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人群卒中危险因素综合干预研究

社区人群卒中危险因素综合干预研究

一、社区人群脑卒中危险因素综合干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杨[1](2021)在《基于区域大数据平台的脑卒中发病的支持性环境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利用宜昌市和宁波市的区域大数据平台中脑卒中发病及其影响因素相关数据,计算脑卒中发病水平,分析支持性环境影响因素与脑卒中发病之间的关系,为脑卒中的预防控制、支持性环境的良好建设和区域大数据平台的健康发展提供科学性思路和可行性建议。方法:基于文献和现场调研,确定研究因素,选择家庭医生签约情况、居住点距离医疗机构的直线距离、居住点距离公园的直线距离、居住点距离公共交通站点的直线距离作为脑卒中支持性环境影响因素指标。制定区域大数据平台数据抽取标准,建立地方数据仓库。确定研究对象纳入和排除标准,收集并整理2017年~2019年宜昌城区(西陵区、点军区、伍家岗区、猇亭区)和宁波市北仑区的脑卒中发病及相关影响因素数据。通过百度地图开放平台,将文本地址信息转换为经纬度数据,利用Arc GIS软件计算最近直线距离。采用回归预测法进行缺失填补。按照年龄、性别,以1:1的匹配比例,匹配对照组。计算脑卒中发病水平,并根据空模型结果选择条件logistic回归,以脑卒中首次发病为因变量,支持性环境影响因素指标为自变量,高血压、糖尿病、职业情况、受教育水平、民族、婚姻状况作为协变量,并考虑交互效应,分析支持性环境影响因素与脑卒中发病的关系。同时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绘制剂量-反应关系图。结果:2017年~2019年年均标化发病率为118.78/10万,其中标化发病率最高区县是猇亭区(233.01/10万),最低为西陵区(88.02/10万)。脑卒中发病率均呈现随年龄增长而增长的趋势(P<0.05),男性标化发病率均高于女性。2017年宜昌城区发病率远低于2018年和2019年。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家庭医生签约组的发病风险是未签约组的0.926倍(P=0.107),而≥65岁研究人群的家庭医生签约组发病风险是未签约组的0.688倍(P<0.05),基于北仑的家庭医生签约组发病风险是未签约组的0.499倍(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距离医疗机构直线距离为1,000~2,000米和≥2,000米组的发病风险是<1,000米组的1.069倍和1.146倍,在统计学上无意义,但剂量-反应关系显示,脑卒中发病风险随着医疗机构距离的增加而增加。距离公园直线距离为1,000~2,000米和≥2,000米组的发病风险是<1,000 米组的 0.242 倍(P<0.05,95%CI=0.122~0.480)和 0.303 倍(P<0.05,95%CI=0.170~0.541)。但基于宜昌城区数据,脑卒中发病风险随着公园距离的增加而增加。距离公共交通站点直线距离为1,000~2,000米和≥2,000米组的发病风险是<1,000 米组的 1.821 倍(P<0.05,95%CI=1.092~3.038)和 4.126倍(P<0.05,95%CI=3.067~5.550),剂量-反应关系显示,脑卒中发病风险随着公共交通站点距离的增加而增加。结论:家庭医生签约可降低脑卒中发病风险,尤其是≥65岁人群;当居住点距离医疗机构、公园、公共交通站点越远,脑卒中的发病风险越高,因此需要建立良好的支持性环境。建设良好的支持性环境需要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完善签约服务内容;强化社区医疗服务质量,为居民提供良好的、便利的医疗服务;科学规划公园服务半径,最大化绿色效益;增强公共交通重视程度,促进公共交通的可持续性、便捷性服务,推进居住点至公共交通站点距离<1000米的站点建设。区域大数据平台的健康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数据内容,提高数据质量;促进平台数据的科研使用;推进平台数据跨地区、跨部门、跨领域的互联互通;基于平台开发创新高效的慢病管理措施。

王思琦[2](2021)在《中英减盐行动 ——以社区为基础的居民减盐综合干预措施效果评价》文中研究说明背景高钠膳食是我国高血压人群重要的发病危险因素,可提高罹患心脑血管疾病风险。不论是在高收入国家还是在中低收入国家,减盐被公认为是预防心血管疾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之一。《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显示2019年我国家庭每日烹调用盐达9.3g,虽然与2015年相比下降了 1.2g,但与人均每日5g盐推荐量相比差距较大。尽管我国已开展大量相关研究,但尚未形成明确有效,可大范围推广的减盐干预措施与政策。本研究通过分析项目地区减盐综合干预前后人群24小时尿钠水平及减盐知信行水平变化,对减盐综合干预效果进行评估,旨在发现减盐综合干预工作中的优点与不足,为探索有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减盐干预路径和方法提供依据。目的1.了解项目地区居民24小时尿钠、血压水平及减盐防控高血压的知信行情况。2.了解实施减盐综合干预1年后人群24小时尿钠、血压水平及减盐防控高血压知识、态度及行为改变情况,评价减盐综合干预效果。3.分析24小时尿钠水平及减盐防控高血压知识、态度及行为的影响因素,发现减盐干预工作的优点及不足,为制定有效的减盐干预政策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遵循整群随机对照试验设计,运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数据源于中英减盐行动--以社区为基础的减盐综合干预试验中江西省2018年基线与2019年中期调查。两次调查均通过问卷调查收集一般人口学信息及减盐知识、态度及行为水平,通过体格检查收集身高、体重、血压等基本信息并通过收集24小时尿液获得人群24小时尿钠数据。本研究中江西省萍乡市芦溪县为干预组,江西省宜春市万载县为对照组。干预组采取为期1年的减盐综合干预。干预措施包括出台减盐相关文件、设计和发放减盐宣传材料及适宜性工具(限盐勺)、开展减盐主题活动,重点场所(社区、医疗机构、学校、餐厅)减盐支持性环境创建等,对照组不采取减盐综合干预。本研究采用SAS9.4软件进行数据清洗与分析,所有检验均取双侧概率,检验水平为α<0.05。运用秩和检验进行计量资料的比较,计数资料运用卡方检验进行率的比较,采用多水平模型与倍差法相结合的方法评价减盐综合干预效果,干预净效应即组别与时间构成的交互项。运用多水平模型对存在聚集性的结局变量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本研究基线共纳入451名调查对象,干预1年后随访人数为422人,随访率为93.57%。随访人群中期共21人尿液不合格,最终401名调查对象纳入分析。1.24小时尿钠水平干预效果评价与影响因素分析干预组24小时尿钠水平下降0.44g(3.39g vs.3.83g,P<0.05),即盐1.11g。干预净效应使干预组24小时尿钠水平下降0.23(-0.55,0.09)g。在纳入相关变量后,干预净效应降至-0.19(-0.51,0.12)g,未对干预组产生明显影响(P>0.05)。影响因素方面,年龄在45-60岁以上,女性,教育水平为初中的人群24小时尿钠水平更低,高血压、肥胖人群24小时尿钠排泄量更高。2.减盐知识、态度及行为水平干预效果及影响因素分析未考虑自变量的影响时,减盐知识得分的干预净效应使干预组减盐知识总分增加了2.22(1.94,2.50,P<0.001)分。调整后的模型显示干预净效应使干预组减盐知识得分增加2.09(1.79,2.39,P<0.001)分。影响因素方面,年龄在60岁以上与年龄在45岁以下相比减盐知识得分更低,吸烟人群减盐知识得分更低;教育水平在初中及以上,体育锻炼则是减盐知识得分的保护因素。干预净效应使干预组减盐态度得分增加了0.33(0.18,0.47,P<0.001)分。纳入相关变量后,减盐态度得分的干预净效应降至0.17(0.01,0.32,P<0.05)分。影响因素方面,自觉饮食口味偏咸与自觉饮食口味适中人群相比减盐态度得分更低;而自觉饮食口味偏淡及体育锻炼则是减盐态度得分的保护因素。未考虑相关变量影响时,减盐行为得分的干预净效应为0.12(-0.04,0.27)分。纳入相关变量后,减盐行为得分的干预净效应降至0.05(-0.12,0.21)分。女性与体育锻炼是其保护因素。结论1.现有减盐综合干预措施对降低人群盐摄入量具有一定效果,但由于居民健康素养水平逐渐提升及干预时间相对较短等原因,调查人群盐摄入水平下降效果不明显,人群钠钾摄入比例不均衡,减盐形式依旧严峻。2.现有减盐综合干预措施对提升人群减盐知识知晓率、态度意愿率等方面效果显着,对人群主动减盐行为的养成未见明显促进作用。部分居民对于减盐存在一定误区,之前的重口味饮食习惯较难改变,减盐行为的达成需要一定时间。

王英[3](2021)在《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自我管理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旨在为进一步制定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的综合干预方案提供科学依据,以提高其自我管理水平、预防脑卒中、节约医疗资源、减轻社会和家庭的经济负担。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17年3月至9月,在聊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2个社区参与国家卫健委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与干预项目筛查出的脑卒中高危人群(617例)中,严格按照纳排标准进行调查。调查工具包括脑卒中高危患者自我管理行为评定量表、一般情况调查表、脑卒中防治知识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慢性病管理自我效能量表。共收回有效问卷448份。采用EXCEL数据库和SPSS 26.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性别、年龄、职业、婚姻状况、文化程度等计数资料采用频率、构成比表示,自我管理行为、脑卒中防治知识、自我效能及社会支持得分等计量资料采用百分比、均数和标准差进行统计描述,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因素采用单因素分析、相关性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1.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自我管理行为现状448例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的自我管理行为平均得分是(132.07±16.520)分,指标得分率为60.03%,自我管理行为水平处于中等。52.90%(237人)的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自我管理行为水平差,45.80%(205人)的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自我管理行为处于中等水平,仅1.34%(6人)的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自我管理行为良好。自我管理行为各维度指标得分率从高到低分别为:安全用药管理(75.67%)、情绪管理(75.64%)、生活起居管理(64.70%)、社会人际管理(62.86%)、饮食管理(60.53%)、疾病管理(40.48%)。2.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自我管理行为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的自我管理行为总分在不同医疗付费方式、职业、家庭人均月收入上有统计学差异(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自我管理行为与脑卒中防治知识(r=0.550,p<0.001)、自我效能(r=0.152,p<0.01)、社会支持(r=0.176,p<0.001)成正相关。说明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的脑卒中防治知识水平越高、自我效能越高、社会支持水平越高,自我管理行为越好。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脑卒中防治知识对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自我管理行为的贡献最大,脑卒中防治知识水平越高,自我管理行为及各维度管理水平越好(β=0.213-0.517,P<0.001);疾病症状管理自我效能越高,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的疾病管理行为越好(6=0.119,P<0.05);疾病共性管理自我效能越高,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的疾病管理行为越好(β=0.109,P<0.005),而社会人际管理行为越差(β=0.123,P<0.05);主观支持水平越高,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的自我管理行为(β=0.105,P<0.05)和社会人际管理行为(β=0.252,P<0.001)越好;客观支持水平越高,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的自我管理行为(β=0.128,P<0.01)、疾病管理行为(β=-0.146,P<0.01)、生活起居管理行为(β=-0.165,F<0.01)、情绪管理行为(β=-0.135,P<0.01)和社会人际管理行为(β=-0.134,P<0.01)均越差;对支持的利用度越好,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的饮食管理行为(β=0.035,P<0.01)越好;脑卒中危险因素中,血脂异常的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自我管理行为(β=0.093,P<0.05)和饮食管理行为(β=0.146,P<0.01)较好,患有高血压的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疾病管理行为较好(β=0.219,P<0.001)、生活起居管理行为较差(β=-0.096,P<0.05),患有房颤或瓣膜性心脏病的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情绪管理行为较好(β=0.125,P<0.01),缺乏运动的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疾病管理行为(β=0.089,P<0.05)和社会人际管理行为(β=0.100,P<0.05)均较好;年龄≥60岁的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生活起居管理行为(β=0.124,P<0.05)和情绪管理行为(β=0.135,P<0.01)较好;职业为农业劳动者的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自我管理行为较差(β=-0.090,P<0.05),生活起居管理行为(β=-0.127,P<0.05)、情绪管理行为(β=-0.149,P<0.01)和社会人际管理行为(β=-0.118,P<0.05)均较差。结论1.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自我管理行为总体处于中等水平,尤其是社会人际管理、饮食管理、疾病管理行为亟待提高。2.脑卒中防治知识、社会支持、自我效能、职业和血脂异常是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自我管理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脑卒中防治知识对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最为显着。脑卒中防治知识、自我效能、主观支持水平越高,自我管理行为越好;客观支持越好,自我管理行为越差,疾病管理、生活起居管理、情绪管理、社会人际管理均较差。职业为农业劳动者的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自我管理行为较差,生活起居管理、情绪管理、社会人际管理均较差。3.年龄、高血压、房颤或瓣膜性心脏病、缺乏运动对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自我管理行为有一定的影响。≥60岁的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生活起居管理和情绪管理较好;有高血压的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生活起居管理较好;有房颤或瓣膜性心脏病的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情绪管理较好;缺少运动的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社会人际管理较好。

贾小梅[4](2021)在《乌鲁木齐市居民脑卒中防控知信行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居民脑卒中防控知信行现状,探讨脑卒中防控知信行影响因素及作用路径;分析当前慢性病管理模式下居民脑卒中防控需求及意愿,结合现阶段脑卒中防控存在问题,提出合理的对策建议。方法: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采用简单随机抽样与方便抽样在乌鲁木齐市7个辖区抽取社区居民并发放调查问卷;运用SPSS22.0、Amos24.0软件进行t检验、方差分析、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pearson相关性分析、路径分析等统计分析;采用焦点访谈法对乌鲁木齐市脑卒中管理相关人员开展定性研究。结果:1.居民基本健康状况:1208位调查居民中,3.2%的居民有脑卒中史;16.7%的居民有TIA史;48.7%的居民健康自评状况较好;47.8%的居民患有脑卒中相关慢性病;25.1%的居民有3个以上脑卒中危险因素。2.居民脑卒中防控知信行现状:居民脑卒中防控知识得分10.75±5.022,防控信念得分43.84±7.06,防控行为得分55.47±11.26。防控知识各维度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预防措施、危险因素、发作先兆、基本知识;防控信念各维度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脑卒中的危害性、防控的积极性、防控的益处、自我效能;防控行为各维度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戒除不良嗜好行为、避免有害环境行为、基本行为、接受健康教育行为。3.居民脑卒中防控知信行影响因素分析:文化程度、慢性病患病情况是脑卒中防控知识、信念、行为的共同影响因素;脑卒中健康教育、年龄是防控知识和行为的共同影响因素;健康自评状况、职业是防控知识的影响因素;TIA史是防控信念的影响因素;性别、家庭人均月收入是防控行为的影响因素。4.居民脑卒中防控知信行相关性及路径分析:居民脑卒中防控知识、防控信念、防控行为显着性正相关(P<0.05)。知识和信念可以直接影响行为,也可作为中介变量间接影响行为。知识对信念的直接效应为0.404,知识可以解释信念40%的变异度;知识对行为的影响效应为0.397,信念对行为的直接影响效应为0.163,知识和信念能解释行为56%的变异度。5.社区居民脑卒中健康管理需求较高,且需求内容存在多样化形式;访谈研究发现乌鲁木齐市尚未将脑卒中纳入社区管理,针对脑卒中防控投入资源较为有限,脑卒中防控工作有待加强。结论:1.居民脑卒中防控知识水平较低,防控态度趋向积极,防控行为有待提高,应加强健康教育,提升知识的转化率。2.文化程度和脑卒中相关慢性病患病情况是影响脑卒中防控知信行的关键因素,针对居民制定脑卒中防控策略时应重点考虑文化程度较低以及患有脑卒中相关慢性的居民。3.知识、信念、行为三者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知识是建立信念的前提,转变行为的必要条件,但掌握知识并不一定上升为信念,并付诸行动,应提升居民脑卒中防控知信行的一致性。4.居民对脑卒中防控需求较高,且需求形式存在多样化形式,可基于居民需求与意愿有针对性地开展脑卒中健康管理工作。5.应夯实基层卫生服务,加大脑卒中防控资源投入,鼓励将脑卒中纳入社区规范管理。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5](2020)在《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心血管病已经成为全世界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其死亡患者例数占全球总死亡病例的32%。在中国,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社会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均持续上升。据推算,我国心脑血管病现患人数为2.9亿,其中脑卒中患者1300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1100万。在过去的20余年,心脑血管病年龄标准化患病率增幅达14.7%。根据世界银行的估计,至2030年,脑卒中和冠心病的患病人数将分别增至3177万和2263万。

颜鑫[6](2020)在《湖州某社区居民脑卒中危险因素暴露现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通过对湖州市某社区40岁及以上人群脑卒中危险因素及居民对其知晓情况的调查,了解该社区居民的健康情况和脑卒中危险因素暴露水平和分布构成情况,及居民对脑卒中危险因素的知晓情况。为脑卒中预防和干预提供依据和数据支持,对居民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控制危险因素,并提高居民自我护理的执行力。方法:本研究基于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项目”湖州地区的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工作。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东林社区筛查点,对符合入选标准者进行一般项目和脑卒中常见危险因素现况调查,以及脑卒中危险因素知晓情况的调查,完成基本资料收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对资料信息进行统计分析,获得该社区40岁及以上人群脑卒中危险分级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资料。结果:(1)对2146例研究对象进行脑卒中风险评估,740例为脑卒中低危人群,占比34.48%;560例为脑卒中中危人群,占比26.10%;846例为脑卒中高危人群,占比39.42%,其中18例为脑卒中患者,占比0.84%,12例为TIA患者,占比0.56%。(2)40-49岁年龄段人群的脑卒中高危人群比例为19.94%;50-59岁年龄段人群的脑卒中高危人群比例为34.53%;60-69岁年龄段人群的脑卒中高危人群比例为46.59%;70-79岁年龄段人群的脑卒中高危人群比例为51.49%;80岁以上年龄段人群的脑卒中高危人群比例为55.67%。(3)对不同性别脑卒中危险人群分布情况分析显示,男性人群的脑卒中高危人群比例(49.25%)高于女性人群的高危人群比例(30.90%),而男性人群的脑卒中低危、中危人群比例均低于女性。(4)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分析:危险因素暴露率最高的是缺乏体育锻炼(64.17%),其余依次为:高血压(60.48%)、血脂异常(49.02%)、吸烟(27.96%)、明显超重或肥胖(8.34%)、糖尿病(6.06%)、脑卒中家族史(4.85%)、房颤或瓣膜性心脏病(0.93%)。男性人群暴露率较高的脑卒中危险因素为缺乏体育锻炼(62.69%)、高血压(61.58%)、吸烟(59.48%)、血脂异常(44.43%);女性人群暴露率较高的是缺乏体育锻炼(65.45%)、高血压(59.53%)、血脂异常(53.00%)。(5)较高BMI水平、较高Hcy水平、有饮酒习惯、饮食偏咸、饮食偏甜的人群的脑卒中高危人群比例更高。(6)研究对象对脑卒中危险因素的知晓率在28.1%-70.7%。结论:(1)该社区40岁及以上的人群中,脑卒中高危人群和中危人群的比例较高,高于全国水平,分别为39.42%和26.10%,可能与该地区老龄化程度较高,居民生活方式和饮食文化有关,应引起当地政府、卫生机构及居民的重视。(2)该社区40岁及以上的人群,随着年龄增长,脑卒中高危人群比例逐渐增大。(3)该社区40岁及以上的人群主要脑卒中危险因素是缺乏运动、高血压、血脂异常,以及男性人群的吸烟。脑卒中高危人群的危险因素暴露率最高的是高血压,其后为缺乏运动、血脂异常、吸烟等。男性为脑卒中高危人群的风险高于女性,大量饮酒或口味偏甜的人群成为脑卒中高危人群的可能性更大。(4)该社区40岁及以上人群对脑卒中危险因素的知晓率较低。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提高社区居民对脑卒中危险因素的认知,并积极采取相应的预防和干预措施迫在眉睫。

顾淑玮[7](2020)在《基于Meta-分析的脑卒中发病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脑卒中作为一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率、复发率、致残率和高死亡均处于较高水平,再加之治疗成本高且难以完全治愈,已成为危害全球健康的重要疾病,而建立脑卒中的风险预测模型能够对脑卒中进行有效防治。当前,脑卒中风险预测模型较多,但国外模型适用性较差,国内模型存在针对性差、灵活性低、无法进行概率预测等情况,因而我国脑卒中风险预测模型仍存在一定缺失。本研究主要以我国人群为样本,针对性地构建脑卒中风险预测模型,以期进一步提高我国人群脑卒中的风险预测精度,加深群众对于脑卒中的认识,加强危险因素综合干预的思想,以期最大程度降低由此带来的损失。方法:本研究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识基础设施、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7个国内外数据库,通过Endnote X9软件进行文献管理,并提取Meta-分析所需资料。Meta-分析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得到OR/RR/HR的综合效应值及其95%CI。在此基础上结合Logistic回归构建脑卒中的风险预测模型;以J地区数据为验证数据库,在使用Stata12.0软件对验证数据库进行清理、整合的基础上,运用SPSS20.0软件的ROC曲线检验模型预测效果。同时,为便捷风险预测模型的应用,以验证数据库为例,对脑卒中概率预测模型进行拓展应用,构建危险分层模型并采用?2检验进行验证,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文献26篇,通过提取所需资料,最终纳入Meta-分析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血糖、血脂异常、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疾病、吸烟、饮酒、缺乏体育锻炼、BMI、年龄、性别和脑卒中家族史等12个危险因素,其综合危险度分别为4.82,2.51,2.69,4.52,2.26,2.93,2.64,8.28,2.51,2.47,1.81和4.01;计算得到常数α为-2.35。最终构建的脑卒中风险预测模型为Logit(p)=-2.35+1.57X1+0.92X2+0.99X3+1.51X4+0.82X5+1.08X6+0.97X7+2.11X8+0.92X9+0.90X10+0.59X11+1.39X12。(以上12个危险因素分别对应X1,X2,……,X12);对构建模型的效果进行验证,获得AUC及95%CI为0.657(0.643,0.671),脑卒中概率预测模型预测效果一般。危险分层模型中高血压3分,动脉粥样硬化、吸烟、脑卒中家族史均为2分,缺乏体育锻炼5分,高血糖、血脂异常、心脏疾病、饮酒、BMI、年龄和性别均为1分,共计21分;低危组为01分,中危组为26分,高危组为721分,危险分层结果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脑卒中危险因素较多且存在一定的协同作用,需结合脑卒中模型制定综合防治策略。通过健康教育,提高群众对脑卒中及其危险因素的认知度,需充分贯彻“预防为主”的思想理念,加强可控危险因素的防治,强化自我管理;以社区为核心,加强脑卒中防治网络建设,构建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防治网络,充分运用脑卒中风险预测模型和危险分层模型进行分级分类管理;完善信息化建设,整合多个条线的信息系统,为不同层级医疗机构间的转诊提供便捷。

刘珊[8](2020)在《基于格林模式的健康管理在脑卒中高危人群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调查脑卒中高危人群的健康知识水平及预防行为现状,分析影响高危人群知识及行为水平的因素;探讨基于格林模式的健康管理方案对脑卒中高危人群的健康知识、预防行为、生活方式及危险因素指标的影响,为优化脑卒中高危人群的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采用便利抽样法,应用一般资料调查表、脑卒中健康知识问卷、预防脑卒中健康行为问卷,对长沙市甲、乙两个社区经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项目检出的283名脑卒中高危人群进行调查,以了解高危人群的脑卒中健康知识水平和预防脑卒中健康行为现状。(2)从甲、乙两个社区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高危人群各38例,采用抓阄法,以社区为单位将其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接受脑卒中高危人群常规随访教育,干预组在常规随访教育的基础上实施基于格林模式的健康管理,为期6个月。采用脑卒中健康知识问卷、预防脑卒中健康行为问卷,于干预3个月末、干预6个月末再次评价健康知识和预防行为水平,并比较干预前后两组高危人群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HPLP II)得分及危险因素水平。(3)应用SPSS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均数±标准差、构成比/百分比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元逐步回归分析、χ2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等检验方法进行统计分析,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本次研究调查的283名脑卒中高危人群健康知识总均分为(63.79±14.85)分,运动锻炼项目得分最高,为(76.67±42.36)分,饮食营养和低盐两个项目的得分情况较差,分别为(57.60±39.78)分、(45.58±49.89)分;预防脑卒中行为总均分为(2.83±0.32)分,得分最高的项目为限酒(3.46±0.77)分,得分最低的项目为体力活动(2.04±0.59)分。脑卒中高危人群健康知识与预防行为得分呈显着正相关(r=0.437,P<0.001)。(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家庭人均月收入、卒中史、脑卒中家族史的高危人群之间,健康知识得分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卒中史、脑卒中家族史是高危人群健康知识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3)干预前,两组脑卒中高危人群的一般资料、健康知识及预防行为得分、HPLP II得分、以及血压、血脂、体重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干预3个月末和干预6个月末,干预组高危人群健康知识及预防行为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组高危人群健康知识和预防行为得分在不同时间点、不同组别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时间因素和分组因素存在交互效应(P<0.05)。(5)干预6个月末,干预组HPLP II总分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健康责任、运动锻炼、营养、人际关系、压力管理五个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精神成长维度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干预6个月末,干预组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低于对照组(P<0.05),体重指数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脑卒中高危人群的健康知识和预防行为处于中低水平,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卒中史、脑卒中家族史是影响高危人群疾病知识和防治意识的主要因素。(2)基于格林模式的健康管理可提高脑卒中高危人群的健康知识水平,强化预防脑卒中健康行为,改善健康生活方式,降低危险因素水平。

朱慧[9](2019)在《石家庄市社区脑卒中危险因素干预效果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石家庄社区人群脑卒中危险因素,并对其干预效果进行评估,掌握该地区脑卒中流行病学趋势及干预的效果,推广适合该地区的卒中防治策略。方法:选取石家庄卒中筛查防治基地医院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为项目点,对其所属社区内大于等于40岁常住居民做横断面调查,并进行为期3年的干预(包括筛查、发放资料、巡诊、卒中讲座等)。了解脑卒中相关危险因素的暴露情况及对其患病率的影响,并分析干预前后血压、血糖、血脂控制情况及行为方式改变情况。结果:1.石家庄地区40岁及以上人群脑卒中患病率为4.49%。2.石家庄地区危险因素经单因素分析年龄、性别、血压、血糖、房颤、吸烟、体力活动、超重或肥胖、卒中家族史与脑卒中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后结果显示地区、年龄、血压、吸烟、很少体力活动、卒中家族史是脑卒中独立危险因素(OR=0.628、1.062、4.753、3.414、2.651、4.289)。3.脑卒中危险因素的暴露情况情况:最大为血脂异常(77.5%),其次为明显超重或肥胖(26.1%)、高血压(25.4%)、卒中家族史(8.8%)、糖尿病(8.1%)、吸烟(7.9%)、很少体育活动(7.7%)、房颤(1.5%)。4.经干预,血压、血糖、甘油三脂、胆固醇控制较好(P<0.05),吸烟、缺少体力活动、明显超重或肥胖控制差。结论:1.石家庄地区40岁及以上人群脑卒中患病率为4.49%,卒中防控形势严峻。2.地区、年龄、血压、吸烟、很少体力活动、卒中家族史是脑卒中独立危险因素。3.石家庄地区血脂异常暴露率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考虑与其饮食结构、生活习惯相关,在该地区卒中防治中应将其作为重点。4.干预后,石家庄地区行为方式无改善,提示我们卒中知识的宣传中应该花更多的精力在行为方式的改变上。

甘勇[10](2017)在《深圳市社区居民脑卒中影响因素分析及风险评估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分析深圳市40岁及以上居民脑卒中的患病情况及影响因素,为脑卒中的病因学研究及脑卒中发病风险评估模型的建立提供线索。2、构建适合我国中老年人群的脑卒中发病风险评估模型,为我国脑卒中的防控工作提供评价工具。3、探索系统动力学(System Dynamics,SD)方法在脑卒中发病风险评估模型构建中的应用,为脑卒中发病风险的定量预测研究提供依据,也为慢性病的风险评估提供新的思路。方法:以2012~2014年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十二五”医改专项“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项目”为依托。根据国家筛查项目点选择要求,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在深圳市抽取3个社区筛查点,以选定社区40岁及以上常住居民为筛查对象,筛查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社会经济状况、行为生活方式、主要慢性病史、慢性病家族史、生理生化指标等,共筛查12908人。采用频数、构成比对居民脑卒中分布特征及危险因素暴露水平进行描述性分析,运用χ2检验和Fisher’s确切概率法比较脑卒中患病情况在不同组间的分布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反向传播(Back Propagation,BP)神经网络模型和决策树(DecisionTree,DT)模型分别探讨脑卒中患病的主要影响因素;基于循证医学证据、专家咨询和相关研究资料,利用哈佛癌症风险指数法构建脑卒中风险评估模型;基于文献研究、专家咨询和系统分析,运用流率基本入树建模法探索构建脑卒中发病风险评估SD流图结构模型。本研究主要采用SAS9.2和STATA1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具体包括描述性分析、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使用Venple5.1软件进行系统动态反馈复杂分析,运用SPSS20.0 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结果:1、研究人群的基本情况。共筛查12908名40岁及以上居民,平均年龄为57.11±10.71岁,其中男性为57.28±11.27岁,汉族为主(99.91%),职业类型主要是从事体力劳动(占42.40%),学历以高中及以下为主(占78.28%),大部分人群享有至少一种医疗保险(占80.91%)。2、深圳市社区居民脑卒中患病情况分析。深圳市40岁及以上居民脑卒中患病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社区居民脑卒中粗患病率为4.06%,其中男性为5.46%,女性为2.89%。脑卒中的标化患病率为3.70%,其中男性脑卒中的标化患病率显着高于女性(4.79%vs.2.76%,P<0.0001)。此次调查结果显示,脑卒中患者中40~64岁的中年人超过一半(50.57%)。3、深圳市社区居民脑卒中影响因素研究。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年龄、性别、口味偏咸、医疗保险状况、饮酒频率、吸烟、水果摄入不足、婚姻状况、奶类及奶制品摄入不足、脑卒中家族史、缺乏体力活动、高血压及高同型半氨酸(High Homocysteine,HCY)血症与中老年人脑卒中患病密切相关。BP神经网络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脑卒中患病的影响因素按照影响重要性由大到小依次为年龄、吸烟情况、文化程度、缺乏体力活动、婚姻状况、口味偏咸、高HCY血症、房颤、奶制品摄入不足、高血压。DT模型结果显示,年龄与脑卒中患病风险关联性最强,其次为口味偏咸与脑卒中家族史,最后为高血压、房颤、高HCY血症、吸烟情况、医疗保险状况、婚姻状况和体力活动缺乏。此外,BP神经网络模型分析发现文化程度这一重要的社会经济状况指标是中老年人群脑卒中患病的主要因素之一,但其他两种模型未能将其筛选出来。4、基于哈佛癌症指数的社区居民脑卒中发病风险评估研究。利用哈佛癌症指数法初步构建的脑卒中发病风险评估模型纳入的因素包括年龄、吸烟、性别、文化程度、脑卒中家族史、超重或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结果显示,各因素的危险因素得分除高血压为25分外,其余均为10分,人群脑卒中发病风险的平均得分为34分。以深圳市筛查样本人群为评估对象,采用本研究设计的脑卒中风险评估模型进行脑卒中风险等级评估显示,1713人被评估为脑卒中“较低”风险、3870人被评估为脑卒中“低”风险、443人被评估为脑卒中“一般”风险、5787人为脑卒中“高”风险、636人具有“较高”脑卒中风险;不同风险等级中的脑卒中发病人数构成不同(χ2=85.4190,P<0.0001)。模型的预测效能评价结果显示,ROC曲线下面积及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为 0.660(0.636-0.684)。比值 X(X=个体脑卒中风险分数/人群平均风险分数)为1.40可定为模型预测个体未来脑卒中发病与否的最佳阳性临界点,该截点Youden指数最大,此时灵敏度为53.00%,特异度为70.00%。5、基于SD的社区居民脑卒中风险评估方法探讨研究。利用SD中的规范建模方法——流率入树基本建模法,探索建立了以脑卒中发病率为主导的十对流位流率系,系统分析各流位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画出十对流位流率系的相互作用关系图,在相互作用关系图的基础上构建十棵SD流率入树模型,结合嵌运算生成脑卒中发病风险评估SD结构流图模型。结论:1、深圳市中老年人群脑卒中的患病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存在明显的人口学特征差异,与我国脑卒中流行病学的基本特征吻合。2、年龄、性别、饮酒频率、口味偏咸、吸烟情况、水果摄入不足、婚姻状况、奶类及奶制品摄入不足、脑卒中家族史、缺乏体力活动、医疗保险状况、高血压及高HCY血症是影响中老年人脑卒中患病的重要因素。3、采用哈佛癌症指数建立的脑卒中风险评估模型能有效实现疾病的风险分层与量化。该模型预测效能尚可,精确度有待提高,可作为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的评价工具。不过,模型的外推和应用有待进一步验证和完善。4、用于脑卒中发病风险评估的SD流图结构模型可以深刻揭示各影响因素间的运行机理和作用机制,能够清晰刻画模型的复杂性、反馈性和动态性。

二、社区人群脑卒中危险因素综合干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社区人群脑卒中危险因素综合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区域大数据平台的脑卒中发病的支持性环境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本课题来源
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对照表
1 研究背景
    1.1 脑卒中影响因素研究
        1.1.1 支持性环境
        1.1.2 中间危险因素
        1.1.3 不可改变危险因素
        1.1.4 可改变危险因素
        1.1.5 其他社会决定因素
    1.2 支持性环境影响因素研究方法
        1.2.1 国内研究方法
        1.2.2 国外研究方法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意义
3 资料与方法
    3.1 资料来源
        3.1.1 宜昌城区
        3.1.2 宁波北仑
        3.1.3 其他来源
    3.2 前期准备和数据整理
        3.2.1 平台数据抽取标准
        3.2.2 研究对象纳入排除标准
        3.2.3 支持性环境指标整理
        3.2.4 缺失值填补
    3.3 统计分析
        3.3.1 模型理论基础
        3.3.2 模型建立
        3.3.3 分析软件
    3.4 技术路线
4 研究结果
    4.1 脑卒中发病水平
    4.2 研究对象一般情况
    4.3 回归分析结果
        4.3.1 单因素分析结果
        4.3.2 交互项分析结果
        4.3.3 多因素分析结果
        4.3.4 剂量-反应关系
5 讨论
    5.1 影响因素与脑卒中发病的关系
        5.1.1 家庭医生签约情况
        5.1.2 居住点距离医疗机构的直线距离
        5.1.3 居住点距离公园的直线距离
        5.1.4 居住点距离公共交通站点的直线距离
        5.1.5 其他因素与脑卒中发病的关系
    5.2 支持性环境建设建议
    5.3 区域大数据平台发展建议
6 创新性与局限性
    6.1 创新性
    6.2 局限性
7.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综述 健康大数据在慢性病预防控制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致谢

(2)中英减盐行动 ——以社区为基础的居民减盐综合干预措施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一览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减盐的必要性
    2.减盐相关理论与实践
        2.1 减盐知信行理论
        2.2 国内外减盐干预研究进展
    3.中英减盐行动概述
研究目的
材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1.1 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
        1.2 研究对象的排除标准
    2.样本量计算
    3.抽样方法
        3.1 项目点的选取
        3.2 城镇街道的选取
        3.3 村或居委会的选取
        3.4 调查对象的置换
    4.干预内容
        4.1 减盐大众宣传
        4.2 基于社区的减盐活动
        4.3 基于学校的减盐活动
        4.4 基于餐厅的减盐活动
        4.5 基于医疗卫生机构的减盐活动
    5.评估内容和方法
        5.1 问卷调查
        5.2 体格检查
        5.3 24小时尿液收集与采样
    6.指标定义
    7.质量控制
        7.1 调查前的质量控制
        7.2 调查中的质量控制
        7.3 数据录入与清洗
    8.数据分析
        8.1 描述性分析
        8.2 干预效果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
    9.技术路线
结果
    1.研究对象基本特征
        1.1 基线24小时尿钠、钠钾比水平及血压水平
        1.2 基线减盐知识、态度及行为水平
        1.3 失访人群与随访人群比较
    2.减盐综合项目实施情况
    3.24小时尿钠、钠钾比水平干预效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3.1 人群尿钠及钠钾比水平下降比例
        3.2 人群尿钠及钠钾比水平干预效果评价
        3.3 24小时尿钠及钠钾比水平影响因素分析
    4.人群血压值干预效果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
        4.1 人群血压值下降比例
        4.2 人群血压值干预效果评价
        4.3 血压水平影响因素分析
    5.减盐知识、态度及行为干预效果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
        5.1 人群减盐知识、态度及行为水平变化
        5.2 减盐知识、态度及行为得分的干预效果评价
        5.3 减盐知识、态度及行为得分的影响因素分析
讨论
    1.调查对象基本特征
    2.减盐综合干预对人群24小时尿钠水平的影响
    3.人群钠、钾摄入水平不均衡
    4.血压水平改变及影响因素分析
    5.减盐综合干预对减盐知识、态度及行为得分的影响
        5.1 减盐综合干预可增加人群减盐知识得分
        5.2 减盐综合干预可增加人群减盐态度得分
        5.3 减盐综合干预未对减盐行为得分产生影响
    6.现有干预措施的改进
        6.1 增加限盐勺的正确使用率
        6.2 健教材料中增加互动性内容
结论
建议
创新与局限性
参考文献
综述 人群减盐干预措施效果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致谢

(3)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自我管理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意义
    4 研究相关定义
    5 研究理论基础
第2章 文献综述
    1 疾病自我管理理论的起源及内涵
    2 脑卒中高危人群自我管理国内外研究现状
    3 脑卒中高危人群自我管理测量工具国内外研究进展
    4 脑卒中高危人群自我管理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5 国内以往研究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工具
    3 资料收集
    4 统计分析方法
    5 质量控制
    6 伦理问题
    7 技术路线
第4章 研究结果
    1 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现状调查
    2 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自我管理行为的单因素分析
    3 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自我管理行为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第5章 讨论
    1 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自我管理现状分析
    2 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1 研究结论
    2 研究建议
    3 研究创新性
    4 研究局限性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附录
    附录 1 知情同意书
    附录 2 一般情况调查表
    附录 3 脑卒中防治知识问卷
    附录 4 慢性病自我效能量表
    附录 5 脑卒中高危患者自我管理行为评定量表
    附录 6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乌鲁木齐市居民脑卒中防控知信行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内容
    3 研究方法
    4 质量控制
    5 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建议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乌鲁木齐市脑卒中防控现状及促进策略访谈提纲
综述 我国脑卒中防控现状研究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新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5)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论文提纲范文)

1 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1.1 吸烟
        1.1.1 吸烟现状
        1.1.2 吸烟与心血管病风险
    1.2 饮酒
        1.2.1 饮酒流行情况
        1.2.2 饮酒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
    1.3 不健康膳食
        1.3.1 膳食现状
        1.3.2 不健康膳食对心血管的危害
        1.3.2.1 蔬菜、水果摄入不足
        1.3.2.2 高盐(钠)摄入
        1.3.2.3 高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摄入
    1.4 身体活动不足
        1.4.1 我国居民身体活动现状
        1.4.2 身体活动不足的危害
        1.4.2.1 身体活动不足是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1.4.2.2 身体活动不足是影响心血管病康复的重要因素
    1.5 超重、肥胖
        1.5.1 超重、肥胖现况
        1.5.2 超重、肥胖与心血管病风险
        1.5.2.1 高血压
        1.5.2.2 冠心病
        1.5.2.3 脑卒中
        1.5.2.4 其他疾病
    1.6 社会心理因素
        1.6.1 抑郁、焦虑现况
        1.6.2 社会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病风险
        1.6.2.1 应激
        1.6.2.2 抑郁
        1.6.2.3 焦虑
        1.6.2.4 A型行为
        1.6.3 心血管药物引发的抑郁症状
    1.7 血脂异常
        1.7.1 血脂异常的分类与合适水平
        1.7.2 血脂异常现况
        1.7.3 血脂异常与心血管病风险
    1.8 糖尿病
        1.8.1 糖尿病定义分型
        1.8.2 糖尿病现况
        1.8.3 糖尿病与心血管病风险
    1.9 高血压
        1.9.1 高血压现况
        1.9.2 高血压与心血管病风险
2 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2.1 生理指标的采集及测量
        2.1.1 血压
        2.1.2 静息心率
        2.1.3 人体测量学指标
    2.2 临床指标的采集和测量
        2.2.1 病史信息
        2.2.2 实验室检查指标
    2.3 靶器官受累的指标采集和测量
        2.3.1 无症状靶器官损害
        2.3.2 临床合并症
    2.4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2.4.1 ASCVD风险评估流程
        2.4.2 ASCVD风险评估建议
3 危险因素干预
    3.1 行为干预
        3.1.1 行为干预的益处
        3.1.2 行为干预的原则
        3.1.3 行为干预的流程
        3.1.4 行为干预的措施
        3.1.4.1 阶段目标
        3.1.4.2 优先原则
        3.1.5 随访管理
        3.1.6 行为干预注意事项
    3.2 吸烟干预
        3.2.1 戒烟的益处
        3.2.2 戒烟的原则
        3.2.3 戒烟流程
        3.2.4 戒烟的措施
        3.2.4.1 判断戒烟意愿
        3.2.4.2 医学咨询
        3.2.4.3 5A技能
        3.2.4.4 5R干预技术
        3.2.4.5 戒烟药物
        3.2.5 随访和复吸处理
    3.3 饮酒干预
        3.3.1 戒酒的益处
        3.3.2 戒酒的原则
        3.3.3 戒酒干预的流程
        3.3.4 戒酒干预的措施
        3.3.4.1 酒精使用情况评估
        3.3.4.2 干预内容
        3.3.5 持续监测
    3.4 膳食干预
        3.4.1膳食干预的获益
        3.4.2膳食干预的原则
        3.4.3膳食营养干预流程
        3.4.4膳食营养干预的措施
        3.4.4.1 膳食评估
        3.4.4.2 干预方案
        (1)一般人群
        (2)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及患者膳食建议
        3.4.5随访管理
    3.5 身体活动的干预
        3.5.1 身体活动干预的益处
        3.5.2 身体活动干预原则
        3.5.3 身体活动干预的流程
        3.5.4 身体活动干预的措施
        3.5.4.1 运动处方的要素
        3.5.4.2 心血管病稳定期运动处方程序和锻炼方法
        3.5.4.3 身体活动建议
        3.5.5 身体活动的维持
    3.6 体重管理
        3.6.1 体重管理的益处
        3.6.2 体重管理的原则
        3.6.3 体重管理的流程
        3.6.4 体重管理的措施
        3.6.4.1 咨询沟通
        3.6.4.2 体重管理的具体措施
        3.6.5 控制体重的相关药物
        3.6.6 减重后体重的长期维持
    3.7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
        3.7.1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的益处
        3.7.2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原则
        3.7.3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流程(图13)。
        3.7.4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措施
        3.7.4.1 评估
        3.7.4.2 筛查
        3.7.4.3 干预
    3.8 血脂控制
        3.8.1 血脂控制的益处
        3.8.2 我国血脂控制的现状
        3.8.3 血脂控制的原则
        3.8.3.1 定期、主动进行血脂检测
        3.8.3.2 风险评估决定血脂控制的目标人群
        3.8.3.3 血脂控制的治疗靶点
        3.8.3.4 血脂控制的目标值
        3.8.4 血脂控制的流程
        3.8.5 血脂控制的措施
        3.8.5.1 常用调脂药物的重要临床信息
        3.8.5.2 安全性监测和达标管理
        3.8.5.3 建议转诊至上级医院的情况
        3.8.6 同时控制血脂以外的心血管病综合风险
    3.9 糖尿病管理
        3.9.1 糖尿病管理的益处
        3.9.2 糖尿病管理的原则
        3.9.3 糖尿病管理的流程
        3.9.4 糖尿病管理的措施
        3.9.4.1 筛查对象
        3.9.4.2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3.9.4.3 降糖目标
        3.9.4.4 生活方式干预
        3.9.4.5 降压治疗
        3.9.4.6 调脂治疗
        3.9.4.7 阿司匹林的使用
        3.9.4.8 体重管理
        3.9.4.9 血糖管理
    3.10 高血压管理
        3.10.1 高血压管理的益处
        3.10.2 高血压管理原则
        3.10.3 初诊高血压管理流程
        3.10.4 高血压管理措施
        3.10.4.1 治疗目标
        3.10.4.2 实现降压达标的方式
        3.10.4.3 风险评估
        3.10.4.4 改善生活方式
        3.10.4.5 药物治疗
        3.10.5 高血压合并临床疾病的管理建议
        3.10.5.1 高血压合并房颤
        3.10.5.2 老年高血压
        3.10.5.3 高血压合并脑卒中
        3.10.5.4 高血压伴冠心病
        3.10.5.5 高血压合并心衰
        3.10.5.6 高血压伴肾脏疾病
        3.10.5.7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3.10.5.8 代谢综合征
4 疾病干预
    4.1 冠心病
        4.1.1 概述
        4.1.2 诊断与分类
        4.1.2.1 诊断
        4.1.2.2 分类
        4.1.3 治疗
        4.1.3.1 ACS的诊疗流程(图19)
        4.1.3.2 CCS的治疗
        4.1.3.2.1 生活方式改善
        4.1.3.2.2 药物治疗
        4.1.3.2.3 血运重建
        4.1.3.3 共病的治疗
        4.1.3.3.1 心源性疾病
        4.1.3.3.2 心外疾病
        4.1.4 心脏康复
        4.1.4.1 药物处方
        4.1.4.2 患者教育
        4.1.5 随访管理
        4.1.6 预防
    4.2 脑卒中
        4.2.1 概述
        4.2.2 诊断与分类
        4.2.2.1 脑卒中的院前早期识别
        4.2.2.2 诊断
        4.2.2.3 分类
        4.2.3 脑卒中常规治疗
        4.2.3.1 急性期脑卒中治疗
        4.2.3.2 脑卒中后的治疗
        4.2.4 脑卒中稳定期合并其他疾病的处理
        4.2.4.1 高血压
        4.2.4.2 糖尿病
        4.2.4.3 血脂异常
        4.2.4.4 房颤
        4.2.4.5 心脏疾病
        4.2.5 预防
    4.3 慢性心衰
        4.3.1 概述
        4.3.2 诊断与分类
        4.3.2.1 筛查与识别
        4.3.2.2 诊断
        4.3.2.3 分类
        4.3.3 治疗
        4.3.3.1 慢性HFrEF的治疗
        4.3.3.2 慢性HFpEF和HFmrEF的治疗
        4.3.3.3 心衰多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综合干预及共病治疗
        4.3.3.4 转诊治疗
        4.3.4 随访管理
        4.3.5 预防
    4.4 房颤
        4.4.1 概述
        4.4.2 诊断与分类
        4.4.2.1 诊断
        4.4.2.2 分类
        4.4.3 治疗 房颤的治疗策略主要是节律控制与心室率控制。
        4.4.3.1 节律控制
        4.4.3.2 心室率控制
        4.4.4 房颤的一级预防及合并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4.4.4.1 房颤的上游治疗
        4.4.4.2 房颤合并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4.4.5 房颤患者脑卒中的预防
        4.4.6 随访管理、健康教育、转诊
    4.5 外周动脉疾病
        4.5.1概述
        4.5.2 诊断与分类
        4.5.2.1 危险因素
        4.5.2.2 病因
        4.5.2.3 筛查对象
        4.5.2.4 诊断
        4.5.2.5 临床分期和分型
        4.5.3 治疗
        4.5.4 其他部位PAD的诊断和治疗
        4.5.5 预防
    4.6 动脉粥样硬化
        4.6.1 概述
        4.6.2 临床表现与诊断
        4.6.2.1 危险因素
        4.6.2.2 临床表现
        4.6.2.3 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
        4.6.3 治疗
        4.6.4 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
        4.6.4.1 改善生活方式
        4.6.4.2 控制危险因素
    4.7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4.7.1 概述
        4.7.2 诊断与分类
        4.7.2.1 SAHS相关术语定义
        4.7.2.2 危险因素
        4.7.2.3 病史
        4.7.2.4嗜睡程度评估
        4.7.2.5 辅助检查
        4.7.2.6 简易诊断
        4.7.2.7 分类、分度
        4.7.3 治疗
        4.7.3.1 治疗目标
        4.7.3.2 治疗方案
        4.7.3.3 转诊指征及目的
        4.7.4 预防
        4.7.4.1 一级预防
        4.7.4.2 二级预防
        4.7.4.3 三级预防
        4.7.4.4 口腔矫治器及外科手术
        4.7.5 随访评估、健康教育
5 其他关注问题
    5.1 抗栓治疗
        5.1.1 抗栓药物种类及其作用靶点
        5.1.2 冠心病的抗凝治疗
        5.1.2.1 STEMI
        5.1.2.2 NSTE-ACS
        5.1.2.3 稳定性冠心病
        5.1.3 预防血栓栓塞疾病的抗凝治疗
        5.1.3.1 急性肺栓塞的抗凝治疗
        5.1.3.2 房颤抗凝治疗
        5.1.3.3 需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患者的抗栓治疗建议
        5.1.3.4 抗凝中断及桥接
        5.1.4 出血预防和处理
        5.1.4.1 对症药物的使用方法
        5.1.4.2 出血处理
    5.2 抗血小板治疗
        5.2.1 抗血小板治疗的基本原则
        5.2.2 心脑血管疾病的抗血小板治疗
        5.2.3 抗血小板治疗期间出血的处理原则
        5.2.4 服用阿司匹林的注意事项
    5.3 治疗依从性
        5.3.1 治疗依从性现状
        5.3.2 治疗依从性评估
        5.3.3 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与改善措施
    5.4 远程管理指导
        5.4.1 远程管理的必要性
        5.4.2 远程管理的优势
        5.4.2.1 远程管理提高健康管理效率
        5.4.2.2 远程管理实现健康管理均等化
        5.4.2.3 远程管理调动居民参与健康管理意识和能力
        5.4.2.4 远程管理促进健康管理及时性
        5.4.3 远程管理的可行性
        5.4.3.1 远程管理基本设备
        5.4.3.2 远程管理内容
6 投入产出分析
附录 常用筛查量表

(6)湖州某社区居民脑卒中危险因素暴露现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相关危险因素及定义
    2.4 伦理问题
    2.5 质量控制
    2.6 统计分析
    2.7 技术路线图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基本资料分析
    3.2 研究对象脑卒中危险因素暴露情况
    3.3 不同年龄段研究对象脑卒中危险因素暴露情况
    3.4 研究对象脑卒中危险分级情况
    3.5 不同年龄段研究对象的脑卒中高危人群分布情况
    3.6 脑卒中高危人群脑卒中危险因素暴露情况
    3.7 不同BMI水平研究对象的脑卒中风险分级比较
    3.8 不同Hcy水平研究对象的脑卒中风险分级比较
    3.9 不同饮酒习惯研究对象的脑卒中风险分级比较
    3.10 不同饮食口味研究对象的脑卒中风险分级比较
    3.11 不同饮食荤素搭配研究对象的脑卒中风险分级比较
    3.12 脑卒中高危人群的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3.13 脑卒中危险因素知晓情况
    3.14 东林社区不同筛查年份比较以及与其它社区、全国比较
4 讨论
    4.1 脑卒中危险因素分析
    4.2 筛查人群脑卒中高危人群危险因素分析
    4.3 筛查人群脑卒中危险因素知晓情况分析
    4.4 脑卒中护理健康教育
5 结论
6 局限性
附录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7)基于Meta-分析的脑卒中发病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脑卒中疾病特征
        1.1.2 脑卒中疾病负担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资料来源与方法
    2.1 文献检索
        2.1.1 文献检索策略
        2.1.2 文献纳入与排除
        2.1.3 文献质量评价
    2.2 META-分析
        2.2.1 数据处理
        2.2.2 异质性检验
        2.2.3 亚组分析
        2.2.4 敏感性分析
        2.2.5 发表偏倚分析
    2.3 模型构建与验证
        2.3.1 模型构建
        2.3.2 模型验证
    2.4 技术路线图
3 研究结果
    3.1 文献检索结果
    3.2 META-分析结果
        3.2.1 纳入文献基本情况
        3.2.2 主要危险因素的选择
        3.2.3 Meta-分析结果
    3.3 模型的构建
    3.4 模型的验证
        3.4.1 验证数据库基本情况
        3.4.2 模型验证结果
    3.5 模型拓展应用
4 讨论与分析
    4.1 脑卒中危险因素分析
        4.1.1 各危险因素分析
        4.1.2 危险因素间的协同作用
    4.2 脑卒中风险预测模型分析
5 脑卒中综合防治策略
    5.1 通过健康教育,加强可控危险因素的防治
        5.1.1 加强健康教育,提高群众防治意识
        5.1.2 识别可控危险因素,强化自我管理
    5.2 以社区为核心,构建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防治网络
        5.2.1 完善防治网络建设,实现医院-社区协同管理
        5.2.2 对接社区-家庭管理模式,实现专业指导下的自我管理
    5.3 完善信息化建设,推进脑卒中防治工作平稳运行
6 研究的创新点与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8)基于格林模式的健康管理在脑卒中高危人群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理论依据
    1.5 操作性定义
    1.6 研究的伦理原则
    1.7 研究路线
第2章 脑卒中高危人群健康知识及预防行为水平调查
    2.1 调查目的
    2.2 对象与方法
    2.3 结果
        2.3.1 脑卒中高危人群的一般资料
        2.3.2 脑卒中高危人群健康知识得分情况
        2.3.3 脑卒中高危人群预防行为得分情况
        2.3.4 脑卒中高危人群健康知识和预防行为得分的相关性分析
        2.3.5 脑卒中高危人群健康知识的影响因素分析
        2.3.6 脑卒中高危人群获取脑卒中知识的途径及主要来源
    2.4 讨论
        2.4.1 脑卒中高危人群健康知识水平现状
        2.4.2 脑卒中高危人群预防脑卒中行为水平现状
        2.4.3 脑卒中高危人群健康知识和预防行为的相关性
        2.4.4 脑卒中高危人群健康知识水平的影响因素
        2.4.5 脑卒中高危人群健康知识主要来源
    2.5 小结
第3章 基于格林模式的健康管理在脑卒中高危人群中的应用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方法
    3.4 结果
        3.4.1 两组高危人群一般资料比较
        3.4.2 干预前后两组高危人群健康知识及预防行为得分比较
        3.4.3 干预前后两组高危人群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得分比较
        3.4.4 干预前后两组高危人群客观指标比较
    3.5 讨论
        3.5.1 两组高危人群的一般资料分析
        3.5.2 基于格林模式的健康管理对高危人群知识、行为的影响
        3.5.3 基于格林模式的健康管理对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的影响
        3.5.4 基于格林模式的健康管理对高危人群危险因素水平的影响
    3.6 小结
第4章 结论
本研究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9)石家庄市社区脑卒中危险因素干预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脑血管病一级预防现状分析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深圳市社区居民脑卒中影响因素分析及风险评估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全文缩写词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研究思路与框架
一、研究目的及目标
二、研究内容
    (一) 深圳市40岁及以上社区居民脑卒中患病情况分析
    (二) 深圳市40岁及以上社区居民脑卒中影响因素研究
    (三) 基于哈佛癌症指数的社区居民脑卒中发病风险评估模型研究
    (四) 基于SD的社区居民脑卒中发病风险评估方法探讨研究
三、资料来源和研究方法
    (一) 资料来源
    (二) 研究方法
    (三) 质量控制
四、技术路线 第二部分 研究理论与方法学基础
一、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 SD理论
    (二) 健康的社会因素决定论
    (三) 健康相关行为的社会生态学理论
二、研究的方法学基础
    (一) 描述性分析
    (二) 单因素分析
    (三) Logistic回归模型
    (四) BP神经网络模型
    (五) DT模型
    (六) 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介绍
    (七) 哈佛癌症风险指数法介绍 第三部分 深圳市社区居民脑卒中患病情况分析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一) 调查对象的人口学特征
    (二) 调查对象的BMI水平
    (三) 调查对象的行为生活方式
    (四) 调查对象的家族史信息
    (五) 调查对象的慢性病患病情况
    (六) 调查对象脑卒中危险分级
二、脑卒中患病情况分析
    (一) 脑卒中患病的人口学特征
    (二) 脑卒中患病的行为生活方式及BMI水平特征
    (三) 脑卒中患病的家族史特征
    (四) 主要慢性病对脑卒中患病的影响
三、讨论
    (一) 深圳市社区居民脑卒中高危人群检出率高
    (二) 深圳市社区居民脑卒中患病率高,两性间差异显着
    (三) 深圳市社区居民脑卒中患者主要以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为主,未享有医疗保险人群居多
    (四) 深圳市社区居民高血压、血脂异常暴露率高,亟需控制
四、小结 第四部分 深圳市社区居民脑卒中影响因素研究
一、脑卒中患病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构建与分析
    (一) 研究人群脑卒中患病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二) 男性人群脑卒中患病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三) 女性人群脑卒中患病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二、脑卒中患病影响因素的BP神经网络模型构建与分析
    (一) 研究人群脑卒中患病影响因素的BP神经网络模型分析
    (二) 男性人群脑卒中患病影响因素的BP神经网络模型分析
    (三) 女性人群脑卒中患病影响因素的BP神经网络模型分析
三、脑卒中患病影响因素的DT模型构建与分析
    (一) 研究人群脑卒中患病影响因素的DT模型分析
    (二) 男性人群脑卒中患病影响因素的DT模型分析
    (三) 女性人群脑卒中患病影响因素的DT模型分析
四、讨论
    (一) 一般人口学特征与脑卒中的关系
    (二) 行为生活方式与脑卒中的关系
    (三) 主要慢性病与脑卒中的关系
五、小结 第五部分 基于哈佛癌症指数的社区居民脑卒中发病风险评估研究
一、哈佛癌症指数方法研究步骤介绍
    (一) 选择危险因素及其相对危险度大小
    (二) 计算危险分数
    (三) 计算各危险因素的人群暴露率
    (四) 计算人群平均风险分数
    (五) 评估个体脑卒中风险分数
    (六) 计算评估个体脑卒中风险分数与人群平均风险分数的比值
    (七) 确定评估个体的等级风险水平
二、脑卒中风险等级评估模型构建
    (一) 主要危险因素及其RR大小
    (二) 脑卒中人群平均风险分数
    (三) 脑卒中风险指数等级划分
    (四) 实例分析
三、脑卒中发病风险等级评估模型验证与评价
四、脑卒中发病风险等级评估模型ROC曲线验证结果
五、讨论
    (一) 哈佛癌症指数模型可以有效对个体实现疾病的分层与量化,但精确度有待提高
    (二) 运用哈佛癌症风险指数构建疾病风险评估模型的特色与局限
六、小结 第六部分 基于SD的社区居民脑卒中风险评估方法探讨研究
一、影响因素分析
二、脑卒中影响因素的反馈动态复杂分析
    (一) 流位流率系的确定
    (二) 流位流率系相互作用图
    (三) 建立流率基本入树模型
    (四) 构造脑卒中发病影响因素基模生成集
    (五) 生成SD流图结构模型
三、讨论
    (一) 运用SD探索构建脑卒中发病风险评估模型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二) SD流图结构模型的构建为定量研究脑卒中的发病风险奠定基础
四、小结 第七部分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创新点与局限性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研究生期间工作小结 致谢

四、社区人群脑卒中危险因素综合干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区域大数据平台的脑卒中发病的支持性环境影响因素研究[D]. 刘杨.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1
  • [2]中英减盐行动 ——以社区为基础的居民减盐综合干预措施效果评价[D]. 王思琦.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1(02)
  • [3]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自我管理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D]. 王英. 山东大学, 2021(12)
  • [4]乌鲁木齐市居民脑卒中防控知信行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D]. 贾小梅.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8)
  • [5]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J].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0(08)
  • [6]湖州某社区居民脑卒中危险因素暴露现况研究[D]. 颜鑫. 湖州师范学院, 2020(12)
  • [7]基于Meta-分析的脑卒中发病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D]. 顾淑玮.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1)
  • [8]基于格林模式的健康管理在脑卒中高危人群中的应用[D]. 刘珊. 南华大学, 2020(01)
  • [9]石家庄市社区脑卒中危险因素干预效果分析[D]. 朱慧.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 [10]深圳市社区居民脑卒中影响因素分析及风险评估模型研究[D]. 甘勇. 华中科技大学, 2017(10)

标签:;  ;  ;  ;  ;  

社区人群卒中危险因素综合干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