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灵芝资源及其地理分布Ⅲ

中国灵芝资源及其地理分布Ⅲ

一、中国灵芝科资源及其地理分布Ⅲ(论文文献综述)

张彬彬[1](2021)在《南召县野生灵芝菌株的分离鉴定及其活性成分分析》文中认为灵芝是一种具有食用和药用价值的传统真菌,一直以来备受国内外学者的青睐。野生灵芝种质资源的采集鉴定及活性成分分析,对合理开发我国野生灵芝、丰富我国种质资源库和引导大众理性消费等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30株采自河南省南召县的野生菌株为试验材料,首先从其亲缘关系和种质资源鉴定方面进行了研究;又通过驯化栽培获得子实体,测定其农艺性状并分别对灵芝子实体的多糖、三萜、可溶性蛋白、粗蛋白和灰分含量进行对比分析,最后对灵芝水提液体外抗氧化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如下:1、酯酶同工酶结果分析表明,30个野生灵芝菌株的酯酶同工酶谱Rf值主要介于0.11~0.81之间,共扩增出30条不同酶带。通过聚类分析,30个灵芝菌株两两间相似系数的分布范围是0.65~0.93,当相似系数在0.709时,可以将30个野生灵芝菌株分为7类,表明试验样本多态性较高。ISSR分子标记通过筛选出的7个引物,共扩增出85条清晰的多态性片段,DNA片段的大小介于300 bp~8000 bp之间,30个灵芝菌株遗传相似性在0.62~0.89之间,遗传系数在0.728时,30个菌株可以分为6类。与酯酶同工酶分类方法存在一致性。2、I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菌株YL-18为多分枝灵芝(Ganoderma ramosissimum);菌株YL-65为松杉灵芝(Ganoderma tsugae);菌株NZ-27-1为斜盖菇属(Clitopilus);剩余的YL-42、YL-68等27个菌株为一类,为赤芝(Ganoderma lucidum)。3、驯化栽培及农艺性状分析结果表明,通过菌丝形态可将30个菌株分为绒毛状、絮状、分枝状和霜状4种类型,对30个菌株进行驯化栽培,获得25个灵芝菌株的子实体,通过对其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进行分析,并对驯化成功的灵芝菌株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欧氏距离为3.92时,可将25个灵芝菌株分为5大类群,且菌株YL-18自成一类(与酯酶同工酶、ISSR分子标记和ITS序列鉴定结果一致)。4、活性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灵芝菌株之间及同一菌株驯化前后子实体之间营养成分含量存在显着性差异,大部分野生灵芝的多糖和灰分含量高于其驯化后子实体,部分菌株驯化后子实体的三萜、粗蛋白和可溶性蛋白含量高于野生灵芝。驯化前水提液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均高于驯化后子实体,其中YL-8、YL-68和YL-40表现出较好的抗氧化能力。

赵丽娜[2](2021)在《过量表达甘露糖磷酸变位酶基因pmm1对灵芝胞外多糖生物合成和结构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灵芝是一种食药用真菌,在几千年前就已被应用于疾病治疗。灵芝多糖具有免疫调节、抗肿瘤、抗氧化等多种药理活性,因此提高灵芝多糖的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多糖生物合成途径中,甘露糖磷酸变位酶是参与前体核苷酸糖GDP-甘露糖生物合成的关键酶。并且在某些植物和微生物中,甘露糖磷酸变位酶基因的表达与多糖的生物合成呈正相关。早期研究发现,在灵芝中过量表达多糖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基因,能够有效提高灵芝多糖的生物合成。但过量表达甘露糖磷酸变位酶基因对于灵芝多糖生物合成的影响仍不清楚。另一方面,基因调控对于灵芝多糖结构的影响也未知。在本研究中,为了从灵芝中克隆获得甘露糖磷酸变位酶基因,我们运用序列比对分析,同源性分析,测序等方法,从灵芝基因组中成功克隆出了甘露糖磷酸变位酶基因pmm1。pmm1基因序列全长为1154 bp,开放阅读框777 bp,编码259个氨基酸,预测蛋白分子量为65.005 kDa,pmm1编码的蛋白与其他真菌中的甘露糖磷酸变位酶具有90%以上的同源性。为了初步探究过量表达pmm1基因对灵芝胞外多糖生物合成的影响,我们构建了过量表达pmm1基因的工程菌株Oe-pmm1,并对发酵过程中野生型(WT)菌株以及Oe-pmm1菌株的灵芝细胞生长、胞外多糖(EPS)含量以及多糖合成相关基因甘露糖磷酸变位酶2基因(pmm2)以及GDP-D-甘露糖焦磷酸化酶基因(gmp)的转录水平进行了检测。发酵培养过程中,WT菌株和Oe-pmm1菌株的EPS含量在第12天达到最大,分别为0.576±0.008 g/L以及1.036±0.036 g/L,Oe-pmm1菌株EPS含量为WT菌株的1.8倍。灵芝多糖生物合成相关基因转录水平分析显示,随着培养天数的增加pmm1基因的表达量呈现上升趋势,在发酵的第9天Oe-pmm1菌株中的pmm1基因表达量是对照WT菌株的40.5±2.38倍。pmm1基因表达量的变化趋势与EPS的积累变化趋势相符。同时过量表达pmm1基因上调了pmm2基因的表达。与WT菌株相比,Oe-pmm1菌株中pmm2基因的转录水平最高上调了2.4±0.04倍。以上结果表明,过量表达pmm1基因增加了灵芝的EPS的生物合成。为了初步探究过量表达pmm1基因对灵芝EPS结构的影响,我们通过FT-IR、HPGPC、HPLC以及甲基化分析的方法对WT菌株的胞外多糖(CW)以及Oe-pmm1菌株的胞外多糖(CP)的结构进行了表征。HPGPC检测结果显示CW具有两个不同的组分,分子量分别为12847.171 kDa以及21.715 kDa;CP为以均一组分,分子量为18.471 kDa。红外检测结果显示两组分具有相似的官能团。单糖组成分析显示,CW和CP都是以葡萄糖(Glc)、半乳糖(Gal)以及甘露糖(Man)为主要单糖成分的杂多糖,但CP中的Glc的摩尔比例较CW高13%,而Gal的摩尔比例较CW低11%。甲基化分析显示,CW和CP的糖苷键连接方式相同,为Glcp(1→,→3)Glcp(1→,→6)Glcp(1→,→4)Glcp(1→,→2,3)Glcp(1→,→4,6)Glcp(1→,→6)Galp(1→,→3,4)Manp(1→,→3,6)Manp(1→。但CP中糖苷键→6)Galp(1→的摩尔比例相较于CW低15%,而含有Glc的糖苷键摩尔比例除→2,3)Glcp(1→以外,摩尔比例均升高。此外,我们还检测了CP和CW的DPPH、OH-以及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检测结果显示,CP的自由基清除活性显着高于CW。以上结果表明,过量表达pmm1基因影响了灵芝胞外多糖的分子量,组成单糖的摩尔比例以及多糖链中糖苷键的摩尔比例,并且增强了灵芝胞外多糖的抗氧化活性。综上所述,在灵芝中过量表达pmm1基因,增加了灵芝胞外多糖的合成,并且影响了灵芝胞外多糖的结构。本研究为灵芝多糖的高效生产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策略,为深入探究pmm1基因对灵芝多糖生物合成的调控机制奠定了基础。

单金雪,李增平,张宇,樊雨皇[3](2021)在《一种木麻黄灵芝茎腐病病原鉴定及生物学特性》文中研究说明2018年,在海南省万宁市的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活立木上发现了一种灵芝茎腐病。为明确该病害的病原菌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笔者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从其担子果分离出10株形态相同的菌株,并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优势菌株(编号为MMHJF001)对其进行致病性测定、形态学特征鉴定、rDNAITS和SSU序列分析,构建系统发育树,以及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引起木麻黄灵芝茎腐病的病原菌为南方灵芝(Ganoderma australe)。该病原菌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8℃,最适pH为7,黑暗条件有利菌丝生长,且在耳叶相思(Acacia auriculiformis)、银合欢(Leucaena leucocephala)、橡胶(Hevea brasiliensis)植物浸汁培养基上生长较好。

王锋尖[4](2019)在《鄂西地区大型真菌多样性研究》文中指出鄂西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主要包括湖北省内的神农架、十堰、宜昌、恩施、襄阳、随州等地,境内的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三峡库区、神农架自然保护区闻名世界,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鄂西独特的地理位置、温润的气候条件、丰富的森林资源、充沛的水分,孕育了丰富多彩的大型真菌。通过文献查阅,除神农架以外,鄂西其余地方少有大型真菌资源的公开报道。本研究对鄂西地区大型真菌物种多样性、区系组成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对鄂西大型真菌物种濒危程度进行了评价,编制了鄂西大型真菌红色目录。物种多样性的研究:本研究对鄂西地区范围内的3023份大型真菌标本(野外采集获得的2151份标本及馆藏872份标本)整理、鉴定,共鉴定出841种,隶属于2门、7纲、23目、94科、295属,其中,子囊菌类95种、胶质菌类32种、伞菌类418种、牛肝菌类56种、腹菌类32种、多孔菌类140种、红菇类68种,包括食用菌208种,药用菌182种,有毒菌245种。发现并描述新种1个:蓝紫黄蘑菇Xanthagaricus ianthinus Y.Li&F.J.Wang,拟定新种2个:湖北光柄菇Pluteus hubeiensis Y.Li&F.J.Wang、武当假亚脐菇Pseudoomphalina wudangensis Y.Li&F.J.Wang,中国新记录种11个:高丽冷杉生菌Abieticola koreana Hyang B.Lee、砖红小蘑菇Micropsalliota lateritia Heinem.、牧场黄蘑菇Xanthagaricus epipastus(Berk.&Broome)Hussain、石墨粉褶菌Entoloma graphitipes E.Ludw.、棱镜孢粉褶菌Entoloma prismaticum Hir.Sasaki,A.Kinosh.&K.Nara、可疑球盖菇Stropharia ambigua(Peck)Zeller、卡斯特光柄菇Pluteus karstedtiae Menolli,Justo&Capelari、变色光柄菇P.variabilicolor Babos、绒盖光柄菇P.velutinus C.K.Pradeep,Justo&K.B.Vrinda、坚实田头菇Agrocybe firma(Peck)Singer、威帕特假小孢伞Pseudobaeospora wipapatiae Desjardin,Hemmes&B.A.Perry。补充湖北省新记录属37个:囊盘菌属Ascocoryne、绿盘菌属Chlorencoelia、螺菌属Neobulgaria、核地杖菌属Scleromitrula、杜蒙盘菌属Dumontinia、平盘菌属Discina、大团囊虫草属Tolypocladium、冷杉生菌属Abieticola、暗褶伞属Melanophyllum、小蘑菇属Micropsalliota、黄蘑菇属Xanthagaricus、黏伞属Limacella、拟锁瑚菌属Clavulinopsis、粉褶红盖菇属Entocybe、Porpolomopsis、裸伞属Gymnopilus、暗皮伞属Flammulaster、木生杯伞属Ossicaulis、灰顶伞属Tephrocybe、雅典娜小菇属Atheniella、囊皮菇属Cystoagaricus、须瑚菌属Pterula、雅薄伞属Delicatula、法伞属Fayodia、假小孢伞属Pseudobaeospora、假亚脐菇属Pseudoomphalina、毛缘菇属Ripartites、杵瑚菌属Pistillaria、核瑚菌属Typhula、裘氏牛肝菌属Chiua、红孢牛肝菌属Porphyrellus、臧氏牛肝菌属Zangia、拟蜡伞属Hygrophoropsis、白齿耳菌属Mycoleptodonoides、棉絮干朽菌属Byssomerulius、蜡卧孔菌属Ceriporia、地花孔菌属Albatrellus,补充湖北新记录种274个。物种多样性编目按照《Dictionary of the Fungi》第十版(2008)系统和真菌索引(http://www.indexfungorum.org/)排列。区系多样性的研究:包含10个物种及以上的科定义为鄂西地区大型真菌的优势科,经过数据整理发现优势科有24科,共包含608种,占鄂西地区大型真菌总科数的25.53%,占鄂西地区大型真菌总种数的72.29%。优势科为蘑菇科Agaricaceae、红菇科Russulaceae、多孔菌科Polyporaceae、鹅膏科Amanitaceae、牛肝菌科Boletaceae、小皮伞科Marasmiaceae、口蘑科Tricholomataceae、丝盖伞科Inocybaceae、粉褶菌科Entolomataceae、光柄菇科Pluteaceae、层腹菌科Hymenogastraceae、小脆柄菇科Psathyrellaceae、皱孔菌科Meruliaceae、小菇科Mycenaceae、类脐菇科Omphalotaceae、锈革菌科Hymenochaetaceae、球盖菇科Strophariaceae、拟层孔菌科Fomitopsidaceae、蜡伞科Hygrophoraceae、钉菇科Gomphaceae、花耳科Dacrymycetaceae、火丝菌科Pyronemataceae、炭角菌科Xylariaceae、丝膜菌科Cortinariaceae。而包含10个物种以下的科共有70个,仅有物种233种,占总种数的27.71%,在本区系中处于从属地位。包含5个及以上物种的属定义为鄂西地区大型真菌的优势属,经过数据整理发现优势属有41个,占总属数的13.90%,计439种,占鄂西地区大型真菌总种数的52.20%。物种的区系地理组成上,鄂西地区大型真菌主要以北温带分布种、世界广布种为主,其中北温带分布种206种,占鄂西地区大型真菌总种数的24.49%;世界广布种168种,所占比例为19.98%。其它区系成分如温带-亚热带及热带分布种、欧亚大陆分布种、东亚-北美间断分布种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分别占14.03%、12.49%和11.06%。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特有种占整个区系成分的7.13%,丰富的特有成分,说明了鄂西地区生态系统的重要性。物种濒危程度评价及红色目录编制:依据IUCN物种红色名录等级和标准,对841个大型真菌物种的濒危等级进行了评估,并编制了鄂西大型真菌红色目录。评估结果表明鄂西有大型真菌易危物种3个:近杯伞状粉褶菌Entoloma subclitocyboides W.M.Zhang、承德高腹菌Gautieria chengdensis J.Z.Ying、干巴菌Thelephora ganbajun M.Zang,占被评估物种总数的0.36%。此外,近危的大型真菌有8个:蛹虫草Cordyceps militaris(L.)Fr.、皱环球盖菇Stropharia rugosoannulata Farl.ex Murrill、东方色钉菇Chroogomphus orientirutilus Y.C.Li&Zhu L.Yang、东方钉菇Gomphus orientalis R.H.Petersen&M.Zang、密枝糊菌Ramaria stricta(Pers.)Quél.、树舌灵芝Ganoderma applanatum(Pers.)Pat.、灵芝Ganoderma lingzhi Sheng H.Wu,Y.Cao&Y.C.Dai、杯冠瑚菌Artomyces pyxidatus(Pers.)Jülich。另数据不足的有223种,无危的607种。易危、近危以及数据不足的物种均为需要关注和保护的物种。因此,鄂西地区需关注和保护的大型真菌达234种,占被评估物种总数的27.82%。

丁婧钰[5](2018)在《橡胶树与相思树病原灵芝种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对采自海南与云南不同市县的橡胶树与相思树上的病原灵芝菌进行了分离和种类鉴定,并对引起橡胶树红根病的病原灵芝菌进行了致病性测定,对引起相思树红根病的病原灵芝菌进行了致病性和生物学特性测定。通过对海南省与云南省部分市县橡胶种植区及其他林区进行调查和采样,共采集灵芝菌样本57份,对这些样本进一步研究后得出以下结论:(1)对样本进行分离鉴定,经过形态学鉴定与分子鉴定,鉴定出6种灵芝菌,分别为橡胶树灵芝[Ganoderma pseudoferreum(Wakef)Over.et Steinm]、菲律宾灵芝[G.philippii(Bres&Henn)Bres]、黄褐灵芝(G.fulvellum Bres.)、热带灵芝[G.tropicum(Jungh.)Bres.]、南方灵芝[G.australe(Fr.)pat.]和有柄树舌灵芝[G.gibbosum(Nees)Pat.]。(2)对6种灵芝菌进行致病性测定,确定有3种橡胶树病原灵芝菌,其中橡胶树灵芝(G.pseudoferreum)和菲律宾灵芝(Gphilippii)是引起橡胶树红根病的病原灵芝菌,黄褐灵芝(G.fulvellum)是引起橡胶树茎腐病的新病原菌;相思树病原灵芝菌1种,为热带灵芝(G.tropicum),引起相思树红根病;椰子和柚子病原灵芝1种,为南方灵芝(G.australe),引起椰子茎基腐病和柚子根腐病。非病原灵芝菌1种,为有柄树舌灵芝(G.gibbosum),是橡胶树死树头上的木腐灵芝菌。(3)田间调查发现,两种引起橡胶树红根病的病原灵芝菌担子果受地理及气候条件影响较大,同一种红根病的病灵芝菌在不同地区生长的担子果或同一地点不同季节生长的担子果,在形态和颜色上均存在明显差异,喷过除草剂的担子果则会发生严重畸形。(4)橡胶树红根病多发生在海南省中部地区,以屯昌县、五指山市、琼中县、万宁三更罗发病率与树木死亡率较高;海南省西部的儋州市也是红根病主要发病区。(5)对相思树红根病病原菌进行生物学特性测定表明:病菌在营养利用方面,最适生长的碳源为D-果糖,最适生长的氮源是硝酸钙;在环境适应方面,最适pH值为5.0,喜阴暗的条件,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35℃。

刘伟,唐庆九,张光亚,冯娜,韩伟[6](2018)在《层迭灵芝子实体的体外抗肿瘤及免疫活性》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层迭灵芝Ganoderma lobatum是灵芝属中的一个种,在民间有药用历史,但缺乏对其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的科学研究。【目的】以赤芝Ganoderma lingzhi子实体为参照,研究对比层迭灵芝子实体的抗肿瘤及免疫活性的强弱,探讨层迭灵芝的药用价值。【方法】采用化学分析及仪器分析的方法,比较2种灵芝子实体中三萜及多糖含量差异,并进行体外抗肿瘤及免疫活性研究。【结果】层迭灵芝和赤芝的子实体中三萜含量差异不大,分别为1.14%和1.21%,但2种灵芝中三萜化合物的种类差异较大。层迭灵芝子实体中的多糖含量较赤芝稍高,分别为3.60%和2.67%,2种子实体中多糖的重均分子量分布特征有所差别。2种灵芝醇提物对肿瘤细胞K562及SW620的增殖均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其中,层迭灵芝对SW620细胞具有较强的抑制活性,其IC50值达到了52.5μg/mL。2种灵芝水提物可以促进RAW 264.7细胞释放NO,说明两者均具有一定的免疫活性。【结论】层迭灵芝具有较好的抗肿瘤及免疫活性,可以作为药用开发的原料来源。

兰宁宁[7](2017)在《大青山灵芝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青山灵芝(Ganoderma daqingshanense)属于灵芝科(Ganodermataceae)灵芝属药用真菌,生于热带雨林中腐木桩上,主要分布在海南岛坝王岭自然保护区、五指山自然保护区、广西十万大山自然保护区等地,是海南主要野生灵芝资源之一。目前有关大青山灵芝子实体中化学成分的研究未见报道,本课题首次对大青山灵芝乙醇提取物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从中分离纯化出结构明确和活性强的有效成分,运用各种波谱技术鉴定各化合物的结构,检测各化合物的生物活性(抗肿瘤和神经保护等),发现生物活性成分,为大青山灵芝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如创新药物)的开发提供科学依据。采用硅胶柱色谱和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等技术进行分离纯化,运用各种波谱方法对分离所得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从大青山灵芝中分离鉴定了 22个化合物,经鉴定为 21-episerratenediol-3-acetate (1)、serratenediol-3-acetate (2)、3-O-acetyltohogenol (3)、miyoshianol D (4)、20(29)-lupen-3β-ol (5)、lucial dehyde A (6)、daqingshones A (7)、ganoderic acid Y (8)、7-oxo-ganoderic ac id Z (9)、7-oxo-ganoderic acid Z2 (10)、daqingshones B (11)、麦角甾-7,22E-二烯-3-酮(12)、麦角甾-4,6,8(14),22E-四烯-3-酮(13)、麦角甾-7,22E-二烯-3β-醇(14)、5α,8α-过氧麦角甾-6,22E-二烯-3β-醇(15)、Ephemerant hol A (16)、crepidatin (17)、euphorbia factor L3 (18)、甲龙胆酸(19)、对-羟基苯甲醛(20)、1-(3,4-dihydroxyphenyl)ethanone (21)、indole-3-acetic a cid (22)。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大青山灵芝中分离得到,其中serratene型三萜(1-4)为首次从灵芝科真菌中发现,化合物7、11为新化合物。对化合物1、2、4-6、8-11、18-21进行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测试,结果显示化合物 4、6、9、11、18-21 的抑制率分别为 26.04%、17.70%、29.10%、71.19%、21.22%、22.89%、17.28%、10.49%,表现出一定的神经保护作用。采用DPPH法对化合物9、10、20、21进行抗氧化和抗α-糖苷酶活性的检测,结果显示化合物9、20、21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分别为29.10%、17.28%、10.49%,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而化合物9、10、20、21的糖苷酶抑制率均低于60%,未显示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化合物16、17进行全齿复活线虫杀灭活性检测的结果显示无杀灭活性。

谭秀梅[8](2016)在《侧耳属、灵芝属种间和种内菌株的系统进化及其种内遗传多样性分析》文中认为侧耳、灵芝是我国重要的食药用真菌,其营养、经济和药用价值较高。侧耳属、灵芝属种类繁多,菌种市场比较混乱,同名异物或同物异名的现象常有出现,给食药用菌生产以及科学研究带来不便。因此,开展灵芝属、侧耳属种间和种内菌株的系统进化分析,以及属内重要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和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ITS序列分析方法对129株侧耳属菌株和125株灵芝属菌株进行了种间、种内系统进化关系分析。根据ITS序列的分析结果,采用SRAP标记方法和ITS序列对其中的27株杏鲍菇菌株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并采用ITS、LSU、TEF1-α基因序列和SRAP标记分析了45株无柄灵芝菌株的遗传多样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ITS序列分析所构建的系统进化树将129株侧耳属菌株分为六个主要类群。大部分属于同一种的不同菌株能够很好地聚在一起。其中,相比所研究的侧耳属其它种而言,Pleurotus ostreatus和Pleurotus floridanus亲缘关系较近。(2)利用SRAP标记和ITS序列对27株杏鲍菇菌株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其中平均多态性比例为83.3%,平均PIC值为0.36。结果表明,所研究的杏鲍菇材料间的遗传多样性比较丰富,其遗传相似性与地理分布存在一定的联系。(3)通过ITS序列所构建得到的系统进化树将灵芝属125个菌株分成6个聚类群。ITS序列能够很好地区分灵芝属内种间的进化关系,并能对种内部分菌株的亲缘关系进行区分。相比其它种,Ganoderma lingzhi与Ganoderma curtisii亲缘关系较近,但二者为独立的物种;Ganoderma resinaceum和Ganoderma sessile亲缘关系很近。(4)利用ITS、LSU、TEF1-α多基因分析和SRAP标记技术对来自我国不同地区的无柄灵芝菌株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其中平均多态性比例为82.4%,表明供试无柄灵芝菌株间的遗传多样性比较丰富。聚类分析以及Nei’s遗传距离分析结果均显示,其遗传距离与地域分布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李钦艳,钟莹莹,陈逸湘,周卫雄,曾振基,宋斌[9](2016)在《我国灵芝种质资源及生产技术研究进展》文中提出灵芝是一种具有保健作用和药用价值的传统真菌,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利用和栽培历史,其市场产品名目繁多,2012年市场产值已超过25亿美元。然而,无论是从产品安全性还是产品质量方面来看,均迫切需要进一步深化灵芝产业的开发与应用研究。综述了灵芝的生产技术,包括我国灵芝种质资源、人工发酵与栽培技术的研究进展,并阐述了实施灵芝GAP生产的必要性。

张双双[10](2015)在《四种灵芝科真菌和硬柄小皮伞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对灵芝科Ganodermataceae假芝属Amauroderma厦门假芝(Amauroderma amoiensis)、鸡冠孢芝属Haddowia长柄鸡冠孢芝(Haddowia longipes)以及灵芝属Ganoderma黄边灵芝(Ganoderma luteomarginatum)和热带灵芝(Ganoderma tropicum)四种野生药用灵芝及硬柄小皮伞进行了化学成分的分离鉴定及生物活性评价。运用减压柱层析、反相柱层析、硅胶柱层析、葡聚糖凝胶柱层析等色谱分离技术,并结合一维、二维核磁共振技术以及红外、紫外、质谱等现代波谱技术,从上述材料中共分离鉴定了单体化合物121个,其中新化合物26个,结构类型涉及三萜、甾体、倍半萜、生物碱等,并对这些天然产物进行了抗肿瘤和神经保护等生物活性的研究。本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各种色谱技术,从厦门假芝子实体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25个单体化合物,其中,有两个新化合物分别为:聚合物amauroamoienin和倍半萜化合物amoienacid。采用MTT法对部分化合物进行了体外抗肿瘤活性测定,发现4-hydroxy-17-methylincisterol、ergosterol peroxide、(22E,24R)-ergosta-8,22E,-diene-3β,5α,6β,7α-tetraol、22E-7α-methoxy-5α,6α-epoxyergosta-8(14),22-dien-3β-ol、1,5-dihydroxy-6’,6’-dimethylpyrano[2’,3’:3,2]xanthone和jacareubin对肿瘤细胞表现出抑制活性。采用2种体外抑制酶乙酰胆碱酯酶(AChE)和丁酰胆碱醋酶(BuChE)对部分单体化合物胆碱酶抑制活性筛选结果表明,(17R)-17-methylincisterol和jacareubin具有两种胆碱酯酶双重抑制活性。2.从长柄鸡冠孢芝子实体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29个单体化合物,其中,有11个新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1-oxo-ganoderiol D,lanosta-8-en-7,11-dioxo-3β-acetyloxy-24,25,26-trihydroxy,lanosta-8-en-7-oxo-3β-acetyloxy-11β,24,25,26-tetrahydroxy,lanosta-7,9(11)-dien-3β-acetyloxy-24,25,26-trihydroxy,lanosta-7,9(11)-dien-3β-acetyloxy-24,26-dihydroxy-25-methoxy,11-oxo-lucidadiol,11β-hydroxy-lucidadiol,lucidone H,lanosta-7,9(11),24E-trien-3β-acetyloxy-26,27-dihydroxy,(22E,24R)-6-methoxyergosta-7,9(11),22-triene-3β,5α-diol,methyl sinensine E。对部分化合物进行了体外抗肿瘤活性测定,发现化合物lanosta-8-en-7-oxo-3β-acetyloxy-11β,24,25,26-tetrahydroxy、lanosta-7,9(11)-dien-3β-acetyloxy-24,25,26-trihydroxy、lanosta-7,9(11)-dien-3β-acetyloxy-24,26-dihydroxy-25-methoxy和11-oxo-lucidadiol对肿瘤细胞表现出抑制活性。AChE抑制活性筛选结果表明,11-oxo-ganoderiol D、lanosta-8-en-7,11-dioxo-3β-acetyloxy-24,25,26-trihydroxy、lanosta-8-en-7-oxo-3β-acetyloxy-11β,24,25,26-tetrahydroxy、lanosta-7,9(11)-dien-3β-acetyloxy-24,25,26-trihydroxy、11β-hydroxy-lucidadiol、lucidone H、ganoderiol D、lanosta-8-en-7-one-3β-acetyloxy-24,25,26-trihydroxy、ganodermanondiol、lucidumol B、lucidadiol、lucidadone A、lanosta-7,9(11),24E-trien-26-al-3-oxo具有抑制活性,且含有共轭体系O=C7-C8=C9-0=C11的三萜比含有两个双键的共轭体系C7=C8-C9=C11的三萜抑制活性更强。对2个灵芝生物碱类化合物sinensine D和methyl sinensine E抗炎抗敏相关活性初步筛选测试结果表明,两者对肥大细胞脱颗粒的抑制率分别达到55.06%和51.80%。3.从黄边灵芝子实体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38个单体化合物,其中,有8个新的灵芝三辟化合物,分别为:lanosta-7,9(11)-dien-3β-acetyloxy-24,25-dihydroxy,lanosta-7,9(11)-dien-24,26-dihydroxy-25-methoxy,lanosta-7,9(11)-dien-3β,24,26-trihydroxy-25-methoxy,lanosta-8,24E-dien-7-oxo-3β-acetyloxy-26-hydroxy,lanosta-8,24E-dien-7-oxo-3β-acetyloxy-26-al,lanosta-7,9(11),24-trien-3β-acetyloxy-26-hydroxy,methyl Ganoderate A1,methyl Ganoderate A2。对部分化合物进行了体外抗肿瘤活性测定,发现化合物lanosta-7,9(11)-dien-3β-acetyloxy-24,25-dihydroxy、lanosta-7,9(11)-dien-24,26-dihydroxy-25-methoxy、lanosta-7,9(11)-dien-3β,24,26-trihydroxy-25-methoxy、ganoderiol A、ganoderiol F、lucidumol A、5α-lanosta-7,9(11),24-triene-3β-hydroxy-26-al和calvasterol B对肿瘤细胞表现出抑制活性,且多数有抗肿瘤活性的化合物具有两个双键的共轭体系C7=C8-C9=C11的骨架特征。对部分单体化合物AChE抑制活性筛选结果表明,化合物lanosta-7,9(11),24-trien-3β-acetyloxy-26-hydroxy、methyl ganoderate A2、ganodermadiol、26-hydroxy-ganodermanondiol具有弱的抑制活性。4.从热带灵芝子实体乙醇提取物中的正丁醇部分分离出3个新的灵芝三萜成分,分别鉴定为ganotropic acid,3β,7β15α,24-tetra-hydroxy-11,23-dioxo-lanost-8-en-26-oic acid和3β,7β,15α,28-tetra-hydroxy-11,23-dioxo-lanost-8,16-dien-26-oic acid,其中ganotropic acid的侧链上形成了独特的两个含氧五元环。对3个新化合物进行了体外抗肿瘤活性、抗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AChE抑制活性测定,发现三者均无上述生物活5.通过对四种灵芝科真菌的化学成分比较发现,厦门假芝中不含灵芝三萜类成分,这可能是假芝属区分于灵芝属的重要化学特性。黄边灵芝和长柄鸡冠孢芝的化学成分高度相似,推断长柄鸡冠孢芝和黄边灵芝具有较近的亲缘性,或是由亲缘更近的共同祖先类群进化而来,对两者的ITS4&5序列分析发现,前者GC含量为48.4%,序列长度为692 bp,后者GC含量为45.9%,序列长度为634 bp。长柄鸡冠孢芝中含有灵芝三萜类成分,但未发现灵芝酸成分,这可能是区分鸡冠孢芝属与灵芝属的特征成分。6.从硬柄小皮伞子实体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26个单体化合物,其中,有两个新化合物分别为:新类型的留体化合物oreadesol和麦角甾醇类新化合物8α,9α-epoxyergosta-6,22-diene-3β,5α,14α-triol。部分单体化合物的AChE抑制活性筛选结果表明,化合物8α,9α-epoxyergosta-6,22-diene-3β,5α,14α-triol和(22E,24R)-ergosta-7,22-diene-3β,5α,6β,9α-tetraol对AChE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

二、中国灵芝科资源及其地理分布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灵芝科资源及其地理分布Ⅲ(论文提纲范文)

(1)南召县野生灵芝菌株的分离鉴定及其活性成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灵芝简介
        1.1.1 灵芝的分类地位
        1.1.2 我国灵芝资源及其分布
    1.2 灵芝的驯化及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1.2.1 灵芝的驯化栽培历史
        1.2.2 灵芝的生物学特性研究进展
        1.2.3 灵芝最新栽培技术现状
    1.3 生化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在食药用菌方向的应用
        1.3.1 酯酶同工酶技术应用
        1.3.2 分子生物学技术及应用
    1.4 灵芝的药用价值
        1.4.1 灵芝主要活性成分的研究进展情况
        1.4.2 灵芝的主要功效研究进展
    1.5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6 技术路线
第2章 野生灵芝菌株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酯酶同工酶结果分析
        2.2.1.1 酯酶同工酶酶谱分析
        2.2.1.2 酯酶同工酶聚类分析
        2.2.2 ISSR结果分析
        2.2.2.1 引物筛选
        2.2.2.2 ISSR分子标记聚类分析
    2.3 小结
第3章 野生灵芝ITS序列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野生灵芝ITS扩增
        3.2.2 野生灵芝BLAST比对结果
        3.2.3 个体系统发育分析
        3.2.4 群体系统发育分析
    3.3 小结
第4章 野生灵芝的驯化栽培及农艺性状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菌丝形态
        4.2.2 子实体形态及农艺性状分析结果
        4.2.3 子实体农艺性状聚类分析
    4.3 小结
第5章 野生灵芝驯化前后主要活性成分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灵芝多糖含量对比分析
        5.2.2 灵芝三萜含量对比分析
        5.2.3 灵芝可溶性蛋白对比分析
        5.2.4 灵芝粗蛋白对比分析
        5.2.5 灵芝灰分对比分析
        5.2.6 灵芝水提液体外抗氧化活性对比分析
    5.3 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
    附录1
    附录2

(2)过量表达甘露糖磷酸变位酶基因pmm1对灵芝胞外多糖生物合成和结构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术语及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灵芝
        1.1.2 灵芝的生物活性成分
    1.2 灵芝多糖
        1.2.1 灵芝多糖的结构及生物活性
    1.3 灵芝多糖的生物合成与前体核苷酸糖的生物合成
    1.4 灵芝多糖的生产
        1.4.1 基因工程调控在多糖生产中的应用
    1.5 甘露糖磷酸变位酶基因与多糖生物合成的相关性
        1.5.1 甘露糖磷酸变位酶与多糖生物合成
        1.5.2 甘露糖磷酸变位酶基因
    1.6 立题的目的和意义
    1.7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甘露糖磷酸变位酶基因pmm1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pmm1基因的克隆
        2.2.2 pmm1基因的鉴定
        2.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pmm1基因的获得
        2.3.2 pmm1基因序列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过量表达pmm1基因对灵芝胞外多糖生物合成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过表达工程菌株Oe-pmm1的构建
        3.2.2 灵芝细胞摇瓶发酵培养
        3.2.3 灵芝细胞生物量及糖消耗的检测
        3.2.4 灵芝胞外多糖(EPS)含量检测
        3.2.5 灵芝多糖生物合成相关基因pmm2、gmp转录水平的检测
        3.2.6 数据处理与分析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过表达工程菌株Oe-pmm1的获得
        3.3.2 过量表达pmm1基因对灵芝细胞生长的影响
        3.3.3 过量表达pmm1基因对灵芝胞外多糖(EPS)积累的影响
        3.3.4 过量表达pmm1基因对灵芝多糖生物合成相关基因转录水平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过量表达pmm1基因对灵芝胞外多糖结构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灵芝胞外多糖的发酵与分离纯化
        4.2.2 过表达工程菌株 Oe-pmm1和野生型菌株WT胞外多糖结构表征
        4.2.3 过表达工程菌株 Oe-pmm1和野生型菌株WT胞外多糖抗氧化活性检测
        4.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发酵罐培养条件下pH、DO、细胞生长和胞外多糖含量的变化
        4.3.2 过量表达pmm1基因对灵芝胞外多糖结构的影响
        4.3.3 过量表达pmm1基因对灵芝胞外多糖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全文结论
    5.2 文章创新点
    5.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B

(4)鄂西地区大型真菌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大型真菌生物多样性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国外研究概况
        1.2.2 国内研究概况
        1.2.3 湖北省研究概况
    1.3 研究地概况
        1.3.1 地理与地形
        1.3.2 气候条件
        1.3.3 土壤状况
        1.3.4 植被状况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鄂西大型真菌物种多样性编目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研究方法
    2.2 鄂西大型真菌物种多样性编目
第三章 新种与拟定新种、中国新记录种和湖北省新记录
    3.1 研究材料
    3.2 研究方法
    3.3 分子生物学鉴定
    3.4 结果与分析
        3.4.1 新种与拟定新种
        3.4.2 中国新记录种
        3.4.3 湖北省新记录属、种
        3.4.4 鄂西光柄菇属大型真菌多样性
第四章 鄂西地区大型真菌区系组成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优势科分析
        4.2.2 优势属分析
        4.2.3 区系地理成分分析
第五章 鄂西地区大型真菌红色目录
    5.1 研究材料
    5.2 研究方法
    5.3 .评估结果与分析
        5.3.1 大型真菌受威胁物种
        5.3.2 大型真菌近危物种
        5.3.3 大型真菌需关注和保护物种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致谢

(5)橡胶树与相思树病原灵芝种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灵芝
        1.1.1 灵芝的概况
        1.1.2 病原灵芝
    1.2 橡胶树
        1.2.1 橡胶概述
        1.2.2 橡胶树根病
        1.2.3 橡胶树红根病
        1.2.4 橡胶树红根病研究进展
    1.3 相思树
        1.3.1 相思树概况
        1.3.2 相思树根腐病
        1.3.3 相思树红根病
    1.4 本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材料
        2.1.1 样本
        2.1.2 供试苗木
        2.1.3 培养基
        2.1.4 主要试剂
    2.2 研究方法
        2.2.1 菌株分离与菌种保存
        2.2.2 形态学鉴定
        2.2.3 分子鉴定
        2.2.4 致病性测定
        2.2.5 子实体诱导
        2.2.6 生物学特性测定
        2.2.7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灵芝菌样本的采集分离
        3.1.1 菌株分离
        3.1.2 担子果诱导
    3.2 病原灵芝菌的鉴定
        3.2.1 形态鉴定
        3.2.2 分子鉴定
    3.3 致病性测定
        3.3.1 橡胶树灵芝菌致病性测定
        3.3.2 相思树灵芝菌致病性测定
    3.4 橡胶树红根病分布及发生情况
        3.4.1 橡胶树红根病分布情况
        3.4.2 地理位置与气候条件对橡胶树红根病发病情况的影响
        3.4.3 不同地区橡胶树红根病病菌担子果形态差异分析
    3.5 相思树红根病症状及病原灵芝菌生物学特性测定
        3.5.1 相思树红根病症状
        3.5.2 生物学特性测定
4 讨论
    4.1 橡胶树红根病
    4.2 热带灵芝导致的相思树红根病
5 结论
6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层迭灵芝子实体的体外抗肿瘤及免疫活性(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1.1菌株和细胞
        1.1.2主要试剂
        1.1.3主要仪器
    1.2方法
        1.2.1灵芝醇提物的制备
        1.2.2灵芝水提物的制备
        1.2.3醇提物中三萜含量测定
        1.2.4水提物中多糖含量测定
        1.2.5三萜液相分析
        1.2.6多糖液相分析
        1.2.7样品准备和细胞培养
        1.2.8体外测定肿瘤细胞增殖抑制率
        1.2.9体外免疫活性测定
2结果与分析
    2.1化学法测定三萜含量的结果
    2.2化学法测定多糖含量的结果
    2.3三萜和多糖液相分析结果
        2.3.1三萜液相分析结果
        2.3.2多糖液相分析结果
    2.4体外抗肿瘤活性测定结果
    2.5体外免疫活性测定结果
3讨论与结论

(7)大青山灵芝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海南岛内灵芝资源的分类研究
    1.2 灵芝中主要化学成分
        1.2.1 灵芝三萜
        1.2.2 灵芝多糖
        1.2.3 甾体类化合物
        1.2.4 生物碱类化合物
        1.2.5 其他化合物
    1.3 灵芝的生物活性研究
        1.3.1 抗肿瘤活性
        1.3.2 抗菌、抗病毒活性
        1.3.3 抗氧化活性
        1.3.4 护肝作用
        1.3.5 免疫调节作用
    1.4 灵芝的安全性研究进展
        1.4.1 灵芝的急性毒性
        1.4.2 灵芝的遗传毒性
        1.4.3 灵芝的长期毒性
    1.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灵芝来源
        2.1.2 仪器设备及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分离纯化的常用方法
        2.2.2 结构鉴定的方法
    2.3 化合物的活性检测
        2.3.1 神经保护活性测定
        2.3.2 抗氧化活性测定
        2.3.3 抗α-糖苷酶活性测定
        2.3.4 全齿复活线虫致死活性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大青山灵芝的化学成分
        3.1.1 化合物的结构
        3.1.2 新化合物结构解析
        3.1.3 化合物的理化常数与波谱数
    3.2 大青山灵芝中化学成分的生物活性
        3.2.1 神经保护活性
        3.2.2 抗氧化活性
        3.2.3 抗α-糖苷酶活性
        3.2.4 全齿复活线虫致死活性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语
附录
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
发表的文章
致谢

(8)侧耳属、灵芝属种间和种内菌株的系统进化及其种内遗传多样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侧耳属、灵芝属蕈菌遗传关系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2章 侧耳属种间种内系统进化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小结与讨论
第3章 杏鲍菇栽培菌株遗传多样性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小结与讨论
第4章 灵芝属种间种内系统进化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3 小结与讨论
第5章 无柄灵芝栽培菌株遗传多样性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3 小结与讨论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9)我国灵芝种质资源及生产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灵芝种质资源
2 灵芝发酵技术
    2.1 液体深层发酵技术
    2.2 固体发酵技术
3 灵芝栽培技术
    3.1 灵芝段木栽培
    3.2 灵芝代料栽培
4 灵芝GAP生产
5 小结

(10)四种灵芝科真菌和硬柄小皮伞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化学成分研究
        1.1 灵芝三萜类化合物
        1.2 灵芝中甾醇类化合物
        1.3 灵芝中的生物碱类化合物
        1.4 灵芝中的杂萜及酚类化合物
        1.5 硬柄小皮伞的小分子化学成分
    2 研究目的意义与内容
第二章 厦门假芝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
    1 实验部分
        1.1 提取与分离
        1.2 分离及结构鉴定技术
        1.3 生物活性测定
        1.4 数据分析与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厦门假芝的化学成分
        2.2 新化合物的结构解析
        2.3 化合物的理化常数与波谱数据
        2.4 生物活性检测
    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长柄鸡冠孢芝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
    1 实验部分
        1.1 提取与分离
        1.2 分离及结构鉴定技术
        1.3 生物活性测定
        1.4 数据分析与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长柄鸡冠孢芝的化学成分
        2.2 新化合物的结构解析
        2.3 化合物的理化常数与波谱数据
        2.4 生物活性检测
        2.5 三萜类化合物对AchE抑制活性的构效关系讨论
    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黄边灵芝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
    1 实验部分
        1.1 提取与分离
        1.2 分离及结构鉴定技术
        1.3 生物活性测定
        1.4 数据分析与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黄边灵芝的化学成分
        2.2 新化合物的结构解析
        2.3 化合物的理化常数与波谱数据
        2.4 生物活性检测
    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热带灵芝的化学成分、生物活性及四种灵芝化学分类学探讨
    1 实验部分
        1.1 提取与分离
        1.2 分离及结构鉴定技术
        1.3 生物活性测定
        1.4 ITS序列测定
        1.5 数据分析与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热带灵芝的化学成分
        2.2 新化合物的结构解析
        2.3 化合物的理化常数与波谱数据
        2.4 生物活性检测
        2.5 四种野生灵芝化学成分对比及化学分类学探讨
    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硬柄小皮伞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
    1 实验部分
        1.1 提取与分离
        1.2 分离及结构鉴定技术
        1.3 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测定
        1.4 数据分析与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硬柄小皮伞的化学成分
        2.2 新化合物的结构解析
        2.3 化合物的理化常数与波谱数据
        2.4 AChE抑制活性
    3 本章小结
全文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图
致谢
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四、中国灵芝科资源及其地理分布Ⅲ(论文参考文献)

  • [1]南召县野生灵芝菌株的分离鉴定及其活性成分分析[D]. 张彬彬. 河北工程大学, 2021
  • [2]过量表达甘露糖磷酸变位酶基因pmm1对灵芝胞外多糖生物合成和结构的影响[D]. 赵丽娜.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2)
  • [3]一种木麻黄灵芝茎腐病病原鉴定及生物学特性[J]. 单金雪,李增平,张宇,樊雨皇. 热带生物学报, 2021(01)
  • [4]鄂西地区大型真菌多样性研究[D]. 王锋尖. 吉林农业大学, 2019(04)
  • [5]橡胶树与相思树病原灵芝种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D]. 丁婧钰. 海南大学, 2018(08)
  • [6]层迭灵芝子实体的体外抗肿瘤及免疫活性[J]. 刘伟,唐庆九,张光亚,冯娜,韩伟. 微生物学通报, 2018(04)
  • [7]大青山灵芝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 兰宁宁. 海南大学, 2017(07)
  • [8]侧耳属、灵芝属种间和种内菌株的系统进化及其种内遗传多样性分析[D]. 谭秀梅. 新疆农业大学, 2016(03)
  • [9]我国灵芝种质资源及生产技术研究进展[J]. 李钦艳,钟莹莹,陈逸湘,周卫雄,曾振基,宋斌. 中国食用菌, 2016(01)
  • [10]四种灵芝科真菌和硬柄小皮伞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D]. 张双双. 南京农业大学, 2015(06)

标签:;  ;  ;  ;  ;  

中国灵芝资源及其地理分布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