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S和B/S混合的MIS构建

基于C/S和B/S混合的MIS构建

一、基于C/S、B/S混合的MIS构建(论文文献综述)

韦昊男[1](2021)在《电力公司业扩报装标准化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采用先进的系统架构理念和数据库技术建立统一的信息化管理平台,是当前电力营销管理系统开发的一种主要途径,通过不断的提高应用系统对于管理需求的适应能力,让应用系统能够在更多的应用环境中被使用。这里所提到的应用环境包括了网络环境、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等。论文针对所在电力公司业扩报装管理及信息化系统建设的背景,详细地分析了电网企业的业扩报装管理业务,并对其不足之处进行纠正。本文的研究内容如下:(1)对供电公司业扩报装管理业务流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了解了业扩报装业务的当前管理现状,提出了利用信息化系统来实现自动化的业扩报装信息采集与执行管理,解决了供电公司多年来在业扩报装业务信息的统一与过程的高效规范性的需求,达到了对业务全过程进行协调统一管理的目标。(2)对系统的应用方案以及总体需求进行设计和分析,并提出了具体的运行硬软件以及环境配置要求,在系统网络拓扑构建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设计了系统的功能结构,并对系统关键功能模块进行了详细的分解设计,实现系统数据在Oracle基础上对E-R的设计以及数据的表存储。(3)应用B/S开发架构、JSP技术、Java编程技术与HTML技术等设计和开发了供电公司业扩报装管理系统,具有应用操作和系统管理操作的能力,系统中所有用户或者系统管理员的操作都是通过系统界面来进行数据交互,能够完成报装工作的流程办理和业扩报装系统的日常维护。此外,为了提高系统冗余性,在系统中设计了比较灵活的业务办理流程,当电力用户业扩报装业务流程的某一个节点出现问题的时候,系统可以自动提示,然后通过系统操作模块促进用户注意并修正当前业务信息流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本文设计的管理系统,目前已经在部分基层供电单位中进行试运行,目前所收到的反馈信息是系统可靠运行。此外,本系统打通了国家电网公司营销业务系统的业扩报装项目信息与非营销专业人员之间的沟通渠道,从而使业扩报装业务流转更加透明,流程更加畅通便捷。通过系统的试运行表明本文设计的业扩报装标准化系统能够实现相关业扩报装业务流程办理,并能够对系统进行日常维护,本文设计的业扩报装系统具有良好工程应用前景。

庄伟豪[2](2020)在《卫星定位信息管理系统的实现》文中认为随着卫星定位技术的成熟与移动通信技术的普及,卫星定位信息管理系统广泛地应用于生活中。但是目前国内市场上的卫星定位信息管理系统大都存在着如下的问题:(1)大型企业成熟应用都由各自独立设计开发,采用的定位模式不一,数据格式也不一致,无法进行信息共享;(2)中小企业使用普通PC机部署的系统容量低、性能差;(3)大部分系统采用单点定位模式,定位精度低。本课题的目的就是在实验室条件下实现卫星定位信息管理系统,借助互联网使用系统可以实现对装置了定位终端的人或物的定位管理:实时定位与历史轨迹的查看。在本课题中,根据软件系统的设计,定位终端配置的定位芯片可以是GPS、北斗或者混合定位系统,加上可选的位置差分功能项,在保证定位精度的同时又维护了数据安全。软件系统采用云计算技术与C/S、B/S的混合架构进行开发,在普通PC上部署本系统就可取得较大的容量和较高的性能,公司或者个人只需要配备定位终端就可以直接使用该系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一步对本文实现的系统进行修改定制。这大大降低了系统的开发与维护成本,有利于系统的推广与使用。卫星定位信息管理系统由系统服务平台和用户操作平台构成。系统服务平台包括数据库服务器、通信服务器、网站服务器和业务服务器四个部分,他们承担各自的作用。数据库服务器,用于定位终端和终端管理员的账号信息和卫星定位信息的存储。通信服务器,与定位终端和终端管理员连接并进行双向通信:从定位终端接收卫星定位信息,根据预设好的解码算法对卫星定位信息进行解码后,发送到数据库服务器中进行存储;从终端管理员处接收远程控制指令,处理后下发给定位终端。网站服务器,提供用户操作平台的访问服务。业务服务器,给用户操作平台提供业务逻辑的服务支持。用户操作平台分为普通用户操作平台和终端管理员操作平台。普通用户,通过使用网页或者微信小程序获取定位管理和地图工具的功能。终端管理员,通过网页获取终端管理、定位管理和地图工具的功能。经过测试,在实验室条件下实现的卫星定位信息管理系统达到了功能与性能的要求。希望能够通过本课题的实现为国家与人民的定位信息安全出一份力,以高精度、低成本的优势促进卫星定位事业的发展。

魏雪龙[3](2020)在《双机械臂的避碰路径规划与轨迹优化算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工业自动化的普及以及智能化需求的不断提升,对工业机械臂的性能要求也愈来愈严格。机械臂的工作效率、负载能力以及工作空间这三方面的性能亟待提升。机械臂的轨迹优化是提高其生产效率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技术手段。如何能够使得工业机械臂在沿着给定的笛卡尔空间路径运动时耗时最少,并且与此同时要保证满足机械臂在实际运动时受到运动学约束和机械臂非线性动力学约束,这依旧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双机械臂协调系统虽然具有负载能力强和工作空间大的优点,但是其协调避碰是非常困难。因此本课题对双机械臂避碰路径规划与轨迹优化算法展开了研究。首先,根据改进D-H参数创建了运动学模型,在分析逆运动学时,先后通过几何投影法和欧拉角解法分别求出决定其末端位置的前三个关节角和决定其末端姿态的后三个关节角,从而获得机械臂的一组逆解,该方法计算简单且快速;根据单个机械臂的运动学建立起了双机械臂的松协调运动学关系;根据牛顿欧拉法与拉格朗日法分别对机械臂动力学进行分析,并且编写了动力学算法程序,通过程序仿真验证了动力学算法并且比较了两种动力学算法的计算效率与误差。其次,基于RRT(rapidly exploring random tree)算法对双机械臂避碰路径规划进行了研究。首先通过碰撞模型建立和相交测试构建了一个适合双机械臂避碰路径规划的碰撞检测算法,在机械臂路径规划时用该算法判断状态有效性;然后针对基本RRT算法存在的诸如盲目搜索、不易收敛以及转折过多的缺点加以了改进,改进后的RRT算法收敛速度快且规划的路径平滑,将改进的算法用于双机械臂避碰路径规划。再次,研究了沿给定笛卡尔空间路径的机械臂轨迹优化算法。通过将给定笛卡尔空间路径的自变量时间替换为路径参数,将基本的机械臂轨迹优化问题,即仅考虑机械臂非线性动力学约束、关节力矩约束以及零速度边界约束的单一时间优化目标的机械臂轨迹优化问题,转换成一个考虑多种约束的数学优化问题。基于凸优化理论通过离散化形式求解该数学优化问题,从而得到沿给定笛卡尔空间路径的机械臂的时间最优轨迹。针对基本的机械臂轨迹优化算法存在的不足之处加以了改进,通过增加优化模型中的运动学约束,以及在优化模型的目标函数中加入对能耗和加加速度的限制,从而获得改进后加入更多运动学约束的单一时间目标轨迹优化问题以及改进后加入更多运动学约束的多目标轨迹优化问题,采用同样离散化方式进行求解,分别得到改进后单一时间目标和多目标的最优轨迹。最后,为了验证本文提出的碰撞检测算法和双机械臂避碰路径规划算法,在VREP(Virtual Robot Experimentation Platform)中搭建了双机械臂协调系统模型,完成了算法的仿真实验,验证了其有效性;为了验证改进前后沿给定笛卡尔空间路径的机械臂轨迹优化算法,采用Simulink-ADAMS联合仿真的形式,分别将基本的机械臂轨迹优化算法,改进后施加更多运动学约束的单一时间目标轨迹优化算法以及改进后的施加更多运动学约束的多目标轨迹优化算法生成的轨迹通过EXCEL表格加载到Signal Builder模块,通过Signal Builder模块实时生成仿真输入的关节轨迹信号,通过运行仿真平台得到仿真运动的轨迹。验证了有效性。

张凌宵[4](2020)在《水滑石纳米佐剂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肿瘤治疗性疫苗可诱导机体特异性免疫杀伤肿瘤细胞,抑制恶性肿瘤的生长、转移及复发,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然而,由于可高效诱导T细胞免疫反应的疫苗佐剂不足,同时由于肿瘤免疫耐受的存在和疫苗在体内递送效率低下等原因,造成肿瘤治疗性疫苗治疗效果不理想,严重限制了疫苗的临床应用。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使用了一种新型铝佐剂(镁铝水滑石,LDH),并联合应用免疫调节分子,设计得到了三类能够抵抗肿瘤抑制性免疫环境和肿瘤抗原多发性突变的多功能肿瘤治疗疫苗,并提出了新的疫苗皮下递送或注射途径优化策略,显着提高了疫苗在体内诱发免疫应答的效率,提高了疫苗的免疫治疗效果。具体开展的研究工作如下:1.研究制备的能够共递送IDO抑制剂(siIDO)和抗原Trp2的LDH纳米疫苗(TLIs)有效缓解树突状细胞(DC)的免疫抑制状态,促进抗原特异性免疫应答。在肿瘤患者体内,肿瘤细胞释放的促炎性因子导致DC胞内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过度表达,进而影响色氨酸代谢,并造成DC由免疫激活态转变为免疫抑制态。TLIs具备快速的内涵体逃逸能力,能够迅速将siIDO与Trp2释放到细胞质。一方面,siIDO通过干扰IDO mRNA的表达实现IDO的下调,促进DC的激活;另一方面,Trp2与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I分子结合,并被呈递至细胞表面,从而有效促进抗原提呈、激活特异性T细胞免疫应答并对肿瘤组织进行杀伤。2.研究制备的同时载有肿瘤经典抗原表位Trp2、突变表位M27和M30及CpG的LDH三价疫苗(s-BmALC),可引发广谱的抗肿瘤免疫应答,显着提升疫苗对肿瘤的杀伤效率。s-BmALC在被DC摄取后,能够在内涵体的酸化过程中释放CpG与抗原表位,并快速逃逸至细胞质中。其中,释放的CpG与内涵体TLR-9结合,促进DC细胞的激活;释放的抗原在细胞质中被进一步加工后与MHC I类分子结合,并被分别呈递至细胞表面,激活广谱的抗原特异性T细胞免疫应答。相对于传统的单价疫苗,三价疫苗能够更广谱地诱导T细胞免疫应答,更好地抑制肿瘤的生长,降低由于肿瘤细胞表面抗原持续突变与丢失所造成的抗原特异性T细胞免疫攻击脱靶的问题。3.研究制备的联合光热疗法和化学疗法的多功能LDH纳米佐剂诱发强烈的原位抗肿瘤免疫应答。通过将FDA批准的吲哚菁绿(ICG)、盐酸表阿霉素/DNA复合前药(Dox/DNA)和CpG装载于LDH中得到多功能LDH纳米佐剂(IDCB-LDH)。IDCB-LDH能够高效地富集于肿瘤内,在808nm激光的诱导下,ICG能够快速加热肿瘤至~55℃,对肿瘤进行热杀伤。在温度升高的环境中,Dox/DNA中的DNA(Tm=40.5℃)快速解旋并释放Dox,对肿瘤细胞进一步杀伤,释放大量肿瘤抗原。随后,抗原被LDH/CpG在原位结合并呈递至DC,引发强烈的抗原特异性T细胞应答,有效清除原位残余肿瘤组织,并预防肿瘤的复发与转移。4.研究阐明了 LDH疫苗的分散性与其诱发抗肿瘤免疫应答效率之间的关系。基于“白蛋白包被技术”,可控地制备得到在生理环境下处于单颗粒分散状态的LDH疫苗(s-BTLC)和聚集状态的LDH疫苗(a-BTLC)。研究表明,s-BTLC可主动浸润淋巴结(LNs),短时间内促进疫苗被更多的抗原提呈细胞(APC)摄取,从而显着提升疫苗诱发细胞免疫应答的效率。相对地,聚集的a-BTLC则主要停留在注射位点,浸润LNs效率低下,从而无法有效诱发细胞免疫应答。5.脾脏靶向性LDH疫苗可快速诱发强烈的抗肿瘤免疫应答。恶性肿瘤通常生长迅速且致死率高,对疫苗的时效性要求较高,而当前大多数肿瘤治疗性疫苗对于中晚期的实体瘤治疗效果较差。通过静脉注射(IV)优化的LDH疫苗能够迅速富集于脾脏,并诱发强烈的T细胞免疫应答。在这基础上,通过联合皮下注射(SC)的方式,设计了一种新型的疫苗注射策略IV+SC。即在肿瘤早期通过Ⅳ途径注射疫苗以快速引发免疫应答,随后通过SC途径注射疫苗来持续刺激免疫系统,实现“快速强效免疫反应”与“长期免疫激发”的结合,从而更高效地抑制肿瘤生长。更有意义的是,将疫苗以IV和SC途径同时注射,能够引发更强烈的T细胞免疫应答,显着抑制晚期肿瘤的生长。

杨杰[5](2020)在《坚果加工设备智能化监控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针对澳洲坚果开口加工设备缺少信息化管理和缺少远程监控的智能化问题,本文基于物联网设计了一套澳洲坚果开口加工设备智能化远程监控系统。本文根据物联网的四层架构模型建立了系统整体架构,并提出了一种融合C/S和B/S架构的系统架构方案,使系统在数据传输、数据显示和远程操控这几个方面做到独立工作,从而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在感知识别层,设备PLC和4G无线通信模块构成数据采集模块,从而感知设备运行数据;在网络构建层,利用无线网络实时监控坚果加工设备运行状态和故障情况,以TCP/IP协议和socket通信方式建立远程操控的控制机制;在管理服务层,基于Qt设计开发了一个集数据存储和解析的后台管理程序;在综合应用层,基于PHP设计开发了一款坚果加工设备智能化监控平台,实现了对设备运行状态监测、信息查询、数据分析、远程控制、实时报警等功能的有效管理,并通过基于F检验的算法求切割弧度和切割深度等最佳参数。最后,对系统进行了功能和性能的验证分析。功能测试表明本系统能够实现信息查询、数据分析、远程控制和实时报警等主要功能,其中数据分析求出的最佳参数能够在澳洲坚果加工过程中提高坚果开口的合格率,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性能测试表明本系统在数据传输过程中,所有数据的丢包率为0%,所有数据上传时间与存入数据库时间差基本小于15毫秒,证实了系统的准确性和实时性。

霍玮[6](2020)在《一类数据中心A级机房的检测与控制系统设计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高速发展,云计算数据中心的建设需求也日益增长。数据中心的建设涵盖很多子系统,其中监测与控制系统是其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可保障网络设备安全、稳定、优质的运营,从而提高数据中心的实时性和高效性。本课题主要采用回顾性文献分析、资料收集和讨论等方法,针对数据中心监测及控制系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设计,对系统的框架、功能、模块等研究课题展开具体的分析、设计,确保系统设计足够专业、规范与智能化。本课题以鲁南大数据中心为研究对象,首先从硬件和软件系统方面进行介绍。硬件部分主要包括BA系统、综合布线系统、视频监控系统、门禁管理系统,电力监控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等。软件部分即各模块功能的实现,包括系统登录、监控功能、通信模块、数据库模块、报警模块以及显示模块等。其次,通过网关管理协议将对数据中心设备的控制信息封装为单一包进行发送,解决传输丢包问题,采用GPRS通信实现远程管理,设计远程唤醒实现用户远程实时监测。在本课题研究中,将UPS电源监控模块作为研究设计的重点,并进行设计的优化和功能的拓展,实现对各被控端的电源集中监控,确保数据中心24小时都能够处于不间断供电运行状态。最后对设计的系统进行了功能层面、性能层面的测试,证明该系统可以有效对数据中心进行远程实时检测控制,具备实际应用价值。从而提升监控系统的控制能力、风险应对能力和安全运行能力,为数据中心监控系统的运行提供有力支撑。

顾钦华[7](2020)在《基于混合架构的高光谱图像多应用系统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高光谱技术被应用于显微成像中,提供了传统彩色显微图像所不具有的光谱信息,许多研究者也开展了基于显微高光谱图像的病理研究工作,验证了其在医学领域应用中良好的发展前景与有效性。然而,由于高光谱成像设备的成本较高,数据不易获取,且大部分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所以导致了高光谱图像医学系统(医疗设备与功能软件)生态圈不如彩色图像发展蓬勃,特别是在全玻片扫描仪、数字切片浏览器、病理分析软件、病理图像库等方面。因此,在实验室已有的显微高光谱成像设备基础之上,本论文旨在设计、开发一套显微高光谱图像完整生命周期系统,为高光谱医学研究提供基础工具。为了使得系统具备更强的应用能力与更友好的交互能力,本文在整合C/S、B/S、SOA不同架构优势的基础上,进行了设计方案的优化。系统主要包括1个基础服务组件以及高光谱数据管理应用、高光谱图像处理软件与高光谱大区域影像浏览应用这3个顶层应用。在系统实现过程中,重点研究了针对高光谱图像的大区域影像格式以及显微图像序列拼接算法。对于大区域影像格式,本文调研了市面上不同厂商的全玻片图像格式,针对高光谱图像数据量庞大的问题提出了二维空间索引hyperslide与立方体阵列相结合的图像格式解决方案;对于显微图像序列拼接,本文针对传统基于特征点的图像拼接算法中无法有效利用高光谱信息以及显微图像序列配准复杂化等问题进行了改进,提出了结合先验约束与角点的图像拼接算法CSB,其在图像拼接的各个阶段采用了不同的加速方法与高光谱图像的适应策略,快速且准确地对本系统数据进行拼接,为生成hyperslide提供基础。系统的实际操作与拼接算法实验对比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高光谱图像多应用系统覆盖了高光谱图像自采集后对数据进行发布、下载、大视场漫游、处理分析的完整生命周期,提高了自动化程度。大区域影像格式hyperslide为高光谱全玻片图像提供了一种有效、小数据量的解决方案,并解决了传统JPEG图像格式无法存储超大尺寸图像的问题。hyperslide与浏览应用的搭配也解决了JPEG图像内存占用量高的缺点。此外,相比于传统的基于特征点的图像拼接算法,CSB算法更有效地利用了高光谱图像的信息,且在更快速配准显微图像序列的同时也保证了精度。

张文华[8](2020)在《横观各向同性涂层结构和压电陶瓷涂层器件的三维接触》文中研究表明涂层结构在工程中被广泛应用于提高结构的可靠性和耐久性,这类结构失效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各种接触载荷引起的涂层和基体内及其界面上的应力集中。压电陶瓷涂层器件在工程中被广泛用作传感器、激励器和俘能器等重要的功能器件。对于涂层结构和压电陶瓷涂层器件在力电接触载荷作用下机电场的精细计算是对其进行安全性和功能性分析和设计的必要条件。基于这一工程需求,本学位论文对横观各向同性涂层结构和压电陶瓷涂层器件在工程中最为常见的球面、锥面和柱面三种力电接触载荷作用下的三维机电场进行了研究,系统给出了一系列的解析解。主要工作成果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对于横观各向同性涂层结构,基于横观各向同性材料三维机械场控制方程的通解,考虑光滑和有摩擦接触两种情况,分别推导得到了涂层结构在球面、锥面和柱面三种机械接触载荷作用下,涂层和基体内机械场的三维全场解析解。并基于所得到的解析解计算了接触半径,优化了涂层厚度,讨论了界面脱层区域,并优选了涂层材料。基于此,对涂层结构进行了精细的安全性分析和设计。(2)对于压电陶瓷涂层器件,分别基于压电陶瓷材料耦合的三维机电场控制方程的通解和横观各向同性材料非耦合的三维机电场控制方程的通解,分别推导得到了压电陶瓷涂层器件在球面、锥面和柱面三种机电接触载荷作用下,压电陶瓷涂层内和基体内机电场的三维全场解析解。并基于所得到的解析解对压电陶瓷涂层器件分别进行了安全性和功能性分析和设计。(3)基于以上研究成果和数学平台编制了涂层结构接触力学专用软件平台。由于采用的计算方法不是传统的数值计算方法(如有限单元法),而是直接以显式函数给出的三维全场解析解,所以该软件平台具有很高的计算精度和计算效率。在使用过程中计算技巧简单,非常方便于工程界的应用。利用该平台,降低工程人员设计成本,快速准确地找到各个影响因素的相互关系,从而抓住主要矛盾,事半功倍地解决问题,以获得成本低廉,性能优越的涂层结构。

赵增贺,焦光伟,刘鲁兴,陶金,王思佳[9](2020)在《基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覆土罐区设计辅助系统开发》文中指出覆土油罐建设是未来军队成品油库建设的重点方向,覆土罐区设计是覆土油罐建设前期设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数据采集效率快、测量精度高等技术优势,结合实际设计工作的工作需要,针对设计人员与管理人员不同的需求进行了系统需求分析,利用SQL server 2014软件进行了系统数据库建设,设计开发了基于CS+BS混合框架结构的覆土罐区设计辅助系统。该系统将在覆土罐设计中的罐址选择、土石方计算、控制预算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朵文礼[10](2020)在《针对多线程软件的Petri网死锁控制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计算机硬件的多核变革促使了多线程并行程序系统的出现。多线程软件的一大特点便在于程序的并发性,这导致多线程软件中容易出现并发故障,其中最典型的一类故障就是死锁。死锁在多线程软件中普遍存在而又难于检测和处理,极大地威胁了软件系统的安全运行。因此,研究多线程软件中的死锁控制问题是十分有必要的。目前,基于模型控制多线程软件中死锁的方法相对较少,且存在受控结构复杂的问题。因此,本文基于离散事件系统和Petri网理论,研究了如何有效控制多线程软件中的死锁,在保证多线程软件无死锁的同时,得到一个简单的受控结构。本文的研究工作如下所示:1)已有研究表明,多线程软件可用一类Petri网——Gadara网进行严格建模,且其无死锁性与其Gadara网模型的活性等价。因此,针对普通Gadara网,本文提出了一种混合整数规划方法,通过检测普通Gadara网中的是否存在可被清空信标来验证普通Gadara网的活性。与已有方法相比,该方法中增加了更多严格的约束,因此具有更高的信标检测效率。2)针对一类普通Gadara网(每个进程子网上任意两个操作库所不会被同时标记),提出了一种最优的死锁迭代控制策略。在每次迭代中,方法能够计算出Gadara网中所有包含资源库所数最小的可被清空信标;基于可被清空信标和可达图分析,提出了一种计算坏标识的方法,该方法能够计算出所有可能使一个信标被清空的坏标识,由此得到的控制器便能够尽可能多的禁止坏标识。与已有方法相比,该策略在保证Gadara网活性的基础上,尽可能减少需要添加的控制器数量,极大地简化了受控系统结构。3)针对任意Gadara网,提出了一种最优的死锁预防策略。该策略的成功提出主要基于以下工作:基于信标的控制器设计方法、Gadara网中冗余控制器的计算方法、以及Gadara网中容许约束的转化算法。实验结果表明,该策略能有效消除Gadara网中的死锁,添加的控制器数量少于已有方法。综上所述,本文基于Gadara网研究了多线程软件的死锁控制问题,提出的死锁预防策略能保证多线程软件的活性和行为最优,并具有一个简单的受控结构。本文的研究成果为今后多线程软件的死锁控制问题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技术。

二、基于C/S、B/S混合的MIS构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C/S、B/S混合的MIS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1)电力公司业扩报装标准化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业扩报装管理业务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业扩报装管理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目前存在的问题与论文研究内容
        1.3.1 目前存在的问题
        1.3.2 论文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业扩报装标准化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
    2.1 引言
    2.2 系统需求分析
        2.2.1 电网公司业扩报装工作的独特性
        2.2.2 电网公司业扩报装业务的关键环节梳理
        2.2.3 业扩报装业务标准化管理流程的需求分析
    2.3 系统功能性需求分析
        2.3.1 申请登记功能需求分析
        2.3.2 现场勘查派工功能需求分析
        2.3.3 现场勘查功能需求分析
        2.3.4 审核批复功能需求分析
        2.3.5 委托设计施工管理功能需求分析
        2.3.6 中间检查管理功能需求分析
        2.3.7 竣工验收管理功能需求分析
        2.3.8 供用电合同管理功能需求分析
    2.4 系统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2.4.1 系统的性能分析
        2.4.2 系统的数据库分析
        2.4.3 系统开发技术的选择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业扩报装标准化管理系统的设计
    3.1 引言
    3.2 业扩报装标准化管理系统的设计
        3.2.1 需求分析与功能设计的融合分析
        3.2.2 系统的整体设计原则
        3.2.3 系统的总体架构设计
        3.2.4 系统的运行环境设计
        3.2.5 系统的总体功能设计
        3.2.6 系统的网络拓扑设计
    3.3 业扩报装标准化管理系统核心功能设计
        3.3.1 业务处理功能设计
        3.3.2 信息展示功能设计
        3.3.3 应用交互功能设计
        3.3.4 系统短信功能设计
        3.3.5 系统接口功能设计
        3.3.6 系统后台管理功能设计
    3.4 系统数据库设计
        3.4.1 数据库E-R图
        3.4.2 数据表结构设计
        3.4.3 数据备份策略及方法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业扩报装标准化管理系统的实现
    4.1 引言
    4.2 系统功能模块的实现
        4.2.1 软件界面的布局
        4.2.2 系统登录功能
        4.2.3 设计施工企业资质备案管理功能
        4.2.4 低压业扩报装申请管理功能
        4.2.5 设计施工技术人员核验管理功能
        4.2.6 系统业务流程工作单管理功能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业扩报装标准化管理系统的测试
    5.1 引言
    5.2 软件测试
        5.2.1 系统功能测试
        5.2.2 系统试运行情况分析
        5.2.3 系统试运行实施效果验证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论文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2)卫星定位信息管理系统的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技术背景
    1.2 国内外技术现状
    1.3 论文工作
    1.4 论文结构
第2章 相关技术原理
    2.1 卫星定位原理
    2.2 网络通信原理
        2.2.1 网络协议
        2.2.2 TCP/IP与套接字
        2.2.3 HTTP协议
    2.3 软件开发原理
        2.3.1 软件开发方法
        2.3.2 C/S架构与B/S架构
        2.3.3 多线程与线程池技术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需求分析与系统设计
    3.1 系统需求分析
        3.1.1 系统功能需求
        3.1.2 系统非功能需求
    3.2 系统总体设计
        3.2.1 系统结构
        3.2.2 系统工作流程与分层结构
        3.2.3 系统技术架构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
    4.1 数据库服务器设计与实现
    4.2 通信服务器设计与实现
    4.3 用户操作平台设计与实现
        4.3.1 普通用户操作平台设计与实现
        4.3.2 终端管理员操作平台设计与实现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测试
    5.1 功能测试
    5.2 非功能测试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双机械臂的避碰路径规划与轨迹优化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碰撞检测研究现状
        1.2.2 双机械臂避碰路径规划技术研究现状
        1.2.3 轨迹优化技术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机械臂的运动学与动力学分析
    2.1 引言
    2.2 机械臂的正运动学分析
    2.3 机械臂的逆运动学分析
        2.3.1 几何投影法
        2.3.2 欧拉角解法
    2.4 双机械臂的松协调运动学分析
    2.5 机械臂的动力学分析
        2.5.1 牛顿欧拉迭代法
        2.5.2 拉格朗日方程法
        2.5.3 动力学模型的验证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双机械臂的避碰路径规划算法研究
    3.1 引言
    3.2 碰撞检测的研究
        3.2.1 包围体技术
        3.2.2 碰撞检测模型的创建
        3.2.3 相交检测算法
    3.3 避碰路径规划的研究
        3.3.1 基本RRT算法
        3.3.2 改进的RRT算法
        3.3.3 基于改进RRT的双机械臂的避碰路径规划
    3.4 仿真实验
        3.4.1 双机械臂碰撞检测算法仿真
        3.4.2 双机械臂避碰路径规划仿真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机械臂轨迹优化算法研究
    4.1 引言
    4.2 机械臂动力学模型
    4.3 基本的机械臂轨迹优化算法
        4.3.1 数学优化模型的建立
        4.3.2 数学优化模型的改进
        4.3.3 数学优化模型的离散化
        4.3.4 基本的机械臂轨迹优化算法的程序验证
    4.4 轨迹优化算法的改进
        4.4.1 施加运动学约束
        4.4.2 改进目标函数
        4.4.3 多目标轨迹优化算法的模型
        4.4.4 改进后轨迹优化算法的程序验证
    4.5 仿真实验
        4.5.1 仿真平台的搭建
        4.5.2 改进前后轨迹优化算法的仿真实验分析
    4.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水滑石纳米佐剂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绪论
    1.1 肿瘤主动免疫治疗所面临的主要挑战
        1.1.1 临床佐剂现状
        1.1.2 肿瘤免疫耐受的发生及潜在的对抗策略
        1.1.3 新型递送系统的发展及其在体内的转运过程
    1.2 水滑石纳米佐剂的发展与应用
        1.2.1 水滑石的生物医学应用
        1.2.2 水滑石的组成、制备及其佐剂活性
        1.2.3 影响水滑石抗原负载能力的因素
        1.2.4 水滑石与细胞间的相互作用
        1.2.5 水滑石疫苗的体内递送过程及胶体稳定性调控策略
        1.2.6 水滑石与商业化佐剂的对比及其抗肿瘤免疫应用
        1.2.7 水滑石生物安全性
    1.3 立题依据和目标
        1.3.1 论文立题依据
        1.3.2 论文工作目标及策略
第2章 共递送IDO抑制剂和抗原的LDH疫苗研究
    2.1 引言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仪器
        2.1.3 主要疫苗配方及缩写对照
        2.1.4 LDH纳米疫苗的制备
        2.1.5 TLIs双功能纳米疫苗的表征
        2.1.6 细胞培养及实验动物
        2.1.7 细胞毒性测定
        2.1.8 细胞吞噬与胞内分布
        2.1.9 TLIs下调IDO表达的能力测定
        2.1.10 TLIs疫苗的体内分布
        2.1.11 免疫与肿瘤抑制
        2.1.12 抗原特异性CTL反应测定
        2.1.13 抗原特异性毒性记忆T细胞水平及相关炎症因子测定
        2.1.14 LDH生物安全性评价
        2.1.15 统计学分析
    2.2 结果与讨论
        2.2.1 TLIs的制备及性质表征
        2.2.2 TLIs的细胞吞噬能力及胞内分布
        2.2.3 TLIs下调IDO表达的能力
        2.2.4 TLIs的体内分布
        2.2.5 TLIs抑制小鼠黑色素瘤能力评估
        2.2.6 LDH安全性评估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体内稳定分散的LDH多价肿瘤疫苗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2.3 主要疫苗配方及缩写对照
        3.2.4 LDH的合成及s-/a-BLC的制备
        3.2.5 “BSA-抗原”复合物及s-BmALC三价纳米疫苗的制备
        3.2.6 BLC体外分散性测试
        3.2.7 细胞吞噬及分布
        3.2.8 体内分布情况
        3.2.9 免疫与体内抑瘤功能测定
        3.2.10 体内CTL反应测定
        3.2.11 抗原特异性毒性记忆T细胞水平及相关炎症因子测定
        3.2.12 LDH生物安全性评价
        3.2.13 统计学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LDH及相关疫苗的制备
        3.3.2 s-BLC和a-BLC在生理环境下的分散性能测定
        3.3.3 疫苗分散性对于细胞吞噬和胞内分布的影响
        3.3.4 疫苗分散性对其淋巴节浸润能力的影响
        3.3.5 疫苗体内递送过程优化对于黑色素瘤抑制的体内评价
        3.3.6 个性化疫苗诱发广谱抗肿瘤T细胞免疫应答能力的评估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联合光热疗法和化学疗法的多功能LDH纳米佐剂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2.3 主要疫苗配方及缩写对照
        4.2.4 LDH及IB-LDH的制备与表征
        4.2.5 Dox/DNA、IDB-LDH、ICB-LDH和IDCB-LDH的制备
        4.2.6 光热转化效率评价
        4.2.7 NIR介导的Dox体外释放能力
        4.2.8 NIR诱导的胞内Dox释放
        4.2.9 细胞毒性评估
        4.2.10 IDCB-LDH的肿瘤靶向性及体内分布
        4.2.11 体内治疗
        4.2.12 抗肿瘤细胞免疫应答水平测定
        4.2.13 统计学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IDCB-LDH的理化性质表征
        4.3.2 IDCB-LDH的分散性
        4.3.3 NIR刺激的IDCB-LDH光热转化能力及Dox释放
        4.3.4 光热疗法和化学治疗的协同作用评价
        4.3.5 体内分布及肿瘤靶向性测定
        4.3.6 PTT和CTX协同清除原位肿瘤
        4.3.7 原位抗肿瘤免疫应答的诱发与维持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靶向脾脏和淋巴结的新型LDH疫苗注射策略的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仪器
        5.2.3 主要疫苗配方及方法缩写对照
        5.2.4 不同尺寸LDH的合成及稳定化处理方法
        5.2.5 CO-LDH及CT-LDH纳米疫苗的制备及表征
        5.2.6 疫苗脾脏靶向能力及体内分布测定
        5.2.7 DC激活与抗原提呈
        5.2.8 小鼠E.G7-OVA肿瘤模型的构建与免疫
        5.2.9 小鼠B16F10肿瘤模型的构建与免疫
        5.2.10 抗体测定
        5.2.11 脾脏记忆性T细胞及瘤内T细胞测定
        5.2.12 统计学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不同粒径LDH纳米疫苗的合成与表征
        5.3.2 不同粒径CO-LDH与细胞间的相互作用
        5.3.3 不同粒径CO-LDH的脾脏靶向及抗肿瘤免疫应答诱导能力
        5.3.4 IV与SC注射介导的疫苗体内分布与迁移
        5.3.5 注射方式对治疗性疫苗诱导免疫应答及淋巴瘤抑制的影响
        5.3.6 不同免疫策略对预防性疫苗抑制淋巴瘤能力的影响
        5.3.7 不同免疫注射途径组合对体内黑色素瘤生长抑制的影响
        5.3.8 脾脏和LNs为靶点的同时免疫对于晚期黑色素瘤的抑制作用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总结
    6.3 后期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坚果加工设备智能化监控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澳洲坚果及其加工设备的发展趋势
        1.1.2 物联网技术
        1.1.3 智能化监控
    1.2 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智能化监控系统的关键问题
        1.4.3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2 系统总体方案及关键技术
    2.1 引言
    2.2 系统架构
    2.3 系统功能
    2.4 智能化系统关键技术分析
        2.4.1 工业PLC控制技术
        2.4.2 4G通信技术
        2.4.3 动态网站建设技术
        2.4.4 客户端-服务器模式
    2.5 本章小结
3 系统方案设计与实现
    3.1 引言
    3.2 感知识别层方案设计与实现
        3.2.1 坚果加工设备运行原理
        3.2.2 下位机设计与实现
        3.2.3 下位机数据处理及格式
        3.2.4 4G数据传输模块
        3.2.5 视频传输模块
    3.3 网络构建层方案设计与实现
    3.4 管理服务层方案设计与实现
        3.4.1 Socket通信模块
        3.4.2 数据存储
        3.4.3 数据解析
    3.5 综合应用层方案设计与实现
        3.5.1 网页平台设计
        3.5.2 管理模块
    3.6 本章小结
4 系统应用分析
    4.1 引言
    4.2 功能测试
        4.2.1 现场测试
        4.2.2 数据分析功能测试
        4.2.3 数据查询功能测试
        4.2.4 实时报警功能测试
        4.2.5 远程控制功能测试
    4.3 性能测试
        4.3.1 准确性测试
        4.3.2 实时性测试
    4.4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致谢

(6)一类数据中心A级机房的检测与控制系统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理论意义
        1.1.3 现实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和创新
        1.4.1 研究框架
        1.4.2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数据中心监测与控制系统现状分析—以鲁南大数据中心为例
    2.1 鲁南大数据中心概述
    2.2 鲁南大数据中心监测与控制系统问题分析
    2.3 鲁南大数据中心监测与控制系统需求分析
        2.3.1 进程监控与远程唤醒
        2.3.2 网络设备监控
        2.3.3 UPS电源监控
        2.3.4 报警与显示需求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数据中心监测与控制系统总体设计
    3.1 数据中心监控功能设计目标
        3.1.1 功能设计目标
        3.1.2 性能设计目标
        3.1.3 系统设计要点与相关协议
    3.2 硬件部分系统总体框架
        3.2.1 硬件设计原则
        3.2.2 硬件系统框架
    3.3 软件部分系统总体框架
        3.3.1 软件设计原则
        3.3.2 基于SNMP的网络管理
        3.3.3 C/S结构与B/S结构
        3.3.4 GPS通信远程管理
    3.4 硬件设备部分功能设计
        3.4.1 综合布线及计算机网络系统
        3.4.2 视频监控系统
        3.4.3 门禁管理系统
        3.4.4 电力监控系统
        3.4.5 BA系统
    3.5 软件系统部分功能设计
        3.5.1 登录功能模块
        3.5.2 监控功能模块
        3.5.3 UPS监控模块
        3.5.4 通信模块
        3.5.5 数据库与报警模块
        3.5.6 显示模块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据中心监测与控制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
    4.1 登录功能模块设计与实现
    4.2 监控功能模块设计与实现
        4.2.1 进程监控设计与实现
        4.2.2 远程唤醒设计与实现
        4.2.3 网络设备监控模块设计与实现
    4.3 通信模块设计与实现
        4.3.1 通信协议机制目标分析
        4.3.2 GPRS通信协议格式
        4.3.3 通信整体流程
    4.4 数据库与报警模块设计与实现
        4.4.1 数据库块设计与实现
        4.4.2 报警模块设计与实现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UPS监控模块详细设计与实现
    5.1 UPS监控模块设计与实现
        5.1.1 设计要求
        5.1.2 UPS监控模块硬件设计
        5.1.3 UPS监控模块软件设计
    5.2 智能高频开关电源的应用
        5.2.1 智能高频开关电源的应用原理
        5.2.2 N+X冗余技术与均流技术
        5.2.3 UPS容量确认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安装与测试
    6.1 系统安装
    6.2 系统部署测试环境
        6.2.1 系统部署
        6.2.2 测试环境
    6.3 测试方案
    6.4 测试结果
    6.5 UPS监控测试
        6.5.1 测试内容
        6.5.2 测试结果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基于混合架构的高光谱图像多应用系统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高光谱图像在医学中的应用
        1.2.2 高光谱图像相关软件
        1.2.3 大区域显微图像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显微高光谱成像系统与多应用系统总体设计
    2.1 显微高光谱成像系统
        2.1.1 成像系统组成
        2.1.2 数据自动采集流程
        2.1.3 数据产品
        2.1.4 原始数据存在的问题
    2.2 高光谱图像多应用系统总体设计
        2.2.1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2.2.2 系统架构设计
        2.2.3 系统网络拓扑结构设计
        2.2.4 数据产品体系设计
        2.2.5 业务流程设计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光谱图像多应用系统详细设计
    3.1 系统基础服务组件设计
        3.1.1 概述与主要技术
        3.1.2 数据库概念设计
        3.1.3 数据库物理设计
    3.2 高光谱图像处理应用设计
        3.2.1 概述与主要技术
        3.2.2 类与接口设计
        3.2.3 主要功能模块设计
        3.2.4 功能算法实现
    3.3 高光谱大区域影像浏览应用设计
        3.3.1 概述与主要技术
        3.3.2 类与接口设计
        3.3.3 主要功能模块设计
    3.4 高光谱数据管理应用设计
        3.4.1 概述与主要技术
        3.4.2 前端路由设计
        3.4.3 主要功能模块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光谱图像多应用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4.1 hyperslide大区域影像规范
        4.1.1 大区域影像文件格式
        4.1.2 hyperslide文件结构
        4.1.3 基于启发式方法的hyperslide与立方体阵列映射
    4.2 CSB图像拼接算法
        4.2.1 传统拼接算法与问题
        4.2.2 结合先验约束的显微高光谱图像拼接算法CSB
        4.2.3 图像合成策略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运行展示与CSB拼接算法实验分析
    5.1 高光谱图像系统运行展示
        5.1.1 基础服务组件
        5.1.2 高光谱数据管理应用
        5.1.3 高光谱图像处理应用
        5.1.4 高光谱大区域影像浏览应用
    5.2 CSB拼接算法实验
        5.2.1 特征点检测分析
        5.2.2 特征描述符建立耗时分析
        5.2.3 特征点匹配分析
        5.2.4 图像融合评价
        5.2.5 CSB算法准确性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8)横观各向同性涂层结构和压电陶瓷涂层器件的三维接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涂层结构接触力学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面临的困难
    1.3 本文研究的目标及主要内容
        1.3.1 本文研究的主要目标
        1.3.2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工作
第2章 横观各向同性材料和压电陶瓷材料的三维控制方程及其通解
    2.1 引言
    2.2 横观各向同性材料机械场的三维控制方程及其通解
    2.3 横观各向同性压电陶瓷涂层器件通解
        2.3.1 涂层:压电陶瓷材料材料机电耦合场的三维控制方程及其通解
        2.3.2 基体:横观各向同性材料的三维控制方程及其通解
第3章 横观各向同性涂层结构的三维球面接触
    3.1 引言
    3.2 涂层结构在三维球面接触情况下的精确解
        3.2.1 光滑球面接触情况
        3.2.2 有摩擦球面接触情况
    3.3 数值分析
        3.3.1 收敛性分析
        3.3.2 弹性模量对界面上应力分布的影响
        3.3.3 涂层厚度对界面应力的影响
        3.3.4 应力分量等值线图
        3.3.5 接触半径
    3.4 界面破坏评价准则
    3.5 本章小结
    3.6 本章附录
第4章 横观各向同性涂层结构的三维锥面接触
    4.1 引言
    4.2 涂层结构在三维锥面接触情况下的精确解
        4.2.1 光滑锥面接触情况
        4.2.2 有摩擦锥面接触情况
    4.3 数值分析
        4.3.1 收敛性分析
        4.3.2 弹性模量对界面上应力分布的影响
        4.3.3 涂层厚度对界面应力分布的影响
        4.3.4 应力分量等值线图
        4.3.5 接触半径
    4.4 界面破坏的评价标准
        4.4.1 总载荷与接触半径的关系
        4.4.2 界面失效
    4.5 本章小结
    4.6 本章附录
第5章 横观各向同性涂层结构的三维柱面接触
    5.1 引言
    5.2 涂层结构在三维柱面接触情况下的精确解
        5.2.1 光滑柱面接触情况
        5.2.2 有摩擦柱面接触情况
    5.3 数值分析
        5.3.1 收敛性分析
        5.3.2 弹性模量对界面应力的影响
        5.3.3 涂层厚度对界面应力分布的影响
        5.3.4 应力分量等值线图
    5.4 本章小结
    5.6 本章附录
第6章 横观各向同性涂层结构的三维倾斜柱面接触
    6.1 引言
    6.2 涂层结构在三维倾斜柱面接触情况下的精确解
        6.2.1 光滑倾斜柱面接触情况
        6.2.2 有摩擦倾斜柱面接触情况
    6.3 数值分析
        6.3.1 收敛性分析
        6.3.2 弹性模量对界面应力的影响
        6.3.3 涂层厚度对界面应力分布的影响
        6.3.4 应力分量等值线图
        6.3.5 有限元校核
    6.4 涂层最佳厚度及界面破坏的评价准则
    6.5 本章小结
    6.6 本章附录
第7章 压电陶瓷涂层器件在带电球面接触下的精确解
    7.1 引言
    7.2 解析解
        7.2.1 调和函数
        7.2.2 待定系数的求解
        7.2.3 基底为金属时的精确解
        7.2.4 接触半径
    7.3 数值分析
        7.3.1 收敛性分析
        7.3.2 弹性模量对界面应力的影响
        7.3.3 涂层厚度对界面应力和电压的影响
        7.3.4 等值线图
    7.4 涂层最佳厚度及界面破坏的评价准则
    7.5 本章小结
    7.6 本章附录
第8章 压电陶瓷涂层器件在带电锥面接触下的精确解
    8.1 引言
    8.2 解析解
        8.2.1 调和函数
        8.2.2 待定系数的求解
        8.2.3 基底z≤0是金属时的精确解
    8.3 数值分析
        8.3.1 收敛性分析
        8.3.2 弹性模量对界面应力的影响
        8.3.3 涂层厚度对界面应力和电压的影响
        8.3.4 等值线图
        8.3.5 接触半径和压痕深度
        8.3.6 理论的有效性
    8.4 涂层最佳厚度及界面破坏的评价准则
    8.5 本章小结
第9章 压电陶瓷涂层器件在带电柱面接触下的精确解
    9.1 引言
    9.2 带电圆柱压头接触理论解析解
        9.2.1 调和函数
        9.2.2 待定系数的求解
    9.3 数值分析
        9.3.1 收敛性分析
        9.3.2 等值线图
        9.3.3 力电分量云图
        9.3.4 涂层厚度对界面性能的影响
    9.4 涂层最佳厚度及界面破坏的评价准则
    9.5 本章小结
    9.6 本章附录
第10章 涂层结构接触力学专用软件平台
    10.1 引言
    10.2 专用数值仿真平台基本构架
        10.2.1 平台基本架构
        10.2.2 主要模块
        10.2.3 涂层结构精细计算平台操作演示说明
    10.3 典型球面接触算例
    10.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附录 B 攻读学位期间主持及参加的项目

(10)针对多线程软件的Petri网死锁控制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与缩略语对照表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Petri网基本理论
    2.2 Gadara网相关概念
    2.3 位置不变量技术
第3章 Gadara网的信标检测与活性验证
    3.1 Gadara网的活性条件
    3.2 针对普通Gadara网的活性验证
        3.2.1 Petri网中一类信标的检测
        3.2.2 Gadara网中一类可被清空信标的检测
    3.3 实验验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针对一类Gadara网的最优死锁控制策略
    4.1 基本概念
    4.2 针对一类Gadara网的部分坏标识计算法
        4.2.1 部分坏标识的计算
        4.2.2 实例
    4.3 针对一类Gadara网的死锁迭代预防方案
        4.3.1 Gadara网中一类信标的计算
        4.3.2 针对一类Gadara网的迭代死锁控制策略
        4.3.3 实例
        4.3.4 比较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针对任意Gadara网的死锁预防研究
    5.1 基于信标的控制器设计
    5.2 基于信标的最优死锁预防策略
        5.2.1 冗余控制器计算
        5.2.2 针对任意Gadara网的死锁迭代控制策略
    5.3 实例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本文作者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基于C/S、B/S混合的MIS构建(论文参考文献)

  • [1]电力公司业扩报装标准化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 韦昊男.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2]卫星定位信息管理系统的实现[D]. 庄伟豪. 山东大学, 2020(11)
  • [3]双机械臂的避碰路径规划与轨迹优化算法研究[D]. 魏雪龙.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4]水滑石纳米佐剂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研究[D]. 张凌宵.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2020(01)
  • [5]坚果加工设备智能化监控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杨杰. 浙江农林大学, 2020(01)
  • [6]一类数据中心A级机房的检测与控制系统设计研究[D]. 霍玮. 山东大学, 2020(02)
  • [7]基于混合架构的高光谱图像多应用系统研究与实现[D]. 顾钦华.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1)
  • [8]横观各向同性涂层结构和压电陶瓷涂层器件的三维接触[D]. 张文华. 湖南大学, 2020(01)
  • [9]基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覆土罐区设计辅助系统开发[J]. 赵增贺,焦光伟,刘鲁兴,陶金,王思佳. 当代化工, 2020(03)
  • [10]针对多线程软件的Petri网死锁控制问题研究[D]. 朵文礼. 浙江工商大学, 2020(05)

标签:;  ;  ;  ;  ;  

基于C/S和B/S混合的MIS构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