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印染设备亟待改进

我国印染设备亟待改进

一、我国印染设备亟待提升水平(论文文献综述)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1](2021)在《《纺织行业“十四五”科技、时尚、绿色发展指导意见》全文发布》文中研究说明纺织行业"十四五"科技发展指导意见"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绘制了我国"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发展的宏伟蓝图,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对科技创新发展和科技支撑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重点部署。"十四五"时期,我国纺织科技将在创新能力和产出水平均实现较大跨越的基础上,

林如佳[2](2021)在《练江治理与印染企业环保战略研究 ——以A企业为例》文中研究表明

白雪[3](2021)在《有机物的染料敏化/活化可见光催化降解特性与机理研究》文中认为常见的染料敏化光催化技术多着眼于催化剂制备过程简单、传质效率高的分散体系。然而,敏化剂稳定性差、光致空穴-电子对分离效率低、催化剂回收困难易产生二次污染等缺点,限制该技术在实际水处理过程中的应用。为突破应用瓶颈、进一步提高染料敏化光催化技术的效率,本研究构建了高稳定染料敏化纳米晶粒膜可见光催化体系;设计了准全可见光谱共吸收、协同电子传递的染料敏化-过硫酸盐耦合可见光催化体系;系统性地揭示了光敏染料自活化过硫酸盐的有机物降解规律,最终实现了无催化剂添加的印染废水自脱色及共存有机物同降解,为工业生产中复杂有色废水的处理提供“以废治废”新思路。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以具有较强光电转换能力的高稳定性有机染料D35为敏化剂,制备D35-TiO2染料敏化纳米晶粒膜,构建类太阳能电池工作阳极的三电极催化反应体系,有效提升了TiO2半导体的可见光催化性能。通过典型内分泌干扰物双酚A(BPA)的降解过程考察体系的催化效能,D35-TiO2在可见光照下对污染物的最终矿化率相较TiO2提升了15倍。对此,通过UV-Vis、XPS、PL等系列表征手段反映D35-TiO2晶粒膜固有属性与催化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优化不同反应参数以实现最佳的污染物降解效果;探究生成的活性氧化物质及污染物降解路径,揭示催化反应机理。结果显示,D35-TiO2可高效吸收400-600 nm可见光,由于能带结构匹配,激发态染料能够向TiO2有效传递电子;催化反应过程中生成以·O2-为主导的三种活性氧化物质,引发污染物降解、显着削弱其生物毒性。D35-TiO2经多次循环利用后仍保持较优的催化能力,稳定性高,且负载式薄膜结构有利于催化剂的分离与回收。(2)为进一步提高D35-TiO2的催化性能,设计具有准全可见光谱共吸收、协同电子传输能力的D35-TiO2/g-C3N4催化剂,构建染料敏化-过硫酸盐耦合可见光催化体系。以BPA为模型污染物评价催化效能,D35-TiO2/g-C3N4/过二硫酸盐可见光催化体系的污染物降解速率是TiO2的57倍,且能够无选择性地高效降解多种污染物。为探究复合催化剂各组分间的作用关系,通过多种手段综合表征催化剂的形貌结构、光吸收及电子传输等性能;调整不同组分配比、优化反应参数,以达到最佳的污染物去除效果;经活性氧化物质鉴别、污染物降解路径分析等,明确催化体系的内在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基于D35与g-C3N4组分的共吸收能力,D35-TiO2/g-C3N4光吸收范围可达400-675 nm,接近全可见光谱(400-760 nm);由于能级结构匹配,激发态D35与g-C3N4均能向TiO2有效注入电子,通过单电子还原过程协同活化过硫酸盐,产生以·OH为主导的多种自由基与非自由基,实现污染物的高效矿化。(3)基于染料敏化光催化原理及上述单电子还原过硫酸盐反应过程,探究可见/太阳光照条件下光敏染料自活化过硫酸盐的有机物降解特性。通过化学条件优化、反应物间电子传递过程表征及活性氧化物质生成分析等,明确过硫酸盐的活化基础及主要作用机理,构建“实际印染废水/过二硫酸盐”光催化预处理工艺置于生物处理过程之前,开发无催化剂添加的污染物自降解新途径。结果表明,在混合染料自活化过二硫酸盐体系中,以太阳光为光源可实现最高100%的色度脱除及共存有机物协同降解,且催化效率不易受废水p H变化及无机组分的干扰。以实际印染废水为研究对象评价预处理工艺效能,废水自脱色率可达54%且UV254显着降低,所含高环芳香蛋白类、色氨酸类等物质有效降解,同时显着削弱印染废水的急性生物毒性。因此,该工艺能够有效减小印染废水中有毒物质对生物处理系统的冲击,保障其稳定运行,降低污水处理系统的维护成本;为印染等行业产生的有色废水提供环境友好的“以废治废”污染物降解新思路。

张雪飞[4](2021)在《人衣关系视域下的晚清民国女性服饰变革研究》文中指出衣之于人,自人类文明伊始就如影随形、相伴相生。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倾向于遮蔽人身形体,不太强调人的生物属性和个体特性;彰显等秩阶次,关注人的文化表征和社会意蕴。晚清民国是服饰传统、规制、风格和文化剧变的重要时期,也是社会形态、社会认识、女性社会角色转轨的关键阶段。人衣关系经历了抗争与冲突、困顿与反思,在张力和矛盾中蜕变和进化。研究这一时期女性服饰变革,对于社会制度变迁、服饰文化转型、妇女解放进程具有重要的学术与现实意义。论文包括四个主体部分:第一章站在人衣关系的视角,以服饰潮流的方式发掘和梳理女性服饰变革的历史脉络;第二章从纺织原料、分析并阐述产业进步、技术革新和女性服饰变革的关系。从纺织原料、面料的技术革新、成衣制造方式和产业更新,以及纺织贸易市场变化三个方面,讨论服饰变革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撑。分析产业进步、技术革新和女性服饰变革的关联,也即从“衣”的层面对人衣关系的变革动力进行历史透视;第三章从带着服饰烙印的社会文化现象、伴随服饰行为的社会运动和彰显服饰主张的社会思潮这三个层面,探讨社会变革和女性服饰变革的关系,剖析伴随其间的人衣关系的变化特征;第四章从夷夏之防、道器之辨、礼俗之隔和荣耻之变四大关系入手,揭示文化变革与服饰变革的内在联系,厘清服饰变革的深层机理。本文主要观点和创新如下:1.服饰潮流是一种能够同时揭示服饰变革现象和本质所在的重要载体和形式。本文试图打破以往以主流历史分期、社会变革为纲的近代服饰史叙事,以及服饰品类、服饰流派、服饰空间扩散的服饰专题分类,由人衣关系的生理要求、观念思想、社会生活、审美文化、技术支持等不同侧面考察服饰潮流的变革趋势,抽象概括出“衣以容身”“衣以立身”“衣以适人”“衣以彰人”四大服饰潮流。以服饰潮流的方式展现服饰变革的全貌,既符合服饰本身的历史脉络和嬗变轨迹,尊重研究对象本身的发展规律,又呈现服饰变革的创新性与继承性、往复性与多样性,揭示种种复杂多栖的规律和特性,为研究服饰变迁的技术、社会和文化因素提供线索和链接。2.产业技术变革与服饰变革的关系为供给带动需求、需求拉动供给给出历史的有力借鉴。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与技术变革,特别是机械化、电气化和化学化的进步,根本地改变了服饰面料性能、服用加工技艺,为服饰结构的改良和变革提供了可能的物质和工艺基础,形塑了纺织服装贸易和消费的全新格局,为晚清民国女性服饰时尚的兴起和潮流的延布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本文绘制出服饰潮流与相关因素的关联机制分析框图,展示说明了产业技术变革如何对服饰变革发挥作用,特别是对影响方式、路径和机理方面的系统阐释。技术变革是对“衣”的物理特性、生产方式、市场供给和美学价值的创新,为“人”提供可消用、选择和适配的服用方案。作为服饰消费主体的“人”根据自身的穿用需求、经济基础和消费偏好以及文化审美,影响纺织、服装的贸易市场格局,对服装原料面料、剪裁结构方式提出需求。技术变革与服饰变革的关系实质上通过改变“衣”的供给进而影响“人”的需求,“人”的需求又进而促进“衣”的技术和产业升级改革。3.社会变革与服饰变革相互促进、互为因果,服饰时而领着、时而跟着,既能动于社会变革,又从动于社会变革。一方面,社会变革是服饰变革的引领者。社会达尔文主义和妇女解放思潮启蒙、引导着近代女性以主体身份参与到社会运动之中,推动着服饰潮流的发生和传播。以珠江三角洲的“自梳”和长江三角洲的“摩登”为代表的服饰社会现象为女性服饰潮流蓄能积力;另一方面,服饰变革是社会变革的能动者。代表性女性和女性群体以或拟男化、中性化的服饰行为,或个性化、大众化的穿衣方式,推动着妇女解放,成为社会变革不容小觑的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讲,服饰既作为被社会生活、时代思潮改良和引导的主要对象,同时又充任着女性参与社会变革的道具、工具和面具。社会变革与服饰变革的内在互动,本质上是服饰与人的主体性关系。从被“衣”掩饰的“人”到以“衣”修饰的“人”,再到借“衣”立身的“人”,透过近代女性的服饰行为,抑或是社会舆论对女性服饰的评价和反应,“衣”之功能得到重新辨析,服饰下的人性得到解放,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得以进化。4.文化变革既是阻碍服饰变革的重要防线,反过来又是催化服饰变革的深层动因。长久以来,华夏服饰是区辨夷夏族群、承载文野观念的文化载体。无论是葆有华夷文化优势的历史时期还是闭关自守被强力冲击的晚清之际,拥护文化传统和民族尊严的“庙堂”及士大夫们反对服饰变革。而随着近代西方传教士的“诱导”,本来象征文明的缠足成为野蛮文明的标记,夷夏之别破防、文野之位互换,趋新大势和尊西倾向成为服饰变革的新动向。在西学东渐、西器东传的时代背景下,服制是扞卫“中体”的“重器”,象征着传统儒家文化的伦常名教、制度文物以及体统规矩,不可“轻言”变革。而在改良政治制度的维新变法时期,服制改革成为复兴民族、更易“人心”的方略,由器而道的“天演”进化论提倡优胜劣汰、强权竞争,成为推动服饰变革的重要力量。在传统礼俗社会中,服饰是“礼治”的重要媒介,以礼化俗,以礼节俗。礼乐制度的高度发展是服饰文化长期保持稳定、难以遽变的根本。晚清宗法秩序遭遇挑战,作为民众生活“风俗”的服饰改良提出变革要求,女性服饰潮流甚或走在了服制法规之前,由俗入礼。文化是慢变量,近代服饰变革的不易和反复,皆出自于文化内核“面子”、服饰面子即文化里子,能小变则不大变,能形变则不质变。而服饰变革的发端和剧变,仍需归因于文化内核“面子”。在敏感于外人观感、维护文化“面子”的同时,服饰悄然生变,服饰由宗族和伦理走向民族和国家,再走向个体和自我,“人衣关系”不再等同于纲常伦理的“人人关系”。5.晚清民国女性服饰变革的路径并完全不遵循“器物-制度-文化”的现代化三阶段,而是多个范畴兼而有之,各个阶段均有参与。服饰变革属于物质器技,亦成为寄托人伦关系的社会制度,甚至还是文化思想的重要表征,事实上是“器物”“制度”和“精神”的“三位一体”,难以区分先后甚至彼此。整体来看,女性服饰变革是在制度层变革时生发的。反缠足运动发端于呼吁制度改革的戊戌维新,辛亥以后服饰等级制度改弦更张,服饰听取民便。新文化时期反思文化,女性服饰在更大范围、更大波次、更大程度上发生变革,服饰潮流渐趋成型,人衣关系也随之转换、调整。但局部而言,在学习西器的洋务时期,洋纱、洋布大量进驻开埠城市,上海等地的年轻、时尚、社交女性已开始穿用洋布衣。在民风开放、趋新入时的地区,原料面料、穿衣方式等物质层面的变化来的较早,相对顺利地被一部分女性所接纳,但并未涉及到服饰文化层面的对抗与哲思。对于广大乡村地区的劳动女性,质地厚实、自产自销的土布更便于劳作,物质层面的服饰变化来得更为迟滞、缓慢,或许到生产关系、社会组织发生变化之后,服饰才相随而变。晚清民国女性服饰变革呈现出多轨道、多征候、多阶段并行不悖的复杂格局。6.服饰变革本质而言是“人衣关系”的更新与重构。服饰不是纯粹单一的自然物,而是典型的文化产物。变革时期人衣关系变化的意义在于,“人”既是具体的、个体的人,同时也是群体的、社会化的和历史性的人。“衣”既是具有物质属性的衣,同时更是代表民族风俗、承载社会功能、表征时代特征的“衣”。服饰变革之前,衣的礼治、标示、文化功能更为显着;服饰变革之中,衣的工具、道具、面具功能更加显露;服饰变革之后,衣服重归保暖和装饰的基本功能。考虑到人衣关系的复杂多元性,“人的穿着”可以分为四个层次:适身、得体、体面和得当/适境。初级层面的“适身”强调作为生物体的人和作为自然物的衣。更高级层面的“得当/适境”更看重中国文化下具有多种属性之“人”的穿衣要领和不同穿着场合下“衣”的服饰文化要素。广而言之,人衣关系甚至可能是人类的永恒主题,互动交融、和谐共彰应该是人类从物质文明到精神文明追求的一种理想状态。

杜昭[5](2020)在《含PVA印染退浆废水处理工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聚乙烯醇(PVA)是一种水溶性高分子有机聚合物,通常很难被微生物降解。由于近年来该化合物在工业生产中的使用越来越多,部分PVA废水排入水体,产生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因此,如何对含PVA的废水进行有效处理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PVA是典型的难降解有机物,生物降解性差,传统的生化处理工艺难以取得满意的处理效果,一般的物理化学处理工艺对COD的去除率也很低。为了有效降解PVA,提高其生物降解性,采用铁碳-Fenton耦合氧化法对PVA进行处理,对影响PVA降解效果的主要因素进行了详细研究,并对PVA的降解机理进行了初步讨论。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通过正交试验和单因素优化试验,确定了铁碳-Fenton耦合氧化降解含高浓度PVA退浆废水的最佳条件,即p H值为2,Fe/C投加量为8g/L,Fe/C质量比为2:1,H2O2投加量为8 m L/L,耦合时间节点为30 min,耦合反应时长为90min。在此条件下,COD去除率达到74.1%,BOD5/COD值从0.075上升到0.32,废水的可生化性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为后续的生物处理创造了条件。(2)通过对正交实验结果的分析,得出结论,各因素对PVA氧化降解的影响大小顺序是:p H>Fe/C投加量>H2O2投加量>Fe/C质量比,即在所选定的影响因素中,p H是影响COD去除率最主要的因素,且p H对实验具有显着性影响。保证适宜的p H有利于铁碳微电解过程中亚铁离子的产生,为Fenton阶段催化H2O2提供催化剂,使整个过程得到较好的COD去除率,是确保工艺过程良好的关键条件。(3)运用活性污泥法对含高浓度PVA废水,稀释过的原废水和经Fe/C和芬顿耦合氧化的废水进行活性污泥氧化处理。结果表明,废水经铁碳和芬顿耦合氧化之后,废水中PVA被降解成易被微生物利用的物质,废水可生物降解性升高,降低了该废水后续生物处理的难度和负荷。(4)运用凝胶渗透色谱、紫外光谱和GC-MS技术初步研究了PVA的降解机理,推导出PVA被耦合反应氧化降解假设途径。铁碳微电解过程中产生还原性[H]有助于PVA解体,把大分子PVA降解为短链节的低分子量的多元醇;耦合反应开始时Fe2+与H2O2形成Fenton试剂,产生羟基自由基·OH,多元醇在活性[H]和·OH的共同作用下生成甲基丙烯酸正辛酯。

彭珺[6](2020)在《香云纱色彩与图案的传承与创新研究》文中提出香云纱作为岭南服饰文化中一颗曾被蒙尘的闪耀明珠,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日益被强调的今天,重新回到了大众的视野中,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香云纱的独特面料性能逐渐被挖掘,再次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首先,本文的第一部分通过历史文献的分析对香云纱的起源与发展做出了基本阐述,对与课题相关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并对选题的目的、意义及创新性进行说明;第二部分着重阐述了香云纱织造与染整技艺的发展概况,探究其制作工艺的历史渊源及发展历程,通过对莨纱绸织造工艺的对比,对其面料特性做出分析,在经过田野调查后对香云纱制作工艺的必备条件和工艺流程进行梳理;第三部分从探索香云纱的功能性与香云纱产业目前的发展困境出发,总结出香云纱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意义;第四部分着重分析了香云纱色彩与图案的艺术特征,探究其图案的取材来源与寓意,以及香云纱的独特审美价值,以探求香云纱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通过自身的改良以迎合当下的审美和文化需求有效路径,实现香云纱的活态传承与创新;第五部分从香云纱市场前景、产业现状、发展趋势和设计案例分析中,为香云纱色彩与图案的传承创新提出可行性思路与设计方案,并为香云纱市场定位策略和政策制度改革提出建议;最后,对本文的主要观点进行归纳总结。在历史长河的洗礼下,香云纱制作工艺在不断面临着创新与优化的同时,始终坚守着其内在的艺术文化底蕴。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香云纱在当代快时尚背景下如何实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香云纱在当今时代浪潮下与时尚接轨等问题,要求我们当代设计工作者着重解决其面料色彩、图案与款式单一的问题,以探求香云纱在新时代背景下通过各种改良途径以迎合当下的审美和文化需求,提升香云纱的品质。

奚家字[7](2020)在《基于机器学习的印染定型过程能耗优化方法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在生态环境方面。加上国家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安吉考察期间,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更加速了节能减排工作的推进。作为高能耗、高污染的印染纺织行业,节能减排成了该行业亟待解决的难题。最初,工艺流程的优化以及车间的调度优化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一定效果。然而随着物联网以及大数据技术的兴起与成熟,让从数据角度探索印染企业节能减排方式成为可能。印染各个流程中包含着大量的生产数据,包括工艺参数以及能耗数据,而这些大量的数据中也蕴含着一些不为人知的规律。本文从印染流程定型过程的数据出发,结合订单相关信息、工艺参数相关信息、能耗相关信息等,构建能耗类别以及单位产量能耗作为预测值,通过一定的数据预处理后进行模型训练,通过基于梯度提升树模型的改进差分进化算法的运用,对后续生产过程中的能耗情况进行优化,利用推荐的工艺参数指导后续的生产加工过程,进而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本文的主要工作和成果如下:1.印染定型过程能耗分类和回归方法研究。从订单出发,结合定型机相关工艺参数以及能耗数据,对数据进行分类以及优化研究,将梯度提升树模型用于定型机数据的分类以及回归预测,并通过对比实验对比了其与其他一些方法的效果,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2.印染定型过程中的能耗优化以及推荐算法研究。利用历史数据进行模型训练,提出了基于梯度提升树模型的改进差分进化算法(GBDT-IDE)对定型机的加工过程进行能耗优化。针对每次原材料投入的不同,对定型机运行时的工艺参数进行一定程度的推荐以引导后续定型过程,以此达到能耗优化的目的。利用后续的生产数据,结合历史数据,继续对定型过程中能源消耗情况进行优化,通过持续优化以达到较好的效果。3.基于Web的印染能耗数据可视化分析系统的开发。该系统对定型机使用等印染加工过程的能耗数据进行在线分析与优化,对数据分析结果进行可视化展示,并能根据后期不同订单的实际情况对后期使用过程中能源的投入情况进行一定程度的推荐。系统还提供了对各种历史数据的查询、分析和挖掘功能,以及详细的统计报表和日志等功能。本文主要对定型机的能耗情况进行分析以及优化,利用印染能耗数据可视化分析系统对印染过程中的能耗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以及优化操作,以指导后续的生产。

刘志钰[8](2020)在《基于生产单元的鄂东南三线建设工业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以赤壁蒲纺工业园为例》文中提出工业历史文化遗产是蕴含工业文明的重要载体,也是工业历史文化和人类文化的重要传承,见证了特定时代下的产业文明发展,承载着地区民族的自豪感和认同感,体现了此一时期民族和地区的文化特征和创造精神等。十七大以来,随着我国对文化的日益重视,文化产业正朝着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目标不断发展。工业历史文化遗产作为我国重要的文化资源,对其进行保护和利用已成为我国构建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三线建设”是我国工业发展史上重要的一部分,发生于我国社会主义工业曲折前进(1866-1976年)这一特殊历史时期,是我国基于严峻的国际环境挑战而提出的三线建设运动。三线建设遗留下来的工业历史文化遗产,是这个时期最为直接的见证者,反映了我国此一时期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记录着此一时期的人、物、事等大量的历史信息,对其进行保护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这样的背景,本文以鄂东南地区三线建设工业历史文化遗产蒲纺工业园为例,对其保护要素、保护方法等展开研究。本文共6章。第1章为绪论,重点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意义、相关概念以及研究思路和方法。第2章为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对国内外就工业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三线建设和三线建设工业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三个方面的资料文献进行梳理并总结。第3章是本文对三线建设工业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展开探索的核心,以探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为切入点,分析历史文化遗产所要保护的要素,从文化论的视角提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所要遵循的原则,进一步提出基于“生产单元”的工业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方法,构建工业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框架。在对三线建设时代背景、发展历程及历史意义认知的基础上,明晰三线建设工业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要素的特征,构建三线建设工业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框架,以期指导我国三线建设工业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第4章是对鄂东南地区三线建设工业历史文化遗产赤壁蒲纺工业园进行实证研究,在对蒲纺整体认知的基础上,厘清其工业生产逻辑,识别蒲纺厂区内生产单元,并划定空间边界。第5章是基于“生产单元”对蒲纺工业园生产区内的工具、符号和未来要素进行识别和例举,分析这些要素在“知、意、情”三方面的精神体现,并对这些要素展开保护,具体保护方法上包括收藏与展示、改造与重塑、解构与重组、象征与引申等。第6章为结论与展望,总结本次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论,分析本次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未来深入研究的可能性与指向性。

王锐[9](2020)在《印染废水循环利用污染物富集规律与控制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每年产生巨量印染废水,印染行业废水处理仍以达标排放为主。值得注意的是,印染废水再生与循环利用正逐渐形成规模。然而,废水循环利用过程中必然存在污染物富集现象,仅仅采用传统混合处理模式和再生技术,难以使企业水重复利用率稳定满足《印染行业规范条件(2017版)》规定的大于40%这一要求。为提高印染企业水重复利用率,进行了污染物富集规律、富集污染物对活性污泥微生物群落功能抑制机理及富集污染物的控制技术研究,构建了印染废水可持续循环利用模式。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主要成果如下:(1)通过印染废水循环利用试验研究,明确了印染废水中富集污染物种类及富集规律,探明了富集污染物对活性污泥微生物功能的影响机理。印染废水循环利用时富集有机物主要由4类物质组成,分别为脂肪醇聚氧乙烯醚、挥发性脂肪酸盐、可溶性微生物代谢产物和染料与助剂中间体。富集的无机离子以钠、氯和硫酸根离子为主。对照实验结果表明,富集污染物中无机离子对微生物功能抑制作用有限,与之相比有机物的富集对活性污泥系统优先产生抑制作用。GC/MS和基于约束距离的冗余分析(db-RDA)表明,染料中间体是导致活性污泥系统功能受到抑制的关键有机物。代谢组学分析显示4个代谢通路受到抑制作用最为显着,分别为苯丙氨酸代谢、酮体合成与降解、丁酸代谢和丙酮酸代谢。feaB、DDC和E2.3.3.10等酶对应的基因下调而导致的酚和萘富集,是活性污泥系统功能受到抑制的主要原因。(2)臭氧气浮技术能有效控制印染废水循环利用初期有机物的富集现象。与传统气浮控制相比,臭氧气浮控制条件下活性污泥系统微生物活性保持时间增大了1.5倍。二级处理水COD、UV254、类芳香蛋白、类色氨酸和蛋白质等有机物指标上升速率分别为1.4mgCOD/L?d,0.018cm-1/d,11.1R.U/d,4.4R.U/d和0.213mg/L?d,比传统气浮控制条件下分别降低了58.6%、53.8%、93.1%、89.1%和25.8%。臭氧气浮对二级处理水中羰基碳和羧基碳的去除较彻底,臭氧气浮出水中苯环碳占比逐渐升高,脂肪碳占比逐渐下降。臭氧气浮有效控制有机物富集的条件下,离子浓度低于5g/L时对微生物功能无显着影响;当离子浓度超过5g/L时,无机离子浓度持续渐增会逐渐抑制活性污泥系统生物功能。宏基因组分析表明,富集离子逐步间断聚糖生物合成与代谢通路、外源生物降解与代谢通路和脂肪代谢通路。乙醛/丁二酸半醛还原酶、醛脱氢酶和hisM酶活性受到无机离子的抑制影响最显着,对应基因数分别下降了69.4%、92.3%和96%。与富集有机物对生物系统的快速抑制作用不同,富集的无机离子对生物系统的抑制呈现慢速抑制的特点。(3)针对无机离子富集规律开发了富集无机离子调控的旁路RO膜分离处理技术,为印染废水循环利用系统稳定运行提供了技术保障。臭氧气浮和旁路膜RO技术相结合,系统出水COD长期保持在50mg/L以下,有机物官能团比例趋于稳定,消除了离子富集现象,提升印染废水重复利用率的同时保证了回用水水质安全。(4)运用水质矩阵理论归一化得到了不同印染工序排水的处理特性,构建了印染废水“分质处理与按质循序利用”的新模式。将印染废水按水质及处理特性分为特种废水、高浓度废水和低浓度废水分类收集、分别处理。特种废水和高浓度废水处理达标排放为目标。低浓度废水处理以回用为目标,生产一般再生水和优质再生水,根据用水要求按质循序多级回用至不同印染工序。该模式的构建为提升印染企业水重复利用率奠定了模式基础。(5)本课题开发的技术应用到印染废水循环利用实际工程,长期运行结果表明,再生水感官指标(色度、透明度和SS)、有机物指标(COD)和盐分指标(TDS、铁和锰)均能稳定达到《纺织染整工业回用水水质标准》(FZ/T01107-2011)的限值要求。将循环利用工程处理出水直接回用于生产,其染色效果与工业给水无显着区别。本论文的研究能有效提升印染废水的循环利用效率,保证了企业的产能增长,为印染废水的可持续循环利用提供了技术范例。

魏宸[10](2020)在《滨海热电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40年以来,电力一直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能源,但电力资源短缺问题仍然是我国能源供给中最突出的问题。伴随严峻的能源短缺问题,中小电力公司的生存与发展也面临着危机,一些企业甚至濒临破产倒闭。本文以滨海热电公司为例,在目前我国能源形式大幅变动的背景下,探究热电厂发展的基本战略,以及结合目前形式为热电厂发展提供合理的建议。本文以案例的形式阐述了企业发展过程中战略制定的定义、制定依据、作用基础、战略制定与战略转变的关系。通过对滨海热电公司发展现状的分析,包括对现状的研究、内外部环境的分析,在分析中采用了一些战略管理的分析工具,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从而更加直观和完整。对企业的内外部环境、价值链和核心竞争力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以企业发展战略理论为支撑,结合滨海热电公司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新战略的选择和设计。在新战略选择的基础上,对竞争战略进行了细化。最后得出了战略发展的具体措施,以及新战略制定后在实施过程中的风险和控制。同时,建议在实施过程中对一些情况进行适当调整。本文清晰地提出了强本、创新、领先等实现公司发展的具体措施,这些措施都是基于深入分析浙江滨海热电公司的内外环境而得出的结论,也必将对其他热电企业在发展战略的执行上起到重要的参考意义。

二、我国印染设备亟待提升水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印染设备亟待提升水平(论文提纲范文)

(3)有机物的染料敏化/活化可见光催化降解特性与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染料敏化半导体光催化技术
        1.2.1 典型半导体光催化剂应用局限性及调控方法
        1.2.2 染料敏化光催化技术概述
        1.2.3 染料敏化剂的特性与分类
    1.3 染料敏化与过硫酸盐高级氧化耦合技术
        1.3.1 过硫酸盐高级氧化技术概述
        1.3.2 过硫酸盐活化方法
        1.3.3 染料敏化与过硫酸盐耦合技术进展
    1.4 课题研究概述
        1.4.1 课题来源
        1.4.2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1.4.3 课题研究内容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剂与耗材
    2.2 仪器与设备
    2.3 催化剂的制备与表征
        2.3.1 D35-TiO_2染料敏化纳米晶粒膜的制备
        2.3.2 D35-TiO_2/g-C_3N_4染料敏化光催化剂的制备
        2.3.3 催化剂表征方法
    2.4 催化性能评价方法
        2.4.1 D35-TiO_2染料敏化纳米晶粒膜催化反应过程
        2.4.2 D35-TiO_2/g-C_3N_4/过二硫酸盐体系催化反应过程
        2.4.3 光敏染料自活化过硫酸盐反应过程
    2.5 污染物浓度测定
        2.5.1 药品类污染物浓度的测定
        2.5.2 染料类污染物浓度的测定
    2.6 其他指标分析方法
        2.6.1 活性氧化物质鉴别
        2.6.2 生物急性毒性测试
        2.6.3 有机物降解产物分析
3 染料敏化纳米晶粒膜的有机物光催化降解特性
    3.1 引言
    3.2 D35-TiO_2染料敏化纳米晶粒膜催化剂表征
        3.2.1 扫描电镜与X射线能谱分析
        3.2.2 X射线衍射与透射电镜分析
        3.2.3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与价带谱分析
        3.2.4 光致发光光谱与瞬态光电流响应分析
    3.3 D35-TiO_2染料敏化光催化有机物降解特性
        3.3.1 有机物降解性能评价
        3.3.2 有机物降解的化学条件
        3.3.3 D35-TiO_2纳米晶粒膜的应用稳定性
    3.4 D35-TiO_2染料敏化光催化有机物降解机理
        3.4.1 活性氧化物质鉴别
        3.4.2 BPA降解产物及毒性分析
        3.4.3 有机物降解机理
    3.5 本章小结
4 染料敏化-过硫酸盐耦合工艺的有机物光催化降解特性
    4.1 引言
    4.2 D35-TiO_2/g-C_3N_4染料敏化光催化剂表征
        4.2.1 扫描电镜与透射电镜分析
        4.2.2 X射线衍射分析
        4.2.3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4.2.4 热重分析
        4.2.5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及价带谱分析
        4.2.6 光致发光光谱分析
        4.2.7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4.3 D35-TiO_2/g-C_3N_4/PS染料敏化光催化有机物降解特性
        4.3.1 有机物降解性能评价
        4.3.2 有机物降解的化学条件
        4.3.3 D35-TiO_2/g-C_3N_4催化剂的应用稳定性
        4.3.4 D35-TiO_2/g-C_3N_4/PS催化体系的反应选择性
    4.4 D35-TiO_2/g-C_3N_4/PS染料敏化光催化有机物降解机理
        4.4.1 活性氧化物质鉴别
        4.4.2 BPA降解产物及路径分析
        4.4.3 有机物降解机理
    4.5 本章小结
5 污水中光敏染料自活化过硫酸盐的有机物降解特性
    5.1 引言
    5.2 污水中单一光敏染料自活化过硫酸盐的自降解特性
        5.2.1 工业生产中常见染料基本属性
        5.2.2 单一光敏染料自活化过二硫酸盐特性
        5.2.3 单一光敏染料自活化过一硫酸盐特性
        5.2.4 光敏染料活化过硫酸盐机理
    5.3 污水中混合光敏染料自活化过二硫酸盐的有机物降解特性
        5.3.1 混合光敏染料自活化过二硫酸盐特性
        5.3.2 混合光敏染料/PS光催化体系共存有机物降解特性
        5.3.3 混合光敏染料/PS光催化体系共存有机物降解机理
    5.4 实际印染废水自活化过二硫酸盐效能评价
        5.4.1 实际印染废水理化性质
        5.4.2 实际印染废水/PS预处理工艺应用潜能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6.3 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及荣誉

(4)人衣关系视域下的晚清民国女性服饰变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缘起与意义
    0.2 服饰变革文献综述
    0.3 研究思路、框架与内容
    0.4 研究方法与史料来源
    0.5 创新点
第1章 人衣关系表里之辨——女性服饰潮流
    1.1 衣以容身:松绑解放,开禁易俗
    1.2 衣以立身:性别反叛,异中求变
    1.3 衣以适人:简便合体,文明质朴
    1.4 衣以彰人:流曲赋形,纳西慧中
    1.5 思考与讨论:人衣关系的历史脉动与文化嬗变
第2章 经纬不辍纺新织异——产业进步、技术变革与女性服饰变革
    2.1 有里有面:面料及其生产
        2.1.1 纺、缫技术与原料更新
        2.1.2 机织技术与质料革新
        2.1.3 印染技术与纹样、色彩嬗变
    2.2 有型有样:成衣及其制造
        2.2.1 家庭生产
        2.2.2 拎包客与前店后场
        2.2.3 半标准化与标准化生产
    2.3 有价有市:纺织贸易以及市场
        2.3.1 纺织原料、纺织品贸易和市场
        2.3.2 成衣市场及贸易
    2.4 思考与讨论:纺织和制衣产业技术变革下的人衣关系
第3章 觉与不觉咸与维新——社会变革与女性服饰变革
    3.1 局隅生变:带着服饰烙印的社会现象
        3.1.1 广府地区缫丝女工与“自梳”现象
        3.1.2 上海城市女性和“摩登”现象
    3.2 起而求变:伴随服饰行为的社会运动
        3.2.1 戊戌维新和不缠足会
        3.2.2 辛亥前后的民权革命和女子参政运动
        3.2.3 新文化和女学生爱国平权运动
        3.2.4 新生活的反摩登实践与国货运动
        3.2.5 社会运动中的女性角色和服饰角色
    3.3 论而思变:彰显服饰主张的社会思潮
        3.3.1 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潮
        3.3.2 妇女解放思潮
    3.4 思考和讨论:社会变革维度下的人衣关系
第4章 易服不易表里乾坤——文化变革与服饰变革
    4.1 防与不防:“夷”“夏”文野观念转变
    4.2 尊与不尊:“道”“器”体用概念解体
    4.3 禁与不禁:“礼”“俗”治理秩序重构
    4.4 变与不变:“荣”“耻”面子文化演进
    4.5 思考与讨论:文化变革维度下的人衣关系
余论
    5.1 余论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后记

(5)含PVA印染退浆废水处理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印染退浆废水现状
        1.2.1 印染生产工艺
        1.2.2 印染废水的来源及主要污染成分
        1.2.3 印染废水的主要特点
        1.2.4 印染废水的主要危害
    1.3 聚乙烯醇概述
        1.3.1 聚乙烯醇的性质简介
        1.3.2 聚乙烯醇的物理性质
        1.3.3 聚乙烯醇的化学性质
        1.3.4 聚乙烯醇的命名方法
        1.3.5 聚乙烯醇的溶解方法
        1.3.6 聚乙烯醇的适用领域
    1.4 退浆废水简介
        1.4.1 退浆废水的产生与特点
        1.4.2 退浆废水的影响
        1.4.3 退浆废水的处理现状
        1.4.3.1 生物法
        1.4.3.2 物理化学法
        1.4.3.3 高级氧化法
    1.5 铁碳微电解法处理染料废水的研究现状
        1.5.1 铁碳微电解法概述
        1.5.2 铁碳微电解法反应基本原理
        1.5.3 铁碳微电解工艺的研究现状
        1.5.3.1 铁碳微电解法的研究进展
        1.5.3.2 铁碳微电解法工艺的性质
        1.5.3.3 铁碳微电解法的优缺点
    1.6 Fenton法处理印染废水的研究现状
        1.6.1 Fenton试剂与类Fenton试剂法
        1.6.2 Fenton反应处理废水中的作用
        1.6.3 Fenton高级氧化技术表现的特性
        1.6.4 Fenton氧化法处理染料废水的研究
        1.6.5 Fenton反应与其它方法结合用于染料降解的研究进展
        1.6.5.1 Fenton氧化法与混凝法结合进行染料降解
        1.6.5.2 引入其它物质促进Fenton氧化反应处理染料废水
        1.6.6 Fenton反应处理染料废水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1.7 铁碳微电解-Fenton组合工艺的技术研究
        1.7.1 铁碳微电解-Fenton联合工艺的技术研究
        1.7.2 微电解-Fenton耦合工艺的技术研究
    1.8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目的与意义
        1.8.1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及主要内容
        1.8.2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与创新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印染退浆废水来源与性质
    2.2 实验试剂和仪器
        2.2.1 实验试剂与材料
        2.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实验前的准备
        2.3.2 实验装置及实验步骤
    2.4 实验结果的测试方法
        2.4.1 PVA的测定
        2.4.2 COD的测定
        2.4.3 BOD的测定
        2.4.4 TOC的测定
        2.4.5 气质联用(GC-MS)
    2.5 本章小结
3 铁碳微电解-Fenton耦合工艺实验研究
    3.1 铁碳微电解-Fenton耦合工艺正交实验研究
        3.1.1 正交实验考查的影响因素
        3.1.2 正交实验的因素与水平
        3.1.3 正交实验的结果
        3.1.4 正交实验结果的分析
        3.1.4.1 试验结果与极差分析
        3.1.4.2 正交试验结果的方差分析
    3.2 铁碳微电解-Fenton耦合工艺单因素优化实验研究
        3.2.1 体系p H值对COD和 PVA去除率的影响
        3.2.2 铁碳填料投加量对COD和 PVA去除率的影响
        3.2.3 双氧水投加量对COD和 PVA去除率的影响
        3.2.4 铁碳比对CODCr和PVA去除率的影响
        3.2.5 耦合时间节点的影响
        3.2.6 耦合反应时间的影响
    3.3 活性污泥法验证废水可生化性的提高
        3.3.1 印染废水可生化性的评价
        3.3.2 活性污泥法
        3.3.3 活性污泥法实验方法
    3.4 优化条件下的去除效果
    3.5 工艺对比
    3.6 本章小结
4 PVA的耦合氧化机理研究
    4.1 PVA溶液的配制及性质
    4.2 根据表观参数的变化推断耦合反应过程中PVA的变化途径
    4.3 分子量分布的测定
    4.4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4.5 中间产物的GC-MS分析
    4.6 假设PVA的耦合氧化途径
5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6)香云纱色彩与图案的传承与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1.1.2 香云纱的起源与发展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分析法
        1.4.2 田野调查法
        1.4.3 图像分析法
    1.5 课题特色与创新性
第二章 香云纱及其生产工艺发展概况
    2.1 香云纱面料特点
        2.1.1 快干通透
        2.1.2 易洗耐穿
        2.1.3 抗皱
        2.1.4 防紫外线
    2.2 香云纱白坯纱织造工艺概述
        2.2.1 香云纱织机的起源与发展
        2.2.2 白坯纱织造流程
        2.2.3 白坯纱的面料特点
    2.3 香云纱染整工艺概述
        2.3.1 香云纱生产时间
        2.3.2 晒莨的主要原料
        2.3.3 生产对晒地的要求
        2.3.4 晒莨主要生产设备
    2.4 香云纱的生产流程
第三章 香云纱传承创新的意义以及重要性
    3.1 香云纱及其工艺的价值分析
        3.1.1 实际穿用价值
        3.1.2 科学研究价值
        3.1.3 艺术审美价值
        3.1.4 香云纱的文化经济价值
    3.2 香云纱的发展困境分析
        3.2.1 传统生态的消亡与现代生活方式的变迁
        3.2.2 香云纱的生产研发及运营模式滞后于时代发展
    3.3 香云纱实施传承与创新的意义
        3.3.1 传递岭南文化精神内核
        3.3.2 加快经济发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香云纱色彩与图案的艺术特征
    4.1 香云纱色彩艺术审美特征
        4.1.1 色调古朴,正反异色
        4.1.2 层次丰富,色泽雅致
        4.1.3 内涵丰厚,意境深远
    4.2 香云纱图案艺术审美特征
        4.2.1 香云纱常见图案题材分析
        4.2.2 香云纱织物图案艺术审美特征
        4.2.3 香云纱印染图案艺术审美特征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香云纱传承创新应用研究
    5.1 香云纱市场前景分析
        5.1.1 全球化视野下民族化服装的机遇
        5.1.2 “中国文化热”下“中国风格”再流行
        5.1.3 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现实需求
    5.2 香云纱现存问题及发展趋势
        5.2.1 香云纱在服装设计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5.2.2 香云纱在服饰设计应用中的发展趋势
        5.2.3 香云纱的传承创新实践案例分析
    5.3 香云纱色彩与图案传承创新思路构建
        5.3.1 香云纱色彩的创新设计
        5.3.2 香云纱图案纹样的创新设计
        5.3.3 香云纱面料肌理的创新设计
        5.3.4 香云纱色彩与图案在服装中的创新设计
    5.4 香云纱产品与市场定位策略探析
        5.4.1 提升细节品质
        5.4.2 混搭流行元素
        5.4.3 拓展产品领域
        5.4.4 “非遗+”策略
        5.4.5 扩大消费群体
    5.5 香云纱传承创新的政策制度探析
        5.5.1 提供政策扶持,制定相关法规
        5.5.2 坚持活态保护,实现产销结合
        5.5.4 坚持市场导向,把握时代脉搏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与项目
致谢

(7)基于机器学习的印染定型过程能耗优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1.3.1 研究目标和内容
        1.3.2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相关理论和技术
    2.1 印染定型过程及能耗
        2.1.1 印染相关设备以及能耗情况简介
        2.1.2 印染定型机数据描述
    2.2 数据可视化技术
    2.3 K-means无监督学习
    2.4 梯度提升树
    2.5 遗传算法和差分进化算法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定型机能耗分类和回归方法研究
    3.1 定型机数据预处理
        3.1.1 数据说明
        3.1.2 数据预处理方法
        3.1.3 生产数据预处理难点
    3.2 定型机单位产量综合能耗模型
    3.3 定型机能耗分类方法研究
    3.4 定型机能耗回归方法研究
    3.5 实验分析
        3.5.1 实验环境
        3.5.2 评价指标
        3.5.3 定型机能耗分类实验
        3.5.4 定型机能耗回归实验
    3.6 本章小节
第四章 定型机能耗优化方法研究
    4.1 定型机能耗优化方法概况
        4.1.1 能耗优化研究现状
        4.1.2 差分进化算法简介
        4.1.3 差分进化算法相关研究
    4.2 基于梯度提升树的能耗优化模型研究
        4.2.1 关键参数选择
        4.2.2 优化步骤
        4.2.3 基于梯度提升树模型的改进差分进化算法
    4.3 实验分析
        4.3.1 实验环境
        4.3.2 定型机能耗优化实验
        4.3.3 模型对比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设计与实现
    5.1 需求分析
        5.1.1 功能需求
        5.1.2 非功能需求
        5.1.3 系统总体架构图
    5.2 可视化分析
        5.2.1 马雷图可视化分析
        5.2.2 桑基图可视化分析
        5.2.3 其他图表可视化分析
    5.3 系统设计
        5.3.1 系统结构设计
        5.3.2 功能模块设计
        5.3.3 数据库设计
    5.4 系统实现
        5.4.1 系统开发环境
        5.4.2 系统功能实现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发明专利
学位论文数据集

(8)基于生产单元的鄂东南三线建设工业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以赤壁蒲纺工业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文化地位上升促使工业历史文化遗产迎来发展新机遇
        1.1.2 三线建设工业历史文化遗产作为我国特殊工业遗产类型日趋受到重视
        1.1.3 湖北三线资源丰富但鄂东南地区三线资源有待挖掘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三线建设
        1.3.2 工业历史文化遗产
        1.3.3 三线建设工业历史文化遗产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框架
        1.4.3 研究方法
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2.1 国外相关研究进展
        2.1.1 工业历史文化遗产的研究
        2.1.2 三线建设及三线建设工业历史文化遗产的研究
    2.2 国内相关研究进展
        2.2.1 工业历史文化遗产的研究
        2.2.2 三线建设的研究
        2.2.3 三线建设工业历史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研究
    2.3 小结
3 基于生产单元的三线建设工业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方法与框架
    3.1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再认识
        3.1.1 从人的本质问题出发理解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3.1.2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要素的理论探讨
        3.1.3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原则的文化解读
        3.1.4 工业历史文化遗产及其基本单元——生产单元
    3.2 基于生产单元的工业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要素与方法
        3.2.1 工业历史文化遗产中生产单元的实体空间构件
        3.2.2 基于生产单元的工业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要素构成
        3.2.3 基于生产单元的工业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方法内涵
    3.3 工业历史文化遗产中的一种特殊类别:三线建设工业历史文化遗产
        3.3.1 三线建设时代背景
        3.3.2 三线建设发展历程
        3.3.3 三线建设的历史意义
    3.4 基于生产单元的三线建设工业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框架
        3.4.1 三线建设工具要素类型特征
        3.4.2 三线建设符号要素类型特征
        3.4.3 三线建设未来要素类型特征
4 鄂东南地区三线建设工业历史文化遗产中生产单元的识别与划定——以赤壁蒲纺工业园为例
    4.1 鄂东南地区三线建设工业历史文化遗产基本概况
    4.2 赤壁蒲纺工业园的总体概况
        4.2.1 园区历史沿革
        4.2.2 区位与选址分析
        4.2.3 三线旧址保存状况
    4.3 赤壁蒲纺工业园生产单元的识别
        4.3.1 厂区功能构成
        4.3.2 总体空间布局
        4.3.3 蒲纺生产单元的识别
    4.4 赤壁蒲纺工业园生产单元的划定
5 基于生产单元的鄂东南地区三线建设工业历史文化遗产要素识别与保护——以赤壁蒲纺工业园为例
    5.1 工具要素识别及保护
        5.1.1 建筑物
        5.1.2 构筑物
        5.1.3 运输设施
        5.1.4 生产设备及产品
        5.1.5 “知”精神方面的体现
        5.1.6 工具要素的保护
    5.2 符号要素识别及保护
        5.2.1 老照片
        5.2.2 语言口号
        5.2.3 标识标语
        5.2.4 资料证书
        5.2.5 “意”精神方面的体现
        5.2.6 符号要素的保护
    5.3 未来要素识别及保护
        5.3.1 计划经济时代美学的当代创新
        5.3.2 公共艺术与城市形象的融合
        5.3.3 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互动协调
        5.3.4 “情”精神方面的体现
    5.4 基于生产单元的要素总体保护布局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讨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本人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9)印染废水循环利用污染物富集规律与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印染行业污水处理现状
        1.1.2 适用法规和规范发展历程
        1.1.3 印染废水再生处理循环利用的必要性与意义
        1.1.4 印染废水分质处理与循环利用可行性分析
    1.2 印染行业废水水量与水质特性
        1.2.1 印染废水水量特性
        1.2.2 印染废水水质特征
        1.2.3 不同工序污染物排放量比较
    1.3 印染废水循环利用制约因素分析
    1.4 印染废水再生处理技术进展
        1.4.1 印染废水再生处理常用工艺概述
        1.4.2 臭氧气浮技术基本原理与应用
        1.4.3 离子控制技术基本原理与应用
    1.5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1.5.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5.3 课题来源
        1.5.4 论文结构
2 试验装置与研究方法
    2.1 印染废水循环利用试验系统设计
    2.2 模拟印染废水制备与运行阶段
        2.2.1 模拟印染废水
        2.2.2 运行阶段与管理模式
    2.3 实验方案
        2.3.1 常规污染物取样方案
        2.3.2 生物相取样方案
    2.4 检测与分析方法
        2.4.1 三维荧光分析
        2.4.2 树脂层析分离
        2.4.3 GC/MS分析微量有机污染物
        2.4.4 XPS测定方法
        2.4.5 离子色谱法和火焰原子吸收法分析无机离子
        2.4.6 16SrDNA高通量测定
        2.4.7 Spearman统计学分析
        2.4.8 布样染色外观、皂洗牢度、摩擦牢度测定方法
    2.5 水质矩阵基本方法
3 印染废水二级处理水水质特性
    3.1 印染废水二级处理水水质特性分析
        3.1.1 印染废水二级处理水理化特性分析
        3.1.2 二级出水溶解性有机物荧光特性分析
        3.1.3 二级出水溶解性有机物官能团组成分析
    3.2 印染废水二级处理水溶解性有机物分级表征特性
        3.2.1 二级出水溶解性有机物分级表征
        3.2.2 二级出水不同组分的荧光特性
        3.2.3 二级出水不同组分官能团组成
    3.3 小结
4 印染废水循环利用污染物富集规律研究
    4.1 印染废水循环利用有机污染物富集特性研究
        4.1.1 印染废水循环利用宏观指标富集与转化特性分析
        4.1.2 印染废水循环利用富集常量有机物组成分析
        4.1.3 印染废水循环利用富集微量有机物成分解析
    4.2 印染废水循环利用无机离子富集特性研究
        4.2.1 电导率和全盐量富集规律
        4.2.2 无机阴离子富集特性
        4.2.3 无机阳离子富集特性
    4.3 富集污染物对活性污泥系统的影响
        4.3.1 富集污染物对活性污泥性状的影响
        4.3.2 富集污染物对污泥活性抑制程度
        4.3.3 富集污染物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4.3.4 微生物群落变化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
    4.4 小结
5 富集污染物控制技术研究及其抑制机理解析
    5.1 臭氧气浮对富集有机物的控制特性
        5.1.1 臭氧气浮处理特性研究
        5.1.2 富集有机物转化与去除机理研究
        5.1.3 臭氧气浮对循环利用系统的改善效果
        5.1.4 臭氧气浮控制下微生物群落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
    5.2 常规深度处理条件下富集污染物对活性污泥功能抑制机理解析
        5.2.1 微生物活性抑制影响因子解析
        5.2.2 不同循环周期微生物群落功能变化特性
        5.2.3 不同循环周期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抑制程度分析
        5.2.4 代谢组学分析
    5.3 臭氧气浮控制条件下富集离子对活性污泥系统功能的抑制机理
        5.3.1 富集离子对微生物群落功能的影响
        5.3.2 KEGG代谢途径分析
        5.3.3 影响活性污泥系统代谢通路的离子类型分析
    5.4 旁路膜处理技术对富集污染物的控制特性
        5.4.1 旁路膜技术处理特性研究
        5.4.2 旁路膜处理技术对循环利用系统的改善效果
    5.5 臭氧气浮与旁路膜对富集污染物的协同控制特性
        5.5.1 臭氧气浮与旁路膜协同控制无机离子污染物特性
        5.5.2 臭氧气浮与旁路膜协同控制有机污染物特性
        5.5.3 臭氧气浮与旁路膜协同控制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5.6 小结
6 印染废水循环利用模式构建与技术应用研究
    6.1 印染废水循环利用分质处理与多级回用模式构建
        6.1.1 印染废水处理特性评价
        6.1.2 印染废水再生水按质循序利用策略分析
        6.1.3 印染废水分质处理-按质循序回用模式构建
    6.2 印染废水分质处理循环利用模式应用研究
        6.2.1 应用背景
        6.2.2 印染废水循环利用模式
        6.2.3 印染废水循环利用分质处理效果
        6.2.4 印染废水循环利用工程出水回用印染产品质量评价
        6.2.5 技术经济性分析
    6.3 小结
7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7.3 论文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10)滨海热电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论文结构框架
第二章 企业发展战略制定的理论基础
    2.1 企业发展战略理论
        2.1.1 企业战略的定义
        2.1.2 企业发展战略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2.2 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依据
    2.3 企业发展战略的相关文献研究
第三章 滨海热电公司发展现状及发展分析
    3.1 滨海热电公司简介
        3.1.1 组织结构
        3.1.2 滨海热电公司经营概况
        3.1.3 滨海热电公司收入分析
        3.1.4 滨海热电公司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3.2 滨海热电公司发展的外部环境分析
        3.2.1 政治环境(P)
        3.2.2 经济环境(E)
        3.2.3 社会环境(S)
        3.2.4 技术环境(T)
    3.3 滨海热电公司SWOT分析
        3.3.1 优势分析(S)
        3.3.2 劣势分析(W)
        3.3.3 外部机遇(O)
        3.3.4 外部威胁(T)
第四章 滨海热电公司战略发展方案和实施保障措施
    4.1 滨海热电公司的战略目标
    4.2 滨海热电公司发展战略选择的依据
    4.3 滨海热电公司发展战略的选择
        4.3.1 成本领先战略
        4.3.2 差异化战略
        4.3.3 集中化战略
    4.4 滨海热电公司发展战略的制定
    4.5 滨海热电公司发展战略的重点任务
        4.5.1 推进提质增效
        4.5.2 发展热电联产
        4.5.3 保障安全生产
        4.5.4 加强节能减排
        4.5.5 灵活改革创新
    4.6 滨海热电公司发展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4.6.1 市场定位集中化
        4.6.2 产品专门化
        4.6.3 降低成本增加收益
        4.6.4 加强党建引领
第五章 结论
    5.1 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我国印染设备亟待提升水平(论文参考文献)

  • [1]《纺织行业“十四五”科技、时尚、绿色发展指导意见》全文发布[J].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 纺织科学研究, 2021(08)
  • [2]练江治理与印染企业环保战略研究 ——以A企业为例[D]. 林如佳. 汕头大学, 2021
  • [3]有机物的染料敏化/活化可见光催化降解特性与机理研究[D]. 白雪.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4]人衣关系视域下的晚清民国女性服饰变革研究[D]. 张雪飞. 东华大学, 2021(01)
  • [5]含PVA印染退浆废水处理工艺研究[D]. 杜昭. 郑州大学, 2020(03)
  • [6]香云纱色彩与图案的传承与创新研究[D]. 彭珺.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6)
  • [7]基于机器学习的印染定型过程能耗优化方法研究[D]. 奚家字.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2)
  • [8]基于生产单元的鄂东南三线建设工业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以赤壁蒲纺工业园为例[D]. 刘志钰.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9]印染废水循环利用污染物富集规律与控制技术研究[D]. 王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10]滨海热电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魏宸.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我国印染设备亟待改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