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将实现“四个统一”

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将实现“四个统一”

一、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将实现“四个统一”(论文文献综述)

高国钧[1](2016)在《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创新与完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CCC)是政府为保障产品安全、公共安全、保护环境、维护消费者利益,由特定机构依照法定程序判定产品是否符合技术标准的市场准入制度。作为市场经济国家的基础性制度,其内在动力来源于政府、生产者与消费者对于安全、效率与秩序的价值追求。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范围内产生了众多的认证机构,其认证服务广泛渗透经济、社会、环境、政府管理、教育及人权保障,逐渐成长为重塑世界秩序的引导者。基于中立、客观、专业立场及“平民主义”精神,认证的理念、内容与方式具有普适性与超国家性,具有克服外部性、节约交易成本的作用,甚至在某些方面替代政府规制市场,事实上承担着干预主体的角色。在国家干预与社会自治之间,强制性产品认证机构,既有中介服务组织的一般特征,又具有自身的特异性。已有的研究探讨大多局限于认证对政府与市场的作用与影响。多年来,强制性产品认证的“有效性”颇受垢病,认证标志的“安全性”与“消费导向”价值尚未得到社会认可。保障认证信息的真实性及有效性是认证行业的生命线,也是认证主体的基本法律义务。尽管入世以来,国家认监委组织多次专项执法行动,但效果并不佳,认证主体不实认证、认证合谋、市场主体花钱买证等认证“形式主义”尚未予以根治;另一方面,认证程序、认证模式、认证单元划分、认证收费制度规定不尽合理,导致强制性认证产品合格率不高,认证有效性不强,消费安全面临极大隐患。本质上,在产品质量治理方面,当下政府所面临的并非单向式简单干预,而是双层干预,既要直面规制微观市场,维护竞争秩序,又要对认证主体实行干预。政府经济干预权理论并不完全适用于认证主体,对这种“混合规制”的规制已有的主流经济法理论并未对此予以恰当的重视。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很重要,但存在问题也多,已构成对我国市场秩序及经济法律制度研究的极大挑战,带来的命题是:什么形式和内容的法律规制能够使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法律系统最有效率地履行其支持市场系统的应然功能?为此,本文坚持学术研究的问题导向,尝试在“国家—社会中间层—市场”的分析框架下,以风险社会为切入点,以认证权为逻辑起点,以解决认证有效性为主线,以强制性产品认证法律制度的规范性为研究重心,探究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基本范畴,以公共治理理论、社会中间层理论、法律的道德性理论为基础,检视并总结市场体制深化改革背景下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及运行的规律和特征、存在问题,细致考察域外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发展的模式、特征及趋势,在经济法的视野下,做一个一般性和基础性的制度研究,以澄清和巩固认证机构的经济法主体地位,找到认证有效性不足问题发生的内在机理及多年未根治的原因,从宏观上研判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创新与完善的路径选择,从微观上明晰政府规制认证有效性的策略工具及法律责任实现机制。全文除绪论外,共分六章,各章内容具体分述如下:第一章是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内涵与理论基础。在政府、社会中间层和市场三者间合理地分配权力与权利,明晰干预权力边界和责任范围,形成三方相互监督、互相促进的局面,可改变政府“一股独大”的权力配置结构。认证制度源于西方,只有观照其制度起源和发展史,才能探究和洞悉其内在的功能与价值。风险社会的来临,引发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需求,凸显了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首要“安全性”应用价值,阐释了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历史与现实的五个动因及意义。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本质上究竟有何特别的制度机理?故有必要梳理认证概念起源和沿革,从而揭示强制性产品认证法律关系的特殊性。从权力与权利的分野与耦合角度,揭示了认证权的权源、本质及其基本特征。择取公共治理理论、社会中间层理论、法律的道德性理论,分别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视角、主体间性“多元治理”视角、法律与伦理交融视角,阐明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该当性,为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作理论上的铺垫。第二章是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历史变迁与特点。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具有强制性变迁与诱致性变迁的双重特征,引进并借鉴于西方,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大体上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正在从认证大国向认证强国迈进。作为一种市场准入制度,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是我国市场规制法的重要内容,有必要全景式梳理其基本内容及运行机制,具体包括制度渊源、监管体制、认证程序、认证模式及收费制度。制度渊源除了法律法规、部门规章之外,还包括国际非政府组织的指南、国际标准及国家认监委、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认证认可行业协会的规范性文件。从制度渊源的广泛性、复杂性、多层次性凸显了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变动性特征。良好的监管体制、科学的认证程序、优化的认证模式、市场化的收费制度对提高行政效率、认证绩效具有正向效应。上述事实性内容的交代,为概括和总结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发展的规律性特征提供素材和依据,即政府主导干预的父爱主义、质量规制的混合治理模式、发展路径的国际标准依赖、经济法调整的社会本位观、与生产许可制度两轮驱动。第三章是市场体制深化改革背景下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存在的问题。应然意义上,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很重要,但现实运行中也存在很多问题。中国的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从简单模仿到改革完善,从被动依从到主动融入,在曲折探索中不断前行。在深入剖析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面板数据,总结认证主体社会化、认证证书集中化、认证市场结构寡头垄断等整体失衡基础上,梳理、研判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运行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制度创新与完善提供靶向。大抵来说,主要问题体现在三个方面,基于立法机制视角的体系性立法缺陷、基于行政干预视角的政府监管不到位、基于认证绩效视角的认证有效性不高。具体表现为:立法位阶低层次,法律规范严重冲突,立法空白,立法体系不完整;机构设置不合理,运行机制不顺畅,执法力度不够大;机构独立性不强,技术标准不协调,认证程序不规范,虚假认证未根治及认证采信度不高。立法缺陷是根源,有效性不高是制度运行的表征,而监管不力是制度失灵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通过三个认证典型案例,运用博弈利益主体分析,进一步剖析和归纳造成上述问题的成因及影响。第四章是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运行的域外考察与启示。作为“互补性”制度移植,认证来源与引进于西方发达国家,对其制度与实践的深入考察可为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改革与完善提供经验和范本。基于生产力发展水平、文化和历史传统、法系差异,世界各国的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运行和规制并没有统一固定的版式,从而表现为一定的“地方性知识”。在概述世界主要国家放松规制政策和行政规制权的社会转向背景基础上,检视世界主要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具体内容和运行状况,并从宏观上归纳了各国模式,即美国、德国的标准先行、市场推动型模式;俄罗斯、日本、印度立法规范、政府主导型模式;英国、韩国因势利导、协同推进型模式。并总结概括上述典型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成功经验及对我国相关制度的启示与借鉴,即效率主义的价值判断、法治基础的权力改革、多元主体的配置结构、风险管理的决策方法。第五章是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创新与完善的路径选择。基于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存在的问题和国际认证的发展趋势,需要根据我国的市场环境、产业发展做出针对性的制度创新和完善。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在坚持科学发展、认证主权的总体理念指导下,以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为前提,科学界定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公益性和经营性职能定位,统筹规划,宏观布局,理顺政府与政府主管部门的关系,坚持市场导向与政府规制相结合,有效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认证有效性为核心目标,在坚守质量安全底线基础上,坚持强制性产品认证与自愿性认证协同发展原则。针对目前中央力促审批制度改革背景下,同时要克服国家干预过度与干预不足的倾向,坚持国家干预适度性的经济法理念。放开认证行业,不等于政府撒手不管,干预也必须有一定的限度范围,要正确处理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与生产许可证制度两者的关系和边界,促进合格评定方式的改革创新。剖析了《合格评定法》与《技术监督法》两种立法模式的历史条件和优劣,探讨了《合格评定法》的立法导向、总体框架及立法重点,分析了强制性标准在强制性产品认证中的法律地位,建设性提出修订《标准化法》的总体导向、基本原则和建议。第六章是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创新与完善的具体建议。法律制度运行好坏取决于其责任的科学设计与实施。预期成本超过预期收益是有效治理的基本要求,认证主体法律责任是认证市场有序发展的保证,是认证法律制度真正发挥其作用的关键所在。然而,认证的公益性与自利性的冲突与矛盾决定了对其规制的复杂程度。在论述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法律效力和范围基础上,以提高认证有效性为目标,探讨了市场导向与强制性产品认证竞争政策的关系,提出科学构建强制性产品认证机构的指定标准、程序规则、权利救济途径。认证行为的可控性是法律规制的目标,建议从完善强制性认证信息披露机制、提升强制性认证行为规范性两个方面来强化指定认证机构的规制。最后,从法律责任创新与完善角度,推动强制性产品认证法治化建设:建立黑名单制度,加大声誉成本;连带责任的认定与实现。从适用主体、行为模式、责任承担角度对《产品质量法》与《认证认可条例》中的连带责任规定进行比较分析,深入探讨连带责任的归责原则、过错推定的程序与条件、责任分担规则等,并提出合理化的立法建议。从制度执行的个体维度,提出在保证职业独立性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工厂检查员的专家责任制度。

何适,孙凤英,宋华[2](2013)在《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法律规范及作用》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介绍了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建立法律框架和历程,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确立的基本认证制度,及对强制性产品认证实施原则和监督管理。

王颖,安皓[3](2012)在《强制性产品认证十年回顾与展望——访国家认监委认证监管部主任许增德》文中提出篇首语:2012年是强制性产品认证(以下简称CCC认证)制度实施十周年。十年来,国家认监委以服务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为根本目标,坚持弘扬改革创新的进取精神,在"统一管理、共同实施"的管理框架下,推动着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工作的科学发展。在CCC认证十周年之际,本刊记者对国家认监委认证监管部许增德主任进行了专访。许主任介绍了我国实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十年的总体情况和重要成果,结合认证模式、标准依据、宣贯培训、监督监管、国际化合作等问题,详细阐释了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发展方向。

刘思蓉,毕强[4](2012)在《我国信息安全产品认证实施的现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信息安全产品认证是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我国加强新形势下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一项制度性安排。一、认证体系的建立2004年,根据八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建立国家信息安全产品认证认可体系的通知》(简称"57号文")中关于建立统一的信息安全产品认证认可体系,对于重要的信息安全产品实行强制性认证的要求,2006年11月,中国信息安全认

张志国[5](2005)在《论强制性产品认证法律制度的完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强制性产品认证是政府主管部门为保护广大消费者人身安全和健康、保护环境、保护国家安全,而对相关产品强制性实施的评价其是否符合国家规定的技术要求(标准和/或技术规范)的产品认证制度。本文的第一部分介绍了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介绍了强制性产品认证领域有关的重要术语和定义;对国内强制性产品认证涉及的立法体系进行了介绍;研究了国外强制性产品认证的立法;对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与其他评价制度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本文第二部分通过分析《TBT 协定》的核心内容,即标准、技术法规和合格评定程序以及《TBT 协定》的基本原则,即避免对国际贸易造成不必要的障碍原则、非歧视性原则、协调一致原则、等效与互认原则、透明度原则,论证了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符合《TBT 协定》规定。本文第三部分对我国在强制性产品认证的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研究。指出我国现行法规体系中将强制性标准作为技术法规的弊端,提出根据《TBT协定》规定完善我国技术法规体系的建议;通过分析提出扩大强制性产品认证范围;对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建议按照欧盟指令的方式,改变我国现有做法,增加企业自我声明模式的观点;最后提出了完善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法律法规的建议。

黄涛[6](2003)在《中国产品认证制度的发展和现状》文中研究指明 1 产品认证制度的由来 产品认证是伴随着商品生产、交换和流通而产生的。据文字记载,我国从公元一世纪初——秦汉时期,商品生产和交换已相当发达,已有了简单的质量标准和检验制度。国家还规定了对重要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和奖惩制度,实行了对玉、金、银和布、帛等合格封检标签制度,这就是所谓原始的认证制度。 质量认证是随着工业大生产和标准化活动

黄涛[7](2003)在《中国产品认证制度的发展和现状》文中研究表明产品质量认证是随着工业大生产和标准化活动的出现而产生的。该文介绍了产品认证制度的由来和我国产品认证制度的发展;指出我国从2002年5月1日开始实行中国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认证标志为"3C",并从2003年5月1日起废止原来的长城标志和CCIB标志。附录中刊登了《第一批实施强制性产品认证的产品目录》的部分内容。

关中[8](2002)在《一诺千金》文中提出“中国人说话从来是算数的,一定会履行所作出的承诺。” ———摘自吴仪在认监委成立大会上的讲话 2001年8月29日,吴仪在人民大会堂宣布中国将履行入世承诺,实施强制性产品认证的“四个统一”。 2001年8月29日。北京,人民大会堂。 吴仪国务委员坚定、?

赵陕雄[9](2002)在《架设通达四海的宏伟大桥》文中研究说明编者按 展示我国认证认可事业业绩的系列报道,本报从今天开始推出。 我们将看到,在党中央、国务院的英明决策下,我国认证认可事业为履行入世承诺、应对入世挑战所经历的历史性变革,以及这一变革的台前幕后。 我们将看到,伴随着时代的脚步,我国认证认可事?

张海燕[10](2001)在《让入世承诺落到实处》文中提出本报讯(记者张海燕)今后,我国对强制性产品认证将使用统一的标志 CCC,同时还将实施统一目录、统一标准技术法规和合格评定程序及统一收费标准。这将彻底结束长期以来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内外不一致、重?

二、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将实现“四个统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将实现“四个统一”(论文提纲范文)

(1)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创新与完善(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五、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内涵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风险社会对认证的制度需求
        一、强制性产品认证的制度背景
        二、强制性产品认证的制度动因与意义
    第二节 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法理内涵
        一、强制性产品认证概念之界定
        二、强制性产品认证法律关系分析
        三、认证权的本质与特征
    第三节 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理论基础
        一、公共治理理论
        二、社会中间层理论
        三、法律的道德性理论
第二章 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历史变迁与特点
    第一节 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历史变迁及转轨特性
        一、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发展历程
        二、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转轨特性
    第二节 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的制度体系
        一、强制性产品认证的制度渊源
        二、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的运行体制
    第三节 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主要特征
        一、政府主导干预的父爱主义
        二、质量规制的混合治理模式
        三、发展路径的国际标准依赖
        四、经济法调整的社会本位观
        五、与生产许可制度两轮驱动
第三章 市场体制深化改革背景下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存在问题
    第一节 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整体失衡
        一、认证主体社会化
        二、证书分布集中化
        三、寡头垄断的认证市场结构
    第二节 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运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体系性立法缺陷——基于立法机制视角
        二、政府监管不到位——基于行政干预视角
        三、认证有效性不高——基于认证绩效视角
    第三节 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存在问题的成因与影响:案例研究与批判
        一、案例述介
        二、认证法律制度移植出现异化
        三、认证合谋导致监管机制缺失
        四、政府干预不足与干预过度并存
第四章 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运行的域外考察与启示
    第一节 主要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运行概况
        一、放松规制下的制度替代
        二、行政规制权的社会转向
    第二节 域外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运行检视
        一、标准先行、市场推动
        二、立法规范、政府主导
        三、因势利导、协同推进
    第三节 域外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成功经验
        一、效率主义的价值判断
        二、法治基础的权力改革
        三、多元主体的配置结构
        四、风险管理的决策方法
第五章 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创新与完善的路径选择
    第一节 路径选择的基本原则
        一、他治与自治平衡:强制性与自愿性协同发展
        二、硬法与软法结合:适度干预理念下弹性管理
        三、认证与审批衔接:促进合格评定的方式创新
    第二节 路径选择的立法模式
        一、总体思路:《合格评定法》抑或《技术监督法》?
        二、《合格评定法》的立法导向
        三、标准改进模式——兼谈《标准化法》的修改
第六章 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创新与完善的具体建议
    第一节 明确强制性产品认证的法律效力和范围
    第二节 完善强制性产品认证中市场准入制度
        一、市场导向与强制性认证竞争政策的关系
        二、认证机构的指定及救济
    第三节 强化对指定认证机构行为的规制
        一、完善强制性认证信息披露机制
        二、提升强制性认证行为的规范性
    第四节 建立健全指定认证机构的法律责任制度
        一、建立健全黑名单制度
        二、完善认证制度中的连带责任
        三、完善工厂检查员的专家责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2)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法律规范及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强制性产品认证的的意义
2 强制性产品认证的的法律规范及作用
3 实施强制性产品认证以来取得的成就

(4)我国信息安全产品认证实施的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一、认证体系的建立
    1. 指定实施机构
    2. 产品认证目录公布
    3. 统一认证依据
二、认证的实施
    1. 认证证书颁发情况
    2. 认证体系实现“四个统一”
    3. 提高了信息安全产品认证、检测技术水平
    4. 服务企业, 减轻企业负担
    5. 执行国家标准, 推动我国信息安全产品自主标准体系建设
三、结语

(5)论强制性产品认证法律制度的完善(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概述
    (一) 强制性产品认证的有关术语的定义
    (二) 我国有关强制性产品认证的立法体系
    (三) 国外有关强制性产品认证的法律规定
    (四) 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与其他评价制度的关系
二、我国的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与《TBT协定》的关系
    (一) 《TBT协定》概述
    (二) 《TBT协定》的基本原则
    (三) 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符合《TBT协定》的规定
三、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一) 我国的强制性产品认证标准和技术法规体系需要变革.
    (二) 强制性产品认证范围的扩大
    (三) 强制性产品认证的认证模式
    (四) 对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法律体系的建议
四、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将实现“四个统一”(论文参考文献)

  • [1]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创新与完善[D]. 高国钧. 西南政法大学, 2016(10)
  • [2]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法律规范及作用[J]. 何适,孙凤英,宋华. 内江科技, 2013(01)
  • [3]强制性产品认证十年回顾与展望——访国家认监委认证监管部主任许增德[J]. 王颖,安皓. 安全与电磁兼容, 2012(02)
  • [4]我国信息安全产品认证实施的现状[J]. 刘思蓉,毕强. 认证技术, 2012(02)
  • [5]论强制性产品认证法律制度的完善[D]. 张志国.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5(03)
  • [6]中国产品认证制度的发展和现状[J]. 黄涛. 电动工具, 2003(03)
  • [7]中国产品认证制度的发展和现状[J]. 黄涛. 电世界, 2003(03)
  • [8]一诺千金[N]. 关中. 中国国门时报, 2002
  • [9]架设通达四海的宏伟大桥[N]. 赵陕雄. 中国质量报, 2002
  • [10]让入世承诺落到实处[N]. 张海燕. 中国质量报, 2001

标签:;  ;  ;  ;  ;  

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将实现“四个统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