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信息安全与保密的思考

关于信息安全与保密的思考

一、对信息安全保密问题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武勇成[1](2021)在《基于石油行业办公专网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系统广泛应用于生活中的多数场景,大量数据和信息由纸质形式转化为电子形式,并产生、流转和存储于信息系统中。为人们带来工作便利的同时,信息安全风险事件时有发生,运用风险评估手段提前识别风险、解决风险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本文基于石油行业办公专网,借助量化分析技术,展开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研究工作。其主要成果如下:(1)完成风险评估量化工作的研究。首先,结合石油行业办公专网的实际情况,我们给出改进后的风险评估要素关系图;其次,我们结合前期对风险评估工作的调研和理解,根据风险评估要素关系图中各个要素间的影响关系,选用层次分析法、故障树分析法及Min-Max标准化处理手段,作为后续对风险进行量化分析的主要手段;最后我们利用层次分析法对资产和脆弱性进行模型构建,利用故障树分析法对威胁进行模型构建,利用Min-Max标准化处理手段对资产、脆弱性和威胁的数值计算进行处理,完成对风险评估量化工作的研究,为后续在实际系统中展开风险评估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2)完成实际应用系统风险评估工作。结合系统实际情况,并通过统计分析系统中历年发生的安全事件,对资产、脆弱性和威胁进行识别工作。随后根据前期风险评估量化工作的理论依据,分别建立资产、脆弱性和威胁的计算模型并进行赋值,根据赋值结果准确进行风险值的计算。针对高风险项,结合系统已有安全措施和实际工作经验,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完成了整个系统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评估结果符合办公专网真实情况,为后续的安全保密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郑岩[2](2021)在《金融机构个人数据处理法律规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互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人工智能已渗透到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世界已进入“数字经济时代”。金融业正加速迈入互联、共享的数字化时代,金融生态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金融机构的个人数据成为数字金融时代金融业数量最为庞大的基础生产资料,传统依赖货币融通的金融业开始转型为依靠数据的信用融通。以海量的、多维度的个人数据为基础,金融机构能够准确分析客户的消费习惯、行为习惯、浏览习惯、购物习惯、信用状况等,从而为各种营销服务和风控模型成熟奠定基础。由此,金融机构个人数据的有序流动,是实现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控制金融风险的关键。但是,随着金融机构个人数据价值的提升,因数据衍生的风险也与日俱增,传统个人数据保护理论以及金融机构个人数据保护的法律体系都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因此,规范金融机构个人数据处理行为,构建金融机构个人数据流动秩序,是数字金融时代金融市场法治化的迫切需求。金融机构个人数据是个人数据在金融领域的延伸,对其特殊规制有其必要性。一方面,个人数据处理的合理性判断与场景密切有关,脱离场景抽象出来的个人数据处理法律规范原则性强,操作性差。金融机构个人数据处理的法律规制应将一般个人数据保护理论与金融场景相结合,统合一般规则和特别规则,提高法律规制的精准性;另一方面,从金融机构个人数据生产要素角度看,个人数据在重塑金融市场的同时,对金融秩序和金融法治也带来冲击。金融机构个人数据的流动秩序会直接影响金融市场秩序甚至整个金融体系,因此,规制金融机构个人数据流通秩序是金融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金融机构个人数据价值的提升和信息技术的演进与发展,金融机构个人数据处理的风险也呈现多样性,包括金融消费者层面的权益侵害风险,金融机构层面的数据合规风险,金融系统层面的数据安全风险。个人数据处理风险背后的生成逻辑主要是金融机构个人数据上的多元利益格局,利益主体间的力量不均衡,以及金融数据处理自身的瞬时性、隐蔽性和系统性。我国传统的个人数据赋权保护模式在应对金融机构个人数据处理风险时,在规范逻辑、制度功能、规制效果等方面都存在局限性。金融机构个人数据处理风险已超出私人风险的范畴,演变成公共风险,因此应采用场景风险规制模式,以政府监管为主导,将场景理论与规制理论相结合,对金融机构个人数据处理实现场景化、类型化、差异化的规制。场景风险规制模式的总体思路是以金融数据流通秩序为首要目标,以多重利益平衡为价值取向和以风险多元治理为核心。具体的路径设计从数据类型、数据处理行为规范,数据治理法律制度三个维度入手。首先,金融机构个人数据类型化构建是实现差异化规制的基础。明确金融机构个人数据的“识别性”法律标准和“匿名化”法律标准,为金融机构个人数据划定合理的边界。从静态和动态两个维度对金融机构个人数据进行类型化构建,静态维度的类型化,以个人数据的敏感度和识别度为标准划分风险等级,动态维度的类型化,以个人数据流转的不同阶段,进行数据权益的划分,为金融机构个人数据处理中的风险控制和权益分配提供参照标准。其次,基于场景的金融机构个人数据处理行为法律规制,建构有序的金融机构个人数据流转规范。结合金融场景的特殊性,在一般个人数据处理原则的基础上提出金融机构个人数据处理的基本原则。然后针对具体的个人数据处理场景,分别对金融机构个人数据不同的处理行为,如收集行为、共享行为、跨境传输行为进行法律规制。最后,构建金融机构个人数据治理法律制度,为金融机构个人数据处理法律规制提供制度保障。对于金融机构个人数据应实现从监管到治理的理念转变。在外部,通过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协同式监管体系,打造科技驱动型监管模式,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采取审慎包容性的规制措施等治理机制,对金融机构个人数据治理实现约束、监督和促进的作用。在内部,采取金融数据保护官制度,对金融机构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引入“通过设计保护隐私”的理念,依托合规科技实现个人数据数据处理全流程控制等措施,培育金融机构保护个人数据的内在动力,进行自我规制。通过外部治理机制与内部治理机制的有机融合,更好的实现金融机构个人数据治理的多元目标,在保护金融消费者数据权益的基础上,更大程度的释放个人数据价值。

李增荣[3](2021)在《W公司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信息技术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不断深入应用,信息安全风险已经深深的融入到企业日常运营之中。W公司是一家劳动密集型食品加工企业,其信息化建设历程伴随着公司的发展逐步完善与进步。近年来,伴随着公司信息化的不断推行,公司信息安全风险也日益增加。在这样的背景下,W公司如何防范所面临的信息安全风险,做到防患于未然,保护好公司的信息资产,引起了公司管理层的高度重视,将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建设项目提上了日程。本文首先阐述了研究背景与意义,分析了当前国内外信息安全管理研究现状,确定了研究思路。然后对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理论、模型与管理工具进行了阐述,为W公司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结合W公司的实际情况,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与现场考察等方式,对W公司的信息安全管理现状进行了调研分析,论述了公司在信息安全管理组织架构、员工信息安全意识、体系文件管理、风险管理和业务连续性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在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规划过程中,使用SWOT分析法,对影响W公司信息安全管理的内外部因素进行了分析,确定了建设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关键要素,通过信息安全管理组织架构建立、信息安全管理策略编制、体系文件编制、信息安全知识管理、实施风险管理和规范业务连续性管理等工作,建立了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通过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实施与运行,降低了公司现存的信息安全风险等级,最后对W公司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实施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本文基于ISO/IEC27001标准,综合运用了 SWOT分析法、PDCA模型和项目管理的相关知识,在关键决策依据的选择、体系规划关键因素分析、持续改善和体系项目建设进度推进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果,高效的完成了 W公司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并实现了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的多维度融合。希望本文提出的建设方案在提升W公司信息安全管理水平的同时,也能够为同类型企业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价值。

刘艳玲[4](2021)在《基于信息安全的信息设备管控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正值“十四五”开端之年,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入融合、构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应用生态是实现企业战略有效执行和落地的重要手段,而信息设备是企业持续推动信息化和制造业融合的基础保障。我公司作为大型航空武器装备制造企业,由于企业的性质特殊,对其信息设备的安全保密管控能力更是企业信息化建设关注的重点。本论文选题旨在把国家安全保密要求融入信息设备管控业务过程,形成基于信息安全的信息设备管理模型,并以信息化技术为手段,最终实现一款基于信息安全的信息设备全生命周期管控系统。系统开发以面向服务的SOA(Service Oriented Architecture)模型为基础,通过EOS(Enterprise on Service)平台构建构件化业务模型、标准化技术架构及规范化管理框架,采用Java和JSP语言进行系统开发,实现系统对信息设备从入库到报废的全生命周期管控。同时,为满足国家保密法律法规对保密单位信息系统管理要求,设计IP地址池管理和硬盘监控功能,以杜绝违规设备接入公司内网资源、防止信息设备存储的商业秘密和国家秘密泄露。本文简要介绍了系统研发涉及的包括SOA理论、工作流技术以及基于信息安全的信息设备管理模型在内的三项关键技术,并结合应用系统开发全过程,详细阐述了信息设备入库、分配、运维、安全管理和系统角色工作台五大系统功能的设计、实现和验证工作。

任欣[5](2020)在《W县党政机关保密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信息化、网络化的迅猛发展,信息传递变得更加快捷、便利。近年来,基层党政机关失泄密案件呈高发态势,通过微信、QQ、电子邮件等网络失泄密事件频发,保密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中的长期性、战略性、基础性作用更加突出,保障作用更加明显。本文阐述了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对保密管理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解读和述评,界定了保密管理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结合笔者在保密工作中的实践经验,通过实地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信息并进行数据分析,介绍了W县党政机关的保密管理现状,结合基层典型的失泄密案例,指出W县党政机关保密工作在管理体制运行、工作人员管理、宣传教育培训、日常工作管理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运用公共组织环境理论,分析基层党政机关保密工作管理面临的环境因素,从外部社会发展环境、组织内部管理环境、系统技术环境三个方面深入分析制约基层党政机关做好保密管理工作的影响因素,并运用关联矩阵法对各影响因素重要度进行分析,找到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借鉴国内外保密理论和管理的先进经验,提出健全保密工作制度体系、加强保密工作队伍建设、丰富宣传教育培训方式、加强保密科学技术投入、改进保密监督检查方式五个方面对策建议,以期对提升基层保密管理整体水平提供有益参考。

陆佳怡[6](2021)在《电子商务领域消费者个人信息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文中指出目前,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已全面进入3.0时代,云计算、算法、大数据技术的成熟应用给电子商务带来了颠覆性变革,使其成为数据驱动型产业。在电商产业数字化发展的进程中,消费者个人信息俨然已是电商交易达成所需的基础资源和电商经营者作出商情决策的重要依据。但电子商务市场在依靠信息资源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法律规制致使消费者个人信息权被损害的乱象屡屡发生,包括“消费者个人信息被不当收集,危及消费者信息选择权与知情权”、“消费者个人信息被不当使用,损害消费者信息限制使用权”和“消费者个人信息被不当存管,侵犯消费者信息保密权”。电子商务领域的消费者个人信息权具有权利主体更为弱势、权利客体更为广泛、侵权主体更为多元、双重属性更为显着、侵权方式更为隐蔽的新特征,使得传统的个人信息权保护规则无力应对电商3.0时代发生的消费者个人信息权受损乱象。鉴于此,我国电子商务领域消费者个人信息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极具实践意义。本文系统梳理了我国电子商务领域消费者个人信息权的法律保护现状,包括立法现状、执法现状、司法现状以及电商行业实践现状。通过现状考察,发现既有的保护规则有以下六点不足:第一,电子商务领域消费者个人信息权的权利属性和权利客体不清,致使相应的保护模式和保护范围混乱;第二,现行执法监管机制运行混乱,且监管主体结构设置失衡,无法实现常态化有效监管目标;第三,适用于消费者个人信息收集阶段的告知同意规则泛化,无法维护消费者信息知情权与选择权;第四,适用于消费者个人信息使用阶段的合理使用边界模糊,无法维护消费者信息限制使用权;第五,适用于消费者个人信息存管阶段的泄露防范要求不足,无法维护消费者信息保密权;第六,传统的司法救济机制致使相关侵权的法律责任归责困难、赔偿难以实现。随后,本文分析了欧盟和美国对电子商务领域消费者个人信息权的法律保护制度,并得出如下启示:相应保护模式需立足于国家现实状况;宜采取多元监管主体机制提高法律保护的实效;需结合电子商务情境中的信息应用特征改良传统的个人信息权保护规则;从电商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市场地位差异性出发设置司法救济机制。最后,本文以利益衡量原则和公平正义原则为理论指导,针对现有制度的不足提出了若干完善对策:第一,明确电子商务领域消费者个人信息权的权利属性和权利保护客体,包括:确定权利属性以厘清权利保护模式、拓宽权利客体范围以适应电子商务中的信息应用情境。第二,建立适应常态化有效管制需求的监管机制,包括:确立国家担保责任理念作为监管逻辑、明晰多元化监管主体的权责。第三,优化消费者个人信息收集阶段的告知同意规则,包括:增设“充分性”告知标准、完善同意的生效要件。第四,实现消费者个人信息使用阶段的使用边界明确化,包括:严格限制目的外使用许可情形、明晰信息使用必要性标准的判断依据。第五,健全消费者个人信息存管阶段的泄露防范标准,包括:提高技术防范措施要求、细化组织管理要求、完善信息泄露补救要求。第六,推动司法救济机制设置的合理化,包括:重构法律责任归责方式、改革损害赔偿制度。

燕文翔[7](2020)在《大数据背景下金融隐私保护对策研究》文中提出伴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变革和技术的创新,金融服务在很大的程度上逐渐地改变了现代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和消费方式。金融机构在与自然人或者客户之间发生相关金融业务时,收集、使用、保存客户的金融信息,这些金融信息被称之为金融隐私。消费者个人的金融信息共享和泄露的问题引发了我国金融社会和人群的广泛关注。作为对个人隐私的重要保护内容,金融的隐私保护应当在法律上受到严格的保护。在我国金融市场中,金融客户隐私的披露亦或是消费者对自身个人金融隐私的出让是我国金融客户隐私契约体系得以有效建立的重要基础。过于严苛的金融隐私信息保护政策会进一步加剧金融信息不对称,不利于我国金融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本文首先对我国传统的金融隐私权相关概念的特征进行了界定,然后引入互联网和大数据的时代背景,对我国的金融隐私权的形成与演进发展进行分析,就我国金融体制及公众思想意识方面可能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进行了反思,研究发现,目前我国个人金融隐私保护存在立法缺失、金融防护机制薄弱以及个人消费者金融隐私保护意识不足等问题;在借鉴分析美国、欧盟、德国和瑞士四个经济体关于金融隐私保护的基础上,得到国外金融隐私保护对我国发展的启示;最后提出加强金融隐私权保护顶层设计,加强金融机构自身建设,完善金融消费隐私侵权的救济程序等对策建议。

郑一峰[8](2020)在《泉州市党政机关涉密信息监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政府信息化的发展和战略环境的深刻变革,对涉密信息的监管和保护显得尤为关键,如何切实提升涉密信息监管的能力,有效降低潜在失泄密风险,是地方党委和政府亟需思考解决的问题。本文旨在以泉州市党政机关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方式,研究泉州市党政机关涉密信息监管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潜在原因。研究发现,尽管泉州市党政机关在涉密信息监管方面付出诸多努力,但仍存在诸多问题,表现在:信息安全保密管理主体有缺位、对涉密信息载体监管不够重视、涉密人员监管、失泄密敌情观念更新较为缓慢、定密流程不够规范等方面的不足。究其原因,在于专业人才的缺失和监管责任未落实到位。本文引入国内部分省市以及国外地方政府机构在涉密监管领域的先进做法作为参考借鉴。针对存在的问题,从完善党政机关涉密信息监管体系、加强信息安全监管专业队伍建设、利用技术手段提升整体信息安全、加大对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的保密宣传教育力度等四个维度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供相关部门参考。

张雅杰[9](2019)在《T市S局测绘类国家秘密信息保护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国民经济的发展进程中,测绘工作可以为社会发展提供关键性的地理位置信息,在行政管理、国防建设、经济建设、人民生活等不同领域,测绘工作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测绘工作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一项前期性和基础性的重要工作,促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然而地理信息易复制、易传播,一旦地理信息在传播过程中被泄露,就会引发诸多风险。当今测绘生产单位存在“重技术、轻管理”的现象,由于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防护制度,在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极有可能会发生诸多地理信息安全事故。因此,迫切需要研究一套秘密信息保护机制,预先采取防范措施,排除安全隐患,做到防患于未然。本文主要致力于测绘生产单位国家秘密信息保护机制的研究。以T市S局测绘部门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调查、案例分析的方法,找出测绘部门在涉密信息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发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结合调研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利用风险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理论,参考美国等发达国家在地理信息安全监管体系、人才培育机制、设施管理等方面的管理经验,从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完善用人机制、加强监督与应急管理机制、培育组织文化等四个方面对原有的工作机制进行完善,最终探索出一套更加详细的秘密信息保护机制,这个机制对其他测绘生产单位有借鉴意义,并值得运用与推广。

罗茗会[10](2018)在《中美信息安全法律保护比较研究 ——以ISO/IEC 27032:2012为逻辑起点》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现行的《网络安全法》对于信息安全和网络安全的概念界定存在一定的混淆。本文从ISO/IEC 27032:2012技术标准中对于“信息安全”的定义出发,重新构建网络安全法律保护的逻辑框架。该标准对于“信息安全”的保护重点在于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作为信息化程度最高的国家,美国拥有全世界最领先的信息管理系统,对信息安全的保护也十分完善。本文将借鉴美国对于“信息安全”法律保护的相关理念与措施,分析我国和美国在“信息安全”法律保护领域的发展历程、主要内容以及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比较研究,最终提出关于构建和完善我国“信息安全”法律保护的相关要求和具体措施。

二、对信息安全保密问题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信息安全保密问题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石油行业办公专网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工作
    1.4 论文组织结构
2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理论概述
    2.1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标准
        2.1.1 国外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标准
        2.1.2 国内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标准
    2.2 信息安全风险分析方法
3 风险评估量化技术的选取和研究
    3.1 风险评估要素关系图的改进
    3.2 定量方法的选取
        3.2.1 层次分析法
        3.2.2 故障树分析法
        3.2.3 Min-Max标准化处理
    3.3 赋值计算模型构建
        3.3.1 资产模型
        3.3.2 脆弱性模型
        3.3.3 威胁模型
4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实践
    4.1 系统基本情况介绍
    4.2 模型的实际应用
        4.2.1 资产识别与赋值计算
        4.2.2 脆弱性识别与赋值计算
        4.2.3 威胁识别与赋值计算
        4.2.4 已有安全措施的确认
        4.2.5 风险值计算
    4.3 解决方案
5 结论
    5.1 论文工作总结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金融机构个人数据处理法律规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标与意义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3.1 规范分析法
        1.3.2 历史研究法
        1.3.3 实证分析法
        1.3.4 比较分析法
    1.4 文献综述
        1.4.1 个人数据权属问题
        1.4.2 金融隐私权保护问题
        1.4.3 金融机构的个人数据保护问题
    1.5 研究逻辑思路与内容
    1.6 难点与贡献
        1.6.1 难点
        1.6.2 拟创新之处
第2章 金融机构个人数据处理的基本理论
    2.1 金融机构个人数据的基本界定
        2.1.1 “数据”与“信息”
        2.1.2 个人数据的界定
        2.1.3 金融机构个人数据的概念
    2.2 金融机构个人数据处理的内涵
        2.2.1 金融机构个人数据处理的概念
        2.2.2 金融机构个人数据处理的特点
        2.2.3 金融机构个人数据处理与金融机构个人数据交易的界分
    2.3 金融机构个人数据处理特殊规制的法理分析
        2.3.1 场景维度下金融机构个人数据处理的特殊性
        2.3.2 金融机构个人数据处理法律规制的必要性
第3章 金融机构个人数据处理的风险及法律规制模式
    3.1 金融机构个人数据处理中的风险类型
        3.1.1 金融消费者层面——数据权益侵害风险
        3.1.2 金融机构层面——数据合规风险
        3.1.3 金融系统层面——数据安全风险
    3.2 金融机构个人数据处理风险的生成逻辑
        3.2.1 金融机构个人数据处理中的多元利益格局
        3.2.2 金融机构个人数据利益主体之间的力量不均衡
        3.2.3 金融机构个人数据数据处理风险的扩散性
    3.3 金融机构个人数据处理风险的法律规制模式
        3.3.1 个人数据处理法律规制的场景理论
        3.3.2 金融机构个人数据处理风险的公共性及规制逻辑
        3.3.3 金融机构个人数据处理场景风险规制模式
第4章 金融机构个人数据的识别标准及类型化构建
    4.1 金融机构个人数据的识别标准
        4.1.1 金融机构个人数据“识别性”的法律标准
        4.1.2 金融机构个人数据“匿名化”的法律标准
    4.2 金融机构个人数据的类型化构建
        4.2.1 个人数据类型化的法律意义
        4.2.2 国内外关于个人数据类型化标准的分析与借鉴
        4.2.3 金融机构个人数据的静态分类与动态分类
第5章 基于场景的金融机构个人数据处理行为的法律规制
    5.1 金融机构个人数据处理的基本原则
        5.1.1 一般个人数据处理原则的比较分析
        5.1.2 金融机构个人数据处理原则的确定
    5.2 金融机构个人数据收集行为的法律规制
        5.2.1 大数据时代金融机构个人数据收集行为的转变
        5.2.2 金融机构个人数据收集中存在的法律问题
        5.2.3 金融机构个人数据收集环节法律规制的完善
    5.3 金融机构个人数据共享行为的法律规制
        5.3.1 金融数据共享的背景和模式
        5.3.2 金融控股公司框架下个人数据共享的法律规制
        5.3.3 开放银行模式下个人数据共享的法律规制
    5.4 金融机构个人数据跨境传输行为的法律规制
        5.4.1 金融数据跨境的模式及风险
        5.4.2 金融机构个人数据跨境法律规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5.4.3 我国金融机构个人数据跨境法律规制的完善
第6章 金融机构个人数据治理法律制度的构建
    6.1 金融机构个人数据处理法律规制理念的重塑
        6.1.1 理念的转变:从政府规制到协同治理
        6.1.2 金融机构个人数据协同治理的总体框架
    6.2 金融机构个人数据的外部治理机制
        6.2.2 打造科技驱动型监管模式
        6.2.3 加强金融数据基础设施建设
        6.2.4 采取审慎包容性的规制措施
    6.3 金融机构个人数据的内部治理机制
        6.3.1 金融机构的数据保护官制度
        6.3.2 金融机构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
        6.3.3 金融机构的自我规制中引入“通过设计保护隐私”的理念
        6.3.4 依托合规科技实现个人数据数据处理全流程控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3)W公司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1.5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理论基础概述
    2.1 核心概念
        2.1.1 信息
        2.1.2 信息安全
        2.1.3 信息安全管理
    2.2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及模型
        2.2.1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2.2.2 信息安全管理模型
    2.3 管理工具
        2.3.1 PDCA循环
        2.3.2 SWOT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W公司信息安全管理现状分析
    3.1 企业简介
        3.1.1 企业基本情况
        3.1.2 信息化建设历程
        3.1.3 信息安全主管部门
    3.2 W公司近年信息安全事件
        3.2.1 勒索病毒感染事件
        3.2.2 产品工艺泄密事件
    3.3 W公司信息安全管理现状
        3.3.1 信息安全管理制度缺失
        3.3.2 员工信息安全意识差
        3.3.3 信息安全管理组织架构不完善
        3.3.4 业务连续性管理不规范
        3.3.5 风险管理工作缺失
    3.4 本章小节
第4章 W公司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规划与构建
    4.1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规划
        4.1.1 内外部因素分析
        4.1.2 体系规划方案
    4.2 信息安全管理组织架构建立
    4.3 信息安全管理策略制定
    4.4 信息安全知识管理
    4.5 信息安全风险管理
        4.5.1 风险识别
        4.5.2 风险分析
        4.5.3 风险评价
        4.5.4 风险处理
    4.6 业务连续性管理
    4.7 体系文件管理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W公司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运行与效果
    5.1 体系运行
        5.1.1 体系运行启动会
        5.1.2 体系宣贯
        5.1.3 跟踪落实
        5.1.4 检查与持续改进
    5.2 运行效果
        5.2.1 技术层面
        5.2.2 管理层面
        5.2.3 外部审核层面
        5.2.4 数据指标对比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总结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W公司信息安全管理调查问卷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基于信息安全的信息设备管控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2 基于信息安全的信息设备管控系统国内外发展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目标
    1.4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相关技术介绍
    2.1 SOA理论技术
        2.1.1 SOA模型概述
        2.1.2 基于SOA的EOS平台架构
    2.2 工作流技术
    2.3 基于信息安全的信息设备管控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3.1 需求概述
    3.2 功能需求分析
        3.2.1 设备入库管理模块
        3.2.2 设备分配管理模块
        3.2.3 设备运行维护管理模块
        3.2.4 设备安全管理模块
        3.2.5 系统角色工作台
    3.3 非功能需求
        3.3.1 性能需求
        3.3.2 安全性需求
        3.3.3 可维护性需求
        3.3.4 易用性需求
        3.3.5 运维需求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设计
    4.1 总体设计目标
    4.2 架构设计
        4.2.1 网络拓扑结构
        4.2.2 技术架构设计
        4.2.3 总体功能架构
        4.2.4 组织机构与用户角色
    4.3 功能模块设计
        4.3.1 设备入库管理模块设计
        4.3.2 设备分配管理模块设计
        4.3.3 设备运行维护管理模块设计
        4.3.4 设备安全管理模块设计
        4.3.5 系统角色工作台设计
    4.4 数据库设计
        4.4.1 E-R模型设计
        4.4.2 数据表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实现
    5.1 系统实现环境
        5.1.1 硬件环境
        5.1.2 软件环境
    5.2 系统功能实现
        5.2.1 设备入库管理模块功能实现
        5.2.2 设备分配管理模块功能实现
        5.2.3 设备运行维护管理模块功能实现
        5.2.4 设备安全管理模块功能实现
        5.2.5 系统角色工作台功能实现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测试
    6.1 测试目的
    6.2 测试工具
    6.3 系统功能测试
        6.3.1 功能测试范围及内容
        6.3.2 设备入库管理功能测试
        6.3.3 设备分配管理功能测试
        6.3.4 设备运行维护功能测试
        6.3.5 设备安全管理功能测试
        6.3.6 系统角色工作台功能测试
        6.3.7 功能测试结果分析
    6.4 系统非功能测试
        6.4.1 系统安全性测试
        6.4.2 系统性能测试
    6.5 本章小节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总结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5)W县党政机关保密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结构安排及技术路线
        1.4.1 结构安排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保密管理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秘密
        2.1.2 保密管理
        2.1.3 保密工作管理机构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国家安全理论
        2.2.2 公共组织环境理论
        2.2.3 风险管理理论
        2.2.4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W县党政机关保密管理现状调查与分析
    3.1 保密走访调研
        3.1.1 访谈设计
        3.1.2 访谈结果分析
        3.1.3 访谈总结
    3.2 问卷设计与调查分析
        3.2.1 调查问卷的设计
        3.2.2 调查数据统计与分析
    3.3 W县党政机关保密管理工作现状
        3.3.1 组织机构及制度执行情况
        3.3.2 保密人员队伍建设情况
        3.3.3 保密宣传教育覆盖范围不断扩大
        3.3.4 涉密文件资料管理进一步规范
        3.3.5 信息化设备和网络管理更加重视
    3.4 基层党政机关失泄密典型案例分析
        3.4.1 失泄密典型案例
        3.4.2 失泄密典型案例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W县党政机关保密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
    4.1 W县党政机关保密工作管理存在的问题
        4.1.1 保密工作管理体制运行不畅
        4.1.2 保密工作人员管理不到位
        4.1.3 保密宣传教育培训不全面
        4.1.4 保密日常管理存在薄弱环节
    4.2 制约W县党政机关保密工作管理的影响因素
        4.2.1 社会环境因素:保密管理受到国内外环境制约。
        4.2.2 内部管理因素:保密管理相关制度落实不到位。
        4.2.3 系统环境因素:保密技术发展严重落后。
    4.3 基于关联矩阵法的影响因素重要度分析
        4.3.1 确定评价指标
        4.3.2 评价尺度
        4.3.3 权重
        4.3.4 综合求值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完善基层党政机关保密管理工作的建议
    5.1 国内外保密管理工作经验做法
        5.1.1 美国信息安全保密管理经验
        5.1.2 国内基层保密管理先进经验
        5.1.3 保密管理先进经验的启示
    5.2 完善基层党政机关保密管理工作的建议
        5.2.1 健全保密工作制度体系
        5.2.2 加强保密工作队伍建设
        5.2.3 丰富宣传教育培训方式
        5.2.4 加强保密科学技术投入
        5.2.5 改进保密监督检查方式
    5.3 本章小结
结论
附录
    附录 A 访谈提纲
    附录 B 基层党政机关保密工作状况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6)电子商务领域消费者个人信息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现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总结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
第2章 电子商务领域消费者个人信息权保护的基本法理
    2.1 电子商务领域消费者个人信息权的界定
        2.1.1 电子商务的界定与分类
        2.1.2 消费者个人信息权的界定与法律性质
        2.1.3 电子商务领域消费者个人信息权的内涵
        2.1.4 电子商务领域消费者个人信息权的特征
    2.2 电子商务领域消费者个人信息权面临的风险
        2.2.1 不当收集风险:对消费者信息知情权与选择权的侵犯
        2.2.2 不当使用风险:对消费者信息限制使用权的侵犯
        2.2.3 不当存管风险:对消费者信息保密权的侵犯
    2.3 电子商务领域消费者个人信息权益保护与信息利用之间的利益平衡
        2.3.1 利益衡量原则
        2.3.2 公平正义原则
第3章 我国电子商务领域消费者个人信息权的法律保护现状及不足
    3.1 我国电子商务领域消费者个人信息权保护的立法规范现状
        3.1.1 立法规范
        3.1.2 立法分析
    3.2 我国电子商务领域消费者个人信息权保护的实践现状
        3.2.1 基于执法监管的实证分析
        3.2.2 基于司法案例的实证分析
        3.2.3 基于电子商务行业实践的实证分析
    3.3 我国电子商务领域消费者个人信息权保护的困境
        3.3.1 电子商务领域消费者个人信息权的权利属性和权利客体不清
        3.3.2 现有监管机制无法实现常态化有效监管目标
        3.3.3 适用于消费者个人信息收集阶段的告知同意规则泛化
        3.3.4 适用于消费者个人信息使用阶段的合理使用边界模糊
        3.3.5 适用于消费者个人信息存管阶段的泄露防范要求不足
        3.3.6 现有司法救济机制难以为实践纠纷解决提供合理指导
第4章 域外电子商务领域消费者个人信息权的法律保护及经验借鉴
    4.1 域外电子商务领域消费者个人信息权的法律保护
        4.1.1 欧盟电子商务领域消费者个人信息权的法律保护
        4.1.2 美国电子商务领域消费者个人信息权的法律保护
    4.2 域外电子商务领域消费者个人信息权保护的经验借鉴
        4.2.1 相应法律保护模式需与国家现实状况相适应
        4.2.2 采用多元化监管主体机制提高保护规则的实效
        4.2.3 结合电子商务情境中的信息应用特征改良传统保护规则
        4.2.4 从电商经营者与消费者的市场地位差异性出发设置司法救济机制
第5章 我国电子商务领域消费者个人信息权法律保护的完善对策
    5.1 明确电子商务领域消费者个人信息权的权利属性和权利客体
        5.1.1 确定电子商务领域消费者个人信息权的权利属性
        5.1.2 拓宽消费者个人信息权的权利客体范围
    5.2 建立适应常态化有效管制需求的监管机制
        5.2.1 确立国家担保责任理念作为监管逻辑
        5.2.2 明晰多元化监管主体的权责
    5.3 优化消费者个人信息收集阶段的告知同意规则
        5.3.1 增设“充分性”告知标准
        5.3.2 完善同意的生效要件
    5.4 实现消费者个人信息使用阶段的使用边界明确化
        5.4.1 严格限制信息目的外使用许可情形
        5.4.2 明晰信息使用必要性标准的判断依据
    5.5 健全消费者个人信息存管阶段的泄露防范标准
        5.5.1 提高对电商经营者的技术防范措施要求
        5.5.2 细化对电商经营者的内部组织管理要求
        5.5.3 完善对电商经营者的信息泄露补救要求
    5.6 推动司法救济机制设置的合理化
        5.6.1 重构法律责任归责方式
        5.6.2 改革损害赔偿制度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大数据背景下金融隐私保护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2 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隐私
        2.1.2 金融隐私
        2.1.3 金融隐私权
    2.2 金融隐私权的特征
    2.3 相关理论
        2.3.1 大数据理论
        2.3.2 产权保护理论
        2.3.3 利益平衡理论
3 金融隐私权的演进及其现状分析
    3.1 金融隐私权的演进
        3.1.1 传统金融隐私权
        3.1.2 大数据背景下的金融隐私权
    3.2 金融隐私保护现状分析
        3.2.1 问卷调查
        3.2.2 金融隐私保护发展历程
        3.2.3 金融隐私权的保护层面分析
4 金融隐私保护存在的问题分析
    4.1 金融隐私保护立法缺失
        4.1.1 金融隐私权保护的法律尚未形成统一的制度体系
        4.1.2 重行政处罚轻民事、刑事追责
        4.1.3 缺乏事前预防机制和事中救济措施
    4.2 金融机构保护体系不健全
        4.2.1 客户信息的监督管理体制不健全
        4.2.2 内部保密机制不健全
        4.2.3 金融机构业务办理渠道安全保护不健全
        4.2.4 金融信息泄露引发交易风险
        4.2.5 个人信息保护自我审查工作力度不足
    4.3 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薄弱
    4.4 对于消费者被侵权后救济效果不佳
5 国外金融隐私权保护及其启示
    5.1 发达国家或国际组织对金融隐私权保护
        5.1.1 美国
        5.1.2 欧盟
        5.1.3 德国
        5.1.4 瑞士
    5.2 国外金融隐私权保护的评价与启示
        5.2.1 国外金融隐私权保护的评价
        5.2.2 国外金融隐私权保护对我国的启示
6 完善金融隐私权保护的对策建议
    6.1 加强金融隐私权保护顶层设计
        6.1.1 加快立法进程
        6.1.2 明确设立监管机关,防止信息被滥用
        6.1.3 建立完善信息安全评估管理机制
        6.1.4 提高金融信息风险监管水平
    6.2 加强金融机构自身建设,营造良好内部环境
        6.2.1 建立金融机构保密制度
        6.2.2 完善客户的信息安全管理
        6.2.3 提高系统的安全性
    6.3 加强对金融消费者教育,增加自我保护意识
        6.3.1 构建层面丰富、周全的金融消费者教育体系
        6.3.2 创新对金融消费者的教育培训模式
    6.4 完善金融消费隐私侵权的救济程序
7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金融隐私调查问卷
致谢

(8)泉州市党政机关涉密信息监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三、 文献综述
        (一) 国内研究综述
        (二) 国外研究综述
        (三) 研究文献述评
        四、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 电子政务
        二、 涉密信息
        三、 信息安全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 协同治理理论
        二、 激励理论
第三章 泉州市党政机关涉密信息监管现状
    第一节 泉州市党政机关涉密信息监管主体与监管方式
        一、 监管主体
        二、 监管方式
    第二节 泉州市党政机关涉密信息监管内容与效果
        一、 涉密信息监管的内容
        二、 实际监管效果及评价
第四章 泉州市党政机关涉密信息监管现存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调查分析
        一、 调查问卷的设计情况
        二、 调查结果分析
    第二节 泉州市党政机关涉密信息监管现存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一、 涉密信息监管主体间缺乏协同配合
        二、 日常保密制度落实不到位
        三、 对涉密信息载体监管不够重视
        四、 保密专业的人才队伍缺失
        五、 失密泄密敌情观念更新缓慢
        六、 定密流程不够规范
第五章 国内外地方政府涉密信息监管经验及启示
    第一节 国内涉密信息管理的尝试及经验
        一、 上海市的经验与启示
        二、 重庆市的经验与启示
    第二节 国外地方政府信息安全监管的做法及经验
        一、 美国地方政府信息安全监管的制度
        二、 俄罗斯地方政府涉密信息安全监管措施
        三、 日本地方政府涉密信息安全监管措施
第六章 泉州市党政机关涉密信息监管的优化建议
    第一节 完善涉密信息监管体系
        一、 形成多层次强化责任体系
        二、 建立健全涉密信息核定办法
        三、 引入有资质的技术力量
    第二节 加强涉密信息安全监管专业队伍建设
        一、 提高专业素质人才的培养力度
        二、 提升涉密信息相关人员履职的自觉性
    第三节 利用技术手段提升整体信息安全
        一、 提升党政机关电子政务系统的后台监管
        二、 重视系统的日常维护
        三、 配备必要的保密技术装备
    第四节 加大对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的保密宣传教育力度
        一、 对保密制度和法律政策的宣传
        二、 以失泄密案例开展宣传工作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A 泉州市党政机关涉密信息监管访谈提纲
    一、 访谈对象:
    二、 访谈内容:
附件B 泉州市党政机关涉密信息安全问卷调查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9)T市S局测绘类国家秘密信息保护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研究的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分析法
        1.3.2 调查问卷法
        1.3.3 案例研究法
    1.4 研究内容
    1.5 论文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1.5.1 论文创新之处
        1.5.2 论文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测绘
        2.1.2 测绘成果
        2.1.3 地理信息特征
        2.1.4 国家秘密
        2.1.5 涉密载体泄密风险
    2.2 理论基础
        2.2.1 测绘地理信息定密
        2.2.2 信息安全风险管理
        2.2.3 人力资源管理
第3章 T市S局测绘部门保密管理现状及原因分析
    3.1 T市S局测绘部门保密管理概况
        3.1.1 部门组织结构
        3.1.2 保密工作领导小组
        3.1.3 涉密人员分级情况
        3.1.4 保密制度
    3.2 测绘作业流程中的泄密风险识别
        3.2.1 最易出现泄密问题的环节调查
        3.2.2 外业工作中的泄密渠道
        3.2.3 内业工作中的主要泄密渠道
    3.3 测绘部门保密管理现状问题分析
        3.3.1 涉密人员对保密的认识度不够
        3.3.2 保密制度落实不到位
        3.3.3 领导重视度不足
        3.3.4 部门内部保密文化氛围不足
    3.4 测绘部门保密管理问题原因分析
        3.4.1 保密安全管理制度待完善
        3.4.2 涉密人员培养机制不明确
        3.4.3 对泄密行为的监督机制不完善
        3.4.4 安全保密的组织文化氛围不够
第4章 国外测绘地理信息安全相关管理经验与启示
    4.1 美国
        4.1.1 测绘地理信息安全监管政策
        4.1.2 测绘地理信息安全人才培育机制的特点
        4.1.3 测绘地理信息安全设施管理
    4.2 欧盟
        4.2.1 测绘地理信息安全监管政策
        4.2.2 测绘地理信息安全设施管理
    4.3 日本
        4.3.1 测绘地理信息安全人才培育机制
        4.3.2 测绘地理信息安全设施管理
    4.4 启示
        4.4.1 开放式测绘地理信息安全监管理念
        4.4.2 有效的组织保障
        4.4.3 完善的测绘地理信息人才的教育和激励制度
        4.4.4 完善微观层面的设施保护机制
第5章 测绘部门保密管理改进措施
    5.1 健全工作机制
        5.1.1 提高定密的科学性水平
        5.1.2 完善风险识别机制
        5.1.3 建立生产过程保密责任机制
        5.1.4 完善成果资料管理制度
        5.1.5 完善设备管理制度
        5.1.6 完善局域网管理制度
    5.2 完善涉密人员用人机制
        5.2.1 完善选拔任用机制
        5.2.2 完善教育培训制度
        5.2.3 改进涉密人员绩效考核
        5.2.4 完善涉密人员行为管理制度
    5.3 加强监督与应急管理机制
        5.3.1 完善对涉密人员的监督
        5.3.2 技术上加强对涉密数据保护的监督
        5.3.3 建立地理信息泄密突发事件分级应急机制
    5.4 培育信息保护组织文化
        5.4.1 提高领导重视
        5.4.2 创新宣传模式
        5.4.3 培养组织价值观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保密管理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 B 测绘部门工作人员访谈提纲
附录 C 访谈统计表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10)中美信息安全法律保护比较研究 ——以ISO/IEC 27032:2012为逻辑起点(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信息安全概述
    第一节 ISO/IEC27032:2012 技术标准
        一、选择ISO/IEC27032:2012 作为逻辑起点的意义
        二、ISO/IEC27032:2012 中信息安全的定义
    第二节 信息安全的特征
    第三节 信息安全与相关概念之区分
第二章 我国信息安全法律保护体制
    第一节 我国信息安全法律保护发展历程及现状
        一、我国信息安全法律历史沿革
        二、我国信息安全法律对三大主体的保护
    第二节 组织机构的权责分析
        一、信息安全管理机构体系的构建
        二、机构权责划分不清晰
    第三节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模式
        一、信息安全等级保护主要发展阶段及内容
        二、等级划分标准界定不明确
    第四节 我国信息安全法律保护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美国信息安全法律保护机制
    第一节 美国信息安全法律保护历史沿革及主要法案
        一、美国信息安全法律发展历程
        二、对信息安全“三性”的保护
    第二节 信息安全组织机构的设立
        一、美国信息安全领域组织体系
        二、明确信息安全管理机构职责划分
    第三节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
        一、美国信息系统等级划分
        二、以信息安全“三性”作为等级划分标准
    第四节 美国信息安全法律保护的特征
第四章 完善我国信息安全法律保护的构思与设想
    第一节 借鉴ISO/IEC27000 标准族保护信息安全的理念
    第二节 我国信息安全法律保护体系的整体思路架构
        一、保护信息的保密性
        二、保护信息的完整性
        三、保护信息的可用性
    第三节 完善我国信息安全法律保护的建议及措施
        一、确立注重保护信息安全“三性”的价值取向
        二、建立统一完善的信息安全法律保护体系
        三、信息安全立法自治与社会共治相结合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对信息安全保密问题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石油行业办公专网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研究[D]. 武勇成.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2]金融机构个人数据处理法律规制研究[D]. 郑岩. 辽宁大学, 2021(02)
  • [3]W公司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研究[D]. 李增荣. 山东大学, 2021(02)
  • [4]基于信息安全的信息设备管控系统设计与实现[D]. 刘艳玲.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5]W县党政机关保密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D]. 任欣. 河北科技大学, 2020(06)
  • [6]电子商务领域消费者个人信息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D]. 陆佳怡.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8)
  • [7]大数据背景下金融隐私保护对策研究[D]. 燕文翔. 山东农业大学, 2020(03)
  • [8]泉州市党政机关涉密信息监管研究[D]. 郑一峰. 华侨大学, 2020(01)
  • [9]T市S局测绘类国家秘密信息保护机制研究[D]. 张雅杰. 天津大学, 2019(06)
  • [10]中美信息安全法律保护比较研究 ——以ISO/IEC 27032:2012为逻辑起点[D]. 罗茗会.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6)

标签:;  ;  ;  ;  ;  

关于信息安全与保密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