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江市非发酵豆制品加工现状及卫生质量分析

靖江市非发酵豆制品加工现状及卫生质量分析

一、靖江市非发酵性豆制品加工现状与卫生质量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邹正平[1](2018)在《薏苡仁红豆复合饮料的研制及其活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薏苡仁、红豆作为口感独特、受人喜爱、营养丰富的杂粮杂豆,其在食品中用途广泛。多酚是一类来源于植物的化合物,在其生理功效上,对人体健康具有诸多有益功能。本研究是针对薏苡仁和红豆中多酚提取方式进行优化与测定。对薏苡仁中游离型与结合型多酚和红豆中多酚抗氧化的能力进行评价,并对多酚改善肠道益生菌增殖能力进行探究。将薏苡仁、红豆经熬煮或烘焙等系列处理后,通过调配、脱气、杀菌、灌装,制备一种复合饮料,口感浓郁、营养丰富。具体研究过程及结论如下:(1)对薏苡仁的结合型与游离型多酚进行提取。采取丙酮水溶液振荡提取游离型多酚;采取NaOH消化法提取结合型多酚;离心取上清,重复操作3次,真空浓缩后冷冻干燥;红豆多酚的提取采取大孔吸附柱层析法。采用没食子酸丙酯作为标准曲线,测定提取物中多酚含量,薏苡仁的游离型多酚含量为31.47±0.74mg没食子酸/100g样品;结合型多酚的含量为28.20±0.67mg没食子酸/100g样品;总多酚含量是59.45±1.32mg没食子酸/100g样品;红豆中多酚含量为66.73±7.52mg没食子酸/100g样品。(2)对多酚样品中的抗氧化活力进行评价。采用清除过氧化自由基能力测定实验、总抗氧化能力指数(ORAC)测定实验以及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测定实验,评价薏苡仁中游离型多酚、结合型多酚、总多酚以及红豆多酚的抗氧化活力。(3)将从薏苡仁、红豆中提取出的多酚粗提物添加到培养基中,探究不同组分对益生双歧杆菌的增殖能力。对双歧杆菌的特性生长曲线、pH值和酸度变化进行分析。对薏苡仁多酚、红豆多酚以及葡萄糖添加量做单因素试验,在此基础上通过响应面试验确定了多酚提取物添加量及葡萄糖添加量,确定最优添加比例:双歧杆菌菌种添加量为0.003%时,薏苡仁多酚的添加量0.09%;红豆多酚的添加量为0.09%;葡萄糖的添加量为10%。(4)进行薏苡仁红豆复合饮料的开发设计。设计红豆汁添加量、薏苡仁汁添加量、木糖醇添加量单因素实验,通过感官评价进行优化分析。通过分析各因素相关参数可知:影响薏苡仁红豆复合饮料的感官评价总得分主次顺序为A、B、C,即红豆汁的添加质量分数、薏苡仁汁的添加质量分数、木糖醇的添加质量分数。分析k值得到优化后的最优方案为A2B2C2,即红豆汁的添加质量分数45%、薏苡仁汁的添加质量分数40%、木糖醇的添加质量分数为7.5%,以此条件配方,进行验证性试验,所得产品感官评价的得分平均值为46.9,高于因素组合试验得分,也高于单因素试验得分,说明用L9(33)正交法得到的薏苡仁红豆复合饮料的配方可行。产品颜色偏粉红色、色泽均匀,具有香醇的薏苡仁香味和红豆香味,甜味适当,口感爽滑细腻,均匀稳定,流动性好。(5)对薏苡仁红豆复合饮料的营养成分、理化指标、微生物指标以及保藏期内的pH值、沉淀率、可溶性固形物进行测定。碳水化合物的含量为9.34%,总固形物的含量为9.59g/100m L,功能特性指标总多酚含量为46.95mg/100mL。饮料pH值在4.24.6范围内,且沉淀率变化程度也较小,判断饮料稳定性良好。12个月内所有微生物指标均符合国家对饮料的规范标准,其具有良好的卫生指标。

衷小玉[2](2017)在《活性大豆异黄酮豆浆粉酶解工艺研究及其工厂工艺设计》文中研究说明糖苷型大豆异黄酮不易被人体吸收,且大豆异黄酮的生理活性主要来自于异黄酮苷元的活性,因此将异黄酮糖苷在体外水解为异黄酮苷元,生产出富含活性大豆异黄酮(即苷元型大豆异黄酮)的豆浆粉再供人体食用具有实际意义。本文以豆浆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活性大豆异黄酮豆浆粉的酶解工艺,并进行活性大豆异黄酮豆浆粉的工厂工艺设计。(1)活性大豆异黄酮豆浆粉的酶解工艺研究。首先建立一种检测豆浆体系中大豆异黄酮的高效液相色谱法,大豆苷、染料木苷、大豆苷元、染料木素在25 min内得到有效分离,在0.62520.000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精密度、回收率、检测限和定量限也均能满足实验需求。其次,从可水解大豆异黄酮的β-葡萄糖苷酶、乳糖酶、α-半乳糖苷酶以及拥有技术专利的艾利康酶中进行酶的筛选,得出在豆浆体系中水解大豆异黄酮效果最好的酶为艾利康酶。之后,进行单因素试验分析艾利康酶的酶解温度、酶解pH、酶解时间以及加酶量对豆浆体系中大豆异黄酮酶解效果的影响。单因素最佳条件为:酶解温度70℃、酶解时间10 min、加酶量2000 U,酶解pH在6.67.0范围内对大豆异黄酮的酶解效果没有显着影响(P>0.05)。最后,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优化艾利康酶酶解大豆异黄酮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30 mL浓度为6%的豆浆中,大豆异黄酮糖苷酶解的最佳工艺条件为酶解温度70℃,酶解时间15 min,加酶量2000 U,在此条件下所得的大豆异黄酮糖苷水解率达到(70.124±0.417)%。(2)进行活性大豆异黄酮豆浆粉的工厂工艺设计。本设计每班处理大豆原料1 t,产品规格为30*15 g/袋。在确定生产工艺后进行物料衡算,结果为每班所需大豆原料1000 kg,白砂糖200.31 kg,饴糖50.08 kg,外包装袋1712个,内包装袋51364个。根据活性大豆异黄酮豆浆粉的生产计划及物料衡算,进行设备选型,并依据生产工艺及设备选型结果,绘制生产工艺设备流程图。车间劳动力定员情况为每班管理人员1人,生产人员6人,生产辅助人员2人。该车间一次用水的日用水量为44.69 t,二次循环用水量为95.06 t,每日用电量为2166.5 kW·h,每班用汽量为8.658 t,配置一台蒸发能力为2 t/h的锅炉即可满足生产需求。此外进行车间平面布置,绘制出车间平面布局图,设计的车间面积为628 m2。最后进行技术经济分析,投资回收期为0.56年,该设计短时间内可回收成本,能给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富校轶,孙茂成,李怀伟,张歌,李生福,孙雪,王舒然[3](2016)在《2015年吉林市非发酵豆制品检测结果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吉林市非发酵豆制品的卫生质量状况,为相关部门的监督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在1 0家超市和农贸市场对豆腐、干豆腐、腐竹和豆浆进行采样,每种产品各采样1 0份,检测其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菌、志贺菌和苯甲酸、山梨酸、糖精钠,以及总铅和总砷。结果抽样产品的总合格率仅为2 7.5%,导致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是违规使用苯甲酸、山梨酸和糖精钠。结论吉林市非发酵豆制品总体卫生质量状况较差,有关部门应对违规使用食品添加剂的问题加强监督管理。

张臣飞,夏秋良,尹乐斌,赵良忠[4](2016)在《湖南邵阳市豆制品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文中研究指明邵阳豆制品因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制成的豆腐除含有大豆本身的营养成分外,还兼具有益生菌的功能;另经多次卤制及调料后,制得的豆干口感细腻,具有独特的咀嚼性及大豆香味。近年来,邵阳豆制品加工产业在传统的加工模式基础上,逐步加强了产品品种的多样化、生产的规模化和工业化,但仍存在工作效率低、工作环境差、货架期短等问题。通过分析当前邵阳豆制品加工产业的发展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并对其前景进行展望。

翟红霞[5](2016)在《蛋白质纤维的微生物染色》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采用黑曲霉孢子粉及绿色木霉菌对蚕丝和羊毛织物染色,省去了繁琐的色素提取工艺,主要研究了培养液组分及染色条件对染色的影响。为微生物色素在纺织品染色领域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在黑曲霉孢子粉对蚕丝和羊毛织物染色方面,本文探讨了培养液中的碳源及氮源、染色温度、染液p H、染色时间和孢子粉用量对染色效果的影响,并测定了染色织物的匀染性、透染性及色牢度。研究结果表明:培养液中适当的加入碳源和氮源有助于提高染色织物的K/S值,其用量分别以3g/L和5g/L为宜;在一定范围内,染色织物的K/S值随着染色温度的升高、染液pH值的增加和染色时间的延长而增加;染色织物的匀染性和透染性较好。调节染液pH=7,培养温度30℃,培养时间24h,可使染色织物获得较深的颜色和良好的色牢度。本文还研究了绿色木霉黄色素的制取工艺。采用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培养绿色木霉菌,观察绿色木霉菌的生长及产色素情况;探讨了培养基中不同种类碳源、氮源以及培养液的初始pH、培养温度、培养时间对绿色木霉菌黄色素产量的影响,并对其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绿色木霉菌在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上能够很好的生长,并且能够代谢出水溶性黄色素;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光谱扫描结果表明该黄色素的最大吸收波长为390nm。培养液组分及培养条件对绿色木霉菌黄色素的产量均有影响,绿色木霉产黄色素发酵培养液成分的最优组合为葡萄糖35g/L,尿素7g/L,磷酸二氢钾3g/L,七水硫酸镁2g/L;绿色木霉产黄色素的最优培养条件为:接种量4%(v/v),培养液初始pH=6,30℃,160r/min恒温培养3天。进一步研究了pH、温度及金属离子对绿色木霉黄色素的稳定性的影响,探讨了绿色木霉黄色素对蚕丝及羊毛织物的染色方法以及染液pH、染色温度、媒染剂用量等条件对染色的影响,并测试了染色织物的皂洗牢度和摩擦牢度。结果表明:绿色木霉黄色素的酸碱稳定性较好,耐热稳定性较差,Fe2+、Fe3+和Cu2+对绿色木霉黄色素稳定性影响较大。为使染色织物获得较深的颜色和良好的色牢度,应调节染液pH=4,蚕丝织物的染色可以在70℃条件下进行,羊毛织物的染色温度以80℃为宜;以氯化镨和混合稀土作为媒染剂时,绿色木霉黄色素对蚕丝织物染色宜采用同浴媒染法,对羊毛织物染色宜采用预媒法,媒染剂的最适用量分别为:氯化镨1.5g/L,混合稀土1g/L。

郑珺瑜[6](2015)在《食品生产加工环节安全监管研究 ——以泉州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民众都要以吃饭为第一要务。近些年来,国内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三鹿奶粉、地沟油、毒大米、工业酒精制售假酒等违法行为时有发生、屡禁不止,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将危及民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也将造成不小的危害,做好食品生产监管工作对于整个食品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食品安全工作之重要可以说显而易见。食品生产加工环节是食品链条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作为生产的源头其事关产品质量的好坏,监管意义十分重大。本文主要以政府规制理论、危机管理理论等理论作为研究理论基础,介绍了我国食品生产加工环节安全监管的基本现状,选取了食品生产加工环节安全监管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并以所在的泉州市进行实证分析,深入梳理对比国外发达国家的食品安全监管经验并从中得到借鉴和启发,从监管体制、监管部门、监管对象、监管环境等四个方面提出改进泉州市食品生产加工环节安全监管的一些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和意见建议。本文结合现阶段机构改革的有关现状,形成了适合泉州市食品安全监管的新思路和新策略,为建立和完善有效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提供一点参考和启示,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唐向峰[7](2009)在《贵阳市夜市烧烤小吃的卫生状况及控制措施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化学性有害因素主要包括重金属、亚硝酸盐等。它们既能造成食物中毒,还能使某些器官发生肿瘤、癌变和基因突变。贵阳夜市烧烤食品可能在化学性方面存在安全隐患。贵阳烧烤小吃主要以路边小吃摊点形式为主,路边烧烤对人们健康的影响和对环境的破坏已显而易见。本文通过调查了解贵阳部分夜市烧烤食品的生产加工现状,检测主要化学性危害因素的含量,为该类食品的卫生监督管理和地方标准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保障全省夜市烧烤食品的生产安全。方法:首先对食品的制作工艺配方及添加剂使用、加工场所的卫生状况及生产加工人员的食品卫生知识进行问卷调查,其次按照食品卫生检验国家标准方法及卫生部推荐的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方法对样品主要化学性危害指标进行检验分析并进行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和小鼠睾丸染色体畸变试验,观察潜在的致突变危险性。结果:调查证明加工原料主要是购买而来,加工中无添加剂的加入,贮藏容器主要使用不锈钢容器;加工场所仅局限于小规模作坊式或者路边流动摊点式生产经营,加工设备和工具十分简陋;从业人员文化程度低,食品卫生知识缺乏,法律意识淡薄。贵阳市三个地区烧烤食品中常见化学性危害因素检测结果如下:食品中的亚硝酸盐≤5.5mg/Kg;食品中的铅≤0.49mg/Kg;食品中的镉<0.01mg/Kg;油脂酸价≤1.3mgKOH/g。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和小鼠睾丸染色体畸变试验结果表明,烧烤小吃对小鼠骨髓PCE微核的形成无影响;不提高小鼠睾丸染色体畸变率。结论:贵阳市夜市烧烤小吃多以小作坊和路边流动摊点的形式为生产经营单位,环境简陋,设施落后,加工人员的文化素质低,导致食品的卫生质量差,易引起化学性污染。常见化学性危害因素检测结果分析表明,除部分产品非法加入亚硝酸盐外,其他常见化学性危害因素的检测结果均没有超出相似产品的国家标准限值,应加强对超范围使用亚硝酸盐等食品添加剂的卫生管理,强化从业人员的法律意识和公共食品卫生与健康意识。从三个地区烧烤食品的毒理学安全评价结果发现:贵阳夜市烧烤食品没有明显毒副作用,没有致突变的危险性,只要对其加强卫生监管,夜市烧烤小吃是具有利用和开发价值的。

魏新洲[8](2009)在《地表水体COD排污权交易体系研究》文中认为排污权交易作为一种市场化的环境污染控制经济手段,近年来倍受各国关注。它改变了传统的污染由环境管理部门强制各企业治理的模式,为环保的产业化、集约化带来了发展曙光。本文以化学需氧量(COD,本文未特别说明均为CODCr)这一有机污染物指标为研究对象,将COD作为一种特殊“商品”交易指标进行研究,构建一个COD水排污权交易的技术支持平台。由于对水污染物排污权交易市场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因此本文对此所作的研究只能算作一次理论性的尝试。本文在对COD这一特殊的“商品”指标进行研究中,分析了COD作为排污交易指标的合理性,并按其性质、特征上的差异对排污企业进行了分类研究,建立起水排污权交易五大优先考虑原则,按照分类的标准选取了100家排污企业为研究对象,分析其COD的特征、可生化性和降解成本,研究其降解成本与可生化性的关系,计算出各类排污企业的COD平均降解成本,建立了一个跨行业交易的匹配表;在构建“商品”配额交易技术支持平台中,应用国外先进的水质交易评估方法、监测断面等贡献值法,构建一个关于水体监测断面的交易模型,在不超过水体的污染负荷的前提下,达到交易成本的最小化。最后以上述研究理论为基础,对天津永定新河某段12家污染源的COD排污权交易进行总体设计,在各企业已购买COD排污权的前提下,进行了COD排污权交易,并提出有借鉴意义的政策或建议,为我国大范围内开展水污染物排污权交易的设计提供参考。

邓凯杰,王永刚,蒋立新,林奕芝,程慧,方琼[9](2008)在《2007年深圳市福田区非发酵性豆制品吊白块检测结果分析》文中认为[目的]为了解目前市场豆制品卫生质量状况,评价其食用安全质量。[方法]采集各农贸市场及超级市场所出售的非发酵性豆制品99份,检测吊白块(甲醛次硫酸钠)、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结果]99份样品合格率仅33.3%.存在滥用添加剂及微生物严重超标情况。[结论]目前市场上销售的豆制品卫生质量令人担忧,应采取相应措施,加强卫生管理.保证食品的质量安全。

周晓丽[10](2008)在《贵州部分地区自制传统食品化学危害因素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化学性有害因素主要包括重金属、亚硝酸盐等。它们既能造成食物中毒,还能使某些器官发生肿瘤、癌变和基因突变。自制传统食品在化学性方面存在安全隐患,曾有多位专家对此进行过研究。贵州省少数民族众多,传统食品各具特色,由于加工过程存在安全隐患,曾有食品中毒等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本文通过调查了解贵州省部分地区自制传统食品的生产加工现状,检测主要化学性危害因素的含量,为该类食品的卫生监督管理和地方标准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保障全省传统自制食品的生产安全。方法:首先对食品的制作工艺配方及添加剂使用、加工场所的卫生状况及生产加工人员的食品卫生知识进行问卷调查,其次按照食品卫生检验国家标准方法及卫生部推荐的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方法对样品主要化学性危害指标进行检验分析。结果:贵州部分地区自制传统食品除动物性食品在秋冬季外,其它食品的加工时间不受季节的限制;加工原料主要是购买而来,加工中无添加剂的加入,贮藏容器主要使用陶瓷容器;加工场所仅局限于小规模作坊式或前店后厂式生产,加工设备和工具十分简陋;从业人员文化程度低,食品卫生知识缺乏,法律意识淡薄。黔南、黔东南及贵阳市三地区食品中常见化学性危害因素检测结果如下:动物性食品亚硝酸盐含量≤5.4mg/Kg,植物性食品亚硝酸盐含量≤5.3mg/Kg,豆制品亚硝酸盐含量≤4.3mg/Kg;动物性食品砷含量≤0.42mg/Kg,植物性食品砷含量≤0.44mg/Kg,豆制品砷含量≤0.47mg/Kg;动物性食品铅含量≤0.11mg/Kg,植物性食品铅含量≤0.37mg/Kg,豆制品铅含量≤0.15mg/Kg;动物性食品镉含量≤0.033mg/Kg,植物性食品镉含量≤0.050mg/Kg,豆制品镉含量≤0.049mg/Kg。结论:贵州部分地区自制传统食品的加工工艺原始且有民族特色,加工地多以小作坊类为生产单位,生产环境简陋,设施落后,加工人员的文化素质低,导致食品的卫生质量差,易引起微生物污染,建议各相关部门应该采取一定的监管和改进措施。化学性危害因素的检测结果均符合相似产品的国家标准限值,自制传统食品的化学安全性高,这主要是因为贵州省内所产的食品原料受污染程度低,加工工艺安全,食品加工成后很快被销售,化学性危害因素产生量少。

二、靖江市非发酵性豆制品加工现状与卫生质量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靖江市非发酵性豆制品加工现状与卫生质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薏苡仁红豆复合饮料的研制及其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第1章 绪论
    1.1 薏苡的概述
        1.1.1 薏苡仁的营养成分
        1.1.2 薏苡的功能作用
        1.1.3 薏苡的开发现状
    1.2 红豆的概述
        1.2.1 红豆的营养成分
        1.2.2 红豆的功效作用
        1.2.3 红豆的开发现状
    1.3 多酚的概述
        1.3.1 多酚的化学性质
        1.3.2 多酚的来源
        1.3.3 多酚的分离纯化
        1.3.4 多酚的研究现状
    1.4 谷物饮料的概述
    1.5 本研究的目的、主要内容、拟解决的关键技术及创新点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1.5.3 拟解决的关键技术
        1.5.4 本课题创新点
第2章 薏苡仁及红豆多酚提取条件的优化
    2.1 材料与试剂
        2.1.1 主要原材料及试剂
        2.1.2 仪器与设备
    2.2 方法
        2.2.1 薏苡仁多酚提取物的制备
        2.2.2 红豆多酚提取方法
    2.3 定性鉴别
    2.4 总多酚含量的测定
        2.4.1 溶液的配制
        2.4.2 标准曲线的绘制
    2.5 数据统计
    2.6 结果与分析
        2.6.1 总多酚含量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薏苡仁红豆多酚提取物抗氧化能力探究
    3.1 材料
        3.1.1 主要原材料及试剂
        3.1.2 仪器与设备
    3.2 薏苡仁及红豆多酚清除过氧化自由基能力的测定
    3.3 总抗氧化能力指数(ORAC)的测定
    3.4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测定
        3.4.1 多酚母液的配制
        3.4.2 不同多酚组分清除DPPH自由基效果的比较
    3.5 数据统计
    3.6 结果分析
        3.6.1 清除过氧化自由基(peroxylradicalscavenging capacity,PSC)分析
        3.6.2 氧自由基吸收能力(oxygenradicalabsorbance capacity,ORAC)分析
        3.6.3 薏苡仁及红豆多酚清除自由基能力的研究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混合多酚对益生菌的增殖能力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与试剂
        4.1.2 仪器与设备
    4.2 方法
        4.2.1 双歧杆菌生长曲线的测定
        4.2.2 薏苡仁及红豆混合多酚对双歧杆菌存活率的影响
        4.2.3 两种多酚及葡萄糖的交互作用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双歧杆菌的生长曲线
        4.3.2 两种多酚对双歧杆菌存活率影响的比较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红豆薏苡仁饮料开发及工艺优化
    5.1 材料与设备
        5.1.1 材料与试剂
        5.1.2 仪器与设备
    5.2 试验方法
        5.2.1 工艺流程
        5.2.2 具体技术路线
    5.3 薏苡仁红豆复合饮料配方优化
        5.3.1 单因素实验
        5.3.2 正交试验设计
        5.3.3 感官评价
    5.4 薏苡仁红豆复合饮料配方单因素试验结果
        5.4.1 红豆汁添加质量分数对薏苡仁红豆复合饮料感官评分的影响
        5.4.2 薏苡仁汁添加质量分数对薏苡仁红豆复合饮料感官评分的影响
        5.4.3 木糖醇添加质量分数对薏苡仁红豆复合饮料感官得分的影响
    5.5 薏苡仁红豆复合饮料配方正交试验结果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薏苡仁红豆复合饮料储藏稳定性探究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材料与试剂
        6.1.2 仪器与设备
    6.2 薏苡仁红豆复合饮料储藏稳定性研究
        6.2.1 pH值变化
        6.2.2 可溶性固形物变化
        6.2.3 离心沉淀率变化
    6.3 薏苡仁红豆复合饮料卫生指标的测定
    6.4 薏苡仁红豆复合饮料理化指标的测定
    6.5 数据分析
    6.6 储藏稳定性研究结果
        6.6.1 薏苡仁红豆复合饮料pH值的变化
        6.6.2 薏苡仁红豆复合饮料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变化
        6.6.3 薏苡仁红豆复合饮料沉淀率变化
        6.6.4 薏苡仁红豆复合饮料卫生指标
        6.6.5 薏苡仁红豆复合饮料主要成分分析
    6.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致谢

(2)活性大豆异黄酮豆浆粉酶解工艺研究及其工厂工艺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大豆异黄酮概述
        1.1.1 大豆异黄酮的结构与种类
        1.1.2 大豆中异黄酮的含量与分布
        1.1.3 大豆异黄酮的性质
        1.1.4 大豆异黄酮的生理功能
        1.1.5 大豆异黄酮的吸收利用
        1.1.6 大豆异黄酮的提取及检测方法
        1.1.7 大豆异黄酮的应用
    1.2 大豆异黄酮酶解工艺研究进展
    1.3 大豆的营养成分及抗营养因子
        1.3.1 大豆营养简介
        1.3.2 大豆抗营养因子
        1.3.3 豆腥味的去除
    1.4 豆浆粉的生产工艺
    1.5 豆浆粉产品的市场分析
    1.6 研究目的、意义与内容
        1.6.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2 研究内容
第2章 豆浆体系中糖苷型大豆异黄酮的酶解工艺研究
    2.1 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 主要试剂与标准品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豆浆体系中大豆异黄酮检测方法的建立
        2.2.2 糖苷型大豆异黄酮水解酶的筛选
        2.2.3 大豆异黄酮酶解单因素试验
        2.2.4 大豆异黄酮酶解正交试验
        2.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豆浆体系中大豆异黄酮检测方法的建立
        2.3.2 糖苷型大豆异黄酮水解酶的筛选
        2.3.3 糖苷型异黄酮酶解的单因素试验
        2.3.4 糖苷型异黄酮酶解的正交试验
        2.3.5 最佳工艺验证试验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活性大豆异黄酮豆浆粉的工厂工艺设计
    3.1 产品方案及产量的确定
        3.1.1 品种及规格
        3.1.2 班产量
    3.2 生产工艺流程及论证
        3.2.1 工艺流程
        3.2.2 工艺论证
        3.2.3 工艺特点
    3.3 物料衡算
    3.4 设备选型
    3.5 劳动力定员
    3.6 生产车间用水、用汽、用电量估算
        3.6.1 生产车间用水量估算
        3.6.2 生产车间用汽量估算
        3.6.3 生产车间用电量估算
    3.7 车间平面布置
    3.8 技术经济分析
        3.8.1 投资分析
        3.8.2 产品成本核算
        3.8.3 全年利润计算
        3.8.4 投资回收期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2015年吉林市非发酵豆制品检测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来源
    1.2 检测项目与方法
    1.3 判定标准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抽检产品合格率
    2.2 非发酵豆制品苯甲酸、山梨酸和糖精钠的检测结果
    2.3 非发酵豆制品微生物指标的检测结果
    2.4 非发酵豆制品总铅、总砷的检测结果
3讨论

(4)湖南邵阳市豆制品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大豆及豆制品产业的发展现状
    1.1 我国大豆产量及消费量发展现状
    1.2 湖南省及邵阳市大豆和豆制品产业现状
2 邵阳市豆制品加工产业中存在的问题及挑战
    2.1 邵阳当地的大豆产量不足
    2.2 质量安全难以保障
    2.4 副产物未得到有效利用, 严重污染环境
3 促进邵阳市豆制品产业健康发展的建议
    3.1 扩大邵阳本地大豆生产规模
    3.2 标准化生产, 引进HACCP及GMP管理体系
    3.3 加强科研投入, 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现代技术人才
    3.4 副产物的综合利用研究, 延伸豆制品产业链
4 展望

(5)蛋白质纤维的微生物染色(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微生物色素概述
        1.2.1 微生物红色素
        1.2.2 微生物黄色素
        1.2.3 微生物黑色素
    1.3 微生物色素在纺织领域的应用
    1.4 微生物染色方法
    1.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黑曲霉孢子粉对蚕丝和羊毛的染色性能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和仪器
        2.2.1 实验材料和药品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培养液的配制
        2.3.2 实验方法
    2.4 测试方法
        2.4.1 K/S值的测定
        2.4.2 匀染性的测定
        2.4.3 透染性的测定
        2.4.4 色牢度的测定
    2.5 结果与讨论
        2.5.1 染色液组分对染色的影响
        2.5.2 染色条件对染色的影响
        2.5.3 染色织物匀染性
        2.5.4 染色织物透染性
        2.5.5 染色织物色牢度
    2.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绿色木霉产黄色素的培养基成分及培养条件优化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和仪器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实验用培养基
        3.3.2 菌种的复苏、活化及保存
        3.3.3 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3.3.4 绿色木霉菌生长曲线的绘制
        3.3.5 培养基成分优化
        3.3.6 培养条件优化
    3.4 测试方法
        3.4.1 色素吸收峰的测定
        3.4.2 培养液中色素色价的测定
        3.4.3 菌体干重的测定
    3.5 结果与讨论
        3.5.1 绿色木霉菌的生长情况
        3.5.2 绿色木霉黄色素光谱曲线
        3.5.3 绿色木霉菌生长曲线
        3.5.4 培养基成分优化
        3.5.5 培养条件优化
    3.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绿色木霉黄色素对蚕丝和羊毛织物的染色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和仪器
        4.2.1 实验材料和药品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培养基的配制
        4.3.2 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4.3.3 绿色木霉黄色素提取
        4.3.4 绿色木霉黄色素的稳定性
        4.3.5 绿色木霉黄色素对羊毛和蚕丝织物的染色性能
        4.3.6 染色工艺曲线
    4.4 测试方法
        4.4.1 吸光度的测定
        4.4.2 K/S值的测定
        4.4.3 色牢度的测定
    4.5 结果与讨论
        4.5.1 绿色木霉黄色素的稳定性
        4.5.2 绿色木霉黄色素的染色性能
        4.5.3 染色织物色牢度
    4.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专利
致谢

(6)食品生产加工环节安全监管研究 ——以泉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4.2 研究理论
        1.4.3 研究方法
第2章 我国食品生产加工环节安全监管的基本状况
    2.1 基本概念
        2.1.1 食品
        2.1.2 食品安全
        2.1.3 食品生产加工环节及其安全监管
        2.1.4 食品生产加工环节安全监管部门
    2.2 我国食品生产加工环节安全监管的总体状况
        2.2.1 总体状况
        2.2.2 食品生产加工环节安全监管的法律依据
第3章 泉州市食品生产加工环节安全监管的现状及问题
    3.1 泉州市食品生产加工环节安全监管现状分析
        3.1.1 泉州市食品生产企业的基本情况
        3.1.2 泉州市加工食品质量的基本清况
        3.1.3 泉州市食品生产监管人员的基本情况
        3.1.4 泉州市食品生产监督管理的基本情况
    3.2 泉州市食品生产加工环节安全监管存在问题分析
        3.2.1 泉州市食品生产加工环节安全监管体制存在的问题
        3.2.2 泉州市食品生产加工环节安全监管部门存在的问题
        3.2.3 泉州市食品生产加工环节安全监管对象存在的问题
        3.2.4 泉州市食品生产加工环节安全监管环境存在的问题
第4章 国外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监管的成功模式及启示
    4.1 国外发达食品安全监管典型模式
        4.1.1 美国监管模式
        4.1.2 加拿大监管模式
        4.1.3 欧盟监管模式
    4.2 国外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监管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第5章 改善泉州市食品生产加工环节安全监管的相关对策
    5.1 泉州市食品生产加工环节安全监管体制的改革完善
        5.1.1 建立健全食品生产监管法律法规体系
        5.1.2 努力实现全程监管无缝链接
        5.1.3 梳理整合各级各类食品安全标准
        5.1.4 建立科学合理的监管责任机制
    5.2 泉州市食品生产加工环节安全监管部门的强化健全
        5.2.1 加快健全监管机构队伍建设
        5.2.2 不断提升食品监测检验能力
        5.2.3 严厉打击违法行为
        5.2.4 推进食品安全应急反应机制建设
    5.3 泉州市食品生产加工环节安全监管对象的严格监管
        5.3.1 督促食品生产企业落实主体责任
        5.3.2 探索实施食品生产企业分级分类监管制度
        5.3.3 推进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监管治理力度
        5.3.4 推进食品安全诚信信用体系建设
    5.4 泉州市食品生产加工环节安全监管环境的良好营造
        5.4.1 促进食品信息互通对称
        5.4.2 充分发挥新闻媒体舆论监督作用
        5.4.3 积极营造社会共治监管氛围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7)贵阳市夜市烧烤小吃的卫生状况及控制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食品中的几种常见化学性污染因素
        1.1.1 亚硝酸盐
        1.1.2 常见的有害重金属
    1.2 贵阳市夜市烧烤食品化学性危害因素分析
        1.2.1 贵阳夜市烧烤小吃食品的安全现状
    1.3 本课题立题背景、目的及意义
        1.3.1 选题的背景
        1.3.2 选题的意义和目的
第二章 调查研究
    2.1 调查设计
        2.1.1 调查对象
        2.1.2 调查目的
        2.1.3 调查点分布
        2.1.4 调查方法
        2.1.5 问卷设计
        2.1.6 质量控制
    2.2 调查结果与讨论
        2.2.1 调查点概况
        2.2.2 调查问卷种类
        2.2.3 被调查食品的制作工艺、配方及添加剂使用调查
        2.2.4 加工食用场所的卫生状况调查
        2.2.5 加工制作人员食品卫生知识调查
        2.2.6 消费者的食品卫生知识调查
    2.3 小结
第三章 理化研究
    3.1 化学性理化指标的选择
    3.2 样品的采集
        3.2.1 现场采样
        3.2.2 采集样品表
    3.3 主要的实验试剂及设备
        3.3.1 实验试剂
        3.3.2 实验设备
    3.4 实验室质量控制
    3.5 实验方法、结果及讨论
        3.5.1 检测样品的感官特征
        3.5.2 亚硝酸盐侧定
        3.5.3 酸价的测定
        3.5.4 铅的测定
        3.5.5 镉的测定
    3.6 小结
第四章 潜在化学性危害因素致突变危险性研究
    4.1 潜在化学性危害因素致突变危险性评价指标选择
    4.2 实验对象及内容
    4.3 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
    4.4 小鼠睾丸染色体畸变试验
    4.5 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1.1 调查研究的结论
        5.1.2 理化研究的结论
        5.1.3 致突变危险性研究的结论
    5.2 建议
        5.2.1 制定地方特色食品质量安全数据库
        5.2.2 规范卫生管理
    5.3 本课题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1 论文发表情况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附件2 调查问卷及采样记录表

(8)地表水体COD排污权交易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水污染现状
        1.1.2 我国水污染控制和治理现状
        1.1.3 研究课题的提出
    1.2 水排污权交易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的研究及实施状况
        1.2.2 国内的研究与实施状况
    1.3 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1.3.1 课题研究内容
        1.3.2 课题研究意义
第二章 COD 的分类研究
    2.1 COD 作为水排污权交易指标的可行性分析
        2.1.1 几种常用水质指标的对比研究
        2.1.2 COD 作为交易指标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2.2 污水的特点及性质研究
        2.2.1 污水的来源与特点
        2.2.2 污水的处理方法和效果
        2.2.3 工业污水排污水体的具体要求
        2.2.4 我国工业污水污染现状和特点分析
    2.3 COD 的分类研究
        2.3.1 COD 分类研究的必要性
        2.3.2 COD 分类的研究
第三章 典型行业COD 特征研究
    3.1 造纸行业COD 特征分析研究
        3.1.1 造纸行业污水及COD 特点
        3.1.2 典型造纸行业COD 特征分析
    3.2 印染行业COD 特征分析研究
        3.2.1 印染行业污水及COD 特点
        3.2.2 典型印染行业COD 特征分析
    3.3 制药工业COD 特征分析研究
        3.3.1 制药工业污水及COD 特点
        3.3.2 典型制药工业分析
    3.4 食品工业COD 特征分析研究
        3.4.1 淀粉豆制品加工类企业COD 特征分析
        3.4.2 肉类加工及养殖类企业COD 特征分析
        3.4.3 发酵酿造类企业COD 特征分析
        3.4.4 饮料生产类企业COD 特征分析
        3.4.5 佐料制品类企业COD 特征分析
        3.4.6 油脂化工类企业COD 特征分析
    3.5 石油化工行业COD 特征分析研究
        3.5.1 石油化工行业污水及COD 特点
        3.5.2 典型石油化工行业COD 特征分析
    3.6 其它类
        3.6.1 生活污水类
        3.6.2 电镀行业类
        3.6.3 机械制造类
        3.6.4 有机农药类
    3.7 COD 行业间交易匹配表构建
第四章 COD 排污交易管理评估体系的建立
    4.1 排污权交易的风险分析
        4.1.1 TMDL 概念的引入
        4.1.2 水排污权交易中的“热点”风险分析
        4.1.3 “热点”风险分析管理
    4.2 水排污权交易管理评估体系的建立
    4.3 COD 水排污权交易计算体系的建立
        4.3.1 COD 水排污交易计算模型的建立
        4.3.2 COD 水排污权交易成本的计算
第五章 实例研究
    5.1 区域研究
    5.2 COD 水排污权交易体系建立
        5.2.1 水域COD 负载情况简介建立
        5.2.2 COD 污染源类型确定及潜在交易的可行性分析
        5.2.3 潜在COD 交易的污染源位置点评估分析
        5.2.4 潜在COD 交易企业间可调整时间和水质监测时间的确定
        5.2.5 潜在交易的COD 数量确定
        5.2.6 对以上一到五步过程进行审核并完成COD 交易行为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贵州部分地区自制传统食品化学危害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食品中的几种常见化学性污染因素
        1.1.1 亚硝酸盐
        1.1.2 常见重金属
    1.2 贵州省传统食品及化学性危害因素研究现状
        1.2.1 动物性食品化学性危害因素研究现状
        1.2.2 植物性食品的化学性危害因素研究现状
        1.2.3 豆制品的化学性危害因素研究现状
    1.3 本课题立题背景、目的及意义
        1.3.1 选题的背景
        1.3.2 选题的意义和目的
    1.4 研究对象及内容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内容
    1.5 小结
第二章 调查研究
    2.1 调查设计
        2.1.1 调查对象
        2.1.2 调查目的
        2.1.3 调查点分布
        2.1.4 调查方法
        2.1.5 问卷设计
        2.1.6 质量控制
    2.2 调查结果与讨论
        2.2.1 调查点概况
        2.2.2 调查食品种类
        2.2.3 被调查食品的制作工艺、配方及添加剂使用调查
        2.2.4 加工场所的卫生状况调查
        2.2.5 生产加工人员食品卫生知识调查
    2.3 小结
第三章 理化研究
    3.1 化学性理化指标的选择
    3.2 样品的采集
        3.2.1 采样样品记录表的制作
        3.2.2 采样所用材料
        3.2.3 采集样品表
    3.3 主要的实验试剂及设备
        3.3.1 实验试剂
        3.3.2 实验设备
    3.5 实验室质量控制
    3.6 实验方法、结果及分析
        3.6.1 实验原料感官特征
        3.6.2 硝酸盐测定
        3.6.3 砷的测定
        3.6.4 铅的测定
        3.6.5 镉的测定
    3.7 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调查研究的结论
        4.1.2 理化研究的结论
    4.2 建议
        4.2.1 制定地方标准
        4.2.2 规范生产加工卫生管理
    4.3 本课题的不足之处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1 论文发表情况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附件2 加工调查问卷及采样记录表

四、靖江市非发酵性豆制品加工现状与卫生质量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薏苡仁红豆复合饮料的研制及其活性研究[D]. 邹正平. 吉林大学, 2018(04)
  • [2]活性大豆异黄酮豆浆粉酶解工艺研究及其工厂工艺设计[D]. 衷小玉. 集美大学, 2017(01)
  • [3]2015年吉林市非发酵豆制品检测结果分析[J]. 富校轶,孙茂成,李怀伟,张歌,李生福,孙雪,王舒然.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 2016(07)
  • [4]湖南邵阳市豆制品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 张臣飞,夏秋良,尹乐斌,赵良忠. 农产品加工, 2016(05)
  • [5]蛋白质纤维的微生物染色[D]. 翟红霞. 苏州大学, 2016(01)
  • [6]食品生产加工环节安全监管研究 ——以泉州市为例[D]. 郑珺瑜. 华侨大学, 2015(03)
  • [7]贵阳市夜市烧烤小吃的卫生状况及控制措施研究[D]. 唐向峰. 贵州大学, 2009(S1)
  • [8]地表水体COD排污权交易体系研究[D]. 魏新洲. 天津大学, 2009(S2)
  • [9]2007年深圳市福田区非发酵性豆制品吊白块检测结果分析[J]. 邓凯杰,王永刚,蒋立新,林奕芝,程慧,方琼. 海峡预防医学杂志, 2008(03)
  • [10]贵州部分地区自制传统食品化学危害因素研究[D]. 周晓丽. 贵州大学, 2008(03)

标签:;  ;  ;  ;  ;  

靖江市非发酵豆制品加工现状及卫生质量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