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画风采——忆上都艺术收藏纪事藏书大会

原画风采——忆上都艺术收藏纪事藏书大会

一、本源艺术的风采——忆商都艺术集成志书采录会(论文文献综述)

杨琼[1](2012)在《论近代漠南蒙汉移民音乐》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的研究主题是近代漠南蒙汉“移民音乐”的形成过程及其特质与归属。近代国家内忧外患,天灾人祸,黄河中下游亦泛滥不断,大量灾民北徙至漠南,造成“黄河农耕文化”与漠南游牧文化的撞击,本论题中的“移民音乐”涉及这种撞击生成的新音乐品类:漫瀚调、二人台、胡仁·乌力格尔。“移民音乐”在移民社会的二元文化中孕育、产生,又在二元文化的互动中变迁。近代漠南的移民大都是破产农民、手工业者,清初政府在上层实行“满蒙联姻”的政治同盟,在下则实行“蒙汉分治”的政策,在这一背景下,北迁的汉民最初是以流民身份“春去秋回”在漠南进行农耕,当达到一定规模清廷在邻近地区设置了相关的机构对流民进行临时管制。当越来越多的民人就地落户成为移民,蒙汉之间的文化交流也越来越频繁,加上清中后期的内忧外患,清政府最终实行了“移民实边”政策吸引了大量移民,同时建立了正式的行政机构,移民就地落户入编。在这一系列政策主导下,漠南移民融入蒙古社会的过程大概经历了经济融入、文化融入和政治融入,这一进程深深影响了移民音乐的产生和发展,而移民音乐的状况也充分反映了这一过程。本文在众多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参照“移民社会”的进程,以“移民音乐”的视角对其进行了“前移民音乐时期”、“移民音乐时期”和“后移民音乐时期”的历史划分,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重点讨论,提出一些见解,如“胡仁·乌力格尔”研究范式的不妥,“移民音乐意义”上的二人台、移民音乐的地域性和“文化反哺现象”等。移民的分布直接决定了移民音乐的分布。东、西部移民社会文化的不同也造就了不同类型的移民音乐,如移民间接参与的胡仁·乌力格尔和移民直接参与的漫瀚调、二人台。胡仁·乌力格尔在题材、演绎形式、曲调方面的蒙汉因素,漫瀚调对原民歌的改造,蒙古族元素对二人台形成发展的支持等,都是笔者在综合音乐本体的变化和相关联因素的基础上做的尝试性解释。针对本文的研究对象“移民音乐”,笔者提出“文化撞击生成理论”,这是整合了西方移民理论“文化多元论”、“文化生成论”、“撞击一体化”等而做的一次理论探索,它特指短期内两大异文化的撞击生发出的文化现象,以及一系列后续反映。“移民音乐”文化源头上的二源性直接导致生成过程中的二元性,这种娘胎里带的特质导致“移民音乐”在“属-种-音乐本体”层面的对立统一。下文就在这样的思维框架中对上述现象一一给予解析。

闫彬彬[2](2011)在《《明史·艺文志》着录《说林》等34部小说集解》文中提出《汉书·艺文志》在《诸子略》中着录小说家及其作品,开创了正史着录小说家之小说的先河,也确立了中国正统的小说观念。“小说”虽为“小道”,却一直有迹可循。明代小说是中国小说发展史上一个辉煌灿烂的时期,文言小说和通俗小说并列发展,各有特色。通俗小说中出现了“四大奇书”、“三言二拍”等后世瞩目的作品,因其更加符合现代小说观念,故得到了颇为深入的研究。相反地,文言小说有些不太符合现代小说观念,因而对文言小说的研究未能充分地展开。《明史·艺文志》子部小说家类着录明代一朝小说,凡127部,共计3370卷。本文选择《明史·艺文志》着录的《说林》到《画禅室随笔》共计34部小说作为研究对象。按《明史·艺文志》着录的小说顺序,以作品为单位,对作家生平事迹、作品成书过程、历代官私书目中相关着录、序跋、以及历代文献中相关的版本考订或作品评论等资料,进行全面系统地搜集整理。同时,以按语的形式对作家生平、作品成书年代、主要内容、历代流传、现存版本等情况作概要性的综合评述,以表达整理者对每部作品的初步认识。

程洁[3](2010)在《上海竹枝词研究》文中认为在上海地区,竹枝词这种文学样式曾经十分壮观,不仅数量庞大,内容丰富,而且创作者众多。本文首次对上海竹枝词进行了整体研究。所谓整体研究,一是指时间跨度上从元代至解放前;二是指包括文本、功能、作者等在内较为系统的研究。除绪论、结语及附录外,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阐述上海竹枝词研究的基本问题。首先通过厘清风俗诗、风土诗、民俗诗以及人类学诗等概念,明确上海竹枝词是风土诗的一种。诗性智慧的集体无意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以风土诗为中心的感性载体,以及历史诗学的思维与策略,四位一体,构成了上海竹枝词独特的外观形态与深层结构。上海竹枝词是一部诗性的风土志。无论是内容、写作手法,还是创作群体,都表明上海竹枝词的诗性身份不妨碍它“以诗补史”的价值与信度。第二章介绍上海竹枝词的主要内容。通过以“兴观群怨”为纲、以风土为目这种建构性的分类,以及传统的诗文细读的分析方式,清晰地展示出上海竹枝词是一部名副其实的诗性风土志,它全方位地表现了上海地区数百年来的风土与社会。第三章论述上海竹枝词的功能。上海竹枝词以丰富的内容和宏大的气魄建构出了上海文化模式,这是上海竹枝词的一个重要功能。纵观物质与景观文化以及行为与观念文化,上海竹枝词描述和建构了一种“诗性”的现代性文化模式。近代市场意识、社会平等观念、肯定人欲、追求自由的伦理观念、开放包容的文化心态,等等,既具现代性特征,又兼具诗性特征,诗性与现代性共同作用,造就出上海自在、开放的文化精神。从文化变迁角度看,该文化模式中的“诗性”与“现代性”一直处于变化、调适状态。与现代性建构相比,诗性建构越来越趋于弱势,当前,诗性精神几乎沦丧殆尽。上海竹枝词“诗性”的现代性建构对于上海地区文化精神的阐释具有独特价值。第四章分析上海竹枝词的作者群体。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与学术背景使得“诗性”的现代性文化模式在知识者身上发挥了巨大作用,呈现一种集体无意识的启蒙心态。上海开埠之后,这群生活在条约口岸的知识者在传统与现代中挣扎、徘徊。上海竹枝词中隐含的民族文化观、民俗民众观及地域文化观,充分体现出知识者意识中传统与现代的较量,以及知识者们面临文化冲突时的犹豫与矛盾。现代性的发生最终引发了知识阶层的心灵绎动,遂有这一诗性风土志的书写。就竹枝词而言,它因自身的民间性而获益,成为知识者用以建构现代性的审美工具。自心而生的竹枝词,也是一部知识者走向现代性的心灵史。第五章思考上海竹枝词当下的生存危机。全球化这柄双刃剑的消极一面使得文化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加上新的文化元素和文化样式的挑战,介于口传与书写之间的上海竹枝词失去了创作和传播的群体与渠道,流传了千年的记述工具已然处于濒危境地。保护上海竹枝词具有重要的社会历史意义。一方面,竹枝词是我们民族和地区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意识到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的今天,我们必须全力加以保护和传承;另一方面,上海文化模式中的“诗性”精神正处于历史最弱势,城市精神的迷失也隐喻在竹枝词的式微之中,成为上海城市建设的根本性问题。因此,我们不能坐视蕴涵巨大诗性力量的竹枝词趋向枯萎而无动于衷,必须从诗性主体的重建与诗性土壤的培育两方面逐步推进对竹枝词的保护与传承,让诗性的书写运动在这个现代都市继续下去。

赵醒[4](2006)在《中原文化研究论着叙录1949~2005》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举国关注文化研究的当今,尽占地利人和优势的中原之于中原文化研究有着无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对中原文化进行研究的论着在建国以后出版、刊行了许多,狭义文化所包含的文、史、哲、民间文化和文化专题类论着在已过去的五十余年中体现出了不同的特点。笔者主要以《全国总书目》、《中国文学专史书目提要》、《河南人民出版社图书总目录》和其他相关书目类文献为资料来源。共对302部1949~2005年间出版的中原文化研究论着进行研究和叙录。另有330部笔者仅收集到部分信息而未能亲见的论着,收入存录部分。 对中原文化进行研究的论着有着不同形式与内容,这也决定了它们不同的着述风格与目的。既有单册专着和多册丛书,也有工具书和非正式出版物,这些论着在不同时代的不同出版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原文化的不同侧面在不同时代受到关注情况的变化。同时,这些论着内容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记录性的论着较研究型的论着为多,褒扬性的文字较批判性的文字为多。不同的内容决定了不同的风格和水准,除了相对严肃、价值极高的学术着述,也有相对浅易、普及知识的随笔之作。此外,不同的论着也有着不同的着述目的,既有出于学术追求、研究兴趣者,也有旨在普及知识、促进发展者。 已收录的中原文化研究论着及相关信息也体现出了中原文化研究中的一些不足。从内容上看,各类相关研究论着中都或多或少的出现了一些“地域本位主义”倾向,强调本地域特色,而对与全体的联系重视不够;强调本地域优势,而对其他地域尊重不够;强调本地域目的,而对其他地域关怀不够;强调本地域“贡献”,而对文化创造的共同性认识不够。从风格上看,以功利实用为目的的论着多轻躁急切、主观人为、好大喜功、浮光掠影,但真正的学术研究要求的是沉静笃实、科学客观、点滴积渐、深入深刻;前者的大量出现与中原文化的研究并无更大积极意义,后者得不到充分关照反而会使中原文化的科学研究进程缓慢。

乌兰娜[5](2002)在《本源艺术的风采——忆商都艺术集成志书采录会》文中研究指明

二、本源艺术的风采——忆商都艺术集成志书采录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本源艺术的风采——忆商都艺术集成志书采录会(论文提纲范文)

(1)论近代漠南蒙汉移民音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移民音乐”释义
        一、“移民音乐”涉及到的移民研究界相关理论与结论
        二、研究对象——移民音乐
    第二节 研究对象的论域
        一、移民音乐的讨论时间段——近代
        二、移民音乐的空间历史概念——漠南
    第三节 相关研究现状
        一、国外移民与音乐研究
        二、国内移民与音乐研究
        三、漠南移民与音乐相关研究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一章 移民音乐的生成背景
    第一节 移民音乐生成的社会根源
        一、清代漠南相关移民政策
        二、移民音乐相关地的移民涌入和建置状况
    第二节 近代漠南移民特点
拉力'>一、移民的产生:推力>拉力
        二、移民分布的链状与区域性
        三、移民禁而不止
    第三节 移民音乐产生的文化背景
        一、民俗变迁
        二、蒙汉语互渗
第二章 移民社会进程中的移民音乐
    第一节 前移民音乐时期
        一、胡仁·乌力格尔的研究范式
        二、漫瀚调的产生
        三、二人台的源头之争
        四、名称中的移民文化——仰视(胡尔奇)与俯视(漫翰调)
    第二节 移民音乐时期的典型状况
        一、乌力格尔的地域风格化与传承谱系形成
        二、“移民音乐”漫瀚调、二人台的“风搅雪”
        三、漫瀚调、二人台及其彼此关联的代际谱系
    第三节 后移民音乐时期的典型现象
        一、文化反哺
        二、东边日出西边雨——“风搅雪”的归宿
第三章 移民音乐的类型和归属
    第一节 移民音乐的类型
        一、间接影响型乌力格尔
        二、直接参与型之漫瀚调
        三、直接参与型之二人台
    第二节 移民音乐的特性分析与归属
        一、移民音乐的二元性探因
        二、移民音乐归属的思量——移民音乐是谁的?
结语
参考文献

(2)《明史·艺文志》着录《说林》等34部小说集解(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前言
    一、研究现状及成果
    二、研究方案
凡例
正文
    01. 张时彻《说林》
    02. 袁褧《前后四十家小说》
    03. 袁褧《广四十家小说》
    04. 陆树声《清暑笔谈》
    05. 陆树声《长水日钞》
    06. 陆树声《耄余杂识》
    07. 徐伯相《画暇丛记》
    08. 姚弘谟《锦囊琐缀》
    09. 陈师《笔谈》
    10. 石磐《菊径漫谈》
    11. 郎瑛《七修类稿》
    12. 朱国祯《涌幢小品》
    13. 李豫亨《自乐编》
    14. 徐渭《路史》
    15. 汪云程《逸史搜奇》
    16. 孙能传《剡溪漫笔》
    17. 王应山《风雅丛谈》
    18. 陈禹谟《说麈》
    19. 田艺蘅《留青日札》
    20. 田艺蘅《西湖志余》
    21.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
    22. 胡应麟《续少室山房笔丛》
    23. 叶向高、林茂槐《说类》
    24. 焦竑《笔乘》
    25. 焦竑《玉堂丛语》
    26. 焦竑《明世说》
    27. 黄汝良《笔谈》
    28. 朱谋(?)《异林》
    29. 汤显祖《续虞初志》
    30. 张鼎思《琅琊代醉编》
    31. 屠本畯《山林经济籍》
    32. 顾起元《说略》
    33. 王肯堂《郁冈斋笔尘》
    34.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参考文献
后记

(3)上海竹枝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概述
    二、相关研究回顾与新问题提出
    三、本文的主要理论视点、思路及研究意义
第一章 上海竹枝词的基本问题
    第一节 竹枝词与风土诗
        一、概念的厘清
        二、风土诗概说
    第二节 上海竹枝词的基本特性
        一、"上海"的时空界定
        二、上海竹枝词的创作群体与作品数量
        三、上海竹枝词的主要特点
        四、上海竹枝词"以诗补史"的信度
第二章 内容:一部诗性风土志
    第一节 "兴观群怨"分类法
        一、"兴观群怨"说
        二、"兴观群怨"分类的具体标准
    第二节 上海竹枝词内容的具体分类
        一、可以兴
        二、可以观
        三、可以群
        四、可以怨
第三章 功能:"诗性"现代性的文化模式建构
    第一节 物质与景观文化的建构
        一、开埠前:诗性的江南水乡画面
        二、开埠后:诗性的现代都市场景
    第二节 行为与观念文化的建构
        一、劳动方式
        二、消费方式
        三、休闲方式
        四、信仰方式
        五、小结:"诗性"现代性的文化模式
    第三节 "诗性"现代性建构的独特价值
        一、上海独立的主体意识凸显
        二、上海文化认同逐渐形成
        三、展示了海派文化的优越性
        四、呈现启蒙现代性的演进轨迹
第四章 作者:走向现代性
    第一节 现代性意识生成的背景
        一、政治经济背景
        二、风土观念背景
        三、文化学术背景
        四、创作的动因与目的
    第二节 徘徊于传统与现代之间
        一、民族文化观
        二、民俗民众观
        三、地域社会观
    第三节 传统竹枝词的现代性书写
        一、传统方式为何被采用
        二、现代意识如何被书写
第五章 上海竹枝词在当下的文化危机
    第一节 上海竹枝词的生存危机
        一、上海竹枝词的生存现状
        二、上海竹枝词濒危的原因
    第二节 上海竹枝词的保护与传承
        一、保护的意义与难点
        二、措施与建议
结语
附录:上海民间散佚竹枝词拾遗
参考文献
后记

(4)中原文化研究论着叙录1949~2005(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中原文化研究论着叙论
    第一节 中原文化研究论着的主要形式
        一、单册专着
        二、多册丛书
        三、工具书
        四、非正式出版物
    第二节 中原文化研究论着的主要内容
        一、文学类
        二、史学类
        三、哲学类
        四、民间文化类
        五、文化专题类
    第三节 中原文化研究论着的主要特点
    第四节 中原文化研究论着的几点不足
第二章 中原文化研究论着叙录
    第一节 文学类
    第二节 史学类
    第三节 哲学类
    第四节 民间文化类
    第五节 文化专题类
第三章 中原文化研究论着存目
参考书目
后记

四、本源艺术的风采——忆商都艺术集成志书采录会(论文参考文献)

  • [1]论近代漠南蒙汉移民音乐[D]. 杨琼. 中央民族大学, 2012(10)
  • [2]《明史·艺文志》着录《说林》等34部小说集解[D]. 闫彬彬. 华中师范大学, 2011(12)
  • [3]上海竹枝词研究[D]. 程洁. 华东师范大学, 2010(12)
  • [4]中原文化研究论着叙录1949~2005[D]. 赵醒. 郑州大学, 2006(12)
  • [5]本源艺术的风采——忆商都艺术集成志书采录会[J]. 乌兰娜. 内蒙古艺术, 2002(02)

标签:;  ;  ;  ;  ;  

原画风采——忆上都艺术收藏纪事藏书大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