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本花椰菜新品种——白雪(论文文献综述)
郭凤领,吴金平,黄科,张兆辉,袁伟玲,朱凤娟,邱正明[1](2021)在《我国主要露地蔬菜轻简高效生产现状与展望》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蔬菜需求不断增加,而劳动力缺乏和劳动力成本增加问题愈加严重,普通人工种植已无法满足生产需求,蔬菜已进入到产业化的生产模式,但目前机械化水平还较低。通过调查发现,我国60多个县市的露地大白菜、甘蓝、花椰菜、萝卜等蔬菜主产区轻简高效生产中存在从业人员技术水平和农机装备购买意愿低、种植分散、农艺模式不统一、"无机可用、有机难用"等问题,今后应推进土地流转和种植模式转变,规范农艺参数、推动农机农艺融合,加快轻简化栽培技术及装备研发,
常涛,陶兴林,胡立敏,段艳巧,刘娟[2](2021)在《甘肃省花椰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其发展对策》文中认为在对全国及甘肃省花椰菜产业发展现状调研的基础上,针对甘肃省花椰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的甘肃省今后花椰菜产业发展对策是:加强产业体系建设,保障花椰菜质量安全;加大科研投入,加快品质选育,促进成果转化;加强基础条件和配套设施建设;加大尾菜处理技术研究应用;拓宽销售思路,建立多元化销售网络;完善监测预警,降低种植风险;发展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
王佳[3](2021)在《我国部分省市草莓种苗病毒种类检测与序列分析》文中提出随着草莓保护地栽培面积的增加和无性繁殖种苗的繁殖与调运,草莓病毒病的发生与流行日益严重。为明确侵染我国部分省市草莓种苗的病毒种类,本文应用小RNA深度测序技术对来自北京、河北、内蒙古、四川、辽宁、云南和陕西7个省市草莓种苗病毒病进行检测,经RT-PCR验证发现仅在‘红颜’种苗中检出草莓镶脉病毒(strawberry vein banding virus,SVBV)、草莓斑驳病毒(strawberry mottle virus,SMo V)和草莓轻型黄边病毒(strawberry mild yellow edge virus,SMYEV)3种病毒,病毒复合侵染普遍发生。不同省市的‘红颜’种苗病毒检出率和病毒种类具有明显差异,且检出的SVBV和SMo V分离物的部分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7.98%~99.8%和98.12%~99.34%。SMYEV辽宁分离物lnhy26的cp基因核苷酸序列与中国甘肃分离物sy02的同源性高达99.02%。为进一步明确不同品种草莓种苗病毒病发生情况,对来自北京和河北的33个品种草莓种苗病毒病进行调查及RT-PCR检测,明确侵染不同草莓品种的主要病毒种类是SVBV、SMo V、SMYEV和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4种病毒,且存在8种不同的病毒复合侵染类型。不同品种的草莓种苗病毒检出率和病毒种类具有明显差异。不同品种草莓种苗上检出的SVBV和SMo V分离物的部分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8.51%~100%和91.11%~100%。SMYEV北京爱莎分离物bjash6的cp基因核苷酸序列与中国甘肃分离物sy02同源性为98.31%。2个CMV不同品种分离物的部分cp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100%,隶属亚组ⅠA。为明确SMYEV辽宁分离物lnhy26的分子变异情况,扩增获得SMYEV辽宁分离物lnhy26约5 890 nt的核苷酸序列,其ORF1~ORF5基因核苷酸序列与Gen Bank上已登录的分离物的同源性为84.29%~99.02%,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86.87%~99.17%,基因重组分析均未发现重组事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现同一植株不同叶片中的SVBV和SMo V的含量差异显着,距离生长点较远的叶片SVBV含量较多,而SMo V与之相反。
朱世杨[4](2019)在《不同来源CMS应用于花椰菜杂种优势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花椰菜年栽培面积和总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是近年来单位面积产量呈现下降趋势。花椰菜具有较强的杂种优势,利用CMS是一条重要途径。但是,花椰菜没有自身的CMS,同时面临着杂交亲本遗传背景狭窄、杂交配组盲目性大等瓶颈问题。本研究运用表型性状和SSR分子标记分析了165份花椰菜自交系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按照NCⅡ设计,研究了6个不同来源的花椰菜CMS对主要农艺及品质性状的细胞质效应、杂种优势及配合力等,以期为花椰菜杂种优势育种提供科学理论依据和指导育种实践。主要结果如下:1.165份自交系基于30个表型性状中10个数量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CV)为23.0%,变幅13.7%42.6%;20个质量性状的平均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H’)为0.97,变幅0.211.57;UPMGA聚类可分为6大类,不同类群在花球熟期、株幅、叶色、叶面蜡粉和花球重等性状上遗传差异较大。基于43对SSR分子标记,共检测到111个等位基因(Na),平均2.581个,多态性位点26个;有效等位基因(Ne)变幅1.0193.200个,平均1.599个;Shannon多态性信息指数(I)变幅0.0541.215,平均0.517;PIC值变幅0.0190.687,平均0.316;Nei’s遗传距离变幅0.000.67,平均0.30;NJ聚类和STRUCTURE群体结构分析均可分为4大类,不同类群在品种的来源地和花球熟期方面复杂多样。表型性状欧氏距离矩阵与SSR标记Nei’s距离矩阵间的相关系数很小(r=0.0406)。表明165份自交系具有较为丰富的表型遗传多样性,但分子水平遗传多样性较低,杂交育种中应尽可能选择不同类群亲缘关系较远、性状差异较大的优良自交系作为配组的亲本。2.利用来自油菜、甘蓝等的6个不同来源CMS的不育系及其同型保持系与5个父本杂交配制了30个成对F1杂种,研究表明,不育细胞质对花椰菜主要农艺及品质性状同时存在正、负效应,并表现出明显的组合特异性。来自油菜的CMS对生育期和叶片数总体呈显着正效应,但对花球重呈负效应;来自甘蓝的CMS对花球重和维生素C含量呈显着正效应,但对叶绿素含量呈显着负效应;来自花椰菜的CMS对生育期和维生素C含量总体呈显着正效应,但对花球重呈负效应。表明,6个不同来源的CMS中没有一种细胞质在所有性状上的效应都是理想的,但可以通过选择适当的杂交父本核来减轻或克服不育细胞质对相应性状的不良效应。3.利用上述6个不同来源CMS系与8个父本杂交配制了48个F1杂种,分析表明,主要农艺及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有正有负。其中,中亲优势花球重平均12.63%,变幅-43.46%83.09%,24个组合达到显着;维生素C含量平均16.77%,变幅-48.50%153.93%,25个组合达到显着。超亲优势花球重变幅-46.01%60.60%,10个组合达到显着;维生素C含量变幅-61.56%134.24%,16个组合达到显着。表明不同CMS应用于杂种优势对产量及品质性状具有明显的组合间差异性。在产量性状上,一般配合力好的不育系是SH120A、XG108A和YDSL60A,父本是SH120、Shanghai80、R4和R132;在品质性状上,一般配合力好的不育系是TDXG100A、NB65A和XG108A,父本是SM80和SH120。综合产量及品质性状,SH120A/Shanghai80、XG108A/SH120和YDSL60A/R132是较优的组合。4.通过配合力与F1观测值间的相关性分析,发现花球重、可溶性糖含量、叶绿素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与不育系GCA、父本GCA、(不育系+父本)GCA效应值极显着正相关;花球横径、花球纵径和维生素C含量与不育系GCA、(不育系+父本)GCA效应值显着正相关;各性状与组合SCA效应值均极显着正相关;且花球重及维生素C含量等5个性状与不育系GCA的相关系数大于与父本GCA的。通过配合力与F1杂种优势间的相关性分析,发现花球重的中亲优势或超亲优势与不育系GCA或(不育系+父本)GCA效应值显着正相关,维生素C含量的中亲优势与父本GCA显着正相关;各性状中亲及超亲优势均与组合SCA极显着正相关。表明,花椰菜杂种F1产量及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与双亲GCA或组合SCA密切相关,尤其是母本不育系的GCA。5.分析亲本间遗传距离与中亲优势、超亲优势间的相关性发现,结合亲本的表型及SSR标记的遗传距离可以对F1的花球横径、可溶性糖含量、叶绿素含量和类胡萝卜素含量的杂种优势进行预测,但不能对花球重、花球纵径、维生素C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杂种优势进行预测。6.CMS对花球产量品质相关性状的细胞质效应与不育系GCA、父本GCA、(不育系+父本)GCA间相关不显着,而对维生素C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叶绿素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细胞质效应与组合SCA间极显着正相关。表明CMS细胞质效应与亲本GCA之间相对独立,但与组合品质性状的SCA关系密切,印证了父本核对杂交后代的作用,也为不同来源CMS的杂种优势利用提供可能。综上,利用油菜、甘蓝等胞质不育材料核置换育成的不同花椰菜CMS对多个农艺及品质性状表现出负效应,但可以通过杂交父本核来改善细胞质的不良效应。且不同CMS配组F1的杂种优势与双亲GCA或组合SCA密切相关,优势组合中至少要包含一个较高的GCA或SCA,尤其是母本不育系的GCA。
朱焕焕[5](2019)在《我国花椰菜种业发展现状、市场需求及研究热点综述》文中指出综述了我国花椰菜产业情况及主栽品种区域分布现状,结合市场需求,指出如今研究的热点品类,如松花菜、西兰花及其各种类型用途的品种,最后总结出花椰菜种业存在的基本问题,如种质资源缺失,多抗品种短缺,加工型品种缺乏,种子生产技术落后、产量低、制种成本高等。
陶兴林[6](2017)在《花椰菜温敏雄性不育系的育性转换机理及分子标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花椰菜是十字花科芸薹属甘蓝种中的一个变种,以花球为食用器官,花球营养丰富,被公认为是最有营养的作物之一,特别是钙,抗氧化剂,维生素A、维生素K、胡萝卜素、核黄素及铁的含量很丰富。此外,还含有多种吲哚衍生物,具有抗癌作用。近年来栽培面积迅速扩大,据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AO)统计,2014年全世界花椰菜种植面积达1165737 hm2,我国种植面积占到了41.0%,达478252 hm2,已成为世界第一花椰菜生产和消费国。由于花椰菜为异花授粉的十字花科植物,具有很强的杂种优势,而雄性不育是杂种优势体现的主要途径。因此,为探讨花椰菜温敏雄性不育发生的机理,加快其利用进程,采用形态学、遗传学、细胞遗传及分子标记等方法,分别从不育的特征、育性转换特点、遗传规律、生理生化特性和细胞学特征方面进行了研究,获得以下结果:(1)为了促进花椰菜“两系法”杂交育种的利用,温敏雄性不育突变体2004-A19经过连续多年自交和田间优异性状选择,选育出了花椰菜温敏雄性不育系“GS-19”。该不育系植株长势中等,叶色灰绿,株高62 cm,株幅64 cm,叶数21片,花球扁圆、白色、中紧,单球重0.8-1.0 kg,抗病性强。(2)为了明确GS-19育性转换过程中形态特征差异,采用游标卡尺测量和扫描电镜的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不育和可育株的花器及花药发育上存在明显差异。在花的结构组成上,除雄蕊数目没有明显差异外,不育株的花蕾长、花蕾宽、花冠开度、花丝长、花丝和花药总长及花柱长都显着小于可育株。不育株花期看不到雄蕊,雄蕊萎缩在基部,不产生花粉,只有柱头明显外露,而可育株的雄蕊与雌蕊高度一致,能产生大量花粉。此外,扫描电镜观测发现不育株花药发育初期的花药壁出现轻微萎缩现象,表面变得粗糙,横切面中空明显,随着花药的进一步发育,不育株花药变成干瘪状,明显萎缩,只剩下开裂的花药壁,无花粉粒。可育株花药发育正常,外壁饱满光滑,内部被小孢子填充,小孢子进一步发育可以形成成熟花粉粒,花粉粒呈椭圆形,表面光滑,饱满。(3)为了找到与GS-19育性转换有关的环境因子,通过日光温室的周年播种,自助式温度计记录温度,育性统计分析发现日光温室的日平均温度变化与GS-19的育性转换密切相关。GS-19的花期在2月10日到11月31日。2月10日到3月22日,日平均温度变化范围为5.81-15.28℃,GS-19育性正常,可育率达到100%。3月23日到5月21日,日平均温度变化范围为6.75-21.24℃,表现为部分可育,育性变化范围为2%-98%。5月22日到10月6日,日平均温度变化范围为13.38-25.50℃,完全不育。10月7日到10月21日,日平均温度变化范围为8.62-16.34℃,表现为部分可育,可育率为3%-86%。10月22日到11月31日,日平均温度变化范围为4.59-17.86℃,育性恢复正常。对照材料祁连白雪始终表现为育性正常。由此说明,育性转换只与温度有关,与光周期无关,属于温敏型雄性不育,育性转换温度临界点为17.6℃,日平均温度低于16℃,育性恢复,高于17.6℃,表现为不育。(4)为了阐明GS-19的遗传特性,通过对GS-19杂交F1和F2的花期育性统计分析,发现F1的育性完全正常,F2的可育与不育的分离比例为2.8-2.9︰1,卡方测验结果为x2=1.4168,小于x2=3.84,表明实际观察次数和理论次数差异不显着,认为可育与不育比例符合孟德尔的遗传定律3:1的分离比例规律。结果表明温敏雄性不育性是由一对隐性细胞核基因所控制,其作用不受细胞质类型的影响。(5)为了明确内源激素与GS-19的育性转换关系,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方法,研究了GS-19花蕾不同发育时期和叶片中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发现在GS-19花蕾和叶片发育过程中,不育和可育株内源激素GA、IAA、ABA和ZR的变化均存在明显差异。不育株花蕾中的GA和ABA含量总体呈上升趋势,GA含量在造孢时期、四分体时期及花粉成熟期的含量均显着高于可育株,分别比可育株花蕾高45.1%、210.4%和54.5%,而ABA含量只在四分体时期和花粉成熟期显着高于可育株,分别比可育株花蕾高82%和35.2%;不育株花蕾中的IAA含量先降后升,在造孢时期和花粉成熟期显着高于可育株,分别比可育株花蕾高52.7%和82.1%,但不育株花蕾的ZR含量先升后降,在四分体和花粉成熟期显着高于可育株,分别比可育株花蕾高580.9%和243.9%。与可育株相比,不育株的IAA/ABA呈“V”字型变化,在四分体时期比值最低,而GA/ABA和ZR/ABA呈倒“V”字型的变化,在四分体时期比值最高。叶片中ABA和ZR未检出,不育株叶片的GA和IAA含量仍显着高于可育株。因此,推断GA和IAA是引起花椰菜温敏性不育的主要内源激素。(6)为了解释GS-19花药败育的生物学过程,通过石蜡切片和透射电镜细胞学技术观察了GS-19花药败育的生物学过程,发现不育和可育株花药发育的生物学过程存在显着差异,GS-19的花药发育过程中有造孢细胞和花粉母细胞的分化,可形成正常花粉囊,但不产生花粉粒或者产生微量的无生活力的花粉粒,在花粉母细胞到四分体期花药发育受阻,形成了花粉粒外壁发育异常的拟“四分体孢子”。随着小孢子发育,拟“四分体孢子”逐渐降解,只剩下花粉空壳,属于花粉母细胞败育类型。(7)采用子ISSR标记技术,选用90条随机引物,对不育和可育基因池标记,找到了与花椰菜温敏雄性不育连锁的分子标记IT13-600,对特异片段进行克隆测序,获得片段长度为559 bp的片段。运用此标记对30份花椰菜种质资源进行筛选,获得具有温敏雄性不育稳定遗传的花椰菜新种质资源3份。
高慧[7](2015)在《崇明地区花椰菜周年生产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在开展花椰菜栽培技术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开展不同生育期花椰菜品种秋季和春季发育表现比较、播种期对花椰菜发育影响、微生物制品对花椰菜连作土壤的调节效应等研究,总结出温度是影响花椰菜生长发育的关键因素,早熟品种在较高的温度下即可通过花芽分化,从现蕾到采收时间间隔短,产量低,花球品质一般,晚熟品种需要在较低的温度才能进行花芽分化,从现蕾到采收间隔时间长,产量高,花球品质好。同时还总结出早熟品种的花椰菜,早播的增产效果不显着,但晚播则有显着减产;中熟品种的花椰菜,提早播种定植,易导致异常花球发生比例偏高,严重影响到花椰菜的产量和产品质量;使用微生物制剂可以有效减轻花椰菜连夺障碍,起到增产的效果。
逯文生,李文,谢谦,赵亮,窦永强,马素碧,李鹏奎[8](2014)在《渭河流域高原夏菜新品种引进筛选》文中提出引进西葫芦、甘蓝、花椰菜、西兰花、娃娃菜新品种188个,分别在渭河流域的河谷川道区、浅山半干旱区和二阴山区进行引种试验。通过试验筛选出适宜渭河流域河谷川道区栽培的新品种17个(其中西葫芦4个、甘蓝6个、花椰菜7个)、浅山半干旱区栽培的新品种13个(其中花椰菜4个、西兰花5个、娃娃菜4个)、二阴山区栽培的新品种15个(其中娃娃菜3个、甘蓝6个、西兰花6个),为渭河流域高原夏菜栽培提供品种保障。
杨金兰,刘艳波,史小强[9](2012)在《越冬花椰菜育种研究初报》文中研究指明从露地越冬花椰菜种质资源的搜集引进,种质资源的创新,新品种、新品系选育方面,对我所越冬花椰菜育种取得的进展进行初步报导,并对目前育种研究的方向及对策进行探讨。
吴娜拉胡[10](2012)在《转Bt cry1Ba3和Bt cry1Ia8基因抗虫花椰菜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花椰菜(Brassica oleracea Var. botrytis)是十字花科芸薹属甘蓝种的一个变种,是一种营养丰富、具有食疗保健功能的蔬菜,因而被国内外广泛种植。但该类蔬菜易受虫害,严重影响了其品质和产量,害虫以鳞翅目的菜青虫(Pieris rapae)和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为主。目前广泛使用化学防治措施,但此方法费用昂贵且破坏环境。培育抗虫花椰菜品种是既经济又较环保的途径之一。然而,花椰菜抗虫种质资源的匮乏,用传统育种方法很难培育抗虫花椰菜品种。植物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为创制抗虫花椰菜品种提供了一个崭新的途径。Bt crylBa3和Bt crylla8基因是由本研究组自主分离克隆所得,经研究证明两者表达产物均对小菜蛾具有高毒力,且与Cry1Ac和Cry1Ab蛋白无交互抗性。因此为扩大杀虫谱、延缓害虫抗性、培育抗虫新品种提供了良好的基因资源。本研究利用根癌农杆菌方法将cry1Ba3和cry1la8基因转入花椰菜中,并对获得的转化植株进行了分子鉴定和生物活性检测。首先,用PCR鉴定了目的基因是否转入转化植株中,之后挑取PCR阳性植株进行Southern blot检测目的基因插入的拷贝数;利用Western blot鉴定方法检测目的蛋白是否在这些阳性植株中正确表达;通过室内叶片离体饲喂昆虫实验,检测转基因植株分别对敏感小菜蛾和对Cry1Ac产生抗性的小菜蛾的抗性水平。其主要得到的成果如下:1.构建了含有cry1Ba3基因及双LR边界的植物表达载体pCs1Ba-LR2.获得了4株转Bt cry1Ia8基因的单拷贝转基因植株且目的蛋白均正确表达,饲喂敏感小菜蛾实验结果表明其中1株为高抗级别,2株为抗性级别3.获得了5株转Bt cry1Ba3基因的PCR阳性植株,目前已鉴定出3株为单拷贝植株且目的蛋白均正确表达,虫测结果表明其中2株对敏感小菜蛾和抗性小菜蛾均达到高抗级别本次研究的创新点在于构建了含T-DNA双边界的植物高效表达载体,提高了获得无选择标记的植株的概率,从而提高转基因作物的生物安全性;将cry1Ba3、cry1Ia8基因转入花椰菜,获得了抗性转基因花椰菜植株,为培育持久抗性的抗虫花椰菜新品种奠定了基础。
二、日本花椰菜新品种——白雪(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日本花椰菜新品种——白雪(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主要露地蔬菜轻简高效生产现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主要露地蔬菜轻简高效生产现状 |
1.1 产区及分布情况 |
1.2 种植规模从家庭生产向规模化转变 |
1.3 种植品种由单一向多样化转变 |
1.4 典型区域种植模式各具特色 |
1.4.1 平地无垄种植 |
1.4.2 起垄种植 |
1.4.3 开沟种植 |
1.5 农事操作逐步向轻简化、机械化转变 |
1.5.1 育苗环节 |
1.5.2 施肥环节 |
1.5.3 耕整地环节 |
1.5.4 起垄、覆膜、铺滴灌管及水肥一体化环节 |
1.5.5 移栽环节 |
1.5.6 植保环节 |
1.5.7 采收及采后处理环节 |
1.6 经济效益分析 |
2 露地蔬菜优质轻简高效生产存在的问题 |
2.1 从业人员年龄大、文化层次不高,急需提升从业人员技术水平 |
2.2 种植分散,影响露地蔬菜机械化生产水平的提高 |
2.3 露地蔬菜利润普遍不高,影响了种植户对技术装备和服务的购买意愿 |
2.4 种植模式不统一,农艺措施复杂多样,农机农艺融合难度大 |
2.5 缺少农机与农艺配套的方案,各环节轻简化发展差异大 |
3 露地蔬菜优质轻简化建议与展望 |
3.1 推进土地流转和种植模式、布局转变 |
3.2 规范农艺参数,加强农机农艺融合 |
3.3 加大科研力度,加强轻简化栽培技术及装备研发 |
3.4 加强政策鼓励机制 |
3.5 大力推进“互联网 + ”蔬菜的发展 |
3.6 展望 |
(2)甘肃省花椰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其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发展现状 |
1.1 全国花椰菜产业现状 |
1.2 甘肃省花椰菜产业现状 |
2 存在的问题 |
2.1 品种依赖进口,生产成本大 |
2.2 产业基础条件落后 |
2.3 配套栽培和水肥管理技术不健全 |
2.4 尾菜处理技术不完善 |
2.5 企业和农业合作组织带动能力不强 |
2.6 市场供求信息不畅,产销脱节严重 |
2.7 精深加工产业滞后 |
3 发展对策 |
3.1 加强产业体系建设,保障花椰菜质量安全 |
3.2 加大科研投入,加快品质选育,促进成果转化 |
3.3 加强基础条件和配套设施建设 |
3.4 加大尾菜处理技术研究应用 |
3.5 拓宽销售思路,建立多元化销售网络 |
3.6 完善监测预警,降低种植风险 |
3.7 发展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 |
(3)我国部分省市草莓种苗病毒种类检测与序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 我国草莓病毒病的发生现状 |
2 侵染草莓的主要病毒分子变异和株系划分研究进展 |
2.1 草莓镶脉病毒(Strawberry vein banding virus,SVBV) |
2.2 草莓斑驳病毒(Strawberry mottle virus,SMo V) |
2.3 草莓轻型黄边病毒(Strawberry mild yellow edge virus,SMYEV) |
2.4 草莓皱缩病毒(Strawberry crinkle virus,SCV) |
2.5 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 |
3 小RNA深度测序技术在植物病毒学研究中的应用 |
4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在植物病毒学研究中的应用 |
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基于小RNA深度测序技术鉴定侵染我国部分省市草莓种苗的病毒种类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样品采集 |
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1.3 方法 |
1.4 病毒检出率计算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小RNA深度测序检测结果 |
2.2 RT-PCR检测结果 |
2.3 草莓病毒病典型症状 |
2.4 不同产地草莓种苗感染病毒的情况 |
3 讨论 |
第三章 不同品种的草莓种苗病毒病调查与检测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样品采集 |
1.2 草莓组织总RNA的提取和RT-PCR检测 |
1.3 序列测定和分析比较 |
1.4 病毒检出率计算 |
2 结果与分析 |
2.1 RT-PCR检测结果 |
2.2 草莓病毒病典型症状 |
2.3 不同品种的草莓种苗感染病毒情况 |
3 讨论 |
第四章 SMYEV辽宁分离物lnhy26 基因序列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草莓组织总RNA的提取和RT-PCR检测 |
1.3 序列测定和拼接 |
1.4 序列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SMYEV辽宁分离物lnhy26 基因序列测定 |
2.2 基因序列同源性与系统进化树分析 |
2.3 基因序列重组分析 |
2.4 田间症状 |
3 讨论 |
第五章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SVBV和 SMo V的含量 |
1 材料及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1.3 草莓组织总RNA的提取和反转录体系 |
1.4 重组质粒的稀释和拷贝数计算 |
1.5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 |
1.6 引物 |
2 结果与分析 |
2.1 SVBV和 SMo V重组质粒的浓度和纯度测定 |
2.2 标准曲线的建立 |
2.3 草莓叶片总RNA的浓度和纯度检测 |
2.4 草莓叶片中SVBV和 SMo V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 |
3 讨论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大豆黑斑病病原菌鉴定 |
作者简介 |
(4)不同来源CMS应用于花椰菜杂种优势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花椰菜起源、分布与种质资源概况 |
1.1.1 花椰菜的起源 |
1.1.2 花椰菜种植与分布 |
1.1.3 我国花椰菜种质资源概况 |
1.2 花椰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
1.2.1 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概念与意义 |
1.2.2 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分析方法 |
1.2.3 国内外花椰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
1.3 花椰菜CMS细胞质效应研究进展 |
1.3.1 细胞质效应研究的意义 |
1.3.2 细胞质效应研究的方法 |
1.3.3 十字花科作物CMS来源及细胞质效应研究进展 |
1.3.4 花椰菜CMS来源及细胞质效应研究进展 |
1.4 花椰菜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进展 |
1.4.1 杂种优势的概念 |
1.4.2 杂种优势的遗传基础 |
1.4.3 杂种优势预测的方法 |
1.4.4 国内外花椰菜杂种优势研究进展 |
第二章 花椰菜自交系表型变异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性状调查 |
2.1.3 数据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花椰菜自交系10 个数量性状的多样性分析 |
2.2.2 花椰菜自交系20 个质量性状的多样性分析 |
2.2.3 基于表型数据的主成分分析 |
2.2.4 基于表型数据的自交系聚类分析 |
2.2.5 基于表型性状的不同群体遗传多样性比较 |
2.3 讨论 |
2.3.1 花椰菜自交系的表型性状变异与遗传多样性 |
2.3.2 花椰菜自交系表型性状主成分分析及评价利用 |
2.3.3 花椰菜自交系表型性状聚类分析及评价利用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花椰菜自交系SSR标记遗传多样性及群体结构分析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DNA提取 |
3.1.3 SSR引物 |
3.1.4 PCR扩增 |
3.1.5 电泳检测 |
3.1.6 数据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SSR标记的多态性分析 |
3.2.2 基于SSR标记的自交系间遗传距离分析 |
3.2.3 基于SSR标记的自交系聚类分析 |
3.2.4 基于SSR标记的自交系主成分分析 |
3.2.5 基于SSR标记的自交系群体结构分析 |
3.2.6 基于SSR标记的不同群体遗传多样性比较 |
3.2.7 表型性状与SSR分子标记两种分析结果的比较 |
3.3 讨论 |
3.3.1 花椰菜自交系SSR标记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分析 |
3.3.2 花椰菜自交系SSR标记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群体结构分析 |
3.3.3 表型与分子两种方法分析结果的比较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不同来源CMS的花椰菜不育系细胞质效应分析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设计 |
4.1.3 性状测定 |
4.1.4 数据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不育细胞质对杂种F115 个性状的一般效应 |
4.2.2 核背景对不育细胞质遗传效应的影响 |
4.2.3 不同来源CMS的不育系细胞质效应的比较 |
4.2.4 两个同质异核花椰菜CMS细胞质效应的比较 |
4.3 讨论 |
4.3.1 花椰菜CMS对多个性状的细胞质效应为负 |
4.3.2 花椰菜CMS负效应可通过杂交父本核背景改善 |
4.3.3 不同来源CMS的花椰菜不育系细胞质效应的综合评价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花椰菜杂种优势及其亲本配合力分析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设计 |
5.1.3 性状测定 |
5.1.4 数据分析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父母本及杂种F1的性状表现 |
5.2.2 联合方差分析 |
5.2.3 配合力分析 |
5.2.4 杂种优势分析 |
5.2.5 杂种优势的预测 |
5.3 讨论 |
5.3.1 花椰菜主要农艺及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表现 |
5.3.2 花椰菜主要农艺及品质性状配合力的特点 |
5.3.3 配合力、遗传距离和不育胞质效应与杂种优势的预测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创新点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下一步研究工作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我国花椰菜种业发展现状、市场需求及研究热点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花椰菜生产情况 |
2 我国花椰菜主栽品种分布区域 |
2.1 福建花椰菜 |
2.2 浙江温州花椰菜 |
2.3 上海花椰菜 |
2.4 广东花椰菜 |
2.5 台湾引进花椰菜 |
2.6 其他地区花椰菜 |
2.7 国外引进的花椰菜 |
3 花椰菜市场需求及热点研究品类 |
3.1 市场需求 |
3.2 研究热点品类 |
3.2.1 松花菜 |
3.2.2 西兰花 |
3.2.2. 1 主栽品种及来源 |
3.2.2. 2 我国西兰花优势产区分布 |
3.2.3 其他 |
4 存在的问题 |
4.1 种质资源缺失 |
4.2 多抗品种短缺 |
4.3 加工型品种缺乏 |
4.4 种子生产技术落后, 产量低, 制种成本高 |
5 小结 |
(6)花椰菜温敏雄性不育系的育性转换机理及分子标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Y |
缩略词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作物杂种优势 |
1.1.1 杂种优势的理论基础 |
1.1.2 植物杂种优势利用的现状 |
1.2 植物雄性不育研究 |
1.2.1 雄性不育概述 |
1.2.2 雄蕊的形成过程 |
1.2.3 雄性不育与杂种优势 |
1.2.4 雄性不育类型 |
1.3 光温敏雄性不育 |
1.3.1 光温敏雄性不育系的选育 |
1.3.2 光温敏雄性不育的形态学观察 |
1.3.3 光温敏雄性不育系的温光反应特性 |
1.3.4 光温敏雄性不育系的遗传研究 |
1.3.5 光温敏雄性不育的细胞学研究 |
1.3.6 光温敏雄性不育的生理生化研究 |
1.3.7 光温敏雄性不育基因的研究 |
1.3.8 光温敏雄性不育的应用 |
1.4 花椰菜雄性不育研究 |
1.4.1 花椰菜雄性不育选育 |
1.4.2 花椰菜雄性不育类型 |
1.4.3 花椰菜雄性不育遗传机理研究 |
1.4.4 杂交优势在花椰菜上的应用现状 |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花椰菜温敏雄性不育的选育及表现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材料 |
2.1.2 方法 |
2.2 结果分析 |
2.2.1 温敏不育系的选育及育性表现 |
2.2.2 不同生态区温敏雄性不育系GS-19的育性表现 |
2.2.3 温敏雄性不育系GS-19的农艺性状及花器特征 |
2.2.4 温敏型雄性不育系GS-19的遗传特性 |
2.2.5 温敏型雄性不育系GS-19配制的杂交组合的表现 |
2.3 讨论 |
第三章 花椰菜温敏雄性不育的育性转换规律 |
3.1 试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不同播期对椰菜温敏雄性不育系GS-19的育性变化情况 |
3.2.2 温度对椰菜温敏雄性不育系GS-19育性转换影响 |
3.2.3 光周期对GS-19的育性影响 |
3.2.4 光温互作对花椰菜温敏雄性不育系GS-19育性影响 |
3.3 讨论 |
第四章 花椰菜温敏雄性不育花药败育的细胞学特征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 |
4.1.2 方法 |
4.2 结果分析 |
4.2.1 温敏雄性不育花药发育的电镜扫描观察 |
4.2.2 温敏雄性不育花药发育的显微结构特征 |
4.2.3 温敏雄性不育的花药发育的超微结构特征 |
4.3 讨论 |
第五章 花椰菜温敏雄性不育育性转换与内源激素的关系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材料 |
5.1.2 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不同发育时期温敏雄性不育系GS-19的花药激素的动态变化 |
5.2.2 花药不同发育时期内源激素之间的平衡关系 |
5.2.3 叶片中内源激素的动态变化 |
5.3 讨论 |
第六章 花椰菜温敏雄性不育相关基因分子标记 |
6.1 材料和方法 |
6.1.1 材料 |
6.2 结果分析 |
6.2.1 F2分离群体的ISSR分析 |
6.2.2 F2分离群体中单株及GS-19的ISSR分析 |
6.2.3 IT13-600 的克隆及测序 |
6.2.4 花椰菜温敏雄性不育系的筛选 |
6.3 讨论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7)崇明地区花椰菜周年生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研究背景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目的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全球及我国花椰菜生产的区域格局与水平 |
1.3.2 我国花椰菜栽培的主要品种 |
1.3.3 花椰菜新品种选育与制种技术 |
1.3.3.1 育种目标 |
1.3.3.2 花椰菜品种的类型 |
1.3.3.3 育种技术 |
1.3.4 栽培技术 |
1.3.4.1 育苗 |
1.3.4.2 定植 |
1.3.4.3 定植后的管理 |
1.3.4.4 折叶盖球 |
1.3.4.5 田间管理 |
1.3.5 采收和采后处理运销 |
1.3.5.1 采前管理 |
1.3.5.2 花椰菜采收 |
1.3.6 废弃物堆肥处理 |
1.3.6.1 场地选择 |
1.3.6.2 原辅料配比技术 |
1.3.6.3 堆肥发酵生产流程 |
1.3.6.4 堆肥发酵生产质量指标 |
1.3.6.5 物料干燥及入库操作规程 |
1.3.7 栽培生理 |
1.3.7.1 温度与花椰菜的发育 |
1.3.7.2 花椰菜栽培的生理障碍 |
1.3.7.3 先期现蕾及其原因 |
1.3.7.4 异常花球及其发生原因 |
2 秋季花椰菜品种的发育表现比较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试验时间 |
2.2.2 试验地点 |
2.2.3 试验材料 |
2.2.4 试验方案 |
2.2.5 调查项目与方法 |
2.2.6 数据处理 |
2.3 结果分析 |
2.3.1 不同品种的花芽分化物候期结果 |
2.3.2 不同品种的现蕾始期和已展开叶片数结果 |
2.3.3 不同品种花芽分化始期、发育速度与栽培期温度的关系 |
2.4 结论 |
3 春季花椰菜品种的发育表现比较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时间 |
3.2.2 试验地点 |
3.2.3 试验材料 |
3.2.4 试验方案 |
3.2.5 调查项目与方法 |
3.2.6 数据处理 |
3.3 结果分析 |
3.3.1 不同品种的花芽分化物候期结果 |
3.3.2 不同品种的现蕾始期和已展开叶片数结果 |
3.3.3 不同品种花芽分化始期、发育速度与栽培期温度的关系 |
3.4 结论 |
4 播种期对花椰菜发育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试验时间 |
4.2.2 试验地点 |
4.2.3 试验材料 |
4.2.4 试验方案 |
4.2.5 调查项目与方法 |
4.3 结果分析 |
4.3.1 不同播种期花椰菜的物候期变化 |
4.3.2 覆盖处理对不同播种期花椰菜的物候期的调节效应 |
4.4 结论 |
5 微生物制品对花椰菜连作土壤的调节效应研究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试验场地 |
5.2.2 试验材料 |
5.2.3 试验设计 |
5.2.4 测定指标及测定方法 |
5.2.5 数据分析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不同微生物制剂对花椰菜出苗率的影响 |
5.3.2 不同微生物制剂对花椰菜幼苗叶片色素含量的影响 |
5.3.3 不同微生物制剂对花椰菜幼苗株高及地上部干重的影响 |
5.3.4 不同微生物制剂对花椰菜根系活力的影响 |
5.3.5 不同微生物制剂对花椰菜产量的影响 |
5.4 结论 |
6 综合讨论 |
6.1 改变茬口比例,实现周年生产 |
6.2 持续改善土壤生态环境,克服连作障碍 |
6.2.1 土壤营养状况改良 |
6.2.2 科学合理的茬口配置 |
6.2.3 增施有机肥 |
6.2.4 土壤深翻 |
6.3 提高品质,减少异常花球发生率技术对策 |
7 研究结论 |
8 参考文献 |
9 致谢 |
附件 |
(10)转Bt cry1Ba3和Bt cry1Ia8基因抗虫花椰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芸薹属作物抗虫基因的研究进展 |
1.1.1 Bt基因 |
1.1.2 植物来源基因 |
1.1.3 其他抗虫基因的研究 |
1.2 昆虫抗性的出现及防治策略 |
1.3 花椰菜转基因方法 |
1.3.1 载体介导法 |
1.3.2 DNA直接导入法 |
1.4 农杆菌介导的花椰菜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
1.4.1 花椰菜再生体系的建立 |
1.4.2 花椰菜遗传转化体系建立 |
1.5 转基因抗虫花椰菜的研究进展 |
1.6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2 花椰菜遗传转化体系建立 |
2.2.1 试验材料 |
2.2.2 试验方法 |
2.3 抗性花椰菜植株的鉴定 |
2.3.1 试验材料 |
2.3.2 试验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植物表达载体pCs1Ba-LR的构建 |
3.2 转基因植株的获得 |
3.2.1 花椰菜转化植株的获得 |
3.2.2 转基因花椰菜种子的获得 |
3.3 转化植株的PCR鉴定 |
3.3.1 转cry1Ia8基因植株的PCR鉴定结果 |
3.3.2 转cry1Ba3基因植株的PCR鉴定结果 |
3.4 转化植株的Southern blot鉴定结果 |
3.4.1 转cry1Ia8基因植株的Southern blot鉴定结果 |
3.4.2 转cry1Ba3基因植株的Southern blot鉴定结果 |
3.5 转化植株的RT-PCR鉴定 |
3.6 转化植株的western blot鉴定 |
3.6.1 转cry1Ia8基因植株的western blot鉴定结果 |
3.6.2 转cry1Ba3基因植株的western blot鉴定结果 |
3.7 转化植株的生物活性鉴定 |
3.7.1 转化植株对敏感小菜蛾的抗性鉴定 |
3.7.2 转化植株对抗性小菜蛾的鉴定 |
4 讨论 |
4.1 cry1Ba3与cry1Ia8基因的选择 |
4.2 构建植物表达载体pCs1Ba-LR的意义 |
4.3 农杆菌转化花椰菜的要点分析 |
4.3.1 花椰菜外植体的选择 |
4.3.2 农杆菌菌株的选择和侵染 |
4.3.3 预培养和延迟培养 |
4.4 展望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日本花椰菜新品种——白雪(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主要露地蔬菜轻简高效生产现状与展望[J]. 郭凤领,吴金平,黄科,张兆辉,袁伟玲,朱凤娟,邱正明. 中国蔬菜, 2021(09)
- [2]甘肃省花椰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其发展对策[J]. 常涛,陶兴林,胡立敏,段艳巧,刘娟. 甘肃农业科技, 2021(08)
- [3]我国部分省市草莓种苗病毒种类检测与序列分析[D]. 王佳. 北京农学院, 2021(08)
- [4]不同来源CMS应用于花椰菜杂种优势的研究[D]. 朱世杨. 福建农林大学, 2019(04)
- [5]我国花椰菜种业发展现状、市场需求及研究热点综述[J]. 朱焕焕. 蔬菜, 2019(04)
- [6]花椰菜温敏雄性不育系的育性转换机理及分子标记研究[D]. 陶兴林. 甘肃农业大学, 2017(06)
- [7]崇明地区花椰菜周年生产技术研究[D]. 高慧. 上海交通大学, 2015(03)
- [8]渭河流域高原夏菜新品种引进筛选[J]. 逯文生,李文,谢谦,赵亮,窦永强,马素碧,李鹏奎. 中国园艺文摘, 2014(10)
- [9]越冬花椰菜育种研究初报[A]. 杨金兰,刘艳波,史小强. 中国园艺学会十字花科蔬菜分会第十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2
- [10]转Bt cry1Ba3和Bt cry1Ia8基因抗虫花椰菜的研究[D]. 吴娜拉胡. 东北农业大学, 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