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超硬材料及其制品进出口情况——中国合成金刚石40周年回顾

中国超硬材料及其制品进出口情况——中国合成金刚石40周年回顾

一、中国超硬材料及其制品的进出口态势——中国人造金刚石40周年回顾(论文文献综述)

谢艳[1](2017)在《我国珠宝产业竞争力的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珠宝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珠宝消费在国际市场上占有重要份额,是世界上最大的铂金、黄金消费国,也是亚洲乃至世界最大的玉石消费市场和钻石市场。我国珠宝产业发展情况直接影响世界奢侈品品牌企业全球布局和国际贵金属市场走向及价格趋势。通过文献和市场调研发现,我国珠宝产业研究尚浅,往往停留在定性描述上,尤其对我国珠宝产业竞争力的研究鲜有人提及。选择我国珠宝产业竞争力研究,可以为保障我国珠宝产业向着更健康、有序、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提高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为我国珠宝产业投资者进行初级投资评价,以及为政府决策者提供理论基础和事实依据。论文梳理了珠宝产业竞争力相关概念和相关理论基础,总结了我国宝玉石资源的分布、特征及开发利用状况,论述了我国发展产业发展政策环境、新的发展模式和趋势,通过统计学与数据分析法剖析了我国珠宝产业规模、国际贸易情况及存在的突出问题。然后,给出了珠宝产业竞争力评价的理论框架,讨论了珠宝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采用文献资料法、统计概率法和专家咨询法构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能找出区域或国家间竞争力强弱或优劣的评价体系,从而提出了一套珠宝产业竞争力评价方法。接着,通过AHP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中印珠宝产业竞争力、我国三大珠宝产业集聚区分别进行了实证对比研究。在此基础上,从资源、产业等角度提出了我国珠宝产业竞争力提升的政策建议。通过以上研究,结果显示:(1)珠宝产业竞争力是一个比较概念,是本国(或本地区)珠宝企业通过生产和销售珠宝首饰产品,提供各种售前、售中、售后服务,占取市场并获得利润的能力,它是一种现实竞争力,持续发展的能力。(2)我国珠宝产业整体规模大,企业数量多,门店覆盖面广;近三年珠宝首饰进口额呈激增态势,而出口总额呈快速衰减现象。我国主要进口国家不稳定,仅南非蝉联第一或第二位,瑞士于2016年首次跃居我国进口国第一位;我国珠宝首饰主要出口地为香港和美国。(3)中国和印度的综合得分分别59.554、50.477,我国的整体情况好于印度,更具有竞争力;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区域珠宝产业竞争力综合得分分别为75.843、70.703、65.537,珠三角综合情况最优、长三角次之,环渤海相对较差。

曾艳军[2](2015)在《我国应对反倾销法律问题研究》文中指出反倾销是世界贸易组织(WTO)允许用来抵制倾销的贸易救济措施,同时也是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做法,该做法已经对我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从1979年欧共体对我国出口商品发起第一起反倾销调查以来,我国逐渐成为世界上反倾销的最大受害国。在WTO公布的反倾销报告中讲到:“中国依然处于被反倾销调查最频繁的对象地位”,“从中国出口的商品仍然遭受到最频繁的最终反倾销措施”。中国出口产品符合反倾销法上的倾销构成要件,是进口国对华采取反倾销措施的前提。反倾销法包括国内法和国际条约。WTO《反倾销协议》是反倾销法上非常重要的国际条约,在成员国内具有普遍效力。它规定反倾销措施仅适用于《关贸总协定》(GATT)1994第6条规定的情况。因此,关于倾销的构成要件,目前最常用的标准是GATT1994第6条的规定,即一国产品以低于正常价值的办法进入另一国商业,如因此对一缔约国领土内已建立的产业造成实质损害或实质损害威胁,或实质阻碍一国内产业的新建,则构成倾销。进口国反倾销主管机构进行裁决时,会涉及正常价值的确定、正常贸易过程、损害的确定、同类产品、国内产业、因果关系等具体问题。对中国而言,因为属于非市场经济国家还会涉及替代国制度和单独税率等等。这些问题是研究我国应对反倾销之前首先要解决的。WTO允许其成员方采用反倾销的手段维护公平贸易秩序,抵制不正当竞争,因此反倾销法律已成为WTO成员方贸易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入世后,我国既是贸易大国,又是反倾销最大的受害国。反倾销是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主流之中一个不能回避的现实,对华反倾销具有一定的必然性、长期性和复杂性,这种局面难以在短期内根本扭转,因此要认真对待,只有正视问题才能解决问题。我国应对反倾销过程中出现不少对我国有较大影响的问题,例如替代国制度、倾销与损害之间一般因果关系、日落复审、单独税率、“双反调查”、环境倾销和劳动力倾销等等。这些问题一方面是因为WTO《反倾销协议》的模糊规定和缺漏,给了进口国反倾销主管机关较大的自由裁量权,另一方面是由于进口国违反WTO《反倾销协议》,滥用反倾销措施,导致我国出口产品没有倾销的认定为倾销,倾销幅度低的认定为倾销幅度高,给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造成极大的阻碍。反倾销不仅是国内问题,还是国际问题;不仅是贸易问题,还是经济问题、法律问题、政治问题、企业问题。因此反倾销的应对是一项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国际和国内两个层面采取措施,从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三个角度来应对。从国际层面上,我国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进行应对:如果其他成员国利用WTO《反倾销协议》的不合理和模糊规定之处,对我国采取反倾销措施,我国可以提议修改WTO《反倾销协议》相关规定或者进行合理解释。如果其他成员国的反倾销措施不符WTO《反倾销协议》的相关规定,我国可以提交WTO争端解决机制,若胜诉可以要求其按照WTO的裁决修改其反倾销法。对进口国反倾销主管机构作出的反倾销行政行为不服的,我国出口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反倾销司法审查制度,在进口国寻求司法救济。由于非市场经济国家地位,我国出口产品在反倾销调查中遭到歧视对待,我国政府可以通过多方交涉和谈判,争取合理对待,积极争取市场经济国家待遇。从国内层面上,政府应对反倾销,主要从加强立法,争取市场经济国家的对待,加强政府机关在反倾销中的服务意识,推动产业转型等方面采取措施;行业协会应对反倾销,则是做好协调、服务工作,及时有效地组织企业应诉,建立应诉基金制度等等;企业应对反倾销,应该转化观念,改变低价出口的竞争战略,内部协调,改变出口低端无序的状态,积极应诉等等。应对反倾销是一项多方位的工程,仅靠任何一方是不行的,需要综合政府、企业、外贸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的力量,各方面要通力合作并积极配合。2016年12月我国根据《入世议定书》将自动取得市场经济国家地位,进口国不能再采取替代国制度来计算我国出口产品的正常价值。我国应对反倾销的问题会不会迎刃而解呢?情况不容乐观,因为西方发达国家不会轻易放弃反倾销这种对中国出口产品非常有效的贸易保护手段。不少国家已经开始对我国提出环境倾销和劳动力倾销的指控,这是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反应。同时,国外对我国规避反倾销调查的案件数也增长很快,成为我国继反倾销之后面临的新一轮贸易壁垒,将进一步削弱中国出口企业应对反倾销的能力。这些问题跟传统的反倾销比较起来,应对的难度更大,又具有现实紧迫性。面对反倾销的新发展,我国不能再沿用过去的解决办法,否则只会徒劳无功。我国应该从理论上阐述新型反倾销的缺陷,同时深刻理解国际条约中的相关条款,并加以运用,在实践中寻求有效的法律解决途径,为维护国际贸易秩序和我国企业的正常出口保驾护航。

尹长丽[3](2015)在《GJ精工外贸资源整合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今中国正在经历经济增长由高速向中高速换挡的转型期,中国已经进入了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不久的将来,会有很多效率低的企业被市场淘汰或者被强者兼并。磨料磨具行业作为“工业的牙齿”,也同中国工业一起正在面临经济结构调整的“阵痛期”。刚成立不久、还在起步阶段的GJ精工,迫切需要整合各方所属企业外贸资源,充分发挥协同作用,主动调整转变,来适应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增强市场竞争力,尽快成长为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工磨具企业集团。本文首先分析了GJ精工外贸的外部环境,分别从“新常态”下的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我国磨料磨具行业国际化经营和磨料磨具行业外贸市场这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其次从产品技术资源和经营管理资源这两大方面分析了GJ精工的外贸资源现状,描述了GJ精工的产品状况和技术优势,以及GJ精工目前的客户资源、品牌和渠道资源、组织和人力资源的状况,并分别从产品技术方面和经营管理方面提出GJ精工当前存在的问题。在对GJ精工外贸外部环境和外贸资源现状分析的基础上,作者做出了GJ精工外贸资源整合的战略选择,明确了GJ精工外贸资源整合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整合目标,并分三个阶段规划了GJ精工外贸资源整合的阶段及任务;随后作者对GJ精工外贸资源整合的实施内容进行了进一步论述,依次从业务整合、平台建设、贸融结合与管理变革这四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规划,并在结论中概括了整合每个阶段的侧重点,指出要用坚定的信念,虚心、谨慎地面对外贸资源整合战略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本文旨在通过实施外贸资源整合战略,使新组建的GJ精工实现“1+1>2”的效果乃至成功飞跃,帮助GJ精工实现企业发展的长远战略目标,对GJ精工的实际运作提供有效的参考作用,同时对其他外贸企业的国际化经营,也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肖艳[4](2014)在《中国与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经贸合作新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三十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成绩有目共睹,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的典范,中国已经跨入了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中国发展所取得的成绩令所有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羡慕;随着中国出口多元化战略的实施,中国与世界主要贸易伙伴继续保持着密切的交往,与此同时,中国与亚太、非洲、拉丁美洲的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的经贸往来也日益紧密。即使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庞大的经济体量以及增长速度仍表现强劲,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增强,国际社会普遍加大了对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的期许。如何与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加强合作,谋求互利共赢,充分表达中国强烈的发展意愿的同时尊重其他发展中国国家的利益考量,从而实现中国综合国力的全面提升是本文研究的中心。本文就中国与其他143个中低收入国家的货物贸易发展的现状和趋势进行分析,总结概括了中国与这些国家的商品贸易额及商品贸易结构的特征;其次对中国与非洲国家间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和特征进行了分析概括;然后分析了中国对这些国家的投资状况和投资结构,结合中国与中低收入国家现行合作机制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最后就构建中国与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的经贸合作的战略提出了意见和建议。文章的结构层次如下:第一章是陈述了该课题的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列出了本课题研究的中心内容,分别就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详细的文献综述,文献回顾从六个方面进行了细致的阐述:新殖民主义研究、中低收入国家贸易研究、中非合作研究、中亚合作研究、中南美洲研究、优惠贸易安排研究;在众多学者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明确了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和创新点;列明了该课题研究将涉及的研究方法,为下一步论文的写作明确了方向。第二章就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的传统界定进行了分类,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中最不发达国家、内陆国家和部分小岛国成为其构成的主体;本课题研究目标体依据世界银行的收入标准划分标准,而收入划分标准随时间的推移呈现一定的波动。其次,就基本社会属性中的人口、地理面积、贫困状况、医疗服务、生育率、国民受教育情况、政体特征以及与台湾的邦交情况分别进行了概括总结,发现其共性和差异性;然后,就自然资源方面分析了七个领域的属性特征:石油、天然气、煤炭、水、土地、森林、矿产;最后,就基本经济属性进行了概括总结: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状况(公路、铁路、港口、航空)、通讯设施、电力及能源供应、GDP变动、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状况、债务情况分别作了大量的数据分析整理和概括说明,详细数据见附录,大量的分析对中国与这些国家可能的合作领域进行了初步的梳理。第三章首先分析了其商品贸易的发展趋势和变化,最近60年的时间内,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出口在世界出口市场中的份额变化趋势,并非持续上升,而是出现了明显的筑底反弹过程,底部区域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初-90年代初期间,进口则出现了与出口非常类似的状况;除去金砖五国后,出口和进口在全球的平均占比普遍在9%-27%间波动,中低收入国家的在全球贸易中的参与度仍然极低;从出口商品结构看,制造业产品出口和食品出口对于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比较重要;从进口结构发现同为新兴经济体的金砖国家在对于基础原材料的需求上是不尽相同的,金砖国家在全球的采购市场面临来自外界的竞争远远高于内部的竞争,内部合作的可能性极大。其次,就商品贸易的出口和进口区域结构特征分别进行了总结概括,地理远近的因素在出口目的地的选择上具有显着的影响,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的主要进口来源国高度集中在发达国家,阿拉伯国家间由于有共同的宗教背景使得该类国家间的贸易往来比较密切;第三,就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的总额变动和结构特征分别进行的分析总结;第四,就吸引直接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总结;从而建立起对中低收入国家经贸发展现状的整体认识。第四章就中国与亚洲区、非洲区、中南美洲区、欧洲区、非洲区、小岛国中的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贸易额变化情况和贸易商品结构情况作了细致的数据整理和分析研究;在大量的数据汇总的基础上,总结出中国出口商品类型比较广泛,工业制成品出口满足了其他发展中国家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中国自中低收入国家进口的商品结构中矿产品和特色农产品的进口占比较高。第五章由于全球在服务贸易的统计上还处于不完善的状况,故服务贸易的国别数据严重匮乏,将中国与非洲国家服务贸易发展的状况进行梳理总结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基本可反映中国与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间的服务贸易的特点;非洲服务贸易在全球服务贸易整体中的占比较低,中国服务贸易仍然以传统服务贸易为主,在高层次的服务贸易上中国出口能力略胜非洲国家;中非间服务贸易合作的现状和特征是:传统服务贸易稳步发展、现代服务贸易快速起步;中非服务合作中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中非间服务贸易规模较小、中国对非相关服务贸易严重依赖中国的单方面扶持、中医药服务贸易方面的推广面临障碍;最后就中非服务贸易合作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和建议。第六章首先就中国2011年对外投资的特点进行了总结概括:投资流量再创新高、对大洋洲、非洲、欧洲投资快速增长,对北美洲投资略有下降、大部分投资流向发展中国家、地方企业对外投资活跃、投资主体日益多元化、投资领域不断扩大;然后基于中国对全球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的数据,就中国对中低收入国家投资的产业分布进行了梳理,主要对电力、矿业、农业、银行业、制造业这五大行业的投资详细分析了中国对中低收入国家投资的产业趋势和规模;根据世界贸发会议公布的数据资料预测不断上升的中低收入国家投资吸引力和潜能排名变化,为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创造新的方向和市场。第七章就目前中国与中低收入国家的经贸合作机制及特点进行了概括总结:多哈回合中国融入以G20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形成集团化谈判机制;中国已启动多区域条件下对中低收入国家经贸合作机制的布局建设;中国对中低收入国家自贸区建设以税率优惠和贸易便利化为主;中国与中低收入国家的货物贸易开放灵活性较高;中国与中低收入国家的服务贸易协议的开放程度较高;中国对中低收入国家的长期援助成为关系发展的纽带。探讨了中国与中低收入国家经贸合作机制中存在的问题:自贸区建设满足了中国对资源性产品和特色农产品的高度需求;中国面临亚太区域经贸合作机制重叠交叉复杂性增加的困局;中国与非洲经贸合作机制覆盖范围小、常态机制缺乏;中国与欧洲区中低收入国家合作机制被欧洲发达国家的贸易给惠政策冲淡;中国与金砖国家合作制度化机制缺乏;中国与金钻中低收入国家经贸合作机制严重匮乏;中国与中低收入国家间发展战略规划仍未列入中国经贸发展的中心;故加强机制化建设应成为中国与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经贸合作中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第八章就中国与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经贸合作新战略的制定背景,经贸合作新战略的目标和原则进行了阐述,最后就中国与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经贸合作新战略的政策选择谈了相关的意见和建议:加快制定以发展为目标促进LMI自主发展能力提升的中长期战略纲要,从制度层面建立政府间、高层间定期长效的沟通交流机制,加快制定和实施对LMI国家的新贸易优惠安排时间表,加快制定对LMI国家投资的产业指导目录,加强我国相关部门间会商制定对LMI国家投资的社会责任指南,构建促进LMI国家政府能力建设以及政府间的合作保障体系,为推动多哈回合谈判的早日达成贡献力量。第九章明确了进一步研究的重点。第一,明晰中国在各区域与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经贸合作的重点产业的明晰,相关项目的整合与推进,以实现和提升中国在各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实际作用和参与度。第二,规划中国依赖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以实现基本生产物资储备和物资保障的战略布局。第三,如何激励地方政府在国家的战略布局下发挥主观能动性大力拓展与发展程度相关的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的特色产业领域的合作,以提升我国欠发达地区的开放度和经济实力。

吕可文[5](2013)在《知识基础、学习场与技术创新 ——以超硬材料产业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在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知识经济、不断增强创新能力已成为世界各国提高竞争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举措。区域经济在全球化时代的复兴,美国硅谷、德国巴登—符腾堡、台湾新竹等一些创新高地的成功实践,使得构建区域创新环境与创新系统、增强本地根植性、实现跨区连接与全球互动等一系列促进区域创新与发展的政策成为后发地区与国家增强竞争力与创新能力的重要议题。在国际经济地理学界,区域技术学习创新已经成为研究和争论的一个前沿和热点领域,围绕技术学习、创新与空间、地方之间的关系,学者们从不同层面强调了地方网络与地方根植性、地理接近与空间集聚、跨国社区与跨区联系、全球网络及非本地关系与知识流动等对于创新发生的重要性,并认为创新是一个地方化力量和全球化力量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不同空间尺度上各个关键行动者之间持续的关系构建和战略协同的演化过程,具有强烈的时空异质性和敏感性的特征。另一方面,后发地区与国家的技术追赶绩效与创新模式在行业间差异明显,产业的技术体制有着不同的特征,并且有关产业知识基础的研究表明,产业中知识来源、组织和创新模式依知识基础的不同而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有关创新的理论讨论与政策设计,需要考察产业特殊性与技术/知识异质性。那些成功区域的创新政策与经验,并不能被后发地区不加改变的模仿和使用。基于此,文章把知识/技术异质性纳入到空间化学习创新理论的建构中,试图形成一个技术/知识基础、产业、空间三位一体的分析框架,把技术/知识的属性、产业特征与空间异质性统一起来进行考虑,来研究不同的技术/知识属性、产业属性对创新的组织与地理模式的影响,并从知识基础的角度出发,结合“学习场”理论,探讨知识复杂性与学习场的理论构建。以此为基础,选择超硬材料产业作为案例,重点研究分析性知识基础与科学型学习场的创新机制、组织与地理模式。全文内容共分为八章。第一章,引言。主要包括研究的背景、问题的提出、研究意义、研究思路与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等。提高创新能力已成为增强区域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一些成功地区有关构建区域创新环境与创新系统、增强本地的根植性、实现跨区连接与全球互动等创新政策日益被后发地区与国家推崇与模仿,而这些挑选赢者与最佳实践模式的区域创新理论和政策,实践中并没有在模仿者那里取得预期的成功。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国际主流的空间化学习与创新的理论与政策。有关技术体制与知识基础的研究发现,由于技术体制与知识基础的差异,技术创新的机制、组织与地理模式在不同的产业具有很大差异。基于此,本文认为,有关创新机制与模式的理论与政策设计,需要结合具体的技术/知识特征来讨论,这对于构建更加综合和精细化的技术学习与创新的理论模型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有助于改变不加区别的拷贝成功区域创新政策的实践误区,从而制定出量体裁衣的创新政策。第二章:研究综述。围绕论文研究的理论与现实问题,从创新思想的演变、经济地理学技术学习与创新研究视角的变迁、技术体制与创新模式、知识基础与创新等角度,对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和评述,得出以下结论:创新是科学研究、技术发明和经济活动内在紧密交织的复杂网络,是一个多元主体及其在多种空间尺度上战略协同的过程,具有较强的空间异质性;技术具有多元性与复杂性的特点,这种复杂性表现为技术机会、创新独占性与累积性等因素的特定组合——技术体制,而技术体制的不同影响着技术追赶与创新的绩效与模式;知识基础具有多元性,表现为编码与非编码知识的组合程度、知识正式化以及情景特殊的程度等,而产业知识基础的差异影响着技术创新的机制与组织、地理模式。由此,有关从地方与全球、内部与外部力量对于创新发生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的各种空间学习创新理论,需要把技术/知识异质性考虑进去,这样才有助于我们更全面的理解学习创新的机理。第三章,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这一部分首先对新产业区理论、全球生产网络与价值链理论等各种空间化的学习创新理论进行梳理与评述。在此基础上,引入本研究的两个核心理论:学习场理论与知识基础理论。认为由于学习创新的空间异质性与知识技术复杂性,有必要把知识基础的复杂性纳入到空间化的学习创新理论中去,有关空间创新的理论研究需要从空间/关系、技术/知识两个角度,结合具体的产业进行讨论。基于此,文章设计了空间、产业、技术/知识三位一体的分析框架,强调把研究的焦点放在创新的主体、机制与地理模式三个方面。第四章,知识基础与学习场理论建构。本章首先阐述了物理场-信息场-知识场-创造场-学习场的思想演变,并从关系的角度阐述了学习场的多元性与复杂性;其次,阐述了知识类型、知识基础与空间创新的研究脉络与逻辑;第三,从知识创造的角度,阐述了知识类型、知识转化与场的关系,特定的知识转化阶段与不同的场密切相关。基于这些研究,文章分析了知识基础与学习场的内在联系,区分了符号知识与创意型学习场、综合知识与根植型学习场、解析知识与科学型学习场以及复杂知识与混合型学习场等几种类型,并对相应类型的创新机制与组织模式进行了研究。第五章,世界超硬材料行业的发展与技术创新。基于理论的研究,选取超硬材料行业为案例进行研究,首先在全球尺度上,探讨科学驱动型产业技术创新的一般特征,行业创新具有全球化的特征。本章主要介绍了超硬材料的行业特征、全球格局以及技术创新与发展。研究发现,超硬材料行业具有专业化分工程度高、对经济发展依赖性强以及各环节附加值、地理分布不同等特征。行业的发展与创新对基于know-what、 know-why的分析性知识基础具有较强的依赖性,科学技术与科学研究的不断进步是推动世界超硬材料行业的发展与创新的重要力量,如近代科学知识的发展促进了世界第一颗人造金刚石的合成,并推动了人造金刚石的工业化生产;化学气相沉积合成研究带来了“金刚石薄膜”的兴起,拓展了金刚石的应用领域;纳米科学与纳米技术促进了纳米金刚石的问世,使金刚石特殊性能得以发挥,引发了金刚石时代的到来。第六章,中国超硬材料行业的发展与技术创新。国家尺度是学习场分析常用的尺度。中国金刚石行业发展与技术创新与科学研究密切相关,并且政府、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力量的作用十分明显。中国第一个金刚石成功合成得益于早期学者、专家对超高压高温理论的研究与探索;对金刚石合成机理、工艺及相关原理等科学研究的全面展开,则引发了20世纪80、90年代我国金刚石行业的突破创新,并成为世界上第一大生产国;而随着20世纪90年代压机大型化与合成工艺的进步,更是引发了行业的突破发展,金刚石行业开始向超硬材料强国迈进。总体上,超硬材料行业的技术创新与发展十分依赖于科学研究与突破,行业创新具有科学驱动型特征,基于科学基础的分析性知识、一些重要的科学家及科研院所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中国已成为超硬材料生产第一大国,超硬材料工业体系初步形成,区域集聚与行业集中度较高。但整体上,国内产品同质化严重,还处于行业价值链的低端。第七章,科学型学习场与郑州高新区超硬材料行业技术创新。选取郑州高新区超硬材料产业园为案例,对小尺度科学型学习场的创新组织与地理模式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郑州超硬材料行业的发轫与形成得益于郑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这一技术极的力量,郑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从人才培养、技术溢出与扩散以及企业衍生等方面为郑州超硬材料行业的发展与壮大做出了重大贡献;产业园区的技术创新十分依赖于正式的研发,通过研发、技术进步来学习是企业实现创新的一个重要途径;大学、科研机构、行业知名专家(明星科学家)在企业的技术进步升级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加强与大学、科研院以及行业的知识社区联系是这类行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重点;产业园区的创新网络并不仅仅局限于本地,可以通过专家知识社区运行在更大的空间尺度上,企业研发的合作网络也具有跨越本地的特征;大学、科研机构的产学研与专利转让也不仅限于本地,在省外与国内都有分布,多尺度关系建构的特征十分显着。第八章,结论及展望。通过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创新不仅具时空情景敏感性的特征,更具有技术知识异质性的特征,有关地理空间对于创新发生的机制影响的研究需要结合具体的知识基础进行讨论;创新政策的设计需要谨慎的根据不同的产业知识基础而进行;(2)从知识创造的视角出发,知识创造与具体的场紧密相连,不同的知识类型的转化过程与不同的场联系在一起;(3)不同的知识基础与多元学习场密切相关,不同的知识基础与不同的学习场一一对应。理论上,存在着符号知识与创意型学习场、综合性知识与根植型学习场、分析性知识与科学型学习场、复杂知识与混合型学习场等拓扑联系。(4)超硬材料行业的创新与发展较强的依赖于分析性知识,具有科学驱动型行业的特征;(5)科研院所等技术极是郑州(高新区)超硬材料行业创新与发展的关键力量,其在技术扩散、衍生企业、培训专业人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6)郑州高新区超硬材料产业园属于一个以分析性知识基础为主导的科学驱动型学习场,正式研发、依托科研院所的成果并与其保持紧密联系是其技术创新的重要机制,并且创新的地理具有多尺度的特征。同时并针对论文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今后要开展的进一步研究工作。

陈建勋[6](2008)在《中国新材料产业成长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试图以产业成长理论、产业组织理论和产业竞争力理论为理论依托,对我国新材料产业从产业萌芽成长至现阶段这一过程进行全面梳理,从中寻找我国新材料产业成长的特征并加以分析,对我国新材料产业的产业特征、产业链、产业规模、产业集中度以及产业标准进行全面分析,对我国新材料产业成长过程中的技术进步、产业组织和政府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等影响新材料产业成长的环境因素进行系统研究分析,从而提出相应的提升产业竞争力、促进产业健康成长与发展的对策建议。本文认为,从理论上来说,对新材料产业的研究意义在于,作为一个新兴产业,中国完全有机会在这一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因此,新材料产业应该是一个具有跨越式成长特性的产业。在传统的产业成长理论中,并没有提出产业跨越式或跳跃式发展的系统理论(除熊彼特的创新导致产业突变理论外),本文试图通过对中国新材料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可能性研究,提出产业成长中跨越式发展的现实因素及其理论分析,从而丰富产业成长理论的内涵。同时从现实角度来说,本文试图从构建国家战略产业的高度、从国家经济发展又好又快的角度去研究,提出促进新材料产业健康成长与发展的具体对策措施,为政府制定促进发展新材料产业的政策提供决策依据。本文共分三个版块: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第二章,是本文的基础理论部分。主要是提出问题,对相关理论进行综述与分析,为论文的展开提供理论基础。第二部分包括第三章至第六章,是本文的重点。其中第三章介绍分析了新材料产业的特性,描述了世界新材料产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第四章回顾了我国新材料产业的成长阶段,着重分析了转型阶段我国新材料产业在行业结构、产品结构和区域结构方面的特征,并阐述了我国新材料产业的国际地位;第五章运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法对我国新材料产业技术进步进行了测算,以测算资本投入、技术进步和劳动力增长对我国新材料产业的不同贡献率,从而揭示我国新材料产业的发展方式以及形成这种方式的主要原因。第六章运用SCP理论框架,并结合中国新材料产业的特点,通过翔实的数据资料,分别从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经济绩效角度研究评价我国新材料产业组织状况,找出我国新材料产业成长中产业组织方面存在的障碍。第七章、第八章是本文的第三部分,着重对影响我国新材料产业成长中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重点对政府在产业成长中的作用、新材料产业组织的变革等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促进我国新材料产业成长的有关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结论是:一、我国的新材料产业的分布主要是以产业基地的形式进行的。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是属于产业成长中的引导模式与强制模式相结合的一种促进产业成长的方式。二、从发展趋势上看,中国制造在全球处在从垂直分工向水平分工的转型过程中,而新材料最有可能首当其冲。新材料是我国在国际水平分工中可能突破的第一大领域。三、通过对2002-2005年上市新材料企业C-D模型回归计算,新材料产业2002-2004年的快速增长主要是由技术进步等带来的效率提升推动的,2005年的井喷式增长则主要由资本投入的扩张推动的。其中的主要原因是上市新材料企业加大了资本运作力度,兼并和收购了上下游产业链的相关企业,这种并购活动在2005年至2006年达到了高峰,规模报酬递增效应明显。随着产出规模的扩大,我国新材料产业的技术进步贡献率却不断降低,特别是2005年产出急剧增长的同时伴随着效率不再提升的现象。这说明大量新材料上市企业采用的是购并等外延式的产业扩张模式,在短时间内投入了大量的资本,扩展了行业规模,真正依赖技术进步的内涵式发展的模式十分少见。四、中国新材料产业的发展的特殊性决定了该产业的市场运作行为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表现为:1、新材料在其产业化、市场化过程中,更多地依赖于政府的财力支持和产业发展政策。各地政府在新材料的产业化市场化过程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政府在推动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它能使新材料产业在中国尽快地形成并发育成熟。但同时,政府的深深进入却也造成了一些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由于地方政府对新材料产业宏观进程把握的缺陷、对新材料产业在市场化进程中市场的微观变化反应有一定的时滞,因此,在选定新材料发展的具体目标时,往往内容雷同,其直接结果是,在中国新材料产业的发展中造成了某些行业的重复建设(特别是在进入成本相对较低、市场化启动较为容易的新型建材领域),某些行业的投入却又严重不足。2、新材料在其产业化、市场化过程中,较多地依赖于国家宏观经济形势的好坏、依赖于各地不同的产业基础,一般来说,与本地产业关联度大的新材料项目都发展得较好,反之,则大多在低水平中运行。五、中国大飞机项目的确定是中国新材料产业从量变走向质变的一个标志性事件,从技术层面上来说,意味着中国的新材料产业经过近2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近10年的发展,已经拥有了一批在世界上领先的核心技术,已经具备了对世界先进技术的吸收能力。从产业发展层面来说,意味着对新材料产业链的整合将进入一个更高的层次,意味着对新材料产业组织的变革已经越来越急迫,新材料产业的成长将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六、由于产业突变,打破了传统的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在现代经济条件下,更多的产业突变成为一种现实与可能。特别是新材料产业的发展更是具有这样的特点。同时我们必须对熊彼特的理论作出中国式的解释,熊彼特解释了构成产业突变的五种情形,但并未对这5种情形之间的关系作出逻辑分析和定量分析。而对他们之间的逻辑关系的分析,在中国显得特别重要。在以政府为主导的经济发展体系中,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对政府的依赖性更大,表现在对研发资金的需求上、自然资源的取得上、对产业链的整合上等各个方面。由于产业组织的主体是政府或是体现政府产业政策的大型企业,因此在中国要想取得熊彼特式的产业突变,必须首先变革产业组织体系,即必须首先实现产业组织体系的创新。本文认为,如果说对于熊彼特来说,构成产业突变的5个要件之间是一种层次上的递进的话,那么,对于中国来说,构成产业突变的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可能应该演变为这样的顺序:产业组织体系的创新—市场及资源的创新—技术与方法的创新—产业突变。七、地方政府特别是强势地方政府更应该在合理运用行政资源的同时,改变用计划指令的办法来划定创新区域、分配创新资金。政府绝不能用发展制造业的做法来指导技术创新,不能像管理制造业一样来定时间节点、定数量指标,地方政府更应该重点去研究发现全球不同区域创新主体的不同运作方式、基于不同区域特征而形成的各自知识系统的特点尤其是形成这些知识系统的文化背景。中国新材料产业的发展的政策特别是地方政府的政策要作出调整,不能用发展工业化的思路来管理新材料产业,而要用产业化的思路来规划新材料产业。

陈广明[7](2007)在《提高威锋公司竞争力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进入21世纪的企业,面对的是一个瞬息万变、充满不确定性的全球竞争环境,产品和技术在高速的更新与进步,产业也在不断加快节奏实现升级与更迭。在新的竞争环境下,企业成功的关键在于客观真实的对企业内外部环境进行深入、全面、透彻的分析,利用自身优势、挖掘企业潜能及时抓住机会、规避威胁,培育企业的竞争力;以全新的思维建立或调整恰当的竞争战略,集中运用企业所能支配的资源和能力,有效实施战略,来创造企业的竞争优势。人造金刚石以其优异的机械、物理性能,广泛应用于矿山开采、石材切割、基础设施建设、房屋维修、机械加工、地质钻探、光学仪器,成为现代制造业中不可替代的工程材料,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它还将在微电子、光电子、通讯、航天、宇航等高科技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本文分析了我国人造金刚石行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对威锋公司经营现状调查,运用竞争力理论,提出了现阶段威锋公司竞争力的策略,从基础管理、人力资源、技术创新、品牌管理、市场营销和企业文化等方提升公司的竞争优势,确保威锋公司健康稳定可持续地发展。

韩继坤[8](2007)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与科技园区发展研究》文中提出自主创新能力、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科技园区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发展高技术产业方面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世界各国都将建设科技园区作为发展高技术产业集群、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研究科技园区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中国科技园区正在实施“二次创业”战略,战略实践需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研究中国科技园区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学者们对科技园区、科技园区的技术创新、科技园区的制度创新进行了研究。但是,对技术创新与科技园区经济发展的关系、制度创新与科技园区经济发展的关系的研究并不多见,从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双重视角对科技园区经济发展进行的研究为数更少。本文以中国科技园区经济发展问题为中心,在综述已有的关于科技园区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中国科技园区的发展现状出发,借鉴美国科技园区的发展经验,建立了含有制度因素和技术因素的科技园区经济发展分析框架,以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为主线,采用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结合、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并辅之以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着重从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二者的互动关系及其对科技园区发展的影响等方面,探讨了中国科技园区的经济发展问题。对世界科技园区的发展现状进行的研究表明,世界科技园区的分布存在不平衡性,大部分科技园区位于少数发达的工业化国家,而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很少。硅谷成功的基本经验是创新,包括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对中国科技园区的发展现状和经济成效进行的研究表明,中国的科技园区分布不均衡,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西部相对较少。中国的科技园区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与发达国家的科技园区相比,差距很大。中国的科技园区要实施“二次创业”,在更高水平上发展,除了借鉴发达国家科技园区的成功经验之外,迫切需要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对科技园区的创新网络进行的研究表明,科技园区创新网络与产业集群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同时,产业集群的形成对科技园区产业结构的相对变化有重要影响。随着科技园区创新网络和产业集群的扩展,产业集群逐渐向创新集群演变。产业集群只有不断创新,向创新集群发展,才能保证企业产品和科技园区产业持久的竞争力。对科技园区创新集群的形成模式研究表明,产业、大学、政府三螺旋创新是科技园区创新集群形成的重要模式。从大学、企业、政府三元结构创新向大学、企业、政府三螺旋创新转变是科技园区技术创新的战略趋向。从三元结构创新向三螺旋创新转变有赖于科技园区管理机构、科技园区所在的地方政府乃至中央政府推动的科技制度的创新、大学使命的转变和政府运行机制的创新。三螺旋创新有效运行的关键是三元之间要形成互动的网络和良好的运作模式,对将制度因素加入到经济增长模型的主要方法的研究表明,制度在中国科技园区发展过程中的增长效应,可以用市场化指数、非国有化率、对外开放度等变量作为代理制度变量。实证分析中,非国有经济增长率作为科技园区制度的代理变量更可行。对高技术企业制度创新的研究表明,高技术企业制度创新的重点是产权制度创新和组织结构创新。高技术企业是以智力资本和人力资本为主要特征的合约,只有使产权的安排、报酬的支付与生产率相一致的高技术企业,才具有持久的发展力和竞争力。对科技园区制度创新内容的研究表明,科技园区制度创新的重点是科技园区立法创新,立法创新的核心是科技园区管理体制的定位问题。对科技园区制度创新模式的研究表明,中国科技园区制度创新正在由自上而下的制度创新向自下而上的制度创新转变、由供给主导型制度创新模式向需求诱导型制度创新模式转变。对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关系研究表明,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在发展高技术产业中何者更重要,要在成本—收益的框架下作出判断。如果技术创新的潜在收益大于制度创新的潜在收益,则技术创新重于制度创新,反之,则制度创新重于技术创新。在转型中国的背景下发展高技术产业和科技园区,制度创新重于技术创新。对中国科技园区发展的实证研究和经验分析表明,中国科技园区的发展存在非均衡性特征,除了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一般规律以及科技园区发展的初始发展条件不同外,主要原因是技术及制度的差异。本文认为,“创新—经济增长—科技园区发展”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原因,又是经济增长的结果;创新与经济增长是制度变迁的原因,也是制度变迁的结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密不可分、互相促进。创新是科技园区经济发展的动力。科技园区创新的根本目的是促进科技园区经济增长。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是决定科技园区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成功的科技园区一定是实现了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有机结合。技术创新是科技园区发展的源动力,制度创新是科技园区发展的加速器。对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而言,应以制度创新为突破口,同时注重进行技术创新,从而推动中国科技园区的相对均衡发展。

高洪吉[9](2007)在《合成工艺对触媒和金属包膜的影响及金刚石/包膜界面研究》文中认为高温高压下人工合成金刚石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与诸多工艺参数有关。其主要工艺参数有:合成压力、合成温度、保温和保压时间。在合成过程中,只有优选合成工艺参数,达到最佳匹配状态,才能获得优质金刚石单晶。而国内外对不同压力、不同温度和不同时间下合成金刚石单晶的研究较少,对金刚石单晶合成后触媒及金属包膜与合成工艺参数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本质规律还缺乏深入的研究和正确的认识,对金刚石/金属包膜界面研究也较少。鉴于此,本文主要利用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镜(SEM)、能谱仪(EDS)、X射线衍射(XRD)、电子探针(EMPA)、透射电镜(TEM)和原子力显微镜(AFM)等现代分析和表征手段,系统研究了不同合成工艺下镍基和铁基触媒合成金刚石时形成的金属包膜以及合成后触媒的组织形貌、成分分布及金刚石/金属包膜界面处的形貌和相结构。探讨了触媒和金属包膜在金刚石单晶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进而探讨了高温高压金刚石单晶的合成机理。对不同合成工艺下的镍基触媒和金属包膜的研究表明,合成后触媒熔体内石墨以两种形态存在:蠕虫状石墨和球状石墨。合成压力较小时,球状石墨主要存在于触媒片的中央部分,而蠕虫状石墨主要存在于靠近石墨片的触媒片两侧。随着合成压力的增大,合成时间的增长,触媒熔体中球状石墨增多,蠕虫状石墨减少,球状石墨“吞噬”了周围的蠕虫状石墨而再结晶长大。当合成压力和合成温度合适时,只要达到一定时间(9min)后,镍基金属包膜中基本无蠕虫状石墨,而且包膜中间都存在网状突起物,包膜中存在明显的碳、镍和锰的成分起伏。而合成压力不合适时包膜中存在大量蠕虫状石墨,包膜中间无网状突起物,镍和锰元素基本呈均匀分布,而且合成时间对金属包膜组织形貌的影响不明显。该网状突起物为溶入了锰、钴和碳的镍基γ固溶体,只是由于其中镍、锰、钴和碳含量的不同而引起该固溶体与基体形貌存在差异。该固溶体是高温高压合成过程中促使碳转变为金刚石的催化相。对不同合成工艺下的铁基触媒和金属包膜的研究表明,合成后铁基触媒由Fe3C、(Fe,Ni)23C6、γ-(Fe,Ni)以及石墨四个相组成。而触媒中初生Fe3C的形貌主要有两种:板条状和不规则团絮状。在金刚石合成效果好的试样中触媒组织中初生Fe3C是规则的条状,合成效果差的试样中触媒组织中的初生Fe3C分布杂乱而琐碎,而且有团絮状Fe3C出现。随着合成条件的不同,Fe3C表现出不同的生长行为,发生“小平面生长-非小平面生长”转变。随高温高压合成时间的增加,铁基金属包膜内条状Fe3C组织越来越少,金刚石生长好时,SEM下包膜内侧很少有条状Fe3C组织。这说明金刚石生长时间越长,一部分近程有序的Fe3C分解出具有类金刚石结构的碳原子集团,消耗了部分Fe3C,支持了“Fe3C分解出来的碳原子提供了金刚石生长所需要的碳原子”这一结论。TEM分析表明,金刚石单晶/镍基金属包膜界面包膜一侧由六方结构的Ni3C单晶、纳米级金刚石颗粒、γ-(Ni, Mn)固溶体以及Mn23C6组成,没有发现石墨结构的痕迹。金刚石单晶/铁基金属包膜界面包膜一侧由Fe3C,γ-(Fe,Ni)及纳米级颗粒(Fe,Ni)23C6组成,在金刚石单晶/包膜界面并没有发现石墨、无定形碳结构。这说明用镍基和铁基触媒合成金刚石时,金刚石的生长可能不是源于石墨结构的直接转变,而是来自于金刚石/金属包膜界面处碳化物的分解。AFM分析表明,镍基和铁基触媒合成金刚石时,金刚石单晶的(100)晶面为粗糙的颗粒状表面,其中有纳米级颗粒;而(111)晶面呈现出有台阶的平直表面。金属包膜表面形貌与所对应的金刚石晶面形貌相近,但它们并不互为负形,这并不是由简单的凝固关系产生的。高温高压下,当金刚石/包膜熔体界面层产生组分过冷时,金刚石晶面形貌与金刚石/包膜界面至包膜熔体的温度梯度有关。温度梯度越小,晶体生长速度越快,越易形成粗糙表面;否则,易形成平直表面。用镍基和铁基触媒合成金刚石时,本文支持了“金刚石单晶生长来自碳化物或中间络合物分解”这一论述,提供了有利的实验和理论分析证据,完善了高温高压金刚石合成机理。

刘华晓[10](2007)在《河南省产业集群发展研究》文中提出产业集群是在某一特定领域内,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产业集群代表了当今产业的区域化发展潮流,正日益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实现经济转型过程中加快工业化进程、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升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近些年来,我国沿海的江苏、浙江、广东等省依靠大量出现的产业集群取得了经济上的迅猛发展。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迅猛发展相比,河南省的发展却较为缓慢和落后。因此,本文立足河南省,分析了河南省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并借鉴国内外典型产业集群发展模式,针对河南省发展产业集群的优劣势,结合区位商等指标提出河南省产业集群发展的重点产业及其对策措施。本文由六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绪论,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国内外理论研究现状,并提出本文的研究体系。第二部分,对河南省的产业集群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包括河南省发展产业集群的必要性、河南省的产业集群规模与分布、特点与类型及存在的问题等。第三部分,通过对国内外典型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分析,得出启示,找出可为河南省借鉴的经验。本文重点介绍和分析了国内外四个典型区域发展产业集群的实践。一是我国发展产业集群的成功典范—浙江原生型产业集群模式:二是以广东东莞为代表的嵌入型产业集群;三是在相对落后地区成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班加罗尔软件产业集群模式;四是成熟阶段的产业集群—硅谷模式。第四部分,河南省产业集群发展的优劣势分析。针对河南省的实际情况,找出发展产业集群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第五部分,借鉴国内外产业集群发展经验,结合区位商等指标提出了河南省产业集群发展的重点产业及其对策措施。第六部分,结论。

二、中国超硬材料及其制品的进出口态势——中国人造金刚石40周年回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超硬材料及其制品的进出口态势——中国人造金刚石40周年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珠宝产业竞争力的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珠宝产业竞争力研究现状
        1.2.1 珠宝产业研究现状
        1.2.2 产业竞争力研究现状
        1.2.3 简要评述
    1.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3.3 主要工作量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珠宝产业竞争力的相关概念
        2.1.1 产业及珠宝产业概念
        2.1.2 竞争力及产业竞争力
        2.1.3 珠宝产业竞争力
    2.2 相关理论基础
    2.3 小结
第三章 我国珠宝玉石资源及产业发展状况
    3.1 国内外珠宝玉石资源概况
        3.1.1 国外珠宝玉石资源
        3.1.2 国内珠宝玉石资源
    3.2 我国珠宝玉石资源特征及开发利用情况
    3.3 我国珠宝产业发展状况
        3.3.1 我国珠宝产业发展政策及环境
        3.3.2 我国珠宝产业规模分析
        3.3.3 我国珠宝进出口贸易分析
        3.3.4 我国珠宝产业发展模式和趋势
        3.3.5 我国珠宝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3.4 小结
第四章 珠宝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构建
    4.1 珠宝产业竞争力评价的理论框架
        4.1.1 珠宝产业竞争力评价的理论基础
        4.1.2 珠宝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构建的目的
        4.1.3 珠宝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的设计原则
    4.2 评价指标的选择
    4.3 评价指标体系影响因素分析
    4.4 珠宝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方法
    4.5 小结
第五章 珠宝产业竞争力评价实证研究
    5.1 珠宝产业竞争力的层次分析
    5.2 我国三大珠宝产业集聚区竞争力评价对比研究
        5.2.1 我国三大珠宝产业集聚区背景介绍
        5.2.2 我国三大珠宝产业集聚区的模糊综合评价
    5.3 中印珠宝产业竞争力评价的对比研究
        5.3.1 中印珠宝产业竞争力指标要素分析
        5.3.2 中印珠宝产业竞争力的模糊综合评价
    5.4 小结
第六章 我国珠宝产业竞争力提升的政策建议
    6.1 从资源方面来看,要重视珠宝玉石的储备和勘查
    6.2 从产业角度来看,更需要政府、行业、企业三方携手
        6.2.1 强化政策制度规范与扶持
        6.2.2 加强行业创新能力
        6.2.3 提升企业竞争力是根本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附表

(2)我国应对反倾销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选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2.1 选题研究的背景
        1.2.2 选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对反倾销法的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本文拟创新之处
        1.4.1 拟对我国应对反倾销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系统分析
        1.4.2 在充分竞争和国际市场的视角下还原倾销制度的实质
        1.4.3 适当运用合理的贸易保护措施进行反制
        1.4.4 采取有效措施应对环境倾销问题
        1.4.5 产业转型是解决反倾销问题的主要途径
    1.5 研究方法
        1.5.1 比较分析方法
        1.5.2 文本分析方法
        1.5.3 典型案例分析方法
        1.5.4 综合分析方法
第2章 WTO体制下反倾销制度的功能与缺陷
    2.1 反倾销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2.1.1 反倾销和反倾销法的概念
        2.1.2 反倾销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2.2 反倾销法关于倾销的界定
        2.2.1 倾销的概念
        2.2.2 倾销的原因
        2.2.3 反倾销法上倾销的构成要件
    2.3 反倾销法的独特制度功能使其成为各国贸易保护的主要手段
        2.3.1 WTO各成员方经济利益的需要
        2.3.2 国内产业集团利益的驱使
        2.3.3 反倾销操作方便且效果显着
    2.4 反倾销法的理论缺陷与制度功能的扩大化
        2.4.1 反倾销法的理论缺陷
        2.4.2 反倾销法在现阶段存在的合理性
        2.4.3 反倾销法的改革
第3章 我国出口企业频繁遭遇反倾销的原因与症结
    3.1 中国出口企业频繁遭遇反倾销的现状考察
        3.1.1 中国出口企业频繁遭遇反倾销的背景
        3.1.2 中国出口企业频繁遭遇反倾销的具体情形
        3.1.3 中国出口企业频繁遭遇反倾销的新特征
        3.1.4 中国出口企业频繁遭遇反倾销的影响
    3.2 中国出口企业频繁遭到反倾销的主要原因
        3.2.1 中国经贸出口的持续增长对欧美相关产业形成竞争压力
        3.2.2 我国“非市场经济”地位的认定
        3.2.3 国际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兴起
        3.2.4 WTO反倾销协议某些规定的模糊行和不确定性
        3.2.5 对华日益增长的贸易逆差
        3.2.6 部分倾销产品在引进外资的过程中进入中国
        3.2.7 中国出口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是引发反倾销调查的直接诱因
    3.3 我国应对反倾销不力的症结所在
        3.3.1 替代国制度成为我国应对反倾销的“绊脚石”
        3.3.2 倾销与损害之间一般因果关系的设定导致反倾销案件增多
        3.3.3 国外对华频繁发起反倾销“日落复审”
        3.3.4 符合条件的中国出口企业没有被给予单独税率
        3.3.5 对我国提起的“双反”案件日趋增多
        3.3.6 我国被频频提起环境倾销和劳动力倾销的调查
        3.3.7 反规避调查成为我国面临的新的贸易壁垒
第4章 国际层面上我国应对反倾销的基本策略
    4.1 充分利用新回合谈判提出完善WTO《反倾销协议》的建议
        4.1.1 明确反倾销措施实施基本要件中的相关概念
        4.1.2 明确倾销要件
        4.1.3 完善替代国制度
        4.1.4 明确损害要件
        4.1.5 改进累积评估制
        4.1.6 明确损害和倾销之间的因果关系
        4.1.7 改进现有的调查启动机制
        4.1.8 强化“公共利益”条款
        4.1.9 强化“日落条款”的作用
        4.1.10 强化对反倾销案件的监督
    4.2 对恶意、不当反倾销调查及时诉诸WTO争端解决机制
        4.2.1 法律依据
        4.2.2 我国提交D S B时应该重视的问题
        4.2.3 我国诉国外对华反倾销措施的实践
        4.2.4 我国提交WTO争端机制解决的典型案例
    4.3 适时和有选择地利用进口国的司法审查制度
        4.3.1 司法审查制度的法律依据
        4.3.2 利用进口国司法审查制度的典型案例
第5章 国内层面上我国应对反倾销的基本对策
    5.1 国家(政府)层面的法律应对
        5.1.1 加强相关立法
        5.1.2 争取市场经济国家的对待
        5.1.3 加强政府机关在反倾销中的服务意识
        5.1.4 政府推动设立出口应诉费用保险
        5.1.5 调整企业出口的优惠及鼓励政策
        5.1.6 产业转型
        5.1.7 反倾销人才的培养
        5.1.8 充分利用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待遇
        5.1.9 适当运用合理的贸易保护措施进行反制
    5.2 行业协会的协调应对
        5.2.1 行业协会在应对反倾销过程中做好协调和服务工作
        5.2.2 及时有效地组织企业应诉
        5.2.3 行业协会可以作为利害关系人应诉
        5.2.4 协调行业内部以杜绝低端无序竞争
        5.2.5 完善反倾销预警机制
        5.2.6 建立应诉基金制度
    5.3 企业自身的主动应对
        5.3.1 改变低价出口的竞争战略
        5.3.2 改变出口低端无序的状态
        5.3.3 积极应诉
        5.3.4 掌握反倾销协议中的“可获得最佳资料”规则
        5.3.5 聘请熟悉反倾销规则的律师
第6章 我国应对新型反倾销的特殊对策
    6.1 环境倾销问题的分析和特殊对策
        6.1.1 环境倾销理论产生的原因
        6.1.2 环境倾销理论出台的国际背景
        6.1.3 环境倾销与W TO反倾销规则的冲突
        6.1.4 从中欧光伏贸易摩擦看环境成本转移
        6.1.5 我国应对环境倾销的特殊对策
    6.2 劳动力倾销问题的分析和特殊对策
        6.2.1 劳动力倾销问题概述
        6.2.2 劳工标准定义
        6.2.3 国家贸易中的劳工标准
        6.2.4 实施反劳动力倾销贸易措施与W TO反倾销措施的关系
        6.2.5 劳工标准已经进入贸易领域
        6.2.6 劳动力倾销论调对中国贸易的影响
        6.2.7 我国应对劳动力倾销的特殊对策
    6.3 反规避措施的分析和特殊对策
        6.3.1 反倾销领域规避和反规避概述
        6.3.2 欧美反倾销法中反规避措施研究
        6.3.3 反规避对我国的影响
        6.3.4 我国应对反规避的特殊对策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3)GJ精工外贸资源整合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思路
第二章 GJ精工外贸外部环境分析
    第一节“新常态”下的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
    第二节 我国磨料磨具行业国际化经营
    第三节 磨料磨具行业外贸市场分析
第三章 GJ精工外贸资源现状
    第一节 产品和技术资源
        一、产品状况
        二、技术资源
    第二节 经营管理资源
        一、客户资源
        二、品牌和渠道资源
        三、组织和人力资源
    第三节 存在问题
第四章 GJ精工外贸资源整合战略选择
    第一节 指导思想
    第二节 基本原则
        一、明确定位
        二、调整结构
        三、深化改革
        四、开放创新
    第三节 整合目标
    第四节 整合阶段及任务
第五章 GJ精工外贸资源整合战略实施
    第一节 业务整合
    第二节 平台建设
    第三节 贸融结合
    第四节 管理变革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中国与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经贸合作新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研究的理论意义
        1.1.2 研究的实践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新殖民主义研究
        1.2.2 中低收入国家贸易研究
        1.2.3 中非合作研究
        1.2.4 中亚合作研究
        1.2.5 中南美洲研究
        1.2.6 优惠贸易安排研究
        1.2.7 文献综述小结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思路及创新
    1.5 研究方法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的界定和发展现状
    2.1 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的界定
        2.1.1 低收入发展中国家、下中等收入国家和上中等收入国家
        2.1.2 最不发达国家
        2.1.3 内陆国家
        2.1.4 小岛国
    2.2 收入划分标准的历史回顾
    2.3 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基本社会属性特征
        2.3.1 人口特征
        2.3.2 地理面积特征
        2.3.3 贫困特征
        2.3.4 基本医疗服务特征
        2.3.5 国民教育特征
        2.3.6 政体特征
        2.3.7 与台湾之外交关系
    2.4 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基本资源属性特征
        2.4.1 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原油资源属性特征
        2.4.2 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天然气资源属性特征
        2.4.3 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煤炭资源属性特征
        2.4.4 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水资源属性特征
        2.4.5 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土地资源属性特征
        2.4.6 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森林资源属性特征
        2.4.7 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矿产资源属性特征
    2.5 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基本经济属性特征
        2.5.1 公路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状况
        2.5.2 铁路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状况
        2.5.3 港口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状况
        2.5.4 航空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状况
        2.5.5 通讯基础设施状况
        2.5.6 电力及能源供应结构状况
        2.5.7 各项经济指标增长情况
        2.5.8 货物和服务贸易贸易增长状况
        2.5.9 债务情况
    2.6 关于数据的说明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贸易和投资中的地位
    3.1 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
        3.1.1 商品贸易整体情况
        3.1.2 商品贸易出口结构特征
        3.1.3 商品贸易进口结构特征
        3.1.4 商品贸易的出口区域结构特征
        3.1.5 商品贸易的进口区域结构特征
        3.1.6 服务贸易总额情况
        3.1.7 服务贸易结构情况
    3.2 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在世界投资中的地位
        3.2.1 对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回顾
        3.2.2 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回顾
        3.2.3 2010 年世界投资新动向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与中低收入国家的贸易状况
    4.1 中国与亚洲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的贸易状况
        4.1.1 中国与东亚国家
        4.1.2 中国与西亚国家
        4.1.3 中国与南亚国家
        4.1.4 中国与东南亚国家
        4.1.5 中国与中亚国家
    4.2 中国与非洲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的贸易状况
        4.2.1 中国与非洲国家的贸易关系的新发展
        4.2.2 中国与东部非洲国家
        4.2.3 中国与西部非洲国家
        4.2.4 中国与南部非洲国家
        4.2.5 中国与北部非洲国家
        4.2.6 中国与中部非洲国家
    4.3 中国与欧洲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的贸易状况
        4.3.1 中国与欧洲中低收入国家的贸易状况
        4.3.2 中国与欧洲中低收入国家贸易的国别分析
    4.4 中国与中南美洲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的贸易状况
        4.4.1 中国与中南美洲中低收入国家贸易状况
        4.4.2 中国与中南美洲中低收入国家贸易的国别分析
    4.5 中国与中低收入小岛国的贸易状况
        4.5.1 中国与中低收入小岛国贸易状况概括
        4.5.2 中国与主要中低收入小岛国贸易的国别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非服务贸易的现状和策略选择
    5.1 非洲服务贸易在全球服务贸易中的极端状况
    5.2 中国服务贸易以传统服务贸易为主的状况未改变
    5.3 中非服务贸易合作现状
        5.3.1 传统服务贸易稳步发展
        5.3.2 现代服务贸易快速起步
        5.3.3 中非服务合作中的问题
    5.4 中非服务贸易合作的策略建议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国对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投资
    6.1 2011 年中国对外投资状况
        6.1.1 投资流量再创新高
        6.1.2 对大洋洲、非洲、欧洲投资快速增长,对北美洲投资略有下降
        6.1.3 大部分投资流向发展中国家
        6.1.4 地方企业对外投资活跃
        6.1.5 投资主体日益多元化
        6.1.6 投资领域不断扩大
    6.2 中国对中低收入国家直接投资
        6.2.1 全球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特征
        6.2.2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特征
        6.2.3 中国对中低收入国家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特征
    6.3 中国对中低收入国家直接投资的分行业发展状况
        6.3.1 电力行业对中低收入国家直接投资
        6.3.2 矿业对中低收入国家直接投资
        6.3.3 农业对中低收入国家直接投资
        6.3.4 银行业对中低收入国家直接投资
        6.3.5 制造业对中低收入国家直接投资
    6.4 中低收入国家投资吸引力和潜能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目前中国与中低收入国家合作机制及特点
    7.1 中国与中低收入国家的经贸合作机制及特点
        7.1.1 多哈回合中国融入以 G20 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形成集团化谈判机制
        7.1.2 中国已启动与中低收入国家自贸区建设的经贸合作机制布局
        7.1.3 中国与中低收入国家自贸区建设以税率优惠和贸易便利化为中心
        7.1.4 中国与中低收入国家的货物贸易开放灵活性较高
        7.1.5 中国与中低收入国家的服务贸易协议开放程度较高
        7.1.6 中国对中低收入国家的长期援助成为关系发展的纽带
    7.2 中国与中低收入国家经贸合作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7.2.1 自贸区建设满足中国对资源性产品和特色农产品的高度需求
        7.2.2 中国面临亚太区域经贸合作机制重叠交叉复杂性增加的困局
        7.2.3 中国与非洲经贸合作机制覆盖范围小、常态机制缺乏
        7.2.4 中国与欧洲区中低收入国家合作机制被欧洲发达国家给惠政策冲淡
        7.2.5 中国与金砖国家间合作机制存在制度化缺陷
        7.2.6 中国较金钻中低收入国家对外经贸合作机制显着匮乏
        7.2.7 中国与中低收入国家间发展规划仍未列入中国战略发展之中心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中国与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经贸合作新战略及实施
    8.1 中国与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经贸合作新战略的制定背景
        8.1.1 中国出口导向型贸易模式渐失去经济增长之拉动力
        8.1.2 低端制造业转型升级缓慢,亚洲周边国家争抢低端制造业的转移
        8.1.3 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受阻,实现当地就业目标难度依旧、
        8.1.4 中国低端制造业强大的出口竞争力,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意愿增强
        8.1.5 金融危机后发达经济体复苏缓慢,新兴经济体市场引人关注
    8.2 中国与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经贸合作新战略的目标
        8.2.1 确保中国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8.2.2 确保中国经济转型的加速推进
        8.2.3 确保中国各地区经济平衡发展
        8.2.4 确保中国对外投资的稳步推进
        8.2.5 确保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
    8.3 中国与总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经贸合作新战略的原则
        8.3.1 坚持与树立世界大国形象相结合
        8.3.2 坚持以互利共赢作为合作的基本出发点
        8.3.3 坚持与促进国内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相结合
        8.3.4 坚持与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协调
        8.3.5 坚持以更新劳动密集型产业维护就业稳定相结合
    8.4 中国与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经贸合作新战略的政策选择
        8.4.1 加快制定以发展为目标促进 LMI 自主发展能力提升的中长期战略纲要
        8.4.2 从制度层面建立政府间、高层间定期长效的沟通交流机制
        8.4.3 加快制定和实施对 LMI 国家的新贸易优惠安排时间表
        8.4.4 加快制定对 LMI 国家投资的产业指导目录
        8.4.5 加强我国相关部门间会商制定对 LMI 国家投资的社会责任指南
        8.4.6 构建促进 LMI 国家政府能力建设以及政府间的合作保障体系
        8.4.7 推动多哈回合谈判的达成并积极推进更广泛的贸易自由化
        8.4.8 建设面向国企和民企的公开平等的投资绿色通道和保障机制
        8.4.9 分类指导过剩产能在 LMI 国家的全产业再造
        8.4.10 推进服务业对外合作交流营造有利于是制造业发展的空间和环境
        8.4.11 优化对 LMI 国家援助下的人才培养结构
    8.5 本章小结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知识基础、学习场与技术创新 ——以超硬材料产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新形势下知识经济和创新成为竞争力的重要源泉
        1.1.2 技术学习与创新具有较强的空间异质性
        1.1.3 技术追赶与创新模式表现出较强的技术知识异质性特征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思路和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5 资料收集与研究方法
        1.5.1 资料搜集
        1.5.2 研究方法
2 研究综述
    2.1 创新思想的演化
    2.2 经济地理学技术学习与创新的视角变迁
        2.2.1 新区域主义的兴起与地域创新模型
        2.2.2 外部/全球联系、跨区网络与技术学习与创新
        2.2.3 全球-地方联结与技术学习与创新
        2.2.4 小结
    2.3 技术、技术体制与创新
        2.3.1 技术与技术体制
        2.3.2 技术体制与创新模式
        2.3.3 技术体制与技术追赶
        2.3.4 小结
    2.4 知识基础与创新
        2.4.1 知识基础
        2.4.2 知识基础与创新
        2.4.3 小结
    2.5 本章小结
3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3.1 主流的空间化学习创新理论
        3.1.1 区域(空间)视角下的新产业区及相关理论
        3.1.2 网络视角下的全球价值链/生产网络及相关理论
    3.2 学习场理论
    3.3 知识基础理论
    3.4 理论整合与分析框架
        3.4.1 框架构思
        3.4.2 分析的维度
        3.4.3 分析的焦点
    3.5 本章小结
4 知识基础与学习场的理论建构
    4.1 从物理场到学习场:场的思想演变
    4.2 学习场:多尺度性与多元性
    4.3 知识基础与创新
        4.3.1 意会知识与地域创新模型
        4.3.2 知识基础与空间创新
    4.4 知识创造与场理论
        4.4.1 SECI 过程与知识创造
        4.4.2 知识创造、SECI 与 Ba
    4.5 学习场的多元性与多尺度性
        4.5.1 符号性知识与创意型学习场
        4.5.2 综合性知识与根植型学习场
        4.5.3 分析性知识与科学型学习场
        4.5.4 知识复杂性与混合型学习场
    4.6 本章小结
5 世界超硬材料行业发展与技术创新
    5.1 超硬材料产业的行业特征
        5.1.1 典型单一的产业链类型,各环节的专业化分工程度高
        5.1.2 小行业、大用途,具有工业的牙齿之称
        5.1.3 行业对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依赖性
        5.1.4 各环节附加值与地理分布不同
    5.2 超硬材料行业的全球格局
    5.3 超硬材料合成技术发展史与世界超硬材料产品创新
        5.3.1 近代科学知识与人造金刚石合成
        5.3.2 气相沉积合成技术与金刚石薄膜的兴起
        5.3.3 纳米技术与纳米金刚石的问世
    5.4 本章小结
6 中国超硬材料行业技术创新与发展
    6.1 科学研究与中国超硬材料行业技术创新
        6.1.1 科研院所与中国人造金刚石合成及工业化生产
        6.1.2 科学研究全方位展开与超硬材料行业产品创新
        6.1.3 合成设备、工艺进步与金刚石行业突破创新
    6.2 超硬材料行业发展的国内图景
        6.2.1 已成为超硬材料生产第一大国
        6.2.2 较为完善的超硬材料工业体系初步形成
        6.2.3 区域集中与集聚现象明显
        6.2.4 行业集中度高,呈现寡头竞争格局
        6.2.5 产品同质化严重,处于行业价值链的低端
    6.3 本章小结
7 科学型学习场与郑州高新区超硬材料产业技术创新
    7.1 郑州高新区概况与发展
        7.1.1 地理与区位
        7.1.2 高新区建立的背景与发展历程
        7.1.3 高新区的发展现状与成就
    7.2 郑州超硬材料产业的形成与发展
        7.2.1 技术极的推动与郑州超硬材料行业的发轫
        7.2.2 初级要素优势与郑州超硬材料行业的发展
        7.2.3 市场需求拉动与超硬材料行业的飞速发展
        7.2.4 政府的政策扶持与超硬材料行业的壮大
    7.3 高新区超硬材料行业发展
        7.3.1 区内企业聚集及规模优势明显
        7.3.2 区内企业各具特色,产业链条完善
        7.3.3 创新资源不断集聚,区域创新环境初显
        7.3.4 中心地位突出,信息资源丰富
    7.4 科学型学习场创新的组织与地理模式:郑州高新区超硬材料产业研究
        7.4.1 大学(科研机构)、解析知识与创新
        7.4.2 高新区超硬材料行业的技术极
        7.4.3 技术极-企业知识流动机制与高新区超硬材料行业创新
        7.4.4 科学型学习场的创新机制
        7.4.5 科学型学习场的地理模式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之处
    8.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工作
致谢

(6)中国新材料产业成长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二、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内容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内容
    第四节 主要创新之处
第二章 产业成长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产业成长理论
        一、产业与产业成长
        二、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第二节、产业组织理论
        一、产业组织理论的理论渊源
        二、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
    第三节 产业竞争力理论
        一、 产业竞争力内涵
        二、产业竞争力理论基础
        三、 产业竞争力成因理论
        四、产业竞争力发展阶段理论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材料产业特性
    第一节 新材料产业的内涵
        一、新材料产业的概念界定
        二、产业特性
    第二节 世界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
        一、产业规模急剧扩大,市场需求旺盛
        二、上下游进一步融合
        三、发展的驱动力由军事需求向经济需求转变
        四、新材料产业出现的新增长点
        五、企业并购与产业联盟使新材料产业区域高度集中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新材料产业成长特征
    第一节 成长阶段
        一、中国新材料产业形成及发展回顾
        二、“十一五”发展目标及发展速度的预估
    第二节 新材料产业特征
        一、行业结构
        二、我国新材料产业区域分布特点
        三、我国新材料产业的国际地位
        四、我国新材料产业投资状况分析
        五、产业对外依存度分析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生产函数及其应用
        一、生产函数的发展
        二、全要素生产率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
        四、本文模型要解释的问题
    第二节 数据
        一、来源
        二、数据特征
        三、数据关系
    第三节 模型
        一、模型的构造
        二、运算结果
        三、产业特征及产业发展分析
        四、可能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新材料产业组织分析
    第一节 新材料产业集中度分析
        一、关于市场集中度的理论综述
        二、新材料产业的行业集中度、空间集中度、市场集中度分析
    第二节 新材料产业市场行为分析
        一、并购行为理论综述
        二、新材料产业市场行为基本特征描述
        三、新材料产业购并和实施产业联盟的实证分析
        四、新材料产业市场进入壁垒分析
    第三节 新材料产业组织的绩效评价
        一、对新材料产业主要分布区域的绩效评价
        二、对中国新材料产业基地的绩效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国新材料产业成长制约因素研究
    第一节 对产业突变理论的再理解
        一、对熊彼特产业突变理论的逻辑理解
        二、对中国现阶段新材料产业组织变革的思考
    第二节 中国新材料产业发展中危险的信号
        一、一个危险的信号
        二、外延式扩张受到的挑战
        三、行业标准的缺失造成产业竞争成本上升竞争力下降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促进中国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第一节 以产业化的要求对新材料科研组织机构进行重构
    第二节 加深与拓展民营企业参与国家战略性项目的程度与范围
    第三节 积极参与国际标准体系的建立
    第四节 严格控制发展新材料产业中战略性资源的开发速度与规模
    第五节 本章小结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7)提高威锋公司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本文研究的背景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竞争力理论研究现状
        1.2.2 竞争优势理论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第2章 企业竞争力相关理论分析
    2.1 竞争力的概念
    2.2 企业竞争力的基本特征
    2.3 企业竞争力的决定因素
        2.3.1 企业竞争力的来源
        2.3.2 企业竞争力的决定因素的作用
    2.4 竞争优势
第3章 人造金刚石行业环境分析
    3.1 人造金刚石工业的发展历程
        3.1.1 金刚石的发现
        3.1.2 人造金刚石的诞生
        3.1.3 人造金刚石的应用
        3.1.4 人造金刚石的制造技术
    3.2 国外金刚石产业发展现状
    3.3 国内金刚石产业发展现状
        3.3.1 国内金刚石行业发展历程
        3.3.2 人造金刚石行业现状分析
        3.3.3 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4章 威锋公司竞争力现状分析
    4.1 威锋公司历史沿革
        4.1.1 A研究院简介
        4.1.2 威锋公司简介
    4.2 威锋公司竞争力现状分析
        4.2.1 威锋公司经营现状
        4.2.2 资源能力现状
        4.2.3 技术创新现状
    4.3 威锋公司存在的主要问题
        4.3.1 盈利能力不强
        4.3.2 基础管理薄弱
        4.3.3 与最终客户缺乏沟通,对客户技术支持不足
        4.3.4 销售渠道单一,手段原始
        4.3.5 标准化工作认识不足,产品缺乏特色,品牌意识不强
        4.3.6 技术创新投入不足,投入效率不高
        4.3.7 装备水平不高
        4.3.8 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员工知识结构老化
    4.4 威锋公司SWOT分析
        4.4.1 威锋公司竞争优势(Strength)
        4.4.2 威锋公司内部劣势(Weakness)
        4.4.3 威锋公司面临机会(Opportunity)
        4.4.4 威锋公司面临威胁(Threat)
第5章 威锋公司竞争力提高策略
    5.1 加强基础管理,提高盈利能力
        5.1.1 基础管理的内容
        5.1.2 基础管理目标实现的保障
    5.2 提高装备水平,开拓国际市场
    5.3 加大研发投入,鼓励技术创新
    5.4 加强标准化工作,强化品牌意识
    5.5 加强教育培训,开发人力资源
    5.6 营造和谐的企业文化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与科技园区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2 基于创新理论的科技园区发展研究综述
    1.3 论文的结构、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2 科技园区的产生与发展
    2.1 世界科技园区的产生发展与基本经验
    2.2 中国科技园区的产生发展与经济成效
    2.3 本章小结
3 科技园区发展理论:创新理论与经济增长理论
    3.1 创新理论的产生:熊彼特创新理论
    3.2 创新理论的演化:技术创新理论与制度创新理论
    3.3 经济增长理论:技术内生化的视角
    3.4 本章小结
4 技术创新与科技园区经济成效
    4.1 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
    4.2 高技术企业创新网络与企业发展
    4.3 产业集群与科技园区经济发展
    4.4 创新集群与科技园区经济长期增长
    4.5 本章小结
5 制度创新与科技园区经济成效
    5.1 制度创新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
    5.2 经济增长模型的制度变量:制度的内生化
    5.3 高技术企业的制度创新与企业发展:制度的微观视角
    5.4 科技园区的内部制度创新与科技园区发展:制度的中观视角
    5.5 科技园区外部制度创新与科技园区发展:制度的宏观视角
    5.6 本章小结
6 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的互动与科技园区经济发展
    6.1 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互动关系理论
    6.2 科技园区发展: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互动
    6.3 中国科技园区发展的非均衡:制度及技术的差异
    6.4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2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研究课题和国际会议

(9)合成工艺对触媒和金属包膜的影响及金刚石/包膜界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人造金刚石合成的历史及主要方法
    1.3 高温高压合成金刚石机理的研究概况
    1.4 人造金刚石合成用原材料的研究概况
    1.5 人造金刚石合成工艺简介
    1.6 人造金刚石金属包膜的研究概况
    1.7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目的
第2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2.1 原材料制备
    2.2 高温高压合成金刚石实验
    2.3 不同合成工艺下触媒与金属包膜的组织结构和成分分析
    2.4 金刚石单晶/金属包膜界面分析
第3章 合成工艺对镍基触媒和金属包膜的影响
    3.1 引言
    3.2 合成前镍基触媒的相结构
    3.3 合成压力对镍基触媒和金属包膜的影响
    3.4 合成时间对镍基触媒和金属包膜的影响
    3.5 合成温度对镍基触媒和金属包膜的影响
    3.6 合成后镍基触媒的XRD 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镍基金属包膜及金刚石
    4.1 引言
    4.2 镍基金属包膜及金刚石单晶/金属包膜界面的相结构
    4.3 金刚石单晶/镍基金属包膜界面的AFM 分析
    4.4 镍基金属包膜表面形貌形成原因初探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合成工艺对铁基触媒和金属包膜的影响
    5.1 引言
    5.2 合成前铁基触媒的相结构
    5.3 合成压力对铁基触媒和金属包膜的影响
    5.4 合成时间对铁基触媒和金属包膜的影响
    5.5 合成温度对铁基触媒和金属包膜的影响
    5.6 对铁基触媒和包膜中初生Fe3C 的讨论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铁基金属包膜及金刚石
    6.1 引言
    6.2 铁基金属包膜及金刚石单晶/金属包膜界面的相结构
    6.3 金刚石单晶/铁基金属包膜界面的AFM 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河南省产业集群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
2 河南省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分析
    2.1 河南省发展产业集群的必要性
    2.2 河南省产业集群的规模与分布状况
    2.3 河南省产业集群的发展特点
    2.4 河南省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与分类
    2.5 河南省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 国内外典型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及对河南的启示
    3.1 国内外典型产业集群发展的模式分析
        3.1.1 原生型产业集群—浙江模式
        3.1.2 嵌入型产业集群—东莞模式
        3.1.3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印度班加罗尔模式
        3.1.4 成熟阶段产业集群—美国硅谷模式
    3.2 国内外典型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对河南的启示
4 河南省产业集群发展的优劣势分析
    4.1 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关键要素分析
    4.2 河南省产业集群发展的有利条件
    4.3 河南省产业集群发展的制约因素
5 河南省产业集群发展的重点产业及对策措施
    5.1 河南省产业集群发展的重点产业
        5.1.1 重点集群产业的确定
        5.1.2 重点产业集群的培育
    5.2 河南省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措施
        5.2.1 以新的产业集群发展政策理念,规划和引导产业集群的发展
        5.2.2 正确定位政府职能,充分发挥政府的支持作用
        5.2.3 推进有利于产业集群发展的区域制度与环境建设
        5.2.4 立足于本土,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集群
6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四、中国超硬材料及其制品的进出口态势——中国人造金刚石40周年回顾(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珠宝产业竞争力的评价研究[D]. 谢艳.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7(02)
  • [2]我国应对反倾销法律问题研究[D]. 曾艳军. 湖南大学, 2015(02)
  • [3]GJ精工外贸资源整合战略研究[D]. 尹长丽. 郑州大学, 2015(01)
  • [4]中国与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经贸合作新战略研究[D]. 肖艳.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4(12)
  • [5]知识基础、学习场与技术创新 ——以超硬材料产业为例[D]. 吕可文. 河南大学, 2013(12)
  • [6]中国新材料产业成长与发展研究[D]. 陈建勋.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08(09)
  • [7]提高威锋公司竞争力研究[D]. 陈广明. 中南大学, 2007(01)
  • [8]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与科技园区发展研究[D]. 韩继坤. 华中科技大学, 2007(05)
  • [9]合成工艺对触媒和金属包膜的影响及金刚石/包膜界面研究[D]. 高洪吉. 山东建筑大学, 2007(06)
  • [10]河南省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 刘华晓. 郑州大学, 2007(04)

标签:;  ;  ;  ;  ;  

中国超硬材料及其制品进出口情况——中国合成金刚石40周年回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