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少药物残留已成为国际共识

减少药物残留已成为国际共识

一、降低药残已成为国际共识(论文文献综述)

仇相玮[1](2020)在《减施农药:农户行为及其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是农药施用大国,开展农药减量行动,实现农药施用量负增长目标是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农户是施用农药的直接行为决策主体,研究农户减施农药行为机理是控制并减少农药施用量的关键。农户减施农药而不影响农业生产的技术路径有三种:一是采纳高效施药技术提高化学农药利用率;二是采纳绿色防控技术替代化学农药;三是种植“节药型”农作物品种以替代高用药作物品种。本文基于对山东省栖霞、蓬莱、海阳、蒙阴和沂源等地苹果种植户的调研数据,探索分析了“农户减施农药行为特征”“农户高效施药技术采纳行为机理及效应”“农户绿色防控技术采纳行为机理及效应”“农户减种节药型农作物行为及其效应”“农户减施农药激励政策”等问题,以期激励农户减施农药,为实现农药施用量负增长目标提供政策参考。主要研究结论如下:基于宏观统计数据和微观调研数据考察了我国农药施用总量变化及样本农户减施农药的行为特征,得出结论:宏观上,在一系列农药减量增效政策引导下,2015年后我国农药施用总量和施用强度均略微有所下降,但仍远高于国际公认的农药安全施用上限,农药施用存在地区差异,华中、华北和东南地区是农药施用最大的三个地区;微观上,对山东省内苹果种植户的调研结果表明,多数农户能够认识到农药过量施用的现状及危害,尤其重视对其自身健康的危害,并表示愿意在不影响生产的情况下减施农药;农户认为减施农药主要从产量、生产成本和劳动投入三个方面影响苹果生产;虽然有83.18%的样本农户表示至少采纳过一种节药型技术,但绝大多数农户主要采纳了科学施药方法和农药助剂技术,对节药效果更显着的高效施药机械、精准施药技术和绿色防控技术的采纳率仅为26.47%;技术采纳方式以自行购置设备为主,政府补贴也促使一定比例的农户采纳了节药型技术;异质性农户的减施农药行为存在差异,规模种植户比传统小农户更愿意减施农药。农户选用不同技术属性高效施药技术的关键影响因素存在差异,农户采纳高效施药技术产生了显着的减药增收效应。按照技术属性差异,将高效施药技术分为科学施药方法、农药助剂、高效施药机械和精准施药技术四类,运用Logistic模型实证检验了农户采纳不同属性高效施药技术的核心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劳动力禀赋、与邻里交流程度和文化水平是影响农户采纳二次稀释技术的关键因素;年龄、与邻里交流程度是影响农户采纳农药助剂的关键因素;资金状况、种植面积、地块集中度、参与技术培训以及政策支持是影响农户采纳高效施药机械的关键因素;年龄、文化程度、风险偏好、种植面积和地块集中度对农户采纳精准施药技术有显着影响。理论上,农户采纳高效施药技术能够从提升化学农药利用率、提高其它生产要素配置效率和改变农业产出三个方面达到理想的减药增收效果,运用ESRM模型实证分析发现,农户采纳高效施药技术的节药效果非常显着,具有一定的增产效果,同时由于节劳、节药、节水效果显着,降低了生产成本,因此农户采纳高效施药技术的增收效应也十分显着。基于绿色防控技术应用复杂、预期风险高和投资成本大的技术特性,考察了农户对绿色防控技术的采纳意愿、持续采纳行为和减药增收效应。运用SEM模型分析了风险感知和技术认知对农户绿色防控技术采纳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二者均具有显着影响,且风险感知的作用程度大于技术认知,技术认知显着负向影响风险感知,表明技术认知能够缓解风险感知对农户绿色防控技术采纳意愿的抑制作用;运用Heckman样本选择模型分析了政府支持和采纳效果对农户绿色防控技术持续采纳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补贴政策、销售支持、感知有用性和生态效果对农户持续采纳绿色防控技术行为有显着正向影响;理论上,农户采纳绿色防控技术可从要素替代、减轻病虫害发生程度和优化生产要素配置效率三个方面影响农业生产,运用ESRM模型实证分析发现,农户采纳绿色防控技术的节药效果显着,但受苹果价格波动、农产品质量信息不对称和农户采纳程度等因素的影响,未能产生显着的增收效果,这也造成了部分农户选择弃用该技术。农户减种“节药型”农作物的作物选择行为对减施农药产生了明显的负向效应。不同种类农作物的病虫害发生程度差距较大,导致部分作物单位面积需药量明显高于其它作物,据此,本文将农作物划分为高用药作物、中用药作物和低用药作物三类。如果能够增加“节药型”农作物的种植比例,便可达到降低农作物整体加权平均用药量的目的。利用2006-2016年农药施用量及农作物种植结构相关数据,运用因素分解模型从全国和区域两个层面系统测算了“节药型”农作物在种植结构中的占比变化及其对农药施用量增长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我国农作物种植结构总体呈现出高用药作物占比明显增加,“节药型”作物逐渐减少的变化特征,西南、华中和东南地区增加最为明显,农户减种“节药型”农作物极大地推动了全国及大部分地区的农药施用量增长,平均贡献率达到50.10%,在部分年份甚至是最主要的驱动因素。可见,农户减种“节药型”农作物,增加高用药作物种植比重的作物选择行为对减施农药产生了明显的负向效应,应对此予以矫正。基于前文研究结论,提出我国农药减施激励政策应结合节药型技术特性和异质性农户偏好进行优化,包括高效施药技术采纳激励、绿色防控技术采纳激励、“节药型”农作物品种采用激励和外部性内部化补贴激励。

李欣[2](2020)在《黑龙江省水稻休耕的生态溢价生成机理与实现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绿色发展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内涵之一。长久以来,我国高度重视耕地问题,因为其是农作物生长的重要资源。但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耕地和水资源的保护压力日趋增大,传统的过量投入化肥农药来追求高产量的农业生产方式也使得农村生态环境日益脆弱。2016年6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出台了《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方案》,在宏观层面上首次提出了耕地休耕这个概念,开展耕地轮作、休耕等相关探索。自此,我国在部分省份逐步开始实施轮作休耕制度试点。黑龙江省作为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也是全国最大优质粳稻主产区。近年来,土地硬化、酸化以及土地肥力的退化日益严重,导致黑龙江省部分水稻种植地区的土壤质量逐渐下降,为耕地资源的永续和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有关要求,2018年在现有休耕试点区域基础上新增黑龙江省作为水稻休耕试点。因此,黑龙江省实施水稻休耕制度势在必行。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研究成果发现,休耕制度生成生态溢价已经是不争的客观现实。休耕生态溢价是这一制度的最大制度红利,通过政府实行休耕行动计划,整合政策资源形成集中的休耕活动投入,其生态溢价成果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能够转化为经济剩余。本文运用农业可持续发展、供求均衡发展等理论,阐述了生态溢价决定因素、生成条件以及机理,指出生态溢价是一个生态系统平衡(均衡)状态溢出的生态价值,提出了休耕生态溢价需要设计核算体系以及核算方法,确保生态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平衡匹配关系。其次,水稻休耕制度生态溢价不仅是人与大自然之间冲突缓解的有效途径,也是利益相关者之间博弈均衡的结果。将休耕生态溢价作为一种博弈结果,显示其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农户和市场消费者等利益相关者对于水稻休耕生态溢价实现路径的影响与作用。引入贯序均衡分析框架,展现了水稻休耕制度生态溢价可能出现的完美均衡、适度均衡和持久均衡三种情形。正视水稻休耕生态溢价是一种不确定性结果的利益博弈,进入充分的博弈策略空间,考察政府休耕政策激励的公平性与休耕者可靠忠诚的策略博弈行为选择问题。基于信息不对称角度,讨论水稻休耕生态溢价激励结构的制度设计以及路径实现、选择和优化。引导利益主体充分博弈是促进黑龙江省水稻休耕生态溢价生成的有效路径。再次,为进一步了解休耕现状,采用调查问卷方式,针对土地肥力、农户经济收益、休耕意愿的收购价格等五个方面,构建倾向得分匹配模型(PSM)对样本进行休耕政策效果实证分析。用归纳总结和比较分析方法分析了国内外国家和地区利益主体博弈实现休耕生态溢价路径的经验和做法,提出了黑龙江省水稻休耕生态溢价的实现路径。用案例分析的方法,选取黑龙江省依靠市场化实行水稻休耕的五常市北大仓水稻科技有限公司,估算了其水稻休耕生态溢价以及分析了市场化实现休耕生态溢价的实现路径。最后,提出了深化休耕制度改革,进一步释放生态溢价的对策与建议,即水稻休耕制度实施要注意差异化、政策经济补偿要公开透明化、让农民成为具有话语权的博弈主体,把休耕产生生态溢价活动转化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等等。土地休耕制度作为国际通行的生态环境保护土壤产能的有效安排,积极稳妥地推进水稻休耕制度为推动我国粮食安全和使我国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加速农业现代化、促进乡村振兴、强化农民增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苏庆玲,朱晓娜,许婷,丛萍,徐英江,田秀慧[3](2019)在《基于区块链的水产品质量追溯体系的设计》文中研究表明为解决中国现阶段水产品质量追溯体系中建设标准不统一、养殖过程未实现全程监控、部分环节监管缺失和追溯数据易发生篡改等问题,本研究提出了在现有体系中引入区块链技术(blockchain)的理论。根据区块链具有去中心化、自治性及安全可靠不可篡改等特性,构建基于区块链的水产品质量追溯体系,提出总体架构设计和层次模型,打破传统追溯系统的线性数据传递模式,实现水产品从养殖、流通到销售整条供应链上的去中心化信息记录,增强了全产业链数据信息的安全性和透明性。基于区块链的水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具有养殖企业、运输企业、销售平台、政府监管和消费者5个节点,以物联网技术实现全供应链质量安全数据输入,通过数据层、网络层、共识层、合约层、应用层和呈现层6个层次实现信息的区块化和存储,可为政府监管和消费者溯源提供服务。基于区块链的水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将使溯源数据的存储和分享更加迅捷和透明,不仅有利于提高水产品产业链安全性、完善信用生态圈,也可为推动中国水产品质量追溯的快速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19,9(4):05-12]

常钰辉[4](2016)在《规模化肉鸡加工企业食品安全控制体系及应用 ——以华都肉鸡公司为例》文中提出规模化肉鸡加工企业是肉鸡质量安全链中的重要一环,规模化的生产有利于产品的集中管理,从而保证质量安全。应用适合肉鸡加工企业的质量控制体系,是肉鸡加工企业食品安全的重要保障。本文从我国肉鸡行业发展的现状出发,分析了国内外肉鸡产业发展现状,肉鸡加工企业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规模化肉鸡加工企业的质量控制体系。以大型肉鸡加工企业——华都肉鸡公司为依托,采取实地调研和抽样检测相结合的方法,对规模化肉鸡加工企业食品安控制体系在企业的应用及管控效果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企业应用以HACCP为核心的食品安全质量控制体系后,通过关键控制点的确定,以及关键限值和纠偏措施的建立等措施,达到了对兽药残留、微生物和异物三个关键环节的控制。对冬季和夏季的宰前和宰后兽医残留的抽样检测结果表明,采取管控措施后,有效地控制了氯霉素、喹乙醇、金刚烷胺、呋喃类药物、己烯雌酚、磺胺二甲嘧啶、二氯二甲吡啶酚、土霉素、金霉素、四环素等兽药的残留。对次氯酸钠的现场快速定性测定和预冷后鸡胴体表面微生物抽样检测结果表明,大葱菌群、沙门氏菌、大肠埃希氏菌等微生物得到有效控制。利用金属探测器对产品检测结果表明,通过HACCP体系可有效降低金属异物的混入比例,降低异物可能对消费者造成的物理伤害。规模化肉鸡加工企业实施从组织机构建立和人员落实、源头管理和全程监控、建立安全体系、完善食品安全管等全方位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是肉鸡产品质量的根本保证。

江一帆[5](2015)在《动物福利对福建省农产品外贸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阐述了动物福利的概念及其产生和发展,分析了国内外动物福利保护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了相关国际组织及欧盟和美国等主要贸易国家与地区的动物福利法规、指南、标准,剖析了动物福利贸易壁垒成因、特征和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指出了我国动物福利存在问题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系统评估了动物福利政策对我国出口贸易的现行和潜在影响,由于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对动物福利的认知程度、保护意识和立法实践等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在短期内动物养殖和动物产品生产所涉及的动物福利保护水平还难以达到进口国家的要求,这必然给我国动物、动物产品及相关服务的国际贸易的发展带来许多不利影响。建议循序渐进地加强动物福利法制建设,全面系统地推进全国动物福利保障工作,逐步提升整体动物福利保障水平的过程中,根据国际贸易需要,优先进行出入境动物福利立法,尽快构建中国出入境动物福利保障体系,以解决我国动物、动物产品及相关服务的出口贸易中的动物福利壁垒问题,促进国际贸易的顺利发展。提出了我国出入境动物福利保障体系的5个建设原则。同时还提出了构建既适合中国国情又与国际接轨的出入境动物福利保障体系的框架建议。

戚亚梅[6](2013)在《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对中国蜂产品出口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我国传统的优势出口农产品,蜂产品虽然在产量和价格上与其他生产国相比具有一定优势,但在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方面仍与国际市场的需求存在差距。近年来,卫生与植物卫生(SPS)措施在国际农产品贸易中使用日益增多,要求日趋严格,我国蜂产品出口形势严峻。入世后,我国蜂产品在产量增加的同时,出口并未如预期大幅增长,反而在国际贸易中屡屡受挫的深层次原因究竟何在?国外SPS措施对我国蜂产品出口产生了哪些影响?程度如何?如何从科技支撑角度提升蜂产品出口应因国外SPS措施的能力?这是本研究力求探讨的问题。研究遵循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运用经济学理论分析了实施SPS措施的动因和可能效应;通过文献研究等手段,分析了SPS国际规则的实施现状;利用清单法和实地走访主要蜂产品产区等方法,研究中国蜂业生产贸易状况和蜂业发展的特点与问题,确定影响蜂产品出口的主要SPS措施类型;在大量搜集相关数据、信息资料的基础上,对我国蜂蜜生产和贸易比较优势和竞争力变化进行了计算分析;运用引力模型综合分析了多种因素特别是不同SPS措施对于我国蜂蜜出口的影响差异进行实证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应对国外SPS挑战的对策。研究的主要发现和结论包括:1.作为实现公共政策目标的重要手段,SPS措施不会像传统的关税措施那样逐年下降。由于SPS措施可用于实现多重政策目标,其存在将是长期的,重要性将随时间的推进而进一步增强。2.随着近年来主要进口市场对于产品质量和安全卫生要求的逐步提高,以质量安全标准为代表的SPS措施对我国蜂产品出口形成了重大挑战,蜂产品国际市场份额和产品竞争力不断下降,SPS措施已成为我国蜂产品出口的重要障碍和影响因素。3.不同SPS措施对蜂产品出口影响存在差异,以氯霉素为代表的常用抗生素最大残留限量标准的变化是当前影响蜂产品出口最为显着的措施类型。4.由于我国与各进口市场在药物残留限量管理方面存在诸多不协调之处,各进口市场之间农兽药残留限量数量多少也各有不同,即使是对同一种药物的残留限量要求其宽严程度也存在区别,这造成了蜂产品药残控制方面的不确定性风险,也使我国蜂产品出口在药物残留控制方面存在较大难度。药残限量管理是蜂产品SPS管理的重点和难点。5.我国蜂产品出口应对SPS挑战的根本出路在于提高产品的质量与安全水平。在完善SPS信息的收集、传递、分析和运用体系的同时,应对的重点和突破口是以科技为核心,建设从生产源头到市场的全程质量控制体系,改进生产技术,提高产品水平。

王阳[7](2013)在《廊坊市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研究》文中指出食品是社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基础。食品安全管理水平,代表一个国家与社会管理水平完善程度、法制体系建设程度、人民生活满意程度。近几年来,作为国家食品安全大环境的一个缩影,廊坊市食品安全形势不容乐观。频发的食品安全事故不仅使当事人身体健康受到威胁,同时给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带来影响与干扰。在这种形势下,加强廊坊食品安全管理因素影响与对策研究,对于加强地区市场经济体系建设,减少食品卫生安全隐患,转变政府工作重心,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根据廊坊食品安全管理问题,结合工商管理基本理论和方法,围绕当前食品安全热点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形成原因,分析地区管理体系发挥的作用与存在问题,对加强食品安全管理提供可行性对策,通过逐步改善当前管理现状,为奠定良好的社会公共基础贡献力量。建立廊坊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应以法律体系建设为重心,关键在于社会公众参与,利用道德观念里的诚信教育从思想上保障食品安全的全面监管。最终建立一个政府、企业、行会、公众共同合作,部门之间沟通有效,密切配合,联动迅速的地方食品管理体系,对食品监管做到“惩治于已然,防患于未然”。

杨宇峰,王庆,聂湘平,王朝晖[8](2012)在《海水养殖发展与渔业环境管理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在过去的30年中,海水养殖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全球粮食供应和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2009年世界海水养殖产量达3.921×107t,亚洲是世界海水养殖的主要生产基地,占世界总产量的88.2%,产值占世界海水养殖总产值的58.51%;中国海水养殖产量多年位居世界第一.海水养殖在迅猛发展的同时带来了诸多环境问题,如养殖水域环境恶化,自身污染加剧,富营养化趋势日趋严重,赤潮频发,渔药滥用导致药物残留和水产品质量安全等一系列环境问题.本文着重分析了大型海藻在海水养殖环境中的生物修复作用和海水养殖产品质量安全控制问题,倡导建立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水养殖环境管理体系.

王权[9](2011)在《海产品中大田软海绵酸和水产品中药物残留快速检测新技术的研究及应用》文中指出随着我国海水养殖与淡水养殖业的逐步扩大,水产品的安全问题越来越备受大家关注,其中由海藻产生的贝类毒素,通过食物链在海产品(例如软体贝类、虾类和鳍鱼类)体内积聚,人类食用受污染的海产品,易导致食物中毒,其中以大田软海绵酸(Okadaic Acid, OA)为主要成份的腹泻性贝毒素(DSP)引发的中毒最多,危害最大。另外药物残留问题随着海水与淡水养殖业的规模化也日益受关注,药物残留导致水产品的质量受到影响,进而威胁人类健康,影响出口贸易,药物残留问题亦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鉴此,本文进行了海产品中大田软海绵酸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的研究,并与进口ELISA试剂盒及国内相关的标准方法比较及初步应用;通过水产品禁用药物残留蛋白质芯片检测技术的研究,以期对水产品中禁用药物进行多残留检测分析。1.海产品中大田软海绵酸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研究(1)OA单克隆抗体的制备采用活性酯法将小分子OA与BSA和OVA进行偶联,分别作为免疫抗原和检测抗原,通过紫外分光法、SDS-PAGE、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 TOF-MS/MS)等方法对偶联产物进行鉴定,并计算OA与蛋白偶联的结合比。结果表明OA和BSA的分子结合比为4.10:1,成功制备OA的免疫抗原及检测抗原。将制备的完全抗原OA-BSA免疫BALB/c小鼠,常规细胞融合技术将脾细胞与小鼠骨髓瘤细胞系(SP2/0)融合,利用间接ELISA法筛选阳性克隆,经过3次亚克隆,筛选出3株能够稳定分泌OA单克隆抗体的细胞株,分别是4H4,4H7,5C10,其中4H4株最好,OA半数抑制质量浓度IC5o为2.15ng/mL,经DEAE纤维素柱纯化腹水,最终获得效价高于1:64000的纯化单抗。(2)OA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的建立利用OA4H4单抗细胞株产生的抗体和本实验室通过呋喃西林代谢产物完全抗原、抗体建立的酶促化学发光检测技术平台,建立OA酶促化学发光检测技术并初步研制试剂盒,其中单克隆抗体最佳稀释倍数为1:8×104,包被抗原最佳浓度为0.5μg/mL; OA浓度在0.08125ng/L-10ng/L范围内,B/B0值与OA浓度的对数值呈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y=-0.2436x+0.3721(R2=0.9977), IC50%0.298ng/mL。样品检测限为1.232ng/kg,批内和批间变异系数分别为2.64%和3.14%,在样品添加浓度50μg/kg、80μg/kg、160μg/kg时,贻贝和蛤蜊肉样的回收率分别为86%-97%,85%-93%,特异性试验表明与DTXl交叉反应为50.58%,与石房蛤毒素(STX)无交叉反应。(3)与进口ELISA试剂盒及国内相关的标准方法比较及初步应用本文参考欧盟兽药残留分析标准,从试剂盒灵敏度、准确度、精确度等指标对自制试剂盒和进口试剂盒进行比较,与进口试剂盒(BRAXIS)相比,灵敏度更高,精确度和准确度与进口试剂盒水平相当,样品前处理过程更简单、快速,两种试剂盒对9份实际样品的检测结果具有较好的相关性;与国内标准方法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SC/T2269-2009)标准方法相比,自制试剂盒可对最低添加浓度2.5μg/kg的样品能进行有效检测,而LC-MS的检测限为100μg/kg,两者添加回收率在添加浓度为100-800μg/kg时,数值接近。运用自制试剂盒对125份实际样品检测,其中阳性样品43份,对于浓度值大于100μg/kg的样品,自制试剂盒与LC-MS(SC/T2269-2009)法检测的结果具有较好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本实验室自制试剂盒能够满足我国进出口海产品中OA限量检测的需要。2.水产品中禁用药物残留蛋白质芯片检测技术的研究本研究合成了氨基无色孔雀石绿(NH2-LMG)、已烯雌酚-单-羧基丙基-醚(DES-MCPE)、MPA-3-(O-羧甲基)肟、3-氨基-2-恶唑烷酮-4-羧苯基肟(CPAOZ)四种物质。与载体蛋白BSA (RSA)、OVA偶联分别得到了免疫抗原与包被抗原。运用杂交瘤单抗制备技术获得4种药物的单克隆抗体,将4种药物的包被抗原点样于环氧基基片制备蛋白芯片,利用间接竞争抑制原理和LuxScan10K-B型共聚焦扫描仪建立检测体系,最终建立水产品中主要禁用药物残留蛋白芯片技术。并对其主要参数进行研究,该技术中LMG、MPA, DES, AOZ的IC50分别为19.7ng/mL,3.8ng/mL,9.6ng/mL,0.374ng/mL.对应的检测灵敏度分别为5.95ng/mL、1.30ng/mL、1.97ng/mL、0.286ng/mL。MPA, DES, AOZ检测灵敏度已达到检测违禁药物的要求。虾肉样和鱼肉样品中添加LMG、MPA, DES的回收率为48.7%-94.5%。经初步实际应用结果表明本研究的水产品中主要禁用药物残留检测技术,可达到快速、高通量、精确定量要求。

李洪铉[10](2008)在《韩中日水产品贸易比较研究 ——兼论韩中日FTA及其对三国水产品贸易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水产业是农业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发展为提高农民收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等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样,水产品对外贸易不仅关系着整个水产行业的发展,而且对于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国内就业、国家创汇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在世界水产品贸易蓬勃发展的同时,各国为了本国的经济利益,设置了极为严格的水产品贸易制度,其中许多技术标准和措施极为苛刻,严重阻碍了水产品贸易的正常发展。于是,各国都积极寻求与他国的合作,建立自由贸易区。韩中日三国作为水产品大国,占有世界水产品生产总量的24%(2005年),三国之间的水产品贸易量巨大。因此对于研究韩中日三国水产品贸易比较分析以及建立韩中日FTA及对三国水产品贸易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韩中日水产品贸易比较研究的理论基础是自由贸易理论、保护贸易理论、贸易竞争理论、区域贸易及FTA的相关理论。随着世界水产品产量的增加和水产品贸易的迅速发展,世界水产品贸易呈现出诸多特征:世界水产品贸易规模不断扩大,水产养殖品的产量和贸易量逐年增加;水产品进口市场主要集中在日本、美国、欧盟等各国,出口市场则比较分散;发展中国家的水产品出口额增长快速,已追上发达国家水平;世界水产品出口的平均价格较平稳,但主要出口国的平均价格差异显着。世界水产品贸易的发展趋势为:世界水产品贸易量因消费需求的增加和水产养殖的发展而增加;世界水产品贸易中对水产品质量安全和技术含量要求逐步提高,这将提高水产品进口的门槛;此外,由于水产品的易腐特性,世界水产品贸易中加工贸易的比重将会增加。韩中日三国水产业发达,水产品贸易量巨大,中国水产品总产量已连续18年位居全球第1位,日本一直以来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产品进口国。韩中两国间的水产品贸易关系相当紧密,双方互为重要的水产品贸易伙伴,韩日之间的依附度则相对较低,韩中之间水产品贸易关系较韩日之间更为密切。韩国的水产品相对于中国处于显性比较劣势,相对于日本处于极为轻微的优势,中国相对于韩国和日本则处于绝对优势中。韩中、中日之间以产业间贸易为主,而韩日两国之间趋势不明显。韩中日三国都制定了本国的水产品贸易制度,除关税外,还有各种非关税措施。韩国和日本的水产品贸易制度比较严格,尤其是日本,有的水产品进口要求和标准极为苛刻。韩中日三国为缔结韩中日FTA做出了积极的努力,FTA的推进将使关税率急剧下降,关税引起的国境保护效果将消失,中国水产品贸易可能增加,韩国由于水产生产环境较中日两国差,增加出口的可能性非常小,而进口却会出现激增。借鉴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经验,促进韩中日三国的水产品贸易,政策建议是:充分发挥三国政府的作用;尽快制定能实现共赢的韩中日FTA方案;积极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及便利化;合理协调三国水产品结构;三国水产企业要提高水产品质量,积极实施品牌战略。韩中日水产品贸易比较研究使用的研究方法是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计量经济和统计分析的方法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创新之处是:在对世界水产品贸易发展分析的基础上,探讨韩中日三国水产品贸易的总体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提高水产品的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采用贸易紧密度、区域显性比较优势指数、产业内贸易指数对韩中日三国的水产品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进行定量分析,在研究方法上具有创新与特色;从考察韩中日FTA的建立的角度研究其对三国水产品贸易的影响。

二、降低药残已成为国际共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降低药残已成为国际共识(论文提纲范文)

(1)减施农药:农户行为及其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2.1 关于农户过量施药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1.2.2 关于农户高效施药技术采纳行为的研究
        1.2.3 关于农户绿色防控技术采纳行为的研究
        1.2.4 关于调整种植结构控制农药施用量的研究
        1.2.5 关于农户减施农药行为激励政策的研究
        1.2.6 相关文献研究述评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5.1 创新点
        1.5.2 存在的不足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化学农药减量增效
        2.1.2 农户减施农药行为
        2.1.3 高效施药技术
        2.1.4 绿色防控技术
    2.2 理论基础
        2.2.1 要素替代理论
        2.2.2 外部性理论
        2.2.3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4 产业组织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我国农药施用总量变化及样本农户减施农药行为特征分析
    3.1 我国农药施用总量变化趋势及现状
        3.1.1 农药施用量变化的时间序列特征
        3.1.2 我国农药施用量变化的空间区域特征
    3.2 苹果种植样本户减施农药的行为特征
        3.2.1 调查问卷设计与样本数据特征
        3.2.2 样本农户减施农药意愿及行为特征
    3.3 本章小结
4 农户减施农药行为的理论分析
    4.1 农户减施农药行为机理
        4.1.1 农户减施农药行为的经济学涵义
        4.1.2 农户减施农药行为的微观决策机理
    4.2 节药型技术特性对农户减施农药行为的影响
        4.2.1 正外部性与农户减施农药行为
        4.2.2 技术信息不对称性与农户减施农药行为
        4.2.3 规模经济性与农户减施农药行为
    4.3 本章小结
5 农户采纳高效施药技术行为及效应评价
    5.1 不同高效施药技术的技术属性差异
    5.2 农户对不同属性高效施药技术的采纳行为
        5.2.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5.2.2 模型构建与变量设置
        5.2.3 结果与分析
    5.3 农户采纳高效施药技术的减药增收效应评价
        5.3.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5.3.2 模型选择与变量设置
        5.3.3 实证结果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农户采纳绿色防控技术行为及效应评价
    6.1 绿色防控技术应用特点
    6.2 风险感知、技术认知与农户绿色防控技术采纳意愿
        6.2.1 文献回顾
        6.2.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6.2.3 模型构建与变量设置
        6.2.4 实证结果与分析
    6.3 政府支持、采纳效果与农户绿色防控技术持续采纳行为
        6.3.1 理论分析与模型构建
        6.3.2 变量定义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6.3.3 实证结果与分析
    6.4 农户采纳绿色防控技术的减药增收效应评价
        6.4.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6.4.2 模型构建与变量设置
        6.4.3 实证结果与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农户减种“节药型”农作物行为及其效应评价
    7.1 农药施用强度与农作物分类
    7.2 我国“节药型”农作物占比变化及地区差异
        7.2.1 我国“节药型”农作物占比变化情况
        7.2.2 我国各地区“节药型”农作物占比变化及地区差异
        7.2.3 我国种植结构变化的动因分析
    7.3 农户减种“节药型”农作物对减施农药的负效应测算
        7.3.1 思路与方法
        7.3.2 结果与分析
    7.4 本章小结
8 农户减施农药的激励政策优化设计
    8.1 当前我国农药减施激励政策及优化方向
        8.1.1 当前我国农药减施激励政策
        8.1.2 当前农药减施激励政策优化方向
    8.2 优化农药减施激励政策的建议
        8.2.1 高效施药技术采纳激励政策建议
        8.2.2 绿色防控技术采纳激励政策建议
        8.2.3 引导农户选种“节药型”农作物的政策建议
        8.2.4 外部性内部化补贴政策建议
    8.3 本章小结
9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山东省苹果种植户减施农药行为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2)黑龙江省水稻休耕的生态溢价生成机理与实现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及基础理论
    2.1 概念界定
        2.1.1 耕地休耕制度
        2.1.2 经济补偿
        2.1.3 生态溢价
    2.2 理论基础
        2.2.1 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外部性理论
        2.2.3 公共产品理论
        2.2.4 供求均衡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黑龙江省水稻休耕现状及效果分析
    3.1 黑龙江省水稻休耕的现状
    3.2 黑龙江省水稻休耕的政策效果分析
        3.2.1 倾向得分匹配模型的构建
        3.2.2 实证结果及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水稻休耕生态溢价的生成机理分析
    4.1 生态溢价的生成条件
        4.1.1 生态溢价的决定性因素
        4.1.2 生态溢价的生成条件
    4.2 生态溢价的生成机理分析
        4.2.1 市场视角下的生态溢价生成分析
        4.2.2 生态视角下的生态溢价生成分析
        4.2.3 再生产视角下的生态溢价生成分析
    4.3 生态溢价的成本与收益分析
        4.3.1 生态资本账户与休耕负债表
        4.3.2 生态溢价的收益来源和成本追加
        4.3.3 基于市场供求平衡关系下的生态溢价成本收益对应关系
    4.4 黑龙江省水稻休耕的生态溢价生成分析
        4.4.1 黑龙江省水稻供给侧生态溢价分析
        4.4.2 黑龙江省水稻需求侧生态溢价分析
        4.4.3 黑龙江省水稻休耕的生态溢价估算
    4.5 本章小结
5 水稻休耕生态溢价的实现路径分析
    5.1 利益主体博弈的基础理论
        5.1.1 局中人的博弈策略
        5.1.2 效用函数优化原理
        5.1.3 结果不确定性应对的主观概率分布
    5.2 利益主体策略型博弈均衡的路径情景分析
        5.2.1 序贯均衡在休耕制度生态溢价路径选择中的政策涵义
        5.2.2 完美均衡路径情景
        5.2.3 适度均衡路径情景
        5.2.4 持久均衡路径情景
    5.3 利益主体策略型博弈优化路径的合作选择
        5.3.1 国家主导的激励兼容规则制定
        5.3.2 市场选择的委托人知情化机制设计
        5.3.3 利益主体温和的讨价还价
    5.4 诸多利益主体博弈释放生态溢价的激励机制优化
    5.5 利益主体博弈均衡生态溢价生成的路径分析
        5.5.1 利益主体博弈促进生态溢价生成的路径实现
        5.5.2 利益主体博弈促进生态溢价生成的路径选择
        5.5.3 利益主体博弈促进生态溢价生成的路径优化
    5.6 本章小结
6 国内外休耕生态溢价实现路径的借鉴与启示
    6.1 国内休耕生态溢价的实现路径
        6.1.1 生态脆弱区强制性休耕生态溢价的实现路径
        6.1.2 粮食主产区自觉休耕生态溢价的实现路径
        6.1.3 一般地区市场化休耕生态溢价的实现路径
        6.1.4 中国台湾地区休耕生态溢价的实现路径
    6.2 国外休耕生态溢价的实现路径
        6.2.1 吸收法治化
        6.2.2 引入利益补偿激励化
        6.2.3 强化市场识别机制化
    6.3 黑龙江省水稻休耕生态溢价的实现路径启示
        6.3.1 确定激励政策与技术支持互动的实现路径
        6.3.2 选择合理休耕规模的实现路径
        6.3.3 引导试点地区农户参与的实现路径
        6.3.4 寻求经济补偿为激励的实现路径
        6.3.5 强化市场化运作的实现路径
    6.4 本章小结
7 五常市水稻休耕生态溢价的案例分析
    7.1 案例研究的对象选择
    7.2 水稻休耕生态溢价的实现路径
        7.2.1 设计分享机制保障实现生态溢价
        7.2.2 突出过程补偿释放生态溢价
        7.2.3 显示识别功能显现生态溢价
        7.2.4 强化市场化交易增值生成生态溢价
    7.3 水稻休耕生态溢价的估算
        7.3.1 基于高端价格角度的比较分析
        7.3.2 基于补偿角度的比较分析
    7.4 水稻休耕生态溢价的路径优化分析
        7.4.1 品牌战略支撑的生态溢价路径
        7.4.2 高端市场交换的生态溢价路径
    7.5 本章小结
8 水稻休耕实现生态溢价的对策建议
    8.1 实行差异化休耕制度安排
        8.1.1 生态脆弱区休耕强调法治化
        8.1.2 粮食主产区休耕满足粮食安全产能减量化
        8.1.3 一般地区休耕体现市场驱动化
    8.2 制定透明公平的经济补偿政策
        8.2.1 强调政策普惠性
        8.2.2 体现政策兑现公平性
    8.3 完善休耕生态农产品市场体系
        8.3.1 明确休耕生态农产品市场定位
        8.3.2 确定休耕农产品的生态价值
        8.3.3 建立生态品牌的可追溯制度
    8.4 完善以休耕农户为利益主体的配套机制
        8.4.1 规范休耕土地流转
        8.4.2 完善休耕政策法规设计
        8.4.3 保障休耕技术的支持
    8.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黑龙江省水稻休耕行为的调査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3)基于区块链的水产品质量追溯体系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水产品质量追溯体系的现状与问题
    1.1 法律法规初步建立
    1.2 试点工作多省落地
    1.3 支撑技术逐渐完善
2 区块链的概念、特点及应用
    2.1 区块链的概念
    2.2 区块链的特点
    2.3 区块链的应用
3 基于区块链的水产品质量追溯体系的构建
    3.1 总体架构设计
    3.2 层次模型
    3.3 可行性分析
    3.4 特色与创新
4 结论

(4)规模化肉鸡加工企业食品安全控制体系及应用 ——以华都肉鸡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国外相关研究
        1.3.2 国内相关研究
    1.4 肉鸡加工企业食品安全质量控制体系的概念基础
        1.4.1 肉鸡加工
        1.4.2 食品安全控制体系
        1.4.3 HACCP体系
第2章 中美肉鸡产业和肉鸡加工企业现状
    2.1 中国肉鸡产业现状
        2.1.1 中国肉鸡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2.1.2 扩张过快,受突发事件影响大
        2.1.3 质量安全存隐患
    2.2 肉鸡加工企业质量管理现状
        2.2.1 集约化过低,运营成本高
        2.2.2 中小肉鸡加工企业质量设施基础差
        2.2.3 质量安全事件得不到重视
        2.2.4 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不成熟
        2.2.5 食品标准没有得到严格执行
    2.3 美国肉鸡产业现状
        2.3.1 产业集中度高,产品品牌覆盖面广
        2.3.2 鸡肉占肉类消费比重大,民众对鸡肉接受度高
        2.3.3 生产技术优势突出,行业协会保护作用强
第3章 肉鸡加工企业的食品安全管控措施
    3.1 肉鸡加工企业构建食品安全体系的必要性
    3.2 养殖环节
    3.3 食品加工环节
        3.3.1 防止交叉污染
        3.3.2 加强过敏原物质的控制
        3.3.3 肉鸡屠宰加工过程中对微生物的监控
第4章 质量安全控制体系的管控效果
    4.1 管控措施调查及抽样检测
        4.1.1 关键控制点
        4.1.2 关键限值的建立
        4.1.3 纠偏措施的建立
        4.1.4 兽药残留控制与抽样检测
        4.1.5 微生物控制与抽样检测
        4.1.6 异物控制及检测
    4.2 检测结果与分析
        4.2.1 兽药残留管控的检测结果与分析
        4.2.2 微生物控制的检测结果与分析
        4.2.3 异物检测结果与分析
    4.3 小结
第5章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在肉鸡加工企业的实施案例
    5.1 组织机构建立和人员落实
    5.2 源头管理、全程监控
        5.2.1 良种保障
        5.2.2 饲料生产控制
        5.2.3 肉鸡饲养控制
        5.2.4 肉鸡屠宰加工全程“冷链”管理,保证食品安全
        5.2.5 饲养、加工各个环节的监测
    5.3 建立安全体系,完善食品安全管理
        5.3.1 建立养殖场生物安全体系,从源头开始保证鸡群的健康
        5.3.2 建立HACCP体系,有效监控各个关键控制点
        5.3.3 建立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 提升责任意识
        5.3.4 人员能力培养
        5.3.5 推行企业诚信管理体系,把质量文化融入到企业文化之中
    5.4 小结
全文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5)动物福利对福建省农产品外贸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动物福利概念及其产生和发展
    1.1 动物福利思想的萌芽——早期反对虐待动物的初级阶段
    1.2 动物福利思想的提高——为动物福利进行立法保护的阶段
    1.3 动物福利思想的演化——以动物福利作为国际贸易壁垒的新阶段
2 世界动物福利保护现状与发展趋势
    2.1 主要贸易国家和地区动物福利保护
        2.1.1 欧盟
        2.1.2 美国
        2.1.3 中国香港
    2.2 相关国际组织的动物福利工作
        2.2.1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
        2.2.2 联合国粮农组织
    2.3 非政府组织对动物福利的推动作用
    2.4 全球动物福利的发展趋势
3 中国动物福利保护概况
    3.1 我国动物福利发展历程
    3.2 当代社会对动物福利的认知
    3.3 我国动物福利立法情况
    3.4 我国动物福利现状
    3.5 我国动物福利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及原因分析
        3.5.1 动物福利观念相对滞后
        3.5.2 动物福利相关法律体系不健全
        3.5.3 动物保护的覆盖面狭窄
        3.5.4 法律条文缺乏可操作性
        3.5.5 对残害动物行为的法律制裁力度不够
        3.5.6 动物福利方面的兽医教育起步较晚
4 动物福利贸易壁垒成因和发展趋势
    4.1 动物福利贸易壁垒产生原因
        4.1.1 贸易保护主义是动物福利壁垒产生的根源
        4.1.2 动物福利壁垒符合保障食品安全的需要
        4.1.3 非政府组织的推动作用
        4.1.4 WTO相关协议为设置动物福利壁垒披上了合法的外衣
        4.1.5 动物福利立法为动物福利壁垒的产生提供了法律基础
    4.2 动物福利贸易壁垒的全球发展趋势
5 动物福利壁垒对我国外贸发展的影响
    5.1 动物福利贸易壁垒对我国外贸的影响方式
        5.1.1 影响我国出口产品的市场准入
        5.1.2 影响消费者对相关产品的需求
        5.1.3 影响相关产品的销售渠道
        5.1.4 影响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5.2 动物福利贸易壁垒对我国外贸影响情况
        5.2.1 动物福利贸易壁垒严重影响我国畜产品出口贸易健康发展
        5.2.2 动物福利问题严重制约我国水产品出口产业的顺利发展
        5.2.3 动物福利壁垒制约了中药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开拓
        5.2.4 动物福利贸易壁垒影响我国服务贸易出口
        5.2.5 动物福利壁垒对其他出口行业的影响
    5.3 动物福利政策对我国外贸的未来影响评估
    5.4 动物福利政策给我国外贸发展带来的机遇
6 构建中国出入境动物福利保障体系的建议
    6.1 构建出入境动物福利保障体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6.1.1 加强动物福利法制建设是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
        6.1.2 逐步改善动物福利状况是与国际通行做法接轨的需要
        6.1.3 提升出入境动物福利保障水平是应对国外贸易壁垒的需要
        6.1.4 构建出入境动物福利保障体系是促进我国相关产品国际贸易的需要
    6.2 出入境动物福利保障体系建设的原则
        6.2.1 立足中国国情原则
        6.2.2 与国际接轨原则
        6.2.3 基于科学原则
        6.2.4 行业参与原则
        6.2.5 促进国际贸易发展原则
    6.3 构建与国际接轨的出入境动物福利保障体系
        6.3.1 推动我国动物福利法立法进程
        6.3.2 确保我国动物福利保障水平
        6.3.3 在进出口动物福利立法中引入企业推动模式
        6.3.4 建立健全动物福利贸易壁垒预警机制
        6.3.5 应用HACCP原理管理动物福利
        6.3.6 逐步建立农场动物福利认证制度
7 结语
相关英文缩写解释
参考文献

(6)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对中国蜂产品出口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内外 SPS 相关研究综述
        1.2.2 国内外蜂产品质量安全相关研究
        1.2.3 简要评价
    1.3 研究框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界定
        1.3.2 研究框架
        1.3.3 研究方法
        1.3.4 技术路线
    1.4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卫生与植物卫生国际规制与措施实施的理论分析
    2.1 SPS 国际规制
    2.2 《SPS 协定》概述
        2.2.1 《SPS 协定》产生的背景
        2.2.2 《SPS 协定》适用范围与主要原则
    2.3 实施 SPS 措施的主要理论依据
        2.3.1 外部性理论
        2.3.2 信息不对称理论
        2.3.3 需求层次理论
        2.3.4 政府管理的公共利益理论
    2.4 进口方实施 SPS 措施对出口方贸易短期影响分析
        2.4.1 价格控制效应
        2.4.2 数量控制效应
        2.4.3 出口产品质量变化效应
        2.4.4 市场转移效应
    2.5 小结
第三章 主要贸易伙伴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的实施
    3.1 中国主要出口市场 SPS 措施的实施分析
        3.1.1 美国涉农 SPS 措施实施分析
        3.1.2 欧盟涉农 SPS 措施实施分析
        3.1.3 日韩涉农 SPS 措施实施分析
    3.2 小结
第四章 中国蜂业质量安全管理与生产贸易
    4.1 中国的蜂产品质量安全管理
        4.1.1 管理体系
        4.1.2 法规体系
        4.1.3 标准体系
        4.1.4 检测体系
    4.2 中国蜂业生产
    4.3 中国蜂产品出口发展现状
        4.3.1 蜂产品出口结构与数量
        4.3.2 蜂产品出口地理方向
        4.3.3 出口蜂产品的原产地分布
    4.4 中国蜂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4.5 小结
第五章 蜂产品国际贸易中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的实施与影响
    5.1 近年 WTO 的蜂产品相关通报分析
        5.1.1 总体情况
        5.1.2 SPS 通报措施
    5.2 蜂产品主要进口市场存在的 SPS 分析
        5.2.1 日本
        5.2.2 欧盟
        5.2.3 美国
        5.2.4 中外质量安全要求比较
    5.3 近年中国蜂产品在主要出口市场的受阻情况
        5.3.1 美国
        5.3.2 欧盟
        5.3.3 日本和韩国
        5.3.4 案例分析:SPS 措施和浙江省蜂产品出口
    5.4 中国蜂产品遭受 SPS 措施影响主观原因分析
        5.4.1 质量安全意识较弱
        5.4.2 蜂业本身发展滞后
        5.4.3 管理协作体系不健全
        5.4.4 蜂产品市场发展不平衡
    5.5 小结
第六章 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对中国蜂产品出口影响实证分析:以蜂蜜为例
    6.1 SPS 措施对中国蜂蜜出口市场表现的影响
        6.1.1 出口市场的变化
        6.1.2 市场占有率的变化
        6.1.3 贸易竞争力的变化
    6.2 SPS 措施对中国蜂蜜出口的影响: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
        6.2.1 模型的理论依据
        6.2.2 模型设计
        6.2.3 数据来源
        6.2.4 模型结果
        6.2.5 分析与讨论
    6.3 小结
第七章 中国蜂产品出口应对国际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挑战的综合对策
    7.1 转变观念,从更高的层次认识蜂业生产
    7.2 增进管理,健全完善管理协作体系与职能
    7.3 有效预警,建立收集-传递-分析-运用高效运转的信息支撑体系
        7.3.1 信息的收集
        7.3.2 信息的传递
        7.3.3 信息的分析
        7.3.4 信息的运用
    7.4 以科技为核心,针对国际 SPS 重点夯实生产源头基础
        7.4.1 建设完善蜂业标准体系
        7.4.2 强化蜂业生产基础条件
        7.4.3 实行适度的养蜂规模化生产
        7.4.4 加强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推广与指导
        7.4.5 针对质量安全热点问题开展相应研究
    7.5 调整市场发展战略实现国内外市场一体化发展
    7.6 小结
第八章 讨论与结论
    8.1 讨论
        8.1.1 SPS 实施现状与发展趋势
        8.1.2 SPS 措施对中国蜂产品出口影响
        8.1.3 中国对国际 SPS 挑战的应对
    8.2 研究结论
    8.3 主要创新点
    8.4 下一步研究需要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7)廊坊市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二章 食品安全监管理论概要
    2.1 食品安全涵义与表述
    2.2 食品安全及相关概念综述
    2.3 对国内外现有研究的综述
第三章 廊坊市食品安全现状
    3.1 食品安全对廊坊的影响
    3.2 廊坊市现有监管体系
    3.3 廊坊市食品安全现状
        3.3.1 在农业投入品方面
        3.3.2 在加工制造方面
        3.3.3 在经营流通方面
        3.3.4 在农村公共卫生方面
    3.4 廊坊市民消费心理现状
第四章 廊坊食品监管体系问题分析
    4.1 食品法律体系不健全
        4.1.1 食品安全地方法律体系尚未形成
        4.1.2 法律体系的震慑力不足
    4.2 认证体系有待加强
    4.3 机构设置不科学
    4.4 食品安全应急预案不成熟
    4.5 监测预警能力较弱
    4.6 公民参与决策难
    4.7 食品安全问题的根源
第五章 国外典型食品监管体系剖析
    5.1 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5.1.1 美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5.1.2 加拿大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5.1.3 德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5.1.4 日本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5.1.5 欧盟(EU)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5.2 食品监管体系主要类别
        5.2.1 多部门型监管模式
        5.2.2 单一型监管模式
        5.2.3 综合型监管模式
    5.3 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管理的基本经验
        5.3.1 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监管
        5.3.2 风险分析原则
        5.3.3 引导公众和社会监督
        5.3.4 加大科技资金投入
第六章 完善廊坊食品安全监管对策
    6.1 各项体系建设的完善
        6.1.1 完善食品监管现有体系
        6.1.2 完善食品安全应急预案
    6.2 完善食品安全法制建设
        6.2.1 完备地方法规体系建设
        6.2.2 严格执行食品安全问责体制
    6.3 营造食品监管社会环境
        6.3.1 健全食品监管信誉体系
        6.3.2 提高公众参与度
        6.3.3 提建立食品召回制度
    6.4 建立完善廊坊食品行业协会管理制度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海水养殖发展与渔业环境管理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世界海水养殖发展状况
    1.1 海水养殖种类和产量
    1.2 海水养殖结构
    1.3 中国的海水养殖状况
2 海水养殖生态系统特征
3 中国养殖海域的主要环境问题
    3.1 养殖海域富营养化
    3.2 养殖海域赤潮频发
    3.3 滥用药物对环境造成破坏
    3.4 养殖生物逃逸造成基因污染
    3.5 养殖外来生物的生态影响
4 海水养殖产品质量和环境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
    4.1 水产养殖过程中化学农药的影响
    4.2 抗生素类药物
    4.3 饲料添加剂
    4.4 环境激素类
5 渔业环境管理与水产品质量控制
    5.1 基于生态系统的渔业管理
    5.2 养殖海域大型海藻生物修复
    5.3 水产品质量和环境安全控制
    5.4 措施与建议

(9)海产品中大田软海绵酸和水产品中药物残留快速检测新技术的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符号及缩略语说明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水产品中药物残留快速检测新技术研究进展
        1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chemiluminescence immunoassay,CLIA)
        1.1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原理及特点
        1.2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的应用
        2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time-resolved fluoresence immunoassay, TR-FIA)
        2.1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原理
        2.2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优势及应用
        3 免疫传感器(Immunosensor)
        3.1 免疫传感器的原理
        3.2 生物传感器的分类与发展
        3.3 免疫传感器的优势及应用
        4 免疫芯片技术(Immunochip)
        4.1 免疫芯片原理
        4.2 免疫芯片发展及应用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水产品中部分禁用药物残留危害与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1 渔药残留现状及危害性
        2 水产品药物残留检测分析方法
        2.1 气相色谱法(GC)
        2.2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2.3 联用技术
        2.4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2.5 胶体金免疫层析法
        3 水产养殖的部分禁用渔药残留危害及免疫学检测检测技术
        3.1 孔雀石绿
        3.2 己烯雌酚
        3.3 醋酸甲孕酮
        3.4 呋喃唑酮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大田软海绵酸及其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1 食物中毒性海洋贝毒素的概况
        1.1 赤潮与贝毒素
        1.2 海洋贝毒素的分类
        1.3 DSP毒性
        1.4 大田软海绵酸的来源与污染的贝类
        1.5 OA的化学结构与构效关系
        1.6 大田软海绵酸的性质
        1.7 大田软海绵酸的食用标准与检测方法
        2 OA检测技术研现状、水平概括如下
        2.1 生物测试法
        2.2 化学仪器分析法
        2.3 免疫分析法
        2.4 化学发光分析
        3 本项目研究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篇 试验研究
    第四章 酶促化学发光检测技术平台的建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仪器设备
        1.3 主要溶液和配制方法
        1.4 化学发光底物液的制备
        1.5 发光底物液发光性能的鉴定
        1.6 发光稳定性试验
        1.7 不同化学发光板的性能比较
        1.8 自制发光底物的初步应用
        2 结果
        2.1 底物缓冲液的选择
        2.2 化学发光增强剂类型的选择
        2.3 化学发光增强剂浓度的选择
        2.4 鲁米诺浓度筛选
        2.5 过氧化氢脲浓度筛选
        2.6 酶标二抗稀释度的选择
        2.7 发光底物发光持续性实验
        2.8 发光底物稳定性实验
        2.9 比较三种化学发光板的性能
        2.10 自配化学发光底物的初步应用
        3 讨论和小结
        3.1 讨论
        3.2 小结
        3.2.1 化学发光底物成分的选择
        3.2.2 发光底物的发光性能
        3.2.3 发光底物稳定性实验
        3.2.4 化学发光底物的初步应用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大田软海绵酸完全抗原及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试剂和仪器
        1.2 实验相关试剂配制
        1.3 实验动物
        1.4 OA抗原制备与鉴定
        1.5 动物免疫试验
        1.6 用于融合小鼠的选择
        1.7 单抗制备与鉴定
        1.8 单抗的生产与纯化
        1.9 OA半数抑制的质量浓度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免疫抗原(OA-BSA)紫外扫描
        2.2 偶联物的SDS-PAGE电泳鉴定
        2.3 OA-BSA偶联比的测定
        2.4 免疫鼠抗体产生情况
        2.5 最佳小鼠的选择
        2.6 多抗针对药物决定簇的鉴定
        2.7 细胞融合过程及观察
        2.8 阳性克隆的筛选
        2.9 阳性克隆的亚克隆
        2.10 OA单抗细胞株4H4、4H7、5C10性质比较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海产品中大田软海绵酸酶促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的建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剂
        1.2 仪器与设备
        1.3 相关溶液的配制
        1.4 最佳包被原、抗体工作浓度的选择
        1.5 CLIA工作程序
        1.6 标准曲线的绘制与曲线拟合
        1.7 样品的前处理
        1.8 检测方法的最低检出限、精确度、特异性、准确度测定
        1.9 与进口ELISA试剂盒及国内相关的标准方法比较,并进行初步应用
        2 结果
        2.1 包被抗原和抗体稀释度进行CLIA检测
        2.2 CLIA标准曲线的建立
        2.3 检测方法的主要技术参数的测定
        2.4 研制试剂盒与同类方法的比较
        3 讨论与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四种水产禁用药物的完全抗原、单抗制备及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试剂与仪器
        1.2 药物完全抗原的制备
        1.3 完全抗原鉴定
        1.4 单抗制备
        1.5 单抗的鉴定
        2 结果
        2.1 合成半抗原分析的结果
        2.2 完全抗原分析
        2.3 各药物单抗主要特性
        3 小结和讨论
        3.1 小结
        3.2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八章 水产品中主要禁用药物残留检测蛋白芯片研制
        1 原辅料选择
        1.1 常规原辅料
        1.2 特殊原辅料
        2 试剂盒制造工艺的确定
        3 检测体系的建立
        4 抗原点样、固定及浓度的确定
        4.1 蛋白芯片的点阵设计
        4.2 蛋白芯片点样
        4.3 抗原、抗体浓度的确定
        4.4 实验数据结果
        4.5 实验数据结果
        5 芯片制备、后续工作及质量控制
        5.1 芯片制备
        5.2 芯片贴标签、围栏和洗针条件的确定
        5.3 芯片半成品的质量控制
        6 反应流程的优化
        6.1 芯片封闭
        6.2 芯片的清洗
        6.3 一抗、二抗反应
        6.4 反应温度的确定
        6.5 反应时间的确定
        6.6 反应流程
        6.7 芯片扫描
        6.8 结果判读
        7 标准曲线的绘制与曲线拟合
        8 样品的前处理
        9 检测方法的灵敏度、精确度、特异性、准确度测定
        9.1 灵敏度试验
        9.2 精确度试验
        9.3 特异性试验
        9.4 准确度试验
        9.5 药残芯片检测技术初步应用
        10 讨论和小结
        10.1 讨论
        10.2 小结
        11 改进与展望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论文创新点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和专利申请情况
附:作者简历
附录

(10)韩中日水产品贸易比较研究 ——兼论韩中日FTA及其对三国水产品贸易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0.1 选题依据
        0.1.1 选题依据和背景
        0.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0.3 研究内容
        0.3.1 主要内容
        0.3.2 创新之处
        0.3.3 研究方法
        0.3.4 技术路线
        0.3.5 主要相关的概念界定
1 自由贸易、贸易保护、贸易竞争理论及区域贸易理论
    1.1 自由贸易理论
        1.1.1 古典自由贸易理论
        1.1.2 现代自由贸易理论
        1.1.3 当代自由贸易理论
    1.2 贸易保护理论
        1.2.1 重商主义理论
        1.2.2 “幼稚工业保护”理论
        1.2.3 凯恩斯主义的贸易保护论
        1.2.4 战略性贸易保护理论
        1.2.5 新贸易保护主义理论
    1.3 贸易竞争理论
        1.3.1 竞争优势理论的基础
        1.3.2 奥地利学派的竞争理论
        1.3.3 产业组织理论
        1.3.4 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
    1.4 区域贸易及FTA 相关理论
        1.4.1 自由贸易区理论
        1.4.2 关税同盟理论
        1.4.3 大市场理论
        1.4.4 综合发展战略理论
2 世界水产品贸易特征及发展趋势
    2.1 世界水产品基本经济特征
        2.1.1 水产品生产的资源密集性
        2.1.2 水产品生产的环境约束性
        2.1.3 水产品生产的高风险性
        2.1.4 水产品生产的质量及流通控制不易性
    2.2 世界水产品生产和消费结构变化
        2.2.1 世界水产品生产结构的变化
        2.2.2 世界水产品消费结构的变化
    2.3 世界水产品贸易现状及特征
        2.3.1 世界水产品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2.3.2 世界水产品进口市场相对集中,出口市场相对分散
        2.3.3 发展中国家水产品贸易发展迅速
        2.3.4 世界水产品平均出口价格较平稳,主要出口国的平均价格差异显着
    2.4 世界水产品贸易发展趋势
        2.4.1 世界水产品贸易量因消费需求的增加和水产养殖的发展而增加
        2.4.2 世界水产品贸易中对水产品质量安全和技术含量要求逐步提高
        2.4.3 世界水产品贸易中加工贸易的比重将会增加
    2.5 本章小结
3 韩中日水产品贸易比较分析
    3.1 韩中日水产业发展现状
        3.1.1 韩国水产业发展现状
        3.1.2 中国水产业发展现状
        3.1.3 日本水产业发展现状
    3.2 韩中日水产品贸易关系分析
        3.2.1 韩中水产品贸易现状
        3.2.2 韩日水产品贸易现状
        3.2.3 中日水产品贸易现状
    3.3 韩中日水产品贸易紧密度分析
        3.3.1 贸易紧密度
        3.3.2 韩中日水产品贸易紧密度
    3.4 韩中日水产品国际贸易竞争力比较
        3.4.1 比较优势和区域显性比较优势
        3.4.2 韩中日水产品的区域显性比较优势
    3.5 韩中日水产品产业内贸易
        3.5.1 产业内贸易简介
        3.5.2 产业内贸易研究方法
        3.5.3 韩中日产业内贸易指数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韩中日水产品贸易制度分析
    4.1 韩国水产品贸易制度
        4.1.1 水产品进口管理的主要法律依据
        4.1.2 调节关税制度
        4.1.3 水产品进口的主要管理措施
        4.1.4 韩国水产品贸易制度中对水产品国际贸易促进及阻碍因素分析
    4.2 中国水产品贸易制度
        4.2.1 水产品关税率
        4.2.2 进出口水产品检查
        4.2.3 中国水产品贸易制度中对国际水产品贸易促进及阻碍因素分析
    4.3 日本水产品贸易制度
        4.3.1 食品安全法律及管理体系
        4.3.2 水产品关税率
        4.3.3 水产品进口的主要管理措施
        4.3.4 日本水产品贸易制度中对国际水产品贸易促进及阻碍因素分析
    4.4 韩中日水产品贸易制度比较分析
        4.4.1 韩中日进口水产品关税率比较
        4.4.2 韩中日进口水产品管理制度比较
    4.5 本章小结
5 韩中日FTA 建立及其对三国水产品贸易的影响
    5.1 建立韩中日FTA 的必要性
    5.2 建立韩中日FTA 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
        5.2.1 建立韩中日FTA 的有利因素
        5.2.2 建立韩中日FTA 的不利因素
    5.3 建立韩中日FTA 的前景展望
        5.3.1 韩中日FTA 缔结可能性研究
        5.3.2 韩中日FTA 缔结模式研究
    5.4 建立韩中日FTA 对三国水产品贸易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6 促进韩中日三国水产品贸易的政策建议
    6.1 其他自由贸易区的经验考查与借鉴
        6.1.1 欧盟
        6.1.2 北美自由贸易区
    6.2 贸易理论对各国政府政策调整的导向
        6.2.1 自由贸易理论导向
        6.2.2 贸易保护理论导向
        6.2.3 贸易竞争理论导向
        6.2.4 区域经济一体化及FTA 理论导向
    6.3 促进韩中日三国水产品贸易的政策建议
        6.3.1 充分发挥三国政府的作用
        6.3.2 尽快制定能实现共赢的韩中日FTA 方案
        6.3.3 积极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及便利化
        6.3.4 合理协调三国水产品结构
        6.3.5 三国水产企业要提高水产品质量,积极实施品牌战略
    6.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降低药残已成为国际共识(论文参考文献)

  • [1]减施农药:农户行为及其效应研究[D]. 仇相玮. 山东农业大学, 2020(02)
  • [2]黑龙江省水稻休耕的生态溢价生成机理与实现路径研究[D]. 李欣.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9)
  • [3]基于区块链的水产品质量追溯体系的设计[J]. 苏庆玲,朱晓娜,许婷,丛萍,徐英江,田秀慧.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19(04)
  • [4]规模化肉鸡加工企业食品安全控制体系及应用 ——以华都肉鸡公司为例[D]. 常钰辉. 河北工程大学, 2016(06)
  • [5]动物福利对福建省农产品外贸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 江一帆. 福建农林大学, 2015(05)
  • [6]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对中国蜂产品出口影响研究[D]. 戚亚梅.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12)
  • [7]廊坊市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研究[D]. 王阳. 河北工业大学, 2013(07)
  • [8]海水养殖发展与渔业环境管理研究进展[J]. 杨宇峰,王庆,聂湘平,王朝晖.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12(05)
  • [9]海产品中大田软海绵酸和水产品中药物残留快速检测新技术的研究及应用[D]. 王权. 南京农业大学, 2011(04)
  • [10]韩中日水产品贸易比较研究 ——兼论韩中日FTA及其对三国水产品贸易的影响[D]. 李洪铉. 中国海洋大学, 2008(03)

标签:;  ;  ;  ;  ;  

减少药物残留已成为国际共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