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MPLS的IPv4/IPv6过渡方案分析

基于MPLS的IPv4/IPv6过渡方案分析

一、基于MPLS的IPv4/IPv6过渡方案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吴念达[1](2019)在《CMNET城域网IPv6过渡技术及部署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当今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用户数量的不断膨胀,IP地址的需求量也在成几何数量的增长;在这样的背景下,IPv4技术已经很难满足网络地址快速增长的业务需求了,并且它已经成为了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瓶颈。随着互联网技术需求不断提高,IPv6技术也就很自然的孕育而生了,作为IPv4技术的升级版本,IPv6先天上就有其特有的技术优势,在特定技术选择后,可以与IPv4技术实现平稳的过渡。本论文主要研究的是在城域网环境下的,运营商如何选择IPv6过渡的技术及部署方案,IPv6技术由于能够提供更大的地址空间、具有更好的扩展性,势必将成为今后网络发展建设的基础方向与核心。但是由于之前网络的大量设备与应用都是基于IPv4技术的,很难短时间内全部替换到IPv6协议,所以IPv4技术到IPv6技术有一个过渡期,过渡期技术选择则是研究问题的关键,选择能够实现的技术不仅可以兼顾两种网络技术的过渡还需要具备可以解决IP地址匮乏问题的能力,达到高标准的网络平衡。本文通过对三种过渡技术的较为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并依照三种协议适用的网络环境,按照某公司城域网现有网络结构特点及项目投资成本,决定本方案采用双栈技术,设定了包括部署方式、用户溯源方式及端口分配等,论文重点研究了部署方案的技术细节,详细探讨了双栈技术部署的步骤原则和配置范本,并进一步研究了相关配套软件与硬件的部署。在网络部署实现和理论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对基于IPv6协议技术研究进行了网络性能的实验条件环境下的测试,测试的各项结果都达到了网络侧组网结构要求标准,达到了预期效果,整个城域网IPv4向IPv6过渡部署取得了成功。后期可全面的推动运营IPv6的互联网建设目标。

张冀明[2](2018)在《基于动态隧道的IPV6孤岛间通信研究及实验》文中研究指明IPV6技术是下一代Internet演进的趋势,出于对业务需求、产业链成熟度等因素的考虑,IPV4向IPV6的过渡采用平滑、渐进的方式,IPV4和IPV6长期混合组网将是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的现实情况。目前的IPV6过渡技术包括双协议栈、IPV6隧道过渡技术、6PE及NAT等都各自存在一定的优缺点,其中IPV6隧道过渡技术工作于IPV4三层网络,是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类技术,但是该类技术也存在着部署不够灵活,缺乏动态管理机制等缺点。本文针对IPV6隧道过渡技术的不足,研究并阐述了一种新型的OSPFV2网络中IPV6孤岛自动发现与动态建立转发隧道的机制,以减少IPV6部署的复杂度和网络维护的难度,便于IPV6的进一步推广。同时,本文在分析实际的IPV4网络向IPV6网络演进的场景的基础上对网络场景进行归纳建模,并开发验证平台对技术的可行性在理论和实际应用两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论证。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有:1.IPV6在Internet应用的现状以及演进技术的研究,包括当前的技术分类、优缺点、应用场景建模以及技术改进方向分析。2.动态IPV6孤岛隧道通信控制方法的研究。面向现有的运行OSPFV2协议的IPV4网络的IPV6演进场景,提出了基于OSPFV2协议扩展的IPV6动态隧道通信控制方法,定义了信令格式、数据结构、核心算法并给出参考实现。3.动态IPV6孤岛隧道通信数据转发方法的研究。提出了转发平面建议转发模型以及Uniform和Pipe两种不同的Qo S模型。4.基于开源路由器模拟软件Quagga,在Ubuntu Linux操作系统上设计开发实验系统。5.对典型园区网络应用进行网络建模和分析,结合实际业务场景在实验系统上进行实验验证。

李培琳,牛妍华,崔竞飞[3](2016)在《浅析广电网络IPv6化进程中过渡技术的选择》文中研究说明从目前比较成熟的主流过渡技术原理入手,综合分析并对比了不同过渡技术的适用范围、工作机制、技术优势和存在问题;分别基于有线电视网络的主干网、接入网进行过渡场景分析,并对不同场景下采取的过渡技术方案进行推荐;最后归纳并提炼广电网络向IPv6过渡的整体过渡实施策略。

孙昕宇,李道圣,王玉东[4](2015)在《国家电网数据通信网络IPv6技术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全球的IP网络主要基于IPv4构建,相关产业链上下游如设备厂商、运营商、CP/SP、终端厂商等均围绕着IPv4互联网提供相应的产品或服务。本文立足于国家电网数据通信网络骨干层面,介绍了在IPv6网络建设初期可采用的几种IPv6过渡技术,重点分析了双栈技术和隧道技术的特点和异同,并结合这两种技术提出了国家电网数据通信网络骨干层建设的过渡方案。

柳敏[5](2015)在《基于上海城域网的IPV4-IPV6过渡方案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目前IPv4协议下的网络在实际应用中越来越不足,严重阻碍着互联网的发展。要想彻底而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建设下一代互联网,因此基于IPv6的互联网就诞生了。IPv6是互联网协议IPv4的下一个版本,其取代IPv4是必然的。IPv6的新特点将会为网络的应用及发展提供广阔的前景。由于目前Internet网络中存在大量的基于IPv4协议的IPv4主机及各种IPv4网络设备,想快速完成从IPv4到IPv6的过渡,需要花费巨大的代价。同时,考虑到目前网络安全技术挑战,必须将过渡机制与安全问题结合起来考虑。通过将IPv4到IPv6的过渡机制与安全策略结合起来,对于实现平滑过渡、无缝连接和安全过渡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国内外研究IPv6的现状,介绍了IPv6协议的新特点,网络地址及数据包与IPv4相比的优势等。介绍了常见的三种过渡技术:隧道技术、双协议栈技术及协议转换技术。并深入分析了上海城域网建设IPv6网的需求,根据上海城域网现有的具体网络情况,提出了上海城域网过渡的方案,首先通过在CE端路由器上支持双栈协议配置隧道(MPLSL2VPN隧道),实现在现有的IPv4MPLS网络上透明地承载IPv6数据业务,最终连接IPv6“孤岛”,同时现有MPLS网络上IPv4业务/应用也不会受到任何影响;其次在基本不影响核心MPLS网络的基础上,通过规划部署6PE路由器,升级6PE支持IPv6协议,将IPv6的路由信息导入到6PE路由器上。最后,为提供专门的IPv6接入等服务,构建局部纯IPv6运营网络,将其融合到IPv6的Internet中;进而改造全网,实现全网IPv6的支持,充分发挥IPv6平台的先进性。最后,在该方案的基础上,利用华为NE80路由器各一台、华为NE40路由器2台,并通过上海移动城域网浦东大楼6509交换机接入Internet,组成IPv6测试网进行了功能测试、性能测试以及接入6BONE测试。通过实验测试,测试环境间可以正常通信,并且没有丢包现象,验证了在实际应用中IPv4网络向IPv6网络过渡的可能性,并为上海城域网的真正过渡提供了现实的参考依据。

陆力瑜[6](2014)在《基于STC的IPv6隧道技术测试套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IPv4已经使用30多年,至今仍是现代互联网的核心协议。然而随着IPv4地址资源日渐枯竭,IPv4的弊端日益明显,从IPv4过渡到IPv6成为网络发展的必然趋势。隧道技术是过渡进程中解决兼容性问题的主要技术,在IPv6迁移初期占据重要地位。网络设备层面的升级奠定了IPv6商业部署与推广的基础。这就要对网络设备的过渡技术特别是隧道技术进行研究和测试,检验其能否完全支持IPv6网络互联互通。传统的测试方式已经无法满足这些设备功能日臻完善、版本快速更新的测试需求。而基于云计算的测试方案——云测试可以提供高效的自动化测试服务,实现测试环境的统一管理和动态分配,弥补传统测试的缺陷。因此在云测试系统的基础上,设计实现自动化测试套,对于IPv6隧道技术的测试具有重要意义。IPv6隧道技术分为三类:配置隧道(手工隧道、GRE隧道),自动隧道(IPv4兼容IPv6自动隧道、6to4隧道、ISATAP隧道)和基于MPLS的隧道(6PE技术)。本文在对隧道技术深入研究基础上,完成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分析了各种隧道技术的工作原理;其次明确所使用的智能云测试系统STC(Smart Test Cloud)的功能需求,探讨STC的整体架构设计;然后结合RFC协议标准、产品需求以及实际应用,从基本功能测试、组合测试、规格压力测试三方面分别设计测试用例,设计时充分考虑到配置、自动隧道和基于MPLS的隧道之间巨大的差异,提出了不同的测试要点,并采用TCL语言开发了手工隧道、IPv4兼容IPv6自动隧道、GRE隧道、6to4隧道、ISATAP隧道和6PE共六个模块的脚本,实现自动化测试套;最后通过STC执行测试套得到设备上隧道技术的支持情况,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测试套有效可行。本文介绍的云测试系统为后续研究者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设计实现的测试套能为网络设备IPv6隧道技术质量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提供保证。

葛敬国,弭伟,吴玉磊[7](2014)在《IPv6过渡机制:研究综述、评价指标与部署考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IPv4地址资源逐渐耗尽,IPv4向IPv6的全面过渡更加紧迫.现有过渡机制在大规模部署中仍面临着诸多问题需要解决,如缺少统一的评价指标,如何选择合适的过渡方案成为难题.研究并总结了ISP网络中潜在的IPv6过渡场景及典型的过渡机制;提出统一的评价指标,在功能、应用、性能、部署以及安全方面对IPv6过渡机制进行评价比较;依据评价指标,提出ISP网络中核心网和接入网IPv6过渡部署的策略.最后,结合软件定义网络,提出基于SDN架构的IPv6过渡部署考虑.

汪晓岩,高灵超[8](2013)在《NGI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研究与展望》文中研究指明互联网技术从IPv4至IPv6的过渡和迁移是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国家电网公司拥有规模庞大的企业信息网络,技术的演进和升级对公司基础网络与业务应用的影响巨大。文章通过介绍"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在智能电网应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工程"项目的整体设计思路,分析建设工程的关键技术和难点,研究相关应用关键技术并开展示范建设,展望IPv6技术在电力行业应用前景,以掌握该项技术并主动引领该项技术在电力行业范围内的应用,争取在IPv6技术引进过程中掌握主动权。

蒋鹏,王福明[9](2013)在《IPv6过渡技术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国际互联网已经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现阶段使用的协议IPv4已不能满足时代的发展,其定义的IPv4地址早在2011年2月4日分配完毕。新一代地址协议IPv6取代旧地址协议是必然的趋势,但要完成从IPv4到IPv6的过渡将是一个渐进的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许多过渡技术,本文主要分析并比较双栈技术、隧道技术和转换机制这三种主要技术的优略。

吴鹏[10](2013)在《接入网IPv6隧道过渡体系结构与协议研究》文中指出随着IPv4网络地址空间的耗尽,IPv6取代IPv4已成为互联网发展的大势所趋。由于IPv6与IPv4的协议不兼容性,IPv6网络与IPv4网络无法直接通信,实现从IPv4向IPv6的平滑过渡成为十分重要与紧迫的课题。接入网络直接面向海量终端用户与上层应用,耗费大量地址,是IPv6过渡的核心难点。隧道技术具有保持端到端透明性、可扩展性高等优势,是实现IPv6过渡的重要方法。本文分析了接入网络IPv4-IPv6过渡与共存的问题,提出接入网隧道过渡体系结构,在协议机制、地址资源分配、路由与部署规划等各个方面给出了接入网过渡解决方案。本文的研究内容和贡献包括:1.综述IPv6过渡领域的研究现状与主流过渡技术机制。论文阐明了IPv6过渡的基本问题以及翻译和隧道技术的原理,分析了IETF提出的主流过渡机制,总结其中可用的机制及应用场景,指出了过渡技术研究的难点与趋势。2.提出接入网隧道IPv6过渡体系结构。针对端到端异构互联问题进行形式化描述,基于隧道构建双栈网络连接和端到端路径,设计终端同地址簇通信模型,提出避免跨地址簇互通,保持端到端透明性与高可扩展性的接入网隧道过渡体系结构。确立接入网单栈网络配合星型隧道的基本过渡形式,指出本文后续分析的接入网隧道机制、地址资源分配和异构路由三要素。3.设计接入网4over6隧道机制及其配套协议。分析接入网络中已有IPv4-over-IPv6隧道机制的缺陷,设计跨IPv6网络分配IPv4地址以及基于端口集共享地址的地址下发协议,进而提出接入网公有4over6与轻量级4over6隧道机制,实现了保持端到端特性、保持46编址独立与轻量级状态维护。4.提出基于端口集的高效地址资源分配算法。针对接入网异构地址资源共享与分配问题,建立端口集资源分配模型,提出端口集分配算法,通过可变端口集单元的规整化组织、分配与回收,实现地址空间的高效与充分利用。提出基于端口集时间智能的分配算法,进一步提高地址利用率。5.设计低传输代价的接入网隧道集中点置放与路由规划策略。针对星型汇聚特征下的接入网隧道规划问题,为集中点置放与路由建立优化模型,提出组合使用去变量耦合、拓扑变换星型特征消除和最小干扰路由的方案,求解集中点位置以及流量转发路径,实现低传输代价的隧道机制部署规划。

二、基于MPLS的IPv4/IPv6过渡方案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MPLS的IPv4/IPv6过渡方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CMNET城域网IPv6过渡技术及部署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文章主要内容
第2章 主要理论技术概述
    2.1 IPv6 协议
    2.2 IPv4与IPv6 对比
    2.3 双栈过渡技术简介
    2.4 隧道过渡技术简介
    2.5 NAT技术简介
        2.5.1 NAT技术概述
        2.5.2 NAT444 策略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城域网的规划与建设分析
    3.1 某公司现网拓扑情况
    3.2 现网问题分析
        3.2.1 设备改造
        3.2.2 人员能力提升
        3.2.3 IPv4 网络体验感知
    3.3 IPv6 过渡需求原则及城域网改造范围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城域网IPv4向IPv6 过渡方案
    4.1 某公司城域网网络现状
        4.1.1 网络改造计划
        4.1.2 存在的短板问题
    4.2 IPv6 过渡技术选择
    4.3 城域网IPv6 过渡步骤
    4.4 某公司地址规划
        4.4.1 地址核算模型
        4.4.2 网络及用户地址规划
    4.5 某公司城域网IPv6 过渡方案设计
        4.5.1 网络基本情况介绍
        4.5.2 改造内容
        4.5.3 现网协议部署情况
        4.5.4 路由协议部署
        4.5.5 家庭宽带接入部署
        4.5.6 网络安全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城域网配置与测试
    5.1 设备配置总体原则
    5.2 核心NE5000E设备配置
        5.2.1 ISIS路由协议配置
        5.2.2 BGP路由协议配置
        5.2.3 静态路由配置
    5.3 华为BRAS(ME60-X16)设备配置
        5.3.1 全局下开启IPv6 功能
        5.3.2 BRAS互联接口IPv6 配置
        5.3.3 路由协议配置
    5.4 场景测试及结果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论文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基于动态隧道的IPV6孤岛间通信研究及实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
    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双协议栈类技术
        1.3.2 IPV6隧道类技术
        1.3.3 NAT类技术
        1.3.4 MPLS VPN类技术
    1.4 本文主要工作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IPV6隧道过渡技术概述
    2.1 引言
    2.2 IPV6隧道过渡技术分类及特点
        2.2.1 IPV6隧道过渡技术体系
        2.2.2 手工隧道技术
        2.2.3 自动隧道技术
    2.3 IPV6隧道过渡技术分析
        2.3.1 转发技术分析
        2.3.2 应用综合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OSPFV2网络动态IPV6隧道通信网络架构研究
    3.1 引言
    3.2 OSPV2网络简介
    3.3 OSPFV2网络中动态IPV6隧道通信技术方案概述
        3.3.1 研究目标和方向
        3.3.2 目标网络架构综述
        3.3.3 关键研究工作内容
    3.4 技术方案可行性分析
        3.4.1 技术兼容性分析
        3.4.2 应用场景满足度分析
        3.4.3 实现经济性及演进平滑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QUAGGA的实验系统开发设计
    4.1 引言
    4.2 实验系统综述
        4.2.1 验证基础平台选型
        4.2.2 Quagga体系架构
        4.2.3 关键系统功能
    4.3 实验系统设计实现
        4.3.1 总体实现方案
        4.3.2 多路由器组网虚拟化运行环境
        4.3.3 组网仿真拓扑管理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动态IPV6隧道通信控制方法研究及实现
    5.1 引言
    5.2 通信控制方法研究
        5.2.1 IPV6孤岛边界路由器在自治系统内的发现
        5.2.2 隧道自动建立和维护
        5.2.3 IPV6孤岛路由前缀信息在OSPFV2网络上的扩散
        5.2.4 IPV6孤岛前缀信息的管理
        5.2.5 IPV6孤岛转发路由的度量和优选
    5.3 通信控制方法实现
        5.3.1 协议报文处理
        5.3.2 隧道处理
        5.3.3 IPV6前缀路由计算
        5.3.4 命令行人机接口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动态IPV6隧道转发方法研究及实现
    6.1 引言
    6.2 数据转发方法研究
        6.2.1 IPV6孤岛间6Over4隧道转发
        6.2.2 业务质量保证(Quality of Service,QoS)
    6.3 数据转发平面实现
        6.3.1 转发表项实现
        6.3.2 转发流程实现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实验验证及结果分析
    7.1 引言
    7.2 验证场景概述
        7.2.1 研究对象网络描述
        7.2.2 网络建模
    7.3 实验验证
        7.3.1 验证环境说明
        7.3.2 系统验证方案
        7.3.3 验证过程及结果
    7.4 实验结果综合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全文总结
    8.2 本文存在的不足
    8.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系统验证实验拓扑配置文件
        1.路由器节点配置
        2.主机节点配置
        3.连接配置
    附录B 系统验证实验各节点关键配置
        1.路由器R1关键配置
        2.路由器R2关键配置
        3.路由器R3关键配置
        4.路由器R4关键配置
作者简介

(4)国家电网数据通信网络IPv6技术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IPv4向IPv6演进需求分析
    1.1 IPv4网络现状及主要问题
    1.2 外部产业链推动力
    1.3 国家电网公司内部推动力
2 IPv4向IPv6过渡方案分析
    2.1 双栈技术
    2.2 隧道技术
    2.3 翻译技术
    2.4 过渡方案分析
3 结语

(5)基于上海城域网的IPV4-IPV6过渡方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本文常用术语中英文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国外发展现状
        1.2.2 国内发展现状
    1.3 本文主要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IPv4到IPv6过渡机制
    2.1 IPv6协议
        2.1.0 IPv6报文格式
        2.1.1 IPv6 协议新特性
        2.1.2 IPv6地址文本表示形式
        2.1.3 IPv6地址类型
    2.2 IPv4与IPv6的分析与比较
    2.3 IPv4/IPv6过渡主要阶段
    2.4 过渡技术简介
        2.4.1 双协议栈技术
        2.4.2 隧道技术
        2.4.3 协议转换技术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上海城域网的IPv6过渡方案
    3.1 上海城域网IPv6建设需求
    3.2 上海城域网向IPv6网络过渡方案建议
        3.2.1 过渡期组网方案
        3.2.2 IPv6接入层解决方案
        3.2.3 IPv6核心网过渡解决方案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上海城域网过渡技术实验与测试
    4.1 实验平台的构建
    4.2 IPv6协议网络实验测试
        4.2.1 功能测试
        4.2.2 性能测试
        4.2.3 接入 6BONE测试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6)基于STC的IPv6隧道技术测试套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企业测试项目需求
    1.4 本文工作及组织结构
2 IPv6 隧道技术
    2.1 IPV6 过渡技术简介
    2.2 IPV6 隧道技术
        2.2.1 手工隧道
        2.2.2 GRE 隧道
        2.2.3 IPv4 兼容 IPv6 自动隧道
        2.2.4 6to4 隧道
        2.2.5 ISATAP 隧道
        2.2.6 6PE 隧道
    2.3 本章小结
3 STC 智能云测试系统构架
    3.1 引言
    3.2 STC 拟解决的问题
    3.3 STC 系统构架
    3.4 STC 功能模块划分
        3.4.1 资源管理子系统
        3.4.2 用户管理子系统
        3.4.3 任务管理子系统
    3.5 STC 典型应用场景
    3.6 本章小结
4 IPv6 隧道技术测试套设计与实现
    4.1 引言
    4.2 测试用例设计
        4.2.1 基本功能测试用例设计
        4.2.2 组合测试用例设计
        4.2.3 规格、压力测试用例设计
    4.3 测试套的实现
        4.3.1 脚本语言 TCL
        4.3.2 基本功能测试脚本
        4.3.3 组合测试脚本
        4.3.4 规格、压力测试脚本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 STC 的 IPv6 隧道技术测试结果
    5.1 网络环境拓扑
    5.2 测试运行及结果分析
        5.2.1 STC 执行测试套
        5.2.2 测试结果统计和问题分析
    5.3 隧道应用场景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工作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7)IPv6过渡机制:研究综述、评价指标与部署考虑(论文提纲范文)

1 ISP网络中IPv6 过渡场景及其过渡机制综述
    1.1 ISP网络的IPv6过渡场景
        1.1.1 核心网IPv6 过渡场景
        1.1.2 接入网IPv6 过渡场景
    1.2 ISP网络的IPv6过渡机制
        1.2.1 IPv4-IPv6 过渡场景中的过渡机制
        (1) IPv4-IPv6 双栈机制
        (2) IPv4-IPv6 翻译机制
        1.2.2 IPv6-over-IPv4 过渡场景中的过渡机制
        1.2.3 IPv4-over-IPv6 过渡场景中的过渡机制
2 IPv6 过渡机制的评价指标及比较
    2.1 IPv6过渡机制统一的评价指标
    2.2 IPv6过渡机制的评价比较
        2.2.1 IPv4-IPv6 过渡机制的评价比较
        2.2.2 IPv6-over-IPv4 过渡机制的评价比较
        2.2.3 IPv4-over-IPv6 过渡机制的评价比较
3 IPv6 过渡部署的考虑
    3.1 ISP核心网过渡部署的考虑
    3.2 ISP接入网过渡部署的考虑
    3.3 基于SDN架构的IPv6过渡部署考虑
4 总结

(8)NGI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研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NGI技术在国家电网公司的应用示范工程概况
    1.1 总体思路
    1.2 试点网络建设
    1.3 示范工程建设
2 NGI技术在智能电网示范工程中的关键技术和难点
    2.1 试点网络建设关键技术和难点
    2.2 统一视频监控建设关键技术和难点
    2.3 输变电状态监测系统建设关键技术和难点
    2.4 95598互动服务网站建设关键技术和难点
3 IPv6技术在智能电网的应用展望
    3.1 IPv6技术对现有网络管理的影响
    3.2 IPv6技术提升网络信息安全能力
    3.3 IPv6技术提升物联网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能力
    3.4 IPv6技术能够实现智能电网真正意义的“四遥”
4 结语

(9)IPv6过渡技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双栈技术
2. 隧道技术
3. 转换机制技术
    (1) 使用网络层协议转换的技术主要有:
    (2) 使用传输层协议转换的主要技术有:
    (3) 使用应用层协议转换的主要技术有:
4. 三种过渡技术分析
5. 总结

(10)接入网IPv6隧道过渡体系结构与协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IPv6过渡问题
        1.1.2 接入网IPv6过渡
    1.2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主要贡献
        1.2.1 论文的研究内容
        1.2.2 论文的主要贡献
        1.2.3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2章 相关工作综述
    2.1 本章引论
    2.2 IPv6与IPv4的协议对比
    2.3 IPv6过渡基本问题
    2.4 翻译过渡机制
        2.4.1 翻译技术基本原理
        2.4.2 无状态翻译
        2.4.3 有状态翻译
        2.4.4 主机侧翻译
        2.4.5 翻译机制总结
    2.5 隧道过渡机制
        2.5.1 隧道技术基本原理
        2.5.2 网状隧道
        2.5.3 主机间隧道
        2.5.4 星型隧道
        2.5.5 隧道与两次翻译
        2.5.6 隧道机制总结
    2.6 研究热点和难点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接入网隧道过渡体系结构
    3.1 本章引论
    3.2 端到端异构互连问题描述
    3.3 接入网隧道过渡体系结构
        3.3.1 虚拟网络层连接构建
        3.3.2 端到端双栈可达路径构建
        3.3.3 基于隧道的终端同地址簇通信模型
        3.3.4 接入网隧道过渡体系结构可行性分析
        3.3.5 基于隧道的状态迁移优化
    3.4 接入网隧道过渡的基本形式与要素
        3.4.1 接入网隧道过渡问题描述
        3.4.2 隧道机制过渡要素
        3.4.3 地址资源分配利用要素
        3.4.4 隧道流异构路由要素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接入网隧道过渡协议机制
    4.1 本章引论
    4.2 接入网4over6机制设计关键点分析
    4.3 跨IPv6网络的IPv4地址下发
        4.3.1 协议设计思想
        4.3.2 协议概述
        4.3.3 客户端中继行为
        4.3.4 服务器行为
        4.3.5 网络侧中继行为与客户端中继地址选项
    4.4 接入网隧道方案公有4over6
        4.4.1 使用场景
        4.4.2 地址分配与绑定
        4.4.3 隧道发起点行为
        4.4.4 隧道集中点行为
    4.5 基于动态地址分配的端口集下发
        4.5.1 DHCPv4协议端口集选项
        4.5.2 客户端与服务器行为
        4.5.3 端口离散化与随机化考虑
        4.5.4 DHCP强制广播
    4.6 地址共享的接入网隧道方案轻量级4over6
        4.6.1 轻量级4over6结构
        4.6.2 IPv4地址与端口集下发
        4.6.3 隧道发起点行为
        4.6.4 隧道集中点行为
        4.6.5 ICMPv4协议处理
    4.7 协议机制的标准化与实现部署
        4.7.1 协议机制IETF标准化
        4.7.2 协议机制实现与部署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隧道终端共享的地址资源分配
    5.1 本章引论
    5.2 端口集资源分配问题建模
        5.2.1 问题描述
        5.2.2 评价指标
    5.3 端口集共享方式下的高效地址分配算法
        5.3.1 端口集二分与合并
        5.3.2 LMB分配与回收算法
    5.4 时间感知的高效地址资源分配算法
        5.4.1 邻域回收时间匹配策略
        5.4.2 时间戳限制邻域策略
        5.4.3 TI-LMB算法
    5.5 性能评价
        5.5.1 实验方法
        5.5.2 实验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隧道集中点置放与路由规划
    6.1 本章引论
    6.2 问题形式化与复杂度分析
        6.2.1 形式化建模
        6.2.2 复杂度分析
    6.3 问题分解
        6.3.1 消除流的hub特性
        6.3.2 最小费用不可分流问题
    6.4 最小干扰贪心路由算法
        6.4.1 最小干扰路由的贪心策略
        6.4.2 MIG算法及其复杂度
    6.5 性能评价
        6.5.1 实验方法
        6.5.2 实验结果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下一步工作
    7.1 论文的主要结论
    7.2 下一步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基于MPLS的IPv4/IPv6过渡方案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CMNET城域网IPv6过渡技术及部署方案研究[D]. 吴念达. 吉林大学, 2019(03)
  • [2]基于动态隧道的IPV6孤岛间通信研究及实验[D]. 张冀明. 东南大学, 2018(05)
  • [3]浅析广电网络IPv6化进程中过渡技术的选择[J]. 李培琳,牛妍华,崔竞飞. 广播与电视技术, 2016(06)
  • [4]国家电网数据通信网络IPv6技术应用研究[J]. 孙昕宇,李道圣,王玉东. 数字技术与应用, 2015(05)
  • [5]基于上海城域网的IPV4-IPV6过渡方案的研究[D]. 柳敏. 上海交通大学, 2015(03)
  • [6]基于STC的IPv6隧道技术测试套设计与实现[D]. 陆力瑜. 重庆大学, 2014(01)
  • [7]IPv6过渡机制:研究综述、评价指标与部署考虑[J]. 葛敬国,弭伟,吴玉磊. 软件学报, 2014(04)
  • [8]NGI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研究与展望[J]. 汪晓岩,高灵超. 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 2013(07)
  • [9]IPv6过渡技术分析[J]. 蒋鹏,王福明. 科技信息, 2013(16)
  • [10]接入网IPv6隧道过渡体系结构与协议研究[D]. 吴鹏. 清华大学, 2013(07)

标签:;  ;  ;  ;  ;  

基于MPLS的IPv4/IPv6过渡方案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