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了解经济附加值,新的绩效指标

全面了解经济附加值,新的绩效指标

一、全面认识经济附加值这一新的业绩指标(论文文献综述)

王子龙[1](2021)在《基于EVA的黄河旋风公司财务绩效评价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近些年传统制造业增速放缓,新材料类制造企业的出口规模受到了冲击,转型升级压力剧增,企业的发展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经济的下行趋势也延伸到了超硬材料类行业企业。超硬材料竞争激烈,利润率也出现了逐年下降的趋势,然而对于超硬材料类企业而言,如何面对发展压力,提高企业的治理能力是亟待需要解决的问题。以EVA(经济增加值)为基础的财务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出现,相比于传统指标有着明显的评价优势,顺应了新形势下的企业发展要求。本文以河南黄河旋风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主要的案例进行分析,根据对黄河旋风公司现行财务评价指标的分析,分析基于EVA财务绩效评价体系对黄河旋风公司的评价效果,通过对比结果分析可以看出,EVA值的计算具有很强的应用性,EVA财务绩效评价指标可以充分的了解企业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对于改进黄河旋风的财务绩效评价方法客观有效,有利于提高黄河旋风公司的市场竞争力,提升企业的市场价值。本文首先论述EVA价值应用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理论研究基础、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分别作了介绍,然后,结合黄河旋风公司的发展概况和行业发展特点,对其现有财务评价体系进行分析;其次,通过对研究对象目前财务状况展开分析介绍,发现现行评价指标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了构建以EVA为基础的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调整会计报表的财务数据,全面考虑企业的资本成本,最终计算企业的EVA值;通过评估体系的构建,以黄河旋风作为案例展开分析,最后通过计算结果分析黄河旋风公司的企业价值创造能力。最后,通过对价值分析,得出相应结论,并对黄河旋风公司的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通过全文的分析可以看出,EVA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前瞻性,通过科学合理的计算过程得出的经营业绩成果具有一定的有效性,企业的发展要通过合理调整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比例,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产品竞争力,积极探索下游产业链,适应新时代市场经济环境,通过以上手段可以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

胡炅坊[2](2021)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研究》文中指出“当前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1)从改革开放到党的十八大这一时期,我国的经济社会虽然取得了高度快速的发展,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由发展而衍生出来的各种内部问题,以及由国际环境变化而引起的一系列外部问题。从外部环境来看,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始终没有摆脱危机的影响,经济发展走势持续低迷。加之2020年初全球范围新冠疫情的爆发,全球各地区经济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重创。在这种世界历史背景下,政治上的保守主义和经济上的贸易保护主义在全球多个地区抬头,为全球经济复苏蒙上了一层浓厚阴影。从内部环境来看,党的十八大以来,过去几十年发展所带来的部分问题开始在这一时期集中爆发,如生态环境破坏、产能过剩、贫富差距过大、产业结构不合理,等等。我国的经济发展正面临着各种矛盾交织并行的特殊历史背景。为了应对处理国内外面临的这一系列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直面各种风险挑战、积极求变,在指导新时代经济建设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科学系统的经济指导思想。在2017年12月党中央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党中央明确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并将其作为新时代中国经济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探索新时代经济建设实践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科学理论体系。它既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继承、创新和发展,同时也是对历届中央领导集体经济思想的坚持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高度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这一重大问题,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科学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它既超越了传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逻辑演变范式,又克服了西方经济学重实证而轻实践的理论缺陷,从根本上解决了市场经济改革以来,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后带来的理论和实践层面的双重矛盾和困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立足于中国发展实际,通过系统总结以往经济发展理论的不足和缺陷,立足于新时代经济建设伟大实践,科学揭示了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中国经济发展的方向和规律,准确判断了世界经济的未来发展走势。具体来说,本文一共分文六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选题意义,以及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力图对本研究的总体情况有一个准确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明确研究思路,力图通过方法创新和理论创新科学完整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全貌。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时代背景和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主要概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形成发展历程。结合相关资料,将其划分为萌芽期、形成期和成熟期。第四部分较为全面地论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具体内容,从逻辑层面将其概括为“1+7+1”的逻辑架构,即为“新发展理念+七个坚持+新发展格局”。第五部分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实践逻辑和理论特征进行了科学概括。在理论逻辑上具体体现为:植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发展逻辑;统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绿色发展逻辑;兼顾国内发展和国际合作的全球发展逻辑。在理论特征上体现为科学性、现实性、实践性、人民性和国际性的高度统一。第六部分集中论证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大理论贡献和实践价值。在理论贡献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而且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奠定了基础框架。在实践价值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一方面为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引,另一方面为解决全球经济发展难题贡献了中国智慧。

王钊[3](2020)在《基于阿米巴经营模式的鲁冠公司生产部门绩效管理改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我国经济形势日益严峻,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面临较大困境,企业在受到国内国际市场竞争、成本上升和金融危机等冲击下,逐渐寻求新的管理经营模式,越来越多的企业学习和应用阿米巴经营模式。阿米巴经营模式由日本京瓷集团的创始人稻盛和夫先生在管理实践中探索创立,该模式将整个公司划分为大小不一的阿米巴组织——独立经营单元,通过内部转移定价模拟内部市场,结合对公司文化和经营哲学的培养,形成全员参与、共同经营完成企业战略目标的氛围,能够适应外部环境变化、激发企业活力、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阿米巴经营模式中的经营会计属于管理会计范畴。2016年10月8日,财政部发布了《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强调了要推进管理会计的广泛应用,发挥会计在绩效管理中的职能作用。管理会计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绩效管理,绩效管理的核心环节就是绩效评价,合理的绩效评价有利于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基本凭借文献法、案例法完成分析任务。选取鲁冠公司作为研究案例,鲁冠公司在过往的阿米巴经营模式实施中,并未对该运营模式做整体的规划与方案设计,只是局部性质的,针对生产与销售之间的结算方式的变革。这导致鲁冠公司推行阿米巴经营模式并不彻底、效果不明显最后不了了之的尴尬结果。在本次推行过程中,公司首先对整个推行方案进行整体设计,并按照项目式的工作推进方式,把整个推行过程分解成几个模块分步协调进行。通过彻底地施行,该运营模式得以初步在企业落地运行,也让企业对此经营模式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本文通过阿米巴经营模式在鲁冠公司的应用研究,结合相关的管理理论知识。从企业引进推广新模式的实施方案入手,延伸到产品设计开发、生产管理、财务管理与绩效管理等模块间的协同与合作机制。探讨阿米巴经营模式在企业应用实施中的益处与不足,在分析归纳的基础上做出对类似企业有益的启示。

刘伟岩[4](2020)在《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研究 ——基于创新体系的视角》文中提出2008年经济危机后,为摆脱经济下行的轨道,美国、日本、德国先后提出了“重振制造业”(2009年)、日本版“第四次工业革命”(2010年)、“工业4.0”(2012年)等战略计划,而我国也于2015年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的行动纲领。这些战略规划的陆续出台拉开了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Io T)、人工智能(AI)等为标志的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帷幕。而作为第二经济大国,我国应如何借助于这一难得机遇来推动国内产业升级则成为亟待思考的问题。回顾日本走过的“路”可知,其也曾作为“第二经济大国”面临过相似的难题,且从中日经济发展历程比较和所面临的“三期叠加”状态来看,我国现阶段也更为接近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而日本却在当时的情况下借助于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科技革命成功地推动了国内产业的改造升级。基于此,本文以日本为研究对象并将研究阶段锁定在其取得成功的战后至20世纪80年代这一时期,进而研究其所积累的经验和教训,以期为我国接下来要走的“路”提供极具价值的指引和借鉴。在对熊彼特创新理论以及新熊彼特学派提出的技术经济范式理论、产业技术范式理论、国家创新体系理论和部门创新体系理论等进行阐述的基础上,本文借助于此从创新体系的视角构建了“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理论分析框架,即:从整体产业体系来看,其属于技术经济范式转换的过程,该过程是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实现的,且两者间的匹配性决定着产业升级的绩效;而深入到具体产业来看,其又是通过催生新兴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来实现的,对于此分析的最佳维度则是能够体现“产业间差异性”的部门创新体系,同样地,两者间的匹配性也决定着各产业升级的成效。回顾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的历程可知,其呈现出三个阶段:20世纪50~60年代的“重化型”化,70~80年代的“轻薄短小”化,以及90年代后的“信息”化。其中,“轻薄短小”化阶段是日本发展最为成功的时期,也是本文的研究范畴所在。分析其发生的背景可知:虽然效仿欧美国家构建的重化型产业结构支撑了日本经济“独秀一枝”的高速发展,但在日本成为第二经济大国后,这一产业结构所固有的局限性和问题日渐凸显,倒逼着日本垄断资本进行产业调整;而与此同时,世界性科技革命的爆发恰为其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但是这种机遇对于后进国来说在一定意义上又是“机会均等”的,该国能否抓住的关键在于其国内的技术经济发展水平,而日本战后近20年的高速增长恰为其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且“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技术发展战略又在较短的时间内为其积累了殷实的技术基础。在这一背景下,借助于上文所构建的理论分析框架,后文从创新体系的视角解释了战后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科技革命是如何推动日本产业升级以及日本为何更为成功的。就整体产业体系而言,科技革命的发生必然会引致技术经济范式转换进而推动产业升级,且这一过程是在由政府、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以及创新主体联盟等构建的国家创新体系中实现的。战后科技革命的发源地仍是美国,日本的参与借助的是范式转换过程中创造的“第二个机会窗口”,换言之,日本的成功得益于对源于美国的新技术的应用和开发研究,其技术经济范式呈现出“应用开发型”特点。而分析日本各创新主体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创新行为可以发现,无论是政府传递最新科技情报并辅助企业引进技术、适时调整科技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发展方向、制定激励企业研发的经济政策和专利保护制度、采取措施加速新技术产业化的进程、改革教育体制并强化人才引进制度等支持创新的行为,还是企业注重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遵循“现场优先主义”原则、实施“商品研制、推销一贯制”、将资金集中投向开发研究和创新链的中下游环节以及培训在职人员等创新行为,或是大学和科研机构针对产业技术进行研究、重视通识教育和“强固山脚”教育以及培养理工科高科技人才等行为,亦或是“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型的创新主体联盟联合攻关尖端技术、建立能够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机构、联合培养和引进优秀人才等行为都是能够最大限度地挖掘微电子技术发展潜力的。而这种“追赶型”国家创新体系与“应用开发型”技术经济范式间的相匹配正是日本能够更为成功地借力于战后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根因所在。进一步地从具体产业来看,科技革命引致的技术经济范式转换表现为新兴技术转化为新兴产业技术范式和改造传统产业技术范式的过程,这也是科技革命“双重性质”的体现。而对这一层面的分析则要用到能够体现“产业间差异性”的部门创新体系。在选取半导体产业和计算机产业作为新兴产业的代表,以及选取工业机器产业(以数控机床和工业机器人为主)和汽车产业作为微电子技术改造传统机械产业的典型后,本文的研究发现:由于这些产业在技术体制、所处的产业链位置、所在的技术生命周期阶段等方面的不同,其产业技术范式是相异的,而日本之所以能够在这些产业上均实现自主创新并取得巨大成功就在于日本各创新主体针对不同的产业技术范式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分别形成了与之相匹配的部门创新体系。而进一步比较各部门创新体系可知,日本政府和企业等创新主体针对“催新”和“改旧”分别形成了一套惯行的做法,但在这两类产业升级间又存在显着的差异,即:日本政府在“催新”中的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中均表现出了贯穿始终的强干预性,尤其是在计算机产业上;而在“改旧”中则干预相对较少,主要是引导已具备集成创新能力的“逐利性”企业去发挥主体作用。作为一种“制度建设”,创新体系具有“临界性”特点且其优劣的评析标准是其与技术经济范式的匹配性。日本能够成功地借力于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科技革命推动国内产业升级的经验就在于其不仅构建了与当时技术经济范式相匹配的国家创新体系,而且注重创新体系的层级性和差异性建设,加速推进了新兴产业技术范式的形成,并推动了新旧产业的协调发展。但是,这种致力于“应用开发”的“追赶型”创新体系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如:基础研究能力不足,不利于颠覆性技术创新的产生,以及政府主导的大型研发项目模式存在定向失误的弊端等,这也是日本创新和成功不可持续以致于在20世纪90年代后重新与美国拉开差距的原因所在。现阶段,新一轮科技革命的蓬勃兴起在为我国产业升级提供追赶先进国家的“机会窗口”的同时,也为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追跑”“齐跑”“领跑”并行发展的机遇,并为传统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会。由于相较于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我国现阶段所面临的情况更为复杂,因此,必须构建极其重视基础研究且具有灵活性的国家创新生态体系,重视部门创新体系的“产业间差异性”,形成与新兴产业技术范式相匹配的部门创新体系,以及建设能够促进传统产业技术范式演化升级的部门创新体系等。

牛伯超[5](2020)在《中国农业银行秦皇岛分行员工绩效考核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中国农业银行秦皇岛分行现行员工绩效考核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查找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及形成问题的原因,理论联系实际,为农行秦皇岛分行设计出一套以平衡计分卡的四个维度为框架的、科学实用的员工绩效考核体系。新设计的员工绩效考核体系能够引导企业经营方向、提升管理水平、调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能够实现人才、资源和技术等要素的最优组合,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到持续发展。首先,本文对绩效考核的基本理论进行了概述,分析了国内外绩效考核的发展现状,阐述了绩效考核的地位、作用、主要内容和绩效考核的工具和方法,强调实施绩效考核是持续提升企业综合管理能力的有效手段。其次,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对农行秦皇岛分行绩效考核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找出现绩效考核存在的主要问题,如:员工对绩效考核认识和重视不够、指标设计的不合理、绩效考核实施过程中存在一定不足、考核结果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对员工学习方面考核不严格等,并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再次,本文根据绩效考核相关理论和农行秦皇岛分行实际运行情况,设计出一套以平衡计分卡的四个维度为框架的员工绩效考核体系,通过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和成长等定性、定量指标相结合,更有利于分行长期全面发展,实现分行组织和员工个人共同持续改进的目的。最后,本文提出了一系列实施保障措施,包括制定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实施有针对性的绩效考核培训和宣传、建立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信息系统和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李斌[6](2020)在《中国大型汽车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数字化时代需要崭新的企业转型理论予以支撑。企业转型并非华丽转身,而是一场不断遭遇革命性的断裂并回应以融合性续造的历史进程。从人类社会科技发展趋势和世界经济变革、产业变迁的高度,才能深刻鉴别和诠释数字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与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特有规律。当前,数字经济深入推进,正深刻改变着汽车企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数字化为中国大型汽车制造企业深化改革注入新的魂灵,使数字化转型成为面向现代化、国际化发展的必然抉择。新的数字化时代已然开启,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技术应用将随之深入至汽车工业体系各个关键环节,从而开启个性化、智能化、数字化产品、服务模式变革之端;以资本投入等传统要素驱动模式,必将被数字化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所取代。从创新驱动模式选择的角度看,德、美、中由于国情与工业基础不同,走向不同的发展道路。我国汽车工业走两化融合产业发展道路成为历史必然;数字化对生产力及生产关系具有革命性推动作用。数字化是转型的动力之基础,活力之源泉;数字化转型升级路径研究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而区别于传统经济形态下的转型建构逻辑,数字化转型建构是以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为产业发展导向,将产业融合与企业数字平台建设为企业内外支撑机制,能更好顺应数字化市场需求的变化,开创数字化蓝海实现转型之绩效目标。本研究在梳理发达国家及国内数字化转型理论要点基础上,结合国情探讨当代中国大型汽车制造企业发展的任务和要求,以价值链、产业价值链经典理论为基础,以“PEST”、“五力模型”以及“微笑曲线”等为主要分析方法,对中国大型汽车制造业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源起、路径、目标等进行系统归纳与重点剖析。特别针对交易费用等诸多涉及企业发展的本质问题进行阐释,打开了数字化转型的“黑箱”。并试图从产业发展规律视角,工业革命与制造模式演进、产业融合与企业转型、模式选择与转型实现路径等关系进行系统解析。据此,创新提出基于数字化技术演进的产业价值链转型升级路径。并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微观层面,通过案例研究给出了企业数字转型建构方略、实现框架。着重论述两化融合一个管理体系,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两个突破口。从战略层、管理层、技术层三个层面,加强新型能力建设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转型过程中强化组织结构优化、业务流程变革、技术能力革新、商业模式转变等四个方面;终以主营业务收入等考评数字化转型的绩效,并针对性的给出对策建议。力求既立足于学术研究前沿,又紧贴中国大型汽车企业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的实际需求,力图做到‘融合贯通’、‘推陈出新’。继而对于企业数字化转型理论乃至对推动当代中国汽车企业管理实践的发展有所裨益。

周洁[7](2020)在《基于EVA的B汽车企业绩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汽车在生活当中基本得到了普及。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来看,汽车产业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其在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直接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然而面对汽车产业全球化的考验,我国汽车企业如何在竞争中不被淘汰、如何进行更有效的绩效评价是每个汽车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与以利润为基础的传统绩效评价体系相比,经济增加值(Economic Value Added,简称EVA)的出现,顺应了新时代的发展要求。本文通过案例具体分析,阐述EVA绩效评价对B汽车企业的重要作用。以B汽车企业为研究对象,结合B汽车企业的基本情况,分析B汽车企业的绩效评价现状,并指出B汽车企业当前绩效评价指标所存在的问题。根据分析结果,将EVA指标应用到企业经营管理当中,充分利用EVA理论及其各项指标,对B汽车企业当前的绩效评价作出改进,从而更有利于企业契合市场变化,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本文还在理论概述的基础上,借鉴国外一些成功企业的实践经验,结合对EVA核心评价指标以及其他财务评价指标的分析,对B汽车企业绩效评价存在的缺陷进行深入研究,结合汽车企业特点,提出改进措施,促使B汽车企业的健康以及长期发展。此外,通过对B汽车企业EVA绩效评价的应用研究,发现EVA可以带给企业的优势,以期望能将其继续推广应用,使得EVA能更好的融入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中,指导企业管理层更好地回报股东等利益相关者,进而提升企业的价值创造力。

王一珍[8](2020)在《文化传媒企业商誉形成及后续计量研究 ——以慈文传媒为例》文中提出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资本市场日益活跃,企业之间的并购重组成为一种常态,而商誉作为并购重组之下的产物,已发展为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伴随着我国信息化、科技化程度的显着提升,5G技术领跑全球,居民的物质生活质量逐渐提高,使得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不断上升,文化消费结构显着升级,文化传媒企业在我国市场方兴未艾。鉴于文化传媒企业本身“轻资产”的属性,其并购普遍存在着“高估值、高溢价、高业绩承诺”的现象,并购形成高额商誉已成为该行业新的发展态势。但是,伴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下滑和并购重组业绩承诺的逐步到期,产生的减值风险也随着商誉的累计不断增加,多数企业受到巨额商誉减值的影响。根据2019年4月30日资本市场上市公司披露的2018年年报,大量企业因计提商誉减值准备导致业绩下滑乃至亏损,而其中轻资产的文化传媒企业尤为突出,行业内“业绩变脸”等乱象频发。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除了文化传媒企业在并购过程中形成了高额的商誉之外,商誉的后续计量方法也未有效地促使企业正确且相对合理地反映商誉的真实数额。因此,对于商誉规模不断累积的文化传媒企业来说,针对其并购形成高额商誉的原因以及高额商誉已形成之后的后续计量问题的研究就显得非常迫切。本文基于商誉形成原因及后续计量两个角度对巨额商誉产生的源头以及后续如何消化巨额商誉进行全面剖析。结合慈文传媒收购赞成科技形成高额商誉后又计提大额商誉减值导致企业巨额亏损的典型案例,探究文化传媒企业在并购过程中形成高额商誉的原因,并在高额商誉形成之后进一步探究现行商誉减值测试法执行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综合对比分析减值测试、系统摊销以及减值与摊销并行三种商誉后续计量方法,揭示不同的商誉后续计量方法对企业财务信息的影响。分析得出高额商誉的形成以及商誉后续计量方法的选择会给企业积累巨大的商誉减值风险,并且研究发现商誉减值测试法的使用会间接导致高额商誉的形成。在此基础上,针对如何避免形成高额商誉即降低并购过程中的商誉数额方面给出相应的建议。而对于如何化解已经形成的高额商誉,则要从商誉后续计量方法上进行思考,从改进现行商誉后续计量减值测试法以及采用摊销与减值测试法相结合的角度提出相关建议。

沈燚馨[9](2020)在《信息化、全要素生产率与长三角地区产业升级新动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将长三角建设成实施新发展理念的先行示范区,并将其打造成为具全球竞争优势的世界级城市群的构想,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但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长三角地区产业发展模式正长期处于高投入、低能效、低附加值的传统粗放型发展阶段。在实现长三角产业的优化升级成为新常态背景下长三角突破瓶颈的重要途径的同时,信息经济、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为经济增长注入活力。信息化发展在全国具有领先优势的长三角地区能否利用信息化这一新动能实现产业升级的问题值得我们一探究竟。本文在总结和整理前人文献的基础上,针对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两方面展开研究。理论部分主要基于信息不对称这一理论解释地区信息化加强了本地微观企业之间的竞争强度,并从信息化作为新动能能够将产业升级所原本依托的初始动能,即所谓的“传统动能”或者(“旧动能”)更好得加以整合和优化的角度,从技术升级、要素结构升级和市场升级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地区信息化对产业升级发生作用的机制和路径。在实证检验部分,本文利用20072017年间长三角地区一直存续的A股上市公司的内部相关数据,并将其与所属地区相同期间的地区宏观面板数据匹配。将测算得到的代表企业附加值的上市公司全要素生产率作为产业升级成效的微观指标,并构建上市公司所在地信息化水平的综合性指标。在同时控制企业内部和地区变量的基础上,分别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多重多步中介模型实证检验了地区信息化对产业升级的影响、长三角地区不同行业价值链升级的情况以及地区信息化与产业升级的中介效应等。本文实证检验的结果表明:第一、长三角地区低附加值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升级的总体情况主要为上海市具有最突出的表现,江苏省和浙江省产业升级成果具较小差异并位列上海市之后,安徽省排名最末。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近年来产业升级在总体上成果颇丰,但是不同行政区域之间仍具显着差异。第二、地区信息化成为了长三角产业升级的新动能。对比信息化推动产业升级动力不足的早期,现阶段,地区信息化带动长三角上市公司TFP提升显示出新的活力。地区信息化水平每增加1个单位,长三角地区产业升级绩效平均将上升4.96%左右,这一结果通过了1%的显着性水平检验。在稳健性检验中,通过被解释变量的替换或者不同模型的采用,核心解释变量的系数符号与显着性并未因此发生改变。这说明地区信息化已成为长三角地区以附加值提高为代表的产业升级新动能的结论具有很强的可靠性。对于不同行业来说,长三角地区行业升级成果普遍优于其他类别行业的包括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以及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第三、地区信息化促进产业升级的直接效应占据了总效应的77.35%,间接效应的比重则为22.65%。产品市场升级在地区信息化促进长三角地区产业升级中起到了中介作用,这一中介效应约占据总效应的11.43%。要素结构的升级对改善产业升级仅仅起到了直接的效果,间接效应并不显着。技术升级仍未能有效促进长三角地区产业升级。另一方面,地区信息化在促进产品市场升级的过程中,会因为挤占要素结构升级所需资源而对产业升级产生反向抑制作用。针对上述结论,本文从三个层面出发给出政策建议。第一、长三角地区应尽快破除行政壁垒,强化区域一体化建设,进一步加强市场活力和保证区域间公平,最终达到长三角区域产业整体升级的目的。第二、长三角地区应大力提高地区信息化水平,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加快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的进程。第三、对于地区信息化手段的应用方式,应考虑各因素中介效应的影响。政府应引导企业充分利用所在地区的信息资源,使其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迅速调整应对策略。

何柳[10](2020)在《A互联网医疗企业财务绩效评价研究》文中提出伴随“互联网+”不断发展壮大,其发展范围已延伸至医疗行业,传统的药企争先恐后纷纷“触网”,探求互联网医疗的经济发展红利。2015年3月30日,国务院正式印发《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鼓励医疗企业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以及云计算等资源和技术,带动健康信息服务、智能医疗服务以及健康大数据的实践与应用。本文选择的A互联网医疗企业,旨在不断改善医务人员的医疗实践能力和患者的就医体验,并提高中国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企业在整合医疗信息产品和服务的同时,积极运用新兴技术开发创新的医疗健康服务模式,在互联网与医疗健康相结合的领域进行前瞻性布局,全面促进“云医”、“云药”、“云险”、“云康”以及“互联网创新服务平台”的协调发展战略,打造以“互联网+医疗”为核心的“4+1”健康生态格局。本文主要通过定性分析法、定量分析法以及案例分析法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是:第一、本文对相关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的现状进行分析;第二、对企业财务绩效评价相关理论进行综述,主要从财务绩效评价理论基础和企业绩效评价方法进行概述;第三、阐述对A互联网医疗企业基本情况,并对其财务绩效评价现状进行介绍和分析,发现其存在反映的企业经营业绩失真、忽视非经常性损益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和缺乏对A互联网医疗企业特征的考量等问题;第四、结合A互联网医疗企业的企业特征,构建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阐述指标设计原则、目标、思路,最终选取EVA经济附加值财务指标、效益类指标、创新能力与人员管理类指标,并加以测算;第五、根据A互联网医疗企业自身特征以及现行财务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选择财务绩效评价方法;第六、对A互联网医疗企业财务绩效进行具体评价,介绍本文的数据来源,根据前文所构建的财务绩效评价体系进行数据处理及计算,对A互联网医疗企业实际财务绩效情况进行打分,综合分析评价A互联网医疗企业经营情况;第七、本文根据财务绩效评价的识别出的问题,得出研究结论,并对论文研究进行展望。

二、全面认识经济附加值这一新的业绩指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面认识经济附加值这一新的业绩指标(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EVA的黄河旋风公司财务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EVA业绩评价效应研究
        1.2.2 EVA理论的优越性研究
        1.2.3 总结评述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财务绩效评价内涵
    2.2 理论基础
        2.2.1 企业价值理论
        2.2.2 委托代理理论
        2.2.3 利益相关理论
    2.3 EVA理论
        2.3.1 EVA理论的内涵
        2.3.2 EVA理论的会计调整事项
        2.3.3 基于EVA的财务绩效评价
第三章 黄河旋风公司现行财务评价体系
    3.1 黄河旋风公司概况
    3.2 黄河旋风公司财务评价现状
        3.2.1 黄河旋风公司现行财务评价概况
        3.2.2 现行业绩评价的指标分析
    3.3 黄河旋风公司现行业绩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3.3.1 缺乏考虑企业的资本成本
        3.3.2 粉饰报表容易影响企业决策
        3.3.3 绩效考核结果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经营情况
第四章 EVA价值评估模型在黄河旋风公司的应用
    4.1 黄河旋风引入EVA业绩评价的必要性
    4.2 黄河旋风财务绩效评价指标构建的原则
        4.2.1 客观原则
        4.2.2 可操作原则
        4.2.3 重要性原则
        4.2.4 效益均衡原则
    4.3 黄河旋风公司EVA财务绩效分析
        4.3.1 税后净营业利润指标调整
        4.3.2 计算资本成本
        4.3.3 计算黄河旋风公司的EVA值
        4.3.4 黄河旋风公司基于EVA的财务绩效评价体系
    4.4 两项财务绩效评价指标对比分析
        4.4.1 EVA值与净利润对比
        4.4.2 EVA资本回报率与净资产收益率对比
        4.4.3 每股EVA收益与每股收益的对比
        4.4.4 两种财务绩效评价结果的总体比较
    4.5 黄河旋风公司应用EVA绩效评价发现的问题
        4.5.1 黄河旋风公司盈利能力严重不足
        4.5.2 黄河旋风公司资本结构不合理
        4.5.3 黄河旋风公司绩效评价机制有待改善
第五章 黄河旋风公司基于EVA财务绩效评价的建议
    5.1 合理调整企业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比例
    5.2 提升资产利用率,加强研发能力
    5.3 建立EVA绩效评价激励机制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及未来展望
        6.2.1 不足之处
        6.2.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1.2.1 研究意义
        1.2.2 实践价值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第2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理论资源
    2.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2.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
        2.1.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
        2.1.3 新时代中国面临的国际形势崭新且复杂
    2.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形成的理论资源
        2.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提出的相关政治经济学理论
        2.2.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者的相关经济思想
        2.2.3 西方经济学值得借鉴的相关理论
第3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形成发展历程
    3.1 萌芽期:七年知青岁月的初期经验
        3.1.1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树立
        3.1.2 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的开启
    3.2 形成期:30 年的地方经济治理经验
        3.2.1 正定工作期间提出的经济思想
        3.2.2 福建工作期间提出的经济思想
        3.2.3 浙江工作期间提出的经济思想
        3.2.4 上海工作期间提出的经济思想
    3.3 成熟期:十八大以来提出的经济思想
        3.3.1 十八大提出的重要经济思想
        3.3.2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要经济思想
        3.3.3 十九大提出的重要经济思想
        3.3.4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要经济思想
第4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具体内容
    4.1 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理论引领——新发展理念
        4.1.1 发展仍然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4.1.2 新发展理念的提出及基本内涵
        4.1.3 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4.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核心内涵——“七个坚持”
        4.2.1 经济发展领导核心论: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4.2.2 经济发展目的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4.2.3 经济发展阶段特征论:坚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新常态
        4.2.4 经济体制改革论:坚持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二元关系
        4.2.5 宏观经济管理论:坚持适应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变化完善宏观调控
        4.2.6 经济发展战略论:坚持问题导向部署经济发展新战略
        4.2.7 经济工作方法论:坚持正确的工作策略和方法
    4.3 新时代中国经济的新发展格局
        4.3.1 构建高质量国内大循环
        4.3.2 优化发展国际大循环
        4.3.3 促进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
第5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实践逻辑及理论特征
    5.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实践逻辑
        5.1.1 植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发展逻辑
        5.1.2 统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绿色发展逻辑
        5.1.3 兼顾国内发展和国际合作的全球发展逻辑
    5.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理论特征
        5.2.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科学性
        5.2.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现实性
        5.2.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实践性
        5.2.4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人民性
        5.2.5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国际性
第6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大理论贡献和实践价值
    6.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大理论贡献
        6.1.1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
        6.1.2 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奠定了基础框架
    6.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大实践价值
        6.2.1 为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引
        6.2.2 为解决全球经济发展难题贡献了中国智慧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3)基于阿米巴经营模式的鲁冠公司生产部门绩效管理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1.4.1 技术路线
        1.4.2 本文的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绩效管理相关理论
        2.1.1 绩效管理的概念
        2.1.2 绩效管理的目的与特点
        2.1.3 绩效管理的环节
        2.1.4 构建绩效管理体系的常见工具
    2.2 阿米巴经营相关理论
        2.2.1 阿米巴经营理念
        2.2.2 阿米巴经营的特点及运行
    2.3 阿米巴模式和绩效管理间的关系
    2.4 阿米巴经营模式体现的绩效管理理念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鲁冠公司概况及生产部门绩效管理现状
    3.1 鲁冠公司概况
        3.1.1 公司简介
        3.1.2 组织结构
        3.1.3 生产部门及其人员情况
    3.2 鲁冠公司生产部门绩效管理现状
        3.2.1 绩效计划
        3.2.2 绩效监控
        3.2.3 绩效评价
        3.2.4 绩效反馈
        3.2.5 绩效管理情况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鲁冠公司生产部门绩效管理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计划目标设计不合理
    4.2 评估过程较单一
    4.3 管理者对绩效管理监控认识不足
        4.3.1 管理者缺乏绩效管理专业知识
        4.3.2 管理者重视度不够
    4.4 绩效建设及宣传不足
    4.5 生产部门绩效管理闭环管理不清晰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阿米巴模式的绩效管理构建
    5.1 基于阿米巴模式的绩效管理构建目的和依据
        5.1.1 基于阿米巴模式的绩效管理构建目的
        5.1.2 基于阿米巴模式的绩效管理构建依据
    5.2 生产部门管理制度的变化
        5.2.1 制定阿米巴经营激励方案
        5.2.2 优化生产部门管理制度
    5.3 生产部门组织体系的构建
        5.3.1 明确阿米巴单元划分条件
        5.3.2 阿米巴试点部门的选择
        5.3.3 阿米巴领导职责规范
    5.4 独立核算体系的建立
        5.4.1 明确费用归集及分摊规则
        5.4.2 构建独立核算管理报表
        5.4.3 阿米巴经营会计的原则
        5.4.4 制定阿米巴相关统计报表并运用
        5.4.5 基于阿米巴经营特点的生产部门绩效考核
        5.4.6 阿米巴经营对鲁冠公司生产部门绩效管理的影响
    5.5 改进效果
        5.5.1 引入阿米巴经营前后的绩效评价变化
        5.5.2 提升了员工的经营意识并促进了人才成长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研究 ——基于创新体系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答辩决议书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中的创新与不足
第2章 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一般分析
    2.1 科技革命的概念与研究范围界定
        2.1.1 科技革命的概念
        2.1.2 战后科技革命研究范围的界定
    2.2 科技革命推动下产业升级的内涵及研究范围界定
        2.2.1 科技革命推动下产业升级的内涵
        2.2.2 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研究范围界定
    2.3 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理论基础
        2.3.1 熊彼特创新理论
        2.3.2 技术经济范式理论
        2.3.3 产业技术范式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基于创新体系视角的分析框架
    3.1 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机理
        3.1.1 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经济本质:技术经济范式转换
        3.1.2 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传导机制:“催新”与“改旧”
    3.2 创新体系相关理论
        3.2.1 国家创新体系理论
        3.2.2 部门创新体系理论
    3.3 以创新体系为切入点的分析视角
        3.3.1 国家创新体系与技术经济范式匹配性分析视角
        3.3.2 部门创新体系与产业技术范式匹配性分析视角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的历程与背景
    4.1 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的历程
        4.1.1 战前科技革命成果推动下日本产业的“重化型”化(20世纪50-60年代)
        4.1.2 战后科技革命推动下日本产业的“轻薄短小”化(20世纪70-80年代)
        4.1.3 战后科技革命推动下日本产业的“信息”化(20世纪90年代后)
    4.2 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的背景
        4.2.1 重化型产业结构的局限性日渐凸显
        4.2.2 世界性科技革命的爆发为日本提供了机遇
        4.2.3 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奠定了经济基础
        4.2.4 日本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战略奠定了技术基础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基于国家创新体系的分析
    5.1 技术经济范式转换的载体:日本国家创新体系
    5.2 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中政府支持创新的行为
        5.2.1 传递最新科技情报并辅助企业引进技术
        5.2.2 适时调整科技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发展方向
        5.2.3 制定激励企业研发的经济政策和专利保护制度
        5.2.4 采取措施加速新技术产业化的进程
        5.2.5 改革教育体制并强化人才引进制度
    5.3 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中企业的创新行为
        5.3.1 注重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5.3.2 遵循技术创新的“现场优先主义”原则
        5.3.3 实行考虑市场因素的“商品研制、推销一贯制”
        5.3.4 将资金集中投向开发研究和创新链的中下游环节
        5.3.5 重视对在职人员的科技教育和技术培训
    5.4 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中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创新行为
        5.4.1 从事与产业技术密切相关的基础和应用研究
        5.4.2 重视通识教育和“强固山脚”教育
        5.4.3 培养了大量的理工类高科技人才
    5.5 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中的创新主体联盟
        5.5.1 产学官联合攻关尖端技术
        5.5.2 建立能够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机构
        5.5.3 联合培养和引进优秀人才
    5.6 日本国家创新体系与技术经济范式的匹配性评析
        5.6.1 日本国家创新体系与微电子技术经济范式相匹配
        5.6.2 “追赶型”国家创新体系与“应用开发型”技术经济范式相匹配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战后科技革命催生日本主要新兴产业:基于部门创新体系的分析
    6.1 新兴产业技术范式的形成与日本部门创新体系
    6.2 微电子技术催生下日本半导体产业的兴起和发展
        6.2.1 微电子技术产业化中政府支持创新的行为
        6.2.2 微电子技术产业化中企业的创新行为
        6.2.3 微电子技术产业化中科研机构的创新行为
        6.2.4 微电子技术产业化中的创新主体联盟
        6.2.5 微电子技术产业化中的需求因素
    6.3 计算机技术催生下日本计算机产业的兴起与发展
        6.3.1 计算机技术产业化中政府支持创新的行为
        6.3.2 计算机技术产业化中企业的创新行为
        6.3.3 计算机技术产业化中的创新主体联盟
        6.3.4 计算机技术产业化中的需求因素
    6.4 日本部门创新体系与新兴产业技术范式形成的匹配性评析
        6.4.1 部门创新体系与半导体产业技术范式形成相匹配
        6.4.2 部门创新体系与计算机产业技术范式形成相匹配
        6.4.3 部门创新体系与新兴产业技术范式形成相匹配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战后科技革命改造日本主要传统产业:基于部门创新体系的分析
    7.1 科技革命改造传统产业的本质:传统产业技术范式变革
    7.2 微电子技术改造下日本工业机器自动化的发展
        7.2.1 工业机器自动化中政府支持创新的行为
        7.2.2 工业机器自动化中企业的创新行为
        7.2.3 工业机器自动化中的创新主体联盟
        7.2.4 工业机器自动化中的需求因素
    7.3 微电子技术改造下日本汽车电子化的发展
        7.3.1 汽车电子化中政府支持创新的行为
        7.3.2 汽车电子化中企业的创新行为
        7.3.3 汽车电子化中的创新主体联盟
        7.3.4 汽车电子化中的需求因素
    7.4 日本部门创新体系与传统产业技术范式变革的匹配性评析
        7.4.1 部门创新体系与工业机器产业技术范式变革相匹配
        7.4.2 部门创新体系与汽车产业技术范式变革相匹配
        7.4.3 部门创新体系与传统产业技术范式变革相匹配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创新体系视角下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的经验与教训
    8.1 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的经验
        8.1.1 构建了与微电子技术经济范式相匹配的国家创新体系
        8.1.2 重视创新体系的层级性和差异性建设
        8.1.3 加速推进新兴产业技术范式的形成
        8.1.4 借力科技革命的“双重性质”推动新旧产业协调发展
    8.2 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的教训
        8.2.1 创新体系的基础研究能力不足
        8.2.2 创新体系不利于颠覆性技术创新的产生
        8.2.3 政府主导下的大型研发项目模式存在定向失误的弊端
    8.3 本章小结
第9章 创新体系视角下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对我国的启示
    9.1 新一轮科技革命给我国产业升级带来的机遇
        9.1.1 为我国产业升级提供“机会窗口”
        9.1.2 为我国新兴产业“追跑”“齐跑”与“领跑”的并行发展提供机遇
        9.1.3 为我国传统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创造了机会
    9.2 构建与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相匹配的创新体系
        9.2.1 构建国家创新生态体系
        9.2.2 重视部门创新体系的“产业间差异性”
        9.2.3 形成与新兴产业技术范式相匹配的部门创新体系
        9.2.4 建设能够促进传统产业技术范式演化升级的部门创新体系
    9.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5)中国农业银行秦皇岛分行员工绩效考核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绩效考核的基本概念
        2.1.1 绩效考核的概念
        2.1.2 绩效考核的原则
    2.2 绩效考核的地位和作用
        2.2.1 绩效考核的地位
        2.2.2 绩效考核的作用
    2.3 绩效考核的主要内容
        2.3.1 绩效计划制定
        2.3.2 绩效考核实施
        2.3.3 绩效考核评价
        2.3.4 绩效考核结果运用
    2.4 绩效考核的工具方法
        2.4.1 目标管理法
        2.4.2 关键绩效指标法
        2.4.3 经济增加值
        2.4.4 全视角绩效考评
        2.4.5 平衡积分卡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农行秦皇岛分行员工绩效考核现状分析
    3.1 农行秦皇岛分行概况
        3.1.1 农行秦皇岛分行简介
        3.1.2 农行秦皇岛分行人员结构情况
    3.2 农行秦皇岛分行现行员工绩效考核方案
        3.2.1 绩效考核基本原则
        3.2.2 绩效考核内容
        3.2.3 绩效考核办法
        3.2.4 绩效考核指标
        3.2.5 绩效考核实施过程
    3.3 农行秦皇岛分行员工绩效考核现状调查
        3.3.1 调查问卷设计
        3.3.2 统计数据分析
    3.4 绩效考核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3.4.1 存在的主要问题
        3.4.2 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农行秦皇岛分行员工绩效考核体系的设计
    4.1 绩效考核的思路和目标
        4.1.1 设计思路
        4.1.2 目标设计
    4.2 绩效考核体系设计
        4.2.1 绩效考核体系设计原则
        4.2.2 绩效考核方法选择
        4.2.3 绩效考核指标设计
        4.2.4 绩效指标权重确定
        4.2.5 绩效考核信息来源
        4.2.6 绩效考核等级划分
        4.2.7 绩效考核的实施
        4.2.8 绩效考核的评价
    4.3 绩效考核的沟通与反馈
        4.3.1 绩效考核沟通
        4.3.2 绩效考核反馈
    4.4 绩效考核结果应用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农行秦皇岛分行员工绩效考核体系保障措施
    5.1 制定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
        5.1.1 构建更公平的薪酬管理制度
        5.1.2 构建更灵活的干部管理模式
        5.1.3 构建更完善的绩效考核责任制度
        5.1.4 构建更高效的绩效考核评价制度
        5.1.5 构建更科学的绩效考核奖惩制度
    5.2 实施有针对性的绩效考核培训和宣传
        5.2.1 加强绩效考核培训工作
        5.2.2 加强绩效考核宣传工作
    5.3 建立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信息系统
        5.3.1 完善绩效考核信息系统功能
        5.3.2 开发绩效考核信息系统潜在价值
    5.4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农行秦皇岛分行绩效考核现状问卷调查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6)中国大型汽车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数字化转型的研究综述
        1.2.2 国内数字化转型的研究综述
    1.3 文献评述
    1.4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的内容
        1.4.2 研究的方法
        1.4.3 研究技术路线
        1.4.4 本研究的论文架构
    1.5 本研究创新与不足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研究
    2.1 企业数字化转型相关理论
        2.1.1 企业转型
        2.1.2 两化融合
        2.1.3 产业融合
        2.1.4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
        2.1.5 价值链理论
        2.1.6 产业价值链理论
    2.2 工业革命与汽车制造模式的演进
        2.2.1 工业革命的历史进程
        2.2.2 汽车工业发展与汽车制造模式的演进
第3章 大型汽车制造企业转型的整体环境与转型动因分析
    3.1 大型汽车制造企业的大市场环境格局与现状
        3.1.1 大型汽车制造企业的定义
        3.1.2 汽车制造企业的宏观环境-PEST图解分析
    3.2 大型汽车制造企业面临的产业生命周期困境
        3.2.1 汽车产业生命周期-四阶段分析
        3.2.2 汽车制造企业的市场业绩-图表分析
    3.3 转型共性问题的凸显-动因层次分析
        3.3.1 企业转型外部动因
        3.3.2 企业转型内部动因
第4章 大型汽车制造企业的数字化与转型路径
    4.1 企业数字化本质与路径创新的深层次关系解析
        4.1.1 数字化与交易费用的实质关系
        4.1.2 数字化与商业模式创新的内在关联
        4.1.3 数字化创新与转型路径的本质关系
    4.2 大型汽车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路径的核心问题
        4.2.1 数字化技术推动制造业跨越式发展
        4.2.2 数字时代产业发展规律对转型路径的影响与形成
        4.2.3 基于数字化技术演进的汽车制造企业转型的路径选择
第5章 一汽集团数字化工业服务转型升级实践案例研究
    5.1 集团概况
        5.1.1 一汽集团概况
        5.1.2 一汽集团现状
    5.2 集团数字化转型分析
        5.2.1 五力竞争模型分析
        5.2.2 SWOT分析矩阵
    5.3 集团数字化转型路径规划(策划)
        5.3.1 战略层策划
        5.3.2 管理层策划
        5.3.3 技术层策划
    5.4 集团数字化转型路径实现步骤(过程)
        5.4.1 组织机构优化
        5.4.2 业务流程变革
        5.4.3 技术能力革新
        5.4.4 商业模式转变
    5.5 集团数字化转型成效(评价)
        5.5.1 主营收入增长率
        5.5.2 研发投入比
        5.5.3 产品附加值
        5.5.4 业绩指标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对策建议
    6.3 下一步研究方向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基于EVA的B汽车企业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文献评述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绩效评价的相关理论概述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委托代理理论
        2.1.2 价值管理理论
        2.1.3 剩余收益理论
    2.2 经济增加值(EVA)理论
        2.2.1 EVA的含义
        2.2.2 EVA的基本模型
        2.2.3 EVA的会计调整
第三章 B汽车企业绩效评价现状分析
    3.1 汽车企业的行业特点
    3.2 B汽车企业基本情况
        3.2.1 B汽车企业介绍
        3.2.2 B汽车企业组织结构
    3.3 B汽车企业绩效评价现状
        3.3.1 B汽车企业绩效评价的制度与方式
        3.3.2 B汽车企业传统指标的绩效表现
    3.4 B汽车企业现行绩效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3.4.1 经营者与所有者的目标差异
        3.4.2 以净利润指标操控市场
        3.4.3 复杂的绩效考核流程
        3.4.4 传统绩效指标占主导地位
第四章 基于EVA的 B汽车企业绩效评价改进
    4.1 B汽车企业运用EVA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
        4.1.1 B汽车企业运用EVA的必要性分析
        4.1.2 B汽车企业运用EVA的可行性分析
    4.2 基于EVA的 B汽车企业绩效评价框架
        4.2.1 B汽车企业EVA绩效评价原则
        4.2.2 B汽车企业EVA绩效评价思路
        4.2.3 B汽车企业EVA绩效评价流程
    4.3 B汽车企业EVA相关指标的计算
        4.3.1 EVA的调整项目
        4.3.2 计算税后净营业利润
        4.3.3 计算资本总额
        4.3.4 计算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4.3.5 计算EVA值
    4.4 EVA指标与传统绩效评价指标的对比分析
        4.4.1 EVA与净利润的对比分析
        4.4.2 EVA率与净资产收益率的对比分析
    4.5 B汽车企业实施EVA绩效评价的积极作用
第五章 完善B汽车企业EVA绩效评价的建议
    5.1 提高资本使用率,加强成本管理
    5.2 优化资本结构,节约资本投入
    5.3 建立以EVA为核心的指标评价体系
    5.4 建立与EVA挂钩的激励机制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6.2.1 研究不足
        6.2.2 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8)文化传媒企业商誉形成及后续计量研究 ——以慈文传媒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文献综述
        1.2.1 关于文化传媒企业的文献综述
        1.2.2 关于商誉本质的文献综述
        1.2.3 关于商誉形成的文献综述
        1.2.4 关于商誉后续计量的文献综述
        1.2.5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商誉概念与特点
        2.1.2 商誉后续计量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协同效应理论
        2.2.2 并购价值评估理论
        2.2.3 盈余管理基本理论
        2.2.4 信号传递理论
第3章 文化传媒企业商誉形成及后续计量概述
    3.1 文化传媒行业背景及并购概况
        3.1.1 行业背景
        3.1.2 并购概况
    3.2 文化传媒企业商誉现状及形成因素
        3.2.1 文化传媒企业商誉现状
        3.2.2 商誉形成因素分析
    3.3 文化传媒企业商誉后续计量现状
第4章 慈文传媒商誉形成原因分析
    4.1 案例概况
        4.1.1 并购双方简介
        4.1.2 合并商誉的产生
    4.2 高额商誉的形成原因
        4.2.1 行业环境促生高溢价动机
        4.2.2 获取并购协同效应
        4.2.3 高附加值的特性
        4.2.4 价值评估方法的选择
        4.2.5 业绩承诺条款的支撑
第5章 慈文传媒商誉后续计量分析
    5.1 慈文传媒商誉后续计量现状
    5.2 系统摊销法下慈文传媒商誉后续计量
    5.3 减值与摊销并行法下慈文传媒商誉后续计量
    5.4 不同商誉后续计量方法比较评析
        5.4.1 财务报表相关项目对比
        5.4.2 经济效果对比
        5.4.3 综合对比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1.1 商誉的形成受多种因素影响
        6.1.2 高额商誉积累商誉减值风险
        6.1.3 减值摊销并行可抑制高额商誉形成
    6.2 降低并购过程商誉的建议
        6.2.1 利用尽职调查全面评价目标企业
        6.2.2 改进文化类企业会计准则
        6.2.3 改良资产价值评估方法
        6.2.4 优化现有业绩承诺机制
    6.3 针对商誉后续计量的建议
        6.3.1 提高商誉减值会计可操作性
        6.3.2 采用摊销法与减值测试法相结合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信息化、全要素生产率与长三角地区产业升级新动能(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框架
    1.3 创新点与不足
        1.3.1 创新点
        1.3.2 不足之处
2 文献综述
    2.1 关于产业升级的研究
        2.1.1 产业升级的内涵
        2.1.2 产业升级的动能
        2.1.3 长三角地区产业升级
    2.2 关于信息化的研究
        2.2.1 微观层面企业信息化的作用
        2.2.2 宏观层面地区信息化的作用
    2.3 关于产业升级与信息化关系的研究
    2.4 文献评述
3 理论分析
    3.1 信息不对称理论
    3.2 产业升级方式
        3.2.1 技术升级
        3.2.2 要素结构升级
        3.2.3 产品市场升级
4 样本选择、数据处理和变量选取
    4.1 样本选择
    4.2 数据处理
    4.3 变量构建、测算和分析
        4.3.1 产业升级
        4.3.2 新动能——地区信息化水平的测算
        4.3.3 控制变量
        4.3.4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5 实证检验
    5.1 地区信息化对产业升级影响的实证检验
    5.2 新动能与产业升级中介效应的实证分析
    5.3 稳健性检验与内生性问题
        5.3.1 稳健性检验
        5.3.2 内生性问题
6 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政策建议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10)A互联网医疗企业财务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国内外研究简要评述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1.5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5.1 研究内容
        1.5.2 可能的创新点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企业财务绩效评价相关理论
    2.1 企业财务绩效评价理论基础
        2.1.1 委托代理理论
        2.1.2 利益相关者理论
        2.1.3 投入产出理论
        2.1.4 权变管理理论
    2.2 绩效评价方法及模型
        2.2.1 杜邦分析法
        2.2.2 平衡计分卡
        2.2.3 因子分析法
        2.2.4 经济增加值
        2.2.5 加权综合评价模型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A互联网医疗企业财务绩效评价现状
    3.1 A互联网医疗企业基本情况
        3.1.1 A互联网医疗企业简介
        3.1.2 A互联网医疗企业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
    3.2 A互联网医疗企业现行财务绩效评价
        3.2.1 现行财务绩效评价体系
        3.2.2 现行财务绩效评价分析
    3.3 A互联网医疗企业现行财务绩效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3.3.1 反映的企业经营业绩失真
        3.3.2 忽视非经常性损益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3.3.3 缺乏对A互联网医疗企业特征的考量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A互联网医疗企业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 A互联网医疗企业财务绩效评价体系指标设计原则
    4.2 A互联网医疗企业财务绩效评价体系指标设计目标
    4.3 A互联网医疗企业财务绩效评价体系指标设计思路
    4.4 A互联网医疗企业财务绩效评价体系指标选取与测算
        4.4.1 EVA相关指标
        4.4.2 效益类指标
        4.4.3 创新能力指标
        4.4.4 人员管理指标
        4.4.5 A互联网医疗企业财务绩效评价指标汇总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A互联网医疗企业财务绩效评价方法
    5.1 A互联网医疗企业财务绩效评价方法的选择
    5.2 经济增加值基本原理
        5.2.1 经济增加值基本思想
        5.2.2 经济增加值基本模型
        5.2.3 经济增加值计算步骤
    5.3 层次分析法基本原理
        5.3.1 层次分析法基本思想
        5.3.2 层次分析法基本模型
        5.3.3 层次分析法计算步骤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A互联网医疗企业财务绩效具体评价及结果分析
    6.1 数据来源
    6.2 A互联网医疗企业指标权重的确定
        6.2.1 构建递进层次结构模型
        6.2.2 构造判断矩阵及权重确定
        6.2.3 一致性检验
        6.2.4 计算各层元素对目标层的总排序权重
    6.3 指标数据的处理与计算
        6.3.1 基于EVA的会计科目调整
        6.3.2 EVA及 EVA相关指标计算
        6.3.3 指标数据整理及评价值的确定
    6.4 A互联网医疗企业财务绩效评价结果分析
        6.4.1 EVA指标与传统指标值对比分析
        6.4.2 评价结果及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对策与建议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互联网医疗企业财务绩效评价指标权重确定调查问卷

四、全面认识经济附加值这一新的业绩指标(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EVA的黄河旋风公司财务绩效评价研究[D]. 王子龙. 中原工学院, 2021(09)
  •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研究[D]. 胡炅坊. 吉林大学, 2021(01)
  • [3]基于阿米巴经营模式的鲁冠公司生产部门绩效管理改进研究[D]. 王钊. 河北地质大学, 2020(06)
  • [4]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研究 ——基于创新体系的视角[D]. 刘伟岩. 吉林大学, 2020(03)
  • [5]中国农业银行秦皇岛分行员工绩效考核体系研究[D]. 牛伯超. 燕山大学, 2020(06)
  • [6]中国大型汽车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路径研究[D]. 李斌. 吉林大学, 2020(04)
  • [7]基于EVA的B汽车企业绩效评价研究[D]. 周洁.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1)
  • [8]文化传媒企业商誉形成及后续计量研究 ——以慈文传媒为例[D]. 王一珍. 华东交通大学, 2020(01)
  • [9]信息化、全要素生产率与长三角地区产业升级新动能[D]. 沈燚馨. 浙江大学, 2020(02)
  • [10]A互联网医疗企业财务绩效评价研究[D]. 何柳.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全面了解经济附加值,新的绩效指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