与完善农村公共产品市场供给激励机制
        9.7.2 建立与完善农村公共产品自愿供给激励机制
        9.7.3 建立与完善农村公共产品非营利组织供给激励机制
    9.8 增加农村居民收入,促进农村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发展
    9.9 建立与完善农村公共产品管理体制
    9.10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西部循环型农业发展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Ⅰ 导言
    Ⅰ.Ⅰ 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
        Ⅰ.Ⅰ.Ⅰ 研究的背景
        Ⅰ.Ⅰ.Ⅱ 研究的目的
    Ⅰ.Ⅱ 国内外研究动态
        Ⅰ.Ⅱ.Ⅰ 循环型农业的理论研究综述
        Ⅰ.Ⅱ.Ⅱ 现代农业的实践探索
        Ⅰ.Ⅱ.Ⅲ 西部农业发展研究回顾
    Ⅰ.Ⅲ 研究思路与方法
        Ⅰ.Ⅲ.Ⅰ 研究思路
        Ⅰ.Ⅲ.Ⅱ 研究的技术路线
        Ⅰ.Ⅲ.Ⅲ 研究方法
        Ⅰ.Ⅲ.Ⅳ 数据说明
    Ⅰ.Ⅳ 研究的内容结构
    Ⅰ.Ⅴ 研究的可能创新
第1章 循环型农业: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1.1 世界农业发展思想的演变
    1.2 中国古代农业可持续发展思想
        1.2.1 “三才论”的传统农学思想
        1.2.2 循环农业思想的萌芽
        1.2.3 农业与技术及社会经济大系统的协调发展思想
    1.3 中国农业增长状况
        1.3.1 1949~2004年中国农业生产发展状况
        1.3.2 中国不同阶段农业增长的主要动因
        1.3.3 1995~2004年农业物耗增长水平
    1.4 我国农业生产环境的非健康状态
        1.4.1 农业生态系统面临的难题
        1.4.2 农业经济系统面临的困境
        1.4.3 农村社会系统面临的难题
    1.5 循环型农业: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1.5.1 解决人口与资源的矛盾
        1.5.2 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1.5.3 强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制度
        1.5.4 开拓绿色农产品市场
        1.5.5 拓宽农民就业空间
第2章 循环型农业的理论分析框架
    2.1 循环型农业的理论基础
        2.1.1 循环型农业产生的背景
        2.1.2 循环经济理论与模型
        2.1.3 循环型农业的经济理论基础
        2.1.4 循环型农业的效益实现形式
    2.2 循环型农业理论对传统经济理论的挑战
        2.2.1 循环型农业与现代农业的联系与区别
        2.2.2 循环型农业资源配置挑战传统经济学的帕累托最优理论
        2.2.3 “理性生态经济人”挑战“理性经济人”
        2.2.4 循环经济学挑战传统经济学的产权理论
        2.2.5 循环型农业挑战传统经济学的“马斯洛需求”理论
    2.3 循环型农业系统的理论分析
        2.3.1 循环型农业系统的组成要素
        2.3.2 循环型农业系统的结构及功能分析
        2.3.3 循环型农业系统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原理分析
        2.3.4 循环型农业的外部环境
        2.3.5 循环型农业与清洁发展机制
    2.4 循环型农业发展的外部性分析
        2.4.1 传统农业的外部性
        2.4.2 生态脆弱的落后地区农业发展的负外部性及制度缺陷
        2.4.3 循环型农业:负外部性改善
    2.5 循环型农业参与主体的博弈分析
        2.5.1 农户合作的困境
        2.5.2 政府与农民之间的博弈
        2.5.3 地方政府与龙头企业的博弈分析
第3章 西部农业发展现状剖析
    3.1 西部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3.1.1 区域概况
        3.1.2 西部农村经济地位截面分析
        3.1.3 农业生产及产品地位
        3.1.4 农业生产投入产出水平
    3.2 西部农业发展变化趋势
        3.2.1 西部传统农业相对规模的长期变化
        3.2.2 西部传统农业增长的源泉
        3.2.3 西部农业增长的环境影响
    3.3 西部农业资源相对生产有效性评价
        3.3.1 包络分析法与农业资源相对生产效率评价
        3.3.2 实证分析
        3.3.3 结论
    3.4 西部资源约束下的农业劳动力容量
        3.4.1 方法的选择
        3.4.2 具体估算
        3.4.3 结论
    3.5 西部农业发展所面临的环境问题
        3.5.1 生态环境问题
        3.5.2 农业自然资源问题
        3.5.3 农村经济环境问题
        3.5.4 制度缺陷
第4章 西部农户系统农业可持续性调控机理
    4.1 循环型农业系统的物质与能量流分析
        4.1.1 循环型农业系统整体性假定
        4.1.2 物质与能量流分析的引入
    4.2 西部典型小农户生产系统的物质流现状
        4.2.1 研究对象说明
        4.2.2 经济持续性
        4.2.3 生态持续性
    4.3 建立能量流的投入产出模型
        4.3.1 里昂惕夫静态投入产出模型
        4.3.2 投入产出矩阵P
        4.3.3 建立投入产出模型
        4.3.4 应用实例
        4.3.5 结论
第5章 西部循环型农业发展的综合评价与预测
    5.1 循环型农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基础
        5.1.1 理论构架
        5.1.2 西部循环型农业发展评价的目标
        5.1.3 西部循环型农业发展评估预测的思路
        5.1.4 西部循环型农业发展评估预测的技术路线
        5.1.5 指标体系设置的原则
    5.2 循环型农业发展评价的指标体系
        5.2.1 产出指标-社会经济效益驱动指标
        5.2.2 投入减量化指标
        5.2.3 再利用及资源化指标
        5.2.4 环境安全指标
        5.2.5 评估模型与方法选择
    5.3 西部循环型农业发展综合评价
        5.3.1 数据采集
        5.3.2 指标体系及权重计算
        5.3.3 标准化处理
        5.3.4 西部循环型农业发展状况综合评估值
        5.3.5 西部循环型农业发展的障碍因素诊断
    5.4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西部循环型农业发展状况预测
        5.4.1 BP神经网络模型
        5.4.2 西部循环型农业综合发展趋势预测
    5.5 结论
第6章 西部循环型农业发展的模式设计
    6.1 循环型农业的基本模式设计
        6.1.1 资源节约型循环农业模式
        6.1.2 资源再利用型循环农业模式
        6.1.3 资源开发型循环农业模式
    6.2 循环型农业产业链构建
        6.2.1 循环型农业的产业链构建的理论基础
        6.2.2 循环型农业的产业链构建案例
        6.2.3 农村生态工业园区模式案例
    6.3 西部循环型农业发展区域模式构思
        6.3.1 西部循环型农业模式选择的原则和思路
        6.3.2 西部地区现代农业区划
        6.3.3 西部循环型农业模式的战略构想
    6.4 案例:西部农户发展沼气循环型农业的综合效益
        6.4.1 直接经济效益
        6.4.2 间接经济效益
        6.4.3 间接生态效益
        6.4.4 改善卫生环境
第7章 西部循环型农业发展的技术体系建设管理
    7.1 西部农业技术创新中面临的问题
        7.1.1 农业科研机构面临的问题
        7.1.2 农户和涉农企业接受使用技术面临的问题
        7.1.3 农业推广体系面临的问题
        7.1.4 农业技术创新管理者面临的问题
    7.2 西部循环型农业技术体系的建设
        7.2.1 循环型农业技术体系的构建结构与目标原则
        7.2.2 循环型农业的主导技术体系
        7.2.3 西部循环型农业技术进步的路线模式
        7.2.4 西部循环型农业技术变迁的运行机制
    7.3 西部循环型农业技术创新的制度变革
        7.3.1 改革农业技术创新的组织管理体制
        7.3.2 调整农业技术创新的投资制度
        7.3.3 建立促进循环型农业技术应用的投入补偿机制
        7.3.4 完善农业技术创新激励机制
        7.3.5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制度变革
第8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8.1 研究的主要结论
        8.1.1 构建了循环型农业经济理论分析框架体系
        8.1.2 解剖了西部农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8.1.3 设计了循环型农业发展的模式和产业链
        8.1.4 综合探究了西部循环型农业发展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8.1.5 研究的主要观点
    8.2 对策建议
        8.2.1 建立循环型农业的发展体系
        8.2.2 总体规划布局,统筹安排区域循环型农业发展
        8.2.3 推广参与式方法,强化农户的可持续发展观
        8.2.4 扶持西部本地龙头企业发展,引进外部龙头企业投资
        8.2.5 加强行政区际合作,实现区域大循环
        8.2.6 强化保障措施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研究生阶段发表论文及科研一览

四、荆州市1995-2000年餐具消毒监测结果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举报人原告资格审查研究[D]. 张文慧. 华东政法大学, 2019(02)
  • [2]三峡工程对江汉平原西部地下水环境时空变化影响研究[D]. 牛蓓蓓. 武汉大学, 2016(01)
  • [3]湖北省2001-2015年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现状分析研究[D]. 白晶晶. 武汉科技大学, 2017(01)
  • [4]某铁路局餐饮服务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及对策研究[D]. 杨继红. 昆明医科大学, 2014(01)
  • [5]荆州市现代畜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 高炎坤. 长江大学, 2012(01)
  • [6]2000~2009年枝江市餐具消毒监测结果分析[J]. 潘爱明,蒋艳红,严清明,戴文生,李敏,潘葵阳,王春莲,黄艳. 应用预防医学, 2010(05)
  • [7]青岛市餐饮企业食品安全问题及对策研究[D]. 刘颖洁. 中国海洋大学, 2009(12)
  • [8]平罗县2005~2006年部分农村饮食店食(饮)具消毒效果监测分析[J]. 杨永才,赵建军,董建兵,张占军,高金梅. 现代预防医学, 2008(13)
  • [9]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研究[D]. 睢党臣.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06)
  • [10]西部循环型农业发展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D]. 王芳. 华中农业大学, 2006(01)

标签:;  ;  ;  ;  ;  

荆州市1995—2000年餐具消毒监测结果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