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树黑刺粉虱的发生及综合防治措施

茶树黑刺粉虱的发生及综合防治措施

一、茶树黑刺粉虱的发生为害及综防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饶振煜[1](2018)在《微生物肥对茶树抗病虫效果的影响》文中指出本论文研究了微生物肥对茶树抗病虫性的影响,设置了三个不同的施肥处理,分别将微生物肥、有机-无机复混肥、化肥(CK)三种肥料作用于茶树,对各施肥处理的茶树鲜叶进行了生长指标及产量测定、生化成分含量测定和大田病虫害动物群落调查;同时对比分析了台12号和台17号两个茶树品种的生化成分含量、感官审评和成熟叶片显微结构三个方面,探讨三个施肥处理对茶树的影响及对比两个不同茶树品种的适制性、抗虫性,以期对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的生产实践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全年中,微生物肥处理的茶树芽头密度为838.5个/m2,显着高于其他两个处理717.9个/m2和721.6个/m2。随着时间的延长,微生物肥在夏茶采摘后开始体现出其处理优势;三个处理的秋茶百芽重间存在显着差异(P<0.05),分别为95.96 g、50.59 g和43.4 g;茶树鲜叶产量指标中三个处理之间的总产量表现出显着性差异,不同肥料处理对茶树总产量的提高效果,微生物肥处理>混合肥处理>化肥处理。其中微生物肥处理的总产量为75.52 kg/667㎡,比混合肥和化肥处理(CK)的总产量分别高出4.41%、14.13%;混合肥处理比化肥处理(CK)的总产量高9.31%;(2)对各茶季采摘的茶树鲜叶进行生化指标测定,结果表明,各处理间水浸出物含量均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而微生物肥和混合肥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氨基酸的含量,在第四茶季时氨基酸含量分别提高了23.5%、17.6%,使茶多酚含量分别降低了5.4%、7.4%;(3)大田病虫害调查中,微生物肥处理的茶树动物群落共收集到昆虫99只,隶属于9目24科25种,;混合肥处理的茶树动物群落共收集到昆虫有193只,隶属于10目27科31种;化肥处理(CK)的茶树动物群落共收集到昆虫为232只,隶属于12目26科30种。微生物肥处理的茶树的动物群落生态环境较为复杂,且比化肥(CK)单一系统的动物群落生态环境更稳定。茶园物种的多样性与它的稳定性紧密相关,表现为多样性越强,稳定性处于较好的平衡状态,害虫爆发的机率小。(4)不同施肥处理对小绿叶蝉种群数量消长动态研究表明,小绿叶蝉种群数量呈现出两个虫害高峰,在不同肥料处理下,随着时间的推移,十月份虫害高峰期微生物肥与混合肥及化肥三个处理的小绿叶蝉虫口数分别为0、11、19。小绿叶蝉的种群数量在微生物肥和混合肥的作用下,表现出明显的抑制效果,其中以微生物肥处理的效果更佳。(5)不同施肥处理对蜘蛛种群数量消长动态分析表明,天敌蜘蛛的种群数量受小绿叶蝉的种群数量两者间表现出正相关关系,天敌蜘蛛的种群数量随着小绿叶蝉的种群数量的波动而变化,且十月份小绿叶蝉虫害发生高峰期,微生物肥与混合肥及化肥三个处理的蜘蛛目数量分别为4、4和5,三个处理间的蜘蛛数量差异不大,微生物肥处理对蜘蛛目群落数量影响较小,并未受太大的影响。(6)通过测定台12号和台17号两个茶树品种生物学及理化成分,比较两种茶树品种抗病虫性的差异,两品种之间的水浸出物含量和游离氨基酸总量存在显着性差异。台12号和台17号的水浸出物含量分别为40.8%、44.1%,前者低于后者。台12号游离氨基酸总量分别为2.1%高于台17号的1.8%。台12号和台17号两个茶树品种分别制成绿茶,白茶和红茶,感官审评结果得分分别是96和94;92.5和93;92.5和94。制得的三种茶类,台12号的感官审评得分仅红茶的得分高于台17号,说明台12号更适合于制红茶,而台17号制白茶和绿茶更有优势。叶片石蜡切片结果表示:台12号、台17号两品种的下表皮厚度分别为14.32μm、16.32μm,前者小于后者,且下表皮厚度间存在显着性差异,而台12号受虫害较台17号严重抗虫性稍弱,下角质厚度与抗虫程度成正相关。

林艳萍[2](2016)在《华安县铁观音茶园小贯小绿叶蝉的消长规律及绿色防控技术》文中研究说明福建省华安县种植铁观音历史悠久,特别是"红牙"铁观音,发展到现在已有面积1.05万hm2,年产量约1.5万t,产值15亿元,其中山区铁观音茶园占98.6%,已经成为华安县农业主导产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小贯小绿叶蝉是该县铁观音茶园发生的主要害虫之一,以若虫、成虫刺吸嫩梢芽叶汁液,雌成虫还会在嫩梢内产卵,导致输导组织受损,养分丧失,水分供应不足。芽叶受害后表现凋萎、叶脉

郑旭芝,林晓华[3](2014)在《泰顺县茶园病虫害发生情况及综合防治技术》文中指出浙江省泰顺县是全国绿茶优势产区和重点产茶县,2013年茶叶种植面积7.1万亩,茶叶总产值2亿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1/3,茶产业是该县的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泰顺县茶农的质量安全意识和栽培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就整体而言,茶叶生产仍存在农残超标的质量安全隐患。探讨茶园病虫害综合治理技术,发展无公害茶产业,生产绿色、安全、健康的无公害茶叶是茶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1茶园病虫害发生情况及目前防治中存在的问题

李小凤[4](2014)在《我国常见粉虱种类DNA条形码鉴定技术研究》文中提出粉虱(半翅目:粉虱科)种类繁多,可以给农作物造成巨大损失。近年来,我国粉虱类害虫入侵事件频频发生,烟粉虱MED隐种极具入侵性已经广泛传入到我国各地,双钩巢粉虱与螺旋粉虱又相继侵入我国,并对我国农林业生产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因此发展粉虱类害虫快速鉴定识别技术,是有效防范潜在粉虱类害虫传入和阻截局部发生物种进一步传播扩散的必要前提。本研究围绕粉虱个体微小,极易随花卉、果树苗木等贸易活动而传播,形态鉴定困难等问题,以我国常见粉虱线粒体DNA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cO1)基因为靶标,明确了COI基因5’端与3’端序列用于田间常见粉虱分子鉴定的可行性及其在粉虱类入侵害虫识别鉴定中的应用,构建了粉虱类DNA条形码识别系统,为粉虱类快速识别鉴定以及防止粉虱类害虫进一步传播扩散,维护我国进出口贸易信誉、保障农业生产安全有重要意义。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COI基因5’端与3’端序列用于田间常见粉虱分子鉴定的研究。以我国常见的16种粉虱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5’端与3’端通用引物,扩增mtDNA COI不同末端序列,进行序列测定比对分析,计算种内种间遗传距离,以邻接法(NJ法)构建系统发育树。当以5’端为靶标时16种粉虱的种内平均遗传距离为0.0015,种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2897,种间遗传距离为种内遗传距离的193.1倍;而且种内、种间遗传距离没有重叠区域。当以3’端为靶标时种内平均遗传距离为0.0007,种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2817,种间遗传距离为种内遗传距离的402.4倍;但桑粉虱与烟粉虱AsiaⅡ1的种内和种间遗传距离重叠。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当以5’端为靶标时16种粉虱可以形成独立的进化分支;当以3’端为靶标时,除桑粉虱与传统分类学不一致外,其余种类均可形成独立的分支。结果表明,5’端序列更适用于基于DNA条形码技术的物种识别鉴定研究。(2)DNA条形码技术在常见粉虱种类识别鉴定中的应用。以27种常见粉虱为研究对象,用5’端通用引物扩增mtDNA COI基因,进行序列测定以及比对分析,计算种内种间遗传距离,采用邻接法(NJ法)与最大似然法(ML法)构建系统发育树。研究结果表明,种内遗传距离0.0000-0.0075,平均为0.0019;种间遗传距离为O.1036~0.5105,平均为0.3094,种间遗传距离均大于2%,种间遗传距离是种内遗传距离的162.8倍。并且27种粉虱种内与种间遗传距离不存在重叠现象。尽管不同方法构建的进化树在揭示烟粉虱隐种亲缘关系中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采用NJ与ML构建的系统发育树的拓扑结构基本一致。(3)粉虱类DNA条形码识别系统的建立。本系统由样本库、知识库以及DNA序列库组成。样本库与知识库共收录了15属27种粉虱的标本信息,涉及寄主植物种类、采集时间、采集地点以及采集图片与样本镜检图片等内容。DNA序列库共收录了22属62种粉虱,共4464条DNA序列,其中NCBI中获得公开序列共19属47种4185条序列,本研究获得15属27种279条序列(其中本数据库独享种类9种),扩充了原来数据库的物种数量以及序列数量,提高了识别鉴定能力。本数据库系统以其简洁明了的Web界面,简易的操作方法,可以对粉虱进行快速准确的识别鉴定。在COI基因5’端与3’端序列用于田间常见粉虱分子鉴定研究中,3’端序列弥补了现有数据库中3’端物种数量不足的缺陷;本研究构建了具有检测鉴定功能的粉虱类害虫DNA条形码数据库,为口岸检疫以及果蔬、花卉及其种苗调运过程中粉虱类害虫的远程监测监控提供了技术支撑。

许丽艳[5](2013)在《茶园间作不同绿肥对假眼小绿叶蝉和主要茶虫天敌的影响》文中指出间作不同绿肥会对茶树害虫和天敌群落产生重要影响。本试验从2012年5月至2012年11月在福州闽侯洋里金田知青农场生态茶园进行,应用吸虫法调查3种不同茶园(间作白三叶茶园、间作印度豇豆茶园和对照茶园)的假眼小绿叶蝉种群动态和主要茶虫天敌蜘蛛、寄生蜂群落结构和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茶园间作不同绿肥对假眼小绿叶蝉种群动态无显着影响。问作绿肥对蜘蛛群落结构影响差异不显着,但是间作绿肥茶园寄生蜂的个体数、物种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显着高于对照茶园。应用3种不同的采样方法(吸虫法,粘板法,拍盘法),按照茶园山坡高度从山脚到山顶随机采集3种不同茶园茶冠层的假眼小绿叶蝉,对采集到的假眼小绿叶蝉个体数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吸虫法采集到的假眼小绿叶蝉个体数显着高于其他2种方法。茶园高度因素对假眼小绿叶蝉的个体数影响差异不显着。间作绿肥茶园采集到的假眼小绿叶蝉个体数显着高于对照茶园。用解剖茶枝法对不同茶园的假眼小绿叶蝉着卵量及卵寄生率进行调查,发现采样期内,2012年6月下旬和11月上旬为假眼小绿叶蝉着卵量的高峰期,冬季11月的假眼小绿叶蝉卵寄生率高。间作白三叶和间作印度豇豆茶园的假眼小绿叶蝉着卵量和卵寄生率差异不显着。对照茶园假眼小绿叶蝉的着卵量低于间作绿肥茶园,而卵寄生率却高于间作绿肥茶园。

杜起洪,何孝延[6](2012)在《伏季休茶生产技术规范》文中研究说明1范围本规范规定了伏季休茶的茶园选择、茶园管理、茶叶采留、修剪控制及茶树病虫害防治等。本规范适用于伏季休茶茶园的生产管理。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程的引用而成为本规程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程。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范。GB 4285农药安全使用标准GB/T 8321.1~7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一)~(七)NY/T 5020-2001无公害食品茶叶产地环境条件NY/T 5018-2001无公害食品茶叶技术规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农药管理条例3术语与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3.1伏茶夏茶和暑茶的统称。红茶和绿茶的伏茶生产指芒种前后到立秋前后(一般在5月下旬到8月上旬)、乌龙茶的伏茶生产指夏至后到处暑前后(6月下旬到8月下旬),

金珊,孙晓玲,陈宗懋,肖斌,高宇,边磊,罗宗秀,张正群[7](2012)在《昆虫刺探电位图谱(EPG)技术在茶树抗刺吸式口器害虫研究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以假眼小绿叶蝉为主的茶园刺吸式昆虫是茶叶生产中的重要害虫,其特殊的产卵习性和危害方式使化学农药很难发挥理想的作用。茶树品种抗虫性研究作为控制刺吸式害虫的一种新途径,引起了科研工作者的关注和重视。而昆虫刺探电位图谱(Electrical Penetration Graph,EPG)技术,作为刺吸式口器昆虫的取食行为记录仪,参与到这一研究,明确了许多叶蝉行为和品种抗虫性间的关系。本文在分析EPG技术特点的基础上,总结了EPG技术在茶园刺吸式害虫的取食行为、茶树品种抗虫性的检测和抗性机理方面的应用,并且对相关研究结果进行梳理,归纳出假眼小绿叶蝉的取食过程和特点。

金珊[8](2012)在《不同茶树品种抗假眼小绿叶蝉机理研究》文中提出假眼小绿叶蝉Empoasca vitis G the(同翅目,叶蝉科)是我国重要的茶树害虫,其为害严重影响到茶叶的质量和产量。由于成虫将卵产于植物组织内部,化学防治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本文从品种抗虫性的角度出发,根据假眼小绿叶蝉在茶树品种上的田间虫口密度、生命周期、成虫繁殖力等指标,对供试品种的抗假眼小绿叶蝉水平进行分级。其次,利用电子刺探图谱(Electrical penetration graph,EPG)技术研究了假眼小绿叶蝉在不同抗虫水平茶树品种上的电生理反应,实现茶树品种抗性因子的定位。以此为基础,调查了不同抗虫水平茶树品种的外观形态、物理结构和生化特征的差异,并对相关生化成分进行生物测定,最终确定茶树对假眼小绿叶蝉的抗性因子和抗性机理。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对天台(TT)等12个茶树品种的田间茶枝幼虫孵化数、笼内接虫产卵若虫孵化数和田间虫口密度的调查,筛选出恩标(EB)、竹山一号(ZS)、蓝天(LT)、斑竹园(BZY)、长兴紫笋(CX)、举岩(JY)、建德(JD)和德清(DQ)8个品种做进一步研究。2.调查假眼小绿叶蝉在8个初筛品种上的生命周期、每雌产若量和若虫成活率,根据结果将其分为两大类。第Ⅰ类:举岩、德清、建德和长兴紫笋,抗假眼小绿叶蝉品种;第Ⅱ类:蓝天、斑竹园、竹山一号和恩标,感假眼小绿叶蝉品种。其中,举岩对假眼小绿叶蝉抗性最强,恩标对假眼小绿叶蝉抗性最弱。3.运用EPG、TEM(Transmission electronic microscope)等昆虫行为学和植物组织学手段,明确假眼小绿叶蝉在茶树上的取食过程,首次证实假眼小绿叶蝉是破损细胞取食者(Cell rupture feeder)。假眼小绿叶蝉取食茶树过程中产生7种EPG波形。其中,主要波形Np (non-probing)、E1、E2和E3分别代表口针的非刺探、渠道开通和多细胞刺探、叶肉主动取食和维管束主动取食行为。假眼小绿叶蝉在茶树上一次完整的刺探行为通常为Np-E1-E2-E3-E1-Np。4. EPG非连续型参数的分析结果显示,假眼小绿叶蝉在感虫品种上的取食时间长于抗虫品种,恩标和竹山一号与抗虫品种之间的差异达到显着水平;另一方面,EPG连续型参数的分析发现,长兴紫笋、德清和建德表面均存在抗性,而蓝天显然缺少这种抗性;举岩、建德和德清的叶片下表皮-叶肉层存在抗性,但感虫品种在这个层面上均没有抗性;举岩、长兴紫笋和建德的叶肉组织都表现出对假眼小绿叶蝉的抗性,斑竹园和恩标却明显缺乏这种抗性。5.外观形态上,抗虫品种与感虫品种的当年生新梢色泽(抗虫品种深于感虫品种)、一芽三叶长度(抗虫品种<感虫品种)、叶片大小(抗虫品种<感虫品种)、叶片硬度(抗虫品种>感虫品种)和叶身伸展状态都存在差异。物理结构上,抗虫品种的茸毛长度和密度都显着大于感虫品种;抗虫品种的蜡质含量也显着高于除恩标以外的其它感虫品种;此外,抗虫品种的下表皮厚度均大于感虫品种。生化成分上,抗虫品种的茶多酚和绿原酸含量显着低于感虫品种,相反,γ-氨基丁酸含量却明显高于感虫品种。6.茶树品种理化指标与假眼小绿叶蝉每雌产若量和生命周期的相关性分析显示,茸毛长度、茸毛密度、叶表皮蜡质含量和γ-氨基丁酸含量与假眼小绿叶蝉每雌产若量呈负相关,相关性均达到极显着;下表皮厚度与每雌产若量也呈显着负相关;茶多酚与假眼小绿叶蝉的每雌产若量呈极显着正相关。另一方面,茸毛长度和茸毛密度与假眼小绿叶蝉生命周期呈极显着正相关;下表皮厚度与假眼小绿叶蝉的生命周期呈显着正相关;茶多酚与假眼小绿叶蝉的生命周期呈显着负相关。绿原酸与假眼小绿叶蝉每雌产若量和生命周期均没有相关关系。7.配制全纯人工饲料进行γ-氨基丁酸、茶多酚、绿原酸、天冬氨酸和茶氨酸的生物测定。高浓度茶多酚对假眼小绿叶蝉若虫的生长和存活表现抑制作用,与茶树品种中茶多酚含量和假眼小绿叶蝉生命周期的相关性分析结果不一致;高浓度γ-氨基丁酸对假眼小绿叶蝉若虫的生长发育和成活率有负面影响;虽然假眼小绿叶蝉的成活率不受绿原酸浓度的影响,但第1、2龄历期随其浓度的逐步升高呈现出递增趋势。另外,天冬氨酸与茶树抗虫性没有相关关系,但假眼小绿叶蝉1、2龄历期随其浓度的增加而缩短;茶氨酸对假眼小绿叶蝉的存活和龄期没有影响。8.茶树不同抗虫品种具有不同的抗虫机理。蜡质含量、茸毛长度和密度决定表面抗性,其中,蜡质含量是关键因子;下表皮厚度是形成叶片下表皮-叶肉层抗性的重要原因;生化成分可能是叶肉组织抗性的主要决定因素。而且,叶肉层面的化学抗性是决定茶树抗假眼小绿叶蝉水平的关键作用因子,γ-氨基丁酸可能正是关键因子之一。

郭水木[9](2012)在《福建省华安县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措施及现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华安县历来是福建漳州市的茶叶主产区(当前主栽品种是"红牙"铁观音,占99%以上)。近年来,全县茶叶产业迅速发展壮大,至今拥有茶园总面积15.6万亩,预计今年总产1.5万吨,产值可达15亿元。全县现有7000多家茶叶初制加工厂,100多家精制加工企业,茶叶加工、营销龙头企业30多家,茶叶营销网络遍布全国各地,转移劳动力4万多人,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65%,是我国第二大铁观音茶生产

李兰[10](2010)在《果树与农作物间作系统节肢动物群落动态及主要害虫监测》文中指出本文主要针对南疆阿克苏地区果树(核桃、枣)与农作物间作系统节肢动物开展系统的调查,运用群落生态学方法,研究了果园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稳定性、群落多样性及时序动态,摸清了主要害虫的发生规律,并对主要害虫进行相应的防治试验,为南疆地区核桃和枣主要害虫的控制及果园规范化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果园与农作物间作系统节肢动物共有2纲14目72科126种(其中核桃园有2纲13目66科117种;枣园有2纲14目60科109种);就科数、物种数而言,核桃园中,核桃+小麦间作系统的科与物种数最多;枣园中,枣+小麦间作系统的科与物种数最多;核桃园中,全年的害虫优势种主要以核桃黑斑蚜(Chromaphis juglandicola Kaltenbach)为主;枣园中,全年的害虫优势种主要以截形叶螨(Tetranychus truncatus Ehara)为主;不同间作类型果园节肢动物群落优势集中性在不同时段并不一致,核桃园中单一核桃园波动最大,枣园中单一枣园波动最大。核桃园主要害虫之一春尺蠖,在阿克苏市的羽化期为3月5日~27日。雄虫的羽化时间比雌虫早3-5 d。无公害防治试验结果表明:树干直接涂胶比间接涂胶的捕获数量高出6.8倍;树干间接涂胶后的幼虫虫口密度比树干直接涂胶后的幼虫虫口密度高出2.2倍;AciNPV防效高于森得保WP(0.18%阿维菌素·16000Iu/mg苏云金杆菌WP),AciNPV的防治效果达90.74%。核桃园主要害虫之一核桃黑斑蚜,在阿克苏市1a出现3个高峰期,7、8月是其繁殖危害盛期。9种杀虫剂田间防治药效试验结果表明:除20%三氯杀螨醇EC外,其余8种均有效,防效均达96%以上。枣园主要害虫之一枣叶瘿蚊,在阿克苏市1a发生4代,第1代和第2代的发生量最大,药剂防治和黄板诱杀试验结果表明:48%毒死蜱EC效果最好,防效达92.79%;5%吡虫啉EC、25%氰·马EC效果欠佳,防效仅78%;挂黄板效果明显好于不挂黄板。枣园主要害虫之一截形叶螨,在枣树+陆地棉间作系统中,有3个种群增长高峰,而在枣树+长绒棉间作系统中,仅有2个高峰。防治试验结果表明:1.2%苦·烟EC、48%毒死蜱EC效果最好,防效达90%以上;20%螨克EC的防效相对较差。在无公害药剂中,酒精合剂的防效较好,防效达92.76%。

二、茶树黑刺粉虱的发生为害及综防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茶树黑刺粉虱的发生为害及综防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微生物肥对茶树抗病虫效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或符号表
1 前言
    1.1 茶树病虫害概述
    1.2 茶树病虫害防治研究进展
    1.3 微生肥料的使用现状
    1.4 微生物肥料对植物抗病虫作用的研究现况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茶园与茶树品种
        2.1.2 施肥设计
        2.1.3 主要仪器与试剂
    2.2 试验方法
        2.2.1 茶树生长指标的测定方法
        2.2.2 鲜叶生化成分测定方法
        2.2.3 鲜叶品质固定方法
        2.2.4 动物调查方法
        2.2.5 群落分析方法
    2.3 标本鉴定
    2.4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肥料处理对茶树生长指标及产量的影响
    3.2 不同肥料处理对茶树生化成分的影响
    3.3 不同肥料处理对茶树动物群落的影响
        3.3.1 微生物肥处理的茶树动物群落组成
        3.3.2 有机-无机复混肥处理的茶树动物群落组成
        3.3.3 化肥处理的茶树动物群落组成
        3.3.4 不同肥料处理的茶树动物群落特征指数
        3.3.5 不同肥料对茶树小绿叶蝉种群数量消长动态
        3.3.6 不同肥料对茶树蜘蛛种群数量消长动态
    3.4 茶树品种抗病虫性生物学及理化依据
        3.4.1 两个不同茶树品种抗病虫性比较调查
        3.4.2 两个不同茶树品种的生化成分的分析
        3.4.3 两个不同茶树品种对感官品质的分析
        3.4.4 两个不同茶树品种叶片细胞结构的分析
4 讨论与结论
    4.1 微生物肥对茶树生长及产量的分析
    4.2 微生物肥对茶树生化成分的分析
    4.3 微生物肥对茶树抗病虫效果的分析
    4.4 微生物肥的优势
    4.5 茶树病虫害防治建议
    4.6 微生物肥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4.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采集动物标本
附录2 茶园生态照

(2)华安县铁观音茶园小贯小绿叶蝉的消长规律及绿色防控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一、发生规律
二、预测预报
三、绿色防控方法
    1. 农业防治
    2. 生态调控
    3. 推广使用植物源及微生物源农药
    4. 物理防治
    5. 化学农药控制

(3)泰顺县茶园病虫害发生情况及综合防治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茶园病虫害发生情况及目前防治中存在的问题
    1.1 茶园病虫害发生情况
    1.2 目前茶园病虫害防治中存在的问题
2 茶园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2.1 以农业技术为基础, 加强茶园栽培管理
    2.2 保护和利用天敌资源, 积极开展生物防治
    2.3 严禁滥用乱用化学农药, 逐渐减少农药施用量
    2.4 抓住越冬期防治
3 结语

(4)我国常见粉虱种类DNA条形码鉴定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粉虱概述
        1.1.1 粉虱生物学特性
        1.1.2 粉虱危害
        1.1.3 粉虱的综合防治策略
    1.2 粉虱分类鉴定
        1.2.1 粉虱形态学鉴定
        1.2.2 粉虱分子鉴定
    1.3 DNA条形码概述
        1.3.1 DNA条形码的提出
        1.3.2 DNA条形码的应用及功能研究
    1.4 粉虱类DNA条形码识别技术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于COI基因5’端与3’端序列田间常见粉虱的分子鉴定
    2.1 材料和方法
        2.1.1 供试虫源
        2.1.2 总DNA提取
        2.1.3 PCR扩增、电泳检测以及序列测定
        2.1.4 电泳检测及序列测定
        2.1.5 COI基因序列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PCR扩增、序列测定及同源性分析
        2.2.2 种内与种间遗传距离
        2.2.3 系统发育树分析
    2.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DNA条形码技术在常见粉虱种类识别鉴定中的应用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分析
        3.2.1 PCR扩增、序列测定及同源性分析
        3.2.2 种内与种间遗传距离
        3.2.3 系统发育树构建
    3.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粉虱类DNA条形码识别系统及其应用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粉虱类DNA条形码识别系统的建立
        4.2.2 粉虱类条形码识别系统的功能
    4.3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5)茶园间作不同绿肥对假眼小绿叶蝉和主要茶虫天敌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茶园生物防治现状
    1.2 茶树主要害虫及天敌
        1.2.1 茶树主要害虫假眼小绿叶蝉的生物学特性及危害
        1.2.2 蜘蛛对茶树害虫的控害作用
        1.2.3 寄生蜂对茶树害虫的的控害作用
    1.3 间作措施在茶园的主要应用及研究
    1.4 研究的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点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设计
    2.4 调查方法
        2.4.1 3种不同采样方法茶树害虫假眼小绿叶蝉种群的采集
        2.4.2 茶树害虫假眼小绿叶蝉卵寄生率的调查
        2.4.3 茶树害虫假眼小绿叶蝉种群和主要茶虫天敌群落的吸虫法调查
    2.5 分析方法
        2.5.1 不同采样方法对不同茶园假眼小绿叶蝉种群数量的比较
        2.5.2 间作不同绿肥对假眼小绿叶蝉卵寄生蜂寄生率的影响
        2.5.3 间作不同绿肥对假眼小绿叶蝉种群和主要茶虫天敌群落的影响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采样方法对不同茶园假眼小绿叶蝉种群数量的影响
        3.1.1 间作白三叶茶园
        3.1.2 间作印度豇豆茶园
        3.1.3 对照茶园
    3.2 不同山坡高度对不同茶园假眼小绿叶蝉种群数量的影响
        3.2.1 间作白三叶茶园
        3.2.2 间作印度豇豆茶园
        3.2.3 对照茶园
    3.3 不同茶园同一采样方法假眼小绿叶蝉种群数量的变化
        3.3.1 粘板法
        3.3.2 吸虫法
        3.3.3 拍盘法
    3.4 不同茶园同一采样方法不同山坡高度假眼小绿叶蝉种群的变化
        3.4.1 间作白三叶茶园
        3.4.2 间作印度豇豆茶园
        3.4.3 对照茶园
    3.5 不同茶园假眼小绿叶蝉着卵量及卵寄生率变化
        3.5.1 间作不同绿肥对假眼小绿叶蝉着卵量的影响
        3.5.2 间作不同绿肥对茶园假眼小绿叶蝉卵寄生率的影响
    3.6 间作不同绿肥对假眼小绿叶蝉和主要茶虫天敌群落的影响
        3.6.1 间作不同绿肥对茶树害虫假眼小绿叶蝉的影响
        3.6.2 间作不同绿肥对茶树害虫假眼小绿叶蝉种群动态的影响
        3.6.3 间作不同绿肥对主要茶虫天敌群落个体数的影响
        3.6.4 不同茶园主要茶虫天敌群落的组成
        3.6.5 间作不同绿肥对主要茶虫天敌群落特征指数的影响
        3.6.6 间作不同绿肥对蜘蛛群落的动态影响
        3.6.7 间作不同绿肥对寄生蜂群落的动态影响
4 小结与讨论
    4.1 不同采样方法对不同茶园假眼小绿叶蝉个体数的影响
    4.2 不同山坡高度对不同茶园假眼小绿叶蝉个体数采集的影响
    4.3 不同茶园假眼小绿叶蝉个体数的变化
    4.4 不同茶园同一采样方法不同山坡高度上假眼小绿叶蝉个体数的变化
    4.5 不同茶园假眼小绿叶蝉卵寄生率及着卵量的变化
    4.6 间作不同绿肥对假眼小绿叶蝉和主要茶虫天敌群落的影响
    4.7 研究存在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间作白三叶茶园蜘蛛群落物种组成及其优势度
    附录2 间作印度豇豆茶园蜘蛛群落物种组成及其优势度
    附录3 对照茶园蜘蛛群落物种组成及其优势度
    附录4 间作白三叶茶园寄生蜂群落物种组成及其优势度
    附录5 间作印度豇豆茶园寄生蜂群落物种组成及其优势度
    附录6 对照茶园寄生蜂群落物种组成及其优势度
致谢

(6)伏季休茶生产技术规范(论文提纲范文)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与定义
    3.1 伏茶
    3.2 休采留养
    3.3 伏季休茶
    3.4 调控技术
4 茶园与品种选择
    4.1 气候因子
        4.1.1 温度
        4.2.2 降水
        4.2.3 温度
    4.2地势与土壤
    4.3 茶园设施
        4.3.1 道路
        4.3.2 平台
        4.3.3 水网
        4.3.4 绿化
        4.3.5 护壁
    4.4 茶园选择
        4.4.1 树龄
        4.4.2 冠面相貌
        4.4.3 茶园类型
5 茶园管理措施
    5.1 采、修剪调控技术
        5.1.1 采摘原则:
        5.1.2 采制春茶、秋茶,留养夏暑茶调控技术。
        5.1.3 采制春、夏、秋茶,留养暑茶调控技术。
        5.1.4 采制春、暑、秋茶,留养夏茶调控技术。
        5.1.5 非生产季节修剪控制技术
    5.2 肥培管理
        5.2.1 茶园用肥准则
        5.2.2 基肥
        5.2.3 追肥以速致氦肥和复合肥为主,追肥用量占全年总施肥量的30%~40%,分2~4次进行。
        5.2.4 中耕除草
6 病虫害防治
    6.1 防治总则
        6.1.1 原则
        6.1.2 茶园病虫害防治指标、适期、农药品种、安全标准
    6.2 综防措施
        6.2.1 农业防治
        6.2.2 生物防治
        6.2.3 物理防治
    6.3 主要防治对象
        6.3.1 叶蝉类防治
        6.3.2 茶丽纹象甲防治
        6.3.3 茶毛虫、茶尺蠖、茶蓑蛾等蛾类害虫防治
        6.3.4 茶叶螨类防治
        6.3.5 黑刺粉虱防治
        6.3.6 茶茶白星病、茶饼病防治
        6.3.7 冬季病虫害防治
    4.6禁用农药

(7)昆虫刺探电位图谱(EPG)技术在茶树抗刺吸式口器害虫研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EPG的特点
2 应用EPG研究茶园刺吸式口器昆虫的取食行为
3 应用EPG检测茶树品种抗虫性
4 应用EPG探索茶树抗虫机理

(8)不同茶树品种抗假眼小绿叶蝉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假眼小绿叶蝉
        1.1.1 假眼小绿叶蝉的形态特征
        1.1.2 假眼小绿叶蝉的生物学特性
        1.1.3 假眼小绿叶蝉在茶树生产中的地位
    1.2 植物品种抗虫性
        1.2.1 品种抗虫性的概念
        1.2.2 植物的抗虫机制
        1.2.3 植物抗虫性研究进展
    1.3 茶树抗虫性研究现状
        1.3.1 茶树抗虫性品种的筛选
        1.3.2 茶树品种抗虫机制的研究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茶树品种对假眼小绿叶蝉抗性水平的初步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实验设备和装置
        2.1.3 研究方法
        2.1.4 数据分析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田间茶枝假眼小绿叶蝉若虫孵化实验
        2.2.2 笼内接虫产卵实验
        2.2.3 田间假眼小绿叶蝉种群密度调查
    2.3 讨论
        2.3.1 若虫孵化数初步考察假眼小绿叶蝉在不同茶树品种上的繁殖能力
        2.3.2 田间茶枝若虫孵化和笼内接虫产卵实验的意义及优缺点
        2.3.3 室内观测与田间种群虫口密度调查相结合
第三章 假眼小绿叶蝉在不同茶树品种上生命参数的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实验设备与装置
        3.1.3 研究方法
        3.1.4 数据分析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假眼小绿叶蝉在不同茶树品种上生命参数的比较
        3.2.2 茶树品种抗假眼小绿叶蝉强弱的聚类分析
    3.3 讨论
        3.3.1 若虫存活率普遍低
        3.3.2 相关生命参数反映茶树品种对假眼小绿叶蝉的适宜程度
        3.3.3 单一生命参数聚类茶树品种可获得品种的抗虫特点
第四章 假眼小绿叶蝉在茶树上取食行为的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设备和装置
        4.1.3 研究方法
        4.1.4 数据分析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假眼小绿叶蝉在茶树上主要的 EPG 波形
        4.2.2 假眼小绿叶蝉在茶树上 EPG 波形的特点
        4.2.3 假眼小绿叶蝉口针结构
        4.2.4 假眼小绿叶蝉在茶树上 EPG 波形与刺探行为的关系
        4.2.5 EPG 波形与假眼小绿叶蝉口针在茶叶组织中的定位的联系
        4.2.6 假眼小绿叶蝉在茶树上 EPG 波形的生物学意义
        4.2.7 假眼小绿叶蝉的取食策略
    4.3 讨论
        4.3.1 假眼小绿叶蝉在茶树上 EPG 波形鉴定的意义
        4.3.2 假眼小绿叶蝉在茶树上取食的特点与蚜虫不同
        4.3.3 假眼小绿叶蝉取食波 E2 和 E3 的差别
        4.3.4 其它非主要波形的生物学意义
第五章 假眼小绿叶蝉在不同茶树品种上 EPG 参数的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实验仪器
        5.1.3 研究方法
        5.1.4 数据与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假眼小绿叶蝉在不同茶树品种上取食行为的差异
        5.2.2 不同茶树品种对假眼小绿叶蝉抗性因子的定位
        5.2.3 抗虫茶树品种抗假眼小绿叶蝉的关键部位
    5.3 讨论
        5.3.1 假眼小绿叶蝉在不同茶树品种上的总体取食表现
        5.3.2 茶树品种的抗性定位
第六章 茶树品种形态特征和理化性状、及其与抗性的相关性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实验仪器与试剂
        6.1.3 研究方法
        6.1.4 数据分析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茶树品种的形态和颜色描述
        6.2.2 茶树品种物理特征分析
        6.2.3 茶树品种化学成分的比较
        6.2.4 茶树品种外观形态和理化特性的概括
        6.2.5 抗虫品种各层面上的抗性因子
        6.2.6 相关性分析结果
    6.3 讨论
        6.3.1 茶树品种的形态学抗性
        6.3.2 茶树品种的表面抗性
        6.3.3 茶树品种的结构抗性
        6.3.4 茶树品种的化学抗性
        6.3.5 茶树理化指标与抗虫性的相关关系
第七章 茶树生化成份对假眼小绿叶蝉生长的影响
    7.1 材料与方法
        7.1.1 供试昆虫
        7.1.2 实验仪器与试剂
        7.1.3 研究方法
        7.1.4 数据分析方法
    7.2 结果与分析
        7.2.1 生化成分对假眼小绿叶蝉成活率的影响
        7.2.2 生化成分对假眼小绿叶蝉龄期的影响
    7.3 讨论
        7.3.1 生化成分对昆虫成活率的影响
        7.3.2 氨基酸对假眼小绿叶蝉龄期的影响
        7.3.3 抗生机理
第八章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福建省华安县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措施及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一、组织措施
    1. 积极开展市场整治
    2. 开展万人培训活动
    3. 建立病虫测报网络
    4. 大力示范推广绿防技术
二、技术措施
    1. 加强农业防治,改善茶园环境,发挥生态调控力度
    2. 灯板诱杀,合理搭配
    3. 保护利用天敌资源,大力开展生物防治
    4. 合理化防,实现茶叶无公害生产
三、防控成效

(10)果树与农作物间作系统节肢动物群落动态及主要害虫监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果树与农作物间作系统节肢动物群落结构与动态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小结与讨论
第3章 果树与农作物间作系统主要害虫监测及其防治
    3.1 核桃黑斑蚜监测及其防治
    3.2 春尺蠖羽化期监测及其无公害防治
    3.3 枣叶瘿蚊监测及其防治
    3.4 截形叶螨监测及其防治
第4章 总结与讨论
    4.1 总结
    4.2 讨论
附录
附图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茶树黑刺粉虱的发生为害及综防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微生物肥对茶树抗病虫效果的影响[D]. 饶振煜.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2]华安县铁观音茶园小贯小绿叶蝉的消长规律及绿色防控技术[J]. 林艳萍. 中国茶叶, 2016(10)
  • [3]泰顺县茶园病虫害发生情况及综合防治技术[J]. 郑旭芝,林晓华. 中国农技推广, 2014(11)
  • [4]我国常见粉虱种类DNA条形码鉴定技术研究[D]. 李小凤.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4(12)
  • [5]茶园间作不同绿肥对假眼小绿叶蝉和主要茶虫天敌的影响[D]. 许丽艳. 福建农林大学, 2013(08)
  • [6]伏季休茶生产技术规范[J]. 杜起洪,何孝延. 福建茶叶, 2012(05)
  • [7]昆虫刺探电位图谱(EPG)技术在茶树抗刺吸式口器害虫研究中的应用[J]. 金珊,孙晓玲,陈宗懋,肖斌,高宇,边磊,罗宗秀,张正群. 茶叶科学, 2012(05)
  • [8]不同茶树品种抗假眼小绿叶蝉机理研究[D]. 金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06)
  • [9]福建省华安县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措施及现状[J]. 郭水木. 中国茶叶, 2012(02)
  • [10]果树与农作物间作系统节肢动物群落动态及主要害虫监测[D]. 李兰. 新疆农业大学, 2010(02)

标签:;  ;  ;  ;  ;  

茶树黑刺粉虱的发生及综合防治措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