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益世贸组织——民营企业在偷乐

受益世贸组织——民营企业在偷乐

一、受益WTO——民营企业偷着乐(论文文献综述)

黄若然[1](2020)在《中国民间音乐故事的类型分析与文化透视》文中研究表明文学和音乐自古互渗,民间音乐故事是一条贯连两者的重要通道。作为以音乐事象为主题的散文体叙事作品,它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民众当中广泛流传。目前我国的音乐文学研究尚需拓展,民间叙事中的音乐内容尤待垦拾。本文通过整理“十部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省卷本所收录的民间音乐故事,辅以部分县卷本、各类民间文学选集和古籍文献,结合问卷调查、个人访谈和田野调查,力图以故事类型及其结构的研究作为文化透视的基础,对中国民间音乐故事进行内部文本和外部语境的综合探讨。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从两千余篇音乐故事中按重复情节序列抽取出212个类型,主类含“音乐创制类”“音乐传承类”“音乐表演类”“音乐风俗类”共四种,下设20个系列,分为199个主型和13个亚型。在212个类型中有60个复合类型以因果、并列、条件、转折、递进的逻辑关系而产生顺序连缀、乱序连缀、叠缀或混合连缀的样态。音乐故事和宝物、禁忌、机智人物等其他主题故事的交集形成了叙事母题的异类互融,显出音乐故事的兼容性和独特性。各个故事类型可按故事功能、行动元和符号矩阵析出三重结构,展现出民间音乐故事的本质内涵——音乐是通向新生活的舟楫。由此可导出后四章的研究方向,包括故事的文化意蕴、构建机制和当代应用。第二章,探讨民间音乐故事中的音乐观念,包含音乐认知、音乐审美、音乐伦理和音乐信仰。首先,民众的乐感基于时空形式和想象力,以有限的数字探求音乐的无限,并借助五感的联觉达到听觉与视、味、嗅、触觉的融通。其次,音乐生成了合于人“心”的自然之“象”,依靠“感官宣泄”“超越功利”和“悬置雅俗”的审美体验得以与音声相区别,并通过“疯癫”“知音”和“热闹”回旋出主体间的情感共鸣。再次,音乐沟通的过程中应当尽量发出乐音且避免噪音,这一义务惠及了目的性的欲望和功利,从自发和自觉进往无限的自由追求。最后,音乐作为巫术的媒介,以“乐风孕世”“音乐通天”和“乐人升仙”的途径从信仰载体上升至信仰对象。该章在分析民众音乐观点之余,也隐证着第一章的结论,即音乐是助人从物质到情感、从个体到社会、从功利到义务、从生存到道德过渡的一条舟楫。第三章,阐释民间音乐故事中的主题文化,基于音乐创制、音乐传承、音乐表演和音乐风俗这四大类故事探讨相关活动的运作秩序及意义。从农耕到游牧的创制环境、从帝王到平民的创制人物、从物质到精神的动机,各种多维的创制条件归于民众对音乐的融通性共赏。传承作为一种再创造需遵循社会秩序,这既影响了行业秩序中相互转化的师徒之“义”和同行之“利”,也对表演方式的革新产生促进或制约作用。音乐的传统生成于现场表演的过程中,乐人和听众凭借情感互动而体会音乐之“美”,由彼此会意而敞开关系之“真”,且以情补技地收获现实之“善”。音乐表演既助益也遵循着各地的风俗活动,音乐的异能感为音乐仪式、音乐行规和音乐禁忌平添了权威的力量并强化认同。该章从民间文本剖析我国音乐文化,体现出民众渴望搭乘音乐之舟以通往理想的生活。第四章,分析民间音乐故事的构建机制。在时间和空间、群体和个体、本土和他者的关系中,历史、地域、族群和口承主体是四项主导性的文本生成要素。首先,个人讲述的故事需要与时代或人物的特征相符合,而不同时期的民众对乐人存有主观认知,所以口头叙事、文人书写和史家记录共同构建出层累性的互文记忆。其次,民间音乐故事类型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中、华东、华南、西北、西南共七大圈层,每一类型在不同地区弥散出异文,而文本内部衍生出有别于真实地域情貌的本土想象,展现了空间区隔和地方认同对故事文本的影响。再次,民间音乐故事的地域性伴随着族群性,演化出以英雄制乐为代表的叙事情节,体现着主观塑形的族群记忆。最后,以“唱歌的心”型故事的25篇异文为例,讲述者的性别、阅历和所处环境使口承主体对同类故事进行各异的陈述。音乐故事作为目的由客观素材和主体意识合力铺陈,这解答了第一章引出的问题“民间音乐故事从何而来”。第五章,考察民间音乐故事在城市建设、乐曲创作、义务教育、行业信仰四个层面的实践应用。首先,湖北汉阳区和蔡甸区将“知音”故事打造为城市名片,依托于当地景观记忆而分据市场,促进了民众对知音文化的认知,但制衡关系束缚了双方的发展前景,而突破掣肘且维护稳定的合理方式是共建记忆。其次,童年记忆和故里情怀被谱写出乡愁音乐,齐·宝力高的马头琴曲《苏和的白马》表达了对草原家国的乡愁,在寓教于乐的同时也带动了相关传说的扩展和再造。再次,《伯牙鼓琴》和《月光曲》进入部编版小学课文,通过文本探源以及对安徽宿州瓦坊乡中心学校的问卷调查,可知两篇课文具有通识和伦理两方面的教育意义。最后,音乐产业离不开行业信仰,田公元帅是戏曲界的通行神只,它在闽西一带粘附于口头传说、田公堂庙宇和田公戏偶的互动关系中,衍生出整顿行业秩序和保障艺人权益的戏班组织田公会,至今仍对当地不同唱腔的傀儡戏艺人具有精神规束和交流维系的双重效力。音乐故事作为手段以文化和产业相结合的方式推动了社会的良性发展,这解答了第一章引出的问题“民间音乐故事通往何方”。综上所述,民间音乐故事在文本的内外都表现为一条通向彼岸的舟楫,显示出故事主人公以及现实中的讲述者和听众对于和谐生活的追求。关于音乐故事的各个类型、异文和主题文化均可供深入剖析,而民间故事的涉乐母题也待于搜集补阙。本文仅从故事的类型结构、音乐观念、文化意蕴、构建机制和当代实践这五个方面大致探讨民间音乐故事对于民众生活的意义,为民间故事学和民族音乐学拓宽研究视野并提供相关例证,以此助力于凿通文学研究和音乐学之间的学科壁垒,推进两门学科的交汇繁荣。

马婷[2](2015)在《历史风云与创新映像西安电影制片厂影业发展研究(1979-2000)》文中提出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电影工业的国有化完成之后,电影制片厂作为国家唯一批准的电影文化制作单位,拥有着独特的权力。可以说,新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影片制作与电影人的生存,都与电影厂体制休戚相关。而在新中国大大小小的电影制片厂中,西安电影制片厂可以说是中国电影史八九十年代的一个独特案例,它所指涉的“西部电影”创作,不仅标明了中国电影艺术发展上的一个里程碑,也让我们重新思考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电影事业发展曾经有过的成功经营模式和文化思潮。因此,本文以西安电影制片厂及其出品影片为切入点,根据史料,从产业体制、文化事件、电影人三个层面对“西影”的发展历史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将被忽略的历史细节和文化事件进行还原,以期对中国电影当下和未来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历史脉络参考和启示。本论题着重从1979年文革后西影恢复电影生产到2000年西部电影集团的成立这一历史时期为主要研究时间跨度,以这一时间段西影厂的改革策略,创作风格,出产影片数量和国内外获奖情况的史实资料为经,折射出一个历史时期西影厂所走过的发展历程;以这个时期电影创作群体所体现出的文化意蕴和特色为纬,展开全面而细致的论述。一方面,详述西影厂二十年电影商业和艺术辉煌的历史,另一方面,以导演个案和类型片为研究,阐述第五代导演在吴天明的帮助之下横空出世的人文背景和历史原因,探讨西影厂出品影片作品的深远影响,并对“西影模式”加以分析。本论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绪论部分包括本选题的研究背景和缘起、研究现状综述以及主要研究方法,在对前人理论研究和历史研究的成果进行概览的基础上,阐明本选题的研究价值和意义。并主要论述该论题在重写电影史的价值意义和对当代电影文化研究指向上的深远影响,并说明本文如何结合电影作者论、电影本体论和文化研究三个维度的研究方法,来对“西影”的具体产业经营和艺术作品进行总结。第一章主要是西影厂制片历史发展的概述,以年代划分对其制片经营和艺术事件进行总体上的概说。主要分为早期经营二十年(1958-1978),八十年代勃兴时期(1979-1989),九十年代市场经济转型期(1990-2000)三个时间段,对其创作环境、资本构成、人脉流动、作品获奖、文化交流方面进行宏观性阐述。第二章主要是对西影厂在八十年代最为突出的经营模式进行分析探究。西影最初是作为省属国有制片厂中的国家电影产业布局的西部区域性定位小厂,在受到钟惦棐先生“西部片”理论的启发之后,在厂长吴天明的领导下,是如何取得艺术和商业上的瞩目成就的。第三章主要是讲第四代导演中的西影力量。这些西影的导演和厂长吴天明是同一创作活跃时期的同龄人,他们也为西影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终生的能量,电影人主要有滕文骥、颜学恕、张子恩,本章将他们的作品还原到当时具体的创作语境中,探讨其个人言志与制片体制、艺术追求和政策环境之间的互动性平衡。第四章主要是讲文革后第五代导演与西影厂的渊源。在寻求第五代电影作者共性的同时,也详细阐释了每一位作者的创作个性和拍片机缘。导演研究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和西影合作的导演,主要有陈凯歌、张艺谋、田壮壮。另一部分是西影自己培养出来的导演,主要有黄建新、何平、周晓文。与之前的第五代导演研究所不同的是,在影片文本研究细读的基础之上,更倾向于突出导演的创作经历,尤其是突出作为“第五代教父”吴天明在西影厂的平台上给予的创作机会,并对与第五代同时期在编剧、摄影、美工等方面有突出成就的电影人做一概述,主要有芦苇、顾长卫、曹久平等。第五章主要是讲在九十年代西影与第六代导演的合作。从新生代导演的成长经历、新生代导演所面对的社会语境以及西影扶持新人的电影创作传统三个方面对第六代都市题材和西部题材电影进行阐述。西影与第六代导演的“艺玛制作”在九零年代也出品了一系列商业和艺术上共赢的都市影片。主要合作导演有张元、张扬、施润玖、金琛、王全安,另外概述了这一时期与港台地区的合拍片模式,以及二十年发展中类型化探索的历史碎片对于当今影坛格局的影响。结论是站在电影史的维度上对于西影厂制片和电影人的一个综合评价,并结合当时国内电影产业的大环境和其他制片厂的境遇,对西影厂的兴衰做一简要分析。

王金伟[3](2013)在《近十年我国电影产业政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改革开放开始,中国电影业就一直在进行或大或小、或急或缓的改革。从八十年代在计划体制框架内的修补式改良,到九十年代的全面改革、机制转换,再到新世纪的规范、有序、开放,历经三十多年的风风雨雨,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电影业迎来了大繁荣、大发展的新时期。新世纪,在确立了产业化发展的目标之后,中国电影业从2003年开始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国内电影市场实现了电影票房、观影人次、影院与银幕数等全方位的复苏。2012年,城市影院票房总额达到170.73亿元,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在前二十多年改革的基础上,中国电影业确立了电影产业化的基本方向和目标,并据此展开了新一轮的体制和机制改革。从国家、主管部门到地方政府,围绕电影产业化这一总体目标,纷纷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比如院线制、影视集团公司制改革、降低准入门槛、农村电影“2131”工程和“电影走出去”工程等。正是在这一系列、全方位的政策措施的指引和扶持下,中国电影业强势复苏,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与我国电影业的改革相伴随的,是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以及电影数字化浪潮兴起。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的电影业改革实现了三个方面的转变:一是管理体制从原来的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下的管理服务型体制;二是指导方针从“为工农兵服务”转变为“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三是行业定位从电影事业转变为电影产业。本文首先对我国电影业管理机构改革和党的文艺政策演变做了简单梳理,并简要回顾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电影业改革,然后结合市场发展与政策成效全面分析了2003年以来出台的各个方面的电影产业政策,最后总结了我国电影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政策建议,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贺彩虹[4](2011)在《笑的解码 ——从喜剧性营构看1990年以来中国喜剧电影的得与失》文中认为电影艺术自诞生之日起,其特性之中就具有商业性和娱乐性,而喜剧电影正是其最具活力和最具观众缘的类型之一。喜剧电影在电影史上的地位和对于电影工业发展的现实意义不容忽视。但中国喜剧电影经历了曲折而漫长的探索过程,文以载道的思想意识和注重教化的政治功能使得喜剧电影受到严重束缚,即使在进入社会转型期之后,电影人的娱乐意识逐渐增强,喜剧电影也呈现出繁荣局面,但仍然存在一些制约发展的痼疾。然而,当前泛喜剧文化的整体社会语境呼唤喜剧电影的良性发展,广大观众期待深入人心的健康喜剧,当前中国的电影产业需要喜剧电影的激活和带动,众多电影人在喜剧电影方面的努力和在广大观众中的深入影响应该受到尊重和认真对待。本论文以喜剧性笑的发生作为逻辑起点,从喜剧性营构的特殊规律和电影艺术的一般规律在喜剧电影中的应用出发,充分发掘喜剧效应的产生机制和具体模式,通过对中外喜剧和喜剧电影理论的研究,结合1990年以来中国喜剧电影的实际,参照喜剧心理学、观众接受学、电影叙事学等观点,从探询喜剧性营构的规律出发进入喜剧电影的文本内部,对通过喜剧叙事、喜剧人物、喜剧情境、喜剧语言等手段制造喜剧效果的策略加以全面剖析,并从接受学的角度对喜剧产生的文化土壤进行探源式追问,从文化学的维度对喜剧内蕴的人文内涵和近年来喜剧电影中出现的文化现象进行深入解析。总结喜剧建构模式的同时对我国喜剧电影发展的优势和不足进行分析,以期促进我国喜剧电影的繁荣与发展。论文分为六个部分,导论部分对于笑的发生原理进行了考辨与梳理,分别从优越理论、不和谐理论、解脱理论等三个不同的理论路向对人类哲学和美学史上的有关笑论进行总结,从中发现笑的来源往往与我们同类的某种缺陷、癖病或不自量力的固执己见以及由此带来的受挫性遭遇有关系。并厘定了喜剧、喜剧性、喜剧电影的相关概念,从世界喜剧电影、中国喜剧电影的源起出发回顾其发展历程。第二章从类型和风格的角度概述中国1990年代以来喜剧电影走向繁盛的现状,指出伴随着社会转型出现的文化多元,电影的娱乐价值渐渐彰显,而喜剧电影的类型在分化和杂糅中不断满足着观众的娱乐诉求;从现实与超现实的两极风格对喜剧电影的不同倾向进行梳理,指出只有将现实与超现实相结合并把握好二者之间的分寸,才能够创作出成功的喜剧作品。最后,在总结类型与风格衍化得失的基础上以黑色幽默喜剧电影为例,分析其艺术贡献和不足之处。第三章为喜剧叙事研究,指出叙事视点的转换、叙事知情权的分配、叙事时空的倒错以及运用间离手段等都是有效的喜剧叙事技巧;而在叙事结构方面,不同的结构样式也会带来效果各异的喜剧情节;一些永恒不变的喜剧母题对应着不同的大团圆结局也是喜剧叙事的不变策略。中国喜剧电影在喜剧叙事方面还不够成熟,而近年来伴随着戏仿叙事的运用,戏仿喜剧电影成为一种新的喜剧模式,不过,风生水起的群起效仿却并未带来真正有力的喜剧创作,反而加重了近期喜剧电影中浮躁庸俗的闹剧风潮。第四章为喜剧人物研究,分别从喜剧人物的身份、喜剧人物的性格以及喜剧人物的生存境遇等几个方面对喜剧电影如何利用人物营构喜剧性效果进行了探析,从身份地位上说,他们往往是地位低下甚至较为卑微的小人物,或者是某些脱离常态的“大人物”;从性格上看,他们或具备某种无法摆脱的癖病,或具有与自己的身份地位距离甚远的大胸怀而与社会环境不合;从生存境遇看,不断受挫陷入窘境又是他们常见的人生遭遇,而从结局看,他们又往往在某种阴差阳错的巧合和偶然中解决危机成就愿望。最后,从喜剧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出发对中国喜剧电影中喜剧人物塑造的得失进行了辨析,指出对喜剧人物塑造的不足是制约我国喜剧电影发展和提高的重要因素。第五章为喜剧情境研究,在喜剧电影中,由人物、时空环境或意外事件作为推动力,由误会、巧合、错位等策略,制造出某种假定性的喜剧情境乃是喜剧性的重要基础。其中喜剧情境的假定性往往成为最有效的喜剧前提。中国喜剧电影多从喜剧情境的营构出发去制造喜剧效果,从而带来了喜剧电影的“小品化”现象。从积极的意义上看,小品化的喜剧电影往往能够带来即时性的喜剧效果,而另一方面,仅仅依靠喜剧情境的营造,喜剧电影会陷入闹剧化,很难在带来欣悦的同时再给人以感动和回味的空间。第六章为喜剧语言研究,通俗化和陌生化的双重要求使得喜剧性语言的营构既需采用传统的曲艺技巧和修辞策略,又要运用戏仿、拼贴等手段将喜剧语言的营构推至狂欢化的境地。中国喜剧电影在喜剧语言的运用有着丰富的经验,不论是冯小刚的京味幽默,还是冯巩的津味调侃,不论是近年来古今拼贴的话语狂欢,还是方兴未艾的方言荟萃,都在某种程度上引领着喜剧语言的新风潮。然而如果仅仅将喜剧性的营构停留在语言的表层,那么喜剧的层次也必然将难以提升,如果仅仅把创造“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时代流行语作为喜剧电影的终极目标,那么其总体意义必将大打折扣。结语部分对喜剧电影之于当下与未来的意义进行了总结展望,指出当前观众更需要优秀的喜剧电影,而优秀喜剧电影需要创作者想象力和智力的发挥,同时指出,虽然喜剧性的笑可以作为喜剧电影的目的,但属于未来的真正喜剧还应落实到对人与社会现实的关注上来;只有在对人类的热情与悲悯中,怀有诚意的创作,才能创造出既有喜剧效果又富精神内涵的高质量喜剧影片。

李迎曦[5](2010)在《论企业公益广告对企业社会责任形象的塑造》文中研究指明1987年10月26日,中央电视台广告部开设我国(大陆)第一个公益广告专栏《广而告之》,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公益广告在我国有了较大的发展与提升,但是至今仍然没有形成良好的机制,尤其是众多的企业的缺席,使得公益广告主体空洞化,资金匮乏,无序化。呈现出所谓的“突发的繁荣与平日的寂寞”,也就是公益广告的发展呈现出与突发性的事件、政府政策、热点议题相关联的情况,而日常性的公益主题则相对比较落寞。企业社会责任(CSR,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是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要求。早在20世纪二十年代学者欧丽文.谢尔顿就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20世纪七十年代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出现了大量的社会问题,企业社会责任开始逐步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改革开放后,伴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在社会上出现了种种违反企业伦理的事件,同时也使得企业缺乏可持续经营的能力。对企业来说,传统的成本、质量、服务已经越来越被消费者认为是最基本的标准,这也是做企业的应有之意。企业社会责任已经成为一个新的标准,正在成为满足消费者期待,保持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企业善尽企业责任,做企业公民,接受社会的监督和认可,塑造与展现有益于公众、有益于环境的企业社会责任形象。对企业来说通过履行企业社会责任获得差异化的企业社会责任形象,已经成为一种竞争战略优势。企业公益广告作为社会公益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向善的力量”,它本身相较于商业广告有着更纯粹的力量。企业公益广告是彰显企业社会责任形象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企业可能带有某些目的性,但是最终使得这个舞台更加的缤纷与繁荣。企业公益广告以其特有的属性让消费者放下防范和抵触,与社会大众做情感上的沟通。企业投资投资公益广告,能有效的将企业同市场竞争者进行区分,使得企业社会责任形象向上提升,进而达到差异化形象的竞争优势。本文试图从企业的角度,在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及其实践的视角之下,剖析公益广告在企业社会责任形象塑造中的作用。公益广告能够塑造企业良好,社会责任形象,并已经成为企业新的营销变局的一种形式。但是企业在运用企业公益广告塑造企业社会责任形象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我们尝试提出一些建议。公益广告事业是彰显企业社会责任形象的另外一个舞台,它是企业的一个好的公益支点,在这个舞台上,公益也将是一种竞争的关系,企业对公益广告事业支持不应视其是一种负债,而应该是一种长期的投资,这正是一种“长期的私恶”,这种私恶是为了企业的永续经营。我们试图借鉴日美两国相对成功的公益广告运行机制,探讨企业在公益广告机制中可扮演的角色,推动企业和公益广告事业双赢。

张宇[6](2010)在《足球门》文中指出第一章偶然1.人生的加法和减法人到中年回头看,李丁发现人在年轻时候,大都注意不到身体的存在。年轻人拼搏的是事业和前途,看重名利。等到名利双收了,才开始关心自己的身体。关心到哪部位那部位准出毛病了。这时候呢,再

张荣超[7](2009)在《张荣超日记1992-2009》文中研究表明1992年5月23日,晴天今天乡里布置工作,要求全乡要完成300吨油菜籽订购任务,全乡7000户种油菜,凡是春订合同上有油菜任务的,按每亩200斤交售,完不成订购任务的,每斤油菜籽罚5毛钱。县、乡考虑到农户食用

吴文杰[8](2009)在《国产贺岁片营销十年》文中研究说明国产贺岁片以“突围、救市”的姿态诞生于中国电影市场,虽然有关贺岁片的定义至今争论不休,但毋庸置疑的是国产贺岁片见证了整个中国电影市场的营销历程,国产贺岁市场营销代表了目前中国电影市场的营销水平。从当初中小成本电影的异军突起到如今大片贺岁的市场繁荣,中国国产贺岁片经历了一个由单一到多元的十年历程,目前大家对贺岁片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对电影影片本身的分析与评论,或者是对国产贺岁电影“开山鼻祖”的冯小刚导演的电影风格研究,或者是对贺岁片对中国电影市场的利弊分析等等,对以扮演“救市”角色出现的国产贺岁片,大家都忽视了对其具体营销策略的探讨,面对着国产贺岁十年以来上演的一次次的票房神话,我们不得不认真考量国产贺岁片营销十年的点点滴滴,这无疑是对我国孱弱的电影营销市场具有这举足轻重的借鉴与指导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讲,国产贺岁片发展史就是一部国产电影的营销史。为此,本文从市场营销的角度切入,立足于国产贺岁片的十年发展历程,采取从横向、纵向两个维度,点、面结合的分析思路,辩证地剖析了国产贺岁市场的营销发展状况。全文主要分为三大部分:首先,主要从是电影产业化角度回顾国产贺岁片的历史,纵向地梳理了国产贺岁十年的市场概况。试图概括出过去十年里国产贺岁市场的发展规律,并从横向维度探寻了“冯氏”贺岁片的品牌塑造每个时期的不同特点。其次,对国产贺岁市场营销状况进行了辩证地剖析。根据国产贺岁电影的市场状况,梳理出他们的营销亮点,试图进行分类概括。同时对国产贺岁市场“营销热”进行冷思考,分析其不足的地方。最后,重点地结合国产贺岁经典营销案例,具体地分析国产贺岁片营销的技巧与策略。通过以上的论述,本文得出结论:在电影产业化进程中,必须要借鉴国产贺岁市场的营销经验,以观众、市场为中心,重视发行与营销,积极维护版权,努力开发衍生品市场,树立“高概念”理念,实施整合营销策略等等。

袁国宏[9](2008)在《旅游系统管理及其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研究》文中提出1998-2005年CSSCI数据库的旅游发文数年增长率为17.14%,旅游引文数年增长率为36.62%,有力地证明了旅游研究越来越成为学术热点。鉴于旅游研究没有公认的概念体系和学科基础理论,旅游实践出现了许多非可持续性问题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本文以系统管理理论在旅游中的应用为主线,以战略子系统——作业子系统——协调子系统为基本框架创建旅游系统管理理论。旅游系统的开放性将旅游系统管理与旅游可持续发展纳入了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本研究主要目的在于探讨旅游系统运转的促进机理、系统特质的表现形态、系统竞争的参与方式和系统价值增值的实现途径,并实证检验旅游系统管理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分析被试人口及组织特征对各研究变量的均值差异性。理论研究采用跨学科和规范分析的研究方法,将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相结合,以系统哲学观念、系统分析技术和系统管理方式对旅游研究进行整合。研究结果表明:旅游系统是由旅游动力子系统、旅游产品供给子系统、旅游价值链协调子系统和旅游目的地协调子系统四要素构成的,这反映了旅游系统的集合性。旅游系统具有动力结构、产品供给结构、行业结构、空间结构和客源结构,这反映了旅游系统的层次性。旅游动力子系统位于旅游系统管理的决策层,旅游产品供给子系统位于操作层,旅游价值链子系统和旅游目的地子系统位于控制层,共同促进旅游系统的运转,这反映了旅游系统的相关性。旅游系统的核心是向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完整旅游经历,旅游系统中最大的变量是旅游者的行为变量。实证研究以针对游客、旅游企业和旅游专家的三套、522份调查问卷为研究对象,利用SPSS 11.5进行信度分析、描述性统计、主成分分析、因素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方差分析等。研究结果表明:旅游产品供给系统的内部构成对旅游经历质量都有显着的正向影响;旅游价值链系统管理的内部构成对环境质量、公平发展和旅游经历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对居民生活和生态意识的影响不显着;目的地系统管理的内部构成对环境质量、公平发展、生态意识、居民生活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对旅游经历的影响不显着;游客、旅游企业职工、旅游专家被试人口及组织特征对旅游系统管理和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感知有影响。论文的主要创新如下:(1)基于系统管理理论和STD理论,拓展了旅游、旅游系统、旅游活动等旅游学科的基础概念;利用系统比较方法澄清了旅游产品概念的混淆状况;给出了旅游动力系统、旅游阅历产品、目的地阅历产品、旅游产品供给系统等新概念。(2)基于系统哲学观念和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采用规范分析的方法,提出旅游动力系统是由旅游者、旅游产业、目的地政府、客源地政府、旅游社区五大适应性主体活动的根本动力构成的系统;基于一般系统结构理论,讨论了旅游动力系统要素之间形成的关系环可以为各旅游分支学科提供理论依据和研究边界;借鉴马斯洛的人类需要层次理论提出了旅游动力系统结构演化的规律,并以我国国家旅游局近8年、403条工作文件为对象进行了实证研究。(3)基于服务营销理论提出衡量旅游产品供给质量的四个因素是核心性产品、便利性产品、支持性产品和扩展性产品;针对旅游学科概念体系的混淆状况,创造性地将高等教育系统与旅游系统进行系统比较、大学与目的地进行系统比较,从理论上初步给出了旅游学科核心概念体系;基于系统分析技术给出了旅游作业子系统的四套优化技术。实证研究发现,旅游产品供给系统是由社会交往、游客体验、阅历保障和阅历完整4个因素构成的。(4)基于系统管理方式和价值链/供应链管理理论,提出了以旅游批发商为核心企业的旅游供应链是一种客源支配型的供应链,在目的地管理组织和旅游批发商的合作推动下,具有促进STD的潜力;分析了在我国团体包价旅游的业务流程中存在着公平的和隐蔽的两条资金流,比以往研究更深入地揭示了我国团体包价旅游低价甚至“零负团费”运营的秘密。实证研究发现,旅游价值链系统管理是由供应链策略、价值链战略和价值提供物3个因素构成的。(5)基于系统管理方式和区域旅游规划理论,提出了目的地系统是一个具有耗散结构的系统,讨论了目的地系统管理框架的构建程序包括系统的创建决策、系统的设计、系统的运转和控制以及系统运转结果的检查和评价四个阶段;基于系统的整体性原理和综合性原理,以广州市和海南省为案例,提出以特定空间区域旅游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为立足点,着眼于实现STD的目标,通过构建途径-目标系统分析模型,可以制定特定目的地的系统管理策略。实证研究发现,目的地系统管理是由生态管理、客源地管理、资源整合和目的地竞争4个因素构成的。(6)基于系统管理理论和企业系统管理理论提出了旅游系统管理理论,讨论了旅游系统管理与STD的关系及作用,它们之间是一种包容关系,旅游系统管理是实施STD战略的重要部分,是实现STD目标的首要途径,但是,旅游系统管理与STD在层次和范围上是不同的,旅游系统管理起着条件与基础的作用,STD起着导向的作用。

于丽红[10](2008)在《中国农村二元金融结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领域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但是,正规金融所提供的服务越来越不能满足农村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正规金融无法有效的覆盖农村市场。而曾经存续过几千年的非正规金融活动又开始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活跃起来,各种非正规金融形式广泛存在,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对资金的需求相当部分是通过非正规金融获得满足。这一现象引起了本文对我国农村二元金融结构问题的关注。本文在金融相关理论的指导下,对我国农村二元金融结构的历史演化、产生原因、现状、运行机制、对农户福利改进、农村中小企业融资,以及相关的政策效应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以新制度经济学为分析方法,对农村二元金融结构制度生成、制度变迁、制度供给创新等进行了制度经济学分析,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借鉴了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探讨了政府在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中的作用,最后就我国农村金融改革提出了政策建议。论文从内容上共分为6部分:第一部分第一章导言是全文的总起,介绍论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国内外关于农村二元金融结构研究的主要成果,界定相关概念,阐明研究目标、内容、方法以及论文的可能创新之处。第二章理论回顾与借鉴,回顾和借鉴了农村金融相关理论、社会资本理论以及协调思想。第二部分第三章中国农村二元金融结构之历史演化与形成原因,阐述自民国以来,中国农村二元金融结构的历史演化过程,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二元金融结构的形成原因。第四章中国农村现行二元金融结构的实证分析,阐述农村正规金融发展现状、农村正规金融市场存在的问题,农村非正规金融的主要表现形式、规模和数量、利率以及运行特征,农村二元金融结构的运行特征。接下来的三部分内容是全文的核心。第三部分分割与融合视角下的农村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阐述农村正规金融市场效率及其局限性,农村非正规金融与正规金融的替代与互补关系,农村金融的二元分割、资本流动约束及其效率损失,基于金融共生理论对农村二元金融结构进行分析。第四部分农村二元金融结构的经济效应及其相关政策效应分析,在对农村二元金融结构经济效应进行定性评价的基础上,阐述二元金融结构对社会融资量、农户福利改进、农村中小企业融资以及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阐述农村二元金融结构对货币政策和利率自由化政策的影响。第五部分农村二元金融结构的制度经济学分析,从制度经济学角度对农村二元金融结构进行研究,具体阐述农村二元金融结构的制度生成、制度变迁、制度适应效率,非正规金融向正规金融演化,民间资本进入农村金融业的变迁动因和阻碍因素,农村金融供给制度创新。最后,第六部分第八章中国农村金融改革的思路与建议,首先对中国台湾、韩国、菲律宾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的经验进行介绍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农村金融改革目标与农村金融主体建设思路,农村金融市场改革,农村正规金融机构改革,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发展建议,政府在农村金融发展中的作用。

二、受益WTO——民营企业偷着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受益WTO——民营企业偷着乐(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民间音乐故事的类型分析与文化透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的界定
    二、研究现状和意义
    三、研究方法及目的
第一章 民间音乐故事的类型概况
    第一节 音乐故事的类型简目
        一、音乐创制类
        二、音乐传承类
        三、音乐表演类
        四、音乐风俗类
    第二节 复合类型的连缀规则
        一、连缀结构的四种形态
        二、连缀形态的逻辑关系
        三、连缀组频和类型属性
    第三节 叙事母题的异类融合
        一、宝物与妙音
        二、禁忌与沉默
        三、乐人与智者
    第四节 故事类型的三维结构
        一、功能、行动元和符号矩阵
        二、212个型式结构
        三、结构的意义
第二章 民间音乐故事中的音乐观念
    第一节 音乐认知:乐感的要素
        一、时空:感官的形式
        二、数字:有限代无限
        三、联觉:五感的相通
    第二节 音乐审美:情感的复调
        一、心象:人化的自然
        二、悲欢:合情的奏听
        三、共鸣:主体间对话
    第三节 音乐伦理:理欲的扬弃
        一、自发:为人欲而音乐
        二、自觉:为社会而音乐
        三、自由:为音乐而音乐
    第四节 音乐信仰:神圣的话语
        一、孕世:乐风贯生息
        二、通天:天道和天意
        三、升仙:乘乐往永生
第三章 民间音乐故事的文化阐释
    第一节 音乐创制:多维的融通
        一、创制环境:农耕与游牧
        二、创制人物:乐者无贵贱
        三、创制动机:生存与生活
        四、创制结果:乐归于民众
    第二节 音乐传承:变动的秩序
        一、行业秩序:师徒义与同行利
        二、表演秩序:守正统和翻花样
        三、社会秩序:天下平与美名扬
    第三节 音乐表演:真与善归美
        一、真:以情达意
        二、善:由情生益
        三、美:唯情而已
    第四节 音乐风俗:权力的声麦
        一、认同:权力的话语
        二、权力:歌颂的对象
        三、音乐:至高的权柄
第四章 民间音乐故事的构建机制
    第一节 乐人形象的互文层累
        一、乐人形象的四重阶段
        二、乐人形象的互文叙事
        三、乐人形象的历时层累
    第二节 空间区隔与地方认同
        一、故事类型的分布圈层
        二、故事异文的空间弥散
        三、故事情节的地方想象
    第三节 英雄制乐与族群塑形
        一、族群英雄的分工制乐
        二、族群分界与英雄选择
        三、族群形象的音乐基调
    第四节 口承主体的表演视域
        一、讲述者的性别分界
        二、讲述者的个人阅历
        三、讲述者的地域视角
第五章 民间音乐故事的转化应用
    第一节 知音名片:故里之争与记忆重构
        一、知音景观的记忆再造
        二、品牌博弈的记忆分据
        三、制衡发展与记忆共建
    第二节 乡愁作曲:齐·宝力高与《苏和的白马》
        一、草原家国:乡愁的过去式
        二、曲式结构:乡愁的现在式
        三、现场互动:乡愁的进行式
        四、传统再造:乡愁的未来式
    第三节 寓教于乐:《伯牙鼓琴》和《月光曲》的教学实践
        一、民与士:课文的来源
        二、古和今:教学的策略
        三、学与乐:问卷的分析
        四、伪与诚:社会的反响
    第四节 行会凝聚:闽西傀儡戏的田公信俗
        一、两派唱腔的田公传说
        二、庙宇戏偶的互文叙事
        三、田公会及行业规约
        四、诞辰仪式与行会共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民间音乐故事类型(212个)
        一、音乐创制类(1-4系列)
        二、音乐传承类(5-8系列)
        三、音乐表演类(9-17系列)
        四、音乐风俗类(18-20系列)
    附录二 《伯牙鼓琴》和《月光曲》教学调查问卷
致谢
在学期间的学术成果

(2)历史风云与创新映像西安电影制片厂影业发展研究(1979-200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一)主要研究内容
        (二)主要创新点
    四、研究重点和难点
第一章 西影制片历史发展概述
    第一节 西影早期发展概况(1958-1978)
        一、西影的筹建和首批电影的生产
        二、西影在六十年代的发展状况
        三、西影文革后从复苏到变革前的准备
    第二节 西影腾飞时期(1979-1989)
        一、西影改革的先声(1979-1983)
        二、西影繁荣期(1983-1989)
    第三节、西影在市场经济转型期的情况(1990-2000)
        一、九零年代初的故事片生产和改革(1990-1992)
        二、以合拍片求发展求效益(1993-1999)
        三、西部电影集团的成立(2000—至今)
第二章 西影模式倍受瞩目时期的探究(1979—1989)
    第一节、我国的电影制片厂制度和西影的区域定位
        一、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电影制片厂制度溯源
        二、西影厂的西部制作基地定位
    第二节、钟惦棐“中国西部片”的理论构想和创作指导
        一、“西部片”理论提出的文化背景和创作构想
        二、“西部片”理论的争鸣与辨析
    第三节、吴天明的“西部片”探索生产模式
        一、作为导演的吴天明
        二、作为厂长的吴天明
第三章 第四代导演中西部制作力量
    第一节、滕文骥:持久的艺术生涯和音乐元素的运用
        一、锐意求新的纪实风格和社会反思
        二、用音乐诗性的记录生活诠释生活
        三、深沉的黄土情结与西部情怀
    第二节、颜学恕:追求真实性和倾向性的完美统一
        一、纪实性风格和去戏剧化的意识
        二、《野山》送审遭遇波折
        三、《野山》获金鸡奖的政治风波
    第三节、张子恩:高档娱乐片的追求和实践
        一、辩证的创作理念
        二、推崇雅俗共赏的娱乐性
        三、电影美术成就斐然
第四章 第五代导演与西影的“西区故事”
    第一节、西影厂外合作的第五代导演
        一、陈凯歌:沉重的历史反思与人文情怀
        二、张艺谋:对父权文化的反叛意识与创新的现代电影意识
        三、田壮壮:艺术化的探索和脱俗的人文信仰
    第二节、西影培养的第五代导演
        一、黄建新:现代都市生活黑色幽默的展现
        二、何平:另类西部武侠片的开山之作
        三、周晓文:电影娱乐化的探索和商业操作
    第三节、第五代同时期优秀创编人才概述
第五章 体制内的第六代与港台合拍模式类型
    第一节、九零年代后与第六代导演的合作
        一、张元:独立制作体制内发行之路
        二、张扬、施润玖、金琛:艺玛制作模式和“新主流电影”
        三、王全安:新时期最具西影特色的导演
    第二节、与港台地区的合拍片和对电影类型的探索
        一、港台合拍片的模式分类
        二、西影各种类型片的探索
    第三节、西影兴盛与衰落原因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3)近十年我国电影产业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电影体制改革回顾
    第一节 电影管理机构改革
    第二节 从文艺政策到产业政策
    第三节 80年代电影业改革回顾
    第四节 1993-2002年的电影体制改革
第二章 制片、发行放映政策分析
    第一节 政策走向分析
    第二节 重要政策文件分析
    第三节 制片行业政策分析
    第四节 发行放映行业政策
    第五节 数字电影、电影院政策
第三章 进出口、合拍与国产片扶持政策
    第一节 进口电影政策
    第二节 出口促进政策
    第三节 中外合拍电影政策
    第四节 国产影片扶持政策
第四章 其他电影政策
    第一节 农村与少儿电影政策
    第二节 内容审查、版权保护与行业规范
    第三节 总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笑的解码 ——从喜剧性营构看1990年以来中国喜剧电影的得与失(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喜剧电影研究现状与选题意义
    第二节 笑的发生原理与喜剧形式
    第三节 喜剧、喜剧性、喜剧电影
    第四节 中国喜剧电影历史概况
第二章 类型与风格:1990 年以来中国喜剧电影新变
    第一节 喜剧电影走向繁盛的文化语境
    第二节 喜剧电影类型的分化与杂糅
    第三节 喜剧电影的两极风格呈现
    第四节 喜剧电影类型与风格衍化的得与失
第三章 喜剧叙事模态研究
    第一节 喜剧叙事概说
    第二节 喜剧叙事结构常见样式
    第三节 喜剧叙事母题与大团圆结局
    第四节 喜剧叙事运用的得与失
第四章 喜剧人物研究
    第一节 喜剧人物概说
    第二节 喜剧人物身份设置
    第三节 喜剧人物性格设置
    第四节 喜剧人物生存境遇设置
    第五节 喜剧人物塑造的得与失
第五章 喜剧情境研究
    第一节 喜剧情境概说
    第二节 建构喜剧情境的常见模式
    第三节 营造喜剧情境的文化探源
    第四节 喜剧情境运用的得与失
第六章 喜剧语言研究
    第一节 喜剧语言概说
    第二节 喜剧语言的传统营构方式
    第三节 喜剧语言营构方式的当下嬗变
    第四节 喜剧语言的人物及会话要素
    第五节 喜剧语言运用的得与失
结语:喜剧电影之于当下和未来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1990 年以来中国主要喜剧电影(导演)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5)论企业公益广告对企业社会责任形象的塑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及其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内容、创新点及其框架
第一章 企业社会责任形象解析
    第一节 企业社会责任概述
    第二节 企业社会责任视角下企业形象变迁
    第三节 企业社会责任形象:一种差异化战略
    第四节 企业社会责任形象竞争下的营销变局——"自利"与"利他"
第二章 企业公益广告——企业自利之工具
    第一节 企业公益广告辨析
    第二节 突发的繁荣与平日的寂落——公益广告事业发展瓶颈
    第三节 企业自利动因下的企业公益广告
    第四节 企业出资公益广告现状分析
    第五节 企业社会责任形象塑造中的企业公益广告
第三章 企业公益广告对企业社会责任形象塑造策略与缺憾
    第一节 确立公益主题——寻舞台,选角色
    第二节 企业公益广告中的利益相关群体展示
    第三节 企业公益广告中的企业社会责任形象展示——隐性关联
    第四节 企业公益广告的一些缺憾
第四章 企业社会责任形象塑造诉求的企业公益广告优化对策
    第一节 战略层面
        一、明确企业社会责任—让公益成为一种需要
        二、让公益广告成为公益战略的一种表现形式
    第二节 操作层面
第五章 机制追求——一为舞台,二为公益
    第一节 企业之舞台,公众之公益
    第二节 国外公益广告运行机制
    第三节 企业参与公益广告运行机制探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深度访谈
    附录二:公益广告与企业形象互动问卷调查
    附录三:《公益广告与企业形象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8)国产贺岁片营销十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何谓贺岁片
    1.2 研究动机与目的
    1.3 研究现状分析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二章 国产贺岁十年的市场概况描述
    2.1 中小成本贺岁片的异军突起(1998-2001)
        2.1.1 "同质化"现象严重
        2.1.2 电影票房效益显着
        2.1.3 市场营销模式单薄
        2.1.4 档期观念渐趋明确
        2.1.5 商业与艺术性之争
    2.2 "中国式大片"贺岁的市场角逐(2002-2008)
        2.2.1 投资制作规模化
        2.2.2 题材风格多样化
        2.2.3 营销手段多元化
        2.2.4 销售市场国际化
        2.2.5 票房神话延续化
    2.3 "冯氏"贺岁品牌的塑造
        2.3.1 "冯氏"贺岁品牌雏形期(1997年底—2000年底)
        2.3.2 "冯氏"贺岁品牌成长期(2001年底—2003年底)
        2.3.3 "冯氏"贺岁品牌成熟期(2004年底—2008年底)
第三章 国产贺岁市场营销辨证剖析
    3.1 国产贺岁市场营销亮点剖析
        3.1.1 宣传促销灵活多变
        3.1.2 合作营销娴熟运用
        3.1.3 品牌意识渐趋成熟
        3.1.4 高概念模式逐渐形成
        3.1.5 整合营销初见成效
    3.2 国产贺岁市场营销冷思考
        3.2.1 品牌营销略显单薄
        3.2.2 植入式广告过于泛滥
        3.2.3 营销产业链有待完善
第四章 国产贺岁经典——《英雄》营销案例分析
    4.1 "高概念"制作理念
        4.1.1 国际融资
        4.1.2 豪华制作
        4.1.3 全球市场
    4.2 "整合式"营销思维
        4.2.1 品牌效应整合
        4.2.2 促销宣传整合
        4.2.3 盈利模式整合
第五章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9)旅游系统管理及其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引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理论背景
        1.1.2 现实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趁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2.3 方法论意义
    1.3 概念界定
        1.3.1 旅游
        1.3.2 旅游活动
        1.3.3 旅游系统
        1.3.4 目的地政府
        1.3.5 系统管理
    1.4 研究框架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目标
        1.4.3 研究方法
        1.4.4 研究结构
第2章 理论研究综述
    2.1 旅游系统管理的理论综述
        2.1.1 理论基础——系统管理理论
        2.1.2 系统管理与旅游动力系统
        2.1.3 系统管理与旅游产品
        2.1.4 系统管理与旅游价值链管理
        2.1.5 系统管理与目的地管理
    2.2 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综述
        2.2.1 旅游可持续发展(STD):概念与理论
        2.2.2 强化人们的生态意识:STD目标之一
        2.2.3 促进旅游的公平发展:STD目标之二
        2.2.4 改善接待地区居民的生活质量:STD目标之三
        2.2.5 向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经历:STD目标之四
        2.2.6 保护未来旅游开发赖以存在的环境质量:STD目标之五
        2.2.7 可持续旅游研究文献的定量分析
        2.2.8 研究述评
    2.3 国内外研究的总体评述和总体实证研究假设的提出
第3章 旅游动力系统的理论研究
    3.1 旅游适应性主体活动的根本动力
        3.1.1 旅游动力系统的集合性
        3.1.2 旅游者活动的根本动力
        3.1.3 旅游产业活动的根本动力
        3.1.4 目的地政府活动的根本动力
        3.1.5 客源地政府活动的根本动力
        3.1.6 旅游社区活动的根本动力
    3.2 旅游动力系统的状态与权变管理
        3.2.1 旅游直接动力系统的层次性
        3.2.2 旅游间接动力系统的层次性
        3.2.3 针对旅游动力系统状态采取的管理政策
    3.3 旅游动力系统的结构及其演化
        3.3.1 旅游动力系统结构的分析
        3.3.2 旅游动力系统结构的演化
        3.3.3 实证研究:我国旅游发展历程回溯与阶段划分
    3.4 本章的基本结论
第4章 旅游产品供给系统及其优化研究
    4.1 体验经济理论及其在旅游中的应用
        4.1.1 旅游经济的本质是体验经济
        4.1.2 旅游体验与旅游转型
        4.1.3 旅游阅历产品的概念界定
        4.1.4 旅游阅历产品的价值构成
    4.2 衡量旅游产品供给系统的全面感知质量
        4.2.1 旅游产品供给系统的概念界定
        4.2.2 衡量旅游产品供给系统状态的技术性质量(What)
        4.2.3 衡量旅游产品供给系统结构的职能性质量(How)
        4.2.4 旅游产品供给系统的动态模型
        4.2.5 旅游产品供绘与求学产品供给的系统比较
    4.3 旅游产品供给系统优化的分析技术选择
        4.3.1 基于价值工程理论的功能成本分析技术
        4.3.2 基于大规模定制理论的旅游线路规划技术
        4.3.3 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旅游日程安排技术
        4.3.4 基于旅游卫星账户的投入产出分析技术
        4.3.5 旅游产品供给质量对STD的重要性及实证研究假设的提出
    4.4 实证研究
        4.4.1 研究对象和数据来源
        4.4.2 研究工具的选择与检验
        4.4.3 被试与统计方法
        4.4.4 各研究变量的因素分析和问卷信度分析
        4.4.5 各研究变量的相关分析
        4.4.6 各研究变量的多元回归分析
        4.4.7 各研究变量和方差分析
    4.5 本章的基本结论
第5章 旅游价值链系统管理及其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研究
    5.1 旅游价值链系统的协调机制
        5.1.1 旅游价值链系统运转的促进机理
        5.1.2 旅游价值链系统特质的表现形态
        5.1.3 旅游价值链系统竞争的参与方式
        5.1.4 旅游价值链系统份值增值的实现途径
    5.2 我国旅游价值链系统管理的战略与策略
        5.2.1 我国旅游价值链管理的现状
        5.2.2 我国旅游价值锤管理的战略思路
        5.2.3 我国旅游供应链管理的策略选择
        5.2.4 旅游价值链系统管理对STD的重要性及实证研究假设的提出
    5.3 实证研究
        5.3.1 研究对象和数据来源
        5.3.2 研究工具的选择与检验
        5.3.3 被试与统计方法
        5.3.4 各研究变量的因素分析和问卷信度分析
        5.3.5 各研究变量的相关分析
        5.3.6 各研究变量的多元回归分析
        5.3.7 各研究变量的方差分析
    5.4 本章的基本结论
第6章 旅游目的地系统管理及其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研究
    6.1 目的地系统管理理论
        6.1.1 目的地系统的概念与特征
        6.1.2 目的地系统的原理要点
        6.1.3 目的地系统管理理论框架
        6.1.4 目的地系统管理构架的构建程序
    6.2 目的地系统管理实践——以广州市为例
        6.2.1 广州市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6.2.2 "条条"整合以促进广州市旅游资源系统的功能涌现
        6.2.3 "块块"整合以促进广州市旅游区域系统的结构涌现
        6.2.4 "要素"整合以促进广州市市旅游经济系统的效益涌现
    6.3 目的地系统管理实践——以海南省为例
        6.3.1 城市目的系统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6.3.2 乡村目的地系统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6.3.3 海岛目的地系统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6.3.4 生态旅游目的地系统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6.3.5 目的地系统管理对STD的重要性及实证研究假设的提出
    6.4 实证研究
        6.4.1 研究对象和数据来源
        6.4.2 研究工具的选择与检验
        6.4.3 被试与统计方法
        6.4.4 各研究变量的因素分析和问卷信度分析
        6.4.5 各研究变量的相关分析
        6.4.6 各研究变量的多元回归分析
        6.4.7 各研究变量的方差分析
    6.5 本章的基本结论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7.1 研究的结论
        7.1.1 系统管理理论的应用——旅游系统管理理论
        7.1.2 旅游系统管理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及作用
    7.2 研究的创新
    7.3 研究的局限
    7.4 研究的延伸
附件1 游客调查问卷
附件2 旅游企业调查问卷
附件3 旅游专家调查问卷
附件4 三套调查问卷方差分析多重比较检验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后记

(10)中国农村二元金融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概念界定与需要进一步说明的问题
        1.3.1 概念界定
        1.3.2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问题
    1.4 二元金融结构:一个发展中国家的普遍现象
    1.5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方法
    1.6 研究的可能创新之处
第二章 理论回顾与借鉴
    2.1 农村金融相关理论
        2.1.1 农村金融领域的三种代表性理论
        2.1.2 哈耶克的局部知识论分析范式
        2.1.3 金融抑制、金融深化与金融约束理论
        2.1.4 农村金融组织发展的两种模式
        2.1.5 金融系统功能观
        2.1.6 金融发展理论
        2.1.7 农村金融发展的评价标准
    2.2 社会资本理论
    2.3 协调思想
第三章 中国农村二元金融结构之历史演化与形成原因
    3.1 中国农村二元金融结构的历史演化
        3.1.1 民国时期农村金融的二元结构:历史现象与特点
        3.1.2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农村信用合作化
        3.1.3 计划经济体制下正规的国有金融垄断经营与非正规金融的衰亡
        3.1.4 市场经济条件下正规金融不断改革完善与非正规金融的复兴与发展
    3.2 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二元金融结构的形成原因
        3.2.1 前人研究
        3.2.2 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二元金融结构的形成原因
    3.3 结论与评论
第四章 中国农村现行二元金融结构的实证分析
    4.1 中国农村的正规金融
        4.1.1 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不同的分工与功能绩效
        4.1.2 农村正规金融对农村的信贷支持状况
        4.1.3 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经营状况
        4.1.4 农村正规金融市场上存在的问题
    4.2 中国农村的非正规金融
        4.2.1 农村非正规金融的主要表现形式
        4.2.2 农村非正规金融规模和数量
        4.2.3 农村非正规金融利率
        4.2.4 农村非正规金融的总体运行特征
    4.3 农村二元金融结构的运行特征
第五章 分割与融合视角下的农村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
    5.1 农村正规金融:市场效率及其局限性
        5.1.1 利率限制条件下的信贷资金配置效率
        5.1.2 市场垄断与行政垄断条件下的信贷资源配置效率
        5.1.3 信贷约束下的寻租行为与信贷市场配置效率
        5.1.4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信贷配给及效率
        5.1.5 基于“资金配置成本”考虑的信贷资金配置效率
        5.1.6 农村正规金融资金配置效率的现实考察
        5.1.7 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局限性
    5.2 农村非正规金融与正规金融的替代与互补
        5.2.1 农村非正规金融的优势及其局限性
        5.2.2 农村非正规金融与正规金融的业务竞争与替代性均衡
        5.2.3 农村非正规金融与正规金融的制度互补
        5.2.4 农村非正规金融市场与正规金融市场的转换--一个基于企业贷款模型的分析
        5.2.5 农村非正规金融与正规金融的边界变动--一个基于宏观角度的分析
        5.2.6 农村非正规金融与正规金融的垂直联结:理论与经验分析
    5.3 农村金融的二元分割、资本流动约束与经济效应
        5.3.1 资本流动约束的结构根源--二元分割经济与二元分割金融
        5.3.2 资本流动约束的损失效应的几何模型分析
        5.3.3 资本流动约束的融资效应与投资抑制效应
    5.4 基于金融共生理论的农村二元金融结构分析
        5.4.1 农村金融体系:基于共生理论的分析
        5.4.2 农村非正规金融的金融共生效应分析
        5.4.3 农村金融体系共生发展中不和谐的现状
        5.4.4 基于共生理论的农村金融改革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5.5 小结
第六章 农村二元金融结构的经济效应及其相关政策效应
    6.1 农村二元金融结构经济效应:定性评价与调查
        6.1.1 农村二元金融结构的正经济效应
        6.1.2 农村二元金融结构的负经济效应
        6.1.3 农村二元金融结构的经济效应:来自全国15个省份的调查
    6.2 二元金融结构与社会融资量
    6.3 二元金融结构与农户福利效果--基于辽宁省1890户农户的分析
        6.3.1 引言
        6.3.2 基本假设
        6.3.3 数据来源与农户借贷行为的分析
        6.3.4 农户福利效果分析的计量模型与实证结果
        6.3.5 结论与政策建议
    6.4 二元金融结构与农村中小企业融资
        6.4.1 引言
        6.4.2 农村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分析
        6.4.3 农村中小企业为何选择非正规融资--一些解释
        6.4.4 农村中小企业成长与非正规金融尴尬
        6.4.5 改进农村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政策思路
    6.5 二元金融结构与农村经济增长
        6.5.1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
        6.5.2 农村正规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6.5.3 农村非正规金融与农村经济增长
    6.6 农村二元金融结构的相关政策效应
        6.6.1 二元金融结构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6.6.2 二元金融结构背景下利率自由化政策效应
    6.7 小结
第七章 农村二元金融结构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7.1 制度经济学分析的理论准备
        7.1.1 制度与制度安排
        7.1.2 制度变迁与制度变迁的方式
        7.1.3 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
        7.1.4 金融制度创新与金融制度化
    7.2 农村二元金融结构:制度生成、制度变迁与适应效率
        7.2.1 农村二元金融结构:制度非均衡与需求诱致性制度变迁的结果
        7.2.2 农村二元金融结构存在的合理性:基于制度经济学的理论解释
        7.2.3 农村二元金融结构制度变迁及制度变迁路径特点
        7.2.4 农村二元金融结构制度变迁的适应效率
        7.2.5 中国农村金融制度变迁方式的选择
    7.3 非正规金融向正规金融演化--兼论民间资本进入农村金融业的动因与阻碍因素
        7.3.1 非正规金融向正规金融演化:理论与经验
        7.3.2 民间资本进入农村金融业的意义和作用
        7.3.3 民间资本进入农村金融业:制度变迁的动因
        7.3.4 民间资本进入农村金融业的阻碍因素
    7.4 农村金融供给制度创新
        7.4.1 农村金融供给制度创新的案例分析:草根智慧无处不在
        7.4.2 农村新型金融主体的考验:草根智慧与商业理念
        7.4.3 小额贷款公司:制度设计与成效评价
        7.4.4 村镇银行:制度安排与思考
        7.4.5 授人以渔:发展农村资金互助组织
第八章 中国农村金融改革的思路与建议
    8.1 经验借鉴
        8.1.1 中国台湾经验
        8.1.2 韩国经验
        8.1.3 菲律宾经验
    8.2 农村金融改革目标与改革的基本原则
        8.2.1 农村金融改革目标与农村金融主体建设思路
        8.2.2 农村金融改革的基本原则
    8.3 宏观层面的改革:农村金融市场改革
    8.4 农村正规金融机构改革
        8.4.1 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创新
        8.4.2 农业政策性金融改革
        8.4.3 中国农业银行改革
    8.5 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建议
        8.5.1 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几个认识性问题
        8.5.2 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政府的三种行为选择
        8.5.3 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建议
    8.6 政府在农村金融改革发展中的作用
        8.6.1 理论:市场失败与政府干预
        8.6.2 农村金融改革中的反省:政府越位、错位与缺位
        8.6.3 农村金融改革中政府的行为边界与行为选择
    8.7 进一步研究的说明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四、受益WTO——民营企业偷着乐(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民间音乐故事的类型分析与文化透视[D]. 黄若然.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2]历史风云与创新映像西安电影制片厂影业发展研究(1979-2000)[D]. 马婷. 上海大学, 2015(02)
  • [3]近十年我国电影产业政策研究[D]. 王金伟. 山东大学, 2013(10)
  • [4]笑的解码 ——从喜剧性营构看1990年以来中国喜剧电影的得与失[D]. 贺彩虹. 山东师范大学, 2011(08)
  • [5]论企业公益广告对企业社会责任形象的塑造[D]. 李迎曦. 安徽大学, 2010(11)
  • [6]足球门[J]. 张宇. 中国作家, 2010(01)
  • [7]张荣超日记1992-2009[J]. 张荣超. 安徽文学, 2009(Z1)
  • [8]国产贺岁片营销十年[D]. 吴文杰. 西南大学, 2009(10)
  • [9]旅游系统管理及其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研究[D]. 袁国宏. 暨南大学, 2008(10)
  • [10]中国农村二元金融结构研究[D]. 于丽红. 沈阳农业大学, 2008(12)

标签:;  ;  ;  ;  

受益世贸组织——民营企业在偷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