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肤色判断小麦好坏不科学

用肤色判断小麦好坏不科学

一、小麦以皮色定质量并不科学(论文文献综述)

陈巧芳[1](2020)在《明代闽东地区农业地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明代闽东地区包括福州府和福宁直隶州,现为福建省福州市和宁德市的大部分地区。闽东地区濒临东海,气候温和多雨,山多地少,土壤多以红壤为主。在明代,这里人口稠密,水利建设较完善有利于农业发展。明代闽东地区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受地形和水热因素的影响,双季稻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和平原地带,单季稻主要分布在西部山区地带;同时各州县兼有麦类、粟类、豆类以及番薯等杂粮作物。虽然粮食作物的种类有所增加和种植方式有所改善,但粮食总产量仍无法满足社会需求,需靠外部供给。明代闽东地区所栽培的经济作物包括纤维、糖料、嗜食、染料以及果蔬等,品种繁多,分布极广,但受市场因素的影响,经济作物有着不同的发展。除种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外,明代闽东地区还经营副业,主要是林业和养殖业。在林业方面,各州县利用山地优势,因地制宜地培育杉木、竹类等人工林;在养殖业方面,家禽家畜依附于家庭生产在各州县普遍养殖,而渔业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的各州县。明代闽东地区的农业受海陆位置以及水热条件的限制,在各州县分布不一。明代闽东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促使农产品商业化。

孙亚楠[2](2014)在《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品质控制及监管效果研究 ——以地方畜禽品种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对地方的特色农产品实施地理标志保护,不但可以保护物种多样性、充分利用农业自然、人文、地理资源遗产,而且可以借助审批监管制度顺势提高产品质量标准,有利于培育地方主导产业、形成地域品牌,并在农产品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提高的同时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扩宽消费者的选择范围以及提高消费信心,是新时期促进农业发展、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有效手段。地理标志的作用如果能够得以充分发挥,将会有利于实现地区农业经济的比较优势、推动产业化经营、治理农业过度竞争、增加农民收入,从而带动地区的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但是如果地理标志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反而会对当地经济、环境以及相关行业造成负面影响。地理标志农产品涉及多方主体,没有哪一个单方面的主体可以保证地理标志的成功。本文在对地理标志农产品的相关主体进行划分的基础上,围绕如何才能让地理标志的价值得以成功实现这一核心目标展开相关问题的研究,以期为促进地理标志的行业发展提供现实依据和理论参考。固始鸡的产业发展相对较好,所以本研究选取固始鸡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并借此提炼出实现地理标志价值的一般性规律,以期为其他地方特色农产品特别是地方畜禽品种的地理标志保护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借鉴和参考。相关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产业发展需要足够的市场支撑。消费者在地理标志农产品需求方面具有最终的决策权,如果消费者没有兴趣和不愿意购买该地理标志农产品,那么地理标志保护制度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因此,了解消费者对地理标志农产品的支付意愿,分析是否可能存在一个"优质优价"的消费市场,对于相关的产业拉动尤为重要。(2)农民收入的提升会受到农产品消费的约束,促进农产品消费有利于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地理标志在消费市场的溢价是否可以传导给生产者,使其获取较高的收益,是地理标志获得成功的基础。因此,作为我国地理标志农产品最直接的生产者,农户是否能借助地理标志保护制度提高自身收益,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地理标志的保护效果。(3)如果可以借助地理标志提高养殖收益,那么为了保证这种收益可以持续获取,地理标志农户必然需要加强生产过程中的品质控制。如果生产者不能通过品质控制保证稳定的地理标志农产品品质,就不可能得到消费者的长期认可,更不可能从地理标志保护中获取持久的超额收益。因此,有必要分析地理标志对农户品质控制的影响,并找寻提升品质控制的方法。(4)为了确保地区内地理标志农产品的生产者都可以严格地进行品质控制,避免出现"免费搭便车"导致地理标志及地区信誉受损、相关行业发展受到制约的情况,就必须加强第三方监管。因此,还需要分析如何可以提高地理标志农产品的监管效果。借助文献检索、实地调查、专家调查以及统计分析、计量分析、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本文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剔除部门间的重复,截至2012年,全国共有地理标志产品3148个,其中的93.90%都属于农产品类或与农产品相关。从整体来看我仍存在着规模较小、发展较慢、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地理标志数量的增加并没有带来平均产值的提升,仍有超过3/4的地理标志的产业发展处于平均水平以下,"重数量轻质量"和"重保护轻发展"的现象普遍存在。(2)消费者对地理标志的认知仍处在一个非常低的水平。通过因子分析,消费者对鸡肉产品的消费偏好可以归为三个因子,即反映鸡肉品质信息的消费者品质偏好、反映鸡肉品牌信息的消费者品牌偏好、反映鸡肉销售信息的消费者营销偏好。家庭月收入、饮食消费占家庭收入的比例、消费者的品质偏好及品牌偏好、对市场上快大型白鸡的质量放心程度、消费者对地理标志所标识产品质量的信赖程度以及地区变量等因素,是影响消费者对固始鸡及其地理标志保护标识支付意愿的显着性因素。(3)借助C-D生产函数的计量分析发现,地理标志对固始鸡养殖户年收益具有极显着的正向作用。同时,资金投入和土地投入也在不同程度上正向影响固始鸡养殖户的年收益,但劳动力投入对养殖户年收益的影响并不显着。相对于舍内散养模式,林(山)地放养模式以及平地放养模式对固始鸡的单只收益具有正向作用。与鸡苗来源于私人孵化场相比,鸡苗购自正规的地理标志核准企业可以极显着地提高固始鸡的单只收益。参加技术培训对固始鸡的单只收益具有正向作用。(4)借助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固始鸡养殖质量控制程度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对固始鸡养殖户的质量控制程度进行评分。地理标志养殖户的质量控制程度显着高于非地理标志养殖户。影响养殖户质量控制的路径:主要有两条:一是养殖户的认知特征决定其是否选择地理标志,进而对其组织技术特征产生影响,并最终作用于质量控制;二是养殖户的规模特征会对其组织技术特征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其质量控制程度。地理标志企业在实现地理标志农产品品质控制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5)地理标志单个生产者基于自身效用最大化所最终提供的行业整体约束,要少于整个行业效用最大化所提供的约束。因此仅仅依赖于生产者的自我约束来确保地理标志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是不可靠的,区别于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第三方监管十分必要。生产者的数量越多,单个生产者违规的可能性就越大,政府监管的意愿越低。在不能降低监管成本或提高监管能力的情况下,政府的监管效果十分有限。在地理标志行业协会成员互相监督过程中,产量占行业总产量的比重大的生产者更愿意对整个行业进行监督;反之,比重小的生产者更有可能产生投机行为。另外,单位监督所能带来行业收益以及单位产量投机所导致的行业损失也会影响生产者互相监督的策略选择,其采取有利于行业发展策略的几率与两者均正向相关。地理标志的核准企业数量较少制约了行业协会的作用,严重的内部利益分配问题制约了农民合作组织对农户进行内部监管。地理标志企业作为地理标志产业的核心,在主观上具有产品质量控制的意愿,在客观上拥有产品质量控制的技术条件,可以在地理标志农产品的质量控制方面发挥较大的作用。根据以上研究结论,本研究提出优化地理标志法律保护模式,注重注册地理标志成功后的产业发展,对消费者进行地理标志宣传,保障地理标志农户收益,借助组织化和技术支持保障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品质控制,建立"地方政府—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多层次监管机制等政策建议。

王一见[3](2013)在《退火处理对小麦淀粉性质的影响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退火处理技术是一种物理改性方法,其过程仅涉及水、热等天然资源,因此不会造成环境污染,也不会产生有害化学物质及基因改变,所得产品安全性较高,是清洁生产和提高产品附加值的一种有效方法。本研究以小麦淀粉为原料,采用单步退火法对其进行退火处理,利用现代仪器分析方法研究退火处理对小麦淀粉颗粒的表观形态、结晶特性、糊化性质、质构特性及其他物理性质的影响,分析退火小麦淀粉与原小麦淀粉相比性质与结构改变的规律和内在机理,并以此为基础初步探究退火小麦淀粉对面条品质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以糊化温度(To、Tp和Tc)为指标,分别通过单因素试验和二因素无重复试验研究了不同淀粉乳水分含量(40%90%)、退火温度(25°C55°C)和退火时间(16d)对小麦淀粉糊化温度的影响。确定了制备退火小麦淀粉的最佳条件为:配制80%水分含量的淀粉乳,在45°C条件下恒温退火3d。最优条件下退火处理所得小麦淀粉的糊化起始温度(To)、峰温(Tp)和终止温度(Tc)分别提高6.44°C、4.44°C和2.74°C,糊化焓(ΔH)几乎无变化,Tg由80.47°C升高至82.18°C。DSC测得的热分析图证实退火处理显着提高小麦淀粉的糊化温度,缩短糊化温度范围,从而锐化了糊化峰。2.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和激光粒度分析仪(LPSA, LaserParticle SizeAnalyzer)分别测定原小麦淀粉和经45°C、55°C退火处理后的小麦淀粉,结果表明,退火处理后的小麦淀粉颗粒表面产生不同深浅的凹陷和不同程度的破损,淀粉颗粒平均粒径增大;X射线衍射仪(XRD, X-Ray diffractometer)测定结果显示,退火处理不改变小麦淀粉的A型结晶,但结晶度由30.02%增加至30.56%;X射线衍射图谱中20°的特征峰因退火处理略变明显,说明退火处理利于直链淀粉-脂肪复合物的形成。3.退火处理过程使淀粉颗粒分子链段的流动性增加从而对其进行物理重组,根据XRD和DSC分析结果得出:退火过程能够优化或形成新的直链淀粉-脂肪复合物、增强支链淀粉结晶区双螺旋的横向配合,增加结晶的完整性导致结晶度的提高,但其中双螺旋的数量未发生明显改变。4.退火小麦淀粉的直链淀粉含量、膨胀率、溶解度都低于原小麦淀粉,淀粉糊的透明度高于原小麦淀粉。借助物性测试仪测定退火前后小麦淀粉的凝胶质构特性,结果显示,在80%水分含量的条件下,45°C退火3d制得的小麦淀粉(45AW)淀粉糊的坚实度和稠度比原小麦淀粉(NW)淀粉糊高1.333g和7.017gsec,粘聚性和粘度指数分别降低1.195g和11.409gsec。5.将45AW淀粉添加到面粉中制作面条,添加量为5%和10%时所得煮熟面条的拉伸性、剪切性和透明度均优于无添加的样品,但色泽不如无添加面条。

何娇[4](2013)在《不同筋度小麦胚芽油的超临界萃取及其微胶囊化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以高、中、低筋小麦胚芽为原料,利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技术提取小麦胚芽油,通过气相色谱技术分析小麦胚芽油脂肪酸成分,并进行小麦胚芽油微胶囊化研究。重点对超临界CO2萃取小麦胚芽油的工艺条件,高、中、低筋小麦胚芽油高级脂肪酸成分的含量差别,喷雾干燥法制备小麦胚芽油微胶囊的工艺条件及其微胶囊化效果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低筋小麦胚芽为原料,研究超临界CO2萃取小麦胚芽油的萃取压力、萃取温度和萃取时间3个因素对于小麦胚芽油萃取率的影响,以单因素实验为基础,以萃取率为衡量指标,以正交试验的方法优化出最佳萃取工艺条件,即萃取压力30MPa、萃取温度50℃、萃取时间2h,经实验验证在最佳工艺条件下小麦胚芽油的萃取率为11.05%。2.通过气相色谱分析不同筋度小麦胚芽油脂肪酸成分得出,超临界CO2流体萃取小麦胚芽油的主要成分以高级不饱和脂肪酸成分含量最高,对于小麦胚芽油中所含的高级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来说,中筋含量最多,其次是低筋,最后是高筋;对于最具有保健作用的亚油酸含量来说,由筋度从高到低,依次递增,低筋中含量最多,其中低筋小麦胚芽萃取出的小麦胚芽油中亚油酸相对含量高达58.23%;对于饱和脂肪酸的含量,由筋度从高到低,依次递减,低筋中含量最少。粗略判断低筋小麦胚芽提取出的小麦胚芽油品质略好,适宜用作各种新型保健产品的制备。3.以超临界CO2流体萃取小麦胚芽油为原料,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喷雾干燥小麦胚芽油微胶囊化正交设计试验可以得出,以包埋率为衡量指标,以正交试验的方法优化出最佳工艺条件,即大豆分离蛋白/麦芽糊精的配比1:1、芯材添加量40%、总固形物含量25%,且大豆分离蛋白/麦芽糊精的配比对喷雾干燥小麦胚芽油微胶囊化包埋率的影响达到显着水平,芯材添加量和总固形物含量对喷雾干燥小麦胚芽油微胶囊化包埋率的影响不显着。经实验验证在最佳工艺条件下喷雾干燥小麦胚芽油微胶囊化的包埋率为89.5%。4.通过对喷雾干燥小麦胚芽油微胶囊产品进行感官状态评价可以看出,喷雾干燥小麦胚芽油微胶囊化试验所选择工艺条件获得的微胶囊产品感官上符合微胶囊产品在质量方面的要求;利用扫描电镜对喷雾干燥小麦胚芽油微胶囊产品进行微观结构观察可以看出,喷雾干燥小麦胚芽油微胶囊化试验选择的工艺条件获得的微胶囊产品对小麦胚芽油具有较好的包埋效果。

武冲[5](2013)在《麻楝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麻楝(Chukrasia tabularis A. Juss)为楝科(Meliaceae)麻楝属(Chukrasia A. Juss)植物,是中国热带和南亚热带珍贵乡土树种。针对麻楝种质资源多样性研究匮乏、国内麻楝良种缺乏的现实,本研究利用表型、生理生化和分子标记等评价指标,对麻楝主要分布区的种质资源进行了多样性分析,探讨了其群体遗传变异规律。这为麻楝优良种源选择、种子调拨、育种改良计划的制定等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麻楝种子形态和营养特征变异分析以天然分布区26个麻楝种源的种子为试材,研究其形态特征和营养成分的变异,并选择其中6个种源以不同浓度的聚乙二醇(PEG)溶液模拟干旱水分胁迫。结果表明:种源间种子的形态特征和营养成分差异极显着,遗传多样性丰富;主成分聚类分析可将26个种源分为2个类群,第一类群包括两个种源澳大利亚和马来西亚,其特点是种子形态较大、百粒重较重、养分含量较高;第二个类群包括其余24个种源。结合聚类分析和种子形态与地理气候因子相关分析结果可以知,麻楝种子形态变异具有一定的地理区域特征,即分布区南部种子较大而北部种子较小。种子抗旱性结果表明:水势胁迫处理均降低了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0.86MPa为麻楝种子萌发的临界水势;适当的干旱胁迫可以增大各种源麻楝幼苗根苗比。2.麻楝苗期生长变异研究11个麻楝种源1年生苗高、地径及生物量生长差异极显着;利用Logistic曲线拟合苗高生长过程,发现苗高、地径均呈现“慢-快-慢”的“S”型生长节律,苗高生长模型为H=54.08/(1+e2.149-0.0113t),地径生长模型为D=6.03/(1+e2.298-0.0132t);利用有序样本分类法可将麻楝苗期生长分为生长前期、高峰期、盛末期和生长后期4个阶段;聚类分析可将参试麻楝种源划分为3个类群,第一类群为速生种源,包括泰国的TH3和老挝的LA1;第二类群为中速生长种源,包括中国的三个种源(CN1、CN2、CN3);其余为第三类群生长相对较慢种源。3.麻楝幼苗表型性状变异分析对21个麻楝种源1年生幼苗的13个表型性状(苗高、地径、总根长、根表面积、根直径、根体积、叶面积、叶长、叶宽、叶周长、气孔长、气孔宽、气孔密度)研究,结果表明:幼苗表型性状种源间差异显着,遗传多样性丰富;13个表型性状的遗传变异系数在0.63%44.2%之间,其中以叶面积的遗传变异系数最大(44.2%),气孔宽的遗传变异系数最小(0.63%);基于种源方差分量的广义遗传力在0.060.39之间,其中苗高最大(0.39),气孔宽最小(0.06)。根据苗木生长性状广义遗传力的大小排序为:叶面积>苗高>叶长>地径>叶周长>总根长>根表面积>气孔密度>根直径>根体积>气孔长>气孔宽。4.麻楝幼树生长和光合作用参数变异分析为系统揭示不同种源麻楝生长和光合作用的变异规律,以22个种源2.5年幼树为研究对象,利用LI-6400光合作用仪于秋季初期对幼树的光合特征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麻楝的光饱和点为1000μmol·m-2·s-1;相同生长环境中,生长和光合参数在种源间差异显着;根据生长和光合参数的主成分聚类分析,可将22个种源分为3个类群。第一类群来自中国的3个种源CN1、CN2和CN3,长势较好、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较大;第二类群有10个种源,分别为缅甸MM3、越南VN2、老挝LA3、泰国TH8、TH1、TH2、TH3、TH5、TH6和马来西亚MY;其它为第三类群,其特点生长较差,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较小。5.麻楝叶挥发油成分及含量变异分析用GC-MS法测定21个麻楝种源叶挥发油成分,采用峰面积归一法计算各组成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来研究种源间挥发油的遗传变异。结果表明:种源间分离出的色谱峰数不相同,CN3种源最多有96个色谱峰,VN3最少只有54个;不同种源挥发油的组成成分有所差异,各组成相对百分含量也不相同,而且在有些种源中检测到特异挥发性物质。麻楝挥发油的主要成分有青叶醛、榄香烯、噻吩、反式-橙花叔醇、古巴烯、N-乙酰对氨基酚、α-荜澄茄油烯、(E,E,E)-2,6,10-三甲基-2,6,9,11-十二烷四烯-1-醛、萜油烯、右旋大根香叶烯、反式-3-己烯-1-醇和甲基庚烯酮等。麻楝种源挥发油研究为麻楝药用价值开发的定向选育开辟了创新性途径。6.麻楝种质资源ISSR变异分析利用单因子试验,测试了麻楝ISSR-PCR反应体系中的主要影响因子。经优化试验,建立了适合麻楝的ISSR-PCR反应体系:20μl反应体系中含30ng模板DNA、1.0μmol·L-1随机引物、0.15mmol·L-1dNTPs、2.5mmol·L-1Mg2+、2.5U Taq DNA聚合酶,最佳退火温度为56℃。ISSR-PCR反应程序为94℃预变性5min,94℃变性45s,56℃退火45s,72℃延伸1.5min,40个循环;72℃再延伸7min,4℃保存。从95条随机引物中筛选8条重复性好、特异性强的引物对样本DNA进行ISSR-PCR扩增,8条引物共扩增出137条带,其中129条为多态性条带,多态性条带百分率为94.16%。POP Gene分析结果表明:麻楝种源平均Shannon表型多样性指数(I)为0.1172,Nei’s基因多样度(h)为0.0784;通过分析种源间的基因多样度Dst,得到种源基因分化系数Gst为0.4696,同样AMOVA分子方差分析表明种源内的变异(54.32%)大于种源间的变异(45.68%),说明麻楝种源的遗传变异主要来自种源内部;利用UPGMA法对23个种源进行聚类分析,可将所有参试种源分为两个类群。7.麻楝种源综合评价与选择以1年生幼苗表型性状和2.5年幼树生长及光合参数,用多指标决策分析中一维选优法对参试麻楝种源进行选择,选择性状以麻楝幼树的生长和光合参数为主,并结合苗期地径、根表面积和气孔密度等性状进行综合评定,初步确定中国的CN1、CN2、CN3、老挝的LA1和泰国的TH3为优良种源。

李健花[6](2013)在《‘金帅’苹果无锈芽变品种鉴定与防锈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金帅’(Golden Delicious)又‘金冠’、‘黄香蕉’、‘黄元帅’,是一个深受种植者和消费者欢迎的古老苹果品种。它适应性强,丰产性好,栽培技术相对简单,果实品质优良,既是欧美发达国家的主栽品种,也是我国苹果栽培重要品种,素有“世界品种”之称。但是,该品种在大部分地区,特别是沿海或高温高湿地区往往在果实发育过程中形成大量果锈,导致果面粗糙,严重影响了果实外观品质,降低了果实的商品价值,成为影响‘金帅’苹果生产的一个重大问题。丰县果树技术推广中心从大沙河果园‘金帅’苹果树上观察到一个果面无锈型变异。经多年观察、嫁接繁殖和多点栽培,发现其果面黄绿色,光洁细腻,果点比金帅小而少,外观好,而且无镑性状能够稳定遗传,因而,可能是一个新的无锈性芽变(后定名为‘丰帅’)(苏鉴果201109)。为了深入判断‘丰帅’苹果是否为‘金帅’苹果的无锈芽变,本试验以两品种为主要材料,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了两者遗传标记,并对果实性状以及糖类物质代谢特性进行比较研究,还通过体视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金帅’苹果果锈形成关键时期及其相应时期无锈芽变‘丰帅’的果皮,来分析和研究‘金帅’与其芽变品种‘丰帅’果皮的结构差异,及‘金帅’苹果果锈的形成原因。最后,提出喷施外源绿原酸防治或减少‘金帅’果锈的方法。主要结果如下。1.‘丰帅’是江苏省丰县大沙河果园在‘金帅’树上发现的一个果面无锈的芽变,‘苏帅’(苏鉴果201108)是南京农业大学盛炳成教授利用‘金帅’与‘印度’杂交获得的一个优良杂交后代。为了揭示‘丰帅’、‘苏帅’与‘金帅’在DNA水平上的遗传差异,本文利用ISSR分子标记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技术,对这3个苹果品种进行了分析鉴别。结果表明,‘金帅’与‘丰帅’DNA存在明显的差异条带,而且其亲缘关系比‘金帅’与‘印度’杂交后代’苏帅’更近,说明两者遗传基础不同,但亲缘关系非常接近。2.为了探讨‘丰帅’和‘金帅’果实的理化差异,本研究以两品种为试料,测定其果实发育过程中可溶性总糖、蔗糖、果糖、葡萄糖和淀粉的含量及糖代谢相关酶活性,分析了‘金帅’和‘丰帅’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糖类物质代谢及其相关酶活性。结果表明:糖类物质积累以及代谢相关酶活性变化动态相似,但也存在明显差异,因而认为,‘丰帅’和‘金帅’果实在糖类物质代谢上存在着差异。3.为了阐明‘金帅’苹果果锈形成的时间与原因,本文以‘金帅’及其无锈芽变品种‘丰帅’为试材,利用体视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果面果锈形成过程,测定了果皮色素和次生代谢产物组分和含量,结果表明,‘金帅’在花后4周果面没有出现肉眼可见的果锈,但是表皮细胞蜡质层已经开裂、脱落;花后5周表皮细胞角质层大量开裂,细胞壁木栓化;花后6周,大量果锈出现在果实表面。据此推断,花后4-6周是‘金帅’苹果果锈形成的关键时期。另一方面,‘丰帅’果皮叶绿素和类萝卜素含量显着低于‘金帅’,而总黄酮和绿原酸含量显着高于’金帅’,特别是在花后4-6周。因而推测,花后4-6周,苹果果皮绿原酸积累对果皮果锈形成有抑制作用。4.以0.05-5mmol·L-1外源绿原酸(CA)在花后4周处理‘金帅’.能显着减少果皮果锈形成,其中0.5mmol·L-1CA处理效应最为显着。外源CA处理可以提高果皮CA和总黄酮含量,而抑制木质素积累。CA处理可以诱导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肉桂酸-4-羟化酶(C4H)活性,但是抑制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CA处理诱导了与绿原酸和总黄酮合成相关基因PAL、C4H、4CL、 CHS以及CHI相对表达量的上调,而与木质素合成相关基因CAD、POD以及PPO的相对表达量下调。作者推测,PAL和C4H活性提高及PAL、C4H、4CL、CHS以及CHI相对表达量的上调有利于总黄酮类物质合成,而PPO和POD活性下降及CAD、POD以及PPO的相对表达量下调,抑制了‘金帅’苹果果锈形成。

冀刚[7](2012)在《甜瓜属双二倍体与栽培黄瓜杂交亲和性研究》文中指出黄瓜是一种重要的世界蔬菜作物。由于黄瓜种质资源的遗传基础非常狭窄,栽培种间多态性低,极大制约了黄瓜的育种进程。因此利用特异种质资源便成为黄瓜品种改良、种质创新的一条有效途径。甜瓜属双二倍体(C.hytivus Chen and Kirkbride)是目前国际上唯一成功的甜瓜属种间杂交,利用该新种质可以选育出一系列含有外源优异基因的材料,其中与栽培黄瓜杂交创制得到的异源三倍体,植株生长势强,果实风味独特,可作为温室栽培黄瓜的新类型。开展甜瓜属双二倍体与栽培黄瓜的杂交,并对杂交的亲和性进行分析,筛选出亲和性较好的亲本组合,为利用甜瓜属双二倍体拓宽黄瓜遗传资源,明确种间杂交的培育方向,解决黄瓜育种难题提供基本理论依据。耐贮性与商品品质密切相关。黄瓜果实的含水量极高,采后极易脱水,造成果实软化甚至腐烂,严重影响了它的食用品质。当前国内黄瓜的主栽品种为密刺类型,皮薄,耐贮性差,货架期较短。‘宁运3号’是最新培育出的耐贮黄瓜品种,具有货架期长的特点,可调节黄瓜的产销、供需矛盾,激活市场,增加种植者的收入。基于以上的研究背景,本文开展了甜瓜属双二倍体与栽培黄瓜杂交亲和性及黄瓜耐贮特性的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甜瓜属双二倍体与栽培黄瓜的正反杂交试验甜瓜属双二倍体作母本时,杂交组合的平均坐果率为47.18%,平均单果种子数为14.61粒;栽培黄瓜作母本时,杂交组合的平均坐果率为44.90%,平均单果种子数为16.32粒。根据栽培黄瓜的基因型,甜瓜属双二倍体与华北型黄瓜杂交,坐果率和收种情况更好。千粒重也反映出,以甜瓜属双二倍体为母本,杂交种子的质量更好。结果显示,栽培黄瓜的基因型影响杂交的效果。2.几种甜瓜属作物的ITS序列分析16份不同类型的甜瓜属材料间的ITS序列(包含5.8S)全长为618-640bp, GC含量为58.7%-64.5%。黄瓜中的变异位点为105个,占碱基总数的22.01%,其中信息位点为20个,占碱基总数的4.19%,具有较强的系统发育信号。根据ITS序列,可以发现甜瓜属双二倍体与国内的栽培黄瓜亲缘关系更近,杂交亲和性更高,从分子水平上进一步验证了栽培黄瓜的基因型对杂交效果的影响。3.黄瓜在贮藏期间生理生化特性变化分析以耐贮黄瓜品种‘宁运3号’和不耐贮黄瓜品质‘南抗1号’为试材,从采后3天到采后13天,‘宁运3号’果实硬度仅下降了15.73%,‘南抗1号’降幅达32.74%;‘宁运3号’失重率增加到2.49%,而‘南抗1号’增加至6.17%;‘宁运3号’MDA含量提高了80.15%,‘南抗1号’提高了102.88%;贮藏一周后,‘宁运3号’的SOD活性仍比‘南抗1号’高出84.200%,而呼吸速率却低38.29%。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大部分生理生化指标两者间差异显着。

马金花[8](2009)在《重庆产杜仲叶的质量及指纹图谱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杜仲(Eucommia ulmoides Oliver)为杜仲科杜仲属植物,具有显着的清热解毒、抗菌消炎、保肝利胆及提高机体免疫力等作用,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杜仲在我国应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传统以皮入药。张康健等研究表明,杜仲叶和皮含有基本相同的化学成分,且具相同药效,某些成分含量比皮还高。杜仲叶现已被《中国药典》(2005年版)收录,并规定绿原酸为质量控制的指标性成分。重庆是杜仲的主产区之一,为更好的开发利用这一名贵中药,控制其质量,本课题对重庆产杜仲叶的质量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主要内容:1重庆产杜仲叶生药学鉴定通过观察重庆杜仲叶的外观性状、显微结构以及薄层色谱鉴别,对杜仲叶进行生药学鉴定。结果:重庆不同产地杜仲叶外观性状一致;不同年龄杜仲叶的显微结构相似;薄层色谱鉴别发现,样品色谱图在与对照药材、绿原酸对照品色谱图相应的位置上显示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说明杜仲叶的外观性状与产地关系不大,不同年龄杜仲叶显微结构差异不大,薄层色谱鉴别表明重庆杜仲叶样品的真实性。参照《中国药典》(2005年版)规定的检测内容,对杜仲叶的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及醇溶性浸出物等进行检查,结果均符合《中国药典》杜仲叶项下有关规定,表明重庆产杜仲叶质量稳定。2重庆产杜仲叶重金属的测定运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和原子荧光光度法测定重庆产杜仲叶药材铅、镉、砷的含量。结果:铅、镉的含量均符合标准,但部分地区产杜仲叶样品砷的含量超标。因此,应增加对重庆产杜仲叶砷含量的监控。3重庆产杜仲叶绿原酸含量的测定首先考察了不同提取溶剂、提取方式对绿原酸提取率的影响,并用正交设计法优化了绿原酸的提取工艺;然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并比较了重庆不同产地杜仲叶、皮中绿原酸的含量;结果:重庆各区县杜仲叶中绿原酸含量有差异,以南川、城口产含量较高;杜仲叶绿原酸含量与树龄呈负相关,且杜仲树叶的绿原酸含量远高于树皮;不同采收月份杜仲叶绿原酸含量差异极显着(P<0.01),以6月份采收的含量最高。城口应作为杜仲的重点种植区;杜仲叶的药用功效确实,值得开发利用,且利用杜仲幼树叶提取绿原酸,可作为生产绿原酸的新途径;采收时间对杜仲叶绿原酸的含量影响很大,6月采收最佳。4重庆杜仲叶HPLC指纹图谱的建立用HPLC法对10杜仲叶样品进行分析,对色谱峰进行统计,得到18个共有峰,从中筛选出13强峰作为特征指纹峰,并对此13强峰的相对峰面积和相对保留时间进行统计,得到重庆产杜仲叶药材的数字化特征指纹图谱。该数字化指纹图谱可以有效控制重庆杜仲叶的质量。5重庆杜仲叶质量标准的建立在全文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了重庆产杜仲叶的质量标准,为重庆产杜仲叶质量控制提供了基础数据。

赵卓[9](2009)在《农产品质量分级促进农业现代化的作用机理研究》文中提出农产品质量分级是根据农产品质量标准,将不同质量的农产品进行归类。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农产品质量分级作为农业管理部门的重点工作,已经成为满足农产品市场需求、提高农产品市场效率的重要工具。在推动农业现代化、实现农民增收的背景下,我国政府开始认识逐步认识到农产品质量分级的重要性,并通过各项政策措施来促进我国农产品的质量等级化工作。目前在我国农产品质量分级工作的推进过程中,存在着分级目标不明确、分级依据不合理、市场接受程度不高等问题,制约着农产品分级功能的发挥。这些问题背后的根本原因在于,政府及市场各方对质量分级促进农业现代化的作用机理缺乏深刻认识。农业现代化离不开一个能够有效配置资源的农产品市场。农产品质量分级是农产品市场化的基础,其提高农产品市场效率、推动农业现代化的作用机理在于:借助质量分级,质量波动大、生产分散化的农产品满足了消费者和加工商的质量需求,流通环节的交易成本也得以降低;而不同等级农产品的价格信号,可以更加有效地调节市场供需,引导生产者优化要素配置、加快技术进步、提高产品质量。从建设现代农业的高度研究农产品质量分级的作用机理,可以更加科学合理地确定分级目标、设计分级标准以及提供分级服务,加快推进我国的农产品质量等级化工作。本文第3、4、5章围绕农产品质量分级促进农业现代化的作用机理,运用经济学分析工具,从农产品终端消费和农产品流通过程两方面入手,着重研究了农产品质量分级提高消费者福利、促进农产品流通,进而提高农产品市场效率、推动农业技术进步的作用机理;同时结合小麦、苹果、原奶等农产品分级案例,对质量分级的经济影响、产生作用的条件以及质量分级标准的设计进行了讨论。这三章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第3章从农产品消费出发,研究质量分级提高消费者福利、加工商收益的作用机理及实现条件。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具有多层次和多元化的需求特征,质量分级为消费者增加了选择权,提高了消费者的福利水平。要提高消费者福利,分级所依据的质量特征必须是市场中相当数量的消费者所关注的、消费者偏好存在差异的质量特征。质量分级同样满足了农产品加工商对原材料质量的一致性和多样化要求,提高了农产品加工商的收益水平。要提高加工商收益,农产品质量分级必须从加工商的加工要求出发进行设计。而在很大程度上,加工商对农产品的质量要求其实反映的是终端消费者的质量需求。以小麦分级为例。小麦按照面粉加工商的质量需求进行分级,能够反映终端消费者的多元化偏好。小麦质量分级的国际经验和国内实践表明,小麦分级越来越考虑市场的质量需求和小麦的最终用途。因此,我国小麦质量分级应该从我国小麦生产和消费的实际情况出发,按照加工商对小麦的质量要求,进行调整优化。第4章从农产品流通出发,研究质量分级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的作用机理及实现条件。农产品质量分级在促进农产品流通方面,除了减少农产品的多样性,实现流通环节的规模经济外,主要在于有效地较低农产品交易成本。相对于工业品,在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由于交易双方存在较为严重的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行为,使得农产品交易双方存在较大的交易成本,限制了农产品流通。而农产品质量分级标准界定了不同等级农产品的质量范围,形成了相对标准化的产品描述,产品质量信息在交易双方进行了有效传递,相应的等级产品价格信号也更能发挥资源配置的功能。统一的质量分级体系提供的信息降低了买卖双方的决策不确定性,减少了市场主体的信息搜集成本,提高了农产品的流通效率。为了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农产品质量分级应强调外观方面的基础分级标准,符合已有的交易习惯,并保持一定的兼容性和稳定性。以苹果分级为例。苹果依据外观分级虽然可以满足消费者的部分偏好差异,但分级的意义更多地体现在苹果的流通领域,主要是为了满足满足苹果收购、包装、运输和储存等环节的流通需要。我国的苹果分级虽然在减少多样性和降低交易成本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是在分级标准与生产实际的结合程度、分级标准的兼容性、分级配套服务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第5章在前两章研究的基础上,明确质量分级提高市场效率的作用机理,并研究农产品质量分级促进农业技术进步的条件。农产品质量分级通过调节市场供需结构、促进市场均衡、降低营销费用,提高了农产品市场的效率。台湾农产品批发拍卖市场的发展说明了质量分级在市场制度建设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农产品市场效率的提高,使得市场的价格信号能够更好地激励生产者优化农业生产资源配置、生产出市场所需的高质量农产品。在质量分级促进农业技术进步过程中,农民增收是关键环节,分级实现农民增收除了受等级价格、分级成本影响外,还取决于农民的生产技术条件。基于某大型乳品公司原奶采购数据的实证分析结论为:质量分级可以明显提高原奶质量;生产者规模是影响原奶质量的关键因素,大规模生产者由于在生产技术上有优势,其原奶质量总体上优于中小规模的生产者,可以获得较高的原奶价格。在对农产品质量分级促进农业现代化的作用机理进行深入探讨后,本文第6章给出了推动农产品质量分级的政府定位及总体政策建议。在政府出于促进农产品消费和农产品流通的目的,对农产品质量分级进行干预在理论上是必要的。政府对分级的干预类似于向农产品市场提供公共品,可以有效地提高农产品质量等级化的总体水平。美国农业部成功主导牛肉分级的案例说明,政府可以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前提下,通过对农产品质量分级的成功干预,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在当前农业现代化建设初期,建议我国农业部重点做好农产品质量分级的国家标准的制定和发布、农产品质量分级标准的实施配套服务、农产品质量分级相关研究三方面工作,并按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明确不同农产品当前阶段质量分级及标准化的目标,吸收多方主体参与分级标准的设计,权衡分级的成本与收益,协调分级对利益相关者的不同影响。

杨娜曼[10](2008)在《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制度经济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各地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改革,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重建了农户经济。这一制度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但是,家庭承包制的实行也形成了我国单个农户小规模生产经营的格局,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农户生产经营过度分散化和非组织化问题。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必须依靠农村经济组织的制度创新。在农户家庭经营制度的基础上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培育市场竞争主体,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方式。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尚处在起步阶段,组织实力不强、运作不规范、经营机制不健全,远远没有发挥出应有的组织优势。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就更加要注意遵守合作组织的基本原则,遵循合作组织的发展规律,通过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在发展过程中注重制度创新。本文较为系统地介绍和分析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相关制度经济学理论,包括产权制度,制度变迁与创新,激励与机制设计理论,制度绩效等。以及通过对湖南省农民合作组织的抽样调查,从实践方面,进一步比较研究了我国东中部地区农民合作需求意愿,总结了当前湖南省农民合作组织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通过介绍美国、日本农民合作组织的成功经验,提出了有益的借鉴建议。通过分析发现:(1)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产生有其必然逻辑。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产生属于制度变迁。而制度变迁的诱致因素是期望获取最大的潜在利润:获取规模经济;外部性利润内部化;抵御风险;降低交易费用。(2)合作经济组织制度创新要着眼于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作为一种制度创新,一个最基本的功能是节约,让一个或更多的经济人增进自身的福利而不使其他人的福利减少,或让更多的经济人在他们的预算约束下达到更高的目标水平。(3)合作组织产权界定是权衡其收益和成本后的博弈均衡。许多经济学家对合作社模糊界定的产权的批评虽然很有道理,但是也或多或少忽视了产权界定问题的另一方面,即产权界定的成本。(4)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公平和效率的平衡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与股份公司相比确实效率低,但农民合作组织却最大程度上解决了公平问题。(5)组织必须设计适当的激励机制才能实现其公共利益。对于同一个预期目标,不同的经济机制设计,所达到的目标实现程度(机制效果)是不一样的。

二、小麦以皮色定质量并不科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麦以皮色定质量并不科学(论文提纲范文)

(1)明代闽东地区农业地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相关学术史回顾
    三、相关概念界定
    四、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明代闽东地区农业发展的环境
    第一节 明代闽东地区农业发展的自然环境
    第二节 明代闽东地区农业发展的社会环境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明代闽东地区粮食作物的种植与分布
    第一节 主食作物的种植与分布
    第二节 杂粮作物的种植与分布
    第三节 明代闽东地区粮食种植与发展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明代闽东地区经济作物的栽培与分布
    第一节 纤维作物
    第二节 油料作物
    第三节 糖料作物和嗜食作物
    第四节 染料作物
    第五节 果蔬作物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明代闽东地区副业的经营与发展
    第一节 林业的开发与培育
    第二节 养殖业的生产与发展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2)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品质控制及监管效果研究 ——以地方畜禽品种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概念界定
        1.2.1 地理标志
        1.2.2 地方畜禽品种
    1.3 问题提出
    1.4 研究目标和研究假说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假说
    1.5 技术路线图及论文结构安排
        1.5.1 技术路线
        1.5.2 论文结构安排
    1.6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1.6.1 研究方法
        1.6.2 数据来源
    1.7 可能的创新和不足
        1.7.1 可能的创新
        1.7.2 可能的不足
第2章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地理标志的特征
        2.1.2 利益相关者理论
        2.1.3 消费者行为理论
        2.1.4 生产者行为理论
        2.1.5 信息不对称
        2.1.6 外部性
    2.2 我国地理标志保护简介
        2.2.1 我国地理标志保护的发展历程
        2.2.2 地理标志的法律保护模式
        2.2.3 我国地理标志保护制度简介
    2.3 文献综述
        2.3.1 地理标志对地区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2.3.2 消费者对地理标志认知及消费意愿的相关研究
        2.3.3 地理标志对生产者行为影响的相关研究
        2.3.4 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市场监管相关研究
        2.3.5 文献评述
    2.4 分析框架
        2.4.1 我国地理标志农产品的相关主体
        2.4.2 品质控制对地理标志价值实现的重要性
        2.4.3 分析框架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我国地理标志保护现状
    3.1 我国地理标志的数量及分布情况
        3.1.1 地理标志的总体发展情况
        3.1.2 地理标志的区域分布
        3.1.3 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品种分类
    3.2 我国地理标志的产业发展情况
        3.2.1 我国地理标志的产业发展情况
        3.2.2 我国地理标志的地区发展差异
    3.3 我国地方畜禽品种的地理标志保护现状
        3.3.1 已获得地理标志保护的地方畜禽品种
        3.3.2 地方畜禽品种的地理标志保护分布
        3.3.3 地方畜禽品种申请地理标志需要具备的基本要素
    3.4 我国地方畜禽品种的地理标志保护存在的制度问题
        3.4.1 普通商标和地理标志发生冲突
        3.4.2 地理标志产权混乱
        3.4.3 增加申请成本,浪费行政资源
        3.4.4 监管混乱
    3.5 地方畜禽品种固始鸡简介
        3.5.1 固始鸡的历史典故
        3.5.2 固始鸡产区的自然条件
        3.5.3 固始鸡特点
        3.5.4 固始鸡的保种及地理标志保护历程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消费者对地理标志农产品的支付意愿分析—以固始鸡为例
    4.1 理论假设及研究方法
        4.1.1 理论假设
        4.1.2 研究方法
    4.2 数据来源及消费者基本情况
        4.2.1 数据来源
        4.2.2 消费者的基本情况
        4.2.3 消费者对地理标志的认知情况
    4.3 消费者对鸡肉消费偏好的因子分析
        4.3.1 消费者的鸡肉消费偏好
        4.3.2 信度和效度的检验
        4.3.3 因子分析
        4.3.4 因子分析结果
    4.4 消费者对地理标志保护标识的支付溢价
        4.4.1 变量定义及预期方向
        4.4.2 计量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地理标志对地方畜禽品种养殖户收益的影响—以固始鸡为例
    5.1 地理标志对固始鸡养殖户年收益的影响
        5.1.1 数据来源
        5.1.2 描述性分析
        5.1.3 计量经济分析
    5.2 固始鸡养殖户养殖效益的影响因素分析
        5.2.1 变量选择及理论假设
        5.2.2 模型构建
        5.2.3 计量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地理标志对地方畜禽品种养殖户品质控制的影响及其路径分析—以固始鸡为例
    6.1 固始鸡养殖品质控制程度评价
        6.1.1 评价方法选择
        6.1.2 指标体系设置
        6.1.3 评价体系指标权重计算方法
        6.1.4 固始鸡养殖品质控制程度评价指标体系
    6.2 固始鸡养殖户品质控制程度评价
        6.2.1 数据来源
        6.2.2 固始鸡养殖户品质控制程度评价结果
    6.3 地理标志对固始鸡养殖户品质控制的路径分析
        6.3.1 理论分析
        6.3.2 理论假设
        6.3.3 变量选取及模型构建
        6.3.4 信度及效度检验
        6.3.5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6.3.6 路径启示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地理标志农产品的监管效果分析
    7.1 基于生产者品质控制自我约束的监管必要性分析
    7.2 地理标志农产品的申请者及其监管效果分析
        7.2.1 地方政府事业部门的监管效果分析
        7.2.2 行业协会监管效果分析
        7.2.3 农民合作组织监管效果分析
        7.2.4 地理标志企业对农产品品质控制的作用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8.2.1 对地理标志的法律保护模式进行优化
        8.2.2 在地方特色农产品申请地理标志的同时注重产业发展
        8.2.3 加强宣传提升消费者对地理标志的认知程度,增强信息对称程度
        8.2.4 保障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农户收益
        8.2.5 通过组织化和技术支持提高农户生产过程中的品质控制程度
        8.2.6 建立"地方政府—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多层次的监管机制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论文发表及课题参与情况

(3)退火处理对小麦淀粉性质的影响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淀粉概述
        1.1.1 淀粉的组成及分子结构
        1.1.2 淀粉粒的形态及晶体结构
        1.1.3 淀粉的糊化老化特性
        1.1.4 淀粉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
    1.2 变性淀粉简介
        1.2.1 变性淀粉的概念
        1.2.2 淀粉改性方法
    1.3 小麦淀粉概述
        1.3.1 小麦淀粉颗粒结构与组成
        1.3.2 小麦淀粉的其他特性
    1.4 淀粉退火的概述
        1.4.1 淀粉退火的定义
        1.4.2 淀粉退火的方法
        1.4.3 淀粉退火机理
        1.4.4 退火处理对淀粉性质影响
        1.4.5 退火淀粉应用
2 引言
    2.1 课题的立题依据及意义
    2.2 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3 材料与方法
    3.1 研究材料及试剂
    3.2 主要仪器和设备
    3.3 研究方法
        3.3.1 退火淀粉样品的制备
        3.3.2 淀粉糊化温度的测定
        3.3.3 小麦淀粉退火条件的选择
        3.3.4 小麦淀粉颗粒形貌测定
        3.3.5 小麦淀粉粒度分布测定
        3.3.6 小麦淀粉结晶特性测定
        3.3.7 小麦淀粉Tg的测定
        3.3.8 直链淀粉含量测定
        3.3.9 小麦淀粉溶解度和膨胀率测定
        3.3.10 小麦淀粉糊透明度测定
        3.3.11 小麦淀粉凝胶特性的测定
        3.3.12 制作添加退火小麦淀粉的面条
        3.3.13 评价添加退火小麦淀粉的面条
4 结果与分析
    4.1 小麦淀粉退火条件的优化
        4.1.1 退火水分含量对小麦淀粉糊化温度的影响
        4.1.2 退火温度和时间对小麦淀粉淀粉糊化温度的影响
        4.1.3 小麦淀粉退火最佳温度和时间的选择
    4.2 退火对小麦淀粉颗粒形貌的影响
        4.2.1 退火处理对小麦淀粉颗粒形貌的影响
        4.2.2 退火处理对小麦淀粉颗粒粒径的影响
    4.3 退火对小麦淀粉晶体结构的影响
    4.4 退火对小麦淀粉热力学性质的影响
        4.4.1 退火对小麦淀粉糊化参数的影响
        4.4.2 退火处理对小麦淀粉玻璃化转变温度Tg的影响
    4.5 退火对小麦淀粉一些物理性质的影响
        4.5.1 直链淀粉含量的影响
        4.5.2 退火对小麦淀粉溶解度和膨胀率的影响
        4.5.3 退火对小麦淀粉透明度的影响
    4.6 退火对小麦淀粉质构特性的影响
    4.7 添加退火小麦淀粉对的面条的影响
        4.7.1 添加退火小麦淀粉对面条色度的影响
        4.7.2 添加退火小麦淀粉对面条拉伸力和剪切力的影响
        4.7.3 添加退火小麦淀粉对面条汤透明度的影响
5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4)不同筋度小麦胚芽油的超临界萃取及其微胶囊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小麦
        1.1.1 小麦产区分布
        1.1.2 小麦分类
    1.2 小麦胚芽
        1.2.1 小麦胚芽的营养成分及功能成分
        1.2.2 小麦胚芽综合利用
    1.3 小麦胚芽油
        1.3.1 小麦胚芽油营养功能
        1.3.2 小麦胚芽油提取工艺
    1.4 测定方法
        1.4.1 气相色谱概念及原理
        1.4.2 气相色谱技术的特点
        1.4.3 气相色谱系统的组成及基本操作
    1.5 微胶囊技术
        1.5.1 微胶囊技术概念及原理
        1.5.2 微胶囊化方法
第二章 超临界 CO_2萃取小麦胚芽油的试验研究
    2.1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设备
        2.1.1 材料与试剂
        2.1.2 仪器与设备
    2.2 试验操作原理与方法
        2.2.1 超临界 CO_2流体萃取法原理
        2.2.2 小麦胚芽油的超临界 CO_2萃取方法
        2.2.3 超临界 CO_2萃取分离小麦胚芽油的试验操作方法
        2.2.4 单因素试验
        2.2.5 正交试验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萃取压力对超临界 CO_2萃取小麦胚芽油萃取率的影响
        2.3.2 萃取温度对超临界 CO_2小麦胚芽油萃取率的影响
        2.3.3 萃取时间对超临界 CO_2小麦胚芽油萃取率的影响
        2.3.4 正交试验
        2.3.5 验证试验
    2.4 小结
第三章 气相色谱分析不同筋度小麦胚芽油的脂肪酸成分
    3.1 材料与试剂
    3.2 仪器与设备
    3.3 试验方法
        3.3.1 超临界 CO_2流体萃取小麦胚芽油
        3.3.2 气相色谱分析油样前处理
        3.3.3 气相色谱条件
    3.4 结果分析
        3.4.1 气相色谱分析高筋度小麦胚芽油的脂肪酸成分
        3.4.2 气相色谱分析中筋度小麦胚芽油的脂肪酸成分
        3.4.3 气相色谱分析低筋度小麦胚芽油的脂肪酸成分
        3.4.4 三种筋度小麦胚芽油脂肪酸成分对比
    3.5 小结
第四章 喷雾干燥小麦胚芽油微胶囊化试验研究
    4.1 实验材料及试剂
    4.2 试验仪器与设备
    4.3 试验方法
        4.3.1 喷雾干燥小麦胚芽油微胶囊化方法
        4.3.2 喷雾干燥小麦胚芽油微胶囊化的效果评定方法
        4.3.3 喷雾干燥小麦胚芽油微胶囊化单因素试验
        4.3.4 喷雾干燥小麦胚芽油微胶囊化正交优化试验
        4.3.5 小麦胚芽油微胶囊产品微观结构的电镜观察
    4.4 结果与分析
        4.4.1 大豆分离蛋白/麦芽糊精的配比对喷雾干燥小麦胚芽油微胶囊化包埋率的影响
        4.4.2 芯材添加量对喷雾干燥小麦胚芽油微胶囊化包埋率的影响
        4.4.3 总固形物含量对喷雾干燥小麦胚芽油微胶囊化包埋率的影响
        4.4.4 喷雾干燥小麦胚芽油微胶囊化正交优化试验
        4.4.5 喷雾干燥小麦胚芽油微胶囊产品的感官状态评价
        4.4.6 喷雾干燥小麦胚芽油微胶囊产品微观结构
        4.4.7 验证试验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麻楝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楝科植物研究概况
    1.2 麻楝研究概况
        1.2.1 麻楝生物学特性
        1.2.2 麻楝的分布
        1.2.3 麻楝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2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麻楝种子形态和营养成分变异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1.3 数据统计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种子形态和营养成分变异
        2.2.2 种子形态和营养成分与地理因子和降雨量的相关性分析
        2.2.3 主成分分析
        2.2.4 主成分聚类分析
        2.2.5 干旱胁迫对种子发芽进程的影响
        2.2.6 干旱胁迫对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的影响
        2.2.7 干旱胁迫对种子活力指数和发芽指数的影响
        2.2.8 干旱胁迫对幼苗苗高和根长的影响
    2.3 讨论
        2.3.1 麻楝种子遗传变异
        2.3.2 麻楝种子萌发抗旱性
第三章 麻楝苗期生长变异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与设计
        3.1.2 生长性状观测
        3.1.3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苗高和地径生长变异分析
        3.2.2 1 年实生苗生长曲线模拟
        3.2.3 苗期生物量变异分析
        3.2.4 苗期性状相关性分析
        3.2.5 苗期生长聚类
    3.3 讨论
第四章 麻楝幼苗表型性状变异分析
    4.1 试验材料及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1.3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幼苗生长变异
        4.2.2 根系形态变异
        4.2.3 叶形态变异
        4.2.4 表型性状遗传参数分析
        4.2.5 表型性状离散性特征分析
        4.2.6 表型性状相关性分析
        4.2.7 表型性状与地理因子和降雨量相关性分析
        4.2.8 表型性状主成分分析
    4.3 讨论
第五章 麻楝幼树生长和光合作用参数变异分析
    5.1 研究方法及试验区概况
        5.1.1 试验地概况
        5.1.2 试验林营造
        5.1.3 光合特性测定
        5.1.4 主要观测指标
        5.1.5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光响应测定
        5.2.2 树高、胸径变异分析
        5.2.3 光合参数多重比较分析
        5.2.4 光合参数与生长性状相关性分析
        5.2.5 主成分聚类分析
    5.3 讨论
第六章 麻楝叶片挥发油成分及含量分析
    6.1 试验材料
        6.1.1 样品
        6.1.2 挥发物质的吸附和解吸
        6.1.3 GC-MS 分析条件
        6.1.4 挥发油组分的定性定量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挥发油成分及相对百分含量的测定
    6.3 讨论
第七章 麻楝种质资源 ISSR 变异分析
    7.1 试验材料与方法
        7.1.1 试验材料
        7.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7.1.3 试验方法
        7.1.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7.2 ISSR-PCR 体系建立及优化
        7.2.1 基因组 DNA 纯度及浓度测定
        7.2.2 模板 DNA 浓度对 PCR 的影响
        7.2.3 引物浓度对 PCR 的影响
        7.2.4 Taq DNA 聚合酶浓度对 PCR 的影响
        7.2.5 Mg2+浓度对 PCR 的影响
        7.2.6 dNTPs 浓度对 PCR 的影响
        7.2.7 退火温度对 PCR 的影响
    7.3 ISSR 变异分析
        7.3.1 ISSR-PCR 扩增多态性
        7.3.2 麻楝种质资源的遗传变异
        7.3.3 遗传多样性与经纬度的相关性
        7.3.4 麻楝种源的遗传分化
        7.3.5 种源间遗传一致度和遗传距离
        7.3.6 聚类分析
    7.4 讨论
        7.4.1 麻楝 ISSR-PCR 体系建立与优化
        7.4.2 麻楝分子水平遗传多样性
第八章 麻楝种源的综合评价及选择
    8.1 数据来源
    8.2 结果与分析
    8.3 讨论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
    9.1 结论
    9.2 讨论
    9.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6)‘金帅’苹果无锈芽变品种鉴定与防锈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苹果芽变育种研究现状
        1.1 芽变及芽变育种的优点
        1.2 芽变育种的成就
        1.3 芽变鉴定的研究进展
    2 果实糖含量及其代谢相关酶研究进展
        2.1 果实中糖的生理功能
        2.2 果实糖种类、含量及其组分的动态变化
        2.3 苹果糖代谢过程
    3 ‘金帅’果锈
        3.1 果锈发生的原因
        3.2 果锈的综合防治措施
    4 绿原酸
        4.1 绿原酸的理化性质
        4.2 绿原酸在植物中的分布
        4.3 绿原酸的生物合成途径
        4.4 绿原酸的生理作用
        4.5 植物苯丙烷类代谢过程中的关键酶及编码基因
    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金帅’苹果及其无锈芽变‘丰帅’的ISSR鉴定
    摘要
    ABSTRACT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ISSR引物及试剂
        1.3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引物筛选及多态性分析
        2.2 遗传相似系数分析
        2.3 ISSR聚类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第三章 ‘金帅’与其无锈芽变‘丰帅’果实糖积累及其相关酶活性变化的研究
    摘要
    ABSTRACT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数据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丰帅’与‘金帅’苹果果实的单果重和果形指数的动态变化
        2.2 ‘丰帅’与‘金帅’苹果果实可溶性糖及淀粉含量的变化动态
        2.3 ‘丰帅’与‘金帅’苹果果实发育过程中的淀粉酶活性变化动态
        2.4 ‘丰帅’与‘金帅’苹果果实发育过程中转化酶的活性变化动态
        2.5 ‘丰帅’与‘金帅’苹果果实发育过程中SS和SPS的活性变化动态
        2.6 ‘丰帅’与‘金帅’苹果果实可溶性糖含量与糖代谢酶的相关分析
    3 讨论
第四章 ‘金帅’苹果与其无锈芽变‘丰帅’果皮性状分析
    摘要
    ABSTRACT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金帅’和‘丰帅’苹果果实性状比较
        2.2 ‘金帅’苹果果锈发生过程观察
        2.3 ‘金帅’与‘丰帅’苹果果皮色素变化差异
        2.4 果实发育早期‘金帅’与‘丰帅’果皮绿原酸和类黄酮物质含量差异
    3 讨论
第五章 外源绿原酸处理减少‘金帅’苹果果锈的效应
    摘要
    ABSTRACT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与处理
        1.2 方法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浓度外源绿原酸处理对‘金帅’苹果果锈形成的影响
        2.2 外源绿原酸处理对‘金帅’苹果内源绿原酸、总黄酮及木质素含量的影响
        2.3 外源绿原酸对次生物质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2.4 果锈指数与类黄酮及酶类物质活性的相关分析
        2.5 外源绿原酸对次生物质代谢相关编码基因表达的影响
        2.6 外源绿原酸处理对‘金帅’苹果品质的影响
    3 讨论
本文结论与创新点
    主要结论
    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文章及专利申请
致谢

(7)甜瓜属双二倍体与栽培黄瓜杂交亲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上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远缘杂交、异源多倍体及应用概述
        1 远缘杂交
        1.1 远缘杂交的特点
        1.2 杂交形成的新类型
        2 异源多倍体
        2.1 异源多倍体的产生途径
        2.2 异源多倍体的应用
        3 甜瓜属双二倍体与栽培黄瓜杂交的研究进展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ITS序列及其应用
        1 ITS序列
        2 ITS序列在植物种质资源中的应用
        2.1 ITS序列在科属系统进化研究中的应用
        2.2 ITS序列在种及亚种系统进化研究中的应用
        2.3 ITS序列在杂交和多倍化研究中的应用
        2.4 甜瓜属作物亲缘关系的研究进展
        3 小结
        参考文献
下篇 研究报告
    第三章 甜瓜属双二倍体与栽培黄瓜的正反杂交试验
        摘要
        ABSTRACT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正反杂交试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甜瓜属双二倍体与栽培黄瓜杂交坐果情况
        2.2 栽培黄瓜与甜瓜属双二倍体杂交坐果情况
        2.3 甜瓜属双二倍体与栽培黄瓜杂交结籽情况
        2.4 栽培黄瓜与甜瓜属双二倍体杂交结籽情况
        2.5 甜瓜属双二倍体与栽培黄瓜正反杂交种子的千粒重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几种甜瓜属作物的ITS序列分析
        摘要
        ABSTRACT
        1 材料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基因组DNA提取及ITS序列扩增
        1.3 PCR产物的回收、克隆及转化
        1.4 ITS序列测定及序列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甜瓜属ITS序列扩增与克隆检测
        2.2 甜瓜属ITS序列长度和GC含量分析
        2.3 甜瓜属ITS序列比较
        2.4 甜瓜属ITS序列系统树的构建与分析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黄瓜在贮藏期间生理生化特性变化分析
        摘要
        ABSTRACT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指标测定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耐贮性黄瓜品种贮藏过程中果实硬度变化
        2.2 不同耐贮性黄瓜品种果实失重率和皮色指数变化
        2.3 不同耐贮性黄瓜品种果实MDA含量和SOD活性变化
        2.4 不同耐贮性黄瓜品种呼吸速率变化
        3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讨论
工作展望
全文结论
创新之处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重庆产杜仲叶的质量及指纹图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中药质量标准研究现状
    2 中药指纹图谱
    3 重庆中药材资源及种植基地分布
    4 杜仲质量研究状况
    5 结束语
第二章 前言
第三章 重庆产杜仲叶生药学鉴定
    药材来源及预处理
    实验一 杜仲叶外观性状观察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分析与讨论
    实验二 杜仲叶显微鉴定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分析讨论
    实验三 薄层色谱鉴别(TLC鉴别)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分析讨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重庆产杜仲叶的常规检测
    实验一 水分检查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分析讨论
    实验二 浸出物检查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分析讨论
    实验三 总灰分检查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分析讨论
    实验四 酸不溶性灰分检查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分析讨论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重庆产杜仲叶铅、镉、砷的含量测定
    实验一 重庆产杜仲叶铅含量测定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分析讨论
    实验二 重庆产杜仲叶镉含量测定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分析讨论
    实验三 重庆产杜仲叶砷含量测定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分析讨论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重庆产杜仲叶绿原酸含量测定
    实验一 正交实验优化杜仲叶绿原酸提取条件的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分析讨论
    实验二 重庆产杜仲叶绿原酸含量的测定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分析讨论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重庆杜仲叶指纹图谱的建立
    实验一 杜仲叶指纹图谱建立方法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分析讨论
    实验二 重庆杜仲叶指纹图谱建立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分析讨论
    本章小结
第八章 重庆产杜仲叶质量标准(草案)
第九章 全文总结
第十章 本课题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在学期间所发表的文章

(9)农产品质量分级促进农业现代化的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农产品质量分级的定义
    1.2 研究背景
        1.2.1 境外农产品质量分级概况
        1.2.2 国内农产品质量分级现状
        1.2.3 国内农产品质量分级存在的问题
    1.3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思路
        1.3.1 问题的提出
        1.3.2 研究的思路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路线图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路线图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国内文献综述
    2.2 国外文献综述
        2.2.1 农产品质量分级的经济学原理
        2.2.2 农产品质量分级的经济影响
        2.2.3 政府在农产品质量分级中的作用
    2.3 已有研究的不足
    2.4 本文的创新点
第3章 质量分级与农产品消费
    3.1 概述
        3.1.1 消费者对农产品的质量需求特征
        3.1.2 农产品质量分级的作用
    3.2 质量分级与消费者福利提升
        3.2.1 质量分级提高消费者福利的原理
        3.2.2 质量分级提高消费者福利的条件
    3.3 质量分级与加工商收益提升
    3.4 对质量分级设计的启示
        3.4.1 质量等级数及分级依据的确定
        3.4.2 一个生产者分级营销的案例
    3.5 案例研究:小麦分级
        3.5.1 我国小麦分级的现状
        3.5.2 质量分级与小麦消费
        3.5.3 结论及政策含义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质量分级与农产品流通
    4.1 概述
        4.1.1 质量分级促进农产品流通的两个方面
        4.1.2 不确定性、交易成本与农产品质量分级
    4.2 质量分级与买方决策不确定性
        4.2.1 买方决策不确定性
        4.2.2 质量分级的信息贡献
    4.3 质量分级与卖方决策不确定性
        4.3.1 卖方决策不确定性
        4.3.2 质量分级的信息贡献
    4.4 对质量分级设计的启示
        4.4.1 质量分级促进农产品流通的条件
        4.4.2 对农产品质量分级的要求
    4.5 案例研究:苹果质量分级
        4.5.1 我国苹果分级的现状
        4.5.2 质量分级与苹果流通
        4.5.3 结论及政策含义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质量分级与农业现代化
    5.1 概述
    5.2 质量分级与农产品市场效率
        5.2.1 调节供需结构
        5.2.2 促进市场均衡
        5.2.3 降低营销费用
        5.2.4 案例研究:台湾农产品批发拍卖市场
    5.3 质量分级与农业技术进步
        5.3.1 质量分级促进农业技术进步的条件
        5.3.2 质量分级与农民增收
        5.3.3 实证分析:质量分级、生产者规模及原奶质量提升
    5.4 质量分级与农业产业化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推动农产品质量分级的政策建议
    6.1 概述
    6.2 政府干预农产品质量分级的依据及方式
    6.3 美国政府在牛肉分级中的作用及启示
        6.3.1 历史及现状
        6.3.2 挑战及应对
        6.3.3 经验与启示
    6.4 我国政府在推动农产品质量分级中的定位
        6.4.1 政府角色定位
        6.4.2 总体工作建议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全文总结及研究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录用和完成的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情况
致谢

(10)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制度经济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 研究背景
        1.1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确立
        1.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已成战略目标
        1.3 国外合作社的发展与创新
        1.4 农业农民应对加入 WTO的挑战
        1.5 我国合作经济组织尚处在起步阶段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3.1 研究方法
        3.2 论文研究框架
    4 创新与不足
        4.1 创新
        4.2 不足
第二章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理论研究综述
    1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基本概念界定
        1.1 农民经济组织的性质
        1.2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概念界定
    2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历史沿革
        2.1 建国前合作组织发展史
        2.2 建国后的合作发展史
    3 理论文献的回顾与评析
        3.1 国外理论回顾与评析
        3.2 国内理论回顾与评析
第三章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制度变迁
    1 制度与制度变迁
        1.1 制度
        1.2 制度变迁
        1.3 制度与经济增长
    2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产生和发展
        2.1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产生的经济学动因
        2.2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外部经济行为分析
        2.3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影响因素
        2.4 湖南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问题
        2.5 农户合作参与意愿与合作经济组织发育的东中部比较:以江苏和湖南为例
    3 制度均衡与制度创新
        3.1 制度均衡的涵义
        3.2 制度创新
第四章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产权制度
    1 产权一般理论
        1.1 产权定义
        1.2 产权制度功能
        1.3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产权特征
    2 农民合作组织的产权制度评析
        2.1 国外对合作组织的不明晰产权批评
        2.2 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产权客观评述
    3.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集体行动逻辑
        3.1 集体行动逻辑理论概述
        3.2 集体行动逻辑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问题的解释
    4.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产权界定
        4.1 产权界定的成本
        4.2 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清晰界定产权的条件
        4.3 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清晰界定产权的努力
        4.4 美国农业合作社产权激励的案例分析
第五章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机制设计与制度绩效
    1 激励与机制设计
        1.1 激励
        1.2 机制设计
    2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制度绩效理论分析
        2.1 结构、行为与绩效的关系
        2.2 结构-环境特性-行为努力-经济绩效的分析模型
        2.3 不同制度安排条件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绩效差异
    3 中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不同时期的制度绩效
        3.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农村互助合作组织制度绩效与特征
        3.2 新中国成立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制度演变与绩效
    4 湖南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绩效分析
        4.1 促进了农户收入增长
        4.2 提升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4.3 增强了农民的市场竞争及交易能力
        4.4 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第六章 美日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创新与发展
    1 美国新一代农业合作社组织的创新及启示
        1.1 创新必然性
        1.2 组织新特征
        1.3 主要启示
    2 日本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
        2.1 日本合作经济组织的基本情况
        2.2 中日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比较
        2.3 日本农协发展的新趋势
        2.4 日本农协的成功经验
        2.5 借鉴日本经验,发展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第七章 研究结论
    1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产生有其必然逻辑
    2 合作经济组织制度创新要着眼于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
    3 合作组织产权界定是权衡其收益和成本后的博弈均衡
    4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公平和效率的平衡点
    5 组织必须设计适当的激励机制才能实现其公共利益
    6 注重借鉴发达国家合作经济组织成功经验
参考文献
附录
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小麦以皮色定质量并不科学(论文参考文献)

  • [1]明代闽东地区农业地理研究[D]. 陈巧芳. 福建师范大学, 2020
  • [2]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品质控制及监管效果研究 ——以地方畜禽品种为例[D]. 孙亚楠. 南京农业大学, 2014(06)
  • [3]退火处理对小麦淀粉性质的影响及其应用研究[D]. 王一见. 安徽农业大学, 2013(05)
  • [4]不同筋度小麦胚芽油的超临界萃取及其微胶囊化研究[D]. 何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02)
  • [5]麻楝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D]. 武冲.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3(03)
  • [6]‘金帅’苹果无锈芽变品种鉴定与防锈技术的研究[D]. 李健花. 南京农业大学, 2013(08)
  • [7]甜瓜属双二倍体与栽培黄瓜杂交亲和性研究[D]. 冀刚. 南京农业大学, 2012(01)
  • [8]重庆产杜仲叶的质量及指纹图谱研究[D]. 马金花. 西南大学, 2009(10)
  • [9]农产品质量分级促进农业现代化的作用机理研究[D]. 赵卓. 上海交通大学, 2009(04)
  • [10]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制度经济学研究[D]. 杨娜曼. 湖南农业大学, 2008(08)

标签:;  ;  ;  ;  ;  

用肤色判断小麦好坏不科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