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方案研究指南

解决方案研究指南

一、《溶液》学习指南(论文文献综述)

杨勇军[1](2021)在《以CD47为靶点的光学分子探针介导膀胱癌诊疗一体化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靶向分子与膀胱癌细胞亲和力分析及CD47在膀胱癌细胞中的表达目的:探讨不同靶向分子与膀胱癌细胞之间的亲和力差异,以及CD47 m RNA在膀胱癌细胞及正常尿路上皮细胞中的表达情况。方法:4种靶向分子(CD47抗体,CA9抗体,NYZL1和PLZ4)及其同型对照抗体或阴性对照肽(Ig G1,Ig G2a,c NYZL1和c PLZ4)分别与3种膀胱癌细胞系(5637,UM-UC-3和RT4)进行孵育,流式细胞术分析不同靶向分子与膀胱癌细胞之间的亲和力差异。用抗CD47-FITC与正常尿路上皮细胞SV-HUC-1孵育,进行流式细胞检查,比较CD47抗体与膀胱癌细胞和正常尿路上皮细胞之间的亲和力差异。进一步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分析膀胱癌细胞和正常尿路上皮细胞中CD47 m RNA的表达水平。结果:与相对应的同型对照抗体或阴性对照肽比较,靶向分子与膀胱癌细胞之间的亲和力增加。在5637和UM-UC-3细胞中,相比于CA9抗体、NYZL1和PLZ4靶向分子,CD47抗体与膀胱癌细胞之间的亲和力增加。在RT4细胞中,相比于CD47抗体、NYZL1和PLZ4靶向分子,CA9抗体与膀胱癌细胞之间的亲和力减弱。流式细胞检查结果表明,相比于正常尿路上皮细胞,CD47抗体与膀胱癌细胞之间的亲和力增加。荧光定量PCR检测进一步验证,CD47 m RNA在膀胱癌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均显着高于正常尿路上皮细胞(P<0.01)。在3种膀胱癌细胞中,5637细胞中CD47 m RNA的表达水平最高。结论:相比于其他3种靶向分子(NYZL1,PLZ4和CA9抗体),CD47抗体在与膀胱癌细胞之间的亲和力方面显示出优势。与正常尿路上皮细胞比较,CD47抗体与膀胱癌细胞之间的亲和力增加,且CD47 m RNA在膀胱癌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显着升高。第二部分以CD47为靶点的光学分子探针介导膀胱癌细胞光免疫治疗目的:探讨以CD47为靶点的光学分子探针介导膀胱癌细胞光免疫治疗,以及CD47抗体介导的巨噬细胞对膀胱癌细胞的吞噬作用。方法:将膀胱癌细胞(5637,UM-UC-3和RT4)与光学分子探针抗CD47-Alexa Fluor790(抗CD47-AF790)分别进行孵育,给予递增的光剂量(0~32 J/cm2)照射干预,流式细胞术分析膀胱癌细胞的死亡百分数。用抗CD47-FITC与膀胱癌细胞(5637,UM-UC-3和RT4)分别进行孵育,加入到预先培养有巨噬细胞的玻底培养皿中,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巨噬细胞对肿瘤细胞的吞噬作用。用抗CD47-AF790与膀胱癌细胞5637进行孵育,加入到预先培养有巨噬细胞的96孔板中,给予光剂量为4 J/cm2的近红外光照干预,治疗结束后检测96孔板中每孔的吸光度值。结果:在3种膀胱癌细胞系中,抗CD47-AF790介导的光免疫治疗诱导细胞死亡的百分数增加,且表现出光剂量依赖性。相比于对照组磷酸缓冲盐溶液处理的肿瘤细胞,光免疫治疗诱导5637,UM-UC-3和RT4细胞死亡百分数显着上升的光剂量分别为4 J/cm2,8 J/cm2和8 J/cm2。在CD47抗体介导的体外吞噬实验中,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巨噬细胞对肿瘤细胞的吞噬作用。抗CD47-AF790孵育的5637细胞与巨噬细胞共培养,在光剂量为4 J/cm2的光照干预下,与未接受光照干预的对照组相比,细胞的吸光度值显着减少(P<0.0001)。结论:以CD47为靶点的光学分子探针介导膀胱癌细胞光免疫治疗,显示出对肿瘤细胞的直接杀伤作用,且表现出光剂量依赖性。同时,CD47抗体可介导巨噬细胞对膀胱癌细胞的吞噬作用。在5637细胞中,相比于单纯的免疫治疗,在抗CD47-AF790介导的光免疫治疗下,巨噬细胞对肿瘤细胞的吞噬作用增强。第三部分以CD47为靶点的光学分子探针介导的光学分子影像及光免疫治疗在残余膀胱肿瘤识别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研究目的:探讨抗CD47-AF790光学分子探针介导的光学分子影像在膀胱肿瘤切除术中的实时指导应用价值,以及抗CD47-AF790分子探针介导的光免疫治疗在残余膀胱癌小鼠模型中的治疗疗效。方法:膀胱癌细胞5637皮下注射构建移植瘤裸鼠模型,随机分为A、B、C、D和E组,每组8只。在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介导的光学分子影像检查实时指导下,A和B组裸鼠分别进行肿瘤部分切除和肿瘤完全切除;在抗CD47-AF790介导的光学分子影像检查实时指导下,C和E组裸鼠进行肿瘤部分切除,D组裸鼠肿瘤完全切除,术后观察A、B、C和D组小鼠术后肿瘤复发情况。E组裸鼠术后即刻及24小时进行光剂量为100 J/cm2的近红外光照治疗,比较A、C和E组小鼠术后肿瘤复发率的差异。结果:B和D组小鼠分别在ICG和抗CD47-AF790光学分子探针介导的光学分子影像检查实时指导下进行肿瘤完全切除,术后小鼠未出现肿瘤复发。A、C和E组裸鼠进行肿瘤部分切除,术后肿瘤复发率分别为87.5%(7/8),75%(6/8)和50%(4/8)。相比于A和C组,E组裸鼠肿瘤复发率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 vs A,P=0.28;E vs C,P=0.61)。结论:抗CD47-AF790光学分子探针介导的光学分子影像检查可实时指导移植瘤小鼠肿瘤的完全切除。残余膀胱癌小鼠模型接受抗CD47-AF790光学分子探针介导的光免疫治疗后,肿瘤复发率出现下降趋势。第四部分膀胱肿瘤整块切除联合光学分子影像检查在膀胱癌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探讨目的:探索膀胱肿瘤整体切除术(en bloc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ERBT)联合抗CD47-AF790分子探针介导的光学分子影像检查在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on-muscle invasive bladder cancer,NMIBC)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8年10月至2019年6月,26例新发且肿瘤数量单一的NMIBC患者被纳入本研究。所有患者均成功接受ERBT手术治疗。术后收集新鲜整块肿瘤组织标本并用抗CD47-AF790光学分子探针孵育,然后进行体外光学分子影像学检查,分析肿瘤组织和邻近正常组织的平均荧光强度(mean fluorescence intensity,MFI)差异。结果:26例患者中,Ta期11例,T1期15例,肿瘤平均直径1.98±?0.48 cm。在光学分子影像灰度图像中,肿瘤组织的MFI灰度值为132.31±6.67,邻近正常组织的MFI灰度值为52.27±12.09。结果显示,肿瘤组织MFI信号显着高于邻近正常组织MFI信号(P<0.001)。结论:整块肿瘤组织标本体外光学分子影像检查显示肿瘤组织的荧光强度明显高于邻近正常组织的荧光强度。肿瘤组织边缘荧光信号增强提示术中残余肿瘤可能。

王思琦[2](2021)在《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化学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研究》文中指出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提出:高校关乎着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关键问题。2017年12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纲要,纲要中提出高校课堂不仅要重视知识传授还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的的教学改革。高校培养人才的模式决定人才未来的走向,同样中学也决定了青少年在下一阶段的走向,青少年是未来建设祖国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做贡献的中坚力量。高中是大学的前期阶段,对大学教育起着重要的过渡和铺垫工作,因此有必要在高中课堂也实施“课堂思政”。核心素养是化学学科应该培养的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也是高中化学课堂应实现的教学目标,实施课程思政要为课堂服务促进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形成。由于“课程思政”理论的提出时间不长,并且实施和研究大多应用于高校和职业技术学校,因此如何有效的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来促进学生形成化学学科素养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索的问题。采用文献法对研究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相关的理论基础进行研究,对相关概念及其关系进行了界定,并对现有的实施课程思政的方法和策略进行研究;通过对工作所在学校教师的访谈,了解教师对于课程思政内涵、实施课程思政现状及其对教学所产生影响的认识,并掌握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常用的有关实施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和策略;通过一系列调查问卷和测试卷探查学生在实施课程思政之前的化学学科素养的形成情况,选择综合情况相近的两个班级进行课程思政实践研究。通过教师访谈和问卷调查研究的结果并结合已有的课程思政的相关研究提出高中化学课堂实施课程思政的方法,并根据所提出的教学方法对实验班进行教学实践研究。进行教学实践后,分别对实验班与对照班进行教学后的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形成情况进行测试,并对两个班级的数据进行分析总结。给出基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的的实施课程思政的教学策略,为教师今后教学提供参考。

单媛媛[3](2021)在《高中化学教师电化学主题学科理解水平测量与评价研究》文中指出化学教师学科理解的研究源于理论与实践中的矛盾与危机,是化学学科教学论专业发展和化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求。目前教学与研究中矛盾与危机已然相当严峻。教学中的矛盾:教师的大学学科知识与中学教学实践相分离;教学中的危机:本原性和结构化的认识在教师理解中的缺失;研究中的矛盾:研究关注学科知识性与科学普遍性两个极点;研究中的危机:评价中基于生成性的建构式测评方式的缺失。因此,对于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的评价意义深远而重大。基于此,本研究进行了高中化学教师“电化学”主题学科理解水平测量与评价研究。本文主要由基础研究、核心研究、应用研究和结论四个部分构成。第2章到第5章为基础研究内容,通过文献研究法对化学教师的学科理解及水平进行了综述研究和理论研究。第2章分别对“学科知识”和“科学本质”的内涵概述和评价研究以及“电化学”主题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凸显了“化学教师学科理解”作为研究领域的化学学科特色及其独特的研究价值。第3章对分别作为化学学科理解知识观、认识论和心理学理论基础的学科结构理论、科学认识论、建构主义理论进行了详细阐述。第4章重点论述了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学科与主题特质性”、“本原性与结构化”、“建构性”的基本特征,提出了以“认识视角与思路”为核心要素,“概念层级结构”、“本原性问题”为基本要素的三要素结构模型,最后阐述了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理论模型构建的思路。第5章通过课程层面和学科层面对“电化学”主题进行研究,提出了高中化学教师“电化学”主题学科理解水平的理论模型。第6章为核心研究内容。依据高中化学教师“电化学”主题学科理解水平的理论模型和Rasch测量理论,运用访谈法,开发并检验了高中化学教师“电化学”主题学科理解水平测评工具。通过对测评工具不同水平分值的划分,以及对教师学科理解水平的特征的量化和质化特征描述,呈现了评价标准的水平特征。第7章为应用研究内容。采用多元量化统计方法,运用SPSS软件从总体性描述、相关性分析、差异性分析三个方面对高中化学教师电化学学科理解水平进行评价。总体性描述中,对于电化学主题,接近一半的高中化学教师理解水平位于水平1,即基于“氧化还原反应”视角;水平2到水平4的数量比例依次递减。相关性分析中,影响教师学科理解水平的主要因素是性别、毕业学校层次、毕业学校类别和教师身份。差异性分析中,教龄和学科专业类别变量中教师的学科理解水平没有显着性差异;在性别、教师身份、学位层次、毕业学校类别、毕业学校层次、工作学校层次变量类别中,均存在显着性差异。第八章是研究结论与展望,对基础研究、核心研究和应用研究中的主要结论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得出相应研究启示:(1)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应注重“化学学科理解”;(2)教育硕士培养过程应增进“化学学科理解”;(3)教师专业发展过程勿忽视“化学学科理解”,并指出了本研究中的不足及未来研究展望。

杨能[4](2021)在《全外显子组测序在超声结构异常胎儿与罕见病家系中的遗传病因学研究》文中认为背景:我国是人口大国,同时也是出生缺陷高发国家。根据《中国出生缺陷防治报告(2012)》统计,目前我国出生缺陷发生率在5.6%左右,每年新增出生缺陷数约90万例,其中出生时临床明显可见的出生缺陷约为25万例。“出生缺陷”是指婴儿出生前发生的身体结构、功能或代谢异常。出生缺陷可由染色体畸变、基因突变等遗传因素或环境因素引起,也可由这两种因素交互作用或其他不明原因所致,其中遗传因素异常是造成出生缺陷的重要原因。出生缺陷通常包括先天畸形、染色体异常、遗传代谢性疾病、功能异常,也是导致早期流产、死胎、围产儿死亡、婴幼儿死亡和先天残疾的主要原因。这不但严重危害儿童生存和生活质量,影响家庭幸福和谐,也会造成巨大的潜在寿命损失和社会经济负担。出生缺陷已成为影响人口素质和群体健康水平的公共卫生问题,迫切需要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加以预防。自2005年以来,第二代DNA测序平台已经广泛投入使用,相对于第一代Sanger测序,二代测序不仅提高了测序通量且测序成本也得到大幅度降低。测序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研究人员可以测定人类的全基因组序列。而联合DNA靶向捕获和高通量测序方法,能够高效的完成人类基因组的编码区测序,该过程被称为“全外显子组测序”。目前该技术已成为一种强大的新方法,可以在常规方法难以检测的情况下识别出与患者表型相关的致病变异。近年来,随着超声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临床医生能够以此技术监测胎儿发育情况并发现是否存在异常。我国的出生缺陷监测数据表明,经超声发现的胎儿异常中65.9%为结构异常。利用传统的核型分析、FISH和CMA技术并不能完全明确胎儿结构异常的发生原因,因此亟需新的技术帮助临床医生完成超声结构异常胎儿的产前诊断。已知胎儿结构异常往往与相关基因的变异有关,因此合理运用全外显子测序技术在基因水平上发现胎儿结构异常的致病变异,以此完成更为精准的产前诊断,将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结构畸形患儿出生,减少出生缺陷。对于罕见病家系中的先证者亦可采用全外显子组测序明确疾病分型与遗传病因,其结果将可能改善先证者的治疗现状并为家系的再生育需求提供指导,从而预防出生缺陷再次发生。方法:(1)利用侵入性手段(羊水或脐血穿刺)获取胎儿完整细胞,培养后进行核型分析和CMA。(2)提取超声结构异常胎儿羊水细胞DNA,完成胎儿WES;若采取trio-WES,则还需提取胎儿父母DNA。(3)报告与胎儿超声结构异常有关的变异,综合胎儿表型与家系情况、一代验证结果、现有报道与研究,依据ACMG变异评级指南进行变异解读。(4)疑似罕见病先证者全外显子组测序分析,minigene验证变异致病性。结果:(1)纳入研究的119例超声结构异常胎儿未能通过核型与CMA明确病因。(2)全外显子组测序对119例胎儿样本平均测序深度为129.91±28.93×,平均覆盖度99.84%,其中大于20×的平均覆盖度98.91%。(3)119例核型与CMA检测未果的超声结构异常胎儿进一步通过WES检测发现具有诊断意义的分子病因17例(17/119,14%),26例结论暂不明确(26/119,22%),仍为阴性76例(76/119,64%)。(4)疑似罕见病先证者测序发现COL7A1基因复合杂合变异,minigene实验结果表明变异c.5532+4_5532+5del AG能够引起COL7A1基因的64号外显子跳跃,形成异常剪接的转录本,致病性明确,与该基因另一变异c.3867del T共同引起先证者的RDEB疾病表型。结论:本研究为WES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提供了参考。对核型与CMA检测无果的超声结构异常胎儿采用WES分析可取得一定的分子诊断。WES联合现有技术在产前环境中能够预防部分出生缺陷,指导再生育;对罕见病患者的分子诊断可以改善患者临床诊疗。WES可以拓宽对疾病表型-基因型认识,发现新的致病基因或致病位点,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与科学价值。

周炎[5](2021)在《酸性大气环境下RC框架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与地震韧性评估》文中认为位于酸性大气环境中的钢筋混凝土(Reinforced concrete,RC)结构不仅长期面临地震灾害的威胁,还同时遭受环境中氢离子、硫酸根离子和硝酸根离子等侵蚀作用影响,导致混凝土及其内部钢筋发生不同程度的腐蚀,引起混凝土保护层开裂脱落、钢筋截面削弱以及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粘结性能退化等问题,导致RC建筑结构抗震性能降低、地震韧性衰退和地震灾害风险增加。目前,该问题已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亦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然而,国内外关于酸性大气侵蚀环境下RC结构耐久性和抗震性能交叉领域的研究较为滞后,无法为该环境下RC结构地震韧性评估提供科学理论支撑。因此,为减少酸性大气环境下地震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开展该环境下RC结构抗震性能与地震韧性评估研究十分必要和迫切。本文以酸性大气环境下腐蚀RC剪力墙构件抗震性能为切入点,进而延伸至以RC剪力墙为主要抗侧力构件的RC框架剪力墙结构地震韧性研究,主要工作与结论如下:(1)采用人工气候环境腐蚀技术模拟酸性大气环境,对9片不同设计参数下RC剪力墙试件进行不同循环次数的加速腐蚀试验,继而进行拟静力加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酸性大气环境侵蚀将显着影响RC剪力墙破坏过程与模式,削弱其承载力、变形、耗能和刚度等抗震性能,同时,不同设计参数下的RC剪力墙抗震性能随腐蚀程度退化规律不同。(2)基于既有耐久性研究成果对单元中混凝土与钢筋本构关系进行考虑腐蚀影响的修正,继而基于本文试验数据对二维RC板本构(FSAM)中的抗剪参数予以重新标定,对腐蚀后钢筋粘结滑移本构予以修正,并基于应变渗透理论模拟腐蚀后界面间的粘结滑移效应,最终提出了酸性大气环境下腐蚀RC剪力墙数值建模方法,并基于试验数据验证了其准确性。(3)采用随机森林算法对RC剪力墙抗震试验数据集进行挖掘学习,提出了RC剪力墙破坏模式高效识别方法,并基于腐蚀RC剪力墙试验结果验证了其准确性与适用性。结合破坏模式识别技术与腐蚀RC剪力墙数值模拟方法,对不同破坏模式下的2304个腐蚀RC剪力墙进行数值模拟试验,继而基于模拟数据对既有RC剪力墙抗剪承载力公式进行修正,最终提出了酸性大气环境下不同破坏模式RC剪力墙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4)通过工程实测与理论分析,建立了酸性大气环境下混凝土腐蚀程度与钢筋锈蚀程度的经时概率模型与腐蚀RC构件的破坏状态划分方法;考虑材料强度变异性与腐蚀程度不确定性,建立了不同服役时间与设计参数下的RC框剪结构主要结构构件数值模型;结合本文数值模拟方法与最大似然估计和假设检验的统计分析方法,获得了各构件不同服役时间与损伤状态下的层间位移角概率分布统计参数,进而建立了酸性大气环境下RC框剪结构主要结构构件基于威布尔累积概率分布的易损性模型。(5)建立了酸性大气环境下RC框剪典型结构,继而采用基于IDA分析方法,获得了不同强度地震作用下典型结构地震响应;修正《建筑抗震韧性评价标准》中的损失与恢复分析方法,结合腐蚀RC构件易损性模型,得到了不同地震动下各典型结构的经济损失和恢复时间分布;进而,以经济损失标定功能损失并建立功能恢复模型,绘制了典型结构功能-时间-强度韧性曲面。最终,建立了可用于表征不同强度地震作用下腐蚀RC框剪结构综合地震韧性的定量评估框架,并据此得到了酸性大气环境下RC框剪结构地震韧性随服役时间与层数的变化规律。

教育部[6](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表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严焕琛[7](2020)在《无创性产前检测(NIPT)在多胎妊娠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无创性产前检测(Non-invasive prenatal testing,NIPT)在多胎妊娠中对于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Trisomy 13(T13)、Trisomy 18(T18)和Trisomy 21(T21)的检测准确性及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1.材料收集:2017年12月到2019年4月就诊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产前诊断与胎儿医学中心门诊的双胎及三胎以上孕妇外周血。同时收集部分单胎妊娠孕妇外周血用于验证实验方法。2.纳入与排除标准:孕周大于9周的双胎妊娠与三胎及以上妊娠孕妇,且需符合NIPT检测的指征,排除1年内接受过异体输血、移植手术、细胞治疗或接受过免疫治疗等对高通量测序产前筛查结果造成干扰的孕妇。3.知情同意:无创性产前检测需征得孕妇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4.临床资料收集:详细记录符合纳入标准的就诊孕妇姓名、出生年月、年龄、联系电话、末次月经、孕产次数、此次受孕方式、采样时孕周、不良生育史、超声检查等。5.实验方法:采用Qiagen的试剂盒进行游离DNA的提取;采用Tru Seq Nano DNA Library Prep Kit进行建库等测序前的准备;采用Illumina的测序平台对样本进行测序分析并得出染色体筛查结果。6.验证:通过染色体核型分析/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或出生后随访验证NIPT的准确性。【结果】1.本研究共收集双胎妊娠孕妇69例,三胎及以上妊娠孕妇共90例,用于验证实验方法的单胎妊娠203例。孕妇年龄在18岁至4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1岁。双胎妊娠孕妇47.8%在孕20周前行NIPT检测,三胎妊娠孕妇全部都于孕20周前进行NIPT检测。2.双胎妊娠中的单绒毛膜共44例,占63.8%;双绒毛膜20例,占29.0%。三胎妊娠中的单绒毛膜共8例,占9.4%;双绒毛膜31例,占35.5%,三绒毛膜45例,占52.9%。多胎妊娠受孕方式以人工辅助生殖技术为主。3.双胎妊娠胎儿性别预测总体准确率为98.6%,三胎妊娠胎儿性别预测总体准确率为97.6%。4.在双胎妊娠和三胎及以上的多胎妊娠中共检测出3例高风险病例。一例为T21/T21,一例为T21/正常,一例为T7/正常。5.本研究无假阳性病例和假阴性病例。双胎妊娠NIPT检测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准确率为100%,三胎妊娠检测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特异度和阴性预测值均为100%。【结论】1.NIPT检测多胎妊娠胎儿非整倍体异常准确性高,在临床中应用具有可行性。2.NIPT可检测的时间较侵入性产前手术要早,且属于无创,避免了因侵入性手术引起流产的风险。3.NIPT检测技术局限性在于对于多胎中合并健康胎和异常胎的情况时,无法准确提供是具体哪一胎罹患非整倍体异常,而需要侵入性手术得以确认。

王琴[8](2020)在《预防PICC导管相关感染的循证护理实践方案构建》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为弥合国外临床指南与我国护理实践的差距,促进我国预防PICC导管相关感染(PICC-Catheter Related Infection,PICC-CRI)临床护理实践实施,设立本研究,以期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预防PICC导管相关感染本土化循证护理实践方案。具体内容如下:1.通过运用循证护理的研究方法,汇总PICC-CRI相关危险因素、预防性干预措施及国内外相关临床实践指南等研究证据。2.基于以上证据初步形成预防PICC-CRI的循证护理实践方案。3.运用德尔菲法实施进一步的专家函询,最终形成适用于我国临床护理现状的预防PICC-CRI的循证护理实践方案,为我国护理人员提供预防PICC-CRI本土化循证证据,保证患者的带管安全。方法:本研究严格遵循临床实践指南的制定方法,步骤如下:1.成立研究小组,拟定研究主题并设计研究方案。2.运用循证护理的研究方法评价并总结预防PICC-CRI护理措施的研究证据。(1)运用Meta分析总结PICC-CRI的危险因素。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Sino Med、CNKI、Wanfang等数据库关于PICC-CRI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或队列研究,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19年1月。采用NOS量表进行质量评价,并运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定量分析PICC-CRI的危险因素。(2)通过系统评价总结PICC-CRI的预防性干预措施。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Sino Med、CNKI、Wanfang等数据库,查找预防PICC-CRI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9年1月。运用2016版JBI随机对照试验的质量评价标准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并对纳入的预防性干预措施进行描述性分析。(3)对国内外相关实践指南进行质量评价及推荐意见总结。同期检索国际指南协作网(GIN)、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NICE)、苏格兰校际间指南网(SIGN)、美国国立指南文库等指南网站(NGC)等指南网站。采用AGREE II系统(2009版)对指南进行质量评价,并归纳总结临床实践指南关于PICC-CRI预防的条目。3.汇总以上证据,初步形成预防PICC-CRI的循证护理实践方案。采用JBI2014版证据分级对初步形成的护理实践方案进行证据条目分级,并使用Johns Hopkins质量评价标准确立证据条目的质量等级。4.运用德尔菲法进行专家函询,最终形成预防PICC-CRI的本土化循证护理实践方案。通过两轮专家咨询,专家根据条目重要性和可操作性进行评分,并提出条目的调整意见,最终实现循证护理实践方案的本土化。结果:1.Meta分析共纳入18项PICC-CRI危险因素研究,纳入研究质量均为高质量等级。其中感染例数为1228例,未感染例数为7346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合并糖尿病、化疗史、导管腔数≥2、导管维护周期延迟(>7天)、留置季节(夏季)、导管留置时间、白细胞减少、穿刺次数≥2次、操作人员穿刺经验<50次是PICC-CRI发生的危险因素。2.系统评价共纳入12项预防PICC-CRI的随机对照试验,质量评价结果均为B级。描述性分析显示,通过质量改进方法、PICC换药(维护)方法、PICC维护人员培训等干预措施可以有效预防PICC-CRI的发生。3.共纳入18篇临床实践指南,其中英文指南12篇,中文指南6篇。使用AGREE II系统对指南进行质量评价,结果显示指南质量整体较好。对于预防PICC-CRI的推荐意见主要包括五个方面:教育与培训、质量控制、置管前评估、置管中护理、置管后护理。4.汇总PICC-CRI危险因素、预防性干预措施及国内外临床实践指南推荐意见等以上研究证据,构成预防PICC-CRI循证护理实践方案的初稿。5.经过两轮专家函询,最终构建预防PICC-CRI的本土化循证护理实践方案。其中一级条目5个,二级条目14个,三级条目51个。两轮专家函询表回收应答率分别93.75%、100%。第一轮全部指标变异系数CV波动在0.00~0.30,重要性和可操作性的协调系数W分别为0.20、0.27;第二轮全部指标变异系数CV波动在0.00~0.26,重要性和可操作性的协调系数W分别为0.26、0.28。显着性检验显示,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PICC-CRI发生的危险因素主要涉及患者和置管者两个方面。患者危险因素包括合并糖尿病、化疗史、导管腔数≥2、导管维护周期延迟(>7天)、留置季节(夏季)、导管留置时间≥30天、白细胞减少;置管者危险因素包括穿刺次数≥2次、操作人员穿刺经验<50次。该结论提示在PICC-CRI预防护理中,更应关注以上危险因素,并积极采取预防措施。2.本研究构建了适合我国临床护理现状的预防PICC-CRI循证护理实践方案,该方案由教育与培训、置管前评估、置管中护理、置管后护理及质量控制五个方面构成。专家函询结果表明本方案具有较好的客观性及准确性,具备一定的临床意义和参考价值。

杨雪洁[9](2020)在《基于UMU的高中生物学互动微课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科教学和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被广泛应用,“互联网+教育”应运而生。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因具有短小精悍、可自主学习等优点,成为实现教育信息化的主要载体。随着微课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微课的数量很多,但质量良莠不齐;大部分微课仅是微视频,缺乏相关辅助资源,且互动功能差。因此,本研究基于UMU互动学习平台对高中生物学互动微课的设计进行了探索。本研究首先利用文献研究法了解国内外微课的研究背景和研究现状以及国内外UMU互动学习平台的应用情况,指出当前我国微课研究存在的问题及UMU互动学习平台未受到广泛关注的现状。然后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知负荷理论、学习金字塔理论为指导,利用教育实验法探索了基于UMU互动学习平台制作互动微课的流程。在此过程中,详细介绍了UMU互动学习平台的功能,挖掘平台做互动微课的优势。并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走进细胞”、“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三章内容为例利用该平台进行微课制作,总结基于平台的高中生物学互动微课设计的原则。最后笔者将制作的微课应用于实际的教学中,采用问卷法、访谈法并结合学生的单元测试成绩,获取微课应用效果。实验结果:两组平行班中实验班的平均分均高于对照班,但一组成绩差异显着,另一组不显着。相关数据证明:基于UMU互动学习平台制作的微课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与此同时,在提高学习成绩方面,也表现出明显优势。由于实施条件的限制,虽然微课在整体上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不同情况下表现出的效果强度不同。笔者希望通过此次研究,能够充分发挥UMU互动学习平台快速生成微课,以及师生、生生能够互动交流的优势,以提高微课质量,拓宽微课制作渠道,实现微课种类多样化;同时也希望此次探索能够为后续互动微课的设计研究带来启发与帮助。

许作栋[10](2020)在《面向探究式学习的Web3D虚拟实验交互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虚拟实验与真实实验相比,有其独特的优势,伴随着教育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各种各样的虚拟实验不断地被设计、开发并应用于教育教学中。然而,前期调研分析发现,目前被广泛使用的虚拟实验仍存在仿真度不高、趣味性差、交互方式单一以及技术开发方向与教育应用需求不匹配等问题。另一方面,从各国官方发布的科学教育标准和指导框架等报告中可以发现,让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已成为世界各国科学教育的主旋律。为了更好地发挥虚拟实验在科学教育中的优势,本研究从交互设计的视角出发,将探究式学习理念和Web3D技术融入虚拟实验的设计与开发,以改善用户体验并提升其教学应用效果。在整理和分析已有的相关文献和理论基础的基础上,本研究首先提出面向探究式学习的Web3D虚拟实验交互设计框架,然后以我国初中科学教材中“盐的溶解”实验为例进行交互设计和技术开发实践,最后设计并实施了教学应用和探究性学习活动,并对参与对象发放用户体验问卷来验证面向探究式学习的Web3D虚拟实验交互设计的应用效果。在交互设计框架建立阶段,首先提出了虚拟实验交互设计的四大原则:紧贴中学课程内容、面向探究式学习、良好的用户体验以及量体裁衣式的反馈机制。其次定义了规范化的虚拟实验交互设计流程和内容选取原则,阐述了竞品分析策略。最后,提出了虚拟实验探究活动、功能模块、原型的设计思路。“盐的溶解”虚拟实验案例交互设计阶段在对相关竞品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案例进行了具体的探究活动、功能模块、原型的设计。其中探究活动设计包括探究层级的确定和5条探究式脚手架的搭建;功能模块设计环节对该虚拟实验的观察、操作、呈现结果的方式进行了全面详细的阐述;而原型设计环节使用软件Omni Graffle,详细绘制了由各个功能模块组成的“盐的溶解”虚拟实验原型图。开发阶段应用Babylon.js等一系列技术进行虚拟实验案例“盐的溶解”的开发,实现了Canvas实时渲染三维实验现象和场景、SVG动态呈现可视化数据等关键功能,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量优化、调整、测试工作。同时,本研究开发了一个虚拟实验平台“Lab 3D”,该平台的设计充分考虑了标准化与可扩展性,可以在未来新增更多面向探究式学习的Web3D虚拟实验。为了探索“盐的溶解”虚拟实验的教学应用效果,本研究设计了对应的教学方案和探究式学习活动,并邀请了30名七年级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虚拟实验平台开展了一次探究式学习活动。通过线上教学的形式开展的“盐的溶解”虚拟实验教学应用结果表明,该虚拟实验符合学习者的学习需求,能够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具有较高的易用性和良好的用户体验,学习者表现出了较强的继续使用的意愿。

二、《溶液》学习指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溶液》学习指南(论文提纲范文)

(1)以CD47为靶点的光学分子探针介导膀胱癌诊疗一体化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研究背景
第一部分 靶向分子与膀胱癌细胞亲和力分析及CD47在膀胱癌细胞中的表达
    前言
    实验一 不同靶向分子与膀胱癌细胞之间的亲和力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实验二 膀胱癌细胞及正常尿路上皮细胞中CD47表达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部分 以CD47为靶点的光学分子探针介导膀胱癌细胞光免疫治疗
    前言
    实验三 以CD47为靶点的光学分子探针介导膀胱癌细胞光免疫治疗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实验四 以CD47为靶点的光学分子探针介导膀胱癌细胞体外吞噬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部分 以CD47为靶点的光学分子探针介导的光学分子影像及光免疫治疗在残余肿瘤识别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前言
    实验五 抗CD47-AF790 光学分子探针介导的光学分子影像及光免疫治疗在膀胱癌中的应用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四部分 膀胱肿瘤整块切除联合光学分子影像检查在膀胱癌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探讨
    前言
    实验六 整块切除术后肿瘤组织体外光学分子成像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全文结论
特色与创新点
参考文献
综述 光学分子影像和光免疫治疗在膀胱癌诊疗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2)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化学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一)培养德才兼备的新青年
        (二)提升教师能力、推进学校建设
        (三)有效促进教育改革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第二章 高中化学课程思政的理论研究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
        (一)课程思政的概念
        (二)课程思政的元素
        (三)课程思政的特点
    二、研究的依据
        (一)2017 年版《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二)《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
        (三)《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
    三、核心素养与课程思政内涵的相关性分析
        (一)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分析
        (二)基于高中化学教材的内容体系分析
        (三)化学核心素养是实施化学课程思政的导向
第三章 高中化学课程思政实施的现状和学生思想水平的调查研究
    一、现状调查
        (一)教师访谈
        (二)学生问卷
    二、调查分析
        (一)学生思想水平有待提升
        (二)教师认识程度不够
        (三)课堂实施情况差异大
        (四)课程和思政“两张皮”
第四章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化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方法研究
    一、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化学课程思政的教学原则
        (一)从学生出发,以人为本
        (二)从教材出发,实事求是
        (三)从知识出发,问题引导
    二、高中化学课程思政课堂教学设计的思路
    三、高中化学课程思政课堂教学设计的有关问题说明
        (一)避免课程和思政“两张皮”
        (二)课程思政是方法不是加法
第五章 高中化学课程思政教学的实证研究
    一、教学实践过程
        (一)实践对象
        (二)实践周期
        (三)实践情况的具体说明
    二、教学案例研究
        (一)案例选择的依据
        (二)案例呈现
        (三)案例反馈
    三、教学策略分析
        (一)化学教师角度的策略
        (二)化学教学角度的策略
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中化学教学研究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2 关于高中化学课程思政实施现状的调查问卷(学生)
    附录3 测试卷
    附录4 测试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高中化学教师电化学主题学科理解水平测量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之源:教学与研究中矛盾危机引发化学教师学科理解问题的觉思
        1.1.1 教学中的矛盾: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与中学教学实践相分离
        1.1.2 教学中的危机:本原性和结构化的认识在教师理解中的缺失
        1.1.3 研究中的矛盾:研究中融合学科知识性与科学普遍性的困难
        1.1.4 研究中的危机:评价中基于生成性的建构式测评方式的缺失
    1.2 研究问题与解决之径:化学教师学科理解理论模型体系的建构和测评工具的开发
        1.2.1 研究问题
        1.2.2 研究内容
        1.2.3 研究思路
        1.2.4 研究方法
    1.3 研究意义与创新之处:化学教师学科理解的理论构建及开发测评工具方法论指导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3.3 创新之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学科知识研究现状
        2.1.1 学科知识内涵概述
        2.1.2 学科知识的评价研究
    2.2 科学本质研究现状
        2.2.1 科学本质内涵概述
        2.2.2 科学本质的评价研究
    2.3 电化学主题研究现状
        2.3.1 国内研究
        2.3.2 国外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理论基础
    3.1 学科结构理论
    3.2 科学认识论
    3.3 建构主义理论
第4章 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基本内涵与学科理解水平构建思路
    4.1 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基本内涵
        4.1.1 概念界定
        4.1.2 基本特征
        4.1.3 结构要素
    4.2 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的构建思路
第5章 电化学主题课程与学科本体研究
    5.1 课程研究
        5.1.1 国外电化学主题课程标准
        5.1.2 国内电化学主题课程标准
        5.1.3 国内外电化学主题课程标准对比
    5.2 学科本体研究
        5.2.1 历史发展
        5.2.2 学科理解
第6章 高中化学教师电化学主题学科理解水平测评工具的开发与检验
    6.1 测评工具的编制流程
    6.2 测评工具的开发
        6.2.1 Rasch模型的基本原理
        6.2.2 试题的开发与呈现形式
        6.2.3 评分标准
    6.3 测评工具的试测过程及分析
        6.3.1 测评工具主要参数指标
        6.3.2 样本选择及数据收集
        6.3.3 试测结果分析
        6.3.4 测评工具(试测版)的修正
    6.4 测评工具的实测过程及分析
        6.4.1 样本选择及数据收集
        6.4.2 实测结果分析
    6.5 评价标准的水平特征
        6.5.1 测评工具水平分值的划分
        6.5.2 教师学科理解水平的特征
第7章 高中化学教师电化学主题学科理解水平评价研究
    7.1 高中化学教师电化学主题学科理解水平总体性描述
    7.2 高中化学教师电化学主题学科理解水平相关性分析
    7.3 高中化学教师电化学主题学科理解水平差异性分析
    7.4 高中化学教师电化学主题学科理解水平评价研究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1.1 基础研究的主要结论
        8.1.2 核心研究的主要结论
        8.1.3 应用研究的主要结论
    8.2 研究启示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4)全外显子组测序在超声结构异常胎儿与罕见病家系中的遗传病因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文献综述全外显子组测序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与展望
第二章 前言
    2.1 研究背景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意义
第三章 全外显子组测序对超声结构异常胎儿的遗传病因学研究
    3.1 研究对象
    3.2 材料与方法
    3.3 结果
    3.4 分析与讨论
第四章 全外显子组测序在罕见病家系中的遗传病因学研究
    4.1 研究对象
    4.2 材料与方法
    4.3 结果
    4.4 分析与讨论
全文总结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附录

(5)酸性大气环境下RC框架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与地震韧性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RC建筑材料酸腐蚀机理与力学性能退化规律研究
        1.2.2 腐蚀RC构件力学与抗震性能试验及数值模拟研究
        1.2.3 建筑结构地震韧性评估研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2 酸性大气环境下RC剪力墙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2.1 试验方案
        2.1.1 RC剪力墙设计
        2.1.2 材料力学性能
        2.1.3 加速腐蚀试验方案
        2.1.4 加载装置与制度
    2.2 试验现象与破坏过程
        2.2.1 腐蚀现象与量化
        2.2.2 破坏过程与滞回曲线
    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2.3.1 骨架曲线
        2.3.2 承载能力
        2.3.3 变形能力
        2.3.4 剪切变形
        2.3.5 强度衰减
        2.3.6 刚度退化
        2.3.7 滞回耗能
    2.4 本章小结
3 酸性大气环境下RC剪力墙数值模型研究
    3.1 考虑弯剪耦合的剪力墙模拟方法
        3.1.1 模型基本假定
        3.1.2 二维RC板单元本构关系
        3.1.3 整体刚度矩阵
        3.1.4 本文建模思路
    3.2 腐蚀混凝土本构修正
        3.2.1 腹板非约束混凝土
        3.2.2 边缘构件约束混凝土
    3.3 锈蚀钢筋本构修正
    3.4 抗剪机制相应系数修正
    3.5 考虑腐蚀影响的粘结滑移效应模拟
        3.5.1 零长度单元中混凝土应变修正
        3.5.2 考虑腐蚀影响的钢筋滑移本构
    3.6 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3.7 本章小结
4 腐蚀RC剪力墙破坏模式与抗剪承载力预测
    4.1 RC剪力墙破坏模式识别方法
        4.1.1 RC剪力墙破坏模式分类
        4.1.2 破坏模式识别方法对比
    4.2 基于机器学习的RC剪力墙破坏模式识别
        4.2.1 基于机器学习的分类算法
        4.2.2 机器学习数据集
        4.2.3 RC剪力墙破坏模式识别模型
    4.3 腐蚀RC剪力墙模拟试验数据库
        4.3.1 参数设置
        4.3.2 影响参数分析
    4.4 腐蚀RC剪力墙抗剪承载力预测
        4.4.1 未腐蚀RC剪力墙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
        4.4.2 不同破坏模式下抗剪承载力公式选择
        4.4.3 考虑腐蚀影响的抗剪承载力公式修正
    4.5 本章小结
5 腐蚀RC框剪结构构件时变地震易损性分析
    5.1 构件易损性分析方法对比
        5.1.1 基于历史震害的经验分析方法
        5.1.2 基于试验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
        5.1.3 基于数值模拟的理论分析方法
    5.2 腐蚀RC结构构件易损性分析
        5.2.1 酸性大气环境下材料腐蚀程度经时变化规律
        5.2.2 RC构件损伤破坏状态划分
        5.2.3 腐蚀RC构件工程需求参数的选取
    5.3 腐蚀RC剪力墙构件地震易损性曲线
        5.3.1 参数选取与模型设计
        5.3.2 DS-EDP结果对比分析
        5.3.3 不同服役期构件层间位移角分布
        5.3.4 不同服役期构件地震易损性曲线
    5.4 腐蚀RC梁柱构件地震易损性曲线
    5.5 本章小结
6 腐蚀RC框剪结构地震韧性评估
    6.1 腐蚀RC框剪结构地震韧性评估框架
        6.1.1 既有评估框架
        6.1.2 本文评估框架
    6.2 腐蚀RC框剪结构地震反应分析
        6.2.1 典型结构平面布置形式
        6.2.2 典型结构设计
        6.2.3 典型结构数值模型的建立
        6.2.4 增量动力时程分析
    6.3 腐蚀RC框剪结构地震损失分析
        6.3.1 损失评估方法
        6.3.2 易损构件的选取与数量估计
        6.3.3 构件易损性模型与修复费用比
        6.3.4 不同参数下建筑损失分析结果
    6.4 腐蚀RC框剪结构震损恢复分析
        6.4.1 修复准备时间
        6.4.2 修复策略制定
        6.4.3 修复时间计算方法
        6.4.4 不同参数下建筑恢复时间计算结果
    6.5 腐蚀RC框剪结构地震韧性评估
        6.5.1 功能-时间曲线的建立
        6.5.2 不同服役期与层数的RC框剪结构地震韧性评估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一: RC剪力墙构件机器学习数据集
    附录二: 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附录三: 发表专着情况
    附录四: 授权发明专利
    附录五: 参加的科研项目
    附录六: 获奖情况

(7)无创性产前检测(NIPT)在多胎妊娠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1.材料
    2.实验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孕妇基本信息
    3.2 胎儿游离DNA浓度估计
    3.3 胎儿游离DNA浓度与孕周及胎儿数的关系
    3.4 多胎妊娠胎儿性别预测
    3.5 多胎妊娠胎儿染色体异常检测
    3.6 多胎妊娠NIPT检测的准确性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学术会议
大会发言
致谢

(8)预防PICC导管相关感染的循证护理实践方案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
    研究方法
一、成立研究小组
    1.1 研究小组
    1.2 技术路线
二、初步构建预防PICC导管相关感染的循证护理实践方案
    2.1 PICC 相关感染危险因素的 Meta 分析
        2.1.1 研究目的
        2.1.2 对象与方法
        2.1.3 文献检索结果及质量评价
        2.1.4 Meta分析及敏感性分析结果
        2.1.5 讨论
        2.1.6 小结
    2.2 预防PICC导管相关感染相关文献的系统评价
        2.2.1 研究目的
        2.2.2 对象与方法
        2.2.3 结果
        2.2.4 讨论
        2.2.5 小结
    2.3 预防PICC导管相关感染临床实践指南的内容分析
        2.3.1 研究目的
        2.3.2 对象与方法
        2.3.3 结果
        2.3.4 讨论
        2.3.5 小结
    2.4 初步形成预防PICC导管相关感染的护理实践方案
        2.4.1 证据分级及推荐强度标准
        2.4.2 形成预防PICC导管相关感染的护理实践方案的初稿
三、德尔菲法确定预防PICC导管相关感染的循证护理实践方案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方法
    3.3 研究结果
四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2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PICC导管相关感染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基于UMU的高中生物学互动微课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的缘起
        (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二)生物学教学资源的需求
        (三)学生移动学习的需要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的研究现状
        (二)国内的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一)微课
        (二)互动微课
        (三)UMU互动学习平台
    二、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二)认知负荷理论
        (三)学习金字塔理论
        (四)ADDIE模型
第三章 UMU互动学习平台简介
    一、电脑端平台简介
        (一)登录
        (二)UMU互动学习平台的界面简介
    二、移动端平台简介
        (一)UMU互动APP下载安装
        (二)手机APP的界面简介
    三、UMU平台在生物微课设计中的优势
第四章 基于UMU的微课的设计与开发
    一、基于UMU的微课设计与制作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二)实用性原则
        (三)交互性原则
        (四)艺术性原则
        (五)规范性原则
    二、基于UMU互动学习平台的微课设计一般流程
        (一)选题
        (二)前端分析
        (三)教学设计
        (四)脚本设计
        (五)自主学习任务单设计
        (六)微课制作
    三、基于UMU平台互动微课制作的建议
第五章 基于UMU平台的微课应用与评价
    一、微课的应用
    二、问卷调查及结果分析
        (一)客观题
        (二)主观题
    三、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四、学生测验成绩分析
    五、结论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一、研究成果
        (一)理论成果
        (二)实践成果
    二、不足与展望
        (一)不足
        (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Ⅰ
    附录Ⅱ
    附录Ⅲ
    附录Ⅳ
致谢

(10)面向探究式学习的Web3D虚拟实验交互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选题缘由
    第二节 研究目标与内容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意义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探究式学习的研究现状
        一、探究式学习的概念与特征
        二、探究式学习要素
        三、探究层级
        四、技术使能的探究式学习
    第二节 虚拟实验的研究现状
        一、虚拟实验的概念与特征
        二、虚拟实验平台
        三、基于Web3D技术的虚拟实验研究现状
        四、面向探究式学习的虚拟实验研究现状
    第三节 交互设计的研究现状
        一、工业设计领域的交互设计
        二、交互设计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三、交互设计的一般流程和设计原则
    第四节 相关应用技术
        一、HTML5、CSS与Java Script
        二、Web3D技术与Babylon.js
        三、3D建模技术与低多边形风格
第三章 面向探究式学习的Web3D虚拟实验交互设计框架
    第一节 虚拟实验交互设计思想
        一、虚拟实验交互设计原则
        二、虚拟实验的交互设计流程
    第二节 前期分析策略
        一、虚拟实验内容的选取原则
        二、竞品分析策略
    第三节 虚拟实验探究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二、探究层级设计
        三、探究脚手架设计
    第四节 虚拟实验功能模块设计
        一、确定实验装置
        二、确定交互方式
        三、确定结果呈现方式
    第五节 虚拟实验原型设计
        一、场景设计
        二、用户界面设计
第四章 面向探究式学习的Web3D虚拟实验交互设计案例
    第一节 前期分析
        一、虚拟实验内容的选取
        二、相关竞品分析
    第二节 “盐的溶解”虚拟实验探究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二、探究层级确定
        三、探究脚手架设计
    第三节 “盐的溶解”虚拟实验功能模块设计
        一、结构和功能设计
        二、实验装置的观察
        三、实验操作
        四、实验结果呈现
    第四节 “盐的溶解”虚拟实验原型设计
第五章 面向探究式学习的Web3D虚拟实验交互设计案例的技术实现
    第一节 开发环境与网页架构
        一、开发环境
        二、网页架构
    第二节 三维场景的实现
        一、三维模型制作
        二、三维场景的初始化
        三、使用粒子效果模拟盐
    第三节 关键技术实现
        一、溶液状态实时更新
        二、浓度曲线图的绘制
    第四节 优化与发布
        一、虚拟实验的调试与优化
        二、Lab 3D平台构建与开发
        三、Lab 3D平台发布
第六章 “盐的溶解”虚拟实验的教学应用及评价
    第一节 教学方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二、教学重难点
        三、教学过程设计
    第二节 教学实施过程
        一、授课对象选取
        二、教学实施过程
    第三节 教学实施效果评价
        一、问卷设计
        二、数据统计结果
        三、对于教学实施效果的分析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总结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核心代码
附录二 “盐的溶解”虚拟实验用户体验问卷
附录三 家长知情同意书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溶液》学习指南(论文参考文献)

  • [1]以CD47为靶点的光学分子探针介导膀胱癌诊疗一体化的实验研究[D]. 杨勇军.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2]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化学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研究[D]. 王思琦.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3]高中化学教师电化学主题学科理解水平测量与评价研究[D]. 单媛媛.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4]全外显子组测序在超声结构异常胎儿与罕见病家系中的遗传病因学研究[D]. 杨能. 西南大学, 2021(01)
  • [5]酸性大气环境下RC框架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与地震韧性评估[D]. 周炎.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
  • [6]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7]无创性产前检测(NIPT)在多胎妊娠中的应用研究[D]. 严焕琛. 广州医科大学, 2020(01)
  • [8]预防PICC导管相关感染的循证护理实践方案构建[D]. 王琴.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9]基于UMU的高中生物学互动微课设计研究[D]. 杨雪洁.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10]面向探究式学习的Web3D虚拟实验交互设计研究[D]. 许作栋. 杭州师范大学, 2020(02)

标签:;  ;  ;  

解决方案研究指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