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女性人口社会成就分析

我国女性人口社会成就分析

一、我国女性人口的社会成就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杨方[1](2021)在《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妇女教育研究(1949-1956) ——以江苏泰兴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性别歧视是一个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综合性问题,性别平等至今仍然是世界性的美好愿景。中国在这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我们不仅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妇幼健康高绩效十个国家之一,而且无论是在消除义务教育性别差距方面,或者女性在全社会就业人员中的占比,还是最近的互联网领域中女性创业者数量,都有相当可观的成绩;这跟两百年多前的封建社会相比,跟一百多前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相比,跟七十多年前的旧中国相比,都是翻天覆地的巨变。但“建设一个妇女免于被歧视的世界,打造一个包容发展的社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需要付出更大努力”,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妇女解放事业的伟大成就和重要经验是一个重要方面。中国共产党妇女解放理论及其早期实践是研究新中国妇女事业的逻辑起点。实现妇女解放的前提是妇女接受教育,成为自身解放的主体。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实践中特别注重妇女教育事业。党和国家有关妇女教育的方针、政策如何落地重要、发挥作用,需要对其进行具体的考察。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为指导,以局部区域为代表,以当事人为对象,运用文献研究、个案研究、口述史研究等多种方法,结合相关档案材料,既有利于挖掘、丰富新中国成立初期妇女教育的史料,也有利于发现、梳理妇女解放、妇女教育事业发展的特色、经验、历史贡献和当代启示。泰兴地处苏北,解放初期的广大农村有三种不同类型,即老解放区、恢复区和新解放区,由于战争频繁,男子人口比例长期低于妇女,而且还有不少缺乏劳动力或者劳动力不足的烈军工属。以泰兴为样本,研究这一时期妇女教育问题,具有典型性。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妇女教育。国民革命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妇女解放思想的形成时期,基本确立了“人人平等,教育人人”、教育形式上不局限于学校、除了知识技能还要将革命思想融进教育并提高妇女政治参与能力的主要内容;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妇女人口中占绝大多数的农村妇女是决定中国革命胜败的重要力量,在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形成了特色鲜明的苏区妇女教育模式,即妇女干部培养、妇女识字培训、女童学校教育、女工职业教育紧密结合;抗日战争时期,妇女解放运动与民族解放运动紧密结合,在民主根据地,妇女支前、妇女生产、妇女参政,无不体现出妇女的力量;解放战争时期的妇女教育主要围绕服务解放战争和解放区建设展开,重点是培养妇女干部和提高妇女觉悟。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对全国女性教育重新进行了制度化、规范化、大众化改革,使女性教育成为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考察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妇女教育问题,可以设立四个“观测点”,即:女童入学教育,识字扫盲教育,妇女社会教育,妇女干部教育。女童教育既是妇女解放和妇女教育的起点,也是从源头上阻隔农村文盲、半文盲妇女产生的重要途径。新中国初期泰兴当地政府加强女童入学教育的政策措施,满足了农村妇女的内在要求,切合了当地社会的具体实际,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新中国初期泰兴女童入学教育的基本经验就是提升学龄女童入学率、降低辍学率,具体教育实践中主要把握好了四个关键点,即:整体设计,协同推进;统筹兼顾,循序渐进;深入基层,有的放矢;创新教法,确保质量。泰兴的农村识字扫盲工作开展比较早,早在1941年冬,当时的泰兴抗日民主根据地就开展大规模的冬学运动。新中国成立以后,泰兴各级党组织和人民政府积极动员农民继续参加冬学运动,并成立了专门的妇女识字班,开展识字扫盲;农村妇女在区乡妇联干部、村妇女干部和妇女代表的动员下,参与积极性远高于男性,不仅参加人数多,而且持续时间长,至1956年渐成高潮。泰兴妇女积极参与扫盲识字运动,宏观上讲为开展救灾备荒、实行土地改革、推进互助合作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具体而言,不仅使广大妇女能力素质得到了提高,而且切实增加了家庭收入,从而也为妇女地位的提升营造了氛围。通过社会教育活动促进女性从家庭走向社会,是促进妇女自身解放的重要路径。基于不同阶段形势和任务的需要,基于区域行政管理体制的调整,新中国初期泰兴农村妇女社会教育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1949-1952年,在苏北行署领导下,主要围绕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生产救灾、贯彻婚姻法等中心工作开展;1953-1956年,在江苏省委和扬州专区的领导下,主要结合基层普选、增产节约、农业合作化和统购统销运动等开展。但不管哪个阶段,形势政策、思想政治、生产劳动、卫生健康都是教育的重要方面和主要内容。苏北妇女社会教育促进了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农村妇女自我意识越发觉醒和增强,主体作用日益显现,社会地位显着提升。但也暴露出教育对象的局限性、教育过程的间歇性、教育内容的抽象性和教育形式的有限性等不足;原因是多方面的,妇女干部本身的素质和能力,以及社会整体氛围都是显着的影响因素。培养妇女干部、重视妇女参政是中国共产党促进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最具特色的重要举措。泰兴属于革命老区,早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许多妇女积极分子脱颖而出成长为妇女干部,为根据地和解放区经济发展和民主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成立妇女自己的组织动员机构,将妇女干部充实到各级党政机构,推举妇女干群模范,是这一时期泰兴妇女解放事业的三条战线。围绕这三条战绩,泰兴妇女干部规模迅速发展,培养路径更加多样,教育内容也日渐丰富;而通过开展文化教育,妇女干部的工作能力得以大幅度提高,通过学习时势政策,其业务水平也得到相当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妇女干部队伍的稳步发展,切实引导了社会舆论导向——她们不仅以其成功形象吸引着同辈人的效仿,而且影响、教育了守旧的父母及周遭“他者”,从而既在更大程度上获得社会认可,又反过来触动社会文化转型。但妇女干部教育同样也受到传统思维方式、现实社会环境甚至家庭方面的制约。新中国初期的泰兴农村妇女教育,不仅对农村社会秩序的重建、农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妇女解放事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且留下了可供新时代农村妇女教育借鉴的历史经验。女童教育构筑了男女性别平等的基础,扫盲教育提升了农村妇女的综合素质,社会教育提高了农村妇女的主体地位,干部教育促进了农村妇女的社会动员——其经验就在于,要以农村妇女素质的提升促进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要在推进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促进妇女解放。新中国初期泰兴妇女教育是中国共产党推进农村妇女解放进程中的一个缩影,其经验对于加强与改善新时代农村妇女教育、对于实现《北京宣言》目标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叶延禹[2](2021)在《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的性别差异研究 ——基于文化、制度和组织特征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中,女性早已成为与男性同等重要的劳动者,但是在很多岗位上,女性的职业成就落后于男性。在已有研究中性别之间的职业发展差距通常被解释为源于性别歧视和人力资本差异。然而高校作为一个有高准入门槛和清晰考核标准的公共性组织,无论男性还是女性获得教职时都必须达到高校所要求的人力资本水平,晋升晋级时的考核标准清晰、公开而且往往可准确量化、不会因性别而异,但女性教师的职业发展总体上仍然落后于男性教师。根据2017年的《中国教育统计年鉴》,高校专任教师中女性比例已经达到一半,但女性教师在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校领导这些高级别的专业技术和行政领导岗位上和男性教师有明显差距。为什么在同等起点、规则清晰的职业竞争过程中,高校教师的职业发展出现了性别差异。本文的研究以文化过程理论作为分析框架,解释女性高校教师职业发展普遍落后于男性教师的影响机制。文化过程理论认为不平等是在一系列看似理所应当的、常规的具体过程中产生及再生产的。这些具体过程可以归纳为身份认同和理性化过程。身份认同是一个基于明确边界的群体分类过程,对不同属性的群体会形成不同的认同,由此导致不同群体的物质和机会占有的不同。理性化原则指的是为了追求效率最大化而形成的各种规则,根据理性原则设计的制度规则往往被认为是中立的、公平的。然而,当理性制度和某种身份认同相结合时,不平等便被合理化了(Lamont et al.,2014)。高校教师的职业发展过程中的性别差异是这两类文化过程的结合:性别观念建构了不同的性别行为规范和社会角色定位,比如高校中男性更倾向于被定位于从事学术发表,而女性被定位于从事教学和学生工作;教师的晋升结果是性别中立的、评价标准清晰的、可量化的晋升制度决定的,评价标准侧重于论文发表和科研项目,教学相对被忽视通常只是作为门槛性要求存在。当这两个不同的规范交互发挥作用时,将导致高校教师职业发展性别差异的产生。基于社会性别文化塑造了性别角色规范,理性化伴随现代化进程兴起,教师的职业发展发生于特定的组织情境,本文选择从性别文化、经济制度和组织特征的维度来对女性教师的职业成就为何落后于男性进行解释。本文的主要发现如下。从教师的性别组成来看,性别观念更平等的地区,高校教师中的女性比例更高。市场化程度更高的地区高校教师中的女性比例更低。在组织层面上,高校排名越靠前,学科实力越强,女性教师比例越低。非综合型高校的女性教师比例显着高于综合类和师范类大学,人文学科中的女性教师比例显着高于其他学科。在教师职称晋升过程中,性别观念越平等的地区教授中的女性比例越高,这主要是由于性别平等观念促进了高校教师中女性比例的提高。在市场化和全球化程度越高的地区,男性教师获得职称晋升的可能性更大。在组织层面上,高校对教师的学术能力要求越高,女性教师获得职称晋升的可能性越低。和人文学科相比,理科、工科和社会科学中女性教师获得职称晋升的可能性无显着差异,生命科学专业中的女性教师晋升可能性显着更高。在学院领导层中,性别观念越平等的地区学院领导中的女性比例越高,这是由于性别平等观念促进了教师和教授中的女性比例增加,间接提高了学院领导职位中的女性比例。在市场化和全球化程度更高的地区,有资格担任学院领导的女性教师有了更多晋升机会。在组织层面上,社会科学专业的行政领导的女性比例显着低于其他学科。综合以上研究结果,本文发现文化过程理论能够有效地对高校中女性教师的职业发展落后于男性教师的进行解释:其一,文化上的性别刻板印象导致了高校教师群体的性别角色定位差异,性别观念的平等化有助于缩小高校教师在不同级别岗位上的性别比例差距,提高了高校教师、教授和领导职位中的女性比例;其二,绩效导向的考评制度为所有教师提供了基于功绩的竞争环境,由此形成了男性在职称晋升中的优势,由于这一考评制度是性别中立的,因此也合理化了学术科研领域中的性别差距。基于以上发现,本文指出,应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劳动保护立法,分担生育给女性带来的生理和心理压力,引导社会舆论尊重女性科技人才,为女性科研人才提供一个更加友好的工作环境,充分激发女性的学术潜能,缩小学术科研领域的性别分层现象。

曹楠楠[3](2020)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坚持不懈的反贫困过程中逐步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扶贫脱贫道路,创造了为全球减贫70%的“当惊世界殊”的瞩目成绩,这其中离不开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对妇女在反贫困过程中的“半边天”作用的重视与发挥。伴随农村农业生产和经济结构呈现出鲜明的“农业女性化”结构性变化,广大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成为当前农村脱贫攻坚的主要对象和主体力量。无论基于妇女可持续发展的国际视野,还是当前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现实需要及农村贫困家庭妇女作为主体的自我发展诉求,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研究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更是当前脱贫攻坚全面决战阶段和2020年以后攻克相对贫困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为此,本文综合运用学科交叉、系统研究、比较分析、案例分析及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等研究方法,着重从贫困现状、理论资源、历史进程、品牌项目、经验启示等方面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以充分的理论依据和历史经验回应当前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困境,以求促进广大农村贫困家庭妇女尽快摆脱贫困并实现主体身份转变,在未来的反贫困事业中更好地发挥“半边天”的巾帼之力。具体来说,论文由六部分构成:第一章绪论部分。阐述论文研究依据、意义和系统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宏观介绍研究思路方法、基本内容、创新之处等,以阐释论文选题价值、把握论题研究动态、展现论文研究基本概况,为论文研究提供基本的逻辑起点。第二章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概述。在对贫困、农村贫困家庭及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等基本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基于地理环境、制度设计、历史文化、社会参与等维度对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原因进行深度剖析,系统阐述农村贫困家庭妇女在贫困程度、健康状况、受教育水平、可行能力等方面的致贫表象及相应产生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影响,宏观展现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概况,为深入研究奠定基础。第三章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理论资源。从经典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国外相关理论及中国传统文化四个维度,对相应的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和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妇女解放思想和共同富裕理论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思想、可行能力贫困理论和女性主义经济学思想、中国传统妇女观和中国传统贫富观等相关理论思想进行阐述,为整个研究提供系统的理论支撑。第四章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意义及进程。以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对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意义为出发点,历史梳理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历史实践过程,将其划分为通过体制改革、开发式扶贫、“两轮驱动”扶贫、精准扶贫推动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四个阶段,展现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历史脉络,从宏观视野为探索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经验规律提供实践性基础。第五章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品牌项目。围绕健康、科教、金融、就业创业、社会五大扶贫领域分别对母亲健康快车、农村妇女“两癌”检查、“降消”项目等健康扶贫脱贫项目,春蕾计划、“双学双比”活动、巾帼科技致富工程等科教扶贫脱贫项目,母亲小额循环、妇女小额担保财政贴息贷款、母亲创业循环金等金融扶贫脱贫项目,巾帼家政服务、手工编织、妈妈制造等就业创业扶贫脱贫项目,幸福工程、母亲水窖、母亲邮包等社会扶贫脱贫项目的发展状况、运行模式进行阐释分析,总结项目扶贫经验,从微观视野为探索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经验规律提供实践性素材。第六章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经验启示。结合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历史实践,立足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主客体身份,从明确目标导向上要实现全面自由发展、推动脱贫致富、提升可行能力,重视主体能动作用上要激发主体意识、摆脱观念束缚、弘扬优良品质,增强综合脱贫素质上要提升科技文化水平、促进就业创业发展、保障平等发展权利,强化全方位扶贫格局上要坚持政府主导作用、发挥市场导向优势、加强社会联动参与四个维度揭示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经验启示,为新时代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事业提供经验遵循。

王思竹[4](2020)在《新时代中国扶贫困境研究》文中提出习近平于2013年提出了“精准扶贫”重要论述,为我国减贫脱贫事业提供了理论支撑。当前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我国扶贫工作取得了显着成就,得到了全国人民乃至世界的高度认可,但取得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因此开展新时代中国扶贫困境的研究至关重要,有助于推进扶贫实践活动,兑现党对人民作出的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庄严承诺,也为后扶贫时代的防贫工作作出理论贡献。本研究通过对扶贫的困境及其产生的原因分析,以提出相应对策的逻辑思路展开深入研究。第一,梳理新时代中国特色扶贫的背景、渊源、成就,习近平“精准扶贫”理论的产生与实践成就,不仅依托于当今国内外的时代背景,也得益于中共历代领导人对扶贫工作的理论贡献以及习近平青年时期下乡与地方工作的经历。第二,依据扶贫工作的实践逻辑分析新时代中国特色扶贫的困境,从精准识别过程中存在方法论困境;到识别出的贫困群体,将贫困劳动力就业的普遍问题与贫困女性、贫困单亲家庭的特殊问题结合起来的扶贫困境。第三,阐述新时代中国特色扶贫困境的原因,主要体现在扶贫工作者主观执行精准扶贫政策不力,从而引发村民参与积极性低造成的扶贫方法论困境;缺乏健康意识及医疗卫生资源匮乏导致健康资源个体差异与分配不均衡,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质量不同导致教育资源区域差异与分配不均从而造成的就业机会扶贫困境;由扶贫政策、贫困分类缺乏女性视角,家庭结构变化引发角色关怀不到位和传统观念的束缚造成的身份困境。第四,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扶贫困境的解决对策与建议,通过提升扶贫主客体对扶贫工作的认识和借助大数据的科学技术手段共同作用提升精准扶贫治理成效;坚持扶“志”与扶“智”相结合,促进健康与教育资源在起点、过程、结果方面不断均衡并完善就业扶贫制度破解就业困局;以新时代的思想道德观念引领社会扶贫风气,使贫困女性赋权、增能,借鉴发达国家女性普惠政策构建扶贫过程中的性别正义,借力社会的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提升家庭角色关怀,以此来加强扶贫过程的人文关怀。总之,中共历代领导人不断丰富中国的扶贫理论,用以指导具体的扶贫实践,努力让中国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最终使人民享有获得感幸福感,在中国即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同时也为世界减贫提供中国经验。

冯俊琪[5](2020)在《中国基础教育阶段女性数学教育发展研究(1978-2020年)》文中研究说明弹指一挥间,改革开放走过了40多年的历程。女性数学教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随着社会的变化、数学教育理念的变革逐步发展。经过40多年的积累,回望我国女性数学教育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女性接受数学教育是女性学习掌握数学科学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女性发展智力、提升智力水平的重要工具,女性数学教育的程度标志着现代女性智能化的水平。因此,保障女性受数学教育的权利,不仅关系到女性素质的高低,而是更关系到经济的发展、社会进步的推动。女性数学教育是数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有着区别于数学教育的独特问题、独特视野以及独特社会价值,所以人们应当更加关注与重视。女性数学教育研究是数学教育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有着区别于数学教育研究的独特问题、独特视野以及独特社会价值,所以人们应当更加关注与重视。目前,我国女性数学教育研究的主要任务是什么?这是一个值得每一位研究女性数学教育的学者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当前的主要任务包括:1.记录我国女性数学教育发展的历程;2.探讨我国女性数学教育的历史发展与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理念之间的关系;3.对女性数学教育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研究与反思,以期为我国女性数学教育的发展和繁荣提供成果借鉴和历史思考。基于此,使得本文采用历史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等方法进行研究论述。全文主要分为绪论、理论基础、正文和结语四个部分。正文部分包括五章内容:第一章研究了女性数学教育从缺失到确立的历史进程,分为三个阶段,即零星的家庭数学教育(封建社会)、女性数学教育的萌芽(1840—1949年)和女性数学教育的发展(1849—1978年)。第二、三、四章分别论述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全面恢复时期(1979—1989年)、繁荣发展时期(1990—1999年)、巩固提高时期(2000年—至今)的女性数学教育发展总况。每一章都将从女性教育政策及措施、女性受数学教育情况、女性数学教育的成就以及女性数学教育研究情况四部分展现女性数学教育在每一期的发展历程。第五章是针对改革开放以来女性数学教育以及女性数学教育研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了经验、梳理了对女性数学教育发展的影响因素、女性数学教育研究的结论,提供了一些对未来女性数学教育发展以及女性数学教育研究切实可行的措施,以期为今后女性数学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作用,起到自己的绵薄之力。总之,论文结合女性数学教育历史与现状,从数学史和数学教育的角度对女性数学教学和女性数学学习培养过程进行分析,并且分析了在此背景下兴起的女性数学教育研究的情况及问题,为我国数学教育中的性别公平建设,为女性数学教育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供有益参考。

苏慧[6](2020)在《高校专任女教师职业生涯中的社会性别影响 ——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缘起于女性研究和教师职业生涯研究的现实需求,从社会性别视角出发,开展基于扎根理论的高校专任女教师职业生涯社会性别影响研究,有益于将女性经验填充进高校教师发展理论的研究,提供性别视野下的理论比较,建立高校女性教师的自信心、责任感和学术观。本研究的理论依据是社会性别理论和扎根理论,以建构扎根理论范式为蓝本,运用深度访谈法获取了高校七位专任教师的相关信息和访谈资料,通过初始编码、聚焦编码和轴心编码三层编码,探究社会性别对高校专任女教师职业生涯产生的影响,并从性别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以及研究生导师结构等方面对高校专任女教师队伍职业生涯的社会性别影响进行探究,结论上则从影响路径、影响维度和影响效应等方面进行总结。结果显示,社会性别对高校专任女教师个体职业生涯的影响路径表现为:个人生理性别、职业素质和性别意识;家庭资源支持;高校制度和环境;国家政策和法规;社会性别文化。社会性别对高校专任女教师个体职业生涯的影响维度体现在八个方面:社会性别影响教师获得学历、社会实践经验和学术追求;社会性别影响教师的职业、家庭、社交、道德和性别等方面的意识;社会性别影响教师的生理差异和生育压力;社会性别影响教师在高校管理制度下的职业发展空间;社会性别影响教师对职业环境的适应和评价;社会性别引起性别歧视和照顾等社会现象;社会性别影响退休年龄政策的颁布和实施;社会性别构建了性别角色、印象和身份。社会性别对高校专任女教师群体职业生涯的影响维度则体现在以下方面:性别结构趋向于男女比例均衡;职称结构和研究生导师结构均呈现学术高层的“金字塔”效应;年龄结构呈现女性的“年轻化”趋势,青年女教师队伍崛起;学历结构打破“以本科学历为主”的局面,形成以硕士学历为主的局面。影响效应主要指高校领域的性别劣势累积效应。

刘倩文[7](2020)在《计划生育研究的嬗变 ——20世纪60年代以来英语学界中国计划生育研究》文中认为在海外关于中国的研究中,“中国学”是一个较为年轻的学科,兴起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中国的计划生育也是海外中国研究的内容之一。这不仅是因为中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独特的生育文化和传统引起了西方学者强烈的兴趣和好奇,也是因为将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在国内乃至国际上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中国计划生育问题以及海外关于中国计划生育问题的研究不仅反映了中国生育政策的历史性变化,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的国际地位的提升和影响力的扩大。在这个背景下,本文将对英语学界关于中国计划生育研究的发展史进行研究。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英语学界的中国计划生育研究取向也发生了变化。本文主要利用了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和外文电子资源,文章的结论建立在对于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英语学界出版的有关中国计划生育研究的着作和论文研读的基础之上。论文以时间演变为线索,以热点问题为专题。目的在于比较全面地展示和分析英语学界中国计划生育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为我国从事相关研究的学者提供借鉴和参考。本文的研究发现,英语学界关于中国计划生育的研究成果呈不断增加的趋势,研究的跨学科性则逐渐凸显,研究方法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其中不仅包括实证研究,还包括人类学的田野调查、口述史方法、社会学的问卷调查、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等方法。纵观这一学术发展史,其中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和结论都值得借鉴。但是英语学界的中国计划生育研究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包括研究方法的运用、研究中的文化冲突以及理论探索的不足等问题。

陈欢[8](2019)在《英格兰政府干预早期保教市场的历史研究(1948-2018)》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早期保教是保障儿童身心安全与健康、奠定儿童终身学习基础的社会公益事业,让所有儿童接受高质量早期保教是促进社会公平、培养未来人才的重大民生工程。但是,囿于公共财政与优质教育资源有限的现实约束,如何实现早期保教优质普惠是各国政府面临的难题。我国在过去的30年里推进了学前教育市场化,依靠社会力量实现了供给规模的快速扩大和普及水平的稳步提升。但同时也要承认,我国学前教育底子薄、欠账多,在市场化过程中又出现了“入园难”、“入园贵”和部分私立幼儿园价格虚高、过度营利等市场失灵的问题。在党和国家深化学前教育改革、全力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的背景下,探索政府干预与市场机制的耦合路径,是实现公办民办并举、把握公益普惠基本方向的必然诉求。英格兰0-5岁早期保教虽然也主要由社会力量供给,但通过强有力的政府干预,已经基本普及了优质的服务。本研究立足于我国学前教育市场失灵的困境,基于市场参与者有机联动的微观经济学视角,采用文献研究、实地研究的史料收集方法,以及比较研究、案例分析的史料分析方法,对英格兰政府干预早期保教市场的进程进行了历史研究。研究发现,英格兰政府从参与市场和塑造市场两个维度,构建了以直接供给、委托代理、规制管理、市场支持和市场信息五大干预杠杆为主轴的市场失灵干预框架。本研究根据该框架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及其与保教市场的相互作用关系,将英格兰政府干预早期保教市场的历史分为三个阶段,并通过对三大历史阶段的比较分析和对干预成效的评鉴,为我国新时代学前教育治理提出了启示与借鉴。全文主要分为五大部分:第一章对英格兰政府早期保教市场干预框架进行了学理分析。本章阐述了市场失灵的一般原因、表现以及政府干预的一般策略,并基于对早期保教服务私人与社会价值的分析,说明了早期保教市场失灵的特殊性、必然性和可采取的应对举措。英格兰早期保教市场干预框架的目的是通过建设“有为政府”实现“有效市场”,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前提下规避市场失灵。第二章描绘了1948年至1997年,英格兰政府有限干预致使早期保教市场粗犷扩张的历史阶段。本章分别追溯了英格兰公立、私立早期保教服务的产生缘起,说明了公立供给兜底功能的由来,以及私立供给多样性的原因。英格兰政府为了保护儿童的安全,对私立早期保教强制注册和督导制度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但由于规制管理十分有限而且不成系统,原生早期保教市场呈现学位供给地域均衡性差、保教质量稳定性低的特征。第三章呈现了1997年至2007年,英格兰政府全面干预促进早期保教市场走向成熟的历史阶段。在市场参与方面,儿童中心和早期卓越中心赋予了公立保教全新的时代意义,免费学位政策则通过购买私立部门的服务刺激了私立供给的增长。在市场塑造方面,初步建成了以法定质量标准、师资从业标准和注册督导制度为内容的规制体系,并确立了市场支持结构的基本形态。地方治理是这一阶段在中央统筹下产生的新事物,地方政府在其中的角色历经了从伙伴关系成员到民主战略领导的转变。全面干预取得了卓越成效,推动了早期保教市场走向成熟,实现了质量的基本稳定和供需的基本平衡。第四章追溯了2008年至2018年,英格兰政府深化改革但引发早期保教市场发展困境的历史阶段。在市场参与方面,强化了公立部门的兜底功能,扩大了学位购买的范围并提高了拨款透明性,但整体参与程度因财政紧缩而降低。在市场塑造方面,不断修订以儿童为中心的法定质量标准及其配套的监管制度和师资要求,不断扩大家庭保教支出补偿范围。在地方治理方面,进一步规范了协同委托市场管理流程,加强了保教信息互联网平台的建设,但解除了地方政府质量支持的法律责任。继承既有干预框架、深化市场作用的改革思路引发了早期保教市场可持续发展的困境。第五章对英格兰政府干预早期保教市场的历史进行了评鉴,并提出了对我国的启示与借鉴。本章基于政策工具理论,对1948年以来英格兰政府干预早期保教政策工具的演变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虽然英格兰政府基本有效应对了市场失灵,但只有超越市场话语体系、深化政府才能突破当前的困境。基于英格兰经验,我国新时代学前教育在宏观治理层面应协调三大政策目标间的冲突、把握五大干预杠杆间的平衡;在中观治理层面,应注意坚守公办学前教育的价值归属、研发儿童中心的过程质量实践标准、健全注册督导制度、建设质量信息公共平台;在微观治理层面,地方政府应准确把握市场动态、切实推动供需平衡和有效支持质量提升。

王琦[9](2019)在《全面二孩政策实施背景下影响女性求职意愿因素分析 ——基于大连市调查数据》文中研究指明2016年1月1日,我们国家进入“全面二孩”,作为家庭生活中的重要成员之一女性,本身就是生育的主体,女性对于家庭角色、生活状态、生育认知的理解会和目前实施的人口政策效果息息相关,在研究人口问题的同时,必须将女性作为政策体系中研究的重要角色,来探讨政策产生的影响。在“全面二孩”政策背景下,选择二胎,女性承担的会更多,压力也会更大,女性在角色中分担给某个部分的势必会减少,比如职业角色方面。因此,研究“全面二孩”政策下带来的女性求职意愿的影响显得十分必要,也将会对未来劳动力市场的发展以及中国长远发展产生影响。当下全面二孩政策出台时间不久,关于政策下的影响以及相关资料文献较少,在研究的过程中需要查阅大量过往关于人口学、女性学、人口政策等方面相关研究进行论证总结,对二胎政策会造成的利弊影响进行预估,通过问卷调查进行研究,通过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找到影响因素,从而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的建议对策,尝试提出一些可性行的建议,希望在生育政策方面从女性的角度提供一点微薄的建议。基于社会性别理论和工作家庭角色冲突理论,结合全面二孩的特定政策背景,本文从个人视角、性别视角和组织视角三个维度,提出全面二孩政策对女性求职意愿影响的理论模型和研究假设。结合已育女性特点,采用成熟量表进行题项设计,通过数据分析,验证假设。通过实证研究得出,在全面二孩政策背景下,女性的求职意愿受到个人视角、性别视角和组织视角的影响。女性作为二孩的生育主体,因为生育过程不得不导致职业中断,生育后工作投入低,求职资本随之减少,求职机会减少。在性别视角,受中国传统文化男主内女主外的影响,当女性生育时生育主体的角色和职业产生冲突时,女性会让位于母角色,在家庭抚育孩子的方面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组织视角方面,全面二孩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雇主原有的隐形性别歧视,组织在录用女性的时候会考虑成本风险,从而导致女性求职机会减少,给女性带来的感受就是组织支持感不足,求职意愿受阻。

张小宝[10](2019)在《中国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历史演进及推进策略研究》文中认为中国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指导下,将男女平等与国家社会发展相结合,以国家最高政策的形式推动中国男女平等事业发展的一项具有长远性和根本性的总政策。二十多年来,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从提出到确立,从一项政府承诺发展为一个不断完善并日益丰富的运行体系,在推动我国男女平等事业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全局战略高度,对如何进一步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提出了新的观点和要求。因此,系统地梳理中国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历史进程,探索进一步推动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发展的策略,既是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完善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体制机制”的题中之义。所以,本研究对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研究,力争突破现有的研究局限,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微观与宏观相结合,问题导向与策略建构相结合,从党和国家对男女平等认识的发展变化、妇女发展需求的变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及其体系的生成与建构及对男女平等突出问题的解决等多个层面展开。全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梳理和归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男女平等观、毛泽东男女平等思想和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男女平等观,从理论上廓清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人对“妇女问题”的社会属性、妇女的社会地位和作用、妇女发展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变迁,揭示这些思想理论的核心构成、阶段性特征和新发展,以阐明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探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及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共产党推动中国男女平等的伟大实践,重点回顾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法律政策等方式推动男女平等与国家发展进步共赢的重要举措,揭示党运用法律政策推动男女平等的延续和发展。第三部分从国内妇女发展状况、国际社会推动妇女发展的潮流及中国共产党对男女平等认识的拓展三个层面分析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提出的时代背景,梳理1995年前后到2012年间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从提出到在国家政策、法律和党的执政纲领层面的确立,呈现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由一项国家承诺发展为一个内含组织机构、规划纲要、法律政策、监测评估在内的国策运行体系的过程,并以此期间中国妇女发展面临的重点难点问题为切入点,研究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推进男女平等的重要作用。第四部分研究在新时代妇情新变化、中国共产党男女平等新思想及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共同作用下,男女平等基本国策运行体系在完善法律政策、健全相关机制、激发妇女主体潜力等方面的新发展,以及在此基础上,研究党和政府直面弱势妇女和农村妇女群体的生存和发展难题,推动新时代中国男女平等事业不断走向深入。第五部分研究新时代背景下男女平等基本国策进一步发展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并从男女平等基本国策运行体系的内在局限及国策运行的外部环境来理解和认识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发展面临的问题;然后,立足新的历史起点,探讨如何在完善法律政策、健全配套措施、增强机构建设、优化国策实施的外部环境等方面推进男女平等基本国策进一步发展。总之,二十多年来,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不断发展呈现出中国共产党对男女平等认识的不断深化和拓展;呈现出中国共产党正视不同时期中国男女平等的现实情况和妇女发展的现实需求,推动妇女在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的发展取得突破性成就;呈现出中国共产党推动中国男女平等事业逐渐走向深入的历史图景。但是,面向新时代背景下“三个平等”的新观点给中国男女平等和妇女发展提出的更高要求,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正面临着内在机制的不健全和外部环境的不完善的新挑战和新问题。对此,党和政府应该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以更加科学化、现代化、系统化的方式推动妇女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男女两性平等发展、妇女自身全面发展。

二、我国女性人口的社会成就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女性人口的社会成就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妇女教育研究(1949-1956) ——以江苏泰兴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和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之前党的妇女教育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妇女解放理论的形成
        一、传统中国妇女教育及其近代嬗变
        二、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及其在中国的传播
        三、中国共产党妇女解放问题的基本主张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之前党的妇女教育理论与实践
        一、国民革命时期的妇女教育
        二、土地革命时期的妇女教育
        三、抗日战争时期的妇女教育
        四、解放战争时期的妇女教育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女童教育
    第一节 新中国初期党领导下的学制改革与女童入学教育
        一、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根据地学制与女童入学教育
        二、新中国初期农村女童教育概述
        三、新中国初期学制改革与小学教育
        四、学校教育恢复中的女童入学教育
    第二节 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学龄女童学校教育
        一、新中国成立之前苏北农村小学教育
        二、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小学教育
        三、苏北农村学龄女童入学的基本状况
        四、影响女童入学教育的多元因素
    第三节 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女童入学教育成就
        一、苏北农村女童入学率的提升
        二、苏北农村女童辍学率的降低
        三、苏北农村女童教育环境的改善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妇女识字扫盲教育
    第一节 新中国初期党领导下的识字扫盲教育政策与措施
        一、新中国初期农村妇女识字扫盲教育概述
        二、全国农村识字扫盲的方针政策
        三、江苏农村识字扫盲的具体措施
    第二节 新中国初期识字扫盲运动中苏北农村妇女教育状况
        一、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妇女文盲率
        二、“三区”并存下的妇女参与社会变革
        三、政府主导的升级识字扫盲教育
    第三节 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妇女的识字扫盲教育成就
        一、苏北农村妇女能力素质的提高
        二、苏北农村妇女家庭收入的增加
        三、苏北农村妇女家庭地位的改善
        四、苏北农村识字扫盲教育的经验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妇女社会教育
    第一节 新中国初期党领导下的农村妇女社会教育
        一、新中国初期农村妇女社会教育概述
        二、农村妇女社会教育思想的理论与实践
    第二节 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妇女社会教育的内容
        一、形势政策教育
        二、思想政治教育
        三、生产劳动教育
        四、卫生健康教育
    第三节 新中国初期农村妇女社会教育的主要成效
        一、农村妇女主体作用的显现
        二、农村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
        三、农村妇女自我意识的增强
        四、农村妇女社会教育的经验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妇女干部教育
    第一节 新中国初期党领导下的农村妇女干部政策
        一、革命战争时期农村妇女干部政策
        二、新中国初期农村妇女干部政策
    第二节 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妇女干部教育成就
        一、苏北农村妇女干部规模迅速发展
        二、苏北农村妇女干部培养路径多样
        三、苏北农村妇女干部教育内容丰富
    第三节 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妇女干部教育的意义
        一、妇女干部教育与农村妇女解放
        二、妇女干部教育与农村社会进步
        三、妇女干部教育与妇女自身解放
        四、妇女干部教育的制约因素探究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妇女教育的历史贡献与当代启示
    第一节 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妇女教育的历史贡献
        一、女童教育构筑了男女性别平等的基础
        二、扫盲教育提升了农村妇女的综合素质
        三、社会教育提高了农村妇女的主体地位
        四、干部教育促进了农村妇女的社会动员
    第二节 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妇女教育的当代启示
        一、为新时代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思路
        二、为新时代农村妇女教育改革提供方法
        三、为新时代农村妇女教育提供借鉴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口述材料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的性别差异研究 ——基于文化、制度和组织特征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问题研究背景
        1.1.2 本文的研究问题
    1.2 研究意义
        1.2.1 探究教师职业发展中性别差异的影响因素
        1.2.2 改善女性教师的职业发展环境
        1.2.3 创造女性友好型的劳动环境
        1.2.4 维护高等教育的公平公正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性别
        1.3.2 性别平等
        1.3.3 高校教师的职业发展
        1.3.4 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的性别差异
    1.4 研究步骤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步骤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结构安排和主要贡献
        1.5.1 论文结构安排
        1.5.2 研究贡献
2.理解性别平等
    2.1 性别认知的历史变化
        2.1.1 传统社会中的两性关系
        2.1.2 性别平等意识的觉醒
        2.1.3 当代中国社会中的性别话语变化
        2.1.4 现代社会中性别平等的基本主张
    2.2 性别平等的理论溯源
        2.2.1 理解社会平等
        2.2.2 性别差异: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
        2.2.3 性别不平等的发生:可行能力的剥夺
3.文献评述
    3.1 劳动力市场中性别平等的研究综述
        3.1.1 文化传统:性别认知的规范作用
        3.1.2 制度因素:政治、经济与法律制度的影响
        3.1.3 文化与制度因素的互相影响
    3.2 性别平等的发生场域:家庭、组织和社会
        3.2.1 家庭领域
        3.2.2 组织领域
        3.2.3 社会领域
    3.3 高校教师群体的性别比较研究
        3.3.1 学术科研领域的性别分布现状
        3.3.2 阻碍女性教师职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3.4 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4.研究框架与研究设计
    4.1 前期调研和论题确定
        4.1.1 资料收集
        4.1.2 资料分析与总结
    4.2 分析框架
        4.2.1 过程理论:不平等的产生
        4.2.2 基于文化过程理论的分析框架:文化、制度和组织环境
    4.3 研究假设
        4.3.1 文化假设:文化观念的规范作用
        4.3.2 制度假设:劳动力市场的竞争程度
        4.3.3 组织假设:组织的性别传统与工作能力要求
    4.4 实证研究设计
        4.4.1 样本抽样
        4.4.2 变量定义与选择
        4.4.3 数据分析模型
5.文化、制度和组织对高校教师性别结构的影响
    5.1 对高校教师性别比例的影响
        5.1.1 高校教师性别比例的基本分布情况
        5.1.2 文化、制度和组织特征的影响
        5.1.3 讨论与分析:高校教师性别组成的形成过程
        5.1.4 小结
    5.2 对高校教授性别比例的影响
        5.2.1 教授性别比例的基本分布情况
        5.2.2 文化、制度和组织特征的影响
        5.2.3 讨论与分析:职称晋升过程中的性别平等的影响因素分析
        5.2.4 小结
    5.3 对院级领导性别比例的影响
        5.3.1 院级领导性别比例的基本分布情况
        5.3.2 文化、制度和组织特征的影响
        5.3.3 讨论与分析:学院领导晋升情况的性别比较分析
        5.3.4 小结
6 讨论:女性教师职业发展为什么落后于男性教师?
    6.1 高校教师职业发展
        6.1.1 文化因素对高校教师的性别平等的影响
        6.1.2 现代化进程对性别不平等的影响
    6.2 性别平等与无处不在的性别差异
        6.2.1 性别差异的认知:从相似到差异
        6.2.2 劳动力市场中的“文化滞后”现象
        6.2.3 性别不平等的形成:性别中立的评估制度与无所不在的性别差异
7 结论、政策建议和研究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政策建议
        7.2.1 坚持性别平等原则,创造公平的教育和劳动环境
        7.2.2 尊重性别差异,将性别主流化纳入政策方案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调查问卷
作者简历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之处
第2章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概述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
        2.1.1 贫困
        2.1.2 农村贫困家庭
        2.1.3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
    2.2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原因
        2.2.1 地理环境的约束
        2.2.2 制度设计的性别盲视
        2.2.3 历史文化的影响
        2.2.4 社会参与力量的不足
    2.3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表现
        2.3.1 贫困程度深重
        2.3.2 健康状况较差
        2.3.3 受教育水平不高
        2.3.4 可行能力缺失
    2.4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影响
        2.4.1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经济影响
        2.4.2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政治影响
        2.4.3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文化影响
        2.4.4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社会影响
        2.4.5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生态影响
    小结
第3章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理论资源
    3.1 经典马克思主义妇女扶贫脱贫的相关理论
        3.1.1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
        3.1.2 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
    3.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妇女扶贫脱贫的相关理论
        3.2.1 妇女解放思想
        3.2.2 共同富裕理论
        3.2.3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思想
    3.3 国外妇女扶贫脱贫的相关理论
        3.3.1 可行能力贫困理论
        3.3.2 女性主义经济学思想
    3.4 中国传统文化中妇女扶贫脱贫的相关理论
        3.4.1 中国传统妇女观
        3.4.2 中国传统贫富观
    小结
第4章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意义及进程
    4.1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重大意义
        4.1.1 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4.1.2 彰显我国政治优势的集中标识
        4.1.3 提升我国文化实力的现实途径
        4.1.4 巩固我国社会安定的必要保障
        4.1.5 打造我国美丽生态的重要环节
    4.2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历史进程
        4.2.1 通过体制改革推动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脱贫
        4.2.2 通过开发式扶贫推动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脱贫
        4.2.3 通过“双轮驱动”扶贫推动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脱贫
        4.2.4 通过精准扶贫推动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脱贫
    小结
第5章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品牌项目
    5.1 健康扶贫脱贫项目
        5.1.1 母亲健康快车
        5.1.2 农村妇女“两癌”检查
        5.1.3 “降消”项目
    5.2 科教扶贫脱贫项目
        5.2.1 春蕾计划
        5.2.2 “双学双比”活动
        5.2.3 巾帼科技致富工程
    5.3 金融扶贫脱贫项目
        5.3.1 母亲小额循环
        5.3.2 妇女小额担保财政贴息贷款
        5.3.3 母亲创业循环金
    5.4 就业创业扶贫脱贫项目
        5.4.1 巾帼家政服务
        5.4.2 手工编织
        5.4.3 妈妈制造
    5.5 社会扶贫脱贫项目
        5.5.1 幸福工程
        5.5.2 母亲水窖
        5.5.3 母亲邮包
    小结
第6章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经验启示
    6.1 明确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目标导向
        6.1.1 实现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全面自由发展
        6.1.2 推动农村贫困家庭妇女实现脱贫致富
        6.1.3 提升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可行能力
    6.2 重视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主体能动作用
        6.2.1 激发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主体意识
        6.2.2 摆脱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观念束缚
        6.2.3 弘扬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优良品质
    6.3 增强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综合脱贫素质
        6.3.1 提升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科技文化水平
        6.3.2 促进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就业创业发展
        6.3.3 保障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平等发展权利
    6.4 强化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全方位扶贫格局
        6.4.1 坚持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政府主导作用
        6.4.2 发挥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市场导向优势
        6.4.3 加强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社会联动参与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4)新时代中国扶贫困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扶贫的背景、渊源与成就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特色扶贫的时代背景
        一、国际背景
        二、国内背景
    第二节 新时代中国特色扶贫的理论渊源
    第三节 新时代中国特色扶贫的重要成就
        一、理论政策成就
        二、实践成就
第二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扶贫的困境
    第一节 精准扶贫的方法论困境
    第二节 扶贫中的就业能力与就业机会困境
        一、劳动能力与就业机会困境
        二、知识能力与就业机会困境
    第三节 扶贫中的身份困境
        一、性别困境
        二、角色困境
第三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扶贫困境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方法论困境的原因分析
    第二节 就业能力与就业机会困境的原因分析
        一、健康资源的个体差异与不均衡分配
        二、教育资源的区域差异与不均衡分配
    第三节 身份困境的原因分析
        一、性别视角的缺失
        二、角色关怀不到位
        三、传统观念的束缚
第四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扶贫中困境的对策和建议
    第一节 提升精准扶贫的治理效能
        一、加强精准扶贫的理论研究和政策指导
        二、积极借鉴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
        三、提升精准扶贫过程中的主体责任意识
    第二节 破解就业能力与就业机会的困局
        一、坚持扶贫扶志扶智相结合
        二、促进健康资源和教育资源的均衡性分配
        三、完善中国特色就业扶贫的制度化建设
    第三节 加强扶贫过程中的人文关怀
        一、以新时代的思想道德观念引领社会风气
        二、努力实现扶贫过程中的性别正义
        三、加强扶贫过程中的角色关怀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中国基础教育阶段女性数学教育发展研究(1978-2020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方法与思路
        1.2.1 研究方法
        1.2.2 研究思路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背景
    2.1 理论基础
        2.1.1 理论介绍
        2.1.2 概念界定
    2.2 研究背景
        2.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2 研究时期划分
第3章 女性数学教育历史回顾
    3.1 封建社会——零星的家庭教育
    3.2 1840 -1949 年——女性数学教育的萌芽
    3.3 1949 -1978 年——女性数学教育的发展
        3.3.1 1949 -1956 年的女性数学教育
        3.3.2 1957 -1978 年女性数学教育
    3.4 女数学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全面恢复时期(1979—1989 年)的女性数学教育
    4.1 时期背景
        4.1.1 女性教育政策及措施
        4.1.2 数学教育理念
    4.2 女性受数学教育情况
        4.2.1 女性受小学数学教育情况
        4.2.2 女性受中学数学教育情况
        4.2.3 存在的问题
    4.3 女性数学教育成就
        4.3.1 女数学家
        4.3.2 女性数学教师
        4.3.3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者
    4.4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情况
        4.4.1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文章统计
        4.4.2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内容及特点
        4.4.3 小结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繁荣发展时期(1990—1999 年)的女性数学教育
    5.1 时期背景
        5.1.1 女性教育政策与措施
        5.1.2 数学教育理念
    5.2 女性受数学教育情况
        5.2.1 女性受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情况
        5.2.2 女性受高中数学教育情况
        5.2.3 存在的问题
    5.3 女性数学教育成就
        5.3.1 女数学家
        5.3.2 女性数学教师
        5.3.3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者
    5.4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情况
        5.4.1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文章统计
        5.4.2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内容及特点
        5.4.3 小结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巩固提高时期(2000 年—至今)的女性数学教育
    6.1 时期背景
        6.1.1 女性教育政策与措施
        6.1.2 数学教育理念
    6.2 女性受数学教育情况
        6.2.1 女性受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情况
        6.2.2 女性受高中数学教育情况
        6.2.3 存在的问题
    6.3 女性数学教育成就
        6.3.1 女数学家
        6.3.2 女性数学教师
        6.3.3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者
    6.4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情况
        6.4.1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文章统计
        6.4.2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内容及特点
        6.4.3 小结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经验教训与挑战
    7.2 女性数学教育历史发展
        7.2.1 发展概况
        7.2.2 存在问题
        7.2.3 影响因素
        7.2.4 相关建议
    7.3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
        7.3.1 结论
        7.3.2 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高校专任女教师职业生涯中的社会性别影响 ——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1.基于女性研究和教师职业生涯研究的现实需求
        2.基于个人的理论兴趣、专业背景和职业取向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相关文献综述
        1.高校专任女教师职业生涯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2.高校专任女教师职业生涯社会性别影响研究综述
    (四)核心概念界定
        1.高校专任女教师
        2.职业生涯
        3.社会性别影响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一、高校专任女教师职业生涯社会性别影响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扎根理论
        1.历史与来源
        2.概念与特征
        3.版本与取向
        4.风险与策略
    (二)社会性别理论
        1.理论与来源
        2.历史与现实
        3.方法与视角
二、基于扎根理论的高校专任女教师职业生涯访谈的研究设计与实施
    (一)研究设计
        1.案例高校的选择
        2.理论性抽样
        3.访谈问题的设计
    (二)研究实施
        1.开展深度访谈
        2.访谈信息获取
三、基于扎根理论的高校专任女教师职业生涯访谈的编码分析
    (一)编码分析的逻辑和阶段
    (二)初始编码
    (三)聚焦编码
    (四)轴心编码
    (五)理论饱和度检验
        1.理论抽样分析
        2.编码及结果整理
四、高校专任女教师群体职业生涯的社会性别影响趋势
    (一)整体性别结构呈现“女性化”趋势
    (二)职称结构呈现“上窄下宽”趋势
    (三)学历结构呈现以硕士为主的“高学历”发展趋势
    (四)年龄结构呈现“年轻化”趋势
    (五)研究生导师结构呈现“男性化”趋势
五、社会性别对高校专任女教师职业生涯的影响维度
    (一)个体职业生涯的影响维度
        1.社会性别影响教师获得学历、社会实践经验和学术追求
        2.社会性别影响教师的职业、家庭、社交、道德和性别等方面的意识
        3.社会性别影响教师的生理差异和生育压力
        4.社会性别影响教师在高校管理制度下的职业发展空间
        5.社会性别影响教师对职业环境的适应和评价
        6.社会性别引起性别歧视和照顾等现象
        7.社会性别影响退休年龄政策的颁布和实施
        8.社会性别构建了性别角色、印象和身份
    (二)群体职业生涯的影响维度
        1.学历结构上打破“以本科学历为主”的局面
        2.职称结构和研究生导师结构均呈现学术高层的“金字塔”效应
        3.年龄结构呈现女性的“年轻化”趋势
六、社会性别对高校专任女教师职业生涯的影响路径和影响效应
    (一)影响路径
        1.个人生理性别、职业素质和性别意识
        2.家庭资源支持
        3.高校制度和环境
        5.社会性别文化
    (二)影响效应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7)计划生育研究的嬗变 ——20世纪60年代以来英语学界中国计划生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海中国计划生育研究的学术史回顾
    四、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
        (一)计划生育的提出
        (二)海外中国问题研究
        (三)研究范围和章节安排
第二章:从政策演变角度透视中国计划生育的研究
    一、西方学界兴起中国计划生育研究的原因
        (一)中国的国际影响
        (二)对中国传统与现实的兴趣
        (三)大众传媒的渲染
    二、英语学界对中国计划生育政策演变的研究
        (一)20世纪60年代的计划生育研究
        (二)20世纪70年代的计划生育研究
        (三)20世纪80年代的计划生育研究
        (四)20世纪90年代的计划生育研究
        (五)21世纪以后的计划生育研究
    三、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计划生育研究的总结
第三章:中国计划生育政策下的生育率研究
    一、生育率变化趋势的研究
    二、计划生育和社会经济对生育率的影响
    三、综合因素对生育率的影响
    四、生育率研究的数据和资料
第四章:中国计划生育研究的区域性与地方化
    一、从沿海公社到内地省市
    二、从上级行政到地方细节
    三、从精英分子到下层民众
    四、研究视野的展望:区域史与全球史结合的趋势
第五章:性别视角下的中国计划生育研究
    一、20世纪60年代以来各个阶段的研究概况
        (一)避孕和绝育方法的研究
        (二)性别偏好、杀婴、出生性别比以及性别选择流产的研究
        (三)计划生育与妇女
    二、以性别为视角的计划生育研究范式的转变
        (一)妇女解放与救亡的叙事
        (二)强迫-抵抗叙事
        (三)挑战二元对立的叙事
    三、以性别为视角研究计划生育的意义
    四.以性别为视角研究计划生育的未来
第六章 结语
    一、英语学界的中国计划生育的研究范式的转变
    二、英语学界的中国计划生育研究的可借鉴之处
        (一)研究方法的多样化
        (二)独特的研究视角
        (三)跨学科的开展
    三、英语学界的中国计划生育研究存在的问题
        (一)研究的规范性问题
        (二)材料的可靠性问题
        (三)研究中的文化冲突问题
    四、关于计划生育研究的心得体验
        (一)档案挖掘和田野调查的结合
        (二)地方史和整体史的结合
        (三)上层政治研究和下层民众研究的结合
参考文献
    一、中文着作和论文汇编类
    二、中文论文类
    三、英文着作和论文
后记

(8)英格兰政府干预早期保教市场的历史研究(1948-201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论
    一、研究缘起
        (一)政府有效干预早期保育教育市场是多国难题
        (二)英格兰政府干预早期保教市场的历史具有典型意义
        (三)英格兰经验对我国学前教育健康发展具有借鉴价值
    二、概念界定
        (一)早期保教
        (二)早期保教市场
        (三)政府干预
    三、相关研究综述
        (一)关于早期保教市场的研究
        (二)关于政府干预早期保教市场的研究
        (三)关于英格兰早期保育教育的研究
    四、研究思路与意义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意义
    五、研究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过程
        (二)研究方法
    六、论文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英格兰早期保教市场政府干预框架的学理分析
    一、市场失灵的一般表现与早期保教市场失灵
        (一)市场失灵的一般原因与常见表现
        (二)早期保教市场失灵的原因与表现
    二、政府干预的一般策略与早期保教市场政府干预
        (一)政府干预市场的一般性策略与工具
        (二)政府干预早期保教市场的策略解析
    三、英格兰政府干预早期保教市场的路径选择与框架建构
        (一)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耦合视角下的路径选择
        (二)提供购买与监管引导:互动关系中的框架建构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政府有限干预致使早期保教市场粗犷扩张(1948-1996)
    一、战后英格兰福利国家的建立与女性的觉醒
        (一)福利国家的全面建立与新自由主义改革
        (二)女性独立意识的崛起与保教需求的增长
    二、界定福利的边界:原生保教市场中的政府直接提供
        (一)公立小学幼儿班教育取向及其历史溯源
        (二)公立幼儿学校的保育取向及其历史溯源
    三、守护安全的底线:原生保教市场中的政府规制监管
        (一)原生早期保教市场萌芽发展的历史溯源
        (二)私立保教供给强制注册制度的艰难探索
        (三)保教督导制度从无到有从分权走向集权
    四、有限干预的结果:保教市场供给不均衡质量不稳定
        (一)多元供给应需而生,地域分布均衡性差
        (二)保教实践多样,质量缺乏标准稳定性低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政府全面干预促进早期保教市场走向成熟(1997-2007)
    一、第三条道路理论与布莱尔的“新英国”
        (一)第三条道路推行的政治经济背景
        (二)第三条道路指引新工党治国方略
        (三)第三条道路关照下的保教新战略
    二、革新公平的定义:保教市场成熟过程中的政府提供与购买
        (一)成立早期卓越中心,树立保教质量典范
        (二)推广综合儿童中心,打破贫困代际循环
        (三)购买私立部门服务,强制增加保教供给
    三、塑造有效的市场:保教市场成熟过程中的政府监管与引导
        (一)明确注册督导责任主体与最低质量标准
        (二)出台法定质量框架,监管保教过程质量
        (三)改革专业发展路径,引导师资水平提升
        (四)实行供需双侧投入,支持市场参与主体
    四、创新地方的治理:保教市场成熟过程中的地方政府角色
        (一)作为伙伴关系关键成员,探索地方自治
        (二)成为民主战略领导,管理当地保教市场
    五、全面干预的成效:保教市场供需基本平衡且质量趋于稳定
        (一)供需基本实现平衡,资本盈利能力触顶
        (二)保教实践开始融合,保教质量趋于稳定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政府深化改革引发早期保教市场发展困境(2008-2018)
    一、政党更迭与财政紧缩的危机时代
        (一)金融危机以后英国“消失的十年”
        (二)保育教育成为社会流动重要工具
    二、强化市场的作用:后成熟保教市场中的政府提供与购买
        (一)重申儿童中心干预功能,转向结果公平
        (二)规范公立学位分配,精准扶持弱势儿童
        (三)扩大服务购买范围,刺激供需二次增长
        (四)免费学位拨款改革,不同部门公平竞争
    三、维护市场的运转:后成熟保教市场中的政府监管与引导
        (一)忠实儿童中心取向,持续修订质量框架
        (二)健全注册督导制度,有效落实质量框架
        (三)应对师资数量挑战,博弈质量提升路径
        (四)补偿保教支出,鼓励家长延长就业时间
    四、规范地方的治理:后成熟保教市场中的地方政府角色
        (一)升级协同委托系统,完善市场管理流程
        (二)构建互联网信息平台,建设服务型政府
        (三)支持质量提升的经验与解除责任的争议
    五、深化改革的影响:保教市场供需平衡质量稳定但成本高昂
        (一)供给波动平稳,灵活满足市场多元需求
        (二)供给成本高昂,威胁质量提升可持续性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英格兰政府干预早期保教市场的评析与启示
    一、英格兰政府干预早期保教市场的演变特征与影响因素
        (一)英格兰早期保教市场干预工具的演变分析
        (二)英格兰早期保教市场干预工具的成因分析
    二、英格兰政府干预早期保教市场的成就、困境与展望
        (一)成就:有为政府有效应对保教市场失灵
        (二)困境:质量提升以及供给可持续性受阻
        (三)展望:深化政府主导超越市场话语体系
    三、英格兰政府干预经验对我国学前教育深化改革的启示
        (一)英格兰经验对我国学前教育宏观治理的启示
        (二)英格兰经验对我国学前教育中观治理的启示
        (三)英格兰经验对我国学前教育微观治理的启示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9)全面二孩政策实施背景下影响女性求职意愿因素分析 ——基于大连市调查数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创新之处
2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求职与求职意愿
        2.1.2 二次生育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社会性别理论
        2.2.2 工作家庭角色冲突理论
    2.3 国内外文献综述
        2.3.1 国内研究综述
        2.3.2 国外研究综述
3 研究假设与理论模型
    3.1 因素分析和研究假设
        3.1.1 因素分析
        3.1.2 研究假设
    3.2 理论模型构建
4 实证研究
    4.1 问卷设计
        4.1.1 问卷结构设计
        4.1.2 问卷内容设计
    4.2 数据收集和描述统计
        4.2.1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4.2.2 描述性统计分析
        4.2.3 问卷信度与效度检验
    4.3 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4.3.1 不同生育状况女性的求职意愿各维度的差异性分析
        4.3.2 影响女性求职意愿因素分析
        4.3.3 女性控制变量的差异分析
        4.3.4 数据分析结论
5 对策与建议
    5.1 女性提高自身素质发挥能动性
        5.1.1 树立良好的求职观念和职业规划
        5.1.2 提高自身素质,提高工作能力
    5.2 企业发挥补位功能保障女性利益
        5.2.1 改变传统的性别生育文化对女性的不利影响
        5.2.2 减少职业性别隔离增加女性求职机会
        5.2.3 发挥企业力量提供在职女性照顾婴幼儿场所
    5.3 企业实施人性化管理
        5.3.1 企业建立灵活的工作机制
        5.3.2 企业改变传统观念正确认识女性求职行为
        5.3.3 企业应开发女性职业优势提供求职岗位
        5.3.4 健全生育保障制度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全面二孩政策实施背景下影响女性求职意愿因素的调查问卷
后记

(10)中国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历史演进及推进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现状和目标
        (一)国内关于男女平等的研究
        (二)国内关于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研究
        (三)国外相关研究
        (四)文献述评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五、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一)主要创新点
        (二)研究不足
第一章 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男女平等观
        (一)私有制是男女不平等的根源
        (二)无产阶级解放道路是妇女解放的根本道路
        (三)妇女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伟大作用
    二、毛泽东男女平等思想
        (一)“四权”是中国妇女受压迫的社会总根源
        (二)在革命斗争中求解放,在参与生产中求平等
        (三)劳动妇女是争取男女平等的主体力量
    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共领导人的男女平等观
        (一)邓小平男女平等观
        (二)江泽民男女平等观
        (三)胡锦涛男女平等观
        (四)习近平男女平等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孕育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推进男女平等的初步探索
        (一)动员妇女参政议政,争取男女政治权利平等
        (二)打破封建土地制度,争取男女经济权利平等
        (三)实行婚姻制度改革,争取妇女婚姻自由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推进男女平等的全面探索
        (一)男女平等成为国家宪法的基本原则
        (二)颁布《婚姻法》构建新型婚姻家庭关系
        (三)保障妇女参加普选和民主建政
        (四)强调同工同酬与保护妇女劳动权益
    三、改革开放初期党推进男女平等的全新探索
        (一)修改《婚姻法》,应对新时期婚姻新问题
        (二)直面妇女参政低谷,切实维护妇女参政权利
        (三)促进妇女公平就业,深化妇女劳动权益保障
        (四)出台《妇女权益保障法》,推动妇女权益保障法制化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确立及逐步完善
    一、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提出和确立
        (一)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提出的时代背景
        (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提出
        (三)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确立
    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运行体系的建构
        (一)明确贯彻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组织体系
        (二)制定贯彻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纲要规划体系
        (三)构筑保障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执行的法律政策体系
        (四)建立科学推进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监测评估体系
    三、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对妇女发展的初步推进
        (一)多措并举保障妇女就业创业
        (二)齐抓共管积极推动妇女参政
        (三)多部门联合共促妇女成长成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时代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发展
    一、新时代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发展的新机遇
        (一)新时代妇女发展的新样态
        (二)习近平男女平等的新思想
        (三)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新要求
    二、新时代男女平等基本国策运行体系的新进展
        (一)保障妇女权益的法律政策体系的突破性成果
        (二)妇女发展纲要规划凸显妇女的主体地位
        (三)法律政策性别平等评估机制的探索和建立
    三、新时代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对妇女发展问题的新突破
        (一)农村妇女土地权益得到有力保障
        (二)助力贫困妇女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三)促进农村妇女平等参与村民自治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时代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一、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妇女发展问题凸显
        (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法律政策体系有待完善
        (三)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执行力度亟需加强
    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发展受阻的原因分析
        (一)地方政府对男女平等的重视程度有限
        (二)相关机构的权威性与协调性不足
        (三)性别平等文化环境尚未形成
    三、推动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未来发展的着力点
        (一)完善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法律政策
        (二)健全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配套措施
        (三)增强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机构建设
        (四)营造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文化环境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四、我国女性人口的社会成就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妇女教育研究(1949-1956) ——以江苏泰兴为例[D]. 杨方. 扬州大学, 2021(02)
  • [2]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的性别差异研究 ——基于文化、制度和组织特征的分析[D]. 叶延禹. 浙江大学, 2021(08)
  •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研究[D]. 曹楠楠. 吉林大学, 2020(03)
  • [4]新时代中国扶贫困境研究[D]. 王思竹. 北方工业大学, 2020(02)
  • [5]中国基础教育阶段女性数学教育发展研究(1978-2020年)[D]. 冯俊琪.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6]高校专任女教师职业生涯中的社会性别影响 ——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D]. 苏慧. 安徽师范大学, 2020(02)
  • [7]计划生育研究的嬗变 ——20世纪60年代以来英语学界中国计划生育研究[D]. 刘倩文.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1)
  • [8]英格兰政府干预早期保教市场的历史研究(1948-2018)[D]. 陈欢.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9]全面二孩政策实施背景下影响女性求职意愿因素分析 ——基于大连市调查数据[D]. 王琦.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10]中国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历史演进及推进策略研究[D]. 张小宝.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我国女性人口社会成就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