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注浆灌注桩在江汉平原的应用分析

后注浆灌注桩在江汉平原的应用分析

一、桩底后注浆灌注桩在江汉平原的应用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海涛[1](2021)在《考虑浆液黏度时变性的后注浆桩承载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钻孔灌注桩因其承载力高、沉降小、适用性好等优点,被广泛应用至高层建筑、桥梁和高速铁路的基础中。然而,钻孔灌注桩在施工中存在的桩侧泥皮和桩底沉渣等问题将会削弱单桩的承载力。为提高钻孔灌注桩的承载力,降低钻孔灌注桩的沉降,开发了桩基后注浆技术。大多数学者多关注桩端后注浆或桩侧后注浆一种情况来研究后注浆桩的承载特性,且较少关注浆液黏度时变特性对后注浆桩承载特性的影响。亟需分析桩端-桩侧组合后注浆桩的承载特性,形成一套桩端桩侧组合后注浆桩受力性状的分析理论与设计方法。本文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及现场试验等手段分析了考虑浆液黏度时变特性的后注浆桩浆液扩散机理与承载特性,取得了如下结论:(1)考虑幂律型水泥浆液的黏度时变特性,建立了桩端、桩侧浆液扩散模型,提出了浆液扩散半径的计算公式。考虑桩端浆液上返现象,建立了浆液上返段模型,修正了浆液上返高度计算公式,形成了成层土中浆液上返高度的计算方法。通过四个算例验证了浆液扩散半径计算公式和上返高度迭代计算方法的合理性。(2)基于考虑浆液黏度时变特性的后注浆桩浆液扩散模型,采用BoxLucas1函数模型模拟桩端阻力-桩端位移及非桩侧浆液扩散段桩侧摩阻力-桩土相对位移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基于圆孔扩张理论的桩侧浆液扩散段的荷载传递模型,提出了桩端-桩侧组合后注浆桩荷载-沉降特性的计算方法。通过三个算例验证了计算方法的合理性。(3)基于提出的后注浆桩荷载传递模型,采用Visual Fortran和FRIC子程序对有限元软件进行了二次开发和算例验证,利用有限元数值模拟软件分析了不同注浆参数下未注浆桩、桩端后注浆桩、桩侧后注浆桩及桩端-桩侧组合后注浆桩承载特性。(4)基于本文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研究成果,依托董梁公路宁梁段后注浆桩工程,对桩端-桩侧组合后注浆桩的注浆参数进行优化设计。根据地微动勘探试验中注浆前后的波速变化分析浆液加固范围,根据钻探试验结果综合评价试桩注浆效果。采用地微动勘探试验、钻探试验、三轴剪切试验及静载试验验证后注浆单桩设计参数的合理性。

丁韬[2](2021)在《泥浆护壁灌注桩承载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高层、超高层建筑及大型桥梁的大规模建设,钻孔灌注桩作为其主要基础形式应用广泛。泥浆护壁是解决桩孔塌孔的主要技术手段,但同时也会产生桩周泥皮、桩底沉渣等技术问题,影响单桩承载能力和桩顶沉降。本文通过室内模型试验、数值模拟等手段,分析了不同泥皮厚度、不同沉渣厚度以及沉渣参数对单桩承载特性的影响,最后提出利用灌注桩后注浆技术提高桩基承载能力。得到主要结论如下:(1)桩侧泥皮越厚,单桩极限承载能力越低,桩顶沉降越大,桩端阻力占总荷载比值越大。试验中泥皮厚度为0mm、0.5mm、1mm、1.5mm、2mm的单桩极限承载能力分别为6.42k N、5.95k N、5.08k N、4.82k N、4.21k N。无泥皮桩桩端阻力占总荷载的30%左右,含泥皮桩桩端阻力占总荷载的比例在60%左右。(2)桩底沉渣越厚,相同荷载作用下产生的桩顶沉降越大,单桩极限承载能力越低,桩端阻力占总荷载比值越小。试验中沉渣厚度为0mm、15mm、30mm、45mm的单桩极限承载能力分别为4.98k N、4.26k N、4.32k N、3.73k N,无沉渣桩较含45mm厚沉渣桩的单桩极限承载能力提高了33%。随着沉渣弹性模量、内摩擦角、黏聚力的增大,桩顶沉降变小,单桩极限承载能力增大。(3)灌注桩后注浆对泥皮与沉渣的强度均有增强,单桩极限承载能力获得较大提升,桩顶沉降明显减小,注浆后单桩极限承载能力较未注浆的桩体提高了45%。图[61]表[22]参[50]

罗永成,吴克威,章志伟[3](2021)在《注浆挤扩灌注桩在工程应用中的关键施工技术》文中指出钻孔灌注桩具有对周围环境影响小、噪声小等优点,但桩身材料利用效率低。针对传统钻孔灌注桩的不足,介绍了一种新型的注浆挤扩灌注桩工艺。对钻孔灌注桩与注浆挤扩灌注桩进行了试桩试验,证明注浆挤扩灌注桩相比于钻孔灌注桩可极大地提高承载能力及抗拔能力,进而将原设计的钻孔灌注桩优化为注浆挤扩灌注桩。实践表明,优化做法既可以提高后注浆工法的可靠性,又可以大幅提高钻孔灌注桩的承载性能,减少了桩的数量及长度,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赵久斌[4](2020)在《商丘某电厂桩基工程质量检测研究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桩基作为一种重要的基础形式广泛应用于工民建、公路、铁路等各个领域。在不能满足建筑物的承载力或沉降要求的地层中,采用桩基尤为有效。由于桩基埋于地下,属于隐伏工程,其工程质量受诸多因素控制,如果质量出现瑕疵,将会直接影响到上部主体结构的安全和正常运营。为此,开展桩基工程质量检测,保障桩基安全牢固,满足工程质量要求,是整个工程安全得以保障的关键环节。目的:本文在搜集整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总结了现阶段国内外比较常用的几种检测手段,如桩基承载力检测、桩身完整性检测及桩身内力检测等,分析了各种检测手段的试验原理、手段和目的,以及各自的优缺点。方法:以商丘某电厂桩基工程质量检测为研究对象,对其开展了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桩身和桩端的应力测试、单桩水平静载试验、高应变和低应变等检测手段。通过静载试验、高应变法及理论公式等三种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结论:相比普通的泥浆护壁成孔灌注桩,后注浆后的桩基抗压极限承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而对于后注浆之后的三种方法比较,当桩身完整性没有问题时,三种方法的检测结果基本吻合,达到了设计预期。通过静载试验、高应变法及理论公式等三种方法得到的结果可以看出,单桩沉降趋势都是随着荷载增大沉降也增大,但存在差异,高应变法得到的沉降值与理论公式算出的结果基本一致,静载试验的结果相比要大很多。通过本文的研究,检验了各种桩基检测手段的适用性和有效性,明确了各方法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的差异,取得的成果可为同类型的工程提供相应的数据支撑和技术支撑。

孙家伟[5](2020)在《根固桩竖向侧摩阻力发挥机理与机制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现代城市规模特别是高层建筑的规模持续扩大,要求在各种不利场地和复杂地质条件下均能满足其对地基承载力和沉降变形的设计要求,对我国辽阔地域各种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地基基础设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加固处理要求。采用桩基处理软土复杂地基的方法可以达到缩短施工工期、减小建筑物沉降、提高地基承载力的效果,而根固桩结合了混凝土芯桩强度高和包裹材料侧摩阻力高的优点,充分发挥了二者的优势,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文通过设计扩体尺寸不同的根固桩进行了室内模型试验,并结合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进一步研究了扩体尺寸和材料对扩体根固桩在竖向荷载作用下各部分桩侧摩阻力的发挥机理和发挥机制的影响。根据郑州市某工程项目的三根根固桩的静载荷试验并结合现场条件利用数值模拟建立了相应的桩土模型,研究了该桩型的竖向承载特性,并提出了扩体根固桩侧摩阻力发挥系数取值方法,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1)根据扩体的长度、直径和材料的不同,根固桩的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可以得到显着提高。扩体长度的增加对提高单桩极限承载力效果有限,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小端阻荷载占比,而对侧摩阻力的影响较小;扩体直径的增大可以显着提高单桩极限承载力,端阻荷载占比略有提升,但不利于无扩体段下部侧摩阻力的发挥;当扩体材料选用混凝土或水泥砂浆时,根固桩的承载性状基本相同,而采用水泥土作为扩体材料时,桩顶沉降略有增大,扩体段上部侧摩阻力的发挥受到一定限制,端阻力占比也有一定减小。(2)利用有限元软件结合现场静载荷试验结果,建立了对应的桩土模型,并通过二者得到的荷载-沉降曲线的对比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分析了在加载过程中桩身轴力、桩侧摩阻力和桩端阻力的发挥过程和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该工程中的根固桩表现为摩擦桩,在加载初期,无扩体段下部的侧摩阻力发挥程度较低,而加载后期有提升的趋势。扩体段和无扩体段的侧摩阻力在加载过程中几乎同步发挥。扩体段的桩侧摩阻力分担比显着提高,扩体段对于提高根固桩单桩极限承载力效果显着。(3)根据试验和数值模拟结果采用承载力计算公式对扩径段侧阻力发挥系数βsj进行验算,结果表明,扩体段长度的变化对βsj影响较小,存在一个最优的扩体长度可使βsj达到最大值,扩体直径的增大可显着提高βsj。对于现场试桩而言在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挤密作用和扩径作用对提高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效果非常显着。

吕恒柱,张伟玉,张军,黎德琳[6](2020)在《南京某商业广场基础选型与优化设计》文中提出南京某商业广场项目占地面积大,基础占工程总造价比例高,合理的基础方案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研究技术资料,根据结构层数、荷载分布及施工方案等因素,对多种可行性基础方案的技术和经济性进行比较,选出合理的基础形式。同时,充分考虑场地地下水及土质情况,利用一定的水浮力来抗压。采用桩底后注浆方式以及进行破坏性试桩以最大化发挥桩基承载力,节约基础造价。

周星[7](2019)在《软弱土层中防治预制桩上浮技术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预制桩在工程上被广泛使用。本论文阐述了在饱和软粘性土地区预制桩沉桩过程中,影响预制桩上浮的主要影响因素:(1)布桩率的影响;(2)地层地质的影响;(3)沉桩速率和间歇期的影响;(4)沉桩流程次序的影响。同时,通过理论分析,提出了四种防治预制桩上浮的技术措施。而关于沉桩速率和间歇期是饱和软粘性土预制桩沉桩的重要影响因素,但是在实际工程中,因工期很短,很多时候忽视了该因素的不利影响。在大量饱和粘性土地区预制桩沉桩的失败案例充分证明:在饱和软粘性土地区,若设计、施工等环节未引起足够重视,所采取的防治措施不到位,预制桩发生大面积浮桩现象的概率极高,严重影响施工质量。通过对大量成功或失败的案例研究,在预制桩发生上浮现象后,首先应确定上浮对工程预制桩自身结构及周边土体结构的破坏程度,根据破坏程度的不同,及时采用合理的加固处理方案,尽可能减少因上浮带来的经济损失,减少浮桩灾害的进一步扩大,保证工程施工的进一步开展。为了有效防治预制桩在饱和软弱土层中浮桩造成的严重病害,在前期结构设计阶段,应合理的选择桩基布桩系数;在施工准备阶段,应认真分析影响预制桩浮桩各项影响因素,做好充分有效的防治措施,编制满足施工需求的信息化监测方案;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施工组织设计方案执行和已制定的监测方案实施信息化观测,及时反馈观测数据结果,佐证既定防治措施的有效性,若有异常,应及时分析数据及其原因,调整优化设计和施工参数,以求保证工程安全顺利的实施。经过对大量饱和粘性土浮桩工程实践的分析和总结,本论文重点阐述一种实时监控预制桩浮桩上浮量的观测装置,同时编制了一套完善的信息化浮桩观测技术,并通过现场试验和实例验证。验证了采用预制桩上浮实时观测技术,能有效为预制桩沉桩施工过程提供实时有效的数据支撑。该测试技术灵敏度高,能最直接的反映具体的浮桩情况,该观测手段可有效地指导预制桩沉桩施工,避免盲目施工带来的重大损失。通过具体试验和案例分析,实际验证了该观测装置及技术的可行性和适用性,为后续类似工程施工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李洪江[8](2019)在《软弱地层桩基水平承载特性分析与卸荷响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桩基础是建筑、交通、海洋、地下工程等领域的重要基础型式,随着我国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桩基础呈现出深长、大直径、承载环境复杂等特点。桩基水平承载力是建(构)筑物抵御地震、风浪荷载、地下空间开挖卸荷的根本保证,桩基水平承载性能分析不当往往会诱发重大工程事故。因此,合理评价桩基水平承载性能,预测其在复杂承载环境下的变异响应特征,提出相应的安全控制措施是岩土工程面临的新挑战。本文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YFC08002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878157)、江苏省建设系统科技项目(2014ZD66)和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KYLX160244)为依托,以软弱地层桩基水平承载特征与安全保障技术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分析、原位测试、现场试验和数值模拟的手段,系统开展了软弱地层桩基水平承载特性分析与卸荷响应研究工作,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全面总结了国内外特别是近二十年间有关桩基水平承载研究现状,对桩基水平承载计算方法及开挖卸荷响应评价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指出其存在和需要解决的问题。(2)针对软弱地层桩基复杂承载特点,提出了软弱地层桩基水平承载特性分析方法。通过构建孔压静力触探(CPTU)参数与桩基p-y曲线参数的对应关系,提出了基于CPTU原位测试的桩基水平承载实用分析方法与位移控制标准;针对软弱地层桩基“大变形”问题,提出了基于应力增量的桩基大变形p-y分析方法,该方法能综合反映径向应力增量效应、纵向应力增量效应及桩体深层转动挠曲对桩侧土抗力的影响;针对桩基“大直径”问题,提出了考虑摩擦效应的大直径桩水平承载分析fm方法,该方法在传统m法基础上考虑了侧壁摩擦力在桩身产生的附加弯矩,包括桩轴线挠曲变形引起的摩擦附加弯矩和桩基尺寸效应引起的摩擦附加弯矩,提升了大直径桩水平承载力计算精度。(3)采用现场试验与原位测试相结合的手段,系统研究了基坑开挖卸荷对邻近桩基水平承载性能的影响规律,提出了桩基水平承载卸荷响应评价方法。基坑开挖卸荷会对桩周土体产生应力释放,进而影响桩基的水平承载性能。原位测试结果表明,基坑开挖后土层贯入锥尖阻力衰减,锥尖阻力的衰减与土体卸荷应力路径密切相关,卸荷后的桩基水平承载力较自由场地降低。邻近基坑开挖致使桩基被动受荷,受开挖卸荷过程的影响,被动桩水平承载变形规律复杂,其桩-土相互作用随开挖过程不断改变。为准确计算被动桩水平承载累积变形及桩身内力特征,提出了考虑邻近基坑开挖卸荷全过程的被动桩水平承载分析方法。(4)开展了基坑开挖卸荷对坑底桩基水平承载性能影响试验研究,明确了开挖卸荷前后土体原位测试参数的变化规律及坑底桩基水平承载响应特征。研究指出,开挖卸荷致使坑底土体应力释放,改变了土体应力状态,影响了桩土相互作用p-y曲线的发挥特征。坑底桩基水平承载力的确定须同时考虑地层性质及开挖卸荷应力释放的共同影响,不考虑卸荷效应会过高估计坑底桩基水平承载性能。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开挖卸荷后的真实土层原位测试参数可以准确计算坑底桩基水平承载力,与现场实测结果吻合较好。(5)通过精细化构建桩-土-开挖体数值模型,研究了邻近基坑开挖卸荷致被动桩水平承载弱化机理及其影响因素。深入分析了开挖卸荷致土体移动并伴随应力释放(应力变形耦合)条件下的桩-土相互作用特征,明确了基坑开挖方式、土体模量、排水状态和不同加载时机对被动桩p-y曲线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被动桩桩-土相互作用受邻近基坑开挖卸荷的影响而发生变异,被动桩p-y曲线较主动桩p-y曲线表现出明显的软化特征,且开挖速率越快,p-y曲线跌落越快。由此,从桩-土相互作用本质上揭示了邻近基坑开挖卸荷致被动桩水平承载性能演化的内在机理。(6)基于承台-桩基耦合模型,揭示了承台约束效应对邻坑开挖被动桩水平承载性能的影响机制,提出了综合考虑桩头嵌固深度、承台-桩头相对模量和承台-桩头接触刚度等多因素的被动桩承台设计方法及设计参考标准。研究指出,承台约束会显着影响被动桩的水平承载性能,单一影响因素下,桩头嵌固深度宜控制在(515)cm,承台-桩头相对模量比宜控制在(0.15);综合影响因素下,则宜按照承台约束系数法将Kc控制在(0.11)%区间。(7)建立了软弱地层桩基水平承载性能提升与安全控制关键技术。通过现场试验和理论计算,充分论证了软土地层桩基后注浆技术与可液化地层共振法处理技术对桩基水平承载性能的提升效果;并从桩基性能控制角度出发,分别给出了基于参数敏感性和基于开挖效应的主、被动桩水平承载控制方法。研究指出,桩侧桩端后注浆技术可显着提高灌注桩的承载性能,较普通灌注桩水平承载力提高约20%;共振法地基处理技术可大幅改善土体的工程性质,使桩基水平承载力提升约30%;对主动桩而言,其安全控制要素依次为:桩头嵌固形式>尺寸效应>竖向荷载>桩身施工倾角;对被动桩而言,合理的控制开挖方式、桩头约束条件以及加载时机是保障被动桩水平承载性能及建筑物安全稳定的重要途径。

张东[9](2019)在《单桩现场试验及桩端沉渣对单桩承载力的影响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在桩基础实际施工过程中,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导致桩基础质量不稳定的现象产生。单桩的承载性状是评价桩基础质量相当重要的一种指标,试验发现,除桩体本身材料性质、几何尺寸外,桩端持力层刚度较低(包括高压缩性软土、施工泥皮、较厚的沉渣、沉淤等)也会降低桩端阻力,而且明显降低桩侧阻力的发挥,从而影响桩承载力。本文以天津某工程为例,根据试验桩和工程桩现场试验结果从单桩承载性状基础理论知识入手,分析单桩荷载传递规律及导致单桩承载力不足的原因。同时利用FLAC 3D有限差分程序对不同沉渣厚度进行数值模拟,分析桩端沉渣厚度对单桩承载性状的影响,论文主要内容有:1、根据规范计算单桩承载力,分析桩端沉渣对单桩的承载性状和沉降的影响;2、结合天津宝坻区工程项目,确定试验桩和工程桩试桩方案,根据试验结果分别分析试验桩和工程桩的单桩承载力及沉降特点,初步确定影响工程桩单桩承载力严重不足的原因为桩端沉渣过厚。3、利用FLAC 3D有限差分程序对桩底沉渣厚度分别为0mm、50mm、100mm、200mm、300mm、500mm进行数值模拟,探究单桩承载力不足和沉降过大的原因,总结桩端沉渣厚度对单桩承载性状的影响,为类似桩基础设计、施工提供参考依据。

陈雪映[10](2019)在《灌注桩后压浆技术注浆加固机理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后压浆技术是改善灌注桩承载性能的一种经济、有效的方法,在国内外有较为广泛的应用。然而,现在仍缺少一套较为成熟的理论指导后压浆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对后压浆加固作用机理方面的研究仍需进一步深化。为此,本文依托浙江省乐清湾大桥灌注桩后压浆工程,并结合现场试验、室内模型试验的研究方法对灌注桩后压浆技术的加固机理进行研究,主要工作及研究成果如下:(1)基于乐清湾大桥工程开展的6根桩端压浆桩现场静载试验,研究桩端压浆桩的承载性能,并基于试验数据分析桩端压浆的加固机理。分析结果表明:桩端后压浆对灌注桩极限承载力提升幅度在38.03%61.87%之间,持力层为砾砂、风化基岩的试桩承载力提升幅度大于持力层为黏性土的试桩;桩端压浆能改善桩端土体的力学性质,并能通过浆液上返作用改善桩-土接触面性质,提高桩侧摩阻力;水泥浆液在粗粒土和黏性土中有不同的扩散机制,压浆后的桩端土体也呈现不同的破坏模式。(2)在室内开展模型桩的桩侧压浆试验以及压浆桩的竖向、水平静载试验,并设计了对比试验,依据试验结果分析桩侧压浆过程中浆液与土体的相互作用,研究了桩侧压浆提高桩基竖向、水平承载力的作用机理,并重点分析了浆液结石体与桩身的协同承载作用。分析结果表明:桩侧压浆能较大幅度提高模型桩的竖向、水平承载力,且浆液结石体和模型桩桩身的协同承载作用是影响压浆桩承载力的关键因素。(3)根据乐清湾大桥的工程背景,引出海水对浆液结石体的侵蚀问题。制作浆液结石体试块并将其放入海水中养护,运用微型贯入试验研究海水侵蚀对浆液结石体的强度的劣化作用,并运用XRD衍射分析和SEM电镜扫描研究海水侵蚀浆液结石的化学原理和浆液结石体的微观结构变化,根据试验结果讨论了海水侵蚀作用对压浆桩长期承载性能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海水中的SO42-和Mg2+等侵蚀性离子会于浆液结石体中的水泥水化物反应,破坏其微观结构,从而造成结石体强度的劣化;侵蚀作用的强弱与结石体水泥含量、侵蚀时间以及海水离子浓度有关。(4)基于乐清湾大桥工程的灌注桩后压浆施工参数资料,借助数据分析软件SPSS22寻求压浆量、压浆压力两个关键施工参数与压浆土层、压浆工艺等外在施工条件之间的联系。分析结果表明:压浆压力受压浆深度、压浆土层类别、压浆工艺以及成桩龄期等因素的影响;压浆量与压浆压力直接相关,直管压浆的压浆压力往往达不到设计终止压力值,导致压浆量偏大,U管压浆的压浆压力能得到保证,可以在不超量压浆的条件下保证压浆质量。

二、桩底后注浆灌注桩在江汉平原的应用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桩底后注浆灌注桩在江汉平原的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考虑浆液黏度时变性的后注浆桩承载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浆液扩散机理研究现状
        1.2.2 后注浆桩沉降计算方法研究现状
        1.2.3 后注浆桩承载特性分析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创新点和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创新点
第2章 考虑浆液黏度时变特性的浆液扩散模型研究
    2.1 浆液加固机理
        2.1.1 渗透注浆
        2.1.2 压密注浆
        2.1.3 劈裂注浆
    2.2 幂律型浆液的黏度时变特性
        2.2.1 浆液的流变性
        2.2.2 幂律型浆液的黏度时变特性
    2.3 考虑浆液黏度时变特性的浆液扩散模型
        2.3.1 浆液扩散模型研究
        2.3.2 桩端、桩侧半球体浆液扩散半径计算公式
        2.3.3 浆液上返高度计算公式
        2.3.4 浆液扩散模型退化研究
        2.3.5 算例验证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桩端桩侧组合后注浆桩沉降计算方法研究
    3.1 后注浆桩沉降计算方法
    3.2 基于荷载传递法的后注浆桩沉降计算方法
        3.2.1 组合后注浆桩荷载传递分析模型
        3.2.2 桩端、桩侧荷载传递函数
        3.2.3 桩侧扩散段荷载传递函数
        3.2.4 后注浆桩荷载传递迭代计算方法
        3.2.5 算例验证
    3.3 后注浆桩承载特性分析
        3.3.1 桩径变化对后注浆桩承载特性影响
        3.3.2 桩长变化对后注浆桩承载特性影响
        3.3.3 注浆参数变化对后注浆桩承载特性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后注浆桩承载特性数值模拟研究
    4.1 桩土界面模型
        4.1.1 侧阻BoxLucas1模型
        4.1.2 桩侧扩散段荷载传递模型
        4.1.3 端阻BoxLucas1模型
    4.2 基于用户子程序FRIC的二次开发
        4.2.1 FRIC子程序实现流程
        4.2.2 算例验证
    4.3 有限元分析过程
        4.3.1 模型的建立及模拟方案设计
        4.3.2 接触定义
        4.3.3 网格划分
        4.3.4 荷载和边界条件
    4.4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4.4.1 注浆前后桩土位移场分析
        4.4.2 注浆前后单桩荷载-沉降关系分析
        4.4.3 不同注浆参数条件下后注浆桩单桩荷载-沉降关系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组合后注浆桩承载特性工程应用研究
    5.1 工程概况
        5.1.1 地质情况
        5.1.2 试桩概况
        5.1.3 注浆参数优化设计
        5.1.4 组合后注浆施工工艺
    5.2 后注浆桩加固效果检测试验
        5.2.1 地微动勘探试验
        5.2.1.1 地微动勘探原理
        5.2.1.2 试验概况
        5.2.1.3 试验过程
        5.2.1.4 试验结果分析
        5.2.2 钻孔取芯试验
        5.2.2.1 试验目的
        5.2.2.2 试验过程
        5.2.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5.2.3 三轴剪切试验
        5.2.3.1 试验目的
        5.2.3.2 试验结果
    5.3 静载试验
        5.3.1 试桩的加载与数据采集
        5.3.2 静载试验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主要科研工作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泥浆护壁灌注桩承载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第二章 泥皮厚度对泥浆护壁灌注桩承载特性影响试验研究
    2.1 引言
    2.2 模型试验设计
        2.2.1 试验原理
        2.2.2 试验装置设计
        2.2.3 试验仪器
        2.2.4 试验工况
    2.3 试验材料
        2.3.1 模型桩
        2.3.2 模型土
        2.3.3 泥浆
    2.4 试验成果分析
        2.4.1 单桩承载特性分析
        2.4.2 泥皮厚度对单桩Q-s曲线影响
        2.4.3 泥皮厚度对桩端阻力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沉渣对泥浆护壁灌注桩承载特性影响试验研究
    3.1 引言
    3.2 模型试验设计
        3.2.1 试验原理
        3.2.2 试验工况
    3.3 试验材料
        3.3.1 模型桩
        3.3.2 沉渣
        3.3.3 密封胶
    3.4 试验成果分析
        3.4.1 沉渣对单桩承载特性影响
        3.4.2 沉渣厚度对单桩Q-s影响
        3.4.3 沉渣厚度对单桩桩侧阻力影响
        3.4.4 沉渣厚度对单桩桩端阻力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沉渣材料对泥浆护壁灌注桩承载特性影响数值分析
    4.1 ABAQUS软件
    4.2 模型建立
        4.2.1 模型尺寸
        4.2.2 本构模型
        4.2.3 材料参数
        4.2.4 桩-土-沉渣接触面
        4.2.5 模型网格划分
        4.2.6 荷载施加
    4.3 试验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4.4 沉渣弹性模量对单桩承载性影响
    4.5 沉渣内摩擦对单桩承载性影响
    4.6 沉渣粘聚力对单桩承载性影响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后注浆对泥浆护壁灌注桩承载特性影响分析
    5.1 引言
    5.2 后注浆对沉渣、泥皮性质影响
        5.2.1 弹性模量试验
        5.2.2 内摩擦角与黏聚力试验
    5.3 后注浆对单桩承载性能影响数值分析
        5.3.1 桩土计算模型尺寸
        5.3.2 本构模型
        5.3.3 模型材料参数
        5.3.4 有限元接触设置
        5.3.5 模型网格划分
        5.3.6 荷载施加
    5.4 结果分析
        5.4.1 后注浆对单桩Q-s曲线影响
        5.4.2 后注浆对单桩桩身轴力影响
        5.4.3 后注浆对单桩桩身侧阻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3)注浆挤扩灌注桩在工程应用中的关键施工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2 地勘分析
    2.1 地质概况
    2.2 水文概况
3 方案优化
    3.1 试桩
    3.2 优化
4 工艺原理及流程
    4.1 注浆挤扩灌注桩工艺原理
    4.2 施工工艺流程
5 施工关键技术
    5.1 束浆袋的安装
    5.2 注浆管路的安装
    5.3 注浆挤扩
6 工程实际应用效果
7 结语

(4)商丘某电厂桩基工程质量检测研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依据与意义
        1.1.1 桩的历史
        1.1.2 桩基础的应用
    1.2 常见的基桩质量通病
    1.3 基桩的检测
        1.3.1 承载力检测
        1.3.2 完整性检测
    1.4 基桩质量检测的重要性
    1.5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灌注桩的检测方法
    2.1 承载力检测
        2.1.1 静载试验
        2.1.2 高应变法
    2.2 桩身完整性检测
        2.2.1 定义
        2.2.2 适用范围
    2.3 桩身内力测试
        2.3.1 传感器埋设技术要求
        2.3.2 桩身内力测试数据分析
    2.4 各检测方法对比之下的优缺点
第三章 工程实例
    3.1 工程概况和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3.1.1 工程概况
        3.1.2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3.2 检测方法
        3.2.1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
        3.2.2 桩身和桩端的应力测试
        3.2.3 单桩水平静载试验
        3.2.4 高应变检测
        3.2.5 低应变检测
    3.3 数据整理
        3.3.1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
        3.3.2 桩身和桩端的应力测试
        3.3.3 单桩水平静载荷试验
        3.3.4 高应变检测
        3.3.5 低应变检测
    3.4 检测结果
        3.4.1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
        3.4.2 桩身和桩端的应力测试
        3.4.3 单桩水平静载试验
        3.4.4 高应变检测
        3.4.5 低应变检测
第四章 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和沉降的确定
    4.1 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的确定
        4.1.1 静载试验确定
        4.1.2 高应变法确定
        4.1.3 理论公式确定
        4.1.4 三种方法对比分析
    4.2 单桩沉降的确定
        4.2.1 静载试验确定
        4.2.2 高应变法确定
        4.2.3 理论公式确定
        4.2.4 三种方法沉降量的比较与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根固桩竖向侧摩阻力发挥机理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桩的根固与复合技术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理论计算研究
        1.3.2 试验研究
        1.3.3 数值模拟研究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4.3 主要创新点
2 根固桩室内试验方案设计
    2.1 引言
    2.2 试验目的及试验内容
        2.2.1 试验目的
        2.2.2 试验内容
    2.3 芯桩及扩体试块试验
        2.3.1 芯桩和扩体试块的制备
        2.3.2 试验过程
    2.4 根固桩室内静载荷试验
        2.4.1 仪器设备
        2.4.2 试验场地
        2.4.3 模型桩的设计
        2.4.4 测量元件布置
        2.4.5 试验过程
    2.5 本章小结
3 单桩静载荷室内模型试验
    3.1 引言
    3.2 芯桩及扩体试块力学参数
        3.2.1 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及弹性模量
        3.2.2 水泥砂浆立方体抗压强度强度及弹性模量
    3.3 不同扩体长度试验结果分析
        3.3.1 荷载-沉降曲线
        3.3.2 端阻力荷载分担比
    3.4 不同扩体直径试验结果分析
        3.4.1 荷载-沉降曲线
        3.4.2 端阻力荷载分担比
    3.5 本章小结
4 模型试验根固桩竖向承载工作性状的数值模拟分析
    4.1 引言
    4.2 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2.1 模型尺寸
        4.2.2 土体本构模型及各材料参数
        4.2.3 各部件间的接触及边界条件
        4.2.4 荷载分析步的设置及有限元网格网格的划分
    4.3 有限元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4.3.1 有限元计算结果与模型试验结果对比
        4.3.2 扩体长度对根固桩工作性状的影响分析
        4.3.3 扩体直径对根固桩工作性状的影响分析
        4.3.4 扩体材料对根固桩竖向侧摩阻力的影响分析
    4.4 桩身强度和承载力验算
        4.4.1 根固桩桩身强度验算
        4.4.2 根固桩单桩抗压承载力验算
    4.5 本章小结
5 扩体根固桩现场静载荷试验研究
    5.1 试验概述
        5.1.1 工程概况
        5.1.2 地质条件
    5.2 根固桩设计与施工及静载荷试验结果
        5.2.1 根固桩的设计与施工
        5.2.2 现场静载荷试验结果
    5.3 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5.3.1 基本假定
        5.3.2 各材料本构模型及参数
        5.3.3 模型尺寸及边界条件
        5.3.4 网格划分及单元类型
    5.4 有限元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5.4.1 桩顶荷载-沉降曲线
        5.4.2 桩身轴力沿桩身深度分布曲线
        5.4.3 桩侧摩阻力沿桩身深度分布曲线
        5.4.4 各部分荷载占比
    5.5 根固桩设计理论研究
        5.5.1 根固桩提高承载力机理分析
        5.5.2 根固桩桩身强度验算理论
        5.5.3 根固桩单桩抗压承载力计算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南京某商业广场基础选型与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2 工程地质情况
3 基础设计
    3.1 高层公寓和办公楼基础设计
        3.1.1 基础设计工况
        3.1.2 基础方案选择
        3.1.3 桩基方案经济性比选
    3.2 多层商业基础设计
        3.2.1 商业基础设计工况
        3.2.2 施工阶段栈桥基础的设计
        3.2.3 基础方案选择
        3.2.4 桩基方案经济性比选
    3.3 沉降控制
4 试桩注意事项及试桩结果分析
    4.1 试桩注意事项
    4.2 试桩结果分析
5 工程桩施工注意事项
6 结论

(7)软弱土层中防治预制桩上浮技术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其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3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预制桩浮桩防治理论与实例分析
    2.1 布桩率影响分析
    2.2 地层影响分析
    2.3 沉桩速率和间歇期影响分析
    2.4 沉桩流程影响分析
    2.5 预制桩浮桩危害和防治措施
        2.5.1 预制桩浮桩危害
        2.5.2 预制桩浮桩防治措施
    2.6 工程案例分析
        2.6.1 设计概况
        2.6.2 工程地质条件
        2.6.3 实际施工记录
        2.6.4 问题及其分析
        2.6.5 处理方案及结果
    2.7 小结
第三章 预制桩沉桩观测装置研究
    3.1 目的和意义
    3.2 技术水平及市场前景
    3.3 主要研究内容、目标及关键技术
        3.3.1 主要内容
        3.3.2 目标
        3.3.3 技术创新之处
    3.4 装置设计
        3.4.1 设计要求
        3.4.2 观测流程设计
        3.4.3 导向观测装置设计
    3.5 小结
第四章 预制桩沉桩标高观测装置试验研究
    4.1 目的和依据
    4.2 试验流程
        4.2.1 前期准备阶段
        4.2.2 实际实施阶段
        4.2.3 结果反馈阶段
    4.3 现场试验
        4.3.1 工程地质条件
        4.3.2 基本设计及施工概述
        4.3.3 施工概述
        4.3.4 观测方案简述
        4.3.5 结果分析及反馈
    4.4 小结
第五章 预制桩沉桩标高观测装置实例应用
    5.1 周边环境条件
    5.2 工程概况
    5.3 工程地质条件
    5.4 施工概况
        5.4.1 施工重点和难点
        5.4.2 总体施工安排
        5.4.3 施工速率安排
        5.4.4 其他保护措施
    5.5 信息化监测
        5.5.1 桩基自身上浮观测
        5.5.2 周边环境观测
    5.6 观测结果分析
    5.7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工作与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致谢
作者简历

(8)软弱地层桩基水平承载特性分析与卸荷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桩基础水平承载分析计算研究现状
        1.2.2 原位测试技术(CPT)在桩基水平承载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1.2.3 地下工程开挖卸荷对既有桩基承载影响研究现状
    1.3 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于CPTU测试的软弱地层桩基水平承载分析方法研究
    2.1 江苏典型软弱地层分布特征
        2.1.1 软土
        2.1.2 可液化土
    2.2 基于CPTU原位测试的桩基水平承载分析方法
        2.2.1 基于CPTU测试p-y模型构建
        2.2.2 试验分析与模型验证
        2.2.3 案例应用评价
    2.3 基于CPTU的刚柔性桩水平承载位移控制标准
        2.3.1 桩基水平承载机制
        2.3.2 软黏土p-y曲线的双折线简化
        2.3.3 刚、柔性桩的界定
        2.3.4 p-y参数的描述
        2.3.5 刚、柔性桩位移控制标准
        2.3.6 工程验证分析
    2.4 基于应力增量的桩基大变形p-y分析方法
        2.4.1 分析原理
        2.4.2 基于应力增量p-y曲线模型
        2.4.3 算例分析与验证
    2.5 考虑摩擦效应的大直径桩水平承载分析方法
        2.5.1 问题描述
        2.5.2 考虑摩擦效应的桩基水平承载计算模型
        2.5.3 算例分析与验证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原位测试的桩基水平承载卸荷响应评价研究
    3.1 基坑开挖卸荷对邻近桩基水平承载影响分析
        3.1.1 试验设计
        3.1.2 静力触探测试
        3.1.3 开挖前后CPT测试p-y曲线对比
        3.1.4 卸荷过程桩基水平承载特征及分析模型
        3.1.5 开挖卸荷后桩基水平承载力损失评价
    3.2 基坑开挖卸荷对坑底桩基水平承载影响分析
        3.2.1 试验方法描述
        3.2.2 试验测试结果分析
        3.2.3 坑底桩基卸荷响应特征及评价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邻近基坑开挖致桩基水平承载弱化机理与承台约束效应分析
    4.1 数值分析模型
        4.1.1 已有数值分析存在的不足
        4.1.2 精细化数值模型构建
    4.2 被动桩桩-土相互作用机理
        4.2.1 被动桩p-y曲线演化
        4.2.2 桩-土相互作用特征
    4.3 不同影响因素下的被动桩p-y响应规律
        4.3.1 不同开挖方式
        4.3.2 土体模量
        4.3.3 排水状态
        4.3.4 不同加载时机
    4.4 承台约束效应对被动桩水平承载影响
        4.4.1 承台效应
        4.4.2 承台-桩-土耦合模型
        4.4.3 桩头嵌入承台深度的影响
        4.4.4 承台-桩头相对模量的影响
        4.4.5 开挖卸荷被动桩承台设计方法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软弱地层桩基水平承载性能提升与控制方法研究
    5.1 软弱地层桩基水平承载性能提升技术
        5.1.1 软土地层桩基后注浆技术
        5.1.2 可液化地层共振法处理技术
    5.2 基于参数敏感性的主动桩水平承载控制方法
        5.2.1 试验描述与模型构建
        5.2.2 尺寸效应
        5.2.3 桩头嵌固形式
        5.2.4 桩身倾斜度
        5.2.5 竖向载荷
        5.2.6 参数敏感度
    5.3 基于开挖效应的被动桩水平承载控制方法
        5.3.1 开挖方式
        5.3.2 加载时机
        5.3.3 承台约束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下一步研究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成果发表

(9)单桩现场试验及桩端沉渣对单桩承载力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课题的研究意义
    1.2 单桩的应用及研究现状
        1.2.1 桩基础的定义及分类
        1.2.2 桩基础的应用历史
        1.2.3 桩基础的研究现状
        1.2.4 桩端持力层刚度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课题的研究内容
        1.3.2 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2章 单桩承载性状与沉降
    2.1 单桩竖向承载力
        2.1.1 单桩竖向荷载传递规律
        2.1.2 单桩竖向承载力的组成及确定方法
        2.1.3 荷载传递的影响因素
    2.2 单桩沉降
        2.2.1 单桩沉降计算方法
        2.2.2 影响单桩沉降的因素
    2.3 桩端土刚度对单桩承载性状和沉积的影响
        2.3.1 桩端土的划分类别
        2.3.2 桩端土刚度对承载性状的影响
        2.3.3 桩端土刚度对沉降的影响
    2.4 桩端土与单桩的协同作用
第3章 单桩现场试验分析
    3.1 工程概况
        3.1.1 工程简介
        3.1.2 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情况
    3.2 试验桩试验方案
        3.2.1 试验目的
        3.2.2 试验桩试验方案确定
        3.2.3 工程桩现场试验方案确定
    3.3 试验方法及设备
        3.3.1 试验基本要求
        3.3.2 检测方法
        3.3.3 主要仪器设备
    3.4 现场试验结果分析
        3.4.1 试验桩现场试验结果分析
        3.4.2 工程桩现场试验结果分析
    3.5 单桩承载力不足原因探讨
第4章 单桩承载力数值模拟分析
    4.1 FLAC3D软件介绍
        4.1.1 计算模式
        4.1.2 单元
        4.1.3 土的几种常用本构模型
    4.2 有限元数值模拟
        4.2.1 模型建立
        4.2.2 有限元模型基本信息
    4.3 计算结果分析
        4.3.1 模拟计算结果
        4.3.2 数值模拟结果与现场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4.4 保证单桩质量的施工措施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灌注桩后压浆技术注浆加固机理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灌注桩后压浆技术简介
        1.2.1 灌注桩后压浆技术的分类
        1.2.2 后压浆技术在国外的发展
        1.2.3 后压浆技术在国内的发展
    1.3 压浆加固机理的研究现状
        1.3.1 桩端压浆加固机理
        1.3.2 桩侧压浆加固机理
    1.4 本文研究内容
    1.5 本文技术路线
第二章 桩端压浆现场试验
    2.1 工程概况
        2.1.1 工程地质条件
        2.1.2 试桩概况
    2.2 试验方法
    2.3 试验结果分析
        2.3.1 桩端压浆加固效果
        2.3.2 桩端压浆加固机理分析
    2.4 压浆效果钻孔取芯检测
        2.4.1 取芯施工
        2.4.2 取芯结果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桩侧压浆模型试验
    3.1 试验概况
        3.1.1 试验目的
        3.1.2 试验内容
        3.1.3 试验装置和试验材料
    3.2 试验过程
        3.2.1 地基土的填筑与预压
        3.2.2 静压沉桩
        3.2.3 试桩压浆
        3.2.4 竖向及水平静载试验
        3.2.5 开挖试桩浆液结石体
    3.3 试验结果分析
        3.3.1 竖向加载结果
        3.3.2 水平加载结果
        3.3.3 桩侧压浆的浆液扩散机制分析
        3.3.4 桩侧压浆桩承载机制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石体试块海水侵蚀试验
    4.1 试验概况
        4.1.1 试验目的
        4.1.2 试验方案
    4.2 试验过程
        4.2.1 试样的制作与养护
        4.2.2 微型贯入试验(MCPT)
        4.2.3 XRD衍射分析
        4.2.4 电镜扫描
    4.3 试验结果分析
        4.3.1 微型贯入试验结果分析
        4.3.2 海水侵蚀原理
        4.3.3 XRD衍射分析结果
        4.3.4 电镜扫描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后压浆施工参数统计分析
    5.1 后压浆施工控制参数
        5.1.1 压浆量
        5.1.2 压浆压力
    5.2 数据来源及分析工具
        5.2.1 施工数据简介
        5.2.2 SPSS简介
    5.3 数据分析
        5.3.1 压浆压力
        5.3.2 压浆量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桩底后注浆灌注桩在江汉平原的应用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考虑浆液黏度时变性的后注浆桩承载特性研究[D]. 李海涛. 山东大学, 2021(09)
  • [2]泥浆护壁灌注桩承载特性研究[D]. 丁韬. 安徽建筑大学, 2021(08)
  • [3]注浆挤扩灌注桩在工程应用中的关键施工技术[J]. 罗永成,吴克威,章志伟. 建筑施工, 2021(02)
  • [4]商丘某电厂桩基工程质量检测研究分析[D]. 赵久斌. 长安大学, 2020(06)
  • [5]根固桩竖向侧摩阻力发挥机理与机制研究[D]. 孙家伟. 郑州大学, 2020(02)
  • [6]南京某商业广场基础选型与优化设计[J]. 吕恒柱,张伟玉,张军,黎德琳. 建筑结构, 2020(02)
  • [7]软弱土层中防治预制桩上浮技术应用研究[D]. 周星. 苏州科技大学, 2019(03)
  • [8]软弱地层桩基水平承载特性分析与卸荷响应研究[D]. 李洪江. 东南大学, 2019
  • [9]单桩现场试验及桩端沉渣对单桩承载力的影响分析[D]. 张东. 北京建筑大学, 2019(07)
  • [10]灌注桩后压浆技术注浆加固机理试验研究[D]. 陈雪映. 东南大学, 2019(05)

标签:;  ;  ;  ;  ;  

后注浆灌注桩在江汉平原的应用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