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大型乔木树种作为城市行道树的隐患

使用大型乔木树种作为城市行道树的隐患

一、用大乔木树种作城市行道树的隐患(论文文献综述)

段孟然[1](2021)在《兰考林场第一林区植物景观改造规划研究》文中提出近些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建设进程加快,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突出。城市里的人处在一种快节奏、高压力的状态,渴望回归大自然的怀抱,旅游业有了发展动力,随之兴盛起来。有着良好的自然环境,高品质的森林植物景观,充满高浓度的负氧离子等显着优点的森林公园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部分森林公园是以林场为基础进行建设的,林场为森林公园的发展建设打下了基础,但是目前针对林场植物景观改造的理论尚不完善。本文以文献研究法、实地调查法、案例分析法、实例论证法等多种方式,以景观生态学、环境心理学、景观美学、植物群落学等相关理论为基础,研究了湖南宜章县骑田国有林场、河北塞罕坝机械林场、江苏老山林场、湖南涟源龙山国有林场、法国巴黎雪铁龙公园植物改造等五个案例,提出了生态保护原则、整体性原则、适地适树原则、功能性原则、景观性原则、适宜性原则;归纳了植物景观改造的策略为:加强原有景观林保护;注重特色植物景观营造,突出当地森林特色;注重乡土树种的充分利用,重视乡土植物搭配。提出了植物景观改造的途径与方法为:注重植物的色彩搭配,营建季相变化的植物景观;增强植物群落的观赏性,提高植物景观的品质;打造拥有文化内涵的植物景观,宣传当地文化;丰富植物景观的层次性,保持稳定的多层次植物景观。通过实地调查,分析认为:目前兰考林场第一林区植物景观存在林相色彩单调,春冬景观效果差;竖向空间利用不足,植物群落结构简单;本土文化尚未挖掘,缺乏文化内涵;防火林带缺失等问题。从植物景观改造的角度看,兰考林场第一林区内植物种类丰富,发展旅游的潜力巨大,但是缺乏整体的规划。根据兰考林场第一林区现有的植物资源,运用总结归纳出的植物景观改造原则、策略、途径与方法对植物景观进行改造,改造内容围绕色叶树种的运用,经济树种的开发,水生植物景观的营造,花卉观赏,特色树种的挖掘和造景几个方面。通过丰富植物层次和植物空间的营造,提升林场内植物景观质量。植物景观改造为兰考林场后期发展和建设省级森林公园创造条件,使其成为森林城市建设中的重要部分,也可以满足自身发展和兰考县市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希望本次研究有助于对林场植物景观改造理论的丰富,为林场发展做出贡献。兰考林场植物景观改造是当前兰考县森林城市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希望本次的研究成果可以提供一些借鉴参考。

裴进文[2](2021)在《西安平原型乡村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凿齿村为例》文中提出乡村是中华民族的主要聚居地。乡村景观是以大地为背景、以聚落为核心、以农田为基底的环境综合体,沉积着历史文化和生产生活的空间营建智慧,保护建设地域特色的乡村景观风貌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植物种植是乡村景观形成的重要组成要素,具有生活生产、乡土文化、庭院经济和生态环境等多重功能。近年来,随着乡村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美丽乡村建设中植物景观营造城市化手法越来越突出,乡村地域特色保护与传承创新面临挑战。本文以西安平原地区典型乡村景观传统特色和建设现状分析入手,针对植物种植设计过程中植物景观趋于同类化且不满足村民生活需求等问题,探究一种既能留住“乡愁”延续乡村景观地域特征,又能适应现代乡村居民实际生活需求的乡村植物景观设计方法。首先,提出村域空间肌理的植物景观整体规划布局,从空间肌理形态入手,尊重和延续乡村空间肌理的空间尺度、形态、界面以及功能属性。基于共同缔造理念,提出多元主体参与式植物景观设计方法和流程。其次,通过分析乡村的空间肌理构成要素的类型、各空间肌理要素的空间尺度、界面构成、功能属性以及各空间肌理要素中植物景观的分布特征、功能作用、植物与空间肌理的关系,归纳总结西安平原型乡村典型空间肌理的特征以及各空间肌理中植物景观类型及分布方式,提出了西安平原型乡村植物景观规划设计模式,包括乡村街巷空间植物种植设计、建筑庭院空间植物种植设计、公共空间节点植物种植设计、农田林网植物种植设计模式。最后,以西咸新区沣西新城凿齿村美丽乡村建设项目为实践研究对象,开展村庄现代生活环境需求与村庄植物种植设计之间关系的访谈调查,实践西安平原型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方法和设计模式。

李爽[3](2021)在《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住区户外空间适老化研究 ——以邯郸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的养老服务体系是根据我国国情形成的养老服务体系。老年人受身体机能的限制,活动范围逐渐缩小,住区户外空间作为老年人活动最多的场所,对老年人身心健康及养老生活品质均有影响。我国既有住区中的多层住区大部分建造年代较早,对户外空间适老化设计较少,而新建的高层和混合住区,虽对户外空间进行了一定的设计,但对老年人使用方面的考虑还存在一定的欠缺。近年来国内对于户外空间适老化的研究虽然越来越多,但是其中更多的是停留在以老年人的行为、心理、生理特征为基础,基于环境心理学角度、社会学角度或者基于养老模式的视角来进行定性的主观分析,缺乏定量的数据化结论。本文调研邯郸市现有住区的基础上选取有代表性的住区,包括多层住区、高层住区和混合住区,分析住区的户外空间,汇总现有研究观点并收集专家学者意见,构建安全性、舒适性、便捷性和参与性为四个潜变量,下设25个观测变量的住区户外空间适老化研究体系。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的研究方法,建立住区户外空间适老化研究模型,整理调查数据并输入模型得出不同因子的影响权重,分析了不同影响因子对住区户外空间适老化影响权重值大小及原因,根据数据结果和住区户外空间现状,提出相应的住区户外空间适老化优化策略。达到了对住区户外空间适老化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目的,有别于以往对住区适老化研究缺乏数据分析的现状,为之后的住区适老化研究补充了理论与方法,对于住区户外空间适老化改造具有指导意义。论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个方面:首先,调研分析邯郸市的住区特点,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的研究方法,建立了邯郸市住区户外空间适老化模型;其次,根据模型分析影响因子的权重值大小,结合住区户外空间现状,提出安全性、舒适性、便捷性和参与性方面的优化策略。

车衎晨[4](2021)在《杭嘉湖平原乡村聚落景观调查研究 ——以荻港村等五个村庄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美丽乡村建设是当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美丽乡村建设的热潮中,保护和发展乡村聚落景观的完整性和特色性,是当下的研究热点。杭嘉湖平原乡村的聚落景观具有鲜明的代表性,但其相关研究相对较少,理论体系和案例归纳总结较为缺乏,为此,本研究选取了5处杭嘉湖平原乡村进行聚景观落调研,采用进行实地调研测绘、样本对比分析等方法得出如下成果与结论,以期为今后杭嘉湖平原乡村聚落改造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1)杭嘉湖平原乡村聚落景观的总体特征可以归纳总结为:以农为核,以田为底,农田连片;以水为脉,以路为骨,水路成网;以宅为群,随田散居,田宅镶嵌,形成集“田-水-林-宅”于一体的生产、生活、生态复合空间。乡村聚落以团状、带状为主,散点状为辅,均沿着道路、水系聚集分布。农业景观是其景观的核心,植物景观以乡土树种为主,形成“点、线、面”形态分布,凸显自然野趣。建筑保留少量的徽派风格,现代别墅成为新建民居最常见的形式,同质化现象严重,缺少地域特征。历史人文深渊,具有鲜明的“水文化”同源性,且各具特色。(2)此外,不同建设程度乡村聚落景观也存在明显差异,建设程度较高的乡村聚落呈自由布局,且实现了传统农业经济向农业旅游经济发展的转型,其植物景观丰富度与观赏性更强,其建筑形式更具地域特征,其文化资源得到较好的保护与传承;而建设程度中等的乡村聚落呈规则式布局;农业规模化发展,且建筑形式单一,其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尚未体系化;而建设程度较低的乡村聚落仍保留着自由分布的聚落形态,在农业经济、建筑景观、植物景观及文化传承发展上都未达到一定水平。(3)因此,针对上述杭嘉湖平原乡村聚落的特征与现状问题,提出今后的乡村聚落改造建设的优化策略:1、统筹布局聚落空间;2、转型发展农业产业;3、重点打造主题植物景观;4、统筹更新建筑风貌;5、挖掘传承文化资源,最终实现乡村聚落景观的宜居更新与可持续发展。

崔宁娜[5](2020)在《城市道路景观情感化设计应用研究 ——以西安临潼区秦唐大道为例》文中指出随着中国城市经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城市功能日趋完善,道路作为一个城市发展的标志性景观,逐渐从外在的视觉功能需求转向内在的情感需求。而我国现有的道路景观逐渐忽视了人是道路的使用主体,着重于满足外在美观形式与功能的设计层面,丧失了其原有的情感韵味。致使我国道路存在景观同化现象、遗失了我国特有的内在情感传承。使人们在道路使用过程中缺少了与景观之间深层次的情感交流。情感化设计理念在城市道路景观中的紧迫性已然出现,它对提升城市景观品质、改善人居生活环境、彰显城市内涵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把认知心理学家唐纳德·A·诺曼所提出的“情感化设计”理念,引入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中,提出“城市道路景观的情感化”这一具体设计理念,简要概述了城市道路景观中情感化设计的必要性。其次,通过对西安市的现有道路进行调研分析探索出西安市道路景观中情感化体现,对问卷结果进行量化分析,确定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对情感化设计的影响关系,总结出实际案例在情感化设计上的成功和不足之处,提出城市道路景观情感化设计原则。同时针对视觉元素、空间功能、情感体验三方面分别提出相应的设计策略,论述城市道路景观情感化设计所能给城市带来的价值。最后,以西安市临潼区秦唐大道为实际案例,将所提出的情感化设计策略加以应用。

王可[6](2020)在《中国主要城市行道树树种组成与垂直结构差异分析》文中提出我国恶化的城市环境要求以树木为主体的城市植被发挥更稳定生态服务功能,城市间及市内不同区域间全面、准确、高效的评价比较是管理决策的基础。以往研究多局限在特定城市或区域,难以准确揭示其普遍规律。城市街景大数据的普及为快速、大范围、广域的城市植被普查提供了新的方法。本研究基于百度街景选取全国35个主要城市,共设置88632个样点,调查每块样地行道树树种组成、相对多度和垂直结构。据此,分析不同城市、不同区域间(北方、南方、青藏和西北)城市森林行道树特征差异,并对比文献,提出建议。初步结论如下:(1)基于街景调查我国35个城市的常用行道树共99种,最常见的是杨树(Populus spp.)、柳树(Salix spp.)、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松树类(Pinaceae)和国槐(Sophora japonica)。依据10/20/30经验法则,仅有昆明和桂林城市森林在种的水平上配置较为合理,其他城市植物配置均不合理,尤其克拉玛依市的杨树相对多度高达61.2%,长沙市和杭州市的樟树比例超过树种总数的50%,单个树种优势明显。(2)我国南方城市行道树种多选用阔叶树如香樟,北方和西北城市行道树则以杨树为主,青藏地区行道树以柳树和针叶树为主。单树种优势明显,超过23%,四个区域行道树树种水平上配置均不合理。城市中主要树种与以往树种组成研究差异较小,均达到一致性,仅有8个城市一致程度不够理想(一般一致性)。并且在树种相对多度方面,本研究填补了对22个城市树种相对多度的空白,对13个城市扩充了研究范围和样点个数,使得数据更加可靠。(3)我国35个城市内的垂直结构并没有显着差异,多数城市乔灌草组合的比例远多于其他组合形式。在地理区域上,城市乔灌草三层结构的比例均高于本地区其他组合形式,超过45%。乔灌草的整体评分差异较小,呈现出趋同性,草原荒漠区有别于当地气候顶级植被结构。灌木结构比例较低,均不超过0.7%,各地区应该加大灌木的种植,减少裸地的比重,构建基于自然的低成本、高效绿化方案。我们的研究结果对前人的树种组成、相对多度和垂直结构数据进行了相关的补充,为我国合理规划城市森林和综合提升生态服务功能提供了重要参数。

孙大江[7](2019)在《基于环境感知的川西林盘景观意象研究》文中指出川西林盘是中国最典型的乡村聚落群和历史地理单元,是成都平原有机肌理构成、生态本底和唯一的景观识别因子。至禹冰治水之始、历耕拓变,肌理渐成,文人入蜀和移民现象以及文事农事交融等历史塑造了林盘的勃然生机和田园诗意乡愁。以田、林、水、宅等为要素,集生产、生活和生态于一体,体现了天府之国的富饶和闲美、农耕文明的厚积和发展、蜀地文明的存续和延展。近十年以来尤其是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成都川西林盘修复整治与建设工程使林盘空间质量、生态环境、产业结构等得以较大改善,面目一新,但也普遍出现了规划视角单一,美学感知弱化、景观意象缺失等问题,导致地域乡村景观意蕴模糊,景观破碎。同时,相关川西林盘的研究多偏向于其发生发展、聚落特性、生态环境、地域文化等方面,聚焦林盘建设与发展、聚落实用美学等方面的研究内容还属空白。当前新农村建设中的主要问题从本质上说还是由传统乡村意象的缺失所导致的,在城乡文明严重失衡的背景下,各类人群对传统乡村意象的总体价值认知不足。川西林盘建设作为成都公园城市建设的乡村表达,是西蜀园林及城市景观营造的重要意象渊源,找到科学的方法,对其景观意象的正确解读和基于新时代的研判与运用尤为重要。本论文基于环境感知的相关理论,通过多维度的视角对传统川西林盘的景观意象进行了深度的研究,对川西林盘现状和建设进行大量考察和对传统意境的梳理,结合客观与主观的研判,创新地提出MDP(Multidimensional Perspective)景观意象测度体系并进行了运用。本文首先对相关基础资料进行梳理整理,构建了全文的研究框架,归纳总结了川西林盘的发展脉络和影响因子。(一)基本厘清了川西林盘与西蜀名人纪念园之间的缘起承接维度,从居林盘再造园、修竹茂林赋文、曲水融通共享、诗意生活等四方面说明了两者之间的发展、影响进阶关系;(二)大量调研了成都平原近几年的林盘建设,归纳了川西林盘建设的四个发展阶段,总结了传统和新建川西林盘的在入口、植物、色彩、植物、空间、边界等六个方面的景观意象;(三)通过MDP测度体系中的三个交互性的客观实验(SD语义差异法、写真投影法、认知地图)以及四个主观分析研究(色彩信息分析、景观空间图示语言、民居建筑景观基因图谱、典型植物调查)对川西林盘的整体景观意象进行了相应的剖析和说明;(四)研究结论认为川西林盘的整体景观意象主要由6个局部意象构成:入口意象(引导性印象、生活化氛围、物质与精神的形态)、植物意象(风水植物、田园化植物、乡土植物)、建筑意象(朴素飘逸、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空间意象(垂直空间、水平空间、要素结构)、色彩意象(整体色彩、植物色彩、建筑色彩)和边界意象,传统川西林盘的整体景观意象即为以上成果的共同构成,拥有独特性、整体性和复合性三大特征;(五)基于环境感知的多维度多视角的方法提出了注重整体性考虑、厘清林盘空间序列关系、注重和延续人文文学意境、历史地理标示与生态本底的考量等川西林盘景观意象在新时代背景下的运用策略,提炼了环境感知下的川西林盘景观意象结构,并用实际案例对研究成果进行了实证。本论文立足于新时代和新发展趋势,关联成都建设公园城市、天府绿道建设等大背景,形成的环境感知的川西林盘景观意象研究方法及其成果,归纳总结的相应策略与景观意象结构,具有创新性和实践价值,体现了高度的职业责任心,有利于扩大和提高川西林盘的认知范围和关注度。成果对于拓延后续相关的人居环境理论研究和优化成都乡村环境建设的初期研判与项目建设过程是极具引导和参考价值的。

王宗传[8](2019)在《江苏内河干线航道绿化模式研究》文中提出长期以来,江苏内河干线航道的绿化建设缺乏有效的顶层设计,干线航道周边绿化不成规模,存在散、乱、差等情形,已不符合新时代生态发展的需要。本文基于航道工程学、生态学、建筑学、风景园林等理论,深入调查分析江苏内河干线航道绿化现状,归纳总结了航道绿化建设基本原则及植物种类选择原则,推荐了航道田园风光段、经济片林段、遮蔽提升段、城镇风貌段、滨水风光段的绿化模式,针对地域文化与建筑对船闸管理区、水上服务区提出了不同的绿化模式。主要包括:(1)开展江苏内河干线航道典型航段、船闸和水上服务区的绿化调查与座谈/问卷调查,总结分析了江苏内河干线航道绿化的现状,总体表现为城镇航段绿化大部分较好,乡村段绿化部分缺失,闸管区和水上服务区绿化良好,同时也存在建设标准不一、养护水平低下、维护经费不足、船员获得感不强等问题。(2)归纳总结了航道绿化建设基本原则及植物种类选择原则,航道绿化在保证航道航运、泄洪排涝等基本功能前提下,因地制宜,充分考虑生态修复、水土保持和环境美化、地方文化,航道绿化植物选择要坚持生态适应性和生态功能优先、乡土植物为主和经济实用性等原则。提出了干线航道田园风光段、经济片林段、遮蔽提升段、城镇风貌段、滨水风光段硬质护岸和生态护岸的绿化模式。(3)结合景观绿化与江苏地域建筑特点分析,对江苏内河干线航道闸管区和水上服务区的景观建设进行思考,提出了闸管区与水上服务区绿化基本要求与绿化分区,归纳总结出自然式、规则式、混合式等三种景观绿化模式。

许子姗[9](2019)在《基于国际化大都市背景下的西安市慢行空间景观设计研究》文中指出国际化大都市因其较强的全球影响力和城市综合实力,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宜居城市环境,而成为现代城市所追求的建设目标。慢行空间是现代化宜居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解决诸如人车矛盾加剧、出行品质偏低以及公共绿色空间不足等城市问题的有效方式和手段。慢行空间及其景观环境作为世界范围内的研究热点与城市建设潮流,在我国也是方兴未艾,但实践中仍普遍存在设计不够深入全面,缺乏城市特色与人文内涵以及慢行空间整体舒适性不高等问题,既与一些城市国际化大都市的建设目标不相协调,也无法充分展现城市的品质风貌和独特魅力。论文采用了文献研究、实地调研、案例分析、归纳总结与拓展应用的研究方法,梳理慢行交通及其空间景观建设的发展脉络,对其相关概念的来源、特征与内涵进行辨析,提炼出支撑城市慢行空间景观的相关核心理论及其功能与内涵。通过对我国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城市慢行空间景观建设实例的实地调研,总结出其在慢行交通空间、特色节点、休息空间、景观表现以及配套设施方面可供借鉴的设计特点与建设经验。结合慢行空间景观设计的原则、要素与基本分类,提出慢行空间景观的设计内容应包括慢行交通空间、休憩空间、景观表现、植物配置、雨水花园与生态种植、基础设施和自行车停放等七个方面,探讨符合我国国情的城市慢行空间景观设计策略。最后,通过对西安市具有代表性片区的慢行空间景观建设情况的实地调研,结合西安市慢行景观设计的立地条件、特色资源与大众意向研究,分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性地提出西安市慢行空间景观建设的优化策略,并加以具体的实践应用。基于西安市正处在国际化大都市建设重要的时期,为西安市的城市慢行景观建设提出可行的优化提升途径,也为今后其他城市的现代化慢行空间景观设计与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刘敏[10](2019)在《长沙市芙蓉区道路绿化养护管理现状调查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城市园林建设正在健康有序的发展,国家更加强调城市园林绿地的生态化和特色化。但绿化养护管理方面的研究处于早期状态,设计人员重设计,轻养护,使得后期养护无法与前期绿化相结合,导致道路绿化成效不明显,道路维护的工作量巨大,精细而专业的养护,才能更好地保证道路绿化的景观效果使其发挥重要的绿化功能。城市主干道及其示范道路代表了一个地区的道路绿化养护管理水平,本文以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道路绿化带植物应用现状、与道路绿化养护管理相关的措施和养护管理模式现状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法、访谈法和资料收集法等方法首次调查了芙蓉中路、韶山北路、凌霄路、荷花路等城市主干道和具有文化特色的次干道及支路共14条,走访了负责道路绿化的相关单位,取得了芙蓉区道路绿化养护管理的道路横断面形式、道路绿化带植物应用情况、管理模式和道路绿化养护管理措施现状。分析了芙蓉区道路绿化养护管理模式、道路绿化植物应用现状和道路断面形式及道路绿化带植物的分布情况,记录了芙蓉区道路绿化养护管理措施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分析影响因素并提出建议。芙蓉区道路绿化养护管理的问题有:(1)杜鹃的修剪方式不符合其花灌木的观赏特性,使道路绿化中的杜鹃只长叶却不见开花;(2)大多数采用模纹形式栽植的绿篱,其内膛无法通风透光,导致植物生长势较弱,易感病虫害,营养被杂草抢夺,出现大量枯枝败叶、滋生杂草和病虫害,增加养护难度,影响其观赏性;(3)除草过程中,只有少数地被中的杂草采用了化学防治的方式,多数绿带中的杂草只能人工拔除,且除草时间没有根据杂草特性合理安排,每年重复除草工作,大大增加了养护人员的工作量从而降低了工作效率;(4)只有少数养护人员熟练掌握养护管理措施,大部分养护人员无法独挡一面,许多养护工作需要带队队长亲自指导,否则无法按时按效完成。建议:(1)调整杜鹃的修剪方式,使其充分发挥观赏价值;(2)根据道路绿地杂草的生长特点合理安排除草时期,灵活运用多种除草方式对杂草进行综合防治;(3)加强养护人员专业技能培训的组织力度,确保在养护过程中做到合理、明确、精准;(4)适当调整绿化植物比例,丰富绿化植物品种;(5)建立养护管理措施标准及阶段性养护方案,确保养护工作的延续性。

二、用大乔木树种作城市行道树的隐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大乔木树种作城市行道树的隐患(论文提纲范文)

(1)兰考林场第一林区植物景观改造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林场发展与城市绿色发展背景相契合
        1.1.2 林场植物景观改造符合市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1.1.3 林场植物景观改造为森林公园建设创造条件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主要的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1.4.1 主要研究思路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植物群落
        2.1.2 植物景观
        2.1.3 植物文化
        2.1.4 人工林
        2.1.5 天然林
        2.1.6 乡土树种
        2.1.7 拟生造林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景观生态学
        2.2.2 环境心理学
        2.2.3 景观美学
        2.2.4 植物群落学
        2.2.5 森林培育学
3 相关案例分析
    3.1 湖南·宜章县骑田岭城郊森林公园(原宜章县骑田国有林场)
        3.1.1 案例概况
        3.1.2 改造内容
        3.1.3 案例启发
    3.2 河北·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原塞罕坝机械林场)
        3.2.1 案例分析
        3.2.2 改造内容
        3.2.3 案例启发
    3.3 江苏·老山国家森林公园(原老山林场)
        3.3.1 案例概况
        3.3.2 改造内容
        3.3.3 案例启发
    3.4 湖南·湖南涟源龙山国家森林公园(原涟源龙山国有林场)
        3.4.1 案例概况
        3.4.2 改造内容
        3.4.3 案例启发
    3.5 法国·巴黎雪铁龙公园植物改造
        3.5.1 案例概况
        3.5.2 改造内容
        3.5.3 案例启发
    3.6 案例总结
4 植物景观改造理论探索
    4.1 植物景观改造的目标
        4.1.1 促进绿色发展
        4.1.2 提升林分质量
        4.1.3 提高艺术审美
        4.1.4 推动经济发展
    4.2 植物景观改造的原则
        4.2.1 生态保护原则
        4.2.2 整体性原则
        4.2.3 适地适树原则
        4.2.4 功能性原则
        4.2.5 经济节约原则
    4.3 植物景观改造的策略
        4.3.1 加强原有景观林保护
        4.3.2 注重特色植物景观营造,突出当地森林特色
        4.3.3 注重乡土树种的充分利用,重视乡土植物搭配
    4.4 植物景观改造的途径与方法
        4.4.1 注重植物的色彩搭配,营建季相变化的植物景观
        4.4.2 增强植物群落的观赏性,提高植物景观的品质
        4.4.3 打造拥有文化内涵的植物景观,宣传当地文化
        4.4.4 丰富植物景观的层次性,保持稳定的多层次植物景观
5 兰考林场第一林区植物景观改造规划
    5.1 兰考林场现状分析
        5.1.1 兰考林场第一林区概况
        5.1.2 兰考林场第一林区现状
    5.2 植物景观改造规划构思
        5.2.1 衔接上位规划
        5.2.2 改造规划目标
        5.2.3 改造规划思路
    5.3 植物景观分区改造规划
        5.3.1 水生植物区
        5.3.2 彩叶植物展示区
        5.3.3 林果观光区
        5.3.4 特色植物区
        5.3.5 花卉观赏区
        5.3.6 入口管理区
        5.3.7 主要道路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1.1 论文创新点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植物名录表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2)西安平原型乡村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凿齿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时代背景:我国乡村建设发展中的矛盾
        1.1.2 政策背景:乡村建设相关政策带来新的机遇
        1.1.3 实践背景:乡村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缺乏恰当的方法
        1.1.4 对乡村植物景观规划设计问题的反思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乡村景观研究现状
        1.2.2 村民参与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现状
        1.2.3 乡村植物景观研究现状
        1.2.4 乡村空间肌理相关研究
        1.2.5 研究评述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范围及对象
    1.5 研究内容、方法及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框架
2.相关概念及基础理论研究
    2.1 相关概念
        2.1.1 乡村
        2.1.2 乡村景观
        2.1.3 乡村植物景观
        2.1.4 乡村空间肌理
        2.1.5 地域性景观
        2.1.6 共同缔造
    2.2 乡村空间肌理
        2.2.1 乡村空间肌理的特征
        2.2.2 乡村空间肌理的构成
        2.2.3 空间肌理要素之间的联系
    2.3 植物景观与空间肌理、村民参与的关系
        2.3.1 乡村植物景观的功能
        2.3.2 乡村植物景观与空间肌理的关系
        2.3.3 植物景观与村民参与的关系
        2.3.4 植物景观营造原理
    2.4 本章小结
3.西安平原型乡村空间肌理中植物景观特征
    3.1 西安平原型典型乡村案例选取与调研
    3.2 西安平原型乡村空间肌理整体形态分布及构成要素
    3.3 棋盘状街巷空间肌理
        3.3.1 街巷形态分布
        3.3.2 街巷尺度、界面及植物分布
        3.3.3 植物与街巷空间肌理的关系
    3.4 庭院集合的空间基底
        3.4.1 庭院集合分布
        3.4.2 庭院单元尺度与布局分析
        3.4.3 植物与庭院集合基底的关系
    3.5 村口、庙宇、涝池、广场等公共活动空间节点
        3.5.1 公共活动空间节点的类型
        3.5.2 空间节点的形态与功能
        3.5.3 植物与公共活动空间节点的关系
    3.6 田垄、河渠、机耕路等构成农田网状空间肌理
        3.6.1 农田网状空间肌理特征
        3.6.2 机耕路林带
        3.6.3 河渠林带
        3.6.4 村旁林带
        3.6.5 植物与农田空间肌理的关系
    3.7 本章小结
4.村域空间肌理的植物景观整体规划布局策略
    4.1 乡村植物景观规划目标与原则
        4.1.1 规划目标
        4.1.2 规划原则
    4.2 乡村植物景观规划思路
        4.2.1 从空间肌理形态入手,尊重和延续空间肌理特征
        4.2.2 共同缔造理念——多元主体参与式植物景观规划设计
    4.3 乡村植物景观规划内容
        4.3.1 植物景观空间规划
        4.3.2 植物种类规划
        4.3.3 植物景观季相规划
        4.3.4 植物群落结构规划
    4.4 本章小结
5.西安平原型乡村各空间肌理的植物景观种植设计模式
    5.1 街巷空间植物景观
        5.1.1 入村道路
        5.1.2 主要交通道路
        5.1.3 宅间道路
        5.1.4 巷道
    5.2 庭院空间植物景观设计
        5.2.1 闲置宅院植物景观设计
        5.2.2 硬化面积较大的庭院
        5.2.3 绿化面积充足的庭院
    5.3 公共空间节点植物景观设计
        5.3.1 村口
        5.3.2 涝池
        5.3.3 寺庙
        5.3.4 休闲活动广场
        5.3.5 连接型节点
        5.3.6 微节点
    5.4 农田林网植物景观设计
        5.4.1 机耕路林带
        5.4.2 河渠绿化
        5.4.3 村旁林带
    5.5 本章小结
6.凿齿村植物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研究
    6.1 凿齿村概况
        6.1.1 凿齿村基本情况
        6.1.2 上位规划
    6.2 凿齿村植物景观规划设计流程
        6.2.1 植物景观规划设计流程
        6.2.2 凿齿村植物景观规划设计各阶段具体内容
    6.3 凿齿村各空间肌理植物景观现状及村民意愿分析
        6.3.1 凿齿村植物景观现状
        6.3.2 村民主体意愿调查
    6.4 凿齿村植物景观整体规划
        6.4.1 凿齿村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目标
        6.4.2 凿齿村植物景观整体规划
        6.4.3 植物景观季相规划
        6.4.4 植物景观空间及植物群落结构规划
    6.5 凿齿村各空间肌理要素的植物景观设计
        6.5.1 凿齿村植物景观设计总平面图
        6.5.2 街巷道路
        6.5.3 公共空间节点
        6.5.4 住宅庭院
        6.5.5 农田空间肌理
    6.6 本章小结
7.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7.2.1 研究不足
        7.2.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附录1 西安乡村常用植物
附录2 乡村村民问卷调查样表
附录3 乡村干部调查问卷
研究生期间参与的相关工作及成果

(3)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住区户外空间适老化研究 ——以邯郸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国养老政策导向
        1.1.2 住区户外空间与老年群体
    1.2 研究目标与意义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老年人户外活动空间理论研究
        1.3.2 结构方程模型及其在空间评价中的应用
        1.3.3 研究综述
    1.4 研究对象与核心问题
    1.5 研究框架
    1.6 研究方法
    1.7 创新点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住区户外空间
        2.1.2 适老化研究
    2.2 相关理论及技术方法
        2.2.1 老年社会学基本理论
        2.2.2 环境行为学理论
        2.2.3 结构方程模型
    2.3 老年人特征及对住区户外空间的需求
        2.3.1 老年人生理特征及对住区户外空间的需求
        2.3.2 老年人心理特征及对住区户外空间的需求
        2.3.3 老年人行为特征及对住区户外空间的需求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邯郸市住区户外空间适老化现状调研
    3.1 邯郸市住区现状
        3.1.1 邯郸市人口老龄化现状
        3.1.2 邯郸市住区调研现状
    3.2 典型住区的选取与分类
    3.3 典型住区户外空间分类及适老化现状
        3.3.1 多层住区
        3.3.2 高层住区
        3.3.3 混合住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住区户外空间适老化研究体系构建
    4.1 住区户外空间适老化研究体系的构建
        4.1.1 潜变量的选取及其理论依据
        4.1.2 观测变量的选取及体系构建
    4.2 问卷制定与收集整理
        4.2.1 调研问卷的制定
        4.2.2 调研问卷的收集
    4.3 问卷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4.3.1 问卷的信度分析
        4.3.2 问卷的效度分析
    4.4 结构方程模型的构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邯郸市住区户外空间适老化数据模型分析
    5.1 多层住区户外空间适老化数据分析
        5.1.1 多层住区模型一阶验证性因子分析
        5.1.2 多层住区模型二阶验证性因子分析
        5.1.3 多层住区户外空间适老化影响权重分析
    5.2 高层住区户外空间适老化数据分析
        5.2.1 高层住区模型一阶验证性因子分析
        5.2.2 高层住区模型二阶验证性因子分析
        5.2.3 高层住区户外空间适老化影响权重分析
    5.3 混合住区户外空间适老化数据分析
        5.3.1 混合住区模型一阶验证性因子分析
        5.3.2 混合住区模型二阶验证性因子分析
        5.3.3 混合住区户外空间适老化影响权重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邯郸市住区户外空间适老化优化策略
    6.1 住区户外空间适老化模型分析结果解释
    6.2 住区户外空间适老化优化策略
        6.2.1 安全性
        6.2.2 便捷性
        6.2.3 舒适性
        6.2.4 参与性
    6.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

(4)杭嘉湖平原乡村聚落景观调查研究 ——以荻港村等五个村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课题来源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杭嘉湖平原
        1.3.2 乡村聚落
        1.3.3 乡村聚落景观
    1.4 国内外研究动态
        1.4.1 国外乡村聚落景观研究进展
        1.4.2 国内乡村聚落景观研究进展
        1.4.3 杭嘉湖平原乡村聚落景观研究进展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1.6.1 文献查阅
        1.6.2 实地调研
        1.6.3 访谈调查
        1.6.4 对比分析
    1.7 研究范围和对象
        1.7.1 研究范围
        1.7.2 研究对象
    1.8 研究样地概况
        1.8.1 荻港村
        1.8.2 小古城村
        1.8.3 东浜头村
        1.8.4 普光村
        1.8.5 三桥村
    1.9 技术路线
2 杭嘉湖平原乡村聚落景观特征研究
    2.1 杭嘉湖平原山水格局及聚落形态
        2.1.1 杭嘉湖平原山水格局
        2.1.2 乡村聚落形态分类
    2.2 荻港村聚落景观特征研究
        2.2.1 空间格局
        2.2.2 农业景观
        2.2.3 植物景观
        2.2.4 建筑景观
        2.2.5 历史人文
    2.3 小古城村聚落景观特征研究
        2.3.1 空间格局
        2.3.2 农业景观
        2.3.3 植物景观
        2.3.4 建筑景观
        2.3.5 历史人文
    2.4 东浜头村聚落景观特征研究
        2.4.1 空间格局
        2.4.2 农业景观
        2.4.3 植物景观
        2.4.4 建筑景观
        2.4.5 历史人文
    2.5 普光村聚落景观特征研究
        2.5.1 空间格局
        2.5.2 农业景观
        2.5.3 植物景观
        2.5.4 建筑景观
        2.5.5 历史人文
    2.6 三桥村聚落景观特征研究
        2.6.1 空间格局
        2.6.2 农业景观
        2.6.3 植物景观
        2.6.4 建筑景观
        2.6.5 历史人文
3 杭嘉湖平原乡村聚落景观特征比较
    3.1 空间格局
        3.1.1 共性
        3.1.2 差异
    3.2 农业景观
        3.2.1 共性
        3.2.2 差异
    3.3 植物景观
        3.3.1 共性
        3.3.2 差异
    3.4 建筑景观
        3.4.1 共性
        3.4.2 差异
    3.5 历史人文
        3.5.1 共性
        3.5.2 差异
4 现状问题及提升策略
    4.1 无序扩张的空间格局,需整合资源,进行统筹布局
    4.2 较单一化的农业景观,需转型产业,提升整体观感
    4.3 特色缺乏的植物景观,需丰富树种,注重亮点打造
    4.4 风貌杂乱的建筑景观,需统筹风貌,推动自我更新
    4.5 逐渐淡化的人文景观,需挖掘凝练,实现活化传承
5 总结与讨论
    5.1 结论
    5.2 研究不足
    5.3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杭嘉湖地区乡村常见木本植物名录
附录 B 杭嘉湖地区乡村常见水生草本植物名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5)城市道路景观情感化设计应用研究 ——以西安临潼区秦唐大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的研究现状
        1.3.2 国内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与研究框架
        1.5.1 创新点
        1.5.2 研究框架
2 城市道路景观与情感化设计的相关概念研究
    2.1 城市道路景观的相关概念
        2.1.1 道路景观
        2.1.2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
        2.1.3 城市道路的分类
    2.2 情感化设计的相关概念
        2.2.1 情感
        2.2.2 情感化设计
    2.3 城市道路景观中情感化的提出
        2.3.1 城市道路景观情感化的定义
        2.3.2 情感化设计在城市道路景观中的必要性
        2.3.3 情感化设计的三个层次与城市道路景观的联系
        2.3.4 城市道路景观中情感的表现形式
    2.4 本章小结
3 西安市城市道路景观的情感化调研分析
    3.1 调研计划
        3.1.1 调研区域选择
        3.1.2 调研内容
        3.1.3 调研方法
        3.1.4 调查时间
    3.2 未央路
        3.2.1 道路概况
        3.2.2 景观情感化分析
        3.2.3 调研总结
    3.3 雁塔西路
        3.3.1 道路概况
        3.3.2 景观情感化分析
        3.3.3 调研总结
    3.4 兴善寺西街
        3.4.1 道路概况
        3.4.2 景观情感化分析
        3.4.3 调研总结
    3.5 情感化设计在城市道路中的问卷统计分析
        3.5.1 使用者基本情况统计
        3.5.2 城市道路景观中情感化设计的重要度分析
        3.5.3 城市道路景观中情感化设计SPSS数据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城市道路景观情感化设计研究
    4.1 城市道路景观情感化设计原则
        4.1.1 注入情感元素
        4.1.2 满足行为活动需求
        4.1.3 建立场所意向
        4.1.4 整合空间功能
        4.1.5 延续文化发展
        4.1.6 完善配套管理
    4.2 城市道路景观情感化设计策略
        4.2.1 视觉元素情感化设计策略
        4.2.2 空间功能情感化设计策略
        4.2.3 情感体现情感化设计策略
    4.3 城市道路景观情感化设计价值
        4.3.1 满足怀旧心理
        4.3.2 创建场所精神
        4.3.3 彰显文化内涵
        4.3.4 创建串联渠道
    4.4 本章小结
5 城市道路景观情感化设计实例——西安市临潼区秦唐大道景观设计
    5.1 区位分析
    5.2 项目概况
        5.2.1 设计背景
        5.2.2 现状分析
        5.2.3 存在问题
    5.3 设计构思
        5.3.1 整体结构构思
        5.3.2 文化情感景观构思
    5.4 设计方法
        5.4.1 重组道路空间
        5.4.2 满足情感需求
        5.4.3 营造场所精神
    5.5 情感化设计内容
        5.5.1 营造场所体验的情感设计
        5.5.2 创造尺度宜人的空间功能设计
        5.5.3 满足视觉元素的情感设计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成果
附录一 调查问卷
附录二 图表目录

(6)中国主要城市行道树树种组成与垂直结构差异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城市森林重要性
        1.1.1 城市森林
        1.1.2 城市森林的发展与面临的挑战
        1.1.3 中国城市森林需求
    1.2 行道树的研究进展
        1.2.1 行道树的概念与特征
        1.2.2 城市森林行道树研究动态
        1.2.3 行道树贡献
    1.3 街景地图相关研究
    1.4 城市森林结构及研究趋势
        1.4.1 城市森林结构的研究
        1.4.2 我国城市树木垂直结构研究的趋势与特征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 技术路线
2 35个城市行道树树种组成特征研究
    2.1 研究地点与研究方法
        2.1.1 研究区域
        2.1.2 基于街景植物种类数据获取
        2.1.3 数据处理
    2.2 结果
        2.2.1 我国主要城市森林树种组成
        2.2.2 不同区域城市行道树树种组成
    2.3 讨论
        2.3.1 基于百度街景的行道树组成研究
        2.3.2 我国行道树组成的区域差异:与前人结果对比并补充了相对多度数据
        2.3.3 我国城市行道树树种配置合理性评价及未来城市树种选择建议
    2.4 本章小结
3 中国35个城市森林垂直结构差异分析
    3.1 研究地点与方法
        3.1.1 研究区域
        3.1.2 基于街景垂直结构数据获取
        3.1.3 数据处理
    3.2 结果
        3.2.1 我国主要城市森林垂直结构频率分布与得分差异
        3.2.2 不同区域城市垂直结构频率分布与得分差异
    3.3 讨论
        3.3.1 基于百度街景的城市森林垂直结构研究
        3.3.2 城市森林垂直结构的区域差异补充
    3.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基于环境感知的川西林盘景观意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多视角下的对象研究趋势
        1.1.2 中国传统意象研究与当代之发展
        1.1.3 新时代发展背景
        1.1.4 建设中的林盘文化与美学缺失
        1.1.5 川西林盘研究成果尚待完善
        1.1.6 林盘景观意象的研究意义重大
    1.2 国内外相关概念综述
        1.2.1 意境与景观意象
        1.2.2 环境感知
        1.2.3 川西林盘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对象与内容
        1.5.1 研究对象
        1.5.2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1.6.1 文献查阅
        1.6.2 典型调查法
        1.6.3 学科交叉研究法
        1.6.4 MDP测度体系研究法
        1.6.5 定性与定量的研究方法
    1.7 相关理论基础
        1.7.1 环境心理学
        1.7.2 景观符号学
        1.7.3 人文地理学
        1.7.4 心理物理学
        1.7.5 景观形态学
        1.7.6 聚落类型学理论
    1.8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川西林盘基础概况与意境研究
    2.1 传统川西林盘概述与发展
        2.1.1 川西林盘概念
        2.1.2 川西林盘渊源
        2.1.3 成都平原自然演变
        2.1.4 天府农耕文明进程
    2.2 川西林盘形成因子
        2.2.1 平畴千里的成都平原
        2.2.2 平原肥沃的膏腴之地
        2.2.3 上善若水的水利工程
        2.2.4 天人合一的道源思想
        2.2.5 重叠融合的移民现象
        2.2.6 宗教礼法的世家延续
    2.3 传统川西林盘意境研究
        2.3.1 川西林盘意境
        2.3.2 林盘意境形成的影响因素
        2.3.3 意境的体现
    2.4 川西林盘与西蜀园林
        2.4.1 文化渊源
        2.4.2 川西林盘与西蜀名人纪念园林
        2.4.3 小结
第三章 当代川西林盘建设修复案例与意象研究
    3.1 传统川西林盘的现状与分布
    3.2 现有川西林盘的分类
        3.2.1 根据林盘聚落居住组合方式划分
        3.2.2 根据现存林盘规模划分
        3.2.3 根据植物种类划分
        3.2.4 根据功能划分
    3.3 川西林盘建设修复历史回顾
        3.3.1 川西林盘建设政策历史回顾
        3.3.2 川西林盘建设历史发展过程回顾
    3.4 新修建川西林盘案例意象整理与总结
        3.4.1 拥有传统特色的新建川西林盘
        3.4.2 新修建川西林盘案例意象整理
        3.4.3 总结
第四章 环境感知下景观意象MDP测度体系的建构
    4.1 MDP测度体系概述
        4.1.1 体系内容概述
        4.1.2 体系建构依据
        4.1.3 小结
    4.2 MDP测度体系测度方法
        4.2.1 SD语义差异法
        4.2.2 认知地图
        4.2.3 写真投影法
        4.2.4 色彩信息分析法
        4.2.5 景观图示语言
        4.2.6 景观基因图谱
        4.2.7 典型植物调查
    4.3 MDP体系目标与意义
        4.3.1 体系目标
        4.3.2 体系意义
第五章 基于环境感知MDP体系的传统川西林盘景观意象研究
    5.1 研究概述
        5.1.1 研究内容
        5.1.2 研究范围与实验样点
    5.2 SD语义差异法实验过程与分析
        5.2.1 准备阶段
        5.2.2 评定实验阶段
        5.2.3 SD语义差异法的感知评价结果
        5.2.4 小结
    5.3 认知地图绘制与分析
        5.3.1 研究材料和方法
        5.3.2 调研过程和结果
        5.3.3 小结
    5.4 写真投影法实验过程与分析
        5.4.1 研究材料和方法
        5.4.2 调研过程和结果
        5.4.3 小结
    5.5 色彩信息分析过程与结果
        5.5.1 色彩意象构建概述
        5.5.2 色彩节奏分析
        5.5.3 图形-背景分析
        5.5.4 色彩坐标分析
        5.5.5 小结
    5.6 景观空间图式语言分析
        5.6.1 传统川西林盘景观空间图式语言体系的基本框架
        5.6.2 传统川西林盘景观空间图式语言的语汇
        5.6.3 传统川西林盘景观空间图式语言的句法
        5.6.4 传统川西林盘景观空间图式语言的语法
        5.6.5 小结
    5.7 民居建筑景观基因图谱
        5.7.1 景观基因的识别原则
        5.7.2 景观基因的识别方法与过程
        5.7.3 景观基因图谱构建的理论方法
        5.7.4 民居建筑景观基因的识别
        5.7.5 小结
    5.8 典型植物调查结果
        5.8.1 调查地选择说明
        5.8.2 典型植物概况
        5.8.3 典型植物出现状况
        5.8.4 林盘植物群落特征
        5.8.5 林盘植物空间分布
        5.8.6 小结
    5.9 传统川西林盘局部意象研究结论
        5.9.1 入口意象
        5.9.2 建筑意象
        5.9.3 植物意象
        5.9.4 空间意象
        5.9.5 色彩意象
        5.9.6 边界意象
    5.10 传统川西林盘的景观意象总结
        5.10.1 独特性
        5.10.2 整体性
        5.10.3 复合性
第六章 川西林盘景观意象设计策略及运用
    6.1 川西林盘新时代发展背景
    6.2 川西林盘景观意象设计新时代策略思路
        6.2.1 注重整体性考虑
        6.2.2 厘清林盘空间序列关系
        6.2.3 注重和延续林盘的人文文学意境
        6.2.4 历史地理标识与生态本底的考量
        6.2.5 立足传统与把握科学发展
        6.2.6 环境感知下的川西林盘景观意象结构
    6.3 川西林盘新时代景观意象运用实践
        6.3.1 成都市新津县万和村八组郭林盘项目规划设计项目概况
        6.3.2 温江区岷江村“岷江桂雨”项目简述
    6.4 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的创新性
    7.3 论文研究的不足与未来展望
        7.3.1 研究不足
        7.3.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介

(8)江苏内河干线航道绿化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生态护岸研究
        1.2.2 航道绿化研究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江苏内河干线航道绿化现状
    2.1 调研基本情况
    2.2 航段调研情况
        2.2.1 京杭运河淮安段
        2.2.2 京杭运河镇江段
        2.2.3 京杭运河吴中段
        2.2.4 京杭运河吴江段
        2.2.5 芜申线溧阳段
        2.2.6 芒稻河
    2.3 闸管区调研情况
        2.3.1 淮安船闸
        2.3.2 邵伯船闸
        2.3.3 谏壁船闸
        2.3.4 丹金船闸
    2.4 水上服务区调研情况
        2.4.1 锡溧漕河武进华渡水上服务区
        2.4.2 京杭运河吴中水上服务区
    2.5 调研总结分析
第三章 干线航道航段绿化模式
    3.1 相关概念及理论
        3.1.1 航道绿化
        3.1.2 航道生态景观
    3.2 基本原则和要求
        3.2.1 建设原则
        3.2.2 植物选择原则
        3.2.3 植物种植基本要求
    3.3 航段绿化模式
        3.3.1 航段分区
        3.3.2 田园风光段
        3.3.3 经济片林段
        3.3.4 遮蔽提升段
        3.3.5 城镇风貌段
        3.3.6 滨水风光段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闸管区与水上服务区绿化模式
    4.1 相关概念及理论
        4.1.1 景观绿化
        4.1.2 江苏地域建筑
    4.2 基本要求与绿化分区
        4.2.1 基本要求
        4.2.2 闸管区绿化分区
        4.2.3 水上服务区绿化分区
    4.3 闸管区与水上服务区绿化模式
        4.3.1 自然式
        4.3.2 规则式
        4.3.3 混合式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9)基于国际化大都市背景下的西安市慢行空间景观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回归“慢”生活选择“慢”出行
        1.1.2 国际化大都市与慢行宜居城市建设
        1.1.3 不够完善的城市慢行空间景观建设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理论及实践现状
        1.3.2 国内研究理论及实践现状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实地调研法
        1.4.3 案例研究法
        1.4.4 归纳总结法
        1.4.5 拓展应用法
    1.5 研究内容
    1.6 论文结构框架
    1.7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
    2.1 基本概念
        2.1.1 慢行交通系统
        2.1.2 慢行空间
        2.1.3 景观设计
        2.1.4 慢行景观
        2.1.5 国际化大都市
    2.2 相关基本概念
        2.2.1 城市绿道
        2.2.2 景观道路
    2.3 相关理论基础
        2.3.1 线性景观设计相关理论
        2.3.2 城市空间相关理论
        2.3.3 环境心理学相关理论
        2.3.4 游憩学相关理论
        2.3.5 道路生态学相关理论
        2.3.6 可持续性景观相关理论
        2.3.7 益康性景观相关理论
    2.4 城市慢行空间景观功能与内涵
        2.4.1 功能
        2.4.2 内涵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内典型城市慢行空间景观实例调研
    3.1 调查研究的主要内容
    3.2 西安市大唐不夜城步行街
        3.2.1 概况
        3.2.2 慢行空间景观调研
        3.2.3 总结
    3.3 北京市首钢晒水池东路慢行道
        3.3.1 概况
        3.3.2 慢行空间景观调研
        3.3.3 总结
    3.4 上海市黄浦江东岸滨江慢行道
        3.4.1 概况
        3.4.2 慢行空间景观调研
        3.4.3 总结
    3.5 杭州市闻涛路慢行带
        3.5.1 概况
        3.5.2 慢行空间景观调研
        3.5.3 总结
    3.6 长沙市金星路慢行绿道
        3.6.1 概况
        3.6.2 慢行空间景观调研
        3.6.3 总结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城市慢行空间景观设计策略与要点
    4.1 设计原则
    4.2 城市慢行空间景观的设计要素
        4.2.1 自然要素
        4.2.2 人工要素
        4.2.3 历史人文要素
        4.2.4 个性要素
    4.3 慢行空间景观的分类
        4.3.1 按景观特征分类
        4.3.2 按平面布局形式分类
    4.4 城市慢行空间景观的设计思路与要点
    4.5 城市慢行空间景观设计
        4.5.1 慢行交通空间
        4.5.2 休憩空间
        4.5.3 景观表现
        4.5.4 植物配置
        4.5.5 雨水花园与生态种植
        4.5.6 基础设施
        4.5.7 自行车停放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西安市慢行空间景观优化设计实践
    5.1 西安市的国际大都市建设
    5.2 西安市慢行景观设计资源分析
        5.2.1 自然立地条件
        5.2.2 特色资源提炼
        5.2.3 大众意向研究
    5.3 西安市慢行空间景观建设现状
        5.3.1 片区选取
        5.3.2 钟楼片区
        5.3.3 大雁塔片区
        5.3.4 小寨片区
        5.3.5 高新片区
    5.4 西安市慢行空间景观建设存在问题
    5.5 西安市慢行空间景观优化提升
        5.5.1 加强慢行系统的连贯性与安全性
        5.5.2 完善慢行空间景观建设内容
        5.5.3 注重慢行空间宜于活动的开放性营造
        5.5.4 加强慢行空间基础服务设施建设
        5.5.5 加强维护管理,提升认知度
    5.6 以小寨片区为例的慢行空间景观设计实践
        5.6.1 慢行道路优化设计
        5.6.2 景观空间优化设计
        5.6.3 开放空间优化设计
        5.6.4 配套服务设施优化设计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长沙市芙蓉区道路绿化养护管理现状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前言
    1.2 调查背景
    1.3 国内外发展现状
        1.3.1 国外发展现状
        1.3.2 国内发展现状
    1.4 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1.4.1 调查目的
        1.4.2 调查意义
第2章 调查内容、方法及芙蓉区概况
    2.1 调查内容
    2.2 调查方法
        2.2.1 调查道路
        2.2.2 走访单位
        2.2.3 调查方式
    2.3 长沙市芙蓉区概况
        2.3.1 地理位置
        2.3.2 气候概况
        2.3.3 土壤条件
第3章 主要理论依据及相关概念
    3.1 主要理论依据
    3.2 道路绿化养护管理相关概念
第4章 长沙市芙蓉区道路绿化养护管理现状及分析
    4.1 芙蓉区道路绿地养护管理模式现状及分析
        4.1.1 管理部门
        4.1.2 片区划分情况
        4.1.3 养护人员情况
        4.1.4 养护工作分配
    4.2 芙蓉区道路绿地植物应用现状及频度分析
        4.2.1 主要植物应用现状
        4.2.2 植物应用频度分析
    4.3 道路断面形式和绿化带植被分布现状及分析
        4.3.1 道路断面形式
        4.3.2 道路绿化带植物分布
    4.4 芙蓉区道路绿化养护管理措施现状及分析
        4.4.1 道路植物的养护
        4.4.2 绿化维护措施现状
第5章 道路绿化养护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养护管理的因素分析及建议
    5.1 存在的问题
    5.2 影响因素分析
    5.3 建议
        5.3.1 调整杜鹃的修剪方式,使其充分发挥观赏价值
        5.3.2 根据道路绿地杂草的生长特点合理安排除草时期,灵活运用多种除草方式对杂草进行综合防治
        5.3.3 加强专业技能培训,培养专业养护队伍,确保养护工作科学、精准
        5.3.4 适当调整绿化植物比例,丰富绿化植物品种
        5.3.5 建立养护管理措施标准及阶段性养护方案,确保养护工作的延续性
第6章 结论及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图
致谢
作者简介

四、用大乔木树种作城市行道树的隐患(论文参考文献)

  • [1]兰考林场第一林区植物景观改造规划研究[D]. 段孟然.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2]西安平原型乡村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凿齿村为例[D]. 裴进文.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3]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住区户外空间适老化研究 ——以邯郸市为例[D]. 李爽. 河北工程大学, 2021(08)
  • [4]杭嘉湖平原乡村聚落景观调查研究 ——以荻港村等五个村庄为例[D]. 车衎晨. 浙江农林大学, 2021(08)
  • [5]城市道路景观情感化设计应用研究 ——以西安临潼区秦唐大道为例[D]. 崔宁娜.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6]中国主要城市行道树树种组成与垂直结构差异分析[D]. 王可. 东北林业大学, 2020
  • [7]基于环境感知的川西林盘景观意象研究[D]. 孙大江. 四川农业大学, 2019(12)
  • [8]江苏内河干线航道绿化模式研究[D]. 王宗传. 东南大学, 2019(06)
  • [9]基于国际化大都市背景下的西安市慢行空间景观设计研究[D]. 许子姗. 长安大学, 2019(01)
  • [10]长沙市芙蓉区道路绿化养护管理现状调查与分析[D]. 刘敏.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使用大型乔木树种作为城市行道树的隐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