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市工程地质区划与远景发展

滁州市工程地质区划与远景发展

一、滁州市工程地质区划与远景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李修钰,马良,潘杨[1](2020)在《皖江经济带综合地质调查成果及启示》文中研究说明皖江经济带综合地质调查是呼应国家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而开展的;以需求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在皖江经济带进行了综合地质调查,取得了创新性的调查成果,为皖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的地质依据。通过皖江经济带综合地质调查对新时代地质工作进行了思考。

陈真[2](2020)在《基于中国传统园林理水手法的南方住区水景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如今,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我国城市住区建设呈井喷式发展。同时,住宅的商品化,为住区建设提速,也为景观行业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但伴随而来的住区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尤其是水景设计的问题也相继出现。比如,水景位置选择不合理,水量过多面积过大、分布过于分散、空间单一、与周围环境不协调、缺乏内涵与品位等。为了解决水景设计存在的问题,国内外专家学者分别从生态、技术、艺术、文化各个角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也获得一定的研究成果。但面对日趋紧张的城市住区绿地用地上的水景设计现状,仍然是需要研究的新课题。纵观目前我国南方中式住区的水景设计,总体上仍是处在“有”的阶段,有待向“优”的方向提升。中国传统园林具有悠久历史和高超的艺术造诣,在世界造园史上独树一帜。中国传统园林理水手法,是中国造园思想和艺术的结晶,是值得挖掘和运用的宝库与源泉。譬如,传统园林理水蕴含主题思想及意境;根据区域环境与场地的特点进行合理的选址与水景布局;以及“芥子纳须弥——小中见大、以少胜多”的艺术手法等等。其对提高南方中式住区水景设计品位、识别性,以及利用效率,具有一定的启发与借鉴意义。基于以上背景,本论文意在选取中国中小型传统园林作为研究范围,以南方中式风格住区水景观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档案资料,调研传统园林理水案例,从中梳理与总结中国传统园林理水手法的思想内涵与艺术特点,并有针对性的将其在南方住区中式水景设计中进行转译与应用。论文绪论,阐述研究的背景,梳理国内外水景研究的现状,并说明研究目的、内容、方法意义及研究框架。与此同时,指出当今南方住区中式水景设计所遇到的问题。接下来第二章,总结中国传统园林理水手法的基本特征及形态类型,归纳其基本理念、基本原则及影响因素,为下文的研究作铺垫;第三章,分析中国传统园林理水手法的构思立意,布局手法及五种“小中见大、以少胜多”的理水手法;第四章,首先分析传统园林理水手法与南方中式住区水景设计的差异,并进一步提出转译的原则与策略、方法。其次,分别从构思立意、总体规划、场地特点与水景布局、水景细节设计等四个方面分析住区水景设计。最后,结合安徽滁州翰林雅院、广西玉林绿地城的两个案例进行分析。总而言之,本论文从传统园林理水手法的现代转译的视角的研究丰富了南方中式住区水景设计理论,并为今后中式水景研究及设计工作提供参考。

李肖雪,吴立,杨钊,刘阳阳,杨悉廉,姚鑫鹏[3](2020)在《安徽省地热温泉资源分布与特征》文中研究指明在对安徽省地热温泉资源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从水温、流量、水化学、热储层等角度系统探讨了全省地热温泉资源的特征,特别是地热温泉的水质类型及功效特征,结果表明:1)安徽省已发现的地热温泉资源主要分布在淮北、沿江、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其地理分布与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和地形地貌的关系密切,断裂带范围内多温泉出露和人工热水孔,断裂复合交汇处尤多,火成岩、沉积岩岩性对于温泉形成和出露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开发历史、社会需求等方面也会影响温泉资源的选址、开发与规划。2)温泉的水温多为温热水或温水,少数为热水,大部分温泉流量的季节变化不大。3)在水化学特征方面,靠近深大断裂带的温泉水矿化度高,多数属于SO4-Ca-Na型、SO4-Na型或SO4-HCO3-Ca-Na型水,与古老地层及花岗岩岩体有关的温泉属于HCO3-Ca-Na型水,而断陷盆地内的温泉或热水孔多以Cl-Na型水为主;热储层主要有层状、带状、层状兼带状三种类型,其中断陷盆地为层状及层状兼带状,断块隆起带和深大断裂带为带状。4)地热温泉热矿水兼备医疗和保健的理化作用,其中所含的化合物及微量元素对人体的药理和生物功效优于一般的人工水疗及药物浴疗。

刘海[4](2020)在《皖江经济带地热系统成因及开发利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皖江经济带地处安徽省中南部,受断裂构造及其活动性控制,隆起山地和断陷盆地相间发育,为区内地热资源的成生与赋存创造了有利的地质条件,造就了该区较为丰富的地热资源。本文以皖江经济带地热资源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区内地热资源分布规律、地热地温场及地热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阐明了区内地热系统控制因素与形成条件,揭示了地热水的补给来源、赋存环境及其在循环过程中的水~岩相互作用、混合作用等;厘清了地热资源形成的盖层、热储层、来源及通道等要素特征,构建了本区的地热系统成因概念模型;基于地热系统成因分析,对区内地热资源进行了分区,圈定了典型地热田,评价了其地热资源量和地热水质量,提出找热靶区,可为皖江经济带乃至安徽省地热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具体研究成果如下:(1)系统研究了皖江经济带地热资源发育规律。本区地热资源发育受地壳厚度、区域地质构造、地层岩性以及断裂构造等因素控制。区内地热资源主要发育在地壳厚度较薄、大地热流值较高的庐枞盆地、大别山隆起、巢湖穹断褶带等构造单元内,热水多出露在北东向、近东西向控热断裂构造和北西向导水断裂构造控制的交汇处。(2)研究区地热资源的热量来源主要是地球内部上地幔传导热,大别山隆起区、庐枞盆地等构造活动强烈地区存在岩石放射性元素锐变热以及岩浆活动的余热。大地热流值在33.56m W/m2~156.42m W/m2之间(均值79.20 m W/m2),地热地温梯度在1.59℃/100m~5.49℃/100m(均值3.41℃/100m),呈现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分布趋势。根据测温曲线升温特征,将其划分为线性升温型、稳定不变型、跳跃突变型以及先升后降型四种地温增温类型。线性增温型和稳定不变型热量传递表现为热传导形式,跳跃突变和先升后降型热量传递表现为热对流形式。(3)研究区热水水化学类型变化多样且具有明显的分带性。庐枞盆地、定远盆地以及巢湖穹断褶带等构造单元水化学类型为SO4-Ca?Mg、HCO3-Ca?Mg型;大别山隆起、江南台隆等构造单元水化学类型为HCO3-Na、HCO3?SO4?Na型;合肥盆地等中新生代盆地水化学类型为Cl?SO4-Na型、Cl-Na型。隆起山地地热水水岩相互作用程度较低,TDS较低,沿水流路径主要发生长石矿物、碳酸盐、硅酸盐、硫酸盐等矿物溶解作用,沉积盆地地热水水岩相互作用有所提高,TDS较高,水岩相互作用表现为岩盐溶解和离子交换吸附作用。(4)研究区发育碳酸盐岩类、碎屑岩类、岩浆岩类、变质岩类四类热储。合肥断陷盆地碎屑岩类热储温度为60℃~70℃,定远盆地碳酸盐岩类热储温度在50℃~75℃之间,庐枞断陷盆地碳酸盐岩类热储热储温度为75~100℃,大别山隆起及江南台隆岩浆岩与变质岩热储温度在110℃~120℃,巢湖穹断褶带碳酸盐岩类热储温度在60℃~100℃之间。热储埋深在931.80~2641.69m之间,热储循环深度在961.80 m~2671.37m。各热储地热水主要接受现代大气降水补给,补给区高程在416.67~1183.33m,沉积盆地碎屑岩类热储处于封闭状态,存在少量“古沉积水”,地下冷水混合不明显;碳酸盐岩类、岩浆岩类及变质岩类热储等隆起山地热储处于半开放~开放状,冷热水混合作用强烈,地下冷水混合混入比例在60%~88%之间。(5)构建了沉积盆地型地热系统和隆起山地型地热系统2类地热系统成因概念模型。沉积盆地地热系统热储层(碎屑盐岩类、碳酸盐岩类)连续分布,且有较厚的隔热盖层,热水经深循环在正常地温梯度下由地壳内部获得热量后沿岩层断裂主要以热传导方式上涌,经地热钻孔揭露而形成地热资源。隆起山地型地热系统热储(碳酸盐岩类、花岗岩类、变质岩类)发育于断裂带中,大气降水(或地表水)沿着导水断裂至其交汇的深大断裂而向深部循环,在深部高温、高压的驱动下,地热能被流体携带着主要以热对流方式向地表运移,在断裂交汇处形成温泉或人工钻孔揭露。(6)估算研究区地热资源总储量为1.35×1015KJ,可开采量为2.63×1014KJ,开采资源量可达2.95×107W。大别山隆起、巢湖穹断褶带可作为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靶区。

陈学锋,魏永霞,李永军[5](2018)在《皖江经济带地热资源调查与开发利用》文中研究说明地热资源调查是皖江经济带地质调查的重要工作之一,是调整能源结构,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基于皖江经济带以往地热资源调查评价成果,阐述研究区地热资源的分布特点、形成机理、种类及资源总量,分析总结研究区目前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皖江经济带地热资源虽然丰富,但仅有部分水热型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程度高,且资源利用效率较低;水热型地热资源以温热水、温水为主,总体品位不高;浅层地热能资源总量丰富,分布广泛,开发利用技术成熟,适宜大力开发利用,但大部分未开展调查评价工作。建议采取梯级或循环利用措施提高利用效率,综合开发利用地热资源;突破现有模式,寻找高品位地热资源;开展县级浅层地热能调查评价工作;建设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监管平台。

吴海权,杨则东,疏浅,曹恒[6](2016)在《安徽省地热资源分布特征及开发利用建议》文中认为安徽省地热资源丰富,开发利用潜力巨大。通过对安徽省地热资源调查评价与区划示范研究,将安徽地热资源划分为隆起山地对流型和沉积盆地传导型两大类型,其中隆起山地对流型地热资源主要分布于大别山区、巢湖—和县一带及皖南山区,沉积盆地传导型地热资源主要分布在亳阜断陷盆地、淮南陷褶断带及合肥断陷盆地。安徽省已发现的地热流体大多为温热水或温水,少数为热水。同时对全省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并就如何合理开发利用地热资源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和对策。

邵红红[7](2015)在《基于组件式GIS的火力发电厂选址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火力发电厂的厂址选择是否合理,对电厂建设成本控制和电厂建设进度有着重要的影响,也决定了电厂是否能安全、经济地运行。在自动化兴起的时代,传统的选址方式已不能满足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如何结合自动化软件平台,通过软件应用辅助火力发电厂厂址选择亟待解决。本文在总结火电厂选址的主要内容、基本原则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对传统火力发电厂选址方法的研究,将GIS技术引入火电厂选址领域。然后研究利用GIS进行选址的方法,提出利用组件式GIS技术开发火电厂选址系统,对火电厂选址进行辅助操作,将火电厂选址由图纸分析转为计算机分析。论文首先对工业区位论的基本理论进行分析,并对火电厂选址的主要内容、基本原则及影响因素进行总结,通过对传统火力发电厂选址方法的研究,给出利用GIS技术选址的原理,分析并选择利用GIS技术进行选址的指标,进行综合评价,提出开发专门的火电厂厂址选择系统。然后,论文比选GIS系统的开发方式,确定采取将ArcEngine组件嵌入到.NET框架环境的组件式开发方式。基于厂址选择系统的需求分析,根据系统的设计目标及原则进行系统数据库设计、结构设计及功能设计,从而实现GIS的空间分析功能,进而开展按厂址选择指标进行详细的功能设计。在厂址选择系统的开发环境下,基于设计的功能,研究了如何建立简单的桌面GIS应用程序框架,并给出了系统基本功能、主要功能和输出功能的开发实现方法。最后,以某火电厂选址为实例,构建并运行了火电厂选址系统,对该系统的可行性进行验证。论文将GIS技术引入火电厂选址领域,使火电厂直观化、科学化,减少了决策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选址效率,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方昭[8](2014)在《基于多目标综合评价系统的道路选线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道路建设项目,是一项涉及领域非常广泛,影响因素众多且技术性与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加之其工程难度大、工期长、投资大且影响深远,所以在确定道路建设方案时,应该慎之又慎。道路选线工作是道路建设的首要工作,选线的合理与否直接决定了道路工程施工的具体方案,科学合理的选线方案,不但可以使构筑物稳定耐久、易于养护,而且还可以提高行车的安全性及经济舒适性,真正地做到工程费用与使用质量的统一。所以进行道路选线设计时,应全面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应力求从工程本身、经济及社会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从而得到最理想的方案。本文通过对道路选线的基本理论进行分析,对目前我国道路选线现状进行总结,提出其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上,引入多目标综合评价理论,对系统中各类指标的处理方法、赋权方法及综合评价模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道路选线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体系中以道路选线综合最优为总目标,以选线技术指标、经济指标与环境指标为子目标,并对各子目标选取相应的约束因素进行评价。对于子目标与总目标之间权重系数,本文采用改进的层次分析法进行计算;对于各约束因素与各指标之间的权重系数,本文考虑到主、客观赋权法的优缺点,采用改进的层次分析法与标准离差法相结合的综合集成赋权法来确定其权重值,最后建立了线性加权综合评价模型对各个备选方案进行综合评价,得出最优的选线方案。本文选取滁州市某一道路选线工程实例,进行选线方案的多目标综合评价。该实例证明了多目标综合评价系统在道路选线优化中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也证明了本研究的重要意义。论文最后对研究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了该研究的不足之处及今后的努力方向。

徐志强[9](2013)在《淮河流域平原区水土保持监督管理重点及对策建议》文中研究表明水土流失不仅存在于山丘区、风沙区,同时也存在于平原区,只是水土流失形式、特点和危害方式不同。由于平原区微地貌类型复杂,人为活动干扰强度大,因此导致平原区水土流失日益严重。本文以淮河流域平原区为研究对象,通过资料收集,分析了平原区的水土流失主要原因与特点,采取主导因子法建立了平原区分区指标体系,划分了淮河流域平原区类型,分析了各个平原区的基本特征,明确了平原区的监督管理重点区域,针对不同区域的重点监督内容,提出了不同的监督管理措施。主要研究结果为:1、分析了淮河流域平原区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为:(1)农田田间耕作与排水,(2)沟道侵蚀与坡面崩塌,(3)引黄灌溉区泥沙淤积,(4)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2、划分了淮河流域平原类型区类型。按照淮河流域平原区分区指标体系,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划分了淮河流域平原区类型。平原区分区指标主要有:平原区成因指标(分为流水地貌、湖成地貌、海成地貌)、地貌地形特征指标(海拔、地形起伏度、特征地貌)、土壤类型等。平原区命名:“地理位置”+“微地貌类型”+平原区。命名为:Ⅰ沂蒙山山前平原区Ⅱ黄泛风沙平原区Ⅲ伏牛山山前平原区Ⅳ桐柏大别山山前平原区Ⅴ淮北平原区Ⅵ淮海丘岗平原区Ⅶ江淮丘陵平原区Ⅷ江淮下游河网平原区3、提出了不同类型区水土保持监督管理重点区域。监督管理重点区域包括:生态功能区和生态脆弱区。生态功能区包括:(1)洪水通道区、(2)水质维护区、(3)洪水调蓄区、(4)岸线保护区、(5)生态维护区。生态脆弱区包括:(1)现状生态脆弱区、(2)潜在生态脆弱区、(3)人为水土流失危害聚集效应区。4、提出了不同平原区的监督管理内容与对策建议。依据水土保持监督管理的法律法规,针对不同平原区域的监督管理重点内容,提出平原区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对策与建议。

刘克华[10](2011)在《基于精明增长的城市用地扩展调控研究 ——以泉州中心城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精明增长理念作为一种全新的城市发展思路,在发达国家已逐渐成熟并取得较大进展。它强调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发展,通过城镇用地功能置换、城市控制边界划定、生态环境保护以及旧城改造等手段,促进城市紧凑、集中与高效发展。当前我国大多数城市呈现出以内核为圆心的外延“摊大饼”扩展模式,导致城市规模失控与土地资源的低效利用,不断加剧城市发展与用地需求的矛盾,较大程度地制约了城市的持续快速发展。新版泉州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在上版规划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中心城区范围至980km2,划入环湾各城镇的泉州中心城区同样面临城市发展路径与模式的选择,精明增长理念无疑可为其城市化道路提供有益借鉴,对于解决土地资源约束下快速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首先介绍了研究的选题背景,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以及开展研究的思路,介绍泉州市自然、社会经济及中心城区概况,指出加强中心城区建设对缓解土地利用问题,促进土地资源高效集约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其次,对泉州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分析,并评价其土地利用效益,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中心城区的土地利用特征与问题;接着,通过建立SLEUTH元胞自动机模型,设置城市自由扩展预案与规划增长预案两种情景模拟预测中心城区未来的城市发展状况,确定规划增长预案为其城市增长的适宜情景,并对适宜情景下的泉州中心城区城镇用地扩展的空间分异、总体模式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然后基于城市扩展模拟与人口预测,综合估算中心城区近期建设用地需求量,并从存量、增量两方面汇总建设用地的供应潜力,针对供需平衡分析,从刚性控制、先期引导、内涵发展三个方面提出用地平衡的战略取向;最后从建设用地供需方式的调控、城市发展方向和增长边界的设置、交通基础设施对土地利用的引导、产业结构与布局的优化等方面架构了精明增长下城市用地扩展调控体系,并就泉州中心城区开展了实证分析,指出城市精明发展的实施重点。论文的研究结论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1)中心城区凝聚力不强,土地利用效益较低,加强其建设有利于培育泉州市域城市增长极核,促进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泉州综合经济实力较强,具有县域经济发达的典型特征,而其中心城区社会经济凝聚力不强,不能充分发挥“龙头”作用,呈现“小马拉大车”区域发展状况。打造环湾滨海区域,加强泉州中心城区的建设,可有效地解决发展空间与生态环境问题,利于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提高以及耕地资源的保护,充分发挥中心城区的凝聚力与先导作用,带动大泉州的城市建设与繁荣。(2)中心城区城市增长潜力强劲,基于SLEUTH模型的城镇用地扩展模拟结果较好的体现了其未来城市发展方向。据SLEUTH模型城市扩展模拟结果,2020年泉州中心城区新增城镇用地104.73km2,新增比例达78.45%;2030年新增城镇用地158.24km2,新增比例达118.53%,未来城市增长潜力强劲。城市扩展模拟结果较好地体现了中心城区的城市总体发展方向,新增城镇用地主要集中于环泉州湾核心区域及中心城区东部惠安县域内,外围城镇用地扩展较慢,基本符合泉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东进、南下、北优、西控”城市用地发展方向。(3)近期、远期中心城区城镇用地扩展呈现分异,城镇拓展总体模式为“以工业用地为主导,以住宅用地为辅助,其他用地拓展并存”。2008-2020年,泉州中心城区城镇用地年均扩展速率为0.9%,各城镇单元扩展速率呈现“圈层式”结构,扩展活跃中心则呈现“分散式”特征;随着年份推移,中心城区城镇用地扩展速率逐渐下降,2021-2030年,其城镇用地年均扩展速率下降至0.55%,各城镇单元扩展速率呈现“方位式”结构,扩展活跃中心则呈现“集中式”特征。(4)中心城区未来城市增长的用地需求与供给潜力存在较大缺口,提出用地平衡的战略取向,应精心架构土地资源约束下城市精明增长的调控体系,并指导泉州中心实践。近期中心城区建设用地需求总量为51.77km2,其中城镇用地需求量为44.04km2,农村居民点、水利设施用地等非城镇建设用地需求量为7.73km2;建设用地供应总潜力为48.08km2,其中存量用地供应潜力为9.40kmm2,增量用地供应潜力为38.68km2。近期中心城区应以增量建设用地供应为主,存量用地供应为辅,从刚性控制、先期引导、内涵发展三个方面实施用地平衡策略,并从建设用地供需方式的调控、城市发展方向和增长边界的设置、交通基础实施对土地利用的引导、产业结构与布局的优化四个方面架构了土地资源约束下城市精明增长的调控体系。论文研究在以下方面具有一定的创新性:(1)改进了SLEUTH元胞自动机模型,设置不同情景预案模拟预测泉州中心城区城市扩展状况。构建SLEUTH元胞自动机模型于城市扩展研究中,根据研究目的对模型进行适当改进,设置自由扩展预案与规划增长预案两类情景模拟预测了泉州中心城区未来城镇用地增长情况,并对优选方案下中心城区城市扩展的分异特征、总体形式、主导因素进行了分析。(2)架构了精明增长下城市用地扩展的调控体系,并开展了实证研究。从建设用地供需方式的调控、城市发展方向和增长边界的设置、交通基础设施对土地利用的引导、产业结构与布局的优化等方面架构了精明增长下城市用地扩展的调控体系,并指出泉州中心城区城市精明发展的实施重点。

二、滁州市工程地质区划与远景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滁州市工程地质区划与远景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皖江经济带综合地质调查成果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皖江经济带综合地质调查需求分析及工作内容
    1.1 需求分析
    1.2 工作内容
    1.3 工作方法
        1.3.1 以需求为导向,中央和地方分工合作,优势互补
        1.3.2 聚焦问题,开展综合地质调查
        1.3.3 创新综合地质调查成果表达方式
        1.3.4 建立皖江经济带综合地质调查管理系统与综合地质数据库
        1.3.5 开展皖江经济带综合地质调查成果总结
2 皖江经济带综合地质调查成果
    2.1 2015—2020年资金投入
    2.2 主要成果
        2.2.1 矿产勘查
        2.2.2 页岩气
        2.2.3 矿泉水评价
        2.2.4 土地质量调查
        2.2.5 地质遗迹调查推动地质科学研究、助力地学旅游可持续发展
        2.2.6 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积极支撑安徽新时期生态环境管理
        2.2.7 工程地质适宜性评价服务沿江重大工程规划建设
        2.2.8 城市地质调查
3 综合地质调查成果初步应用
    3.1 富硒、富硒特色农产品-现代农业发展
    3.2 富硒土壤资源调查助力池州市大健康产业规划
    3.3 地质遗迹调查服务规划建设
    3.4 城市地质调查-工程地质调查服务重大工程选址
4 皖江经济带综合地质调查的启示
    4.1 以需求为导向,围绕目的开展地质工作
    4.2 拓展地质工作领域,充分发挥地质工作的作用
    4.3 提高认识,深化改革求发展

(2)基于中国传统园林理水手法的南方住区水景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商业房地产的快速发展
        1.1.2 中国传统园林理水手法的现代转译是当前有待深入研究的课题
        1.1.3 现代中式居住区水景设计的问题凸显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和相关概念
        1.3.1 研究对象
        1.3.2 基本概念
    1.4 相关研究综述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4.3 国内外研究文献评述
    1.5 研究的内容、方法及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论文框架
第二章 中国传统园林理水特征与形态类型
    2.1 中国传统园林的基本理念: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2.2 中国传统园林理水的基本原则
        2.2.1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2.2.2 因地制宜,随曲合方
        2.2.3 诗情画意,蕴含意境
    2.3 中国传统园林理水的影响因素
        2.3.1 自然环境
        2.3.2 思想观念
        2.3.3 文心画意
    2.4 中国传统园林理水的形态类型
        2.4.1 形态与类型
        2.4.2 布局形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传统园林理水的构思立意与手法分析
    3.1 中国传统园林理水的构思立意
        3.1.1 神话主题立意
        3.1.2 文学主题意象
    3.2 因地制宜、随曲合方的理水布局手法
        3.2.1 结合区域环境的水景布局
        3.2.2 结合场地特点的水景布局
    3.3 以小见大、以少胜多的理水手法
        3.3.1 通过水景平面布局扩大视觉效果
        3.3.2 通过水景空间变化扩大视觉效果
        3.3.3 通过水景的设计要素扩大视觉效果
        3.3.4 通过视线的组织扩大视觉效果
        3.3.5 通过借景手法扩大视觉效果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传统园林理水手法在南方住区水景设计中的转译
    4.1 传统园林理水与现代南方住区水景设计的差异与转译原则、策略
        4.1.1 传统园林理水与南方住区水景设计的差异
        4.1.2 传统园林理水手法在南方住区中转译的原则与策略
    4.2 水景的主题意境
        4.2.1 水景主题的意义
        4.2.2 主题水景的构建方法
    4.3 总体规划与水景设计
        4.3.1 尊重自然先天条件
        4.3.2 联系周边景观资源
        4.3.3 总体规划与水景位置选择
    4.4 场地特点与水景布局
        4.4.1 水景设计的原则
        4.4.2 水景空间的规划布局
        4.4.3 水景形态组合
        4.4.4 水源点与流向设计
        4.4.5 地形设计
        4.4.6 观景点与观景路线设计
    4.5 水景细节设计
        4.5.1 倒影设计
        4.5.2 山石与池岸设计
        4.5.3 建筑
        4.5.4 植物配置
        4.5.5 配套设施及小品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南方住区水景设计案例分析
    5.1 安徽滁州翰林雅院水景设计案例分析
        5.1.1 水景的构思与立意
        5.1.2 总体规划与水景设计
        5.1.3 场地特点与水景布局
        5.1.4 水景环境要素设计
    5.2 广西玉林绿地城水景设计案例分析
        5.2.1 水景的构思与立意
        5.2.2 总体规划与水景设计
        5.2.3 场地特点与水景布局
        5.2.4 水景细节设计
    5.3 本章小结
结语
    结论
    研究创新点
    研究的局限性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3)安徽省地热温泉资源分布与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地热温泉资源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1.1 与深大断裂的关系
    1.2 与断裂的关系
    1.3 与火成岩、沉积岩的关系
    1.4 与断陷盆地的关系
    1.5 与开发历史的关系
    1.6 与社会需求的关系
2 地热温泉资源特征
    2.1 温度
    2.2 流量
    2.3 水化学
    2.4 热储层
3 地热温泉功效特征
    3.1 地热温泉的物理功效
    3.2 地热温泉的化学功效
4 结论

(4)皖江经济带地热系统成因及开发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热系统成因类型划分
        1.2.2 地下热水流动模式及成因研究
        1.2.3 地热流体热储环境
        1.2.4 控热因素
        1.2.5 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1.2.6 研究区地热研究现状
        1.2.7 存在问题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
第2章 皖江经济带地热地质背景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象水文
        2.1.3 地形地貌
    2.2 地质背景
        2.2.1 地层岩性
        2.2.2 地质构造
        2.2.3 岩浆岩
    2.3 水文地质特征
        2.3.1 水文地质单元
        2.3.2 含水系统特征
        2.3.3 地下水补径排特征
    2.4 地壳深部构造特征
        2.4.1 地壳物理场特征
        2.4.2 莫霍面变化特征
        2.4.3 居里面变化特征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地热资源分布及形成条件
    3.1 地热资源概况
    3.2 地热资源分布特征
        3.2.1 地壳厚度制约地热资源分布
        3.2.2 构造演化活动对地热资源的控制作用
        3.2.3 断裂构造控制地热资源出露
        3.2.4 褶皱构造对地热资源的控制作用
    3.3 地热田形成条件
        3.3.1 地表温度异常特征
        3.3.2 地热田分区特征
        3.3.3 典型地热田形成条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地温场及大地热流特征
    4.1 测温及热导率测试
    4.2 地温场特征
        4.2.1 地温梯度特征
        4.2.2 水平地温特征
        4.2.3 垂向地温特征
        4.2.4 地温传递控制模式
    4.3 大地热流特征
    4.4 地温场控制因素分析
        4.4.1 区域构造演化控制热源分配
        4.4.2 地质构造控制地温场分布
        4.4.3 岩浆余热对大地热流的影响
        4.4.4 地壳岩石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热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地热流体形成机制研究
    5.1 样品采集和测试
    5.2 地热流体宏量组分特征
        5.2.1 地热流体宏量元素含量
        5.2.2 地热流体化学类型
        5.2.3 宏量组分相关性特征
    5.3 微量组分特征
        5.3.1 微量组分含量
        5.3.2 微量组分相关性
    5.4 地热流体同位素特征
        5.4.1 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
        5.4.2 地热流体滞留时间及赋存环境
        5.4.3 地热流体补给效应分析
    5.5 地热流体水岩相互作用研究
        5.5.1 水岩相互作用程度
        5.5.2 矿物饱和指数特征
        5.5.3 主要离子形成的水文地球化学过程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地热系统成因模式研究
    6.1 地热系统形成要素特征
        6.1.1 热储与盖层特征
        6.1.2 地热流体通道
        6.1.3 热源与水源
    6.2 地热系统热储温度估算
        6.2.1 阳离子地热温标
        6.2.2 SiO_2地热温标
        6.2.3 地球化学热动力温标
        6.2.4 热储温度范围
    6.3 热储深部循环特征
        6.3.1 热储埋深
        6.3.2 循环深度特征
    6.4 地热系统成因模式研究
        6.4.1 成因类型划分
        6.4.2 沉积盆地型地热系统成因模式
        6.4.3 隆起山地型地热系统成因模式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7.1 地热资源分区
    7.2 地热资源量评价
        7.2.1 地热资源储量
        7.2.2 地热资源可开采热量
        7.2.3 地热流体开采资源量
    7.3 地热水质量评价
        7.3.1 理疗热矿水评价
        7.3.2 生活饮用水评价
        7.3.3 地热水腐蚀性评价
        7.3.4 碳酸钙结垢评价
    7.4 地热勘查靶区评价
        7.4.1 评价指标选取
        7.4.2 评价因子权重确定
        7.4.3 勘查靶区划分
    7.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5)皖江经济带地热资源调查与开发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研究区概况
    1.1 水热型地热
    1.2 浅层地热能
    1.3 干热岩
2 主要成果
    2.1 水热型地热
        2.1.1 沉积盆地型
        2.1.2 隆起山地型
    2.2 浅层地热能
3 成果应用情况
    3.1 水热型地热
    3.2 浅层地热能
4 结论和建议

(6)安徽省地热资源分布特征及开发利用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地热资源分布及地热流体水化学特征
    1.1 地热资源分布特征
    1.2 地热流体水化学特征
2 地热资源评价
3 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分析
    3.1 开发利用现状
        3.1.1 已开发利用地热资源
        3.1.2 部分开发利用地热资源
        3.1.3 未开发利用地热资源
    3.2 现状分析
4 地热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1 地热资源开发利用财税价格扶持政策不足
    4.2 地热勘查政策不利于社会资本投入
    4.3 地热资源勘查和研究程度较低
    4.4 超量开采引起地下热水动态发生变化
5 合理开发利用地热资源的对策与建议
6 结论

(7)基于组件式GIS的火力发电厂选址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GIS发展现状
        1.2.2 国内外选址研究综述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火力发电厂厂址选择基本理论与方法
    2.1 工业区位论概述
    2.2 火力发电厂厂址选择的主要内容
        2.2.1 火电厂选址的特点
        2.2.2 火电厂选址的任务
        2.2.3 火电厂选址的阶段
    2.3 火力发电厂厂址选择的基本原则
    2.4 火力发电厂厂址选择的影响因素
        (1) 燃料供应
        (2) 水源供应
        (3) 交通运输条件
        (4) 环境因素
        (5) 水文、地质条件
        (6) 场地地形
        (7) 灰场足够
        (8)出线条件
        (9) 其他因素
    2.5 传统火力发电厂厂厂址选择方法
        2.5.1 定性分析方法
        2.5.2 定量分析方法
    2.6 利用GIS进行火电厂选址的研究
        2.6.1 选址原理
        2.6.2 阶段选择
        2.6.3 指标选择
        2.6.4 指标分析
        2.6.5 综合评价
    2.7 本章小结
3 基于组件式GIS的火力发电厂选址系统的总体设计
    3.1 火电厂选址系统开发方式的选择
        3.1.1 GIS开发方式
        3.1.2 系统开发方式选择
    3.2 组件式GIS技术
        3.2.1 组件GIS技术简介
        3.2.2 组件式GIS技术特点
        3.2.3 ArcEngine组件
    3.3 火电厂选址系统的设计目标及原则
        3.3.1 系统设计目标
        3.3.2 系统设计原则
    3.4 火电厂选址系统的需求分析
    3.5 火电厂选址系统的数据库设计
        3.5.1 系统数据模型选择
        3.5.2 系统数据的处理
    3.6 火电厂选址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设计
        3.6.1 系统结构设计
        3.6.2 系统功能设计
    3.7 本章小结
4 基于组件式GIS的火力发电厂选址系统的开发
    4.1 桌面GIS应用程序框架的建立
        4.1.1 编程环境的建立
        4.1.2 添加及绑定控件
    4.2 地图基本功能的开发
        4.2.1 地图浏览功能
        4.2.2 菜单栏设计
        4.2.3 打开地图数据
    4.3 空间分析功能的开发
    4.4 地图输出功能的开发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组件式GIS的火力发电厂选址系统的应用实例
    5.1 选址区域概况
    5.2 系统运行主界面
    5.3 火电厂选址指标分析
        5.3.1 环境限制分析
        5.3.2 取水费用评价
        5.3.3 铁路支线修建费用评价
        5.3.4 煤炭运输费用评价
    5.4 火电厂选址综合评价
    5.5 选址评价结果输出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
    6.2 本文的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基于多目标综合评价系统的道路选线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框架
第2章 道路选线设计的基本理论
    2.1 道路选线技术的发展历程
    2.2 道路选线的原则
    2.3 道路选线的步骤
    2.4 道路选线的主要影响因素
        2.4.1 自然条件对道路选线的影响
        2.4.2 环境对道路选线的影响
        2.4.3 工程经济对道路选线的影响
        2.4.4 道路设计规范对选线的影响
    2.5 路线方案选择与比较
    2.6 我国道路选线面临的问题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多目标综合评价系统
    3.1 多目标综合评价系统的发展
    3.2 相关概念
    3.3 多目标综合评价的一般步骤与流程
    3.4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与规范化处理
        3.4.1 评价指标的选取
        3.4.2 评价指标的规范化处理
    3.5 指标权重系数的确定
    3.6 综合评价的数学模型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道路选线系统优化模型建立
    4.1 备选方案组的形成
        4.1.1 纬地选线设计
        4.1.2 备选方案生成
    4.2 道路选线多目标综合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处理
        4.2.1 道路选线评价指标的建立
        4.2.2 道路选线评价指标的处理
    4.3 选线系统中各指标权重的确定
        4.3.1 各子目标占总目标权重确定
        4.3.2 各指标对子目标权重确定
    4.4 道路选线多目标综合评价模型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工程实例
    5.1 研究区域概况
        5.1.1 研究样区的选择
        5.1.2 研究样区的概况
    5.2 工程概况
        5.2.1 设计思路
        5.2.2 平面线形设计原则
    5.3 备选方案
    5.4 因素选取及规范化处理
        5.4.1 约束因素的选取与取值
        5.4.2 约束指标的规范化处理
    5.5 各目标权重系数确定
    5.6 线性综合评价模型计算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9)淮河流域平原区水土保持监督管理重点及对策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水土保持研究进展
        1.2.2 国内水土保持研究进展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研究区范围
        2.1.2 自然与社会概况
        2.1.2.1 地形地貌
        2.1.2.2 气象水文
        2.1.2.3 河流水系
        2.1.2.4 土壤植被
        2.1.2.5 矿产资源
        2.1.2.6 社会经济
    2.2 研究内容
    2.3 技术路线
        2.3.1 淮河流域水土保持资料收集
        2.3.2 平原区生态功能区水土流失实地调查
        2.3.3 平原区水土保持资料数据与图像处理
        2.3.4 淮河流域平原类型划分与特征分析
        2.3.5 不同类型区监督管理重点区域划定
        2.3.6 不同区域水土保持监督管理重点内容
        2.3.7 平原区水土保持监督管理重点对策与建议
3 结果与分析
    3.1 平原区水土流失主要原因与特点
        3.1.1 平原区水土流失主要原因
        3.1.2 水土流失形式与危害
    3.2 平原类型区划分及其主要特征
        3.2.1 平原区类型划分指标
        3.2.2 平原区类型划分与命名方法
        3.2.3 平原区类型划分结果
        3.2.4 平原类型区特征分析
        3.2.4.1 山前平原区
        3.2.4.2 黄泛风沙平原区
        3.2.4.3 丘陵岗地平原区
        3.2.4.4 淮北平原区
        3.2.4.5 江淮下游河网平原区
    3.3 不同类型区监督管理重点区域划定
        3.3.1 生态功能区划定
        3.3.1.1 生态功能区概念的界定
        3.3.1.2 生态功能区确定原则
        3.3.1.3 生态功能区确定依据
        3.3.1.4 生态功能区
        3.3.2 生态脆弱区划定
        3.3.2.1 生态脆弱区概念的界定
        3.3.2.2 生态脆弱区确定原则
        3.3.2.3 生态脆弱区确定依据
        3.3.2.4 生态脆弱区
    3.4 不同区域水土保持监督管理重点内容
        3.4.1 不同类型区水土保持监督管理重点
        3.4.2 水土保持监督管理重点内容与措施
    3.5 平原区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对策建议
        3.5.1 水土保持监督管理的法律法规依据
        3.5.2 平原区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对策建议
4 讨论
    4.1 平原类型区划分
    4.2 平原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区域
    4.3 平原区监督管理内容与措施
5 结论
    5.1 平原区水土流失特点
    5.2 平原区重要监督管理区域
    5.3 平原区监督管理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I 外业调查的基础收集的资料
    附件 II 淮河流域平原区类型划分指标
    附表 III 淮河流域平原洪水通道区
    附表 IV 淮河流域平原水质维护区
    附表 V 淮河流域生态维护区
    附录 VI 水土保持监督管理的法律法规依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10)基于精明增长的城市用地扩展调控研究 ——以泉州中心城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插图目录
表格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概述
        1.2.1 国外研究概述
        1.2.2 国内研究概述
        1.2.3 对精明增长理论文献的评述
    1.3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1.3.1 概念界定
        1.3.2 理论基础
    1.4 论文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主要内容
        1.4.3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泉州市自然、社会经济概况
        2.1.1 自然概况
        2.1.2 社会经济概况
    2.2 泉州中心城区概况
        2.2.1 中心城区的规划范围
        2.2.2 中心城区的建成区现状
        2.2.3 中心城区的人口状况
    2.3 泉州市域土地利用现状
        2.3.1 土地利用结构与分布
        2.3.2 土地利用特点与问题
        2.3.3 加强中心城区建设对缓解市域土地利用问题的作用
第3章 泉州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现状与评价
    3.1 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现状
        3.1.1 土地利用结构
        3.1.2 土地利用分布
    3.2 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分析
        3.2.1 土地投入强度
        3.2.2 土地利用程度
        3.2.3 土地产出效益
    3.3 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特征与问题
        3.3.1 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特征
        3.3.2 中心城区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4章 泉州中心城区未来用地增长模拟预测
    4.1 模拟预测模型的选取
        4.1.1 SLEUTH模型定义
        4.1.2 模型运行原理
        4.1.3 SLEUTH模拟城市空间演化的优点
    4.2 模型的建立
        4.2.1 基础数据收集与处理
        4.2.3 SLEUTH模型模拟参数校准
        4.2.4 SLEUTH模型于研究区的适用性评价
    4.3 中心城区城镇用地扩展情景模拟
        4.3.1 情景预案设置
        4.3.2 情景预测结果
        4.3.3 适宜情景选择及其中心城区城镇用地增长分析
第5章 泉州中心城区用地扩展空间分异形式与影响因素
    5.1 中心城区城镇用地扩展空间分异
        5.1.1 研究方法
        5.1.2 中心城区城镇用地扩展空间分异
    5.2 中心城区城镇用地扩展的形式
        5.2.1 城市扩展的一般类型
        5.2.2 泉州中心城区城镇用地扩展的总体形式
    5.3 中心城区城镇用地扩展影响因素分析
        5.3.1 经济发展是用地扩展的决定性因素
        5.3.2 道路交通的重要指向性作用
        5.3.3 政策与规划是城市扩展的控制阀
        5.3.4 自然地理环境的显着“门槛效应”
第6章 泉州中心城区未来城市增长用地需求与平衡
    6.1 泉州中心城区未来城市增长下的用地需求
        6.1.1 基于城市扩展模拟的城镇用地需求
        6.1.2 基于人口预测的用地需求
    6.2 泉州中心城区未来用地的供应潜力
        6.2.1 存量用地供应潜力
        6.2.2 增量用地供应潜力
    6.3 中心城区未来建设用地供需的平衡
        6.3.1 建设用地供需总体态势
        6.3.2 建设用地供需平衡的战略取向
第7章 精明增长下泉州中心城区城市用地扩展的调控
    7.1 精明增长下城市用地扩展调控体系的构建
    7.2 建设用地供需的管理调控
        7.2.1 增量建设用地的利用管理
        7.2.2 存量建设用地的利用管理
    7.3 城市精明增长用地形态的引导:空间布局
        7.3.1 空间布局的一般要求
        7.3.2 空间布局的具体模式
    7.4 城市增长用地调控的关键:产业结构与布局
        7.4.1 产业结构与城市用地结构
        7.4.2 三次产业布局优化
        7.4.3 产业结构优化实现方式
        7.4.4 泉州产业结构调整方向
    7.5 城市精明增长用地调控切入口:优势导向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滁州市工程地质区划与远景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皖江经济带综合地质调查成果及启示[J]. 李修钰,马良,潘杨. 安徽地质, 2020(04)
  • [2]基于中国传统园林理水手法的南方住区水景设计研究[D]. 陈真.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3]安徽省地热温泉资源分布与特征[J]. 李肖雪,吴立,杨钊,刘阳阳,杨悉廉,姚鑫鹏.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4)
  • [4]皖江经济带地热系统成因及开发利用研究[D]. 刘海. 成都理工大学, 2020
  • [5]皖江经济带地热资源调查与开发利用[J]. 陈学锋,魏永霞,李永军. 中国地质调查, 2018(02)
  • [6]安徽省地热资源分布特征及开发利用建议[J]. 吴海权,杨则东,疏浅,曹恒. 地质学刊, 2016(01)
  • [7]基于组件式GIS的火力发电厂选址系统研究[D]. 邵红红.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5(06)
  • [8]基于多目标综合评价系统的道路选线优化研究[D]. 方昭. 河北工程大学, 2014(04)
  • [9]淮河流域平原区水土保持监督管理重点及对策建议[D]. 徐志强. 山东农业大学, 2013(05)
  • [10]基于精明增长的城市用地扩展调控研究 ——以泉州中心城区为例[D]. 刘克华. 南京大学, 2011(07)
滁州市工程地质区划与远景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