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摩托车行业,喜忧参半

我国摩托车行业,喜忧参半

一、亦喜亦忧的我国摩托车工业(论文文献综述)

姚臻[1](2018)在《伊恩·麦克尤恩小说的空间叙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从空间叙事的角度,探讨空间在英国当代着名作家伊恩·麦克尤恩文学叙事中所具有的主题意蕴和价值判断,揭示了作家对艺术创新、文化态势、社会责任、历史真相和小说意义等重大命题的哲思。空间叙事在麦克尤恩的小说创作中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不仅承载着作家对于空间体验的文化想象,还承载着他对小说空间形式的创作实践。本文试图从空间叙事维度、空间叙事建构以及空间叙事内涵这三个层面对麦克尤恩的小说进行系统性的解读,探讨作家如何通过空间构建起一个观照叙事内容、叙事策略以及叙事理念的多维小说空间。麦克尤恩小说的空间叙事维度部分主要分析了麦克尤恩小说中多维的空间类型,具体分为地理、心理和权力三种。地理空间不仅仅是故事叙述和情节发展的场所,也是作家本人对后现代文明引发的人性危机、异质文化带来的精神迷失以及现代都市历史景观进行审视与探讨的场域。“城市荒原”、“异域迷宫”及“伦敦景观”的城市书写路径勾勒出地理空间变迁下作家的情感结构和创作风格的变迁;心理空间主要体现在生存经验投射于人物内心产生的感悟和认知。无论是记忆空间还是想象空间,都是人物认知外部世界和内在自我的有效手段,反映出作家对现代社会中个体与社会、自我与他者的认识与思考;此外,麦克尤恩的小说叙事还关注空间中的权力因素,权力不仅存在于社会空间,还渗透了个人空间,权力的行使通过权力规训和权力话语以达到对主体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控制。麦氏小说中的空间类型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空间构造,也是一种心理状态的表征空间,是各种权力和文化交锋的社会空间。麦克尤恩小说的空间叙事建构部分主要探讨了麦克尤恩如何在小说中建构空间,即其独特的空间叙事策略,具体表现在作家在处理空间与时间、空间的表现形式和空间转换关系时所采用的叙事策略。麦克尤恩的小说文本在叙事结构上具有显着的时空体特质,具体表现为时间的弱化与空间的凸显以及通过延缓的场景来表现空间化的时间;在空间形式方面,麦克尤恩的叙述风格从早期的个人肖像的空间形式逐渐转向对社会图景的空间展示;在空间转换方面,在麦克尤恩的小说中,空间的移动、交叠和变化往往与个体寻求成长和发展存在着内在的关系和模式。麦氏空间叙事策略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以空间体验作为生存体验的内在形式。作家有意识地在小说中进行空间叙事构造,使小说叙事从情节层面升华到对主题意义的凸显层面,从而将个人经验、审美体验以及对社会历史的关注和反思融进小说的空间。麦克尤恩小说的空间叙事内涵主要聚焦于麦克尤恩藏匿于空间叙事之下的心理诉求、伦理判断以及理性建构,旨在阐释麦克尤恩小说叙事中所涉及的诸多复杂因素。麦克尤恩笔下的文本空间是动态的、开放的意义再生体。它通过自身结构中垂直叙述轴的运动与其他文学文本、与历史、文化以及心理语境之间进行关联。垂直叙述轴的文学层面通过对相关文学体裁和文学文本的引用和改造,彰显出作家对文学传统和文化影响批判性地继承态度;垂直叙述轴的历史层面主要通过“历史的文本性”和“文本的历史性”参与对历史的解构/重构的过程;垂直叙事轴的精神层面分析则在心理学范畴中折射出一个对自我与他者进行哲学性反思的麦克尤恩形象,具体表现为作者与文本、作者与读者、读者与文本、文本与语言、自我与语言以及社会话语形式等诸多关系中复杂而不稳定的效果。因此麦克尤恩的小说空间具有动态生成、无限开放的内涵。空间叙事开辟了麦克尤恩小说研究的一个新途径。在此视角下,麦克尤恩小说的空间不仅仅是承载故事发展的容器和背景,而是作为叙事技巧和手段参与并影响着人物塑造、情节发展和主题意义的建构,从而使文本空间成为一个复杂隐喻和语义的系统,被赋予了社会、历史、文化、伦理等多个层面意义。本文从小说文本中的空间的具体表现类型入手,结合作家的情感结构和意识形态,上升至抽象意义上的麦克尤恩的空间叙事策略,再回落至社会学意义上小说文本与外部世界叠加之上形成的社会空间,揭示出麦克尤恩微妙复杂的空间叙事下丰富的社会主题。

冯小[2](2015)在《去小农化:国家主导发展下的农业转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社会处于快速的转型之中,农村社会和农业也不例外。本文正是在社会快速转型的背景下考察近年来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在农村的具体实践过程及其影响。本文在人文主义方法论指导下,以个案研究的方式呈现皖南平镇税费取消后的农业变迁过程。自2007到2014年期间,平镇的农业由小农经历了资本主义农场的发展,现在变成以家庭农场为主导的经营模式,换言之,平镇农业经营主体由之前8700户的小农变成了如今5个农业公司和近上百个家庭农场主的格局。笔者通过深入的实地调研发现,平镇自2007年开始在一系列的农业现代化项目的支持下,进行农田基础设施改造,引资下乡、实施土地大规模流转,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研究发现,位于工业大县中的农业大镇,即平镇恰恰是由于税费取消后基于自身的财政压力,借助国家新时期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争取了各种涉农项目,来改造当地打工经济背景下的“老弱化”的“留守农业”。首先,借助于国家建设现代农业的各类项目投资,平镇对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即道路、水系、田块进行了整体的有利于大规模经营、机械化操作的现代化改造,完全替换了小农生产的田间水利系统。其次,政府通过优惠政策和大户补贴,引导资本下乡,对农民的土地进行集中的大规模流转,培育具有企业化特征的“种粮大户”,目标是以公司、企业的资本主义大农场经营模式来替换当地的“留守农业”。然而,这些公司、企业农场均未能规避资本投资农业的天然障碍,以及平镇小农抵抗带来的社会环境的阻碍,最终纷纷退出农业生产或者转变发展方式。面对数千亩的公司农场普遍亏损、失败,小农的不断抗争,政府开始调整农田改造标准和土地流转制度规则,鼓励家庭农场的发展。平镇小农——资本主义大农场——家庭农场的农业转型过程表现了去小农化的本质性特征:一是,“资本主义式”的农业经营模式已经剥离了小农经济的特征,农业经营体系整体从乡土社会脱嵌,服从于高度商品化的市场体系;二是,新型的家庭农场虽保有家庭的外壳,但农场的商品化再生产已经完全不同于小农经济的组织逻辑。研究发现,小农、资本主义农场、家庭农场的发展历程很难简单的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大生产”优于“小生产”的理论进行解释。恰恰相反,这些作为“先进”生产方式的资本主义式的公司化农场并不具有“先进性”,其市场竞争力主要来源于国家的干预和支持,它们必须依靠国家补贴和政府项目才能维持生存。另外,高度商品化的家庭农场既不是对资本主义农业的替代,也不是小农经营的胜利。恰恰相反,随着农场再生产要素的全面商品化,整个生产体系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环节深深融入到市场交换中,家庭农场的生产与再生产关系高度嵌入到资本主导的市场经济体系中,面临新的市场困境。最后,从农场的利润分配来看,农业发展的利益并非为广大农民所享。恰恰相反,农业生产环节的利润逐渐被工商资本通过市场交换、流通以及加工过程来挤压农民的利益空间,原来保存在农民手中生产环节的农业利润逐步外流。独立的家庭农场仍然未能在资本主导的市场经济的笼罩下独立发展,而在市场当中与资本形成新的分工与支配关系,与资本形成新的市场依附关系。总之,打工经济背景下的人口流动,农业现代化项目下的政府干预推动了平镇全面的农业转型,具体来说,无论是农业生产,抑或政府的农业治理都表现了高度一致的去小农化。在去小农化的发展过程中,容纳几万人生计和就业的农业部门在政府的干预下,变成了少数人,即近百个农场主赚钱的“生意”;数万农民所共享的农村公共资源通过政府的一系列制度和措施进行再分配给少数精英群体,这就是平镇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本质。在这场政府干预的农业现代化浪潮中,大多数的农民并不是农业现代化的受益者,相反,他们的生活变得更紧张,生活货币化压力更大。“发展”的成果仅仅为少数人所共享!

孟浩[3](2013)在《法国CO2排放现状、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及对我国的启示》文中提出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热点问题。作为发达国家,法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文章在介绍法国CO2排放情况的基础上,分别从完善组织机构、实施科技计划、加强立法、重视研发、采取多种手段、加强国际合作等方面,阐述了法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措施。这对我国通过加强制度设计、完善政策法规、加大研发、提升能力、注重公众参与及推动国际合作等方面来应对气候变化有所启示。

张瑶[4](2011)在《《人民日报》全运会报道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运动会是我国国内水平最高、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的大型综合赛事,自1959年至2009年已经举办了十一届。全运会的发展史可谓是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的缩影。《人民日报》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以下简称党报),其报道秉持党性原则,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中国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综合日报。论文以《人民日报》1959年——2009年的全运会报道内容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归纳法,对十一届的全运会报道进行整体梳理,并从报道规模、报道体裁和版面、报道内容、报道宗旨及策略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探索《人民日报》全运会报道在政治宣传与新闻报道两方面的把握尺度,及其报道的整体特征,并适当提出建议。本研究表明,《人民日报》全运会报道规模,并非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扩大,而是受不同时期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环境以及体育事业的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并随之发生变化。《人民日报》历经11届全运会报道首先在专业性上不断增强,具体体现在:1)报道体裁多样,以评论见长2)报道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扩展3)报道版面不断改进,形成了较为固定的版面模式。其次,其报道时刻体现了党报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再者,其报道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党性原则。从宏观上看,《人民日报》以正面积极宣传全运会为宗旨,坚持报道我党体育事业战略方针及辉煌成就。但改革开放以后,《人民日报》更从全局出发理性观察和审视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状况,担负了更多的社会责任。其报道策略也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从最初比较制式化,注重政治宣传,到如今宣传痕迹明显减弱,基本做到了专业性、权威性和宣传性兼备。但在今后的报道中还应在增加报道亲和力,增强传播效果,拓宽传播渠道等方面进一步提高。

黄丽媛[5](2011)在《论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影视化叙事及其嬗变 ——以壮族、侗族文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文学与影视联姻,借助影视力量增强叙事张力成为当代文学的新选择,是当代文学发展不可阻挡的趋势。少数民族文学自身及其所依托的民族文化,使其具有先天的影视化叙事优势。因此,少数民族文学成为当代影视化叙事的一种必然选择。我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影视化现象凸显,从整体上表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十七年”时期,少数民族文学影视化叙事在兴起之时就取得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功,留下一批经典之作。通过对《刘三姐》和《秦娘美》这两个经典文本的对比解读,我们总结了“十七年”少数民族影视化叙事的特点,即少数民族文学在影视化的叙事转换中彰显民族个性,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同时还力求实现民族性与时代性的融合。但是,少数民族文学的影视化叙事在带来了民族精神文化增值的同时,也留下了历史的缺憾。上世纪90年代后,以壮族青年作家凡一平为代表的新一代少数民族作家突破了“十七年”时期形成的叙事传统,少数民族文学影视化叙事表现出了新的审美嬗变,即不仅主动迎合影视需要,用影视艺术手法进行小说创作,而且模糊民族性,表现了民族性的弱化。本文以壮族、侗族文学为例,总结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影视化叙事及其嬗变,了解影视化叙事在少数民族文学中的具体表征,探寻少数民族文学影视化叙事在兴起之初以及上世纪90年代后表现出来的特点,进而总结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叙事策略,把握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走向、价值追求、观念变化等。

张小林[6](2010)在《我国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分析与创新》文中研究指明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近年的中央1号文件也都明确提出支持发展农村体育公共文化事业。2009年国务院颁布的《全民健身条例》把民众参与体育的愿望和追求从法规上明确为“公民权利”,并与人权挂钩予以保障。新农村、新体育、新生活,体育健身正成为新农民衣、食、住、行之后的第五生活要素,成为农村文明生活方式中的一部分。目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城乡一体化建设新阶段。新时期我国农村体育面临重大发展机遇,也面临诸多困境与问题,而其中体育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健全与创新是当前我国农村体育面临的首要问题。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健全与创新,是贯彻落实我国农村体育文化政策推动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重要保障,是全面推进农村经济、教育、医疗卫生和公共文化等领域综合改革和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体育制度改革和新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建设的重要举措。本文以我国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的相关学科理论基础、国外经验借鉴、制度变迁与历史背景、、我国供给制度现状与困境、供给制度创新的思路与策略等为主要内容。在大量文献资料基础上,通过大量的前期走访调研(包括湖南、河南、江苏、甘肃等相关主管部门与乡镇、村寨)和针对湘鄂渝黔边地区的个案调查,对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现状进行了考察与分析,对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存在的缺陷与困境进行了深入探讨,其中包含了定性与定量的结合分析。最后提出了我国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创新的思路与路径。本文共分七章。第一章为导论,主要分析了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的主要思路与方法、基本内容框架等。第二章主要对相关理论基础进行了分析,包括公共产品理论、制度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和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等理论,从而为本文研究提供坚实理论基础。第三章分析了国外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经验,包括不同国家制度类型的分研与比较,从而获得我国的相关借鉴与启示。第四章主要对我国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历史变迁进行了探讨。第五章则分析了我国农村体育公共产品洪给制度困境与缺陷,供给制度变迁的层次与创新的动力机制,政府在制度创新中的作用,以及湘鄂渝黔边地区的个案研究。第六章与第七章针对性提出了我国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创新的思路、原则、前提以及公共产品最优理论的启示,最后提出了我国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创新的具体策略。本文在定性与定量的结合分析中,通过理论基础、国外借鉴、我国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制度考察,得出了一系列重要的观点与结论。在国际经验借鉴与比较中,获得了在体育公共产品供给制度模式、城乡一体化、重观需求调查与规划、明确基层政府供给的主体地位、强化社会团体的专业化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启发。通过考察我国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变迁可得出,在建国前我国农村体育公共产品的供给具有重要的民间自发性特点,并以习武等民间体育为主要内容。建国后我国初步建立起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体系,但具有制度的不完善和政治、经济重要波动性影响。其次是探讨了我国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缺陷与不足,得出了供给体制、供给主体、需求表达机制、决策机制与监督制度等方面的不足,进而分析供给制度创新的动力机制,并以湘鄂渝黔边地区为例进行了分析。最后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创新的思路、原则与前提,分析了西方公共产品最优供给理论的适用性与启发,并得出了其创新的策略。包括加强立法和保障制度的创新、组织领导制度创新、建立向城乡提供兼顾公平与效率的体育公共产品供给制度体系、构建决策良性协作博弈机制、重视非正式制度供给与诱致变迁、建立部门协作与管理制度创新、构建以政府为主社会各界参与的多元化创新性筹资制度、创新农村学校体育制度、重视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非均衡创新等。

蒋进[7](2009)在《FDI推动台州民营企业竞争力提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从1993年开始,中国已经连续15年成为吸引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其中广东和江苏贡献最大。相对于广东和江苏等其他外向型省份每年大量的外资引入,以民营经济为主的浙江省外商直接投资无论从总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无法与前者媲美。由于数据的缺乏很少有学者究其原因,从而造成部分学者对中国FDI的研究不区分企业的性质和区域特点,从而得出了一些不适用于浙江省民营企业引进外资的结论和政策建议。那么引进外资是否在促进我国总体经济增长的同时也能促进草根起家的浙江省民营企业竞争力呢?浙江的民营企业引进FDI的主要动力何在?这些都值得我们去进一步探讨。部分学者和政府官员认为浙江的民企利用外资并不一定能对企业的技术、管理等方面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但也有持相反观点的。在当前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浙江的很多民营企业都遇到了技术上和市场上的困难,研究如何借助外资的力量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具有更加现实的意义。“台州模式”作为浙江民营经济的典范,研究外资对台州民企的作用对浙江省更好的实施“引进来”战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在总结近几年来台州地区外商直接投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为了深层次地揭示台州地区民营企业外商直接投资的溢出效应及其规律,从企业产出、企业技术水平、企业市场规模、企业效益等层面出发,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研究外商直接投资对民营企业的各种溢出效应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最后在总结全文基本结论的基础上,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厉新建[8](2009)在《中国旅游业跨国经营模式创新》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已经成长为广受世界各国关注的出境旅游大国,但却依然是旅游业跨国经营的小国。这一大一小反差的结果就是中国300多亿美元的消费流出,几乎相当于中国引进外资额的1/3还多。造成这种反差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有没有必要改变这种状况?又有什么途径可以改善这种状况?在战略视角和发展模式上究竟是模仿还是创新?又应该如何创新?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从学术的角度进行剖析。论文以此为出发点,在大量国内外文献检索、典型国内相关企业访谈调研、国际跨国旅游集团成长历程资料整理、国外实地考察和国内游客及专家问卷的基础上,把中国出境市场发展与跨国经营发展之间的关系放在更宏观、更接近“现实世界”的框架下进行解读,第一次系统深入地分析了影响中国旅游业跨国经营发展的主要因素,从旅游业内在的“区位锁定”、“可信赖承诺”等产业特性以及中国作为转型中的发展中大国在发展空间、内需规模、政府影响等特性这两大层面分析了旅游业跨国经营的内在机理。论文对目前国内主流的旅游业跨国经营思想和观点进行辨析性的论证,重新认识了出境旅游向量与跨国经营向量之间的关系,从全球优势交换及局部利益观与整体战略观的视角,解释了“涌进来”与“走出去”并行现象,对不同发展程度国家的声誉信号机制进行了分类化研究,总结了声誉信号机制的主要影响因素。在中国旅游企业现有能力基础和已经变化了的国际竞争环境的前提下,论文提出中国旅游业跨国经营要改善传统的市场跟随模式的战略焦点,反思狭隘的市场跟随模式,着眼“全球本地化”,对跨国经营海外企业进行正确的角色定位并应该通过战略联盟这一桥梁嵌入到东道国的外部网络中去,扭转目前“黑洞”形象,充分发挥海外子公司“潜听哨”的作用,推进跨国经营积极发展。论文还指出,在传统跨国经营优势缺乏的情况下,中国旅游业的跨国经营应该立足于集群共生和融合发展,从百年唐人街发展史中汲取经验,整合运用产业经济学中的模块化理论,构建嵌入集群、新生集群和模块化集群投资等创新模式,形成多产业融合、专业化的多元化等创新思路,有效提升中国旅游业跨国公司成长的能力。从波特钻石模式入手,论文从理论分析了政府在现阶段中国旅游业跨国经营中的角色,从实践上提出应该重视中非论坛等对外援助平台推进旅游业跨国经营发展,同时从规模经济变迁等角度提出规模大小不一的企业可以确定不同的跨国经营目标,获得各自的成功;从国外着名跨国旅游集团的发展实践中,观察到商务性区位相对于休闲性区位对跨国经营的突出价值,发现组织型区位相对于接待型区位的显着意义,初步构建了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跨国经营区位选择上的“旗舰”价值、“领先”价值和“商务”价值等三个判断标准。

黄书亭[9](2008)在《20世纪美国杰出CEO的危机管理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在南北战争以降的背景下,依托管理学基本原理,在多学科的视域中,遵循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以哲学、类型学、案例研究为框架,综合集成各种思想方法,以20世纪美国杰出CEO安德鲁·卡内基、约翰·皮尔庞特·摩根、约翰·D·洛克菲勒、亨利·福特、艾尔弗雷德·P·斯隆、托马斯·J·沃森、小托马斯·J·沃森、李·艾柯卡、杰克·韦尔奇为线索,用比较的视角,实证的方法,述评的文体,对重大危机事件进行描述、对比、统计、总结、研究,基于案例进行推理,剖析决策过程,认识危机的发生机制与显着特征,分析危机管理策略,上升为方法论原则,回归到危机管理实践。危机的分类多种多样。危机的酝酿、发生和变化,关联着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危机是不确定性的表现形式,是科学管理理论逻辑展开的结果,是人格缺陷、制度缺陷、美国难题的体现,是“市场失灵”、“政府失灵”、“技术失灵”的后果,是领导与管理失衡的结果,是若干周期理论的折射,是现代化、全球化的伴生现象。较为科学的危机管理策略是:诚信,务实,盈利,专注,清醒,依法经营,肩负使命,洞悉人性,妥当归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财富观,承担社会责任。真诚面对公众,善待伙伴,擅长沟通,善于管理上司,防范环境污染,提防政治风险。热爱生活,忠于家庭,积极休闲,交往慎重。面对现实,反应适度,持续改进,创新商业模式,形成核心能力,摆脱行为惯性,不苛求完美。讲究方法,规避不确定性,创新品牌,警惕多元化陷阱。重视隐性知识,注重教育训练。保持历史感,避免简单化,建立竞争性的企业文化、柔性的组织结构、规范的法律机制,建立“高瞻远瞩公司”。本文提供观察美国近现代史的新颖视角:多角度勾连企业、人物、社会与历史,构成研究美国经济制度史乃至美国历史的参照系,为理解企业管理与管理思想的发展,为观察新闻史、战争史及休闲史,为评价美国文化、美国内战、工人运动、城市化、新政、美国改革、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和特点提供新视角;本文是案例研究的积极尝试:以问题为导向,围绕核心概念,选择事例,分析数据,提炼观点,审视、验证和创新传统理论,弥补理论分析的空洞、乏味,避免随机、失控现象,兼顾量的研究与质的分析,在研究和运用上开辟新的领域,尝试新的方法,提供有益的建议,研究过程规范、标准;本文是学科交叉的有益探讨:涉及宽泛的时空范畴,涉猎管理学、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军事学等领域,在管理学与多学科的融合中,剖析典型人物和典型案例,阐释杰出CEO的历史地位、得失成败与现实价值,体现扎实的人文功底,有助于管理学的学科建设和理论建构,其研究策略、文体与叙述方式,有一定的示范价值。

樊强[10](2007)在《步行街(区)外部交通支持系统研究 ——以济南市经二路西段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主要从步行街(区)的形成和发展研究入手,分析了步行街(区)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交通方面等的规划设计优点,简单概括了步行街(区)在良好的交通体系、良好的空间环境意象、丰富的空间形式、独特的景观构成等方面的规划设计原则,同时,依据国内外的步行街文献,结合济南市经二路西段的实例对步行街(区)的外部交通支持系统,如路网结构、停车诱导管理系统和公共交通系统等进行了深入的广泛研究,从而提出我国城市步行街(区)外部交通支持系统指导意见,使步行街(区)能够真正成为“步行者的天堂”。 最后,关于进一步工作的方向进行了简要的讨论。

二、亦喜亦忧的我国摩托车工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亦喜亦忧的我国摩托车工业(论文提纲范文)

(1)伊恩·麦克尤恩小说的空间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节 选题缘由和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第三节 空间叙事理论的概念梳理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第一章 麦克尤恩小说的空间叙事维度
    第一节 地理空间
        一、城市荒原
        二、异域迷宫
        三、伦敦景观
    第二节 心理空间
        一、记忆空间和个体意识的自我构建
        二、想象空间与现代社会的精神异化
    第三节 权力空间
        一、身体与权力规训
        二、政治与权力话语
第二章 麦克尤恩小说的空间叙事建构
    第一节 时空体表述
        一、时间的弱化与空间的凸显
        二、空间化的时间——延缓的场景
    第二节 空间形式——从“个人肖像”到“社会图景”
        一、个人肖像
        二、社会全景
    第三节 空间转换
        一、视角切换
        二、插入故事
第三章 麦克尤恩小说的空间叙事内涵
    第一节 空间叙事中的互文层
        一、《在切瑟尔海滩上》与印象主义小说
        二、《星期六》与意识流小说
        三、《赎罪》与现代主义文学
    第二节 空间叙事中的历史层
        一、《黑犬》与历史的文本性
        二、《赎罪》与文本的历史性
    第三节 空间叙事中的精神层
        一、他者的另我性
        二、镜中的自他关系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2)去小农化:国家主导发展下的农业转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章 农业转型的理论与研究
    1.1 二元对立视角下的农业转型
    1.2 研究视角的再选择:三元分析框架和国家视角
    1.3 研究方法:人文主义传统下的个案研究
    1.4 研究社区简介与农业变迁概述
    1.5 核心概念与基本框架
第二章 农业“去过密化”与小农的延续
    2.1 人口流动与“留守农业”
    2.2 小农经营的自我调适:土地自发流转
    2.3 “农业资本化”的发展与“留守农业”的事实
    2.4 农业“去过密化”与农民家庭的社会再生产
    2.5 小结:农业“去过密化”与小农经济的延续
第三章 政府干预:对小农的改造与异化
    3.1 项目治农:农业生产体系的转型
    3.2 资本主义大农场的现实困境
    3.3 制度调整与家庭农场的兴起
    3.4 小结:政府干预下的农业变迁——去小农化
第四章 家庭农场的发展及其市场依附
    4.1 家庭农场主的社会特征
    4.2 家庭农场的生产形式:高度资本化的商品化生产
    4.3 家庭农场的生产力与市场关系
    4.4 家庭农场与资本的市场体系
    4.5 小结:资本逻辑主导的去小农化
第五章 农业去小农化与乡村社会的变迁
    5.1 殊途是否同归?遭遇商品化的农民境遇
    5.2 发展抑或倒退:农业生产与农业治理的去小农化
    5.3 农业转型:农村中间阶层的消失与农民分化
第六章 结论
    6.1 农业转型的动力:人口流动与国家干预
    6.2 农业转型的本质:市场依附与去小农化
    6.3 农业转型的社会代价:社会结构重塑与农民分化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

(3)法国CO2排放现状、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及对我国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法国CO2排放状况
2 法国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对策
    2.1 改组原机构, 并成立专门机构应对气候变化
    2.2 实施科技计划, 鼓励可再生能源与核电发展
    2.3 重视与加强能源与气候变化方面的立法
    2.4 加大新能源研发, 抢占新能源技术的制高点
    2.5 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2.6 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 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3 法国应对气候变化策略对我国的启示
4 结语

(4)《人民日报》全运会报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全运会概述
    1.2 选题依据及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关于全运会的研究
    2.2 关于党报的研究
    2.3 关于党报体育新闻的研究
        2.3.1 关于党报常规体育新闻报道的研究
        2.3.2 关于党报大型体育赛事报道的研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访谈法
        3.2.3 数理统计法
        3.2.4 逻辑归纳法
4 分析与讨论
    4.1 《人民日报》全运会报道背景
        4.1.1 新中国社会背景
        4.1.2 新中国体育发展中的全运会
        4.1.3. 新闻事业发展中的《人民日报》
    4.2 《人民日报》全运会报道情况分析
        4.2.1 《人民日报》全运会报道规模分析
        4.2.2 《人民日报》全运会报道版面及报道体裁分析
        4.2.2.1 《人民日报》全运会报道版面分析
        4.2.2.2 《人民日报》全运会报道体裁分析
        4.2.3 《人民日报》全运会报道内容分析
        4.2.3.1 关于全运会开闭幕的报道
        4.2.3.1.1 关于全运会开幕的报道
        4.2.3.1.2 关于全运会闭幕的报道
        4.2.3.2 关于全运会比赛项目的报道
        4.2.3.3 关于全运会体育人物的报道
        4.2.3.4 关于港澳台代表团参加全运会的报道
        4.2.3.5 关于赛风赛纪的报道
        4.2.3.6 关于全运会改革发展的报道
    4.3 《人民日报》全运会报道宗旨及策略分析
        4.3.1 《人民日报》全运会报道宗旨分析
        4.3.2 《人民日报》全运会报道策略分析
    4.4 《人民日报》全运会报道的整体特征分析
        4.4.1 报道专业性不断增强
        4.4.1.1 报道体裁多样,以评论见长
        4.4.1.2 报道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增强
        4.4.1.3 报道版面不断改进,形成了较为固定的版面模式
        4.4.2 报道体现了作为党报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4.4.3 报道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论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影视化叙事及其嬗变 ——以壮族、侗族文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关于“影视化叙事”的诠释
    二、选题缘由
    三、研究现状
    四、基本思路与目标设定
第一章 少数民族文学影视化叙事现象的凸显
    第一节 少数民族文学如何能成就当代影视
        一、少数民族文化的影视元素
        二、少数民族文学创作是丰富的影视化叙事资源
    第二节 “影视化”视野中的壮族和侗族文学
        一、壮族、侗族民间文学与影视化叙事
        二、壮族、侗族作家文学的崛起与影视化叙事的参与
第二章 从《刘三姐》和《秦娘美》看“十七年”少数民族文学影视化叙事的特点
    第一节 民族性的彰显
        一、民族历史文化内涵的表达
        二、民族情怀的释放
    第二节 民族性与时代性的融合
        一、主题的时代化改编
        二、叙事的时代转换
        三、人物形象的时代化重塑
    第三节 民族精神文化的增值与历史缺憾
第三章 从凡一平小说看新一代少数民族文学影视化叙事的嬗变
    第一节 上世纪90 年代后少数民族作家文学影视化叙事新变
    第二节 影视语言应用
        一、影视元素及其叙事张力
        二、从文字到影视:叙事语言的转译
    第三节 “影视化”与“民族性”的疏离与契合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我国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分析与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2.1 国外关于农村体育公共产品的研究
        2.2 国内有关农村体育公共产品的研究
        2.3 国内外研究总体评述
    3 研究思路方法与内容框架
        3.1 研究思路
        3.2 研究方法
        3.3 研究内容框架
    4 本研究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4.1 可能的创新之处
        4.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理论基础
    1 公共产品理论
        1.1 公共产品的定义
        1.2 西方公共产品的理论观点及其发展
    2 农村体育公共产品理论
        2.1 农村体育公共产品相关概念
        2.2 农村体育公共产品的分类与特征
        2.3 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制度
    3 制度及制度创新理论
        3.1 制度的定义
        3.2 制度经济学的理论观点和发展
        3.3 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观点和制度变迁理论
        3.4 制度变迁的两个层次
    4 公共选择理论
        4.1 公共选择理论的起源与概念
        4.2 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内容
        4.3 公共选择理论的发展
第三章 我国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变迁
    1 解放前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状况
        1.1 中国近代(1840——1919年)农村体育变迁
        1.2 中国现代(1819——1949年)农村体育发展的新转折
    2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制度
        2.1 体育管理体制的确立
        2.2 供给制度的曲折发展
    3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全民健身计划出台前)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制度
    4 全民健身计划出台后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制度
第四章 我国现行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分析
    1 我国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困境与缺陷
        1.1 非均衡战略下城乡二元体育公共产品供给体制障碍
        1.2 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主体制度的缺位与模糊
        1.3 农村体育公共产品需求表达机制缺失与供给决策机制倒置
        1.4 农村体育文化等公共产品供给的监督制度缺位
    2 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非均衡及其创新的动力机制
        2.1 制度缺失与冲突掩盖下体育价值的时代渐变
        2.2 科技创新带动体育制度的变迁
        2.3 其他相关制度安排的变迁带动
    3 政府在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创新中的作用
        3.1 强制性变迁与诱致性变迁
        3.2 政府在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变迁与创新中的作用
        3.3 正确看待和处理两种变迁方式
        3.4 正确看待和处理我国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变迁与创新的成本
    4 农民参与体育活动现状与农村体育公共产品需求:以湘鄂渝黔边地区为个案
        4.1 参与时间
        4.2 活动场所
        4.3 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主体
        4.4 农村体育公共产品筹资机制
        4.5 农民对体育公共产品需求位序结构
        4.6 农民对公共产品供给评价与满意度
第五章 国外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制度模式与借鉴
    1 国外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制度
        1.1 彗星主导型供给制度模式
        1.2 波浪互动型供给制度模式
        1.3 塔基放权型供给制度模式
    2 国外借鉴与启示
        2.1 国外借鉴
        2.2 国外启示
第六章 我国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创新的宏观分析与理论启示
    1 我国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统筹思路创新
    2 制度的"非中性"与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创新的公平与效率原则
    3 政府体育职能科学定位,加快我国体育文化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是前提
    4 公共产品最优供给理论的启示
        4.1 帕累托最优对我国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的局限与启示
        4.2 我国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的次优选择与借鉴
        4.3 "林达尔均衡"的理想色彩与现实启示
        4.4 蒂布特模型的迁移偏好与"用脚投票"
        4.5 启示
第七章 我国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制度优化与创新策略
    1 加强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立法和保障制度创新
    2 以人为本.健全与创新农村体育公共产品的组织领导制度
    3 建立兼顾公平与效率以及城乡一体化的体育公共产品供给制度体系
    4 决策机制中外生变量因素内化,构建决策良性协作博弈制度
    5 重视不同区域农村体育公共产品的非正式制度供给与诱致变迁
    6 提高制度供给效率与防止"公地悲剧",建立部门协作与管理制度创新
    7 构建以政府为主,社会各界参与的多元化创新性筹资制度
    8 在坚持学校体育基础性与先导性地位基础上创新农村学校体育制度
    9 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非均衡创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情况
攻读博士期间主持课题情况

(7)FDI推动台州民营企业竞争力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次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框架
    1.4 调查研究方法
2 文献综述
    2.1 FDI溢出效应的理论研究
    2.2 FDI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
    2.3 FDI溢出效应渠道的研究
    2.4 民营企业竞争力研究
    2.5 利用外资与民营企业竞争力提升研究
3 FDI提升民营企业竞争力机制研究
    3.1 FDI对我国民营企业竞争力提升有正效应的经济学解释
    3.2 FDI对我国民营企业竞争力提升的渠道
        3.2.1 四大技术溢出渠道
        3.2.2 品牌效应
        3.2.3 市场扩张效应
    3.3 FDI外溢效应对民营企业的制约因素
4 FDI提升台州市民营企业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4.1 台州市民营企业发展概况
    4.2 台州市民营企业利用FDI情况
    4.3 对台州市外资企业的调研情况
        4.3.1 台州市外资企业问卷统计分析
        4.3.2 台州市外资企业案例分析
    4.4 模型及计量结果分析
        4.4.1 模型的设立
        4.4.2 数据来源及选择
        4.4.3 经验分析及结果
5 结论和政策建议
    5.1 结论
    5.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1 台州外资企业调查问卷表

(8)中国旅游业跨国经营模式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关于选题的意义与价值
        (一) 现实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 旅游企业跨国经营与旅游业跨国经营
        (三) 跨国公司与跨国经营
        (四) 其他相关概念
    二、主要研究方法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框架
    三、当前国内外研究状况
        (一) 国外研究综述
        (二) 国内研究综述
        (三) 对国内外研究的简要评论
    四、本文的理论创新
第一章 中国旅游业跨国经营现状与问题
    第一节 中国旅游业跨国经营现状
        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状况
        (一) 直接投资流量变动情况
        (二) 旅游业对外直接投资状况
        二、饭店业和旅行社业跨国经营现状
        (一) 饭店业跨国经营
        (二) 旅行社跨国经营现状
        三、开放视角下的旅游跨国经营新认识
        (一) 观察旅游业跨国经营路径的新视野
        (二) 观察旅游业跨国经营形式的新视野
    第二节 中国旅游业跨国经营的问题
        一、跨国经营规模与出境游发展规模非耦合
        (一) 中国出境市场发展及国际比较
        (二) 旅游业跨国经营规模及国际比较
        (三) 简要结论
        二、跨国经营领域与出境游消费结构非耦合
        (一) 旅游消费的价值链
        (二) 嵌入合适的价值链位置:购物
        (三) 可能的突破方向:经济型跨国饭店公司
        (四) 简要的评价
        三、跨国经营扩张与出境游地区结构非耦合
        (一) 中国出境旅游地区结构
        (二) 跨国经营地区的“背离式”结构
第二章 中国跨国旅游经营问题的多重视角
    第一节 民族主义与地区经验的视角
        一、非耦合与出境消费的民族中心特性
        (一) “错误认识”的起源
        (二) 对问题的现实认识
        二、非耦合与大中华区出境游的阶段差
        (一) 地区经验的通用性
        (二) 两岸三地出境目的地的重合性
    第二节 竞争环境变迁的视角
        一、饭店业内忧外患的竞争环境变迁
        (一) 内部整合影响外部扩张
        (二) 发展新变化带来新挑战
        二、旅行社业竞争的阶段性变迁
        (一) 从垄断经营到受迫竞争
        (二) “强者恒强”的外部环境
        三、简要结论
    第三节 能力积累与路径变迁的视角
        一、非耦合的能力视角分析:“卷入”与“挤出”的假设
        (一) 跨国经营发展与管理技术储备的正相关性
        (二) “卷入程度”和“挤出效应”对能力的共同决定
        二、非耦合与获利能力积累变迁的关系
        (一) 能力路径依赖的变化:市场
        (二) 能力路径依赖的变化:政府
        (三) 特有FDI机制对能力积累的负面影响
第三章 中国旅游业跨国经营的机理分析
    第一节 基于产业特性的内在机理
        一、不可贸易性内生了异地商业存在的需求
        (一) 服务的分类及其不可贸易性
        (二) “区位锁定”与跨国经营内生性
        二、不可专利性内生了网络化布局需求
        (一) 发现需求不等于拥有需求
        (二) 不可专利性要求改变传统的获利模式
        三、不可试用性内生了可信性承诺需求
        (一) 质量信号机制与全球商业存在
        (二) 可信赖承诺的特殊性
    第二节 基于转型期大国特性的内在机理
        一、传统跨国经营理论的不适应性
        (一) 传统跨国经营理论的“传统性”
        (二) 服务经济时代与发展中国家崛起
        二、发展中的大国特性对跨国经营的影响机制
        (一) 大国内需规模与跨国经营动力
        (二) 大国空间规模与跨国经营力度
        (三) 大国经济自强与跨国经营冲动
        三、转型中大国特性对跨国经营的影响机制
        (一) 转型的含义与跨国经营动力的协调性
        (二) 跨国经营中对政府力量的矛盾心理
        (三) 贸易摩擦和科学发展观
第四章 中国旅游业跨国经营的理论辨析
    第一节 出境旅游发展与跨国经营的内相关性
        一、出境旅游流向与跨国经营扩张区域对比
        (一) 主要客源国选定及计算方法
        (二) 现实状况与匹配比对的差异
        (三) 公司身份模糊化、跨国经营扩张与出境市场发展
        二、跨国扩张、商务偏好与文化认知
        (一) 跨国经营的地域扩张具有商务偏好
        (二) 文化认知对跨国经营是双刃剑
        三、“本土优势”在跨国经营中延伸的可能性
        (一) 中国旅游企业在出境市场上未必有优势
        (二) 中国游客出境消费选择的倾向性
        四、出境旅游与跨国经营相关性的简要结论
    第二节 “涌进来”与“走出去”的战略悖论
        一、中国跨国经营的悖论现象
        (一) 外资加快进入中国
        (二) 中国加快推动旅游企业“走出去”
        二、战略悖论与全球学习
        (一) 跨国经营的动机:产业内贸易与优势交换
        (二) 跨国经营优势交换:全球学习与本地学习
        (三) 全球化学习:局域性利润与全球性利润
    第三节 跨国经营的品牌声誉与规模经济
        一、声誉信号机制的动态性和延展性
        (一) 品牌声誉信号的主要影响因素
        (二) 品牌声誉信号的其他影响因素
        二、规模经济的现实性和特殊性
        (一) 规模经济还是网络经济?
        (二) 规模经济未必通过传统的跨国公司方式实现
        三、高工资与高成本的非对称
第五章 基于市场的旅游业跨国经营模式创新
    第一节 跨国经营的客户跟随战略
        一、出境旅游市场跟随战略
        (一) 市场跟随战略的优点
        (二) 市场跟随战略的缺点
        二、跨国经营的非旅游化市场跟随
        (一) 跟随战略的关键在网络布局
        (二) 市场跟随的重点在商务公务市场
        (三) 跟随战略的拓展在访学市场
    第二节 跨国经营的嵌入发展模式
        一、旅游企业跨国经营的“全球本地化”
        (一) 市场跟随战略的反思
        (二) 旅游业跨国公司的选择:本地化而非飞地化
        二、旅游企业跨国经营的战略联盟
        (一) 嵌入发展与角色分类
        (二) 战略联盟与“霍金辐射”
        三、战略联盟的构建
        (一) 联盟构建的前提
        (二) 本土联盟的衍生:市场内部化和市场网络化
        (三) 异国联盟的衍生:知识前哨与业务外包
第六章 基于能力的旅游业跨国经营模式创新
    第一节 中国旅游企业的能力基础
        一、转型环境中的能力弱自生特性
        (一) 饭店领域的弱自生能力
        (二) 旅行社领域的弱自生能力
        二、转型环境中的能力结构性分布
        (一) 旅游企业总体市场表现
        (二) 盈利能力的结构性分布
        三、开放环境下的能力利用与获取
        (一) 环境变迁下的跨国经营能力
        (二) 跨国经营能力的战略观:利用与发展
    第二节 旅游跨国经营的集群共生发展
        一、集群核心理论与旅游企业集群
        (一) 集群理论及其与跨国公司关系
        (二) 旅游企业集群的理论分析
        二、唐人街发展对旅游跨国经营的启示
        (一) 唐人街的形成
        (二) 唐人街的成功与跨国经营的发展
        三、旅游企业集群式跨国经营的发展
        (一) 源自集群理论的跨国经营启示
        (二) 跨国公司成长:嵌入集群与新生集群
        (三) 跨国公司成长:模块化集群投资
    第三节 旅游跨国经营的融合发展
        一、突破旅游企业类型的传统视角
        (一) 传统思维的进化
        (二) 多元融合的产业视角
        二、金融服务与旅游企业的融合发展
        (一) 出境旅游衍生的金融需求
        (二) 金融与旅行融合的典范:美国运通
        (三) 通过产业融合推动跨国经营发展
        三、体验、网络与旅游企业的融合发展
        (一) 主题体验与传统业务:融合以互促发展
        (二) 营销网络与旅行服务:与非旅企业的融合
第七章 基于进入方式的旅游业跨国经营模式创新
    第一节 旅游跨国经营的政经协同进入
        一、中国对外经援内生的跨国经营需求
        (一) 传统的进入方式理解
        (二) 政府在跨国经营扩张中的作用
        (三) 经济援助与跨国经营的内在关系
        二、中非论坛及太平洋岛国论坛的平台意义
        (一) 非洲及太平洋岛国的空间
        (二) 依托中非论坛等论坛平台跨国经营
    第二节 旅游跨国经营的目标区位选择
        一、全球化视角与全球利润源
        (一) 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
        (二) 区位价值与全球利润
        (三) 市场成长性与资产价格波动
        二、突破出境游空间结构的区位思路
        (一) 突出区位的“旗舰”价值
        (二) 突出区位的“领先”价值
        (三) 突出区位的“商务”价值
    第三节 旅游跨国经营的企业类型与投资方式选择
        一、基于规模优势变迁的跨国经营先行企业选择
        (一) 跨国公司规模优势的变迁
        (二) 旅游跨国经营的先行企业选择
        二、基于资本战略动机的跨国经营投资方式选择
        (一) 股权投资还是非股权投资?
        (二) 注资经营还是合同管理?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20世纪美国杰出CEO的危机管理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问题的意义与背景
    1.3 案例研究论考
    1.4 理论框架与篇章结构
    1.5 成果及创新之处
    1.6 本章小结
2 美国杰出CEO的综合背景
    2.1 美国近现代史概观
    2.2 CEO与"美国的世纪"
    2.3 企业环境的综合透视
    2.4 哲学视域中的管理与危机管理
    2.5 本章小结
3 危机管理的基本理论
    3.1 基本概念的进一步考察
    3.2 危机管理的理论渊源
    3.3 危机管理的类型学分析
    3.4 危机管理的多重研究向度
    3.5 危机成因剖析
    3.6 本章小结
4 泰罗、法约尔、韦伯时代(1890-1929)
    4.1 卡内基:蓝海战略与危机管理
    4.2 卡内基&弗里克:罢工事件与连锁反应
    4.3 摩根:危机管理中的传媒攻略
    4.4.本章小结
5 西奥多、富兰克林·罗斯福时代(1901-1972)
    5.1 福特家族:家族企业与危机管理
    5.2 托马斯·沃森:企业文化、大型活动与危机管理
    5.3 斯隆:组织变革与危机管理
    5.4 本章小结
6 德鲁克时代(1945-2005)
    6.1 小托马斯·沃森:向上管理与危机管理
    6.2 艾柯卡:企业家社会的危机管理
    6.3 企业危机管理策略探析——以韦尔奇为例
    6.4 本章小结
7 基于案例的危机管理拓展研究
    7.1 休闲与创新
    7.2 军旅生活对CEO危机管理策略的影响
    7.3 杰出CEO人际关系策略考论
    7.4 "事业部制"理论应用研究
    7.5 危机管理策略的文化哲学批判
    7.6 危机管理策略述要
    7.7 本章小结
8 结论、建议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的不足之处
    8.3 若干建议
    8.4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10)步行街(区)外部交通支持系统研究 ——以济南市经二路西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国外文献综述
    2.2 国内文献综述
        2.2.1 国内研究总体情况
        2.2.2 交通组织研究
第3章 国内外步行街区的发展
    3.1 国外步行街区的发展
        3.1.1 步行街的起源
        3.1.2 现代步行街区的发展
        3.1.3 国外步行街区的形式
        3.1.4 步行街区的内外部交通
    3.2 国内步行街区的发展
        3.2.1 我国步行街区的发展和建设情况
        3.2.2 我国步行街的分类形式
        3.2.3 步行街区及周边区域的交通组织
第4章 国内外步行街区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4.1 国外实例
        4.1.1 国外实例1:法国巴黎香榭丽舍大街(CHAMPS-ELYSEES)
        4.1.2 国外实例2:德国慕尼黑“津森十字”
    4.2 国内实例
        4.2.1 国内实例1:上海南京路
        4.2.2 国内实例2(反例教训):济南泉城路
    4.3 经验总结
        4.3.1 要有良好的交通体系支撑,选址非常重要
        4.3.2 长度、宽度和高度要适宜
        4.3.3 出入口选择要慎重
第5章 济南市经二路西段现状调查与分析
    5.1 调查目的、内容和方法
    5.2 研究区域历史形成状态分析
    5.3 研究范围确定
    5.4 研究范围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5.4.1 现状土地使用调查
        5.4.2 现状交通调查
        5.4.2.1 交通调查安排
        5.4.2.2 区域交通管制措施
        5.4.2.3 机、非交通流量和车型比例统计
        5.4.2.4 道路网现状调查
        5.4.2.5 停车状况调查
        5.4.2.6 公共交通组织调查
        5.4.2.7 步行交通调查
        5.4.3 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第6章 济南市经二路西段步行街(区)外部交通支持系统研究
    6.1 济南市经二路西段步行街(区)的可行性分析
        6.1.1 地区功能定位要求改善步行空间环境
        6.1.2 地区路网条件适宜,对周边交通组织的影响小
    6.2 步行街(区)的总体设计
        6.2.1 规划原则
        6.2.2 出入口设置
        6.2.3 外部交通支持系统整体规划
        6.2.3.1 规划目标
        6.2.3.2 规划策略
    6.3 路网梳理和交通组织
        6.3.1 路网梳理
        6.3.2 交通组织
    6.4 停车诱导系统研究
        6.4.1 停车需求分析
        6.4.2 停车场规划布局
        6.4.3 停车诱导系统规划总体布局
        6.4.4 重点区域停车场规划设计
        6.4.4.1 经二路区域沿线停车场规划
        6.4.4.2 其它区域停车场规划
    6.5 公共交通系统研究
        6.5.1 公共交通客流需求分析
        6.5.2 公共交通线路规划
        6.5.3 公共交通站点规划
        6.5.4 公用购物班车规划
第7章 我国城市步行街(区)外部交通支持系统指导意见
    7.1 总体原则
    7.2 路网结构支持指导意见
    7.3 停车诱导支持指导意见
    7.4 公共交通支持指导意见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四、亦喜亦忧的我国摩托车工业(论文参考文献)

  • [1]伊恩·麦克尤恩小说的空间叙事研究[D]. 姚臻. 南京师范大学, 2018(04)
  • [2]去小农化:国家主导发展下的农业转型[D]. 冯小. 中国农业大学, 2015(07)
  • [3]法国CO2排放现状、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及对我国的启示[J]. 孟浩. 可再生能源, 2013(01)
  • [4]《人民日报》全运会报道研究[D]. 张瑶. 北京体育大学, 2011(10)
  • [5]论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影视化叙事及其嬗变 ——以壮族、侗族文学为例[D]. 黄丽媛. 贵州民族学院, 2011(07)
  • [6]我国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分析与创新[D]. 张小林. 湖南农业大学, 2010(10)
  • [7]FDI推动台州民营企业竞争力提升研究[D]. 蒋进. 浙江大学, 2009(08)
  • [8]中国旅游业跨国经营模式创新[D]. 厉新建. 中央民族大学, 2009(01)
  • [9]20世纪美国杰出CEO的危机管理策略研究[D]. 黄书亭. 南京理工大学, 2008(01)
  • [10]步行街(区)外部交通支持系统研究 ——以济南市经二路西段为例[D]. 樊强. 同济大学, 2007(01)

标签:;  ;  ;  ;  ;  

我国摩托车行业,喜忧参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