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化学预防前沿专辑(一)植物成分在化学癌症预防中的应用

癌症化学预防前沿专辑(一)植物成分在化学癌症预防中的应用

一、癌的化学预防最前沿专辑(一) 应用植物成分进行化学防癌(论文文献综述)

李嘉懿[1](2017)在《白藜芦醇白蛋白纳米粒对人胆囊癌GBC-SD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制备白藜芦醇白蛋白纳米粒,并探讨其对体外培养的人胆囊癌GBC-SD细胞株的增殖与凋亡的影响,为白藜芦醇的临床应用及胆囊癌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使用去溶剂化-化学交联法制备白藜芦醇白蛋白纳米粒,利用粒径仪及HPLC检测其表征及质量,将实验对象分为空白对照组、阳性药物对照组(5-Fu)、白藜芦醇组、白藜芦醇白蛋白纳米颗粒组、空白纳米粒组,并利用CCK-8及RT-PCR评估其体外抗肿瘤活性,检测不同浓度及药物组对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3、Caspase-8、Caspase-9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1)本文以RES为模型药物,采用去溶剂-化学交联法成功制备RES-BSANP,测得该纳米平均粒径为363.8nm,平均载药量为5.97%,平均包封率为37.40%,其水溶性较游离RES提高16倍。(2)空白纳米粒组对GBC-SD细胞的生长无抑制作用,而三种药物组在1080μg/ml浓度区间对GBC-SD细胞的生长有抑制作用,且呈一定的浓度依赖性。与RES相比,在2080μg/ml浓度时5-Fu与RES-BSANP对胆囊癌GBC-SD的增殖抑制率明显增强。(3)5-Fu、RES及其白蛋白纳米制剂均能通过上调胆囊癌GBC-SD细胞中Caspase-3、Caspase-8、Caspase-9 mRNA的相对表达量,促进胆囊癌细胞凋亡。结论白藜芦醇白蛋白纳米粒对胆囊癌GBC-SD细胞株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且抑制作用相较于单独的白藜芦醇要更强,这种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凋亡基因Caspase-3、Caspase-8、Caspase-9有关。

王晶宇[2](2013)在《盐霉素抑制肝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转移的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盐霉素对人肝癌细胞株增殖、侵袭和转移能力影响的作用机制。构建靶向c-Src基因的ShRNA慢病毒表达载体以稳定抑制c-Src基因的表达,建立稳定干扰c-Src基因的肝癌细胞株;研究c-Src基因稳定抑制对肝癌细胞株HepG2生物学特性及对盐霉素敏感性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1.MTT法检测盐霉素对肝癌细胞和正常肝细胞L02增殖的影响;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改变;利用FITC标记的鬼笔环肽进行微丝荧光染色,激光共聚焦技术获得盐霉素作用下F-actin细胞骨架的形态变化;Transwell小室法测定盐霉素对肝癌细胞体外迁移、侵袭能力的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情况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盐霉素对肝癌细胞中Src/PI3K/Akt通路中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2.采用慢病毒构建的靶向c-Src基因的ShRNA,感染HepG2肝癌细胞,利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鉴定胞内Src蛋白的敲减效率筛选建立稳定沉默株。实验分为六组:CON组(空白组,不作转染),NC组(阴性对照空白质粒转染组,HepG2-shVector转染组),KD组(HepG2-shSrc转染组),CON+Sal组(CON+4μM Salinomycin作用组),NC+Sal组(HepG2-shSrc+4μM Salinomycin),KD+Sal组(HepG2-shSrc+4μ M Salinomycin).MTT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凋亡;Western Blotting检测Src. MDR1、Akt、cyclinD1. pro-Caspase-9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1、MTT实验证实盐霉素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并呈现出时间、剂量依赖效应;而盐霉素对正常肝细胞L02的增殖抑制作用不明显。倒置显微镜显示肝癌细胞密度呈剂量依赖性降低,同时观察到凋亡细胞所具有的形态学改变。经过盐霉素(1μM和4μM)处理的肝癌细胞,迁移和侵袭实验中穿膜细胞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以F-actin为基础的微丝骨架结构发生紊乱。FCM(PI单染和AnnexinV-PI双染法)检测发现盐霉素作用于肝癌细胞24h后凋亡细胞数量呈剂量依赖性增加,G0/G1期细胞明显增多。Western Blotting显示盐霉素(4u M和8u M)作用肝癌细胞48h后,c-Src, Akt,Bcl-2, Bcatenin,c-myc,cyclinD1,survivin,MMP-2, MMP-9的表达水平降低;E-cadherin,Bad, Bax的表达水平增加,GSK-3β,caspase-9,caspase-3的活性增强,PARP的裂解增加(P<0.05).2. We stern Blott ing结果显示Lv-shRNA-Src对c-Src基因的表达有显着抑制作用,抑制效率达90%以上,与CON组和NC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ON和NC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TT实验证实盐霉素抑制CON, NC, KD三组细胞的增殖,并呈现出时间、剂量依赖效应。KD组细胞增殖活性低于CON,NC组(P<0.05),而CON,N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ON+Sal组、NC+Sal组、KD组相比,KD+Sal组细胞增殖活性明显降低,且随着时间延长,细胞的抑制作用增强(P<0.05),CON+Sal组细胞增殖抑制作用强于K D组(P<0.05),而CON+Sal组与NC+Sal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各组细胞48h后,KD组G0/G1期细胞比例增加高于CON、NC组(P<0.05),而CON、NC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ON+Sal组细胞G0/G1期比例相比,KD+Sal组比例增高(P<0.05),而NC+Sal组细胞的G0/G1期比例变化不明显(P>0.05)。干预各组细胞48h后,与NC+Sal组相比,KD+Sal组细胞凋亡率增高(P<0.05)。与KD组相比,NC+Sal组及KD+Sal组细胞凋亡率增高(P<0.05)。与NC组相比,KD组、NC+Sal组细胞凋亡率增高(P<0.05)。干预各组细胞48h后,与NC组相比,KD组细胞MDR1、Akt的磷酸化水平(p-Akt(Ser473) p-Akt(Thr308))和cyclinD1蛋白表达量显着降低,而pro-Caspase-9蛋白表达水平虽然有所降低,但并不显着。与NC. NC+Sal、KD组相比,KD+Sal组细胞中MDR1、p-Akt(Ser473). p-Akt(Thr308)、Pro-Caspase-9和cvclinD1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而Ak t蛋白表达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1、盐霉素能有效抑制人肝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Src/PI3K/Akt信号通路的活性有关。2.RNAi能有效抑制c-Src基因表达,抑制肝癌细胞增殖活性,诱导其凋亡,并增加其对盐霉素的敏感性,其机制可能与抑制MDR1和Src/PI3K/Akt信号通路活性及活化Caspase家族凋亡通路有关。目的:研究姜黄素在体外对膀胱癌EJ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和凋亡诱导效应,同时探讨姜黄素抗膀胱癌的分子机制。观察姜黄素联合PI3k抑制剂LY294002对人膀胱癌EJ细胞生长及凋亡的影响。方法1、采用MTT法测定不同浓度姜黄素(0-45μuM)经过24h和48h作用后,EJ细胞增殖的变化,同时观察细胞形态学改变。收集不同浓度姜黄素(0,12.5、25and50μM)作用24h后的EJ细胞,经流式细胞仪检测膀胱癌EJ细胞的DNA含量及凋亡细胞数。Westernblotting法测定不同浓度姜黄素(0,12.5、25and50μM)作用EJ细胞后,c-myc, Bcl-2家族,caspase家族及PI3K/Akt信号通路的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2、用20μ M LY294002提前作用于EJ细胞1h,然后加入不同浓度的姜黄素(0,12.5、25and50μM)共同培养至24h。MTT法检测单独使用姜黄素(0,12.5、25an d50μ M). LY294002(20μM)及二者联合,对体外培养的膀胱癌EJ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改变;流式细胞仪(AnnexinV-PI双染法)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率;Westernblotting法测定不同浓度姜黄素(25and50μM)单独或联合20μMLY294002作用EJ细胞后,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9,-7,-3及PARP的表达变化。结果1、MTT、实验证实姜黄素以浓度及时间依赖的方式抑制EJ细胞的增殖。倒置显微镜显示EJ细胞密度呈剂量依赖性降低,同时观察到凋亡细胞所具有的形态学改变。FCM(PI单染和AnnexinV-PI双染法)检测发现姜黄素作用于EJ细胞24h后sub-G1峰及凋亡细胞数量呈剂量依赖性增加。Westernblotting显示不同浓度姜黄素(0,25and50μ M)作用EJ细胞后,c-myc, Bad, Bax的表达水平增加,PTEN, GSK-3β, c-Raf, caspase-9, caspase-7, caspase-3的活性增强,PARP的裂解增加和Bc1-2,Akt的表达水平降低。2、MTT实验证实姜黄素联合LY294002组明显抑制EJ细胞的增殖,优于LY294002、姜黄素单独作用组,具有浓度及时间依赖的特点。倒置显微镜显示不同浓度姜黄素联合LY294002组EJ细胞密度的降低和典型凋亡细胞形态的出现明显于LY294002、相应浓度的姜黄素单独作用组。FCM(AnnexinV-PI双染法)检测发现处理24h后,不同浓度姜黄素联合LY294002组凋亡的EJ细胞数量明显多于LY294002、相应浓度的姜黄素单独作用组,且呈剂量依赖性增加。Western Blotting显示不同浓度姜黄素联合LY294002组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9,caspase-7, caspase-3的活性增强,PARP的裂解增加出现的时间早于相应浓度的姜黄素单独作用组。结论:1、姜黄素对膀胱癌EJ细胞具有增殖抑制作用和凋亡诱导效应。姜黄素能显着增加c-myc的表达,进而引起Bax的上调,Bcl-2的下调和caspase-9,-7,-3的增加。姜黄素抑制EJ细胞PI3K/Akt信号通路的激活,继之激活下游GSK-3β,caspase-9和Bad等多种促凋亡分子的表达,最终诱导EJ细胞凋亡发生。C-myc和PI3K/Akt信号通路在姜黄素诱导的膀胱癌EJ细胞的凋亡中起了重要的作用。2、LY294002与姜黄素单独应用均可抑制EJ细胞增殖LY294002能有效提高姜黄素体外对膀胱癌EJ细胞的抑制作用与单独用药组相比,联合用药组具有明显的时间依赖性协同增强EJ细胞凋亡的作用。二者联合用药增强诱导细胞凋亡主要是激活caspase家族,通过线粒体途径促进膀胱癌EJ细胞的凋亡裂解PARP来调控的。LY294002可提高姜黄素治疗膀胱癌的效果,为临床治疗膀胱癌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罗洲飞[3](2012)在《两类类黄酮化合物的分离及其抗癌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类黄酮化合物是重要的天然活性化合物,本研究探讨了从植物材料中快速分离类黄酮化合物的方法和步骤:响应而优化超声波前期提取,大孔树脂中期预纯化、高速逆流色谱后期分离纯化和液质联用结构鉴定的技术流程,该技术流程可用于类黄酮化合物的制备、中药指纹图谱研究、中药的质量监测等方面,对分离得到的类黄酮化合物抗癌活性进行了初步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应用响应面优化了超声波提取蓝果忍冬花青苷工艺以蓝果忍冬为材料,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甲醇提取液浓度、提取时间、液料比为影响因素,花青苷提取量为响应值,根据中心组合(Box-Beheken)试验设计原理采用3因素3水平的响应面分析法,优化提取工艺条件。其最佳超声提取工艺条件为:甲醇提取液浓度100%,提取时间60min,液料比10:1,此时得到的花青苷收量可达2.714mg/g。2.利用高速逆流色谱技术分离3种蓝果忍冬花青苷运用两相溶剂系统(叔丁基甲醚-正丁醇-乙醇-水-三氟乙酸=2:2:1:5:0.01)分离纯化蓝果忍冬中3种花青苷。利用柱层析得到的40mg初纯物,从中分离得到2.14mg矢车菊素-3,5-双葡萄糖苷、3.38mg矢车菊素-3-芦丁糖苷和12.8mg矢车菊素-3-葡萄糖苷,纯度分别为92.4%、95.8%、97.6%。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光电二极管阵列检测(HPLC-DAD)及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离子化-多级质谱联用技术(HPLC-ESI/MSn)等技术,鉴定了这3种花青苷的结构。3.利用液质色谱联用技术构建了扁蕾□山酮类化合物指纹图谱以大兴安岭地区的传统蒙药扁蕾为材料,利用HPLC-DAD和HPLC-ESI/MSn定性、定量分析了扁蕾不同部位的化学成分,共检出11种□山酮类化合物,其中9种化合物首次从扁蕾中检测到。□山酮类化合物总含量在各部位中的分布状态为:花>叶>侧枝>主茎>根,花中总含量最高。基于扁蕾不同部位□山酮类化学成分的组成信息,探讨了其最佳的药用部位。4.矢车菊素-3-O-葡萄糖苷具有抗肝癌的活性运用MTT法和流式细胞仪分析研究了花青素对人肝癌细胞的影响。结果表明,蓝果忍冬中的主要花青素成分矢车菊素-3-o-葡萄糖营(Cy3G)对人肝癌细胞SMMC7721有强抑制作用,并能诱导肝癌细胞凋亡。

单建贞[4](2010)在《藤梨根有效成分对结肠癌细胞增殖抑制作用及相关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EGFR/MAPK信号通路已证明与结肠癌的增殖,分化,血管形成等密切相关。在我国,藤梨根是猕猴桃的根,临床广泛应用于消化道肿瘤的治疗,主要活性成分为熊果酸,齐墩果酸等,文献报道它们具有抗炎,抗肿瘤,保护肝功能,免疫增强等作用,但其确切的作用机制仍未阐明。本论文对熊果酸抑制结肠癌细胞株增殖及促进凋亡的机制作了初步探讨,并观察与奥沙利铂合用的体内外效果。MTT实验结果表明,熊果酸在四对肿瘤细胞株中对结肠癌细胞株IC50值最低,熊果酸具有比齐墩果酸更强的细胞毒作用。其次熊果酸对EGFR表达阳性的HT-29结肠癌细胞株的生长抑制与下调EGFR/ERK1/2的蛋白磷酸化水平相关,Western Blot检测到caspase-3,9的激活,和BcL-2, BcL-xL的表达抑制。接着我们从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观察熊果酸对以SW620, RKO为代表的K-RAS, B-RAF和PIK3CA突变的结肠癌细胞株的作用靶点。实验结果提示熊果酸下调MAPK, NF-κB信号通路的基因及蛋白磷酸化水平抑制K-RAS和B-RAF突变结肠癌细胞株增殖及促进凋亡,其中熊果酸与ERK1/2抑制剂U0126合用后对细胞生长的抑制最明显,实验结果也表明熊果酸对K-RAS突变细胞株比B-RAF和PIK3CA突变细胞株细胞毒作用更强,可能与B-RAF和PIK3CA突变后AKT的激活有关。最后我们进一步观察熊果酸与结肠癌临床一线治疗的奥沙利铂合用的体内外效果及可能的作用机制,结果提示两药体外合用有协同作用,SW620裸鼠移植瘤试验显示合用有更好的抑瘤效果。移植瘤蛋白检测发现熊果酸合用组能显着下调ERK1/2, IKK a蛋白磷酸化水平,并且能抑制CD34蛋白的表达;移植瘤的免疫组化结果也验证了合用组能抑制肿瘤细胞增殖(PCNA),促进凋亡(TUNEL),抑制ERK1/2和IKKα蛋白磷酸化水平和CD34蛋白的表达。总之,本研究结果提示藤梨根有效成分熊果酸能抑制结肠癌细胞增殖及诱导凋亡,其抑制增殖的作用可能是通过下调EGFR/MAPK, NF-κB信号通路蛋白磷酸化水平起作用的,其中抑制ERK1/2蛋白磷酸化水平是熊果酸作用的关键靶点;对K-RAS基因突变细胞株较B-RAF和PIK3CA突变细胞株更敏感,与奥沙利铂合用的体外实验显示两者有协同作用,体内实验显示合用有更好的抑瘤作用以及抑制血管形成作用,研究结果为藤梨根应用于结肠癌的中医治疗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其有效成分熊果酸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和开发前景。

郑灿龙[5](2008)在《肺癌相关新候选原癌基因OLC1的功能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运用生物信息学手段获取OLC1基因相关信息;(2)运用有限稀释法筛选得到稳定过表达OLC1的H1299(大细胞肺癌)细胞株。为深入研究OLC1在诱导细胞发生癌变中的作用,我们对H1299-OLC1细胞株实施生长速度的测定实验,平板集落形成实验,不同时段细胞周期检测等系列实验,即进行将OLC1作为候选原癌基因的功能研究;(3)以H1299—OLC1为细胞模型,OLC1作为候选药物靶标,筛选1180种药物小分子化合物,初步建立小分子化合物的药物筛选平台。(4)以OLC1为药物靶标,研究4种抗癌药物和新疆阿魏菇提取物对肺癌细胞的影响。方法: (1)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利用在线数据库和分析软件分析、预测OLC1基因的染色体定位、编码氨基酸序列、结构域、同源序列等信息;(2)OLC1稳定株的筛选、鉴定及功能研究:应用有限稀释法筛选H1299-OLC1稳定株;Western Blotting检测OLC1蛋白的表达;新候选原癌基因OLC1的功能研究:MTS细胞增殖实验检测H1299-OLC1细胞、空载体细胞H1299-pcDB、亲本细胞H1299的生长情况;平板集落形成实验测定H1299—OLC1与对照H1299-pcDB的细胞独立生长情况及形成集落数目;采用流式细胞术观察处于对数生长期H1299-OLC1、H1299-pcDB细胞贴壁培养后24小时、48小时、72小时细胞周期变化情况。(3)以OLC1为靶标的1180种候选药物小分子化合物的筛选:采用钙黄绿素为荧光探针,应用荧光比色法,荧光记数仪GENios Pro reader(Tecan)检测。绿色荧光强度值在535nm处检测,激发波长484nm。通过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形态变化;(4)OLC1为靶标的药敏试验:MTS细胞增殖实验检测4种抗癌药物和新疆阿魏菇粗提物对H1299-OLC1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1)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确定OLC1基因定位于16q22.3,CDS区编码364个氨基酸,无跨膜区,无明显信号肽序列。亚细胞定位为,细胞核:56.5%,细胞质:30.4%,线粒体:13.0%。有两个保守结构域分别为DUF292区(位于33-139氨基酸)和脯氨酸富集区(位于220-278氨基酸)。在许多类型的肿瘤细胞和肿瘤组织中都有分布;(2)稳定表达OLC1的H1299单克隆细胞株均表现出转化细胞的特性:MTS细胞增殖实验显示,H1299-OLC1细胞株生长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空载体细胞H1299-pcDB(P<0.05);平板集落形成克隆数明显多于空载体稳定株(P<0.05);细胞周期检测显示H1299-OLC1细胞周期变化中G1期细胞所占比例显着高于空载体细胞,而且在24小时到72小时时,增幅大大高于空载体细胞株(P<0.05);(3)建立以钙黄绿素为荧光探针的小分子化合物筛选平台,初筛获取6种候选药物;(4)H1299-OLC1稳定株有较强的抗药性(;5)新疆阿魏菇提取物能有效抑制H1299-OLC1稳定株的增殖。结论:(1)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OLC1在多种组织和肿瘤细胞中分布,具有特殊保守域结构及功能位点,提示其可能具有重要功能;(2)利用有限稀释法进行单克隆稳定株的筛选,得到稳定过表达OLC1的H1299单克隆细胞株模型;(3)体外系列试验证明OLC1能使H1299细胞进一步发生恶性转化,提示OLC1具有原癌基因的属性。(4)建立以钙黄绿素为荧光探针,荧光记数仪与显微镜荧光和明场检测相结合的,候选药物小分子化合物针对特定基因作为药物靶标筛选平台;(5)初步筛选发现6种候选药物小分子化合物;(6)OLC1过表达稳定株的耐药性高于对照空载体稳定株;(7)低浓度的新疆地产阿魏菇醇提物(2.5%)能显着抑制H1299-OLC1的增殖,但对H1299-pcDB空载体稳定株却没有明显抑制作用。

李华佳[6](2008)在《不同粒径富硒绿茶的特性及其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超微粉碎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优势日益明显,得到广泛应用;富硒绿茶具有显着的抗氧化、抗肿瘤作用。基于此,本文以绿茶作载体,按国家发明专利ZL03112724.Ⅹ:一种富硒茶叶的生产调节剂及其用法实施,制备富硒绿茶,采用物理粉碎方法,制备出不同粒径的超微绿茶,通过动物模型研究其急性毒性,并通过形态观察和成分分析、体外吸附胆固醇试验、体外抗氧化试验和抗肿瘤细胞增殖试验,研究了粒径的变化对富硒绿茶的理化特性、生物活性的影响。结果如下:采用球磨法二次粉碎,制备出平均粒径3.52μm的超微普通绿茶Ⅰ(mRGT)、超微富硒绿茶Ⅰ(mSeGT)和平均粒径220 nm的超微普通绿茶Ⅱ(nRGT)、超微富硒绿茶Ⅱ(nSeGT);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其形态呈不规则细小碎片。超微绿茶的成分受到硒和粒径效应的共同影响。富硒能提高绿茶茶多酚、氨基酸、维生素C的含量;粒径减小在增加成分的溶出率的同时又加速了不稳定成分的氧化破坏。急性毒性试验证明各超微绿茶的LD50均大于21.5 g/kg·bw,为无毒物质。体外吸附胆固醇试验表明,随着粒径的减小吸附效应增大,nSeGT吸附清除胆固醇的能力显着高于其他处理组。采用DPPH和AAPH两种抗氧化体系评价不同粒径富硒绿茶和普通绿茶的抗氧化活性,发现:硒含量增加能够显着提高超微绿茶清除自由基和抑制脂质过氧化的活性;粒径由3.52μm减小到220 nm后,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由38.15±0.05%(mRGT)提高到67.87±0.88%(nRGT),45.79±0.63%(mSeGT)提高到69.49±0.54%(nSeGT);但抑制脂质过氧化的活性却呈降低趋势:mSeGT>mRGT=nSeGT>control>nRGT,nRGT还表现出了促进亚油酸氧化的作用。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作用结果表明,硒提高超微绿茶抗肿瘤活性对肿瘤细胞具有选择性,富硒后对HepG2细胞、A549细胞抑制率增加,而对MGc803细胞抑制率降低。粒径由3.52μm减小到220 nm,能够显着提高超微绿茶的抗肿瘤活性,在100μg mL-1剂量下,nRGT对HepG2、A549、MGC803三种肿瘤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是77.35±5.45%,80.76±0.67%,87.54±1.34%;nSeGT的抑制率分别是82.51±4.41%,88.09±2.19%,74.48±3.11%,均显着高于nRGT和mSeGT以及阳性对照5-Fu。

张丽萍[7](2007)在《苹果多糖的分离纯化及其自由基消除活性与红外光谱分析》文中指出本研究以陕西恒兴果汁有限公司眉县分公司在2005年8月下旬生产苹果浓缩汁后产生的苹果渣为原料,采用一次多级提取工艺提取制备苹果多糖,并与酸提果胶工艺提取果胶多糖相对比、经过分离纯化,然后对各均一多糖组分进行体外自由基消除活性分析,并采用FTIR对其结构进行初步的测定。结果表明:(1)多糖提取液以TCA法,沉淀3次脱蛋白效果最好,脱蛋白率达到23.87%,多糖损失率仅为0.40%。多糖脱色则以透析法效果最佳,脱色处理后可使多糖液透光率提高20.70%,多糖达到乳白色,符合生产上的要求。(2)采用TOYOPEARL DEAE-650M纤维素柱和TOYOPEARL HW-55F凝胶柱分别对苹果多糖进行分离纯化结果为:水提苹果多糖WMPP含WMPP1、WMPP2和WMPP3三种组分,得率分别为72、312.6和80.2g/kg。酸提苹果多糖HAMPP含HAMPP1、HAMPP2、HAMPP3以及HAMPP’1、HAMPP’2、HAMPP’3六种组分,得率分别为367.6、176.2、79.7g/kg以及141.4、237.4、101.3g/kg。酸提果胶多糖HAMPPE含HAMPPE1、HAMPPE2和HAMPPE3三种组分,得率分别为190.1、314.2和73.7g/kg。(3)水提苹果多糖WMPP、酸提苹果多糖HAMPP和酸提果胶多糖HAMPPE三种多糖半纯品以及纯品对DPPH·自由基都有一定的消除能力,并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随着浓度增大,其消除能力也增强。(4)半抑制浓度测定结果显示,水提苹果多糖WMPP及其3种组分WMPP1、WMPP2和WMPP3对DPPH·自由基都有一定的消除能力,对自由基DPPH·的半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2mg/mL、3.6 mg/mL、10mg/mL和4.8mg/mL。其中水提多糖粗品的半抑制浓度最低,也就是说其消除自由基(DPPH·)的能力最强,其次才是各纯品组分,其中最强的是WMPP1,WMPP3次之,最差的是WMPP2。(5)酸提多糖HAMPP以及其各组分HAMPP1、HAMPP2和HAMPP3对自由基(DPPH·)的半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1.7mg/mL、3.4 mg/mL、6.9mg/mL和5mg/mL。其中酸提多糖粗品的半抑制浓度最低,也就是说其消除自由基(DPPH·)的能力最强,其次才是各纯品组分其中最强的是HAMPP1,HAMPP3次之,最差的是HAMPP2。(6)酸提多糖HAMPP’以及其各组分HAMPP’1、HAMPP’2和HAMPP’3对自由基(DPPH·)的半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0.6mg/mL、0.5 mg/mL、4.6mg/mL和4.9mg/mL。其中HAMPP’1的半抑制浓度最低,也就是说其消除自由基(DPPH·)的能力最强,其次是酸提多糖粗品HAMPP,纯品HAMPP’2次之,最差的是HAMPP’3。(7)酸提果胶多糖HAMPPE以及其各组分HAMPPE1、HAMPPE2和HAMPPE3对自由基(DPPH·)的半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4.4mg/mL、5.5 mg/mL、11mg/mL和8.4mg/mL。其中酸提果胶多糖粗品的半抑制浓度最低,也就是说其消除自由基(DPPH·)的能力最强,其次才是各纯品组分其中最强的是HAMPPE1,HAMPPE3次之,最差的是HAMPPE2。(8)各多糖纯品的FTIR红外谱均显示了多糖的结构特征,除此之外,水提多糖组分1-WMPP1的红外光谱显示了氨基结构的特征吸收峰, WMPP1很可能为一种氨基多糖并同时由α和β-D-型的吡喃甘露糖以及α-木糖组成;组分2-WMPP2可能也是一种氨基多糖,但主要由D-吡喃葡萄糖脱氧鼠李糖和α-D-吡喃木糖组成,组分3-WMPP3是一种更为简单的主要由α-D-吡喃木糖组成。(9)酸提多糖HAMPP和HAMPP’各自的三个纯品组分的FTIR红外光谱图表现出极为一致的对应相似性。它们的组分2为含有D-甘露糖及β-D-吡喃葡萄糖和α-D-吡喃木糖组成的酸性多糖;组分3则为含有β-D-甘露糖、α-D-吡喃半乳糖、β-D-吡喃葡萄糖和α-D-吡喃木糖的酸性多糖。组分1(HAMPP1和HAMPP’1)则主要由呋喃果糖以及α-D-吡喃木糖组成的含复合蛋白质组分的蛋白多糖,复合蛋白结构是其具有高活性自由基消除活性的主要原因。(10)酸提果胶多糖的三种组分均为含有D-甘露糖的两种差向异构体以及β-D-吡喃葡萄糖和α-D-吡喃木糖组成的酸性多糖。不过,从他们的红外光谱来看,这三种糖还是有差异的,可能是由于他们的分子量,单糖组成的比例不同。

王海滨[8](2005)在《菹草红色类胡萝卜素的结构表征及其抽提物生理活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 L.)是眼子菜科沉水维管柬植物,广泛分布于湖泊、水库和沟渠等地,湖区的蛋鸭采食菹草后能生产优质的红心鸭蛋,但其原因一直不明。而且鲜菹草生长的季节性很强,因而红心蛋的生产受到很大限制。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蛋黄色泽与饲料中类胡萝卜素的种类和含量密切相关。类胡萝卜素不仅是重要的天然色素,而且具有抗氧化、免疫调节、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等生物活性。本实验室的初步研究表明:这种红心蛋的类胡萝卜素提取物可显着抑制肿瘤细胞S180的生长,因此对菹草类胡萝卜素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综合运用了化学分析、色谱、光谱及质谱等现代仪器分析技术和方法,将菹草和红心鸭蛋中的类胡萝卜素进行了对比研究,确定了菹草中特殊红色类胡萝卜素的化学结构;采用细胞分子生物学前沿技术和手段,探讨了菹草类胡萝卜素抽提物对人肝癌细胞株QGY-7703生长抑制和对癌细胞凋亡的影响;运用食品及饲料加工新技术,研制开发了红心蛋专用菹草功能颗粒饲料。本研究为深度开发利用菹草资源、实现菹草颗粒饲料及红心蛋功能产品的产业化奠定了坚实基础。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 1 对菹草和红心鸭蛋蛋黄类胡萝卜素的特性进行了初步比较研究,建立了菹草红色类胡萝卜素的分离、纯化和制备方法 1.1 用有机溶剂浸提冻干菹草类胡萝卜素的最佳参数条件是:浸提液为石油醚—丙酮(1∶3,v/v)混合溶剂,料液比为90(mL/g),在常温下分3次浸提,总浸提时间为1.5 h。冻干菹草粉总类胡萝卜素的含量为552.57mg/kg,在此条件下其总类胡萝卜素的提取率可达95.5%。 1.2 菹草中的红色类胡萝卜素和部分黄色类胡萝卜素与采食菹草的蛋鸭所产红心蛋蛋黄色素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此红心鸭蛋的红色类胡萝卜素来源于菹草。 1.3 采用氧化镁-硅藻土(1∶2,w/w)柱层析、硅胶G薄层层析可从菹草总类胡萝卜素中分离纯化得到3个红色类胡萝卜素组分r1、r2和r3,其Rr分别为0.32、0.34和0.38;薄层层析展开剂为正己烷-乙酸乙酯-丙酮-甲醇=27∶4∶2∶2(v/v/v/v)。 2 对菹草红色类胡萝卜素r1、r2和r3的化学结构进行了表征 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红外光谱、拉曼光谱、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质谱联用分析、低分辨和高分辨电子轰击质谱及其它理化分析研究了菹草红色类胡萝卜素r1、r2和r3的化学特性和结构,主要结论是: 2.1 r1、r2和r3在丙酮、甲醇、乙醇、氯仿、二硫化碳中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均为比较平滑对称的单峰(对应的最大吸收波长为λmax),在正己烷中则呈现不对称“三指状”谱峰的趋势,与正己烷相比,随溶剂极性增强,λmax增大;从总体平均趋势看:r1、r2和r3的λmax依次减小(蓝移)几个nm。r1、r2和r3的红外光谱表明它们是

杨进孝[9](2004)在《中国葡萄属野生种抗白粉病相关基因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通过两年的田间和试验室工作,围绕葡萄优质抗病育种的中心目标,以中国葡萄属野生种白藜芦醇高产株系商南-24、抗白粉病株系白河-35-1 和欧洲葡萄感炭疽病品种凤凰-51 为主要材料,利用 RT-PCR 技术就白藜芦醇次生代谢过程调控和抗病基因克隆新策略研究方面作了一些尝试性的探索,主要取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结果: 1.通过抗病基因克隆新策略和定量-简并 PCR 技术,得到与中国葡萄属野生种抗白粉病株系白河-35-1 抗病可能有密切关系的基因片段三条:9-2、7#、15#,它们的大小分别为 200bp、565bp、211bp。这几个基因片段的序列在 GeneBank 的登录号为分别为:AY656730、 AY656725、 AY656731。9-2 基因片段与从欧洲葡萄逆境胁迫的 cDNA文库中的多条 EST 序列同源;进一步分析表明该基因片段可能是葡萄抗病和次生代谢过程中涉及基因调控的某一反式作用因子的编码基因的一部分,在反式作用因子与葡萄抗病过程中信号的识别、传递、放大或防卫基因的转录都可能有关。7#基因片段与欧洲葡萄受逆境胁迫的 cDNA 文库和多种植物微丝形成期的 cDNA 文库中的多条 EST 序列存在着同源关系,但具体功能未知;定量 PCR 结果表明,该基因片段在白河-35-1 受白粉病侵染时转录量有较大的变化,因此该基因片段可能与植物的纤维性物质合成及相应的葡萄结构性抗病诱导有关。15#基因片段在生物信息学数据库中未找到任何同源序列,说明该基因片段可能是一条新基因,该基因片段在定量-简并 PCR 中的欧亚种葡萄感白粉病品种佳利酿的 cDNA 扩增结果中表现为低水平的本底表达,但在白河-35-1 中随病原菌入侵增幅明显,这暗示着该基因片段可能是一条首次发现的在葡萄抗病中有特殊意义的新基因。2.在葡萄PAL 途径抗病相关基因克隆研究方面。通过增加提取缓冲液中PVP的含量、减小样品量与总缓冲液比值,在提高总 RNA 提取纯度的同时提高了相对产率。从中国葡萄属野生种白藜芦醇高产株系商南-24 mRNA 中经 RT-PCR 克隆到与葡萄白藜芦醇合成和葡萄抗病有密切关系的 STS 基因家族的三个成员的 14#、40-1、41-1 基因片段,它<WP=7>们的大小分别为:772bp、720bp、283bp。这几个基因片段的序列目前已等录 GeneBank,登录号为:AY656724、 AY656725、 AY656726。定量 PCR 同时获得有类似作用的 CHS基因(果实与叶片中各得到一条)、PPO 基因(叶片中特异表达)的三个基因片断。从商南-24 DNA 中经 PCR 扩增得到具有相同作用的苯丙氨酸裂解酶基因片断一个,它们的大小分别为 460bp、340bp、267bp.这几个基因片段的序列目前也已等录 GeneBank,登录号为:AY656727、 AY656728、 AY656729、AY656733。 3.在葡萄重要植保素物质白藜芦醇高产机制研究方面,从商-24 DNA 中经 PCR 扩增得到两个准 STS 启动子,其中一个上面可能有病原诱导应答元件。将白藜芦醇产生机制的差异细化到不同葡萄株系的不同基因家族成员的转录活性的不同及其单核苷酸位点多态性上。 4. 在抗病基因克隆中,通过定量 PCR 技术研究了受白粉病病原菌侵染不同时间的中国葡萄属野生种抗白粉病株系白河-35-1 中部分本实验中得到的防卫基因的转录活性变化情况,研究了欧亚种葡萄感炭疽病品系凤凰-51 果皮中防卫基因 CHS 转录量与炭疽病侵染面积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验证并丰富了防卫基因与葡萄抗病性的关系的理论,为研究葡萄抗病基因克隆提供了方便新颖的采样思路。,通过对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Motif 分析的反向思维,运用 PCR 原理建立了定量-简并 PCR 技术体系,并经过了初步验证。 5.建立了确定在本地气候和本试验条件下葡萄抗病基因表达时间的方法,并根据本试验方法确定了中国葡萄属野生种抗白粉病株系白河-35-1 抗白粉病基因的大致表达时间为 5~8d。为有的放矢地克隆葡萄抗病基因提供了可能。

许荣海,韩少良[10](2004)在《大蒜的癌瘤预防作用——以大蒜提取液(AGE)为中心》文中指出本专辑接续上期 ,选译自《医学のあゆみ》2 0 0 3年第 2 0 4卷第 1期 ,继续阐述当前的热点话题 ,即关于癌化学预防的诸多因素及其抑癌机制。载文 1 0篇 ,至此 ,“癌的化学预防最前沿”专辑全部刊完。本专辑资料详尽 ,内容新颖 ,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二、癌的化学预防最前沿专辑(一) 应用植物成分进行化学防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癌的化学预防最前沿专辑(一) 应用植物成分进行化学防癌(论文提纲范文)

(1)白藜芦醇白蛋白纳米粒对人胆囊癌GBC-SD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前言
第一部分 白藜芦醇白蛋白纳米颗粒的制备及表征检测
    1 材料和仪器
        1.1 主要仪器
        1.2 主要试剂
    2 方法与结果
        2.1 去溶剂化-化学交联法制备RES-BSANP
        2.2 激光粒度仪检测粒子粒径
        2.3 HPLC检测RES-BSANP的包封率、载药量
        2.4 纳米粒溶解度计算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白藜芦醇白蛋白纳米颗粒对人胆囊癌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
    1 材料和仪器
        1.1 主要仪器
        1.2 主要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细胞培养、传代与冷冻
        2.2 CCK-8 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
        2.3 RT-PCR检测细胞Caspase-3/8/9 mRNA表达
        2.4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CCK-8 检测GBC-SD细胞增殖率
        3.2 RT-PCR检测Caspase-3/8/9mRNA表达的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2)盐霉素抑制肝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转移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盐霉素抑制肝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转移的机制研究
    前言
    盐霉素对肝癌细胞体外增殖和侵袭转移能力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慢病毒介导的Src基因沉默增强肝癌HepG2细胞对盐霉素敏感性
    材料与方法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主要结论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姜黄素诱导膀胱癌EJ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研究
    姜黄素对人膀胱癌EJ细胞生长抑制和凋亡诱导的作用
    材料与方法
    结果
        姜黄素抑制EJ细胞增殖
        姜黄素对EJ细胞凋亡的影响
    讨论
    姜黄素联合LY294002对人膀胱癌EJ细胞生长抑制和凋亡诱导的作用
    材料与方法
        材料
        方法
    结果
    结论
        主要结论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英文缩写

(3)两类类黄酮化合物的分离及其抗癌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类黄酮化合物的研究概况
        1.1.1 蓝果忍冬花青苷
        1.1.2 扁蕾(?)酮
    1.2 类黄酮化合物的提取方法研究
    1.3 类黄酮化合物的分离方法研究
    1.4 类黄酮化合物的分析方法研究
    1.5 类黄酮化合物的抗癌活性研究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7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响应面优化超声波提取蓝果忍冬花青苷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4 讨论
第三章 高速逆流色谱分离蓝果忍冬花青苷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4 讨论
第四章 液质联用技术构建扁蕾(?)酮指纹图谱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4 讨论
第五章 矢车菊素-3-O-葡萄糖苷抗癌活性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4 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创新
    1 结论
    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藤梨根有效成分对结肠癌细胞增殖抑制作用及相关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插图和附表清单
缩略语
目次
1 绪论
    1.1 结肠癌与EGFR/MAPK信号通路的密切关系
    1.2 藤梨根治疗肿瘤的潜在应用
2 熊果酸能有效的抑制结肠癌细胞株的增殖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3 实验结果
    2.4 讨论与小结
3 熊果酸通过EGFR/MAPK信号通路抑制HT-29细胞株增殖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3 实验结果
    3.4 讨论
4 熊果酸下调ERK1/2蛋白磷酸化抑制K-RAS突变结肠癌细胞株增殖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3 实验结果
    4.4 讨论
5 熊果酸和奥沙利铂协同作用的体外实验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3 实验结果
    5.4 讨论与小结
6 熊果酸与奥沙利铂合用体内抗肿瘤作用的研究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3 实验结果
    6.4 讨论与小结
7 全文小结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5)肺癌相关新候选原癌基因OLC1的功能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肺癌的生物学特性
    3 肺癌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4 我国肺癌相关基因研究的新进展
    5 本课题研究目标
第一部分 人肺癌相关新的候选原癌基因OLC1 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1 内容与方法
        1.1 生物信息学分析数据库和软件网址
        1.2 OLC1 相关生物信息学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OLC1 稳定株的筛选、鉴定与功能研究
    1 内容与方法
        1.1 主要仪器设备与耗材
        1.2 主要试剂
        1.3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以OLC1为药物靶标的1180种小分子化合物的筛选
    1 内容和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部分 MTS 法以 OLC1 为靶标的药敏试验研究
    1 内容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本研究受下列基金资助
参考文献
综述一 新疆天然可食植物资源的生物活性成分研究及开发利用展望
综述二 肺癌关联基因研究进展
附录 天然食物的功效研究简报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6)不同粒径富硒绿茶的特性及其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绿茶的功能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1.1.1 绿茶的功能成分
        1.1.2 绿茶的生物活性研究
    1.2 硒和富硒绿茶的研究进展
        1.2.1 硒的生物活性研究
        1.2.2 富硒绿茶的研究现状
    1.3 超微粉碎技术在农业食品领域的研究与应用
        1.3.1 超微粉碎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概况
        1.3.2 纳米技术概述
        1.3.3 纳米技术在农业和食品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4 纳米技术在食品中的应用现状
        1.3.5 纳米食品的安全性研究现状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1.4.1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2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不同粒径富硒绿茶的制备与特性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主要试剂
        2.1.2 主要仪器
        2.1.3 富硒绿茶的制备
        2.1.4 不同粒径富硒绿茶的制备与表征
        2.1.5 不同粒径富硒绿茶成分分析
        2.1.6 统计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粒径检测和形态观察
        2.2.2 超微富硒绿茶成分分析
    2.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不同粒径富硒绿茶的生物活性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主要试剂
        3.1.2 主要仪器
        3.1.3 不同粒径超微富硒绿茶的急性毒性评价
        3.1.4 不同粒径富硒绿茶体外吸附胆固醇试验
        3.1.5 不同粒径富硒绿茶体外抗氧化活性
        3.1.6 不同粒径富硒绿茶体外抗肿瘤活性
        3.1.7 统计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不同粒径超微富硒绿茶的急性毒性
        3.2.2 不同粒径富硒绿茶体外吸附胆固醇活性
        3.2.3 不同粒径富硒绿茶体外抗氧化活性
        3.2.4 不同粒径富硒绿茶体外抗肿瘤活性
    3.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7)苹果多糖的分离纯化及其自由基消除活性与红外光谱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前言
    1.2 植物多糖的研究进展
        1.2.1 多糖的定义与种类
        1.2.2 植物多糖的来源和分布
        1.2.3 植物多糖的生物活性
    1.3 植物多糖的构效关系
        1.3.1 初级结构的构效关系
        1.3.2 高级结构的构效关系
    1.4 植物活性多糖的理化性质与其活性的关系
        1.4.1 多糖的分子量分布
        1.4.2 多糖的溶解度
        1.4.3 多糖的黏度
        1.4.4 多糖的电荷密度
    1.5 植物多糖的提取以及分离纯化技术研究进展
        1.5.1 多糖的提取
        1.5.2 多糖的分离纯化
    1.6 多糖的纯度鉴定技术
        1.6.1 超离心法
        1.6.2 高压电泳法
        1.6.3 柱色谱法
        1.6.4 旋光测定法
        1.6.5 高压液相法
        1.6.6 紫外光谱法
    1.7 多糖的结构分析技术研究进展
        1.7.1 化学分析法
        1.7.2 仪器分析法
    1.8 苹果多糖的研究现状
        1.8.1 苹果多糖原料
        1.8.2 苹果多糖的生物活性基础
        1.8.3 苹果多糖和低聚糖的开发
    1.9 多糖抗氧化活性的测定方法
    1.10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仪器与试剂
    2.3 方法
        2.3.1 多糖粗品的制备
        2.3.2 多糖除杂工艺的研究
        2.3.3 多糖脱色方法比较
    2.4 多糖的分离纯化
        2.4.1 多糖半纯品的制备
        2.4.2 多糖的分离
    2.5 多糖纯度鉴定的方法
        2.5.1 双缩脲试验
        2.5.2 茚三酮试验
        2.5.3 柱层析法
        2.5.4 多糖的紫外光谱
    2.6 多糖含量及组分的测定方法
        2.6.1 总糖苯酚-硫酸法
        2.6.2 单宁酚福林-尼斯试剂法
        2.6.3 黄酮酚芦丁标准曲线法
    2.7 多糖抗氧化活性的测定以对自由基DPPH·的消除率计算
        2.7.1 方法原理
        2.7.2 操作步骤
        2.7.3 计算
    2.8 多糖结构的鉴定
        2.8.1 多糖的红外光谱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多糖提取液蛋白质脱除工艺的选出
        3.1.1 不同方法去除蛋白质的效应
        3.1.2 不同TCA 法沉淀次数脱蛋白效果的比较
    3.2 多糖提取液脱色工艺的选出
    3.3 苹果多糖分级提取及其分离纯化效果
        3.3.1 多糖的提取
        3.3.2 多糖的纯化
    3.4 多糖纯品的纯度鉴定
        3.4.1 茚三酮试验
        3.4.2 双缩脲试验反应
        3.4.3 紫外光谱检测
    3.5 多糖的自由基消除活性测定
        3.5.1 水提多糖WMPP 的活性
        3.5.2 酸提多糖HAMPP 的活性
        3.5.3 酸提多糖HAMPP’的活性
        3.5.4 酸提果胶多糖HAMPPE 的活性
    3.6 苹果多糖的红外光谱
        3.6.1 水提多糖WMPP 各组分的红外光谱
        3.6.2 酸提多糖HAMPP 的三个组分的红外光谱图
        3.6.3 酸提多糖HAMPP’的三个组分的红外光谱图
        3.6.4 果胶多糖HAMPPE 的三个组分的红外光谱图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1.1 得出苹果多糖提取液脱蛋白和脱色的有效方法
        4.1.2 一次多级提取法可由苹果渣得到不同性质、不同含量的多糖
        4.1.3 不同提取方法所得苹果多糖半纯品的活性不同
        4.1.4 不同提取方法所得苹果多糖纯品组分间的活性不同
        4.1.5 苹果多糖半纯品和纯品组分之间的自由基消除活性不同
        4.1.6 不同提取方法所得苹果多糖纯品的结构有所不同
    4.2 讨论
        4.2.1 以苹果渣为原料开发苹果多糖的前景
        4.2.2 不同除蛋白、脱色方法对苹果多糖活性的影响
        4.2.3 相同提取工艺下分离得到不同苹果多糖纯品组分间活性差异的原因分析
        4.2.4 苹果多糖半纯品与纯品组分间的活性差异原因分析
        4.2.5 一次多级提取多糖与果胶多糖之间活性差异的原因分析
        4.2.6 红外光谱对多糖构效分析的作用
        4.2.7 苹果多糖结构与功能关系研究前景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菹草红色类胡萝卜素的结构表征及其抽提物生理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关键词
英文摘要、关键词
缩略语表
第一章 前言
    1 问题的提出——菹草、红心鸭蛋与类胡萝卜素及人类健康的关系
    2 深入开展菹草类胡萝卜素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3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和内容
第二章 菹草类胡萝卜素的分离纯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主要化学试剂
        1.3 实验仪器及设备
        1.4 实验方法
        1.4.1 菹草总类胡萝卜素提取条件的研究
        1.4.1.1 浸提溶剂的选择
        1.4.1.2 浸提条件的优选
        1.4.1.2.1 浸提时间对菹草总类胡萝卜素浸提效果的影响
        1.4.1.2.2 浸提次数对菹草总类胡萝卜素浸提效果的影响
        1.4.1.2.3 浸提料液比对菹草总类胡萝卜素浸提效果的影响
        1.4.1.2.4 浸提混合溶剂的比例对菹草总类胡萝卜素浸提效果的影响
        1.4.1.2.5 菹草总类胡萝卜素浸提的正交试验
        1.4.1.3 菹草总类胡萝卜素含量的测定
        1.4.1.4 菹草类胡萝卜素提取率的测定
        1.4.1.5 菹草水分含量的测定
        1.4.2 菹草与红心鸭蛋类胡萝卜素特性的初步比较研究
        1.4.2.1 菹草色素提取物的制备
        1.4.2.2 菹草色素提取物的皂化
        1.4.2.3 红心鸭蛋蛋黄总类胡萝卜素的提取
        1.4.2.4 菹草与红心鸭蛋蛋黄总类胡萝卜素的薄层层析比较
        1.4.2.5 菹草色素和总类胡萝卜素的溶解性、可见光谱和定性显色反应
        1.4.3 菹草红色类胡萝卜素的柱层析和薄层层析分离、纯化和制备方法研究
    2 结果与讨论
        2.1 菹草总类胡萝卜素的提取条件
        2.1.1 提取条件的单因素试验
        2.1.1.1 溶剂对浸提效果的影响
        2.1.1.2 浸提时间、次数、料液比和石油醚-丙酮混合比对菹草类胡萝卜素浸提效果的影响
        2.1.2 菹草总类胡萝卜素提取的正交试验
        2.1.3 菹草总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和提取率
        2.2 菹草与红心鸭蛋蛋黄类胡萝卜素特性的初步比较研究
        2.2.1 菹草色素提取物、菹草色素不皂化物及红心蛋色素的基本特性
        2.2.2 菹草与红心鸭蛋蛋黄色素薄层层析条件的筛选和比较
        2.2.3 菹草与红心鸭蛋蛋黄主要色素类型的初步鉴定
        2.2.3.1 菹草和红心蛋蛋黄中的红色素
        2.2.3.2 菹草和红心蛋中的黄色素
        2.2.3.3 菹草色素中的绿色素和灰色素
        2.2.4 菹草和红心鸭蛋与十几种天然动植物类胡萝卜素提取物的初步比较结果
        2.3 菹草红色类胡萝卜素的柱层析-薄层层析分离、纯化和制备方法的建立
        2.3.1 菹草红色类胡萝卜素柱层析分离和纯化条件
        2.3.2 菹草红色类胡萝卜素薄层层析分离和纯化条件
    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菹草红色类胡萝卜素的结构表征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主要化学试剂
        1.3 实验仪器及设备
        1.4 实验方法
        1.4.1 菹草红色类胡萝卜素的分离纯化、制备及鉴定程序
        1.4.2 菹草红色类胡萝卜素纯度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验
        1.4.3 菹草红色类胡萝卜素的紫外可见光谱测定仪器和方法
        1.4.4 类胡萝卜素的定性测试反应
        1.4.5 菹草红色类胡萝卜素的红外光谱测定仪器和方法
        1.4.6 菹草红色类胡萝卜素的拉曼光谱测定仪器和方法
        1.4.7 菹草红色类胡萝卜素的质谱分析
        1.4.7.1 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质谱联用分析(HPLC-ESI-MS)
        1.4.7.2 低分辨(LR)和高分辨(HR)电子轰击质谱分析(EI-MS)
        1.4.8 菹草与紫杉浆果中红色类胡萝卜素——紫杉紫素的比较和验证
    2 结果与分析
        2.1 菹草红色类胡萝卜素r1、r2和r3分离纯化的薄层图谱
        2.2 菹草红色类胡萝卜素r1、r2、r3纯度的高效液相色谱检验
        2.3 菹草红色类胡萝卜素r1、r2和r3的定性测试反应结果
        2.4 菹草红色类胡萝卜素r1、r2和r3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特性
        2.4.1 r1、r2和r3在不同有机溶剂中的紫外可见光谱
        2.4.1.1 r1、r2和r3在正己烷中的紫外可见光谱
        2.4.1.2 r1、r2和r3在丙酮中的紫外可见光谱
        2.4.1.3 r1、r2和r3在乙醇中的紫外可见光谱
        2.4.1.4 r1、r2和r3在甲醇中的紫外可见光谱
        2.4.1.5 r1、r2和r3在氯仿中的紫外可见光谱
        2.4.1.6 r1、r2和r3在二硫化碳中的紫外可见光谱
        2.4.2 r1、r2和r3与虾青素、角黄素及β-胡萝卜素的紫外可见光谱特性比较
        2.5 菹草红色类胡萝卜素r1、r2和r3的红外光谱特性
        2.6 菹草红色类胡萝卜素r1、r2和r3的拉曼光谱特性
        2.7 菹草红色类胡萝卜素r1、r2和r3的质谱特性
        2.7.1 r1、r2和r3的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质谱特性
        2.7.2 r1、r2和r3的低分辨和高分辨电子轰击质谱特性
        2.8 菹草与紫杉浆果中红色类胡萝卜素——紫杉紫素的比较和验证
        2.8.1 菹草与紫杉浆果中的紫杉紫素的薄层层析对照
        2.8.2 紫杉浆果中分离纯化的紫杉紫素的紫外可见光谱及质谱特性
    3 讨论
        3.1 类胡萝卜素的光谱特性与结构鉴定
        3.2 类胡萝卜素的结构鉴定需要多种分析手段综合完成,而质谱在结构鉴定中具有独特作用
    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菹草类胡萝卜素抽提物(CEPC)对人肝癌细胞株QGY-7703生长抑制和凋亡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主要试剂
        1.3 仪器及设备
        1.4 实验方法
        1.4.1 细胞培养
        1.4.2 细胞生长抑制实验(MTT实验)
        1.4.3 凋亡细胞形态的可见光显微镜观察
        1.4.4 凋亡细胞形态的荧光显微镜观察
        1.4.5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技术(Laser scanning confocal microscopy,LSCM)观察凋亡细胞形态
        1.4.6 流式细胞仪(Flow cytometry,FCM)检测CEPC对肝癌细胞QGY-7703凋亡的影响
        1.4.7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技术测定CEPC对细胞浆中钙离子浓度的影响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CEPC对人肝癌细胞QGY-7703生长抑制的影响
        2.2 CEPC对人肝癌细胞QGY-7703细胞株形态的影响
        2.2.1 可见光显微镜观察CEPC对QGY-7703细胞形态的影响
        2.2.2 荧光显微镜观察CEPC对QGY-7703细胞形态的影响
        2.2.3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技术(LSCM)观察CEPC对QGY-7703细胞形态的影响
        2.3 CEPC对人肝癌细胞QGY-7703凋亡指数的影响
        2.4 CEPC对人肝癌细胞QGY-7703细胞周期的影响
        2.5 CEPC对人肝癌细胞QGY-7703胞内游离Ca~(2-)浓度的影响
    3 讨论
        3.1 从天然生物材料中筛选活性成分来调控肿瘤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是研究和开发抗肿瘤药物的发展战略和方向之一
        3.2 细胞凋亡机制复杂,要采用多种技术方法综合加以研究
    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菹草功能性红心蛋颗粒饲料的研制开发及蛋鸭喂养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备及仪器
        1.2.1 主要试验设备
        1.2.2 主要分析仪器
        1.3 试验内容和方法
        1.3.1 菹草颗粒饲料的研制
        1.3.1.1 鲜菹草的干燥试验
        1.3.1.2 干菹草的粉碎和草粉造粒
        1.3.1.3 菹草颗粒饲料的包装及贮藏试验
        1.3.2 蛋鸭喂养试验
        1.3.2.1 试验所用饲料
        1.3.2.2 试验鸭分组及饲料配置
        1.3.2.3 饲养管理要求
        1.3.2.4 试验记录
        1.3.3 检验指标和方法
        1.3.3.1 菹草粉和菹草颗粒饲料的常规理化及营养成分测定
        1.3.3.2 菹草粉和菹草颗粒饲料中的红色素的测定
        1.3.3.2.1 硅胶G薄层板的制作
        1.3.3.2.2 菹草饲料样品总脂溶性色素的提取
        1.3.3.2.3 红色素的薄层分离和制备
        1.3.3.2.4 比色测定及计算
        1.3.3.3 菹草和红心蛋总类胡萝卜素含量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
        1.3.3.4 菹草颗粒饲料与鲜菹草中脂溶性色素提取物的薄层层析比较
        1.3.4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菹草颗粒饲料的试验结果
        2.1.1 鲜菹革的干燥及菹草粉的造粒试验结果
        2.1.2 菹草颗粒饲料的包装及贮藏试验结果
        2.2 蛋鸭喂养试验结果
        2.2.1 菹草颗粒饲料不同添加量对鸭蛋蛋黄色度的影响
        2.2.2 菹草颗粒饲料不同添加量对鸭蛋平均蛋重的影响
        2.2.3 菹草颗粒饲料不同添加量对蛋鸭产蛋率的影响
        2.3 菹草粉和菹草颗粒饲料的理化及营养成分检测和评价
        2.3.1 菹草粉与几种饲料的营养成分比较
        2.3.2 菹草颗粒及红心蛋饲料营养成分检测结果
    3 讨论
        3.1 菹草颗粒饲料加工工艺流程及技术关键的探讨
        3.2 红心蛋蛋黄色度与菹草颗粒饲料红色素含量关系的初步探讨
        3.3 红心蛋饲料使用及蛋鸭饲养管理方面的技术要求
        3.4 菹草颗粒饲料在红心鸭蛋生产中的经济效益初步分析
        3.5 菹草颗粒饲料的功能特性的探讨
    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第七章 文献综述
    综述一:菹草生物学特性、营养及经济价值研究开发现状
    综述二:植物和天然食品材料中类胡萝卜素的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试验研究图表目录
附录二 有关的类胡萝卜素的结构式
附录三 查新报告
附录四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相关论文、成果及专利

(9)中国葡萄属野生种抗白粉病相关基因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白藜芦醇相关研究进展
        1.1.1 白藜芦醇的化学结构、生物合成及其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1.1.1.1 白黎芦醇化学结构
        1.1.1.2 白藜芦醇生物合成
        1.1.1.3 白藜芦醇在自然界的分布
        1.1.2 白藜芦醇作用研究进展
        1.1.2.1 抗菌作用
        1.1.2.2 抗氧化作用
        1.1.2.3 预防心血管病和防癌作用
        1.1.2.4 其它作用
        1.1.3 白藜芦醇合酶(RS)的酶学性质
        1.1.4 RS 基因研究
        1.1.4.1 已克隆的 RS cDNA 分子及 RS 基因家族
        1.1.4.2 RS 基因诱导表达及调控
        1.1.5 RS 基因的转基因研究
    1.2 植物的次生代谢研究进展
        1.2.1 次生代谢过程的特点及种类
        1.2.2 植物次生代谢的生理生态作用
        1.2.2.1 植物次生代谢物与微生物的互作及其抗病作用
        1.2.2.2 次生代谢物与植物信号传递
        1.2.2.3 次生代谢物与环境的适应关系
        1.2.3 植物次生代谢的基因工程
    1.3 植物防卫基因研究进展
        1.3.1 防卫基因概述
        1.3.1.1 植物抗病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1.3.1.2 抗病基因
        1.3.1.3 防卫基因
        1.3.1.4 防卫反应类型
        1.3.2 植物防卫反应基因与植物抗病性的关系
        1.3.2.1 PAL 与植物抗病性的关系
        1.3.2.2 CHS 与植物抗病性的关系
        1.3.3 PPO、PAL 和 CHS 与植物诱导抗病性的关系
    1.4 植物次生代谢与防卫反应的关系及研究策略
        1.4.1 植物次生代谢与防卫反应的关系
        1.4.2 植物次生代谢与防卫反应基因的研究策略
    1.5 生物信息学发展及现代基因组学理论和技术在广义植物抗病基因工程中的作用
        1.5.1 生物信息学研究
        1.5.1.1 生物信息数据库
        1.5.1.2 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
        1.5.2 现代基因组学方法及其应用
        1.5.2.1 结构基因组学在植物抗病性研究中的应用
        1.5.2.2 功能基因组学在植物抗病性研究中的应用
        1.5.2.3 比较基因组学在植物抗病性研究中的应用
        1.5.2.4 基于同源序列的抗病基因克隆技术
        1.5.3 定量 PCR 技术
        1.5.4 简并 PCR 技术
        1.5.4.1 简并 PCR 技术在基因克隆中的应用
        1.5.4.2 简并引物及其设计
        1.5.4.3 简并 PCR 的反应条件
        1.5.4.4 应用简并 PCR 获得全长基因的方法
        1.5.4.5 简并 PCR 技术的局限性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病原菌孢子萌发实验
        2.2.2 病原菌田间人工接种
        2.2.3 葡萄基因组 DNA 提取...........................?
        2.2.4 葡萄材料总 RNA 提取
        2.2.5 总 RNA 的纯化和检测
        2.2.5.1 总 RNA 的纯化
        2.2.5.2 总 RNA 检测
        2.2.6 合成 cDNA 第一链
        2.2.7 引物设计
        2.2.8 PCR 试验程序
        2.2.9 克隆测序
        2.2.9.1 特异 PCR 产物回收
        2.2.9.2 与载体的连接反应
        2.2.9.3 大肠杆菌 DH5α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2.2.9.4 连接产物的转化
        2.2.9.5 重组质粒的筛选和鉴定
        2.2.10 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
        2.2.10.1 序列测定
        2.2.10.2 同源性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葡萄苯丙氨酸代谢途径(PAL)抗白粉病相关基因研究
        3.1.1 葡萄果皮总 RNA 提取
        3.1.2 白藜芦醇次生代谢相关酶基因 cDNA 片段的分离
        3.1.3 商南-24 芪合成酶基因家族三个成员 cDNA 片段的克隆与分析
        3.1.3.1 商南-24 芪合成酶基因家族三个 cDNA 片段的克隆和测序
        3.1.3.2 芪合成酶基因家族三个成员 cDNA 片段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3.1.4 商南-24 白藜芦醇合成酶基因启动子区的克隆与分析
        3.1.5 商南-24 查尔酮合成酶基因的克隆与分析
        3.1.6 商南-24 多酚氧化酶基因的克隆与分析
        3.1.7 商南-24 中苯丙氨酸裂解酶基因 cDNA 片段的克隆与分析
    3.2 葡萄 PAL 途径抗病相关基因表达与白粉病侵染关系研究
        3.2.1 白粉菌室内萌发结果
        3.2.2 田间人工接种白粉菌诱导
        3.2.3 葡萄材料总 RNA 的定量
        3.2.4 部分基因的表达与病原菌侵染关系的研究及定量 PCR 分析
    3.3 抗白粉病相关新基因 cDNA 片断的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3.3.1 涉及葡萄抗白粉病信号转导因子编码基因克隆
        3.3.1.1 9-2 基因 cDNA 片段生物信息学分析
        3.3.1.2 15#基因 cDNA 片段同源性分析
        3.3.2 单引物定量 PCR 与新基因 cDNA 片段的克隆分析
        3.3.3 抗白粉病相关新基因克隆小结
第四章 讨 论
    4.1 关于通过定量-简并 PCR 获得的几个中国葡萄属野生种抗白粉病相关基因 cDNA 片段的讨论
    4.2 关于葡萄体内重要植保素物质白藜芦醇(Res)高产研究策略及STS 基因在葡萄属植物中不同株系的时空转录活性的差异
    4.3 关于苯丙氨酸( PAL)次生代谢途径中的抗病相关基因克隆及其在优质抗病葡萄育种中的可能应用
    4.4 关于葡萄抗病基因的克隆策略的一点探讨及本试验中抗病基因克隆新策略的制定
    4.5 关于本试验实验技术改进方面
    4.6 关于葡萄抗病优质基因工程育种的整体思路的一点探讨
    4.7 关于抗白粉病基因表达时间确定和抗病基因克隆材料采样方法选择的一点讨论
第五章 结 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 植物中主要次生代谢途径及相互关系
附录 2: 苯丙氨酸代谢简图
作者简介

(10)大蒜的癌瘤预防作用——以大蒜提取液(AGE)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一、化学致癌模型的研究
二、大蒜的抗癌机制
三、采用移植肿瘤模型的研究
四、流行病学与人的研究
五、结语

四、癌的化学预防最前沿专辑(一) 应用植物成分进行化学防癌(论文参考文献)

  • [1]白藜芦醇白蛋白纳米粒对人胆囊癌GBC-SD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研究[D]. 李嘉懿.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7(05)
  • [2]盐霉素抑制肝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转移的机制研究[D]. 王晶宇. 兰州大学, 2013(10)
  • [3]两类类黄酮化合物的分离及其抗癌活性研究[D]. 罗洲飞. 湖南农业大学, 2012(01)
  • [4]藤梨根有效成分对结肠癌细胞增殖抑制作用及相关机制的研究[D]. 单建贞. 浙江大学, 2010(12)
  • [5]肺癌相关新候选原癌基因OLC1的功能及应用研究[D]. 郑灿龙. 新疆医科大学, 2008(01)
  • [6]不同粒径富硒绿茶的特性及其活性研究[D]. 李华佳. 南京农业大学, 2008(08)
  • [7]苹果多糖的分离纯化及其自由基消除活性与红外光谱分析[D]. 张丽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06)
  • [8]菹草红色类胡萝卜素的结构表征及其抽提物生理活性研究[D]. 王海滨. 华中农业大学, 2005(03)
  • [9]中国葡萄属野生种抗白粉病相关基因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D]. 杨进孝.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4(04)
  • [10]大蒜的癌瘤预防作用——以大蒜提取液(AGE)为中心[J]. 许荣海,韩少良. 日本医学介绍, 2004(02)

标签:;  ;  ;  ;  ;  

癌症化学预防前沿专辑(一)植物成分在化学癌症预防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