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达嘎水电站河床覆盖层坝基稳定性评价与计算

西藏达嘎水电站河床覆盖层坝基稳定性评价与计算

一、西藏达嘎水电站河床覆盖层坝基的稳定性评价与计算(论文文献综述)

钟正恒[1](2020)在《如美水电站坝基岩体渗流及防渗范围分析研究》文中提出拟建如美水电站位于西藏昌都地区芒康县境内的澜沧江以下河段流域上,是昌都以下河段流域规划的第五个梯级电站,挡水建筑物拟采用心墙堆石坝,最大坝高315m,水库正常蓄水位2895m,水电站控制流域面积7.94万km2,多年平均流量为648m3/s,相应正常蓄水位以下库容37.43亿m3,装机容量2100MW。前期现场调查表明:如美水电站区域地质构造背景复杂,枢纽区内地质构造发育,两岸斜坡风化卸荷特征差异明显,发育有多条断层和挤压带,各级结构面组数较多且发育密集。尤其斜坡浅表部卸荷带岩体、长大裂隙以及侵入岩脉发育,与周围围岩裂隙形成的裂隙网络结构复杂,构成了地下水运移的直接通道,对坝基防渗治理和工程安全运行带来一定困难。本文从坝址区工程地质环境条件出发,系统研究了两岸坝基岩体裂隙的发育程度及规模,对岩体结构及岩体渗透结构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通过坝基岩体渗透特性的研究获得了不同结构类型岩体的渗透系数;最后利用Visual Modflow软件对中坝址区蓄水前后的渗流场进行分析和对比,讨论了防渗帷幕深度对渗漏量的影响,并对防渗帷幕处理的范围进行了工程地质类比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总结分析了左、右岸坝基岩体结构面的发育特征,对不同类型结构面产状、发育规模及充填特征等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左岸共揭露有Ⅲ级断层20条,产状为N5~25°E/NW(SE)∠75~88°的断层发育具有绝对优势,延伸长达100~400m,其中重点概括了断层L72的空间发育特征;右岸Ⅲ级断层多呈陡倾发育,破碎带宽度在10~40cm。Ⅳ级断层在左右岸多以陡倾角为主,且成组发育;Ⅴ级结构面主要为基岩裂隙,裂隙面多闭合,且裂隙发育程度与岩体卸荷有关,不同规模裂隙在空间中的展布和组合,构成了坝基岩体渗流的基本地质模型。同时两岸坝基岩体结构类型随卸荷分带变化,斜坡由表及里随卸荷程度降低岩体完整性有所提高。(2)归纳了多数工程岩体当中常见的5类基本渗透结构及其复合类型,对如美坝址区不同卸荷带岩体的渗透结构进行划分,得出坝址区岩体渗透结构主要以带状、裂隙网络状渗透结构为主。带状渗透结构主要由强卸荷带岩体、规模较大的断层、岩脉及其周围裂隙密集带组成,为渗流的主要通道。裂隙网络状渗透结构主要由弱卸荷和未卸荷基岩中的裂隙切割构成,为渗流的次级通道。(3)通过压水成果试验分析和裂隙岩体渗透张量计算,得出坝基岩体渗透性总体随垂向埋深和水平硐深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岩体渗透性主要随风化、卸荷分带变化,不同开度岩体的渗透系数往往不同。为验证计算参数的合理性,收集了多个水电工程卸荷分带岩体的渗透系数及试验数据,讨论了岩体卸荷程度与渗透性大小的关系,结合参数类比综合选取了坝址区各卸荷分带岩体的渗透系数。(4)利用Visual Modflow三维地下水有限差分软件,对中坝址区不同工况下地下水渗流场进行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天然状态下,中坝址区浅部地下水由两岸向澜沧江排泄,深部岩体地下水自右岸向左岸径流。当水库正常蓄水以后,由于坝前后水头差的存在,水头等值线向坝后发生折变,库区上游水流绕过两岸岩体向下游渗漏,在两岸坝肩位置形成了绕坝渗流。其中,坝基强卸荷及弱卸荷岩体均形成了一定范围的绕坝渗流,且随卸荷程度的降低,绕渗范围有所扩大。蓄水后两岸观测孔地下水位均有明显抬升,右岸水位逐渐上升,左岸水位先上升而后逐渐递减。(5)蓄水产生的坝基及坝肩渗漏问题突出,通过模拟软件中的水均衡模块对坝基及坝肩渗漏量进行预测,显示蓄水后坝基及坝肩的渗漏量为10307.968m3/d;设置120m防渗帷幕后渗漏总量为7495.363m3/d;设置150m防渗帷幕渗漏总量为6384.9199m3/d;设置200m防渗帷幕渗漏总量为5690.7113m3/d。防渗帷幕对坝基渗漏量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帷幕深度为150~200m时防渗效果较好。(6)综合上述坝址区裂隙发育特征、岩体结构及渗透结构特征、坝基渗透特性以及渗流场分析,参考国内外大型土石坝工程防渗设计规范及处理经验,对如美坝址区防渗标准进行区段划分,拟定了帷幕在河床坝基及两岸坝肩的延伸范围。其中河床坝基段以q≤1Lu作为相对不透水层,建议该段坝基帷幕深度(与建基面最小距离)取200m。左、右岸中上高程坝基以q≤3Lu作为相对不透水层,并按照50m左右高差设置一层灌浆平硐,左、右岸坝基分别设置5层灌浆平硐用于防渗帷幕灌浆及相关水文试验。(7)对于坝址区浅表强卸荷带岩体及煌斑岩脉等带状渗透结构,建议全部挖除,结合置换和加固措施进行防渗处理;而深部起主导作用的断层和长大裂隙,应保证帷幕灌浆方向与主导裂隙方向正交,从最大程度上封堵渗漏通道,从而降低坝基岩体渗漏量,保证坝基渗透稳定。

刘鸿[2](2020)在《如美水电站左岸坝基边坡变形破坏机制及稳定性分析》文中认为为加大我国水能资源的利用开发,以西部地区为重要的水能资源开发重心,高山峡谷区域复杂地质环境条件下修建大型水电站需要克服的岩质高边坡稳定性问题日益突出。如美水电站位于西藏自治区芒康县境内的澜沧江上游河段,如美水电站工程规模为一等大一型,挡水结构拟采用心墙堆石坝,河床高程2617m,拟建心墙堆石坝坝顶高程2902m,建基面高程2587m,最大坝高达315m。正常蓄水位为2895m,水电站装机容量为2100MW。左岸坝基开挖边坡高度约350m,坡度约50°,开挖坡面位于弱上卸荷带内。经过前期对坝址地区的详细调查表明,如美水电站坝址区地形陡峻、岩质坚硬、地表风化卸荷强烈和地应力复杂,左岸坝基边坡发育多长中缓倾外断层和长大裂隙及多条横河向断层,稳定性问题突出,因此,对左岸坝基自然边坡和开挖边坡稳定性的研究具有重大工程意义。在导师科研项目的支撑下,参与了中坝址区现场调查及室内整理等工作,在分析中坝址区工程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对坝基岩体风化卸荷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和分带,基于现场细致的调查资料分析了中坝址区岩体结构特征,结合定性和定量评价方法对坝基岩体结构特征和岩体质量进行了系统研究,基于工程地质类比和三维数值分析方法分析了坝基开挖边坡变形破坏特征及可能失稳模式,并对左岸边坡岩体稳定性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获得如下认识:(1)沿左岸低线对中坝址区及向下游至5#沟之间地表地质特征进行了复核性调查:调整了花岗岩与英安岩的界限,调高到接近中线路高程,高程2840m左右;对中坝址区左岸Ⅲ级以及Ⅳ级结构面的特征进行总结分析,归纳出Ⅲ级结构面和Ⅳ级结构面发育特征;复核了中坝址区缓倾外断层和陡倾横河向断层发育及演化特征,其中也包括L72的空间延伸特征。(2)对中坝址区左岸Ⅴ级结构面分陡倾结构面和缓倾结构面的性状分别进行了统计分析。其中,陡裂按照走向差异可以分为5组,缓裂按照倾向差异可以6组。但左岸主要发育3组,分别为倾向SW(Ⅵ组)、倾向SE(Ⅷ组)、倾向S(Ⅸ组),各组缓裂迹长均值0.65m,延续性中等,起伏粗糙以平直粗糙、波状粗糙和微波状粗糙为主,都以很紧密为主,都是以无充填、无胶结裂隙占比最大。统计分析表明,坝址区缓裂是在建造和构造改造基础上,由表生改造作用而逐步形成的。(3)对中坝址区左岸岩体结构特征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分析,定性判断表明,左岸坝基边坡强卸荷岩体以镶嵌结构和碎嵌结构为主,弱上卸荷以镶嵌结构为主,弱下卸荷以镶嵌结构和次块状结构为主,未卸荷岩体以次块状结构为主。统计结果表明,左岸边坡内花岗岩总体上构造改造强烈。(4)根据坡体结构特征和变形破坏现象,推测左岸边坡开挖后存在的局部稳定性问题主要为中缓倾断层及横河向断层控制的较大规模块体的滑移-拉裂导致的稳定性问题,其中,缓倾角断层L72是边坡稳定的控制性边界。(5)对花岗岩区和英安岩区的多个平硐进行了逐段工程地质分段和岩体基本质量评价,初步总结了坝基岩体质量空间变化规律。基于定性评价和多种量化评价方法基础,综合判定强卸荷带岩体质量属于Ⅳ1级,弱上卸荷带内岩体质量属于Ⅲ2A级,弱下卸荷带岩体质量属于Ⅲ2A级;基于现场实测资料和上述分析成果,对如美中坝址区RQD、RBI和RSI的相关性进行了进一步分析。根据对比结果表明,岩体结构指数(RSI)能更细致地描述岩体结构特征,而RBI值具有多解性,不宜单独用来量化描述岩体结构特征。(6)采用三维数值分析方法研究了坝基岩体卸荷松弛机理及影响深度,主要认识如下:1)不考虑卸荷岩体弱化的计算结果也会呈现相应的卸荷分带现象,最终的位移突变部位与现场调查定性确定的卸荷分带底界有所偏差,未考虑卸荷弱化计算得到的范围比定性判断的范围更浅;2)找到卸荷深度变化与斜坡结构间的关系及复核了坝址区主要平硐的卸荷带的划分;3)对L72的空间延伸特征进行分析,并研究左岸发育的L72对卸荷分带的影响,结果发现L72在延伸240-260m时坡体产生较多的张拉破坏区,继续向坡内延伸则对坡体的影响较小。(7)基于有限元强度折减法,计算左岸天然和暴雨工况下的坝基边坡稳定性。主要结论有:1)左岸自然边坡天然工况下的稳定性系数Fs为1.49;暴雨工况下的稳定性系数为1.40,满足设计要求;2)从计算结果推测左岸自然边坡整体失稳的可能是沿L72作为底滑面发生滑移-拉裂式破坏;3)边坡开挖后左岸边坡稳定性系数在自然和暴雨工况下的分别为1.45和1.36,整体稳定性较好,但是也存在不利结构面如L72控制的局部稳定性问题。(8)基于三维块体稳定理论,分析坡体内主控结构面特征,结合临空条件建立模型,文中以底滑面都为断层L72,L15-1和L73为可动块体的侧裂面,由f8、f12及卸荷裂隙分别作为可动块体的后缘拉裂面,建立了三个可能失稳块体几何模型,计算块体的稳定性系数。计算得到可能的可动块体在最不利条件下,即1/4饱水+地震情况下稳定系数最小为1.256,满足安全设计要求。

李鸿鸣[3](2020)在《杨房沟水电站左岸拱肩槽边坡稳定性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继续实施,以西电东送为代表的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不断向前推进,不可避免地需要开挖岩土体,形成了数百米高的人工高边坡,研究高边坡的稳定性对工程施工的顺利开展和工程建成后充分发挥工程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雅砻江杨房沟水电站左岸拱肩槽边坡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地质素描获取了野外第一手资料,对左岸拱肩槽边坡的岩性和岩体结构特征等进行研究,分析左岸拱肩槽边坡可能产生变形破坏的部位、模式与范围,并结合数值模拟、极限平衡和块体理论的分析方法,对左岸拱肩槽边坡的稳定性进行分析,在稳定性分析与评价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处理和支护措施。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通过现场实测,对左岸拱肩槽边坡的岩体结构特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对岩体结构面进行分类、分级研究,获得了不同级别结构面的性状特征,并确定了结构面发育的优势方位。(2)通过对边坡岩体结构的划分,吸收前期岩体分级成果,进一步对边坡岩体质量进行分级,结合本阶段室内、现场试验结果,最终确定了边坡用于稳定性计算的物理力学参数。(3)基于对边坡变形破坏迹象的观察分析,将边坡变形破坏模式分为单面滑动破坏模式、双面滑动破坏模式、台阶状滑移破坏模式和楔形体破坏模式,依据不同的破坏模式和潜在不稳定块体的分布发育规律,将开挖边坡划分为A、B、C、D四个危险性区域。(4)遵循从整体到局部的分析方法,对左岸拱肩槽边坡的稳定性进行了系统研究:(1)采用离散元3DEC软件建立三维模型,量化分析左岸拱肩槽开挖边坡的变形特征,结果表明开挖边坡未出现大规模的位移现象,整体处于稳定状态;(2)基于钻孔勘探、声波测试查明正面坡f27断层蚀变岩的分布特征,并分析其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3)采用基于极限平衡理论的Slide软件对单面滑动破坏、双面滑动破坏、台阶状滑移破坏的块体的稳定性进行计算,采用基于块体理论的Swedge软件对楔形块体的稳定性进行计算。(5)根据边坡稳定性分析与评价的结果,提出相应的的处理和支护措施:(1)针对正面坡f27断层蚀变带,采取以“槽挖+回填混凝土+加强灌浆”为主的处理措施,处理后正面坡满足大坝建基要求;(2)不满足安全要求的块体支护后,复核计算表明在各工况下处于稳定状态并有较大安全裕度,满足边坡在施工和运行阶段的稳定要求,同时监测数据表明边坡变形已得到有效控制。

嘎玛[4](2020)在《高寒地区土石坝坝基渗流分析与防渗加固处理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土石坝因具有就地取材造价低、对地形地质条件适应性强、抗震性能好、施工技术简单及筑坝经验丰富等优点而被国内外广泛应用。随着土石坝建筑的不断增加,相对应的诸多复杂工程问题也随之出现,其中土石坝坝基防渗加固处理及渗流分析是土石坝水利工程建设中长期以来一直备受关注的研究课题。高寒地区通常指高海拔(或高纬度)、常年低温地区,如我国的青藏高原、甘肃、内蒙古等地区。近些年,随着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快速发展,水电资源开发利用不断向西藏等高海拔和高寒地区转移。西藏等高寒地区昼夜温差大、气温年变幅大、冬季寒冷历时长,且现有水利工程建设相对较少,在该地区建设土石坝工程时可供参考的资料十分有限,因此分析探究高寒地区土石坝坝基防渗加固处理及渗流分析对支撑我国西部水电资源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振冲碎石桩是当前地基处理中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文首先论述了不同地基(砂性土、粘性土)的振冲碎石桩加固原理,从振冲碎石桩的设计原则、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两方面介绍了振冲碎石桩的设计方法,并简述了该地基处理方法的主要实施过程及质量控制手段,为该方法在高寒地区土石坝坝基处理的应用奠定基础。(2)论文阐述了渗流的基本原理,对渗流基本方程的推导、求解进行了论述,并以Geo-Studio软件Seep/w模块为依托介绍渗流分析的主要步骤。随后分析了渗流控制的主要措施,并从原理、设计、施工三个方面对混凝土防渗墙、帷幕灌浆两种目前渗流控制中常用的防渗技术进行了详细分析。(3)以高寒地区西藏结巴水库大坝地基处理作为研究实例,运用振冲碎石桩、渗流控制及分析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该工程地基防渗加固的处理方法。在地基振冲碎石桩加固方面,振冲碎石桩桩径设计为1.0m,深度依据地基条件确定,比砂层所处地基高程低1.0m,桩距依据实际情况采用1.5m、2.0m、2.5m三种不同距离进行梅花桩布置。试桩结果表明,所设计振冲碎石桩处理后形成的复合地基强度满足设计要求。在坝基防渗处理方面,设计坝基覆盖层采用混凝土防渗墙,覆盖层下基岩采用帷幕灌浆的防渗技术。依据渗流分析结果,在设计防渗处理下,渗流量、渗透比降均满足项目渗透稳定要求。

余挺,邵磊[5](2020)在《含软弱土层的深厚河床覆盖层坝基动力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强震区、含软弱土层的500 m级特厚覆盖层上建坝,超出了现行设计规范的控制范围。开展了覆盖层厚度、输入地震波峰值、覆盖层中的软弱土层厚度等指标的敏感性分析,揭示了深厚覆盖层地震反应的主要特征及坝基建基面加速度放大倍数分布的规律性。研究认为:覆盖层厚度、输入加速度峰值、软弱土层厚度等指标与建基面放大倍数的衰减在变化规律上成正相关;当输入地震波峰值加速度为0.5g作用下,含软弱土层的500m级特厚覆盖层坝基中地震波总体以衰减为主,建基面放大倍数小于1;覆盖层加速度放大倍数随高程变化的基本规律为先衰减后放大。当存在软弱土层时,由于其滤波隔震作用会在土层内发生动力反应的二次衰减。基于上述分析,进一步提出了覆盖层下部区域地震效应衰减、中部区域软弱土层二次衰减、顶部区域放大的加速度放大倍数分布模型,编制了覆盖层加速度放大倍数建议值表,研究成果可为含软弱土层的深厚河床覆盖层坝基工程设计提供重要参考。

贾巍,杜慧超[6](2019)在《巴塘沥青混凝土心墙堆石坝坝基砂层震动液化评价及处理措施》文中认为巴塘水电站沥青混凝土心墙堆石坝最大坝高69 m,坝基河床覆盖层厚度最深55.55 m,分层复杂,工程场地地震基本烈度Ⅷ度。坝基覆盖层Ⅲ岩组(Q■)——含泥砾中粗砂层,分布于河床覆盖层中上部,最小埋深12.56 m,层厚2.64~10.70 m,范围覆盖河床段坝基,经过地质专业初判和复判,Ⅲ岩组局部有产生液化的可能性。建坝后坝基三维有限元动力反应分析表明,该砂层在设计地震下不会发生液化或动力剪切破坏,采用在坝后设置压坡体的方式可有效提高该砂层的抗液化能力,最终推荐在下游设置50 m宽压坡体作为提高该砂层的抗液化能力的工程措施。

付雄苇[7](2019)在《金沙江上游昌波水电站开发方案综合评价研究》文中认为开发方案是水利水电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开发方案选择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工程的效益,甚至关系到工程的成败。本文对金沙江上游昌波水电站项目开发方案中涉及到的枢纽布置、发电效益和环境影响等方面做了详细的比较分析和综合评价研究。本研究主要取得以下成果:第一,结合国家电力市场和社会需求、促进藏区经济发展及节能减排指标等因素分析,提出昌波水电站建设的必要性;第二,结合项目所在地的自然地理、气候、社会经济、研究河段和流域规划情况初步提出4个开发方案;第三,分别对4个初选方案就地质条件、环境影响、投资匡算、项目经济性4个方面综合论证比较,最终选取采用方案二作为推进方案。

王川[8](2018)在《如美电站右岸坝肩边坡变形破坏特征及稳定性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对环境保护的意识的不断提高,国家大力加大了对西南片区的水电开发力度。高边坡稳定性问题是西南地区水电开发中主要面临的工程地质问题之一。研究电站开发中高边坡稳定性问题对整个工程的可行性、经济性及其安全性起着重要的控制性作用,同时也是水电站后期正常开发和运营的重要因素。如美水电站位于西藏昌都地区芒康县,工程规模一等大一型,挡水建筑物采用心墙堆石坝,最大坝高315m。坝址区岸坡高陡,地应力高、结构面发育,煌斑岩脉陡倾坡内,岩体破碎,岩体风化卸荷强烈。开挖边坡高度约613m,坡度约50°,开挖坡面位于弱上卸荷带内,稳定性问题突出。本人依托导师科研项目“澜沧江如美水电站复杂地质环境岩体工程特性与应用研究”的子课题四“坝基岩体工程特性及应用研究”,参加了坝址区现场调查工作,对右岸坝肩边坡的稳定新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得出的主要认识如下:(1)坝址区岩性较单一,主要为三叠系中统竹卡组(T2z)英安岩。边坡坡表一定范围内岩体风化卸荷现象严重,坝肩边坡分布多个规模巨大的碎裂松动岩体,岩体结构较为复杂。右岸坝肩边坡发育煌斑岩脉、多条卸荷裂隙、长大裂隙和中缓倾角裂隙,它们影响着右岸坝肩边坡的稳定性。(2)右岸坝肩斜坡结构特征为(类)均质体坡,确定右岸坝肩边坡的变形失稳模式主要包括三类,即滑动变形、倾倒变形和局部崩塌,滑动破坏又可分为圆弧形滑动、滑移-拉裂、楔形体破坏以及平面滑动四种类型。根据坡体结构特征,概括出右岸边坡开挖后存在的主要问题为缓倾角卸荷裂隙与陡倾角小断层或长大裂隙组成的滑动体稳定性问题。(3)室内实验主要进行了花岗岩和英安岩的单轴压缩、常规三轴以及三轴卸荷实验,得出了不同实验方案下岩石的变形参数和强度参数。为模拟坝基岩体开挖回填过程中岩石的响应情况,通过卸荷实验,分析对比了岩石弹性阶段、卸荷阶段以及再加载阶段变形参数的变化规律;结合现场原位试验得出了不同风化卸荷条件下岩体的力学参数和变形参数的对应关系;根据岩体质量综合分级结果,结合原位试验成果和规范中坝基岩体力学参数取值。(4)采用FLAC3D软件对坝址区斜坡演化过程进行了模拟,主要认识如下:1)通过反复的试算,当在模型边界上分别施加10MPa正应力和12MPa的切向力时模拟计算结果与实测钻孔应力拟合度最高;2)现河谷底部存在高应力包,量级为40MPa,分布高程为26102500m;3)右岸发育的煌斑岩脉对右岸岸坡中高程的卸荷起到了控制性作用;4)复核了现今河谷右岸的碎裂松动岩体的范围及坝址区主要平硐的卸荷带的划分,结果与现场调查是复合的。(5)基于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对右岸坝肩边坡在天然和暴雨工况下的稳定性进行了计算。主要认识如下:(1)计算结果表明右岸自然边坡整体可能失稳模式为沿碎裂松动底界发生滑移-拉裂破坏,天然工况下的稳定性系数Fs为1.47;暴雨工况下的稳定性系数为1.36,满足稳定性要求;(2)建立边坡开挖三维模型,分析了边坡开挖后的变形响应及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右岸开挖边坡稳定性系数在自然和暴雨工况下的分别为1.37和1.26,满足稳定性要求,即右岸坝肩边坡在自然和暴雨工况下不存在整体失稳的可能。(6)基于刚体极限平衡方法,计算了右岸坝肩边坡可能的失稳组合滑体在天然工况、暴雨工况、地震工况这三种工况下的稳定性,得出三种失稳组合模式在天然工况和地震工况下均满足边坡设计安全系数,不存安全储备问题。在暴雨工况下,前两种潜在失稳组合模式,其稳定性系数均满足安全要求,不存在失稳问题。而第(3)种组合模式在暴雨工况下的稳定性系数为1.187,略低于设计安全系数1.30,存在安全储备不足的问题。因此,在暴雨工况下应加强关注第(3)种组合模式的稳定性。

李业[9](2018)在《如美水电站右岸坝基岩体质量评价及建基面选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西南地区水电资源被大力开发利用。拟建的如美水电站最大坝高达315m,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最高的土石坝之一,坝址区结构面非常发育,岩体结构非常复杂。因此,基于地质过程机制分析—量化评价学术思想和系统工程地质学原理,在查明坝址区工程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基于现场调查成果,首先分析右岸坝基岩体结构特征;结合结构面成因分析,确定斜坡表生改造特征、岩体结构参数、和岩体结构空间变化特征等;结合平硐声波资料、现场试验点回弹值测量成果,分析右岸坝基岩体质量特征及相应的力学参数;结合高堆石坝对坝基要求特点,提出右岸侧建基面选择建议。本文在查明如美水电站工程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建立起如美坝区岩体风化卸荷带划分的量化指标。在对岩体风化特征量化分析时,提出了结构面风化回弹指数RHI这一新的指标来对岩体风化特征来进行分带。根据岩体的风化特征,将岩体主要分为强风化、弱上风化、弱下风化、微新岩体;根据岩体的卸荷特征,将岩体主要分为强卸荷、弱上卸荷、弱下卸荷、未卸荷。对如美右岸Ⅲ级和Ⅳ结构面的发育特征进行了分析,根据Ⅲ级结构面的产状将其分为4组,第一组为NNW组,此组最为发育,约占总数的31%,第二组为SN组,约占总数的15%,第三组为NNE组,约占总数的23%,第四组为NWW组,约占总数的28%;根据Ⅳ级结构面的产状将其分为4组,第一组为NW-NWW组,此组最为发育,约占总数的69.8%,第二组为NNE组,约占总数的4.7%,第三组为NEE组,约占总数的7.9%,第四组为NWW组,约占总数的17.5%。通过采用RQD、RBI与RSI指标对如美坝区岩体结构进行划分,得知:坝址区岩体结构主要以碎嵌结构、镶嵌结构、层状结构和次块状结构为主,局部为碎裂结构,坝址区岩体结构较为复杂,不同岩体结构类型在空间上往往交替出现;此外,强卸荷带岩体主要为块裂结构、碎裂结构和碎嵌结构为主;弱卸荷带岩体以碎嵌结构、镶嵌结构与似薄层状结构为主;微新-未卸荷带岩体以互层状结构和块状结构为主;对比RQD、RBI和RSI指标,得知RSI指标可以更好的表征坝基岩体不同部位岩体结构,并得出岩体结构类型与上述指标的对应关系。室内实验主要进行了花岗岩和英安岩的单轴压缩、常规三轴以及三轴卸荷实验,得出了不同实验方案下岩石的变形参数和强度参数。为模拟坝基岩体开挖回填过程中岩石的响应情况,通过卸荷实验,分析对比了岩石弹性阶段、卸荷阶段以及再加载阶段变形参数的变化规律;结合现场原位试验得出了不同风化卸荷条件下岩体的力学参数和变形参数的对应关系;根据岩体质量综合分级结果,结合原位试验成果和规范中坝基岩体力学参数取值,给出了坝址区岩各级体抗剪(断)强度参数建议值。Ⅳ2级岩体的取值范围(岩/岩)f’=0.550.65/c’=0.20.5MPa;Ⅳ1级岩体取值范围(岩/岩)f’=0.650.8/c’=0.50.7MPa;Ⅲ2级岩体按风化卸荷状态的不同分为两类,弱上-未卸荷岩体作为Ⅲ2A,它的取值(岩/岩)为f’=0.81.05/c’=0.71.1MPa,弱下-未卸荷岩体作为Ⅲ2B,弱下-未卸荷岩体的取值(岩/岩)为f’=1.051.15/c’=1.11.3 MPa;Ⅲ1级岩体主要对应微新-未卸荷岩体,它的取值范围(岩/岩)为f’=1.151.25/c’=1.31.5 MPa。运用现场定性分级、BQ分级、RMR分级、HC分级、RMY分级以及相应的改进修正等方法对岩体质量进行评价,得出了坝基岩体不同部位的岩体质量等级。综合分级后发现:以RMR原方法修正得出的岩体质量最好,结果最为乐观,HC法的两种分级结果次之,RMR原方法分级结果最为保守;将综合分级结果与岩体风化卸荷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后发现Ⅳ级岩体主要位于强卸荷带、弱卸荷上带、裂隙密集发育带及挤压错动带,Ⅲ级岩体主要位于弱下风化—未卸荷带、弱上—未卸荷以及微新岩体中。通过总结分析土石坝选择原则及依据,按坝基岩体的可利用性初步将如美坝址区岩体分为五类,包括优良岩体(II类)、中等岩体(Ⅲ1-Ⅲ2类)、差岩体(Ⅳ1类)、软弱岩体(Ⅳ2类)、劣质岩体(V类)等。其中劣质岩体需开挖清除;差岩体、软弱岩体一般不应作为大坝基础;中等岩体一般不宜作为高坝坝基,若需利用,应作专门处理;优良岩体可以直接利用。结合岩体质量的综合分类成果,初步给出右岸坝轴线各平碉岩体可利用范围的建议值。在完成上述工作的基础上,结合高土石坝对坝基岩体的要求,进行坝基岩体可利用性评判,提出中坝址右岸侧建基面的选择建议。

王正成,毛海涛,龙顺江,姜海波,张如意[10](2017)在《流固耦合的多元结构深厚覆盖层透水地基的力学特性》文中研究指明深厚覆盖层多元结构坝基在渗流过程中各土层力学差异明显,分析时关注的具体问题也不尽相同,需要深入研究。基于比奥固结理论,考虑土体的非线性流变以及土体固结变形过程中孔隙度、渗透系数、弹性模量及泊松比的变化;借助ADINA流固耦合模块来模拟西藏达嘎水电站坝基渗流场与应力场耦合过程,分析各层力学特性及相互作用。研究表明,透水性较强的表层土体是渗流主要通道,也是渗流进出区和沉降变形体现区,应在上游采取措施提高其压缩模量,下游区域增设反滤层和排水设施;坝基中的粉细砂层是坝基沉降的主要原因,对坝基沉降起主导作用,同时应注意其液化特性对坝基的不利影响;坝基中的承压含水土层对下游上部结构产生向上顶托力,若位置较深,则破坏性较小;坝基深部土层对整个坝基的渗流破坏影响较小,但对沉降和渗流量的影响不可忽视;表层砂卵砾石层和粉细砂层的渗透系数相差较小时,土层间不会发生接触冲刷。此外,还发现坝基孔隙水压力在快速衰减阶段被消散,期间土体固结较快。垂直防渗墙能有效降低渗透坡降和渗流量,将坝基沉降变形控制在防渗墙上游区域,但上游坝基变形对防渗墙产生较大的水平推力,应加大防渗墙尺寸或者采用辅助渗控措施。

二、西藏达嘎水电站河床覆盖层坝基的稳定性评价与计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藏达嘎水电站河床覆盖层坝基的稳定性评价与计算(论文提纲范文)

(1)如美水电站坝基岩体渗流及防渗范围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工程概况
    1.2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裂隙岩体渗透性研究现状
        1.3.2 岩体渗透结构研究现状
        1.3.3 坝基渗漏与防渗的研究现状
        1.3.4 地下水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第2章 坝址区工程地质环境条件
    2.1 自然地理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象水文
    2.2 区域地质特征
        2.2.1 区域地貌
        2.2.2 区域构造及地震
    2.3 坝址区工程地质条件
        2.3.1 地形地貌
        2.3.2 地层岩性
        2.3.3 坝区地质构造
        2.3.4 水文地质条件
        2.3.5 物理地质现象
    2.4 小结
第3章 坝基岩体结构及渗透结构特征
    3.1 坝址区结构面规模分级
    3.2 坝址区Ⅲ级和Ⅳ级结构面发育特征
        3.2.1 Ⅲ级结构面发育特征
        3.2.2 Ⅳ级结构面发育特征
    3.3 坝址区Ⅴ级结构面发育特征
        3.3.1 左岸陡倾裂隙发育特征
        3.3.2 右岸陡倾裂隙发育特征
    3.4 坝基岩体结构特征
        3.4.1 左岸坝基岩体结构特征
        3.4.2 右岸坝基岩体结构特征
    3.5 岩体渗透结构类型及其特征
        3.5.1 岩体渗透结构类型定义
        3.5.2 如美不同卸荷带的渗透结构类型及其渗流性
    3.6 小结
第4章 坝基岩体渗透特性研究
    4.1 坝基岩体压水试验成果分析
        4.1.1 常规压水试验
        4.1.2 高压压水试验
    4.2 裂隙岩体渗透系数张量研究
        4.2.1 裂隙岩体渗透系数张量计算原理
        4.2.2 坝基岩体渗透张量计算
    4.3 渗透系数的综合选取
    4.4 小结
第5章 坝址区渗流场三维数值模拟
    5.1 计算模型的建立
        5.1.1 模型范围的确定
        5.1.2 模型介质类型及参数
        5.1.3 模型计算单元与边界条件概化
        5.1.4 模型的空间离散
    5.2 模拟方案及模型验证
        5.2.1 模拟方案
        5.2.2 模型验证
    5.3 不同工况下的模拟对比分析
        5.3.1 天然渗流场分析
        5.3.2 水库蓄水条件下渗流场分析
        5.3.3 水库蓄水+防渗帷幕工况下渗流场分析
    5.4 坝基岩体渗漏量预测与评价
    5.5 小结
第6章 坝基防渗范围分析与评价
    6.1 防渗标准的确定
    6.2 帷幕的设计要求
    6.3 如美坝基防渗帷幕范围分析
    6.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2)如美水电站左岸坝基边坡变形破坏机制及稳定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工程概况
    1.2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西部山区水电开发与高坝建设
        1.3.2 斜坡结构特征及变形破坏模式研究现状
        1.3.3 岩体结构类型及量化描述研究现状
        1.3.4 边坡稳定性研究方法概述
    1.4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第2章 中坝址区工程地质环境条件
    2.1 自然地理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象水文
    2.2 区域地质特征
        2.2.1 区域地貌
        2.2.2 区域构造
        2.2.3 新构造运动及地震
    2.3 坝址区工程地质条件
        2.3.1 地形地貌
        2.3.2 地层岩性
        2.3.3 地质构造
        2.3.4 水文地质条件
        2.3.5 物理地质现象
第3章 左岸坝基边坡结构特征分析
    3.1 岩性特征分析
    3.2 Ⅲ级结构面发育特征
    3.3 Ⅳ级结构面发育特征
    3.4 V级结构面发育特征
        3.4.1 缓倾结构面发育特征
        3.4.2 陡倾裂隙发育特征
    3.5 左岸坝基岩体结构特征分析
        3.5.1 岩体结构特征量化分析
        3.5.2 RQD、RBI和 RSI相关性分析
    3.6 左岸坝基岩体质量评价
        3.6.1 坝基岩体质量定性描述
        3.6.2 坝基岩体质量量化分级方法及改进
        3.6.3 坝基岩体质量综合分级
        3.6.4 坝基岩体参数选取
    3.7 斜坡变形破坏现象分析
        3.7.1 滑动变形破坏现象
        3.7.2 倾倒变形破坏现象
    3.8 左岸坝基边坡可能失稳模式分析
    3.9 小结
第4章 左岸斜坡形成演化动力学过程数值模拟研究
    4.1 概述
    4.2 计算模型的建立
    4.3 初始应力场分析
    4.4 左岸斜坡断层L72空间延伸长度分析
    4.5 左岸斜坡形成过程中卸荷发展及特征分析
        4.5.1 河谷下切过程中应力场演化特征
        4.5.2 基于变形特征的斜坡卸荷特征分析
        4.5.3 基于塑性区特征的斜坡卸荷特征分析
    4.6 小结
第5章 左岸坝基边坡稳定性评价
    5.1 概述
    5.2 左岸坝基自然斜坡稳定性分析
        5.2.1 基于FLAC3D的强度折减法分析
        5.2.2 三维块体稳定性分析
    5.3 左岸坝基开挖边坡稳定性分析
        5.3.1 计算模型及开挖方案拟定
        5.3.2 左岸坝基边坡开挖响应分析
        5.3.3 基于强度折减法的坝基边坡稳定性分析
    5.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3)杨房沟水电站左岸拱肩槽边坡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边坡岩体结构特征
        1.2.2 边坡变形破坏模式
        1.2.3 边坡稳定性研究
        1.2.4 杨房沟水电站坝址区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工程地质环境条件
    2.1 区域地质环境
        2.1.1 区域地形地貌
        2.1.2 大地构造背景
        2.1.3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2.1.4 气象水文环境
    2.2 坝址区工程地质条件
        2.2.1 地形地貌
        2.2.2 地层岩性
        2.2.3 地质构造
        2.2.4 河谷应力场
        2.2.5 水文地质
        2.2.6 风化与卸荷特征
第3章 左岸拱肩槽开挖边坡岩体结构及质量分级
    3.1 开挖形态
    3.2 岩体结构面类型
        3.2.1 原生结构面
        3.2.2 构造结构面
        3.2.3 浅表生结构面
    3.3 岩体结构面分级、分布特征
        3.3.1 边坡地质素描成果
        3.3.2 岩体结构面分级原则
        3.3.3 开挖边坡结构面分级、分布特征
    3.4 边坡岩体结构类型
        3.4.1 块状、次块状结构
        3.4.2 镶嵌结构
        3.4.3 块裂结构
    3.5 边坡岩体质量分级
    3.6 边坡岩体力学参数选取
        3.6.1 岩石物理力学性质
        3.6.2 边坡岩体力学参数选取
第4章 左岸拱肩槽开挖边坡变形破坏特征
    4.1 开挖边坡变形破坏迹象
    4.2 开挖边坡变形破坏模式分析
        4.2.1 平面破坏模式
        4.2.2 楔形体破坏模式
    4.3 开挖边坡关键块体圈定与危险性分区
第5章 左岸拱肩槽边坡稳定性研究
    5.1 宏观地质分析
    5.2 边坡整体稳定性分析
        5.2.1 离散元3DEC法原理
        5.2.2 模型的建立
        5.2.3 边坡模拟结果分析
    5.3 局部稳定性分析
        5.3.1 正面坡f27断层蚀变带分析
        5.3.2 局部块体稳定性分析
    5.4 支护处理措施及效果分析
        5.4.1 支护处理措施
        5.4.2 正面坡的处理及效果分析
        5.4.3 上、下游坡的支护及效果分析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4)高寒地区土石坝坝基渗流分析与防渗加固处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基处理研究现状
        1.2.2 振冲法研究现状
        1.2.3 土石坝渗流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振冲碎石桩加固原理与设计
    2.1 振冲碎石桩加固地基原理
        2.1.1 砂土地基加固原理
        2.1.2 粘土地基加固原理
    2.2 振冲碎石桩设计
        2.2.1 振冲碎石桩设计原则
        2.2.2 振冲碎石桩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
    2.3 振冲碎石桩实施
        2.3.1 实施过程
        2.3.2 质量控制
    2.4 本章小结
3 坝基渗流控制研究
    3.1 渗流控制目的
    3.2 渗流控制措施
        3.2.1 水平防渗
        3.2.2 垂直防渗
        3.2.3 其他防渗
    3.3 坝基防渗处理
        3.3.1 混凝土防渗墙
        3.3.2 帷幕灌浆
    3.4 本章小结
4 渗流理论与方程求解
    4.1 渗流基本概念
    4.2 渗流理论方程
        4.2.1 基本方程
        4.2.2 方程求解
        4.2.3 有限元解法
    4.3 渗流分析软件
    4.4 本章小结
5 西藏结巴水库坝基处理实例应用
    5.1 工程概况
        5.1.1 水库基本情况
        5.1.2 坝基工程地质
    5.2 坝基防渗加固
        5.2.1 振冲碎石桩加固地基处理
        5.2.2 坝基防渗处理
    5.3 振冲碎石桩处理效果试验
        5.3.1 试验布设及检测内容
        5.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5.4 基于SEEP/W模块的坝基渗流分析
        5.4.1 渗流分析模型构建
        5.4.2 渗流分析工况
        5.4.3 渗流计算结果分析
    5.5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6)巴塘沥青混凝土心墙堆石坝坝基砂层震动液化评价及处理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0 前 言
1 坝基覆盖层特性
    1.1 覆盖层厚度特征
    1.2 覆盖层岩组划分
    1.3 覆盖层力学特性
2 砂层液化分析
    2.1 砂层液化评价
        2.1.1 河床覆盖层砂层液化可能性初判
        2.1.2 河床覆盖层砂层液化可能性的复判
    2.2 砂层液化计算分析
        2.2.1 计算方法
        2.2.2 计算分析
        (1) 坝后不设压坡体情况
        1) 设计地震
        2) 校核地震
        (2) 坝后设压坡体情况
        1) 设计地震
        2) 校核地震工况(场地波)
    2.3 处理措施
3 结 语

(7)金沙江上游昌波水电站开发方案综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外水电发展状况
        1.3.2 国内外水电工程环境评价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水电工程环境评价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工程概况
    2.1 河流概况
        2.1.1 自然地理
        2.1.2 气候
        2.1.3 社会经济
        2.1.4 研究河段概况
    2.2 梯级水电规划情况
3 工程开发方案设计及对比分析
    3.1 开发工程方案设计依据
        3.1.1 工程等级及建筑物级别
        3.1.2 洪水设计标准
        3.1.3 地震设防烈度
        3.1.4 设计采用的主要技术规范和相关文件
    3.2 开发方案设计
    3.3 各开发方案地质条件比较
        3.3.1 方案一(一级开发、长引水式)
        3.3.2 方案二(两级开发)
        3.3.3 方案三(两级开发)
        3.3.4 方案四(两级开发)
        3.3.5 各方案比较结论
    3.4 各开发方案环境影响比较
        3.4.1 .环境概况
        3.4.2 环境敏感保护目标
        3.4.3 评价范围
        3.4.4 环境影响的分析
        3.4.5 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3.4.6 环境保护投资匡算
        3.4.7 结论
    3.5 工程开发的投资匡算
        3.5.1 编制依据
        3.5.2 交通情况
        3.5.3 枢纽建筑物工程
        3.5.4 其它费用
        3.5.5 基本预备费及工程静态总投资
        3.5.6 各方案投资匡算结果
    3.6 方案经济比较
        3.6.1 上网电价测算
        3.6.2 方案经济净现值测算
        3.6.3 结论
4 推荐方案的综合评价
    4.1 比对结果
        4.1.1 工程地质条件比对
        4.1.2 环境影响比对
        4.1.3 投资匡算比对
        4.1.4 经济效益比对
    4.2 推荐方案发电效益评价
    4.3 王大龙等堆积体对推荐方案影响评价
    4.4 推荐方案区域性断裂影响评价
    4.5 推荐方案环境影响评价
    4.6 推荐方案技术可行性评价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如美电站右岸坝肩边坡变形破坏特征及稳定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工程概况
    1.2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斜坡结构特征及变形破坏模式研究现状
        1.3.2 高应力条件下坝基卸荷松弛特性研究
        1.3.3 边坡稳定性分析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工程地质环境条件
    2.1 自然地理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象水文
    2.2 区域地质特征
        2.2.1 区域地貌
        2.2.2 区域构造
        2.2.3 新构造运动及地震
    2.3 坝址区工程地质条件
        2.3.1 地形地貌
        2.3.2 地层岩性
        2.3.3 坝区地质构造
        2.3.4 水文地质条件
        2.3.5 物理地质现象
第3章 右岸坝肩斜坡变形破坏特征及失稳模式研究
    3.1 右岸坝肩斜坡结构特征分析
        3.1.1 坝址区结构面工程地质分级
        3.1.2 Ⅲ级结构面发育特征
        3.1.3 Ⅳ级结构面发育特征
        3.1.4 Ⅴ级结构面发育特征
        3.1.5 斜坡结构特征分析
    3.2 右岸坝肩边坡变形破坏特征分析
        3.2.1 卸荷变形破坏特征分析
        3.2.2 倾倒变形破坏特征分析
    3.3 右岸坝肩斜坡变形破坏类型及失稳模式
        3.3.1 倾倒变形
        3.3.2 滑动破坏
        3.3.3 浅表层滑塌
        3.3.4 右岸坝肩边坡失稳模式
    3.4 小结
第4章 岩体物理力学参数研究
    4.1 岩块物理力学实验
        4.1.1 试验方案
        4.1.2 岩石物理性质
        4.1.3 三轴压缩全过程变形试验
        4.1.4 岩石三轴卸荷实验
        4.1.5 岩石三轴卸荷再加载实验
    4.2 基于原位试验成果的综合分析
        4.2.1 岩体结构面力学参数的取值分析
        4.2.2 岩体强度参数的取值分析
        4.2.3 岩体物理力学参数综合取值
    4.3 小结
第5章 坝肩斜坡演化机理数值模拟研究
    5.1 概述
    5.2 计算模型的建立
        5.2.1 模型范围
        5.2.2 模型介质及参数
        5.2.3 计算方案
        5.2.4 边界条件
        5.2.5 模型离散化
        5.2.6 监测点布置
    5.3 初始应力场模拟及分析
    5.4 河谷动力学演化过程应力场和变形场特征分析
        5.4.1 基于应力场特征分析
        5.4.2 基于变形场特征分析
        5.4.3 岩体卸荷松弛特征分析
    5.5 小结
第6章 右岸坝肩边坡稳定性分析与评价
    6.1 右岸坝肩自然边坡整体稳定性分析
        6.1.1 基于FLAC~(3D)的强度折减法
        6.1.2 计算模型及参数确定
        6.1.3 计算工况的确定
        6.1.4 计算结果分析
    6.2 右岸坝肩边坡开挖响应及稳定性分析
        6.2.1 模型建立
        6.2.2 基于应力场特征分析
        6.2.3 基于塑性区特征分析
        6.2.4 基于变形场特征分析
        6.2.5 开挖边坡整体稳定性计算
    6.3 基于刚体极限平衡法的平面问题稳定性分析
        6.3.1 计算方法及原理
        6.3.2 计算方案的确定
        6.3.3 计算参数的确定
        6.3.4 计算工况
        6.3.5 计算结果及分析
    6.4 右岸坝肩边坡稳定性综合评价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9)如美水电站右岸坝基岩体质量评价及建基面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高坝及高土石坝建设概况
        1.2.2 岩体结构特征研究现状
        1.2.3 坝基岩体质量评价
        1.2.4 建基面选择研究
    1.3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工程地质环境条件
    2.1 区域地质背景概述
        2.1.1 区域地貌
        2.1.2 区域构造
        2.1.3 新构造运动及地震
    2.2 坝区工程地质条件
        2.2.1 地形地貌
        2.2.2 地层岩性
        2.2.3 地质构造
        2.2.4 水文地质条件
第3章 坝基岩体风化卸荷特征研究
    3.1 坝基岩体风化特征研究
        3.1.1 岩体风化及分带的方法
        3.1.2 坝基岩体风化特征调查及定性分带
        3.1.3 坝基岩体风化带定量划分
    3.2 坝基岩体卸荷特征研究
        3.2.1 岩体卸荷及分带方法
        3.2.2 坝区岩体卸荷分带定量划分
    3.3 坝区风化卸荷综合分带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右岸坝基岩体结构特征分析
    4.1 Ⅲ级和Ⅳ级结构面发育特征
        4.1.1 右岸Ⅲ级结构面发育特征
        4.1.2 右岸Ⅳ级结构面发育特征
    4.2 Ⅴ级结构面发育特征
        4.2.1 缓裂发育特征
        4.2.2 陡倾结构面发育特征
    4.3 岩体结构特征量化分析
        4.3.1 右岸英安岩岩体结构特征定性描述
        4.3.2 典型岩体结构量化特征分析
        4.3.3 RSI与 RBI、RQD指标相关性分析
第5章 岩体物理力学特征分析
    5.1 岩块物理力学实验
        5.1.1 试验方案
        5.1.2 岩石物理性质
        5.1.3 三轴压缩全过程变形试验
        5.1.4 岩石三轴卸荷实验
        5.1.5 岩石三轴卸荷再加载实验
    5.2 小结
第6章 坝基岩体质量分级
    6.1 岩体质量现场定性分级
    6.2 岩体质量定量分级
        6.2.1 岩体完整性系数(Kv)与岩体结构量化分析
        6.2.2 岩体质量定量分级方法及改进
        6.2.3 具体分级结果及评价
    6.3 岩体质量综合分级结果
    6.4 岩体力学参数取值分析
        6.4.1 岩体强度参数取值分析
        6.4.2 岩体强度参数综合取值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如美水电站右岸侧建基面选择研究
    7.1 土石坝建基面选择原则及依据
    7.2 坝基岩体可利用性评判
    7.3 建基面选择综合分析
    7.4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10)流固耦合的多元结构深厚覆盖层透水地基的力学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1 理论基础与方法
    1.1 比奥固结有限元方程
    1.2 土体参数的非线性
    1.3 孔隙度与渗透系数的非线性
2 模型建立
    2.1 工程概况
    2.2 计算参数
    2.3 建模剖面
3 计算结果分析
    3.1 渗流量及渗透坡降
    3.2 坝基沉降变形
        3.2.1 坝基总体变形
        3.2.2 各岩组沉降计算压缩土层的沉降量时, 可采用改进分层总和法[12], 其表达式为
    3.3 坝基固结度
    3.4 坝基孔隙水压力消散规律
4 各岩组主要特性及相互作用
    4.1 Ⅰ岩组特性分析
        4.1.1 渗流方面
        4.1.2 沉降方面
    4.2 Ⅱ和Ⅳ岩组沉降及液化分析
    4.3 Ⅲ岩组特性分析
    4.4 Ⅴ岩组特性分析
    4.4 岩组间的接触冲刷
5 结论

四、西藏达嘎水电站河床覆盖层坝基的稳定性评价与计算(论文参考文献)

  • [1]如美水电站坝基岩体渗流及防渗范围分析研究[D]. 钟正恒.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2]如美水电站左岸坝基边坡变形破坏机制及稳定性分析[D]. 刘鸿.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3]杨房沟水电站左岸拱肩槽边坡稳定性研究[D]. 李鸿鸣.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4]高寒地区土石坝坝基渗流分析与防渗加固处理技术研究[D]. 嘎玛.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0(01)
  • [5]含软弱土层的深厚河床覆盖层坝基动力特性研究[J]. 余挺,邵磊. 岩土力学, 2020(01)
  • [6]巴塘沥青混凝土心墙堆石坝坝基砂层震动液化评价及处理措施[J]. 贾巍,杜慧超. 西北水电, 2019(06)
  • [7]金沙江上游昌波水电站开发方案综合评价研究[D]. 付雄苇. 西华大学, 2019(02)
  • [8]如美电站右岸坝肩边坡变形破坏特征及稳定性评价[D]. 王川. 成都理工大学, 2018(02)
  • [9]如美水电站右岸坝基岩体质量评价及建基面选择研究[D]. 李业. 成都理工大学, 2018(06)
  • [10]流固耦合的多元结构深厚覆盖层透水地基的力学特性[J]. 王正成,毛海涛,龙顺江,姜海波,张如意. 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 2017(03)

标签:;  ;  ;  ;  

西藏达嘎水电站河床覆盖层坝基稳定性评价与计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