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将如何为在线内容付费

我们将如何为在线内容付费

一、我们将怎样为网上内容付费(论文文献综述)

王立智[1](2020)在《知识付费平台樊登读书传播策略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也在日益增长。在整个社会倡导终身学习的理念引导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对优质内容的获取和使用,并且愿意为获取优质内容而付出成本,以此实现对自我价值的提升。此背景下以“樊登读书”为代表的各类知识付费产品应运而生。虽然整个知识付费行业在2018年的下半年已经进入明显的增长瓶颈期,但是“樊登读书”最近的数据显示,其用户依然以惊人的速度增长着。在众多知识付费产品中,“樊登读书”无疑是传播较为成功的平台之一。而“樊登读书”的成功离不开其独特的传播策略。本文以国内知识付费领域的代表产品——“樊登读书”为个案研究对象,对知识付费行业和樊登读书研究相关主题进行文献阅读,从而对相关资料进行梳理并进行整体分析。本文主要以传播学中意见领袖理论、知沟理论、5W理论以及营销学中的整合营销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对樊登读书传播策略的现状进行分析。通过问卷调查法,深度访谈法,来探讨樊登读书传播策略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根据案例分析、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的分析结果来看,其传播策略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内容碎片化,知识构架混乱;品牌划分杂,用户体验不佳;商业气息浓,入会门槛过高;宣传力度差,运营模式单一等。通过分析樊登读书传播策略的不足,本文对其传播策略提出以下优化建议:完善知识体系,细分专业领域;打造主流品牌,挖掘客户需求;关注知识鸿沟,定价灵活合理;关注整合营销,尝试跨界合作,重视意见领袖,拓宽内容来源。希望对未来其他平台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同时有利于改善我国阅读环境和全民阅读的推广。

宋红岩[2](2020)在《微媒介与人的数字化生存方式重构》文中研究表明微媒介是当下最具影响力和颠覆性的媒介形式,它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化、智能化,同时也使人们更依赖媒介,它全方位重构着人们的生活,并将人类的生存方式带入到数字化生存的新阶段。今天身处微媒介迅猛发展的时代,同时切身感受着微媒介强大影响力的我们,不能不以理性的姿态,去探究微媒介对我们的生存方式到底带来了哪些影响和改变?我们只有直面所身处时代的媒介变革及其对我们产生的影响,才能更好的透视社会、反观自身,同时看清微媒介如何改变了我们的生存方式,并带给我们哪些利与弊。本论文围绕微媒介对人的数字化生存方式重构展开探讨,试图从微媒介对人的主体重构、微媒介对生产方式、消费方式、话语权方式、感知方式、审美方式等角度深入分析微媒介的变革力量和颠覆性的影响。第一章从媒介的演变历程和微媒介的崛起入手,主要介绍了媒介的变革历史及其对人类生存方式的不同影响。继而对微媒介的界定、形态、产生的逻辑背景以及本文探讨的微媒介对人的生存方式重构的几个维度进行界定和概述。第二章主要围绕微媒介对人的主体重构进行分析,探讨了微媒介如何重塑电子媒介人,分别从哲学主体性构建、传播学的主体延伸、文化学的文化身份等层面的主体“自我”实现进行分析。继而探讨微媒介在重构主体的过程中,也包含着对主体的“非我”异化和对主体人格重塑的过程。第三章主要着眼于微媒介对生产方式的重构展开,微媒介时代的生产方式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论文从微媒介对物质生产方式的变革和文化生产方式的变革两方面进行分析。在当下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的生产时代,对物质生产方式的变革主要表现在生产方式的智能化、集成化和柔性化。微媒介同样对文化生产方式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使得当代的文化生产方式迥异于传统的文化生产,产生参与性、互动性、生产与消费一体化、草根性、共享性等特点,同时大数据的产生使得文化生产的个性化、定制化成为可能。第四章主要从微媒介对人的消费方式的颠覆与变革入手,着眼于当前消费主义的新趋势和新特点,重点论述电子经济、电商平台与网络购物等新消费方式的出现对人们生活和社会经济的颠覆性影响,探讨数字化经济在给人们带来全新消费方式的同时,也对实体经济产生冲击,同时让人们陷入过度消费的文化陷阱之中。第五章从微媒介对话语权力的重构入手,分析微媒介的出现对话语权力变迁的影响。微媒介的普及和广泛运用使得“微”政治应运而生,同时新型的社会控制方式也随之产生,权力和非权力在博弈之间寻求着微妙的平衡。微媒介的兴起,使得网络舆情越来越成为不容忽视的声音,媒介的赋权作用在微媒介时代更加明显,同时微媒介的独特性也使得大众在某种程度上复归“沉默的螺旋”。第六章围绕微媒介对人的感知方式和审美方式的重构展开论述。不同的媒介作用于人的不同感知方式,也会对人的审美方式产生不同的影响,微媒介使人的感知方式产生媒介化、他者化、去时空化、感知偏向视觉化等特点;同时微媒介也使审美方式产生交互性、虚拟化、奇观化等特点,也出现审美泛化、审美体验浅表化和审美认知错位等审美困境。

崔家勇[3](2020)在《手机里的亲情:分居家庭的手机沟通与亲情维系》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我国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外出务工、求学所导致的异地分居已成为当代社会极具代表性的家庭生活方式。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与普及,手机为远距离的亲情沟通提供了媒介化的渠道,这引起了国内外传播学者对家庭传播议题的关注。该研究在家庭传播的视野下,通过收集、分析有关家庭沟通的生活叙事与准民族志材料,探索了手机是如何进入分居家庭,并发挥亲情维系的作用的。引言介绍了论文的选题缘起、文献回顾、问题意识、研究意义及创新之处。选题缘起指出了分居家庭问题诞生的历史背景,并简要回顾了手机在中国的大规模普及以及国内外家庭传播研究进展。文献回顾部分比较了沟通、亲情、分居家庭等关键术语的定义,阐释了术语间的内在关联及理论假设。问题意识部分提出了三个解释性的研究问题:分居家庭中手机的的普及过程与使用场景,媒介化的亲情沟通规范,以及媒介化的亲情沟通发挥的社会支持功能。第一章介绍了该研究的研究设计,包括研究对象、抽样单元、研究步骤及研究伦理。该研究的研究对象为分居家庭,是指尚未分家但异地分居的家庭组织。在差异化原则与代表性原则的指引下,该研究邀请了13个的受访家庭参与了该研究。受访家庭成员分享了其远距离沟通的生活故事与准民族志等定性材料,这些材料用于案例分析及三角论证。第二章到第四章围绕文献回顾中对媒介化亲情的不同解释,分别回应了三个研究问题。第二章回溯了分居家庭使用手机的历史,归纳了当前使用各类手机应用进行远距离沟通的理由,进而解释了手机亲情网络建立的硬件与软件基础。第三章通过分析沟通对象的选择、沟通网络的中心化“坞状结构”以及“家庭时间”的动态演变,解释了远距离手机沟通实践中传统的家庭伦理规范如何得以延续,新的数字惯习又是怎样产生的。第四章在社会网络功能的视角下,讨论了手机沟通如何实现远距离的经济支持、礼物馈赠及行动支持,使传统亲属关系的社会支持功能得到了媒介化的延续。基于上述案例分析,第五章首先总结了在分居家庭日常沟通中,手机的使用对远距离亲情维系方式产生的影响:亲情网络的媒介化、沟通规范的媒介化及亲属功能的媒介化。之后,文章总结了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对未来我国家庭传播研究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方苏,傅中行[4](2019)在《内容付费时代新闻付费模式探索与策略思考》文中研究指明文章以内容付费为时代背景,着重从西方媒体的新闻付费模式探索和我国已有实践中提炼出有价值的经验和教训,探讨了品牌、产品、营销和收费四个环节上的新闻付费策略,以其对我国未来新闻付费的实践有所助益。

马青青[5](2019)在《社会化问答社区的传播机制与话语空间研究 ——以“知乎”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社会化问答社区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网络社区,它兼具传统问答网站和社交软件的特点,平台在生产和传播信息的同时也满足了用户之间的互动需求。这种新型的网络社区呈现出新的传播特点,其构建的话语空间具有独特的特征。知乎是近年来兴起的具有代表性的社会化问答社区,本文以知乎为例,围绕知乎的传播机制和话语空间展开分析,重点探讨其传播机制和话语空间之间的联系。本文的具体研究问题有,知乎的传播构成要素有哪些?知乎的传播模式有哪些类型?知乎的话语空间有什么特征?话语空间内部的话语权力关系与结构是怎样的?知乎传播机制作用下的话语空间呈现出怎样的特点?知乎话语空间中的传播机制有哪些特征?研究发现,在知乎的传播构成要素中,参与者的身份标识并不明显,表现出匿名性和草根性的特点;参与者的影响力表现出等级性的特点,平台上存在意见领袖;用户在社区中的活跃度差别较大;知乎的传播内容具有原创性、共创性、跨学科性和多元性的特点;知乎的传播方式以文字形式为主;知乎拥有较完善的信息反馈机制。在知乎社区中存在三种类型的传播模式,分别是单向传播模式、双向传播模式和弱双向传播模式。知乎的话语空间呈现出的特征有多元化的话语主体、流动的话语权和多特征的话语场。话语权力关系与结构中表现出话语权力间的对抗、金字塔形的话语权力结构以及缩小的公共话语空间。综合以上发现,在知乎传播机制的作用下,话语空间呈现出用户话语权的博弈、用户对话语传播能力的竞争以及对公共话语空间的重构。在知乎的话语空间中,用户在传播活动中的互动行为受到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的共同作用,用户在互动行为中扮演着提问者、回答者和信息给予者的角色,同时用户的互动行为存在局限性。本文内容包含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对文中涉及到的重要概念社会化问答社区、传播机制和话语空间做了界定,阐述本文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文献分析法、内容分析法和个案分析法;第二部分介绍了知乎的兴起和发展,具体说明了知乎的板块构成和知乎平台的信息传播形式。第三部分以量化数据为基础对知乎的传播机制进行研究,具体包括知乎的传播构成要素和知乎的传播模式;第四部分对知乎构建的话语空间进行探讨,主要对话语空间的特征和话语权力关系与结构进行分析;第五部分重点分析了知乎传播机制和话语空间之间的联系。

王艺[6](2019)在《科技新媒体传播模式及盈利模式研究 ——以虎嗅网、36氪和钛媒体为例》文中认为伴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互联网信息服务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型产业,互联网科技媒体业作为互联网信息服务行业的子行业,在近年获得了爆发式的发展。科技博客网站的日渐兴起,颠覆了依托于传统媒体的科技传播模式,从内容管理、产品运营到商业运作都打上了互联网思维的烙印,拓展并强化了科技传播的功能。在这样的传播环境下,垂直类的网站如何生存、发展,科技新媒体如何在新的传播环境下获得更高的影响力和收益,是一个很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本文根据拉斯韦尔的经典传播理论5W传播模式,以虎嗅网、36氪和钛媒体为研究对象,从传播者、传播渠道、传播内容、受众、传播效果五个方面系统地分析了国内主流科技媒体的传播模式,根据问卷调查和访谈,着重分析了三家科技新媒体内容风格和传播力的不同,发现平民化、生活化的内容更容易得到传播;同时,笔者将科技新媒体在盈利模式和传播模式上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发现商业模式单一、同质化严重、创投服务专业性有待加强是科技新媒体在盈利方面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共由四个章节组成。在绪论中,笔者总结陈述了文章的研究背景、理论及现实意义、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第一章科技媒体发展历史及现状,交代了科技新媒体的由来和概念的界定,并简述国内外科技新媒体的现状。第二章科技新媒体的传播特征分析是本文的重点,结合虎嗅网、36氪和钛媒体的案例,具体分析科技资讯传播过程中的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受众、传播效果五种要素的特征。第三章是科技新媒体盈利模式的研究,通过对现有盈利模式的分析,指出了目前科技新媒体盈利模式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国内外先进案例对其日后的发展提出了改进建议。

邱雪[7](2019)在《财新数字新闻付费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互联网飞速全面发展覆盖的今天,传媒数字内容依托于互联网发展的时代背景,逐渐走向主流。国内外各家传媒媒体开始对数字内容推行付费模式,引起了各界对于内容付费模式的注意和讨论。但是,目前国内对于数字内容付费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付费模式的发展趋势上,或是对于现有的已经开展数字内容付费模式媒体的介绍上,缺少对于付费模式的细化研究。本文从国内媒体数字内容付费的整体发展趋势的角度出发,以财新传媒自2017年10月开始在全平台推出付费新闻为例,分析财新新闻数字内容付费模式的推行及发展、特点与结构、发展策略等,研究财新新闻具体的付费模式,分析其付费新闻发展的优劣势,综合研究其未来的发展方向,为国内媒体数字内容的付费模式提供发展的思考和建议。本文从不同的方面分析了财新新闻数字内容付费模式的特点与结构,即财新数字新闻的发展及付费模式的形成;财新数字新闻的内涵与特点等。财新新闻数字内容付费模式尽管到目前为止实行的时间并不长,但是结合现有的其他媒体付费模式的发展经验,还是可以发现,在财新发展的过程之中存在着一些需要进一步优化的缺点,通过分析提出目前模式中存在的问题,然后结合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的建议。

邹世昌[8](2019)在《智媒时代国内财经新媒体内容付费模式比较研究 ——以“商业周刊中文版”和“华尔街见闻”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发展,推动媒体朝智能化方向发展,使人类迈进智媒时代。目前,我们正处于智媒时代发展的早期阶段,人工智能和推荐算法将改变媒体内容生产机制和信息分发机制,使得内容生产、内容呈现和内容分发更加智能化,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需求。与此同时,国内消费升级与中产阶层扩大,营造了新的知识需求,构建了阅读消费新场景。技术变革与受众需求增加共同推动了内容付费的蓬勃发展。本文运用新闻传播学、经济学相关理论,以“商业周刊中文版”和“华尔街见闻”为例,对国内财经新媒体内容付费模式进行比较研究。具体研究问题有:第一,智媒时代国内财经新媒体内容付费发展有哪些驱动力,又有哪些新趋势;第二,国内财经新媒体内容付费发展模式有哪些,它们各有怎样的特点、优势与不足:第三,研究案例的内容付费发展模式对其他财经新媒体乃至其他行业类媒体推行内容付费、实现商业模式多元化有哪些借鉴意义,媒体内容付费对于媒体健康发展有怎样的意义,其本身又有哪些局限。针对以上研究问题,本文采取了实地调研法、深度访谈法、案例分析法和文献研究法进行研究,收集了很多与案例、内容付费有关的一手资料。研究发现,“商业周刊中文版”和“华尔街见闻”的内容付费模式在战略定位、产品构成、盈利策略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两者都拥有自身的优势与不足。两者在内容付费运营上有三点经验值得其他财经媒体和行业性媒体借鉴:一是内容为王,以用户思维打造高品质产品;二是精准运营,以智媒技术驱动内容、渠道及社群建设;三是多元模式,以内容为基础延伸服务。内容付费的发展,对推动重新认识内容价值,推动形成付费群体、提高内容传播效率,推动变现模式发展、促进媒体多元化经营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但也必须看到,优质内容生产稳定性风险高、知识版权保护相对落后以及付费收入有限仍是局限内容付费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彭桂兵[9](2018)在《表达权视角下版权许可制度的完善:以新闻聚合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媒体融合年代,人们逐渐依赖新闻聚合等平台获取新闻,新闻聚合的版权许可问题直接影响到人们获取新闻,进而就新闻进行表达的权益。把版权许可创造性地划分为合理使用、法定许可、授权许可和默示许可四种类型,分别探讨这四种许可类型对新闻聚合版权争议的应用与调适,提出在《着作权法》中完善合理使用制度、引进默示许可制度、构建合理使用、授权许可和默示许可为一体的许可体系,以尽可能使新闻聚合的版权许可更有利于公众知情权和表达权的实现。

王芯蕊[10](2018)在《国外媒体融合的新趋势与转型路径》文中提出传统媒体向新型媒体融合发展、加快数字化转型是当今全球传媒业的共同主题,巩固原有核心竞争力、发展新兴增长优势成为传统媒体转型发展的主要目标。本文结合近五年来英美主流年度媒体报告和各大国际传媒集团年报,从传播技术、机构转型、内容转型、盈利方式以及媒体功能演进等角度出发,对当下国外传统媒体融合发展新趋势和转型路径进行了梳理研究。

二、我们将怎样为网上内容付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们将怎样为网上内容付费(论文提纲范文)

(1)知识付费平台樊登读书传播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阐述
    2.1 知识付费
        2.1.1 知识付费的缘由
        2.1.2 知识付费的发展
    2.2 平台的概念
    2.3 樊登读书介绍
    2.4 相关理论概述
        2.4.1 “意见领袖”理论
        2.4.2 “知沟”理论
        2.4.3 “整合营销传播”理论
        2.4.4 拉斯韦尔5W理论
第3章 樊登读书的传播策略分析
    3.1 实现精准服务的内容传播
        3.1.1 内容分类更有针对性
        3.1.2 内容表现更为多样性
        3.1.3 内容推送更具精准性
    3.2 把内容变成产品用平台传播
        3.2.1 微信公众号定期推送
        3.2.2 整合APP内容资源
        3.2.3 线下吸引企业入会
    3.3 基于社群经济的品牌传播
        3.3.1 精准的品牌定位
        3.3.2 完整的品牌矩阵
        3.3.3 独特的推广机制
    3.4 独特的盈利方式
        3.4.1 会员付费+线下分会
        3.4.2 分享下载+粉丝经济
        3.4.3 积分兑换+虚拟货币
第4章 樊登读书传播策略的问题及调查
    4.1 樊登读书的传播策略调查
        4.1.1 调查内容
        4.1.2 调查方法
        4.1.3 调查过程
        4.1.4 数据分析
    4.2 樊登读书传播策略中存在的问题
        4.2.1 内容碎片化,知识构架混乱
        4.2.2 品牌划分杂,用户体验不佳
        4.2.3 会员定价高,入会门槛过高
        4.2.4 宣传力度差,运营模式单一
第5章 樊登读书传播策略的改进对策
    5.1 完善知识体系,细分专业领域
        5.1.1 重视内容生产,完善知识体系
        5.1.2 关注长尾理论,细分专业领域
    5.2 打造主流品牌,挖掘客户需求
        5.2.1 打造主流品牌,重视品牌维护
        5.2.2 注重客户反馈,挖掘客户需求
    5.3 关注知识鸿沟,定价灵活合理
    5.4 关注整合营销,尝试跨界合作
    5.5 重视意见领袖,拓宽内容来源
第6章 结论
    6.1 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
    6.2 本文研究的局限性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2)微媒介与人的数字化生存方式重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
    二、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本文的研究思路
第一章 媒介演变的历程与微媒介的崛起
    一、媒介演变的历程
        (一)口传媒介
        (二)文字印刷媒介
        (三)电子媒介
        (四)网络媒介
    二、微媒介的产生与发展
        (一)微媒介的界定
        (二)微媒介的主要形态
        (三)微媒介兴起的逻辑背景
    三、微媒介与人的数字化生存方式研究维度
        (一)生存方式内涵
        (二)媒介演变与人的生存方式变革关系
        (三)微媒介与人的数字化生存方式研究维度
第二章 主体重构:微媒介重塑电子媒介人
    一、电子媒介人的崛起
        (一)生存场域媒介化背景
        (二)电子媒介人概念的提出与界定
        (三)电子媒介人的三种形态
    二、电子媒介人的主体性建构
        (一)主体功能的延伸性与解放性
        (二)主体交往的媒介性与虚拟性
        (三)主体身份的多重性与易变性
    三、电子媒介人的主体异化图景
        (一)电子媒介人的“非我”异化
        (二)电子媒介人的人格重塑
第三章 文化生产方式重构:微媒介与文化生产方式的数字化转型
    一、文化生产方式转型的背景
        (一)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
        (二)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的特征
    二、文化生产方式的数字化转型
        (一)文化生产的碎微化
        (二)文化生产的参与性与互动性
        (三)文化生产与消费的共生性与共享性
        (四)大数据与文化生产的新内容革命
    三、“微文化”时代的文化反思与批判
        (一)“微文化”的阅读与“反阅读”
        (二)文化的平面化与去深度化
        (三)文化的泛娱乐化与商业逻辑
第四章 消费方式重构:微媒介与电子消费方式构建
    一、微媒介与消费方式转型背景
        (一)电子商务的崛起
        (二)消费理念的转变
        (三)网络消费分层的出现
    二、电商平台与“线上经济”
        (一)购物模式的变迁
        (二)电商直播与网络购物
        (三)过度消费的文化陷阱
    三、电子移动支付与数字经济
        (一)货币支付方式的发展历程
        (二)电子移动支付与消费行为影响机制
        (三)知识付费经济与文化教育消费新趋势
第五章 话语权力重构:微媒介与社会话语权力变迁
    一、“微”政治的出现
        (一)“微”政治的内涵
        (二)微媒介与政务公开化
        (三)微媒介与公权力透明化
    二、无处不在的“凝视”:新型社会控制方式
        (一)全景敞视机制
        (二)非权力与反权力监督
        (三)后真相时代与“无影灯效应”
    三、网络舆情与媒介赋权
        (一)网络舆情与大众信任危机
        (二)乌合之众与“羊群效应”
        (三)“沉默的螺旋”的回归
第六章 审美方式重构:微媒介与审美方式的新拓展
    一、微媒介与人的感知方式重构
        (一)感知方式的演变历程
        (二)感知方式的延伸与拓展
    二、微媒介重构人的审美方式
        (一)审美过程的交互性
        (二)审美体验的虚拟化
        (三)审美效果的奇观化
    三、微媒介时代的审美困境
        (一)审美泛化
        (二)审美体验浅表化
        (三)审美认知错位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手机里的亲情:分居家庭的手机沟通与亲情维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起
        (一)改革开放以来的人口流动与家庭转型
        (二)手机在中国家庭的普及
        (三)传播学视域下家庭研究的兴起
    二、文献回顾
        (一)沟通
        (二)家庭与亲情
        (三)媒介化亲情
    三、问题意识
    四、研究意义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意义
        (二)创新之处
第一章 研究设计
    一、作为研究对象的分居家庭
        (一)抽样单位
        (二)样本选取
    二、作为方法的生活叙事与准民族志
        (一)生活叙事
        (二)准民族志
    三、研究有效性及研究伦理
        (一)定性研究的有效性
        (二)研究伦理
第二章 使用手机连接:家庭沟通网络的建立
    一、连接的物质基础
        (一)固网时代的终结
        (二)手机终端在家庭中的普及
    二、手机在家庭沟通场景中的使用
        (一)电话
        (二)点对点消息
        (三)家庭群
        (四)社交网络
第三章 数字惯习:分居家庭的手机沟通规范
    一、亲情沟通网络
        (一)沟通对象的选择
        (二)手机沟通的中心化结构
    二、家庭时间
        (一)沟通频率与时长
        (二)沟通质量
第四章 遥远的支持:亲情网络功能的媒介化延续
    一、经济与物质支持
        (一)礼物馈赠
        (二)家庭账单
    二、行动支持
        (一)日常事务
        (二)家庭决策
第五章 结论与反思:家庭与亲情的媒介化
    一、研究结论
        (一)亲情网络的媒介化
        (二)沟通规范的媒介化
        (三)亲属功能的媒介化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一)研究不足
        (二)研究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受访家庭系谱图
附录 B 访谈提纲
附录 C 部分受访者访谈记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内容付费时代新闻付费模式探索与策略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从付费墙到付费墙2.0:西方对新闻付费模式的探索
    1.1 建立付费墙
    1.2 进一步发展:付费墙2.0
2 原有经验+内容付费+危机加剧:中国新闻付费“生逢其时”
3 品牌+产品+营销+收费:打通新闻付费的各个环节
    3.1 打造差异化品牌和个性化产品
    3.2 创新营销推广策略
    3.3 恰当的收费方式

(5)社会化问答社区的传播机制与话语空间研究 ——以“知乎”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概念界定
        一、社会化问答社区
        二、传播机制
        三、话语空间
    第三节 学术界研究综述
        一、社会化问答社区的传播研究现状
        二、网络话语空间研究现状
        三、研究述评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内容分析法
        三、个案分析法
第二章 知乎社区发展概况
    第一节 知乎的兴起
    第二节 知乎的发展
        一、知乎的板块构成
        二、知乎的其他信息传播形式
第三章 知乎的传播机制分析
    第一节 知乎的传播构成要素
        一、知乎的传播者与受众
        二、知乎的传播内容
        三、知乎的传播方式
        四、知乎的反馈机制
    第二节 知乎的传播模式
        一、用户参与传播
        二、传播模式类型
第四章 知乎的话语空间分析
    第一节 知乎话语空间的特征
        一、多元化的话语主体
        二、流动的话语权
        三、多特征的话语场
    第二节 话语权力关系与结构
        一、话语权力的对抗
        二、金字塔形的话语权力结构
        三、缩小的公共话语空间
第五章 知乎传播机制与话语空间的联系
    第一节 传播机制下的话语空间
        一、话语权的博弈
        二、话语传播能力的竞争
        三、公共话语空间的重构
    第二节 话语空间中的传播机制
        一、用户互动行为的动力
        二、用户互动行为中扮演的角色
        三、用户互动行为的局限性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6)科技新媒体传播模式及盈利模式研究 ——以虎嗅网、36氪和钛媒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相关动态
        一、关于科技传播的研究
        二、关于垂直媒体的研究
        三、关于科技新媒体的研究
    第四节 研究目标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科技新媒体发展历史及现状
    第一节 科技媒体发展历史
        一、门户网站科技频道时期(2012年前)
        二、互联网科技媒体爆发期(2012年以后)
    第二节 科技新媒体情况介绍
    第一节 科技新媒体的传播主体特征
        一、商业化的经营模式
        二、专业化的经营团队
        三、多元化的生产方式
    第二节 科技新媒体的传播渠道特征
        一、移动成为主流
        二、多平台分发
        三、通过线下活动提升知名度
    第三节 科技新媒体的传播内容特征
        一、差异化的内容定位
        二、各有侧重的选题方向
        三、多形态的报道呈现
    第四节 科技新媒体受众特征分析
        一、性别特征:男性占绝大多数
        二、年龄特征:青年人群是主流
        三、地域特征:东部经济强省规模最大
    第五节 科技新媒体传播效果特征分析
        一、从受众角度分析
        二、从运营者角度分析
第三章 科技新媒体盈利模式分析
    第一节 科技新媒体现有盈利模式分析
        一、广告投放
        二、创新投融资方式
        三、知识付费和电商业务
        四、线下活动和整合营销
    第二节 科技新媒体盈利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商业模式单一
        二、硬性门槛不高,面临竞争者的威胁
        三、企业服务专业性不足
        四、新三板上市不能解决企业营收困难
        五、商业化影响内容独立性
    第三节 完善科技新媒体盈利模式的建议
        一、资源整合,积累“智慧资本”
        二.探索“付费墙”和“订阅”模式
        三、坚持输出优质内容,构建内容壁垒
第四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财新数字新闻付费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背景与意义
    0.2 文献研究综述
    0.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 目前国内媒体“付费墙”整体发展趋势
    1.1 媒体“付费墙”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1.2 媒体“付费墙”的发展趋势
        1.2.1 新闻内容质量不断的提高
        1.2.2 新闻表现形式更加丰富
        1.2.3 用户阅览更加便利
2 财新数字新闻的发展
    2.1 财新数字新闻概述
        2.1.1 财新数字新闻的发展与成长
        2.1.2 财新数字新闻的竞争策略
    2.2 财新数字新闻付费模式的发展原因
    2.3 财新数字新闻付费模式
        2.3.1 交互网页付费模式
        2.3.2 手机互动付费模式
        2.3.3 信息图表付费模式
3 财新数字新闻主要的盈利模式
    3.1 抓住最有价值的用户,提供原创内容
    3.2 善于将用户转化为利润收入
    3.3 多元化的收费模式
    3.4 多元定价方式降低尝试成本
    3.5 便捷支付提升用户体验
4 财新数字新闻付费模式的缺陷以及优化策略
    4.1 财新数字新闻付费模式的缺陷
        4.1.1 价位高,使用率低
        4.1.2 付费墙运营成本高,用户精准定位需大量后期投入
        4.1.3 没有重视用户管理
    4.2 财新数字新闻付费模式的优化策略
        4.2.1 加强信息平台合作,降低费用提高使用率
        4.2.2 加强资源整合,降低运营费率
        4.2.3 重视客户管理,提高客户忠诚度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智媒时代国内财经新媒体内容付费模式比较研究 ——以“商业周刊中文版”和“华尔街见闻”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理论基础
        1.2.1 认知盈余
        1.2.2 使用与满足理论
        1.2.3 长尾理论
    1.3 相关概念界定及文献综述
        1.3.1 相关概念界定
        1.3.2 文献综述
    1.4 研究问题
    1.5 研究方法
        1.5.1 实地调研法
        1.5.2 深度访谈法
        1.5.3 案例分析法
        1.5.4 文献研究法
    1.6 创新点
2 国内外媒体付费内容发展历程
    2.1 国外媒体付费内容发展历程
        2.1.1 传统媒体纷纷探索(1994—2000)
        2.1.2 内容付费两极分化(2001—2010)
        2.1.3 内容付费逐渐普及(2011—2018)
    2.2 国内媒体内容付费发展历程
        2.2.1 综合性纸媒率先试水电子版收费(2004-2010)
        2.2.2 都市报、财经媒体纷纷跟进(2011—2015)
        2.2.3 媒体付费内容实践两极分化(2016至今)
3 国内财经新媒体内容付费模式探索
    3.1 内容付费模式的内涵与分类
        3.1.1 订阅模式
        3.1.2 捐赠模式
        3.1.3 会员模式
    3.2 国内财经新媒体内容付费发展动因
        3.2.1 受众需求多元分层与移动支付技术普及
        3.2.2 媒体内容生产升级与互联网内容平台竞争
        3.2.3 大数据等新技术变革内容生产与受众服务
        3.2.4 财经媒体的自身优势
    3.3 “商业周刊中文版”内容付费模式探索
        3.3.1 从传统纸媒到财经新媒体
        3.3.2 从客户端到“线下线上”付费生态
    3.4 “华尔街见闻”内容付费模式探索
        3.4.1 自带“互联网”基因,以投资者为中心
        3.4.2 内容付费:从付费专栏到社群运营
4 “商周”与“见闻”内容付费用户与产品分析
    4.1 内容付费用户需求与战略定位分析
        4.1.1 内容付费用户需求分析
        4.1.2 内容付费战略定位分析
    4.2 “商周”付费产品分析
        4.2.1 付费会员
        4.2.2 付费订阅
    4.3 “见闻”付费产品分析
        4.3.1 付费会员
        4.3.2 付费订阅
    4.4 “商周”与“见闻”产品异同分析
        4.4.1 “商周”与“见闻”产品的相同点
        4.4.2 “商周”与“见闻”产品的不同点
5 “商周”与“见闻”内容付费模式比较分析
    5.1 产品策略比较
        5.1.1 “商周”产品策略:付费为主,自营生产
        5.1.2 “见闻”产品策略:免费为主,合作生产
    5.2 盈利策略比较
        5.2.1 “商周”盈利策略:低成本生产,定价、付费灵活
        5.2.2 “见闻”盈利策略:兼顾“头尾”,着力社群经营
6 “商周”与“见闻”内容付费模式的不足与优化
    6.1 “商周”内容付费模式的不足及优化策略
        6.1.1 “商周”内容付费模式的不足
        6.1.2 “商周”内容付费模式的优化策略
    6.2 “见闻”内容付费模式的不足及优化策略
        6.2.1 “见闻”内容付费模式的不足
        6.2.2 “见闻”内容付费模式的优化策略
7 媒体内容付费模式的启示与反思
    7.1 财经新媒体内容付费模式的启示
        7.1.1 内容为王:以用户思维打造高品质产品
        7.1.2 精准运营:以智媒技术驱动内容、渠道及社群建设
        7.1.3 多元模式:以内容为基础延伸服务点
    7.2 媒体内容付费的现实影响
        7.2.1 推动重新认识内容价值
        7.2.2 推动付费群体形成,提高内容传播效率
        7.2.3 推动变现模式发展,促进多元化经营
    7.3 媒体内容付费的局限
        7.3.1 优质内容生产稳定性风险高
        7.3.2 知识版权保护相对落后
        7.3.3 付费收入有限,改变营收格局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9)表达权视角下版权许可制度的完善:以新闻聚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缘起
二、版权许可的概念、类别以及作为特殊许可类型的合理使用
    (一) 版权许可的概念阐释以及类别划分
    (二) 借力“要素主义”, 使合理使用由“刚”变“柔”
三、版权许可制度应对新闻聚合版权争议亟需的调整与完善
    (一) 法定许可在网络转载领域的“移植与废除”
    (二) 版权优先抑或公民表达权优先:授权许可的话语博弈
    (三) 默示许可:更利于传统媒体、新媒体以及用户之间利益平衡
四、结语:顺应媒介技术发展, 完善版权许可制度

四、我们将怎样为网上内容付费(论文参考文献)

  • [1]知识付费平台樊登读书传播策略研究[D]. 王立智. 长春工业大学, 2020(01)
  • [2]微媒介与人的数字化生存方式重构[D]. 宋红岩.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12)
  • [3]手机里的亲情:分居家庭的手机沟通与亲情维系[D]. 崔家勇. 河南大学, 2020(02)
  • [4]内容付费时代新闻付费模式探索与策略思考[J]. 方苏,傅中行. 新媒体研究, 2019(22)
  • [5]社会化问答社区的传播机制与话语空间研究 ——以“知乎”为例[D]. 马青青.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6]科技新媒体传播模式及盈利模式研究 ——以虎嗅网、36氪和钛媒体为例[D]. 王艺. 中央民族大学, 2019(12)
  • [7]财新数字新闻付费模式研究[D]. 邱雪. 辽宁大学, 2019(01)
  • [8]智媒时代国内财经新媒体内容付费模式比较研究 ——以“商业周刊中文版”和“华尔街见闻”为例[D]. 邹世昌.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9]表达权视角下版权许可制度的完善:以新闻聚合为例[J]. 彭桂兵.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2018(04)
  • [10]国外媒体融合的新趋势与转型路径[J]. 王芯蕊.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18(07)

标签:;  ;  ;  ;  ;  

我们将如何为在线内容付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