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提高乡镇初中英语教学质量的看法

我对提高乡镇初中英语教学质量的看法

一、提高乡级初中英语教学质量之我见(论文文献综述)

张慧[1](2021)在《《云南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背景下乡村教师激励政策研究 ——以X县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是发展乡村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承、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为了有效解决乡村教师——“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的三个核心问题,2015年12月,云南省随之出台了《云南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旨在推进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迄今为止,距离政策的出台实施已有五年之久,其中有关教师激励政策实施是否达到了政策目标,这需要对其政策进行系统科学的评估,找出政策过程中的问题与漏洞,以便能让政策得到及时的完善与调整。基于史密斯政策评估模型的理论框架,本研究以教育部门领导、校长和乡村教师为调查对象,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査法、访谈调查法,以乡村教师激励政策执行的因素为切入点,分析其政策执行中出现的问题。从X县乡村教师激励政策执行取得的成效来看,政府不断健全保障机制,表现为健全制度体系、保障资金投入和初步建立督查制度;学校改善工作和生活条件;教师各方待遇得到提高,即教师工资待遇得到保障、教师培训逐步成为体系、职称评聘适当向乡村倾斜和教师荣誉制度初步建立、强化师德发展水平。根据史密斯政策评估模型理论,发现乡村教师激励政策执行存在以下四方面问题:其一,教师激励政策的制定欠缺科学性;其二,激励政策执行效能有待提高;其三,政策目标群体消极应对;其四,激励政策所需资源匹配度低。并且进一步分析发现,影响X县乡村教师激励政策执行效果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其一,激励政策制定存在着不足,即相关部门对激励政策直接利益主体的关注度不够,政策向乡村教师倾斜的力度不够,以及激励政策本身的因素;其二,激励政策执行出现“失真”,表现为政策执行主体机构间职权不明,政策执行效果“失真”;其三,教师目标群体缺乏政策认同;其四,激励政策监管机制不完善,表现为监督机制存在空缺,政策执行所需资源不足。最后,在政策执行问题分析和政策归因分析的基础上,立足于政策评估模型理论,提出乡村教师激励政策执行困境的解决路径:其一,政策制定中应通过多种渠道获得乡村教师的利益诉求;其二,提升教师激励政策执行的有效性;其三,加强教师目标群体政策认同、参与等;其四,完善教师激励政策监管机制。

蒋艳双[2](2020)在《技术环境下牧区蒙语授课中学生国家通用语课堂学习投入研究》文中提出信息技术与汉语课程深度融合是民族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我国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已有研究可以发现,蒙语授课的中学生在汉语课堂上往往存在缺乏努力、疲劳、失态、走过场或是注意力不集中、冷漠等倦怠行为,学习投入程度有所下降的问题。因此,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内容分析法、扎根理论、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行动研究等研究方法,通过对技术环境下蒙语授课中学生国家通用语课堂学习投入的内部结构、影响因素的维度及其作用关系、现状调查以及技术干预模型的构建与应用过程,展开对技术环境下牧区蒙语授课中学生国家通用语课堂学习投入的研究,以期为改善牧区蒙语授课中学生汉语课堂学习投入提供可行性参考和策略支持。首先,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梳理并分析关于学习投入研究的相关文献,对学习投入的内涵进行诠释,并以系统整合的方法对技术环境下蒙语授课中学生汉语课堂学习投入的内涵进行厘定,归纳其内部结构维度。其次,通过扎根理论对蒙语授课中学生、汉语任课教师及家长的访谈资料进行编码,概括得出技术环境下蒙语授课中学生国家通用语课堂学习投入及影响因素的具体维度。再次,结合文献梳理所得的内涵框架和扎根理论所得的汉语课堂学习投入的编码体系,采用问卷调查法,选取蒙语授课中学生为研究对象发放试测问卷,经过项目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等数据分析方法,分别编制出“技术环境下蒙语授课中学生国家通用语课堂学习投入量表”和“技术环境下蒙语授课中学生国家通用语课堂学习投入的影响因素量表”。研究结果显示,技术环境下牧区蒙语授课中学生国家通用语课堂学习投入的结构及维度呈现多元化,主要包括高阶思维、生师交互、主动合作学习、人机交互和汉语学习热情等五个维度;牧区蒙语授课中学生国家通用语课堂学习投入的影响因素主要包含汉语学习态度、教学技术与方法、学生技术接受度、父母期望等四个方面。然后,在前期文献梳理的基础上,提出关于技术环境下蒙语授课中学生国家通用语课堂学习投入影响因素的研究假设,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得出各影响因素对汉语课堂学习投入的具体影响关系。以上对影响作用关系的分析将为后续技术干预策略的选用提供“行动指南”。此外,对技术环境下蒙语授课中学生国家通用语课堂学习投入水平开展现状调查。通过大规模发放“技术环境下蒙语授课中学生国家通用语课堂学习投入量表”(TCCSE),选取来自内蒙古自治区内近7个牧区旗县的1712名蒙语授课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进而掌握技术环境下蒙语授课中学生国家通用语课堂学习投入的现状水平。调查结果显示,蒙语授课中学生的汉语课堂学习投入及其五因子均显着高于中等水平,其中生师交互和人机交互水平较低,高阶思维和汉语学习热情较高。生源地为农村牧区或嘎查的蒙语授课中学生,其汉语课堂学习投入的各个因子水平普遍低于生源地为城市的蒙语授课中学生。该研究内容不仅可以满足边疆教育安全研究的宏观需求,而且也能根据不同变量的差异分析,为后续技术干预的实验对象、干预学科等指标的选取提供可行性参考。最后,选取牧区W蒙古族中学初一的两个班级的蒙语授课中学生为干预对象,采用不同策略对汉语课堂教学进行为期约20周的三轮技术干预,通过不断凝练干预模型,丰富教学实践,最终确立科学、有效的技术环境下蒙语授课中学生国家通用语课堂学习投入的干预模型。实验结果表明,在三轮技术干预的实验环境下,牧区蒙语授课中学生汉语课堂学习投入的各因子均得以显着提高,修正及完善后的干预方案有效且可靠。本研究的意义在于,更为精确地把握信息技术支持的牧区蒙语授课中学生国家通用语课堂学习投入研究的认识取向与实践路径,为我国边疆民族地区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意义。

朱倩[3](2020)在《农村小学高年级英语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泰州市三所农村小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农村小学英语课程的设置是2001年以来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农村小学英语课程已经实行十几年,由于经济条件、环境等问题,城乡差距大,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现状虽然正在逐渐改善,但师资相对短缺且教师综合素质有待提高,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资源相对缺乏,以及家长重视程度不够等诸多因素影响和制约着农村小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加强农村小学高年级英语教学可以提高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为农村小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的英语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提高农村小学高年级英语教学质量。本研究主要运用文献法、观察法和调查法进行,首先梳理了有关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的相关的文献资料,把握了相关研究的研究动态,为本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其次对江苏省泰州市三所农村小学的高年级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并对高年级英语教师进行访谈,针对小学英语师资基本状况、小学英语课程资源开发状况、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课堂教学的主要方法与形式、小学英语家庭作业设计与布置、小学英语教学效果评价等方面进行调查,发现农村小学高年级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英语教师专业素质参差不齐、教学目标设计忽视情感目标、信息化课程资源应用与开发不足、教学方式偏重以“教”为中心、家庭作业的布置局限于书面为主、农村小学生英语学习效果评价缺乏个性化评价方式。农村小学高年级英语教学出现种种问题的主要原因为: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培训体系不健全、农村小学英语教师自身缺乏专业发展责任意识、农村地区整体教育文化发展滞后。针对农村小学高年级英语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改进的教学策略有以下几方面:提升农村地区小学英语教师整体素质、激发内在学习动力,重视情感目标、丰富并有效利用多种课程资源、多种方法配合提升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的快乐感与成就感、丰富农村小学高年级英语家庭作业内容与类型、教学评价注重对学生全面评价与个性评价的统一。

刘飞[4](2019)在《地方本科师范院校教育实习现状与问题研究》文中认为教育实习是本科师范院校培养师范生的重要一步,因此师范院校很重视师范生的教育实习。随着各方面的努力,师范生教育实习取得一定进展,但是实习中存在的问题依旧相当严重。本研究通过选取两所高校实习生为实地调查和跟踪观察对象,以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和班杜拉自我效能感理论为基础支撑,围绕实习生实习的整个过程以及实习学校学生的表现和评价,对跟踪观察、问卷和访谈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实习生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试图从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角度提出建议,以期为解决教育实习问题提供一定方法。首先,在知网等网站搜索有关教育实习的论文和期刊,阅读、分析、总结,以了解目前实习生实习的发展状况,以此作为本研究的基本参考;其次,依照已有论文中的问卷,以及较为详细的评价体系设计问卷和访谈提纲,以便调查师范生教育实习的现状和问题;再次,实地跟踪观察师范生实习的整个过程,以获取相对完整的资料;最后,结合文献、实地观察获得的资料、问卷和访谈获得的数据,整理分析,总结实习生实习存在的现状与问题,反思实习生的实习是否有效果,而后尝试结合相应问题提出科学的具有建设性的建议,以期提高师范院校教育实习以及师范生的培养质量。调查结果显示:本科学校的教育实习工作得到师范生的基本认同,实习取得一定成果。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本科学校师范生认为实习前本科学校的培训较为合理,实习过后,实习生表示丰富了教育教学经验;提高了综合能力以及组织沟通能力等等。但是本科师范生教育实习依旧存在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实习生能否参加实习的标准缺失,实习生实习科目和自己本科专业不符;实习存在形式主义以及实习学校学生对实习生不认同等等。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从本科学校培养师范生的标准、师范生本人、实习学校以及综合的角度提出一些使本科师范生教育实习更加完善的建议。例如:做好师范生参加教育实习的选拔、指导教师的选拔以及实习基地建设,完善大学中学合作制等。

潘海莉[5](2019)在《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文化变迁研究 ——以呼吉尔特蒙古民族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以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特克斯县呼吉尔特蒙古民族乡的沙毕纳尔为主要考察对象,以该乡的呼吉尔特村、库热村、巴合勒克村(多勒肯村)为田野调查点。从民族学的视角出发,以文化变迁、社会记忆和族群认同等相关理论为依据,结合文献资料和田野调查,将他们的历史迁徙轨迹进行详细的梳理,力图清晰的还原其历史过程。重点考察这一群体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变迁过程,尝试分析其发生变迁的轨迹、原因等,最终完成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民族志的写作。希望本研究能为其他与之类似的群体,在研究生存与发展过程中提供参考。地处伊犁腹地的特克斯县呼吉尔特蒙古民族乡境内,保存了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的生活、艺术、生计方式、藏传佛教、民间信仰等内容的文化形态。本研究首先厘清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的历史源流及发展过程,力图呈现其详细的发展轨迹。在其历史基础上,根据不同时期的文献资料最大程度的还原其各历史节点的文化镜像。最终,本研究通过对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文化变迁过程进行分析和思考。文化变迁作为一种绝对存在的文化状态,是文化进行结构性调整的动态过程。独特的文化无疑是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依据,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与周围的民族或其他外来文化接触,出现文化涵化现象。在主观与客观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导致四苏木沙毕纳尔的传统文化发生一定的变化,这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变革,人们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对文化进行传承或改变。本研究的价值在于:一、在笔者之前学术界尚无人对此群体进行综合性研究,因此本研究有助于学者了解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这一群体;二、纵观当今世界,任何一个民族都面临着如何在现代化浪潮中生存,并与其他民族在文化互动过程中保存自我,达到共同繁荣的问题。本研究中展现出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在现代化转换中面临的挑战,传统民族文化如何应对现代化、全球化的冲击。可以启发我们在文化发展的进程中,民族文化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在现代化进程中寻找一条生存之路。

李静美[6](2018)在《农村小学教师定向培养研究 ——以湖南省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当前农村教师补充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稳定性差,亟需建立能使优秀人才“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有发展”的农村教师补充渠道。湖南省于2006年探索实施的农村小学教师定向培养计划,获得良好的实践反响。有人说,“中师又回来了”。那么,在不同于中师所处时代环境下,定向培养作为农村小学教师的重要补充渠道何以可行?它是如何实现“有人读”且使毕业生“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其背后的发生逻辑是什么?目前,学术界对此研究较少,且偏重对实施经验、人才培养等的描述性研究,学理分析不足,难以回答上述问题。为此,本研究采取“回溯历史、关照背景、诉诸理论”三维取向,以湖南省为个案,基于嵌入型个案研究设计,综合使用个案研究、调查研究和文献研究,采用并行混合方法设计,对当前社会环境下农村教师定向培养何以可行(何以产生、何以有效等)进行了研究。本研究以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和社会学制度主义理论为原型,加入制度环境稳定性变量,构建了新的制度变迁解释模式,认为农村教师定向培养政策的产生与中等师范教育的取消有内在联系,定向培养政策产生主要是效率机制在起作用。在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初期,取消中等师范教育主要是合法性机制作用的结果,取消中师不仅是师范教育中专学历层次的消失,更是中师培养模式与制度优势的隐没,由此导致一些农村学校失去稳定和高质量的师资来源,师资短缺和质量下滑问题日益突出。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环境趋于稳定,组织微环境较为积极背景下,效率机制成为制度变迁的主要动力,而定向培养之所以被认为是有效率的农村教师培养和补充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是制度变迁过程中路径依赖的结果。基于对经济发展水平和国际经验的分析,定向培养成为中西部地区特别是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水平落后地区未来一段时间内农村教师补充的重要方式具有历史必然性。本研究基于对各主体的调查、运用相关理论,采取“数据呈现效果→资料挖掘原因→理论解释逻辑”的分析理路,在和中等师范教育、现有农村教师补充渠道对比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农村教师定向培养何以有效做出解释。研究发现,定向培养的制度设计与社会现实和客观需求等相契合,由此招收到了次优生源,培养出了高质量的师范生,补充到了有守诺精神的教师,较之其他补充渠道,更好地解决了农村教师“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的问题。就生源吸引来看,尽管时代发生变迁,但定向培养能够吸引到次优生源,在于公费教育切合了农民贫困家庭的生存理性、就业保障符合了农民的回避风险逻辑、职业特性契合了各阶层对子女的职业期望。人才培养质量高,与良好的生源质量、系统的教师教育、适当的考核退出机制息息相关,它抓住了农村小学职前教师教育的关键,增强了培养对农村教育的适应性。就到岗留任保障来看,契约机制是关键,它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中国传统文化相契合;同时本地化机制促动契约的自动履行,由此构成定向培养保障师范生到岗留任的内在逻辑。针对实施中存在的争议或问题,并结合调研中各利益主体的诉求,从政策设计、院校培养、实施保障、外部支持等方面提出优化建议。

吉琴[7](2018)在《湖南省汉寿县Z小学管理历史与现状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城镇化建设,一些在过去办学基础薄弱、办学质量不高的学校,通过上级投资和自身改革向优质学校目标奋进,成为一所所发展中学校。他们既区别于薄弱学校,又区别于优质学校,且如雨后春笋纷纷出现,成为当下学校的新景致。对这类学校管理的研究,可对本校管理进行指导,也为同类学校发展提供借鉴,更对政府部门制定政策具有参考价值。本文以Z小学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个案研究法,通过五年左右的时间,对其进行观察、分析,总结管理改革的经验,发现管理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措施。本文第一章为绪论,主要阐述本课题的研究缘起、研究意义和研究设计,综述文献,界定概念。第二章梳理个案学校的管理历史,按阶段陈述其成立、发展、停滞、恢复、衰败的过程。第三章阐述Z小学近五年的改革情况和改革后的状态。第四章分析Z小学改革后呈现的问题,并分析原因。第五章针对问题提出解决对策。

贺新宇[8](2016)在《多元文化视域下的民族地区和谐教育研究》文中指出作为典型的多民族国家,我国56个民族在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地域上长期共存、在大多数历史时期共生共荣、和谐共处,其经长期历史演化而形成的“多元一体”发展格局尤其是多样性发展特征表现在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教育等层面,为探寻全球化时代如何保持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和谐发展与教育传承提供了难得的具有世界意义的样本。同时,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多元化对我国民族教育与国家安全的现实挑战与我国民族地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又对传承民族文化多样性特征基础上我国民族地区教育的和谐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因此,论文试图从教育与文化两个纬度,围绕民族地区和谐教育的目标进行跨学科的民族教育问题的综合研究,认真厘清这些关系的特征及其内在的作用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力图构建一个充分体现多元文化时代特色、适应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需要的系统的民族地区和谐教育理论体系,即“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和谐教育”理论。全文坚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元”与“教育和谐”的基本理念,在马克思主义文化发展理论和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指导下,充分汲取西方多元文化教育理论与和谐教育理论、我国古代“和合论”与当代多元一体化教育等理论的营养,比较、借鉴世界各国多元文化教育与和谐教育的经验与教训,借助国内文化学、社会学、教育学和民族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主要样本,在对民族地区多元文化教育现状和民族教育非均衡发展现状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客观分析了我国民族地区教育非均衡发展等各种非和谐现象及其成因,指出了当前我国民族地区学校在课程设计与实施中所存在的文化多样性缺失、主流文化中心倾向和少数民族儿童失学、辍学与学业失败问题、文化认同迷失问题以及双语教学、教师队伍等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并对上述问题进行了一定的客观分析和探讨,提出了多元文化背景下开展民族地区和谐教育的一系列实践策略和建议。作者认为,民族地区和谐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宏观的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到中观的和谐学校建设再到微观的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等多个层面去整体建构。就宏观层面而言,民族地区教育的和谐、均衡发展是构建和谐教育并进而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为此,需要从政策制定、教育立法、资源配置、教师交流、监测评价、优化布局等层面,以教育公平为基本价值取向努力实现;就中观层面而言,从民族地区学校和谐文化建设到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从基于文化理解的多元和谐的课程设计、实施到尊重差异、合作共享的课堂教学生态、切合民族地区实际的民汉双语教学的开展以及拥有跨文化理念与技能的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都是和谐学校建设必不可少的构成要素;再从微观层面而言,人的全面、充分、自由、和谐发展是教育追求的终极理想目标,而基于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和谐教育的具体目标是帮助不同民族的每一位学生在获得多元文化相应知识、拥有“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意识、培养跨文化适应能力的同时,形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辩证取舍、美人之美、和而不同之观念和消除偏见、歧视的情感、态度以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的文化价值观,获得相应的消解文化冲突的社会行为技能,从而在享受丰富多彩的多元文化的基础上和谐发展,最终实现各民族的普遍繁荣与和谐共处。为此,论文对立足多元民族文化以促进民族地区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问题、从民族文化认同到中华文化认同的多层次文化认同的系统建构问题以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和谐教育的基本理念和培养目标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王彦洁[9](2016)在《云南藏区小学集中办学大班额教学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国家对基础教育的深化改革,以集中办学为契机的教育改革已经全面展开。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也得到了长足发展,特别是地处边疆藏区的小学,由集中办学带来的好处更加显而易见。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大批村小撤并到乡镇中心校或者分流到县城小学,使得许多村小学生人数急剧减少,形成了“空巢”学校,而乡镇学校和县城小学的人数急剧增多,导致了大班额现象的产生。本研究立足于“现状描述与对策建议”的研究考量,首先对云南藏区小学的教育实情进行分析,然后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对云南藏区小学集中办学大班额教学问题进行描述,并对存在的教学问题进行归因分析,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本研究共分为六个部分,其主要内容有:首先,引言。主要论述了我国开展集中办学的背景、原因、开展情况以及取得的成效,分析大班额现象的产生,并对大班额、大班额教学、云南藏区、集中办学等进行了概念界定,对国内外文献对班额的产生、班额大小对教学的影响、大班额策略做了相关述评,并说明了研究思路、内容及方法。其次,对云南藏区教育实情进行分析,就云南藏区实施集中办学的背景、云南藏区小学集中办学的“三重性”、云南藏区小学集中办学的发展状况和云南藏区小学集中办学的大班额状况进行了阐述。再次,在对前期调查访谈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的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并选取云南藏区的小学进行问卷调查。通过调查了解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各个群体对大班额教学的态度,并对云南集中办学小学大班额教学师资条件、教学过程、教学环境、教学效果现状进行描述。然后,对云南藏区小学集中办学大班额教学问题讨论,分别对云南藏区小学集中办学大班额教学问题归结、云南藏区小学集中办学大班额教学问题归因和云南藏区小学集中办学大班额教学问题的危害进行分析。再次,对云南集中办学大班额教学提出对策建议:一是要规范办学,改善班级组织和管理,通过优化学校布局、改善硬件设施和规范管理;二是内培外引,优化教师资源的配置,强化激励,巩固现有师资队伍,自主培养,打造民族师资队伍,广招扩引,融合边疆师资队伍;三是多措并举,变革藏区课程与教学,通过重构课堂组织形式,变革课堂教学方式,丰富课堂教学资源,注重校本课程研发,创新课堂管理模式和变革课堂评价方式,提高大班额教学效果。最后,对云南藏区小学集中办学班额教学进行了总结反思。集中办学大班额现象是在教育改革中产生的教学现象,目前我国对集中办学大班额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东部地区,而对边疆少数民族特别是藏区集中办学大班额教学问题的研究还很少,本研究对民族地区小学集中办学大班额教学问题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促进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又快又好发展。

罗绒曲批[10](2014)在《四川藏区一类模式教学的困境与对策研究》文中指出四川藏区一类模式教学是指藏区的学校教育中除了语言课程外其他的非语言课程用母语授课的教学语言模式。论文运用文献法、田野调查法、问卷调查法以及访谈法等方法,对四川藏区一类模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等方面做了探讨。本论文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绪论,四川藏区一类模式教学的变迁历程及取得的成果,四川藏区一类模式教学的问题,少数民族地区(藏区)实行一类模式教学必须坚持的原则以及教育反思。绪论部分主要包括研究的缘由,国际国内对人类语言文字的相关政策,相关概念界定、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研究目的和意义以及文献综述。第一章介绍四川藏区一类模式教学的变迁历程及取得的成果。了解四川藏区的总体情况、中小学布局及学生总体情况的基础上,阐述四川藏区一类模式教学的变迁历程及一类模式教学在四川藏区取得的成果。第二章讨论四川藏区一类模式教学的问题。第一:一类模式教学在学校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主要涉及教师、教材以及学生等方面。第二:一类模式教学在社会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主要涉及当地民众及教学决策人员对一类模式教学的理解等方面。第三章少数民族地区(藏区)实行一类模式教学应该坚持的原则。一是严格贯彻执行《宪法》和国家相关的法规政策;二是因地制宜,切忌“一刀切”,不能忽略藏区教育的地域性和民族性;三是要实事求是,遵循教育规律;四是合理衔接基础教育各学段的教学语言模式;五是不能随意转化教学语言模式,要稳步推进;六是当地民众(家长、子女)要了解与自己相关的一切教育形式,教育决策者和执行者务必做到科学决策,秉公办事。本研究的最后一章是教育反思,主要从以下的两个方面来叙述。一是教育没有时空的限制;二是正视教育问题是我们每一个受教育者任务。

二、提高乡级初中英语教学质量之我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提高乡级初中英语教学质量之我见(论文提纲范文)

(1)《云南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背景下乡村教师激励政策研究 ——以X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问题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 《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 年)》研究
        二、教师激励研究
        三、教育政策评估研究
        四、文献评述
    第四节 核心概念
        一、 《云南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 年)》
        二、乡村教师
        三、教师激励政策
        四、政策执行效果评估
    第五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样本调查情况
第二章 《云南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 年)》背景下乡村教师激励政策的研究设计
    第一节 理论依据
        一、教育政策评估的涵义和一般理论
        二、全面薪酬理论的提出及构成
    第二节 《云南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 年)》背景下乡村教师激励政策研究维度设计
        一、乡村教师激励政策主体、客体的确定
        二、乡村教师激励政策实施效果评估体系的设计
第三章 《云南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 年)》背景下乡村教师激励政策取得的成效
    第一节 政府不断健全保障机制
        一、健全制度体系
        二、保障资金投入
        三、初步建立督查制度
    第二节 学校改善工作生活条件
        一、工作条件改善
        二、生活条件改善
    第三节 教师待遇得到保障
        一、教师工资待遇较高
        二、教师培训逐步成为体系
        三、职称评聘适当向乡村倾斜
        四、教师荣誉制度初步建立
        五、强化了教师整体的师德水平
第四章 《云南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 年)》背景下乡村教师激励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教师激励政策存在的问题
        一、激励政策的制定欠缺科学性
        二、激励政策执行效能有待提高
        三、激励政策目标群体消极应对
        四、激励政策所需资源匹配度低
    第二节 影响教师激励政策效果的因素
        一、激励政策制定存在着不足
        二、激励政策执行出现“失真”
        三、教师目标群体缺乏认同
        四、激励政策监管机制不完善
    小结
第五章 完善《云南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 年)》背景下乡村教师激励政策的提升路径
    第一节 政策文本的制定应关注直接利益主体的需求
        一、加强政策文本的明晰性和协调性
        二、政策文本体现乡村教师的利益诉求
        三、加大激励政策向乡村教师倾斜的力度
    第二节 提升教师激励政策执行的有效性
        一、重视教师激励政策宣传
        二、理清政策执行主体的职权
    第三节 教师目标群体加强政策认同、参与
        一、提升乡村教师的身份认同
        二、积极的行为方式参与政策
    第四节 完善教师激励政策监管机制
        一、建立健全独立的监督体系
        二、完善公众监督制度
第六章 结语
    一、主要结论
    二、创新点
    三、不足
参考文献
    一、着作
    二、期刊、论文
    三、网站
    四、文件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一、学术论文
    二、科研项目
    三、出版专着
致谢

(2)技术环境下牧区蒙语授课中学生国家通用语课堂学习投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时代背景: 维护边疆教育安全的客观诉求
        1.1.2 政策支持: 民族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迫切要求
        1.1.3 现实诉求: 信息技术与国家通用语(汉语)课程的深度融合之需
    1.2 研究问题与概念界定
        1.2.1 研究问题
        1.2.2 核心概念界定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设计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4.4 研究思路
第2章 相关研究进展
    2.1 少数民族学生国家通用语教学现状分析
        2.1.1 双语教育和国家通用语教育
        2.1.2 少数民族中学生国家通用语教学研究
        2.1.3 内蒙古牧区民族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2.2 多民族国家视角下国家通用语使用及课堂学习的相关问题
        2.2.1 我国多民族背景与国家认同
        2.2.2 汉语课程的理念、功能与标准
    2.3 学习投入研究综述
        2.3.1 学习投入的概念沿革
        2.3.2 学习投入的内涵及结构
        2.3.3 技术环境下国家通用语课堂学习投入的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2.3.4 学习投入的测量研究综述
    2.4 技术对学生学习投入影响的元分析
        2.4.1 研究设计
        2.4.2 数据分析和讨论
    2.5 研究述评
        2.5.1 启示
        2.5.2 研究不足及存在的问题
第3章 技术环境下国家通用语课堂学习投入量表及其影响因素量表的编制
    3.1 技术环境下国家通用语课堂学习投入及影响因素的确立
        3.1.1 访谈设计
        3.1.2 数据分析
        3.1.3 技术环境下国家通用语课堂学习投入及其影响因素的维度确立
    3.2 技术环境下蒙语授课中学生国家通用语课堂学习投入量表(TCCSE)的编制
        3.2.1 研究对象与步骤
        3.2.2 研究工具
        3.2.3 研究结果
        3.2.4 讨论
    3.3 技术环境下国家通用语课堂学习投入的影响因素量表的编制
        3.3.1 研究工具和过程
        3.3.2 研究结果
第4章 技术环境下蒙语授课中学生国家通用语课堂学习投入的现状调查
    4.1 描述性统计信息
    4.2 技术环境下国家通用语课堂学习投入的差异分析
        4.2.1 国家通用语课堂学习投入及其各因子的差异分析
        4.2.2 国家通用语课堂学习投入与其各因子的差异分析
        4.2.3 蒙语授课中学生高阶思维、生师交互、主动合作学习、人机交互、汉语学习热情的差异分析
    4.3 控制变量对国家通用语课堂学习投入的差异分析
        4.3.1 性别差异分析
        4.3.2 是否独生子女的差异分析
        4.3.3 年级的差异分析
        4.3.4 生源地差异分析
        4.3.5 学校分布的差异分析
        4.3.6 父亲的受教育程度的差异分析
        4.3.7 母亲的受教育程度的差异分析
第5章 技术环境下国家通用语课堂学习投入及影响因素的关系研究
    5.1 研究目的与假设
        5.1.1 研究目的
        5.1.2 研究假设
    5.2 研究过程
    5.3 技术环境下国家通用语课堂学习投入及影响因素的关系
        5.3.1 各影响因素对国家通用语课堂学习投入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5.3.2 各影响因素对高阶思维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5.3.3 影响因素对生师交互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5.3.4 影响因素对主动合作学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5.3.5 影响因素对人机交互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5.3.6 影响因素对汉语学习热情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第6章 技术环境下国家通用语课堂学习投入干预模型的设计研究
    6.1 干预模型设计基础
        6.1.1 技术环境下汉语课堂学习投入影响因素的作用关系研究启示
        6.1.2 理论基础的启示
    6.2 干预模型的结构
        6.2.1 干预模型的层次结构关系
        6.2.2 干预理念
        6.2.3 干预策略
    6.3 初始干预模型设计
        6.3.1 课前学习活动设计
        6.3.2 课堂教学活动设计
第7章 技术环境下国家通用语课堂学习投入干预模型的应用与改进研究
    7.1 行动研究设计
        7.1.1 研究环境
        7.1.2 实施课程
        7.1.3 行动研究流程
    7.2 数据的收集、处理和分析
        7.2.1 数据收集
        7.2.2 数据处理工具的设计
        7.2.3 数据分析的步骤
    7.3 技术环境下国家通用语课堂学习投入干预模型的应用与实践
        7.3.1 第一轮“T-S-E”行动研究
        7.3.2 第二轮“T-S-E”行动研究
        7.3.3 第三轮“T-S-E”行动研究
    7.4 三轮行动研究结果的比较
        7.4.1 基于SOLO分类的学习成果结构水平分析
        7.4.2 弗兰德斯互动分析
        7.4.3 S-T教学分析
        7.4.4 技术环境下国家通用语课堂学习投入水平比较
        7.4.5 汉语写作成绩比较
        7.4.6 学习与教学反思
第8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8.1 研究结论与创新点
        8.1.1 研究结论
        8.1.2 研究创新点
    8.2 研究局限与展望
        8.2.1 研究局限性
        8.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3)农村小学高年级英语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泰州市三所农村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 农村小学英语师资问题的相关研究
        (二) 关于农村小学英语教材问题的相关研究
        (三) 提高农村小学英语教学质量的相关研究
        (四) 农村小学英语教学存在问题的相关研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农村小学高年级英语教学问题的理性思考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 农村小学
        (二) 英语教学
        (三) 小学高年级
    二、课程标准对小学英语教学的要求
        (一) 倡导“以人为本”,关注学生发展
        (二) 构建互动课堂,激发学习兴趣
        (三) 结合学生实际,制订教学目标
        (四) 合理开发课程资源,促进学生乐学
    三、加强农村小学高年级英语教学的意义
        (一) 提高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英语学习兴趣
        (二) 为农村小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的英语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 提高农村小学英语教学质量
    四、农村小学高年级英语教学的理论基础
        (一) 二语习得理论
        (二) 任务型教学理论
第二章 农村小学高年级英语教学现状调查
    一、调查设计
        (一) 调查对象
        (二) 调查的内容与方法
    二、泰州市三所农村小学高年级英语教学现状
        (一) 三所农村小学英语师资基本状况
        (二) 三所农村小学英语课程资源开发状况
        (三) 三所农村小学教师对高年级英语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
        (四) 三所农村小学教师课堂教学的主要方法与形式
        (五) 教师对农村小学高年级英语家庭作业设计与布置
        (六) 三所农村小学学生英语学习效果评价方式
第三章 农村小学高年级英语教学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农村小学高年级英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英语教师专业素质参差不齐
        (二) 教学目标设计忽视情感目标
        (三) 信息化课程资源应用与开发不足
        (四) 教学方式偏重以“教”为中心
        (五) 家庭作业的布置局限于书面为主
        (六) 农村小学生英语学习效果评价缺乏个性化评价方式
    二、农村小学高年级英语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培训体系不健全
        (二) 农村小学英语教师自身缺乏专业发展责任意识
        (三) 农村地区整体教育文化发展滞后
第四章 农村小学高年级英语教学的改进策略
    一、提升农村地区小学高年级英语教师整体素质
        (一) 帮助教师树立新教育教学理念
        (二) 加强农村小学高年级英语师资培训
    二、重视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
    三、丰富并有效利用多种课程资源
        (一) 引导教师对教材二次开发并注意与初中内容的衔接
        (二) 农村小学要开发符合小学生特点的信息化教学资源
    四、多种方法配合提升学生学习的快乐感与成就感
        (一) 备课落实备学法
        (二) 重视游戏、角色扮演等方法
        (三) 提倡任务型教学方法
    五、丰富农村小学高年级英语家庭作业内容与类型
        (一) 丰富作业内容,加强作业联系性
        (二) 增加作业类型,引导家长参与
    六、注重对学生全面评价与个性评价的统一
        (一) 树立以生为本的评价理念
        (二) 关注学生知、情、意的全面发展
        (三) 注重学生的个性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地方本科师范院校教育实习现状与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二、选题缘由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四、研究价值和特色
    第二节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二、理论基础
    第三节 研究综述
        一、文献综述
        二、文献述评
    第四节 研究问题和内容
        一、研究问题
        二、主要内容
    第五节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工具
第二章 两所师院教育实习活动的开展情况
    第一节 实习的要求与安排
        一、实习目的和作用
        二、实习环节和时间
        三、实习内容和要求
        四、实习考评
    第二节 从问卷调查和访谈把握到的教育实习状况
        一、实习地点和时间
        二、实习培训内容和方式
        三、实习中所做工作
        四、实习评定
    第三节 实地观察中了解到的教育实习活动情况
        一、本科学校教育实习组织和安排
        二、实习学校的接收与安排
        三、实习结束以及实习评价
    第四节 师范生实习过程中关键事件和案例分析
        一、师范生实习前期关键事件和案例分析
        二、师范生实习中期关键事件和案例分析
        三、师范生实习后期关键事件和案例分析
    小结
第三章 地方高校师范生教育实习的现状与问题
    第一节 地方本科师范院校教育实习现状分析
        一、师范生参加教育实习前的准备工作比较充分
        二、实习学校安排实习生实习的环节比较完整
        三、师范生的教育实习取得一定的效果
        四、教育实习影响师范生的从教意愿
        五、教育实习评价机制有待完善
        六、实习学校级别会影响实习生实习效果
    第二节 地方本科师范院校教育实习所面临的困境
        一、实习生能否参加实习的标准缺失
        二、实习指导老师的选拔和管理需要加强
        三、实习学校受益不多,接收实习生缺乏积极性
        四、实习生所教科目和所学专业不一致
        五、实习生实习存在形式主义
        六、影响实习生实习效果的因素较多
        七、师范生在实习过程中未能得到实习学校学生的认同
第四章 思考与建议
    第一节 关于师范生教育实习的相关思考
        一、关于两所师范院校教育实习效果的思考
        二、师范生教育实习中最主要的训练是什么
        三、教育实习对师范院校师范生专业成长价值何在?
    第二节 关于改进师范生教育实习工作的建议
        一、针对本科师范院校教育实习改进工作提出的建议
        二、针对实习学校实习改进工作提出的建议
        三、针对实习学校学生的期望提出的建议
        四、从综合性的角度给出建议
结语
附录
    附录1: 各教育实习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
    附录2: 教育实习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3: 教育实习现状访谈提纲
    附录4: 部分学生访谈记录
参考文献
致谢

(5)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文化变迁研究 ——以呼吉尔特蒙古民族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概念界定
        (一)沙毕纳尔
        (二)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
        (三)关于文中“西蒙古”、“卫拉特”、“厄鲁特”的使用说明
    三、研究现状概述
        (一)文献
        (二)国内沙毕纳尔研究状况
        (三)文化变迁专题研究综述
    四、田野点的选择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走进呼吉尔特蒙古民族乡
    第一节 地缘空间与生态环境
        一、地理位置
        二、行政区划
        三、自然生态环境
    第二节 人文环境
        一、人口情况
        二、主要族群及分布概况
        三、经济发展概况
第二章 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之历史沿革
    第一节 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之起源
        一、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先民
        二、藏传佛教传入后沙毕纳尔的出现
    第二节 “卫拉特大库伦”时期的沙毕纳尔
        一、卫拉特大库伦繁荣期的沙毕纳尔
        二、卫拉特大库伦衰落期的沙毕纳尔
    第三节 东归祖国后的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
        一、飘落异域的沙毕纳尔
        二、同土尔扈特一道东返故土
        三、短暂的休养生息
        四、陷入动乱的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
    第四节 国民政府时期的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
        一、1911-1944 年的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
        二、三区革命时期的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
    第五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
        一、新中国初期的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
        二、国家困难时期的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
        三、改革开放时期的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
第三章 历史情境下的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社会组织
    第一节 蒙古社会的封建领主制与社会集团
        一、早期蒙古社会封建领主制时期
        二、蒙古帝国建立后的社会组织
        三、明清时期的社会组织
    第二节 卫拉特蒙古的社会组织
        一、主要的社会组织
        二、特有的社会组织
    第三节 管理沙毕纳尔的组织
        一、寺院的鄂托克组织
        二、寺院的学部组织——扎仓
        三、寺领集团——集赛
    第四节 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的社会组织演变
        一、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早期的社会组织
        二、盟旗制度实施后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的社会组织
    第五节 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中的氏族
        一、镶白、正红、镶红、正蓝苏木中的氏族
        二、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的氏族特点
        三、社会组织的变迁反映出游牧民族社会组织的特点
第四章 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多元化的生计方式
    第一节 不同时期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的生存环境
        一、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先民的生存环境
        二、留居伏尔加河畔时的生存环境
    第二节 不同时期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的生计方式
        一、传统的生计方式
        二、现代多元化的生计方式
    第三节 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生计方式变迁的影响
        一、从游牧走向定居
        二、草场确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三、轻商思想的转变
        四、生计方式反映出身份的变迁
第五章 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生活文化的演变
    第一节 衣食住行娱乐方式的演变
        一、穿在身上的艺术
        二、民居变化的表现
        三、丰富的饮食文化
        四、出行和娱乐方式
    第二节 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的家庭文化变迁
        一、家庭结构与婚姻形式的变化
        二、生命的最后一程
        三、独特的禁忌文化
        四、多彩的节日文化
    第三节 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的艺术文化
        一、民间文学的表现形式及流传
        二、民间艺术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三、民歌悠扬传唱不息
        四、传统手工艺术——沙毕纳尔马鞍
    第四节 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的宗教文化
        一、宗教信仰历程
        二、当地群众的信仰现状
        三、宗教和神职人员的功能
        四、当地藏传佛教现状呈现的特点和原因
第六章 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的教育
    第一节 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的语言文字
        一、交际的工具——语言
        二、文明的标志——文字
    第二节 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的文化教育历程
        一、早期的传统教育
        二、新疆蒙古官学的出现
        三、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学校教育历程
    第三节 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的现代学校教育
        一、当地学校教育中的双语教育
        二、当地学校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
结论
    一、关于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文化变迁的几点思考
        (一)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的文化变迁轨迹
        (二)文化变迁过程中的环境因素
        (三)国家力量的介入
        (四)影响文化变迁的其他因素
    二、传统文化的滞后现象与保护措施
        (一)传统文化中的滞后现象
        (二)传统文化的衰落和保护
    三、族群认同之源——历史记忆
    四、民族文化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6)农村小学教师定向培养研究 ——以湖南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
    二、文献回顾与评论
        (一)农村教师主要补充渠道的效果与问题
        (二)农村教师定向培养的相关问题
        (三)简要的评论
    三、内容、思路与意义
        (一)内容与思路
        (二)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与反思
        (一)混合方法的选择与设计
        (二)样本情况介绍
        (三)研究者的反思
第一章 国家主导的定向培养:改革开放以来中师兴衰探析
    一、中等师范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调整整顿期(1979-1983)
        (二)发展繁荣期(1984-1991)
        (三)稳中渐衰期(1992-1998)
        (四)快速消亡期(1999年以后)
    二、中等师范教育的成功经验
        (一)政策优势吸引了优秀生源
        (二)精准培养保证了教学胜任力
        (三)定向制度保障了供给与稳定
    三、取消中等师范教育的现实反思
        (一)关于取消中师的三种解释
        (二)对现有解释的现实反思
        (三)关于取消中师的新解释
        小结
第二章 地方驱动的定向培养:农村教师定向培养政策回归
    一、启动背景
        (一)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
        (二)农村教师长效补充机制并未形成
        (三)农村教师老龄化严重与补充不足共存
        (四)中小学教师职前培养存在诸多问题
    二、实施历程
        (一)酝酿准备
        (二)启动实施
        (三)深化完善
    三、学理反思
        (一)政策的产生:效率机制起主要作用
        (二)政策的选择:路径依赖的结果
    小结
第三章 为什么选择读:农村教师定向培养的生源吸引分析
    一、生源吸引状况
        (一)生源质量“次优化”,且有内部差异
        (二)生源来源“农村化”,农村和县城生源质量有差别
        (三)中下和中中层报考为主,但二者亦有差别
    二、生源吸引原因:为何报考
        (一)报考决策的宏观调查
        (二)报考决策的微观深描
    三、生源吸引逻辑
        (一)公费教育切合农民贫困家庭的生存理性
        (二)就业保障符合农民的回避风险逻辑
        (三)职业特性契合各阶层对子女的职业期望
    小结
第三章 为什么选择读:农村教师定向培养的生源吸引分析
    一、培养质量如何
        (一)定向师范生的素质表现
        (二)定向教师的能力体现
    二、缘何有高质量
        (一)优质生源是质量保证的基础
        (二)系统的教师教育是质量保证的根本
        (三)考核退出机制是质量保证的“助力器”
    小结
第五章 为什么下得去、留得住:农村教师定向培养的到岗留任保障分析
    一、到岗留任状况
        (一)定向师范生履约到岗情况
        (二)定向教师履约留任情况
    二、到岗留任原因
        (一)到岗(下得去)的原因
        (二)留任(留得住)的原因
    三、到岗留任保障逻辑
        (一)契约机制是到岗留任保障的关键
        (二)本地化机制促动契约的自动履行
    小结
第六章 农村教师定向培养的反思与建议
    一、定向培养的必然性:农村教师补充的方向?
        (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在一定时期内一些地区存在
        (二)农村教师需要专门准备或培养已成为各国广泛共识
    二、定向培养的有效性:制度变迁路径的视角
    三、定向培养实施中的主要争议或问题
        (一)初招学生选择自主性问题
        (二)初招项目优质生源冲突问题
        (三)专门化培养与再就业问题
        (四)定向教师个人发展问题
        (五)定向培养经费分担问题
    四、定向培养实施的优化建议
        (一)明确制度完善环节,保证项目生源质量
        (二)建立二次进退机制,尊重学生自由选择
        (三)注重乡土情怀培养,完善农村教师教育
        (四)优化服务期制度,促进教师稳定与发展
        (五)厘清各级财政责任,完善经费保障体制
        (六)改善外部环境,提高农村教师职业吸引力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7)湖南省汉寿县Z小学管理历史与现状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提高Z小学管理水平的需要—基于现实工作的需求
        二、改变农村学校管理重心的需要——基于对农村教育新形势的认识
        三、充实农村发展中学校研究的需要—基于参考研究的空缺现状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三节 相关概念
        一、农村、农村学校的概念
        二、学校管理的概念
    第四节 文献综述
    第五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学校管理与发展的历史
    第一节 学校成立期创办艰难(1961-1966)
        一、1961年创建初级村小
        二、在艰苦的条件下开展教育
        三、阶级斗争教育充斥校园
        四、教师工资多次改革
    第二节 十年浩劫期发展停滞(1966-1976)
        一、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学制变革和管理权限变革
        二、课程变化,教学比较混乱
        三、教师队伍受到冲击
    第三节 学校恢复期稳健发展(1976-1999年)
        一、学校两次搬迁、三易管理权
        二、学制、课程和教学逐渐恢复正常
        三、师资队伍得以优化
        四、在布局调整中顽强生存
    第四节 缩减衰败期办学滞后(2007-2011)
        一、征地后校园面积缩减,办学条件落后
        二、优质小学发展和壮大,Z小学生源流失
第三章 学校管理改革和改革后的现状
    第一节 学校的全面改革与发展
        一、办学条件大幅提升-硬件的投入
        二、确定办学定位、进行队伍建设、建立教育常规、创建学校特色——软件的发展
    第二节 改革后学校的现状
        一、办学硬件达到合格学校办学标准
        二、行政、师资队伍力量增强
        三、教育质量大幅提升
        四、社会影响持续扩大
第四章 学校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学校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管理关系过于复杂
        二、教师人数缺口较大与专业不对口
        三、课程开设、开发困难和教学质量不一
        四、大班额影响师生健康发展
    第二节 学校管理面临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历史原因分析
        二、现实原因分析
        三、制度原因分析
        四、观念原因分析
第五章 学校解决管理问题与进一步发展的对策
    一、完全纳入中学管理体系或相对独立,解决学校管理关系复杂问题
    二、实行“县管校聘”,解决教师人数不足、专业不对口问题
    三、重建对师生的评价制度,解决课程管理问题
    四、增设学位、弱化大班额不利影响,缓解大班额问题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8)多元文化视域下的民族地区和谐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论
    一、研究缘起及背景
        (一)我国民族地区文化多元与中华民族一体发展的现实背景
        (二)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多元化对我国民族教育与国家安全的现实挑战
        (三)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与民族教育失谐发展的现实矛盾
    二、研究意义
        (一)研究的理论价值
        (二)研究的实践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文献的总体分布
        (二)国内相关主题研究的基本情况
        (三)国外相关研究的基本情况
        (四)已有研究述评
    四、主要概念及其关系界定
        (一)多元文化与民族文化
        (二)多元文化教育与民族教育
        (三)和谐社会与和谐教育
    五、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目标
第一部分 现实考量:民族地区教育发展中的问题与思考
    一、民族地区多元文化与和谐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发展的多元化特征
        (二)民族地区多元文化与和谐教育现状调查—以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
        (三)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多元文化与和谐教育现状概析
    二、民族地区教育非均衡失谐发展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我国教育非均衡发展的宏观现实
        (二)民族地区教育非均衡失谐发展现状调查—以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
        (三)民族地区教育非均衡失谐发展的成因分析
        (四)民族地区教育非均衡失谐发展的负面效应
    三、民族地区学校课程与教学中的主流文化中心倾向
        (一)宏观课程设计中多元民族文化的相对缺失
        (二)民族地区学校课程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以教科书为代表—教学内容中的主流文化中心倾向
        (四)民族语言在教学中运用的问题及分析
    四、民族地区学校教师队伍的现状与问题
        (一)凉山民族地区学校教师队伍现状调查
        (二)民族地区学校教师多元文化与和谐教育的理念与技能问题
        (三)民族地区缺乏民汉双语教师问题
        (四)民族地区代课教师的现状与分析
    五、学业失败与认同迷失:民族儿童和谐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少数民族儿童失学、辍学与学业失败问题的文化学分析
        (二)少数民族儿童文化认同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六、反学校文化:民族地区和谐学校构建中的不和谐音
        (一)“反学校文化”的涵义与类型
        (二)民族地区反学校文化的成因分析
        (三)反学校文化对民族儿童和谐发展的影响
        (四)研究民族地区反学校文化的教育意义
第二部分 研究依据:从理论基础、政策法规到国际比较
    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和谐教育的理论基础
        (一)从多元文化主义到多元文化教育理论
        (二)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到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三)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到多元一体化教育理论
        (四)从和合论到和谐教育思想
    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和谐教育的政策法规依据
        (一)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文化与教育层面的解读
        (二)我国现行促进民族地区教育公平的法律和法规
        (三)中国共产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
    三、国外多元文化教育与和谐教育的实践与比较分析
        (一)美国的多元文化社会与多元文化教育
        (二)冲突与融合:法国的多元文化和谐之旅及其现实困境
        (三)变革与发展中的澳大利亚多元文化和谐教育
        (四)南非:废除种族隔离制度后的多元文化教育实践
        (五)印度的多层次种族社会与多元文化教育
        (六)各国多元文化教育与和谐教育政策、实践之比较分析
第三部分 均衡发展:民族地区教育和谐的宏观构建
    一、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
        (一)公平、社会公平与教育公平
        (二)教育公平的历史与现实
        (三)民族教育均衡发展:基于教育公平的现实追求
    二、均衡发展——民族地区和谐教育的环境建构
        (一)教育公平与和谐:和谐社会的基本保障
        (二)均衡发展是民族地区教育公平与和谐的宏观前提
        (三)民族教育均衡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三、民族教育均衡与和谐发展的路径解析
        (一)民族教育均衡与和谐发展的政策建构
        (二)着眼民族教育均衡与和谐发展,推动民族教育立法
        (三)促进教师良性流动,有效解决民族地区区域内师资配置失衡问题
        (四)构建民族教育均衡发展监测体系,促进教育资源和谐共享
        (五)大力发展寄宿制学校,搭建民族地区多元一体和谐教育的重要平台
第四部分 和而不同:民族地区学校、课程与教学的和谐建构
    一、和谐取向的民族地区学校文化建设
        (一)学校教育与学校文化
        (二)民族地区学校文化特征分析
        (三)于多元中求和谐:民族地区学校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
    二、民族语言文字传承与民汉双语教学
        (一)语言文字与文化传承
        (二)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民汉双语现象概析
        (三)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与少数民族和谐双语教学
        (四)双语教学的理论与政策依据
        (五)提高民汉双语教学实效性的策略分析
    三、基于多元文化的和谐课程建构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多元文化教育
        (二)民族学校课程文化与民族儿童和谐发展
        (三)民族学校多元和谐课程的建构策略
    四、课堂教学中的多元文化与和谐教育
        (一)民族地区学校和谐课堂的基本特征
        (二)民族地区学校和谐课堂的建构策略
    五、引领和谐:民族地区跨文化教师队伍建设
        (一)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教师角色转变
        (二)民族地区跨文化教师的专业化标准
        (三)基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和谐教育的跨文化教师培养策略
第五部分 和谐发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和谐教育之鹄的
    一、立足多元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地区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一)文化与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二)多元民族文化与学生道德教育
        (三)多元民族文化与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培养
        (四)多元民族文化与学生和谐人格养成(个性发展)
        (五)多元民族文化与学生心理健康
    二、从民族文化认同到中华文化认同的系统建构
        (一)认同与文化认同、民族认同
        (二)关于民族文化的同质性
        (三)中华文化认同的历史与现实
        (四)从民族认同到中华文化认同:各民族学生多层次文化认同的建构
    三、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和谐教育的理念
        (一)多元一体
        (二)辩证扬弃
        (三)美人之美
        (四)和而不同
    四、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和谐教育的培养目标(个体层面)
        (一)认知(知识)目标
        (二)技能目标
        (三)情感与态度目标
        (四)价值观目标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参与科研工作情况

(9)云南藏区小学集中办学大班额教学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概念界定
    (四)文献综述
    (五)研究设计
一、云南藏区小学集中办学实情分析
    (一)云南藏区小学集中办学背景分析
    (二)云南藏区小学集中办学的“三重性”
    (三)云南藏区小学集中办学的发展状况
    (四)云南藏区小学集中办学的大班额状况
二、云南藏区小学集中办学大班额教学现状调查
    (一)问卷调查基本情况
    (二)云南藏区小学集中办学师资条件现状
    (三)云南藏区小学集中办学教学过程现状
    (四)云南藏区小学集中办学教学环境现状分析
    (五)云南藏区小学集中办学教学效果现状分析
三、云南藏区小学集中办学大班额教学问题讨论
    (一)云南藏区小学集中办学大班额教学问题归结
    (二)云南藏区小学集中办学大班额教学问题归因
    (三)云南藏区小学集中办学大班额教学问题的危害分析
四、云南藏区小学集中办学大班额教学的对策建议
    (一)规范办学,改善班级组织和管理
    (二)内培外引,优化教师资源的配置
    (三)多措并举,变革藏区课程与教学
五、总结与反思
    (一)研究发现
    (二)研究结论
    (三)研究不足
    (四)研究改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10)四川藏区一类模式教学的困境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缘由
        1.1.1 藏区存在两种教学语言模式
        1.1.2 多元文化视野下全球并起多种教学语言模式
        1.1.3 本研究与笔者之间形成的机缘
    1.2 国际国内对人类语言文字的相关政策
        1.2.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世界语言保护的相关政策
        1.2.2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保护的相关政策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一类模式教学
        1.3.2 四川藏区
        1.3.3 母语、第一语言
        1.3.4 双语、第二语言
        1.3.5 三语、外语、藏—汉—外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1.6 国内外研究现状
        1.6.1 国内国家层面的研究现状
        1.6.2 国内少数民族地区(藏区)的研究现状
        1.6.3 国外的研究现状
2 四川藏区一类模式教学的变迁历程与取得的成果
    2.1 四川藏区中小学简介
        2.1.1 四川藏区的位置
        2.1.2 四川藏区中小学的总体布局
        2.1.3 四川藏区民族学生的总体情况
    2.2 四川藏区一类模式教学的变迁历程
        2.2.1 初创阶段(1952 年—1958 年)
        2.2.2 停办阶段(1958 年—1981 年)
        2.2.3 恢复阶段(1981 年至今)
    2.3 一类模式教学在四川藏区取得的成果
3 四川藏区一类模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1 一类模式教学在学校中遇到的问题
        3.1.1 师资问题
        3.1.2 教材问题
        3.1.3 学生问题
    3.2 一类模式教学在社会中遇到的问题
        3.2.1 当地民众对一类模式教学的理解
        3.2.2 当地决策人员对一类模式教学的理解
4 少数民族地区(藏区)开展一类模式教学必须坚持的原则
    4.1 严格贯彻执行《宪法》和国家的相关法规政策
    4.2 因地制宜,切忌“一刀切”,不能忽略藏区教育的地域性和民族性
    4.3 实事求是,遵循教育规律
    4.4 合理衔接基础教育各学段的教学语言模式
    4.5 不能随意转化教学语言模式,要稳步推进
    4.6 当地民众(家长、子女)要了解与自己相关的一切教育形式,教育决策者和执行者务必做到科学决策,秉公办事
5 教育反思
    5.1 教育没有时空的限制
    5.2 正视教育问题是我们每一个受教育者的首要任务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提高乡级初中英语教学质量之我见(论文参考文献)

  • [1]《云南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背景下乡村教师激励政策研究 ——以X县为例[D]. 张慧.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2]技术环境下牧区蒙语授课中学生国家通用语课堂学习投入研究[D]. 蒋艳双. 陕西师范大学, 2020
  • [3]农村小学高年级英语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泰州市三所农村小学为例[D]. 朱倩. 扬州大学, 2020(05)
  • [4]地方本科师范院校教育实习现状与问题研究[D]. 刘飞. 云南大学, 2019(03)
  • [5]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文化变迁研究 ——以呼吉尔特蒙古民族乡为例[D]. 潘海莉. 兰州大学, 2019(08)
  • [6]农村小学教师定向培养研究 ——以湖南省为例[D]. 李静美. 东北师范大学, 2018(12)
  • [7]湖南省汉寿县Z小学管理历史与现状的个案研究[D]. 吉琴. 湖南师范大学, 2018(01)
  • [8]多元文化视域下的民族地区和谐教育研究[D]. 贺新宇. 西南大学, 2016(04)
  • [9]云南藏区小学集中办学大班额教学问题与对策研究[D]. 王彦洁. 西南大学, 2016(02)
  • [10]四川藏区一类模式教学的困境与对策研究[D]. 罗绒曲批. 四川师范大学, 2014(01)

标签:;  ;  ;  ;  ;  

我对提高乡镇初中英语教学质量的看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