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词形概念的演变

论词形概念的演变

一、论词体观念的嬗变(论文文献综述)

胡建次[1](2021)在《21世纪以来中国传统词学古今演变研究述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1世纪以来,中国传统词学古今演变研究主要体现在5个方面:一是对传统词史演变的综合考察,二是对传统词体演变的辨析,三是对传统词作艺术风格演变的观照,四是对传统词学流派演变的论说,五是对传统词学理论批评演变的探讨。上述几个维面内容,多方位显示出传统词学古今演变研究所取得的成绩,将我国传统词学研究有力地往前予以了推进。

苏静[2](2020)在《清代论词绝句研究》文中认为论词绝句是以诗歌绝句的形式对词人、词作及词体本身进行评述或议论。由于绝句自身的体量不大,其所能表达的内容也是比较有限的,因此论词绝句的主题集中而凝练,主要是评析鉴赏某位词人或某部词集,或者以读后感的形式,表达作者阅读词作后的感悟和所思,或者是批评者针对某个争议较大的词学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目前已知最早的论词诗是南宋刘克庄的《自题长短句后》,刘诗反映了南宋时期词体观念的新变,开以诗论词的先河。然而金元明时期论词绝句创作屈指可数,仅有王中立《题裕之乐府后》,元好问《题山谷小艳诗》,元淮《读李易安文》等少数篇章,直至清代论词绝句创作异峰突起,渐成规模。这与清代文学观念和创作实践的发展有关。极力扩大韵语文学的表现范围,是清人在面对古典文学发展至清代已“无体不备”的发展现状时作出的选择,这种自觉求新的意识表面上看是对文学传统的屈服和退让,而选择通过其他领域开拓新境,但实际上已孕育了超越和突破文学传统的要求及可能。在“另辟町畦”思想的驱使下,清代士人一方面进入戏曲、小说等主流文体之外的领域进行创作,另一方面也不断尝试以其熟识的文体容纳新的内容,而清代论词绝句的兴起也正是以此为背景。“清代论词绝句研究”意在通过研究论词绝句这一兼具诗歌文本和词论载体双重性的诗歌形式,发掘其所具有的文学价值和理论价值,并对清代文人学者的词学观念和创作心理进行探察。本文绪论部分对论词绝句的研究现状进行回顾,并概括说明本文的选题意义和研究思路。论诗绝句产生时代早于论词绝句,而且影响力也更大,论诗绝句从带偶然性的“戏为”“漫成”之作,转变为具有相对稳定形制的诗歌创作形式,并且从以诗论诗,延伸至以诗论画、论曲、论词等,因此可以说论词绝句是论诗绝句体式合乎逻辑的发展。第一章在对清代论词绝句发展进行历史分期的基础上,力图把握每一个历史阶段占据主导地位的理论形态和思想倾向,从而在清代文学和清代词学的大框架内实现对论词绝句发展历程的历史认知和建构。清初思想界仍以批判和反思明代王学空谈心性为主流,就词学而言,扫荡明词艳俗风气的同时也是新词风孕育成长的重要契机,相应地,清初论词绝句也以批评明词、评价清初词坛和反映对历代词的接受状况为主要内容;清代中后期的论词绝句创作与阳羡、浙西、常州诸词派的继起迭兴密切相关,这是因为不同时期词学派别对词坛的深远影响,已辐射到了论词绝句的创作内容和整体倾向;“词史”和“寄托”既是理解晚清词学的关键,也是理解晚清论词绝句的关键,一方面以地域词、闺阁词、国朝词为表现对象的论词绝句组诗创作渐成大观,另一方面晚清论词绝句创作逐渐显现出从词论向文学回归的趋势。第二章具体从创作主体身份和创作心理出发,探究在论词绝句发展过程中文学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作用。论词绝句的创作主体构成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由于主体身份的差别,词派人物、文人雅士、词学名家和词选编者在进行论词绝句创作时,在诗歌内容和创作形式上也会各有侧重。从创作心理而言,以“戏题”“杂感”“偶成”为题的论词绝句创作,通过观点提出的非正式性,消解了正面批评当世人物的严肃感和紧张感;清代是一个博学重才的时代,而论词绝句以短小篇幅谈艺论道,能够彰显出创作者个体的诗歌技艺和知识学问;论词绝句还是作者读词、论词文学活动的产物,集中反映了清代文人尚雅避俗的文化心理。第三章侧重从个案分析的角度考察论词绝句的创作活动。厉鹗的论词绝句不仅集中反映了浙西词派的词学思想,而且厉鹗本人对论词绝句的运用有创制之功,因此可以说,厉鹗及其论词绝句创作在清代论词绝句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宋翔凤论词绝句“缒幽凿险”的解词方式,不仅是常州词派以治今文经学方式解词的范本,而且是清代论词绝句从评词(对风格的评论)向解词(对词意的解读)转变的关键一环;在清代诸多论词绝句作者中,从数量和规模而言,谭莹的论词绝句组诗创作都堪称第一,而且谭莹、潘飞声以论词绝句组诗形式构建岭南词史,对于拓宽论词绝句的批评功能具有积极意义。第四章主要分析论词绝句的文学价值。清代论词绝句作者在借鉴诗歌传统艺术手法和批评手法的基础上,探索形成了论词绝句独特的审美形式。论词绝句对诗歌艺术手法的借用主要体现为寻章摘句的语言形式,巧喻设譬的艺术构思,以及情理交融的审美特征。论词绝句的创作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反驳了认为论词绝句因“以议论为诗”而欠缺文学性的观点。第五章主要分析论词绝句的理论价值。这部分主要从理论内容和文体观念两个方面入手进行分析,就理论内容而言,词体起源、词体风格和批评鉴赏是论词绝句对清代词学贡献比较大的三个方面。此外,论词绝句的创作还反映了词学批评的“越界”问题,具体而言,可分为诗与论的结合,以及诗与词的结合。探讨论词绝句的“文体越界”问题,能够深化我们对清代词学批评“综合性”特征的理解。

丛海霞[3](2020)在《晚清民国巴蜀词坛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1874至1949年的巴蜀词坛为研究对象,考察此期巴蜀词学思想、词人生态、题材内容、艺术特质、群体流派等发展演变情况,全面展现其多元风貌及在词学史上的独特地位。晚清民国巴蜀词坛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首先,它是千年巴蜀词史发展新变的又一座高峰。巴蜀词坛曾在五代及两宋时期有着辉煌的历史。然金、元、明及清代前中期却十分薄弱,直至晚清才逐步觉醒。近百年时间内,巴蜀词坛不仅唱和活动频繁,创作数量陡然增加,而且质量上乘,出现了不少情格兼重的词史佳作。纵向比较而言,确实堪与五代两宋相提并论。其次,它是晚清民国巴蜀文学不可缺失的一章。与其他文体相比,词之“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的特质在面对不易言说的语境下,有其显着的优势。特别是抗战时期,因为政治宣传的需要,新诗、戏剧、小说等新文学都不免有“带着镣铐跳舞”的局限性,而词这类旧形式,因自五四以来不断被压缩的前期处境,使得在情感表达上更加私有化,反而不再受政治宣传的掣肘。遂更能深入地反映战时人民的真实生态。第三,它是中国地域词史研究的重要方阵。巴蜀地处西陲,有山奇水秀自然风光的陶冶,亦有根深蕴厚词学传统的滋育。无论在地域上,还是文化上,都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天府”特色。然当下对巴蜀词坛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其一,宏观上存在“头重脚轻”现象,即五代、两宋时期词人受到格外关注,而清代及民国时期的词人研究则相对薄弱;其二,文献整理的不足;其三,词学批评重视不够;其四,研究方法及视角比较单一。基于此,本文采取知人论世与文学地理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前者便于准确抽绎作家作品的特质;后者有利于作群体性现象的考察与反思。巴蜀词坛有着悠久的词学传统,晚清民国时期对此既有传承,也有创新。综合来看,此期词学观念有三大特点:第一,推尊词体,强调诗词同源;第二,谲谏批判功能的抬高与词史意识的强化;第三,寄托理念的认同与性灵思想的外化。在建构巴蜀词学历程中,李调元《雨村词话》是词坛浙、常二派此消彼长之间的过渡性存在,也是巴蜀词学星火相传的关键人物。姜方锬《蜀词人评传》则是巴蜀词坛由传统词话向现代词学转型的重要成果。基于以上思想理念的考察,及对创作成就和词史发展的整体观照,晚清民国巴蜀词坛大体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晚清巴蜀词坛的觉醒(1874-1911)。1874年,张之洞成功创办尊经书院,成为巴蜀文学崛起的重要转折点。书院培育了众多眼界开阔、学识渊博的人才,他们为巴蜀文化的兴盛打下扎实的基础。巴蜀词坛也开始摆脱萧条冷寂的局面,如张祥龄、胡延、朱德宝、宋育仁、周岸登等人开始活跃文坛,他们转益多师,博采众长,凭借精工富艳的才情与坚韧不屈的性格,终在词坛博得一席之地。张祥龄是唯一一个串联北京、吴中两大词群并与湖湘词群交往密切的关键人物。他早期学步姜、张之醇雅,后转师二晏,终以意炼警辟、淳质闳约的独特风貌屹立于巴蜀词坛。胡延与朱德宝都是沉沦下僚的文人,空有一腔热血却报国无门。鼎革易代之际,朱德宝站到了维新阵营,试图通过变法来达到挽救国家危亡的目的;而胡延则坚守在守旧阵营,试图以个人辛勤的付出来切实改变地方百姓的生活。二人从不同视角记录了动荡政局下人民的复杂心声。周岸登是晚清向民国过渡的典型。早期因强调声律,一直以“二窗词客”的身份被划入梦窗一派。其实,《蜀雅》词特别重视情感抒发,整体上呈现出由哀婉凄艳到沉雄霸悍风格的转变趋势。在近百年蜀中词坛,周氏理当胜任探花之誉。第二,民国前中期巴蜀词坛的复兴(1912-1936)。锦城词社是近代巴蜀第一个词学社团,它是词坛由觉醒走向复兴的重要标志。该词社成立于四川成都,活跃于1916至1920年间,先后组织三十余次雅集活动,刊刻《春禅词社词》《花行小集》两部词集,参加人数先后达二十四人,比较着名的有赵熙、邓潜、邓鸿荃、张慎仪、江子愚、林思进等。当时四川频繁的军阀混战并未引起中国词坛其他文人的关注,而锦城词社则从文人角度客观记录了发生在身边的各种动乱,所写作品具有透视普通民众生态、补正史之缺的词史价值。赵熙是锦城词社的重要参与者,其《香宋词》不仅是袁枚性灵说的现代回响,而且真切地反映了清民异代之际遗老耆旧的复杂心声。邓潜受赵熙影响较大,他们有着相似的亡国经历和乱世处境,其词呈现出寄托幽深、孤悲沉郁的整体风貌。张慎仪和江子愚则从各自角度展示内心的不甘和挣扎,是彼时人心思变的一个缩影。第三,民国后期巴蜀词坛的强盛(1937-1949)。全面抗战爆发后,随着众多高校及文人迁徙至此,巴蜀成为继南京、上海、京津之后,又一引领潮流的诗词重镇。首先,创作力量和数量都陡然猛增;其次,诗词社团、雅集唱和等群体性文学活动更加活跃;第三,词体社会功能显着增强;第四,描写内容由个性生活转向抗日战争;第五,词作风格由崇尚花间的独抒性灵向豪雄悲壮、沉郁顿挫等多元风貌拓展。此期巴蜀籍词人向迪琮和刘冰研成就十分突出。向词提出师法北宋、情格兼重的创作思路;刘词推崇音律,并强调以词记史。二者是认识民初梦窗风流弊和见证抗战词坛苏辛词风崛起的独特窗口。总而言之,在1874至1949年间,巴蜀经历了从词坛边缘向词坛重镇的发展演变过程。终以兼具巴蜀地域文化特色、倡导抒情的性灵本色和立体呈现当地人民复杂心声的三大特质屹立于中国词坛。

陶友珍[4](2020)在《唐宋词在清代顺康雍乾时期的传播与接受》文中提出任何一个时代的文学都会或多或少地打下前代文学的印记,清代是词学复兴的时代,但不可否认的是,清词的中兴离不开清人对唐宋词的学习与接受。本文利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主要从词集、词论与创作三个方面分析研究唐宋词在清代顺康雍乾时期的传播与接受情形。就词集而言,本文主要从唐宋词集在顺康雍乾时期的着录、刊刻、抄写、校勘、评点、笺注等方面展开相关研究。统计数据显示,秦观、陈允平、辛弃疾、苏轼、赵以夫、周密、周邦彦、吴文英、欧阳修、黄庭坚等人的词集在该时期书目中着录次数较多,选集的着录以《花庵词选》《梅苑》《绝妙好词》《乐府雅词》为最。该时期新刊唐宋词集,别集以姜夔和张炎词集刊刻次数最多,选集以《绝妙好词》和《乐府补题》刊刻次数为多。顺康雍乾时期学人对唐宋词集的校勘、笺注、评点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唐宋词在清代的传播与接受。唐宋词集的流布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顺康雍乾时期词坛风会,其中《花间集》与明末清初词坛的复古之风,《乐府补题》与该时期咏物词的繁荣,《绝妙好词》与中期浙派的兴盛都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这个时期新编的唐宋词选目前可见的约有23部,呈现出数量多、规模大、体例全、择取精等特点,为唐宋词的传播与接受打下了较好的文献基础。从统计数据来看,南宋清雅词人及其作品的入选率普遍较高,排名靠前,姜夔和张炎的词尤其受青睐。该时期新编的一些唐宋词选对清代词坛产生了较大影响,《见山亭古今词选》《词综》《词洁》《御选历代诗余》《晴雪雅词》等都是其中的代表。清人词论也是研究唐宋词在顺康雍乾时期传播与接受的重要载体。一方面,词话是唐宋词传播的重要途径。顺康雍乾时期词话中保存和传播的唐宋词数量颇为可观,其主要以品评、赏析、阐释、辨讹、述闻等方式呈现,唐宋词的词话传播具有小众化、碎片化、趣味化和深度化等特点;另一方面,清人在词话中通过研究具体的唐宋词作,学习唐宋人的写作技法,总结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创作经验。其在词的命题立意、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创获,作词讲求蕴藉、合理用典、情景交融。对于长调、中调、小令也能依据其自身特点采取不同的写作技巧。关于咏物词则主张神似而非形似,须寄托情感。大多数清人都认同宋代是词的高峰时期。他们认为词有着与诗、曲不一样的特质,主张词须幽深而要眇,尤其反对词的曲化和俗化。但清人也认识到了词与其他文体在摅写性情、标举景物方面的相通之处。这种词体观也从侧面透露出清人认同并学习何种唐宋词的接受思想。清人在构建词史时,几乎都忽略了豪放词人,而其列举的各个时期的代表词人往往以南宋清雅词人居多。从顺康雍乾时期关于唐宋词的论争来看,一般而言,清初学人多主张学五代北宋,康熙中叶以还,对南宋词的认可度逐渐提高。正变之论和本色之争基本延续了传统的观点,但强调豪放亦为本色或只可论正变而不可论短长者亦不乏其人,反映了清人较为宏通的接受观;而雅俗之争基本呈现一边倒的倾向,崇雅的势力要远大于媚俗。在词的创作方面,清人也对唐宋词多有接受。从实际情况来看,唐宋词接受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清词的创作:明末至顺治初期,清人多学习南唐、花间、北宋,清词多呈现出小令化和艳情化的倾向;顺治中期至康熙中期,清人的接受取向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化特色,清词题材与风格多样,成就颇高;康熙后期至乾隆后期,是姜、张独尊的时期,清词更追求华丽的外壳而缺乏深广的思想内容,整体成就不如清初。清人在创作上对唐宋词的接受是多方面的,很多地方都是隐性而难以坐实的。故而,本文以追和这一较为明显而特殊的接受方式为例,阐述清人在创作上对唐宋词的接受。顺康雍乾时期追和唐宋词主要有和韵、集句、效体、櫽栝等不同形式,其追和唐宋词时对长调更偏好,追和对象多为唐宋名家名作,对南宋词作尤为青睐。顺康雍乾时期追和词的兴盛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词学文献的储备以及词人创作追和词的契机和心态等各个方面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清人的追和使李清照、姜夔、张炎等人在词史上的地位得以确立,加速了唐宋词经典化进程,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清词的中兴与繁荣。

李昕慧[5](2020)在《明末清初词集序跋对云间词派的批评》文中研究表明云间词派是明清之际重要的词学流派,其生成和发展展现了清初词坛的发展路径。它由于创作主体的改变,并伴随着词坛风气的转变而消寂。明末清初之际,词集刊发兴盛,词集序跋展现出了云间词派的词学思想并总体勾勒出词派的建构过程。词集序跋研究为探析云间词派和清词中兴提供了珍贵的文献资料和有价值的研究视角。论文分四个部分进行论述:绪论部分对云间词派的文献状况进行梳理并对研究对象进行界定,此外,对云间序跋研究现状进行说明,最后探讨研究价值与意义。第一章以陈子龙的四篇序为主要内容。他在词学思想上主要有四点:“境由情生,辞随意启”的自然创作论;崇尚婉丽词风;对南唐北宋的推尊;对“俊巧”语词的赞赏。他在词序中确立的创作倾向有三点:强调词要有寄托;“四难”的词学创作标准;“哀”与“悲”为基调的情感表达。这些词序中的词学思想掲橥云间词派词学宗风的形成。第二章论述《倡和诗余序》和《支机集序》对云间词学思想的继承和延续。宋氏家族尤其是宋徵璧在《倡合诗余序》中表达出变通的词学观,以本色为标准,正视词的“正”、“变”。蒋平阶师徒则在复古思想的主导下,回归“花间”传统,以小令为尊,虽然引起了广泛的影响,但也把云间词派引向更为狭窄的道路。第三章分别从《清平初选后集序》和云间相关的词别集序中考察云间词派后期在词学思想和实际创作上的特点,分析云间词派后期转变的原因。《清平初选后集》作为云间后期具有代表性的词选,它的序代表这一时期云间词派的观点,提出对云间词派“似严实隘”问题的反思,展现出兼收并蓄的词学倾向。云间相关的词别集序中反映出云间后期实践与创作的分离,其主要原因包括三点:其一,云间词派自身理论上的缺陷;其二,词坛唱和风气的相互影响;其三,云间词人对南宋雅词的学习和接受。这些词学理论总体上延续了云间词派的词学思想,但也体现出诸多原因下产生的转变。综上,本文围绕各个时期云间词派词集序跋的书写进行梳理和研究,观照云间词派从形成到消寂过程中其自身理论的延续与转变,还能够了解云间词人在词坛风气嬗变中的学词路径和创作新变。

聂世雄[6](2020)在《雅俗碰撞与融合下的柳永和周邦彦词比较研究》文中提出词最初即是作为配合音乐的歌词而出现,后入文人之手,成为诗客曲子词,其内部存在着音乐性与文学性、娱乐功能与抒情功能的内在矛盾。本文绪论部分首先明确文人、民间词坛的建立和不同的词体功能建构。北宋仁宗朝市井青楼与酒筵歌席两个歌场唱词活动的复兴,标志着词体成为上层士人雅文化与下层市井俗文化共同建构之物,形成了两个词坛。两个词坛在互相对立与交流中对词体功能建构有着不同的要求,对民间而言,词体作为文化消费的流行歌曲,偏重词体音乐性与娱乐功能,而对于文人而言首先应当是可读之诗,追求文学性与抒情功能。士人诋毁、民间传唱的柳永词,若从原因探究,其雅俗碰撞体现为对音乐性与娱乐功能的偏重,而文学性与抒情功能的不足。在民间与士人均广为喜爱的周邦彦词,其雅俗融合中即体现为音乐性与文学性、抒情功能与娱乐功能的兼得。第一章比较柳、周词音律谐美的共性,这是柳、周得以民间传唱的首要因素。第二章比较柳、周词的内容,羁旅艳情两大类常人易感的题材,有助于娱乐功能的发挥,这是二人共性。而不同之处在于柳永常人易感的内容中流露出市民趣味的底色,弱化了文学性,周邦彦则能在其中融入身世之感的离骚之旨。第三章比较柳、周词铺叙手法,平铺直叙带来叙事性和细节描写的民间文学特征,便于娱乐功能的发挥,又好做“实说”,这是二人共性。柳永词一味平铺直叙导致浅率直露的弊病,文学性不足,周邦彦则能用勾勒之法带动多重时空转换,以含蓄曲折出之,具有较强的文学性。第四章比较柳、周词语言,二人词中都有市井俚俗语言的运用,使得俗子易悦。但柳永词语言的化雅于俗削弱了文学性,周邦彦词文学性则通过融化唐诗,以富丽精工得到强化。结语尝试从“新”角度理解柳永和周邦彦词的关系以及周邦彦词的地位。前人从文学性的层面出发,以为周词渊源于柳词,又能超越之,更有周邦彦词“集大成”词史地位的论断。若从词体观来看,周词能袭取柳词偏重于音乐性和娱乐功能而受民间欢迎的优长,又能避柳词文学性和抒情功能不足的短处,则柳周词的关系可上升到词体观与词体功能建构核心层面的理解了。而周邦彦词之“集大成”地位的理解,也可超越具体文学层面上升到核心词体观层面了。

黄贤忠[7](2016)在《论唐人对曲辞的文体判断及其理据与分歧——以曲辞在唐代文献中的着录为核心》文中指出隋唐曲辞最初被记载在笔记小说、宗教文献、手写卷、诗文集、曲子歌辞集等五类文献中。当时的人们对曲辞的文体属性或是忽略,或是各持己见。通过对唐代总集编纂、别集命名、别集编纂规律的比较分析,发现南朝文体理论在隋唐五代得到了完整而稳定的延续,文体分类的分歧和紊乱主要集中在以诗歌为代表的音乐文学中。问题的症结源于人们在对曲辞进行文体划分时,无法同时兼顾文学和音乐两种分类标准。当已有的文体分类方法失效时,作品的时代先后和数量多寡往往成为文体分类的一个补充性标准。

孙克强[8](2016)在《宋代诗学与词学》文中研究说明宋代是诗学的高峰期,词学的发展也相当迅猛,形成了词学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就宋代诗学与词学的整体关系来看,主要是诗学对词学影响日益深化的过程。随着词体的演进以及"以诗为词"实践的深入和扩大,词学家自觉或不自觉地受诗学思想的影响,逐渐改变着自己的词学观念。就诗学影响词学的过程来看,经历了以诗教思想批判词体、以诗学理念解释词体,进而形成了融入诗学思想而又注意到词体特征的新词体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词学家对词体的认识逐渐更新且深化,至南宋中后期新的词体观念基本成熟,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欧明俊[9](2015)在《词体抒情本位界说及其价值重估——词体界说之反思系列之一》文中提出抒情本位是历代许多词论家对词体本质的普遍认识,是传统观念,一脉不断。以"抒情"界说词体本质,是对诗缘情的承续。现当代流行观念,词是抒情诗,这只是一种词体本质界说,还有多种界说,不少人误以为是定义。词的定义为真假是非判断;词的本质界说是高下优劣的价值判断。词是一种纯文学文体、文章文体、文化文体。以"抒情"界说词体,具历史合理性一面,但也造成对词史部分真相的遮蔽,必须深刻反思、重估。

欧明俊[10](2014)在《词体“抒情”本位界说及其价值重估——词体界说之反思系列之一》文中认为本文用广义词体概念。"抒情"是历代词论家对词体本质的普遍认识,词就是"抒情"诗体,是传统观念,一脉不断。以"抒情"界说词体本质,是对诗"缘情"的承续。现当代流行观念,词就是"抒情"诗,这只是一种词体"本质"界说,还有其他多种词体"本质"界说,不少人却误以为是"定义"。词的"定义",为"真假是非"判断;词的"本质"界说,是"高下优劣"的价值判断。词是一种"纯文学"文体,又是一种"文章"文体、"文化"文体。以"抒情"界说词体,自具其"历史合理性"一面,但局限性也是明显的,因此造成对词史及整个文学史部分真相的"遮蔽",必须深刻反思,进行价值重估。

二、论词体观念的嬗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词体观念的嬗变(论文提纲范文)

(1)21世纪以来中国传统词学古今演变研究述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传统词史演变的综合考察
二、对传统词体演变的辨析
三、对传统词作艺术风格演变的观照
四、对传统词学流派演变的论说
五、对传统词学理论批评演变的探讨

(2)清代论词绝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清代论词绝句研究文献综述
    二、选题意义及研究思路
    三、从论诗绝句到论词绝句
第一章 清代论词绝句的历史嬗变
    第一节 清代论词绝句的研究背景
        一、清代之前的论词绝句
        二、清代论词绝句的历史分期问题
    第二节 清初词坛:词学复兴带动论词绝句的兴起
        一、对明词的批评
        二、对清初词坛的评价
        三、对历代词的接受
    第三节 清中后期词坛:词派论争推进论词绝句的发展
        一、阳羡词派:髯陈端不让髯苏,跌宕沉雄绝代无
        二、浙西词派:秀骨清魂画亦难,千秋白石压词坛
        三、常州词派:千载春花与秋月,一经寄托便遥深
    第四节 晚清词坛:多元并立拓展论词绝句的创作
        一、评点本朝词人
        二、聚焦地域词学
        三、评点闺阁词人
        四、“主寄托”带来文学性的回归
第二章 清代论词绝句作者的主体身份与创作心理
    第一节 主体身份
        一、词派人物
        二、文人雅士
        三、词学名家
        四、词选编者
    第二节 创作心理
        一、“戏为”滥觞:“戏题”“杂感”与“偶成”的非正式批评
        二、才学为诗:作为以学问解词、注词的产物
        三、标举风雅:诗词创作的日常化
第三章 清代论词绝句名家综论
    第一节 厉鹗的论词绝句
        一、厉鹗作论词绝句的时代背景
        二、论词绝句与浙西词学
        三、厉鹗对浙派美学思想的发展
    第二节 宋翔凤的论词绝句
        一、宋翔凤作论词绝句的时代背景
        二、从“论词”到“解词”
        三、宋翔凤“缒幽凿险”的解词方式
    第三节 谭莹的论词绝句
        一、谭莹作论词绝句的缘由
        二、谭莹论词绝句中的词学思想
        三、谭莹与潘飞声论岭南词人异同
        四、论词绝句创作与岭南词史构建
第四章 论词绝句的文学价值
    第一节 论词绝句的艺术手法和审美特征
        一、诗与词的结合:寻章摘句,檃栝成文
        二、象与喻的结合:巧喻设譬,形象生动
        三、情与理的结合:亦情亦理,情理兼胜
    第二节 作为文学样式的论词绝句
        一、论词绝句题前小序略论
        二、论词绝句对词本事的索解
        三、论词绝句的文学性问题
第五章 论词绝句的理论价值
    第一节 论词绝句的理论内容
        一、词体起源说:从“辨体”转向“尊体”
        二、词体风格论:从“对立”走向“多元”
        三、批评方法论:从“鉴赏”到“感悟”
    第二节 论词绝句的“文体越界”问题
        一、诗与论,诗歌题材内容的开拓
        二、诗与词,“以高行卑”文体互参观念的发展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后记

(3)晚清民国巴蜀词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概念及范围
    二、定位与特质
    三、分期与体量
    四、现状与不足
    五、方法与思路
第一章 晚清民国巴蜀词学观念与词学理论
    第一节 词学观念的传承与创新
        一、推尊词体,诗词同源
        二、谲谏批判功能的抬高与词史意识的强化
        三、寄托理念的认同与性灵思想的外化
    第二节 李调元《雨村词话》之批评实践
        一、渊源浙派,推崇醇雅
        二、强调性灵,求新尚奇
    第三节 姜方锬《蜀词人评传》之词学思想
        一、编选标准及编纂体例
        二、汇编、汇校、汇评之文献价值
        三、强调情境、振衰复兴的词学思想
        四、辨析源流、开辟新领域的词学史意义
    结语
第二章 晚清巴蜀词坛的觉醒(1874-1911)
    第一节 尊经书院与巴蜀词学的重振
    第二节 更洗铅华出深意:论张祥龄词
        一、词集文献梳理
        二、学步姜张,尚雅遵律
        三、转师二晏,哀婉凄艳
        四、推尊文体,以词记史
    第三节 位卑未敢忘忧国:胡延与朱德宝词合论
        一、浓才艳遇谁消得:论胡延词
        二、差近茗柯、瓣香稼轩:论朱德宝词
    第四节 瘴海蛮荒倦游客:论周岸登词
        一、不拘一格与寄托遥深的词学观
        二、故国与愁怨:《蜀雅》之心灵诉求
        三、哀婉与沉雄:《蜀雅》之气格
第三章 民国前中期巴蜀词坛的复兴(1912-1936)
    第一节 锦城词社考论
    第二节 一代遗民之词心与气骨:论赵熙《香宋词》附邓潜
        一、瓣香随园主性灵
        二、遗民情怀与乱世悲歌
        三、清雅松秀与豪宕孤悲
    第三节 不甘与无奈的挣扎:张慎仪与江椿词合论
        一、“我与我周旋,宁做我”:论张慎仪词
        二、“忠恨谁能识”:论江椿词
第四章 民国后期巴蜀词坛的强盛(1937-1949)
    第一节 抗日战争与巴蜀词学的转向
    第二节 重振雅音复本色,遵格尚律述真情:论向迪琮词
        一、续集再版,重现心迹
        二、师法北宋,情格兼重
        三、沉郁深婉,朴茂重大
    第三节 几根铁骨撑天地,冷抱秋心续楚骚:论刘冰研词
        一、刘冰研着作考
        二、刘冰研生平与交游考
        三、民国战乱生态的透视与人民复杂心迹的描摹
        四、附论刘冰研散曲
    结语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部分巴蜀作家词学活动行年考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4)唐宋词在清代顺康雍乾时期的传播与接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清代顺康雍乾时期词传播与接受的环境及课题的提出
    二、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
    三、研究思路与主要研究内容
    四、课题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 唐宋词集在顺康雍乾时期的流布
    第一节 唐宋词集在顺康雍乾时期书目中的着录
        一、别集
        二、选集
    第二节 宋版唐宋词集在顺康雍乾时期的流传
        一、毛扆及毛褒所藏宋刻
        二、钱曾所藏宋刻
        三、季振宜所藏宋刻
        四、徐乾学所藏宋刻
        五、张宗橚所藏宋刻
        六、黄丕烈所藏宋刻
    第三节 唐宋词集在顺康雍乾时期的重刻与重抄
        一、唐宋词集丛刻
        (一) 汲古阁所刻唐宋词
        (二) 侯文灿刻《宋十名家词》
        二、宋词别集重刻
        三、唐宋词选集重刻
        (一) 《梅苑》
        (二) 《草堂诗余》
        (三) 《绝妙好词》
        (四) 《乐府补题》
        四、唐宋词集的重抄
        (一) 书坊及私人传抄唐宋词集
        (二) 四库馆臣抄录唐宋词集
    第四节 唐宋词集在顺康雍乾时期的校勘
        一、私人藏书家对唐宋词集的校勘——以毛扆和鲍廷博为中心
        二、四库馆臣对唐宋词集的校勘——以《四库全书总目》为中心
        (一) 字句勘误
        (二) 作者考订
        (三) 格律辨析
        (四) 版本考证
    第五节 唐宋词集在顺康雍乾时期的评点与笺注
        一、唐宋词在顺康雍乾时期的评点——以《山中白云词》为例
        (一) 艺术手法的点评
        (二) 思想内容的感悟
        二、唐宋词在顺康雍乾时期的笺注——以《绝妙好词笺》为例
        (一) 名物掌故笺释
        (二) 词人生平考证
        (三) 词人词作评价
        (四) 其他词作增补
        (五) 文字内容校勘
    第六节 唐宋词集的传播与顺康雍乾时期词风的演变
        一、《花间集》与明末清初复古之风的赓续
        二、《乐府补题》与顺康雍乾时期咏物词的繁荣
        三、《绝妙好词》与中期浙派的兴盛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唐宋词在顺康雍乾时期的编选
    第一节 顺康雍乾时期新编唐宋词选概述
    第二节 唐宋词在顺康雍乾时期词选中的计量及其接受意蕴
        一、基本数据的获取、统计与计算
        二、数据的解读与分析
        (一) 时代及群体的选择
        (二) 重要词人的进退与沉浮
        (三) 词作的审视
    第三节 唐宋词的选编与顺康雍乾时期词坛风会
        一、《见山亭古今词选》:清初崇雅之风的酝酿
        二、《词综》:开启清代学南宋慕骚雅的新时代
        三、《词洁》:南北兼取的接受理念与客观上崇雅的强化
        四、《御选历代诗余》:不主一隅与悉归于正
        五、《晴雪雅词》:示人词法与南宋清雅词风的普及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唐宋词在顺康雍乾时期词话中的传播与接受
    第一节 唐宋词在顺康雍乾时期词话中的传播——以《词话丛编》为中心
        一、唐宋词在顺康雍乾时期词话中的传播概述
        二、唐宋词在词话中的传播方式
        (一) 品评与赏析
        (二) 笺注与阐释
        (三) 辨讹与纠谬
        (四) 纪事与述闻
        三、词话传播唐宋词的特点和效应
        (一) 小众化
        (二) 碎片化
        (三) 趣味化
        (四) 深度化
    第二节 唐宋词在顺康雍乾时期词话中的接受——以作法的研习为中心
        一、创作进程的构思
        二、艺术境界的营造
        三、作法类型的归纳
    余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唐宋词在顺康雍乾时期的体认与论争
    第一节 顺康雍乾时期对唐宋词人及其作品的体认
    第二节 词体观背景下的唐宋词接受
        一、诗、词之异同
        二、词、曲之异同
    第三节 词史观背景下的唐宋词接受
    第四节 顺康雍乾时期关于唐宋词接受的论争
        一、南北宋之争
        二、正变之论
        三、本色论
        四、雅俗之辨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从唐宋词接受看顺康雍乾时期词风之演变
    第一节 明末至顺治初期——宗花间、南唐、北宋与清词的小令化、艳情化
    第二节 顺治中期至康熙中期——多元化接受与清词题材及风格的多样化
        一、风云变幻的唐宋词多元接受
        二、多元接受背景下的清初词坛
    第三节 康熙后期至乾隆后期——姜张独尊与清词内容的贫弱及风格的单一
        一、从厉鹗到王昶:对姜张的坚守与新变
        二、姜张词风笼罩下的其他类型唐宋词接受
        三、姜张独尊下的雍、乾词坛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从追和看唐宋词在顺康雍乾时期的传播与接受
    第一节 顺康雍乾时期追和唐宋词的形式
        一、和韵
        二、集句
        三、效体
        四、櫽栝
    第二节 追和词的计量及其接受意蕴
        一、顺康雍乾时期追和唐宋词用调排行及分析
        (一) 追和用调数据基本分析
        (二) 追和十大词调
        (三) 追和词调与声情
        (四) 追和词调选用与原作及词坛风尚关系
        二、顺康雍乾时期追和唐宋词人排行及分析
        (一) 追和次数及所属时代分布
        (二) 追和十大词人
        (三) 顺康和雍乾时期追和差异分析
        (四) 稼轩词风在清前期全面回归
        (五) 康熙中期姜张词风全面崛起
        三、顺康雍乾时期追和唐宋词作排行及分析
        (一) 被追和热点作品排行比较
        (二) 被追和热点作品的词调、题材和风格比较
        (三) 顺康时期与雍乾时期被追和热点作品之比较
        (四) 被追和热点作品所属时代比较
    第三节 追和词兴盛的原因及其对顺康雍乾词坛的影响
        一、追和词兴盛原因探究
        二、追和对于顺康雍乾词坛的影响和意义
    本章小结
结语
附录 唐宋词在顺康雍乾时期的传播与接受大事记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后记

(5)明末清初词集序跋对云间词派的批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云间词派
    0.2 云间词集序跋的文献梳理与研究概况
    0.3 研究价值与意义
1 早期词序与云间词派词学宗旨的确立
    1.1 《幽兰草序》对词的发展与词学思想的阐释
        1.1.1 词源论:词由乐府产生
        1.1.2 “境由情生,辞随意启”的自然创作论
        1.1.3 词为“小词”的词体观念
        1.1.4 词尊南唐北宋,崇尚婉丽
    1.2 陈子龙词序确立云间词派的创作倾向
        1.2.1 《三子诗余序》:“言情之作,必托于闺襜之际”
        1.2.2 《王介人诗余序》:“四难”词学创作标准的提出
        1.2.3 《宋子九秋词稿序》:家国破碎中的黍离之悲
    小结
2 中期词集序跋对云间词学思想的坚守与变通
    2.1 《倡和诗余序》对云间前期词学思想的“变通”
        2.1.1 词体意识的“变通”
        2.1.2 词的“正”与“变”
        2.1.3 以当行本色作为评词标准
    2.2 《支机集序》中词学理论对前期词学思想的“坚守”
        2.2.1 寓悲愤于兴寄
        2.2.2 摒弃宋调,回归《花间》传统
        2.2.3 对令词体制的尊崇
    小结
3.云间词派后期词集序跋对云间词的梳理与反思
    3.1 《清平初选后集序》对云间前期词学思想的修正
        3.1.1 对前期云间词派“似严实隘”的正视
        3.1.2 词序中“兼收并蓄”选词标准
    3.2 后期词别集序跋对云间词派的批评
        3.2.1 后期词别集序跋对云间词学思想的延续
        3.2.2 后期词别集词与云间前中期词学思想的分异
    3.3 词集序跋对云间后期理论与实践相离的论述
        3.3.1 词坛风气的转变
        3.3.2 词人间唱和交往活动的相互影响
        3.3.3 云间词人自身经历和心态的转变
    小结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6)雅俗碰撞与融合下的柳永和周邦彦词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回顾
    二、两个词坛的建立
    三、两个词坛词体功能建构的分流
    四、雅俗碰撞的柳永词
    五、雅俗融合的周邦彦词
第一章 柳周词音乐性的比较
    一、俗子易悦:柳词用调声律对娱乐功能的影响
    二、俗子易悦:周词用调声律对娱乐功能的影响
第二章 柳周词内容的比较
    一、俗子易悦:柳周词羁旅艳情对娱乐功能的影响
    二、雅俗异趣:市民趣味与离骚之旨
        (一)柳俗:柳词市民趣味对文学性的削弱
        (二)周雅:周词离骚之旨对文学性的强化
第三章 柳周词铺叙的比较
    一、俗子易悦:柳周词叙事情节对娱乐功能的影响
    二、雅俗异趣:浅率直露与曲折含蓄
        (一)柳俗:柳词浅率直露对文学性的削弱
        (二)周雅:周词曲折含蓄对文学性的强化
第四章 柳周词语言的比较
    一、俗子易悦:柳周词俚语俗言对娱乐功能的影响
    二、柳周异途:浅近卑俗与富丽精工
        (一)柳俗:浅近卑俗对文学性的削弱
        (二)周雅:富丽精工对文学性的强化
结语
    一、柳周词比较对柳周词关系的“新”理解
    二、柳周词比较对周邦彦词“集大成”的“新”理解
参考文献
致谢

(7)论唐人对曲辞的文体判断及其理据与分歧——以曲辞在唐代文献中的着录为核心(论文提纲范文)

一、唐代曲辞收录文献类说
二、从曲辞着录分类看唐人对其文体归属的判断
三、唐代曲辞着录归类的理论依据与新变
四、“诗”类细分的分歧与曲辞分类难定的症结
五、余论

(8)宋代诗学与词学(论文提纲范文)

一、以诗教批评词体
二、以诗教诠释词体
三、以诗学观念论词
四、融入诗学理念的词体观
五、余论

(9)词体抒情本位界说及其价值重估——词体界说之反思系列之一(论文提纲范文)

一、 词体的抒情本质
二、 词对诗缘情观念的承续
三、 对词体观的反思

(10)词体“抒情”本位界说及其价值重估——词体界说之反思系列之一(论文提纲范文)

四、论词体观念的嬗变(论文参考文献)

  • [1]21世纪以来中国传统词学古今演变研究述论[J]. 胡建次.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2)
  • [2]清代论词绝句研究[D]. 苏静. 吉林大学, 2020(01)
  • [3]晚清民国巴蜀词坛研究[D]. 丛海霞. 吉林大学, 2020(01)
  • [4]唐宋词在清代顺康雍乾时期的传播与接受[D]. 陶友珍. 苏州大学, 2020(06)
  • [5]明末清初词集序跋对云间词派的批评[D]. 李昕慧. 辽宁大学, 2020(01)
  • [6]雅俗碰撞与融合下的柳永和周邦彦词比较研究[D]. 聂世雄. 吉林大学, 2020(08)
  • [7]论唐人对曲辞的文体判断及其理据与分歧——以曲辞在唐代文献中的着录为核心[J]. 黄贤忠.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6)
  • [8]宋代诗学与词学[J]. 孙克强. 中国社会科学, 2016(02)
  • [9]词体抒情本位界说及其价值重估——词体界说之反思系列之一[J]. 欧明俊. 学术研究, 2015(11)
  • [10]词体“抒情”本位界说及其价值重估——词体界说之反思系列之一[A]. 欧明俊. 2014中国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4

标签:;  ;  ;  ;  ;  

论词形概念的演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